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概论复习大纲【详细】

科学概论复习大纲【详细】
科学概论复习大纲【详细】

第一章

第一节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1.现代科学的结构:

(1)基础科学。基础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和各种基本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担负着探索新领域,发现新元素,创造新化合物,发展新原理等重大理论任务。

(2)技术科学:技术科学是在基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某类技术的特殊的规律,并解决工程技术中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科学,技术科学的任务是把认识自然的理论,转化为改造自然的能力,。

(3)工程科学:工程科学具体研究你把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原则和方法。

2.现代技术的结构

(1)实验技术:是为了科学认识,而探索自然客体所采用的技术,包括力学实验技术,物理实验技术,化学实验技术,生物实验技术。

(2)基本技术:按照人工自然过程的四种基本形式,基本技术也可以分为四类:广义的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工技术,生物技术。

(3)产业技术:从技术与产业的关系,特别是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考虑,划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

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高速化

(1)科学技术自身的加速发展

(2)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周期缩短

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

(1)科学和技术自身发展的综合

(2)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3)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4)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

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化(出过一次论述)

(1)科学技术活动主体社会化

(2)科学技术活动过程社会化

(3)科学技术功能的社会化

第二节大科学与高技术

1.大科学:大科学主要是指,在按指数规律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科学已经成为全社会范围内的,以集体合作的形式有计划的进行研究的事业。

2.曼哈顿工程是大科学的标志性事件。

3.高技术:是指那些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各方面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并能形成产业的技术群。

4.高技术的基本特征:(1)高智力(2)高渗透(3)高投入(4)高风险(5)高竞争(6)高效益(7)高战略

5.高技术领域包括:(1)电子信息技术(2)新材料技术(3)新能源技术(4)生物技术(5)海洋技术(6)空间技术

6.高技术产业:是指把生产过程和产品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所形成的产业,它是一种技术密集度高,技术创新速度快,具有高附加值,节约资源,并能对相关

产业产生较大辐射效果的新型产业。

7.高技术产业具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投入比例相对于传统产业要高得多,这是高技术产业,获得其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

(2)技术密集度很高,这是保证高技术产业获得其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3)技术创新速度快,产品生命周期短,

(4)市场国际化程度很高

第三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区分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大概都是这些,记得看书P12,灵活背诵)(1)加快科技进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握好五个结合

(2)坚持教育的优先发展

第四节高科技与现代社会,

1.高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高科技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

(1)高科技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高科技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进步

(3)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提升

(二)高科技给现代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

(1)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

(3)高科技与现代战争

(4)高科技引发的法律和社会伦理问题

2.☆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3.大科学的形成及特点、发展战略:

(1)大科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首先,大科学形成的理论前提确立;其次,先进的生产和实验技术为大科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使大科学的发展成为可能。另外,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和各种社会条件,也是大科学形成的原因。

(2)大科学的基本特征:第一,科研的规模巨大;第二,创造性的集体研究;第三,巨额的科研投资;第四,科研设备庞大、复杂;第五,社会化高效的科研组织管理。

(3)大科学时代的发展战略:第一,树立大科学观念;第二,建立大科学体制;第三,实行大科学管理;第四,加速大科学流通;第五,培养科学文化;第六,实施大科学教育;第七,营造大科学环境。

第二章

第一节相对论

1.观察实验否定了绝对坐标系的存在。迈克尔逊等人所进行的多次实验,均否定了牛顿所认为的绝对静止的,以太坐标系的存在。

2.以太危机迫使科学家重新审视经典力学的伽利略变换和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正确性。

3.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或假设:

(1)狭义相对性原理:(在所有彼此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内,物理定律有相同的形式。)

(2)光速不变原理:(真空中的光速是恒定不变的,它与光源的运动速度无关,对任意惯性系的观察者来说,光速都是c。)

4.时间空间的相对性:(1)同时的相对性,(2)时间的延缓效应【也叫做钟慢效应】,(3)空间的收缩效应【也叫做尺缩效应】

5.相对论原理的应用:(1)质量随速度的增长,(2)相对论的质能关系E=mc2,(3)空间时间的四维结构(时间和空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时间成为爱因斯坦四维时空中的一个维度)

第二节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1.量子假说的提出,起源于经典热力学对热辐射问题的研究。

2.黑体:是对外来辐射吸收能力最强的物体。

3.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所有辐射,而又毫无反射和透射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了解)维恩的黑体辐射公式、瑞丽琼斯公式 p23页

