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长篇小说,它比中国最早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早出世300多年,比西方最早的小说集《十日谈》也早了300多年,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质疑的。《源氏物语》出自与中国有深厚文化渊源的日本,在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源氏物语》同中国古典文学关系密切,这早有定论。据统计,它引用中国文学典籍共计185处,涉及20多种著作。《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同样作为日本和中国的古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两者都是百万字左右的宏篇巨著,虽然成书时间相距700多年,但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它们殊途同归,一起谱写了一曲缠绵哀婉的封建社的挽歌。它们拥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社会上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至今还很少有作品能与之媲美。而且在国际文坛上,他们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取得了享誉世界的非凡反响。

主题思想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都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在主题思想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李力认为:两部作品都以“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内容,揭示了“聪明灵秀地,无可奈何天”那种残破不可补的现状。在轰轰烈烈的场面中,见出的是“白茫茫一片天地”,作者于盛世中揭示出末世的必然。两位伟大的作家正是在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中,唱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都有着相同音调的末世的哀歌。

李芒认为:《源氏物语》的主题并非在于描写平安朝宫廷政治势力的斗争,而是刻画宫廷贵族的恋情。它以当时的宫廷生活为舞台,试图描写贵族生活的各种情况,而且获得成功,这部作品的最大兴趣在于以源氏为中心,分别刻画刻画种种恋爱活动。

陶力认为:《源氏物语》所侧重展示的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崩溃过程,而《红楼梦》所着力显现的则是新的人生价值和在旧势力压迫下的毁灭过程。两部都是现实主义的大悲剧,但其主题不尽相同,紫式部是面对过去,为光源氏唱的是哀歌,曹雪芹面向着未来,对贾宝玉唱的是赞歌。

牟应杭认为:《红楼梦》比《源氏物语》晚问世七百余年,作者在书中已反映了要求婚姻自主、爱情真实专一,对人为的贵贱贤愚之分带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字里行间显示出一定的民主自由气息。《源氏物语》的作者则着意写日本平安王朝统治者的恣意享乐,其皇室内外、嫡庶亲疏、上下贵贱之分,等级森严。虽然作者对那些沦为贵族男人掌中玩物,作为官场角逐斗争牺牲品的女性,寄予无限同情,但也无可奈何。

赵连元认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都是富有深刻内涵和悲剧性主题的鸿篇巨制,

在描写由盛而衰的社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在以何种方式弃恶从善上呈现分道扬镳的趋势,然而共同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又使他们殊途同归,一道谱写了一曲缠绵哀婉的封建主义的挽歌。这两部作品都以和生命缠绕难分的爱情为主线,创造出“六条院”和“大观园”这样两个不同国度的女儿国,都借爱情写社会。但在对社会悲剧本质的剖析上,《红楼梦》比《源氏物语》更深刻,更广泛。《源氏物语》的主题是通过源、紫的爱恋与婚姻去揭示贵族精神上的没落和崩溃;《红楼梦》的主题是通过宝、黛的爱情悲剧对封建社会进行全面的剖析和批判。《源氏物语》所侧重展示的,是传统道德伦理的崩溃过程;《红楼梦》所着力显示的,则是新的人生价值在旧势力压迫下毁灭的过程。紫式部向读者描绘的是一幅纲常沦夷、道德败坏的传统大厦的坍塌图,比紫式部更进一步,曹雪芹不仅展示了封建传统的崩溃,更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振聋发聩的叛逆者、反抗者的悲歌。《源氏物语》写的是一部贵族社会的“艳情史”,《红楼梦》写的则是一部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源氏物语》所描绘的社会面狭窄,主要写宫廷贵族,围绕源氏家族的生活起居,多写情人幽会,社会性较弱;《红楼梦》所描绘的社会画面广阔,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市井黎民,围绕四大家族的兴衰际遇,集中写封建社会的面貌,多带社会性。紫式部和曹雪芹都出身于贵族家庭,且与皇族都有密切的关系,对贵族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生活了解透彻,对贵族家庭由盛及衰的崩溃过程看得较为真切。他们都是“朝荣夕萎,中途逢变”,最后成为“身世浮沉,天涯沦落”的同命人,他们共同经历了人生的坎坷,都有一种“世事无常叹飘零”的感伤,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现了悲观主义、厌世主义和宿命论的消极思想。

郭存爱认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情节虽然都始终贯穿着“爱情”这一中心,但都从许多侧面,通过幅辏向轴线,提示了一个社会制度的问题。权势、金钱、优越豪华的物质生活并不能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幸福、精神上的欢乐,而是充满凄苦、悲凉、辛酸、哀伤,封建社会制度是产生悲剧的根源。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作者国家、民族、地域、社会制度、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化教养、性别、时代都截然不同,但他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思想感情和对封建贵族社会必然没落、衰亡的预见,这并不是巧合。尽管紫式部和曹雪芹在时间上相隔七百多年,但都是处于不同时期的封建社会的盛世的极限阶段,他们都预见到封建社会由发展、兴盛到没落、衰亡的必然结果。

杜鹃认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虽然都展现了贵族阶级腐朽淫乱的生活画面,都暴露了贵族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矛盾,都揭示出封建贵族阶级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但在揭露与批判的力度方面有所区别,《红楼梦》比《源氏物语》更多地涉及到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更深刻地暴露出贵族地主阶级的丑恶腐败,更清楚地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原因在于曹雪芹的人生遭遇更为困顿、艰辛,接触的社会面更为广阔,认识更为全面,因而态度更为尖锐、更多攻击。

的确《源氏物语》与《红楼梦》都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贵族们为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政权机构日益腐朽,经济上日益崩溃,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封建贵族们依仗豪门权势作威作福,过着荒淫放荡的生活,而内心却极度空虚,最后必然导致精神世界的总崩溃。作者们在歌舞升平中预感到统治阶级将致的灭顶之灾,于盛世中揭示出末世的必然,这是两部作品的精髓,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两部作品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位伟大作家在希望和绝望的矛盾中,唱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都有着相同音调的末世的哀歌。

人物形象

光源氏与贾宝玉

赵连元认为:光源氏与贾宝玉不仅都经历了混世、厌世和出世的过程,而且在出身、追求和结局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出身于“诗礼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整日过着“富贵温柔、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且都是聪慧过人、品貌出众、能诗善文、惹人喜爱的“情痴情种”;他们都不热衷于仕途经济;都没有“男尊女卑”的念头,却有“怜香惜玉”的思想;最后均遭爱侣早丧的苦痛,落了个遁入空门的结局。但宝玉对女性的倾慕和光源氏对女性的追逐和占有,有着本质的不同。光源氏追求的是性欲的满足,是腐化淫乱,是丑,他朝三暮四、逢场作戏;宝玉追求的是“情”,是美,他用至深,痴情不改。光源氏与贾宝玉都是封建贵族圈里“善”的化身,前者“为了恋情,一生一世不得安宁”,后者“有生以来,为诸女子应酬不暇”。然而,光源氏的“善”使他向着封建规范越靠越近,贾宝玉的“善”则使他在叛离封建传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魏凤娥认为:光源氏与贾宝玉有着许多相通相似之处,论是作者塑造形象的创作态度还是形象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所具有的品貌才学等等方面,二者都颇多相似;尤其是在性情上的多愁善感、温柔殷勤,对周围女性的泛爱无边、多有用心,他俩更是相通无异。但他们实际上是形同而质异的两个不同形象,他们在身世经历、生存环境、爱恋意向、思想品格等方面的差异是巨大的,构成了艺术典型各自时代的社会历史、思想政治、道德精神、理想追求的不同实质和深度。纵观源氏和宝玉“泛爱群芳,多有用心”的情感表现,可见源氏是以“肉欲之爱”为内涵,所追求的境界不过是“悦容貌、喜云雨”。而宝玉却是以“灵性之爱”为内涵,所追求的境界是对女子们“敬而昵之、恐拂其意”的尊重和体贴。

