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

[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
[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

[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的主要任务

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改善我县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按照全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纲要和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深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眼前与长

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自然生态保护、生态安全为中心,以生态建设工程为先导,实施生态战略,推进全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全县人民群众尽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促进全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质量要求,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布局,分类指导,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坚持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农艺、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封山育林与发展农村新能源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发展养殖相结合,重点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实用技术。

3、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在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科学安排整治措施和建设内容的同时,依法对资源和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

5、坚持发挥科技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行业技术指导和施工管理,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的技术水平。

6、坚持政府支持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乡镇政府要在高度重视生态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的同时,要通过加强宣传,广泛发动,充分调动群众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建设稳步推进。

三、奋斗目标(一)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坚持走工业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通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生态良性循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环境意识,突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环保管理水平,加大环保投入,集中解决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趋势得到扭转,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与建设等,促进县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近期目标到20xx年,坚决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开始减缓,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并有所改善,种类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重点抓好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乡的建设,全县60的乡镇基本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三)远期目标到2030年,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全县80的乡镇实现良性循环。

四、主要内容(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为保护便江、注江水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实现区内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1年12月13日,根据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94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的县便江、注江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和郴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建议县、苏仙区政府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函(郴环函200105号),县政府决定建立便江、注江自然保护区。

1、地理位置县便江、注江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县耒水河上游便江段,以县水电站为界,沿便江而上至碧塘乡锦里村沙山里,沿江注而上至黄泥乡大江边,沿两岸以第一层山脊为界。地理座标位置为东经113度10分113度22分,北纬26度15分28秒26度15分29秒,保护区内总面积18179.5公顷。自然保护区主要公布在城关、碧塘、黄泥、城郊四个乡镇以及经济开发区的16个村123组,约3720户,人口约13020人。

1/41234下一页尾页

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编制技术大纲 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二年五月 目录 1 总 论 ..................................................................... (1) 1.1项目背 景 ..................................................................... (1) 1.2编制依 据 ..................................................................... ............................................................ 11.3指导思想 ..................................................................... ............................................................ 2 1.4工作 范围与目 标 ..................................................................... ................................................. 2 1.5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 ......................................... 3 2 控制单元划 分 .....................................................................

[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

[XX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的主要任务 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县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改善我县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按照全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纲要和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深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眼前与长

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自然生态保护、生态安全为中心,以生态建设工程为先导,实施生态战略,推进全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全县人民群众尽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促进全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质量要求,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布局,分类指导,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坚持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农艺、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封山育林与发展农村新能源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发展养殖相结合,重点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实用技术。 3、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在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科学安排整治措施和建设内容的同时,依法对资源和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 5、坚持发挥科技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行业技术指导和施工管理,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的技术水平。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特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与传统规划思维的不同点: (1)以人为本;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基础; (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有什么异同?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检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则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的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或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1 / 15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体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3)是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4)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报批?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 (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2)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3)项目区概况; (4)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 (5)技术支持; (6)项目实施; (7)项目组织管理;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 / 15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技术指南(导则)》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促进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融合,制定本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明确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的任务、程序、内容和成果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市级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编制。 2 术语和定义 2.1三区三线 “三区”指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1。 2.1.1城镇空间 城镇空间是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包括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一定规模的开发园区2。 2.1.2农业空间 农业空间是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以田园风光为主,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村庄。农业空间包括耕地、基本农田、园地、畜牧与渔业养殖等农业生产空间,以及农村居民点等生活空间3。 2.1.3生态空间 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4。 1《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4]2477号)

2.1.4城镇开发边界 是指为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和无序蔓延、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划定的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镇集中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空间边界5。 2.1.5永久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6。 2.1.6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7。 2.2资源承载力 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8。 2.3环境承载力 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9。 2.4生态安全格局 指由事关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保护地构成的结构完整、功能完备、分布连续的生态空间布局10。 2.5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5《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6月稿) 6《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2019年6月稿) 7《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9王金南,蒋洪强等. 环境规划学[M].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4.

