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张莉娜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从历时的维度研究语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研

究语言的发展就是在梳理语言使用事实的历史。我们今

天所使用的词汇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对其研究可以

使我们对汉语词汇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找到很多汉语

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现象,比如词汇如何共存互补,又如何取而代之,词义之间如何互相渗透、怎样彼此消长,书面语和口语中的词汇关系是怎样的,以及我们现在使用词是什么时候确立其正式属性及地位的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对汉语词汇演变的考察中得到答案。

(一)名词

在汉语发展史上,发生过历史更替的名词为数不多,在三类实词中仅次于动词。名词的历史替换大多属于完全性替换,即新词和旧词的词汇意义基本一致,只不过换了个说法,新旧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一般来说比较单纯,如“目-眼”、也有少数名词的新旧更替情况比较复杂,在某一历史时期指称对象并不完全一致。《说文》:“目,人眼。”《说文》:“眼,目也。”《说文解字注笺》:“眼,目中黑白也。……合黑白与匡谓之目。”二者的区别有三:其一,“目”字出现较“眼”字早一些

。甲骨文时期便出现了“目”字;东汉刘熙著《释名》:“眼,限也。”可见汉代已经有了“眼”字,先秦时期多用“目”,战国时期“眼”也非常少见,到两汉以后,用“眼”的才逐渐多起来。其二,“目”本义指眼睛;而“眼”,本来是指眼珠,后来引申为眼睛。其三,“由于词义的转移,‘眼’就在口语中代替了‘目’”[1],因此“眼”具有口语色彩;而“目”具有书面语色彩。

秦代以前的典籍中有“眼”字的例子很少,据学者研究,共有五见。包括王力先生引《战国策》、《庄子》、《周易》中各一例和汪维辉先生补充的两例(分别见于《韩非子》、《吕氏春秋》中)。可见秦代以前,“眼”的运用并不常见,可引的例子甚少。但此时的“眼”与“目”词义是有分别的,“眼”在这段时期是它的本义,指眼珠,还没有引申为眼睛。除了上述典籍,战国时期的医籍中也有些用例可证:“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素问》卷12)

关于“眼”什么时候作“目”讲,学术界有过两种意见。其一是王力先生认为“到了唐代‘眼’才成为‘目’的同义词”。其二是方一新先生曾列举了二十条书证证明“眼”字在汉魏六朝文献中就常讲“目”[2]。显然后者的说法更有说服力。上面曾论证过“眼”在先秦时代是作眼珠讲的,这种情况到西汉是还存在,例如《史记》中的用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吕后本纪》)但此时与“目”的界限已划得不是那么清了,例如:“五采曜眼,有时而偷;茂木丰草,有时而落。”(《谈丛》)到了东汉时期,“眼”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了,与“目”的分别业已消失,例如:“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论衡?命义》)

据一项学术调查表明:现存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两家的所有译经共29部,“眼”和“目”的出现次数是247: 21,其中“眼目”连文四次[3]。东汉时期的佛经里有如此大量的“眼”出现且表目义,而且在同时期的高文典册里也有少数一些用例,可见此时“眼”的口语话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因此可以有这样的结论:“眼”在口语中取代“目”不会晚于汉末。由此可见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末年是“眼”从出现到词义转变直至发展成熟的一个历史阶段。到了魏晋以后,“眼”的用例在文献中也日趋普遍,不胜枚举。在小说、民歌、诗文典册中常常可以见到,例如:“或斩手足,或凿眼。”(《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南北朝的文人诗里,“眼”的使用频率已明显高于“目”。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但是在文言词汇系统中“目”始终与“眼”并存,“目”的动词义(用眼睛看/示意),也没有被“眼”取代。

唐代以后“眼”开始变为双音词“眼睛”(有时也单说“眼”),一直沿用至今。

(二)动词

动词的新旧更替大多是一个或几个义位的替换,属于完全性替换的比较少见。这是动词和名词的一个显著区别。因此讨论动词的新旧更替要比名词来得困难。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往往是划分词义和用法,找出新词和旧词在义位上的对应关系。其次,新词在跟旧词竞争中大多有一个词义不断丰富、用法不断扩展的过程,不像名词那样词汇意义基本保持不变。这也给描写新旧更替的过程增加了难度。不过正是由于动词的复杂性,它对

?

7

2

?