5.两大灾难:(1)以太危机(2)紫外光灾难

6.普朗克得出量子论的热辐射公式 p24

7.光电效应:轻金属一类的物质,在光的照射下会发射电子,但是被照射的物质有没有电子发射出来,却不决定于照射光的强度,而是取决于照射光的频率(或波长)。

8.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

9.微观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10.物质波假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4年提出的,认为一定量的物质都有相应的物质也伴随着运动,一切实物粒子的波动频率同他的能量之间关系,遵守共同的量子论公式E=hv,或者用物质的动量与物质波波长之间的关系表示,p=h/α【符号打不出来,看书p25】

11.波粒二象性:是微观客体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揭示了微观世界物质运动中的特殊矛盾——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矛盾。在不同条件下,微观客体可以侧重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属性。

12.测不准关系: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根据实验和波粒二象性原理,总结出微观客体普遍适用的测不准关系。(公式看书p26)

13.量子力学应用的影响:

(1)量子力学打开了微观世界认识的新领域,

(2)量子力学推动了人类自然观的革命,

(3)量子力学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主客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物质运动因果关系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等。

第三节基本粒子理论

1.原子结构和基本粒子的发现呈递进过程。

2.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的有核结构。

3.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发现了中子。

4.自然界的物质存在着四种相互作用力,即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5.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超距相互作用,而是通过相应的场作为中介传递的,每一种场又有相应的中介粒子。

6.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物理学家就试图把四种物质相互作用场,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来表述,1967年,温伯格、萨拉姆和格拉肖等人建立的统一描述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理论。

7.基本粒子的分类:

(1)依据粒子最基本的几个属性来进行分类:一是质量,二是寿命,三是电荷,四是自旋。

(2)综合粒子家族成员的多种属性进行分类:一是光子族,二是轻子族,三是介子族,四是重子族。

8.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等人提出关于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认为质子和中子由三个夸克组成。

9.当夸克间距离很小时,夸克间的结合是松散的,这种现象称为“渐近自由”;反之把夸克从强子内部分离出来时,夸克之间的作用力几乎是无穷大,至今无法分离出自由夸克的现象,称为“夸克幽禁”或“夸克禁闭”。

10.大统一理论:进一步建立四种作用力统一表述的理论称为“大统一理论”。

11.可控核反应堆:用某种控制装置吸中子使核反应平稳进行,就成了可控核反应堆,可以应用于核电站或科研反应堆。

12.利用轻核聚变反应制成爆炸装置的就是氢弹。

第三章

第一节恒星、星系研究的新进展

1.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组成、构造、运动规律和发展历史的科学。

2.太阳按质量计算:氢约占71%,氦约占27%,其他元素如碳、钠、钙、铁约占2%。

3.太阳的结构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三层。

4.太阳现在的年龄已经有50亿岁,正处在“中年时期”。

5.赫罗图:是指恒星光谱型和光度的关系图,因为创始人是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因此成为赫罗图。

6.主星序:90%的恒星分布在图的左上角到右下角的狭窄对角线上,也就是伴随着恒星表面的温度的降低,光度也相应的减少,这一恒星密集序列,被称为主星序。

7.主序星:位于主星序上的恒星叫做主序星,太阳就是一颗主序星。

8.巨星/红巨星:10%的恒星散布在图的右上方,这里的恒星体积大,光度大,温度低,被称作巨星或红巨星。

9.白矮星:图的左下角散布着少量的体积,小表面温度相当高而光度又相当小的恒星称之为白矮星。

10.赫罗图中的主序星、巨星和矮星等,既是恒星的不同种类,也是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的表现。

11.恒星的演化理论:

(1)恒星的幼年期,即原恒星阶段。这个时期的恒星是由稀薄的弥散物质,逐

步向密度大的物质演化而成。

(2)恒星的中年期,即主星序阶段。食引力能转变为热能,使星云的温度升高,发射出红外线成为红星,接着红星继续收缩,形成热核反应并辐射出大量热能。G型的如太阳可停留100亿年。

(3)恒星的万年器,即红巨星阶段。在主星序末期,恒星内部温度很高,但由于氢核聚变的能量日益减少,造成外部温度很低,于是核心开始收缩,形成了高温和高密度,给另一方式的核反应创造了条件,即三个氢核变成一个碳核。(4)恒星的衰亡期,即白矮星或中子星阶段。当氦燃烧完以后,碳核不断收缩,外壳不断膨胀,使其与恒星的中心体脱离,成为行星状星云,中心体形成密度很大,光度很低的白矮星,直至变为黑矮星,形成了恒星的残骸。

12.恒星的末态取决于其能量耗尽后所剩物质的质量,理论上,恒星以及能量耗尽后所剩物质的大小有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三种可能的末态。

13.银河系:银河系是一个直径约9万光年,中心后约为1.3万光年,边缘厚约为6000光年的天体系统。

14.最早对星系进行分类的是哈勃,他根据形状和结构的不同,建立了星系的分类系统,把星系分为三大类:(1)椭圆星系(2)旋涡星系(3)不规则星系。银河系属于典型的旋涡星系。

