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加法教案

有理数加法教案
有理数加法教案

1.3.1 有理数的加法(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他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3.关键: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样定义的?如何计算一个数的绝对值?

2.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

(1)-3和-2;(2)│-5│和│5│;(3)-2与│-1│;(4)-(-7)和-│-7│.

二、新授

在小学里,我们已学习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当时学习的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本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那么哪个队的净胜球多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分别求出它们的净胜球数.

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

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怎样计算4+(-2)呢?

下面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看下面的问题: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

这里两次都是向右运动,显然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

5+3=8 ①

这一运算在数轴上可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的起点.(如下图)

(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显然,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

(-5)+(-3)=-8 ②

这个运算在数轴上可表示为(如下图):

(3)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与起点的位置关系如何?

在数轴上我们可知物体两次运动后位于原点的右边,即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如下图)

写成算式就是:5+(-3)=2 ③

探究:

还有哪些可能情形?请同学们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

(4)先向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___运动了______m.要求学生画出数轴,仿照(3)画出示意图.

写出算式是:3+(-5)=-2 ④

(5)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__运动了_____m.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回到原来位置,即物体从起点向左(或向右)?运动了0m,因为+0=-0,所以写成算式是:

5+(-5)=0 ⑤

(6)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_____运动了_______m.

同样,先向左边运动5m,再向右运动5m,可写成算式是:

(-5)+5=0 ⑥

如果物体第1秒向右(或左)运动5m,第2秒原地不动,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多少呢?请你用算式表示它.

可写成算式是:5+0=5或(-5)+0=-5 ⑦

从以上写出的①~⑦个式子中,你能总结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引导学生观察和的符号和绝对值,思考如何确定和的符号?如何计算和的绝对值?

算式是小学已学过的两个正数相加.观察算式②,两个加数的符号相同,都是“-”号,和的符号也是“-”号与加数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8?等于两个加数绝对值的和,即│-5│+│-3│=│-8│.

由①②可归结为: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例如(-4)+(-5)=-(4+5)=-9.

观察算式③、④是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和为0.

由算式③~⑥可归结为: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相加得0.

由算式⑦知,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综合上述,我们发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学生朗读课本第18页中“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一个有理数由符号与绝对值两部分组成,进行加法运算时,必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

例1:计算.

(1)(-3)+(-5);(2)(-4.7)+2.9;(3)1

8

+(-0.125).

分析:本题是有理数加法,所以应遵循加法法则,按判断类型,确定符号、计算绝对值的步骤进行计算.(1)是同号两数相加,按法则1,取原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是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3)是绝对值相等的两数相加,根据法则2进行计算.

解:(1)(-3)+(-5)=-(3+5)=-8;

(2)(-4.7)+2.9=-(4.7-2.9)=-1.8;

(3)1

8

+(-0.125)=

1

8

+(-

1

8

)=0.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分析:净胜球数是进球数与失球数的和,我们可以分别用正数、负数表示进球数和失球数.红队胜黄队4:1表示红队进4球,失1球,黄队进1球失4球.解:每个队的进球总数记为正数,失球总数记为负数.

三场比赛中,红队共进4球,失2球,净胜球数为:

(+4)+(-2)=+(4-2)=2;

黄队共进2球,失4球,净胜球数为:

(+2)+(-4)=-(4-2)=-2;

蓝队共进1球,失1球,净胜球数为:

(+1)+(-1)=0.

以上讲解有理数加法时,严格按照:先判断类型,然后确定和的符号,最后计算和的绝对值,这三步骤进行.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18页练习1、2题.

四、课堂小结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指出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首先应该先判断类型,然后确定和的符号,最后计算和的绝对值.类型为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依法则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减,因为正负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有理数加法还打破了算术数加法中和一定大于加数的常规.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24页习题1.3第1题.

