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目前一些国家已经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这些生态城市,从土地利用模式、交通运输方式、社区管理模式、城市空间绿化等方面,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研究这些生态城市的规划和管理经验,无疑会对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典型案例

(一)巴西库里蒂巴

巴西库里蒂巴是南美国家巴西东南部的一个大城市,为巴西第7大城市,环境优美,在1990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巴西生态之都”、“城市生态规划样板”。

一是公交导向式的城市开发规划。在20世纪60、70年代,巴西库里蒂巴市就走上了低成本,人与自然尽可能和谐的生态城市发展道路。城市拥有逐步拓展的一体化交通网络、道路网络,并采取了致力于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活质量的各种土地利用措施。首先,库里蒂巴市通过追求高度系统化的、渐进的和深思熟虑的城市规划设计,实现了士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一体化;其次,城市还鼓励混合士地利用开发的方式,而且总体规划以城市公交线路所在道路为中心,对所有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密度进行了分区。此外,城市在一体化交通网络、道路网络的拓展中,主要是沿着几条结构轴线向外进行走廊式开发。轴线是公共汽车系统的主要线路,这些轴线在城市中心交汇,构成了一体化道路系统的第一个层次;拥有公交优先权的道路把交通汇聚到轴线道路上。而通过城市的支路满足各种地方交通和两侧商业活动的需要,并与工业区连接。同时。轴线的开发使宽阔的交通走廊有足够的空间用作快速公交用路。

目前,库里蒂巴市尽管有50万辆小汽车,但有2/3的市民每天都使用公共汽车,并且做到公共汽车服务无需财政补贴据有关研究人员估算这足以使得每年减少的小汽车出行达2700万次。总之。目前该城市80%的出行依赖公共汽车,其使用的燃油消耗也是同等规模城市的25%。每辆车的用油减少30%。这就使得库里蒂巴市虽然人均小汽车拥有量居巴西首位,但污染却远低于同等规模的其他城市.交通也很少拥挤。

二是实行垃圾回收项目。库里蒂巴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还体现在其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其成就同样令人瞩目。其中库里蒂巴较为著名的环境项目是1988年实行的1:1号为“垃圾不是废物”(garbage is not garbage)的垃圾回收项目,垃圾的循环回收在城市中达到95%。每月有750吨的回收材料售给当地工业部门,所获利润用于其他社会福利项目。同时垃圾回收利用公司为无家可归者和酗洒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些简单的、讲究实效的成本很低的社会公益项目旨在成为库里蒂巴环境规划的一部分,并使城市在环境和社会方面都走上了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三是对市民进行环境教育。一个城市成为生态城市的前提是对其市民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其环境责任感。库里蒂巴市对此十分注重。儿童在学校受到与环境有关的教育。一般市民则在免费环境大学接受与环境有关的教育。

(二)美国伯克利

国际生态城市运动的创始人,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于1975年创建了“城市生态学研究会”,随后他领导该组织在美国西海岸的伯克利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城市建设活动,在其影响下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工业园,这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伯克利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

根据理查德·雷吉斯的观点,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随意的。同生态系统一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

(三)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影子规划”是在理查德·雷吉斯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1992年他在阿德莱德参加第二次生态城市会议的时候,惊奇地发现澳大利亚政府的部长和内阁被称为“影子部长”和“影子内阁”,于是提出了“影子规划”的设想。“影子规划”向我们展示了在具有非常清楚的城市生态规划和发展框架情况下,应该如何创建生态城市。

城市规划主要特点。阿德莱德市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对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宗旨,使在此生活,工作,旅游和学习者感到愉悦,并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阿德莱德市大力发展公共设施,提供给残疾人患者使用的轮椅通行的专用通道在街道,车站和大楼内随处可见,在公共交通设施中也有许多方便女性,小孩或者老人的设计,使得使用者能够在使用公共设施的同时感受到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让人感受到一阵暖意。

从规划管理体系上来看。由于澳大利亚是英联邦制的国家,因此在规划管理上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制度,负责州域范围内的总体规划的是南澳洲政府,他们负责协调道路,供水供电等跨省市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州政府控制大的区域,制定发展大纲,控制总体规划用地性质和道路网架以及公交线路,居住区的规模和功能等,明确各市中是否有道路、球场、历史保护等,同时对城市绿地树木种植予以确认。州政府下的各市政府负责本区域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他们的规划编制相当于国内总体规划指导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以此作为规划管理的法则

和文本。此项法则可以面向市民大众公开,并可以在政府网站上和市政厅内咨询相关的工作人员。政府规划管理部门每隔三至五年就会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由政府的专门机构与政府各部门、土地所有者以及开发商进行商量以及了解情况,进行汇总,梳理整理,提出是否需要调整的建议。城市的总体规划有着非常好的延续性,新的规划只能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补充和修正,而不会有大幅度的调整和改变。在调整过程中各种规划相互呼应,以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

在城市功能和结构方面。阿德莱德市的城市商业区、居民区、工业区等功能结构布局清晰,结构合理,区分明确。由于阿德莱德市位于一片开阔的平原地带。所以城区四周的公园有如绿色的彩带般环绕着阿德莱德市去。横穿城区的托伦斯河讲阿德莱德市划分为南北两个片区,托伦斯河以南为商业区,以北为住宅区,阿德莱德市的工业区设置在了城市西北部的圣文森特港以及东北区新建的卫星城镇。CBC东西南北八条大道将整个城市规划的整整齐齐,井然有序,每个区以公园相隔,并留有大量的绿地。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充当主角,凡是涉及公众利益的道路、水管、停车、绿化、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都是以政府的投资为主。在基础设施的投入上,政府更注重一次性的资金投入,一步到位,以及时的解决工程的工时问题,加快工程进度,以保证一劳永逸。供电,电信等基础设施由政府规划部门和相关单位衔接,同步规划、设计、施工。在城市的环境建设方面,政府采取大量收购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废弃的工厂等的方案,按照城市规划组织建设道路、绿化、河流以及各种配套的设施建设,然后将土地出售给开发商,之后政府再用从中获得的收益用来按照之前规划的方案进行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关于土地的态度,阿德莱德政府和中国政府的态度是不相同的,阿德莱德市在土地使用上得指导思想是振兴和促进城市的繁

荣发展,而不是挣钱。

城市的交通组织方面。阿德莱德的城市交通组织实行“行人优先,公车优先”的策略,道路路网密集程度高,通达性好,从上至下整个城市的交通道路被区分为七个等级,道路规划注重将车辆引导到城市的主干道上,为市民的居住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在主次道路交叉口设置人行手动调控操作系统,在居住区一般道路设置人行横道,所有车辆不允许停靠在人行横道范围内以方便行人优先通行。城区内还规划了供市民跑步和散步的步行系统以及自行车系统,这两个系统交错成网状,对居民的行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值得一提的是阿德莱德城市内的停车系统,整个阿德莱德市以停车楼为主,辅以道路停车。在市区内有40多个停车楼,其中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停车楼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每个停车楼的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采取按时段收费的策略,在高峰时段收取较高的费用。停车费将被政府作为财政收入,以用于日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阿德莱德市内还开设了免费的公交车辆系统,期间所有的营运和维护费用都由政府买单,所有主干道都设有自行车和公交车道,任意车辆都不得借道行驶,所有的这些措施都保证了阿德莱德市“行人优先,公车优先”策略的贯彻和执行。

