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作者:付灵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D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

..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

3.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D )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 C )

例:养生丧.死无憾

A.然而不王.者B.王无罪.岁

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C )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C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C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8.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D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 ②③⑤相同

C. ①⑤相同

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9.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C )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10.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 )

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

11.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B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样做】B.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12.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B )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度、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13.阅读下面文字,选出对画线句孟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B)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大王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们竞相逃跑的问题,那么老百姓就会纷纷前来投靠。

B.大王好比战时那个讥笑有人逃了一百步而自己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您治国的实质与邻国国君没有什么差别,自然百姓就不会比邻国多。

C.大王如果能将打仗之法用之于牧民之道,前来归顺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比邻国多。

D.大王既然明白打仗失败的原因,就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9题(35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4.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4分)( D )

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口之家③范增数.目项王④媒人去数.日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②④

15.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4分)( A )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16.翻译下列各句:(14分)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亩大小的建宅基地,如果种上了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也能穿上丝织衣服了。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如果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这种情况是从未出现过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而是兵器”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如果做到不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1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用比喻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3分)

18.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6分)

(第一段:①不违农时②数罟不入洿池③斧斤以时入山林。第二段: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19.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4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 一、语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曳.兵/拖拽.数.罟/蹴.踏洿.池/纨绔. B.鱼鳖./弊.端效.仿/发酵.空旷./粗犷. C.河豚./馄饨.狗彘./雉.鸡庠.序/搔痒. D.孝悌./兄弟.饿莩./俘.虏皎.洁/打搅.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D.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黎民 ..不饥不寒 B.养生 ..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D.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4.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或百步而.后止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河东凶亦然. 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二、一法一练——翻译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算是)费尽心啦。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比较过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邻国的百姓不减少,我的百姓不增加,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战争打个比方。咚咚地敲响战鼓,枪尖刀锋已经接触,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凭借跑五十步来笑跑一百步,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碍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魏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 一、字音 移其粟(sù)于河内王好( hào)战弃甲曳(yè)兵衣(yì)帛(bó)数(cù)罟(ɡǔ)不入洿(wū)池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庠(xiánɡ)序申之以孝悌(tì)然而不王(wànɡ)者饿殍(piǎo) 二、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俭(俭,通“敛”,制止) 三、古今异义词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2、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3、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5、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7、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四、重点词语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凶年,谷物收成不好 3、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 4、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既:……以后走:逃跑 6、数罟 ..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数:细密的 7、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斤:斧头以:按照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9、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蓄:蓄养 10、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夺:改变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怪罪 五、词类活用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國也 原文繁體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hào)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1]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shèng)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 ū)池[2],魚鱉不可勝(shèng)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shèng)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shèng)食,材木不可勝(shèng)用,是使民 寡人之于國也插圖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 ì)之畜(xù),勿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简体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hào)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è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2],鱼鳖不可胜(shè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è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 èng)食,材木不可胜(shèng)用,是使民 寡人之于国也插图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作品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3)

得民心者得天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并掌握孟子其人及其施政观点。 ②自主阅读,疏通文意,梳理、积累课文中的文言知识及语法现象。 ③学习本文的行文思路及孟子的论辩艺术。 2、能力训练目标 ①促进文言知识积累,提升文言阅读能力。 ②合作探究,梳理文章内容,提高筛选、概括、分析、表达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①分析理解孟子主张施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②了解孟子“王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设计思想与学情分析 教案设计思想: 1.文字、文学、文化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性追求。寻找突破口,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准确定位。《寡人之于国也》文辞质朴,但思想深邃,故此以“治国”为主线,以“范伟治国”“学生治国”“孟子治国”“梁惠王治国”为教学流程,以“提出何种策略、因何提出策略、如何提出策略”为具

