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教案.doc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教案.doc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教案.doc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教案

课题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1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了解促进国民经济又好乂快发展的基本要求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1能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自己生活与发展问题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尊重规

%1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

%1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教学难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综合探究法

板书设计

背£ ?—问题一探究一结论一验t正一探究一拓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作业练习

导入新课

多媒体:组图——经济增长;环境恶化、资源浪费

问题:有人说“经济发展了,社会就进步了”,结合材料反映的问题,你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开始新课

1、科学发展观

自主探究:根据江苏省张家港市的四个“看不见”总结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材料体现

科学发展观

昔日的“穷沙洲”变成今天的百强县,靠的是什么?

第一要义

张家港巨变的最终受益者是谁?为什么?

核心

张家港的发展体现的是怎样一种发展模式?

基本要求

四个“看不见”是如何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根本方法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学生活动1:联想集团:以创新构筑竞争优势

问题:结合联想案例,谈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义

设计意图:感受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生活动2:①漫画:给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换枕木

%1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比;

%1表格:三大产业在各国GDP中所占的比重

%1GDP增长过程中的能源和资源消耗状况

问题:②③④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国家应该如何

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理解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所付出的代价,以此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通过后三个问题理解“三个转变”

注意问题:这是本课的难点问题,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快是快了,但是不好,因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会直接影响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必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然后结合后三个问题,进一步解释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学生活动3:城乡恩格尔系数对比、区域收入对比

问题:1、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2、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点要求学生比较熟悉,设问的目的是为了明确需要掌握的问题。

学生活动4:“绿手帕行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宏观要求。

教师总结:总结这五项措施,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都体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五项措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

求,使前后知识相衔接。

课堂小结

通过“我的收获”小环节的设置,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回顾本课学习的过程和学到的知识,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谈谈自己本课在思想上的收获,升华认识。

作业设计:“我给政府提建议”

登陆政府网站,调查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就如何实现又好乂快发展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设计依据: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一、填空题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①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要把握、创新、转变

、提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要做到发展、发展、发展。④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⑤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2、如何促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2)o (3)。

(4)o

(5 )o

二、单项选择题。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办《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的若干意见》的决定,山东省自今年9月起陆续关停超期服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火电。其中,华电国际青岛电厂的12号机组、华能白杨河电厂3号机组和济宁电厂的1、2号机组已按规定实施关停。回答1—2题。

1、关停小火电机组的做法有利于()

%1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1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④落实科学发展观

A、①④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为降低能耗,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必须()

①不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②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

用率,

%1对高耗能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④政府定价,提高能

源价格

A、①②③

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

①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②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④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止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

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XX年经济工作思路调整为“又好乂快发展”,“好”字当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优化产业结构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④统筹城乡发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据联合国统计署调查,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

9 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上述材料给当前的企业带来的启示是()

A、彻底改变生产方向,大量生产环保行业的产品

B、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c、树立科学发展观,注意环境问题,促进环境型产品的发展

D、关注别国的消费状况,提高产品的出口量

三、简析题。

材料一XX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亿多人,外出务工收入增加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来自东部、中部、西部的农民工分别为3484万人、4251万人和2833万人,而在这三个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则分别为7404万人、15 69万人和1572万人。

材料二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 (单位:元)

地区年份

2000年

2001年

2 002 年

XX年

XX年

XX年大

东部

11334

12811

14159

16 207

1821 7 23768

中部

5 892 6395

6691

7757

9 481

1060 8

西部

4687

50 07

5473

6187

7219

93 38

注:大XX年的统计口径与其他年份的统计口径略有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农民工流向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特征的经济原因。

(2 )针对材料二所反映出的问题,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解决思路。

教学反思

本框内容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口标重复。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教学设计

