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间神经阻滞

肋间神经阻滞
肋间神经阻滞

肋间神经阻滞

肋间神经阻滞(intercostal nerve block)自1907年首先由Braun等应用于临床,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胸腹部手术及疼痛治疗[1]。剖胸手术后剧烈疼痛是阻碍呼吸功能恢复和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传统的镇痛方法如口服阿片类药物、持续硬膜外镇痛常导致低血压、恶心、呕吐、嗜睡、尿储留等并发症,并非理想的镇痛方法,而肋间神经阻滞因良好的镇痛效果且能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较少的副作用,逐渐成为剖胸术后镇痛方法的首选[2]。本文将肋间神经阻滞从应用解剖、阻滞方法、临床应用、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简要阐述。

1.应用解剖[3、4]

胸神经(thoracic nerve)的前支称肋间神经,与颈、腰、骶、尾的前支不同,不组成葱丛,故皮支比较明显。T1-2分布于上肢和上胸部,T3-6只分布于胸壁,T7-11分布于胸腹壁,T12神经前支走行于肋下称肋下神经。

肋间神经起自胸椎旁神经的前支,典型的肋间神经有四个重要分支,第一支为成对的灰白交通支,从前面穿过与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链相接。第二支为后皮支,支配椎旁区的皮肤和肌肉。第三支为外侧皮支,向前恰到腋中线,支配大部分胸腹部皮肤。第四支为前皮支,支配中线部位的胸腹部皮肤。有时,一些肋间神经的终末支会跨越中线,支配对侧的胸腹壁的感觉。肋下神经和L1的一些神经纤维共同构成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

上6对胸神经的前支(图1)[1]:

第1胸神经:有交通支与交感神经节相联系,并接受第2肋间神经的交通支。第1胸神经的前支在第2肋横突前韧带处分为大小两支。大支向外上加入臂丛,小支为第1肋间神经,穿行于肋间肌之间,并支配该肌,近胸骨时穿出至皮下,为胸前第1皮支,此支常无或细小。第1胸神经也常无外侧皮支。

第2-6肋间神经出椎间孔后,位于胸膜和肋间韧带之间,在胸骨旁穿出支配皮肤称前皮支。肋间神经肌支,走行于肋间肌发出小支支配肋间内外肌及腹横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行至肋骨角附近分出,与主干伴行,到达腋中线,向外穿过肋间外肌及前锯肌至皮下,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分布于胸外侧皮肤,还发出乳房外侧支至乳房,后支向后分布于肩胛骨下部的皮肤。前皮支分布于相应肋间隙前皮肤。在女性第2、3、4肋间神经前皮支分支至乳房,称乳房内侧支。第2肋间神经,发出外侧皮支,分为前、后两支后,前支细小或无,常与锁骨上神经相结合,后支粗大称肋间臂神经、或与臂内侧皮神经及第1、2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相结合,至臂后内侧皮肤,甚或替代臂内侧皮神经。

当第1、2肋间神经均无前皮支时,锁骨下窝、胸上部、肩胛骨上缘、腋窝的皮肤由锁骨上神经(C3-4)支配,有时可至乳头以下。第1、2肋间神经解剖上特殊,在上述部位定位诊断和选择阻滞部位时,应灵活多变。

第7-12肋间神经在肋间行走与前6对相同,在腹部,斜向前下进入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再穿腹直肌鞘至皮下。

肋间神经与肋骨解剖关系:肋间神经可分为后部、中间部、前部三部分,后部为出椎间孔至肋角之间,此部由于肋沟消失,肋间神经和肋间血管位于肋间隙中间,肋间神经紧贴胸膜。中间部为肋角至肋骨骨部末端部分,上端肋角距后正中线约6cm,下端(第10肋角处)约10cm,第11、12肋,无肋角。此处肋间神经开始位于肋间内肌和肋间最内肌之间,此处肋沟最宽最深,神经与血管排列顺序为自上而下为静脉、动脉、神经。前部肋间神经走行各有差异,但一直沿肋骨下缘

前行。因此,肋间神经后部阻滞应在上下肋骨的中间阻滞,中间部位应在肋骨的下缘阻滞,前部阻滞肋间神经应在肋弓下的腹肌内浸润。

2.阻滞方法

2.1 直接法(Direct Intercostal Nerve Block) 此方法最常用,是非手术情况下的常规方法,重点从患者体位、穿刺部位、方法、操作要点等几方面来介绍。

体位[3、4]:仰卧位,患者仰卧,胸下垫枕,以使腋中线以前的肋间隙加宽,适应于腋后线以前的肋间神经阻滞。俯卧位,中腹下垫枕,以增加腰部曲度,使后间隙增大,适应于胸后部和腋中线以后的中间部肋间神经阻滞。侧卧位,患侧在上,抱肩,低头,拓宽肩胛骨间隙和肋间隙,适应于单侧肋角、腋后线处肋间神经阻滞。坐位,双上肢外展,前臂夹持头部,使肩胛骨向两侧分开,坐位不良反应较多,应用较少。

穿刺部位:肋角至腋中线处,此处阻滞效果最佳,如果过于接近脊柱脊神经前支尚未进入肋缘下,阻滞容易失败且气胸发生机率增加,在腋中线前面阻滞,外侧皮支在腋中线可能已经穿出,离开肋间,不易被阻滞,仅能阻滞前皮支,使用范围极窄,临床意义不大[3],但此处阻滞常不能阻滞胸神经后皮支及交感神经交通支,可利用椎旁阻滞来补充。腋后线处,此处进针能阻滞外侧皮支和前皮支,但不能阻滞后侧皮支。腋前线处,此处可阻滞前皮支,适应于腋前线前面胸骨骨折的疼痛治疗[4]。儿童一般选用腋中线[5]。

穿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食指中指放置于进针点两侧,将22G针头接上2.5-3cm长注射器,在食指中指之间对准肋骨中间垂直皮肤进针,针尖触及骨面,将穿刺针后退至皮下,用手指上下搓动皮肤和皮下组织,使穿刺针越过肋骨下缘,继续缓慢进针约2-3mm,回吸无血、无气注入局麻药,注射剂量国内外不一致,国内多注入3-5ml[3、4],国外多注入2ml[1、5]。

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3、4]:由于胸部皮肤上下移动性强,因此移动针头时务必保持皮肤、皮下组织和针头一致。根据病人情况(年龄、体重、合并症等)、阻滞目的及范围,仔细计算局麻药所需剂量和有效浓度。进针时避免呛咳、挣扎与不合作。消瘦、衰竭的老年人,胸壁薄弱,气胸发生机率增加,进针勿深,应格外警惕气胸的发生。