潘新华认为:紫式部笔下的光源氏和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都是作者理想化的男主人公。他们都是翩翩浊世佳公子,虽然周日周旋于富贵场,但都表现出“富贵不知乐业”的浪子特点。他们在情感上的最大特征就是泛爱,他们对待女子都是温情脉脉的,有怜香惜玉的思想,都是以绝代情痴的面目出现的。他们多情善感、典雅温柔,对周围的贵族妇女、随身侍婢,大凡稍有姿色才华的,遍一个也不放过,去尽他们的“心意”。群芳之中,他们又都有心灵深处终生不可磨灭的“绝对女性”,即藤壶女御和黛玉。他们均逢爱侣早丧的痛苦,精神变得一蹶不振,最终悲观厌世,遁入空门。尽管光源氏与贾宝玉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他们表面的相似并不等于本质的相同和思想内涵的一致。我们把贾宝玉和光源氏放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就会发掘出他们的精神境界有本质的差异,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两个人的泛爱行为在两个社会中受到的评价是不同的。光源氏的泛爱是以当时盛行的一夫多妻制和“访婚制”为大前提的。光源氏念念不忘每一个有过恋情的女子,其不管美丑只要看过一次都不想抛弃的行为,在当时的日本可以说是一种“深情”,的表现,光源氏是一种理想的男性形象,他的行为在当时被认为是正常的。而宝玉的泛爱行为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受到更大的谴责,他那种钟爱所有女性的脾性,违背了“把性爱严格限制在婚姻之内”这一礼教原则,因此宝玉所受的评价不同于光源氏,他比光源氏受到更大的社会压力。在对待女性的看法和态度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贾宝玉对大观园中的女孩儿,无论贵贱一样热爱,注意情感的交流,他对她们的态度是尊重的,是纯洁的,少了些非分之想,更多的是对女子的欣赏赞美。光源氏对女性谈不上尊重、爱情,只能说是淫乱。他不关心她们的情感,没有情感的交流,完全是从个人的欲望出发,而从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比起光源氏来,宝玉更尊重女性的人格和意志,更带有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在对待功名的态度上,二者也是迥然不同。贾宝玉不仅不慕功名,而且蔑视封建社会的功名利禄,厌恶仕途经济。至于光源氏则是一生追求功名,只是不得已才退出官场。在《源氏物语》中,两大政治势力(以右大臣和他女儿弘徽殿女御及儿子朱雀天皇为一方,以左大臣和他女婿及藤壶中宫为另一方)在争权夺势中虽互有消长,但互相倾轧从未间断,而且愈演愈烈,政治斗争贯穿了光源氏一生的始终。

刘荣琴认为:紫式部笔下的光源氏和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都是作者大力肯定的理想人物,因为他们对女性有情有义。贾宝玉对于女性的情意是一种将女性尤其是美丽的青年女性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尊重,他企图破坏所谓“妇者伏也”的传统女性定义,而是要在污浊的当时营造一方美丽芬芳的新女性乐园,他在无意识中倡导了一次女性解放运动。而光源氏对女的“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渔色的满足,大有尽取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欢娱的无耻。他们最终都遁入空门,但宝玉是因为理想的破灭,源氏是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他们的出家是同形异质的,在出家的同一种解脱中射映着不同的内涵。

冯茜认为:光源氏和贾宝玉在形象上有着许多相似,他们都是博爱和泛爱主义者的典型;他们都悲观厌世,最终弃绝红尘。但在貌似相似的背后,这两个人物的精神境界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宝玉对大观园里的女孩子的态度是尊重的,注重情感的交流而疏于两性关系;源氏对女性则谈不上尊重爱情,只能说是淫乱。在对待功名的态度上,二者也是迥然不同。宝玉不慕功名,厌恶仕途经济;源氏则是一生追求功名,只是不得已才退出官场。宝玉有新的思想和反抗情绪,追求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希望按自己的个性充分发展;源氏则是委曲求全,时时揣测别人的心理,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这两人的行为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颓废衰败,也预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他们都是本家族的精英,光彩照人、超群出众、聪明机敏,他们尚且如此,可窥见封建统治阶级的一斑了。

郭存爱认为:紫式部笔下的光源氏和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都是作者理想化的男主人公。光源氏生而似玉,贾宝玉含玉而生,都生活在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的贵族环境中,被亲人视为掌上明珠,倍受宠爱。他们自幼英俊聪明,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举止风流潇洒,姿态优美动人,多情善感,典押温柔。他们在情感上的最大特征就是泛爱,对周围的贵族妇女、随身侍婢,大凡稍有姿色才华的,遍一个也不放过,去尽他们的“心意”。群芳之中,他们又都有心灵深处终生不可磨灭的“绝对女性”,即藤壶女御和黛玉。光源氏同藤壶女御的爱为伦理道德所不容,宝黛则同受封建权势迫害;藤壶中宫青年削发出家后早逝,黛玉在如花似玉的年华香消玉殒;光源氏、宝玉最后也都遁入空门,了却残生。光源氏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随波逐流,安于封建社会贵族统治的现实,而贾宝玉却是由封建贵族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一个叛逆者。

紫式部笔下的光源氏和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都是作者理想化的男主人公,在他们在出身、追求和结局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我认为他们对女性的“泛爱”虽然有所区别,但不应有高下之分。我不太同意那种认为光源氏是淫乱而贾宝玉才是真正的情痴的观点,我觉得他们对于女性都是出于一片真诚之心的,只是在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光源氏受到当时一夫多妻制和“访婚制”的影响,他能不论美丑,对每个女子都念念不忘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是深情的表现了。

女性形象

王燕认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作者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众多形貌佚丽、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在大观园里有个天真烂漫、群芳争妍的“女儿国”,同样地,围绕源氏周围也有一个花团锦簇、鲜艳夺目的“女儿国”,这些女子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群芳谱。然而,就是这些才情横溢的女儿们,却在豪门宅院里成了“有命无运”的人。无论是身份高贵的,或是出身寒微的,都成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不论是天皇宫廷、大臣府第,还是“礼法王国”的贾府,实际都是女性受奴役的人间地狱。紫式部和曹雪芹这两位东方最为杰出的作家以他们敏锐的视角,流畅的笔触,控诉了男权重压下女性的痛苦和不幸。

陈永生认为:紫式部和曹雪芹不仅写了上层贵族妇女的不幸命运,也写了下层平民女子的悲剧、惨剧。《源氏物语》中上自皇妃、下至侍女,虽然出身教养各有不同,但全都免不了苦难的经历:要么成为统治阶级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要么成为男性贵族渔色纵欲、淫糜享乐的工具与对象,她们身不由己,任人摆布,肉体和灵魂都遭到摧残,到头来,不是削发为尼就是抑郁而死,甚至还有被迫自杀的,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以悲剧告终的。《红楼梦》中黛玉在悲愤中病终,迎春嫁了“中山狼”,惜春远嫁,就连贵为皇妃的元春也被寂寞冷酷的深宫幽怨生活夺取了生命。高贵的小姐们尚且如此,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丫鬟奴婢其命运就更可悲了。综观《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女性形象,不论她们的出身教养如何,大都有才有貌,十分可爱;虽然她们的经历性格有别,但都朝啼夜怨,春感秋悲,命运遭遇都非常不幸。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仅写出了女性们的悲剧,而且也注意刻画了女性们的反抗斗争,如黛玉、司棋、鸳鸯等。而《源氏物语》则很少表现妇女的反抗斗争,那些身心都受到男子玷污、欺凌的妇女们,往往并不觉得屈辱、愤慨,而是俯首帖耳、麻木依从。这是因为日本的男尊女卑思想比中国更为严重,日本妇女所受的迫害比中国妇女更为残酷,而且《红楼梦》毕竟比《源氏物语》晚了七百多年,妇女的思想开始觉醒,构成了中日两国妇女不同的性格特征。

我觉得无论是《源氏物语》还是《红楼梦》都有众多刻画得形象生动、各具魅力的女性形象,日本与中国都是男权至上的社会,因此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命运都很凄惨,即使有一些女子想要反抗这个丑恶的社会也只能以死抗争,结果还是以悲剧收场。