第二节射电天文学与20世纪60年代四大发现

1.射电天文学:是通过观测天体的无线电波来研究天文现象的一门学科。

2.央斯基发现射电波。

3.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

(1)桑德奇发现类星体。由于它的形状类似于恒星,而又有强烈的射电辐射,所以被称作类星射电源,意思是像恒星一样的射电源,简称类星体。

(2)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微波背景辐射。微波背景辐射是指来自宇宙空间背景上的各向同性的微波辐射,也叫宇宙背景辐射。天体物理学家迪克等人将这种噪声称为3k宇宙背景辐射,也叫微波背景辐射,并把它解释为宇宙大爆炸留下的余热辐射。

(3)贝尔和休伊斯发现脉冲星。脉冲星是指具有短周期脉冲辐射的新型恒星。正是天文学家预言的中子星。

(4)汤斯等人发现星际分子。星际分子是指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

第三节宇宙学研究的新成果

1.宇宙学: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宇宙的结构和演化,即从大尺度的范围来研究时间、空间的性质,物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2.宇宙模型:是指对观测可及的大尺度时空结构和物质演化的统一的理论描述。(有限无边静态的宇宙模型、动态的膨胀宇宙模型)

3.红移/多普勒效应: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发现,当一个光源和观察者做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收到的波长和频率会发生变化,二者相互接近时,接收到的波长变短,其光谱线向紫端偏移,相互离开时,接收到的波长变长,出现谱线红移,这一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

4.哈勃定律:一个星系的退行速度同这个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呈现有规律的增长,也就是说,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越快。

5.宇宙大爆炸学说:1948年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把基本粒子同宇宙学联系起来,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我们的宇宙曾经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历史,物质从密到稀的演化。

6.暗物质(假设):宇宙中有一种暗物质,它遵守牛顿力学定律,所以用动力学方法可以测出它的质量;但是它“暗”,所以用光度学方法就测不出它的质量。据他们估计,宇宙中的物质有90%以上是暗物质,宇宙基本上是暗宇宙。

7.大爆炸模型能较好的解释诸如宇宙的年龄,星际红移,氦丰度和微博背景辐射等观测事实。

操作系统概论复习大纲

操作系统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引论 (一)内容简介 本章介绍了学习操作系统必须先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计算机系统 2.操作系统 3.操作系统的形成和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 4.操作系统的发展 5.处理器的工作状态 6.操作系统与用户的接口 (二)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各类操作系统的特点;用户与操作系统的关系;处理器的工作状态和系统功能调用的作用。 重点是: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各类操作系统的特点;程序状态字的作用;系统功能调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根据本章内容的特点,和大纲要求掌握的重点,该章考核可以出以下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词解释: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特权指令 问答题: 1. 计算机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 从资源管理的观点看,操作系统有哪些功能? 3. 各类操作系统的特点? 4. 操作系统为什么要提供“系统功能调用”? 第二章处理器管理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操作系统中处理器管理部分的实现,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多道程序设计 2.进程的概念 3.进程控制块 4.进程队列 5.中断与中断处理 6.处理器调度 7.线程的概念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该掌握多道程序设计时如何提高计算机系统效率的;进程和程序有什么区别;进程的基本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处理器调度策略;中断的作用。

重点是:多道程序设计,进程,处理器调度。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根据本章内容的特点,和大纲要求掌握的重点,该章考核可以出以下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综合题。 名词解释:多道程序设计,进程,中断,线程 问答题: 1.进程有哪些基本状态,画出进程基本状态变化图。 2.进程控制块的作用和基本内容? 3.简述中断响应的过程。 4.设计调度算法的原则有哪些? 5.有哪些作业调度策略,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6.有哪些进程调度策略,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7.在分时系统中采用时间片轮转的调度策略有哪些优越性? 8.采用多线程技术有哪些优越性? 综合题(辅导时可以修改下时间) 1.在单道批处理系统中,有四个作业到达输入井和需要的计算时间如表所示,现采用响应比最高者优先算法,忽略作业调度所需的时间。当第一个作业进入系统后就可开始调度。 (1)填充表中空白处 (2)四个作业的执行次序为__________________。 (3)四个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 2.在某计算中心的一道单道程序设计系统中,有A、B、C三个作业在等待处理,它们到达系统的时间和估计需计算的时间如下表所示: 法调度时各自的等待时间和完成时间。

