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生态概念:指生物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结构以及其与这种结构所表现出的各种功能关系。更多强调的是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的一种和谐的关系。

3、环境问题第二次高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5

答:①全球性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温室效应加剧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

②非污染性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锐减、土地荒漠化问题等

③突发性、灾难性的环境污染事件:1984年12月,印度博帕卡农药泄漏事件;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④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⑤外来生物入侵

4、两次环境问题的比较P6

答:①影响的范围不同。第一次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表现为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第二次则表现为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问题,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均受到影响。

②产生的机制不同。第一次环境问题的污染源相对简单,污染相对较易得到控制;第二次的污染源类型多、分布广、形成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

③关注影响对象的不同。第一次环境问题主要关注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二次则更关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举出三例环境科学研究的新热点P9

答:①全球环境问题

②环境污染的生态毒理影响

③环境微界面过程

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⑤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等

第二章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

1. 大气分为几层,各有什么特点?P12

答: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和荷电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同时考虑大气的垂直运动状况,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五层。特点如下:

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底层,厚度一般随纬度增大而减小;温度所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存在着空气对流现象;空气密度大;有各种气候现象的产生。

平流层:在对流层顶至55km左右。在30~35km以下,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又称同温层;30~3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这是因为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的存在。该层存在着平流运动;杂质少,透明度高。

中间层:为平流层顶至85km左右,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存在高空对流层。

热成层:为中间层顶至800km高空,温度随高度增加而急剧升高。该层大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使其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粒子,故又称电离层,通信作用。

散逸层:800kn高度以上的大气层,温度高,存在电离现象,基本属于真空状态。

2. 大气污染源分为哪些类型?P13

答: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如排放火山灰、二氧化硫、硫化氢等的活火山,自然溢出煤气和天然气的煤田和油田,森林火灾和沙尘暴等;人为污染源按产生的类型可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按形状特点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按排放方式可分为高架源、线源和面源;按排放时间可分为连续源、间断源和瞬间源。

3. 气溶胶污染物有哪些?P13什么是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P14

答:气溶胶污染物主要有粉尘、烟、雾、降尘和悬浮物等。气溶胶中各种粒子按粒径大小又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降尘和飘尘。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搜集的颗粒物的总质量,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粒径大于30μm的粒子由于自身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下来,故将这部分颗粒物称为降尘。飘尘是指可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物,也可称为可吸入粒子,它分为PM10(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和PM2.5(粒径小于2.5μm的细小颗粒物)。

一次污染物是由污染源直接排放进入环境的;

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原有成分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4. 大气中甲烷的来源及环境效应?P14

答:甲烷(CH4)是无色气体,性质稳定,在大气中浓度较高,占大气中碳氢化合物的80%~85%。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在100多年的时间尺度上,其导致温室效应的能力比CO2高约20多倍。大气中甲烷的主要来源包括燃烧过程、原油及天然气的泄漏、反刍动物的呼吸过程以及厌氧细菌对有机物的发酵和产甲烷过程,后者可发生在各种类型的天然和人工湿地,如泥炭湿地、沼泽湿地和水稻田等,并且是大气中甲烷的主要来源。

5.氟氯烃类来源及环境效应?P15

答:氟氯烃类化合物是指同时含有元素氟和氯的烃类化合物,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一氟三氯甲烷和二氟二氯甲烷,它们可以作为制冷剂、气溶胶喷雾剂、电子工业的溶剂、制造塑料的泡沫发生剂和消防灭火剂等。大气中氟氯烃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与人为来源,即它们的生产和使

用过程。氟氯烃类化合物不溶于水,在对流层大气中性质稳定,不易在对流层中被消除,很容易扩散进入平流层,对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同时,氟氯烃类化合物也是温室气体,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7. 光化学烟雾的概念?它的产物是什么?P19

答: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事件,称为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的混合型烟雾,其组成非常复杂,主要是臭氧,此外还有NO2、PAN等。这种强氧化性烟雾对人眼和呼吸系统有强烈刺激,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并且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使植物受到严重损害。

