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联系-教学设计

地域联系-教学设计
地域联系-教学设计

《地域联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难点] 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媒体与教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 [课时安排] 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呢?(学生讨论)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概念辨析 【学生阅读】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 【讲解】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资料分析】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提问: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说明了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大大的高于发达国家。 【点拨】我们知道造成出生率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现在我们从文化方面入手,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出生率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出生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分组活动】我们从中西方婚姻方面进行对比,思考婚姻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使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实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教学系统设计综合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将使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实施教学系统设计的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在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正、终结性评价等)使解决与人相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能够看出,教学系统设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原比教案范围要广,目光的着眼点可能会在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或者整个单元,再到某节课。另外,从定义中我们也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技术将使我们从感性的教案设计走向更加理性的技术应用,掌握教学设计的技术将是我们成批量培养优秀教师的一个途径。教学设计与教案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内涵是有一定差别的。教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通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过程安排计划,一个教案就是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方案,应写得较为具体详细。特别对新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开头语、各教学层次衔接语、结束语等都要用文字表达好,以免上课时因心理紧张而词不达意。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习实行教学设计除了了解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提升教学质量。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理性反映,如果说教案着重于写“教什么”,“如何教”的话,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教案湘教版

3.3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教案湘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掌握主要的工业区位选择类型; 2.了解工业联系的形式和各类工业地域的形成。 3.理解环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并作出适当评价。 2.通过不同工业的布局特点,分析出不同工业部门的主要特点及其区位选择类型。 (1)、掌握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工业区位选择类型;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 (3)、学会综合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重点:1.影响工业主要区位因素。 2.不同工业区位选择类型及其主导因素。 难点:工业的区位分析和主导因素选择。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案例教学。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活动建议”为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教学过程: (一)工业区位因素 观看视频《福娃的生产过程》,讨论总结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条件:土地、水源 1.影响工业 的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区位条件: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原材料、政策、技术等 2、工业主导区位条件与工业类型: 结合我国制糖工业和饮料工业的布局特点,总结制糖工业和饮料工业的布局规律,并由布局规律分析出制糖工业和饮料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和工业特点。