2.2 超声引导下阻滞法(Ultrasound-guided Block)[6]

体位、穿刺部位、穿刺方法同直接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点在于超声引导下可清楚识别软组织、血管、神经及注入间隙的液体,免受射线照射。图2、3示正常超声下的肋间隙。图1示针的具体位置,小心进入肋间隙。因为穿刺所用针尖较细且穿刺过程中针尖位置只能通过组织的运动来间接看到。当针尖位置到达肋间肌外侧时可以注入0.1-0.2ml液体确认针尖的位置。图4示在肋间肌外侧注入0.5ml局麻药后表现,示进针位置太浅。图5示在继续进针2mm后再次注入

1.5ml局麻药后表现。

2.3胸膜外阻滞(Extrapleural Block) [7-9] (图6)

此法一般在手术结束关胸前, 在手术切口平面上方2 个肋, 距椎旁约3-4cm 处切开壁层胸膜并向下浅行剥离, 形成一个跨越切口平面上下各两个肋间, 开口向上的壁层胸膜和胸壁之间的纵行“口袋”, 置入无菌多微孔硬膜外导管。袋口以细线荷包缝合松松打结固定,导管的另一端随胸腔引流管穿出胸廓连接微量泵。用药种类、浓度、剂量各家报道不一,大部分选用0.5%布比卡因[7、9],也有0.25%布比卡因[8]、1%利多卡因[9]、1%利诺卡因[8],输注速度一般为5-7ml/h

(0.1ml/kg/h)[7-9]。此法一般选在距椎旁3-4cm处,因此处无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也较薄弱,麻药也易渗透胸内筋膜而阻滞肋间神经,此外,保持壁层胸膜完整性,以免麻药渗透入胸腔而影响效果。

2.4胸膜间阻滞(Interpleural Block)[10]

手术结束前,患者取侧卧位,在第8肋间隙后正中线旁开8-10cm处,持带有斜面的16G Tuohy穿刺针在下一肋骨上缘进针,使切口最上缘与皮肤呈300-400角度,当针尖穿过肋间膜时接上无菌玻璃注射器,继续进针突破壁层胸膜时,由于胸膜腔负压作用,针栓向前推进一段距离,将注射器取下,置入硬膜外导管(图7),回吸无血、无气可注药。导管可直接缝至皮肤上或通过皮下隧道固定。判断针尖是否进入胸膜腔可采用悬滴法、盐水吸入法、空气吸入法等,所有这些方法均基于胸膜腔负压。阻力消失法也曾用于判断是否进入胸膜腔,但可能出现并发症和存在较高危险,因为阻力在肋间隙、胸膜腔、肺三处均可消失,因而气胸发生率增加。注药可采取间断给药和持续给药,间断给药可每隔至少6h给予0.5%布比卡因20ml,持续给药[11]速度为0.5-1.0ml/kg/h0.25%或0.5%布比卡因,负荷剂量为20ml0.5%布比卡因。机制可能为局麻药经渗透通过胸膜腔、胸膜下间隙和薄弱的肌肉而浸润肋间神经,从而使其得到阻滞[12]。

2.5冷止痛法(Cryoanalgesia) [13]

指将肋间神经分离后,在-600冷冻30-45秒使神经髓鞘受损,阻断其传导而轴突未受损,因而其功能可在神经髓鞘再生后恢复,作用维持时间1-3个月。

2.6射频消融术(R adiofrequency)

基本操作同直接法,在穿刺针接近含肋间神经、血管的肋沟时,应用2V 50Hz 的射频针进行三重感觉刺激,只要位置准确,患者应该感觉肋间神经分布区感觉异常,如果刺激方式确定,加热至40-450C持续5min,或49-600C持续90秒进行射频消融。

2.7其它

国内应用化学性药物进行肋间神经阻滞应用较多,因为应用神经损毁药会引起神经瘤、末梢神经炎、加重组织损伤、加重疼痛、引起皮肤、软组织和粘膜的坏死等,因此国外应用较少。国外一般用5%利多卡因或丁卡因溶于10%葡萄糖中代替神经损毁药,其机理为高浓度局麻药会引起神经内膜水肿,施旺细胞华勒变性,轴突营养不良等[15-17]。应用5%利多卡因进行阻滞未发现神经及其周围组织在病理学方面改变,因而可替代神经破坏药。

3.临床应用[3、4]

3.1手术适应症一般小手术如胸腹部、乳腺小手术、体外碎石、心脏起搏器造口、胸腔造口等,此外还可作为胸腹部大手术的辅助麻醉。

3.2非手术适应症肋骨、肋软骨、胸骨骨折的疼痛治疗;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疼痛、胸膜炎疼痛、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痛的治疗;胸腹部手术后常规镇痛方法;缓解急性疼痛如在等待药物、手术等起效时的肋骨骨折、急性带状疱疹痛、癌性疼痛等;鉴别腹痛是来自内脏或腹壁;损毁性治疗一般用于癌性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顽固性疼痛。

肋间神经阻滞基本无禁忌症,但对于年老体弱、患有消耗性疾病、急性感染期、免疫力低下、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疾病等患者实施阻滞时一定要权衡利弊,严格计算药物浓度、剂量,尽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4.并发症及预防治疗

4.1气胸气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18],无症状型气胸发生率在0.42%[19],气胸可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等,可通过吸氧、抽气、放置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等措施来治疗。其主要原因为进针过深,因此必须控制进针深度,进针时嘱病人屏气,对于小儿和不合作者可适量应用镇静药。

4.2药物中毒不同的阻滞方法,药物中毒的几率不一。胸膜外阻滞,布比卡因的全身毒性发生率为0.8%[7-9]。胸膜间阻滞发生率为2.1%[20]。局麻药之间毒性大小不一,普鲁卡因毒性最低,布币卡因最大。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间隙可以引起神经毒性和一过性神经精神症状,误入血管内可以引起众多不良反应如耳鸣、视幻觉、过度镇静、癫痫发作、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肌抑制。主要是因为局部血液丰富,药物吸收过快有关,通常通过注药前反复回吸,注射试验量,药物中加入肾上腺素等措施可以避免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注意个体间差异,适当增减药物剂量。此外长期反复的肌肉内注射局麻药可以引起肌肉毒性和肌坏死[21]。

4.3其他穿刺过程中出血,主要是穿刺针刺破血管引起。感染,通常在放置导管时发生,因此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冷止痛法阻滞时可发生神经痛,一般在术后6周发生,持续2-4周, 发生率在20-30%[22]。高位蛛网膜下间隙阻滞,虽然罕见,但也有报道[23]。

