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肉瘤的靶向治疗进展

软组织肉瘤的靶向治疗进展
软组织肉瘤的靶向治疗进展

.综述Review.

软组织肉瘤的靶向治疗进展

任志午 王国文

DOI: 10.3969/j.issn.2095-252X.2015.01.010 中图分类号:R738.6

作者单位:300060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

A review on the advance of individualized therapy targeting soft tissue sarcomas REN Zhi-wu, WANG Guo-we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Oncology, Cancer Hospital,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60, PRC 【Abstract】 Soft tissue sarcomas are malignant tumors derived from mesenchymal tissues and ectodermal neural tissues, with wide distribution and multi subtypes. Traditional treatment method of soft tissue sarcomas includes surgery,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The treatment aims to control primary tumors and prevent the transfer of tumors. At present, molecular targeted drugs obtain positive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common cancers such lik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olorectal cancer, etc. Targete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suddenly become a new field of cancer treatment. Antitumor drugs inhibit tumor growth by retarding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with the interference of tumor development and specific protein essential for the growth. Tumor-targeting drugs have fewer side effects and well tolerance. Currently, there are a variety of targeted drugs used in soft tissue sarcoma treatment. The individualized therapy provides different solution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umor subtypes. It will b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oft tissue sarcomas treatment.

【Key words】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Antineoplastic agents; Soft tissue neoplasms; Sarcoma

【关键词】 分子靶向治疗;抗肿瘤药;软组织肿瘤;肉瘤

软组织肉瘤 ( soft tissue sarcoma,STS ) 是源于间叶组织和与其交织生长外胚层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除淋巴造血组织外的非上皮组织,即纤维、脂肪、肌肉、间皮以及分布于这些组织中的血管、淋巴管和外周神经,多位于四肢、躯干和腹膜后等部位,占成人恶性肿瘤的 1%,儿童肿瘤的 10% [1]。其主要特点为:分布广、类型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 的分类,STS 具有 60 多种亚型,许多亚型易形成假包膜而被误认为良性 [2]。其血行转移多见,易转移至肺。不表现为原位肿瘤,偶有软组织良性肿瘤转为恶性肿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除外。发病罕见、肿瘤异质性强、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少。

一、传统治疗方法

初发 STS 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治疗的目标为控制原发灶及预防肿瘤的转移。治疗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诊断和分期。在传统治疗手段中,外科手术仍占主导地位,强调广泛切除和三维切除,但 30%~50% 出现局部复发和 ( 或 ) 远处转移,最终导致患者的死亡。基于仅有较少比例的病例可以实现广泛切除,有学者通过术前或术后放疗降低局部的复发率,但关于放疗与手术的时机还存在争议 [3]。术前放疗可用于肿瘤范围广泛的病例,以获得 I 期完整切除的可能;术后辅助放疗的目的在于降低术区局部的复发率。目前通过手术联合放疗的方式,肢体 STS 的局部控制率可达到 80%~90%,而躯干部位的肿瘤由于手术和放疗难以实施则预后较差 [4]。化疗在 STS 治疗中的地位亦未达成共识,由于 STS 是异质性非常明显的肿瘤,不同的组织学类型、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理分级和肿瘤的大小可能对化疗有着不同的效果。一直以来缺乏化疗能改善总生存率的 I 类证据,并且作为辅助治疗,化疗的重要性未得到广泛肯定。有证据表明,在横纹肌肉瘤、血管肉瘤、滑膜肉瘤及脂肪肉瘤中均存在化疗有效的方案或药物 ,但均缺乏大宗病例报道或前瞻性临床研究 [5-7]。

二、靶向治疗

近年来,抗肿瘤靶向药物作为新的治疗手段,成功地应用于多种类型肿瘤的治疗当中。传统细胞毒化疗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分裂产生抗肿瘤作用。抗肿瘤靶向药物则通过干扰肿瘤发展及其生长所必需的特定蛋白而阻滞肿瘤细胞增殖,虽然在这些蛋白中也可能存在于正常组织,但在肿瘤中却多已变异或呈过度表达状态。抗肿瘤靶向药物可简单分为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抑制剂两大类。而靶向药物的靶点蛋白可以是细胞分化群表面标志物 ( 如 CD20 ) 或生长因子相关蛋白 ( 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 EGFR-2 ) 等。这些靶点可以多种方式抑制肿瘤细胞,包括通过结合和中和其配基 ( 如能结合至细胞上特定受体位置的分子 )、占据受体结合位置 ( 进而阻止配基结合 )、阻滞肿瘤细胞内的受体信号传导或干扰下游胞内分子等。例如,针对 EGFR 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及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 ) 都可以通过调整细胞水平的凋亡相关蛋白,而增强细胞凋亡过程,且这两类药物都已成熟地应用于临床 [8-9]。

靶向药物既可单药使用也可与化疗联合,除针对个别病种的个别药物外,短期疗效一般不及化疗,但临床受益率高,副作用也较化疗轻,耐受性好 [9]。目前已有多种药物应用于 STS 的治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 ) 指南也推荐部分药物用于 STS 的治疗。

1. 伊马替尼 ( Imatinib,STI-571 ):伊马替尼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特异性抑制 Bcr-Abl、KIT、FMS ( receptor for colony stimulatingfactor 1 )、ARG ( ABL-related gene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α (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α,PDGFRα ) 和 PDGFRβ 等基因,最早应用于 STS 的分子靶向治疗,疗效也最为确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 ) 于 2001 年 5 月和 2002 年 2 月分别批准伊马替尼治疗 Bcr-Abl 基因错位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 ) 和胃肠道间质瘤 (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 )。在 GIST 患者的系统治疗中使用伊马替尼,目前已较为成熟,可用于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及转移、无法切除的 GIST 者 [10]。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可发生 PDGFRβ 基因的重排,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新辅助治疗中伊马替尼有潜在的活性 [11]。治疗前采用细胞遗传学分析等手段进行靶标检测,发现伊马替尼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疗效与肿瘤组织的 t ( 17,22 ) 和 22q13 易位有关,具有 t ( 17,22 ) 异常者的疗效优于不具有者,部分患者近期疗效取得完全缓解 ( complete response,CR ) [11-13]。因此,美国 FDA 批准了伊马替尼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可用于不可切除、复发和 ( 或 ) 转移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治疗 [14]。此外,2012 年美国 NCCN 指南也指出伊马替尼可用于治疗不可切除的韧带样纤维瘤及难治复发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 腱鞘滑膜性巨细胞肿瘤。近年来有个案报道,伊马替尼可改善难治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 [15-16]。

