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二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二

课前预习会唱歌的树

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对松鼠兄妹。松鼠妹妹很顽皮,整日在大树之间挑来跳去。松鼠哥哥正好相反,他喜欢和鸟儿学唱歌,喜欢和兔子学奔跑,更喜欢去钻研一些不懂的东西。这一天,松鼠哥哥正在大树上研究啄木鸟怎么给大树治病。松鼠妹妹一蹦一跳的跑到松鼠哥哥“哥哥!哥哥!我刚才在一棵大树上睡觉,突然,被一阵悠扬的歌声唤醒。我睁开眼睛面前大声说:寻找歌声的来源,发现歌声就发自我的身边,可是我的身边就有大树。哥哥!原来大树是会唱歌的,“傻妹妹,大树怎么会唱歌?”他的歌声真好听。松鼠哥哥笑着说:“这是真的,哥哥!不信,我们现在到那棵大树上去听听。”松鼠妹妹抓住哥哥的手说:

兄妹了一蹦一跳来到大树上,这时,正好一阵风轻轻吹过,哗啦啦一阵歌声传来,松鼠妹妹和松鼠哥哥都清楚地听见歌声,这歌声果然是大树发出来的。树怎么会唱歌呢?”“真怪,松鼠哥哥点了点头,瞅了瞅大树说:“哥哥你听,是大树在唱歌吧!””松鼠妹妹高兴地抓住大树枝蹦蹦跳跳地叫嚷着。“哦也!我发现一颗神奇会唱的大树!松鼠哥哥摇摇头,想要弄清楚为什么大树会发出歌声。于是,松鼠哥哥认真的看,认真的去找声音是在那里发出来的,很快他发现大树的歌声会随着风的大小而忽大忽小。松鼠哥哥恍然大悟高“妹妹,我找到原因了”声叫着:“你看大树的这些叶子,他们在随着风儿不停的摆动发出的声响,松鼠妹妹连忙跳到哥哥身边。”松鼠哥哥认真地给妹妹讲解着。松鼠这声响会随着风大风小而改变,就成了你最后听见的歌声了。”“哥哥你真聪明,什么都懂。妹妹听完佩服的说:“不是哥哥聪明,是你把不明白弄不懂的事都归纳到神奇神秘的框框里,而不松鼠哥哥笑着说:”去认真观察、寻找真正的原因。松鼠妹妹被哥哥说红了脸,她撒娇地拉住哥哥的手说:“哥哥……”“其实,发现和研究也有兄妹关系。哥哥的研究还要多靠妹妹松鼠哥哥宠爱地拍拍妹妹的头说:”的发现呢!来吧!咱们一起闭上眼睛来聆听这大自然里美妙的歌声。哗啦啦……哗啦啦……大树又开始唱歌了,好像对他

们兄妹发出的赞扬……一阵微风徐徐吹过,

知识精讲

文言文常用虚词解释

【概念解释】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因此,课文要认真学,有些典型句子要背诵,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这样才便于记忆。

【词语汇编】

一、乃

1、副词,表示并列;而,又。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副词,表示顺接;于是,就,这才,然后才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乃入见

3、副词,表转折;却,反而。竟然。可是。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以备经年裹物之用。

4、副词,表示判断;是,就是,原来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二、然

1、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可是,但是。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代词;如此,这样。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3、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4、助词,用在句末;“像......一样”。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是的,对的。5.

吴广以为然

6、同“燃”。

以须炉火之然也

固定搭配:

1、然后: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然而:(虽然)这样,可是......

4、虽然:即使这样

三、焉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之”;他、它

谨食之,时而献焉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且焉置土石?

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表示强调的语气助词;呢,或不译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助词,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四、若

1、代词,第二人称;你(的),你们(的)

若为佣耕,何富贵

2、代词;此,如此,这样

以若说论之

3、连词,表示假设,如果,假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4、像,好像,如,如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固定用法:

1、「若此」如此,这样。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那”的意思。、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若夫[、2.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3、「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

4、「若何」怎么样。

急攻之,若何?