行文结构

赵连元认为:《源氏物语》的结构特点是采用单线发展的串珠式的艺术结构,是纵向的延伸;《红楼梦》采用的是多线发展的网状式的艺术结构,是横向的拓展。《源氏物语》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以源氏的年谱为线索写成的,全书主干突出,不支不蔓,简洁明晰,显示出一种单纯、质朴的美;《红楼梦》基本上是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总纲,以宝黛的爱情为主线写成的。全书错综变幻,显现出一种复杂、绚丽的美。《源氏物语》各帖的相对独立性与全书的统一完整性相结合,短篇与长篇相结合,散文与韵文相结合,正可谓“诗温合壁,相映生辉”,而且每帖可独立成篇,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红楼梦》以四大家族的兴衰和宝黛的爱情互成经纬地交织在一起,形成艺术结构的整体,同时,还交织着许多各有起仡,自成一面,但又无不和整体交相联系的人物和事件。《红楼梦》的结构设计较《源氏物语》更为复杂,更为生动,更为高级,更为绚丽,《红楼梦》比《源氏物语》更具有表现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美学功能。

艺术风格

赵连元认为:紫式部生活的时代,日本文学初兴,仅受唐诗影响而已;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典文学积淀深厚,两部作品相较,《红楼梦》在艺术造诣上远高于《源氏物语》。《源氏物语》以诗的意境见长;《红楼梦》以画的已经为上。《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总体艺术风格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源氏物语》以其清丽、幽雅的境界,通过华美、婉转的语言和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把人间的离愁别恨写得淋漓尽致。全书基调清新恬淡、温柔委婉,显示出一种柔婉之美。《红楼梦》以其绚丽、含蓄的意境,通过华美、哀怨的语言和大量精致的性格刻画,把人间色彩斑斓的悲剧写得雄浑悲凉。全书基调缠绵哀婉、悲慨苍凉,显示出一种悲伧之感。《源氏物语》的总体艺术风格是通俗优美,文词高雅,全书无一秽笔,每每写到性,只是点到为止,使全书充满诗情雅趣,且女性心理明显,感情丰富,写人叙事,缜密细致,行文流畅,舒缓丰富,体现日本传统文化温柔典雅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柔婉之美感。《红楼梦》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文词奇巧,悲喜映照。表面温和、委婉,而内容刚劲、悲壮,写人叙事,笔含春秋,真假互见,把本能的色欲净化,雅化。全书梦幻叠出,诗话一体,使读者有无限华艳哀婉之感,又如“骏马西风塞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慷慨悲歌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悲怆之美感。

杜鹃认为:两部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紫式部笔和曹雪芹笔下,无论是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都刻画得有血有肉,丰满鲜明;两位作家都善于通过内心描绘的方式来刻画人物性格。两部小说都采用了散韵结合,诗文相间的艺术手法,都在以散文为主的情况下大量穿插诗歌、词曲,使之在抒发人物感情、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也使作品显得婉约多姿、典雅艳丽、富有文采。

有关《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这里只是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行文结构、艺术风格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源氏物语》的研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研究课题,,对它的研究并不单是局限于作品本身的欣赏与理解,更重要的是超越作品本身的内容,探索中日文化之间的传播与接受、消化与融合等深层次上的演变过程。对《源氏物语》的研究的未来,应该以较研究为着眼点,对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学、传统艺术、传统思想等进行综合的比较研究,才能抓住本质的东西,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资料: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美学比较初探》赵连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美学比较再探》赵连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东方异彩双璧联珠——〈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美学比较》赵连元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牟应杭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6期

《末世的哀歌——〈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琐谈》李力湘潭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谈》杜鹃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第八卷1995年第3期《试析〈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爱情描写之异同》李英武东北亚论坛1995年第1期

《理想的建立与破灭——“大观园”与“六条院”的比较》牛水莲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9月第31卷第5期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艺术美比较》赵连元广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研究》郭存爱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贾宝玉与光源氏比较研究》潘新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10月第23卷第5期《贾宝玉与光源氏之比较》冯茜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贾宝玉与光源氏之比较》刘荣琴殷都学刊2001年第2期

《源氏与宝玉:情痴情种两不同》魏凤娥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4辑《男权重压下的“完美”女性——浅析紫姬与宝钗的悲剧》王燕宜宾学院学报20003年第1期

《封建时代中日两国妇女的悲歌——试比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的女性形象》陈生永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9月第17卷第3期

《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陶力1994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长篇小说,它比中国最早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早出世300多年,比西方最早的小说集《十日谈》也早了300多年,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质疑的。《源氏物语》出自与中国有深厚文化渊源的日本,在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源氏物语》同中国古典文学关系密切,这早有定论。据统计,它引用中国文学典籍共计185处,涉及20多种著作。《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同样作为日本和中国的古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两者都是百万字左右的宏篇巨著,虽然成书时间相距700多年,但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它们殊途同归,一起谱写了一曲缠绵哀婉的封建社的挽歌。它们拥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社会上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至今还很少有作品能与之媲美。而且在国际文坛上,他们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取得了享誉世界的非凡反响。 主题思想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都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在主题思想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李力认为:两部作品都以“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内容,揭示了“聪明灵秀地,无可奈何天”那种残破不可补的现状。在轰轰烈烈的场面中,见出的是“白茫茫一片天地”,作者于盛世中揭示出末世的必然。两位伟大的作家正是在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中,唱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都有着相同音调的末世的哀歌。 李芒认为:《源氏物语》的主题并非在于描写平安朝宫廷政治势力的斗争,而是刻画宫廷贵族的恋情。它以当时的宫廷生活为舞台,试图描写贵族生活的各种情况,而且获得成功,这部作品的最大兴趣在于以源氏为中心,分别刻画刻画种种恋爱活动。 陶力认为:《源氏物语》所侧重展示的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崩溃过程,而《红楼梦》所着力显现的则是新的人生价值和在旧势力压迫下的毁灭过程。两部都是现实主义的大悲剧,但其主题不尽相同,紫式部是面对过去,为光源氏唱的是哀歌,曹雪芹面向着未来,对贾宝玉唱的是赞歌。 牟应杭认为:《红楼梦》比《源氏物语》晚问世七百余年,作者在书中已反映了要求婚姻自主、爱情真实专一,对人为的贵贱贤愚之分带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字里行间显示出一定的民主自由气息。《源氏物语》的作者则着意写日本平安王朝统治者的恣意享乐,其皇室内外、嫡庶亲疏、上下贵贱之分,等级森严。虽然作者对那些沦为贵族男人掌中玩物,作为官场角逐斗争牺牲品的女性,寄予无限同情,但也无可奈何。 赵连元认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都是富有深刻内涵和悲剧性主题的鸿篇巨制,

关于源氏物语的感想

冬休みは『源氏物語』という本を読んでいる。この本の作者は紫式部と呼ばれる。彼女は平安時代中期の女性作家、歌人である。それに、彼女も屈指の学者、詩人である藤原為時の娘である。藤原宣孝に嫁ぎ、娘の一人を産んでいる。夫の死後、召し出されて一条天皇の中宮で藤原彰子に仕えている間に、「源氏物語」を記する。 『源氏物語』は全部五十四帖からなる長編小説で、三つの部分を分けて、主人公「光源氏」の波瀾万丈の生涯を描く。第一部分は光源氏が数多の恋愛遍歴を繰り広げつつ、王朝人として最高の栄誉を極める前半生を描いた。第二部は権力を得た「光源氏」が愛情生活の無常を覚り、やがて出家を志すその後半生と源氏没後の子孫たちの恋と人生を描いた。第三部、最後の10帖は「宇治十帖」と呼ばれて、続編として扱われることもあるようである。 この本は500名近くの人物が登場し、70年余りの出来事が描かれた長編で、800首和歌を含む典型的な王朝物語である。それに、この本を読んだ後、日本の貴族生活を少々了解していた。その時の女性の地位を知っていた。それとともに、この本の女性は美しく、霊性を溢れて、才能も持っているが、男のおもちゃのようでいきている。彼女の人生はその男のために生きているようだ。当時の社会の力を圧迫している彼女たちは生活の基本的な権利がいないである。貴族階級社会の中で、男は娶り、女は嫁ぐということは政治上の利益のために繋ぐものである。女性は政治闘争の手段として存在である。それは不思議だと思う。だが、その本の女性は紫姫は私にいい印象を残された。彼女は美しくて、優雅な女性で、同時に悲劇な人物である。彼女の一生は源氏光のために生きていた。最後に、生活の希望も失った紫姫はなくなってしまた。その時の命はそんなに弱くて、悲しくいである。現在の世界は男女平等の制度である。皆が自由で、平等で生きていることは本当に幸せだと思う。『源氏物語』の結局はどんなに嫌くて、物語としての虚構の秀逸、心理描写の巧みさ、筋立ての巧緻、あるいはその文章の美と美意識の鋭さなどから、しばしば「古典の中の古典」と称賛され、日本文学史上最高の傑作とされる。いろいろなところは詳しくて読んでいる価値があると思う。