从阿德莱德市的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启示:首先,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把建设宜居城市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阿德莱德市的城市规划中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将这一理念发挥到了一种高度;其次,应当坚持把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以振兴城市发展为宗旨加大环境和基础设施投入;最后,应当坚持将政府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道路、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产品的主体。政府只有合理安排城市公共设施建的投入,才能和城市规划相辅相成。

(四)瑞典马尔默

马尔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很早就是一个工业和贸易城市,但是由于受到了高科技产业的冲击,旧有工业面临关停并转,使得整个马尔默面临城市转型。基于马尔默市政府和瑞典政府对“生态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福利社会”的共同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造,使马尔默西部滨海地区成为世界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地区。1996年,由马尔默、瑞典、欧盟等有关公共和私营机构一起组织了一次欧洲建筑博览会,通过地区规划、建筑、社区管理等进行持续发展的超前尝试,这个项目称为B001,也被称为“明日之城”,该项目2001年获欧盟的“推广可再生能源奖”。

可持续发展是瑞典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国策。1997年瑞典确立了其能源战略的指导原则:加快可持续能源系统开发,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全面实现可再生能源化。其主旨在于:瑞典的电力和其它能源供应要有保障,价格在国际上要有竞争力;要高能效、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对人类健康、环境以及气候的不利影响,促进生态平衡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立法先行是瑞典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显著特点。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瑞典就颁布了一系列强制性的有关能源合理化使用和节能的法律、法规,并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以此来指导、规范企业的行为。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法规得以执行,政府还制定了许多具体可行的监督措施和必须执行的行业标准,体系完备。

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机制是将能源战略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瑞典从政府到地方都建立了能源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瑞典可持续发展部归口管理能源产业,其下属机构瑞典能源署的工作职能就是:通过加强与贸易和工业部门、能源公司、科研院所及各省、市对口单位及咨询公司的合作、理解和信任,来协调、引导政府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使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稳定和高效的原则,又不失不断得以发展完善,确保能源系统向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转化。

财政、税收导向和经济措施行之有效。针对不同种类的燃油收取不等税费。1991年,瑞典还成为世界首批开征二氧化碳税的国家。同样,为鼓励企业使用生物能源和本地能源,瑞典政府还从2003年起引入了基于电力市场的电子证书系统,根据企业使用生物电能占用电总量的比例给予税收减免优惠。

科研和创新是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核心。瑞典政府于1995年发布了政府能源研究、发展计划,自此,能源研发成为瑞典能源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这样一套由上自下,科学严密的能源政策,为马尔默的“生态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西班牙马德里

生态建设多管齐下。西班牙马德里是缺水型、高能耗、沙化高的城市,近20年来,马德里加大生态保护和重建力度。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发电等再生能源,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政府补贴鼓励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各种大卖场建立资源回收系统,抵扣新购商品价格;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政策奖励市民少消耗、少占用,倡导节约型生活方式;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根据不同的功能性质,确立不同的节能等级,强制使用节能材料和节能设备。鼓励国外资本和私人资本进入区域生态建设领域;实行土地利用逆向管理,确定绿化等生态用地在用地结构中的比重;改进和完善各类工程技术,大量采用与自然、生态环境吻合的新工艺和新技术。

污染治理持续有力。西班牙马德里是内陆城市,工业快速发展以后,保护水源、污水处理的矛盾突现。上世纪70年代马德里政府首先颁布了《污水处理法》,规定所有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必须达标排放;其次整治河道流经区域的环境,将企业、居民逐步搬离水源控制范围内;三是大规模使用膜生化反应技术,改进水处理工艺;四是推行污水干化处理,把污泥作沙漠生态整治的垫料和肥料;五是政府出资鼓励居民饮

用水和中水回用;六是大规模开展河道清淤、绿化等综合整治,提高河道的生态自净功能。持续十多年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使马德里已经重现生态良好、环境宜人的风貌。

直接提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马德里市政府直接干预或参与城市管理。一是市政府自上而下对城市管理的一级管理体制,事权财权高度集中,社区不承担城市具体管理;二是直接负责城市管理的所有投资、建设开发和项目经营;三是直接负责城市治安、广告、街景、绿化、保洁等基础性公共设施的管理任务;四是直接承担古旧建筑重修、保护职责和投资,负责对居民的直接补偿。

(六)西班牙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最大的制造业、港口产业、金融服务和传统工艺产业的生产基地。巴塞罗那的城市旧区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进行“定点式”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空间建筑的恢复;第二个阶段是1986年申奥成功后,以主办1992年奥运会为契机,全面展开都市规模规划与建设,使巴塞罗那更骄傲地屹立于世界版图之上;第三个阶段是在1992年奥运会之后,以“世界文化论坛”活动带动的又一轮城市改造,让巴塞罗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转型后整个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了62%以上。尽管目前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还占36.7%,但从经济形态上主要是从事技术研发扩散、产品销售服务的总部经济,直接从事制造加工业人员不到总就业人口的5.2%。

旧城改造严格按法规办事。巴塞罗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12世纪成为地中海岸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在历史进程中,巴塞罗那受古希腊、古罗马和阿拉伯文化的长期影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多元文化。这种文化在城市风貌和众多的历史文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保护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巴塞罗那政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保护方式方面,巴塞罗那同欧洲各国一样将旧城保护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严格保留原物的历史地段,要求对重要的历史建筑完整、准确、原封不动地永久保存下来;二是以保护为主、适当添建与改建的历史地段,要求基本保留原有的街区格局和原有建筑物,房屋内部允许进行改造。但建筑物外面应严格维持原有风格;三是以改建为主、保护为辅,保留其旧有格局和富有特色的建筑及街区的历史地段,一般适合于范围较大,且街区内部文物建筑较少或街区形态已遭到严重破坏的非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在法律方面,巴塞罗那市专门颁布了《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对全市几百个历史建筑一一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条款。这对完整地保护该市的历史风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实施方面,巴塞罗那市政府严格按法规办事,凡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几百个古建筑不能动,只有具备条件的才可以实施保护性维护。对保护区内的房屋,私人产权要严格按照保护区的规定改造修缮,严禁推倒重建,公房产权则按政府的行政命令进行改造修缮。

奥运投资符合城市发展方向。1986年申奥成功后,巴塞罗那政府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效益性考虑,制定了符合城市特点切实可行的投资计划,将奥运投资的重点放在加快城市改造及各类设施建设上,以筹办奥运会作为实现城市大跨度、超常规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的动力。据统计,在奥运总投资中,运动基础设施、训练设施和其它设施的投资仅占9.1%,而其它绝大部分投资则用于城市改造和行业改造。实践表明,这种投资格局提升了城市的功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升级,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场馆建设绝不为奥运会单独投资。在奥运场馆建设方面,巴塞罗那提出了一个原则:绝不为15天的奥运会单独投资。巴塞罗那翻新了10个体育场,新建的体育场仅有15个,其中很多场馆还是临时性设施。为了解决奥运会举办期间旅游者对住宿的要求,巴塞罗那临时租用了

