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典

08城市规划0841502014 杨青青

为了应对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的“煤炭

危机”和“钢铁危机”,北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

施进行鲁尔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改革,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1、调整改造传统工业,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新兴产

业投资,充实区域产业结构。

○1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

转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

煤矿企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

业中去,更新设备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提

高产品技术含量。对其他大型企业采取了稳定改造

的政策,以避免社会动荡。

○2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优化发展这些新兴工业加入的有利条件:劳力充足,交通便利,及巨大的消费市场。

鲁尔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扶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科研和开发的支持力度。政府制定了鼓励向中小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计划以及联合研究和创新网络计划,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小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安置鲁尔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失业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被称为德国经济的“脊梁”。

2、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

鲁尔区煤管协会在1968-1973年进行了交通规划中提出,有计划地对现有的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区内快车线。依照规划修建了鲁尔区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科隆-伍佩尔塔尔-多特蒙德两条高速公路。区内架起了高架铁道,为解决了铁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发挥了很高的效能。

鲁尔区在水运优势的基础上搞好水陆联运,加速南北向交通线路的建设,组成统一的运输系统,把全区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对全区的综合开发起了极其重要的先行作用。

3、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1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从多特蒙德、经过波鸿、埃森、哈根直到杜伊斯堡建立一条横贯全区的"技术之路",把区内的经济中心和研究中心联系起来,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并建立"鲁尔区风险资本基金会"和新技术服务公司,为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和咨询。

○2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于本地区经济发

展相结合,州政府试图将鲁尔区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现鲁尔区拥有15所高等院校,14万多大学生,其中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理工科和经济专业学生占总数的63.5%,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

4、完善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塑田园都市风光

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整顿园区环境问题。

○1解决河流、大气污染问题。

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在鲁尔河面上先后建立起4个蓄水库,108个澄清池,净化污水;又在埃姆舍河口设立微生物净水站,所以至今尚未发生过污水危害居民健康的状况。鲁尔河水利先进的工程设备除了能解决水污染问题外,还具有蓄水拦洪、发电、旅游等多种用途。

另外,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已全部建起,各工厂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气体及灰尘的装置,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

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目前,区内共有绿地面积约75 000 hm2,平均每个居民130 m2(1968年鲁尔核心地区这一指标只有18 m2),大小公园3 000多个,整个矿区绿荫环抱,一派田园风光。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鲁尔河上空蔚蓝色的天空"早已成为现实,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 1 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

历史工业遗产被大量利用。

位于埃森名为“关税联盟”的煤矿工厂如今已成为鲁尔区“工业文化旅游”的重要一站。这个建于上世纪20年代,曾被誉为“世界上最现代、最漂亮的矿厂”于2001年被联合国列为文化遗产。

位于奥伯豪森的天然气储备厂建于1929年,这个高近120米、直径近70米的钢铁圆柱形建筑曾号称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气储备厂。如今,这里已被改造成展览馆,成为奥伯豪森市的标志性建筑。从1994年起,这个展览馆已经举办过从现代艺术到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的展览,每年吸引10万以上的人前来观看。

在鲁尔区的波鸿市,昔日钢铁厂改造的“世纪剧院”里,锈迹斑斑的舞台几乎被无数的鲜花完全覆盖,整个剧场弥漫着百合的香味。这里即将上演的是一名比利时剧作家创作的反映人类生死转化思索的现代剧。

鲁尔区以矿业和重工业闻名,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地,也成为二战中盟军轰炸的重点。战后重建的鲁尔区又在西德经济起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工业产值一度占全国四成。不过,当德国经济开始向机械制造业、高科技产业转型时,以传统工业为主的鲁尔区江河日下,留下的是一度高达40%的失业率,和大片空置的厂房。

