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第一章

媒介批评的定义:(名词解释)

对媒介运作的正误、得失作出评价,褒贬媒介行为、媒介作品、媒介工作者或媒介制度,揭示媒介传播的倾向和利弊,包括报刊批评、影视批评、出版批评和网络批评。

广义上看,媒介批评既包括对媒介现象的肯定与赞许,也包括对其弊端与危害的否定。狭义上看,媒介批评是一种否定思维,主要是对媒介的负面问题进行反思,指正媒介传播或媒介制度的错失。本书主要在狭义上使用媒介批评的概念。

填空题

媒介批评的核心是批评者的反思与价值判断。

媒介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

提升受众的解读原则、方法和评价理念,对于媒介批评的成功与否,是举足轻重的环节

新闻理论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一层反思。

媒介批评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二层反思。

媒介批评以解读新闻及其传播活动为支点,对媒体和新闻作品展开一系列评价活动。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响,是一种原生的媒介批评形态。

媒介批评理论是对媒介批评实践和批评法则与方法的总结,是总结对媒介行为、媒介作品或媒介制度及相关问题如何评价的知识和理论。

媒介观念是人们对各类大众传播媒介总的认识,包括对媒介的产生、运作、机制、制度、功能和传播效果的看法,也包括对各种媒介知识和原理的评价。

媒介批评流派划分为杂感批评流派、学理批评流派、历史主义批评流派和西方批判理论流派。

透视社会及其变化,以及媒体如何认识社会,是媒介批评的域外对象

媒介批评只停留在媒介自身及其作品,以其反映世界的内容与形式为唯一对象,很少论及媒介与作品之外的世界,则称作媒介批评的域内对象媒介贯彻传播政策和措施,媒介工作人员的操守,媒介举办的社会活动,媒介的违法和不光彩举动,以及媒介作品等动态,都属于媒介行为新闻传播活动:口头批评——文字批评——系统理论化批评自发批评——自觉批评

媒介批评的三个层面:文化层面、本体层面、现象层面

媒介批评的范围:1.对新闻传播活动质量的评价2.对新闻传播社会影响的评价3.对媒体的评价

第二章

1.媒介批评功能:

一、信息载体的新视角

?大众传媒的作用在过去是被忽视的。远比不上哲学、文学、艺术的功用。

?媒介传播的狭义信息都是描述性的,旨在向人们报告一种情况,但同时媒介还大量传播观点、理论和艺术影像,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是广义的信息。

?无论哪种媒体,传播信息大都服从于一个目的,即扩充某种思想,媒体成了扩充思想的机器。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充效果,人类不断发明新的传播技术,丰富传播手段,追求更大的传播空间。

?媒介上的信息与思想都来自现实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媒介传播信息与思想增进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使各种知识得以一代代传授下去,提高了人类生存的智慧与能力。

?媒介以集束信息与强烈的思想改变人类的生存模式,人们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设计自己,媒介已成为生活的创造者。

?媒介批评强调这一点,力图把媒介正当功能的实现转给受众,引导他们把这种功能变成有价值的行动。

二、政治涵化与政治推力

?媒介作为社会与政治变革的助推器,对推进社会进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社会发展需要媒介推广社会的积极因素,而先进的政治组织利用媒介宣传自己的主张,成为主导社会的前进力量。

?政治离不开媒介,媒介是政治思想的孵化器,构成政治与社会变革的推力。

媒介的政治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媒介都不可避免地反映政治,服务于一定的政治集团,倡导一种政治制度。

?媒介的思想涵化功能已经举足轻重,它们传播各种政治信息,蕴涵某种政治主张,引起社会政治理念的潜在变化,最终影响受众的政治立场,由此导致政治变革运动的出现。

?媒介批评的重要指向是如何揭开这种涵化的面纱,评价媒介行为的内在倾向。

?先进的媒介如实反映人民的呼声和社会现实,指引执政者制定正确的决策,从而推进民主生活和政治变革的健康发展。

?媒介也应该改变消极无为的态度,主动站在人民立场上。媒介如果为错误的政治服务,掩盖社会真相,只能充当愚弄公众的工具。

?媒介这种政治倾向与作用,始终是媒介批评关注的焦点。

三、对世界的透视与反射

?如果媒介正派的话,它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客观事实,观念不过是对客观事实的阐释。

?但是,并不是所有依据客观事实的媒介信息都是真实地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媒介信息不是客观事实自动生成的,而是经过媒介加工后形成的,它能否反映客观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介能否按照客观真相对它加工的制约。

?这里的客观真相包括以下几点:

?(1)事实选择的客观性

?如果媒介总是按自己的主观意识选择事实,必然会导致对客观世界的片面认识,甚至出现曲解和虚幻,构成虚拟现实,又称虚拟环境。

?片面的选择是对客观真实的歪曲,不能反映真实的客体,导致媒介作品在整体上脱离客体的面貌。

?(2)媒介对信息进行加工,做到主客体的统一,不以主体的意识而改变客体的实际,媒介内容构成真实环境,而不是李普曼一言以蔽之的“虚拟环境”。

?(3)在不同利益群体看来,同一个事实有不同倾向,这是事实的内部结构或矛盾。事实本身的倾向(主要是对不同人的利害)引起媒体的不同认识是自然的,在处理这些带有倾向性的信息时,媒介应该顺应事实的本质,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改造它。这个本质就是,哪一种倾向占主要地位就应突出地加以反映,不能把次要倾向渲染为主要倾向。

?(4)以事实说话,不仅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也是传媒人主观能动性的适当发挥。许多媒介作品恰恰违背上述规律,背离客观世界来反映世界。

?媒介信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就一定要透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即透过假象事实把握真相事实。

?这就要求媒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重视选取代表事物本质的事件完成媒介作品。全息透视客观世界是媒介的难题,媒介的种种错误都发生在不能忠实地、全面地考察事实,进而背弃事实真相这一要害上。

四、流行文化的孵化器(为什么)

?媒介也是文化载体,是大众文化的孵化器,培育和推动流行文化的发展。

?媒介文化主要是指传媒呈现的文艺作品、文艺表演和生活潮流,以及大众的生活与娱乐方式,大都属于流行文化。

?媒介批评担负文化批判的任务,培养受众健康向上的文化取向,冲洗流行文化的糟粕。

?大众特别喜爱浅显易懂的娱乐品,人人喜爱的时装与快餐等生活方式,被称为流行文化。?媒介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即先进的、于人民有益的健康文化,是培植人社会化的前提。

?媒介应以反映主流文化为己任,引导受众的人格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社会呈现公平正义、朝气蓬勃的和谐状态。媒介批评从分析媒介文化入手,引导流行文化向高雅文化靠拢,是评价媒介功能的重要尺度。

2.媒介性质与媒介力量(p25)

1.意识形态与公共领域:

?从本质上说,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中的意识形态机器。

?一般来说,一家媒体对社会问题的报道,有一种长年不变的准则,至少在几个月内不会轻易改变。这种“观念恒定”是它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基本特征。

?观念恒定代表着一种利益,也可能代表真理或荒谬,使媒介成为一定政治集团的思考器。

?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

?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包括政治、法律以及宗教、道德、哲学和文学艺术等,统称为社会意识形态。

?真正的大众媒介都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拒绝狭隘集团的控制而传播大众的呼声,成为社会的公共领域。

?在这一公共领域中,人们借助媒介交流思想,共同参与社会生活,媒介成为表达大众呼声。

?“公共领域”是指人们可以自由进入、有权使用的领域,无论市场还是政府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公共的的公共讲坛。

?