14艘豪华游轮,不仅解决了住的问题,还节省了投资。场馆建设时就充分考虑了赛后当地居民活动对场地的需求,赛后场馆利用的灵活性很强,利用率较高。特别是对私人投资,政府没有严格的“门坎”限制,只要有投资意愿都可以投资。私人投资主要集中于公寓、酒店、商业中心和收费公路等盈利性设施。由于巴塞罗那市公共与私人、政府与市场投资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解决了困扰历届奥运举办城市所面临的体育场馆会后利用的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以人为本。在城市的改造和建设中,巴塞罗那最先考虑的是一些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在改造时首先考虑的是开放更多行走的地方使人们有足够的空间,同时有更大的空间建绿地、交通设施和其它更多的公共设施。巴塞罗那将原先的屠宰场改建成为公园,原来的采石场改成游泳池及公园,原来的乱停车处改成步行道。巴塞罗那广场由于是水泥地面而无法种树,因此在改造时考虑多做雕塑,搞成集会式的公共场所。在道路的规划和改造上,巴塞罗那原有的一些道路被改造设计为两边机动车单行线,中间开辟为行人步行和休息娱乐的场所,主要道路改为立体交通,增加槽式道路防止交通噪声,强化管理减少交通繁忙路口。这一设计理念打破了常规,扩大了道路的功能,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增加了人们散步休闲活动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特点。有数据显示,巴塞罗那耗资约362亿比塞塔建成了5公里长的海滨沙滩,改造了港口,修建了两条环形公路、两条隧道,改建了飞机场、城市的排水系统,建成了提供水、电、气和电话服务的网络。

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创新。巴塞罗那作为较发达的地区,环境保护工作一直较好。1992年奥运会前,巴塞罗那制定了奥运行动计划,包括13个方面的子规划,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有城市风貌保护、交通疏导、市容卫生等3个方面。在市容卫生方面,主要是强化了主要街道的管理,

街道基本整洁,垃圾箱临街而设,随处可见,部分属于分类收集。在城市创新方面,巴塞罗那的经验值得借鉴。巴塞罗那建设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150个相互连贯的公共空间的网络。这些公共空间都是利用建筑和道路的间隙所开辟的,诸如小街心花园、由喷泉和雕塑组成的广场。这些小空间和小景致,创造了小区风景,减少了城市的建筑密度感,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呼吸的休闲空间。

西班牙旅游局局长菲利克•斯拉罗萨•皮克说,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不仅使巴塞罗那改变了城市结构,成为欧洲最具吸引力的海滨旅游城市之一,在欧洲旅游版图上占据了显著的位置,更使西班牙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旅游创汇国家。

(七)德国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作为成为欧洲大陆重要的金融、会展、商务、交通枢纽中心,但其强大的制造业体系,尤其化学、机械、电子和电器工业在全市的生产总值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水平仍然称雄欧洲乃至世界。

城市功能分区建设,实行综合开发。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市在加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分区过分强调专业化、差别化,形成不同区域、不同功能的城市单元。法兰克福市在东部的上哈蒂地区重点形成轻重工业产业区;在南部的格里斯海姆重点形成交通服务区;在西北部的普劳思海姆重点形成文化娱乐区;在西部的波斯特地区重点形成加工工业区;在城市中心重点形成商务金融区。由于过分强调单一定位、专业功能,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城市交通组织难度加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利用率下降、生态环境保护各自为战、居民生活不尽方便的问题,中心城市人居就业环境下降,城市居民出现了郊区化居住的趋势。为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城市功能分区建设上突出重点方向,实行综合开发。一是综合配套建设;二是把专业功能

区作为城市单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社区管理体制,形成了区域内相对独立的小城市;三是加快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法兰克福分别在上哈蒂、格里斯海姆、波斯特和普劳思海姆地区开发建设了大批居住小区,商业街区、文化场所和服务设施,使居民生活、就业、文化娱乐相对稳定在一个区域中。

(八)英国城市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迈进城市化门槛的国家,也是“城市病”的首发国家。随着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住房短缺、公共卫生设施匮乏、环境污染、犯罪率居高不下、城市景观丑陋等“城市病”也初露端倪。由于英国城市化无任何可借鉴的经验,政府未对城市的盲目发展进行干预和调控,使得“城市病”愈演愈烈,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仅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这些贫民窟成为“霍乱国王的巢穴”。伦敦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因污染严重而成为“雾都”和欧洲有名的“脏孩子”。“城市病”的首次发作其结果几乎是毁灭性的,但它也催生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1948年,英国议会制定了《公共健康法》,这是一部在城市规划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共政策法案,它不仅有效地加强了对城市无序蔓延和混乱状态的管理,而且通过为贫困居民修建了公园、浴池和洗衣房等措施,极大地降低了婴儿死亡率,也使一度猖獗的城市犯罪骤然下降。英国也是世界各国中第一个实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第一个制定了《城市规划法》、第一个提出建立“花园城市”,同时也是第一个较为成功地治理了“城市病”的国家,堪称世界城市化的试验基地。

(九)日本城市

一是实现建筑低碳化。首先要实现新建建筑物的低碳化。在日本,近年来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于家庭和办公部门,比如相比20世纪90年代,2007年日本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了13%,而来自产业部门的

二氧化碳下降了6%,家庭和办公部门分别增加了37%和45%。因此,如何实现家庭和办公部门的低碳化是日本走向低碳社会的最大课题。以办公类建筑为例,技术革新的关键在于减少空调和照明用能源消费,具体可运用减少空调负荷与照明负荷、提高机器设备效率、对实际建筑物中的设备是否按设计意图运转进行性能检测等方面的技术。代表性的建筑智能技术是BEMS(建筑物能耗一体化管理系统),这套技术能有效地促进能源管理,典型的实例是位于神奈川县的藤泽科技中心。日本的NEDO(独立行政法人—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也展开了引入BEMS的项目,收到明显成效。仅在2002到2008年间,NEDO展开的支援项目就达到了476件。2007年,靠此类项目直接减少能源消耗10%,二氧化碳排放7.2%。

二是对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学习美国的ESCO经验,即建立以节能为目的,包括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在内服务的公司,2007年日本因ESCO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至少有109.5万吨。但是相比美国,日本ESCO的融资环境还有待改善。另外,建筑低碳技术的全面推广,不仅需要设计者和开发商,更需要建筑利用者的理解及对能源的实际使用。因此,日本建筑规划业认为,要实现建筑低碳化,需要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三是改变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日本政府不但要推广低碳生活理念,更注重普及低碳技术并引导人们选择低碳物品。在日本,政府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住宅与家电上。在住宅方面,日本环境省委托东京工业大学的梅干野晃研究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测算了单栋住宅墙壁断热性改造、屋顶及墙面绿化后的效果,同时测算了住宅街区外部空间集约设计绿地、避免使用蓄热性高的混凝土、减少街区的空调使用后的效果,结果表明以2010年的技术大约可减少使用能源64%,预测以2030年的技术可减少79%(设定区域面积8000平方米,人口为60户180人)。

政府用资金支援和减税等方式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展开低碳化住宅开发、鼓励住宅购买者选择低碳化住宅、建立确保住宅低碳性能的强制性基准。在家电方面,尽管已经开发出了多种类型的节能家电产品,但价格还是比同类非节能型的家电要高,如何让民众购买节能型产品,成为日本政府与企业的一大课题。为此,政府出台了“绿色点数”政策,即消费者在购买节能型家电时可以获得一定份额的绿色点数,可用来购买其他节能型家电。