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与改造,鲁尔区早已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是资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转型的经典案例。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典 08城市规划0841502014 杨青青 为了应对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的“煤炭 危机”和“钢铁危机”,北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 施进行鲁尔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改革,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1、调整改造传统工业,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新兴产 业投资,充实区域产业结构。 ○1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 转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 煤矿企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 业中去,更新设备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提 高产品技术含量。对其他大型企业采取了稳定改造 的政策,以避免社会动荡。 ○2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优化发展这些新兴工业加入的有利条件:劳力充足,交通便利,及巨大的消费市场。 鲁尔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扶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科研和开发的支持力度。政府制定了鼓励向中小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计划以及联合研究和创新网络计划,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小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安置鲁尔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失业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被称为德国经济的“脊梁”。 2、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 鲁尔区煤管协会在1968-1973年进行了交通规划中提出,有计划地对现有的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区内快车线。依照规划修建了鲁尔区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科隆-伍佩尔塔尔-多特蒙德两条高速公路。区内架起了高架铁道,为解决了铁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发挥了很高的效能。 鲁尔区在水运优势的基础上搞好水陆联运,加速南北向交通线路的建设,组成统一的运输系统,把全区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对全区的综合开发起了极其重要的先行作用。 3、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1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从多特蒙德、经过波鸿、埃森、哈根直到杜伊斯堡建立一条横贯全区的"技术之路",把区内的经济中心和研究中心联系起来,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并建立"鲁尔区风险资本基金会"和新技术服务公司,为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和咨询。 ○2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于本地区经济发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本科学生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 环境规划学 院系:旅游学院 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年级: 13级规划 姓名: 王妍 学号: 1306040117 成绩: 评阅教师:刘晓霞 时间: 2016年12月28日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 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 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域,也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德语中对“鲁尔区”一词有许多用法,最简单的一个用法就是“饭锅”。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对德国的重要性。 一、情况简介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号称“德 国的心脏”。它属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 北威州)行政区划内,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 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 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 域界限,其面积为4593平方公里,占德国面积的 1.3%。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区内人 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以鲁尔区为中心,方圆100公里内集中了5个50~100万人和24个10~50万人的城市,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 二、发展优势 2.1、优越的区位条件 鲁尔区自古处于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 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是欧洲的交通 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 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边与法、荷、比、卢的 工业区呼应;北边与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相 距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济

德国鲁尔工业区整治经验及启示

德国鲁尔工业区整治经验及启示 20 世纪50 年代末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整治为改造传统老工业作了有益的尝试,其成功转型的经验对我们振兴东北,重振中国重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鲁尔工业区的基本情况介绍 鲁尔地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内, 面积4432.79 平方公里,人口540 万,处于德国以及整个欧洲交通枢纽地带。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以及整个欧洲重要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具有悠久的工业史,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在20 世纪50—60 年代鲁尔工业区的煤炭钢铁工业迅速膨胀,呈现出空前繁荣,被称为“欧洲工业的心脏”。有12 座工业城市、12,000 个工厂和600 多个矿井。矿山地下交通线总长6,800 公里。鲁尔工业区的煤炭采掘量占联邦德国总采掘量的80%,钢铁生产占全国总量的1/3。从20 世纪50 年代末起,由于以煤、钢为主单一经济结构受到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科技革命的冲击,鲁尔工业区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生产萎缩,失业大幅增加等其他一系列问题。60 年代以来,鲁尔工业区围绕着发展多样化经济,开展了区域全面整治与更新。 二、鲁尔工业区的整治规划与措施 (一)以法治区、整体规划德国在鲁尔工业区改造振兴中先后制定了《联邦区域整治法》、《煤矿改造法》、《投资补贴法》等。有效保证各项整治政策的实施,纳入到法制轨道。1920 年,德国政府颁布法律,成立了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现在简称KVR),作为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这个权力机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成员中60%是市、县政府代表,40%是企业代表,有利于其决策顺利贯彻落实。1960 年该机构提出了鲁尔工业区整体发展规划,担负起全面规划,决定整治措施并组织实施的重任。1966 年,鲁尔开发协会编制了鲁尔工业区第一个总体发展规划。1969 年又对它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且予以正式公布。这是联邦德国第一个在法律上正式生效的区域整治规划。在这个总体规划里所体现的鲁尔工业区综合整治的基本原则是:以煤钢为基础,发展新兴工业,改善经济结构,拓展交通运输,消除环境污染。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 为了改变鲁尔工业区以煤炭、钢铁为主体的单一经济结构,减轻其对整个鲁尔工业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鲁尔工业区开发协会对原有煤炭、钢铁产业采取调整、改善、提升,对其进行技术化改造。采取改建、合并、合约、转让等多种形式,从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内部两个方面来改造煤炭、钢铁部门的厂矿企业。1969年,鲁尔工业区26 家煤炭公司联合成立鲁尔煤炭公司,实行统一集中部署。对钢铁工业部门改造中实施大型化,蒂森钢铁公司兼并了多家钢铁公司,形成全国最大的蒂森钢铁财团。深化钢铁企业专业化分工,调整一次性加工企业到交通便利、运费低廉的沿河各港口,区位选择更合理。在转型中,原来单一产业结构的企业逐渐演变成了多产业的企业。鲁尔区改善投资环境,加上其劳动力充裕、交通便利,又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因此在原来开采煤炭、钢铁的地方,建立新的大型工业企业如化学、汽车、机械制造等新企业,零售业、旅游、法律咨询、广告、多媒体、通讯等各种新兴服务业竞相发展。同时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也新建和迁入,这些中小企业技术精良、行业繁多、门类齐全。他们比传统大企业更具革新和创造性,也丰富了鲁尔区的新工业结构。 (三)重视高科技发展、产学研结合