源氏公子的形象分析

源氏公子的形象分析 ——美丽的罂束花,花落谁家? 【提要】:《源氏物语》是东方文坛上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是日本作家紫式部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日本平安时代的一个爱情故事。故事主人公名叫光源氏,他原是皇帝的儿子,后因皇帝不愿他卷入宫廷的斗争中,将他降为臣,赐姓源氏。故事围绕着他和一系列女子的爱情展开,在这里有美丽高贵的藤壶皇后,有可爱却也可怜的葵上,有完美典雅的紫姬……在以下的论述中,藤壶皇后和源氏公子的乱伦带来了冷泉帝,但同时也给她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痛,最终走上了出家为尼的道路;因政治需要而被迫与源氏联姻的葵上,本来就因为年龄关系而无法与源氏好好相处,后又因受到诅咒,以至于在生下儿子后油尽灯枯;过于完美,有时候也是一种残缺,也许正因为这种完美给紫姬带来的只是过早地香消玉殒……爱是一种最无私的神圣之物,源氏公子在其有生之年相遇过如此多的女子,是何其可幸,但他却自始至终没有爱过任何一个女子,这又何其可悲呀! 关健词:罂束,女子,毁灭,爱情 一、藤壶皇后 看过《源氏物语》的人,也许都会认为源氏公子最爱的人应该是那个长得跟他母后很相似的藤壶皇后,那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藤壶原是先帝的女儿,入宫前就有“容貌姣好”的名声。因她长得酷似桐壶更衣(源氏的生母),被桐壶帝迎娶入宫做了皇妃,她仅比源氏年长五岁,在天皇面前她根本得不到真正的爱情。 桐壶帝因源氏当时还相当年少,需要母后来照顾,便让藤壶来照顾。当源氏公子在众人口中得知藤壶皇妃的长相酷似自己的生母时,就喜欢上了这位后母,这也在无形之中拉进了源氏和藤壶的距离,但当时的那种对藤壶的喜欢只是居于一种孩子的喜爱。后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源氏慢慢地长大了,他对藤壶的感情也起了质的变化了,由原先孩童的喜欢转变成了一种没有伦理道德的喜欢,或许这就是源氏心中的爱的定义。其实源氏并没有真正地爱藤壶,他把他自己跟藤壶的一切都定义在了他孩童的时代,在书中说到源氏想到藤壶的很多时候,都是在回忆以前孩童时自己与藤壶。 藤壶的身份使她备感孤单,而源氏也错将这种喜欢当成了爱,由此也导致了以后两人乱伦的必然发生。藤壶生下后来的冷泉帝,而天皇还以为是自己的骨肉,老来得子犹为喜悦。这让藤壶皇后深感内疚,一方面不断地自我悔恨,而另一方面却又止不住对源氏公子的思念。后来冷泉帝慢慢长大,众人都说冷泉长得与源氏公子很像,藤壶这时已经相当地筋疲力尽了,她害怕有一天她与源氏乱伦的事被暴露,害怕会身败名裂,所以她选择了削发出家为尼。而此时的源氏却依然只想着与藤壶结合,没有半点的悔恨之意,由此可见源氏并非真正地爱着藤壶,一切都只是习惯和他的私欲在作怪。当真正地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首先,第一的是为对方着想,为对方担心。可是在源氏公子的身上,我只看到了他的私欲,只看到了他为自己着想。在藤壶身边的婢女帮助下,源氏来到了藤壶的房间,想要与藤壶偷欢时,被藤壶拒绝,他觉得藤壶真是不近人情,他为自己的不能得逞而垂头丧气的。这会是爱吗?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 “物语”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杂谈,物语文学则是日本文学的早期形式。《源氏物语》是日本十一世纪初期的作品,在日本乃至世界的文学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从时间的角度来讲,世界上的第一部长篇写实性小说作品就是《源氏物语》。它很好的反映了日本社会女性的困难生活,被人们传颂至今。而《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包罗万象,将人情世俗囊括在内。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异曲同工,下文就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作者生平的比对 《源氏物语》的作者与《红楼梦》的作者都出身于贵族世家,他们生活在贵族家庭之中,对贵族的生活感受颇深,这就促进了他们后期的文学作品创作。两部作者的作者都比较了解贵族的生活特点,对贵族的生活以及妇女的生活十分明了。又为一致的是,两位作者的人生都经历了变故,这使得他们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而因此产生了宿命论与悲观主义的思想。不仅如此,他们又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比对 纵观对于《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研究,学者们大体都是从政治、文化、历史以及阶级的角度出发进行比对研究的,他们的研究入手点几乎是一致的,即这两部书籍的作者都是通过描写贵族的腐朽荒淫生活,进而去揭露女性们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反映出盛极必衰的规律,饱含了作者的哀叹。 从悲剧的角度出发去比对《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两部作者都反映了贵族世家盛极必衰的没落、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们的悲剧人生等,这两部作者的主题思想大体是一致的,在表现内容与悲剧内涵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与西方的悲剧是完全不同的,是东方文学特有的悲剧,是反映东方贵族生活的悲剧巨着。 《源氏物语》在日本本国传统审美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儒佛的思想,并与其很好的交融在一起。而《红楼梦》的创作历程则受到了本国儒学与外来佛学的影响,并将本国的儒学成分与外国的佛学成分很好的融合于一体。这正是《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共性之处,也是两部文学着作美学的主要体现。在两部着作 的儒佛关系方面,我们能够体会到民族之间的文学差异。 三、《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创作手法与文体结构的比对 对于《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创作手法而言,很多的学者都认为他们同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遵循的原则都是现实主义的原则。对于这两部着作的艺术特点而言,很多学者也有着各自的看法,他们都表示这两个作品都使用了侧写、曲笔以及隐喻的方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源氏物语》与《红楼梦》都是从妇女问题出发,借此去反映王朝的盛极必衰,两篇着作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相似的,通过侧写,隐晦曲折地表现了政治矛盾。与此同时,两篇文章又同样借助爱情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同样是这两部小说的共性之处。 四、《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比对 (一)男尊女卑的思想分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之中,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自然地形成了。在人类社会早期之时,强大的体力是与野兽搏斗的需要,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财产私有制阶段以后,强大的体力则越发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男人仅仅将女人视为一种生