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才更有意义,因为词汇演变中许多微妙的现象和规律在动词身上体现得最为生动和具体。在汉语发展史上,动词发生历时更替的也最多。

现代汉语中词义为“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的词是“看”,而表达这个意思的词最初不是“看”,而是“视”。《说文》:“视,瞻也。”段注:“‘瞻,临视也。’视不必皆临,则瞻与视小别矣。”《说文系传》:“看,以手翳目而望也。”“视”在先秦及两汉时期运用得非常广泛。例如:“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易?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大学》)就目前所知,“看”字最早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车为邺令,其姊往看之。”[3]不过这里的“看”并非上述“视”的意思,而是“看望”之义。这一处用例是先秦典籍中唯一的一例。虽然《说文?目部》著录了“看”字,但是在两汉的文献中,“看”字仍然是非常少见的。

大约从汉朝末年开始,“看”字的出现频率逐渐多起来。“《广雅?释诂一》:‘看,视也。’可能是对当时实际使用情况的记录。”[3]汉魏时期是“看”字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此时期的“看”的词义也非常丰富了,以下是这一时期的一些典型用例:“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班昭《东征赋》)“十四年夏四月,后主至湔,登观阪,看汶水之流。”“我唯一子,今舍我去,谁当看我?痛不可言!”(支谦译《撰集百缘经》)“佗望见云:‘已饱针灸服药矣,不复须看脉。’”(《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以上几例的词义各不相同,分别为“观看”;“观赏、欣赏”;“照料、守护”;“检查、诊断”。从以上例证中不难发现在这一时期,“看”在口语里已经取代了“视”。因为此时“看”字不仅大量出现在风格较俗的佛经里,而且散见与许多典雅文体中,而从口语进入书面语言的词不仅要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还要经历一个较长历史时期的发展才行,所以由此可见“看”从先秦的出现到汉末三国时期代替文言词“视”是一个重要的演变时期。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看”字的使用频率更是大幅提高,用法更加灵活、丰富。朱庆之先生曾把魏晋南北朝翻译佛经中的“看”字细分了15个义项,以下举几例:“谢公与人围棋,俄尔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雅量》)此为“阅读”义。“尝看,若不大涩,……一升。”(《齐民要术》)此为“先试试看”义。其他义项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看”字的使用非常频繁。另外在南北朝时期“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法不能不提,那就是《贤愚经》中已有“看见”这样的组合,这充分表明“看”到此已经是一个发育成熟的词了,因为它有着很强的构词能力,还侵入了其他词的义域,构成了双音词,如“照看”、“看望”、“观

看”、“察看”等等。这样一来,现代汉语中“看”字的所有用法和义项都齐备了。

(三)形容词

跟名词动词相比,形容词的复杂性在于它的词汇意

义大多带有感情色彩,因为形容词所反映的是语言使用

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评价,所以它的词义往往具有

某种不确定性。如“驶”和“快”虽然都是速度快,但

形容词的对象却明显不同。“疾、速、快、驶”都是表

示速度快这个意思的正统文言词。现代汉语中则用

“快”。中古时期除了“疾、速”之外,口语中常用的是

“快”和“驶”。《说文》:“疾,病也。”本义是病,引申

为速度快。《玉篇》:“疾,速也。”《广韵》:“疾,急也。”

《说文》:“速,疾也。”《说文》:“快,喜也。”本义为愉

快,引申为速度快,《正字通》:“俗谓急速曰快。”这几

个词在先秦时代都有一些用例:“疾言日”(《列子?黄帝

篇》);齐疾而均”(《商君书?弱民》);“邾娄快者,何邾

娄之大夫也”(《春秋公羊传?昭二七》)。在东汉魏晋南北

朝时期,“疾、速”常用,不过修饰范围各有不同。“疾”

适用范围最广,修饰名词、动词均可,如“疾雨、疾

马、疾行、疾走、疾驰”。

“快”原指一种心理活动,大约在西汉,“快”除了

沿用旧义外(此义一直沿用至今),开始有了“急速”

的意思。文献用例:“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史记?项羽本纪》)魏晋以后用例多见:“彭城王有快牛,至爱惜之。”(《世说新语?汰侈》)。可见“快”字最常见的句法功能便是作定语修饰动物,当然也可以作状语。另外“快疾”可以同义连用。“驶”也是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常用词,“快速”之义早在秦汉就有了,例如:“天下诸国助我战,犹良骥录耳之驶。”(《尉缭子?制谈》东汉后期,“驶”的频率要大于“快”,如:人命甚速驶,五马不能追。(东汉失译《禅要经》)

东晋以后的南朝文人诗中,“驶”极为常用,而且只

用“驶”,不用“快”;北朝诗中则相对较少。例如:“荧

荧条上花,零落何乃驶。”(《子夜变歌三首》)可见

“驶”的用法与“快”有区别,前者着重强调一些自然系

现象的急骤,如“河流、雨水”,而后者则多用于动物。

此外,由于“驶”多见于典雅的文学作品中,而“快”

多用于小说等口语色彩很浓的的文体里,在魏晋南北朝

时期“驶”的使用开始走下坡路,而“快”又重新迅速

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王力1汉语史稿(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1

[2]方一新1“眼”当“目”讲始于唐代吗?[J].语文研究,

1987,(3).

[3]汪维辉1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

学出版社,20001

?