四是号召民众广泛参与。日本政府在进行城市环境规划时积极倡导民众参与设计与维护,听取民众对环境规划的意见,鼓励民众参与自己生活周边公共环境的日常管理。这样做更能让城市规划符合大众的需要,更能培养出民众对生活环境的热爱和主动维护的意识,也能节省大量公共维护管理的费用。在日本,事关普通居民居住环境的城市规划项目已基本普及了这一过程,民众参与设计已经成为日本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五是实施绿色支援政策。绿色支援是政府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即对于注重生态环境营造的设计开发项目给予一定的植物资源援助,比如政府免费提供树木,但施工则由开发部门负责,维护和管理则直接交由项目周边的居民负责。

二、当今世界生态城市建设的几大趋势

目前国外生态城市开发趋势已经从传统的小城镇延伸到一些开发时间较长、城市空间较大、产业形态复杂的国际大都市。这些城市不仅包括发达国家的城市,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纵观这些城市的生态城市上建设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有着以下几大趋势。

一是发展紧凑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强调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使人们居住在更靠近工作地点和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服务设施周围。其不仅包含着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强调城市内在的紧密关系以及时

间、空间概念。紧凑型城市的思想主要包括高密度居住、对汽车的低依赖、城乡边界和景观明显、混合土地利用、生活多样化、身份明晰、社会公正、日常生活的自我丰富等八个方面。在蒂姆西•比特利看来,紧缩的城市形态无疑是生态城市得以实现的良好基础。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不仅减少了资源的占用与浪费,还使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城市活力的恢复以及公共交通政策的推行与社区中一些生态化措施的尝试得以实现。可以说,紧凑型城市开发模式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国外的一些生态城市在实践中都采取了一些创造性的改革措施以解决城市中人们过度依赖机动车所带来的局限及环境问题。确保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权是公共交通导向的主要原则,基于此则快速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得到大力发展,私人小汽车的使用率有所降低。以公交导向为城市开发规划模式的库里蒂巴市,城市化进程迅速,人口从1950年的30万增加到1990年的210万,但它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却成功地避免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产生。

三是生态网络化得到重视。国外的生态城市,尤其是一些亚洲和欧洲的城市,所进行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实践值得人们特别关注。德国的弗赖堡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视为整个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根本基础,制定了可行的环境规划、城市规划、能源规划和气候保护规划。日本千叶市高度尊重原有自然地貌,在城市地区对湖泊、河流、山地森林等加以精心规划并与市民交流活动设施紧密结合,并辅以相应的景观设计,形成了十几个大小不一、景观特色各异、均匀分布于城区的开放式公园。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网络化,生态系统与城市市民休闲娱乐空间规划得以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是引入了社区驱动开发模式。生态城市的成功最终是要依靠社区居民来实现的。社区驱动开发模式与公众参与密切相关,强化了公众作

为城市的生产者、建设者、消费者、保护者的重要作用。新西兰的维塔克在生态城市蓝图中阐明了市议会和地方社区为实现这一前景所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明确了市议会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责任、步骤和具体行动。

五是大量采用绿色技术。国外的生态城市在开发过程中,将城市纳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加以考虑,高度重视城市的自然资源。可再生的绿色能源、生态化的建造技术同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倡导。日本大阪利用了大量最新技术措施来达到生态住宅的理想目标,如太阳能外墙板、中水和雨水的处理再利用;设施、封闭式垃圾分类处理及热能转换设施等。西班牙马德里与德国柏林合作,重点研究、实践城市空间和建筑物表面用绿色植被覆盖,雨水就地渗入地下。同时还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材料,使用可循环材料等。这些举措改善了城市生态系统状况。

三、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带给我们的启迪

前面提到的这些生态城市,在土地利用模式、交通运输方式、社区管理模式、城市空间绿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对于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之间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着如下一些问题:严重的工业化污染阻碍生态城市建设,各种城市垃圾不利于城市环境与保护与治理,噪音、电磁污染日益加剧,影响城市环境改善。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迪:(一)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必须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科学

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持和提高这种能力,合理控制与调整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综合考虑城市的产业种类、数量结构与布局,重点关注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活质量与发展规模的环境自净能力与人工净力,关注城市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再利用问题。

(二)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和城乡协调发展。一个城市只注重自身的生态性是不够的,光想着自己的发展,不惜掠夺外部资源或将污染转嫁于周边地区的做法是与生态化发展理念背道而驰的。城市间、区域间乃至国家间必须加强合作,建立伙伴关系,技术与资源共享,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

(三)生态城市建设需要有切实可行的规划目标作保证。国外的生态城市建设都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并且以具体可行的项目内容做支撑。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态问题,国外生态城市的建设从开始就注重对目标的设计,从小处入手,具体、务实,直接用于指导实践活动。美国的伯克利被誉为全球生态城市的建设样板,其实践就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的行动项目之上,如建设慢行车道,恢复废弃河道,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线路,提倡以步代车,推迟并尽力阻止快车道的建设等。由于清晰、明确的目标,既有利于公众的理解和积极参与,也便于职能部门主动组织规划实施建设,保证了生态城市建设能够稳步推进并不断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四)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城市经济系统的生态化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建设生态城市成功与否的关键。将可循环生产和消费模式引入到生态城市建设过程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日本的九州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

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构想。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则制定了传统的能源保证与能源替代、可持续的水资源使用和污水的再利用等建设原则,解决了长期困绕该市的能源与资源问题。

(五)生态城市建设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政策及管理体系作基础。国外的生态城市目前均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管理上的保障体系,确保生态城市建设得以顺利健康的发展。这些城市政府通过对自身的改革,包括政府的采购政策、建设计划、雇佣管理以及其他政策来明显减少对资源的使用,从而保证城市自身可持续性的发展。并且,在已有的生态城市经济区内,很多城市政府已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一条有利可图的经济发展之路,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增强竞争力。例如一些国外城市建立了生态城市的全球化对策和都市圈生态系统的管理政策等等。这些都给予了生态城市快速健康发展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六)生态城市建设需要有公众的热情参与。国外成功的生态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鼓励尽可能广泛的公众参与,无论从规划方案的制定、实际的建设推进过程,还是后续的监督监控,都有具体的措施保证公众的广泛参与。城市的建设者或管理者都主动地与市民一起进行规划,有意与一些行动团队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团队合作,使他们在一些具体项目中既能合作又能保持相对独立。这种做法在很多城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广泛的公众参与是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分析资料来源:城市观察沈超)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国外多途径生态恢复40案例解析

国外多途径生态恢复40案例解析 国外多途径生态恢复40案例解析 在当今世界,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恢复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对于国外的生态恢复案例,其多途径的技术手段和成功经验对于我们的借鉴意义重大。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国外40个生态恢复案例进行深入解析,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为你呈现这些成功案例的精髓和经验,以期能够给我国的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宝贵的借鉴。 1. 加拿大:湿地恢复项目 在加拿大,湿地恢复项目一直是当地生态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修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加拿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湿地恢复项目不仅使得当地的湿地面积扩大,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对湿地植被的恢复和水质的净化,加拿大的湿地恢复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即通过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来实现生态恢复的目标。 2. 美国:森林修复项目