2. 贝伐单抗 ( avastin ):贝伐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包含了 93% 的人类 IGg 片段和 7% 的鼠源结构,其轻链可变区由鼠源部分组成,可以特异性结合 VEGF,阻碍其与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抑制其生物学活性,减少新生血管形成,进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17]。此外,贝伐单抗的抗肿瘤活性还可通过影响肿瘤脉管系统、组织间隙压和血管通透性,来促进化疗药物到达肿瘤细胞。该药于 2004 年 2 月首次获美国 FDA 批准上市,商品名为 Avastin。其在临床上常与标准化疗方案联用,用于治疗结 / 直肠癌、肾细胞癌、前列腺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一般不单独使用。D’Adamo 等 [18] 报道,17 例转移性 STS 患者在使用阿霉素 ( 75 mg / m2 ) 治疗失败后,使用贝伐单抗 ( 15 mg / kg,每 3 周 1 次 ),2 例 ( 12% ) 获部分缓解 ( partial response,PR ),11 例 ( 65% ) 稳定 ( stable disease,SD )。Park 等 [19] 则联合应用替莫唑胺和贝伐单抗 ( 5 mg / kg,第 8 天和第 22 天给药,每 4 周为 1 个周期 ) 治疗无法手术的孤立性纤维瘤和血管外皮瘤患者 14 例,中位随访 34 个月后,PR 11 例,起效的中位时间为 2.5 个月,SD 2 例。上述报道提示,存在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治疗 STS 的可能。

3. 索拉非尼 ( sorafenib ):索拉非尼是一种多位点激酶抑制剂,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复制及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索拉非尼最初被认为具有抑制 Raf 激酶的作用,随后又发现该药也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β 受体、类 FMS 酪氨酸激酶、c-Kit 蛋白以及 RET 受体酪氨酸激酶。由此可见,索拉非尼具有双重抗肿瘤效应,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抑制 RAF / MEK / ERK 信号传导通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另一方面,它又可通过抑制 VEGFR 和 PDGFR 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Maki 等 [20] 用索拉非尼 ( 400 mg,2 次 / 日 ) 治疗 145 例 STS 患者,其中 37 例晚期血管肉瘤患者中取得 CR 1 例、PR 4 例、SD 21 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3.8 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 1

4.9 个月。

4. 舒尼替尼 ( sunitinib ):舒尼替尼是一种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006 年 1 月美国 FDA 批准其作为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的一线药物和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治疗失败后的二线药物。舒尼替尼显示出了治疗多种软组织肿瘤的潜能:Stacchiotti 等 [21] 的研究中,11 例转移性孤立性纤维瘤患者接受舒尼替尼 37. 5 mg / 天治疗,除 1 例因严重的皮肤反应而过早停药外,在 10 例可评价患者中 PR 6 例、SD 1 例、疾病进展 ( progression diseas,PD ) 3 例,缓解持续的时间均至少半年;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舒尼替尼在腺泡 STS、透明细胞肉瘤中显示出抗肿瘤活性 [22-23]; 另有研究报道,舒尼替尼治疗腺泡状 STS 8 例中,PR 5 例、SD 1 例 [24]。目前,NCCN 也已推荐舒尼替尼用于血管肉瘤的治疗。

5. 帕唑帕尼 ( pazopanib ):帕唑帕尼是特异性靶向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相关受体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强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II 期临床试验发现该药对平滑肌肉瘤和滑膜肉瘤有效 [25]。多中心 III 期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了其临床效果,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 4.6 个月和 1.6 个月 [26]。虽然总缓解率仅为 6%,但 67% 的患者病情

稳定 [27]。基于此结果,于 2012 年 4 月获美国 FDA 和欧盟批准用于治疗成人晚期 STS。

6.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 ) 抑制剂:mTOR 蛋白在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中 Akt 的下游,控制蛋白质合成、血管新生和细胞周期等。mTOR 抑制剂,主要包括西罗莫司 ( temsirolimus )、依维莫司 ( everolimus ) 和地磷莫司 ( ridaforolimus ),可通过抑制 mTOR 蛋白,抑制肿瘤生长,缩小肿瘤。西罗莫司和依维莫斯已被美国 FDA 批准治疗晚期肾癌。虽然临床前试验结果显示 mTOR 信号通路抑制剂对平滑肌肉瘤有治疗价值,但临床试验发现西罗莫司和地磷莫斯对 STS 无效 [28]。II 期临床试验证明,地磷莫司治疗 216 例接受过化疗的平滑肌肉瘤患者,其缓解率仅为 1.9%,但能使约 30% 的患者病情稳定长达至少 16 周;随后的 III 期临床试验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地磷莫司用于维持治疗时,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仅高出 3.1 周 [29]。因此,可以认为 mTOR 抑制剂对肉瘤患者无效,尤其是对平滑肌肉瘤的患者,其原因可能是癌细胞对信号通路抑制剂产生了耐受,如肿瘤细胞通过提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受体 (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 ) 和其它生长因子信号传导,抵消了药物的抗增殖活性。II 期临床试验报道,mTOR 抑制剂与 IGF-1R 抑制剂联合用药对骨肉瘤有效 [30]。

7. 克唑替尼 ( crizotinib ):克唑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抑制刺激肿瘤生长酶的活性,尤其抑制一种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 ) 的活性。该药最先被美国 FDA 批准应用于 ALK 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后有研究证实其对具有 ALK 易位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具有抗肿瘤活性 [31]。目前,该药已被 NCCN 指南推荐用于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治疗。

STS 亚型众多、分类复杂,是发生在软组织中,由不同分子遗传特征构成的独立的肿瘤群。探索各种 STS 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寻求或采用新的靶向药物治疗也为 STS 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迄今肿瘤靶向药物有限的临床研究已经为该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仍需大规模实验数据的支持。随着不同 STS 乃至不同亚型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的发现,针对不同亚型肿瘤给予不同方案的个体化治疗,必将是未来肿瘤治疗发展的趋势。

参 考 文 献

[1] Lauer S, Gardner JM. Soft tissue sarcomas--new approaches to

diagnosis and classi fi cation. Curr Probl Cancer, 2013, 37(2):45-61.

[2] Wendtner CM, Delank S, Eich H. Multimodality therapy

concepts for soft tissue sarcomas. Internist (Berl), 2010,

51(11):1388-1396.

[3] Wunder JS, Nielsen TO, Maki RG, et al.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ing the therapeutic ratio for patients with sarcoma.

Lancet Oncol, 2007, 8(6):513-524.

[4] Lewis JJ, Leung D, Woodruff JM, et al. Retroperitoneal soft-

tissue sarcoma: analysis of 500 patients treated and followed at

a single institution. Ann Surg, 1998, 228(3):355-365.

[5] Dileo P, Morgan JA, Zahrieh D, et al. Gemcitabine and

vinorelbine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ft tissue sarcomas: results of a phase II trial.

Cancer, 2007, 109(9):1863-1869.

[6] Penel N, Bui BN, Bay JO, et al. Phase II trial of weekly

paclitaxel for unresectable angiosarcoma: the ANGIOTAX Study. J Clin Oncol, 2008, 26(32):5269-5274.

[7] Demetri GD, Chawla SP, von Mehren M,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abectedi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liposarcoma or leiomyosarcoma after failure of prior anthracyclines and ifosfamide: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phase II study of two different schedules. J Clin Oncol, 2009, 27(25):4188-4196.

[8] Ciardiello F, Bianco R, Damiano V, et al. Antiangiogenic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anti-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C225 monoclonal antibody in combination with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in human GEO colon cancer cells. Clin Cancer Res, 2000, 6(9): 3739-3747.