1

7

2

?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

词义演变原因 2

论词义演变原因 1015104-02 贾永俊 摘要:由于学校的传统训诂学到今天的词汇对汉字的研究探索薪火相传、代有新作。本文在继承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汉语词义放置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思考,以及相关的本体语言系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共使用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思想的内涵,加强对中国的语义特征的调查,然后梳理了语境与词义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规律,为现代词汇学与传统训诂学的接轨作出努力。 关键词:词义变化原因历史古今异义 一、词义的变化 1、词义变化的历史性。 古代和现代是一个历史概念。研究词义变化的意义需要注意层次问题的时代。同样是中国古代,秦、汉、不同,六代唐、宋不同,有些词只看到和现代词汇的不同是不够的,也有在古代汉语中存在着的重要变化,比如: ①毙:在先秦指倒下。《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但简子受伤并没有死,因为战斗之后,他还向的人说:“吾伏韬呕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但到了汉代,,“毙”有了死去的意思。 ②朕:在古代从秦始皇开始被作为黄帝的自称,秦时,它是一种常见的词汇,人们也可以用。。屈原在《离骚》中说,“朕皇考曰伯庸”,到秦以后就不能这么用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人称代词,秦以

前称为“我的”或“我”,从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专用名词。对于这种有重要时代差异的词,词典作出澄清是很必要的。 2、词义变化的地区性。 所谓词义变化的地区性,指的是在不同的方言表现古代意义的变化是不一致的,在现代汉语中的许多古老的意义可能已经改变了,甚至消失,但仍存在方言中。例如古代“镬”“鼎”是锅的意思,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不存在了,但广州话称“锅”为“镬”,厦门话、福州话称里“锅”为“鼎”,这都是保留了古词语。 3、词义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词义的变化与不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看到它们之间的不同,但也能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一个突然的变化,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上面讲到的“毙”,先秦是“倒下”,汉代以后指“死去”。倒下不再起来了就是“死”。所以“死”这个意义是由“倒下”发展而来的。 二、古今词义的演变方式 词汇在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意义在历史变迁中逐步发生着重要变化。首先我们必须要清楚语言具有继承性。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古文字的演变。在我们现代词汇中,有这样一些词,它们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如“大”,“小”,“哭”,“笑”,等等,这些都是基本的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和稳固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有一些词汇,由于语言的继承,

浅谈古今词义的变化

浅淡古今词义的变化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发面分为三类: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变;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同;还有一类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今天,在这里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古今词义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今本没变: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如“天”、“地”、“日”、“月”、“风”、“雨”、“雪”、“水”、“火”、“父”、“母”、“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如《说文解字》中有:“钓,钩鱼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 古今词义基本不变的一些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古今词是具有继承性的。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在这一点上古今词义的改变主要由分成俩种,一种是古今词义的缩小;第二种是古今词义的转移;第三种是古今词义的增加。

1、古今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程度的减弱;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如“饿”在古汉语中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现在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轻了。又如“臭”,文言中表示好坏气味都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上》)的“臭”是气味,如果按照现在的词义去理解这句话就讲不通了。同词义的扩大相反,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例如:“虫”原是动物之通名,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老虎叫大虫,老鼠叫老虫;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再如“让”字,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汉书· 苏武传》)的“让”是“责备”的意思,不能释为“谦让”。 2、古今词义的转移 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如《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ā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g)完全不同,就是一例。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一种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可以是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也可以是动作、范围或词性的转移。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两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下面就古今词义的演变进行一定的分析,讨论。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原因 方案一:语言中的词汇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影响词义演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词义是以社会客观事物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所以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词义的变化。其次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起词义变化。再则词与词的互相影响、外来的文化语言的影响都可能影响词义的演变。因此词义演变是诸多因素一同作用的结果。 方案二:(一)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词义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形成的认识。词义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与前提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词义必然发生变化。例如“床”,刘熙日:“人所坐卧曰床。”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床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而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等专用坐具后,“床”的词义便发生了变化。 (二)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 起词义变化。例如“鲸”,《说文解字》日:“鲸,海大鱼也。”过去,受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误认为鲸是海中的大鱼,后来人

们的认识程度加深了,就知道鲸不是鱼。《辞海》曰:“鲸, 水栖哺乳动物。外形似鱼,大小随种类而异,最小的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可达30米。” (三)词与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当“走”被“跑”代替后,“走”又取代了“行”的意义。 (四)外来语的影响。汉民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外族语言吸收养分,如:站:古汉语原始义为“久立”,随着蒙古语传入,出现“站赤”一词,逐渐进入“站”的义项之中,如“车站”等,词义扩大。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类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发展缓慢,与缓慢发展的语法一 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固性。如“日、月、牛、马、人、手”等常用词,以及“唉、逍遥、凤凰”等不常用词。 (二)汉语词汇中大量的非基本词汇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如“该”,中古以前它是“完备”的意思,以后演变为“应当”。又如《世说新语》中“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中“造”是“到”的意思,而今义却完全没有这个含义。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细微差别 1、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意义有了新的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有以下几