美国的森林修复项目以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闻名。从防风固沙到水土保持,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到气候调节,美国的森林修复项目涵盖了多个方面。这些森林修复项目不仅在技术手段上有所突破,而且在政策和实施层面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在我国的森林修复工作中借鉴美国的经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澳大利亚:沙漠生态修复项目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干旱地区,其沙漠生态修复项目一直备受瞩目。通过创新性的技术手段和全面的政策支持,澳大利亚成功地在沙漠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引入外来树种和水资源调配,澳大利亚在沙漠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案例不仅对于沙漠地区的生态修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的干旱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通过对这些国外生态恢复案例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发现,其成功的经验和技术手段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和借鉴性。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我们应该不断地总结国外的成功案例,学习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的生态恢复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我们应该通过不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解析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解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了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案例,探讨其成功之处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启示。 一、案例一: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是一个集住宅、商业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城市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了滨海湾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通过规划建设,打造了一个绿色、宜居的城市空间。这个项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通过引入大量绿化、水系和公园,营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同时,该项目还注重了可持续发展,采用了多种节能、环保的技术和材料,使得整个城市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案例二:丹麦哥本哈根的自行车城市 丹麦哥本哈根是世界上自行车使用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其成功之处在于将自行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并通过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完善的自行车道和停车设施。这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念使得哥本哈根成为了一个低碳、环保的城市,同时也改善了交通拥堵问题。这个案例的启示是,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发展可持续的交通方式,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三、案例三:中国杭州西溪湿地 中国杭州西溪湿地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案例,该项目通过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打造了一个生态友好型的城市空间。西溪湿地规划中注重了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使得湿地与城市相互融合,形

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景观。同时,该项目还注重了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通过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案例四:德国弗莱堡的可再生能源城市 德国弗莱堡是一个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供应的城市,其成功之处在于通过 规划和建设,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弗莱堡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满足了城市的能源需求,并且通过建设智能电网和能源储存系统,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这个案例的启示是,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分析以上几 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生态城市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人与自然相融合,注重可持续发展,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我们应该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宜居、绿色的城市空间。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李海龙 引言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瑞典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曾是一个城市的低碳、生态、绿色发展是解决资源能源危机、 空气污浊、水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外很多国家都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公共政策来推动和污染严重,甚至不能在湖中游泳的工业 引导城市发展,并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我国很多城市城市,但经过一系列努力已成为世界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空气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问年被欧洲经济学名的生态城市。2007 题困扰,也存在看病难、就业难、房价高、环境差、食年被2010人智库评为全球宜居城市,品安全、缺乏特色等问题,亟需转型发展。在国家可持委员会授予“欧洲绿色之都”称欧洲 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战略引导下,各地均提出建设生态城德哥尔摩在能源、交通、资源号。斯 市的发展目标,并在最近几年陆续开始了实质性建设,等领域均有突出表现。回收利用 特别是生态新城建设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速度快的年在能源方面,该市自上世纪50 特点。但由于理念、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以来利用电加热系统逐步取代燃煤代 系统的标准体系,部分项目存在理念和技术的偏差而受油锅炉为商业和住宅楼宇供热,和燃到专家和公众的质疑。区的居民采用海水制冷系统调部分地 为了解国外生态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主要做法,吸取建筑规范规定所有新建建筑节室温。其成功经验,本文通过部分国外典型生态城市的研究,平/大使用量一次能源最 100千瓦时分析其建设特征,以期对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方米,并大力的用源利用要求60%能改造。城市能 源消费要来自能电量和20%的一次 的家庭购买可再生能源。该是有 12% 源产生的电力,独立认证的由可再生能 气可用于居民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沼 做饭。 在交通方面,斯德哥尔摩通过一系 列创新措施来实现绿色交通。首先,在 市中心建设功能混合的生态住区来减少 出行需求,降低私家车使用;第二,通 过改造街道来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建 设轨道交通,增加通勤公交运量,使每 平方公里城市用地的步行和自行车道长 公里,人均专用自行车道达到4度达到 米;第三,在市中心易引起交通拥堵1 欧元的通行税,的地区征收每天最高6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案例分析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案例分析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生态城市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案例,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和挑战。 一、案例一:新加坡樟宜机场 新加坡樟宜机场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该机场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了 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首先,机场建筑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其次,机场周围的绿化带和湿地保护区不仅提供了美丽的景观,还起到了净化空气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作用。此外,机场还开展了严格的废物管理和水资源管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案例二:丹麦哥本哈根 丹麦哥本哈根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城市。该城市通过多项措施实 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碳排放的减少。首先,城市建筑采用了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如地热和太阳能,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其次,城市交通系统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减少汽车使用量和交通拥堵。此外,城市还注重垃圾分类和废物回收,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案例三:中国深圳 中国深圳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城市,也是一个积极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深圳通过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政策,实现了能源消耗的减少和碳排放的降低。首先,深圳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其次,城市交通系统实施了严格的限行措施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此外,深圳还注重绿化和生态保护,通过建设公园和湿地保护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1. 引言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案例,探讨其成功经验和值得借鉴的做法。 2. 案例一:斯德哥尔摩,瑞典 斯德哥尔摩是一个充满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该城市采用了多种创新 的方法来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斯德哥尔摩实施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限制了汽车的使用,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出行。此外,该城市还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如风能和太阳能。这些举措不仅减少了碳排放,还为居民提供了清洁的能源。 3. 案例二:弗莱堡,德国 弗莱堡是德国一座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城市。该城市在交通、能源和建 筑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例如,弗莱堡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并建设了完善的自行车道网络。此外,该城市还实施了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弗莱堡还建设了许多生态住宅和绿色建筑,以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4. 案例三: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但也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新加坡采用了创新的方法来解决水资源和垃圾处理等问题。例如,新加坡开发了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该国还实施了严格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有效减少了垃圾的产生和对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四:温哥华,加拿大

温哥华是加拿大一座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该城市在交通、建筑和自然 保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温哥华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并建设了完善的交通网络。此外,该城市还实施了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温哥华还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保留了大片的绿地和公园,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6. 结论 通过对以上几个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在环境保护、可 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在国内生态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城市的创新做法,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改善交通和建筑节能水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的生态城市。

可持续城市建设规划案例分析

可持续城市建设规划案例分析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可持续城市建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可 持续城市建设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具体的案例,探讨可持续城市建设规划的实践经验和效果。 一、欧洲城市巴塞罗那的“超级岛屿”规划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为了应对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和资源紧缺的挑战,巴塞罗那市政府提出了“超级岛屿”规划。该规划将城市内的一些废弃工业区域和港口地区重新开发,打造成一个集居住、商业、文化和休闲于一体的可持续社区。 在“超级岛屿”规划中,巴塞罗那市政府注重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可持续交通。 他们建设了一条全长30公里的自行车道,鼓励市民骑自行车出行。同时,规划中 还设置了大量的公共交通站点,以便市民能够方便快捷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此外,巴塞罗那市政府还注重提高城市的绿色空间和生态系统。他们在“超级 岛屿”规划中建设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地,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更多的休闲 和娱乐场所。同时,他们还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通过“超级岛屿”规划,巴塞罗那成功地实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的 居民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亚洲城市新加坡的“花园城市”规划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家,但却以其独特的城市规划和管理而闻名于世。新加坡的“花园城市”规划是其可持续城市建设的一个成功案例。