[政治]高中说课教案:《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新九州教师资格2011年08月25日 高一政治教案:《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框包括两目,分别讲述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介绍了具体的措施,了解每一种措施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课程标准对本框题的基本要求如下: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说明全面建设小康,是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本框题的重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本框题的难点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了解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什么,而本框题则是进一步学习为什么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怎样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因此,学生已经有相应的知识铺垫,具备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第二、高一学生具备还的经济生活常识,有一定的社会经济阅历,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经济生活基础知识,了解了一定经济发展运行的常识,为本框题的学习准备了一定的经济常识和知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理解能力;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能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有关坚持或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典型案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自觉性。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直观的图片和表格以及文字的阐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参与课堂中来。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工科0970 巴聪3090101748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内涵现实意义价值 要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人”这个概念,马克思提出这里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马克思是着眼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历史联系的。“主体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一方面变革对象,一方面改造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构成了对人的全面、完整的认识。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上述的哲学价值论指出,价值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求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然这里的价值是指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绝不局限于一般的商品价值等意义。它同时指出:只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才有价值,满足的程度越高,价值也越大,这里的主体指的就是人。因此,对任何客观事物价值的评价,最终结果必须和人相一致才是正确的。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人不是指的个人,由于个人具有主观随意的特征,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评判并不一样,这里的人应该理解成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 曾经我国为了实现高速增长,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一种物本的发展观: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GDP的高速增长,甚至可以忽视对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的损害。这样片面的发展观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产生提高增长速度的作用,但在长期上造成了腐败、权力滥用、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现在看来这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发展观。原因就是它正好与上述价值观背道而行,把GDP放在了比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发展更重要的位置上,实际上却损害了人民的利益,甚至健康。而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发展

科学发展观教案

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教材分析】 本节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章前几节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都是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 【学生分析】 当代大学生比较关心时事,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肩负着但是因为社会阅历等原因,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对一些形势、国家政策的把握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加以正确的引导。 【教学分析】 1、情感目标:使学生提高政策意识,增强政治敏感性。 2、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主要内容及指导意义等相关 知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发展,并用科学 发展观来指导实践。 【重难点分析】 1、重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难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现象入手,抽象出一般的道理,即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并结合图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读、议、思、练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设疑引思): 用视频播放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前后对比显示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然后引用其他国家一些媒体的报导和名人的话语,由此引出,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倍受世人关注的中国接下来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从而导入本课内容——科学发展观。 二、讲授新课: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板书)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板书) 任何一种理论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它之前的某些理论相联系的。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同时,由于它又结合了我国的国情、阶段性特征,并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的积极成果,因此它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教案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一、教材分析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二框题。第一框题介绍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明确了我们经济建设方面的新目标。本框题则是学习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可以说是对上一框题的延伸和深化。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②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③了解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 ①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②能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自己生活与发展问题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尊重规律 ②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 ③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3、重点、难点 重点: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依据:科学发展观本身的重要性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难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据:教材的重要内容,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学法:探究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组图——经济增长;环境恶化、资源浪费

问题:有人说“经济发展了,社会就进步了”,结合材料反映的问题,你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设计依据:以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学生对发展原则的思考,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必要性。 (二)开始新课 一、科学发展观 自主探究:根据江苏省张家港市的四个“看不见”总结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结合实例,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同时锻炼学生提取信息、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问题: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相对陌生,完成表格之后还应该多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一些实例,更有利于增强学生懂得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情境1:联想集团:以创新构筑竞争优势 问题:结合联想案例,谈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义 设计意图:感受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情境2:①漫画:给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换枕木 ②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比; ③表格:三大产业在各国GDP中所占的比重 ④GDP增长过程中的能源和资源消耗状况 问题:②③④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国家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内涵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我们建党和执政以来在国家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的概念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1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已以安百姓”。孟子“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提出“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要求全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本。这就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质。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成效的根本标准。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讲课教案