《操作系统导论》期末考试试题

《操作系统导论》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N个进程共享M台打印机(其中N>M),假设每台打印机为临界资源,必须独占使用,则打印机的互斥信号量的取值范围为( )。 A.-(N-1)~M B.-(N-M)~M C.-(N-M)~1 D.-(N-1)~1 2.如果允许不同用户的文件可以具有相同的文件名,通常采用()来保证文件存取的安全。 A.重名翻译机构 B.建立索引表 C.建立指针 D.多级目录结构 3.在单一处理机上,将执行时间有重叠的几个程序称为()。 A.顺序程序 B.多道程序 C.并发程序 D.并行程序 4.为了提高设备分配的灵活性,用户申请设备时应指定()号。 A.设备类相对 B.设备类绝对 C.相对 D.绝对 5.文件系统中,目录管理最基本的功能是()。 A.实现按名存取 B.管理文件存储器的空闲空间 C.指出分配给文件的盘块的地址 D.管理文件存储器的空闲空间,并指出分配给文件的盘块的地址 6.CPU输出数据的速度远远高于打印机的打印速度,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采用()。 A.并行技术 B.通道技术 C.缓冲技术 D.虚存技术 7.临界区是指并发进程中访问共享变量的()段。 A.管理信息 B.信息存储 C.数据 D.程序 8.产生系统死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A.进程释放资源 B.一个进程进入死循环 C.多个进程竞争资源出现了循环等待 D.多个进程竞争共享型设备 9.下面关于批处理操作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批处理操作系统可以分为批处理单道系统和批处理多道系统 B.单道系统是指一次只有一个作业装入计算机系统的主存中运行的系统 C.批处理系统具有用户与计算机的直接交互能力,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D.“通道”和“中断”技术的出现,使得输入输出设备与中央处理器可以并行工作10.由固定分区发展为分页存储管理方式的主要推动力是() A.提高内存利用率 B.提高系统吞吐量 C.满足用户需要 D.更好地满足多道程序运行的需要 11.下列用于实现虚拟设备的技术是()。 A.PCB B.DMA C.SPOOLing D.FCB 12.破坏“部分分配条件”主要用于实现死锁的()。 A.预防 B.避免 C.检测 D.恢复 13.一个实行分页存贮管理的系统,内存块长度为2K,现有一作业其地址空间大小为5K,那么该作业装入内存后的存贮总量是()。 A.4k B.5k C.6k D.7k 14. 一个分段存储管理系统中,地址长度为32位,其中段号占8位,则最大段长是() A. 28字节 B. 216字节 C. 224字节 D. 232字节 15. 一台计算机有8台磁带机,它们由N个进程竞争使用,每个进程可能需要3台磁带机。 如果要求系统没有死锁危险,请问N可以取的最大值是( )。 A.1 B.2 C.3 D.4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设备的输入/输出控制方式分为:程序I/O方式、、、。 2.一个被创建的进程包括、、三部分,且这个新创建的进程处于 状态。 3.文件在磁盘上面存贮结构主要有、和三种。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什么是设备的独立性?它有什么好处?

建筑概论复习提纲整理版(附答案版)