8. 酸雨pH界限多少?酸雨如何形成?P21

答:PH<5.6的降雨。酸雨现象是大气化学过程和大气物理过程的综合效应。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它们占总酸度的90%以上。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NO X和SO2是引起酸沉降的两大类主要致酸物质。它们进入大气后,要经历扩散、转化、输送以及被雨水吸收、冲刷、清洗等过程。在上述过程中气态的NO X和SO2可以分别转化成硝酸和硫酸,并溶于云滴或雨滴而成为降水成分,其转化速率受气温、辐射、相对湿度以及大气成分等因素的影响。

9. 污染系数?P25

答:污染系数=风向频率/该风向的平均风速污染系数表示风向、风速综合作用对空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程度。

10. 逆温的概念P26

答:在大气边界层,由于气象和地形等条件的影响,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11. 论述大气污染防治的方法及策略?P39 / P40

答:方法:颗粒物净化技术,又称除尘技术,是指将颗粒物从废气中分离出来并加以回收的操作过程。包括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式除尘和静电除尘四类方法。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催化转化法、膜分离法、燃烧法和冷凝法等。

策略:(一)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

1、合理工业布局,调整工业结构

2、选择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技术

3、发展绿色植物

(二)控制或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途径

1、改变燃料组成和能源结构

2、改革工艺设备、改善燃烧过程

3、集中供热

(三)加强大气环境质量管理

(四)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促进全球合作

1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分为几类功能区?我们中心校区是几类功能区?标准中的基本项目和其它项目各是什么污染物?

答: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我们中心校区是二类功能区。

标准中的基本项目: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 μm),即PM10、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 μm),即PM2.5

其它项目:总悬浮颗粒物(TSP)、氮氧化物(NOx)铅(Pb)、苯并[a]芘(BaP)

第三章

1. 水的社会循环概念?P45

答: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社会由于生产与生活的需求,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使用后又以生活污水、生活废水(工业废水与农业退水等)等形式排出,最终又流入天然水体中。由此构成了一个以人类社会为中心的局部循环体系,我们称之为水的社会循环。

2. 水质指标中物理性指标、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P47

答:物理性指标:感官物理性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度、浑浊度、透明度等;其他:残渣和电导率。

化学指标:一般性化学指标:PH、碱度、硬度、阴离子、总含盐量、一般有机物质等;有毒的化学指标:各种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等;氧平衡指标: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

生物学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各种病源细菌、病毒等

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几类功能区?

答: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4. 水体富营养化概念?P63

答:“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含量过多,刺激水中藻类以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中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水生植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根据成因差异可分为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两种类型。

5. 水俣病?痛痛病?P50

答:汞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可以在采矿和相关的化工生产中流入环境而造成污染。水俣病实际为汞污染的中毒。患者手足协调失常,甚至步行困难、运动障碍、弱智、听力及言语障碍、肢端麻木、感觉障碍、视野缩小;重者例如神经错乱、思觉失调、痉挛,最后死亡。痛痛病就是镉环境污染造成的人类健康公害事件之一。由于矿山废水污染了农田,镉通过食物链进入了人体,慢慢积累在肾脏和骨骼中并引发了中毒,主要症状为骨质疏松。

6. 水中石油污染的危害?P51

答:1、含有石油类的废水排入水体后形成油膜,阻止大气对水的复氧,并妨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2、石油类经微生物降解组要消耗氧气,造成水体缺氧。

3、石油类黏附在鱼鳃及藻类、浮游生物上,可致其死亡;石油类还可以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

4、石油类的组成成分中含有多种有毒致癌物质,食用受石油类污染的鱼类等水产品,会危及人体健康。

5、破坏优美的海滨风景,降低疗养、旅游地功能。

7. 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的异同点?富营养化的特征及危害?P64

答:同:是由于水体中氮、磷富集,引起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

异:天然富营养化是湖泊水体生长、发育、老化、消亡整个生命史的必须过程,经历时间长,需以地质年代或世纪描述;人为富营养化因人类排放含有氮磷的工农业生活污水所致,演化速度极快,短时间内可使湖泊由贫变富。

特征:1、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2、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减少,个体迅速增加,特别是蓝藻、红藻的个体数理猛增,而其他种类逐渐减少;3、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颜色不同,睡眠往往呈现蓝、红、棕、乳白等颜色,在海水中出现叫“赤潮”,在淡水中称“水华”。