第七章科学发展 观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是() A.《党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C.《党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D.《党的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 D.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实事求是 B.求真务实 C.全面协调 D.以人为本 4.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实事求是 B.发展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以人为本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实事求是B.发展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以人为本 6.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实事求是B.统筹兼顾 C.全面协调D.均衡发展 7.以人为本,就是() A.以人民的利益为本 B.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C.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D.以多数人的经济利益为重 8.胡锦涛在十七大指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A.党的建设 B.群众路线 C.统一战线 D.解放思想二、多项选择题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D.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是() A.为什么发展 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发展 D.怎样发展 3.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要做到() A.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C.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D.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有() 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 D.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6.科学发展观的()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 D.根本方法又好又快 7.胡锦涛指出,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 A.认识规律 B. 运用规律 C.把握规律 D.遵循规律 8.胡锦涛指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 A.把握规律性 B.增强主动性 C.克服片面性 D.减少盲目性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教案4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我国存在人口、资源、环境等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国 家提出以人为本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理解深入落实和走科学发展道路; 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明确教育作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与必要性;掌握如 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能力目标:通过认识科技和教育的意义,学会辩证地看待经济与发展科技、教育之 间的关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感受科技和教育的 力量,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观念。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环境与资源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树立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从自身做起,注意节约资源,保护 环境,并敢于批评和制止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言论和行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难点: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材料: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水能、太阳能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我国的石 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九位。同时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时世 界的三分之一,淡水是世界六分之一,草地是世界的三分之一,矿产是世界的二分之一,石油居世界第49位。 图片:

设问:以上说明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我国存在人口资源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以上说明在我们生活中有那些问题的困扰?(人口环境资源) ――党和国家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2、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依据是什么? 3、科学发展观的作用及必要性? 4、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国人民。 (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依据: ①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②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③是借鉴外国发展经验 ④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3、科学发展观的作用及必要性? (1)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必要性: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

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质内涵

精选资料 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质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内在包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实践理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必要对其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做一个具体的阐释,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以人为本”是一个一般性的命题,必须坚持作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理解,把这个命题放在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做多方面的具体考察,最终认识到这个命题在不同的境况中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强调要对“以人为本”的命题做具体分析和把握的时候,我们首先得搞清以“人为本”的“人”之所指。“人”通常有三种理解,一指“人人、每一个人”;二指“人民”;三指“个体的人”。在以人为本里的“人”,应该是这三种意思的综合,即是所有现实的人,其主体是人民。其次,我们必须明确以人为本的这个“本”,究竟是事实层面还是价值层面上的“本”。从事实层面上来说,“本”就是“基础”、“主体”之意,从价值层面上来说,“本”就是“目标”、“中心”、“根本”之意。我以为,在科学发展观里,“以人为本”主要是一个价值的命题,一个用来指导社会实践的实践理念,带有鲜明的价值定向的意义。也就是说,它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反映了哲学理论的创新成果,更是反映了当代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当作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目标和宗旨,又要抵制和防止各种“物化”、“异化”现象,即“以物为本”或“以钱为本”等错误思想。公务员之家 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坚持“以人为本”,而且坚持要在具体的条件下理解和运用“以人为本”,我们在实践中就不仅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且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以人为本”的抽象理解上,而应该在具体的领域里灵活运用。具体说来,如:在经济领域里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宏观上强调社会整体协调的发展。这要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实行者要以所有的社会成员特别是人民群众为本,思考问题、做出决策。在微观上推崇“人性、创造、自由”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管理者要以企业员工为本,把员工当作丰富、全面、有特色的“社会人”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人”对待。在法律领域里的“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的执法、司法部门要关注人的尊严、人权的维护、人性的尊重,改变敌我简单对立的两维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里的以人为本,要求教育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广大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和地区差异,以保证全体公民更好地享受到公正、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也要求教育者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出发因材施教。在医疗领域里的“以人为本”,就要求管理者既要以医护人员为本以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又要以患者为本,以完成医疗机构的职责等等。总之,人是生活的创造者,生活的主体。每一个社会生活的领域、社会生活的层次和社会生活的方面,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运用以人为本。 当然,在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时,我们也要防范两个认识的误区:一是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它只是要求我们通过“人”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二是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搞绝对的平均主义。“以人为本”蕴涵着社会公正原则,它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应该享有作为人的一切权利,但并不主张搞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主张充分发挥社会各成员的能力,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的局面。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2《谁轻谁重》