在“花园城市”规划中,新加坡市政府注重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和生态系统。他们 在城市中建设了大量的公园和花园,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同时,他们还注重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此外,新加坡市政府还注重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节约。他们建设了一套先 进的雨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和冲厕,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同时,他们还采用了节水技术,鼓励市民节约用水。 通过“花园城市”规划,新加坡成功地实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的居 民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北美城市温哥华的“绿色城市”规划 温哥华是加拿大的第三大城市,也是一个以其美丽的自然环境而闻名的城市。 温哥华的“绿色城市”规划是其可持续城市建设的一个成功案例。 在“绿色城市”规划中,温哥华市政府注重提高城市的可持续交通和低碳出行。 他们建设了一套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同时,他们还鼓励市民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此外,温哥华市政府还注重提高城市的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他们采用 了节能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他们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通过“绿色城市”规划,温哥华成功地实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的居 民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结论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可持续城市建设规划在实践中的重要 性和效果。可持续城市建设规划能够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典范城市优秀案例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典范城市优秀案例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如何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方式,一直是各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城市已经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典范城市。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方面为您呈现几个优秀的案例,并就这个主题 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 1.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密集、资源短缺的城市国家。在面对自然资 源匮乏的挑战时,新加坡政府通过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成功实现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在新加坡,您会看到高楼林立的城 市景观和蜿蜒曲折的绿化带共存融合。这个城市不仅在城市绿化方面 下了巨大功夫,还通过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实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全面保护。 2. 班加罗尔,印度 班加罗尔作为印度的一个重要城市,一直以其独特的城市生态和绿色 发展而著称。在这个城市里,您会看到大片的绿色植被和湿地环境, 同时也能感受到高科技和现代化的融合。班加罗尔的绿色城市发展不 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在这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内涵, 城市成为了现代化和绿色发展的典范。 3. 温哥华,加拿大 温哥华是一个以其山水之间的宜居环境而闻名于世的城市。在这里, 您会看到美丽的海湾和壮丽的山脉环绕着整个城市,山、水、城市和 自然的融合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温哥华在城市规划和 建设中,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努力将人类活动与 自然环境协调一致。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 的生活质量,也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典范。 总结回顾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城市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成为了各 国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探讨新加坡、班加罗尔和温哥华这几个 优秀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并不矛盾,相反,二 者可以相辅相成。只有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 的合理利用,城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生活。个人观点和理解

经典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案例

生态城市的发展思想其实最早从乌托邦、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已有体现,后来还包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等。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目前,美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这些生态城市,从土地利用模式、交通运输方式、社区管理模式、城市空间绿化等方面,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下面将介绍我国和外国的生态城市建设。 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一片土地盐渍、淡水匮乏的荒滩上,未来将崛起一座生态之城。2008年9月28日,中新天津生态城这个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选择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个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的未来之城有望使两国共享收益。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这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继苏州工业园之后合作建设的第二个项目。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专门设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序幕。 温家宝总理和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共同出席了2008年9月28日的生态城开工仪式。2007年4月,温家宝和吴作栋共同提议,在中国北方水质性缺水、不占耕地等资源约束条件下,共同建设一座生态城市,并做到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起到示范性作用。同年11月,两国政府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我们的目标,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部建成,那时区内人口将达到35万人,而且全部住上绿色建筑。"中新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崔广志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在30平方公里城市内的建筑全部是绿色建筑,而中新生态城的绿色建筑比例将达到100%。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马宝山说,生态城必须兼顾环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三大目标,同时也能在中国其它地方推广与复制。天津生态城不仅将是宜居的生态之城,更是实现生态经济的创新之城。按照计划,天津生态城由中新双方各占50%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中 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运作。合资公司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中新双方各占50%。"合资公司从一开始就按照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各项标准打造,最后的目标是上市。"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副秘书长、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吴财文说,其目标不只是为了筹集资金,也希望可以具备上市公司健全的治理结构,以实现该项目模式的可复制性。目前,中新生态城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8大产业发展方向,包括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会展旅游、金融服务以及绿色房地产等低消耗、高附加值产业。"生态城的经济功能仍然是主要的功能之一,生态城建设将使中新两国共享收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了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以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为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可借鉴之处。 1. 基本概况 介绍该典型案例的基本信息,包括城市名称、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发展背景等。 2. 目标设定 说明该典型案例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目标和愿景,包括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改善空气质量、保护自然资源等。 3. 基础设施建设 描述该典型案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措施,包括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交通系统、能源供应等。 4. 环境保护措施 分析该典型案例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如垃圾分类处理、水污染治理、植被覆盖增加等。 5. 可再生能源利用 讨论该典型案例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做法,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的利用情况。 6. 社区参与和教育

强调该典型案例中社区参与和教育的重要性,如居民参与环保活动、生态教 育的普及等。 7. 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 分析该典型案例在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 护的关系。 8. 成果评估 评估该典型案例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成果,包括环境改善、能源效率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 9. 可借鉴之处 总结该典型案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如可再生能源利用、社区参与、 环境保护措施等。 10. 结论 总结全文,强调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的重要性,并指出在我国生态城 市建设中的启示和应用前景。 通过对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如加强城 市规划、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这些经验对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不断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

国外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 1.1伦敦湿地中心 (1)背景介绍 伦敦湿地公园离市中心5公里,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分钟的车程,周围的交通非常便捷。伦敦市的两条主干道A205公路和A4公路离公园都不到16公里,伦敦湿地公园在城市边缘创造了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是一个以连接城市居民和自然环境为目的的成功案例。湿地公园共占地42.5公顷,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良好的绿化和植被引来了大批的生物,使公园成了湿地野生生物的天堂。 (2)规划内容 1)游憩项目观察室,游戏木屋,与湿地有关的生活用品(如荷兰的木鞋),组织孩子游戏于池塘,喂食飞鸟和参与园艺。 2)世界湿地区,真实展示了14种世界不同地域的湿地,如尼罗河泛滥原、亚洲水稻田、中东芦苇地、西伯利亚苔原和热带沼泽等。来自原生态环境的水鸟,在此安家落户。 3)水生生物区、现代化服务区。 4)公园外围设有足够的泊车位,所以旅游者能非常方便地自行驾车前来。此外,多条公交车线路可抵达公园附近。最近的地铁出口和火车站,也均在步行10分钟的距离以内。 5)因为各种生物的饲养和繁殖对环境的要求不同,伦敦湿地公园设计的关键,就是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 6)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湿地公园被划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以及1个芦苇洲泽地、1个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域和1个泥地区域—这六个区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总体布局上以主湖水域为中心,,其余水域和陆地围绕其错落分布,构成了公园多种湿地地貌。 (3)规划成效 1)为多种湿地生物最大限度地提供了饲养、栖息和繁殖机会。 2) 让参观者在不破坏湿地环境的情况下,近距离的观察到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湿地知识。 (4)对大区域产生的影响借鉴 1)对于对外开放的湿地公园城市中应为其提供便捷的交通联系,并适当在其周边设置停车场地。 2)此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和教育场所,则在公园内除了设置相关的娱乐设施外在公园外围也适当设置一部分服务区,如入口服务区,满足来往游客需要。 3)湿地周边污染严重的企业被限制在一定区域内发展,保证区域的环境质量。 1.2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 (1)背景介绍: 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是新加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受保护的沼泽自然公园。这个面积达87公顷的自然保护区里栖居着超过500种热带动植物,是候鸟途经东亚的主要中途停留站精心建造的亭台阁楼和行人走道让您从近处观赏园内动植物。 (2)规划内容 公园通过最小干预的规划设计手段,通过木栈道、解说台、观鸟屋(台)、瞭望塔、展示馆、服务中心、咖啡馆等简易设施,使游客能够最近距离的感受自然。公园内规划了黄、橘、紫三条路线:黄色路线全长三公里,由石子路和木质平台共同构成;橘色路线全长五公里,包括了保护内最长的木栈道;紫色路线全长七公里,包含了较长的原始土路。三条路线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1.引言 生态城市建设是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许多国家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 的成就。本文将对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2.案例一:斯德哥尔摩,瑞典 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具生态城市特色的城市之一。该城市 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首先,斯德哥尔摩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目前有超过90%的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其次,该市实施了严格的垃圾分 类和回收制度,实现了垃圾“零填埋”。此外,斯德哥尔摩还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出行,以减少汽车使用量。这些措施使得斯德哥尔摩成为一个环境友好型城市,并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改善效果。 3.案例二: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国家,其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先,新加坡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创新。由于缺乏自然水源,新加坡实施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包括雨水收集和再利用、海水淡化等技术手段。其次,新加坡注重绿化和生态系统保护,通过建设公园、保护自然湿地等方式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此外,新加坡还大力推广公共交通和鼓励低碳出行,以减少交通排放。这些措施使得新加坡成为一个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4.案例三:芬兰赫尔辛基 芬兰赫尔辛基是北欧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一个具有鲜明生态城市特色的城市。赫尔辛基在能源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包括发展地热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建设了智能电网系统,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此外,赫尔辛基还注重城市