2.主流媒体与媒介权威:

?根据媒介影响力的大小,媒介可以被分为主流与非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mainstreammedia)是一个舶来词,在报业发达的欧美是指高级报纸(或称严肃报纸)和影响力极大的广播电视公司,发挥引领主流人群的作用。主流媒体信誉卓著,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覆盖率和影响力较大。

?主流媒体是现代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中期大众化报纸兴起后,欧美有些大报主动介入政治,反映大众呼声,对社会冲突和重要事件及时发表社论或评论以示立场,奠定了社会代言人的地位。

?媒体占据社会的主流地位,采取“主流取向”,呈现出主流媒体的品质和风格。

?如果一家传媒能够为社会的主流人群提供必需的信息与思想,这个传媒的社会地位就十分显赫,具有巨大的社会号召力,构成了媒介力量。

?媒体的影响力达到一定高度,公众对其产生依赖,标志媒介富有权威,可称为权威媒介。

?权威性是评价媒介的综合概念,作为媒介力量的标志之一,是主流媒体必备的品质,包括社会教化能力、思想吸引力和媒介的信用度,是由其知名度、社会威望、名记者群、重大报道和重要言论出现的频率以及媒介覆盖率等要素所构成。

3.媒介权利与国家软实力:

?媒介权力是无形的,却是巨大的,具体表现为对人们言行的支配。

?媒介向社会披露事实或提出问题,不仅向人们提供自认为标准的意见,而且还发动宣传攻势,力求征服人们的信念。

?当然,这是一种软权力,不是依靠行政命令支配人们的行为,而是向人们灌输一种思想,使其凝聚在一起,进而行动。

?理论的说服力、文艺作品的感染力、政治制度的教化力、新闻舆论的震撼力与方针政策的引导力,铸成一个国家的光辉形象和对世界人民的感召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强大的标志。

?软实力即思想的同化力、文化的影响力、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制度的吸引力和媒介的公信力,将制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演化为重要资源。

?对外可发挥征服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力;

?对内可塑造人民对国家利益的共识,强化民众对国家的向心力,增强国民的自豪感与进取心。

4.评价媒介的两个指标

?评价媒介的最主要的两个指标是看它是否具有公信力和传播力。

?媒介权威建立在媒介公信力的基础上,在受众中形成崇高的威望而赢得信任,包括媒介的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和受众的信赖。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力量的第一个指标,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受众对媒介的整体信任稳固,对媒介的观点坚信不疑,抱有完全肯定的态度;二是受众成为媒介的追随者,毫不犹豫地响应媒介发出的议题;三是受众主动使用媒介,每日或经常自觉接触媒介,媒介的发行量和覆盖率较大并稳定不变。

?传播力是媒介力量的第二个指标,指媒介的实力及精神产品对社会的影响力。

?从外在层次上看,传播力包括媒体规模、人员素质、精神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传播时效、覆盖率及社会效果(主要表征)。

?传播力的内在层次:传播内容的征服力

3.媒介自由:(名词解释)

是指传播工具依法从事传播活动的自由权,包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探察社会动向、披露事件、传播信息和评论社会现象的自由。

4.人性论的媒介自由观:(如何看待)

?将自由视作人性的崇高要求,从心灵不可侵扰和天赋权利出发,提出表达言论和知晓外界的诉求。希望追求人与生俱来的平等权利,反对外界对媒介的限制,强调天赋人权、人的表达权和知情权不可侵犯,反对外力对媒介行为的干预,追求意志的自主性。

?没有不受权力控制的媒介,自然也不存在绝对自由的媒介。理想状态和现实情况之间的差距,总之传媒的占有权粉碎了媒介绝对自由的任何幻想,人性论的媒介自由变为泡影。

5.社会主义媒介自由:(如何看待)

?是在剥夺了敌对阶级的新闻自由之后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社会主义媒介自由不是抽象的普遍自由。

?无论中西,人民要真正想表达言论,都有可能合理地发表,也都有可能遭到封杀,都没有绝对的自由,西方的问题是资本控制经常凌驾真理之上,中国的问题是权力独断有时凌驾于人民意志之上。

第三章

经书批评(名词解释)

是指士人对“四书五经”等典籍提出的不同观点,是周朝和汉代媒介批评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西方媒介批评流派

1.第一节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

法兰克福学派概念:

法兰克福学派是指1923年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建立的一个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社会研究所所秉持的学术观点和形成的学术流派。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众多,著述丰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几乎涵盖整个20世纪。其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0—1949年,法兰克福学派创立时期和早期,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等。他们或是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员,或是该研究所创办的《社会研究杂志》的撰稿人。

第二阶段,1949年至60年代末,法兰克福学派中期。其成员重新回到德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研究所迁往日内瓦,后移到巴黎,1934年又迁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代成员继续发展社会批判理论,新一代理论家如哈贝马斯、施密特等人开始崛起。法兰克福学派进入鼎盛时期。

第三阶段,70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进入发展晚期。第一代代表人物相继谢世,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和施密特之间存在很大分歧,导致法兰克福学派解体。

2.两化理论

“物化理论

卢卡奇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明确表述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

他认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具有的拜物本质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使“物化”现象不断加剧。它使商品结构中的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或者说,它使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人为物役(驱使)。在人与媒介的关系上也存在这种悖论,一方面媒介带给人便利,另一方面,媒介又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奴役了人。如人被遥控器支配,变成电视动物,成为“沙发上的土豆”,人被电脑支配。

3.异化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劳动异化的四种形式或规定性,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对工人来说成了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能肯定自己,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到摧残。劳动不是满足生活本身的需要,而是满足生活以外的需要(必如获取金钱)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异化劳动导致的结果是“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本质——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这是马克思学说中的核心思想,但是他们同时也认为,马克思异化理论更多的看到了生产过程的异化,而没有注意到现时代同样被异化的消费过程。他们强调异化表现在生产过程、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之上,还表现在人和自然以及人和自身的关系之上。而“消费主义”世界则是全面异化的根本。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消费过程逐渐浸透到人们的灵魂中,对人的批判意识和自我思维产生致命的影响。

4.虚假的需要和真正的需要

虚假的需要

虚假的需要:就是那些流行的需要,比如按照广告的宣传去休息、娱乐、处世和消费,爱他人所爱,嫌他人所嫌,都属于虚假的需要的范畴。这种需要常常是一些利益团体人为制造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带给普通大众一种强迫性的消费需求。

马尔库塞认为这种“虚假的需要”在传播媒介的帮助下,使人的劳累、攻击性、痛苦以及不义永恒化了。——《单面人》

真正的需要

真正的需要:是人的内心自由和批判现实的理性思维能力。这些东西被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遮蔽和侵蚀了。人的内心失去了美的趣味、善的信仰和真的追求。

5.文化工业:

概念:

法兰克福学派用语。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收入《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在这本著作中,他们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

这种大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那时,文化是少数“天才”的特权,他们所造就的文化即所谓的精英文化、贵族文化。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文艺作品制作的手段日渐普及,文艺创作转变为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可以大规模成批进行生产和复制的活动。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而转变成了“工业”,因此就以“文化工业”指代这些新的文化现象。其含义是:马克思对商品生产的批判理论能够也应该被运用于符号产品的生产,应用于具有审美的、娱乐的、意识形态的使用价值产品的生产上。精神文化产品像任何其他资本主义工业一样具有以下特征:使用异化劳动,追求利润,依靠技术、机器提供的优势,主要致力于生产“消费者”等等。这就是“文化工业”。文化工业的产品,是一种适合于大众口味的、方便面式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今天流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畅销小说、商业电影、通俗电视剧、流行歌曲、休闲报刊等,都是这种文化工业的产物。

法兰克福学派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文化工业被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它所制造出来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丧失了艺术作品作为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

同时,这种艺术创造的方式依赖于机械技术,作品内容和风格千篇一律,缺少艺术价值。文化产品“趋于一律”,相互只有细小差异,不追求艺术完美,只热衷投资效果;它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束缚人的意识,剥夺人的情感,阻碍人的自主性发展,它是操纵和欺骗的一种手段,是稳定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文化工业实际上是社会统治的帮凶。另一方面,凭借对媒体的垄断,文化工业控制了大众日常生活直至内心欲望,取消了个体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使之成为“单向度”的人。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则通过文化工业对广大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巩固自身的统治。

文化工业的特点包括:

(1)先进的传播技术带来的先进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手段。他们认为电影、电视、广播、无线电是“特别为文化工业打磨出来的”,“它既不存在首先关心大众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传播技术的问题,而是使大众自我膨胀的精神的问题,是他们的主人的声音的问题。”

(2)文化工业混淆了高雅艺术和低俗艺术的界限。“它把分隔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起,结果,双方都深受其害”,“世上传言愤世嫉俗的美国导演说,他们的影片必须把11岁的智力水平考虑进去。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极其容易把成年人变得象是11岁。”文化工业也混淆了经典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大众的欣赏品位降低,对现实的感知越来越迟钝。本来,在古典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是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和张力的,而大众传播媒介无所不在的渗透,使这种距离消失了。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使文化与日常生活联结在一起,而这带来的结果是艺术的堕落和人的麻木。

(3)文化工业的本质是赚取利润。阿多诺说:“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就在于把赤裸裸的赢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

(4)文化工业产品构成一种具有欺骗性的意识形态,扼杀人们的独立思考精神。

6.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分析东邪西毒)

特征

首先,从后现代的社会特征来讲,它是后工业社会,是信息和科学技术膨胀和泛滥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高科技的力量符号化、信息化、复制化的人为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压倒自然的因素。社会生产不再是前工业社会中“人同自然的斗争”、以开采自然资源为主的活动,也不是工业社会中“人同人工化自然的斗争”、以人同机器、同人造的技术环境发生关系的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和知识在整个社会中享有特权地位。