危害:1、破坏水产资源;2、造成藻类种类减少;3、危害水源;4、加快湖泊老化的进程。

8. 富营养化的判断标准有哪些?P65

答:湖水营养物质浓度、藻类中叶绿素a含量、湖水透明度以及溶解氧等。

9. 水体污染控制模式?P67

答:按水体控制的工作程序、污水处理的实际程度,水体污染控制可概括为系统整合全过程的“三级控制”模式。

一级控制-------污染源头控制-------上游段

二级控制-------污水集中处理-------中游段

三级控制-------尾水最终处理-------下游段

环境水体或回用

10. 如何控制面源污染?P68

答:1、农村面源: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土壤侵蚀;合理利用农药;截流农业污水;畜禽粪便处理;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处理

2、城市径流:充分收集利用雨水;减少城市硬质地面;增加城市绿化用地

11. 污水处理的分级?P72

答:按污水处理深度的不同,污水处理大致可分为预处理、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1、预处理:预处理的工艺主要包括格栅、沉砂地,用于去除污水中粗大的悬浮物,密度大

的无机砂粒及其他较大的物质,以保护后续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及减轻污染负荷。

2、一级处理:多采用物理处理方法,其任务是从污水中去除呈现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

悬浮物去除率为60%~70%,有机物去除率为20%~40%。

3、二级处理:多采用生物处理法,其主要任务是大幅度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

机污染物。有机物去除率为70%~90%。

4、三级处理:通常采用生物除氮脱磷法。或混凝沉淀、过滤、吸附等一些物理化学方法,

其任务是在二级处理之后,进一步去除残留在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其中包括微生物未能降解的有机物、氮、磷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以满足更严格的污水排放或回用要求。

第四章

1. 土壤污染概念P74

答: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产生土壤环境质量现存的或潜在的恶化,对生物、水体、空气或/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或可能有危害的现象。

2. 土壤污染特点P74

答:1、隐蔽性;2、长期性;3、间接危害性

3. 土壤重金属Tessier分为哪五态?P78 表4-1

答: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

4.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物理、化学、生物能够展开论述)P82

答:(一)物理修复:

1、客土法:是将一定量的无污染土壤覆盖在已污染土壤表层,或将已污染的土壤去除、运入新的无污染土壤,使污染土壤得到恢复的方法。其对治理重金属污染,效果显著,不受土壤条件的限制;但是工程量大、费用高、土壤结构和肥力恢复时间长,并且存在污染土壤的处理问题,因此目前只用于污染严重、污染面积小的区域。

2、玻璃化技术: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置于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玻璃态结构,使重金属固定于其中,稳定了土壤重金属,达到消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该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土壤重金属的污染,且去除速度快;但其技术工程量大、费用高常用于重金属中污染区的抢救性修复,对某些特殊废物运入放射性废物非常适用。

3、电动修复:是在水分宝盒的土壤中施加电场,电场能打破土壤对金属的束缚,金属离子能以电渗透的方法转移到阴极附近或被吸引到土壤表层而加以清除。该技术在去除渗透性土壤中的铅、砷、镉、铬、铜、铀、汞和锌等重金属是非常有效的,具有经济效益高、后处理方便、二次污染少等优点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4、土壤淋洗:是用淋洗液(清水或含有能提高重金属可溶性试剂的溶液)来淋洗污染土壤,把土壤固相中的重金属转移到土壤液相,从而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

(二)化学修复:指主要通过添加各种化学物质,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直接或间接改变重金属的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最终抑制或降低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的土壤修复方法。

1、控土壤PH:在污染土壤中加入碱性改良剂。将土壤PH调整至使重金属离子具有最小溶解度的范围,从而实现其稳定化。

2、改变土壤氧化还原状况:通过控制土壤水分,调节他氧化还原状况,可达到降低土壤重金属危害的作用;通过对于已污染的土壤增加氧化还原试剂,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价态来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和迁移性;合理施用堆肥厩肥、植物秸秆等有机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而且可以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同时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及植物对其的吸收。