[9] Baselga J. The EGFR as a target for anticancer therapy--focus

on cetuximab. Eur J Cancer, 2001, 37(Suppl 4):S16-22. [10] Stacchiotti S, Casali PG. Systemic therapy options for

unresectable and metastatic chordomas. Curr Oncol Rep, 2011, 13(4):323-330.

[11] McArthur GA.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a surgical

disease with a molecular savior. Curr Opin Oncol, 2006, 18(4): 341-346.

[12] Rutkowski P, Van Glabbeke M, Rankin CJ, et al. Imatinib

mesylate in advanced dermato fi brosarcoma protuberans: pooled analysis of two phase II clinical trials. J Clin Oncol, 2010, 28(10):1772-1779.

[13] McArthur GA, Demetri GD, van Oosterom A, et al. Molecular

and clinical analysis of locally advanced dermato fi brosarcoma protuberans treated with imatinib: imatinib target exploration consortium study B2225. J Clin Oncol, 2005, 23(4):866-873.

[14] Stacchiotti S, Pedeutour F, Negri T, et al. Dermato fi brosarcoma

protuberans-derived fibrosarcoma: clinical history, biological pro fi le and sensitivity to imatinib. Int J Cancer, 2011, 129(7): 1761-1772.

[15] Blay JY, El Sayadi H, Thiesse P, et al. Complete response

to imatinib in relapsing 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

tenosynovial giant cell tumor (PVNS/TGCT). Ann Oncol, 2008, 19(4):821-822.

[16] Stacchiotti S, Crippa F, Messina A, et al. Response to imatinib

in villonodular pigmented synovitis (PVNS) resistant to nilotinib. Clin Sarcoma Res, 2013, 3(1):8.

[17] Vaziri SA, Kim J, Ganapathi MK, et al.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olymorphisms: role in response and toxicity of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Curr Oncol Rep, 2010, 12(2): 102-108.

[18] D’Adamo DR, Anderson SE, Albritton K, et al. Phase II study

of doxorubicin and bevacizumab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soft-tissue sarcomas. J Clin Oncol, 2005, 23(28):7135-7142. [19] Park MS, Patel SR, Ludwig JA, et al. Activity of temozolomide

and bevacizumab in th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recurrent, and metastatic hemangiopericytoma and malignant solitary fi brous tumor. Cancer, 2011, 117(21):4939-4947. [20] Maki RG, D’Adamo DR, Keohan ML, et al. Phase II study

of sorafenib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or recurrent sarcomas.

J Clin Oncol, 2009, 27(19):3133-3140.

[21] Stacchiotti S, Negri T, Palassini E, et al. Sunitinib malate and

fi gitumumab in solitary fi brous tumor: patterns and molecular bases of tumor response. Mol Cancer Ther, 2010, 9(5): 1286-1297.

[22] Stacchiotti S, Negri T, Zaffaroni N, et al. Sunitinib in advanced

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 evidence of a direct antitumor effect.

Ann Oncol, 2011, 22(7):1682-1690.

[23] Stacchiotti S, Grosso F, Negri T, et al. Tumor response to

sunitinib malate observed in clear-cell sarcoma. Ann Oncol, 2010, 21(5):1130-1131.

[24] Mitton B, Federman N. 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s: molecular

pathogene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novel targeted therapies.

Sarcoma, 2012, 2012:428789.

[25] Sleijfer S, Ray-Coquard I, Papai Z, et al. Pazopanib, a

multikinase angiogenesis inhibitor,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advanced soft tissue sarcoma: a phase II study from the 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soft tissue and bone sarcoma group (EORTC study 62043).

J Clin Oncol, 2009, 27(19):3126-3132.

[26] Kasper B, Sleijfer S, Litière S, et al. Long-term responders

and survivors on pazopanib for advanced soft tissue sarcomas: subanalysis of two 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EORTC) clinical trials 62043 and 62072.

Ann Oncol, 2014, 25(3):719-724.

[27] van der Graaf WT, Blay JY, Chawla SP, et al. Pazopanib for

metastatic soft-tissue sarcoma (PALETTE):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2012, 379(9829):1879-1886.

[28] Schwartz GK, Tap WD, Qin LX, et al. Cixutumumab and

temsirolimus for patients with bone and soft-tissue sarcoma: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phase 2 trial. Lancet Oncol, 2013,

14(4):371-382.

[29] Mita MM, Gong J, Chawla SP. Ridaforolimus in advanced

or metastatic soft tissue and bone sarcomas. Expert Rev Clin Pharmacol, 2013, 6(5):465-482.

[30] Wagner LM, Fouladi M, Ahmed A, et al. Phase II study of

cixutum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temsirolimus in pediatric pati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recurrent or refractory sarcoma:

A report from the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Pediatr Blood

Cancer, 2014: 28.

[31] Butrynski JE, D’Adamo DR, Hornick JL, et al. Crizotinib in

ALK-rearranged in fl ammatory myo fi broblastic tumor. N Engl J Med, 2010, 363(18):1727-1733.

( 收稿日期:2014-10-11 )

( 本文编辑:代琴 )

骨肉瘤转移侵袭机制研究进展

胡涂 杨庆诚 程冬冬

DOI: 10.3969/j.issn.2095-252X.2015.01.011 中图分类号:R738.1

作者单位:20002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

通信作者:杨庆诚,Email: tjyqc@https://www.360docs.net/doc/015121625.html,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metastasis and invasion of osteosarcoma HU Tu, YANG Qing-cheng, CHENG Dong-do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ffiliated six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200023, PRC

【Abstract】 Osteosarcoma ( OS ) is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malignant bone tumor in th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with poor prognosis as a result of early metastasis and relapse. The 5-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in the patients with localized disease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since the invention of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However, the prognosis for the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OS remains poor, and the 5-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is no more than 20%. In recent years, numerous investigations about the mechanism of metastasis or invasion of OS spring up. A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that microRNA, lncRNA, DNA and related proteins are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 A study on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of these factors in OS will stimulate new points of view and lead to new breakthrough directions.