浅谈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浅谈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摘要:词语的意义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历经千百年后,则会发生一定的甚至是重大的变化。英语经历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及现代英语时期三个阶段的发展,法语词、拉丁语词、希腊语词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词等的大量涌入,英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可以说,词汇的变化最快,也最显著。这一方面表现在新词汇的产生和旧词汇的消亡,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词义的不断演变。本文将讨论词义演变的诸多起源以及其主要方式。 关键字:词义的扩大,缩小,升格,降格等 班级:07外国语学院教育3班 学号:072725030 姓名:黄滢 作为语言的载体,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工具,词和词义都会随着时间不断地变化。根据语言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个词常常会被赋予一些新的含义,或发生一些意义上的变化。因此,词义的变化就是原有词义的改变和新词义的产生。由于有的事物之间在功能、形状、动作等特征方面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那么命名该事物的词就可以从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名称转指成为另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名称,这是词义的改变和新词义产生的基础。 一词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引起词义变化的原因很多,一位早期的语义学家把词义变化的原因归纳为三十一条。词义变化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尽管引起词义变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有: 1.历史因素。英语的历史起源于公元五世纪上半叶盎格鲁、撒克逊和裘德人所使用的语 言,后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英国历史上两次外来入侵者的统治,加剧了词 义的变化。 2.社会因素。社会是在不断发展中进步的,语言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会给词赋予新的含义,原本是普通含义的词可能会变成专业术语,反之亦然。 3.语言因素。词义的变化常常是由于语言的发展而造成的,语言的发展总是朝着一定的规律而动的,如词的省略(ellipsis),使得原本需要几个词表达的含义转到一个词上,使词义发 生了变化。 4.心理因素。这点主要是通过委婉语,夸张语及讽刺语的使用而改变着某些词的含义。 如~S]OW learners或underachievers取代j-retarded children(弱智儿童),i0wer inco~ne brackets(穷人)取代了pOOl"people等,这些都是委婉语起作用的结果。 二词义演变的方式 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浅析英语词义演变的主要原因-杨景侠

浅析英语词义演变的主要因素 2012英语成本杨景侠 20125504020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忠实地反应文化。而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失败很大部分不是来自语言,而是因为交际者对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性没有完全的理解。了解词汇变化的现象十分必要,而更加重要的是要试图理解变化背后的机制。 影响词义演变的相关因素(Factors of change) 英语经古英语时期(450-115-)、中古英语时期(1150-1500)及现代英语时期(1500 up to the present)三个阶段的发展,随着法语词、拉丁语词、希腊语词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词等的大量涌入,英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可以说,词汇的变化最快,也最显著。这一方面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词义的不断演变。所谓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内在结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现象也是英语咋表达运用上具有的丰富性、灵活性的重要原因。纵观语言文字发展的历程、社会原因和外来影响等;以及内部原因,即心理原因和语言原因等。导致词义演变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概括说来可以大致分为语言学外因素(Extra-linguistic factors)及语言学因素(Linguistic factors)。 一语言学外因素(Extra-linguistic Factors) (一)历史原因(Historical cause) 英语的历史起源于公元五世纪上半叶盎格鲁、撒克逊和裘德人所使用的语言,后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英国历史上两次外来入侵者的统治,加剧了词义的变化。 (二)社会原因(Social cause) 1.社会发展与词义变化

张光乾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大。例如:“诗”,古代专指《诗经》,现代泛指一般诗歌,词义的范围扩大了。“河”,古代专指黄河。汉代以前,“河”的常用义特指黄河。后来泛指一般河流。把一条河的名称扩大成为一般河流名称,由专称变为通称,今义把古义的范围扩大了。“齿”,古义是指排列在唇前的牙。甲骨文画的正是门牙。把门牙扩大成为牙齿,“齿”的词义扩大了。“响”,古义是指回声。《玉篇》:“响,应声也。”今义泛指一切物体发出的音响,概念外延扩展了。扩大,就是把意义范围扩大了。 第二、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小。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金”词义范围逐渐缩小。(现在“五金”、“金工”、“金属”等复合词里的词素还保留古代词义的痕迹。)“宫”,上古泛指房屋。“宫”、“室”是同义词,先秦都指房屋。秦汉以后。“宫”专指封建帝王的住宅,如“阿房宫”、“未央宫”。现在除了某些叫“宫”的旧有名称外,只有某些化娱乐场所才称宫,如少年宫、文化宫。“宫”的词义范围越来越缩小了。“坐”,古代除当“坐下”的动作讲之外,还有“犯罪”的意义,如《曼子春秋·内篇》“王曰:‘何坐?’曰:‘坐盗。”而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坐”当“因为”讲。现在专指“坐下”讲,今义比古义缩小了。“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后来只指配偶的男性一方,即“妻之夫”而言。概念外延缩小了,就是把意义范围缩小了。 第三、词义的转移 是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例如“坟”,古代本指高大的土堆或河堤。今义则把原来的“高大的土堆”、“河堤”转移到“坟墓”上来了。“豆”,甲骨文中形似高脚杯,是一种盛肉食的木制的高脚碗。后来,“豆”的意义转移到豆类植物及其果实上了。豆类植物,上古不叫