3、沉淀技术:沉淀剂包括碳酸盐、硅酸盐、磷酸盐、石灰硫磺合剂等

4、吸附技术:作为处理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剂有活性炭、黏土、金属氧化物(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铝等)

5、拮抗技术:化学性质相近的金属元素常常产生拮抗竞争作用,因此可根据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拮抗作用,利用一些对人体没有危害或危害较轻的重金属拮抗作用来控制土壤中重金属污染。

(三)生物修复:是利用(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毒性的污染修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达到土壤中重金属的净化作用:①通过生物作用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固定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②通过生物吸收、代谢打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作用。包括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植物稳定、植物会挥发和植物提取)。

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念及特性?P85

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能够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土壤等)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

特性:高毒性、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远距离迁移性

6.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答: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

I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II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III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标准分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各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标准的级别规定如下:

I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

II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

III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

第五章

1. 固体废物概念?固体废物处置的概念?P92

答: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了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固体废物处置是指采取能将已无回收价值或确属不能再利用的固体废物(包括对自然界及对人身健康危害性极大的危险废物)长期置于与生物圈隔离地带的技术措施,也是解决固体废物最终归宿的手段,亦称最终处置技术,包括堆置。填埋、海洋投弃等。

2. 固体废物的特点?P93

答:1、有用与无用的相对性

2、具有资源与环境的双重价值

3. 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发达国家的4R? P96

答:原则: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发达国家的4R:reduction(减量化)、reuse(重复利用)、recycle(再生)和recovery(回收)

4.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途径?P100

答:主要用来生产粉煤灰水泥、粉煤灰砖、粉煤灰硅酸盐砌块、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建筑材料,比如蒸制粉煤灰砖、烧结粉煤灰砖和泡沫粉煤灰保温砖;还可以用于农业肥料和土壤改良剂。

5. 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 P110

答:危险废物处理:

1、物理处理:指通过磁选、液固分离、干燥、蒸馏、蒸发、洗提、吸收、溶剂萃取、吸附、膜工艺、冷冻等物理处理技术,改变危险废物的体积及结构外形,使之更便于加工或处置。

2、化学处理:指通过中和、沉淀、氧化或还原、水解、辐照等化学处理技术,改变危险废物的有害成分或将他们转变成更适合做下一步处理或处置的形态。

3、生物处理:指通过生物降解、生物吸附等生物过程处理危险废物或含有有害成分的有机废水,使之便于下一步的处理或处置。

4、固化:固化的实质是使危险废物中的有害成分呈现化学惰性或被包容起来,从而减小废物的毒性和迁移性,以便于运输、利用和处置。

危险废物处置:

1、焚烧:危险废物进场后,经登记、称重、取样、分类贮存后,进行废物资源化利用。对

不宜回收利用且具有一定热值的危险废物进行焚烧。

2、填埋: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适用于不能回收利用其组分和能量的危险废物。

第六章

1. 噪声污染的特性?P112

答:噪声污染界定的特殊性;噪声污染的局部性;噪声污染的暂时性

2. 基准声压、基准声强各是多少?P114

答:基准声压:P0=2*10-5Pa

基准声强I0=10-12W/m2

3. 飞机噪声采用什么指标评价?P117

答:采用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进行评价。

4. 声环境质量标准?我校教学区属于几类功能区,具体数值多少?“昼间”和“夜间”指的什么时间?P118

答:

“昼间”是指6:00 至22:00之间的时段;“夜间”是指22:00至次日6:00之间的时段。

5. 噪声控制技术?P120

答:1、吸声技术:声波通过媒质或入射到煤质分界面上时声能减少的过程。吸声材料有多孔材料和柔顺材料。多孔材料的物理结构特征是材料内部有大量的、相互贯通的、向外敞开的微孔,即材料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如纤维类(玻璃棉、岩棉、植物纤维、木质纤维)、泡沫材料(泡沫塑料、泡沫混凝土等)、吸声建筑材料和颗粒材料等。吸声结构是指用一定材料组成的吸声构件,包括共振器、穿孔板吸声结构、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和薄板吸声结构。2、隔声技术:当声波在传播途径中,遇到匀质屏障物时,由于传出来的声能总是或多或少的小于传进来的能量,这种由屏障物引起的声能降低的现象称为隔声。具有隔声能力的屏障物称为隔声结构或隔声构件。隔声量的大小与隔声构件的材料、结构和入射声波的频率有关。