《源氏物语》女性形象分析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其作者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女作家,她被誉为“大和民族之魂”。因其是位中等贵族的宫廷女性,内心本就细腻、敏感,加之她的感情生活坎坷,而且因为有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对平安时期的贵族情况十分了解,所以《源氏物语》读来令人感动,就仿佛一部古典静雅而又美丽哀婉的“言情小说”。 书中的文字细腻,优美,虽然简介令人扼腕无味,但是读起文本却会给人一种清秀异常的感觉。书中写了大量充满清丽气息的和歌,也描写了大量平安时期女子美丽的穿戴。书中描写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每个人身上都有非常明显的独特之处,一言一语都让人感觉到她们那些或温柔或冷清或完美或高贵,或是如平民般的安详等等的心性。但她们的结局大多都走向了悲剧,让人不忍,直至落泪。 读过作品一定会发现虽然小说主要是在描写源氏的爱情生活,但仔细品来会发现紫式部没有单纯地表现“卿卿我我”的爱情,而是深刻的揭露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贵族阶级喜新厌旧,玩弄女性的卑劣行径。 一、独特女性的芬芳魅力与多舛命运 (一)至上高贵的皇室亲王女儿 1、藤壶 纵观整部《源氏物语》,藤壶应该是全书中最高贵美丽的女子,因为是出身于帝王之家,这就使她深知宫廷斗争的厉害,可她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高傲冷酷,在她身上我们仍旧可以看见一颗善良克己的心。她那样的深爱源氏,然其一生,只能作为源氏的继母而存在。 从道德对女性的要求来看,藤壶是有罪的。身为桐壶帝最爱的妃子的她,内心里深爱的却是自己的继子,并且还生下他的孩子。可其实藤壶也是一个牺牲者。她之所以可以得到桐壶天皇的宠爱完全是因为她长相酷似源氏之母。桐壶帝之后是否忘了源氏的母亲而爱上了藤壶本人,物语中从未提过。但无论如何桐壶帝的盛年早已过去,而年轻美丽的藤壶与这位只小自己四岁的光彩夺目的继子发生恋情,似乎也是可以原谅的了。桐壶帝死后,藤壶为了保护源氏和太子,于盛年毅然落发出家,似乎是要永久的忏悔自己的罪愆。而与此同时,源氏也被流放荒地。两人同时受着罪恶的煎熬。等到源氏官复原位,已是冷泉帝顺利登基以后的事情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源氏已不是昔日年少时专心痴情的源氏公子了,他已经有了一干的妻妾,包括被认为是源氏一生唯一所爱的紫姬。他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忘记与藤壶凄美悲哀的爱情,却也已将其深深掩埋在心中。此时的藤壶,被封为女院,高贵无匹,母仪天下。人前人后只能与源氏商议国事,辅佐皇上,不再提起昔日之情。这对于美貌不减当年的藤壶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但是她的身份,她存在这世间的意义,已经不是一个妻子或者一个恋人,而是皇上的母亲,一国之母。在这样神圣的光晕之下,她没

源氏物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源氏物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源氏物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部书主要说了什么内容呢?如果你也感兴趣,就请和我接着往下看。《源氏物语》的主要内容介绍故...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部书主要说了什么内容呢?如果你也感兴趣,就请和我接着往下看。 《源氏物语》的主要内容介绍 故事开始于桐壶帝在位的时候。出身低微的桐壶更衣,独得桐壶帝的宠爱。后此更衣生下一位皇子,其他嫔妃,尤其是弘徽殿女御也愈加忌恨。更衣不堪凌辱折磨,生子不到3年,便悒郁而亡。小皇子没有强大的外戚做靠山,很难在宫中立足。桐壶帝不得已将其降为臣籍,赐姓源氏。源氏不仅貌美惊人,而且才华横溢。12岁行冠礼之后,娶当权的左大臣之女葵姬为妻,但葵姬不遂源氏的意。于是源氏追求桐壶帝续娶的女御藤壶,据说女御酷似源氏生母。不久,两人发生乱|伦关系,生下一子,后来即位称冷泉帝。源氏到处偷香窃玉,强行占有了伊豫介的后妻空蝉,还向比他大7岁的婶母六条妃子求欢,并同时辗转在花散里、末摘花等众女子之间。当他骗拐一位不明身份的弱女子夕颜(其实却是葵姬之兄头中将的情人)去荒屋幽会时,这女子不幸暴亡,源氏为此大病一场,病愈进香时遇到一个女孩,她酷似自己日思夜想而不得相见的藤壶,得知她是藤壶女御

的侄女,名叫紫姬,就趁紫姬熟睡把她带回家中,收为养女,朝夕相伴,以寄托对藤壶的思慕。几年后紫姬出落得亭亭玉立,高贵优雅,才艺超众,十分可人。源氏便把她据为己有。葵姬生下夕雾小公子时,因六条妃子生魂附体而过世,之后紫姬被扶为正夫人。 桐壶帝退位以后,右大臣弘徽殿女御的儿子登上皇位(朱雀帝),源氏及岳父左大臣一派从此失势。恰巧源氏与右大臣女儿胧月夜偷情之事败露,源氏噩运临头,在右大臣弘徽殿女御操纵下被迫远离京城,到荒凉少人的须磨、明石隐居。当地有一明石道人是同源氏公子有姻亲的,然隐居乡野。其女名唤明石姬,从小悉心培养,仪表不凡(文中说不亚于皇女),琴艺当世独一无二(文中说其琴技是什么的唯一传人),字迹优美流畅(文中说不亚于高贵的贵族)。为排遣寂寞,源氏公子与明石道人的女儿明石姬结合,后生一女,被选入宫中做了皇后。由于天降异兆,朱雀帝又重病在身,朝政不稳。源氏奉召回京辅佐朝廷。不久,朱雀帝让位给冷泉帝。源氏升任太政大臣,源氏及左大臣一门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气派。源氏建造了集四季景物为一体、蔚为壮观的六条院寓所,将昔日恋人统统接到院里来住。源氏近40岁时,将朱雀帝之女三公主纳为正妻,紫姬终因心力交瘁,病卧在床。早已觊觎三公主美貌的头中将之柏木趁源氏探病的机会,与三公主幽会,被源氏发现。柏木惧悔交加,一病不起,英年夭折。三公主生下容貌与柏木毫无二致的私生子薰后,落发为尼。源氏深感自己和藤壶乱|伦之罪的报应临头,心如死灰。恰巧紫姬不久又逝,源氏失去了精神支柱,了断尘缘,隐遁出家。几年后死去。 源氏之子夕雾为人方正严谨,并不像父亲一般处处留情。源氏刻意不让