体探究对象,感悟孟子其人其风及其治国思想,最终达成文言教学的多维目标,应是可行的思路。 2.学生披文入情,因声求气,为真切体会孟子雄辩的特色,理解设喻巧辩,引人入彀的巧妙,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诵读可表现人物性格,加深对人心理的把握,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当书声琅琅。 3.“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就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文言规律和方法是文言教学由篇及类、实现迁移是每一节课的追求。 4.“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化。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会写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一名言可作为本节课学生主体活动的最佳阐述。 〖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引导以及练习巩固,学生的文言积累和阅读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学生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知识作适当小结;因此本课安排学生预习自学、疏通文意,积累课文中的文言知识,通过练习加以落实,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让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 关于治理国家的文章,学生们平时接触不多,怎样将国家的情况和我们自身有力地结合起来,就成为这节课的重点。所以选取《私人

寡人之于国也 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孟轲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南的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南。黄河以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体,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交战激烈了,(就有士兵)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这样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鸭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以仁政统治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 古今异义 1.寡人 ..之于国也。 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预习及答案

【预】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 孟子》 二、文本知识 1.《孟子》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2.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3.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小编整理了关于《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希望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这篇文章和内容,也更好的了解关于孟子的事迹和思想等资料,希望《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和裨益,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分享吧!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仅供各位参考,希望对于同学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直······耳”、 “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点的 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谁的名言呢?孟子的!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进孟子,学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检测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译: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译: 4:直不百步耳直—()译: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 河:古义:()今义:泛指河流 凶:古义:()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是亦走也。 走:古义:()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今义:谷子 7.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今义:重量单位。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今义:保养身体。 9.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今义:年 1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可以:古义:()今义:1.一个连词2.行 词类活用(在括号内填入活用类型,并解释每句当中的加点字词) 1 以下都属于()用法: 填然鼓之: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无罪岁: 2 以下都属于()用法: 养生丧死无憾也: 3 以下都属于()用法: 谨庠序之教: 4 以下都属于()用法: 养生丧死无憾:

【判断句】 1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句子中()表判断 译文: 2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句子中()表判断 译文: 3 非我也,岁也 句子中()表判断 译文: 【倒装句】 一、以下句子都属于()句型又称()句型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正常语序: 译文: 2 申之以孝悌之义 正常语序: 译文: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正常语序: 译文: 二、以下句子都属于()句型 1 鸡豚狗彘之畜 正常语序: 译文: 2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正常语序: 译文: 【固定句式】 1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句式: 译文: 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句式: 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基础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古文知识 (一)重点注释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之,主谓之间取独。于,对于。尽心焉耳矣,(算是)尽了心啦。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于,到。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其,指河内。 4、河东凶亦然: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亦然,也是这样。 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考察邻国的当政者,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察,考察。政,当政者。之,结构助词,的。无如,没有像…。之,这样。者,句末语助词。 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加少,更少。加,更。之,的,结构助词。 7、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我用打仗做比喻。好战,喜欢打仗。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8、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填,拟声词,模拟鼓声。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9、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经开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10、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1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或,有的人。1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因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以,因为。则,那么。 13、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直,只是,不过。是,这,代词。 14、”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之,主谓之间取独。无,通“毋”,不要。 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谷,粮食的统称。胜,尽,完。16、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细网不进池塘,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数,密。罟,网。洿,深。17、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完。斤,锛子。以,按照。18、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养生,供养活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19、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句式 2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亩住宅的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树,种植。衣,穿。21、鸡豚狗彘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豚,小猪。彘,猪。畜,畜养。之,助词。无,通“毋”。2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23、谨庠序之教:认真兴办学校教育。谨,谨慎。庠、序,都是学校。教,教化。2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申,反复陈述。悌,敬爱兄长。义,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4),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15)曰:“王好(hào)战(16),请(17)以战喻(18)。填(19)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è)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 曰:“不可!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ēng)(37)食也。数(cù)罟(gǔ)(38)不入洿(wū)(39)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āng)死(43)无憾(44)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 “五亩(47)之宅,树(4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49)矣。鸡豚(50)狗彘(zhì)(51)之(52)畜(xù)(53),无(54)失(55)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6)庠(xiáng)序(57)之教(58),申(59)之以孝悌(tì)(60)之义(6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3)不饥不寒,然而(64)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65)。 “狗彘食(66)人食(67)而不知检(68),涂(69)有饿莩(piǎo)(70)而不知发(7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72)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73)也。’王无(74)罪(75)岁,斯(76)天下之民至(77)焉。”[1] 字词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10)亦然:也是这样。 (11)察:考察。 (12)政:当权者。 (13)无如:没有像……。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 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 “直······耳”、“是······也”、“是何异 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 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夹杂。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多义词辨析 【王】然而不王者:读 wàng,名作,动称王; 梁惠王曰:读 wáng,名词,君王; 【食】谷不可胜食也:动词,吃 狗彘食人食:名词,食物 【时】不违农时:名词,季节 无失其时:名词,机会、时机 【以】请以战喻:介词,用 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 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认为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然】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 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则】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词语古今异义 【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再,副词 今义: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有人,有时 今义: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今义:兵器 古义:战士,士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逃跑 今义:行 【谷不可胜食也】 古义:尽 今义: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 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 古义:种植,动词 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同意认可 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有的……有的……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7年初春,75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其实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初步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 三、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我们以这三句话为界,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四、文本分析 (一)第一部分 读一部分思考: 1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之加多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2、梁惠王为政的具体做法以及效果?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二)第二部分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打比方 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体现了孟子比喻的什么特点? 明确: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⑦范增数目项王(多次) ⑧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高兴到极点,悲哀就来了,认识到盛衰自有定数。)滕王阁序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河东凶亦然。或百步而后止,弃甲曳兵而走,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孟子对曰:“王好战,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总算尽心了。河内—带遇到饥荒,我就迁移那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于我的国家呀, 我也用同样的办河东遇到饥荒,里的老百姓到河东一带居住,又搬运那里的粮食到河内来;我国的百法。我看邻国的政府,都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但相邻各国的百姓没见减少,姓没见增多,为什么呢?”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咚咚地一敲响,两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 有的跑了军士兵的刀枪—接触,丢盔卸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百步之后停下来,五十步之后停下来。那些跑五十步的人耻笑跑一百步的人,这怎么样?”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梁惠王说:“不应该,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嘛!”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要盼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增多。”细密的鱼网只要不到大的池塘里去捕粮食就吃不完。“种庄稼不耽误农业的时令节气,捞,鱼鳖就吃不完。砍伐树木按照一定的时间有计划地进入大山森林,木材就会用不完啦。安葬死者没有顾虑了。老百姓木材用不完,这就会使老百姓供养活人、粮食和鱼类吃不完,对自己终身的生养死葬不担忧,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 ?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剌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翻译鸡、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衣服了。“在一家五亩住宅的场地上栽种桑树,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能够吃上肉了。—家百亩的耕狗、猪的饲养,足以不受饥饿之苦了;认真地办好学校的地,不要去妨碍他们按时耕种的时机,几口之家,头发花白的老人不再背着或者顶着沉拿孝愤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地给老百姓讲,教育,老百吃着香味可口的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穿着丝织衣服、重的东西艰难地步行在道路上。姓不再忍饥不再受冻,照这样为王如果还不能使天下人归顺的,是没有的。1 / 2 “诸侯贵族家的猪和狗吃掉老百姓的粮食却不知道加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 ‘这不是我的过错呀,是由于年成不好懂得去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百姓饿死了,国王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而是刀的过错啊。和拿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再说:啊。'这种说法,国王不要归罪于年成好坏,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来归顺你了。”内容分析都苦于劳动力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只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文章有破有立,笔锋犀利,极富说服力。文章在写法上颇具特色:.善于运用比喻加强驳论的力量。用同样是临阵脱逃,只是跑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差, 1这个问题让对方自则何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