5.临床效果对比尽管大多数报道肋间神经阻滞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但与其他疗法相比部分报道效果欠优。开胸术后止痛肋间神经阻滞复合静脉PCA效果并不优于硬膜外止痛[24]。胸科手术后镇痛,在手术结束前在T3-T9给予0.5%布比卡因20ml,与硬膜外0.125%浓度布比卡因2mg/l的芬太尼持续输注相比,在术后第1天肋间神经阻滞组能够显著减轻疼痛,随后硬膜外组效果明显[25]。胸椎椎间孔处注射镁与运用甲腔龙行肋间神经阻滞用于治疗慢性开胸术后疼痛综合症,椎间孔阻滞在缓解疼痛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肋间神经阻滞[26]。

6.展望近年来,肋间神经阻滞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尤其是用来治疗临床各种疼痛。慢性疼痛如癌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难点,肋间神经阻滞的广泛应用可能为慢性疼痛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手段,同时由于各种影像手段的介入,肋间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及疗效有望得到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略

肋间神经阻滞

肋间神经阻滞 肋间神经阻滞(intercostal nerve block)自1907年首先由Braun等应用于临床,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胸腹部手术及疼痛治疗[1]。剖胸手术后剧烈疼痛是阻碍呼吸功能恢复和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传统的镇痛方法如口服阿片类药物、持续硬膜外镇痛常导致低血压、恶心、呕吐、嗜睡、尿储留等并发症,并非理想的镇痛方法,而肋间神经阻滞因良好的镇痛效果且能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较少的副作用,逐渐成为剖胸术后镇痛方法的首选[2]。本文将肋间神经阻滞从应用解剖、阻滞方法、临床应用、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简要阐述。 1.应用解剖[3、4] 胸神经(thoracic nerve)的前支称肋间神经,与颈、腰、骶、尾的前支不同,不组成葱丛,故皮支比较明显。T1-2分布于上肢和上胸部,T3-6只分布于胸壁,T7-11分布于胸腹壁,T12神经前支走行于肋下称肋下神经。 肋间神经起自胸椎旁神经的前支,典型的肋间神经有四个重要分支,第一支为成对的灰白交通支,从前面穿过与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链相接。第二支为后皮支,支配椎旁区的皮肤和肌肉。第三支为外侧皮支,向前恰到腋中线,支配大部分胸腹部皮肤。第四支为前皮支,支配中线部位的胸腹部皮肤。有时,一些肋间神经的终末支会跨越中线,支配对侧的胸腹壁的感觉。肋下神经和L1的一些神经纤维共同构成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 上6对胸神经的前支(图1)[1]: 第1胸神经:有交通支与交感神经节相联系,并接受第2肋间神经的交通支。第1胸神经的前支在第2肋横突前韧带处分为大小两支。大支向外上加入臂丛,小支为第1肋间神经,穿行于肋间肌之间,并支配该肌,近胸骨时穿出至皮下,为胸前第1皮支,此支常无或细小。第1胸神经也常无外侧皮支。 第2-6肋间神经出椎间孔后,位于胸膜和肋间韧带之间,在胸骨旁穿出支配皮肤称前皮支。肋间神经肌支,走行于肋间肌发出小支支配肋间内外肌及腹横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行至肋骨角附近分出,与主干伴行,到达腋中线,向外穿过肋间外肌及前锯肌至皮下,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分布于胸外侧皮肤,还发出乳房外侧支至乳房,后支向后分布于肩胛骨下部的皮肤。前皮支分布于相应肋间隙前皮肤。在女性第2、3、4肋间神经前皮支分支至乳房,称乳房内侧支。第2肋间神经,发出外侧皮支,分为前、后两支后,前支细小或无,常与锁骨上神经相结合,后支粗大称肋间臂神经、或与臂内侧皮神经及第1、2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相结合,至臂后内侧皮肤,甚或替代臂内侧皮神经。 当第1、2肋间神经均无前皮支时,锁骨下窝、胸上部、肩胛骨上缘、腋窝的皮肤由锁骨上神经(C3-4)支配,有时可至乳头以下。第1、2肋间神经解剖上特殊,在上述部位定位诊断和选择阻滞部位时,应灵活多变。 第7-12肋间神经在肋间行走与前6对相同,在腹部,斜向前下进入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再穿腹直肌鞘至皮下。 肋间神经与肋骨解剖关系:肋间神经可分为后部、中间部、前部三部分,后部为出椎间孔至肋角之间,此部由于肋沟消失,肋间神经和肋间血管位于肋间隙中间,肋间神经紧贴胸膜。中间部为肋角至肋骨骨部末端部分,上端肋角距后正中线约6cm,下端(第10肋角处)约10cm,第11、12肋,无肋角。此处肋间神经开始位于肋间内肌和肋间最内肌之间,此处肋沟最宽最深,神经与血管排列顺序为自上而下为静脉、动脉、神经。前部肋间神经走行各有差异,但一直沿肋骨下缘

乳腺癌肋间臂神经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乳腺癌肋间臂神经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关键词】解剖 随着乳腺癌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保留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的手术正逐渐被广泛应用。手术操作也需要越来越精细,以尽可能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自2003年以来,在一些乳腺癌手术中开展了对肋间臂神经进行解剖分型和保留的临床研究,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05例,均为女性,年龄26~75岁,中位年龄48岁。左乳腺68例,右乳腺37例。临床分期:Ⅰ期25例,Ⅱ期66例,Ⅲ期14例。行乳腺癌根治术10例,行常规仿根治术95例。有淋巴结转移者76例,无淋巴结转移者29例。 1.2 手术方法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中解剖ICBN可有3条途径[1]:(1)经起始部途径:第2胸神经腹支穿出肋间肌的位置恒定于胸小肌后外与第2肋间隙的交界部位,在行胸小肌后解剖或行水平11腋淋巴结清扫术时,较易在该处发现其起始部位置,然后向远端追踪即可;(2)经腋静脉下方途径:改良根治术时常于腋静脉前方切开腋筋膜悬韧带,再于腋静脉下方将脂肪和淋巴组织向下剥离,在显示胸