高中地理_3.2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鲁尔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2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教材结构】: 一、发展背景(条件)——初期阶段 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成长阶段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转型与再生阶段 可结合学生熟悉的我国典型资源型工业区或学生所在地的资源型工业区实际,导入新课,拉近所研究课题与学生的距离,增加兴趣。 引导学生从“德国鲁尔区煤矿与城市的分布”图中索取信息,说出鲁尔区的区位优势、主导工业部门,指出鲁尔工业区在开发初期,工业部门与资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该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中、后期)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整治措施。(与教材比照,让学生自我评价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一方面体验成功的感受,另一方面寻找差距)。 可利用投影机展示鲁尔区在环境整治前后的不同景观。 至于遇到的第二个问题“传统产业的衰落”,可启发学生回顾世界工业发展史(能源结构的变化、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六、七十年代传统工业区的衰落),让学生结合鲁尔区实际尝试分析衰落的原因。 第一课时只分析鲁尔区的发展背景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鲁尔工业区的区位特征。 2.了解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学会据图表等资料认识区域特征。 2.学会分析区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鲁尔区资源开发与工业的发展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分析我国的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增加

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鲁尔工业区的区位特征。 2.鲁尔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鲁尔工业区的区位特征。 2.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多媒体教学一体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 (课件:我国几个资源型地区的图片展示) 师:能源和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十分重要,近代很多著名的城市和地区都是在利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影响了这类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课件展示:图片——大庆、胜利油田、攀枝花) 师:资源型地区如何摆脱面临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呢?今天我们就要以鲁尔区为例,来分析这个问题, (板书)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师:分析鲁尔区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两个知识: 1,资源型地区发展的四个阶段? 2,工业的区位因素? 生:回忆回答这两个问题 师:大家看图及课本文字,思考并小组讨论: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 (课件展示:欧洲地图、德国地图、鲁尔区地图) (板书)1、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师:找小组代表,根据本组讨论说一说鲁尔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的条件 生:回答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_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_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 开发模式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 开发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地区的工业活动逐渐减少,大量的工厂与设施被废弃,这些曾经繁荣一时的工业区也逐渐变成了城市的“伤疤”。然而,对于一些具有工业遗产的地区来说,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可以实现逆工业化过程,将废弃的工业区重新利用,并提供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的机会。本文将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探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 德国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化地区之一,曾经是德国煤炭和钢铁产业的重要基地。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鲁尔区的煤炭和钢铁工业逐渐式微,许多工厂和设施被关闭,鲁尔区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鲁尔区开始寻求逆转工业衰退的方式,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来推动经济发展。 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是废弃设施的修复和保护阶段。在开始开发之前,废弃的工厂和设施需要进行修复和保护,以确保其安全并保留历史价值。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投资资金和资源,促进废弃设施的修复和保护。 其次是开发旅游景点和设施。在修复和保护工作完成后,鲁尔区开始建设旅游景点和设施,以吸引游客和旅游者。旅游景点的设计和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结合现代化的观光设施和服务,以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例如,鲁尔区的某座废弃矿井被改造成了一个矿山博物馆,游客可以参观