源氏物语比较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综述 摘要:《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的瑰宝,《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泰斗,因两者有着极其多的相似或相近的地方,两部作品之间的比较研究一直是研究界比较热门的课题,本文主要结合目前国内现有的的研究作品分析论述了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两者比较研究的未来的趋向\方向. 关键词:《源氏物语》《红楼梦》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有“日本的《红楼梦》”之称,《红楼梦》亦有“中国的《源氏物语》之说”足见两部作品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目前国内学者对《源》和《红》的比较研究基本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总体上进行比较分析,另一种是分别针对主题、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或创作方法、艺术特色、美学、结构的某一方面作比较论述。 一、人物形象比较 对《源》与《红》中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主要集中在男主人公源氏与贾宝玉、女主人公紫姬与薛宝钗或林黛玉身上。 1、源氏与贾宝玉的比较研究 关于源氏与贾宝玉比较主要是大多数论文主要着意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特征、人生态度、思想观念、精神归宿等问题来寻找两个人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 在分析两人的性格特征时,人们都喜欢用的一个词是‘泛爱’,“泛爱论”似乎一时之间成了分析男一号的首选代名词。源氏与宝玉都具有泛爱的特性,有关两人泛爱的异同问题成为评论者关注的一个焦点。沈新林《两部惊人相似的巨著———论〈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异同》较早指出宝玉和源氏具有相似的泛爱特征。陶陶在《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性》一文中,把两位主人公的“泛爱”特征作了比较,她指出:“光源氏的‘泛爱’,与封建等级制度密切相连,贾宝玉的‘泛爱’,则与新兴的民主要求息息相关。”以上两人较早地对“泛爱”做了诠释。 冯茜《贾宝玉与光源氏之比较》指出,贾宝玉与光源氏“是博爱和泛爱主义者的典型”,但同是对女性的泛爱,两人的态度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贾宝玉对女孩子的态度是尊重的,注重情感的交流,而疏于两性关系。他的态度是纯洁的,更多的是欣赏、赞美、关心、照顾,可谓一副菩萨心肠,而不求回报。光源氏对女性则谈不上尊重爱情,只能说是淫乱,体现的是一种残缺的、非理性的性爱。他自私自利,完全从个人的欲望需要出发,而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在他的思想里没有伦理、道德、情感,只是对女性的摧残凌辱。这样的认识在中国研究者中很有代表性,它既揭示了两种泛爱的本质不同,又对两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做出评判。其后关于这方面的论文也有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李晓梅《贾宝玉和光源氏:由情悟空的心路历程》、赵连元的《〈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潘新华的《贾宝玉与光源氏的比较研究》等,虽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最终和上面的观点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突破性。 在人生态度上,陶陶认为,宝玉具有叛逆倾向、离经叛道,光源氏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依照本阶级模式成长起来的(144页)。郭存爱《〈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研究》的观点与陶陶类似。冯茜认为,两人在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含有价值观)上截然不同,宝玉不慕功名,厌恶“仕途经济”,源氏一生追求功名,只有不得已才退出官场。贾宝玉是18世纪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叛逆青年,有新的思想和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空间和时间表示的都是事物间的位置关系,时间用以描述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空间用以描述物体的位形。《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同属传统的情节小说,都遵循时间的自然持续和与情节要求相对应的空间转换,按主人公的先后经历,来安排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两部小说缺乏现当代小说时空交错的叙事特点,但都不乏相对同时代小说来说先时的叙事技巧。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线性时间叙事技巧对比研究。“在现实世界里,即使恰好在同一时间里发生了两件事,用语言表现它们时,也就必须采取先说其中一件事,然后再说另一件事的形式;或者部分交替着说两件事。总之都需要变成线性形式。”《红楼梦》与《源氏物语》都继承发扬《春秋》与《史记》两种文学体裁的线性时间叙事特征,将朝代纪年、世代时间与人物年纪三者有机结合,体现出东亚古典小说典型的线性时间叙事特征。《源氏物语》线性时间叙事是直线的单一绵延,不枝不蔓,“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红楼梦》时间叙事技巧向现代小说靠拢,但不能因其局部对时间的切割、打碎和穿插,否定其主体叙事时间的连贯性。《红楼梦》叙事时间技巧不及《源氏物语》明确,但所言之事如丝以待,丝于络成之后,方知作茧之精, 与《源氏物语》略显板滞的时间叙事技巧比较,《红楼梦》时间叙事技巧更为灵活多变,是清朝小说时间叙事艺术迅猛发展的标识。实际上《红楼梦》中不可回溯的主干时间流对文本进行着整体有效的操控。 二、时间情态化叙事技巧比较研究。“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国人传统思维中,时间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时间流变与心理感受密切相连。季节交替变换推动事态演变,是提供《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情节展开的必备条件。两部小说将事态变迁与自然季节变化紧密结合,使得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矛盾纠葛描写有机融合。在时间情态化的文本诠释过程中,中日两位作者均擅长“喻情于景,借景抒情”,叙事表现艺术中形象先于逻辑,感性强于思辨。《红楼梦》以情节的跌宕吸引读者,季节的变化辅助情节的发展,向现代小说叙事手法靠近。《源氏物语》注重通过季节变化来抒发个人感情,注重小说叙写的“散文式抒情特色”。《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书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抒”与“叙”紧密结合。同时,两书均采用既能抒发“意”,又不被“意”所束缚的灵活多变的譬喻性话语体系。中日古典小说的抒情叙事特质恰好与西方古典小说注重情节的叙事传统形成鲜明对比。三、地志空间叙事技巧比较研究。时间是流动、变化的,暗含新生与幻灭之意,空间是静止、平稳的,在静止的某一时刻凝注文本。两部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志空间,即人物的外部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这些“深宫帐纬”的场所一般人不可企及,都是发生在一小块区域内,由一小群身份颇高人的人引领,发生在“院子里”的故事,是一方水土的缩影,都具备地方志的特征。“文笔园林”是两书有别于其他典籍作品的重要叙事特征,“文笔园林”因人/事设景、因景设置植被,以不同的植物烘托人物的性情、渲染气氛。紫式部与曹雪芹旨在作品构筑的虚构世界中逃避现实、逃避纷争,在曲径通幽的还乡之路上品尝人生的甘美,构建了一处诗意

731参观感想

731参观感想 每当谈到日本,特别是那些不能承认历史的日本人,就能突然产生一股的同仇敌忾的气息,和抽刀子杀人的冲动。这个生活在亚洲东边一个孤岛上的名族,却曾经给亚洲很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参观过731部队遗址里的各个展馆之后,你就觉得把日本侵略者凌迟10次都不过分,而且行使着一定要是中国人! “731”,这本来是一串极其普通的数字,但是,当我们把它与侵华日军联系在一起来之后,“731”就成了魔鬼的代名词,甚至,它比魔鬼更凶残! 6月29日下午三点,我们就站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虽然此刻,四周一片静祥和,但作为60年前“731”部队的侵驻地,至今在高矮楼群绿树荫之下,仍能寻找到二十几处杀人工厂的残垣断壁,焚尸房、冷冻房、培养细菌老鼠的地窖和放养黄书的小石池等。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不仅在这里进行了规模巨大地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和生产,而且惨无人道地用健康的中国人做细菌实验,仅在1939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里,至少有三千人在试验中被残杀,在细菌战过程中,至少有三十万人受到屠杀和残害。 以前只是在书刊、影视上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犯下的暴虐和罪行,只是抽象的认识。这次特地的来到这个真实的地方,真实的感受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的残酷无情、毫无人性。我第一次感受了人为刀殂我为鱼肉,国人手无缚鸡之力,任人宰割的痛苦和深深的恐惧。一种爱国情结油然而生: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在唐朝的时候,日本人把中国作为老师,派遣大批的学者过来学习;而在近现代以来日本却对曾经的老师产生了很大的歧视并且发动了灭绝人寰的侵略,而对那个曾经在他们国家炸了两颗原子弹的美国却惟命是从。在日本的文化中有着的是对强者的尊敬和顶礼膜拜,对弱者的歧视和种族灭绝。有人说过:“日本人要被中国人灭掉,因为日本人从骨子里是歧视中国人的。” 关于日本人如何的无耻、忘恩负义,国人的讨伐已如汗牛充栋。至于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忍耐精神也是我们中国人说得最多的,但又是带着一种酸溜溜的感觉去解说。说来说去,我的认识是,我们总不能摆正对日本人的心态。不过也难怪,一个曾经是老师,一个曾经是学生,老师被学生打得遍体鳞伤,威风扫地,到现在为止学生以区区弹丸之地,所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比在人口和疆域上大上几十倍的老师还多,叫我们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俗话说“敝帚自珍”,我们的国家还落后,但我们义无反顾地热爱她,并对其它国家看不顺眼,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历史上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理智和感情的选择上,理智方是上策。要理智地认识到讲这道理那道理,国家的强大实力和强权,才是百分之百的硬道理。口口声声叫喊热爱中国,还需要理智的行动来支持。对日本人不服气,我们中国人大体来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义和团的形式,“杀敌一百,自死一千”,中国人不怕死,有的是人。死者固然值得尊敬,可是用我们十个同胞甚至更多来换一个侵略者值得吗?一种是口水战的形式,把日本人的祖宗十八代都翻出来骂一番,日本人的风俗习惯、名字和身材矮小都是我们乐此不疲地辱骂话题。这两种表现只能以愚昧来形容,反而使日本人发现了中国人“黔驴技穷”外强中干的本质。