第三讲古今词义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一些次要的属性上仍然有一定差别。 1.词所概况的客观对象发生了变化 2.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二.古今词义差异显著的 ?折琼枝以为羞兮。(《离骚》)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李广军极简易。(《史记·李将军列传》)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传》)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战国策·齐策》) 三、有联系又有区别 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且这些差异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我们要在了解“同”的基础上,去辨明其“异”。这类词数量多、难度大,同中有异,是学习的重点。 ?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齐国虽偏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墨子·兼爱下》)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悬购之千金。(《战国策·韩策》)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雅量》) 四、词义演变的主要方式 1、词义扩大 江汉朝宗于海。《尚书·禹贡》 以河为境。《韩非子·有度》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温庭筠《菩萨蛮》 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 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史记·滑稽列传》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 车错毂兮短兵接。《九歌·国殇》 2、词义缩小

古今词义的演变讲课讲稿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意见,而非一般的拜访。如果把第二句的“去齐”理解为“到齐国去”,意思就全弄反了。“去”的古义是“离开”的意思,“去齐”就是“离开齐国”。 古今词义的这种差别有的比较大,一旦了解了它们古今意义之间的差别之后,再去阅读古文时就比较容易辨别了。有的差别比较小,虽然知道古今意义有某种差别,还是不太容易辨别。“去”属于前者,“访”则属于后者。从正确理解文意来说,二者都应重视,从掌握的难度来说,则需要注重后者。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我们讲古今词义演变时,所谓“今义”并不全是现代才有的意义。现代汉语词义是古汉语词义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义有许多早在古代就有了。例如“谤”这个词的今义是“诽谤”,这个意义早在汉代便有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谤”这个词古今都有

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演变的原因有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和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一)现实现象的变化引起词义的变化。例如:笔(写字画画的工具)、册(装订好的本子)、飞(原指鸟虫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出现飞机以后,“飞”有了新义: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 (二)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例如:“鲸”,《说文》解释为“海大鱼也。”后来人们认识深化了,知道鲸不是鱼。《现代汉语词典》:“鲸,哺乳动物,种类很多,生活在海洋中,胎生,形状像鱼……俗称鲸鱼。” (三)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 1、反义词词义相互影响 深――(颜色)浓――(感情)深厚交情~――深奥这些读物内容~浅――(颜色)淡――(感情)不深厚交情~――浅显这些读物内容~2、语义场中的词义相互影响 “吃”大概产生于唐代,不过当时液体的东西也可以吃。例如: 但使残年饱吃饭,只顾无事长想见。(杜甫诗) 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同上) “喝”大概产生于明代,《西游记》里有用“喝”的例子: 众怪闻言大喜,即安排酒果接风,将椰酒满斟一石碗奉上,大圣喝了一口。(第五回)

在现代普通话里,由于“喝”分担了“吃”的一部分意义,“吃”的对象才限于固体食物。 在某一个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途径产生新的意义,这是词义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汉语中,词义的引申还往往伴随着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化和汉字的形体的分化。由“张”派生出“帐”、“账”、“胀”、“涨”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张”本义是“施弓弦”,就是开弓。类似的还有“空”平声和“空”去声,“传”平声和“传”去声,“好”上声和“好”去声。有一些还和“张”一样,在字形上作了区分,例如:知-智,旁-傍。英语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sit(坐) –set(安放) ,give –gift ,long –length 。 一个词可以引申出新的意义,这是词义的增加。在词义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相反的现象:一些复合词或固定词组,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可以吞并其他语素的意义而成为整个语言单位的意义。例如,汉语中的“世界”源出佛经,其中“世”指时间,“界”指空间,“世界”的意义包括时间和空间。后来“世”的意义逐渐消失,“界”的意义代替了“世界”的意义,例如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private (soldier )(士兵),daily (paper )(日报)。“人民日报”译成英语,说成“the people’s daily”就可以了,后面不必加“paper”。

词义演变的社会原因资料

词义演变的社会原因 1.社会发展与词义变化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的变化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发生的,而是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的。词义不仅在形成过程中与客观世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而且随着社会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中的事物、概念、思想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词义往往发生变化。例如:pen最早是指"羽毛",古人用羽毛当笔,这样的笔就称为pen。现在人们用钢笔写字,书写工具由羽毛发展到钢笔,但名没有变,还是pen。这样,pen一词的含义就演变了。同样,manuscript原来是指"手稿",现在只要是作者送到出版社去的原稿,不论是打字机打的还是计算机打的,都可以叫做manuscript。 又如:古人挖木为舟,称之为ship,今天人类驾驶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称宇宙飞船为spaceship, ship一词的意义也演变了。喝汽水用的吸管最初是用麦秸来充当的,因此称为straw(或drink-straw),现在的吸管多数是用纸或塑料制成的,虽然还是称作straw,但straw这个词的词义已经发生了演变。有趣的是,汉语里"麦管"这个词的命运也是一模一样的。人们对有些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了,但仍然用旧的名称来称呼这些事物。英语中atom这个借词的原义是"不可分裂的",因为希腊人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裂的粒子,就称之为atom。现代科学早已发现了原子的奥妙,原子本身是一个小小的微观世界,还可分成更小的粒子,但人们还是沿用atom来称呼原子,那么atom一词的词义就不得不有所改变了。又如:penny(便士)原指一英镑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在1973年英国币制改革以后,一英镑等于100便士,penny 的意义当然随之发生了变化。度量衡单位的许多名称,如acre(英亩),foot