规划和建筑设计,通过绿色建筑和城市绿化来改善城市环境。赫尔辛基还大力发展可持续交通系统,包括自行车道、电动汽车充电桩等设施,以鼓励低碳出行。这些措施使得赫尔辛基成为一个绿色、宜居的生态城市。 5.案例四:澳大利亚墨尔本 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也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城市。墨尔本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创新,包括雨水收集和再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此外,墨尔本注重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通过建设公园、保护自然湿地等方式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墨尔本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目前已经实现了100%的可再生能源供电。这些措施使得墨尔本成为一个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6.结论 通过对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其次,水资源管理和循环利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此外,城市绿化和生态系统保护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加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7.参考文献 - 无

国内外生态城市案例的比较与学习

国内外生态城市案例的比较与学习 生态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生态系统为基础、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提供健康环境和良好社会保障的城市。生态城市的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被提出,但是在国内外的普及和应用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国内,许多城市都通过文化、旅游等方式进行宣传,但是尚未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此相比,国外许多生态城市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这篇文章旨在比较国内外几个典型的生态城市案例,从中挖掘出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首先,我们从荷兰的Utrecht说起。Utrecht是位于荷兰中部的一座古老城市, 也是荷兰的经济中心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Utrecht市政府就实施了一系 列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其中最著名的是基于自行车交通的城市交通规划。Utrecht鼓励市民使用自行车,建设了一系列的自行车道路和骑车者优先的交通设施,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交通管理政策,如强制戴头盔、限制车速等。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大大降低了机动车污染和市中心的交通拥堵。 接下来是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也是澳大利亚文化、商业、教育和政治中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墨尔本市政府重视多元文化和生态环保,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环保项目。其中最著名的是“Green Your Laneway”项目,即绿化小巷子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将市中心的 众多小巷子绿化起来,使其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为此,在绿化小巷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市政府动员了当地居民、企业以及大学学生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该项目的设计、规划、建设和管理,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再来看中国的厦门。作为中国的一个沿海城市,厦门市政府也开始重视生态城 市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厦门市政府提出了“园城化”理念,即将城市规划和建设与自然生态紧密结合起来。其中最著名的是厦门的五缘湾生态园区。该园区依山面海,以生态环保为主旨,建设了一系列的自然景观和科普教育设施,吸引了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一、引言 生态城市建设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生活的城市。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国外典型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一:斯德哥尔摩,瑞典 1. 基本情况 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具生态城市特色的城市之一。该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2. 成功经验 (1)可持续交通:斯德哥尔摩积极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并建设了完善 的自行车道网络,鼓励居民使用环保交通方式。 (2)清洁能源:该城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 (3)绿色建筑:斯德哥尔摩鼓励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提倡节能减排和可持续 发展理念。 (4)生态保护:城市中的绿地和湖泊得到有效保护,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系统。 三、案例二:温哥华,加拿大 1. 基本情况 温哥华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最大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生态城市之一。该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生态系统。

2. 成功经验 (1)水资源管理:温哥华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采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垃圾处理:该城市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废 弃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影响。 (3)可持续建筑:温哥华鼓励建设绿色建筑,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技术, 降低建筑对能源的消耗。 (4)城市绿化:城市中广泛种植各类植物,建设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地,提升 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案例三:芬兰赫尔辛基 1. 基本情况 赫尔辛基是芬兰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欧洲重要的生态城市之一。该城市拥 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清澈的湖泊。 2. 成功经验 (1)可持续交通:赫尔辛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并推广电动汽车和自行车的 使用,减少机动车污染。 (2)可再生能源:该城市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降低 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生态规划:赫尔辛基注重生态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建设,保护生态系统 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环境教育:城市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 形成了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生态城市建设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以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下面将介绍几个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以期给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1.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世界上发展最为成功的生态城市之一。由于土地有限,新加坡注重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方案。该市的政策措施包括建设立体绿化、推广可再生能源、提倡低碳交通等。此外,新加坡政府还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社区园艺项目,提高环保意识。这些举措使得新加坡成为一个生态绿色城市,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奥斯陆: 奥斯陆是挪威的首都,也是一个环保型城市的典范。奥斯陆采用了多项创新的生态建设措施,包括建设自行车道、修复湖泊和河流,提供优质的公共交通系统等。通过这些措施,奥斯陆成功地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提高了居民的出行便利性,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的一般环境质量。 3. 库伯蒂诺: 库伯蒂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座城市,以其生态城市建设而闻名。库伯蒂诺采用了可持续建筑技术、节能环保的交通系统以及智能化的资源管理系统。此外,库伯蒂诺还注重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水资源

的合理使用。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库伯蒂诺成为一个环境友好、资源利用高效的城市。 4. 广州南沙生态城: 广州南沙生态城是中国广州市的一项重要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该项目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和生态农业。项目中的主要措施包括建设太阳能发电系统、推广新能源汽车和鼓励有机农业。南沙生态城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环境质量,同时也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居住条件。 5. 马德里: 马德里是西班牙的首都,也是一个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马德里通过鼓励城市绿化、采用低碳能源和可持续交通工具,以及提倡垃圾分类等方式,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此外,马德里还通过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在城市中建设了大量的公园、绿地和自行车道,以提供更多的休闲和运动场所。 以上是几个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这些城市通过创新的理念和措施,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这些成功案例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其他城市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通过积极采取生态友好的措施,我们才能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平衡,构建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

