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技术 (2)

分离技术 (2)
分离技术 (2)

精馏及其在甲醇合成中的应用粗甲醇精制的精馏过程, 传统上多采用由预塔和主塔构成的双塔流程。鉴于对高品质、低乙醇甲醇产品的要求和节能的优势, 又发展出三塔双效精馏流程。据资料[ 2 ] 介绍, 不少国外公司均采用了这一先进流程。国内也报道了若干生产厂投产了这种三塔双效流程[3~ 6 ]。本文将对有关问题作更深入的讨论。

1

一、精馏

1.1概念

一种利用回流使液体混合物得到高纯度分离的蒸馏方法,是工业上应用最广的液体混合物分离操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轻工、食品、冶金等部门。精馏操作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根据操作方式,可分为连续精馏和间歇精馏;根据混合物的组分数可分为二元精馏和多元精馏。根据是否在混合物中加入影响汽液平衡的添加剂,可分为普通精馏和特殊精馏。(包括萃取精馏、恒沸精馏、加盐精馏)。若精馏过程伴有化学反应,则成为反应精馏。

1.2精馏原理

双组分混合液的分离是最简单的精馏操作。典型的精馏设备是连续精馏装置(图1),包括精馏塔、再沸器、冷凝器等精馏塔供汽液两相接触进行相际传质,位于塔顶的冷凝器使蒸汽得到部分冷凝,部分分凝液作为回流液返回塔顶,其余馏出液是塔顶产品。位于塔底的再沸器使液体部分汽化,蒸汽沿塔上升,余下的液体作为塔底产品。进料加在塔的中部,进料中的液体和上塔段来的液体一起沿塔下降,进料中的蒸气和下塔段来的蒸气一起沿塔上升。在整个精馏塔中,汽液两相逆流接触,进行相际传质。液相中的易挥发组分进入汽相,汽相中的难挥发组分转入液相。对不形成恒沸物的物系,只要设计和操作得当,馏出液将是高纯度的易挥发组分,塔底产物将是高纯度的难挥发组分。进料口以上的塔段,把上升蒸气中易挥发组分进一步提浓,称为精馏段;进料口以下的塔段,从下降液体中提取易挥发组分,称为提馏段。两段操作的结合,使液体混合物中的两个组分较完全地分离,生产出所需纯度的两种产品。当使 n组分混合液较完全地分离而取得n个高纯度单组分产品时,须有n-1个塔。

精馏之所以能使液体混合物得到较完全的分离,关键在于回流的应用。回流包括塔顶高浓度易挥发组分液体和塔底高浓度难挥发组分蒸气两者返回塔中。汽液回流形成了逆流接触的汽液两相,从而在塔的两端分别得到相当纯净的单组分产品。塔顶回流入塔的液体量与塔顶产品量之比,称为回流比,它是精馏操作的一个重要控制参数,它的变化影响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

1.3工业上的应用

化工生产中所处理的原料、中间产物、粗产品等几乎都是混合物,而且大部分是均相物系。为进一步加工和使用,常需要将这些混合物分离为较纯净或几乎纯态的物质。精馏是分离均相液体混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属于气液相间的相际传质过程。在化工生产中,尤其在石油化工、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更是广泛应用。

1.4分类

工业上精馏过程有多种分类方法,见下表分类

特点及应用

按蒸馏方式分类

平衡蒸馏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只能达到有限程度的提浓而不可能满足高纯度的分离要求。

常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挥发度相差较大,对分离要求又不高的场合。

简单蒸馏

精馏借助回流技术来实现高纯度和高回收率的分离操作。特殊精馏

特殊精馏适用于普通精馏难以分离或无法分离的物系。按操作压力分类

加压精馏常压下为气态(如空气)或常压下沸点为室温的混合物,常采用加压精馏

常压精馏对于常压下沸点较高(一般高于150℃)或高温下易发生分解,聚合等变质现象的热敏性物料宜采用真空精馏,以降低操作温度。

真空精馏

按被分离混合物中组分的数目分类两组分精馏工业生产中绝大多数为多组分精馏,多组分精馏过程更复杂。

多组分精馏按操作流程分类

间歇精馏间歇操作是不稳定操作,主要应用于小规模、多品种或某些有特殊要求的场合。工业中以连续精馏为主。

连续精馏

1.5精馏操作的主要影响因素

除了设备问题以外,精馏操作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塔的温度和压力(包括塔顶、塔釜和某些有特殊意义的塔板);进料状态;进料量;进料组成;进料温度;塔内上升蒸汽速度和蒸发釜的加热量;回流量;塔顶冷剂量;塔顶采出量和塔底采出量。塔的操作就是按照塔顶和塔底产品的组成要求来对这几个影响因素进行调节。

1.6精馏的主要设备

①精馏塔

按压力---------加压塔、常压塔、减压塔

按单元操作--------精馏塔、吸收塔、解吸塔、萃取塔、反应塔、干燥塔

按支承方式--------框架塔、自支承式塔按塔内件结构--------板式塔、填料塔

②再沸器

再沸器的任务是将部分塔底的液体蒸发以便进行精馏分离。

再沸器是热交换设备,根据加热面安排的需要,

再沸器的构造可以是夹套式、蛇管式或列管式;加热方式可以是间接加热或直接加热。

③冷凝器

冷凝器的任务是冷凝离开塔顶的蒸气,以便为分离提供足够的回流。

部分冷凝的优点是未凝的产品富集了轻组分,冷凝器为分离提供了一块理论板。

当全凝时,部分冷凝液作为回流返回,冷凝器没有分离作用。

二、甲醇精馏

2.1甲醇的性质

①甲醇的物理性质

甲醇是最简单的饱和脂肪醇,分子式为CH3OH,相对分子质量为32.04,常温常压下,甲醇是易挥发和易燃的无色液体,具有类似酒精的气味。甲醇能和水以任意比例互溶,但不与水形成共沸物,因此可用精馏的方法来分离甲醇和水。甲醇蒸气和空气能形成爆炸混合物,爆炸极限为(6.0%~36.5%)(体积分数)。甲醇具有很强的毒性,误饮能使眼睛失明,甚至死亡,甲醇也可以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等途径而导致人体中毒,在空气中甲醇蒸气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05mg/L。

甲醇属极强性有机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能和多种有机溶液互溶,并形成共沸物,共沸物的生成影响甲醇中有机杂质的消除和以甲醇为原料合成其他下游产品的精制。甲醇对气体(如CO2、H2S)的溶解力也很强,但不能与脂肪烃化合物互溶。

②甲醇的化学性质

甲醇分子中含有一个甲基与一个羟基,化学性质较活泼,既具有醇类的典型反应,又能进行甲基化反应,甲醇可以与一系列物质反应,所以在工业上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2.2甲醇精馏工艺及其塔器优化设计

摘要:对四塔甲醇精馏节能流程提出了四项优化措施,利用PRO/Ⅱ工艺模拟软件,进行了工况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工艺流程,甲醇回收率可提高约0.3%,预精馏塔能耗降低约7%;并根据工况研究结果和生产数据,提出了各塔合适的理论级数和操作参数,推荐了各塔结构形式、参考塔径、填料高度或塔盘层数。