3、消声技术:是指通过安装消声器从而减弱噪声的技术。隔声器的种类根据消声原理主要分为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和组看复合型消声器三种类型。

6. 放射性污染的治理?P124

答:针对放射性特征(放射性强弱、寿命长短)和核废物形态(废液、废气、固体废物)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反射性污染的防治。反射性废物的处理流程通常包括废物的收集以及废液与废气的净化、浓集和固体废物的减容、贮存、固化、包装及运输处置等。

1、反射性废液的处理:化学处理、离子交换、吸附法、膜分离法、生物处理、蒸发浓缩等。

2、反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土堆堆放或回填矿井

3、反射性废气的处理:吸附法和扩散稀释法,如活性炭吸附

7. 噪声的相加合成

答:查表法

L1≠L2时,求L1+2 可查表(或查曲线)—分贝和的增值。

步骤:

(1)先求L1与L2的差值:L1-L2;

(2)由所得差值从表中查得增值△L;

(3)由L1+2=L1+ △L,求出合成声压级值。

小结:

1、两个声压级相等时,合成L=L1+3 dB;

2、两个声压级不等时,最大不超过3dB。(L1>L2,L1+2≤L1+3)

3、两个声压级不等时,相差≥10dB以上时,增值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仍等于L1

例L1=90dB,L2=75dB,合成L=90dB

5、多声源叠加时,逐次两两叠加,与次序无关。

Eg1: 四个不同声压级的噪声源(噪声级分别为95、94、93、90dB)

解: (1) Lp1 - Lp2=95-94=1dB

(2) 查表1dB→△L1=2.5dB

(3) Lp5=Lp1+ △L1=95+2.5=97.5dB

(4) Lp3 - Lp4=93-90=3dB

(5) 查表3dB→△L2=1.8dB

(6) Lp6=Lp3+ △L2=93+1.8=94.8dB

(7) Lp5 - Lp6=97.5-94.8=2.7dB

(8) 查表2.7dB→△L3=1.9dB

(9) Lp总=Lp5+ △L3=97.5+2.5=100dB

Eg2:三个不同声压级的噪声源(噪声级分别为60、54、61dB)

解:(1) Lp1 - Lp2=60-54=6dB

(2) 查表6dB→△L1=1dB

(3)Lp4=Lp1+△L1=60+1=61dB

(4)Lp4-Lp3=61-61=0dB

(5) 查表0dB→△L2=3dB

(6)Lp6=Lp4+△L2=61+3=64dB

第七章

1. 环境监测的分类?P130

答:按检测性质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检测和研究性检测

按检测介质分类: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检测、土壤检测、固体废物检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和病原体监测、病毒、寄生虫等的监测。

2. 环境监测的程序?P131

答:现场调查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送、保存及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质量保证与综合评价等一系列过程。

3. 地表水监测布点,如何布置断面?P136

答:流经城市或工业区等污染较重的河段,一般设置三个断面。第一类为对照断面,该断面反映进入本区河段水质的出事情况,布设在不受污染物影响的城市和工业排污区、生活污水排放口的上游。一个河段止咳设置一个对照断面。第二类为控制断面,该河段反映本地区排放废水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布设在河段内有控制意义的位置,如支流汇入河段、废水排放口下游、污水和河水能充分混合的河段,可设一个至数个断面。第三类为消减断面,反映河流对去染污的稀释净化情况。在各控制断面下游,如果河段有足够长度,污染物浓度有显著下降处,应设消减断面。

4. 根据课本,河宽60米,水深7米,共布置多少个采样点?P137

答:采样垂线数的设置

由表可知,应设置4个采样点。

5. 土壤采样表层土一般深度多少?剖面有什么要求?

答:深度为0~20cm.