建筑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选择题) 1、 什么叫建筑? 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生活、生产或其他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物质的、有组织的空间环境。 建筑物:是供人们进行生活、生产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住宅、厂房、商场 构筑物:是为某种工程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建筑,如桥梁、城墙、堤坝、烟囱、水塔等。 2、 建筑的按使用性质、承重结构材料、层数分别分哪几类? 形式性质:(哪种建筑属于民用建筑) 民用建筑-非生产性建筑,如住宅、学校、商业建筑、体育馆、展览馆等 工业建筑-工业生产性建筑,如主要生产厂房、辅助生产厂房等 农业建筑-指农副业生产建筑,如粮仓、畜禽饲养场、温室、粮库、农机站等 承重结构材料:(多项选择) 砖木结构建筑、砖混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钢-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其他结构建筑 层数:低层建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 补充:高层建筑指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24米,住宅10层以上。 3、 建筑耐久等级分为几级?依据是什么?(表0-1) 建筑物的耐久等级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建筑物的质量标准而定。(考选择知道年限)P2 一级 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 >100年 二级 一般性建筑 50~100 三级 次要建筑 25~50 四级 临时性建筑 <15 第一章 1、房屋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简答题) 基础、墙或柱、楼地层、屋面、楼梯、门窗等六大部分 1.基础是房屋最下面的部分,埋在自然地面以下。它承受房屋的全部荷载,并把这些荷载传给下面的土层——地基。 2.墙或柱是房屋的垂直承重构件,它承受楼地层和屋顶传给它的荷载,并把这些荷载传给基础。墙不仅是一个承重构件,它同时也是房屋的围护结构。墙体是房屋的承重和围护及分隔构件,同时又兼有保温、隔声、隔热等作用。内墙起承重及分隔空间的作用 ,外墙起承重、保护及围护作用 。 3.楼地层:楼面和地面是楼房中水平方向的承重构件,除承受荷载外,楼面在垂直方向上将房屋空间分隔成若干层。 4.屋面:屋面是房屋顶部围护和承重的构件。它和外墙组成了房屋的外壳,起围护作用,抵御自然界中风、雨、雪、太阳辐射等条件的侵蚀,同时又承受各种作用。根据屋面坡度不同,有平屋面和坡屋面之分。 5.楼梯是房屋上下楼层之间的垂直交通工具。供人们上下楼层和紧急疏散之用。 6.门主要用于室内外交通和疏散,也有分隔房间、通风等作用;窗的主要功能是采光和通风,同时也能起到美化立面的作用。 2、施工图中常用的符号所表示的意思?(比例、索引符号、定位轴线等)P6图1-2(选择题) 三、施工图中常用的符号—比例 下一张主页 退出 上一张房屋建筑体形庞大,通常需要缩小后才能画在图纸上。建筑施工图中,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平、立、剖面图常用比例为1:100 1:150 1:200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局部放大图常用比例为1:20 1:50等。见表1.1。 1:1,1:2,1:5,1:10,1:15,1:20,1:25, 1:30,1:50 详图 1:50,1:100,1:150,1:200,1:300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1:500,1:1000,1:2000 总平面图 常用比例 图名 三、施工图中常用的符号—索引与详图符号 下一张主页 退出 上一张索引符号由直径为10mm 的圆和其水平直径组成,圆及其水平直径均应以细实线绘制。 引出线所在的一侧表示剖切后的投影方向,见表1.2。 详图符号有直径为14mm 的圆组成,应用粗实线绘制。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1、什么是环境及环境的组成? 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主要指:人类已认识到,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进的自然界众多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山地,平原等),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洋等),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又包括经过人类社会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如城市,村落,水库,港口,公路,铁路,空港,园林等。它既包括这些物质性的要素,又包括由这些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出的状态。 2.什么是环境要素及其特征。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亦称为环境基质,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同城是指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等值性: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3、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发展过程。 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发展过程:1、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3)全球性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它始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2、三个阶段的核心问题:①.“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土地人口的大量增加;原始植被的大量破坏②.“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五十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近年来六大公害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厂二恶英扩散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厂泄漏事件、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市农药厂化学品泄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瑞士巴塞士桑多斯化学公司火灾)③.“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转移;全球环境问题 4、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抓住人类与环境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规律,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 具体化的研究任务: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规律;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5、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网查资料总结三次会议召开时间、地点、会议主题、发表的宣言或形成文件。 6、简述我国召开的环境会议。 第二章: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NO、CO和颗粒物等。 可吸入粒子(IP): 总悬浮颗粒物(TSP):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样皿(流量在1.1~1.7立方米/每分钟)在虑膜上所收集到的

《操作系统概论》模拟试题(一)

《操作系统概论》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虚拟存储系统中,用户的逻辑地址空间主要受()和外存空间的限制。 A、内存空闲块的大小 B、内存空间的大小 C、页表的大小 D、指令地址结构 2、一个进程获得了除CPU之外的所有资源,则该进程可能处于()状态。 A、等待 B、就绪 C、运行 D、B和C 3、在进程的切换过程中,进程的现场信息保存在()中。 A、程序状态字中 B、进程控制块中 C、内存系统区中 D、磁盘中 4、文件系统实现“按名存取”主要通过()实现的。 A、查找位示图 B、查找文件目录 C、查找作业表 D、内存地址转换 5、在并发进程中,由于进程共享资源,不得不以()方式运行。 A、并行 B、串行 C、互斥 D、共享 6、用于并发进程之间低级通信的原语有()。 A、P原语 B、send()原语 C、receive()原语 D、PV原语 7、在引入SPOOLING技术的系统中,用户程序分到的实际上是()。 A、内存中的固定区域 B、外存中的固定区域 C、一台物理设备 D、一台逻辑设备 8、采用按序分配资源的策略可以防止死锁,该策略破坏了思索的()必要条件。 A、互斥使用资源 B、循环等待资源 C、占有并等待资源 D、不可抢占资源 9、在用户程序中,通常用()提出使用设备的要求。 A、设备的绝对号 B、物理设备名 C、逻辑设备名 D、设备类、相对号 10、在执行V操作时,当信号量的值()时,应释放一个等待该信号量的进程。 A、大于0 B、小于0 C、大于等于0 D、小于等于0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名称中,是DOS合法的设备文件名的是()。 A、PRN: B、AUX C、COM D、CON: 2、用户使用操作系统通常有三种手段,他们是()。 A、终端命令 B、系统调用 C、作业控制语言 D、应用程序 3、在存储管理中,下列()可能产生抖动(颠簸)现象。 A、段式管理 B、页式管理 C、页式虚拟存储管理 D、固定分区分配 E、可变分区分配 F、段页式存储管理 4、进程具有()特性。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3、本文时间、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