从运输“原料”看,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那些原料运输成本高或不便长途运输的或原料笨重,而制成品重量却大大减轻的工业部门工业布局应尽量接近原料产地,这类工业也叫原料指向型。例如制糖工业,一般 8 吨甜菜才能制出 1 吨糖。再如低品位铁矿砂冶炼生铁,重量会减轻三分之二似上。因此这类工业应接近原料布局以降低成本。还有像水产品、水果等容易腐烂、不能久贮的食品,要制成罐头也要接近原料地。 从运输“产品”看,产品不便于运输或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这类工业也叫市场指向型。一些由原料加工制成产品后,重量并不减少,而运费在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工业。如棉纱制成棉布、石油加工等。或是运输不便,产品只适宜在本地销售的工业,如食品工业、汽水、啤酒等瓶装饮料的制造业,以及家具制造、印刷工业等,多接近消费市场。 分组讨论,总结完成工业主导区位与工业类型表格 【例1】下图是工业区位选择模式图,其中线段长短表示影响 程度的大小,下列情况与甲、乙、丙、丁四图相符的是( B ) A 、甘蔗制糖、制鞋、微电子、啤酒 B 、甘蔗制糖、微电子、制鞋、啤酒 C 、甘蔗制糖、制鞋、啤酒、微电子 D 、甘蔗制糖、啤酒、微电子、制鞋 【例2】下图是服装厂、炼铝厂和制糖厂的区位因素示意图,请将工业与针对数字连线 原料 劳动力 市场 技术 甲 劳动力 原料 市场 技术 乙 技术 劳动力 原料 市场 丙 劳动力 原料 市场 技术 丁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 题》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也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框题通过学生对由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联系和作用交织起来的物质世界的壮丽画面的观察和理解,旨在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与学习。它是对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延续,同时学好这个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它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框题设计了两目。 第一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本目的逻辑结构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区别——二者相互联系——学习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本目的逻辑结构是:系统的概念——系统优化的方法的内容和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运用整体和部分辨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或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 教学重难点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归纳抽象的道理、应用观点、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2、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让学生先自学并结合事例,谈谈自己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 3、布置综合实践活动:合作策划高二的学习方法,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成龙演唱的《国家》 新课导入: 师:刚才在课间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由成龙大哥和青年歌唱家刘媛媛共同演唱的歌曲《国家》,不知大家的感受是否和我一样,这首歌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却字字珠玑,深入人心 (幻灯片)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教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北仑中学施珊池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 观上的体现。 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 影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核 心[来源学§科§网Z§X§X§K]目[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01300790.html,] 标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 上的体现。 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 景观上的体现。 区域认知[来源学_科_网]结合区域资料,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城 乡景观有不同的差异。 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本地区的情况,了解城乡景观 与当地地域文化的联系,对区域特色文 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人地协调观城乡景观是与地域文化相协调的。 教学重难点 1.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深层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以及地域文化概念【探究活动1北仑代表之争】 1.谁能代表北仑味道? 北仑十大地方特色菜 大榭地方特色菜:红膏炝蟹 柴桥地方特色菜:糟带鱼 大碶地方特色菜:咸菜黄鱼汤 大碶地方特色菜:烤菜 春晓地方特色菜:臭冬瓜 白峰地方特色菜:咸泥螺 梅山地方特色菜:梅山豆腐乳 霞浦地方特色菜:大肠萝卜羹 大榭地方特色菜:大榭萝卜干 柴桥地方特色菜:龙头考 2.谁能代表北仑风俗? 梅山舞狮、春晓纱船、郭巨抬阁 这些特色美食都能代表北仑,它们是北仑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共享的,在生产生活、 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地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等; 非物质文化,如习俗、文字、艺术等。 俗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小小的北仑都有 本节课由学生们熟悉的北仑 美食导入,引发学生对不同地 域饮食文化的疑问和兴趣。 在课程第一部分,充分利用学 生的生活经验,让大家畅谈" 北仑代表",深化对文化地域 性的理解和地域文化概念的 理解。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任建民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 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 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2)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归纳法、联系实际法。 四、教学过程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二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的问题(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物质世界处于怎样的状态,学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多媒体播放《唇亡齿寒》 学生思考:1、典故中唇和齿是一种什么联系? 2、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 教师: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那什么是联系,联系有什么特征,以及学习了联系的有关原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进入新课】 【板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探究1.教室外的花草开得如此灿烂,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略) 教师:花草的灿烂既得益土壤阳光等外部条件,还得益于花草本身的根茎叶等内部条件。所以说,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会宁县第一中学柴世昌 【学科】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版本】人教新课标版 【设计理念】 (1)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新课改基本精神。教学过程设置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内容目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课堂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理解联系的含义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等特点,深入体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哲学道理和方法论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教材文字、图片材料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阅读与分析的能力;通过对身边小事的辩证思考,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分析社会生活现象的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多地思考自己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关键。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解读学情】哲学道理深奥难懂,高二学生接触哲学这一门新的学问时间不长,特别是运用哲学道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课的设计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生活常识为基础,通过现实生活例子来激发兴趣,提高运用哲学道理的能力,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方法】课堂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一边走进教室,一边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我为什么会在这里给他们上课呢? 前排同学听到后有人疑惑,有人发笑。 待同学们坐好后,老师发问:你们笑什么? 老师鼓励前排同学把刚才听到的老师的问题说出来。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01地域性。 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具有□ 2.地域文化的含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02非物质方面的。 03景观入手。 3.感受地域文化:可以从□ (1)自然景观:□04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05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06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1.判断正误。 (1)地域文化指的是物质方面的,如服装、建筑、艺术作品等。(×) (2)不同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2.下列不属于城乡景观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B.黄山云海 C.《拓荒牛》雕塑D.山西的乔家大院 答案 B 解析城乡景观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文化景观,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景观。 3.如何判断某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 提示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世

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与自然的关系: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比城镇更为直接,其景观体现的□01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与人文的关系: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1.判断正误。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2)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永定土楼既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又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干燥 B .气候湿热 C .地表不平 D .当地风俗 答案 B 解析 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防潮气。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主要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提示 主要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影响建筑风貌: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 01色调、□02色彩。 2.影响建筑格局:城镇中的各种建筑,能反映某种□ 03文化意识和□04审美情趣。 3.影响城镇的空间格局:城镇整体或局部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05价值追求。,1.判断正误。 (1)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体现了文化意识,即遵循礼制。(√) (2)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都城强调城廓方正、对称。(×) 2.下列各项城镇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A .城镇道路 B .城镇建筑 C .城镇交通工具 D .餐具 答案 B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镇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的建筑。 3.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