六、板书设计:

1.3.1 有理数的加法(1)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相加得0.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七、课后反思

有理数加法教案

1.3.1 有理数的加法(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他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3.关键: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样定义的?如何计算一个数的绝对值? 2.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 (1)-3和-2;(2)│-5│和│5│;(3)-2与│-1│;(4)-(-7)和-│-7│. 二、新授 在小学里,我们已学习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当时学习的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本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那么哪个队的净胜球多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分别求出它们的净胜球数. 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

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怎样计算4+(-2)呢? 下面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看下面的问题: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 这里两次都是向右运动,显然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 5+3=8 ① 这一运算在数轴上可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的起点.(如下图) (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显然,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 (-5)+(-3)=-8 ② 这个运算在数轴上可表示为(如下图): (3)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与起点的位置关系如何? 在数轴上我们可知物体两次运动后位于原点的右边,即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如下图) 写成算式就是:5+(-3)=2 ③ 探究: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案例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案例 车家庄中学郭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数学思考: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3、解决问题: 通过师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水平。 4、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法的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符号的确定,特别是两负数相乘的符号确定。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分析、观察、试验相结合。 教学用具:Z+Z课件。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分析 “有理数的乘法”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第八节,是在学生了解了有理数概念、数轴、绝对值、有理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有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2、教学内容设计思路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有理数的加法知识经验出发,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法,指导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过程。从具体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议一议、猜一猜”,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例题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法则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随堂练习内化形成能力。我会总结学生小结学习成果。自主评价题来强化训练,检验学习情况,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让学生自己经历和体验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的。要通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有理数乘法法则,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探索新问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整体素质不高。学生在小学的学习基础较差,尤其是计算能力较差。前几节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及混合运算,学生已基本能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索与实践,班级里互相探讨、互相评价的气氛较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我爱探索课件出示问题) 甲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3厘米,乙水库的水位每天下降3厘米,4天后甲、乙水库水位的总变化量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提问: 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那么4天后,甲水库的水位变化量怎样表示?乙水库的水位变化量怎样表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算式:

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并掌握其法则。 (2)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教师创设的熟悉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等能力,把生活数学转化为应用数学。 (2)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感受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能熟练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把学校数学回归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的分类和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难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比较下列两个数的绝对值的大小: (1)20与30 (2)—20与—30 (3)—20与30 (4)20与—30 二、情境引入 (一)师: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正数与负数的例子,如:收入与支出、温度的上升与下降,足球比赛中的输和赢。 出示足球比赛图片,引出净胜球:赢球数(+)+输球输(—)=净胜球数 引出课题:有理数的加法 (二)师:请同学们用算式表示下列比赛中的净胜球数 (1)在一场比赛中,红队上半场赢3个球,下半场输2个球. 红队全场的净胜球数为 . (2)蓝队上半场赢1个球,下半场输1个球. 蓝队全场的净胜球数为 . (三)合作探究,情境中引出所有有理数的加法情况 引导学生对这些有理数的加法进行分类。 引出有理数的加法分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0相加。 师:小学阶段我们学过这些有理数加法中的哪一些? 引导学生发现“正数+正数”、“0+正数”、“正数+0”、“0+0”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 今天我们将重点学习余下的5种类型

七年级有理数的减法的教学案例

有理数的减法的教学案例 学生起点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在小学阶段多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学习的新内容。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数学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了有理数运算的必要性与作用,具有了一定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为使课堂高效、生动、针对性强,我特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细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计算(口答) (1)7+(-3);(2)-3+(-7); (3) -10+(+3);(4) +10+(-3). 2.用算式表示下列情境. 先请同学读出右图的第一支温度计所示温度.学生口答为5℃,现上升15℃(演示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过程),到20℃处停止.学生通过观察口答表示这一情境的算式:5+15=20(此举进一步揭示加法在实际中的应用).第二支温度计上温度为15℃,现下降10℃(演示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过程),到5℃处停止.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用加法表示这一情境的算式:15+(-10)=5.你能从图中观察出15℃比5℃高多少吗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能用算式表示吗得:15-5=10.这是一个小学里就已经学过的减法问题.再观察第三支温度计,它显示的温度是-10℃,现上升15℃(演示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过程),到5℃处停止.学生通过观察回答表示这一情境的算式: (-10)+15=5;温度又从5℃下降到-10℃(继续演示动画),你能从图