关键词:甲醇;精馏;工艺;模拟;优化;塔器

国内常用的甲醇精馏工艺多为鲁奇节能工艺的改进,如在预精馏塔塔顶设置两级冷凝[1],使用约为粗甲醇进料的20%的新鲜水作为萃取水[2],以稳定操作和提高甲醇回收率;并将常压精馏塔侧线抽出的杂醇油用汽提进一步回收甲醇[3]。但工艺流程仍需进一步完善,塔内件的选型还需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作者调研了国内多套甲醇精馏装置的原料组成和运行情况,综合出典型的粗甲醇原料组成,装置规模按200 kt/a 精甲醇计,用PRO/Ⅱ工艺模拟计算软件,选择合适的热力学方法[4],优化其工艺流程和换热网络,求出各塔合适的理论级数,提出了几个常见规模下甲醇精馏装置的参考塔径及填料段高度或塔盘层数,为甲醇精馏装置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1 甲醇精馏工艺流程的优化

1.1 优化换热网络,提高进料温位

常见的甲醇精馏工艺一般将粗甲醇预热到泡点65 ℃左右后进入预精馏塔;本工艺推荐进料粗甲醇先后与常压塔塔釜水和加压塔塔顶精甲醇产品换热,通过用PRO/Ⅱ软件模拟计算,可将粗甲醇进料温度提高到75 ℃左右,进一步模拟计算不同进料温度下预精馏塔热负荷和蒸汽耗量如表1。可见提高进料温度对塔底热负荷和蒸汽耗量有所降低,而冷凝器负荷维持不变,这样可节约预热工质和精甲醇产品冷却水,降低能耗0.8181 kcal/h (1 kcal=4.183kJ),节约塔釜热负荷约7%。

1.2 增设预精馏塔不凝气洗涤器,提高甲醇回收率

甲醇精馏装置损耗甲醇主要是预精馏塔塔顶不凝气中所带甲醇和汽提塔侧线抽出的杂醇油所含甲醇。对于200 kt/a 甲醇精馏装置,如果每提高0.1%的回收率,则可增产甲醇200 t/a。工艺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预精馏塔塔顶不凝气设置洗涤器,对于提高甲醇回收率十分有效,结果见表2。可见增设洗涤器后,不凝气中甲醇含量显著降低,装置回收率提高了0.3%,对于200 kt/a 甲醇精馏装置每年就可多产600 t 甲醇。

1.3 常压塔底废水作为萃取水利用

由于预精馏塔精馏段液相负荷较小,需加入大量新鲜水作为萃取水以提高甲醇回收率,

同时可使装置操作稳定。实际上大部分萃取水是可以利用常压塔塔釜废水,如果由于废水循环而导致的高沸点杂质的积累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可以通过调节洗涤器的补充洗涤水量来抑制系统中高沸点物质的积累,这样可以节约用水、利于环保。这一措施吴嘉等曾有研究[4]。

1.4 汽提塔塔顶气相返回常压塔

首先,汽提塔出精甲醇产品是没有必要的,抽出杂醇油而不带走更多的甲醇,可采用简单的侧线汽提,或者将回收塔塔顶的甲醇气相返回到常压塔中,这样就可以利用常压塔的分离能力回收精甲醇,可降低汽提塔的一次投资和长期运行费用

1.5 优化的甲醇精馏工艺流程

综上所述,优化的甲醇精馏工艺如图1 所示,粗甲醇先后与常压塔塔釜水和加压塔塔顶精甲醇换热到75℃左右进入预精馏塔。塔顶气经过两级冷凝,不凝气再经过洗涤后出装置,冷凝液和洗涤水返回塔顶全回流。塔釜甲醇水经泵加压并与加压塔塔釜甲醇水换热后进入加压塔精馏,塔顶甲醇蒸气进入常压塔塔釜冷凝/蒸发器冷凝,凝液进入回流罐,经回流泵加压后,一部分返回塔顶做回流,另一部分约50%的精甲醇产品出装置。加压塔塔釜甲醇水自压进入常压塔精馏,塔顶分出剩余甲醇,塔釜水一部分返回预精馏塔塔顶洗涤器,剩余废水去污水处理。侧线抽出杂醇油进入汽提塔,塔顶气体返回常压塔,汽提塔侧线杂醇油出装置,塔釜水去污水处理或返回气化工段使用。

2 塔器选型与设计

2.1 理论级和操作条件的确定

国内上百套甲醇精馏装置,当量塔径和塔高差别较大,过则浪费,不足将导致处理能力不够,产品质量难以达标,甲醇回收率降低,设计失败案例时有发生。所以,确定各塔合适并安全的理论级数是优化设计的前提。对此,利用PRO/Ⅱ工艺模拟程序,采用NRTL 热力学计算模型,对热力学参数做了修正,以吻合生产操作数据。采用Shortcut模块先行计算出各塔分离所需的最小理论级,结合实际生产数据和工况,给出了各塔合适的理论级和操作条件,其计算结果见表3。所采用的粗醇组成数据见表4。对于不同规模的甲醇精馏装置,模拟计算只需更改粗醇组成和流量即可。而合适的塔器选型是实现各塔理论级和功效最大化的保证,解决好本装置的系统问题后,重要的就是根据工况、物性和理论级进行塔器选型与结构优化设计,而且国内先进深入全面的塔器技术[6]也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表4 典型的粗甲醇进料组成

2.2 预精馏塔采用全塔盘

预精馏塔主要分离粗甲醇中的轻组分,精馏段气液比较大,液相负荷小,不足以湿润填料表面,且精馏段物性和工况更适合于鼓泡传质过程;提馏段由于少量液蜡的存在,会影响填料表面的液相挂膜而降低分离效率,而且该段采用塔盘还起到充分混合的作用,利于所加碱液和酸性物质的反应。所以该塔采用全塔盘是比较合适的。

2.3 加压精馏塔推荐采用规整填料

对加压精馏塔,只需要分离出约50%的精甲醇,全塔也不需要太多的理论级数;且对于塔釜物料纯度没有也不能有要求,所以完全可以塔釜进料,推荐全塔采用规整填料,可降低塔高,也可以全塔采用塔盘。对于现有装置,可在塔釜增设进料口来实现本工艺,也保留原有工艺能够正常操作。

2.4 常压精馏塔和汽提塔采用复合塔

常压塔需要把剩余的50%甲醇分离出来,所以需要较高的理论级数,其精馏段采用填料,单位塔高可以提供较高的理论级数;塔底废水要达到排放要求,提馏段也需要相当的理论级数,若采用填料要受到液蜡的影响,又不便于侧线抽出,所以提馏段和侧线抽出段采用塔盘比较合适。汽提塔和常压塔结构形式是相似的。

2.5 塔径及内件结构形式的优化结果

通过工艺模拟计算、塔器水力学以及对现有甲醇精馏装置操作数据的研究,在不同处理能力下各塔的推荐塔径见表5,推荐的塔内件结构形式、塔盘层数及填料层高度见表6。表5 各塔的推荐塔径处理能力塔径/mm

/kt·a-1 预精馏塔加压塔常压塔汽提塔

100 1300 1500 1900 600

200 1900 2200 2700800

300 2300 2700 3300 1000

400 2600 3000 3800 1000

600 3200 3900 4600 1200

表6 各塔推荐的塔盘层数及填料层高度

结构形式预精馏塔加压塔常压塔汽提塔

塔盘/层 40~50 — 25~35 20~30

规整填料层高/m — 15.0~18.0 19.0~21.0 6.0~10.0

注:塔盘层数上限为普通F1 浮阀塔盘,下限参考3DT塔盘;填料?比表面积以250 m2/m3 为基准,填料段高度上限为普通板波纹填料,下限参考思瑞迪公司EQUP400 型规整填料。

4 结论

(1)通过分析比较,对甲醇精馏装置换热流程进行优化后提高预精馏塔进料温度,预精馏塔塔底蒸汽用量明显降低,使该塔能耗降低约7%。

(2)增设洗涤器后,装置甲醇回收率提高了约0.3%。

(3)常压塔底废水部分作为预精馏塔洗涤水循环使用,在本案例进料组成条件下,节约新鲜水量应大于粗甲醇进料的7%(质量分数)。

(4)合理的精馏塔内件选型及结构设计可有效地降低投资和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约长周期运行成本。

参考文献

[1] 贾民选.甲醇精馏工艺及装置[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8):179-181.