03-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态经济网来源:南宁市环保局网站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南宁市生态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有一个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并能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此,我们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广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本规划,并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这对于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府南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 本规划确定规划期为3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从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防治酸雨,机动车尾气治理,噪声达标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天然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资源保护等。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广西南部偏西,在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124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全市面积10029平方公里,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五个城区以及郊区、邕宁县、武鸣县。1999年全市总人口281万,壮族占63%,市区人口为128万。

2021年县沿海 ___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县沿海 ___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地处苏北平原,黄海之滨,与 ___隔海相望,南距盐城50公里,北距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不足100公里,全县总 ___1880平方公里,海岸线44.6公里,人口107万。 随着沿海地区的逐步开放,##的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___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滨海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凸现,所以,必须寻求一套科学、系统、实际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来指导其在经济社会、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苏东沿海经济,改善投资环境,使滨海成为苏东沿海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热点,就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谋求有力的资源环境支撑,全面参与“海上江苏”一体化进程,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加强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集约利用有限资源,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新休系,不断增强滨海县的综合竞争力。 一、滨海生态环境的现状

1生态环境 (1)沿海滩涂 县境海岸线南至扁担港,北至中山河口,经二罾、振东、淤尖、临淮、樊集5个乡和新滩盐场。全长44.6公里,达标堤长70公里。有滩涂28.12万亩,其中潮上带21.02万亩,潮间带19.07万亩,未围1.95万亩。县境海岸由于海区内强劲的潮流和波浪的共同作用,逐步形成了侵蚀性海岸,滩面刷深严重,年均刷深15cm,蚀退15m左右,最大纵深3.2km,最小纵深为0,滩地高程一般在 1~1.8m,土质为粉沙泥质,潮间带浅滩平均1.58km,坡度2~2.6%。(2)生物资源 滨海生物资源比较丰富,水产资源主要有各种鱼类、虾、蚌、蟹等71种,林木主要有水杉、意杨、刺槐、银杏、柳树、桃李、梨、杞柳等100余种,草本植物有200余种,中药材100余种,农作物主要有稻、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200余种,另有党参、太子参、白术、何首乌、半夏等100余种中药材植物。野生动物资源120多种。动物资源丰富,人工养殖畜禽有黄牛、马、长毛兔、鸭、鹅等多种,有鱼类等水产品71种,有鸟类120多种,其中

镇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 《即墨市金口镇总体规划(2013-2030)》批前公示 2013年4月,金口镇人民政府委托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承编《即墨市金口镇总体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金口总规”)。2015年5月,“金口总规”通过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2015年7月,“金口总规”通过专家及即墨市相关部门评审会。为加强公众参与,发挥公众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城乡规划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青岛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对“金口总规”进行社会公示,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次规划公示期限为三十天,公示期为2015年7月30日至8月30联系电话:0532-******** 地址:即墨市金口镇人民政府、即墨市店集中心社区管理委员会 公示内容如下: 一、规划背景

1、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抓住了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城镇化的健康、高质量和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生态保护、生态边界、历史文化保护、地方财政、社会公共事业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2、大青岛全域统筹发展时代背景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这也为即墨东部城镇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青岛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战略,大青岛城市发展空间由环胶州湾地区向全域拓展,全域统筹的重点是城乡统筹,城乡统筹的重点是南北统筹,这也为即墨金口小城镇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即墨行政区划调整

汉寿县“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汉寿县“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根据《汉寿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常德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一)“十二五”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 过去的五年,我县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以改善县域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城镇兴县、旅游活县、幸福汉寿”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环境污染整治,推进节能减排,突出生态创建,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环境质量得到了大力改善,较好地实现了“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污染得到集中整治。 严把项目审批关。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实施总量控制,对于不能满足总量控制要求、不能实现达标排放、不符合产业政策或不符合规划布局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审批。五年来,全县共审批工业建设项目137个,否决不符合规定的建设项目8个。强化污染源日常监管。采取计划执法、突击检查、重点抽查、明查暗访和夜间巡查等形式,结合每年开展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偷排或超标排污行为,确保了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运行、达标排放。五年来,共出动执法人员1539人次,检查企业530家次,处理各类环境信访投诉325件,关停违法排污企业11家。大力开展了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