《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书很早就看完了,只是和《红楼梦》有关的书总是不敢轻易点评,怕亵渎了她似的。 对《红楼梦》最痴迷的时候还是去年底,看完87版电视剧又细细地读了一两遍脂评红楼,但是总觉得不够,总觉得自己并没有读完八十回红楼,总要找公众号找书去看别人剖挖出来的我没有读出来的那部分文字,只愿沉迷红楼一梦不着急醒来。也就是那个时候找来了这本书来看。 如果说《红楼梦》是茶,那这本人物对比研究这类书就是将《红楼梦》磨成碎末让人品的抹茶了。初看红楼人物大约只觉得黛玉敏感爱使小性儿,宝钗豁达心思深沉,还有晴雯爆炭的脾气真真的性情,以为自己也能从红楼原著里面隐隐绰绰地看出人物的立体性格了。但是曹公何等人也,明面上的笔墨只给你看个模糊的轮廓,非要人把散落各处的琐碎情节找出来,串起来,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看得明明白白。 而难得的就是曹公的文笔最经得起推敲和挖掘的了,也就不怕人分析研究的。 这本书曾满足了我对红楼梦求知的渴望,我很感激它,但是我对这本书的喜欢有一部分是从对《红楼梦》的喜爱里溢出来的,怕评价太过了,所以不给满星。

小时候总是被教育《红楼梦》里的反封建思想,长大后,读的书多了,关于中国以外的历史也了解了一些,渐渐对《红楼梦》的“反封建”思想产生了疑惑。曹公写《红楼梦》那会,世界上连资本主义社会都还没有产生,欧洲也是封建社会,“反封建”还不足以传到中国吧,更何况,曹雪芹是清朝八旗贵族子弟,对于正统思想的教育应该相当严格,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太可能和“叛逆”、“反封建”扯上关系吧,他们思想里也许压根儿就没有这个概念,谈何“反封建”呢?只不过家族的衰败对曹雪芹的打击应该是最大的。说实话,听了欧丽娟老师讲红楼梦,获益良多,社会的定型是家族和个人的成长的前提,就好像我们现在身处在民主文明、思想解放的现代社会一样,曹雪芹所处的毕竟是两千多年以来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哪那么容易就有现代人的这些反封建思想呢? 说不尽红楼梦,道不尽红楼梦。因为,看了数遍87版的《红楼梦》,被其精彩跌宕的故事情节和细致刻画的四百多个人物,深深地吸引了,百看不厌。当翻阅了这本书后,对各章的论题,大多数是以前未曾论及或没有深入研讨的,诸如贾母与刘姥姥、邢夫人与王夫人、林黛玉与妙玉、晴雯与小红、紫鹃与雪雁、薛宝钗与史湘云、贾政三兄弟、贾珍与贾琏、茗烟与李贵、薛蟠与薛蝌、柳湘莲与蒋玉菡等,在红学研究中具有创新意义。可以说,本书是红学史上一部从对比视角,比较系统、深入地论析红楼人物的专著。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情感的激烈执着、凄怨哀美,在强有力的精神推动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疏离和冷淡,悲凉和惨痛。文中,还详细的讲解了红楼中应用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比较

姓名施英超班级 2013级10班学号 2013201022 课程名称东方人文经典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中 看日本““物哀””文学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有着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 日本有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却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实际上,《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早《红楼梦》七百多年,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川端康成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所做的讲演上也曾指出:《源氏物语》是日本小说创作的最巅峰,他自己也不能与其相比较。这虽有几分自谦的成分,但是这数千年来《源氏物语》确实影响着日本文学的发展,至今,仍无人能超过这部著作。 那么,代表两个民族古代文学水平高峰的两件作品到底有何异同,如何在异同中去感受日本文学中独有的“物哀”? 首先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有类似之处,即整个王朝——无论是平安时代的藤原盛世,还是清时代的乾隆盛世——都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作者们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向,从而深刻反映了各自时代的基本特征。同时,他们又从不同视角标线了贵族社会妇女在爱情和生活上的相同的悲惨命运。它们堪称各自王朝的历史画卷,世界古代文学的双璧。 另一相同点是中日两国古代文学意识都受到了儒道佛文学思想的渗透,但由于两国的自然风土、政治经济条件、宗教文化形态各异,尤其是以自己的本土文化思想为根基加以汲取和消化,其影响必然带来不同的后果。从《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比较研究中,就不难发现两者在汲取儒道佛文学思想方面的差异性,从而显示日本古代文学意识和美意识的民族特质。 如上所述,《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总结性的说过以学问为本,再聚和魂便是强者之理。这说明紫式部在重视吸收外来文化思想的同时,注重继承传统促进自己在文学上对和魂的自觉。《红楼梦》的形成历程则是以本国文化传统儒学和外来佛教文化交融的结果。因此,在这两部作品中儒道佛的异同及其关系中,也是发现其各自的文学思想和民族审美观念的差异性。 儒学对《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影响,表现于在重“真实”的异同上。《红楼梦》重实际、重言志,它追求的真实是超越平凡生活的、更高远的精神世界。曹雪芹主张的是是非善恶以尊儒或反儒作为标准的。它无疑是站在反儒立场上的。而《源氏物语》的重真实,根植于固有神道的“真实”,它没有要求达到高远的精神世界,这是日本本土文化淡薄伦理的思想,对儒学思想改造的结果。

浅析《源氏物语》中的佛学思想

浅析《源氏物语》中的佛学思想 每个国家都有优秀的作品流传于世, 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和珍惜。《源氏物语》是日本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之一, 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高,其不朽之意义在于为后代读者展开了一幅幅卷帙浩繁的关于平安朝贵族的生活画面,不仅使我们从其优美的篇章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为后人更好的了解平安朝贵族宫廷生活及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情况提供了许多史书所不能提供的详实的依据。此外,作品还浸润着浓厚的佛教色彩, 是当时宫廷生活的写照, 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道德伦理和作者的理想。无论从词汇、还是情节内容, 或人物的思想来看, 都烙上了强烈的佛教思想的烙印。 《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共54回,共分为两大部分,前44回主要描写源氏公子极享荣华又感情纠葛的一生,后10回为源氏之子—薰的感情故事。作者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她一生笃信佛教,并精通佛典,佛学思想全面具体地体现在《源氏物语》一书中。 一、佛教思想在日本的发展 佛教起源于印度, 传入中国后再传入日本。佛教不承认常识的评价, 总的精神是出世, 抛弃现世的快乐、荣誉等, 而追求现世以外的所谓涅盘境界。其中的禅宗教义, 对世人影响最大的就是因果报应说。它把人间现实的苦难和罪孽移到永远无法证实的天堂和来世去寻求补赎; 还有出世思想, 推重少思寡欲,清静无为, 借以回避解脱生活的烦恼和矛盾, 或取得禅悦。 佛教进入日本是在六世纪中叶的奈良时代。经苏我氏、圣德太子的推动, 加上天武天皇也把佛教作为巩固政权、稳定人心的御用宗教思想, 所以佛教在日本盛行一时。平安时代, 新的宗教势力开始摈弃世俗化的奈良佛教, 最澄、空海创立了天台宗和真言宗, 日本佛教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天台宗是一个富于哲理的宗教, 与旧的佛教根本对立; 而空海创建的真言宗, 是源于密宗的宗教,与旧的宗教达成一定妥协, 反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宗教集团。密宗则是以镇护国家, 祈求个人现世幸福为宗旨, 在贵族中深得推崇。 一方面是佛教开始兴盛, 另一方面, 当时女性原本享有的较高社会地位这时也开始日益下降,加上平安末期, 王朝贵族从兴盛走向衰亡, 平素沉溺于荣华的上层贵族产生了失落感, 深感人世之无常; 至于 平素就不满于现状的中下层贵族更加厌世, 于是接受了“厌离秽土, 欣求净土”的出世思想, 这些都更进一步促进了佛教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佛教思想的这种民众性, 必然会体现在日本文学作品当中。日本人敏锐的季节感, 加上佛教思想的浸淫使得他们能更深刻体会到现实与理想世界的反差, 对于“哀”的感触和体验更强烈, 所以他们很容易对那种追求与自然融合、心物一体的精神, 及老庄享受现世的逍遥观念和佛家追求来世的解脱思想引起深深的共鸣。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就强烈地表现出这种思想。 “物语”是日本最早的小说模式。诞生于平安王朝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的《源氏物语》深受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佛教宣扬的无常、出家、困果报应等思想成为书中主人公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深地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同时, 佛教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更深刻地影响到文学素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情节构思与安排以及作品的基调。 二、宿命论思想的体现 佛教的宿命思想是基于三世因果的教义, 即前世的因和现世、来世的果。妄执情识是迷昧之源。源氏的妄执情识、恋母情结, 给多少美丽女性造成困惑甚至悲剧, 而反观这些女性, 其实都隐射着源氏的宿命人生, 比如藤壶皇后。源氏对母爱的执迷, 却用找替身的方式来实现享有母爱的梦想。他先把和母亲长相很相似的藤壶皇后作为母亲的替身, 爱上她。这不伦之恋让藤壶皇后一生痛苦不已。藤壶皇后比公子大5岁, 酷像源氏公子的母亲桐壶。在公子的追求下, 终与公子犯下乱伦之罪, 还诞下皇子。藤壶皇后在此后的日子中痛苦万分, 出家为尼。在她37岁时, 将幼帝托付给亲生父亲源氏, 带着对源氏的思念和感激, 安然而哀怨地撒手人间。权势显赫的皇后也有着自己无法排遣和逃避的悲哀。源氏公子也同样在不伦之恋中痛苦了一生,并在紫夫人去世后出家, 孤寂而亡。 紫夫人的宿命其实也隐射着源氏的宿命。紫夫人是源氏最亲近最喜爱的人, 幼年丧母, 天真浪漫的年纪被源氏带回家中, 悉心培养, 成人后容貌艳丽, 气质优雅, 艺压群芳, 性格婉约, 通情达理,她是源氏