“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传统“备课”与系统“教学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备课写教案,这也是在进行教学设计。不过这种设计是纯经验主义的设计。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的教学设计,是从教育的科学规律出发,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教学设计的步骤是从分析教材、确立三维目标和教学重点、发掘教学资源、教学和设计板书、布置作业,最后是教学反思。 教学策划是运用策划理论,针对将要发生的教学事件,在教学活动发生前对教学内容、资源、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规划的教学程序。 “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内容方面 传统“备课”内容主要是“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学方法。教师备课一般经历钻研教材与大纲、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广义的,包括教学方法、媒体手段、组织形式等等)三个环节。 在新课程背景下,标准驱动,标准取向是非常明显的,即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应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系统的“教学设计”以为目标导向,以评价使整个教学设计程序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回路,内容由“三备”扩展为“五备”。包括备(具体)教学目标、备学生、备(教学)任务、备教学过程(流程)、备检测评价。系统的教学设计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强调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者之间的一致性和匹配性。 二、目的方面 在传统“备课”时,教师在潜意识中更多地关注个人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能够顺顺当当把课讲完。教师一般要讲地流利,最好能够讲地精彩,主要关注个人特色的展现。系统的“教学设计”在关注教师个人特色同时,更强调为学习去设计教学。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真正把教学效果落实在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上面。 三、视野方面 传统“备课”的视野一般是孤立的,“就课备课”。系统的“教学设计”则能够将宏观和微观视野很好地结合起来,既统揽全局又循序渐进。它以系统思想为指导着眼整体,要求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时都要放到单元背景里、学科背景里、甚至整个课程背景里去考虑,强调“大课程”理念,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在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时,又是扎扎实实非常有序的,一步一步通向目标。 四、效果方面 传统“备课”效果的好坏更多依赖于教师的经验。系统的“教学设计”可以克服教学过程中完全凭借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来组织教学的弊端,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教师进行指导,对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都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它可以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流程基础上,加速新教师或经验不足教师的成长、成熟,是“雪中送炭”;对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提升其原有凭经验备课的现象,并且有利于教学经验成果的推广普及,

高中地理33地域联系教案中图版必修2

第三章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三节地域联系 第一课时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 【教学目标】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2、交通运输的概念、当代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3、交通运输网络化的形式、层次、发展和变化 4、邮电通讯的方式、特点及工作过程 5、商业的概念、商业活动的作用及其主要环节 【重点难点】 重点: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对比分析 2、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3、通信方式的主要任务、发展情况和工作过程 难点: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经济评价 2、邮政通信的组织形式和业务分类 【教学方法】 读图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工具】 《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图》、《亚欧大陆桥示意图》、《世界主要航海线和主要海港图》、《法国的高速铁路图》、《邮件的传递过程图》、《电信网和电信设备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图》、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举例说明古代和当代人类社会的地域联系情况,使学生了解人类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发展及当代人类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进入交通运输的学习。 (板书)7.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一、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的概念: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

交通运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交通包括运输和通信两部分,狭义的交通只包括运输。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交通,也可以说成运输,二者是混用的。因此本书采用“交通运输”这个概念。其次这里所谈的交通运输是指流通过程中的。像工厂中车间到车间的这种运输,也就是生产中的运输不在此范畴。 2.五种交通运输工具比较 运输量:水运>铁路>管道>公路>航空 成本:水运<管道<铁路<公路<航空 速度:水运<管道<铁路<公路<航空 连续性:水运<航空<公路<铁路<管道 灵活性:管道<水运<铁路<航空<公路 小结五种方式特点缺点 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造价高、占地大、短途运输成高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漏、损耗小、连续性强、运量大、安全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读《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图》、,了解现代交通运输的网络化。

多样的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人文环境 多样的地域文化(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教学难点: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了解历史的同学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谁知道是哪四个?(学生答),其中有三个完全在我们亚洲,这是亚洲三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他们分别是?(学生答)在上述地区,人们不断的开拓,创造了楔形文字和四大发明,从此文明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各地区不同的民族又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文化之花又开始绽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亚洲的地域文化。 新课: 一、服饰 [展示]四幅图片 [提问]这分别是哪些国家的传统服饰? [回答]中国的中式服饰、印度的纱丽、日本的和服、西亚地区的服饰。 [提问]西亚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回答]颜色大多是白色,头上缠着头巾,因为这里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可以反射阳光,头缠围巾可以阻挡风沙。 [提问]和服与中国哪个朝代的服饰相似?为什么? [回答]与唐朝相似。当时唐朝很强大,日本曾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两国文化不断交流。[提问]中式服饰这张图片拍摄于什么场合? [回答]APEC高官会。 [讲述]各国领导人穿上中式服饰,感受东方文化韵味。 [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文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结]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二、饮食习俗礼仪 [活动]各国不仅在服饰上呈现多样性,其饮食习俗礼仪更是异彩纷呈。下面我们搞一个活动,男女接力比赛,说出各国具有特色的饮食习俗和礼仪。规则:不用举手,想好就站起来回答,男女交替进行。 [讲述]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流,日本茶道发源于中国,但为什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提问]大家有没有亲戚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他们有什么感受? [回答]工作压力大,很累。 [讲述]为了消除紧张和压力,人们通过品茶来体味人生的宁静和祥和。可见,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建筑 [讲述]我们说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劳动的全部成果。它既是物