词义的演变情况

词义的演变情况,可从弄清词义演变的几个因素入手。 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复杂,难以一一列举,不过总的来说,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发展。 一、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我国古代人〃坐〃的姿态和现在不同,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着差不多。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之类的坐具,坐的姿态发生了变化,是臀部着地或接触坐具,因而〃坐〃这个词的意义也就随之改变。学生了解了这点,就不会错误理解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战国策》)的意思了。 二、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变化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例如,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心之官则思〃,这从汉字的造字中也可以看出:以〃心〃为意符的〃想、思、念、忆、愁、虑……〃好多是与思维活动有关的。现在虽然认识到思维的器官是大脑,还是保存着〃我心里想〃这样的说法。词的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也可以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快〃本来指迅速,后来产生出〃(刀、斧、剪等)锋利〃的意思,于是和〃快〃处于反义关系中的〃慢〃在北方话的一些地区中也逐步产生出和〃锋利〃对立的〃钝〃的意思,出现了〃刀慢〃之类的说法。再如下面的一些相互对称的意义都是由这种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的:熟?穴食物?雪熟→植物成熟→熟习→熟悉,生(食物)生→植物不成熟→不熟习→陌生;清(水清)→(声音)清脆→清高→语言学术语〃清〃,浊(水浑浊)→(声音)重浊→恶浊→语言学术语〃浊〃;冷?穴温度?雪→冷静(较早就有此义),热(温度)→头脑发热(出现较晚)。 四、在某一个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途径产生新的意义?穴引申义?雪,这是词义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词义的引申,使词义得以增加或分化,从而产生多义词。如〃月〃字象月缺的样子,本义是〃月亮〃。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这种周期现象,把从朔至晦称为一月,因此,〃月〃字产生了表时间的意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本义是指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 引申的途径大体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例如,〃习〃的本义是〃数飞〃(《说文》),也就是鸟反复地飞的意思:〃鹰乃学习〃?穴《礼记·月令》?雪,意思就是小鹰学习反复地飞。从这个意义派生出〃反复练习、复习、温习〃的意义:〃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意思就是〃学了要按时反复温习〃。这是因为〃复习〃〃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和反复地飞有相似的地方。隐喻是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换喻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例如我国旧时称主持寺院的和尚为〃方丈〃,这是由于他住在一丈见方的屋子中的缘故。一个词的意义通过隐喻和换喻这些引申的途径可以增加很多新的意义,使语言能够用较少的词的形式表达较多的意义。 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把握词义演变后的三种情况,即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1、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是词义的扩

古今词义浅析

古今词义浅析 王银风 古代汉语

古今词义浅析 王银风 提要: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把古文中的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古今词义的差异给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古汉语一词多义现象突出,往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集于一身,难以辨认;另一方面,古今词义有差异和演变,要准确理解也不容易,有的词古今意义迥异,成为阅读障碍,有的词意义抽象灵活,也难于把握。本论文通过《古代汉语》一书中字词来分析古今词义的范围、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和词义的转换来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关键词:范围感情色彩转换 正文: 首先,有些词在古今词义的范围上有一些变化。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而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在《大龙湫记》中,“乃缘石矼下”中的“乃”字,在这里是“于是”的意思,而“乃”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有很多:①才,“今乃得之”,如今才知道。②是,为,“乃大丈夫也,是大丈夫。③竟,“乃至如此”,竟然这样。④于是,就,“乃还”,就回来了。⑤你,你的,“乃父”,你的父亲。古代汉语中有这么多的意思,但到了现代汉语中偶尔会用到其“于是,就”这一意思,其它的意思几乎不再出现。而这句话中的“缘”字,在这里的意思为“顺着,沿着”,而如今

这个意思我们几乎不用,而是用其它的意思比如“衣服的边饰,机缘,边沿(名词)”。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字的今义词弱化了一些文言词的意义,使得今义词的用途范围变小。虽然二者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在《庐山草堂记》中“恋恋不能去中的“去”字的意思是“离开”。但在现代汉语中“去”的意思常作为“到某地”,意义正好相反。而“去”字在古汉语中还可指离开或放弃某一职位以及距离(某一空间或某一时间)。 其次,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比如在《王子坊》中,“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中的“恨”字,在这里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而在今天多表示仇恨、怀恨。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遗憾我不去见石崇,只遗憾石崇不来见我”。在这里我们不能翻译为仇恨,结合文本如果翻译成仇恨的话感情色彩久太过严重,不能符合元琛的性格。又如“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大龙湫记》中“挽崖端偃木牵连下”一句话意思为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其中,“牵连”的意思为互相拉着,一个接一个的,也就是把“牵”和“连”的意思组合在一起。除此之外,“牵连”的古意还有连接、联系、连累、留连、牵挂等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牵连”常常作为一个词出现,意为“连累”。同时,在《王子坊》中,“伎女楼上,坐而摘食”中的“伎”通“妓”。妓:古代指从事歌舞