“十二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工业污染治理资金2.5亿多元,完成了医药、化工、苎麻脱胶、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工程建设,通过重拳治污,全县重点工业污染企业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 2、农村环境面貌大力改观。 ①实施了一批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从生态建设,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口子上积极争取上级环保投资1500多万元,开展了两个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及10个重点村的集中整治,其中东岳庙乡綦桥村、朱家铺镇白马村、毓德铺镇相公山村、太子庙镇永兴村、缸儿口村、大南湖乡五竺山村、新兴乡杨李村、周文庙乡南台村、洲口乡猴王村分别争取省级环保专项资金30-50万元开展了农村环境专项整治。 2011年,实施了岩汪湖镇环境连片整治项目,项目总投入73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57万元,省财政投入143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230万元。在岩汪湖镇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地污染治理,对内江水体清障、清淤、清废;建设了一座日处理80吨的垃圾压缩中转站;在主干道旁修建了300个垃圾收集池,配套了垃圾清运车、可回收型垃圾桶;建成了一座日处理能力500吨的生活污水处理站。 2012年,实施了太子庙镇环境连片示范区整治项目,对太子庙镇沙洋坪、排形、倒流坪、黄福、天星、镇居委会开展了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实施了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四大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71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48万元,省财政投入142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215万元。 ②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县环保局会同县畜牧局及乡镇政府对全县畜禽养殖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加强了对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了养殖业主的环保法律意识,引导养殖业主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全县共有大小畜禽养殖场212家,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 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北京市生态环境规划为依据,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法规为保障,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防护相结合,紧紧围绕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重点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分区推进,促进我区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构筑首都第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做出贡献。(二)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节约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北京与房山以及不同建设部门间的关系,优先安排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防风固沙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3、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原则。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从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大局出发,以生态环境建设区划为基础,以重点工程为骨干,通过实施重点整治工程,建立山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平原治沙与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化美化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4、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则。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原则出发,瞄准国内外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水平,充分利用首都的人才优势,加强房山区的国内国际交流,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整治的先进经验,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的精品示范工程。5、景观生态多样性原则。针对房山区自然环境优美、旅游景点众多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景观生态多样性的原则,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而且要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6、治理、建设、保护并重的原则。以保护水资源、森林资源和农田环境为目标,以造林绿化、建设绿色屏障为核心,生物、工程、农业措施相结合,治理、建设、保护并重,在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基础上,全面整治房山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7、坚持生态环境整治与加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房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力求将房山区建成环境优美、城镇居民、农民富足和社会稳定的新郊区。(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房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目标是: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统筹安排,围绕建设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环境建设的总任务,积极组织全区人民,运用政策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第十章专项规划 第二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些有关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论文的阅读,理解,整理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以及如何合理的制定完整的水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并简单列出修复水生态环境的规划措施及水源净化方法。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河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治理 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概述: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而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子,可以说,水资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系统的质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水生态环境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地方出现河道断流、湿地消失、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富营养化、大面积的水体被覆盖, 河道被硬化、渠化, 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 河流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 河流自净能力丧失等问题,导致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状态的河流整治工程进行了反思, 并逐步对已改造的河流进行了回归自然状态的再改造。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内容有两项, 即保护水生态环境和修复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同步进行, 保护推动修复, 修复促进保护。其一, 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对水体及涉水部分进行保护, 包括保护水量水质, 防治水污染, 使其质量不再下降。同时保护水系和河流的自然形态, 保护水中生物及其多样性, 保护水生物群落结构, 保护本地历史物种、特有物种、珍稀濒危物种, 保护生物栖息地。此外, 还要注意保护水文化。其二, 对已经退化或受到损害的水生态环境采取工程技术措施进行修复, 遏制退化趋势, 使其转向良性循环。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工程技术措施应是综合性的, 可利用现有的或建设湿地保护区、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控制点源和非点源等) 、清除内污染源(受污染的淤泥二次释放, 还有藻类和其他水生物残体等) 、相机以水工程科学调度调水释污、河道整治、水系调整、建设江河湖泊生态护坡护岸工程、滨水生态隔离带工程(包括滨水景观绿化带) 、河道曝气、前置库等各项工程技术措施, 进行合理选配。目的是要起到削减污染物产生量和进入水体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 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 使水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配套, 确保工程技术措施的全面实施, 发挥其最大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效果。【1】 1、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原则。 水利部《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包括: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经济社会现实可行原则、保护与修复长期性原则、保持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原则【2】。 (1) 遵循自然规律是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健康江河湖泊应该是生态功能与开发利用功能和谐统一的, 既有良好的生态, 又能够合理利用, 造福人民。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 既要维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 又要可持续开发利用其使用功能,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撑。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相互制约、互为因果。要树立与江河湖泊和谐共处观念, 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水的关系。国内一些湖泊的治理经验表明, 要慎重采取换水和清淤的措施来改善水生态环境, 否则, 都极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要深化对江河湖泊的自然生态规律的研究,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县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县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研究 1.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北京 100048 2.石家庄市规划设计院河北石家庄 050011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正确认识滦县的生态条件、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确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治理措施,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生态环境同社会、经济、生活一起融入城市可持续发展之中,建成“生态滦县”、“和谐滦县”、“宜居城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绿色空间;滦县 中图分类号: tu984.1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human being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basi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know the luan county ecological condition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existed problem, and ascertain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orking out the measure suiting the actual protection and recovery and governa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rmoni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finally mel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闽江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