1.2 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一、聚焦主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缪老师带来了五个“小伙伴”,你们想认识下它们吗?(预设)生:想 师:好的,现在请它们出场了,第一位“小伙伴”是? (预设)生:乒乓球。 ……(一边展示实物图片,一边课件出示,第一张PPT) 师: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们,如果让你按照轻重的顺序给它们排排队,你喜欢按照由轻到重排呢?还是由重到轻排?

师:好的,那请你们用眼睛观察,预测这五个物体由重到轻的顺序,(板书张贴眼睛和预测)并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小朋友们,可以看下,老师已经给五个物体编了号,所以记录单里,我们只要写数字来代替物体名称就可以了。实验记录单在你们的抽屉里,那么,开始吧,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学生预测,板书:把学生的预测结果不同的呈现在黑板上,学生预测2分钟)师:请问木块和塑料块你的预测是谁重?说说你的理由。 请问小橡皮和大橡皮你的预测是谁重?说说你的理由。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按照大家的预测把这五个“小伙伴”按照由重到轻的顺序排好了吗? (预设)生:没有。 师:好的,请把我们的实验记录单放进抽屉里,看来我们没有按照由重到轻的顺序把队伍排好,再想想办法。 (预设)生:可以用手,秤。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想到了用手。那怎么操作呢?请一位小朋友们来给我们示范下,大家一起伸出自己的双手,让我们跟着做一做。这样的方法叫掂一掂。(板书张贴手和掂一掂) 设问:小朋友们,你们在掂的时候,会先拿哪两个物体比较?然后再拿哪两个物体比较?说说你的理由。 好的,现在我们掌握了掂一掂的方法,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实验记录单(第二张PPT),请你在完成实验后,完成掂一掂的实验记录。现在请这个座位的小朋友来领材料,记住小组合作,完成自己的实验记录单。看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快。(学生实验十分钟,板书:将学生不同的结果张贴在黑板上)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五个“小伙伴”的队伍按照由重到轻有没有排好呢?(预设)生:没有 师: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生: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 师:看来我们还是没有给这五位“小伙伴”按照由重到轻的顺序排好队。接下来还有更准确的方法吗?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教案.doc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教案 课题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1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了解促进国民经济又好乂快发展的基本要求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1能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自己生活与发展问题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尊重规 %1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 %1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教学难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综合探究法 板书设计 背£ ?—问题一探究一结论一验t正一探究一拓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作业练习 导入新课 多媒体:组图——经济增长;环境恶化、资源浪费 问题:有人说“经济发展了,社会就进步了”,结合材料反映的问题,你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开始新课 1、科学发展观

自主探究:根据江苏省张家港市的四个“看不见”总结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材料体现 科学发展观 昔日的“穷沙洲”变成今天的百强县,靠的是什么? 第一要义 张家港巨变的最终受益者是谁?为什么? 核心 张家港的发展体现的是怎样一种发展模式? 基本要求 四个“看不见”是如何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根本方法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学生活动1:联想集团:以创新构筑竞争优势 问题:结合联想案例,谈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义 设计意图:感受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生活动2:①漫画:给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换枕木 %1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比; %1表格:三大产业在各国GDP中所占的比重 %1GDP增长过程中的能源和资源消耗状况 问题:②③④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国家应该如何