背神经、血管或胸长神经后,以示指向下在剥离的脂肪囊后常可触及横行的琴弦样索状物,即为ICBN;选择薄弱处切开脂肪囊,可暴露之,顺其向近端可找到该神经起始部,而远端可达神经入上臂处;(3)经背阔肌途径:肋间臂神经远端于背阔肌上部前方越过达上臂内侧,因而循背阔肌由下向上有可能找到该神经。其中,经背阔肌途径容易误切ICBN,造成保留该神经失败。虽然ICBN的大小、分支及走向有变化,但其起点位于第二肋间相对恒定,这就给寻找ICBN提供了方便。我们的经验是手术中在胸小肌外缘下方第二肋间处,即可找到与其交叉的ICBN,保留ICBN均按起始部分途径进行解剖、分离,感觉此方法简单易行,解剖顺利,是保留ICBN的首选解剖途径。 2 结果 2.1 解剖分型可分为3型:单干型、双干型、多干型。 2.1.1 单干型分型单干型又可分为:(1)单干无分支型:ICBN 单独起源于第2肋间,单干无分支,共15例,占14.29%。(2)单干二分支型:ICBN单独起源于第2肋间,且分为两个分支共45例,占42.86%。(3)单干多分支型:ICBN单独起源于第2肋间,分为一支较粗的主干和至少两条较细的分支,共17例,占16.19%。(4)单干第1肋间型:ICBN起源于第1肋间,单干无或有分支,共2例,占1.90%。

西医诊断学胸痛

西医诊断学胸痛 胸痛 胸痛(chest pain)主要由胸部疾病引起,少数由其他部位的病变所致。痈阈因个体差异性大,故胸痛的程度与原发疾病的病情轻重并不完全一致。 病因与发生机制 引起胸痛的原因主要为胸部疾病: 1.胸壁疾病急性皮炎、皮下海窝织炎、带状疤疹、流行性胸痛、肌炎、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炎、肋骨骨拆、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2.心血管疾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急性心包炎、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瘤、主动脉窦瘤破型、夹层动脉瘤、肺梗塞;肺动脉高压和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3.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胸膜肿瘤、自发性气胸、肺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癌等。 4.纵隔疾病纵隔炎、纵隔脓肿、纵隔肿瘤,及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癌等。 5.其他膈下脓肿、肝脓肿、脾梗塞等。 各种刺激因子如缺氧、炎症、肌张力改变、癌肿浸润、组织坏死以及

物理、化学因子都可刺激胸部的感觉神经纤维产生痛觉冲动,并传至大脑皮质的痛觉中枢引起胸痛。胸部的感觉神经纤维有:①肋间神经感觉纤维;②支配心脏和主动脉的交感神经纤维;③支配气管与支气管的迷走神经纤维:④膈神经的感觉纤维。非胸部内脏疾病也引起胸痛,这是因为病变内脏与分布体表的传人神经进入脊髓同一节段并在后角发生联系,故来自内脏的痛觉冲动直接激发脊髓体表感觉神经元,引起相应体表区域的痛感,称放射痛或牵涉痛。如心绞痛时除出现心前区、胸骨后疼痛外尚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左颈、左侧面颊部。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青壮年胸痛,应注意结核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在40岁以上还应注意心绞痛、心肌梗塞与肺癌。 2.胸痛部位包括疼痛部位及其放射部位。 胸壁疾病特点为疼痛部位局限,局部有压痛;炎症性疾病,尚伴有局部红、肿、热表现。带状疱疹是成族水庖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伴剧痛,庖疹不越过体表中线。非化脓性肋骨软骨炎多侵犯第一、二肋软骨,对称或非对称性,呈单个或多个肿胀隆起,局部皮色正常,有压痛,咳嗽、深呼吸或上肢大幅度活动时疼痛加重。 食管及纵隔病变,脑痛多位于胸骨后,进食或吞咽时加重。 心绞痛和心肌埂塞的疼痛多在心前区与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常放散至左肩、左臀内侧,达无名指与小指,亦可放散于左颈与面颊部,误认为牙痛。

常用神经阻滞

常用神经阻滞 ▲额神经阻滞: 定位:眶上缘内侧1/4处额孔或切迹。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眶上神经阻滞: 定位:眶上缘内侧1/3处额上孔。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眶下神经阻滞: 定位:眶下缘下1cm,距鼻中线3cm处得眶下孔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上颌神经阻滞: 操作:颧弓中点与下颌切迹两点中点作一连线,取连线内1/3作为穿刺点,用10cm长、7号腰麻针垂直穿刺进针3、5-5cm到翼突外板,将标记距离皮肤1、5cm处,再将穿刺针退至皮下,调整穿刺针角度对准瞳孔方向进针1-1、5cm滑过至翼突外板至标记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2ml。 注意:多压,以免出血。 下颌神经阻滞: 在上颌神经阻滞定位得下1/3。其它同。

▲耳颞神经阻滞: 定位:外耳道与下颌关节处,颞动脉搏动处外侧。 药量:消炎镇痛液3ml。 颏神经阻滞: 定位:第一磨牙前下方,嘴角稍下部颏孔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1ml。 面神经阻滞: 定位:病人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在乳突前缘外耳道下方。 药量:消炎镇痛液3ml。 ▲枕大、枕小神经阻滞: 定位:枕骨大粗隆与乳突连线分三等份,从内向外依次为枕大、枕小神经。 药量:消炎镇痛液各3ml。 ▲星状神经节阻滞: 定位: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向内侧触摸到气管外缘,再沿气管向上3-4cm平行于气管外缘触及动脉搏动。临床上最好选择颈中神经节阻滞以策安全(定位在环甲膜外侧气管旁,胸锁乳突肌肉内侧缘)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1)、过深将局麻药注入椎动脉可引起病人中枢神经性抽搐; 2)、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引起呼吸心跳停止; 3)、注入过浅进入气管-食管沟阻滞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吞咽时呛咳;