矿井内部,并了解煤炭开采的历史和过程。 同时,鲁尔区还鼓励发展文化和艺术活动,使工业遗产与艺术文化相结合,创造独特的文化体验。例如,一些废弃的钢铁厂被改造成了艺术展览馆和表演场所,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 最后是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鲁尔区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旅游者,还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当地居民可以通过提供导游服务、餐饮和住宿等服务来获取经济收益。此外,工业遗产旅游还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如餐饮、购物和交通等领域。 在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中,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政府需要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企业需要投资和创新,而社区需要积极参与和支持。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工业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为废弃的工业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能够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经济的发展。德国鲁尔区作为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开发过程中,保护历史和文化价值,注重旅游体验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是关键 通过逆工业化和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鲁尔区成功地将废弃的工业区转化为具有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的旅游景点。这不仅提供了游客了解煤炭开采历史和工业遗产的机会,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工业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鲁尔区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德国鲁尔区案例

德国鲁尔区案例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位于德国西部,横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鲁尔州。以下是关于德国鲁尔区的10个要点:1. 工业发展:鲁尔区以其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而闻名,自19世纪末以来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它集中了德国的钢铁、煤炭、化工和机械制造等重要行业。 2. 人口规模:鲁尔区是德国最大的城市集群之一,人口超过1100万人。它包括杜塞尔多夫、埃森、杜伊斯堡等大城市,以及许多小城镇。 3. 结构转型:随着煤炭和钢铁行业的衰落,鲁尔区在20世纪末进行了结构转型。它转向了更加多元化的产业,如服务业、创意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4. 教育和研究:鲁尔区拥有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如杜塞尔多夫大学、埃森-杜伊斯堡大学和波鸿大学。这些机构在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开展创新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 文化和艺术:鲁尔区也是德国的文化和艺术中心之一。它拥有许多博物馆、艺术画廊、音乐厅和剧院,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 6. 城市规划:为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状况,鲁尔区进行了大

规模的城市规划和重建项目。许多老旧的工业设施被改造成公园、文化中心和休闲区,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绿色空间和休闲活动场所。 7. 环境保护:鲁尔区在过去几十年里致力于改善环境状况。它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减少污染和提高能源效率,包括关闭高污染的工厂、推广清洁能源和鼓励可持续发展。 8. 旅游景点:鲁尔区有许多吸引人的旅游景点。比如,杜塞尔多夫的老城区、埃森的齐格马尔博物馆和博鳌湖公园,以及杜伊斯堡的内恩贝克修道院等。这些景点展示了鲁尔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9. 交通网络:鲁尔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路。它连接了欧洲其他地区,便于货物和人员的流动。 10. 区域合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解决共同问题,鲁尔区的城市之间开展了广泛的区域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共同制定发展战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 总结起来,鲁尔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区,经历了从传统的重工业到多元化产业的转型。它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资源,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通过区域合作实现了共同发展。作为德国的经济引擎之一,鲁尔区在未来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 论文报告 题目:德国鲁尔区的改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对德国鲁尔区改造的分析,探讨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介绍鲁尔区的历史背景、改造计划、产业发展、城市更新以及环境保护,剖析其改造经验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此外,本文还列举五个案例,对鲁尔区改造的相关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阐述和分析。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 鲁尔区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区之一,也是德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20世纪初,该地区的钢铁、煤炭、化工等重 工业占据了德国经济的主导地位,但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枯竭,工业部门逐渐衰落,鲁尔区也由此陷入困境。为了摆脱困境,德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更新。 第二部分:改造计划 德国政府在改造鲁尔区时,采用了多项措施。首先是重工业转型,即将传统的钢铁、煤炭、化工等产业转变为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其次是城市更新项目,包括住宅和商业区的改造以及公共设施的升级。第三是环境保护,即开展环保工作,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部分:产业发展 鲁尔区在重工业转型中十分成功,今天成为了德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之一。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能源技术等领域,为整个地区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该地区依托自身优势,还建设了多个研究中心和科技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知名企业落户。 第四部分:城市更新 鲁尔区的城市更新非常成功,十分注重民生、环保和文化建设,城市形象焕然一新。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政府对市容市貌进行了全面改善,公共设施得到了升级,街区和住宅区的规划和建设更加合理,文化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建设齐头并进。 第五部分:环境保护 鲁尔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与企业合作,共同努力,实现了环境和经济的良性互动。在环保工作中,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清理土壤、整治污水、限制工业排放、推广绿色能源等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案例一:鲁尔区域科技园区 鲁尔区域科技园区是德国最大的创新和技术中心之一,园区内聚集了许多优秀的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为鲁尔区现代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动力。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