浅论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浅论以人为本的起源和基本内涵 藏文系09级人文教育专业叶文江 20093111144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所付出的代价和对人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这一矛盾而作出的一种理性反思和回应。以人为本的“人”相对于物而言的,“人”是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和目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有如下三个层次:从主客体关系上,把人当作主体,强调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发展依靠人;从目的和手段关系上,把人作为目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本身;从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上,把人看做是尺度,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更要既坚持物的尺度,也坚持人的尺度,把最广大人民群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尊重人。“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主体问题的深刻认识,也包含着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以及我们根本的伟大的理想的认识。它既不同于西方早期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更是与社会上出现的“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权为本”或者“以虚假的共同体为本”相对立。 【关键词】以人为本; 历史渊源; 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所遵循的执政理念,其中的“人”既不是人道主义所指的抽象意义的人,也不是人本主义所提出的生物意义的人,更不是民本主义所理解的仅仅作为手段的人,而是生活于现实、具有创造性、实现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人。“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原则,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包括一切为了人和为了一切人两个方面,舍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违背。“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主体问题的深刻认识,也包含着我们党对于为什么人的深刻认识,同时还包含着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以及我们根本的伟大的理想的认识。它既不同于西方早期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更是与社会上出现的“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权为本”或者“以虚假的共同体为本”相对立。以人为本既与以神为本相对立,又与以物为本相区别,与以民为本也不尽相同。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如果从哲学上来解读以人为本,它应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价值论的命题。它与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天地之性,人为贵”相通,也与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出现的与“神性”、“神权”相对立的世俗人本主义有一致之处,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相对立,明确肯定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就是说,人是目的,而“物”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这是对中国传统的“人为贵”的思想和“人本主义”的超越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摆正“人”与“物”何者为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案教案资料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0分) 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C)成果。 A.主要B.建设C.最新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B)。 A.贫困悬殊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C.环境污染 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A.发展B.和谐C.稳定 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B)。 A.食品安全B.以人为本C.精神文明 5、(B)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A.突出重点B.统筹兼顾C.平等对待 6、“建设科学发展新港城,增创跨越发展新优势”是连云港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A)。 A.主题B.目标C.措施 7、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C)为主题。 A.政治B.文化C.发展 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 (C)。 A.环境良好B.大家幸福C.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9、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就是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A ) 发展。 A.科学B.飞速C.和平

10、(C)是科学发展的永恒动力。 A.教育发展B.医疗改革C.创新 11、(B)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 A.民主革命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现代化建设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C)。 A.如何发展B.为谁发展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3、十七大会报告在论述文化建设方面,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B)提出来。 A.国防实力B.国家软实力C.发展动力 14、我党提出“立党为公”中的“公”的意思是(C)。 A.全体党员的利益B.公家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5、又好又快发展是(A)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A.科学发展观B.政绩观C.人生观 16、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努力从( A) 的结合上不断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A.理论和实践B.内涵和要求C.革命和建设 17、我市实施以港兴市科学发展战略,明确了“一体两翼”建设组合大港的整体布局,一体是指( A )现有港湾,突出枢纽功能,南翼是指规划建设中的埒子口和灌河口港区,北翼是指规划建设中的海头和柘汪港区。 A.墟沟 B.青口 C.燕尾港

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下)试卷89分

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下)试卷89分 1、陈毅在《淮海前线见闻》中指出,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正确 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利益多元化格局已形成。 正确 3、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某些既得利益者出现集团化趋向,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 正确 4、在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规范利益博弈的规则。 正确 5、维护好社会的利益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好的事。 正确 6、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应该说是我们社会矛盾最少的时期。 错误 7、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找到解决我们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的治本之策。 正确 8、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没有新的理论命题。 错误 9、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事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是,我们发展的脚步在加快,理论创新的脚步也在加快。 正确 10、发挥政党的作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问题。 正确 11、1949年中国人真正的觉醒。 正确 12、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正确