乳腺癌腋清扫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腋清扫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9月~2007年12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对照组46例,术中常规切除肋间臂神经。术后对两组患者上臂内侧感觉功能、术后并发症和局部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上臂感觉障碍发生率为12.00%(6/50),而对照组高达67.39%(31/4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访10~30个月两组手术的并发症和局部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明显减少患者术后患侧上臂内侧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乳腺癌;腋清扫术;肋间臂神经;保留 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是乳腺癌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腋淋巴结清扫术常规保留胸长神经、胸背神经,以避免术后发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而对纯感觉神经的肋间臂神经的保留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术后常因肋间臂神经的受损而致患侧上臂内侧感觉功能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2005年9月~2007年12月我科对Ⅰ、Ⅱ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5年9月~2007年12月Ⅰ、Ⅱ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96例,均为女性,年龄28~63岁,年龄45.2岁。临床分期:Ⅰ期21例,Ⅱ期75例。随机分两组:实验组(保留ICBN)50例,对照组(未保留ICBN)46例。 1.2手术方法 在施行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时,可先清除腋静脉周围脂肪淋巴结组织,再顺胸壁自上而下清扫。寻找该神经有3条途径,①经起始部途径:第二胸神经腹支穿出前锯肌的位置恒定于胸小肌后外与第二肋间隙的交界部位,解剖时较易在该处发现其起始位置,然后向远端追踪即可。本组有35例经此途径。②经腋静脉下方途径:腋淋巴结清扫时常于腋静脉前方切开腋筋膜悬韧带,再于腋静脉下方将脂肪和淋巴结组织向下剥离,在显示胸背神经、血管或胸长神经后,常可触及横行的琴弦样索状物,即为肋间臂神经;暴露后顺其向近端可找到该神经的起始部,其远端可达神经入上臂处。本组有9例经此途径。③经背阔肌途径:肋间臂神经远端越过背阔肌上部前方达上臂内侧,循背阔肌由下向上有可能找到该神经。本组有6例经此途径。追踪肋间臂神经时,若有淋巴结与之粘连可以血管钳将其分离,若被淋巴结包裹应放弃保留该神经。

奈特神经解剖图谱 .奈特.英文版

Cingulate sulcus Medial frontal gyrus Sulcus of corpus callosum Fornix Septum pellucidum Central sulcus (Rolando) Interventricular foramen (Monro)Interthalamic adhesion Thalamus and 3rd ventricle Subcallosal (parolfactory)area Anterior commissure Subcallosal gyrus Hypothalamic sulcus Lamina terminalis Supra- optic recess Paracentral lobule Corpus callosum Precuneus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Choroid plexus of 3rd ventricle Stria medullaris of thalamus Great cerebral vein (Galen) Superior colliculus Inferior colliculus Tectal (quadrigeminal) plate Cerebellum Superior medullary velum 4th ventricle and choroid plexus Inferior medullary velum Medulla oblongata Hypophysis (pituitary gland) Mammillary body Cerebral peduncle Pons Cerebral aqueduct (Sylvius) Genu Rostrum Trunk Splenium of corpus callosum Isthmus of cingulate gyrus Parietooccipital sulcus Cuneus Calcarine sulcus Fimbria of hippocampus Dentate gyrus Parahippocampal gyrus Lateral occipitotemporal gyrus Occipitotemporal sulcus Medial occipitotemporal gyrus Rhinal sulcus Uncus Mammillary body Mammillothalamic fasciculus Cingulate gyrus Medial surface of cerebral hemisphere: brainstem excised Tuber cinereum Optic chiasm Marginal sulcus

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定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丛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上肢、肩关节手术可应用臂丛神经阻滞。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穿刺部位有感染者不宜穿刺。 三.操作规范: 1.检查麻醉机、监护仪、抢救药品及物品齐全。 2.麻醉操作前先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 3.确定穿刺点后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后进行操作。 (1)肌间沟法 1)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2)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3)沿肌间沟下移,直到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手指下压患者出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 4)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 5)操作者持穿刺针在穿刺点垂直缓慢进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 6)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注药过程中也要回抽,同时观察病人反应,以便及时发现麻醉意外和并发症。 7)不宜同时双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2)经锁骨上法 1)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2)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以此点为准,在其外侧0.5cm、上1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 3)操作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穿刺针刺入,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针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血或无气后,缓缓注入麻药,注药中需随时做抽吸试验。 如果在刺入过程中遇到骨质,即为第一肋骨,随即可将麻药注在第一肋骨面上,而不必勉强寻找异感,否则胸膜、肺组织或大血管损伤的机会大增。

面瘫(面神经炎)入院记录模块

入院记录 姓名:XXX 职业:XXX 性别:男入院时间:XXXX年X月X日10:30 年龄:X岁记录时间:XXXX年X月X日10:30 民族:汉发病节气:立春前5天 婚况:已婚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出生地:广东韶关 主诉:口角(左歪/右歪)伴(右面部/左面部)活动不利X周。 现病史:缘于X周前无明显诱因下患者出现口角(左歪/右歪),刷牙漏水,吹口哨漏风,伴(右眼睑/左眼睑)闭合不全,(右面部/左面部)咀嚼无力,但无明显的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微笑及鼓腮时口角(左歪/右歪)明显,咀嚼时(右面部/左面部)乏力,曾在我院门诊理疗、电针,经治口角较前偏正,(右眼睑/左眼睑)闭合正常,但口角仍向(左偏/右偏),且吃饭时(左颊部/右颊部)藏饭,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门诊拟“面瘫”收入院,入院症见:口角(左歪/右歪),(右面部/左面部)咀嚼乏力,刷牙漏水,鼓腮受限,微有耳鸣,无头痛头晕,纳眠一般,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史,无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输血、手术及重大外伤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于韶关,在本市工作生活多年,居住环境好,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不良生活习惯及嗜好。 婚育史:28岁结婚,育二女一子,配偶儿女身体健康。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36.5°C P:90次/分R:20次/分BP:109/66 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步态正常,表情自然,查体合作,对答切题。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面部情况见专科检查,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颈软无抵抗,甲状腺无肿大。口唇无紫绀,咽部不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度一致,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无震颤,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肾区无叩击痛,

乳腺癌手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的效果及意义

乳腺癌手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的效果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的乳腺癌手术的效果及意义。方法将6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按入院治疗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保留组48例行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及2例行保乳术,术中尽量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对照组10例也行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但不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结果保留组均有效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术后观察出现上臂麻木感3例,腋窝疼痛1例;胸肌萎缩现象几乎没有。随访1.5~2.5年,未见复发及转移。对照组10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异常及胸肌萎缩现象;随访1.5~2.5年,发生对侧转移1例、骨转移2例。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的乳腺癌手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同时降低复发率和转移率。 【关键词】乳腺癌;肋间臂神经;胸前神经;改良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术 乳腺癌是常发生在女性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一般采用改良根治手术进行切除治疗,但淋巴结清扫术仍为术中的重要部分,但往往由于损伤了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导致患者上肢及腋后侧皮肤感觉障碍以及胸肌萎缩,影响术后生活质量[1]。所以,本研究保留组48例均采用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2例保乳术,同时50例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复发转移率,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60例研究对象为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年龄24~68岁,平均43.5岁;肿物位于左侧的有28例,位于右侧的有32例;按国际抗癌联盟(ULCC)临床分期标准分为:Ⅰ期25例,Ⅱ期29例,Ⅲ期5例,Ⅳ期1例;其中行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58例,保乳术2例。其中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物大小以及术式选择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手术方法 研究中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以及保乳术均按常规步骤进行。术中寻找肋间臂神经的途径有3种[2]:①起始部途径:肋间臂神经位于前锯肌的位置恒定于第2肋间与胸小肌外侧缘后方交界处。②背阔肌途径:肋间臂神经远端从背阔肌上部前方进入上臂内侧,可循背阔肌由下往上找到该神经。但其分支及走行部位不恒定及该部致密的淋巴脂肪组织常导致该神经被损伤。③腋静脉下途径:于腋静脉前方切开腋筋膜后剥离腋静脉下方的脂肪和淋巴组织时,常可在胸背神经。胸前神经与血管并行,清扫胸大、小肌间淋巴及脂肪组织采用锐性剥离方法[3]予以保留:清扫胸肌间淋巴结时,拉开胸大、小肌间隙,分离保护穿过的胸前神经;游离胸小肌的内侧缘,保护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及胸前神经的内侧支,即肋间臂神经;沿此神经自内向外剪开其浅面的软组织,游离至上壁内侧,将应切除的组织自神经深面清除。