[2] 宋伯顺,李鸽,刘喜保. 甲醇精馏采用高效塔板和工艺路线的改进[J]. 小氮肥设计技术,2004,25(1):28-31.

[3] 陆文宾,时正兴. 新型高效规整填料塔在甲醇精馏生产中的应用[J].现代化工,2005,25(12):54-57.

[4] 赵瑞红,赵焕琪,张向京. UNIFAC 法在甲醇精馏过程模拟计算中的应用[J]. 化学工程,2000,28(1):48-51.

[5] 吴嘉,陈露. 具有热集成和水集成的甲醇精馏新工艺及其模拟[J].化工学报,2005,56(3):477-481.

[6] 禇雅志,向小凤,付亚玮,等. 塔器技术新进展[J]. 化工进展,2007,26(增刊):1-7.

液相色谱仪结构及原理

液相色谱仪结构及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用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在技术上,流动相改为高压输送(最高输送压力可达 4.9′107Pa);色谱柱是以特殊的方法用小粒径的填料填充而成,从而使柱效大大高于经典液相色谱(每米塔板数可达几万或几十万);同时柱后连有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对流出物进行连续检测。 一、特点: 1.高压: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为流动相(称为载液),液体流经色谱柱,受到阻力较大,为了迅速地通过色谱柱,必须对载液施加高压。一般可达150~350×105Pa。 2. 高速:流动相在柱内的流速较经典色谱快得多,一般可达1~10ml/min。高效液相色谱法所需的分析时间较之经典液相色谱法少得多,一般少于1h 。 3. 高效:近来研究出许多新型固定相,使分离效率大大提高。 4.高灵敏度:高效液相色谱已广泛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器,进一步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如荧光检测器灵敏度可达10-11g。另外,用样量小,一般几个微升。 5.适应范围宽:气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比较:气相色谱法虽具有分离能力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点,但是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沸点太高的物质或热稳定性差的物质都难于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只要求试样能制成溶液,而不需要气化,因此不受试样挥发性的限制。对于高沸点、热稳定性差、相对分子量大(大于400 以上)的有机物(这些物质几乎占有机物总数的75% ~80% )原则上都可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进行分离、分析。据统计,在已知化合物中,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约占20%,而能用液相色谱分析的约占70~80%。 二、性质及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按其固定相的性质可分为高效凝胶色谱、疏水性高效液相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高效离子交换液相色谱、高效亲和液相色谱以及高效聚焦液相色谱等类型。用不同类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或分析各种化合物的原理基本上与相对应的普通液相层析的原理相似。其不同之处是高效液相色谱灵敏、快速、分辨率高、重复性好,且须在色谱仪中进行。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 根据分离机制的不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分为下述几种主要类型: 1 .液—液分配色谱法(Liquid-liquid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及化学键合相色谱(Chemically Bonded Phase Chromatography) 流动相和固定相都是液体。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应互不相溶(极性不同,避免固定液流失),有一个明显的分界面。当试样进入色谱柱,溶质在两相间进行分配。LLPC与GPC有相似之处,即分离的顺序取决于K,K大的组分保留值大;但也有不同之处,GPC中,流动相对K影响不大,LLPC流动相对K影响较大。a. 正相液—液分配色谱法(Normal 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 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液的极性。 b. 反相液—液分配色谱法(Reverse 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 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液的极性。 c. 液—液分配色谱法的缺点:尽管流动相与固定相的极性要求完全不同,但固定液在流动相中仍有微量溶解;流动相通过色谱柱时的机械冲击力,会造成固定液流失。上世纪70年代末发展的化学键合固定相(见后),可克服上述缺点。现在应用很广泛(70~80%)。 2 .液—固色谱法 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为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等)。这是根据物质吸附作用的不同来进行分离的。其作用机制是:当试样进入色谱柱时,溶质分子(X) 和溶剂分子(S)对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发生竞争吸附(未进样时,所有的吸附剂活性中心吸附的是S),可表示如下:

色谱分离技术

亲和色谱 亲和色谱是专门用于纯化生物大分子的色谱分离技术,它是基于固定相的配基与生物分子间的特殊生物亲和能力的不同来进行相互分离的。亲和色谱的显著特点: 具有其他分离技术所不能比拟的高选择性,且色谱过程操作条件温和,能有效地保持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的稳定性,活性样品的回收率也比较高。 所以亲和色谱被广泛用于酶、治疗蛋白、抗体、核酸、辅助因子等生物大分子以及细胞、细胞器、病毒等超分子物质的分离与纯化。 特别是对分离含量极少而又不稳定的活性物质最有效,经一步亲和色谱即可提纯几百至几千倍。 亲和色谱的基本过程: 把具有特异亲和力的一对分子的任何一方作为配基,在不伤害其生物功能情况下,与不溶性载体结合,使之固定化,装入色谱柱,然后把含有目的物质的混合液作为流动相,在有利于固定相配基和目的物质形成络合物的条件下进入色谱柱。目的物质被吸附,杂质直接流出。变换过柱溶液,使配基与其亲和物分离,获纯化的目的产物。 亲和色谱分离中经常采用的生物亲和关系 ①酶:底物、底物类似物、抑制剂、辅酶、金属离子; ②抗体:抗原、病毒、细胞; ③激素、维生素:受体蛋白、载体蛋白; ④外源凝集素:多糖、糖蛋白、细胞表面受体蛋白、细胞; ⑤核酸:互补碱基链段、组蛋白、核酸聚合酶、核酸结合蛋白; ⑥细胞:细胞表面特异蛋白、外源凝集素。 亲和色谱操作中的洗脱方法 在亲和色谱洗脱操作中,洗脱方法有两类,即普通洗脱法和专一性洗脱法。 普通洗脱法:与其他色谱分离方法一样,可以通过改变溶剂或缓冲液的类型,改变缓冲液的pH和离子强度,改变洗脱温度,以及添加促溶剂等措施进行洗脱。 专一性洗脱法:是指溶液中的配基、抑制剂或半抗原等物质与亲和层析剂上的配基,同时对生物活性物质产生竞争性的结合,从而达到洗脱的目的。一般说来,专一性洗脱可以获得很高的分辨能力。 但是,专一性洗脱剂的价格都比较昂贵,所以常与普通洗脱条件配合作用。 离子交换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利用被分离组分与固定相之间发生离子交换的能力差异来实现分离。离子交换色谱的固定相一般为离子交换树脂,树脂分子结构中存在许多可以电离的活性中心,待分离组分中的离子会与这些活性中心发生离子交换,形成离子交换平衡,从而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形成分配。固定相的固有离子与待分离组分中的离子之间相互争夺固定相中的离子交换中心,并随着流动相的运动而运动,最终实现分离。

分离技术 (2)