德国鲁尔工业区曾经是德国和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最为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德国参加的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的物质基础,战后又为德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欧洲经济最发达国家,面积4593平方公里,人口570万。鲁尔区虽属内陆,但区内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总长达425公里,大小河港众多,加上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同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19世纪上半叶,鲁尔区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矿和生产钢铁,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传统工业区。但到了二战后,当时已经历经百年的鲁尔工业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冲击下,爆发了煤业危机和钢铁危机,原有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也因资源的日益枯竭已经变得不可持续,大量工厂停业,工人失业,鲁尔区深陷低谷。德国政府从60年代末开始着手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以下结合公关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依次介绍. 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传统的重工业进行清理改造,对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我们知道,传统行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对这些行业的清理,涉及的产业工人人数众多,还有许多工人来自于同一家庭,一旦工人大量失业,家庭日常生活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就容易造成社会动荡。而对传统行业的清理又不得不进行下去,传统行业的衰弱已成必然。德国政府深知公众心理,采取了几个方面措施: 1.政府对大企业的改革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尽量实行渐进式改革,谨慎对待大企业 的破产,企业越大,意味着对社会、对公众的影响越大,政府就越谨慎。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工业区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典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域,也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域之一。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德语中对“鲁尔区”一词有许多用法,最简单的一个用法确实是“饭锅”。从那个地址不难看出,那个地域经济进展对德国的重要性。 一、情形简介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号称“德国的心脏”。它 属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行政区划内,位于德国西 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计划协 会所管辖的地域,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 为4593平方千米,占德国面积的1.3%。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 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域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千米 2700人。以鲁尔区为中心,方圆100千米内集中了5个50~100万 人和24个10~50万人的城市,工厂、住宅和浓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 路,形成连片的城市带,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 二、进展优势 1、优越的区位条件 鲁尔区自古处于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通向中欧、的捷径,是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进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边与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呼应;北边与丹麦和南部工业区相距不远;东北、南面又临近德国州的济重心区——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莱茵河下游以—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如此优越的区位便于与欧洲一起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本国工业区间联系合作。 2、煤炭资源丰硕。 鲁尔区有着丰硕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德国总储量的3/4,其中约220亿吨,占德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烧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烧量高达8600大卡/千克。 3、水陆交通便利。 ○1莱茵河纵贯全工业区南北。 区外从莱茵上溯,可直抵,并可通过杜伊斯堡到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经港与海外联系。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观后感(公关心理学)181231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观后感 观看了影片《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对鲁尔工业区有了一些 较好的印象。靠着公关行为、攻心策略,鲁尔工业区成功改造,这是 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德国鲁尔工业区作为德国最大的重工业区,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 北部,距离柏林大约5小时的车程。对于邻近的主要城市,东边是汉 诺威,南面是法兰克福。整个工业区涵盖了恩瑟尔河流域,宽67Km,长116Km,占地面积约800Km2。这一地区共有十余个城市,人口540万。德国在二战当中的可怕战力,就是仰赖这个工业区的支撑。由于 有着丰富的煤矿以及便利的水运,整个恩瑟尔河流域被开发成采矿, 炼焦,炼钢,军火制造以及化学工业的超级工业带。而且这里不仅曾 是最大的淘金移民区,在20世纪初也是德国经济的火车头。 光鲜的经济效益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未来发展隐患。由于太 过资源丰富而在开发是完全忘记了都市规划。没有城市规划,没有空 间规划,没有交通规划,甚至连城市景观规划,都没有。一切仅仅为 了经济效益,整个工业区成了冷漠而杂乱的被污染严重的造钱机器。 但一味的向自然索取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而且毫无考虑的开采定会 受到自然的惩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浪 潮的冲击下,随着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鲁尔工业区煤炭储量急速下降,开采成本日益昂贵。环境压力加大, 百年不衰的鲁尔工业区爆发了历时十年之久的煤业,钢铁业危机。原 有的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工机械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结构日 益显露弊端。煤矿关闭,冶炼厂停产,光煤矿和钢铁厂的失业人数便 高达68万,鲁尔工业区陷入了低谷。 其实每个城市在初建构的时候都会出现城市规划完全成分的不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 论文标题: 1.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 2. 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策略与路径 3. 鲁尔区经济升级转型的路径与措施 4. 鲁尔区绿色发展与环保治理的实践案例分析 5. 鲁尔区产业升级与人才引进的成功实践 一、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其曾经的经济建设主要以钢铁、煤炭等传统重工业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转型,鲁尔区开始面临经济转型的压力。然而,在长期的努力下,鲁尔区的经济陆续实现了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其实践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改革开放,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 鲁尔区的经济转型 largely来自其高度开放、硬件配套设施完善、人员素质高等因素,其确立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模式。实践表明,开放经济对于地方经济尤为重要,通过外部资源和 企业等支持优势,增加本地经济结构、产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促进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2. 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升级 一直以来,鲁尔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引进大量高技