剖面:长1.5m,宽0.8m,深1.2m。

第八章

1. 环境评价的类型?P143

答:根据评价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声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

根据评价的时间,可分为: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三类。

根据评价的区域类型,可分为:行政区域评价和自然地理区域评价。

根据所选择的评价参数,可分为:卫生学评价、生态学评价、污染物评价、物理学评价、经济学评价、地质学评价等。

2. 污染源如何评价?等标污染指数?等标污染负荷?P145

答:污染源评价是在污染源和污染物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为:1、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一共环境质量水平的成因;2、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污染源治理和区域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The ba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号:100201 总学时数:48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教材:《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培桐、薛纪渝、王华东)。 参考书目: 1.刘天齐、林肇信、刘逸农主编,《环境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 2.7 2.王羽亭、井文涌、何强编,《环境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9 3.殷维君,《环境保护基础》,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4.马玉琴,《环境监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5.张小平编,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胡亨魁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7.李连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8.肖洪亮,《噪声污染控制》,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1.课堂教学 要求讲授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条理性,应紧密结合现实内容。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 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2.自学安排 要求参阅与环境有关的国内外论文杂志及报刊,及时了解世界环境问题新动态,应注意与本专业 的环境问题有关的文章并作笔记。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计划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表1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课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课内学时课程内容课内学时

新版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专硕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皇天不负有心人,看到自己通过初试的结果,总算是踏实了下来,庆幸自己这一年多的坚持还有努力,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其实在开始备考的时候自己也有很多问题,也感到过迷茫,当时在网上也看了很多前辈们的经验贴,从中也给了自己或多或少的帮助,所以也想把我的备考经验写下来,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文章也许会有一些凌乱,还请大家多多包涵,毕竟是第一次写经验贴,如果还有什么其他的问题大家可以给我留言,我一定会经常上来回复大家的! 虽然成功录取,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很多懊悔,其实当初如果心态再稳定一些,可能成绩还会再高一些,这样复试就不会担惊受怕了。 其实,经验本是想考完研就写出来的。可是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拖延症加上不自制。所以才拖到现在才写完。备考对于我来说最感谢的要数我的室友了,要不是他们的监督自己也不会坚持下来。 总之考研虽然很辛苦,但是也很充实。想好了方向之后,我就开始想关于学校的选择。因为我本身出生在一个小地方,对大城市特别的向往,所以大学选择了大城市,研究生还想继续留在这。希望你们从复习的开始就运筹帷幄,明年的这个时候旗开得胜,像战士一般荣耀。闲话不多说,接下来我就和你们唠唠关于考研的一些干货! 本文章很长,结尾有真题和资料下载,大家自取。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专硕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02)数学二(844)环境科学概论 (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02)数学二(851)地球科学概

论 (844)环境科学概论参考书目: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杨志峰,刘静玲主编,高教出版社,2010年版; (851)地球科学概论参考书目: 1、舒良树《普通地质学》 2、《地球科学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柳成志、冀国盛、许延浪著 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 1、单词 背单词很重要,一定要背单词,而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小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自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目表面上看难度不大,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非常多了。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类:高频核心词、基础词和生僻词,分别从各自的特点掌握。 (1)高频核心词 单词书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真题用书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里面的单词都是从历年考研英语中根据考试频率来编写的。 核心,顾名思义重中之重。对于这类词汇,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比较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这种方法指的是把同类词汇收集在一起同时记忆。将同类词汇放在一起记忆,当遇到其中一个词时,头脑中出现的就是一组词,效率提高的同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约48学时)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 1.教学内容 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 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 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 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 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 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 原理); 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 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 1. 教学内容 1.数据类型; 2.寻址技术; 3.指令系统的设计; 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 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人力资源】05GIS环境科学教学大纲-《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环境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SCIENCE OF ENVIRONMENT 学时数:36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 执笔者:徐颂 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 1、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 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 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理解环境的概念; 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 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 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说明