闽江流域(福州段)水环境保护 “十二五”规划 福州市人民政府 目录

1 闽江流域福州段现状分析 (1) 1.1自然、社会基本概况 (1) 1.2污染源分布分析 (1) 1.3水环境质量分析 (3) 2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价 (6) 2.1“十一五”期间主要进展 (6) 2.2“十一五”期间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8) 2.3“十二五”水环境形势分析 (13) 3 “十二五”规划总则 (14) 3.1指导思想 (14) 3.2规划范围及目标 (14) 4 主要任务 (15) 4.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建设 (15) 4.2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7) 4.3闽江流域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 (19) 4.4工业污染控制工程 (19) 4.5农业污染控制工程 (20) 4.6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22) 4.7闽江流域生态保护工程 (23) 5 保障措施 (25) 5.1政策保障措施 (25) 5.2组织保障措施 (26) 5.3技术保障措施 (28)

5.4资金保障措施 (29) 6 重点项目库 (30)

为巩固提升闽江流域福州段水环境质量整治成果,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生态省建设规划总体纲要》,结合环保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以水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为重点,规划范围包括闽江流域(福州段)内的9个县(市)区。重点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规划重点阐述闽江流域“十二五”期间水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工作任务,提出流域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以及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 1 闽江流域福州段现状分析 1.1 自然、社会基本概况 闽江流域福州段始于闽清县雄江乡,覆盖闽清、永泰、闽侯、市区、长乐等县(市),流域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69.5%,经济总量约占全市的75.4%,在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闽江福州段自淮安起被南台岛分为南北两港,北港贯穿市区与市区内河、湖泊相通,南港又称乌龙江,南北港到马尾汇合后经闽安至亭江再分南北两支入海。闽江在福州市境内流域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河长136公里,主要支流有安仁溪、梅溪、大目溪、溪源溪、陶江、大樟溪、源里溪、井下溪、小目溪、下洞江等。 1.2 污染源分布分析 1.2.1区域污染分析 根据2010年度环境统计及污染源普查数据更新分析污染分布情况。从污染类型与行政地区分析如下: (1)工业污染方面,闽江流域福州段共有325家重点工业企业列入2010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镇总体规划(2018-2030)》规划简介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镇总体规划 (2018-2030)》规划简介 一、规划范围 1.大致坡镇行政辖区范围,规划面积为115.42平方公里。 2.镇区规划范围:东、南接文昌市东路镇,西邻海文高速公路,北达乌土城村。规划总用地面积778.2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262.16公顷。 二、总体发展目标 依托高效绿色农业、南洋河等资源及便捷的交通优势,秉承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原则,建成以商贸、“互联网+”为支撑,以琼剧文化为底蕴,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一流的特色产业小城镇。 三、总体发展定位 打造“海澄文”一体化的重要示范区、形成琼北地区商贸服务中心、创建以琼剧文化为特色的风情小镇。 四、空间发展结构 依托现状产业基础,大致坡镇城乡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一廊、两心、五区”结构。 一廊:以海文高速公路和琼文公路形成的交通发展廊道。