其次,后现代的知识特征是,一切知识都被数字化、符号化及商品化,不能数字化、计算机化的知识,几乎不被看作知识。同时知识全部商品化,知识的发现和传授变成知识的生产和销售,甚至知识就是为了销售而生产,学习知识成为一种知识的消费过程,完全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以往是现实的物质性产品才能是商品,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象征性和可能性因素成为了商品。掌握和传递信息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生产和制造各种新的信息,也成为提高社会地位和扩大权力的重要途径。掌握信息成为权力的象征,一个国家控制和占有信息的多少成为国力的一种象征。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是攻城略地,争夺自然资源,而更多的是争夺人才,争夺信息资源。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有更大的权力;相反,权力越大,经费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可能获取和垄断更多的信息,就会有更多发现真理的机会。因此,不仅知识就是力量,就是权力,而且权力越大就有更多的机会掌握知识和真理。

第三,后现代的文化特征是,颠倒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走向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通过各种眩目的符号、色彩和光的组合去建构使人唤不起原物的幻象和影像,满足感官的直接需要。文化成为消费品,具有明显的消费特征。

第四,后现代的心态和思维模式特征是,“后现代”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想品位。后现代人反对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再顾忌逻辑思维和反思等严谨的和系统性的理性活动,只注意“当下”立即可以达到的、并直接得到验证而生效的感性活动,同时,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复制”性质一方面并不要求人们费尽心思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复制的高节奏和高效率也加强和促进了‘光

看不想’的倾向。后现代文化产品显示出“一看就懂”、“一看就照着做”的特征。因此,文化快餐像漫画、卡拉OK等边看边唱、边玩耍边思考的思维方式,迅速地在后现代文化的泛滥中扩散和蔓延。

第五,后现代生活方式的特征是游戏式的生活。人们醉心于赌注式的游戏活动,不再遵守传统道德和规范所规定的协调祥和的生活,宁愿在不断突破传统规定的叛逆性生活方式中尝试各种新的生活的可能性。充分利用当代消费社会所提供的休闲生活条件,宁愿过着以消费旅游为基本生活方式的“游牧式”生活。将生活艺术化和美学化,不但使生活充满着艺术的气息,而且使生活本身也成为艺术。

在后现代的主体零散成碎片之后,以人为中心的视点被打破,主观感情消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感知性消失了,剩下的只是纯客观的表现状态,没有一星半点情感,也没有任何表现的热情。世界不是人与物的世界,而是物与物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交流断续并终止。例如,《东邪西毒》之中,盲侠静静看着血从他自己的喉咙喷出,毫无半丝情感。(ppt上面仅有的)

7.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理解概念、分析)

女性主义已经历了三次浪潮,发展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等诸多学说。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关注“男女平权”,认为人生而平等,女性应当与男性一样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平等,获得同样的权利。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审视建立在婚姻、家庭、性基础上的父权制度,批判在父权制鼓励下的一男一女异性恋婚姻合法性而操控女性的性,造成了男人对女人的性压迫,异性恋对同性恋的性压迫。主张女性应该掌控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性以及自己的子宫和生育意愿。到了后现代的女性主义,则质疑男性为主体的知识体系的产生过程,拒绝接受所谓女性从属的所有知识。女性主义重在思考,重在批判,重在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知识体系,因而女性主义是一种认识论。

女性主义批评,作为一种文本批评或话语批评的时尚,则迟至1960年末才在西方出现。

女性主义批评至今已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批评学派。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区分四个派别。三个层面是:生理/心理层面,政治经济层面和语言文化层面。根据不同层面,衍生出四种女性主义流派:自由主义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是较早期的学派,以后出现了激进主义学派和解构主义学派。

一、自由主义学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自由主义学派的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主流话语是男性压迫的工具,主流话语基本上是单声道的、男性支配的。在此,女性是失语的,她只是复述男性的声音。

这一学派的女性主义信奉“男女平等”的原则,它认为女性应享有平等地表达自己和被他人公平地表达的权利。由这一原则出发的女性主义批评特别关注话语世界中的“性别歧视”。话语中的性别歧视太根深蒂固了,以至于针对这一偏见的批评仍然是今天女性主义话语批评的主流。

二、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马克思主义学派是影响上一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最长久的理论。早期女性主义理论家和批评家如伍尔夫和波伏娃等都受马克思主义影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批评主流话语,认为主流话语是父权制用以强化其对女性的“政治经济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例如巴勒特指出,妇女问题不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还是一个经济的问题,妇女的命运最终受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所支配。因此,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才是妇女解放的真正出路。

强调女性的经济枷锁和性别的“阶级压迫”,是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女性主义批评的两大特色。这两个特色使女性主义批评家不能不徘徊在温和和激进之间,视男性亦敌亦友。由于强调经济的制约,“财产”、“物质”等成了男性的“替罪羊”,认为女性沉默的重要原因是没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的比喻说明了创作的基本条件——空间和一定的物质基础。

但由于将性别等同于“阶级”,女性主义批评家又倾向于将男性视为敌对势力。

一些批评家套用马克思的“阶级压迫”理论,认为男性的性别压迫表现在几个方面:(1)女性家务劳动的无偿占有;(2)对女性肉体的肆意占有,视其为私有财产;(3)剥夺女性语言、写作等权力。

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女性主义批评家注重话语的“阶级分析”,她们继续批评被过去作品所扭曲了的女性形象,但加入了大量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分析。批评家持较为理性的态度,使用“阶级”、“种族”、“压迫”、“物化”、“存在”等概念,使分析带有浓烈的社会学分析的色彩。

三、激进的女性主义批评

激进女性主义最先在法国形成,受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学影响很深。它属于一种生理心理决定论,认为男女对抗根源于男女之间生理和心理上的本质差别,男女代表两个难以沟通的价值和文化系统,男性充其量只能表示同情,而不能真正理解女性,故权力和话语的自治才是妇女解放的惟一出路。激进女性主义与前两种女性主义的着眼点不同,它强调“差异”,而不是“平等”,担心平等会导致女性被男性同化。

四、后结构主义学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与激进的女性主义批评同时崛起的、旨在解构父权制话语的女性主义批评,是在后结构主义——尤其是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一批评有两个基本特点。首先,它毫不犹豫地摒弃了传统的本质论,它认为女性的所谓特质是建构起来的。比如,对应于中文的“性别”,英语和欧洲主要语种中都有两个词:sex和gender,前者指的是“生理性别”——男人和女人身体构造上的差异,所谓的“自然”部分;后者则指的是“社会性别”,是关于两性的——系列文化规定、秩序和规范。女性的社会性别显然是被男性中心文化建构形成的。

这一取向的女性主义者意识到,坚持对抗的极端态度不是一条长远的出路,女性不能靠疏离男性来求得解放。作为父权制下“失语”的女性,要表达自己,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利用男性话语所提供的空间,巧妙地解构和颠覆这一话语,具体地说,就是用一种似男非男的声音来以假乱真、混淆视听。这一学派的女性主义批评的另一个特点是致力于解构父权制二元对立的意义体系。对她

们来说,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只是女性受压迫的表层原因,父权制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话语模式才是深层原因。

第五章

1.媒介批评者及其类型(p90)

一、普通受众批评者

二、各类媒介批评家

三、媒介监管者

四、优秀作品的评选者

2.媒介批评者的价值取向

发现媒介给社会带来的效益或纠正它的错误,使其发扬成绩或减少消极后果,是媒介批评的价值。

从媒介批评的崇高目的看,媒介批评者总是追求媒介给公众带来最大效益,只有正当评价媒介,才能使受众和媒介传播者认识到其对社会的利害。媒介批评人的这种价值取向,支配着他们实现媒介批评的目的。

媒介批评者评价媒介必然有两种价值取向,即考虑媒介是否满足受众需要和社会需要,考察受众获益和社会进步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助益。

3.媒介批评者的动机:

一、捍卫真理的动机:

媒介批评出于捍卫真理的动机,是由于媒介行为发生了下列背离真理的情形:(1)歪曲真相,作品以虚假的内容——艺术作品的生活虚假、新闻作品的事实虚假。

(2)媒介行为或作品给受众或社会带来伤害,同广大受众的利益发生冲突。

(3)媒介的经营行为违背伦理规范,唯利是图的欲望昭然若揭,玷污受众的眼球和市场道德。

二、自我辩护的动机:

媒介作品揭露社会某个机构或个人,遭到揭露对象的反对,提出反批评,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都是出于自我辩护的动机来反驳媒体。同样,有时媒体对外界的批评也加以反驳、澄清或拒绝批评,也是一种自我辩护。