术人才,将传统的重化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并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 3. 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兴起 鲁尔区适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脱胎换骨式地升级,并不断提升其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4. 环境治理,绿色发展引领 鲁尔区的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形象,大多数都进行绿色转型,采取环保治理措施,并为生态系统保护的环境建设和保护投入大力。植物绿地覆盖面积增大,高速公路、桥梁等从功能性、建筑美学的角度进行设计,将“生态环保”融入到经济建设中,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5. 人才引进,优化产业结构 鲁尔区利用政策和资源优势,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提升高层次人才储备和智力资本积累,搭建了一批“国际型人 才高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基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融 合发展。 二、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策略与路径 鲁尔区的老工业基地改造随着经济转型而逐渐得到实现,主要的策略与路径包括:

生态、历史、设计德国鲁尔老工业区改造

生态、历史、设计德国鲁尔老工业区改造 去年笔者有幸随着景观之路德国考察团参观了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和北星公园,在感叹于老派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的制度、良好的社会环境,及一丝不苟接人待物的作风之外,对于老工业区的改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人口大约540万,面积4432平方公里。历史上的鲁尔区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的传统老工业区,鲁尔区根据工业化程度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南区,赫尔维格区,埃合尔区和里普区。埃合尔区是重工业区,工业历史长达150年。由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市场发生改变,工厂关闭、工人下岗、生态恶化;失业率居高不下,80年代末失业率超过15%,为德国最高,社会问题尖锐。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鲁尔工业区的老工厂厂房改造随之应运而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杜伊斯堡公园及北星公园。 公园历史背景 北杜伊斯堡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市,总占地面积230公顷,曾经是蒂森钢铁厂的所在地,该炼钢厂于1985年被迫关闭。经过四年的荒废破败,1989年,政府开始启动对公园的改造。1991年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通过竞标取得了该地块的设计资格。他从景观设计的角度,通过对场地原有元素进行整合重塑,将该地区改造成为一个融合废弃工业景观与自然景观、展现工业文化的新型景观公园。 北星公园原来是“北星矿区”,1857年开挖煤矿、竖立井架,1865年