说课和教案的区别

说课和教案的区别 【篇一:说课稿和教案,说课和讲课的区别、关系】 说课稿与教案的区别联系 1.说课说什么? 说课的内容一般说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⑴说课标 说课标就是要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作为本课题教 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和指导教学设计。 说课标,要重点说明有关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操作等在 课程标准中的原则性要求,从而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到用力的依据。说课标,可以结合到说教材中去进行。 ⑵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 教材,合乎实际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备好课、上 好课的前提,也是说课的首要环节。 说教材的要求有: ①说清楚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 教材的编排意图或知识结构体系。 ②说明如何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来确定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或任务。课时目标是课时备课时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 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 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③说明如何精 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将其 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④说明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⑤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⑶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 怎样学习。实施课程标准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基于这一转变, 说课者就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 极思维,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教案3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中地理教案: 第四单元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的概念和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优、缺点)。 2.了解并懂得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3.了解并能区别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的任务和特点。 4.了解商业的概念和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 能力目标: 1.学会选择正确的交通运输方式。 2.明确亚欧大陆桥的起至点及其作用。 3.能绘出世界上比较繁忙的四条主要航海线,并熟悉每条航线沿途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主要海港。 4.学会分析邮政网络。 德育目标: 1.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地域联系活动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范畴,认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等地域联系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具有评价某一区域某种商品运输方式合理性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 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2.交通运输网的发展状况。

3.邮政网络的形成。 教学难点: 1.从经济角度来分析、评价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2.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自学法 教学工具: 《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图》、《亚欧大陆桥示意图》、《世界主要航海线和主要海港图》、《法国的高速铁路图》、《邮件的传递过程图》、《电信网和电信设备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图》、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有亲戚朋友在外地,平时是通过什么方式联系的? 如果要见面,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运输方式?在选择运输方式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讲述新课: (回答)联系方式:打电话、写信、上网等; 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主要考虑的因素:安全、速度、价格等 (承转)大家说了很多地域联系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板书)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完整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三、【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四、【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学设计讲课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地理Ⅱ湘教版)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二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教学设计 眉县城关中学魏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版本】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 【知识理念分析】 教材在本节主要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介绍了各产业活动的特点,阐述了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通过生产协作、商贸联系和科技与信息联系来完成,是整个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的概述和基础知识。 【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地球上的区域有大有小,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产业活动。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轰轰烈烈的产业革命,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如今,人类建设区域的能力变得空前强大。昔日广阔的草原和茂密的丛林,已经变成一望无际的良田;过去落后的手工作坊,陆续被现代化工业所取代;旧时荆棘密布、满目荒凉的原野,如今楼厦林立的,大道纵横…区域建设的成就和教训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严肃的话题:今后如何走人地协调的发展道路? 所以,本章的第一节就重点从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上让学生来学习和分析,了解区域上的各种产业活动,如农业、工业等,影响它们的发展及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什么?对区域的发展又有何关系?等相关内容,为本章节的核心“人类如何走可持续道路”打下基础,同时引发学生深深的思考。 【学情分析】 本章的内容涉及经济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的相关内容,学生首次接触这些知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理性认识不是很强。所以教学应该结合身边生

活的案例,让学首先有兴趣学习本章内容和知识点。然后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去合作讨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让教学活动变得有序、有效、有趣。 学生已经学习了“区位”的概念,加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产业活动的基础认识和了解,而且,近乎一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基本的地理思维也已经初具雏形。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思路: 三、教学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