03164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说明 一、本课程使用教材、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使用的教材为《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刘静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参考书:《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修订版,刘培桐编著。 二、本课程的试卷题型结构及试题难易度 1.试卷题型结构表 课程代号03163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 题型单选题填空题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应用题合计每题分值 1 1 2 3 5 10 ※题数20 10 5 5 5 2 47 合计分值20 10 10 15 25 20 100 2.试卷按识记、理解、掌握、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命制试题,四个认知层次在试卷中所占 的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理解占30%、掌握30%、综合应用占20%。 3.试卷难易度大致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难”。根据课程的特点,每份试卷中不 同难易试题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依次为容易占30分、中等偏易占30分、中等偏难占20分、难占20分。 三、各章内容分数的大致分布 章次内容平均分值 第1章绪论10 第2章自然环境 6 第3章人工环境7 第4章人类活动与环境8 第5章全球环境变化10 第6章环境伦理10 第7章环境地学7 第8章环境生态 4 第12章环境监测 5 第13章环境评价 4 第14章环境规划 4 第15章环境污染控制 4

第16章环境政策与法规 3 第17章流域环境管理 3 第18章城市环境管理与实践 3 第19章工业环境管理与生态工业 4 第20章农业环境管理与实践 4 第21章环境教育 4 四、各章内容的重、难点 章次重点难点 第1章环境,环境的特性无难点 第2章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大地女神(Gaia)假说第3章各种人工环境的特点城市环境功能理解 第4章资源危机,环境问题实质,生态平衡,生态破坏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关 系 第5章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视听系统退化,环 境安全 环境变化的机理第6章环境伦理观的演变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几种发展模式 第7章人类-地球复合系统的类型及特性、人文干扰影响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第8章生态系统的特性、演替,干扰的种类及影响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第12章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指标环境监测技术愈发案第13章环境评价的原则、方法评价的程序 第14章环境规划的原则、内容和作用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第15章环境污染控制类型,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无难点 第16章环境政策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作用,环境标准无难点 第17章流域环境问题,流域环境管理的原则及方法无难点 第18章城市环境管理特性及发展,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无难点 第19章工业环境污染的特点及防治,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生态工业及生态工业园 区 第20章农业环境问题,农业环境管理,生态农业, 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无难点 第21章环境教育的意义和目标,环境素质与环境行为无难点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0716003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全日制本科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境经济等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 1.牢固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环境污染物的在各种环境因子中的转化规律; 3.一般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转化的计算过程和具体应用; 4.一般了解环境污染物的数学模型推演。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环境及其组成 §2、环境问题 §3、环境科学 本章重点:环境与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和任务。 本章难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类和组成。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 §3、我国的环境问题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本章重点: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环境问题。 本章难点: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1、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3、森林生态系统 §4、生态平衡 §5、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本章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生态平衡。 本章难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科学概论》科目考试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适用于石河子大学研究生环境化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重要应用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考生掌握环境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和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了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一般规律;了解污染物控制、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技术方法;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二、考试方式与时间 硕士研究生入学《环境科学概论》考试为笔试。 三、考试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掌握环境要素及其性质;掌握当前全球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理解环境的分类。 (二)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和内容;掌握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当前采取的实施措施;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 (三)掌握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污染源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逆温层、大气稳定度;掌握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与危害;掌握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及危害;掌握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概念及主要措施;理解SO2和NOX的治理技术;理解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转化;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四)掌握主要的水质指标及主要的水污染物和水污染源;掌握水体自净和水环境容量,水体富营养化;掌握水环境污染的控制和管理;理解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了解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机制。 (五)掌握土壤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环保中的作用;掌握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的危害;掌握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和综合防治措施;理解农药在土壤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暨南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暨南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学概论》(考试代码:815)考试大纲 I.考察目标 主要考察学生对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环境科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及人口、能源、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熟悉全球环境现状、突出问题及原因,能合理预测全球环境发展趋势;对环境研究工作具备清晰的思路,能提出合理的方法。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考查内容及范围 第1章绪论 1.1 环境 1.2 环境问题 1.3 环境科学 1.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2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1 自然资源概述 2.2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3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4 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5 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3章生态学基础 3.1 生态学 3.2 生态系统 3.3 生态平衡 3.4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4章能源与清洁能源 4.1 能源的定义和分类 4.2 我国能源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4.3 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4.4 清洁能源 4.5 能源发展战略及其趋势