精馏及其在甲醇合成中的应用粗甲醇精制的精馏过程, 传统上多采用由预塔和主塔构成的双塔流程。鉴于对高品质、低乙醇甲醇产品的要求和节能的优势, 又发展出三塔双效精馏流程。据资料[ 2 ] 介绍, 不少国外公司均采用了这一先进流程。国内也报道了若干生产厂投产了这种三塔双效流程[3~ 6 ]。本文将对有关问题作更深入的讨论。 1 一、精馏 1.1概念 一种利用回流使液体混合物得到高纯度分离的蒸馏方法,是工业上应用最广的液体混合物分离操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轻工、食品、冶金等部门。精馏操作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根据操作方式,可分为连续精馏和间歇精馏;根据混合物的组分数可分为二元精馏和多元精馏。根据是否在混合物中加入影响汽液平衡的添加剂,可分为普通精馏和特殊精馏。(包括萃取精馏、恒沸精馏、加盐精馏)。若精馏过程伴有化学反应,则成为反应精馏。 1.2精馏原理 双组分混合液的分离是最简单的精馏操作。典型的精馏设备是连续精馏装置(图1),包括精馏塔、再沸器、冷凝器等精馏塔供汽液两相接触进行相际传质,位于塔顶的冷凝器使蒸汽得到部分冷凝,部分分凝液作为回流液返回塔顶,其余馏出液是塔顶产品。位于塔底的再沸器使液体部分汽化,蒸汽沿塔上升,余下的液体作为塔底产品。进料加在塔的中部,进料中的液体和上塔段来的液体一起沿塔下降,进料中的蒸气和下塔段来的蒸气一起沿塔上升。在整个精馏塔中,汽液两相逆流接触,进行相际传质。液相中的易挥发组分进入汽相,汽相中的难挥发组分转入液相。对不形成恒沸物的物系,只要设计和操作得当,馏出液将是高纯度的易挥发组分,塔底产物将是高纯度的难挥发组分。进料口以上的塔段,把上升蒸气中易挥发组分进一步提浓,称为精馏段;进料口以下的塔段,从下降液体中提取易挥发组分,称为提馏段。两段操作的结合,使液体混合物中的两个组分较完全地分离,生产出所需纯度的两种产品。当使 n组分混合液较完全地分离而取得n个高纯度单组分产品时,须有n-1个塔。 精馏之所以能使液体混合物得到较完全的分离,关键在于回流的应用。回流包括塔顶高浓度易挥发组分液体和塔底高浓度难挥发组分蒸气两者返回塔中。汽液回流形成了逆流接触的汽液两相,从而在塔的两端分别得到相当纯净的单组分产品。塔顶回流入塔的液体量与塔顶产品量之比,称为回流比,它是精馏操作的一个重要控制参数,它的变化影响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 1.3工业上的应用 化工生产中所处理的原料、中间产物、粗产品等几乎都是混合物,而且大部分是均相物系。为进一步加工和使用,常需要将这些混合物分离为较纯净或几乎纯态的物质。精馏是分离均相液体混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属于气液相间的相际传质过程。在化工生产中,尤其在石油化工、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更是广泛应用。 1.4分类 工业上精馏过程有多种分类方法,见下表分类 特点及应用 按蒸馏方式分类 平衡蒸馏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只能达到有限程度的提浓而不可能满足高纯度的分离要求。

现代化学分离技术(2)

现代化学分离技术期末考试试题卷②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能够除去发酵液中钙、镁、铁离子的方法是() A过滤B萃取 C 离子交换 D 蒸馏 2.超滤膜截留的颗粒直径为( ) A 0.02~10μm B 0.001~0.02μm C <2nm D < 1nm 3.下列哪一个是速率分离过程() A.蒸馏 B.吸收C膜分离D离心分离 4.气体渗透过程的推动力是() A浓度差B范德华力C压力D直流电场 5.反渗透主要用于()分离。 A.悬浮物 B.不含固形物的料液 C. 小分子有机物质溶液 D. 电解质溶质 6.下列哪种作用力不是分子间作用力() A色散力B共价键C诱导力D取向力 7.等温等压下进行的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典型的膜技术分离过程是()。 A反渗透B超滤 C 电渗析 D 透析 8.下列哪一个是平衡分离过程() A蒸馏B吸收C膜分离D离心分离 9.气体渗透是利用气体的()不同,渗透性不同的原理进行分离的过程。 A分子半径B压力 C 温度D气体组成 10.反渗透的前处理通常需要加FeCl3进行絮凝,目的是去除水中的()。 A微生物 B金属氧化物C胶体D有机污染物 11.蛋白质的回收与浓缩可选用()。 A超滤B反渗透C微滤D电渗析 12.当压力逐渐增加,膜面形成浓差极化时,通量()。 A增加放缓 B下降 C维持不变D达到极大值 13.对于电渗析器,增加(),可提高脱盐效率。 A级B膜对数 C段D水量 14.反渗透传质机理可以用“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解释,该模型认为反渗透膜材料为()。 A亲水膜B疏水膜C离子交换膜D荷电膜 15.那一种膜孔径最小() A反渗透B超滤C微滤 D 纳滤 二、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过程有、、。(写出三种即可) 2.衡量分离的程度用___________表示,处于相平衡状态的分离程度是____________。 3.按操作压力不同,蒸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减压蒸馏 4.分离剂可以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电渗析的核心是_________。在__________的作用下,以为__________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_______,把 电解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实现溶液的淡化、浓缩及钝化。 6.精恒沸精馏和萃取精馏主要针对_________和________ 物系,这两种特殊蒸馏均采用加入第三组份的办法以改 变原物系的________________。 7.进行反渗透的两个必要条件是和;而进行电渗析的两个必要条件是和。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请指出自来水、饮用水、纯净水、活性水的制备方法,各自采用了哪些分离技术? 2.比较膜蒸馏与渗透蒸馏的差异,为什么说膜蒸馏与渗透蒸馏过程可用于溶液的浓缩? 3.简述双极膜电渗析及其水解机理。 四、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某乳清溶液含1%NaCl,处理量为20m3,利用电渗析脱除90%的盐含量。电渗析器有效膜面积为 400mm×900mm,共100个腔室。若操作电流为100A,电流效率取0.9,求所需脱盐时间。 2.用间歇渗透汽化过程脱除发酵液中的丁醇。当发酵液中丁醇浓度从6%降至0.6%时,其体积减少了13%,试计 算渗透物中丁醇的浓度。

HPLC分离技术

液相色谱分离技术 一、液相色谱分离条件选择 HPLC可供选择的固定相及流动相选择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应用范围。选择分离类型应根据分离分析的目的、试样的性质和量的多少、现有设备条件等来确定最佳分离方法. 1、依据相对分子质量选择 一般的液相色谱(吸附、分配及离子交换)最适合的相对分子质量范围200—2000.对于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000的样品,则用空间排阻色谱较佳. 2、根据溶解性能选择 如果样品可溶于水并属于能离解的物质,以采用离子交换色谱为佳;如果样品溶于烃类(如苯或异辛烷),则可采用液固吸附色谱;如果样品溶于四氯化碳,则大多数可采用常规的分配或吸附色谱分离;如果样品既溶于水,又溶于异丙醇,则可采用液—液分配色谱,以水和异丙醇的混合物为流动相,以憎水性化合物为固定相. 3、根据分子结构选择 判断样品存在什么官能团.然后确定合适的色谱分离类型.例如,样品为酸、碱化合物,则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样品为脂肪族或芳香族,可采用液—液分配色谱或液—固吸附色谱;异构体采用液—固吸附色谱;同系物不同官能团及强氢键的样品可用液—液分配色谱.现在将其 列入表18.10,作为选择分离类型的参考.