操作系统概论自考复习资料.doc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 OS)是计算机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系统软件。它是计算机系统中各种资源的管理者和各种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它使整个计算机系统协调一致且有效地工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将知道操作系统要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习操作系统,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操作系统的概念。本章主 要讲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操作系统 二、操作系统的形成 三、操作系统的类型 四、操作系统的功能 一、什么是操作系统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是按用户的要求接收和存储信息、自动进行数据处理并输出结果信息的系统。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软硬件系统的组成部分就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当不同的用户使用计算机时都要占用系统资源并且有不同的控制需求。 操作系统就是计算机系统的一种系统软件,由它统一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和控制程序的执行。 操作系统的设计目标一是使计算机系统使用方便。二是使得计算机系统能高效地工作。 二、操作系统的形成 早期没有操作系统→原始汇编系统→管理程序→操作系统可以看到,操作系统是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推动而形成的。 三、操作系统的类型

按照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大致可以把操作系统分为以下几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其中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是基本的操作系统(加亮) 1、批处理操作系统按照用户预先规定好的步骤控制作业的执行,实现计算机操作的自动化。又可分为批处理单道系统和批处理多道系统。单道系统每次只有一个作业装入计算机系统的主存储器运行,多个作业可自动、顺序地被装入运行。批处理多道系统则允许多个作业同时装入主存储器,中央处理器轮流地执行各个作业,各个作业可以同时使用各自所需的外围设备,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缩短作业时间,提高系统的吞吐率。 2、分时操作系统,这种系统中,一个计算机系统与许多终端设备连接,分时系统支持多个终端用户,同时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系统,为用户在测试、修改和控制程序执行方面提供了灵活性。分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同时性、独立性、及时性和交互性。 3、实时操作系统能使计算机系统接收到外部信号后及时进行处理,并在严格的规定时间内完成处理,且给出反馈信号。它是较少有人为干预的监督和控制系统。实时系统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不强求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4、网络操作系统可以把若干计算机联合起来,实现各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及网络中各种资源的共享,像我们现在使用的Windows ,UNIX和Linux等操作系统都是网络操作系统。 5、分布式操作系统的网络中各台计算机没有主次之分,在任意两台计算机间的可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这一点上分布式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差别不大,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分布式操作系统能使系统中若干计算机相互协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这使得各台计算机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 四、操作系统的功能 从资源管理的观点出发,操作系统功能可分为五大部分: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和作业管理。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操作系统是软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直接在硬件系统的基础上工作的,所以在研究操作系统之前,先必须对计算机系统的结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本章就是讲述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知识。

2009年4月自学考试操作系统概论试题

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操作系统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232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是( ) A.中央处理器、主存、辅存和输入输出设备 B.中央处理器、主存、块设备和字节设备 C.中央处理器、主存、高速设备和低速设备 D.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控制系统和输入输出设备 2.一般认为,操作系统是这样一种系统软件,即( ) A.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提高程序运行的速度和改善人机界面 B.提高程序运行的速度、改善人机界面和为应用软件提供支持 C.改善人机界面、为应用软件提供支持和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 D.为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和提高程序运行的速度 3.三种基本类型的操作系统是( ) A.网络操作系统、批处理操作系统和分时操作系统 B.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 C.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 D.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批处理操作系统 4.一个计算问题的程序分成三个可以独立执行的程序模块:输入程序、处理程序和打印程序,每一批数据都需顺序被这些模块执行。当有多批数据时,这三个程序模块中可以并行运行的是( ) A.输入程序、处理程序和打印程序B.输入程序和处理程序 C.处理程序和打印程序D.打印程序和输入程序 5.进程的基本属性是( ) A.进程是动态的、多个进程可以含有相同的程序和多个进程可以并发运行 B.进程是动态的、多个进程对应的程序必须是不同的和多个进程可以并发运行 C.进程是动态的、多个进程可以含有相同的程序和多个进程不能并发运行 D.进程是静态的、多个进程可以含有相同的程序和多个进程可以并发运行 6.进程有三种基本状态,可能的状态转换是( ) A.就绪态到运行态、就绪态到挂起态、挂起态到运行态 B.就绪态到运行态、就绪态到挂起态、运行态到挂起态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02323操作系统概论2008年4月试题及答案