两心:为大致坡镇区综合发展中心和咸来片区综合发展中心。 五区:林下经济发展区、反季节瓜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乡村旅游发展区、建材加工产业区。 五、镇域土地利用规划 用地分类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公墓用地、水域、农林用地等。 六、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根据村镇体系空间结构组织,中心镇——中心村——特色村三个等级。 中心镇:大致坡中心镇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心村:咸来墟、大东村、咸来村、崇德村、美桐村、大榕村。其中咸来墟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经济辐射能力在大致坡镇西部片区中作用明显,是周边行政村经济、社会服务中心。其他中心村是周边各自然村的公共服务中心。 特色村:金堆村、昌福村、栽群村、美良村、永群村,特色村是作为周边各自然村的公共服务同时根据村庄特色建设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等,发展乡村旅游。 七、城镇性质 大致坡镇城镇性质为:琼东北地区以商业贸易、现代服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XX。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一、增强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年来,由于耕地质量退化、农业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递减等不利因素影响,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系统退化与农产品供给要求提升的双重压力。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成为农业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农业源与工业源污染迭加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隐患,农业生态资源利用率低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供销社是为“三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扎根农村,与“三农”息息相关,必须抓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二、重点工作任务(一)加强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养殖企业发展生态化畜禽养殖产业,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促进源头减量。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改进设施养殖工艺,完善技术装备条件。(二)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拓宽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途径,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主要利用方式,宣传引导农民和多部门协作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培育发展秸秆收储运等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较为完善的秸秆还田、收集、储存、运输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可持续运行的综合利用格局。(三)推行化肥减量使用。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推广高产、高效、环保施肥技术,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进施肥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需资料清单

xxx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5-2030) 资料清单 环保局: 收集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SO2、NO2、PM10、PM2.5、CO、O3),大气监测站位图;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地下水的监测资料,监测图;噪声环境质量,监测站位图;区域环境噪声(工业区噪声、居住区噪声、商业区噪声、文教区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监测资料;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 xxx主要污染源分布现状,各污染源的分布图;主要工矿企业的排污资料;各单位危险固废产生量、处理量;工业固废排放总量年度计划,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统计;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年度计划(SO2,烟尘,粉尘,COD,氨氮);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xxx环境功能区划;xxx生态功能区划。 大型项目的环评资料(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和环评报告);各企业环评执行情况及环保验收情况;环评审批情况。 自然保护区规划报告(现有的及规划建设的)及图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及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大气、水、噪声、固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xxx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近五年的环保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计划;环境宣传教育材料及工作实施方案;群众来信来访、热线电话情况,人大代表建议、政

协委员提案的受理、登记、督办和反馈情况。 计划取缔关停企业名录;环境管理队伍建设情况;近五年来xxx 企业监管情况总结;12369环保热线日常管理情况;排污费的征收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监督情况;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情况;环境检测网络标准化建设规划。 关于法规方面的制定或执行情况总结;未来的计划安排。 园区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资料;园区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园区主要污染源统计资料;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园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 节能、环保、生态保护、工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或建设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各园区年、项目验收报告产审核工作的报告。 城区内重点企业的环评、环保规划、清洁生产报告、项目验收报告。 热电厂(能源梯级利用;炉灰、炉渣制建材项目;生物质热电余热大棚;蒸汽管网铺设等)相关项目等项目立项书、科研、初设、实施方案、项目验收报告等。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涉及指标:(规划基准年2014年)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超过275天;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