4、流动相的选择 a、液相色谱中流动相的一般要求 ①化学稳定性好.与样品不发生化学反应;与固定相不发生不可逆作用,应保持色谱柱效或柱的保留性能长期不变. ②对样品组分具有合适的极性和良好的选择性. ③必须与检测器相适应,例如,采用紫外检测器,所选用的检测波长(工作波长)应比溶剂的紫外截止波长更长.所谓溶剂的紫外截止波长是当小于外截止波长的辐射通过溶剂时,溶剂对辐射产生强烈吸收,此时溶剂被看作是光学不透明的,它严重干扰组分的吸收测量.表18.11列出了部分常用溶剂的紫外截止波长。

气相色谱分离技术

第三章气相色谱分离技术 第一节气相色谱系统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很重要的,以气体为流动相,以液体或固体为固定相的色谱方法,气相色谱法(GC)有以下特点: (1)高选择性GC能够分离分析性质极为相近的物质。如氢的同位素,有机物的异构体。 (2)高效GC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同时分离分析极其复杂的混合物。如用空心毛细管柱一次可以分析轻油中的200个组分。 (3)高灵敏度由于使用了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以检测10-11-10-13克物质。检测浓度可达到ppt级。 (4)分析速度快GC一般只要几到几十分钟的分析时间,某些快速分析,一秒可以分析十几个组分。 GC法的应用相当广泛,在一千万个化合物中,大约有20%的物质可以用GC方法进行分析,如: 生物化学分析:GC一开始就是用于生物化学领域,气-液GC的创始人Martin首先进行了脂肪酸和脂肪胺的分析。 石油化工分析:用200m的毛细管GC法一次可以分析200个化合物。 环境分析:如水中有机物分析。 食品分析:如粮食中残留农药的分析。 药物临床分析:氨基酸、兴奋剂的分析。 法庭分析:各种物证鉴定。 空间分析:如飞船中气氛分析。 军工分析:如火药、炸药分析。

图3-1是GC的流程示意图。 9 图3-1气相色谱流程示意图 1—高压瓶,2—减压阀, 3—净化器,4—气流调节阀,5—进样口,6—气化室,7—色谱柱,8—检测器, 9—记录仪 气相色谱仪的种类很多,但主要由分离系统和检测系统组成。 3.1.1 分离系统 分离系统主要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和色谱柱组成,其核心为色谱柱。 1.气路系统 气路系统指流动相载气流经的部分,它是一个密闭管路系统,必须严格控制管路的气密性,载气的惰性及流速的稳定性,同时流量测量必须准确,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载气通常用N2,He,H2,Ar等。 2.进样系统 进样系统包括进样装置和气化室。气体样品可以用注射器进样,也可用旋转式六通阀进样。气化室必须预热至设定温度。 3.色谱柱

色谱分析分离方法概述

色谱分析分离方法概述 本书是色谱世界《色谱技术丛书》的第一分册。全书共四章,主要说明了色谱法的发展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及性能比较,色谱法的原理,色谱模型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色谱法的发展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色谱法发展简史 一、色谱法的出现 二、色谱法的发展 三、色谱法的现状和未来 第二节色谱法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色谱法在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色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色谱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和配合 一、色谱法的特点和优点 二、色谱法和其他方法的配合 第二章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及性能比较 第一节色谱法的定义与分类 一、按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状态分类 二、按使用领域不同对色谱仪的分类 第二节现代色谱法的应用领域和性能比较 一、色谱法的应用领域

二、各种色谱方法的性能比较 第三章色谱法的原理 第一节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色谱分离的本质 二、色谱分离的塔板理论 第二节色谱法中常用的术语和参数 一、气相色谱中常用的术语和参数 二、液相色谱中常用的术语和参数 第三节色谱的速率理论 一、气相色谱速率理论 二、液相色谱速率理论 第四章色谱模型理论 第一节色谱模型概述 一、色谱模型理论的意义 二、色谱模型的建立 三、色谱模型的求解 第二节线性色谱 一、理想过程 二、反应色谱 三、扩散的影响 四、相间传质阻力的影响 五、同时含扩散与相同传质阻力的情形

第三节单组分理想非线性色谱 一、理想非线性色谱数学模型分析 二、谱带发展与流出曲线 三、理想非线性色谱间断解的数学意义———弱解 四、非线性反应色谱 第四节双组分理想非线性色谱 一、数学模型分析 二、情形 三、简单波的传播 四、激波 五、谱带的发展与保留值的计算 第一节色谱法发展简史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于1903年在波兰华沙大学研究植物叶子的组成时,用碳酸钙作吸附剂,分离植物干燥叶子的石油醚萃取物。他把干燥的碳酸钙粉末装到一根细长的玻璃管中,然后把植物叶子的石油醚萃取液倒到管中的碳酸钙上,萃取液中的色素就吸附在管内上部的碳酸钙里,再用纯净的石油醚洗脱被吸附的色素,于是在管内的碳酸钙上形成三种颜色的6个色带。当时茨维特把这种色带叫作“色谱”.茨维特于1906年发表在德国植物学杂志上用此名,在这一方法中把玻璃管叫作“色谱柱”,碳酸钙叫作“固定相”,纯净的石油醚叫作“流动相”。把茨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解释名词 生物下游加工过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加工过程 二简答题 1 生物产品与普通化工产品分离过程有何不同?(生物下游加工过程特点是什么?生物分离工程的特点是什么?) 2 生物分离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 3 分离效率评价的主要标准有哪些?各有什么意义? 4 生物分离工程可分为几大部分,分别包括哪些单元操作?(简述或图示分离工程一般流程及基本操作单元) 5 在设计下游分离过程前,必须考虑哪些问题方能确保我们所设计的工艺过程最为经济、可靠? 6 下游加工过程的发展趋势有哪些方面? 7 纯化生物产品的得率是如何计算的?若每一步纯化产物得率为90%,共6步纯化得到符合要求产品,其总收率是多少? 第二章发酵液预处理 一解释名词 凝聚,絮凝,凝聚剂,过滤,离心,细胞破碎,包含体 二简答题 1 为什么要进行发酵液的预处理?常用处理方法有哪几种? 2 凝集与絮凝过程有何区别?如何将两者结合使用?常用的絮凝剂有哪些? 3 发酵液预处理中凝聚剂主要起什么作用?絮凝机理是什么? 4 细胞破碎的方法包括哪几类?工业上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 5 沉降与离心的异同? 6 离心设备可分为哪两大类?按分离因子Fr不同,离心机一般分为哪几类? 7 常用的离心沉降设备有哪些?常用的过滤设备有哪些? 8 固-液分离主要包括哪些方法和设备? 9 试比较固液分离中过滤和离心分离技术的特点。 10 高压匀浆与高速珠磨破碎法各有哪些优缺点? 11 比较工业常用的过滤设备优缺点。离心与过滤各有什么优缺点?

第三章沉淀与结晶 一解释名词 沉淀,结晶,盐析,盐溶,盐析结晶,盐析沉淀,硫酸铵饱和度,晶种,晶核,晶型, 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饱和度 二简答题 1 根据加入沉淀剂的不同沉淀分离主要包括哪几类?) 2 常用的蛋白质沉淀方法有哪些?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的机理什么?用乙醇沉淀蛋白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3 影响盐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工艺设计中如何应用? 4 如何确定盐析过程中需要加入硫酸铵的量? 5 简述有机溶剂沉淀的原理。 6沉淀与结晶有何不同? 7 结晶操作的原理是什么?常用结晶器包括哪两种类型?如何选择结晶设备? 8 粒子大小与溶解度有何关系? 9 有哪些方法造成溶液过饱和? 10 绘制饱和温度曲线和过饱和温度曲线,并标明稳定区、亚稳定区和不稳定区。并简述其意义 11 影响硫酸铵盐析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公式Ig S=β- Ks I 中β、Ks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四章萃取 一解释名词 萃取,反萃取,分配系数,有机溶剂萃取,分离因子,乳化,胶团,反胶团,反胶团萃取,临界胶束浓度,溶解度参数,介电常数,HLB 值,萃取因素,带溶剂,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萃取,双水相萃取,液膜萃取,多级逆流萃取 二简答题 1 生物物质的萃取与传统的萃取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2 溶剂萃取按参与溶质分配的两相不同而分为哪5类?有机溶剂萃取中产生乳化后使有机相和水相分层困 难,一般会出现哪两种夹带?各产生什么后果? 3 萃取过程(方式)设计分为哪几种类型? 4 pH 对弱电解质的萃取效率有何影响? 5 发酵液乳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对分离纯化产生何影响? 影响乳浊液稳定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如何有 效消除乳化现象?