《有理数的加法》优质课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优质课教案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教师创设的熟悉情境与学生探索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结果的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师生交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和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难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尤其是理解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三、教学组织与教材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一如既往的开展“新、行、省、信”四字教育模式的教学。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足球净胜球数)、开展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交流)、进行新的评价体系(个人评价、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师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问题(几组有理数加法的符号与绝对值特征)、是否主动参与讨论(同号与异号的特征)、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概括);省:在特殊实例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概括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在实例讲解和自主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心得、反省得失(如:解后思)。信:在本节课的探究法则与运用法则中体验成功,增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如在教师用数带正号球的方法得出(+2)+(+3)=+5后,学生按照此思路可以很快得出(-2)+(-3)等其它情形。又如以口答形式判断几组有理数加法的和的符号和在最后以“挑战老师”的形式判断一句话的正误等等)。同时本节课在运用“正负抵消”和数轴探讨有理数法则时,教师只对第一个或前两个进行指导和示范,其它的留给学生独立得出或合作完成。另外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使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环境里面体验数学的生活性。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知---新 师播放一段世界杯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激情,再问“大家知道今年世界杯的冠军得主是谁?”学生回答后师给与评价,然后出示“净胜球”问题:凯旋足球队第一场比赛赢了1个球,第二场比赛输了1个球。该队这两场比赛的净胜球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把赢1个球记为“+1”,输1个球记为“-1”,净胜球数应是(+1)+(-1)=0。师再问:如果该队第一场比赛输1个球,第二场比赛赢1个球那么该队这两场比赛的净胜球数为多少?师引导学生用(-1)+(+1)=0的式子说明。(二)探究新知---行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借助这两个式子来探讨有理数的加法。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们用1个表示+1,用1个表示-1,那么就表示0。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 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PPT2,简单介绍第19 届世界杯足球 赛。 2、出示PPT3,“想一想”关于净胜球问题。 3,、出示PPT4从A组积分榜可以看出墨西哥和南非的积分相同,那么究竟应该确定哪个队进入十六强呢?此时则需要计算各队净胜球数。你能列出计算各队净胜球数的算式吗?学生看图表, 思考问题。 学生列出计算净胜 球数算式。 利用世界杯的例子,体现 数学来源于生活,不仅能 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 学生知道学习有理数加 法的重要性。 二、探究新知 1、净胜球数的计算实际上涉及 到有理数的加法。今天我们 就来研究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板书1:1.4 有理数的加 减----一、有理数的加法)。 2、探究一 两个有理数相加,还有哪些情形呢?请举例说明。 3、(出示PPT6)引导学生从和的符号以及和的绝对值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自己的算法 4、(出示PPT9)探究二学生小结: a.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b.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学生讨论,相互补 充。 学生模仿已有的算 式填表。 学生阐述自己计算 的方法。 学生观察、思考、 讨论,用自己的语 使问题条理性的出现,发 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向学生渗透分类思想,体 现数学的简洁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数轴直观演示,数形 结合,让学生参与探索的 过程,直观感受有理数的 加法法则。 仿照探究一的模式解决 问题 完善有理数加法法则。

(即互为相反数两数之和为0)。 c.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 数。 言描述加法法则。 三、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1、出示例1.计算:学生逐题解 答,教师选择两题板书演示解题步骤。 2、教师小结:学生观察教师的解 题步骤,并按规范 解题。 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提 高有条理的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出示PPT11)练习1.比比谁的眼睛亮:下列各计算结果是对还是错?如果错误请指出错在哪里,并改正错误。 2、学生完成练习,同伴之间相互订正,教师对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学生集体口答。 学生做练习,两位 学生板演(2)、(4) 两题,全班同学口 答其余四题。 采用示错式教学,展示学 生在运算中容易出现的 错误,减少学生解题时出 错。 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 用有理数加法法则。 五、拓展练习 (出示P P T13)练习 学生思考判断并举 反例说明。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法则,体会有理数的加法与小学时加法的区别。 六、归纳小结 a.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 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b.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即互为相反数两数之和为0)。 c.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学生总结回答。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 一个总体而深刻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 力 七、布置作业 习题1.4:第1题学生课下完成。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案例:有理数的加法