5、「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

五、而

1、连词,表并列;“又”、“和”或不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连词,表示承递;“就”、“接着”、“然后”;“而且”、“并且”、或不译。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3、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可是”、“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连词,表示假设;“如果”、“假使”、“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5、连词,表示偏正(修饰);“着”、“地”等,或不译。

夜缒而出

6、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

而翁归

7、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8、助词,(而已),罢了。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固定用法

1、「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2、「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六、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在”、“到”、“向”、“从”、“对”、“对于”。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积于今六十岁矣

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贫者语于富者曰

2、介词,表范围,在......方面。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3、介词,表示原因,由于,因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4、介词,表示比较,比。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5、介词,表示被动,被。

君幸于赵王;受制于人

6、连词,与,跟,同。

燕王欲结于君

固定用法

1、「于是」

⑴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⑵在这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⑶在这件事上。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于是秦王不说,为一击缶

⑸对此。于是余有叹焉

⑹从此。

7、为

wèi

1、介词,表对象;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介词,表替代;给、替。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3、介词,表时间;在、当、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4、介词,表目的;为着、为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5.

盘庚不为怨者改其度。

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Wéi

6、介词,表被动;被。

竟为秦所灭;为天下笑

7、是。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8、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9、动词;做。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10、作为,当作。

子墨子解带为城。

11、成为,变成。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2、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

固定用法:

1、「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2、「为…所…」:被。

八、以

1、介词,拿、用、把。按照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策之不以其道。

2、介词,凭借、依据。

乃入见。问:“何以战?”。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介词,表示时间;在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4、介词,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连词,表示并列、承递;和,而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6、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

杀之以应陈涉。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7、以为,认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8、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固定用法:

1、「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认为。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3)把......制成。

铸以为金人十二。

九、其

1、代词,第一人称。我(的)、自己(的)

舍其文轩

亦各言其志也

2、代词,第三人称;他、她、它(们)

秦王恐其破壁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3、指示代词,多表远指;那、那个

怀其璧

未必有其实

4、代词;其中,其中的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择其善者而从之

5、副词,表推测;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反问;难道、怎么。6.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要、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连词,表假设;如果

其若是,孰能御之?

9、连词,示选择;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十、且

1、连词,表示并列;又,一面,一边。

河水清且涟漪。

例题解析

醉人击虎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是()项:

A.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B. 杖击之..C. 之山下月明处 D. 而气以盖之矣..

2.“杖击之”中“杖”应解释为用杖,下列句子中哪一项也有这种用法的词()。

A.尉果笞广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 弦而鼓之 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给文中画线的语段注上标点。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4.如果将老虎看作邪恶势力的化身,以你对本文的理解,有什么启示:

【注释】.

食:吃;必:一定;俟:等待;以为:认为是,以为是

击:打;即:就;逸:逃;之:到

则:原来;气:气势

【译文】

世上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一定要坐那儿看着他,来等他醒了(再吃)。不是等他醒酒,而是在等他(知道)害怕。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看到)它跑到月光明亮处,原来是只老虎。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是他胆气盖过了老虎。启示是:再强大可怕的困难,只要我们无所畏惧,就一定能战胜它。

【答案解析】

1.A.必坐守之以俟其醒代词,指人

B. 杖击之代词,指老虎

C. 之山下月明处动词,到

D. 而气以盖之矣代词,指老虎

所以用法相同的是ABD,但意义相同的是BD

2.“杖击之”中“杖”应解释为(用杖击打,名词动用),下列句子中哪一项也有这种用法的词()。C. 弦而鼓之中的“鼓”应解释为用鼓敲,名词作动词。

3.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4.对于邪恶势力,不能退却,应该迎头痛击,打击恶势力,才能获得胜利。