离心机离心分离的几种方法及特点

离心机离心分离的几种方法及特点 2009-07-10文字选择: 制备型超高速离心机的几种分离方法: A.差速离心:逐次增加离心力,每次可沉降样品溶液中的一些组份。 差速离心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离心管在开始时装满了均一的样品溶液。通过在一定速度下一定时间的离心后,就可得到两个部份:沉淀和上清液。 通常在第一次离心时把大部分不需要的大粒子沉降去掉。这时所需的组份大部分仍留在上清液中。然后将收集到的上清液以更高速度离心,把所需的粒子沉积下来。离心的时间要选择得当,使大部份不需要的更小的粒子仍留在上清液中。对于得到的沉淀和上清液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离心,直到达到所需要的分离纯度为止。 差速离心的特点是操作简单,但分离纯度不高。 B.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以同时使样品中几个或全部组份分离,具有很好的分辨率。 1)速率区带法(rate zonal): 根据样品中不同粒子所具有的不同的尺寸大小及沉降速度(S)。大致步骤如下: 在离心管中装入密度梯度溶液,溶液的密度从离心管顶部至底部逐渐增加(正梯度)。 将所需分离的样品小心地加至密度梯度溶液的顶部。样品在梯度溶液表面形成一负梯度。 由于不同大小的粒子在离心力作用下,在梯度中移动的速度不一样,所以经过离心后会形成几条分开的样品区带。 注意:样品粒子的密度必须大于梯度液注中任一点的密度。离心过程必须在区带到达管子底部前停止。2)等密度离心法(isopycnic): 根据粒子的不同密度来分离。离心过程中,粒子会移至与它本身密度相同的地方形成区带。 密度样度的选择要使梯度的范围包括所有待分离粒子的密度。样品可以在密度梯度液粒上面或均匀分布在密度梯度中。经离心后,样品粒子达到它们的平衡点。

色谱技术简介

色谱技术简介 发布者:杭州科晓化工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发布时间:2007年1月30日 Audo look6.0下载引言 色谱法是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Michael Tswett将含有有色的植物叶子色素和溶液通过装填有白垩粒子吸附剂的柱子,企图分离它们时而发现并命名的。各种色素以不同的速率通过柱子,从而彼此分开。分离开的色素形成不同的 色带而易于区分,由此得名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又称层析法。其后的一个重大进展是1941年Martin和Synge 发现了液-液(分配)色谱法[Liquid-Lipuid(partition)Chromatography,简称LIC]。他们用覆盖于吸附剂表面的并与流动相不混溶的固定液来代替以前仅有的固体吸附剂。试样组分按照其溶解在两相之间分配。Martin和Synge 因为这一工作而荣获1952 年诺贝尔化学奖。在使用柱色谱的早期年代,可靠地鉴定小量的被分离物质是困难的,所以研究发展了纸色谱法(Paper Chromatography,简称PC)。在这种“平面的”技术中,分离主要是通过滤纸上的分配来实现的。然后由于充分考虑了平面色谱法的优点而发展了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简称TLC),在这种方法中,分离系在涂布于玻璃板或某些坚硬材料上的薄层吸附剂上进行。 在Stah-l于1958年进行了经典性的工作将技术和所用材料加以标准化之后, 薄层色谱法方赢得了声誉。为了帮助提高纸色谱法或薄层色谱法对离子化合物的分离效率,可以向纸或板施加电场。这种改进了方法分别称作纸上电泳或薄层电泳。 新近发展起来的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Martin和James于1952 年首先描述的,现已成为所有色谱法中最高级和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它特别适用于气体混合物或挥发性液体和固体,即便对于很复杂的混合物,其分离时间也仅为几分钟左右,这已属司 空见惯。高分辩率、分析迅速和检测灵敏等几种优点之综合使气相色谱法成了几乎每个化学实验室要采用的一种常规 方法。近年来,因为新型液相色谱仪和新型柱填料的发展以及对色谱理论的更深入了解,又重新引起对密闭柱液相色 谱法的兴趣。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HPLC)迅速成为与气相色谱法一样广泛使用的方法,对于迅速分离非挥发性的或热不稳定的试样来说,高效液相色谱法常常是更可取的。 色谱法分类 色谱法有多种类型,也有多种分类方法。 (一)按两相所处的状态分类 液体作为流动相,称为“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称为“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固定相也有两种状态,以固体吸附剂作为固定相和以附载在固体上的液体作为固定相,所 以层析法按两相所处的状态可以分为: 液-固色谱(liquid-solid chromatography) 液-液色谱(liquid-liquid chromatography)

超离心技术简介

超离心技术简介 超速离心机的离心速度为每分钟60000转或更多,离心力约为重力加速度的500000倍。在操作技术上,最常用的是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前者是交替使用低速和高速离心,用不同强度的离心力使具有不同质量的物质分级分离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混合样品中各沉降系数差别较大组分的分离。欲分离沉降系数接近的物质,则广泛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这种方法使用一种密度能形成梯度(在离心管中,其密度从上到下连续增高)又不会使所分离的生物活性物质凝聚或失活的溶剂系统,离心后各物质颗粒能按其各自的比重平衡在相应的溶剂密度中形成区带。 一、差速离心 差速离心是交替使用低速和高速离心,用不同强度的离心力使具有不同质量的物质分级分离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混合样品中各沉降系数差别较大组分的分离。离心速度较低,较大的颗粒沉降到管底,小的颗粒仍然悬浮在上清液中。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悬浮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以此类推,达到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目的。 原理:不同沉降系数的组分在不同的离心速度下沉降的速度不同,以此用来分离亚细胞组份。物体围绕中心轴旋转时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离心力越大,被离心物质沉降得越快。 应用:此法多用于分离细胞匀浆中的各种亚细胞组分,用低渗匀浆、超声破碎或研磨等方法可使细胞质膜破损,形成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细胞器和细胞组分组成的混合

匀浆,再通过差速离心将各种质量和密度不同的亚细胞组分和各种颗粒分开。

二、密度梯度离心 密度梯度离心使用一种密度能形成梯度(在离心管中,其密度从上到下连续增高)又不会使所分离的生物活性物质凝聚或失活的溶剂系统,离心后各物质颗粒能按其各自的比重平衡在相应的溶剂密度中形成区带。常用的密度梯度溶剂是蔗糖或氯化铯(CsCl)溶液。用蔗糖时,先将蔗糖溶液制成密度梯度溶液,再在其顶端加样品。离心后,如欲收集所分离的组分,可在离心管的下端刺一小洞,然后分部收集。如用CsCl这种密度大又扩散迅速的溶剂系统时,可将样品均匀地混合于溶剂中。离心达到平衡后, CsCl溶液形成密度梯度,样品中各组分也在相应密度处形成区带。 原理:离心介质以连续密度梯度分布,通过离心、每种物种悬浮到与自己密度相当的介质区。当不同颗粒存在浮力密度差时,在离心力场下,在密度梯度介质中,颗粒或向下沉降,或向上浮起,一直移动到与它们各自的密度恰好相等的位置,在这里颗粒没有重量,不管离心多长时间,它们再也不移动了,形成一系列密度区。从而使不同浮力密度的物质得到分离。 应用:此法常用CsCl、蔗糖、甘油等做介质,一般应用于物质的大小相近,而密度差异较大时。常用来分离提取核酸、富含AT和富含GC的DNA、亚细胞器和质粒等。