§2.4有理数的加法(一) 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对于有理数的运算,首先在于运算的意义的理解,即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运算。为此,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认识到运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运算本身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运算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教科书基于学生学习了相反数和绝对值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时的具体学习任务: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二、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算术四则运算,而初中的有理数运算是以小学算术四则运算为基础的,不同的是有理数运算多了一个符号问题。因此符号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有理数运算法则中都突出了符号,它是运算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应引起学生的重视。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数学活动,感受到了数的范围的扩大,同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过有理数的运算,只是借助生活经验而已,如计算比赛的得分,计算温差等等。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数学交流的能力。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和归纳猜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建立初步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渗透分类、探索、归纳等思想方法,使学生了解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 感受数的意义,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 2.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解决问题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6.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二.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四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球赛中净胜球数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为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 三.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 双溪中学是靖安县的一所完全中学,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步淡化,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现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和勇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学生间互相评价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已逐步形成。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30分钟以上)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另一类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如本教学设计. 现在,试比较这两类教学设计的得失利弊. 第一种方案,教学的重点偏重于让学生通过练习,熟悉法则的应用,这种教法近期效果较好. 第二种方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故这种缺陷是可以得到弥补的.第一种方案削弱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一次机会.权衡利弊,我们主张采用第二种教学方法。

关于有理数减法教学案例的反思

关于有理数减法教学案例的反思 【案例主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体现了教学理念:学生主体、尝试教学、合作交流[背景]: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案例回顾: 这是一节有关有理数减法导入新课的问题设置,及归纳计算法则的教学设计。 首先在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新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呢?那我们要想知道现在我们教室的温度是几度该怎么办呢? 2、出示准备好的温度计,请一位同学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如25℃) 问题:从温度计上你能看出 (1)25℃比10℃高多少? (2)25℃比-10℃高多少? (3)4℃比-3℃高多少? 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问题1】看来借助温度计同学们都能把两个不同温度的温差说出来了,那如果让大家列式子来解决上面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 式子:25-10=15 25-(-10)=35 4-(-3)=7 (对同学们所列式子进行补充、讲解,并引入课题) 【问题2】你能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数吗? 25+ =15 25+ =35 4+ =7 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师:对学生所填的数进行肯定或更改。 3、探讨有理数减法法则: 观察问题1、2中列出的两组式子看看你有何发现? (先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看出了什么?,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加以引导。) 师小结:通过讨论可以发现以下式子是成立的。同学们观察各等式横线两数关系,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 (1)25-10=25+(-10) (2)25-(-10)=25+10 (3)4-(-3)=4+3 4、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 师:上面的关系式把有理数的减法转化成了有理数的加法,由此我们得到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你们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吗?(点名让学生说)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1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师:在小学里,同学们已经学过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数是正整数、正分数、和零,也就是说,这些运算是在非负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自从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就扩大到整个有理数。那么,在有理数范围内,怎样进行四则运算呢?今天,我们来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教师板书课题:有理数的加法)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两个有理数进行加法运算时,这两个加数的符号可能有哪些情况。 生1:加数都是正数或都是负数。(教师板书:同号两数相加) 加数一正一负(教师板书:异号两数相加) 师:还有其他情况吗? 生2:正数与零,负数与零,或者两个都是零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具体问题:某人从一点出发,经过下面两次运动,结果的方向怎样?离开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 ①先向东走了5米,再向东走3米,结果怎样? 生3:向东走了8米 师: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生4:表示为(+5)+(+3)=+8(教师板书) 师:我们可以画出示意图。(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1) ②先向西走了5米,再向西走了3米,结果如何? 生5:向西走了8米。可以表示为:(-5)+(-3)=-8 [教师板书] (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2) ③向东走了5米,再向西走了3米,结果呢? 生6:向东走了2米。可以表示为:(+5)+(-3)=+2 [教师板