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操作系统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 2323) 本试卷共9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微机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实现文件管理、输入输出控制和命令的解释 B、输入/输出控制、命令的解释和运行支撑软件 C、命令的解释、运行支撑软件和实现文件管理 D、运行支撑软件、实现文件管理和输入输出控制 2、组成程序状态字的三个部分是【】 A、程序基本状态、指令地址和中断码 B、指令地址、中断码和中断屏蔽位 C、中断码、中断屏蔽位和程序基本状态 D、中断屏蔽位、程序基本状态和指令地址 3、特权指令中不包括 ...【】 A、I/O指令 B、设置时钟的指令 C、算术运算指令 D、设置控制寄存器的指令 4、用于控制进程的原语是【】 A、创建原语、撤销原语、阻塞原语、唤醒原语 B、等待原语、撤销原语、阻塞原语、唤醒原语 C、创建原语、等待原语、阻塞原语、唤醒原语 D、创建原语、撤销原语、通信原语、唤醒原语 5、中断有若千类型,它们是【】 A、硬件故障中断、程序中断、机器中断、输入输出中断、访管中断 B、硬件故障中断、软件中断、外部中断、输入输出中断、访管中断 C、硬件故障中断、程序中断、外部中断、输入/输出中断、命令中断 D、硬件故障中断、程序中断、外部中断、输入输出中断、访管中断 6、设计作业调度算法时,考虑的原则是【】 A、平衡资源使用、极大的流量、及时性 B、公平性、极大的流量、及时性 C、公平性、平衡资源使用、及时性 D、公平性、平衡资源使用、极大的流量 7、硬件中可没有地址转换机构的存储管理方式是【】 A、页式虚拟 B、固定分区 C、可变分区 D、页式 8、空闲区表中起始地址按从小到大排列的分配算法是【】

毛中特概论复习提纲答案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各个历史进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党幼年时期: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大连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现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走这一道路实现的可能性P79-8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病毒等)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了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破坏:外界的压力和冲力超过生态系统的阀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一次污染物限值)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口容量:是在不损害生物圈或者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4)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5)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从而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污染物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植物、大气特性以及环境美学因素等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7)PM10:是指粒径小于十微米的大气悬浮物的总称。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即称为光化学烟雾。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其水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并达到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10)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可以间接的反应出有机物的含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升数表示(mg/L) (11)化学需氧量(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的氧的毫克数表示(mg/L),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KMnO4)和重铬酸钾(K2Cr2O7). (12)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放大:生物有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稳定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

操作系统概论

操作系统概论 1.计算机硬件主要由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控制系统和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组成;计算机系统包 括硬件子系统和软件子系统。 2.操作系统三种基本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 3.输入输出控制系统管理外围设备与主存储器之间的信息传送。 4.操作系统的功能可以分为处理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 5.进程:一个进程在一个数据集上的一次执行。程序是一组指令的有序集合,是一个静态实体。进程是 一个动态实体,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个进程可以对应很多程序。进程三种基本状态:运行、就绪、等待态。 6.进程控制块包含四类信息:①标识信息:用于标识一个进程包括进程名。②说明信息:用于说明进程 情况,包括进程状态等待原因进程程序和数据存放位置。③现场信息:用于保留进程存放在cup中的信息,包括通用、控制和程序状态字寄存器的内容。④管理信息:用于进程调度包括进程优先数队列指针。 7.中断:由于某些时间的出现,中止现行进程的运行,而转去处理出现的事件内,待适当的时候让被中 止的进程继续运行,这个过程就是中断。 8.中断处理程序:对出现的事件进行处理的程序.是操作系统的组成部分 9.中断响应:通常在cup执行完一条指令后,硬件的中断装置立即检查有无中断事件发生,若有则暂停 运行进程的运行而让操作系统中的中断处理程序占用cpu. 10.单用户连续存储管理和固定分区存储管理都为静态重定位。 11.移动的条件:移动一道作业时,应先判定它是否在与外围设备交换信息。若是则暂不能移动该作业必 须等待信息交换结束后才可移动。 12.快表:把存放的高速缓冲存储器中的部分页表称为快表 13.什么是虚拟存储器:对分页式存储器实现虚拟存储器只需将作业的全部信息作为副本存放在磁盘上, 作业呗调度投入到运行时,至少把作业的第一页信息装入主存中,在作业执行过程中访问到不在主存储器中的页时,再把它们装入 14.逻辑文件类型:流式文件、记录式文件。 15.文件存储结构:顺序文件、链接文件、索引文件。存取方式:顺序存取、随机存取。 16.文件安全性包括:文件保护和保密 17.读一个文件一次调用:打开文件、读文件、关闭文件;写一个文件:建立文件、写文件、关闭文件。用 户可调用删除操作要求删除一个有权删除的文件但删除一个文件前应先关闭 18.传输一次信息传输操作所花的时间有三部分:①寻找时间:把移动臂移到指定的柱面所花的时间,机 械操作,花费时间较长。②延迟时间:等待指定的扇区旋转到磁头位置下所花时间。这个与扇区的位置有关。③传送时间:指定的磁头把磁道上的信息读到主存或把主存的信息写到磁道上所花的时间。 19.缓冲技术:操作系统中利用缓冲区来缓解处理与外围设备之间工作速度不匹配的矛盾而采用的技术, 包括:单缓冲技术、双缓冲技术和缓冲池技术。 20.操作系统中实现联机同时外围设备操作功能部分也称为斯普令系统,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预输入程序 (2)井管理程序(3)缓输出程序 21.进程的互斥与同步(1)进程的互斥:指当有若干个进程都要使用一个公共资源时,任何时刻最多只允 许一个进程去使用该资源,其他要使用它的进程必须等待,直到该资源的占用者释放了该资源(2)进程的同步:指在并发进程之间存在一种制约关系,一个进程的执行依赖另一个进程的消息,当一个进程没有得到另一个进程的消息时应等待,直到消息到达才被唤醒 22.通信原语 Send(N,M) 把信件M送到指定的信箱N中. Receive(N,Z) 从指定信箱N取出一封信,存 到指定的地址Z中