情迷色乱论《源氏物语》里源氏对女性的别样情怀

情迷色乱 ——论《源氏物语》里源氏对女性的别样情怀 摘要:在《源氏物语》中,作者时刻围绕着主人公源氏的感情生活进行描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了一位位不同影响的女性,由此展开一幅幅不同的感情历程图。《源氏物语》可以说是一片情的海洋,就主人公源氏来说,他的身上就饱含着各种不同的情感内涵,有深陷摆脱不开的恋母情、有深爱始终牵挂的恋情、有欲望牵引的男女情、还有被迫接受的附加情、此外还有同情等等。这其间最主要的就是贯穿这部作品的恋母之情以及深刻的爱情,本文重点对源氏这两种感情进行分析。 关键词:《源氏物语》情 《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作品流露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被认为是代表了日本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给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艺术典范。它所创立的物哀等美学传统,一直被后世作家继承和发展,成为日本文学民族化的一大因素。因此,一直被人们誉为日本王朝的文学杰作。 《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紫氏部,平安时期的女作家,本姓藤源,出生中层贵族、书香门第,因其长兄任式部丞,当时宫中女官多以父、兄官衔为名以示身份,故称藤氏部。幼年时就向父亲学习汉文学,熟谙中国古代文献,懂音乐与佛经。29岁进入皇宫为女官,开始直接接触宫廷生活,目睹了许多宫中女性的不幸遭遇,对贵族腐朽没落的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同时也为她写作《源氏物语》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构思和坚实的生活基础。后由于写成《源氏物语》,书中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诵,遂又称紫氏部。全书54回,近百万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44回写源氏极享荣华,伴随着感情纠葛的一生,这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后10回写源氏之子薰君(实为三公主和柏木大将的私生子)与宇治山庄女子之间错综的爱情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时刻围绕着主人公源氏的感情生活进行描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了一位位不同影响的女性,由此展开一幅幅不同的感情历程图。《源氏物语》可以说是一片情的海洋,就主人公源氏来说,他的身上就饱含着各种不同的情感内涵,有深陷摆脱不开的恋母情、有深爱始终牵挂的恋情、有欲望牵引的男女情、还有被迫接受的附加情、此外还有同情等等。这其间最主要的就是贯穿这部作品的恋母之情以及深刻的爱情,本文重点对源氏这两种感情进行分析。 一、恋母之情 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是天皇的一位妃子,虽然地位低下,却蒙皇上厚爱,招致其他皇后妃子的嫉妒,最终忧郁而死,留下一子,就是本书主人公源氏,号称“光华公子”。源氏3岁之时,桐壶更衣撒手人寰。其中有一段对于源氏和母亲死别的描写:“小皇子年幼无知,看众宫女哭哭啼啼,父皇流泪不绝,童心只觉得奇怪。”作者在此用“奇怪”一词来形容源氏的心理,这表明,在他的心里,一定不相信母亲会死的,母亲还活在他的心里。虽然母亲死时源氏尚小,但在源氏今后的岁月中,还是有两三次浮现了母亲的面影,足见影响之大。母亲的早丧,使源氏充满了对母亲爱抚的渴望,儿童更需要人的宠爱、呵护,因此他与藤壶的接近是必然的,这为他的恋母情结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由于源氏公子的这种心理的存在,就必然有一种期待,一种将心理能量释放的对象,而这个对象就是他的继母———藤壶。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 摘要:林语堂的一生,特别痴心和沉醉于研究《红楼梦》,在他的心目中,《红楼梦》这部作品一直保留着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位置,并对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在时代背景、人物的设置和情节的安插以及作品所反映出的哲学意义和文化积淀等多方面,《红楼梦》对《京华烟云》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是一部在海外享有盛誉的文化小说。小说内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集中了林语堂小说艺术的精粹。就该小说而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情节结构,作者都以一种自然、平淡、真实的艺术加以再现,给人以含蓄隽永的魅力。《红楼梦》这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为我国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影响了一大批的作家和作品,《京华烟云》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无论是该书的历史背景、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还是作品无形中透露出的作者的哲学观,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传统,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红楼梦》的巨大艺术投影,这篇创作明显地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是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 一、历史背景 任何伟大艺术结晶的诞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时代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作品,一部小说所描述的人、事都必须置于一个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背景是小说中的人物的思想及其命运更迭变迁的载体。《红楼梦》和《京华烟云》这些优秀作品的诞生和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分不开的。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就是在所谓“乾隆盛世”的时候。这时候的封建社会已经逐步走向没落,满清贵族的统治已经在走下坡路,封建制度走向灭亡已经是必然的趋势。这样的一个现实在他的作品中,有着真实的反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贾府由盛转衰的情形,就是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尤其是满清贵族地主经济的一个缩影。它代表了满清贵族地主经济的落没景象,也代表着中国整个封建地主的落没景象。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当时封建官僚地主的腐朽面目。某些反封建的因素,也在这部作品里流露出来。掩饰不住对《红楼梦》的热爱和痴迷,林语堂决定借鉴《红楼梦》的艺术形式,写一本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的小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70万言的的长篇巨制《京华烟云》终于诞生了,它是《红楼梦》的“近代版”。《京华烟云》的整个故事就是处于近代中国风云变换、改朝换代的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整部书以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经,以时代变迁为纬,详述了北平姚、曾、牛三大家庭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或褒或贬地描写了新派革新人物和民国特色人物。可以说是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全景描写。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载体的话,那么《京华烟云》可以说是林语堂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体验与认知。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乱世与老庄的生活背景有着相似之处。如何在一个时代中体现人与宇宙万物共同生存的价值,这就是作者一直想要寻求的答案。 “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解放的烽火点燃了林语堂的爱国主义火种。他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坦露了《京华烟云》的创作动机:“为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牺牲的勇男儿,非无所为而做也。”这句话明确地表明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并且在文中有多处反映,“不到山河重光,誓不回家乡”。这是《京华烟云》结尾时军民所唱的一段歌词,也是林语堂写作时的心声。作者难能可贵的是把爱国精神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从而使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得以升华,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林语堂觉得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应该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参加到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中去。但作为一个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他认为要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必须借助小说这种手段来表达。这些就构成了林语堂创作《京华烟云》的初衷。 二、人物设置 《京华烟云》在人物设置和造型方面借鉴《红楼梦》的地方有很多,林语堂认为《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等名著,“哪一部成功不在于复杂人物之描写?所以《京华烟云》体裁,也是故意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