(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3) ④先向西走了5米,再向东走了3米,结果呢? 生7:向西走了2米。可以表示为:(-5)+(+3)=-2(教师板)(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4) ⑤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结果呢? 生8:回到原地位置。可以表示为:(+5)+(-5)=0(教师板书)(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5) ⑥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5米,结果呢? 生9:仍回到原地位置。可以表示为:(-5)+(+5)=0 [教师板书] (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6)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完成上面这组问题完成得非常好,我非常高兴,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面一组有理数加法的具体问题,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教师用投影仪显示下面内容): 从河岸现在水位线开始,规定上升为正,下降为负: ①上升8cm,再上升6cm,结果怎样?②下降8cm,再下降6cm,结果怎样? ③上升6cm,再下降8cm,结果怎样?④下降6cm,再上升8cm,结果怎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案例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案例 有理数加法是由小学算术运算转化代数运算第一节的内容,是由小学单向思维向二元思 维过渡第一节课,学好这一节课对今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作用较大。按照“根态”辅学交流模式要求,笔者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和法则; 2)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2.能力目标: 1)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2)能够由特殊到一般,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培养归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3.情感目标: 体会在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中与同学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并且意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教学重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而不是简单的记忆法则。 三.教学难点:在问题情境中,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尤其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原因是: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认识过程,要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而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异号两数相加从未接触过,与小学加法比较,思维强度增大,需有通过绝对值大 小的比较来确定和的符号和加法转化为减法两个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应从实例出发,充分利用数轴,从数形结合的观 点加以讲授,并配以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感知法则的应用。以求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思路: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 因此不必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 而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首先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有理数的运算,让学生充当主角,亲身参加探索发现,通过归纳学生总结运算法则和运算律,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还引入数轴, 让学生在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 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先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又选配一些变式练习 第1 页(共4 页)

有理数的加法(1)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灵活运算能力. 教学内容: 1.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 2.利用加法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重点: 会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1 有理数有几种分类方法?都是如何分类的呢? (有理数可以根据定义和符号性质分成两类.) 问题2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学过的加法类型是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加法的类型还有哪几种呢? (所以加法共分为三种类型:1同号两数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3、一个数与0相加) 二、讲授新课: 1.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 例题: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比如:向右运动5 m记作5 m,向左运动5 m 记作-5 m. 问题(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了3 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问题(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左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总结问题(1)(2)归纳:(+5)+(+3)=8 ;(-5)+(-3)=-8 根据以上两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结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 求以下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并用算式表示: 问题(3):先向左运动3 m,再向右运动5 m, 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 2 m,(-3)+5= 2 ; 问题(4):先向右运动了3 m,再向左运动了5 m, 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 2 m ,3+(-5)=-2 ; 问题(5):先向左运动了5 m,再向右运动了5 m, 物体从起点运动了0 m ,(-5)+5=0 . 总结问题(3)(4)(5)归纳: (-3)+5= 2 ;3+(-5)=-2 ;(-5)+5=0 根据以上三个算式能否尝试总结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结论: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一个数与0相加 问题(6):如果物体第1 s向右(或左)运动52m,第2秒原地不动,很显然,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52m.如何用算式表示呢? 52+0=52.或(-52)+0=-52. 结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总结概括: 综合以上情形,我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将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教学小案例