13、1980年的政策使中国实现了:能源消费增长翻一番。 正确 14、2001年以后的现实,与曾经提出的经济翻二番、能源翻一番的目标相距甚远。 正确 15、我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的52个沿海城市中,极度缺水的有18个。 正确 16、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正确 17、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正确 18、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正确 19、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错误 20、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正确 2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正确 22、拜伦指出,根据“你必须使自己仅次于天使”一语,可知人类的本分工作,在求神圣的幸福。 错误 23、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指出,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是目的,永远只看做手段。 正确 24、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异化的扬弃只有通过付诸实行的共产主义才能完成。 错误 2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错误 26、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民主”一词被提及70次。 正确 27、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1 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 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 【是什么】即“以人为本”的涵义。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含义。【必背】 【怎么看】“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形态或理想状态,它包括各种能力(劳动能力和其他方面实践活动的能力)充分而全面发展,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的高度丰富和全面完善,以及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充分满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彻底实现必须以人类解放的实现为前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即“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其丰富内涵是:①是“两大原则”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服从于以人为本的目的,充分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②是“两个尺度”的结合。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即历史的尺度),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即人的尺度)。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 ③是“三个角度”的体现。A 、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B 、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C 、作为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既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人教版《又好又快科学发展》word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本框的课标基本要求是: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这就要求充分呈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来把握和领会世界的联系性,如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重点】: 联系的普遍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难点】: 联系的客观性与有条件性 【教法学法指导】 一、教师教法:采用事例探究、讲授分析、合作讨论等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生学法: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学会运用联系方法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 【师生活动设计】 通过展示案例——提出目标,引发讨论与交流——互动探究,得出结论——设置问题追问——引出进一步深入探讨——引申结论,升华主题。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一:展示环境状况,导入新课。 第二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板书) 师:我们要了解世界、感悟生活,就必须要有一双“慧眼”,借助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把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就是我们在第三单元所要学习的内容。首先我们来看看生活中例子。 课件展示:2006世界气象日宣传语: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4.10.2 《 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4.10.2 《 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导学案 新人教版 必修1 【大成目标】(目标解读及课堂组织2分钟) 1. 通过表格归纳法进行对比,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重点、难点); 2. 通过情景展示和典例分析,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3.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尊重规律的科学的精神。 【使用说明】 1.课前先快速阅读课文,弄清本框所讲内容,勾画知识点,发现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2、课前独立 完成【基础案】和【巩固案】 A 级练习);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 重大战略思想。 2. 内涵

3. 必要性 (1) GDP 增长不 一定带来社 会全面进步。 (2)片面追求 GDP 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拉大等。 (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合作探究1: 情景展示: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他们对GDP 的贡献几乎是零。但是,如果两车相撞造成交通事故。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所有这些都是能创造GDP 的行业。 (1)从这个极端的例子来看,GDP 增长了,社会财富增加了吗?这种GDP 的增长,对改善人民生活,国家的发展有益吗? 如何认识GDP ? 虽然 GDP 增加了,但社会财富并没有增加,反而浪费资源,甚至有可能伤及生命。这种GDP 增长,对改善人民生活和国家的发展不利。 (2)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是什么? ①片面的经济增长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生态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②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3)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含义 问题: 答案: 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相关阅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见商务印书“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二册第八页)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在我国古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之后《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管仲是用“以人为本”,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为邦

本,本固邦宁”。就应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孟子·尽心》又说: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 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谷梁传》)、“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贾谊《新书·大政上》),“国以民为本”,“民能够载舟,亦能够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论》),等等。这些说法很容易给后人一个错觉,误以为我国历史上只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而不像西方历史那样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理论前沿》2005年第18期刊登的一篇就提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有三点区别: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用心好处的可贵说法;以人为本发展经济是不断满足和丰富群众物质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以民为本发展经济是将仁义道德放在物质利益之上;以人为本是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讲述统治者治国利益需要的术略。其实这三点就应说是我们党当今提出以人为本与古代以人为本的区别。 当代国学者在总结我国历史优秀文化遗产时,虽然有人用”以民为本”的提法,但是更有多人用”以人为本”的提法。国学大师张岱年牵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系国家教委推荐的公用教材),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中年学者张维青、高毅清合著的《中国文化史》四卷本力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系山东省教委的科研项目,作为高校教材),书中第三编春秋战国部分,标题用的也是”动乱世道的人本追求”。总之,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就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今我们既要继承,又要超越。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