取名“北星矿区”,直到1993年最后一次开采,北星矿区已经走过了136个年头。1993年北星矿区关闭后,整个工业区改造为景观公园,1997年联邦花园展就在此举行。 这两个公园的改造各具特色,北杜伊斯堡公园是在原有工业厂房较大规模保留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造,北星公园是在拆除部分厂房,保留大面积原有风貌地形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造,但共同之处在于都是把老工业遗址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景观公园,使老工业遗址与自然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 老工业区改造之生态 老工业区的改造对于很多在此工作生活过几十年的工人来说是一种痛苦的回忆,这里是他们挥洒青春热血的地方,是完成了人生各种角色转变的地方,是创业与追寻梦想的地方。对于他们来说留下的更多的是失望,在转型的那一刻很多人一辈子追寻的梦想随之破灭,留给后人的只是一堆不再有生命的钢铁废物。老工业区停滞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种“死亡”,一种心灵的“死亡”。老工业区的改造怎么能消除“死亡”使之得到充分的唤醒,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老工业区改造究竟应该改些什么?这是一个令人深省的问题。老工业区改造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生态恢复。在老工业区的生产过程中,粉尘、重金属颗粒、有毒有害的废气废水,随着大气降雨与土壤吸收,沉积在土壤与水源之中,其中无害化处理是工业遗址改造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很多项目中,以现今的技术水平,还无法用生物的手法进行完全地降解,只能通过物理化的手法,在特定范围内进行固化与隔离,对废物废料进行混凝土包裹后再进行深埋或堆积集中隔离,这种生态隔离的做法避免了很多废料的二次环境污染。在北杜伊斯堡公园中采用的就是深埋隔离的手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 尔区为例 Yesterday disappeared, January 6, 2020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标准及09'测试要求 课前预习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1.优越的地理位置:鲁尔区位于德国部;地处欧洲的“”.. 2.便利的水陆交通: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3.丰富的资源:该区蕴藏了丰富的资源.. 4.发达的工业: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是德国重要的 基地、 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环境恶化: 1原因:鲁尔区能源结构以为主;产业结构以为主.. 2表现:以污染和污染最为严重.. 2.传统产业的衰落: 1原因:生产结构;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2表现:20世纪60年代;传统的工业和工业走向衰落;尤其到了20世纪70年代;工人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改造产业;大力扶持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1采取对企业实行化、化的改造和整顿; 2使鲁尔区的经济结构趋向化;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改造后的鲁尔区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以工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增长点的综合工业区; 3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产业的发展.. 2.治理;加强环境管理;营造: 1首先整治;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统、污水净化系统;解决水污染的问题; 2其次是控制污染;在全区范围内建立烟囱自动报警系统; 3此外;加强;特别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4美化;提高..在总体规划中制定营造“绿色空间”计划;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 要点突破 1.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

德国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及老工业 基地改造的经验 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政府实施了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经济 结构转变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显着成绩,使鲁尔区经济得以持续发展.鲁尔 区的成功对振兴东北的一个最重要启示是,应从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的角度出发,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远发展规划,广泛全面地考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综合整治、振兴及经济结构转变措施,并从政策上给予必要的保证. 关键词:德国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振兴 东北经济结构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遇到了困难,产生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改造与振兴已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加快东北乃至全国的发

展,国家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并将之和西部开发并列为现代化建设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从理论上讲,世界各国老工业基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许多相似 之处,因此,德国对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经济结构转变所采取的措施与做法是有 借鉴意义的。 一、鲁尔工业区的发展现状 鲁尔区是德国中部最重要的工业区,素有德国工业“引擎”之美誉。它位于德国中西部的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面积为4433平方公里。该工业区过去的显着特征一直是以采煤、焦炭生产、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是世界上在煤炭基地形成综合工业生产能力的典型代表。然而,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期,这种单一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为使鲁尔区经济持续发展,联邦和州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施了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经济结构转变战略。 经过近40年的努力,鲁尔区的经济结构转变取得了很大成绩。老工业如煤炭开采和钢铁工业已不再扮演重要角色,鲁尔区内

