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2.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与量是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属性。一定的量规定一定的质,一定的质也规定一定的量。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和斗争构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3:认识是辩证过程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然界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脑的产物归根结柢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会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当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观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使这一过程产生

出来,并使它为人们的目的服务时,就证明了人们确实认识了这一过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人脑,从而创造了认识的物质器官。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客观世界不能自然地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必须改造客观世界,而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杜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观人皆有之。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往往不一样。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和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从人的需求方面来说,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就是同事物发展规律相一致、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人类的根本利益。在我国,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最高标准,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以便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完成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同时使自己得到发展与完善。

4、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关系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行为选择上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

益。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取向。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第一,允许个人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作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第二,从根本上说,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个人的正当利益也必须得以维护;第三,社会集体应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哲学原理 1、两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联系的观点P34: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的观点P36: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客观的和规律性。 2、三大规律 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对立统一规律P39:(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普遍存在,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

在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P43: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P44: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经过了第一次否定,是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五对范畴P38 五对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在事物的确定关系中,因果区分是确定的,不能倒果为因,也不能倒因为果;但在事物发展的无线链条中,因果区分又是不确定的、相互转化的。方法论意义: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2.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与量是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属性。一定的量规定一定的质,一定的质也规定一定的量。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和斗争构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3:认识是辩证过程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然界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脑的产物归根结柢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会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当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观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使这一过程产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整理打印背诵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 (1)哲的字义解释 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 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 (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2、哲学的真正含义 (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 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 (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 原因: 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 (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 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 (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 (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 (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本体论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简要解释本原、第一性)(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哲学研究的不同侧重点 (1)古代哲学侧重于本体论研究 (2)近代哲学侧重于认识论研究 (3)现代哲学侧重于结合型研究(补充:含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 4、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不同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回答:A、唯物主义含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 本看法。 2、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 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2)、哲学: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 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4、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 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唯心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 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 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 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9、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 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10、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 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11、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 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12、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 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1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4、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 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15、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 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而不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 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实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一、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二、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实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 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 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理论 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 系。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 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 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和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但科学和 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 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 A 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 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 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知识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 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 著特点之一。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 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 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

导论 1.哲学的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主要是指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认为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 人本主义,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2.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3.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历史背景。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这一矛盾的加 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②.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③.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同时他们又是伟大的革命家,认识到广大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看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前途,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旧唯物主义把人与世界还原为抽象的自然,唯心主义把人与世界还原为绝对精神或先验意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虽然两极对立,但有一个共同的主要缺点就是二者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从其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来说,作为西方世界产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几乎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二者都是西方古典哲学终结的产物,同时二者又在相同的历史时代演变发展,它们之间既有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的同一性,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是,以唯物主义为立场、以实践观点为核心、以无产阶级为其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范围内产生的现代西方哲学之间有着最为本质的区别。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0.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 1.1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意义: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观点。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1.21 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22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地位)的原因是: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试卷与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谁是历史上的创造者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是() A.历史的发展是天意的体现 B.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 C.杰出人物创造社会历史 D.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 2、唯物史观是真理,因为它() A.彻底抛弃了以往的历史理论 B.吸收了人类的一切文化遗产 C.批判地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 D.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 A.唯生产力论B、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D.无伟人就无历史 5、生物物种的遗传和变异表明事物内部存在着() A.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B.质变和量变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6、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的相互矛盾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7、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A.均衡点 B.一点论 C.重点论 D.二元论 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9、“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之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0、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社会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试大纲

60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试大纲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哲学和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创新性、开放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们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中的重要作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二、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 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2、时间和空间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存在是一种物质存在。 (三)从物质到意识 1、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意识的复杂结构。意识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4、意识与人工智能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知识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活动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对人的生理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世界观〗: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理的知识)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世界观〗(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认识主体的差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三、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在其它条件一定时,对一个确定的对象,真理只有一个。坚持真理面前一律平等。 四、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但是与谬误有严格区别,要坚持真理,正确对待错误。 五、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 〖世界观〗: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真理没有被推翻,而是向前发展。 3、〖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世界观〗: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1、〖世界观〗: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及方法论 1、〖世界观〗: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四、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世界观〗: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五、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1、〖世界观〗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世界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 1、〖世界观〗: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的,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复习大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复习大纲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哲学和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创新性、开放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们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中的重要作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二、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 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2、时间和空间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重点

1、什么是哲学(三个层次P3-4)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唯心(两者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做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念、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欧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哲学的物质P39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与物质的关系问题P41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名词解释 1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首先,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其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以获得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的物质生产领域。自由王国是指以主体的自我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活动领域。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5真理和价值:“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6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具有两层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赖性。第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7原因和结果:原因是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即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适合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9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着有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局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真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10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11物质和意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作为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 12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读后感

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不同的“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包括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凸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内含的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加上“历史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凸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内含的历史维度及其彻底性和完备性,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完备性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中,“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又把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从哲学史上看,马克思之所以能发动一场震撼人类思想史的革命,关键就在于,他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正确地解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实践唯物主义。用“实践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凸显马克思的唯物主义

所内含的实践维度及其首要性和基本性。但是,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形态,而是同一种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表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重在改变世界,而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否定性的辩证法”,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又是实践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观是和“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以及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 “一体化”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生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