三、提供媒介鉴赏的动机

对文学、艺术及新闻作品进行思想和艺术分析,帮助受众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价值,获得思想陶冶和美学享受,称作作品鉴赏。

作品鉴赏是以分析具体作品的写作技巧和功力为目标,是媒介批评的重要领域。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让受众获得对媒介作品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强烈反应。

(2)让受众领会媒介作品的形式如何体现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倾向和作者的写作风格。

(3)分析受众获知媒介作品内容的顺畅和精神上的愉悦,剖析美感效果产生的原因与价值。

作品的感受性是鉴赏的最基本层次,指在作品内容的吸引下,人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作品意境,鲜明的生活画面和人物形象再现在受众的头脑中,唤起强烈的思想和情绪,从而把握作品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

媒介鉴赏的第二个层次是审美鉴赏,审美意象是感受作品优美的形式时,“重新建造出来的感性形象”,是“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情的集合体”。

媒介鉴赏的第三个层次是对媒介作品的美学价值作出科学的判断,使审美认识转化为思想,上升为理性认识,是媒介鉴赏的最高点。

第六章

1.媒介的管理批评:(名词解释)

媒介的管理批评是指政府、行业和媒介的掌控者对媒介的优劣及存在的问题发表批评意见,多在会议上对媒介行为或作品发表批评意见,有时也用文字材料下达批评结论。

2.政府对媒介的管理批评,主要目的是

约束媒体特别是新闻媒体服从政府的意志,借助大众传播推动内外政策的贯彻执行,维系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3.媒介的管理批评的任务:

一是肯定媒介行为和好的媒介作品,以至使用奖励的办法鼓励媒体。二是否定政府认为是错误的传播行为,制止媒介违背政府的意志反映生活。

4.新闻阅评:(名词解释)

即由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邀请学者、退休记者或宣传工作负责人对新闻报道的优劣作出评价,写出短小的评论文字,肯定优良的传播效果或指出出现的问题,并下达到各新闻媒体。

5.专业性媒介批评特征:

其一,批评的形式虽不是报道,却反映了当前媒介的某种动态。

其二,运用评论的语言、评论的风格,借助事实说明一个道理。其三,批评的方式大都带有释疑解惑的目的,批评的内容多为媒介人士争论不休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涉及某些专业规范。

第七章

1.媒介批评和文艺批评的区别

媒介批评是事实确证的批评,理论批评是理性印证的批评,文艺批评(包括文学批评、电影和电视故事片批评、音乐批评、美术批评)则是形象解读的批评,而历史批评属于史实佐证的范式。

事实确证,是说媒介批评围绕客观事实评价媒介现象,表达媒介批评者对媒介优劣是非的判断

媒介批评旨在证实客观事实的真相和蕴涵的意义如何被记者所理解和反映,记者的理解和反映在新闻中往往看不出来,成为新闻背后的事实,可称作媒介的隐蔽事实。这三种不同事实的证实与被论证,形成了事实的叠加式推理,演绎出媒介批评者对新闻意义和媒介立场的阐释。叠加是多种事实的契合与相加,使批评文章呈现出事实的堆积,揭示报道者的意图及其效果。

“形象推论”作为文艺批评的主要逻辑范式,是文艺批评家们的主要思维方式。

所谓形象推论,是以艺术形象论证社会生活的真相和发展趋势,揭示艺术家对生活的判断。

文艺批评的逻辑方法与媒介批评的逻辑方法之间的形象推论与事实推论的差别,让人们看到一个艺术化的世界和一个实在的世界。事实推论与形象推论的界限容易被模糊、被混淆,但平实地阐明事件和华丽的艺术分析,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2.媒介作品批评的两个标准(怎么理解):

分析媒介的是非优劣依据更宽泛的标准,即把某些具体标准统合为更广域的标准,称为聚类标准,包括意向标准和再现标准,实际是指关于作者意图的标准和表现力标准。

(一)媒介作品批评的意向标准

媒介作品不单是把某些事实告诉受众,还要借助某个事件说明社会真相,常以隐晦的手法表达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实现自己的传播意图。媒介批评对媒介作品的评价,要以作者的意图是否正当,想如何影响受众,把受众引向何处为评价尺度,称为意向标准。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

意识形态分析与媒介批评 在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中,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一种某个阶级特有的信仰系统”,同时也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可能与真实的或科学的知识相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统,即伪思想与伪意识”。(这种看法揭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建构和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认识,不存在真实或虚假的问题。 一、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 1、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 (1)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 (背景)“意识形态”一词最初是由法国哲学家托拉西提出的。在托拉西那里,意识形态的职责就是要科学地分析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批判对观念的神秘主义理解。然而,托拉西在其《意识形态的要素》中却体现出一种实证主义的非批判倾向。据俞吾金教授的观点,这部著作,“至少是作为这部著作的第四、第五篇的‘意识及其作用’本身是从属于国民经济学的,因而也是对真实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歪曲和神秘化”。于是,意识形态的含义就逐渐出现了逆转,意识形态被指认为粉饰现存、掩盖真实的观念和思想。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通过对普鲁士政府书报检查令的批判,通过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认识到统治阶级思想观念的虚伪性和隐蔽性,意识到这些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他开始认为,这种具有虚伪性和隐蔽性的统治阶级思想观念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与国家机器一起发挥维护社会、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功能。他开始以自己在托拉西的基础上创制的Ideologie(意识形态)来指认这种思想观念。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主要由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的拥有者不从事劳动,而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简言之,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靠剥削无产者而获得统治地位。 于是,不劳动的人掌握了上层建筑的观念、价值和信仰。阶级身份、政党、社会利益都是根据对这种生产方式的占有、控制和利益所得在社会组织层面得以建立。 统治阶级推行的意识形态系统是以促进资产阶级自身利益,并且将其泛化,使得阶级压迫体制得以延续下去。 当被压迫阶级的个体把统治阶级的价值和信仰当做自己的东西来维护和实践时,他们就参与了对自己的压迫。 (2)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即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这汇总矛盾不可能调和,只有冲突。无产阶级要获得平等,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推翻必须是暴力夺取政权。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观点无法解释的是——被统治阶级的大众,他们为什么会

影视理论与批评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科学学位复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影视理论与批评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影视批评写作50分 广播电视传播50分 4)题型结构 论述题:2大题,每题50分,共1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影视批评写作 考试目标: 系统掌握影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用之于批评实践。 考试内容: 一、广电节目管理与生产 1949年前我国广播法规的“平衡”理念分析 我国有线电视法规的法律价值内涵分析 新时期中国广播电视法制建设特点及其启示 传播科技发展对美国传媒监管之法律政策的影响及其启示 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叙事模式及功能分析

电视纪实节目中悬念营造浅析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沉浮与美国电子传媒管制政策的变迁 自制剧:电视台博弈的新载体——以电视剧《丑女无敌》为例 二、影视艺术文化分析 后现代主义电视文化探析 符号、欲望及神话:消费主义与电视 悲情叙事的影像传播——解析我国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 影视服饰传播的消费主义解读 电视剧的女性主义、消费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绝望主妇》的多维解析论当代社会媒体奇观的建构策略与意义产制——以明星为例 制度变迁视域下的美国传媒娱乐化现象研究 存在与虚无——浅析姜文电影中的生命意识 三、电视剧理论与批评 论大众传播中历史建构的困境——以历史题材电视剧为例 从传媒热点透视社会文化——以《士兵突击》为例 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电视剧改编观念的演化 当文学名作遭遇“覆盖式”改编——兼谈《倾城之恋》的“编剧中心制” 契合与重构——透视电视剧《夜深沉》中原著与改编的关系 爱,要说出来——从《家事如天》看家庭情感剧中“对话戏”的艺术处理新时期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 “梦幻童话”的是与非——青春偶像剧的叙事策略及其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 论电视剧叙事者现身问题 美国电视情节系列剧的“透明性”叙事策略 四、广播电视研究史及戏剧戏曲学 民国时期广播研究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民国时期的广播播音研究 主要参考书: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_0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 [内容提要]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新闻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对应关系。第一,新闻客体的生命遵循某种自然之道,拆解新闻客体的结构不应静止化;第二,批评的方法首先应从新闻客体外部结构对内部结构的作用入手;第三,批评主体只能对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进行多次反刍性研究,并不断拂去二者冲突的对峙性因素。以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新闻,开展媒介批评,有助于把握新闻这个生命体的内在密秘。新闻作品作为人化的“第三自然”,蕴含和投射着主体的独立品格。这个第三自然处处都有记者的影子,愈是深入地剖析它的内因,就愈加清楚地发现新闻生命结构的许多相通之处,在批评过程中发现新闻报道者的随意性。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文化传播都是一种社会体制,包含着一个内部关系上的自我决定的结构。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是指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对应的关系,构成一种社会结构分析。?新闻实体就是作品中的新闻事实及其陈述的形式。从新闻实体与环境的联系看,结构特征不是社会进程的直接投影,而是记者意识创造的结果。新闻作品被感受的深浅、接收的程度、作用的方向,取决于体裁形式、语言媒介等内在的结构。每一个社会发展时期都可以对新闻实体有一种概括的规范,但特定的社会制度必然反映在对应的新闻作品中。?新闻实体与其对象之间联系的相对恒定性,具有超时空的普遍适应性,在社会生活的链条上留下了相对松散的空间。许多同样的新闻不断发生、不断被报道出来,表现为同时代人的生命过程。这种生命过程使新闻衍生不息,人类的生存和思想特征都在新闻中反映出来,形成新闻的生命结构。由于结构主义理论的出现以及语言理论的发展,“结构”这个词成了具有哲学意味的专门术语。但持有不同哲学观点的学者对“结构”的解释也不相同,尤其是在某些关系中来理解结构的时候更是如此。?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结合形式,一篇新闻作品的一定组织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是对新闻结构概念的狭义解释。结构表征把一要素和其他要素联结起来,具有中介性,认识媒介和新闻的时候,实际上不可能离开结构,即使不使用“结构”一词,也必定包含了“结构”的驱指。结构和要素不可分离,对象只有在结构中才成为要素,结构的独立性仅仅为了认