【Key words】 Osteosarcoma; Neoplasm metastasis; Neoplasm invasiveness; Sarcoma

【关键词】 骨肉瘤;肿瘤转移;肿瘤侵润;肉瘤

软组织肉瘤的靶向治疗进展

.综述Review. 软组织肉瘤的靶向治疗进展 任志午 王国文 DOI: 10.3969/j.issn.2095-252X.2015.01.010 中图分类号:R738.6 作者单位:300060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 A review on the advance of individualized therapy targeting soft tissue sarcomas REN Zhi-wu, WANG Guo-we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Oncology, Cancer Hospital,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60, PRC 【Abstract】 Soft tissue sarcomas are malignant tumors derived from mesenchymal tissues and ectodermal neural tissues, with wide distribution and multi subtypes. Traditional treatment method of soft tissue sarcomas includes surgery,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The treatment aims to control primary tumors and prevent the transfer of tumors. At present, molecular targeted drugs obtain positive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common cancers such lik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olorectal cancer, etc. Targete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suddenly become a new field of cancer treatment. Antitumor drugs inhibit tumor growth by retarding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with the interference of tumor development and specific protein essential for the growth. Tumor-targeting drugs have fewer side effects and well tolerance. Currently, there are a variety of targeted drugs used in soft tissue sarcoma treatment. The individualized therapy provides different solution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umor subtypes. It will b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oft tissue sarcomas treatment. 【Key words】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Antineoplastic agents; Soft tissue neoplasms; Sarcoma 【关键词】 分子靶向治疗;抗肿瘤药;软组织肿瘤;肉瘤 软组织肉瘤 ( soft tissue sarcoma,STS ) 是源于间叶组织和与其交织生长外胚层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除淋巴造血组织外的非上皮组织,即纤维、脂肪、肌肉、间皮以及分布于这些组织中的血管、淋巴管和外周神经,多位于四肢、躯干和腹膜后等部位,占成人恶性肿瘤的 1%,儿童肿瘤的 10% [1]。其主要特点为:分布广、类型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 的分类,STS 具有 60 多种亚型,许多亚型易形成假包膜而被误认为良性 [2]。其血行转移多见,易转移至肺。不表现为原位肿瘤,偶有软组织良性肿瘤转为恶性肿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除外。发病罕见、肿瘤异质性强、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少。 一、传统治疗方法 初发 STS 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治疗的目标为控制原发灶及预防肿瘤的转移。治疗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诊断和分期。在传统治疗手段中,外科手术仍占主导地位,强调广泛切除和三维切除,但 30%~50% 出现局部复发和 ( 或 ) 远处转移,最终导致患者的死亡。基于仅有较少比例的病例可以实现广泛切除,有学者通过术前或术后放疗降低局部的复发率,但关于放疗与手术的时机还存在争议 [3]。术前放疗可用于肿瘤范围广泛的病例,以获得 I 期完整切除的可能;术后辅助放疗的目的在于降低术区局部的复发率。目前通过手术联合放疗的方式,肢体 STS 的局部控制率可达到 80%~90%,而躯干部位的肿瘤由于手术和放疗难以实施则预后较差 [4]。化疗在 STS 治疗中的地位亦未达成共识,由于 STS 是异质性非常明显的肿瘤,不同的组织学类型、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理分级和肿瘤的大小可能对化疗有着不同的效果。一直以来缺乏化疗能改善总生存率的 I 类证据,并且作为辅助治疗,化疗的重要性未得到广泛肯定。有证据表明,在横纹肌肉瘤、血管肉瘤、滑膜肉瘤及脂肪肉瘤中均存在化疗有效的方案或药物 ,但均缺乏大宗病例报道或前瞻性临床研究 [5-7]。 二、靶向治疗 近年来,抗肿瘤靶向药物作为新的治疗手段,成功地应用于多种类型肿瘤的治疗当中。传统细胞毒化疗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分裂产生抗肿瘤作用。抗肿瘤靶向药物则通过干扰肿瘤发展及其生长所必需的特定蛋白而阻滞肿瘤细胞增殖,虽然在这些蛋白中也可能存在于正常组织,但在肿瘤中却多已变异或呈过度表达状态。抗肿瘤靶向药物可简单分为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抑制剂两大类。而靶向药物的靶点蛋白可以是细胞分化群表面标志物 ( 如 CD20 ) 或生长因子相关蛋白 ( 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ascular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 版)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xx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01) 二.基因检测后方可使用 (02) 三.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 (04) 四.体现患者治疗价值……………………………………………………………………… 04 五.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 六.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05 05

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06) 二.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09) 三.细胞或组织病理学诊断 (10) 四.培训.评估和督查 (1) 0第二部分各系统肿瘤的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呼吸系统肿瘤用药 一.吉非替尼 (12) 二.厄洛替尼 (14) 三.埃克替尼 (15) 四.马来酸阿法替尼 (16)

五.奥希替尼…………………………………………………………………………………17 六.克唑替尼…………………………………………………………………………………18 七.贝伐珠单抗………………………………………………………………………………20 八.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21 九.盐酸安罗替尼……………………………………………………………………………21 .塞瑞替尼………………………………………………………………………………… 一.纳武利尤单抗…………………………………………………………………………2224 消化系统肿瘤用药 一.瑞戈非尼 (26) 二.甲苯磺酸索拉非尼 (2) 8

氩氦刀对软组织肉瘤等的治疗作用

!!作者单位" #"""!=北京’煤炭总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氩氦刀对软组织肉瘤等的治疗作用 王洪武 !!软组织肉瘤是一种原发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有纤维肉瘤+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和间皮肉瘤等*软组织肉瘤的治疗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 氩氦靶向治疗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兼具超低温和热效应双重功能的手术系统*冷冻靶向手术系统只在刀尖冷冻和加热治疗肿瘤’ 对患者的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目前已在肺癌+肝癌等多种实体肿瘤中应用’取得非常好的疗效*但由于软组织肉瘤恶性程度高’瘤体较大’氩氦刀能否发挥有效的治疗作用’临床尚在探索中*本文结合作者的经验’探讨氩氦刀对软组织肉瘤的治疗价值* 例#女’<&岁’右胸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反复发作=年余’曾行<次手术’术后均很快复发*并给予化疗+放疗’疗效不佳*本次入院#个月前患者胸壁肿物再次复发’增长迅速’直径(P *‘>P **肿瘤侵犯胸骨及肋软骨和周围横纹肌组织*胸部;3示右下胸壁肿瘤’向右下蔓延至肝右叶表面*隧在$超引导下进行氩氦刀手术*插入(**氩氦刀#根’’**氩氦刀!根’同时启动氩氦刀’降温)复温两个循环*肿瘤冷冻范围="B 左右*术后!周肿瘤仍持续增大’病情无明显缓解’半年后死亡* 例!男’&’岁’左腹膜后脂肪肉瘤复发!年’曾行’次手术切除’术后很快复发*!次在$超引导下行氩氦刀治疗%每次<把’**刀&’术后#个月持续高热不退’再次开腹手术切除肿物’术中发现肿瘤大部分坏死’吸出液化坏死物质#(""*L *术后不久出现左肺转移’大量胸水+腹水*腹腔内肿瘤广泛转移’肠梗阻’术后#"个月死亡* 例’女’((岁’右下肢脂肪肉瘤!年余*患者于#A A A 年#"月诊断右大腿# 脂肪肉瘤$’术后多次化疗’病情控制不佳’!""#年初及!""!年元旦又进行!次手术*术后’局部包块仍迅速增大’并有轻度疼痛’右髋关节轻度活动障碍*在$超引导下将’根’**氩氦刀插入瘤体内’冻融!个循环*肿瘤冻融范围="B *术后#个月瘤体再次很快长大’#年后死亡* 例<男’’(岁’右盆腔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A A (年 ;3检查发现盆腔有A @&P *‘A @!P *肿块’i 光检查提示右侧耻骨皮质浸润’术后病理为右盆腔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其后曾行&次手术及放疗+化疗等’肿瘤未得到明显控制*!""!年#"月!次在;3引导下行氩氦刀治疗’每次均将<把’**氩氦刀插入瘤体内’冻融!循环*肿瘤冻融范围&"B *术后)因冻死瘤体较大’出现发热+针道内持续流出坏死物+伤口不愈合+ 肠瘘+膀胱瘘等并发症’瘤体仍明显增大*例(男’##岁’右下肢骨肉瘤截肢术后伴肺转移&个多月’多次化疗*肺;3示双肺内多发转移灶*曾先后!次行双肺内肿瘤氩氦刀治疗’肿瘤冻融范围&"B *术后给予化疗’ 但肺内肿块仍持续增大’骨化明显*颅内转移瘤行开颅手术治疗*#年后死于肺内转移* 例>男’!#岁’右下肢骨肉瘤术后#年余’伴肺内转移#个月入院*缘于!""#年!月起出现右小腿肿痛’活检病理示为骨肉瘤’ 给予&次化疗后行右下肢截肢术’术后继续化疗&次*!""!年=月初起出现胸部不适’自觉胸闷+有异物感’肺;3示双肺内多发转移灶*又给予化疗#次*此后<次行双肺内氩氦刀手术’#