“东西”的词义演变历程及其原因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4304832.html, “东西”的词义演变历程及其原因探索 作者:曾石飞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2期 摘要:“东西”起初是两个方位词,表示“东方”和“西方”。在现代汉语中,“东西”已演变成了一个词,具有两个基本义项:①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②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东西”古今词义相差甚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前人的一些探索成果,谈了“东西”一词由词组变为一个词的词义演变的具体历程及后起义项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东西词本义演变历程 “东西”是汉语常用词之一。“东西”最初作为词组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中作为词的基本意义是清楚明白的,但对它是怎样由最初的意义演变成现有的意义,学界存在颇多争议,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作为词组的“东西” 《说文解字注》:“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又《说文解字注》:“西,鸟在巢上也。象形。在西方而鸟西,故因以为东西之西。”在这里,许慎将“东”解释为“动”,应该是指其读音而不是意义,其意义是以“日在木中”表示方位的“东”。字本义与词本义一致。“西”从字形来看,应该是“鸟在巢里栖息”的“栖”。但从词的角度来看,“西”的词本义应该是表示方位的“西”。因为语言先于文字产生,先有了表示方位的“西”这个词义,后来人们才造出“鸟在巢上栖息”这一字形 来表示“西”。为了区别词义又造出“栖”来表示“栖息”之“栖”。仍用“西”表示方位词“西”。这属于字本义与词本义不相一致的情况。“东西”作为词组,表示方位“东”与“西”这一用法一直沿用至今。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东西植松柏。 二、“东西”的词义演变历程 在词义发展过程中,“东西”由表示方位“东”与“西”两个具体方位发展为一个词。起初泛指方向、四方。如: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 TAG:古今词义分类讲析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 1、词义范围的缩小 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清宫”即打扫房屋。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小了。 又如“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词义范围缩小了。 2、词义范围的扩大。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说文》:“焚,烧田也。”本义是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意思是大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象牙,因而导致自身遭受围猎。又如《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后来“焚”的意义范围扩大,泛指一切焚烧。就是一例。 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響”——古代的意思是回声,后来的意思泛指一切声音。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等等。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兵”本来指兵器,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 “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后来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狱”本来指案件,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来指监狱。词义发生了转换。

词义演变的原因

词义演变的原因 一、语言内部原因 1、语言本身的发展,人的认知能力 语言最初是具体感知事物的符号,一个词指示某一特定的事物,随着人的认知能力的继续发展,对这一特定事物的概念也不断扩展。如:book原指刻在木石上的古日耳曼字母,随着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book可以指出版的小说,发行的期刊,甚至现在还出现了e-book (电子书籍)。 2、借词的影响 由于借词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某个事物,从而使一些本族词语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或是由于借词的引入,原有英语词的词义发生演变,以便与借词的语义相区别。 如:stool---chair pig,cow,sheep---pork,beef,mutton rear---raise clean---pure wrath---anger---ire hearty---cordial 3、词义的增减 Tide(时间、时节、小时、潮汐)---潮汐 Condition(规矩、方法、情况)---情况 Bill(清单、目录、账单)---账单

4、词语的简化 语言逐渐趋于简化是任何语言的发展规律。 English←English language ↖English people daily---daily newspaper duplicate---duplicate copy uniform---uniform dress 5、修辞手法 语言中的类比现象、隐喻现象、借代现象也会使一些词的词义发生变化。 如:fox---a person like a fox foot---foot of the hill,foot of the bed 当一个词的词义发生变化时,它的派生词的词义也会随之变化。 diplomatic(外交的;老练的)---diplomacy(老练) 二、社会原因 1、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及人类认识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中的事物、概念、思想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词义往往也会不断变化。如:Soup(开水)---食物的汁 car(两轮战车)---汽车 manuscript(手稿)---任何原创稿件 ship(挖木成舟)---spaceship(宇宙飞船)

词义演变的原因

词义演变的原因 引言: 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处于永恒运动、变化之中。语言系统也一样。词汇是语言系统的一个单位,和其他语言单位一样,随着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而发展变化,客观世界运动发展变化的特性决定了语言系统的变化(特别是词义变化)的必然性。语言系统在与周围其他各种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因素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语言从未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封闭状态,而是处在变化之中。分析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以加强对词汇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语言的变化发展,正确熟练地使用语言。 词义演变的原因 1、社会历史原因。社会的发展是影响到词义演变的最主要因素。语言属于社会现象,从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的存在。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要把语言同社会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比如“钟”原来是指“一种中空而敲击发声的响器”,用铜或铁制造成的,后来出现了计时的器具,也用它来表示,“钟”的意义发生了改变。“飞”,原来是指“鸟类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出现了飞机、飞船以后,产生了新的意义:“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革命”原指“更改天命”,古人认为王者受天命而立,王者易姓就叫革命,如“汤武革命”,现在“革命”指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新制度,转义为“根本革命”。上面例子充分说明了社会历史变化给词义带来的深刻变化。