将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教学小案例 建平实验学校 预备数学组:叶枫 “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师角色,即仅把教师看作知识的传递者,是无创造性的工作。更揭示教师发展需要创造性智慧。仅从备课这一环节来看,现在接触的新教材,更是给教师创造了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如何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正确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备课要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其次,对整个初中阶段(最好包括小学阶段和以后的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驾驭知识,驾驭课堂。 案例:踏上讲台第一年,讲授有理数乘法运算: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运算的时候出现:135116(1)2 4816-?-+-一题,在详细讲解后,学生解题如下: 1 35 1 16161611624816=-?--?- +?--?-解:原式()()()() 错误类型不止这种,总的答题情况很不理想,主要错误原因都是同学们对怎样处理算式中的正负号产生了混淆。难点在于:对于同时处理数字的性质符号和运算符号,同学们产生了困难。 反思:如果把括号里的算式看作是省略了加号的加法的话,那就只需要考虑两数字相乘的结果的正负性,结果用加号连接即可,降低了难度:1 3 5 1 16(16)()(16)1(16)()24816=-?+-?-+-?+-?-解:原式 只是,此时再纠正为时已晚,同学们先前的解题习惯很难被纠正过来。只有在教学有理数加减法的一开始就要让同学们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两种符号。 当我再一次接触到有理数加减法教学时是在二期课改新教材六年级(下) 5.4“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课时,在教学的一开始,我就尝试渗透将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例: 3-5=3+(-5) 如果等式右边,省略加号再省略括号,就与左边相同,这就是说,如果把左边减号看成负号放在减数前面,则可直接把3-5(3减去5)看成3与(-5)两数的和,其中加号省略。同样,-5+3中的加号,可看成正号放在减数前面,把-5+3(-5加3)看成-5与+3两数的和,其中加号省略。这样,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案 教学目标 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的运算,引入负数之后,这些运算应该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板书: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二直接引题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共四条,大家来齐读.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4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四字法则:同号相加,异号相减,相反为零,加零不变. 三解惑(如果规定收入为正,支出为负) 同号相加:小明有+3元,小芳有+5元,他俩一共有几元?列式(+3)+(+5)=+(3+5)=+8(元) 小花有-2元,小可有-7元,他俩一共有几元?列式(-2)+(-7)=-(2+7)=(-9)元 异号相减:小明有+3元,小花有-2元,他俩一共有几元?列式(+3)+(-2)=+(3-2)=1(元) 小芳有+5元,小可有-7元,他俩一共有几元?列式(+5)+(-7)-(7-5)=-2(元) 相反为零:小明有+3元,小利有-3元,他俩一共有几元?列式(+3)+(-3)=0(元) 加零不变:零加几等几. 四例1.计算:(1)(+2)+(+11) (2)(+20)+(+12) (3)(-2)+(-3) (4)(-3.4)+(+4.3)

(5)5+(-5) (6)0+(-3) 解:(1)(+2)+(+11)=+(2+11)=13 (2)(+20)+(+12)=+(20+12)=32 (3)(-2)+(-3)=--(2+3)=-5 (4)(-3.4)+(+4.3)=+(4.3-3.4)=0.9 (5)5+(-5)=0 (6)0+(-3)=--3 练习 1 (-2)+(-6)= (-2)+0= (-8.9)+(+8.9)= (+9)+(-10)= (-2)+(-2)= 五小结 一个有理数由符号与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特别是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谁大谁当家)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相同,并把绝对值相减,因为正负互相抵消了一部分.

活动一.1.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导入新课

《13.1.1有理数加法法则》 第一课时 (二)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作净胜球数。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4+(-2),黄队的净胜球为1+(-1),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1、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 为此,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5+3=8 (2) 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左运动了3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 (-5)+(-3)=-8 问题1:你能找出两个算术有什么公共点吗? 生讨论思考

师总结1:符号相同的两个数相加,结果符号不变,绝对值相加。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17页探究 (1)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3m,再向右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怎样?如何用算式表示? (+3)+5=2 (2)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怎样?如何用算式表示? 3+(-5)=-2 问题2:你能找出两个算术有什么公共点吗? 生讨论思考 师总结2:符号相反的两个数相加,结果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并用较大的绝对值-较小的绝对值。 请同学们看课本18页探究: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的左后结果如何? 5+ (-5)=0 师生总结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为0。 (2)如果物体第1s向右(或左)运动5m,第2s原地不动,2s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5m,写成算式: 5+0=5 (-5)+0=-5 师生总结4: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教师创设的熟悉情境与学生探索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结果的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师生交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难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尤其是理解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三、教学组织与教材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一如既往的开展“新、行、省、信”四字教育模式的教学。 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足球净胜球数)、开展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交流)、进行新的评价体系(个人评价、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师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问题(几组有理数加法的符号与绝对值特征)、是否主动参与讨论(同号与异号的特征)、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概括); 省:在特殊实例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概括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在实例讲解和自主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心得、反省得失(如:解后思)。 信:在本节课的探究法则与运用法则中体验成功,增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如在教师用数带正号球的方法得出(+2)+(+3)= +5后,学生按照此思路可以很快得出(-2)+(-3)等其它情形。又如以口答形式判断几组有理数加法的和的符号和在最后以“挑战老师”的形式判断一句话的正误等等)。 同时本节课在运用“正负抵消”和数轴探讨有理数法则时,教师只对第一个或前两个进行指导和示范,其它的留给学生独立得出或合作完成。 另外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使学生在比较真实