"B & 术后病理活检虽细胞有坏死’但瘤体仍持续增大’且增大速度似乎快于术前*!个%!P *的肿瘤%冰球覆盖肿瘤面积#""B &术后#个月瘤体有缩小’’个月后完全吸收’但肺内其它部位又出现新病灶*术后#年死于双肺内转移* 例&女’(&岁’盆腔脊索瘤<年*缘于#A A =年’月盆腔$超+ ;3等发现左侧盆腔肿物’于<月行手术部分切除’病理为# 脊索瘤$’术后#个月左右肿块又增大’次年<月第!次手术’术后放疗&天’效果不明显*每年手术一次’每次术后症状改善均不明显’!""#年<月第’次手术后出现左下肢麻木+无力’逐渐加重’!""!年<月手术中发现病灶无法切除’故未做处理即缝合*此后出现左臀部硬肿直至肛门*!""!年##月!次在;3引导下行氩氦刀手术%肿块#<@&P *‘A @"P *‘#!P *&*术后症状短时缓解’!周后症状又加重’#个月后复查;3肿块仍持续增大* 讨论!外科手术方式是影响软组织肉瘤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广泛切除术是首选的术式’一般要求切除肿瘤边缘大于!P **但由于瘤体较大+边缘不清’很难全部切除*单纯手术后复发和转移率很高’约="B 发生在治疗后!年 !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年第!(卷第#期!0+P ,:+Q K H .0T QX J .+H E I 5+M0P H ’\-I!""(’]J L @!(@9J @#  万方数据

Ezrin与Ki-67在软组织肉瘤中的表达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9), 1906-1910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015121625.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15121625.html,/10.12677/acm.2020.109286 Ezrin与Ki-67在软组织肉瘤中的 表达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杨斌,宋克亮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肿瘤科,山东青岛 收稿日期:2020年8月19日;录用日期:2020年9月3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10日 摘要 目的:探讨Ezrin与Ki-67在软组织肉瘤中的表达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6例软组织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至少2年,术后分为复发组(n = 35)和未复发组(n = 81),分别检测Ezrin及Ki-67蛋白的表达,分析Ezrin阳性与Ki-67阳性与软组织肉瘤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其中复发组中Ezrin、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85.71%, 74.29%)高于未复发组中Ezrin、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45.68%, 3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复发组中Ezrin、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未复发组中Ezrin、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说明软组织肉瘤术后复发与Ezrin及Ki-67的阳性表达有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 软组织肉瘤,复发,Ezrin蛋白,Ki-67 Relationship between Ezrin and Ki-67 Expression in Soft Tissue Sarcoma and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Bin Yang, Keliang Song Department of Osteoonc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Aug. 19th, 2020; accepted: Sep. 3rd, 2020; published: Sep. 10th, 202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zrin and KI-67 expression in soft tissue sar-

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摘要:随着肿瘤药理发展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除手术、放疗、化疗之外的治疗恶性肿瘤方法中的第四种模式。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具有特异性强、疗效明显、正常组织损伤少等优点。 关键字: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靶点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tumor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progress, molecular target therapy has become in addition to surgery,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treatment outside of malignant tumor method of the fourth mod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hemotherapy drugs, molecular target therapy drugs have specificity of strong, efficacy is obvious, normal tissue injury was less, etc. Key word: molecular targeted antitumor drugs targets 恶性肿瘤始终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 化疗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已成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的疗效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其原因在于化疗药物用量大, 大多缺乏药理活性的专一性, 对癌组织及正常组织均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患者在用药期间发生变态反应和产生多重耐药性( MDR) , 被迫停药, 贻误治疗时机。为了提高抗癌药物的疗效, 克服以上不足, 药物靶向治疗在提高化疗药物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方面具有广阔前景[1]。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 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分子靶点设计的抗肿瘤治疗具有特异性强、疗效明显、正常组织损伤少等优点。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实践已表明分子靶向治疗理论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为癌症的治疗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1 分子靶向治疗的概念和特点 靶向治疗分为3个层次, 即器官靶向、细胞靶向和分子靶向。分子靶向是靶向治疗中特异性最高的层次, 它是针对肿瘤细胞内某一蛋白质的分子、某一核酸的片段, 或者针对某一基因产物进行的治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指在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上, 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结构分子作为靶点, 使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配体等, 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一类疗法[2] 。分子靶向治疗是以病变细胞为靶点的治疗, 相对于手术、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更具有“治本”功效。 2 不同靶点的分子靶向制剂 2.1 A异构酶抑制剂 人类遗传物质——DAN具有稳定、多样和能够自我复制的特点。其双螺旋结构和半保留复制保证了DNA在进行准确复制时,将遗传物质正确地传给下一代,同时保持核酸链的严整性。但同时也为DNA的复制、转录、染色体的组织等各种代谢过程带来不便。DNA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简称Topo酶)通过在DNA的核糖.磷酸主链上产生移过性的断裂而改变DNA的拓扑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持DNA的严整性,Topo酶的酪氨酸残基与新产生的DNA末端通过转酯反应形成共价键;当另一DNA链从缺口处穿过后,再通过逆向的转酯反应,恢复DNA的完整。由于肿瘤细胞具有快速增殖的特性,其Topo酶的含量及活性远远高于正常体细胞,因此抑制Topo酶活性就能起到阻止肿瘤细胞快速增殖,进而杀死肿瘤细胞的

软组织肉瘤诊治指南

2009年软组织肉瘤诊治指南 软组织肉瘤是常见肿瘤,美国2004(2008)年发病率为8680(10390)例,每年死亡率为平均3660(3680)例。软组织肉瘤总体5年生存率为50-60%,目前,胃肠间质瘤在美国每年约5000例。 软组织肉瘤主要位于肢体,约占所有病例的50%以上,主要包括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及未分化肉瘤、滑膜肉瘤及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但也有50%的病例呈现为组织学亚型状态,常见转移部位为肺、肝等处,2002年美国AJCC在诊治指南中重新划分软组织肿瘤分期。 AJCC 2002年第六版临床分期: 原发肿瘤(T)远处转移(M) Tx 原发肿瘤不能明确Mx 远处转移不能被评估To 无原发肿瘤Mo 无远处转移 T1 肿瘤<5cm直径M1 远处转移 T1a 表浅肿瘤 T1b 深在肿瘤组织学分级 T2 肿瘤>5cm直径Gx 无法评估 T2a 表浅肿瘤G1 分化好 T2b 深在肿瘤G2 中等分化 G3 分化差 G4 分化差或未分化 区域淋巴结(N) Nx 局部淋巴结不能评估 No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N1 局部淋巴结转移