全国自考2012年7月操作系统概论试题答案

全国2012年7月自学考试操作系统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232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下列软件中,不属于 ...应用软件的是( D ) A.学籍管理软件 B.交通控制软件 C.网络订票软件 D.接口软件 2.在配置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用户可直接调试自己的程序 B.允许多个作业同时使用不同的外围设备 C.能对外部事件实时响应 D.允许用户联机干预作业的执行 3.分时操作系统的特点是( B ) A.让多个程序同时占用处理器运行 B.允许用户跟他的程序进行交互 C.增加了多个程序完成运行所需的总时间 D.增加了并行工作的道数,以提高处理器效率 4.为了区分各个不同的进程及记录各个进程执行情况,系统把有关进程的信息保存在( B ) A.PCD B.PCB C.PSW D.PSD 5.自愿性中断事件是指正在运行的进程对操作系统有某种请求。自愿性中断事件可能是用户进程( D ) A.使用了特权指令 B.设置了定时时钟 C.发现了定点操作数大于1 D.执行了访管指令 6.假定一个分时系统允许20个终端用户同时工作。若对每个终端用户的请求需在2秒钟内给出应答,那么可以分配给终端用户的最大时间片为( C ) A.20毫秒 B.50毫秒

C.100毫秒 D.200毫秒 7.下列存储设备中,存取速度最快的是( A ) A.RAM B.硬盘 C.光盘 D.U盘 8.对页式管理中页表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页表主要指出主存中块号与磁盘中块号的对应关系 B.每个作业的页表长度是固定的,由操作系统指定 C.每个作业的页表长度是不同的,由作业所占页的多少而定 D.每个作业的页表长度是不同的,由用户事先指定 9.存储管理实际上是管理( B ) A.主存中的操作系统部分 B.主存中的用户区域 C.整个主存储器 D.主存和辅存 10.文件存储介质的物理单位以( D ) A.磁带卷为单位 B.磁盘片为单位 C.光盘片为单位 D.卷为单位 11.在UNIX系统中,文件的存取权限仅为读、写和执行三种操作的组合。采取这样的措施的目的是( C ) A.防止天灾人祸对文件系统的破坏 B.防止系统故障对文件系统的破坏 C.防止用户共享文件时对文件系统的破坏 D.防止计算机病毒对文件系统的破坏 12.在用户指定电影的片名后,要求在数秒内就可以找到对应的存放在文件系统中的影片文件,并流畅地读出来播放。由于文件系统的容量有限,管理员经常会把该文件系统中的过时影片删除,及装入新片。对应于这样的使用需求,该文件系统( C ) A.只可以采用顺序存储结构 B.只可以采用链接存储结构 C.只可以采用索引存储结构 D.既可以采用链接存储结构,也可以采用索引存储结构 13.从使用的角度对外围设备进行分类时,磁带机属于( C ) A.系统设备 B.用户设备 C.独占设备 D.可共享设备 14.操作系统在外围设备管理中采用缓冲池技术,设缓冲池中共有4个缓冲区,每批数据进入缓冲区的时间为20ms,用户进程对每批数据的处理时间为10ms,把每批数据从缓冲区送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与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就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与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与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就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就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与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就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就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

发与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就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与作品的风格,既就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就是其语言与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就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就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就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3、本文时间、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就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则就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前者就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就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14、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就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就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就是说,就是作家预想出来的她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就是自觉的,有时可能就是不自觉的。 15、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题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示,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二、简答题: 1、简述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生活真实的区别。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与感悟。 凡就是历史上出现过与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就是生活真实。生活真实虽然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而且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就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 它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假定性情景之中。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就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