最新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方案 【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由教师提供资料,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着重从文化这一角度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前承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后续城市与环境,而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教材的承接来看,这一节起着衔接人口与城市的作用。 本课从内容上看,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不同于初中在教学上以记忆为主,并且增加了活动版块,说明在教学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课堂。【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所了解; 2、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 3、高一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活跃,开放式讨论可行性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背景与人口;中国文化与人口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45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案、教学设计和说课稿的联系与区别

教案、教学设计与说课稿联系与区别 一、教案 教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学的内容和行为,即:“教什么”。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方案,所以教师必须提前编写,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设性。编写时,要求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把计划实施的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教案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三维目标,课时安排,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教后反思作业布置等。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教师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和决策。具体地讲,是指教师以教育理论为基础,依据教育对象和教师自己的教育理念、经验,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因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从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新生事物,是日常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是教师依据课标,根据教材,结合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教具、教学过程,进行阐释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稿,就是为了说好课而准备的文字材料。 四、三者之间的联系 第一,教学目标相同。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事先而做得准备活动。可以是同一的教学目标。 第二、运用理念一致。在课改的今天,不管是哪家版本的教材,落实的都是课程标准的精神,必须以生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准备工作吻合。就是在撰写它们之前,都必须学习课标,钻研教材,通览教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确立教法、学法以及教具、学具准备等。 五、三者之间的不同点 第一、教案只是教师课堂教学方案。一般只要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分配和教学过程。仅是事先的准备。 第二、教学设计也是教师为了课堂教学而设计的方案,基本内容与教案相同,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设计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要有设计的理念,或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考察教师的理论素养。 第三、说课稿,是教师面对同事或领导说课的书面材料,要求相对较高,编写难点相对较大,除了具有它们二者具有的内容之外,还应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指导、学法选择等。 1

3.3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教案

3.3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了解工业联系的形式和各类工业地域的形成。 3.理解环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并作出适当评价。 2.通过了解工业生产活动过程,理解工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世界各地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工业与环境的学习,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工业的转移;工业集聚形成的工业区域。工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联系实例,分析工业的集聚、转移现象以及不同工业区域形成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建设工业区和工业城市,需要企业和政府进行思考和决策。在决策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图)。

【板书】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一、工业区位因素 【讲解】工业区位是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阅读思考】为什么说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点拨】交通运输是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运输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工业产品的成本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工业生产活动应尽量减少运费,降低运输成本。从运输“原料”看,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那些原料运输成本高或不便长途运输的或原料笨重,而制成品重量却大大减轻的工业部门工业布局应尽量接近原料产地,这类工业也叫原料指向型。例如制糖工业,一般8吨甜菜才能制出1吨糖。再如低品位铁矿砂冶炼生铁,重量会减轻三分之二似上。因此这类工业应接近原料布局以降低成本。还有像水产品、水果等容易腐烂、不能久贮的食品,要制成罐头也要接近原料地。从运输“产品”看,产品不便于运输或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这类工业也叫市场指向型。一些由原料加工制成产品后,重量并不减少,而运费在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工业。如棉纱制成棉布、石油加工等。或是运输不便,产品只适宜在本地销售的工业,如食品工业、汽水、啤酒等瓶装饮料的制造业,以及家具制造、印刷工业等,多接近消费市场。 土地的有限性和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土地的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任何工业布局都要占用一定量的土地,这一因素对占地面积较大的工业尤为重要。工业企业都要占有一定量的、适合建筑的土地。(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工业企业,“土地”因素尤为重要。如:钢铁、石化等)。所谓土地的价格,是指长期出租土地的地租价格。例: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用地高达每平方米1万元,王府井的商业用地高达每平方米4万元。因此,在城市内各个不同的地段办工厂,在占有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地价相差很大。只有占地少,而且出得起高地

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 教学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复习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下面哪位同学来复习一下前面的知识点。 (二)进行新课 1.梳理本课知识点,梳理本单元线索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2、考点展示,命题解读和复习要求 (1)考点1 联系的普遍性 教师活动

复习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关系。 分析联系的普遍性并得出对应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生活动:复习知识,梳理考点。 教师活动:联系是普遍的,是否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学生活动:课堂探究,回答问题。 小结:联系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而是说任何 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 是有条件的。 练习巩固(略) (2)考点2:联系的客观性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复习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举例分析自在事物和 人为事物的区别。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思考: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 学生活动:复习知识,思考问题 小结: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人们可 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自主释疑,练习(略) (3)考点3:联系的多样性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复习联系多样性的原因、表现和方法论。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学生活动:复习知识,做练习。 (4)考点4: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