体格检查胸肺部

胸部检查 ?体表标志 o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软骨,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膈交界及第四或第五胸椎水平 o脊柱棘突:第七颈椎棘突最为突出 o肋脊角: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其前为肾脏和输尿管上端所在区域 o垂直线 ?前正中线 ?锁骨中线:为通过锁骨的肩峰端与胸骨端两者中点的 垂直线 ?腋前线 ?腋中线 ?腋后线 ?胸壁、胸廓与乳房 o胸壁 ?静脉 ?皮下气肿:捻发感,握雪感 ?胸壁压痛:肋间神经炎等。骨髓异常增生者,常有胸 骨压痛和叩击痛,见于白血病患者 ?肋间隙 o胸廓

?成年人前后径:左右径=1:1.5 ?扁平胸 ?桶状胸:前后径与左右径几乎相等,圆桶状-- 严重COPD ?佝偻病胸-多见于儿童,沿胸骨两侧各肋软骨与 肋骨交界处常隆起,形成串珠状--佝偻病串珠 ?胸骨剑突处显著内陷--漏斗胸 ?胸骨向前凸起--鸡胸 ?胸廓一侧变形--一侧病变--积液、积气、肺气 肿、肺不张等 ?胸廓局部隆起--心脏明显肿大,大量心包积液 等 ?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改变--脊柱结核 o乳房(正常儿童及男性乳头大约位于锁骨中线第4肋间隙)--先健侧后患侧 ?视诊 ?对称性 ?皮肤改变 ?发红(鉴别炎症及癌症)

?水肿(炎症、乳腺癌--毛囊及毛囊孔明 显下陷,局部皮肤呈“橘皮”或“猪 皮”样) ?乳房皮肤回缩--外伤、炎症或恶性肿瘤 ?乳头 ?腋窝和锁骨上窝 ?触诊(上界--第二或第三肋骨,下界第六或第七肋骨; 外上象限开始顺时针,最后触诊乳头) ?硬度和弹性 ?压痛 ?包块 ?部位 ?大小 ?外形--是否规则,边缘是否清楚或与周 围组织粘连固定 ?硬度 ?压痛 ?活动度 ?肺和胸膜 o视诊 ?呼吸运动

乳腺癌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乳腺癌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方法及临床意 义 臂神经的保留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乳腺癌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近年来,乳腺癌外科手术范围渐趋缩小,且临床医师更加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保留肋间臂神经可以改善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上肢感觉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肋间臂神经;解剖;临床 目前,治疗乳腺癌仍遵循以外科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认识,乳腺癌的手术切除范围趋于缩小,改良根治术及保乳手术目前已成为乳腺癌手术的最主要方式。缩小手术范围旨在减少其术后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手术越来越简单,而是越来越精细。各型乳腺癌根治术均行腋淋巴结清扫,保留胸长、胸背神经尽量保全功能和美容效果,已成共识,但对司感觉的ICBN的保护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术后常因ICBN受损而致患侧上臂、侧胸壁等部位麻木、烧灼感、疼痛等感觉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 1肋间臂神经的解剖 肋间臂神经源于第二胸神经腹支,属纯感觉神经,直径约2mm,于前、侧胸壁的移行处,与胸长神经相垂直、约为胸长神经前内方2~3cm处胸小肌外侧缘后方的第2肋间穿出肋间肌和前据肌,作为外侧皮神经出现于胸壁。在保持原来的粗细的情况下,穿行于腋静脉下

方的脂肪组织内,在胸背动静脉浅层穿含有第一站淋巴结的腋脂肪垫,横跨腋窝,继而越过背阔肌上部前缘,与背阔肌前方呈横行交叉关系,主干与腋静脉基本平行,于腋静脉下方进入上臂后内侧。ICBN行程中与来自臂丛的臂内侧皮神经形成吻合襻,也可有第三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加入,其主要支配的皮肤感觉区域是整个上臂内侧、腋底区及侧上胸壁,在腋窝它支配腋底及腋后皱襞,在上臂,它位于皮下,至少支配一半的上臂。范围有个体差异,有三分之一的ICBN可延伸到肘关节,也可有一向下的细小分支分布到乳腺皮肤(术中不能保留),其中以第二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较粗大且更具有临床意义。在腋区的神经中,ICBN居于中心位置,其上、下分别为臂内侧皮神经和第三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肋间臂神经解剖上的变异较多,分支均为上下关系,其主干比较恒定。