临床分期 I期T1a、1b、2a、2b No Mo G1-2 G1低恶II期T1a、1b、2a No Mo G3-4 G2-3高恶III期T2b No Mo G3-4 G2-3高恶Ⅳ期任何肿瘤大小N1 Mo 任何分级高或低任何肿瘤大小N1 M1 任何分级高或低 病理组织学类型分类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纤维肉瘤 小圆细胞肿瘤平滑肌肉瘤 上皮样肉瘤脂肪肉瘤 透明细胞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骨外软骨肉瘤恶性血管周瘤 骨外骨肉瘤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胃肠间质瘤横纹肌肉瘤 尤因尤文氏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滑膜肉瘤 未知起源肉瘤 外科治疗原则: 由于外科手术为肉瘤主要治疗手段、其治疗基本原则包括: (1)合适足够的外科手术切缘是防止局部复发的关键,切缘应包括正常组织中的筋膜或肌肉,再切除的复发病例同样要包括足够的切缘。 (2)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要尽量保留功能,保肢手术同样可得到良好疗效。 (3)假如不适合外科手术治疗,术前可应用化疗或放疗控制病灶,再决定进一步治疗。 (4)病理切片要由有经验的病理专家审核报告,尤其是首次病

2020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2020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摘要】 本文总结盘点了2020年骨与软组织肿瘤领域原发骨肿瘤、骨转移癌、骨肿瘤切除后重建、软组织肉瘤及侵袭性软组织肿瘤等的治疗进展。 【关键词】骨肿瘤;软组织肿瘤;治疗;进展 在骨与软组织肿瘤领域,近些年内科治疗发展迅速,但外科治疗仍然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2020年,骨与软组织肉瘤的外科治疗涌现出很多研究,为改变临床实践和指南更新提供了依据。本文总结了2020年度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治疗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 01CSCO相关诊疗指南发布 2020年4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联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在线上发布了2020版《CSCO 经典型骨肉瘤诊疗指南》和《CSCO骨巨细胞瘤诊疗指南》。不同于政府规范,学会发布的指南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吸收学科的最新进展,同时兼顾地区发展差异、药物和诊疗手段的可及性以及肿瘤治疗的社会价值等方面。制订指南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规范我国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提高我国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整体诊治水平。

02原发恶性骨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中轴骨恶性肿瘤的治疗仍具有挑战性,尤其是中轴骨尤文肉瘤的治疗挑战性极大,手术治疗及其对肿瘤学预后的影响存在争议,三项最新研究与此相关。Andreou等[1]报道了Euro-EWING99研究中治疗和随访的180例骨盆和骶骨尤文肉瘤患者,发现骶骨肿瘤患者比骨盆肿瘤患者的预后更好。骶骨肿瘤患者接受手术联合放疗与单独接受放疗的肿瘤学预后相似,与此不同的是,骨盆肿瘤患者接受手术联合放疗后有更好的肿瘤学结果。另外,接受骨盆受累骨完全切除(髋臼肿瘤的I-II-III型切除)的患者生存率更高,提示对于这些患者给予包括彻底手术切除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另一项研究显示,接受骨盆尤文肉瘤切除后(如Andreou等[1]报道的彻底切除)髋关节移位重建的患者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更好的功能结果[2]。MD Anderson中心报道的一项研究同样肯定了手术在治疗复发性肿瘤中的作用[3]。 骨肉瘤的治疗方面也有一些研究进展。Birmingham研究组[4]报告了基于影像学显示肿瘤与血管的接近程度的骨肉瘤危险分层。该算法可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提供局部复发和生存率的预测,与基于标本中肿瘤化疗反应作出的预测相一致。Birmingham研究组[5]还报道了化疗诱导坏死对同期化疗后生存率的影响,以最佳坏死率为临界值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85%和72%,低于传统方法的计算结果。

软组织肉瘤术后化疗临床路径

软组织肉瘤术后化疗临床 路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软组织肉瘤化疗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软组织肉瘤,符合以下情形: 需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软组织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NCCN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美国国家癌症协作网,2015年第2版)。 1、查体:一般根据肿物的部位、大小、边界、活动度、有无压痛、皮温和伴随症状等七个方面对肿物进行初步定性。 2、影像学:B-us、CT、MRI、PET-CT、血管造影等。四肢软组织肉瘤首选MRI 检查而非CT。高危患者(>5cm,位置深在,高度恶性)应行胸部CT而非CR检查以除外肺转移。 3、活检:软组织肉瘤活检,包括针吸活检和切开活检。针吸活检准确率约85%,肿瘤位置较浅的时候,一般由临床医师实施,位置深的可实施CT或B超引导下针吸。针吸困难或针吸失败,则需要实施手术切开活检。滑膜肉瘤,上皮样肉瘤及透明细胞肉瘤等应检查区域淋巴结情况。 4、分子遗传学:如滑膜肉瘤的SSX-SYT融合基因,透明细胞肉瘤及原始神经外胚瘤等均存在特异性基因变异。2.软组织肉瘤的确诊需要多学科方法的综合应用,目前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手段。 (三)选择化疗方案。 根据《NCCN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美国国家癌症协作网,2015年第2版)、根据软组织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等。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5-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软组织肉瘤诊治指南10页

2009年软组织肉瘤诊治指南软组织肉瘤是常见肿瘤,美国2004(2008)年发病率为8680(10390)例,每年死亡率为平均3660(3680)例。软组织肉瘤总体5年生存率为50-60%,目前,胃肠间质瘤在美国每年约5000例。 软组织肉瘤主要位于肢体,约占所有病例的50%以上,主要包括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及未分化肉瘤、滑膜肉瘤及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但也有50%的病例呈现为组织学亚型状态,常见转移部位为肺、肝等处,2002年美国AJCC在诊治指南中重新划分软组织肿瘤分期。 AJCC 2002年第六版临床分期: 原发肿瘤(T)远处转移(M) Tx 原发肿瘤不能明确Mx 远处转移不能被评估To 无原发肿瘤Mo 无远处转移 T1 肿瘤<5cm直径M1 远处转移 T1a 表浅肿瘤 T1b 深在肿瘤组织学分级 T2 肿瘤>5cm直径Gx 无法评估 T2a 表浅肿瘤G1 分化好 T2b 深在肿瘤G2 中等分化 G3 分化差 G4 分化差或未分化 区域淋巴结(N) Nx 局部淋巴结不能评估 No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N1 局部淋巴结转移 临床分期 I期T1a、1b、2a、2b No Mo G1-2 G1低恶