镇总体规划

关于《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的公告 《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规划成果已经舒城县汤池镇人民政府委托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即将上报舒城县人民政府审批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现依法向社会公告,诚请广大市民踊跃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详情可在汤池镇人民政府网站、舒城县规划局网站及舒城县政府信息公开网上查询。公告期自2018年4月5日起至2018年5月4日止。 附件:《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主要内容 一、规划目的 加快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绿色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在《六安市舒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指导下,结合汤池镇发展实际情况,编制完成《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五统筹的和谐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城市双修等为思想,以塑造生态镇为标准,合理调整城镇发展空间,协调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以及与周边景区之间的关系,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持续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镇品质。 (1)树立区域整体观,处理好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发挥优势,促进发展 (3)优化结构,完善功能

(4)提升品位,塑造特色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四、规划范围 本规划确定镇域、镇区两个规划层次。 1、镇域 包括整个汤池镇域范围,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2、镇区 镇区规划范围共1049.1ha,分为中心片区、三江片区和城冲片区三大片区,中心片区规划范围为北至万佛湖大道(三江快速连接线),西抵倒淌河西侧山体、东达高速公路,南至镇区南侧山体,范围大小为856.2ha;三江片区规划范围为北到三江北环以北用地边界及往东至城冲河边、南达三江南环及万佛湖大道、西以环湖旅游路为界、东至城冲河堤,规划范围约144.3ha;城冲片区规划范围为北到城冲河和舒桐路外绕线、西以现状建成区边缘及平行南延为界、南至敬老院南侧附近、东抵城冲河,规划范围约48.5ha。 五、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1、城镇化发展目标 用10—20年左右的时间,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全面改善投资发展环境,重点建设旅游业和服务业,使之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建成以温泉为特色,地方特色产业比较发达、综合服务业繁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 说明书 四川省丽景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O O九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 (1) 第一章背景及现状 (1) 一、规划背景 (1) 二、现状概况 (2) 三、镇区概况 (4) 第二章规划依据、年限、原则和目标 (4) 一、规划依据 (4) 二、规划年限 (4) 三、规划原则 (5) 四、规划目标 (5) 第三章镇村体系规划 (5) 一、继光镇的区域战略地位 (5) 二、镇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5) 三、产业发展规划 (7) 四、人口及城镇化预测 (9) 五、镇村等级、规模及职能结构规划 (11) 六、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3) 七、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4) 八、镇域环境保护和防灾规划 (16) 九、镇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1) 十、镇域旅游发展规划 (21) 第二部分城镇建设规划 (23) 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23) 一、城镇性质 (23) 二、城镇人口及用地规模 (23) 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 (23) 一、用地适应性分析 (23) 二、城镇发展方向及用地选择 (24) 三、功能结构规划 (24) 四、用地布局规划 (24) 第六章绿地景观规划 (26) 一、现状 (26) 二、绿地系统规划 (26) 三、景观规划 (26) 第七章道路工程规划 (27) 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27) 二、道路交通规划 (27) 第八章管线工程规划 (28) 一、给水工程规划 (28) 二、排水工程规划 (28) 三、燃气工程规划 (29) 四、电力工程规划 (29) 五、通信工程规划 (29) 六、管线综合规划 (30) 第九章环保、环卫及防灾规划 (30) 一、生态及环保规划 (30) 二、城镇环卫设施规划 (30) 三、城镇防灾规划 (31)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31) 一、近期建设用地选择 (31) 二、近期建设用地规模 (31) 三、近期建设重点 (31) 四、近期建设项目 (32)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 (32)

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2011年11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公告 (十一届第42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1年11月24日通过,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11月24日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护规划 第三章植被保护 第四章水资源保护 第五章景观保护 第六章开发利用 第七章监督检查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 附件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规漓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围从事植被、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开发建设、旅游观光、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围四至为:北至漓江源头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端,南至平乐三江口,东至海洋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西至青狮潭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具体保护围见附件。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围不得擅自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条例确定的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围和界线,设置保护区域标志。 第三条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合理利用、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 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负责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组织、协调和监督。政府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