新闻学概论—考试重点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用事实说话:指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 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 新闻媒介经营管理:指新闻媒介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新闻政策的前提下,按照新闻媒介的发展目标和新闻事业的发展要求,在社会行业和市场范围内,合理地调配和组织人,财,物,信息等各类有形与无形资源使其保值与增值,从而更好地保证新闻媒介实现社会职能的管理活动,经营行为以及一切运作方式。 新闻选择: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 新闻指导性: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受众: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只是表明它作为媒介信息接受者的地位。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新闻媒介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 新闻自由: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有偿新闻:新闻采编者将具有或不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按照出资人某些宣传意图撰写的新闻。 社会责任论:主张有限制的新闻自由、承认政府对新闻业干预和控制的一种新闻观念。 受众定位:受众定位是指以受众本位为思想基础,确定的目标接受人群,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以受众为中心,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要。 传媒核心竞争力:指一家传媒超越其竞争对手的强项,这个强项就使一家传媒能占得市场先机或稳固地占据市场相当份额。 简答题: 什么是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观点的公开市场与自我修正过程是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两个互为关联的概念。前者指人们可以自由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受外来干涉和控制。后者指通过多种意见的交流、斗争、丰富,最终战胜虚伪,保存正确观点。, 新闻敏感的判断标准? 能十分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价值的变化,不拘束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简述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新闻自由伴随义务和责任,绝对新闻自由不存在,当新闻媒介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政府有权对新闻媒介进行干预。 新闻媒介可以通过哪些形式表达立场观点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海报、宣传单、横幅、口头宣传。 为什么说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可新近发生的事太多,报纸无法全部报道出来,因此还得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选择,所以说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 大众传媒对经济有哪些促进作用? 1.收集与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与消费。 2.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和其他偏差。 3.刊登商业广告,激活或满足消费需求。 4.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本国创造大量利税,提供大批就业机会。

论述媒介批评的功能

论述媒介批评的功能 媒介批评..即是参照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发展实践, 对新闻传播实务的得失利弊进行批评, 是对媒介#对新闻传播观念更新#新闻传播理论发展进行探讨的特殊新闻活动因此媒介批评是在新闻传播框架中展开的, 而批评所指则是新闻传播的特定领域. 第一,媒介批评的监督功能拉斯韦尔在1948 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概括了传播的社会功能,其中第一点就是:环境监测功能。他说“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由此可见,传播作为社会的观察员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谁来充当大众传播的检察官呢?监督社会是大众传播的责任,监督传媒则是媒介批评的首要功能。媒介批评的监督功能首先表现在对媒介行为的监督上,比如,各地的记者协会多年来坚持组织的新闻评奖和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评选工作, 举办报纸审读和报纸综合质量的评比活动。其次是对传播导向的监督,对一个事件或者一个时期的报道要有一定的基调,比如节庆期间,它的报道基调就是欢乐和祥和,灾难事件发生期间它的报道基调就比较低沉和缓和,在2008年“5·12”地震期间南方周末有篇报道,把地震当成了一次转型契机,认为抗震救灾是一场成功的操练,这篇报道的基调就不对,悲哀的背后是要有站起来的勇气,但不能在数人尸骨未寒的时候做出这样的报道,新华网和人民网几乎在同一时间对其进行了媒介批评,作为灾难时期的报道,它的角度与大的氛围是不相吻合的。再次,就是对报道质量的监督,对同类新闻不同报道比出优劣,就是媒介批评。目前有报社设定报评小组对当日的报道进行点评,评价哪个报纸对哪个事件的报道更能切中时弊,更有针对性可读性等,这样既能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又能帮助报刊成长。第二,媒介批评的调节和修正功能.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的第二个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大众传播作为社会文化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它所承载的内容, 具有流行性的特点, 必须控制住好的方向,扼制住坏的苗头,这就需要一个冷静严肃的“导向者”——媒介批评,去调节和修正媒介。从实际操作上看,首先,电视台栏目的调整、报纸的改版,都是媒介为适应社会这个大系统的需要而进行的内容调节,这属 于媒介自身的调节和修正;第二点,媒介与媒介之间也会互相影响,一个事件最先通过一个媒介的报道有了不好的反响,其它的媒介就会选择自我保护,同时媒介之间也会相互学习,1995年诞生的《华西都市报》靠社会新闻打天下,迅速地在报林中异军突起,很多报纸后来正是学习着华西都市报的模式走出来的。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媒介之间的相互调节修正;第三点,从媒介与受众的关系上看,报纸审读就是对报道的可读性,版面的形式美,主题的针对性上进行调节,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媒介批评的功能就是要促使媒介为了适应受众的需求作出种种调节和修正,比如收视率调查、“读者信箱”、“ 听众之友”和“为您服务”等节目设置都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第四点,媒介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它必须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对接。例如南方周末的批判性曾一度受到各地宣传部的不满,报纸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自身会不断地修正,媒介的这个意识和理念也恰恰是媒介批评的监督和反馈在起作用。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是20世纪的一口重要学科,其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80年代的建立在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经典叙事学理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俄罗斯的民俗学家符拉迪米尔?普洛普(Vladimir Jakovleoic Propp)对民间故事形态的研究,他从故事中人物的功能入手分析民间故事的结构,开启了结构主义叙事研究的先河。受其影响,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一斯特劳斯运用二元对立的神话素分析神话的结构。格雷马斯在二人基础上又发展了结构主义叙事学,提出了 "符号学矩阵"学说。兹维坦?托多洛夫则构建了 "平衡一不平衡一新平衡"叙事模式。杰拉尔?热奈特将研巧对象从民间文学扩展到现代文人创作,聚焦于叙事话语的研究。罗兰?己特早期提出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的结构模式分析方法,并对一切文化现象进巧结构分析,70年代后则走向了后结构主义。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的后经典叙事学,在对经典叙事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突破了单纯关注叙述文本的封闭研究,对结构主义叙事理论进行了解构,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叙事形式的具体性和多样性,在研巧方法上也更加多样化。涌现出了一系列代表人物及硏究分支,如大卫?赫尔曼的认知叙事学、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学、马克?柯里的后现代叙事学等。 在民俗学领域,早期普罗普对故事形态的研究主要在于文本的分析,随着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对于叙事的研究突破了民间叙事文本,而向仪式、景观等方向拓展。董乃斌、程當就将民间叙事划分为言语叙事与行为叙事,又将行为叙事分为仪式叙事和游戏叙事。彭兆荣更是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现象学间距理论等对仪式叙事进行了研究。田兆元在研究神话时认为其是口头表述、书面表述、物态呈现及其民俗仪式展演的综合整体,应从语言、图像、民俗仪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继而又从民俗结构上进行了内容拓展,指出民俗也是一种叙事的形态, 并将民俗叙事分解为语言、行为、物象的H位一体的叙事构成。