蛋白质色谱分离方法

蛋白质色谱分离方法 摘要蛋白质是生命有机体的主要成分,在生命体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分离和检测蛋白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依据蛋白质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已有多种分离手段,如:超滤法、SDS-PAGE、亲和层析等,其中,液相色谱分离技术由于具有重复性好、分辨率高等优势在蛋白质分离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高效凝胶过滤色谱高效亲和色谱 一、引言 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一般都是以复杂的混合物形式存在,每种类型的细胞都含有成千种不同的蛋白质。蛋白质的分离和提纯工作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单独的或一套现成的方法能把任何一种蛋白质完全的从复杂的混合物中提取出来,但对任何一种蛋白质都有可能选择一套适当的分离提纯程序来获取高纯度的制品。 1、蛋白质纯化的总战略考虑 蛋白质回收要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将目标蛋白从细胞培养上清液、细菌破碎液或组织匀浆中提取出来,收率至少达到90%以上。然后进一步作精纯化,这第一步要求去掉大部分杂蛋白,同时要使样品的体积得到充分浓缩,一般要求要浓缩几十到几百倍,粗提液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下一步精纯化。而且每一步都要做电泳判断纯化效果。 2、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的选择 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目标蛋白的结构、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序列,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所决定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性质等信息,根据不同蛋白质之间的性质差异或者改变条件使之具有差异,利用一种或多种性质差异,在兼顾收率和纯度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的蛋白质提纯方法。 二、色谱技术简介 1、色谱分离技术基本概念 色谱分离技术又称层析分离技术或色层分离技术,是一种分离复杂混合物中各个组分的有效方法。它是利用不同物质在由固定相和流动相构成的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物质随流动相一起运动,并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从而使各物质达到分离。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

离心分离技术

离心分离技术 离心分离技术是借助于离心机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根据物质颗粒的沉降系数、质量、密度及浮力等因子的不同,而使物质分离的技术。 一、离心机的种类与用途 离心机按用途有分析用、制备用及分析-制备之分;按结构特点则有管式、吊蓝式、转鼓式和碟式等多种;按转速可分为常速(低速)、高速和超速三种。 1.常速离心机 常速离心机又称为低速离心机。其最大转速在8000 rpm以内,相对离心力(RCF)在104g以下,主要用于分离细胞、细胞碎片以及培养基残渣等固形物,和粗结晶等较大颗粒。常速离心机的分离形式、操作方式和结构特点多种多样,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2.高速离心机 高速离心机的转速为1x104~2.5x104 rpm,相对离心力达 1x104~1x105g,主要用于分离各种沉淀物、细胞碎片和较大的细胞器等。为了防止高速离心过程中温度升高而使酶等生物分子变性失活,有些高速离心机装设了冷冻装置,称高速冷冻离心机。 3.超速离心机 超速离心机的转速达 2.5x104~8x104 rpm,最大相对离心力达5x105g 甚至更高一些。超速离心机的精密度相当高。为了防止样品液溅出,一般附有离心管帽;为防止温度升高,均有冷冻装置和温度控制系统;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和摩擦,设置有真空系统。此外还有一系列安全保护系统、制动系统及各种指示仪表等。 分析用超速离心机用于样品纯度检测时,是在一定的转速下离心一段时间以后,用光学仪器测出各种颗粒在离心管中的分布情况,通过紫外吸收率或折光率等判断其纯度。若只有一个吸收峰或只显示一个折光率改变,表明样品中只含一种组分,样品纯度很高。若有杂质存在,则显示含有两种或多种组分的图谱。 分析用超速离心机可用于测定物质的沉降系数。沉降系数是指在单位离心力的作用下粒子的沉降速度。以Svedberg表示,简称S, 单位秒,1S=1x10-13s。 S可通过超速离心,根据转速、离心时间和粒子移动的距离,按下列公式求出: 式中ω:角速度;t2-t1:离心时间(s);X2,X1:分别为t2和t1时,运动粒子到离心机转轴中心的距离(cm)。 沉降系数与相对分子质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2沉淀分离技术

第二讲沉淀分离技术2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的内容 1、什么是沉析? 2、沉析法纯化蛋白质的优点有哪些? 3、沉析的一般操作步骤是什么? 4、何谓盐析?其原理是什么? 5、盐析操作时常用的盐是什么? 6、影响盐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有机溶剂沉析法的原理是什么? 8、影响有机溶剂沉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等电点沉析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10、其它常用的沉析方法有哪些? 一、沉淀分离的目的及其方法 沉淀分离技术是经典的化学分离技术。沉淀的概念是指溶液中的介质在适当条件下由液相变成固相而析出的过程。 沉淀技术的目的包括两个:⑴通过沉淀使目标成分达到浓缩和去杂质的目的。 当目标成分是以固相形式回收时,固液分离可除去留在溶液中的非必要成分; 如果目标成分是以液相形式回收时,固液分离可使不必要的成分以沉淀形式

去除。⑵通过沉淀可使已纯化的产品由液态变成固态,有利于保存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沉淀分离技术通常包括下列各种沉淀方法: ⑴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通常是以盐类作为沉淀剂的一类沉淀方法,如盐析法,多用于各种蛋白质和酶类的分离纯化,以及某些金属离子的去除。常用的沉淀剂有:硫酸铵、硫酸钠、柠檬酸钠、氯化纳等。 ⑵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以有机溶剂作为沉淀剂的一种沉淀分离方法,多用于生物小分子、多糖及核酸类产品的分离;有时也用于蛋白质的沉淀和金属离子的去除;用于酶的沉淀分离时,易导致酶的失活。常用到的沉淀剂有:丙酮、乙醇、甲醇等。 ⑶非离子多聚体沉淀剂沉淀分离法:采用非离子型的多聚体作为目标成分的沉淀剂,适用于生物大分子的沉淀分离,如酶、核酸、蛋白质、病毒、细菌等。典型的非离子型多聚体是聚乙二醇(PEG),根据其相对分子量的大小,有PEG600、PEG4000、PEG20000等型号。 ⑷等电点沉淀法:主要是利用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状态下的溶解度最低而沉淀析出的原理。适用于氨基酸、蛋白质及其它属于两性电解质组分的沉淀分离,如大豆蛋白“碱提酸沉”的提取方法。 ⑸共沉淀分离法:又可称为生物盐复合物沉淀法,用于多种化合物特别是一些小分子物质的沉淀。它是利用沉淀的同时对其它待分离成份吸附共沉淀而达到除杂的目的。