有理数教学案例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案例 黄陂区罗汉中学易宇华 43031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新教材在编排顺序上与旧教材基本一致,都是上承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下接有理数的除法及乘方运算等内容,其中有理数的除法是转化成有理数乘法运算进行的。有理数乘法在整个有理取运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教材更加注重设置情景,从实际问题人手,引出新知识,重视渗透建模意识。旧教材直接给出模型,利用“向量”观念说明,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2、能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 能力目标: 1、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各个环节,探究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并从中 获得成就感,获得学习数学的经验。 2、培养学生有创意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再与他人交流 的自主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归纳过程,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运算。 四、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师:我想提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小学学过两个正数可以相乘,一个正数和零也可以相乘,那么两个负数、或者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或者一个负数与零是不是也可以相乘? (学生开始议论)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相信能相乘,应该可以相乘,但是如何相乘?相乘的结果是什么?它与我们小学的乘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如何

建立有理数乘法的问题,开始今天的探索。 <板书课题:有理数的乘法) (二)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们学习了负有理数之后,如何进行乘法运算呢? (多媒体演示:一只训练有素的青蛙每跳一次可以跳2分米,规定向东跳为正,向西跳为负;和跳动的方向一致的次数为正,否则为负。) 下面让这只在数轴上原点待命的青蛙,完成如下操作,并请同学们思考:如何用所学过的知识列式表示? 发令:向东跳,并且连续跳3次 生 1 :记作:(+2)×(+3) = 十6 发令:向西跳,并且连续跳3次 生 2 :(—2)× (+3)= — 6 发令:向东跳,但青蛙不听指挥,反向跳3次 生 3 :2 ×(-3)= — 6 发令:向西跳3次,结果青蛙反向跳3次 生 4 :(-2)×(-3)= 6 发令:向东或西跳3次,结果青蛙累了,没有跳 生 5 :(+2)× 0 = 0 或(-2)× 0 = 0 【评析:这样的处理,可以联系农村生活实际,符合农村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信息,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进而主动地投入到“青蛙运动”的研究中,去观察、分析、操作,进而解决“青蛙运动”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师此时就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去比较、 去发现生 1和生 2 的关键所在,即“方向”不同,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 (三)分析探究形成法则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比较(1)一(4)式中,左边两个因数各是什么符号又是什么符号?这些式子中,因数的绝对值和积的绝对值有什么联系? (1) ( + 2)× ( + 3 ) = + 6; (2) (一2 ) × ( + 3 )=一6; (3) ( + 2) × (一3 ) =一6; (4) (一2) ×( 一3 ) = + 6。 生:(1)式是正数乘正数积为正数;(2)式是负数乘正数积为负数; (3)式中正数乘负数积为负数;(4)式中负数乘负数积为正数。 生:因数绝对值的积正好等于积的绝对值,若有一个因数为零,则积为零。师:结合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请同学们再归纳一下,有理数乘法的法则究竟

有理数的加减法重难点突破案例

有理数的加减法重难点突破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过程与方法:通过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运算能力.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练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加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及应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回顾已学知识) 1.有理数的俩个分类标准是什么?怎么分类? 2.有理数的绝对值代数意义?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3.有理数大小比较是怎么规定的?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利用数轴说明? -4与-9;|7|与|-7|;|-3|与0; -2与|+1|;-|+4|与|-3|. (二)引入新课

在小学算术中学过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的运算.引入负数之后,这些运算法则将仍适应吗?(利用类比思想,降低学习难度) (三)新课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显示课本上例题: 例1 如图所示,某人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走了5米,第二次接着又走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某人在什么地方? 两次行走后距原点0为8米,应该用加法. 为区别向东还是向西走,这里有必要规定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这两数相加分以下三种情况: 1.号两数相加同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 这是求两次行走的路程的和.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板书)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再举几个例子说明,正数加正数,其和仍是正数,和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显然,两次一共向西走了8米 (-5)+(-3)=-8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