2017北大新闻与传播考研基础知识很重要吗

2017北大新闻与传播考研基础知识很重 要吗 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难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辅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机构!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的复习方法解读 (一)总结归纳知识 整理笔记对一个三凯程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报考院校近10年的真题找出最爱考的知识点,然后自己进行归纳和整理。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梳理知识,第二可以加深记忆。薪火的重点还是很靠谱的,可以边看边记忆,不懂得再翻书,再总结,再记忆。 在此凯程辅导老师们要提醒一点,最好的办法是,每看一遍书都得要把自己的笔记再整理一遍,查漏补缺,千万不能遗漏重点考点。还有些在每轮复习中出现的新概念,新名词解释都该单独列出来,找出解释。加强记忆。说实话,名词解释就比各人的积累,谁看得多记得多,谁的胜算就大。 (二)重视基本知识 纵观各名校历年的考题,就会发现其实很多题考得也满基础的,但你自己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提醒大家牢记每本书的核心内容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如果在基本概念和内容上失误,这太不应该。 (三)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凯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的老师分析15年各名校的考试题,就会发现,各学校越来越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无论是试论还是业务,都注重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今年新闻业务就有高分的写作题,而且紧跟热点,切合实际,要做好此类题就要广泛涉猎新闻与传播类期刊。 当然,更应当对当年的媒介热点抱以敏锐和理性的态度。考新闻千万不要与新闻本身脱节,每天及时了解新闻是必要的,如果没时间看报,可以再吃饭时翻翻手机报也可以啊。其他有关新闻业界的网站,如CJR,中华传媒网,传播学论坛,人民网传媒,或者著名传媒人的BLOG如陈力丹之类的,在放松的同时也得了解下业内的动态,要真正的融入这个圈子,你首先得从学习别人开始。 关于热点的问题,凯程老师建议,可以把每个热点做成一个专题,一个专题一个关键词,然后就这个关键词在全文期刊数据库搜索相关的核心期刊的文章,找出业内著名专家或者代表性观点的文章集成合集,打印出来,这就是你考试最好的复习资料。这个方法对三跨的考生最有效,不仅能即时补充更新知识,而且还能借鉴名家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思路,真的可谓一举多得。 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硕士计划招生110名,总体来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招生量大,考试难度不高,每年都大量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北京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 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新闻

浅谈媒介批评理论

09广播电视学院电编4班学号:20080620021 姓名:于润泽 浅谈后殖民主义媒介批评理论 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文学研究在当代的重要转向,即向文化研究的转向,是后殖民主义出现的重大理论背景。1964年,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CCCS),以及随之出现的“伯明翰学派”,标志着文化研究的正式出现。这一过程的倡导者首当提及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 nd Williams)与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aggart)。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为《识字的用途》、《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等。 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而文化研究就是对这种整体生活方式的完整过程的描述。这一学派所坚持的平民主义倾向使得他们把研究对象从高雅文化及传统的文学经典中解放出来,注重对通俗文化、大众传媒的研究,大众文化现象从此登上了学术的“大雅之堂”。这就抛弃了旧的学院体制对"文化"的狭隘的、固步自封的立场,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新的文化经验之中。它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

方法论,更注重一种新的“内容”的解析策略,对文本进行一种“价值阅读”。霍加特指出:“…价值阅读?这个术语并不表示阅读者此刻正试图作出有关自在的作品的…价值判断?,而是说此刻他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这种…价值阅读?提供了理解文化的新的途径。这两个方向使“文化研究”始终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历史紧密结合,在注重理论进展的同时保持世俗的关怀。而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也在报纸、广告、电视节目以及工人阶级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许多此领域的学者。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有这样一种倾向,即拒斥总体叙事,强调异质性、差异性,在重估一切价值的批判精神中回避采取一种坚定的价值立场。这样的一种倾向或许与后殖民主义采取后结构主义立场有关。 主体的消解,是后结构主义消解中心的努力的必然结果,因为所谓的“中心”,实际上是自我的一种需要的产物,如果没有一个中心,我们必然失去对自身存在的理解进而丧失自我意识,因此“中心”的中心是“主体”。按照西方传统思想中的主体性,主体应该是统一、完整、自足的实体。因此,人,主体,意识这个三位一体的存在成为最终的绝对的“在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后结构主义对西方传统思想的颠覆实验在“主体”问题上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而对“主体”的消解必然意味着对中心叙事的排斥,也就不可能采取某种固定的价值立场,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很难在这一理论的范围内找到某种合乎总体观念的存在,这是后殖民主义在立场问题上不可回避的。

试论新媒介文化的批评标准与叙事逻辑

试论新媒介文化的批评标准与叙事逻辑 新媒介的崛起給当代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造成了巨大冲击,由于主体的“隐匿”和“弥散”,大众由卑微的“受众”变成尊贵的“用户”,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更是将信息公共空间变成率性而为的话语狂欢之地。在工具理性与技术逻辑所主宰的新媒介文化语境中,网络写作者渐渐弱化了对诗性智慧与审美意味的感知能力。新媒介文化批评也相应陷入标准混乱、价值迷失的困境之中,尤其是在网络文学领域,作者匿名和主体性虚位消解了传统写作的责任、良知、使命感、意义追问等价值依凭和审美担当等人文理念。因此,新媒介文化的价值导向研究和健康向上的批评引导,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关头。 标签:新媒介;网络语言;技术与艺术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打造了一个面向全民的舆论、娱乐平台,在这个无限开放的公共空间里,沉默的大多数在身份、言论等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普通民众从卑微的读者、观众或受众,变成具有主导意义的“用户”或“被服务者”。新媒介不仅为用户提供了可以任意发挥想象的娱乐赛博空间,也给信息垃圾和不良情绪准备了发泄通道。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环境都在经受着大河改道式的巨变。尤其令人大开眼界的是,雄霸哲学王座两千余年的“因果关系”,在大数据时代居然被迫禅位给了“相关关系”!在举头“云端”抬手“终端”的数据化生存语境下,正如美国学者温伯格所指出的,媒介事实“已不再是事实”,以事实为基础的知识大厦在虚拟世界非线性“相关”条件下已轰然坍塌。知识爆炸、信息冗余、资讯超载,使现代人在深不可测的知识海洋中变成不知何去何从的小鱼。众声喧哗却又不知所云的媒介话语,有如不定期发作的火山,时不时地制造一场网络舆情地震。网络围观者的飞沫和哄客们的叫嚣,更是有如雪崩与尘暴,使人根本无法看清真理与真相。以图像、音频、视频、文字和五光十色的表情符号组成的微信铺天盖地,且无从所来,不知所去。这种全天候无差别的信息大轰炸,使文化研究与批评遭遇前所未有的“标准危机”和“价值迷失”。 一、文学“发烧友”的技术逻辑 单就新媒介文化批评而言,新媒介所导致的批评标准缺位和价值导向迷失问题在文学艺术领域早已是人尽皆知的顽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我们在为这场媒介革命所带来的可喜变化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事物相反的一面。例如,昔日艺术家的特立独行之风及其孤标傲世之想已变得不合时宜,从柏拉图到雪莱时代一直被人们信奉的代神立言观念,正在被“娱乐至死”的话语狂欢所代替。独立创造精神的万丈光芒也日趋黯淡,以单个主体创作为特色的“浅斟低唱”,已被创作群体精细分工合作的“众声喧哗”淹没。尤其是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进入电影制作之后,传统表演艺术的空间日渐逼仄,以至于有人感叹银幕将失去真正的艺术家,电影艺术将被 数码技术“退化”到魔法时代。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对当代艺术生产与消费的

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第一章 媒介批评的定义:(名词解释) 对媒介运作的正误、得失作出评价,褒贬媒介行为、媒介作品、媒介工作者或媒介制度,揭示媒介传播的倾向和利弊,包括报刊批评、影视批评、出版批评和网络批评。 广义上看,媒介批评既包括对媒介现象的肯定与赞许,也包括对其弊端与危害的否定。狭义上看,媒介批评是一种否定思维,主要是对媒介的负面问题进行反思,指正媒介传播或媒介制度的错失。本书主要在狭义上使用媒介批评的概念。 填空题 ?媒介批评的核心是批评者的反思与价值判断。 ?媒介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 ?提升受众的解读原则、方法和评价理念,对于媒介批评的成功与否,是举 足轻重的环节 ?新闻理论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一层反思。 ?媒介批评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二层反思。 ?媒介批评以解读新闻及其传播活动为支点,对媒体和新闻作品展开一系列 评价活动。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响,是一种原生的媒介批评形态。 ?媒介批评理论是对媒介批评实践和批评法则与方法的总结,是总结对媒介 行为、媒介作品或媒介制度及相关问题如何评价的知识和理论。 ?媒介观念是人们对各类大众传播媒介总的认识,包括对媒介的产生、运作、 机制、制度、功能和传播效果的看法,也包括对各种媒介知识和原理的评价。 ?媒介批评流派划分为杂感批评流派、学理批评流派、历史主义批评流派和 西方批判理论流派。 ?透视社会及其变化,以及媒体如何认识社会,是媒介批评的域外对象 ?媒介批评只停留在媒介自身及其作品,以其反映世界的内容与形式为唯一 对象,很少论及媒介与作品之外的世界,则称作媒介批评的域内对象 ?媒介贯彻传播政策和措施,媒介工作人员的操守,媒介举办的社会活动,