第5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5.1 大气污染概述 5.2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5.3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第6章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6.1 水体污染概述 6.2 水体自净 6.3 水体污染综合防治 第7章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 7.1 固体废物概述 7.2 固体废物的管理原则 7.3 固体废物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第8章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8.1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8.2 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治 8.3 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 8.4 热污染及其防治 8.5 光污染及其防治 第9章土壤污染及其修复 9.1 土壤污染概述 9.2 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 9.3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第10章环境规划与管理 10.1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 10.2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手段 10.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 第11章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 11.1 环境监测 11.2 环境质量评价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约占20%) 简答题(约占35%) 填空题(约占20%) 论述及应用题(约占25%) 五、主要参考书目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曲向荣编著,科学出版社,2015 《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刘静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操作系统(英)》课程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英)》课程教学大纲 (Operating Systems)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201313 学分:3学分 总学时:51学时(其中实验 9 学时) 适用对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信息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操作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系统的开发模式、开发方法和操作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参与系统软件分析和开发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使用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51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2学时,上机实践教学9学时。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5 hours, Lab 0 hour) Main Points: Short history,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Objectives, Functions, Multiprogramming, Real-Time System, Batch system, Time-sharing system, 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Chapter 2 Computer-System Structures ( 1.5 hours , Lab 0 hour)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修订)人: 李灿平、郭亚莎制定(修订)时间: 2006年 7 月所在单位: 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本章简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以及发展历史。同时讨论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1.1 操作系统的概念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操作系统以及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重点: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掌握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1.2 操作系统的历史 本节按器件工艺介绍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本节重点:多道程序系统的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理解多道程序系统概念。 §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 本节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的类型、特点及适用的对象。 本节重点: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上述三大操作系统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1.4 操作系统功能 本节简单介绍操作系统的五个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用户接口。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功能。 §1.5 计算机硬件简介 本节简单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自修。

§1.6 算法的描述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有关过程所用的描述算法。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本书所采用的描述算法。 §1.7 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本节介绍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系统管理的观点,用户界面观点和进程管理观点。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三种观点。 第二章操作系统用户界面 本章主要讨论操作系统的两个用户接口,并以UNIX系统为例,简单介绍用户接口的使用操作方法。 §2.1 作业的基本概念 本节介绍作业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作业及作业组织(结构)。 本节重点:作业的基本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作业的基本概念,了解作业的组织。 §2.2 作业的建立 本节介绍作业的几种输入方式和作业的建立过程。 本节重点:联机输入方式和Spooling系统,作业控制块PCB和作业的四个阶段。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作业的几种输入方式,理解Spooling系统,掌握作业建立的过程内容。理解作业的四个基本阶段。提交、后备、执行以及完成阶段。 §2.3 命令控制界面接口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的命令接口界面。介绍命令接口的两种使用方式。讨论联机方式下操作命令的分类。 本节重点:命令接口的使用方式。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命令接口的作用和使用方式。了解联机方式下操作命令的分类。 §2.4 系统调用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提供给编程人员的唯一接口,系统调用。同时讨论系统调用的分类。 本节重点:编程人员通过系统调用使用操作系统内核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和系统调用的处理过程。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系统调用的分类、理解系统调用的功能、掌握系统调用的处理过程。 §2.5 UNIX用户界面 本节简单介绍UNIX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以及UNIX系统结构。同时讨论UNIX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的分类功能和使用方法。 本节重点:UNIX系统的特点。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UNIX系统的发展史,掌握UNIX系统的特点,理解UNIX系统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的功能。 第三章进程管理 本章详细介绍进程和线程管理的有关概念和技术。 §3.1 进程的概念 本节介绍进程的基本概念。通过程序的并发执行,引出进程具有并发性特征的概念。同时讨论进程的各式各样的定义以及作业和进程的关系。 本节重点:进程的特征。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程序的并发执行,掌握进程的特征。 §3.2 进程的描述 本节介绍进程的静态描述以及进程上下文结构。 本节重点,进程的上下文结构。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进程的静态描述内容,掌握进程控制块PCB的作用和进程上下文结构。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个相对概念,以 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 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 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 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 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 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 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 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 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 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11.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 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12.大气污染物扩散: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 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 13. 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 声压级:指表示声音的大小的一个声压对数比,用L p表示,单位分贝(d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