改良肋间神经阻滞法在肺癌患者疼痛治疗中的效果

改良肋间神经阻滞法在肺癌患者疼痛治疗中的效果 发表时间:2016-10-19T13:22:00.85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作者:刘芳1 徐微2 赵墨1 查灵芝3 李轶聪1 [导读] 改良的肋间神经阻滞法,用于肺癌患者的镇痛,其效果优于传统方法,且镇痛时效更长。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1医院麻醉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二四二医院麻醉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60;3,黑龙江省第二医院麻醉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目的拟探讨传统和改良肋间神经阻滞法用于缓解肺癌患者疼痛的效果的比较。方法随机选取中晚期肺癌患者60例,ASA分级为Ⅰ~Ⅲ级,随机双盲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改良组。记录患者24小时的VAS评分、镇痛持续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的镇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的肋间神经阻滞法,用于肺癌患者的镇痛,其效果优于传统方法,且镇痛时效更长。 【关键词】罗哌卡因;镇痛;神经阻滞;肺癌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more traditional and modified intercostal nerve block method for pain relief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effect.Methods 60 cases of advanced lung cancer were randomly selected,and the ASA grade was grade I ~ III,and the two group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 and improved group.The VAS score,duration of analgesia and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 in patients with 24 hours.Results the analgesic score of the improved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and the duration of analgesia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modified intercostal nerve block method for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pain,its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method,and the analgesic time longer. [keyword] analgesia;ropivacaine;nerve block;lung cancer 神经阻滞以其确切的镇痛效果、对患者全身生理影响较小的特性,广泛用于疼痛的治疗,对于中晚期癌症患者的顽固性疼痛,也有较好的疗效。本文拟探讨,经改良后的肋间神经阻滞法,与传统的肋间神经阻滞法相比,其在肺癌患者疼痛治疗中的效果如何。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选择肺癌中晚期患者60例,ASA分级为Ⅰ~Ⅲ级,年龄54~73岁,体重43~76kg,随机双盲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改良组,n=30。 1.2 麻醉方法选用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的混合溶液,每10ml加入舒芬太尼10μg。对照组选取患者疼痛最剧烈处所对应的肋骨,该肋骨下缘与腋后线交点处为第一进针点,第二进针点选取第一进针点下一肋骨下缘与腋后线的交点。改良组第一进针点选取同对照组,第二进针点的选取依据患者胸部疼痛放射范围:放射向上(近锁骨侧),选取第一进针点上一肋骨下缘与腋前线的交点;放射向下(近肋弓侧),选取第一进针点下一肋骨下缘与腋前线的交点。各点给药量5ml。 1.3 观察指标以注药结束为起始点,观察患者24小时(0h,2h,4h,8h,12h,24h)镇痛效果,镇痛持续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两因素多水平方差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身高、性别比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指标的比较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组间比较:改良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改良组在时间点8h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在时间点12h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改良组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 2.4 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如局麻药中毒反应、血胸、气胸和呼吸抑制等的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肋间神经阻滞是临床上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多用于胸科手术术后的镇痛[1],近几年,作为癌症患者缓解癌性疼痛的治疗方法之一[2]。 常用的镇痛类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虽镇痛效果确切,但长期应用,易出现消化道出血、耐药性、成瘾性、镇痛效果减弱等不良反应。神经阻滞法,其作用于局部,镇痛效果确切,对患者全身生理功能影响较小,具有无成瘾性、效果可逆、时间可控等优势。 本文中,主要对比了传统肋间神经阻滞和改良后肋间神经阻滞方法的镇痛效果。肺癌患者胸部疼痛往往呈多点放射状,传统的肋间神经阻滞法,其阻滞范围有限,不能完全覆盖患者疼痛的部位。 改良后的肋间神经阻滞法,可覆盖患者胸廓前后范围,阻滞范围较广,镇痛效果满意。此外,改良后的肋间神经阻滞法,其镇痛效果长于传统方法,这可能和其镇痛效果完善,从而降低患者疼痛阈值,增加了患者对疼痛耐受能力相关[3]。 综上,改良肋间神经阻滞法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中晚期肺癌患者疼痛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晓辉,廖燕凌,陈彦青.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11):

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一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 由总住院医师根据手术种类、病人情况和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妥善安排手术病人的麻醉;必要时向科主任报告麻醉安排情况。 二术前准备 术前访视患者掌握病情,进行评估,行ASA分级,预测麻醉危险程度。介绍麻醉方案、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和麻醉前病人的准备并麻醉前谈话和签字。行术前用药。 三麻醉前准备 1、按照手术间麻醉准备工作常规准备吸引器、麻醉机、呼吸 回路备用、全套气管插管用具. 2、药品:局麻药(略)静脉麻醉药(略)急救药品(略) 3、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 和度等,开始麻醉记录。 4、建立静脉通路。 5、核查病历 6、查对: A.三方查对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室、诊断、手术方式及 部位、术前用药及麻醉方法等 B.药品查对:名称、剂量等

C.麻醉机等器械的再次检查。麻醉医生的手部消毒。 四麻醉操作 (一)臂丛神经阻滞 1、锁骨上径路 ①病人体位:仰卧,患肢自然平放在躯干旁,头稍向后仰并 转向对侧(呈45) ②穿刺点定位:锁骨中点上方1cm。 ③操作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持内装局麻药带6G或7G 针头的注射器,经穿刺点向后、内、下缓慢进针,寻找易 感;出现异感后,即停止进针固定针头,回抽注射器无血 或气体,则注射局麻药。倘若多次寻找,不见异感,可找 第一肋骨;碰到第一肋骨表面,同样回抽注射器,无异常 发现,即注局麻药。退出针头,轻轻按压注射区。 ④注意事项:避免损伤血管,刺破肺尖;慎用双侧阻滞。 2、肌间沟径路 ①病人体位:头转向对侧,肩贴床面,其他同上。 ②穿刺点定位:显露胸锁乳突肌,其后依次为前斜角肌和中斜 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有一上窄下宽的间隙,即斜角肌间隙 (肌间沟)。该间隙与环状软骨水平线的交点,是为穿刺点。 ③操作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持内装局麻药带6G或7G针 头的注射器,垂直皮肤进针,针尖指向对侧足尖推进,刺破 椎前筋膜时有突破感,再稍推进则出现异感,回抽无血或脑

最全神经系统解剖图

最全神经系统解剖图! 令狐采学 导读: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均极为复杂,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进行,而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同时,人体又是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神经系统能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进行迅速而完善的调整,使人体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见,神经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的调节作用,人类的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特别是大脑皮层不仅进化成为调节控制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而且进化成为能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 因此,人类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神经系统由中枢部分及其外周部分所组成。 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以及各种神经节组成。能协调体内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之成为完整的一体,并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脑部 脑干脑室系统 大脑供血动脉3D扫描CT成像磁共振成像&人脑模型对比人脑区域图 神经分布图 小脑皮质结构 小脑 脑岛 基底核 海马和穹窿 各种剖面图 12对颅神经各自对应的脑区 形象记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 几种常见致死性脑病的CT表现 脑损伤 不同部位脑病的瞳孔变化 常见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品 各种颅内出血 几种类型脑出血的CT表现 急性颅内高压所致脑疝的分型

颅顶层次面神经——一巴掌就能记住 神经病变时瞳孔对光的反射 脑脊液循环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损伤的鉴别 头痛困扰,你属于哪一种 脊柱 外周部分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它们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分布于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传入神经传输感觉信息),又能调节体内各种功能(通过传出神经传达调节指令),以保证人体的完整统一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细胞),而神经元的活动和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输则表现为一定的生物电变化及其传播。

诊断学基础试题及答案(1)