媒介的违法和不光彩举动,以及媒介作品等动态,都属于媒介行为 ?新闻传播活动:口头批评——文字批评——系统理论化批评自发批评—— 自觉批评 ?媒介批评的三个层面:文化层面、本体层面、现象层面 ?媒介批评的范围:1.对新闻传播活动质量的评价 2.对新闻传播社会影响 的评价 3.对媒体的评价 第二章 1.媒介批评功能: 一、信息载体的新视角 ?大众传媒的作用在过去是被忽视的。远比不上哲学、文学、艺术的功用。 ?媒介传播的狭义信息都是描述性的,旨在向人们报告一种情况,但同时媒介还大量传播观点、理论和艺术影像,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是广义的信息。 ?无论哪种媒体,传播信息大都服从于一个目的,即扩充某种思想,媒体成了扩充思想的机器。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充效果,人类不断发明新的传播技术,丰富传播手段,追求更大的传播空间。 ?媒介上的信息与思想都来自现实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媒介传播信息与思想增进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使各种知识得以一代代传授下去,提高了人类生存的智慧与能力。 ?媒介以集束信息与强烈的思想改变人类的生存模式,人们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设计自己,媒介已成为生活的创造者。 ?媒介批评强调这一点,力图把媒介正当功能的实现转给受众,引导他们把这种功能变成有价值的行动。 二、政治涵化与政治推力 ?媒介作为社会与政治变革的助推器,对推进社会进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社会发展需要媒介推广社会的积极因素,而先进的政治组织利用媒介宣传自己的主张,成为主导社会的前进力量。 ?政治离不开媒介,媒介是政治思想的孵化器,构成政治与社会变革的推力。 媒介的政治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媒介都不可避免地反映政治,服务于一定的政治集团,倡导一种政治制度。 ?媒介的思想涵化功能已经举足轻重,它们传播各种政治信息,蕴涵某种政治主张,引起社会政治理念的潜在变化,最终影响受众的政治立场,由此导致政治变革运动的出现。 ?媒介批评的重要指向是如何揭开这种涵化的面纱,评价媒介行为的内在倾

中传新闻传播硕士考研基本重点知识复习经验

中传新闻传播硕士考研基本重点知识复 习经验 (一)总结归纳知识 整理笔记对一个三凯程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报考院校近10年的真题找出最爱考的知识点,然后自己进行归纳和整理。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梳理知识,第二可以加深记忆。薪火的重点还是很靠谱的,可以边看边记忆,不懂得再翻书,再总结,再记忆。 在此凯程辅导老师们要提醒一点,最好的办法是,每看一遍书都得要把自己的笔记再整理一遍,查漏补缺,千万不能遗漏重点考点。还有些在每轮复习中出现的新概念,新名词解释都该单独列出来,找出解释。加强记忆。说实话,名词解释就比各人的积累,谁看得多记得多,谁的胜算就大。 (二)重视基本知识 纵观各名校历年的考题,就会发现其实很多题考得也满基础的,但你自己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提醒大家牢记每本书的核心内容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如果在基本概念和内容上失误,这太不应该。 (三)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凯程中传新闻传播的老师分析15年各名校的考试题,就会发现,各学校越来越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无论是试论还是业务,都注重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今年新闻业务就有高分的写作题,而且紧跟热点,切合实际,要做好此类题就要广泛涉猎新闻传播类期刊。 当然,更应当对当年的媒介热点抱以敏锐和理性的态度。考新闻千万不要与新闻本身脱节,每天及时了解新闻是必要的,如果没时间看报,可以再吃饭时翻翻手机报也可以啊。其他有关新闻业界的网站,如CJR,中华传媒网,传播学论坛,人民网传媒,或者著名传媒人的BLOG如陈力丹之类的,在放松的同时也得了解下业内的动态,要真正的融入这个圈子,你首先得从学习别人开始。 关于热点的问题,凯程老师建议,可以把每个热点做成一个专题,一个专题一个关键词,然后就这个关键词在全文期刊数据库搜索相关的核心期刊的文章,找出业内著名专家或者代表性观点的文章集成合集,打印出来,这就是你考试最好的复习资料。这个方法对三跨的考生最有效,不仅能即时补充更新知识,而且还能借鉴名家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思路,真的可谓一举多得。 中传新闻传播硕士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中传新闻传播硕士难度,中传新闻传播硕士就业,中传新闻传播硕士辅导,中传新闻传播硕士参考书,中传新闻传播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传新闻传播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新闻传播硕士考研机构! 一、中传新闻传播硕士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中传新闻传播硕士招生量大,考试难度不高,每年都大量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中国传媒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中传新闻传播硕士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

新闻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1.新闻观念:对新闻的性质、功能的综合评价,是新闻批评的意识母体,构成媒介批评观 念的基础。 2.媒介批评流派:自由主义的媒介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媒介批评 3.新闻质量:指新闻反应客观事实的真实、全面和客观趋向的适度形式和表达倾向的最佳 境界。 4.媒介批评的主体:指谁来批评,由谁在批评,继而表明媒介批评是批评者的主体行为。 5.媒介背景:是指和媒介具有经济关系、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同媒介发生频繁的交往。 6.事实的叠加推理:新闻事实作为论证的对象,论据则是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结论则在于 证实此类事实的某种意义以及被理解的程度。这三种不同事实的证实与被论证,形成了叠加式推理。 7.时空通观的规范:把评价新闻现象纳入社会的多维联系中,寻去对新闻作品、媒体与记 者言行的全面解读,便构成新闻批评的时空通观的规范。 8.整体照应的规范:从整体分析新闻现象,考虑各个部分的照应关系,以便做出全面评价, 是媒介批评必须遵循的规范。 9.效果实证的规范:媒介批评对媒介行为的否定尤其应以社会效果来证实,彻底排除主观 武断,这就是效果实证的规范。 10.媒介品格:新闻媒体的态度、倾向,新闻从业人员的追求和道德水平及其作品质量,综 合称为媒介品格,表现这种品格的是无穷无尽的新闻报道。 11.违规出版行为:新闻出版物未经新闻出版管理机构批准,擅自出版和改变出版日期、出 版次数,都属违规出版。 12.新闻诽谤:新闻报道歪曲事实或使用侮辱的言辞,进行人身攻击,丑化公民人格,构成 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叫新闻诽谤。 13.新闻抄袭:包括部分或全部照抄他人的新闻作品,未经亲自采访和写作,将其作为自己 的作品发表,都属抄袭。 14.新闻素质:指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完美性和感染力的总和。 15.新闻主题:是新闻的立意和思想价值,是新闻报道的主线,由重要、新鲜、鲜明和正确 (分析正确)四个要素构成,缺少哪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好新闻。 16.新闻风格:是记者再现事件的特色,在语言、结构上呈现出特有的感染力。 17.媒介事件:指新闻媒体重大活动或在报道和经营中出现的矛盾纠葛,引起社会的强烈反 应。 18.媒体的观念恒定:体现在媒体对社会政治问题报道中的长期不变的准则,它是意识形态 性质的具体表现。 19.媒介世界:新闻媒体反映社会生活及一切社会关系中的真人真事,是社会存在的再现, 社论及其他评论所阐述的观点也旨在说明客观事件的本质,这样,人们会看到,新闻是庞大、复杂社会生活的写照。 20.媒介权威:是媒介社会影响力的静态形式,表现为媒介在受众心理中形成的崇高威望和 征服人心的力量。 21.小报化:并不是指开张的大小,而是一种新闻制作手法,即采用煽情主义的大标题,大 图片,内容多为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以唤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22.媒介的公信力:媒体在受众中建起稳固的信任感和责任感,以公正、正派赢得社会的推 崇。 23.媒介大众化:指媒介的报道照顾一般受众的文化水平和兴趣,更多的满足大众的需要。