智慧乐园

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因为没有路,便试探着走。虽很艰险,左跨右跳,竟也能找一段路来,可好境不长,未走多远,不小心一脚踏进烂泥里,沉了下去

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到前人的脚印,便想:这一定是有人走过,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一定不会有错。用脚试着踏去,果然实实在在,于是便放心走下去。最后也一脚踏空沉入了烂泥。

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两人的脚印,想都未想便沿着走了下去,他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

……

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众人的脚印,心想:这必定是-条通往沼泽地彼端的大道,看,已有这么多人走了过去,沿此走下去我也一定能走到沼泽的彼端。于是大踏步地走去,最后他也沉入了烂泥。

世上的路不是走的人越多了越平坦越顺利,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不仅走不出新意,有

课堂小练

(一)阅读《直不疑》,回答下列问题。直不疑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或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日,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长者。

1.画框句注上标点。

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

2.翻译文中加线句子:

金主觉,妄意不疑。

3.选出括里字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A.(其)其同舍或告归其如土石何

B.(舍)误持同舍郎金去舍其船

C.(亡)而前郎亡金者大惭吴广故言欲亡

D.(以)以此称长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4.如果你是直不疑,在遇到有人误解你时,该怎么办?

【注释】

①郎:官职名,侍郎。②文帝:汉文帝。③已日,相当于“一天后”。④意:怀疑。⑤谢:谢罪,认错。⑥亡:丢失

【译文】

直不疑,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在汉文帝的时候,他曾经担任郎官。一次,他的同房郎官中有人请假回家,但是这个人错拿了另外一个郎官的黄金。不久,黄金的主人发现了黄金的丢失,便胡乱猜疑是直不疑干的。对此,直不疑没有做任何的辩驳,他买来了同等的黄金,交给了失主。过了几天,请假回家的郎官返回来,把错拿的黄金交还给了失主。这个丢失黄金的郎官十分地惭愧,向直不疑道歉。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直不疑是位忠厚的人。.

【道理】

当别人错怪直不疑是小偷时,他不仅没有勃然大怒,相反还向对方谢罪,并买了东西进行赔偿。真相水落石出后,他的美名也就传扬开了。

有时候,宽容一点,大度一点,退让一下,忍耐一下,恰恰就能展现出你真正的风范与修养!【答案解析】

1.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

2.金主醒来,胡乱怀疑直不疑。

3.D

4.向人解释清楚,并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二)阅读《司马光砸缸》,回答下列问题。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里的词。

))破之()众皆弃去()(2(1 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注释】

: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weng)瓮2.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1.

3.足跌:失足。

4.迸:水涌出。

5.生:长到。

6.退:回去。

7.自是:从此。

8.释:放下。

9.至:甚至。10.没:沉没。11.皆:全,都。

12.闻:听13.去:离去

【译文】

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就讲给家人听,马上知道了它(指《左氏春秋》)的大意(大概意思)。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瓮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不管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瓮,水涌出,小孩得救了。

【答案解析】

1.去:离开(2)破:击破

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课后作业

(一)阅读《嗟来之食》,回答下列问题。

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个字)10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2.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注释】

⑴本节选自《植弓》下。

⑵食(si):拿饭给人吃。(3)蒙袂(me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v):身体无力迈不开步子的样子。袂:袖子。(4)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5)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

(6)从:跟随。谢:表示歉意。

(7)微:无须,勿。与:通“欤”,表示感叹的语气词。(8)唯:因为

【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

蒙着脸,拖着鞋子,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

“我正因为不吃被无礼的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

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

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答案解析】

1.①斯:这样②谢:道歉

2.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

3.(略)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曾子》,回答下列问题。

曾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

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将下面

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4.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译

文】你回去吧,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

说: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子说:劝阻他说:小

孩子并不懂事,什麽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

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说

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子的办法。

【答案解析】1.C

2)遂:于是……就……(2.1)止:阻止( 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

听从父母的教导(略)言之成理即可4.

课后小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