II期T1a、1b、2a No Mo G3-4 G2-3高恶III期T2b No Mo G3-4 G2-3高恶Ⅳ期任何肿瘤大小N1 Mo 任何分级高或低任何肿瘤大小N1 M1 任何分级高或低 病理组织学类型分类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纤维肉瘤 小圆细胞肿瘤平滑肌肉瘤 上皮样肉瘤脂肪肉瘤 透明细胞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骨外软骨肉瘤恶性血管周瘤 骨外骨肉瘤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胃肠间质瘤横纹肌肉瘤 尤因尤文氏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滑膜肉瘤 未知起源肉瘤 外科治疗原则: 由于外科手术为肉瘤主要治疗手段、其治疗基本原则包括: (1)合适足够的外科手术切缘是防止局部复发的关键,切缘应包括正常组织中的筋膜或肌肉,再切除的复发病例同样要包括足够的切缘。 (2)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要尽量保留功能,保肢手术同样可得到良好疗效。 (3)假如不适合外科手术治疗,术前可应用化疗或放疗控制病灶,再决定进一步治疗。 (4)病理切片要由有经验的病理专家审核报告,尤其是首次病理分类。病理报告应包括标本的切缘,及基底切缘,诊断困难的肉瘤需要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诊断。 肢体软组织肉瘤

软组织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

四指南与规范四软组织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通信作者:师英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及软组织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肿瘤学系,上海200032,Email:yingqiangshi@126.com DOI:10.3760/cma.j.issn.0253?3766.2016.04.013 ?摘要?一软组织肉瘤是一类间叶来源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三 由于发病率低,种类繁多且生物学行为各异,如何规范诊疗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难点三外科治疗仍然是 软组织肉瘤唯一可获得根治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在某些肉瘤类型或某些情形下需要进行化疗和 放疗,靶向治疗也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三目前,对于如何实施规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如何配合应用 各种治疗手段,尚缺乏普遍认可的共识三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以循证 医学证据为基础,同时吸纳了部分已获认可的专家经验和研究心得,深入探讨了软组织肉瘤的多学科 综合治疗,形成了中国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诊疗活动发挥指导性作用三 ?主题词?一肉瘤;一软组织肿瘤;一诊断;一治疗;一规范 Chineseexpertconsensusondiagnosisandtreatmentofsofttissuesarcomas(Version2015)一 SarcomaCommitteeofChineseAnti?CancerAssociation,ChineseSocietyofClinicalOncology Correspandingauthor:ShiYingqiang,DepartmentofGastricCancerandSoftTissueTumor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CancerCenter,DepartmentofOncology,ShanghaiMedicalCollege,FudanUniversity, Shanghai200032,China.Email:yingqiangshi@126.com ?Abstract?一Softtissuesarcomaisagroupofmalignanciesofmesenchymalorigin.Itarisesfrom almosteverypartofhumanbodyinalldecades.Appropriatedagnosisandtreatmentofsofttissuesarcomaare alwayschallengingtophysiciansandpathologistsbecauseofitsextremelylowincidenceandvariable biologicalbehaviorsamongsubtypes.Surgicalresectionremainsthemostimportantandonlymethodtocure softtissuesarcomas,whilechemoradiationandtargettherapyareincorporatedinto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odel,butthereisnogenerallyacceptedconsensusonhowtodo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 properlyandmaximizethetherapeuticeffects.Theaimofthisarticleistoimprovetheunderstandingof 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ofsofttissuesarcomasandtoprovideaguidancenationwidebasedonevidence? basedmedicineandexpert?sexperienceonrelatedtopics. ?Subjectwords?一Sarcoma;一Softtissueneoplasms;一Diagnosis;一Therapy;一Benchmarking 一一一二概述 软组织肉瘤是一组源于黏液二纤维二脂肪二平滑肌二滑膜二横纹肌二间皮二血管和淋巴管等结缔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神经组织肿瘤,不包括骨二软骨和淋巴造血组织三软组织肉瘤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组织中的多能干细胞,各种病理类型在发生部位二转化细胞类型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具有鲜明异质性三 软组织肉瘤发病率大约为1.28/10万 1.72/10万,占成人全部恶性肿瘤的0.73% 0.81%,占<15岁的儿童全部恶性肿瘤的6.5%三软组织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几乎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50% 60%发生于肢体,其中约15% 腹膜后或腹腔,15% 20%位于躯干的胸腹壁或背部,5%位于头颈部[1]三软组织肉瘤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不足4%,但是透明细胞肉瘤(27.5%)二上皮样肉瘤(16.7%)二血管肉瘤(13.5%)和胚胎型横纹肌肉瘤(13.6%)等淋巴结转移率超过10%三未分化肉瘤常有较高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一旦出现预后极差,其临床意义等同于内脏转移三远处转移部位以肺(50%)最常见,其次为骨(7%)二肝(4%)和脑,再次为腹膜后和其他软组织[2]三肢体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而腹膜后和胃肠道肉瘤最常转移到肝脏三 二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好发部位和年龄

软组织肉瘤的分级

肉瘤的组织学分型并不是总能提供足够的信息来预测临床经过和设计治疗方案。分级(grading)只是参考组织学参数来评价恶性程度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分期(staging)则参考了临床参数和组织学参数来提供肿瘤的信息。软组织肉瘤的分级概念在1977年首先由Russell等提出,分级是他们临床病理分类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几种基于各种组织学参数的STS分级系统发表并经证实与预后相关。两种最重要的参数可能是核分裂指数和肿瘤坏死范围[401, 2131,2183].有人建议使用3级分级系统,保留了交界恶性级别(2级),这个分级主要可以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和总体存活率,但对于预测局部复发却没有很大价值,局部复发主要与肿瘤外科切除边缘的质量有关。另外,有报道高度恶性肿瘤患者初始化疗效果比低度恶性肿瘤效果好。两种应用最广泛的分级系统是NCI系统(United State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和FNCLCC系统(French Federation Natinale des centres de Lutte Cotre le Cancer)。NCI系统1984年制定标准和1999年修订标准的方法[402]结合了组织学分型、细胞结构、多形性和核分裂制定1级和3级标准。所有其它分为2级和3级的肉瘤主要靠肿瘤坏死范围,15%坏死范围是2级和3级之间的分界线。FNCLCC系统通过几个组织学特征的多变量分析评分后进行分级,主要考虑:肿瘤分化、核分裂比率和肿瘤坏死。每个参数之间独立评分,将3个评分相加后得出分级。肿瘤分化主要依靠组织学分型和亚型。这个系统的重复性曾经过15个病理学家测试:肿瘤分级的一致率是75%,而组织学分型的一致率是61%。Guillou等[851]利用410个病人对NCI和FNCLCC系统进行了比较。尽管分级不相同的比率达到34%,在单变量分析中两种系统对预后判定都非常有价值。NCI 系统中分为2级的肿瘤较FNCLCC系统多,而这些肿瘤在FNCLCC系统中更反映了与总体存活率和无转移存活率相关性很好。由于分级毕竟有些缺陷,所以为了保证这些系统最好的重复性和准确性,我们必须要注意一些问题:①分级只能用于未治疗的原发软组织肉瘤。 ②分级的材料要求有代表性,标本处理质量高。③分级并不是组织学诊断的替代,而且不用来区分良恶性肿瘤,在给软组织病变分级时首先要确定其是个真性肉瘤,而不是假肉瘤。 ④分级并不能用于所有类型的肉瘤。由于软组织肉瘤比较稀少,用于不同肉瘤的分级可以认为是统一的。但分级系统中的组织学参数在不同的肉瘤中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分级对某些组织学类型的肉瘤的预后没有判定价值,如:MPNST(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有人建议在血管肉瘤、骨外粘液软骨肉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透明细胞肉瘤和上皮样肉瘤不使用分级系统。最近的研究[386]报道FNCLCC分级对多形性肉瘤、未分类肉瘤和滑膜肉瘤的转移预测是最重要的因素,而第二和第三个因素(译者注:核分裂和肿瘤坏死)对平滑肌肉瘤和脂肪肉瘤的转移预测非常重要。分级参数必须仔细评价,核分裂尤其要非常严格地计数。