色谱分离技术原理及其的应用

色谱法的最早应用是用于分离植物色素,其方法是这样的:在一玻璃管中放入碳酸钙,将含有植物色素(植物叶的提取液)的石油醚倒入管中。此时,玻璃管的上端立即出现几种颜色的混合谱带。然后用纯石油醚冲洗,随着石油醚的加入,谱带不断地向下移动,并逐渐分开成几个不同颜色的谱带,继续冲洗就可分别接得各种颜色的色素,并可分别进行鉴定。色谱法也由此而得名。现在的色谱法早已不局限于色素的分离,其方法也早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其分离的原理仍然是一样的。我们仍然叫它色谱分析。 一、色谱分离基本原理:由以上方法可知,在色谱法中存在两相,一相是固定不动的,我们把它叫做固定相;另一相则不断流过固定相,我们把它叫做流动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就是利用待分离的各种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吸附能力等亲和能力的不同来进行分离的。使用外力使含有样品的流动相(气体、液体)通过一固定于柱中或平板上、与流动相互不相溶的固定相表面。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固定相中先后流出。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结合,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与检测。 二、色谱分类方法:色谱分析法有很多种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从两相的状态分类:色谱法中,流动相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由此可分为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LC)。固定相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涂在固体上的液体,由此又可将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分为气-液色谱、气-固色谱、液-固色谱、液-液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继气相色谱之后,7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液体做流动相的新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是在气相色谱和经典色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液相色谱和经典液相色谱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同点仅仅是现代液相色谱比经典液相色谱有较高的效率和实现了自动化操作。经典的液相色谱法,流动相在常压下输送,所用的固定相柱效低,分析周期长。而现代液相色谱法引用了气相色谱的理论,流动相改为高压输送(最高输送压力可达4.9 107Pa);色谱柱是以特殊的方法用小粒径的填料填充而成,从而使柱效大大高于经典液相色谱(每米塔板数可达几万或几十万);同时柱后连有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对流出物进行连续检测。因此,高效液相色谱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能高、自动化等特点。所以人们称它为高压、高速、高效或现代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不能由色谱图直接给出未知物的定性结果,而必须由已知标准作对照定性。当无纯物质对照时,定性鉴定就很困难,这时需借助质谱、红外和化学法等配合。另外大多数金属盐类和热稳定性差的物质还不能分析。此缺点可高效液相色谱法来克服。 原理和分类 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机理是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对两相亲和力的差别。根据固定相的不同,液相色谱分为液固色谱、液液色谱和键合相色谱。应用最广的是以硅胶为填料的液固色谱和以微硅胶为基质的键合相色谱。根据固定相的形式,液相色谱法可以分为柱色谱法、纸色谱法及薄层色谱法。按吸附力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近年来,在液相柱色谱系统中加上高压液流系统,使流动相在高压下快速流动,以提高分离效果,因此出现了高效(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 液固吸附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中的一种,是基于物质吸附作用的不同而实现分离。其固定相是一些具有

2沉淀分离技术

第二讲沉淀分离技术 2 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的内容 1、什么是沉析? 2、沉析法纯化蛋白质的优点有哪些? 3、沉析的一般操作步骤是什么? 4、何谓盐析?其原理是什么? 5、盐析操作时常用的盐是什么? 6、影响盐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有机溶剂沉析法的原理是什么? 8、影响有机溶剂沉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等电点沉析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10、其它常用的沉析方法有哪些? 、沉淀分离的目的及其方法 沉淀分离技术是经典的化学分离技术。沉淀的概念是指溶液中的介质在适当条件下由液相变成固相而析出的过程。 沉淀技术的目的包括两个:⑴通过沉淀使目标成分达到浓缩和去杂质的目

的。当目标成分是以固相形式回收时,固液分离可除去留在溶液中的非必要 成分;如果目标成分是以液相形式回收时,固液分离可使不必要的成分以沉淀形式去除。⑵通过沉淀可使已纯化的产品由液态变成固态,有利于保存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沉淀分离技术通常包括下列各种沉淀方法: ⑴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通常是以盐类作为沉淀剂的一类沉淀方法,如盐析法, 多用于各种蛋白质和酶类的分离纯化,以及某些金属离子的去除。常用的沉淀剂 有:硫酸铵、硫酸钠、柠檬酸钠、氯化纳等。 ⑵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以有机溶剂作为沉淀剂的一种沉淀分离方法,多用于生物小分子、多糖及核酸类产品的分离;有时也用于蛋白质的沉淀和金属离子的去除;用于酶的沉淀分离时,易导致酶的失活。常用到的沉淀剂有:丙酮、乙醇、甲 醇等。 ⑶非离子多聚体沉淀剂沉淀分离法:采用非离子型的多聚体作为目标成分的沉淀剂,适用于生物大分子的沉淀分离,如酶、核酸、蛋白质、病毒、细菌等。典型的 非离子型多聚体是聚乙二醇(PEG),根据其相对分子量的大小, 有PEG600、 PEG4OO0 PEG20000等型号。 ⑷等电点沉淀法:主要是利用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状态下的溶解度最低而沉淀析出的原理。适用于氨基酸、蛋白质及其它属于两性电解质组分的沉淀分离,如大豆蛋 白“碱提酸沉”的提取方法。 ⑸共沉淀分离法:又可称为生物盐复合物沉淀法,用于多种化合物特别是一 些小分子物质的沉淀。它是利用沉淀的同时对其它待分离成份吸附共沉淀而 达到除杂的目的

新型分离技术习题解答——第2章

第二章 分离过程的基础理论(习题解答) 2-1 已知聚酰胺酰肼的重复单元为: CNHNHCH O O C HN O 试求聚酰胺酰肼的氢键溶解度参数h δ、色散溶解度参数d δ和总溶解度参数sp δ。 解:氢键溶解度参数1/23/219.348(/)h J cm δ= = = 色散溶解度参数,1/23/2,21270.69900.33450.164 18.920(/)265.549.824.9 d i d g i F J cm V δ?++= = =?++∑∑ 总溶解度参数1/23/232.870(/)h J cm δ= = = 2-2 已知盐和水的反渗透通量可分别表示为 )(21S S S S C C K N -= ) (π?-?=P K N W W 式中, 2 121,,,W W S S C C C C 分别为膜两侧盐和水的摩尔浓度。若定义分离因子分别为膜两侧各自溶液中盐 和水的摩尔浓度比, 2 2 11/W S W S C C C C = α,且假定盐的渗透率很低, 2 1S S C C >>,则膜下游侧可简化为 1 22,W W S W S W C N N C C ≈=ρ, 试求出反渗透过程的分离因子。 解:已知:2211/W S W S C C C C =α 122,W W S W S W C N N C C ≈=ρ 12()() S S S S W W N K C C N K P π=-=?-?

∴12121112121112() /() S S S W S W S W W W W S W S W S S S C C C C C N C K p C C C C C N C K C C πα?-?= ===- ∵21S S C C >>,1W W C ≈ρ ∴W S W S W K p K C K p K ρππα) ()(1?-?=?-?= 2-3 已知聚乙烯醇和聚乙烯醇缩丁醛的重复单元分别为: 试计算20%聚乙烯醇和80%聚乙烯醇缩丁醛的混合溶解度参数δd 、δh, 各基团的Vg,i 、Fd,i 、Fh,i 可从有关附录查得。 ∴)/(68.327.95.99.1526 .43129.16368.5522/32/1,,1cm J V F i g i d d =++++= = ∑∑δ ∴,1/23/2,2 ,23.87(/)h i h h i E J cm V δ= = =∑∑ 同理可得:)/(64.283 5.920.109.2329.1512 .265329.16334.858268.5522/32/1,,2,cm J V F i g i d d =?+?++?+?++?= = ∑∑δ ,1/23/2,2 ,7.59(/)h i h h i E J cm V δ= = =∑∑ ∴ )/(45.2964.288.068.322.02/32 /12,21,1,cm J d d m d =?+?=+=δφδφδ )/(85.1059.78.087.232.02/32 /12,21,1,cm J h h m h =?+?=+=δφδφδ 2-4 计算25℃下,下列水溶液的渗透压:3%(质量)NaCL (M NaCL=58.45g/mol );3%(质量)白蛋白(M 白蛋白=65000g/mol )和固体含量微30g/L 的悬浮液(其颗粒质量为1ng=10-9 g )。 解:假设为理想条件,渗透压可用van ’t Hoff 定律计算。对不同溶质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