2015年北京大学传播学真题解析,复试笔记,考研真题,心得分享,考研笔记,考研经验

北大考研详解与指导 最近一直有朋友问我一些北大传播学的复习方法,在漫长的考研结束之后,再回忆这些东西有一种提不起劲的感觉。但是想了下我这两年的考研经历,也确实积累了一些所谓的经验,干脆趁现在没事,将它写出来,一者可能会惠及一些未来走向这条路的人,因为在各个坛子上或校内,还是有很多同学求经验若渴,一点有用的信息都不愿放过,复试那天,甚至有几个MM堵在新传门口,每走出一个复试同学就拉着问,我想,能为这些好学的同学提供一点信息也算是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了吧;二者算是为两年考研画上一个句号,作一个纪念;三者,如果不用文字记录下这些东西的话,它们可能就会永远消失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永不为人所知。当前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应该不在乎再多这么一点垃圾,至于它究竟是冗余还是负熵,不太好说,因为经验这是个人性较强的东西,一个人的经验未必适合于另一个人,别人的经验永远是咀嚼过的剩饭,只能作为参考,重要的还是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本人的这篇东西,权当投石问路罢了。 自我介绍,本人两年考研,第一次进入复试被刷,第二年卧薪尝胆,总结得失,再度备战,终于成功。我之所以写这篇帖子,是因为我还是有一点点资本的,专业课第一年114和119,第二年120和120,虽不如排名第一的大牛,但也能忝列前几名。写到这里,有人可能开骂了:你丫别废话了,赶紧说正经的吧。得嘞,马上进入正题。 一.复习时间安排及阅读书目。现在进入四月份了,新一波考研人的复习应该已经开始一个月了了,如果还没开始的话,现在要上手了。关于书目解析,北大新传考研传奇人物,也是我07年上辅导班时的“恩师”——逆转录猴子兄,列出了一个长长的书目,并且配有阅读指导,算是很经典的了,大家可以找来看看。在这里我再补充几句。如果以现在为基点的话,时间安排建议如下(仅指专业课): 4——6月,基础阶段。复习目标:进入传播学领域,掌握基本理论。复习指导:该阶段是同学们的入门阶段,不要太急,还是以英语为复习重点,专业课只是初步涉猎一下即可,一定要将下面几本书过一遍,对于郭书,要尽

媒介批评学术论文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博中媒体人需要的几点反思 ———以媒体对“李刚门”事件的报道为例 摘要:互联网通过让强大的传统媒体更难控制公众事件的解释的方式,现有的传播体系提出了挑战。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博中,许多媒体人迷失了方向,导致非理性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在误导公众。怎样让理性回归受众。本文对媒体和媒体人提出了几点建议:1、对信息的解读。2、对真相的追求。3、对媒体公信力的重视。4、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李刚门”媒介批评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态度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而最初将事件公布是在10月20日,在天涯杂谈上。网友“河大义工”的一篇帖子,该帖子将事件描述为一起校园车祸。而一时间“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到帖子发出的当天傍晚,相关评论帖子超过36万条,该帖子点击超过47万。随着微博帖子的不断更新“李刚门”不断升级,首先通过强大的互联网络进行人肉搜索,李刚的职业、家庭背景、家庭收入、房产等信息不断刷新,同时也不断挑动着公众愤怒的神经。但要求在新闻报道中做到真实、公正、客观、全面、准确的媒体工作者却选择了沉默,或者是附和着公众的愤怒(详细报道情况见表一),其原因大多是不敢引起所谓之“公愤”,这一点在央视对李刚进行采访后观众的负面评价就得到了充分证明。“10月21日下午,河北大学校园交通肇事案犯罪嫌疑人李启铭(又名李一帆)的父亲李刚接受中央电视台独家采访,向受害人及其家属白哦是诚恳道歉,并且深深鞠躬,采访中李刚多次哽咽,不能自己。”而针对这一采访报道,公众所谓反映多为愤慨,甚至有人说“央视收黑钱了”、“央视太丢人,对不起全国人民”等等言论。当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公众非理性情绪的爆发。 表一传统媒体对“李刚门”的报道情况表 一、影响 由于传统媒体在公众事件中的沉默导致报道失衡,进而使舆论一边倒的局面,进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对于受众来说,互联网络的信息来源多而杂,他们无法了解事实真相,只能人云亦云,这样也极易导致公众理性的迷失产生的情绪激化。第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作为社会公器,他们有责任从公众利益出发,客观而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1】此次事件中多媒体的失聪和部分偏颇的报道都会使其本身在受众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损。第三,对于社会来说,当公民的知情权得不到满足,群众非理性情绪不断被激化,会导致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从而引发社会危机。 二、建议 在传媒责任理论中,社会责任从来都是与自由报道同时存在。从社会责任角度看来,新闻报道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然权利”,而是以承担相应义务为基础的“道德权利”,要求传媒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开展活动。【2】据此,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博中,对传统媒体及媒体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_1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 [内容提要]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新闻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 对应关系。 第一,新闻客体的生命遵循某种自然之道,拆解新闻客体的结构不应 静止化;第二,批评的方法首先应从新闻客体外部结构对内部结构的作用 入手; 第三, 批评主体只能对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进行多次反刍性研究, 并不断拂去二者冲突的对峙性因素。 以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新闻,开展媒介批评,有助于把握新闻这个生命 体的内在密秘。 新闻作品作为人化的第三自然,蕴含和投射着主体的独立品格。 这个第三自然处处都有记者的影子,愈是深入地剖析它的内因,就愈 加清楚地发现新闻生命结构的许多相通之处,在批评过程中发现新闻报道 者的随意性。 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文化传播都是一种社会体制,包含着一个内 部关系上的自我决定的结构。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是指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与其他 事物的互动和对应的关系,构成一种社会结构分析。 新闻实体就是作品中的新闻事实及其陈述的形式。

从新闻实体与环境的联系看,结构特征不是社会进程的直接投影,而 是记者意识创造的结果。 新闻作品被感受的深浅、 接收的程度、 作用的方向, 取决于体裁形式、 语言媒介等内在的结构。 每一个社会发展时期都可以对新闻实体有一种概括的规范,但特定的 社会制度必然反映在对应的新闻作品中。 新闻实体与其对象之间联系的相对恒定性,具有超时空的普遍适应 性,在社会生活的链条上留下了相对松散的空间。 许多同样的新闻不断发生、不断被报道出来,表现为同时代人的生命 过程。 这种生命过程使新闻衍生不息,人类的生存和思想特征都在新闻中反 映出来,形成新闻的生命结构。 由于结构主义理论的出现以及语言理论的发展,结构这个词成了具有 哲学意味的专门术语。 但持有不同哲学观点的学者对结构的解释也不相同,尤其是在某些关 系中来理解结构的时候更是如此。 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结合形式,一篇新闻作品的一定组织 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是对新闻结构概念的狭义解释。 结构表征把一要素和其他要素联结起来,具有中介性,认识媒介和新 闻的时候,实际上不可能离开结构,即使不使用结构一词,也必定包含了 结构的驱指。 结构和要素不可分离,对象只有在结构中才成为要素,结构的独立性

媒介批评 李岩

媒介批评笔记 第一讲: ·媒介批评理论体系: 传播者(对传播主体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传播内容(对媒介内容进行质化分析)——媒介机构,传播渠道(对传播机构与渠道进行政治、经济,媒介意识形态研究与公共领域的研究)——受众分析(对媒介接收者,媒介传播效果的分析) 媒介批评的理论视角: ·符号学·意识形态分析·叙事理论·解构主义·读者反应理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第二讲: ·媒介批评史之:法兰克福学派 媒介批评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媒介发展史、媒介批评史、西方文化,传播学理论、哲学等。课程内容:媒介批评史媒介研究方法媒介批评实践。 媒介批评中的几个重要节点:·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批评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思想 ·英国媒介批评思潮---文化研究学派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媒 介批评思潮 ·法国媒介批评思想,鲍德里亚等思想界人物媒介批评的观点 ·北美学院派的媒介透视,麦克卢汉等学者对媒介的批评。 重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单向度的人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其名称来自于1923 年成立于法兰克福的社会研究所。 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包括: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施密特…他们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传统: 老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早在20C30W就十分关注电影这一在当时欧洲十分流行的大众媒介,本雅明便是其中之一。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早期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报刊、广播的研究和批判上。 20C60W以来,研究的对象发生了转移,在马尔库塞与哈马斯的研究著作中,电视已经成为讨论的主要大大众媒介。以马尔库塞和哈马斯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更注重对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做形而上学的外部研究。 他们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理论著作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真正需要和虚假需要的关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传统崩溃,现代艺术贴近普民众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 “文化工业”理论的提出: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以商品拜物教作为其意识形态,穿着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虚假外衣,以一种温情脉脉的形态对大众的思想进行管制,只不过这种管制用娱乐和享受性取代了以前的强制性。比起以往的强制管理,文化工业的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