2、心理原因。主要由于心理上的联想,使词义发生变化。语言是一种系统性的事物,它深深受使用它的群体的影响。无论是语言、语法、还是语义都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例如汉语“尖锐的声音”,从触觉到听觉的联想。英语sweet sound (甜蜜的声音),从味觉到听觉的联想。又比如“羊”古代认为是六畜中最具美味的佳肴,这种风俗习惯也在文字和字义上有所反应,出现了一批从“羊”得声的形声字和会意字,它们大多有“美好”、“善良”、等义,如“祥”,从“羊”得声训为“善”。“善”从“羊”会意,训为“吉”。古人既把羊看成是吉祥、美好的东西,它的词义经过抽象和引申,不少美好善良的品德和事物都可以用“羊”来形容。比如《诗经·召南·羔羊》这首诗,比喻“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 3、语言内部原因。词义间的相互制约,是词义发生演变的另一原因。同时词义的发展演变也有着自己的内部规律,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交际中,人们对词义的选择性注意。某个词在某一种语言环境中不断地连续使用,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会把一个较为广义的词的词义限制在其中的某一个方面上。例如汉语“汤”原指“开水”,如“赴汤蹈火”,后来出现了“开水”等词,“汤”一般只指“食物的汁”。英语中tide 一词原有“时间、时节、小时、潮汐”等义,后来出现了time(时间)、season(时节)、hour(小时)等词,tide词义缩小,保留“潮汐”意义。在古代汉语中,“臭”字兼有“香”和“臭”两个意思。《易·系辞上》:“其臭如兰。”这里的“臭”就是“香”的含义。即“臭”字的词义变化应为“臭是气之别名,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为臭。”但在语言交际中,人

古今异义之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古今异义之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姓名:高月 学号:64 专业:汉语言文学2班 [摘要]:在我们的文字系统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最为灵敏,因而大量新词应运而生,比如我们常用的“给力”“秒杀”等等。与此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与语境的变化,词义所涵盖的范围也有或大或小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古今异义中的词义的扩大与缩小部分。 [关键词]:古今异义新词词义的扩大与缩小语境 [正文]: 民谚常说:“言为心之声,衣为身之表”,在社会的发展演变之中,语言也随之变化。有些基本词汇由于其稳固性和继承性,并未有什么变动,如鱼,笑,犬吠等。有些词汇的意义则会随着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和认识的深化而随之转移、消亡或变化。所谓古今异义,即文言词语或短语的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尽相同的词。 形成“古今异义”的原因并不来源于词本身,而是源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及其相对应的语境。如《石壕吏》中的“老翁逾墙走”,根据杜甫所见识到的征兵之残酷,竟是在夜间捕人,导致一老翁翻墙而逃。其中的“走”,就要理解为“逃跑”的意思。 对于古今异义的分类,大致有那么几种:词义扩大,词以缩小,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化,词义强化,词义弱化等。举一个常见的例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提到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其中“妻子”一词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词义所适用的范围也从原本的“妻子和儿女”缩小为“妻子”。 从上一个例子中,很简单就可以推断出“词义缩小"的概念,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范围大,而在汉代汉语中意义范围变小了。又如出自《周易.系辞》中的“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在古时香气或是秽气都称之为臭,而不同于我们现在对于它的第一印象,即“臭豆腐”之中的臭,也就是难闻的味道。再如,“让”,古代既可以表示谦让退让之义,又有责备的含义。《庄子.逍遥游》中,“尧让天下于许由”,此处即可理解成退位让贤;“二世使人让章邯”中,很明显就要理解成责备、谴责的意思了。至于今义,则是多取不争、谦让之义。 相对而言,何为“词义扩大”也就不言而喻了。如《荀子.富国》中“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这个“菜”字的古义仅有蔬菜之义,而到现如今我们的饭桌上,则是涵盖了主食以外的食品,荤素全有,也就是包含肉、蛋、奶以及熟食在内。又如,“亲戚”的古义为父母兄弟等亲属,通指家里的亲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正是如此。今义则是泛指旁系亲属,比如叔叔,舅舅之类的。再如,《吕氏春秋.分职》一文曾写道:“叶公入,乃发太府之货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库”在当时特指的是收藏兵甲战车的地方,而今则是成为一个更大众化意义的词汇,比如货物仓库,图书的库藏等等。 由于古时多使用单音节,而现今人们更习惯于双音节词语,这其实也是词汇形成古今异义不得不说的原因之一。先看《夸父逐日》一例,“欲得饮,饮于河、渭”,此处的“河、渭”,特指黄河与渭水;再看另外一例中,“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腾文公下》)中,“河”依旧是黄河,“江”则特指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