《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要点

《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要点 软组织肿瘤主要是指一大类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传统上还包括周围神经源性的肿瘤。其胚胎发生上主要源于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腹膜后腔是指位于横膈以下和盆膈以上,后壁层腹膜与腹横筋膜间的潜在腔隙,是软组织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源于腹膜后腔非特定器官的一大类肿瘤,其中逾半数以上为软组织肉瘤。根据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统计资料,我国腹膜后肉瘤新发病应在每年9000~10000例。 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肿瘤(后简称“腹膜后肿瘤”)涵盖了70余种组织学类型和生物学行为方面异质性很强的肿瘤,加之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和多见的巨大瘤体,给相关治疗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者提出了较其他常见实体瘤更高的学术和技术要求,也给相关的医疗机构在诊治团队、设备、治疗模式乃至临床和基础科研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8年公布的名词规范,本共识推荐采用“腹膜后腔”和“腹膜后肿瘤”的名称。 鉴于“胃肠道间质瘤(GISTs)”诊断和治疗的特殊性,且该病已成为相对成熟而独立的一大类肿瘤。相关组织已有相应诊疗指南,本共识不再涉及此

方面内容。 1 共识的形成 2 诊断 2.1 影像学诊断 腹膜后肿瘤病人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可能会多次进行影像学检查,其主要目的是:(1)评估肿瘤的质地和内部成分,肿瘤大小、数目、部位、范围、与邻近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以及可能的病理学类型,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分期、预后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2)明确是否有远位转移病灶,以及转移病灶的部位、范围、数目、大小等。(3)对拟行手术切除的病人,评估手术风险及有无手术禁忌证(如严重心脏和肺部疾患等)。(4)手术切除可能涉及一侧肾脏者,评估对侧肾脏血管是否受累以及肾功能。(5)评估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6)对经治病人进行随访。 2.1.1 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是最简单易行且最经济的腹部肿瘤初筛检查手段。然而,在具有实时、多轴面成像、无电离辐射以及较高特异性等优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在一些条件下(如肥胖、术后及病灶较小等)较低的敏感度和定性诊断方面的不足。

《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骨与软组织肉瘤的药物安全管理共识》(2020)要点

《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骨与软组织肉瘤的药物安全管 理共识》(2020)要点 1 概述 肉瘤较为少见,因此在临床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过程中,建议遵循以下4条原则: 1)首先使用被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最好使用有适应证的药物;2)若为超适应证用药,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例如国内外已开展临床研究并发表文献,有确定疗效者为先;3)推荐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医生及医疗机构有能力应对该药物可能引发的各项不良反应及并发症;4)签署知情同意书,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的适应证或超适应证用药,临床研究结果及用药后可能的不良反应。 2 CTCAE不良反应分级(版本4.03或5.0) 3 证据水平 4 用药前基线检查 基线值作为临床评价的起点,通过一系列的体检或实验室的检测,确认患者用药前的状态,以利于治疗前后的对比。 5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建议 5.1 医学检查 5.1.1 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在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aTKIs)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 5.1.2 白细胞计数降低白细胞计数降低在aaTKIs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 5.2 肝功能异常

5.2.1 单纯丙氨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本部分只涉及单纯转氨酶升高,若合并有胆红素升高,详见药物性肝损害(5.2.3)。 5.2.2 血胆红素升高本部分只涉及单纯血胆红素升高,如果合并转氨酶的升高,除外其他基础肝病的影响,则考虑为药物性肝损害,具体分级及处理原则见表3。 5.2.3 药物性肝损害在排除其他基础肝病或者感染性肝病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分析,考虑为单纯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时,参考以下药物性肝损害的处理原则。 5.3 心血管疾病 5.3.1 窦性心动过速在所有抗血管生成的研究中,窦性心动过速均是一个少见的AE。 5.3.2 心电图QTc间期延长心电图QTc间期延长并不常见。 5.3.3 高血压高血压是使用aa-TKIs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在多项研究中显示为预后良好的一个临床标志,但是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剂量限制性毒性,影响疗效。 5.4 内分泌疾病 5.4.1 甲状腺功能减退 5.5 消化道疾病 5.5.1 口腔黏膜炎 5.5.2 腹泻 5.5.3 腹痛 5.5.4 牙痛

软组织肿瘤讲述

软组织肉瘤诊治指南 软组织肉瘤是常见肿瘤,美国2004年发病率为8680例,每年死亡率为平均3660例。软组织肉瘤总体5年生存率为50-60%,目前,胃肠间质瘤在美国每年约5000例。 软组织肉瘤主要位于肢体,约占所有病例的50%以上,主要包括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及未分化肉瘤、滑膜肉瘤及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但也有50%的病例呈现为组织学亚型状态,常见转移部位为肺、肝等处,2002年美国AJCC在诊治指南中重新划分软组织肿瘤分期。 AJCC 2002年第六版临床分期: 原发肿瘤(T)远处转移(M) Tx 原发肿瘤不能明确Mx 远处转移不能被评估To 无原发肿瘤Mo 无远处转移 T1 肿瘤<5cm直径M1 远处转移 T1a 表浅肿瘤 T1b 深在肿瘤组织学分级 T2 肿瘤>5cm直径Gx 无法评估 T2a 表浅肿瘤G1 分化好 T2b 深在肿瘤G2 中等分化 G3 分化差 G4 分化差或未分化 区域淋巴结(N) Nx 局部淋巴结不能评估 No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N1 局部淋巴结转移

临床分期 I期T1a、1b、2a、2b No Mo G1-2 G1低恶II期T1a、1b、2a No Mo G3-4 G2-3高恶III期T2b No Mo G3-4 G2-3高恶Ⅳ期任何肿瘤大小N1 Mo 任何分级高或低任何肿瘤大小N1 M1 任何分级高或低 病理组织学类型分类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纤维肉瘤 小圆细胞肿瘤平滑肌肉瘤 上皮样肉瘤脂肪肉瘤 透明细胞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骨外软骨肉瘤恶性血管周瘤 骨外骨肉瘤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胃肠间质瘤横纹肌肉瘤 尤因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滑膜肉瘤 未知起源肉瘤 外科治疗原则: 由于外科手术为肉瘤主要治疗手段、其治疗基本原则包括: (1)合适足够的外科手术切缘是防止局部复发的关键,切缘应包括正常组织中的筋膜或肌肉,再切除的复发病例同样要包括足够的切缘。 (2)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要尽量保留功能,保肢手术同样可得到良好疗效。 (3)假如不适合外科手术治疗,术前可应用化疗或放疗控制病灶,再决定进一步治疗。 (4)病理切片要由有经验的病理专家审核报告,尤其是首次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