诊断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第一篇常见症状 一. 选择题 A型选择题 1. 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 A.感染性发热疾病 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 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 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 2.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B.稽留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C.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D.波状热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E.不规则热指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性 3. 咳嗽与咳痰疾病中,下列哪些疾病最常见

A.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B. 呼吸道疾病; C. 胸膜疾病 D. 心血管疾病 E. 消化系统疾病 4. 咳嗽与咳痰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B. 咳嗽亦属一种病理现象 C. 咳嗽控制中枢在延髓 D. 咳痰是一种病态现象 E. 胸膜疾病或心血管疾病不会出现咳嗽。 5. 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最多见的是 A. 呼吸系统疾病 B. 心血管疾病 C. 中毒 D. 血液病 E. 神经精神因素 6.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突发呼吸困难(吸气或呼气)或和哮鸣音,下列哪种情况最多见 A. 隔肌运动受限 B. 神经肌肉疾病 C. 胸廓疾病

D. 肺疾病 E. 气道阻塞 7. 对发绀的描述你认为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重度贫血,有时难发现发绀 B.发绀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绝对含量增多所致 C.发绀是由于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D.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可引起发绀 E.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时可引起发绀,经氧疗青紫可改善 8. 下列哪项是引起胸痛的胸壁疾病 A. 肺癌 B. 肋间神经炎 C. 自发性气胸 D. 胸膜肿瘤 E. 胸膜炎 9. 下列哪项不属于疼痛的性质 A. 刺痛 B. 刀割样痛 C. 烧灼痛 D. 绞痛 E. 牵涉痛 10.下列引起胸痛的原因,其中哪项不是胸壁病 A. 胸膜肿瘤

上肢手术时不同神经阻滞效果的临床比较

上肢手术时不同神经阻滞效果的临床比较【摘要】目的:将上肢手术均用止血带情况下,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有无肋间臂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120例拟行前臂、肘及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肌间沟加肋间臂神经阻滞,B组采用单纯肌间沟阻滞法,局麻药均为0.3%布比卡因25 ml。结果:A、B两组相比麻醉效果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临床肌间沟阻滞联合肋间臂神经阻滞,其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关键词】肌间沟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布比卡因臂丛神经 臂丛神经阻滞有百余年历史,穿剌方法有5种、6种之多,就目前常用臂丛神经阻滞穿剌方法来讲,锁骨上法由于易并发气胸,且多为迟发性,难以及时发现;腋路法不易阻滞肌皮神经,常致前臂外侧阻滞不全和肱二头肌不全,在扎止血带时会引起不适,常需加大容量致局麻药毒性反应率较高(1%~10%),且效果并不可靠;肌间沟法易于掌握,小容量可达到较好阻滞效果,所存在止血带疼痛可通过肋间臂神经阻滞来缓解。鉴于此,选择肌间沟下有无肋间臂神经阻滞,将其麻醉效果及并发症进行临床对比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中,男70例,女50例,体重50 kg~78 kg,年龄19岁~59岁,ASAⅠ级~Ⅱ级;其中前臂手术68例,手部手术33例,肘部手术19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用肌间沟加肋间臂神经阻滞,B组60例,用肌间沟阻滞法,两组手术均用止血带,阻滞药物为0.3%布比卡因。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血压、脉搏、心电图及脉搏氧饱和度,建立静脉输液,取仰卧位,肩下垫一薄枕,常规消毒皮肤,A组,穿剌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后,反复回抽无气及脑脊液后一次注入局麻药20 ml后退针。同时将腋窝皮肤消毒,触到腋动脉搏动,将针穿剌至皮下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5 ml。B组,单独应用肌间沟穿剌,成功后给局麻药25 ml。 1.3 观察指标 根据神经阻滞评级标准进行判定麻醉效果,Ⅰ级记为阻滞成功;Ⅱ级~Ⅲ级为阻滞不全,Ⅳ级为阻滞失败;记录有无神经阻滞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诊断

4.一支气管肺癌病人,近来出现头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查体可见颈静脉怒张,其发生是由于 A 上腔静脉阻 B 下腔静脉阻塞 C 癌转移至心包积液 D 癌转移至胸腔大 量积液 E 以上均有可能 答案:A 5 皮下出血面积的直径多大称为紫癜 A<2mm B2-3mm C3-5mm D>5mm E 以上均可 答案:C 6. 皮下出血面积的直径多大称为淤 A<2mm B2-3mm C3-5mm D>5mm E 以上均可 答案:D 7. 皮下出血面积的直径多大称为淤点 A <2mm B 2-3mm C 3-5mm D >5mm E 以上均可 答案:A 8.“三凹征”是指: A 胸骨上窝,锁骨下窝,肋间隙向内凹陷 B 锁骨下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向 内凹陷 C 胸骨上窝,锁骨下窝,肋间隙向外凹陷 D 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向 外凹陷 E 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向内凹陷 答案:E 9.用来确定肺下界的垂直线常使用下列哪一项标志线? A 腋前线,腋中线,肩胛线 B 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 C 腋后线,后 正中线,胸骨中线 D 锁骨中线 E 腋前,中,后线 答案:B 10.严重的酸中毒产生的深长呼吸称为:

A Cheyne-Stokes呼吸 B Biots呼吸 C 抑制性呼吸 D Kussmaul呼吸 E 叹息样呼吸 答案:D 11.下列哪种情况下可以使左右两肺前界间浊音区缩小? A 扩张性心肌病 B 心包积液 C 主动脉瘤 D 肺门淋巴结肿大 E 肺气肿 答案:E 12.某老年男性,胸部体检示胸廓前后径明显增宽,肋间隙饱满,腹上角增大。此胸廓形态为: A 漏斗胸 B 扁平胸 C 桶状胸 D 鸡胸 E 正常胸廓 答案:C 13.一小孩吃花生米,突然出现惊慌,气促,抱送急诊发现患儿吸气极度困难,出现“三凹征”。最可能诊断为: A 小儿肺炎 B 胸膜炎 C 气管异物 D 支气管哮喘发作 E 受环境惊吓 答案:C 14.胸部触诊时语音震颤增强常见于: A 大叶性肺炎 B 胸壁皮下气肿 C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D 支气管肺炎 E 慢性支气管炎 答案:A 15.正常肺野叩诊音为: A 鼓音 B 过清音 C 浊音 D 清音 E 实音 答案:D 16. 肺部叩诊时,应首先叩诊下列哪一部位? A 双侧肺野 B 肺尖 C 肺前界 D 肺下界 E 肺移动度 答案:B 17.肺泡呼吸音的呼气期延长主要见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