可持续城市设计的实践案例

可持续城市设计的实践案例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设计不再只是追求繁荣和经 济发展,而是更加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城市设计的实践 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实践案例,介绍 可持续城市设计的具体应用。 案例一:绿色交通系统 位于荷兰的乌特勒支市(Utrecht)是一个成功的可持续城市设计案例。该市以发展绿色交通系统为主要目标,推行了大量的自行车道建 设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如今,乌特勒支市的自行车道网络已非常完善,并且城市内有许多自行车租赁站点,方便市民和游客随时使用。 这些举措有效地降低了机动车的使用率,提高了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的 便利性,减少了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的问题。 案例二:可再生能源利用 在德国的弗赖堡(Freiburg)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城市设计的 核心原则之一。该市推广并广泛应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通过建造太阳能光伏板和风力发电机等设施,大量减少了对传统能源 的依赖。此外,弗赖堡市还通过建筑节能、垃圾焚烧发电等手段,使 得该市的可再生能源占比高达65%以上。这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仅 改善了环境质量,还为居民提供了稳定且廉价的能源供应。 案例三:生态景观规划

新加坡是一个拥有丰富绿色生态系统的城市国家,他们的城市设计 致力于保护和增强生态环境。新加坡的植物园、公园和绿地面积较大,并且广泛利用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等手段增加城市绿色景观。此外, 新加坡还注重水资源管理,大规模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水处理设施, 实现了雨水的再利用。这种生态景观规划不仅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保护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案例四:循环经济应用 丹麦的哥本哈根(Copenhagen)市以循环经济为理念,实践了可持 续城市设计。该市通过大力发展再制造和回收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 废弃物的产生和环境污染。此外,哥本哈根市还推广了共享经济模式,如共享自行车和共享汽车等,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这些 做法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 持续性。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可持续城市设计是以人为本、保护生 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目标的。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生态景观规划以及循环经济的应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 的具体措施。这些实践案例不仅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行的经验和借鉴。因此,各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和实践可持续城市设计的理念, 以确保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设计和建设实践案例

生态城市的设计和建设实践案例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而生态城市的 概念被提出并逐渐得到推广和实践。生态城市旨在提高城市环境 的质量,保护自然资源,同时也为居民提供更健康、更舒适的生 活环境。本文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设实践案例,以期为更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 案例一:新加坡樟宜机场 新加坡樟宜机场是一个集交通、商业、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的综合性机场。其生态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化面积 机场的绿化面积占地面积的60%以上,园林景观采用热带植物 和花卉,繁荣的植被为机场带来了丰富的自然生态氛围。 二、节能设计 机场设有太阳能热水器和天然气发电机组,同时还利用蓄能式 楼宇空调和低能耗灯具等节能措施,将能耗降低了20%以上。 三、环保设施 机场设有分级垃圾桶和智能化垃圾处理系统,能够有效地收集、分类、处理垃圾。

案例二:荷兰阿尔梅勒项目 荷兰阿尔梅勒项目是一座新兴的生态城市,该城市一开始就以可持续发展为设计理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住宅设计 城市居民的住宅采用木材、纤维板等可再生材料,同时还采用分布式供能、太阳能供暖等技术,使得能源消耗降低到最小。 二、公共交通 城市采用电动公共汽车、自行车快捷通道等公共交通手段,不仅能够减少车辆排放和噪音污染,还能够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 三、生态绿化 城市采用生态绿化模式,建造了许多园林绿地和水系,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景观品质,还能够吸收甲醛等有害物质,净化城市空气。 案例三:深圳华侨城城市更新 深圳华侨城城市更新是以生态建设为主要设计理念的城市更新模式,其重要特点如下: 一、空中公园

生态和发展 典型案例

生态和发展典型案例 生态和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实践中,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积极推动生态和发展的结合,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本文将列举十个典型案例,以展示生态和发展的良好结合。 1. 挪威的渔业管理:挪威是一个拥有丰富渔业资源的国家,但过度捕捞导致资源衰竭。为了保护渔业资源,挪威实行了严格的渔业管理制度,包括限制捕捞量、禁止使用破坏性捕捞工具等措施,从而实现了渔业可持续发展。 2. 巴西的雨林保护:亚马孙雨林是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之一,对全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巴西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雨林的保护,并积极开展可持续利用项目,如原生森林的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木材的生产,实现了雨林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结合。 3. 荷兰的水资源管理:荷兰是一个低洼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管理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荷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设排水系统、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等,以保护水资源、防止洪灾,并促进农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日本的再生能源利用: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日本积极推动再生能源的利用。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民众和企业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以减

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 5. 瑞典的废物处理:瑞典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为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瑞典采取了严格的废物处理措施。瑞典实行了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并通过焚烧废物发电等方式,实现了废物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6. 新加坡的城市绿化:新加坡是一个高密度城市国家,面临着城市绿化和环境改善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城市绿化计划,包括建设公园和花园、推广屋顶绿化等措施,使城市成为一个绿色、宜居的地方。 7. 加拿大的气候变化政策:加拿大是一个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国家,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加拿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拿大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强能源效率管理,并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议程。 8. 肯尼亚的生态农业:肯尼亚是一个农业国家,但过度的农业发展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肯尼亚推行了生态农业,包括有机农业和农田保护措施,以保护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9. 德国的绿色建筑:德国是一个注重环境保护的国家,为了减少建筑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德国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德国政府制定了绿色建筑标准,鼓励使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设备,提高建筑的能

河道生态建设国外前沿案例分析及与国内城市河涌改造对比研究

河道生态建设国外前沿案例分析及与国内城市河涌改造对比研究 摘要:城市河道及其周边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过程当中,过去河道生态景观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开始注重研究河道与城市景观关系,出现了一批前沿案例及生态技术。本文通过对三个国外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案例与广州河涌改造进行对比分析,从多个层面研究城市河道景观的建设。 关键词:案例河道生态景观种植 Key words : case;River;Ecology;Landscape;Planting; Abstract: Urban river and its surrounding green spa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but river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lagged behind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past. In recent years,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egun to focus o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vers and urban landscape which has led to a number of cutting-edge cases and eco-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sis on river ecological landscape between cases of three foreign cities and Guangzhou Donghao river, it researches the urban river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rom many ways. 中图分类号: B845.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国内外城市河道生态景观研究 近年来,在大多数的城市建设发展过程当中,都经历了水生态环境在工业化过程下不断恶化的问题,因此国际上许多城市开始研究如何通过改善穿越城市的河道的生态及景观环境,从而起到推动城市复兴的作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伦敦泰晤士河与德国莱茵河河道再生,美国洛杉矶河复兴规划及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河改造、亚洲地区有日本城市河道再生,韩国清溪川河道复兴等案例。国内城市在这一方面也有许多研究,例如上海苏州河整治,广州东濠涌生态景观改造工程等项目。这些城市河道复兴项目的实施给本领域研究提供了很多借鉴。对比国外经验与国内研究情况,主要区别在于国际上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有系统性和延续性,例如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河改造项目就持续了近九十年,解决河道生态问题是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而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时间,因此许多例如规划、生态、景观等方面的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需要通过对国际上城市河道整治的前沿技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推动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的更新。 欧美国家的城市河道整治案例及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