(整理)德国鲁尔区的转型与改造

借鉴与参考 -- 德国鲁尔区的转型与改造 按:德国维藤 - 海代克大学教授海尔曼·皮拉特先生向我们全面介绍了德国老工业区鲁尔区的转型与改造之路, 区的经济转型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德国鲁尔区的转型与改造 一、德国鲁尔区:一个充满矛盾的地方 鲁尔区在德国是个重要的工业区,它同东欧的联系特别紧密,鲁尔区的矛盾表现为: (1) 上个世纪的 50 年代,它是德国经济奇迹的发动机。今天,以能源工业为主的鲁尔区依然是德国重要的重工业区。从上个世纪的 50 年代末以来, 一系列结构转型期的尖锐矛盾迫使政府对这一地区给予财政补贴,这已经成为政府的长期负担。 (2) 20 年以来,这种结构转型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尽管重工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鲁尔区的第三产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其增加值占地区国民 经济总增加值的 65%,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结构转型并没有解决这一地区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失业率长期保持在 14%,如果考虑到事实上的隐 性失业,这个数字还要高。 (3) 在鲁尔区,对结构转型作出重要贡献的是高校和技术中心。与此同时,在新企业创业方面鲁尔区却长期存在缺陷。 (4) 从 19 世纪的中叶开始,鲁尔区就大量涌入外来人口,使它成了德国的国际政治区域。但是,它的国际经济关系却相对较弱,只有很少的国际大 型企业把厂址定在这里。 中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许多方面与鲁尔区相似。我们即将看到,鲁尔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路径依赖的限制。我们的政策在某些方面加重了 过去的负担。 把目前鲁尔区的情况搞清楚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可以为中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寻找出经验教训。因为我们今天要搞清楚的是, 今后几十年中国 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什么。 二、剖析夕阳工业 这对于我国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地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对策考察研究 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的衰退与复兴 鲁尔区位于德国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的内河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的引擎"之称。鲁尔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的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的资源生产和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鲁尔区传统的采煤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地区复兴。在鲁尔区复兴的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的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内容与模式 鲁尔区的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当时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的工业设施和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德国最早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是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的保护。此后的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的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

(完整word版)德国鲁尔工业区景观改造

后工业景观·概念 后工业景观(Post-Industrial Landscape)是指“工业之后的景观”。基本含义是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重组与再生,使之成为具有全新功能和场所精神的新景观。不仅如此,新建的景观必须延续场地原先的文脉,场地的工业元素和工业特质需以某种方式得以保留或再生,绝不是彻底拆毁或全盘重建。景观设计在整个后工业社会重建过程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应该替代建筑、道路和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成为场地的催化剂,不仅可以实现工业景观的复兴,还应该可以刺激周边地区的再发展。 后工业景观·范畴 后工业景观的产生与发展一直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等的不断需求和攫取造成了资源地区的枯竭并直接导致了大量矿区废弃地的产生。于是有关矿区生态恢复的课题也应运而生,矿区生态恢复景观与恢复生态学是密不可分的。例如辽宁阜新的海州露天矿恢复改造项目等;接着,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产生了很多城市问题,城市工业废弃地的出现也促生了众多的城市后工业景观重建项目。按照对象的不同和尺度的大小,大致可分为后工业城市再生、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创意产业园模式)、后工业景观设计等,涉及到的学科包括城市规划与设计、遗产保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等,涉及案例如获得2008年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沈阳铁西区的景观复兴、广州中山岐江公园、南京的创意东八区等。进一步细分,后工业景观设计则又包括后工业公园、后工业广场、后工业艺术社区、后工业小区等,例如上海世博会整个就是一个后工业公园,其中的都市最佳实践区广场就是典型的后工业广场,后工业艺术社区在北美的最成功案例则是加拿大的格兰威尔岛,而天津万科的水晶城是后工业小区的代表。最后,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是工业和生活垃圾不断增多,城市逐渐被垃圾包围,原先处于较偏远地段的垃圾填埋场越来越接近城市中心,在另外开辟新的垃圾处理地之前,对这些特殊地块的景观处理已摆上日程,很显然,环保学的相关知识会有所涉及。这方面最成功的典范是美国纽约的Fresh Kill Landfill,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正在转变成全新的生态公园。 后工业景观·人物 彼得•拉茨 德国当代著名的景观设计师 | 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代表人物 后工业景观•经典作品 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 萨尔布吕肯市(Saarbruecken)的港口岛公园(Buergpark Hafeninsel) 在解释自己的规划意图时,拉茨写道:“在城市中心区,将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它将重构破碎的城市片段,联系它的各个部分,并且力求揭示被瓦砾所掩盖的历史,结果是城市开放空间的结构设计。”拉茨用废墟中的碎石,在公园中构建了一个方格网,作为公园的骨架。他认为这样可唤起人们对十九世纪城市历史面貌片段的回忆。这些方格网又把废墟分割出一块块小花园,展现不同的景观构成。他认为景观设计师不应过多地干涉一块地段,而是要着重处理一些重要的地段,让其他广阔地区自由发展。景观设计师处理的是景观变化和保护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利用在特定环境中看上去自然的要素或已存在的要素,要不断地体察景观与园林文化的方方面面,总结它的思想源泉,从中寻求景观设计的最佳解决途径。 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