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

[收稿日期]2002-12-10

[作者简介]袁益梅(1972—),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古代文学专业2000级研究生。

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

袁益梅

(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本文主要从人蛇一体、人蛇恋两方面详细探讨了白娘子形象对蛇神神话、蛇精传说的继承和发展,认为白

娘子形象的完善是由其深刻的文化渊源的。

[关键词]白蛇传;人蛇恋;蛇神话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03)01-0080-05 白蛇传故事起源于民间,是一个优美的带有

神性的民间传说。八百多年来,不断得到历代人

民和文士的修改、润色,它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

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不管白蛇传故事怎样演

变,它的基本情节———“蛇化女子”与人恋爱是不

会变的。这个基本情节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在怎

样的一种民族文化传统中发育、流传?本文试图

从人蛇一体及人蛇恋两个方面深入剖析白蛇传故

事的原型和流变,揭示白蛇故事的深层文化渊源。

一、人首蛇身·幻化人形·人蛇一体

《白蛇传》最基本的情节是:白蛇幻化成人,与

人间的男子相爱。这个传说从头至尾描述的就是

发生于这种相爱过程中的波澜曲折和悲欢离合。

其核心问题是白娘子由蛇变成了人,是亦人亦蛇

的中心结构。白娘子是一个由蛇变成的女子,她

不但前身是蛇,而且有时还会显露原形,如喝了雄

黄酒后就会原形毕露。白娘子虽然具有人的形

态,拥有人的情感,但同时她还具有神性,如她能

呼风唤雨,能召集虾兵蟹将为之效力等。无论后

人怎样“依着他们当时的流行信仰,剥落了原始的

犷野的面目,给披上了绮丽的衣裳”[1],但白娘子

这亦人亦蛇、人蛇一体的中心结构却是绝对不能

改动的,否则就不能成为独具特色的白蛇传故事

了。白娘子这人蛇一体的中心结构是在我国丰富

的文化传统中孕育而成的,并非空穴来风。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具有人首蛇身的蛇神为

数不少。仅在“匪特史地之权舆,乃亦神话之渊

府”[2]的《山海经》中即有“贰负神”、“烛阴”、“相

柳”、“窳”、“延维”等等这些古代大神,均为“人

面蛇身”。另外还有共工:《山海经·大荒西经》郭

璞注引《归藏·启筮篇》说“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当然,人首蛇身之蛇神最为著名的即是中华民族

的始祖神女娲和伏羲。王逸《楚辞·天问注》“女娲

人头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云女娲“人

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由此可见,女娲是一位人

首蛇身的女神。《帝王世纪》云“燧人之世……生

伏羲……人首蛇身”,伏羲也是一位人首蛇身的神

人。女娲、伏羲均为人首蛇身之神的证据还有:东

汉王延寿所作的《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

娲蛇躯”,曹植《女娲画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

《列子·黄帝篇》“庖牺氏,女娲氏……蛇身人面”,

《拾遗记》载“观一神,蛇身人面……示禹八卦之

图,列于金版之上。……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除文献记载外,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女娲伏羲确是

人蛇合体,如西汉卜千秋墓室壁画中,人身蛇尾的

神像,大致为传说中的女娲[3]。而长沙马王堆汉

墓帛画上人身蛇尾的神像,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伏

羲[4]。在考古中还常发现,汉代石刻画像与砖画

中人面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像。女娲、伏羲是太

古神话中的著名蛇神,他们是人类文明的肇始者,

女娲有造人、补天、置婚姻、作笙簧等功绩,而伏羲

则有作八卦、制嫁娶、结网、作瑟等伟业。他们的

丰功伟绩值得世人敬仰。这些功勋卓著的大神为

何具有独特的形体———人首蛇身?这当然是远古

先民蛇图腾崇拜的一种体现。

蛇图腾标志随着远古人民认识水平的逐步提

高也发生着演变。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

“在半人半兽型的人首蛇身以前,必有一个全兽型

80殷都学刊2003年的蛇神的阶段。”[5](P17)全兽神的蛇神为蛇图腾崇

拜的第一阶段。蛇图腾崇拜之所以发生,正如郑

振铎在《民俗学浅说》中所说对“蛇的崇敬,为恐惧

所养育着”。在洪荒远古,人类的生存条件极为恶

劣,蛇曾是他们很凶恶的敌人之一。蛇常常在人

们不经意中发动袭击,给人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

命。它没有四肢,却能飞快地爬行,不论是水中还

是陆地,它都能生存,适应性极强,特别是每年春

天,冬眠的蛇开始复苏,蜕皮再生,“起死回生”,生

命力极其顽强。这一切都给人以不可理解的怪异

的印象。蛇在先民的心目中逐渐被神化了。于

是,他们一厢情愿与蛇缔造亲属关系,把蛇作为图

腾加以崇拜,认为这样,蛇便不会伤害自己,而且

还会得到它们的保护。原始人的思维是“以受互

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的、神秘的、原逻辑的

思维。”[6](P496)正是由于“互渗律”的思维,原始先

民认为,一旦与蛇缔造了亲属关系,蛇就能把自己

超人的力量、勇气、灵巧以及独特的技能传到人身

上。原始人为了蛇图腾能够认识自己,保护自己,

就把自己打扮成蛇的模样,这即是所谓的“人的拟

兽化”(闻一多语)。在这拟兽化的企图中,实际上

他们只能做到人首蛇身的半兽的地步。随着图腾

祖先观念的产生,原始人“便按自己的模样来拟想

始祖,自己的模样既然是半人半兽,当然始祖也是

半人半兽了。这样由全兽型的图腾蜕变为半人半

兽型的始祖,可称为‘兽的拟人化’”[5](P31)。此为蛇图腾的第二阶段———半人半兽阶段。大量的人首蛇身的蛇神就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随着人类

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半人半兽生物是

不存在的,自己的始祖也是人,而不是半人半兽,

于是便由半人半兽图腾形象进而演化为人兽相伴

或人兽分立型形象,即人神为主,兽神相伴。兽神

即为原来的图腾。这是蛇图腾发展的第三阶段———人兽相伴阶段或全人型阶段。《山海经》中也记载了大量的人蛇相伴的神祗,最为著名的有: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

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2](P414)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

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2](P427)

《山海经》中记叙了这么多的“珥蛇之神”,袁珂先生认为“盖贯耳以为饰也。”[2](P254)这些大名鼎鼎的神祗为何要以蛇为饰,还是透露出图腾崇拜的

意味。

文化的发展总是累积性的,而不是替代性的,

所以这三种类型的蛇图腾崇拜标志有可能同时存在,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数半人半兽型亦即人首蛇

身型的标志,成为后世蛇精传说和白蛇传故事的

形象源头。人们赋予美丽的白娘子以蛇的本体,

无意中已露出蛇崇拜的微弱光芒。当然,给白蛇

故事以直接影响的还是那些怪诞的蛇精传说。

古代神话中的蛇神是原始先民对物我界限还

分不清时幻想的产物,是盲目自然力的化身。后

来出现的蛇精(蛇妖)形象与蛇神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蛇神和蛇精都具有蛇的本体,而且都具有

超人的本领。它们明显的区别是:蛇神是明显的

半人半兽,而蛇精则是能够幻化成人形,是隐蔽的

亦人亦兽。蛇精虽能变成人形,但是它仍是人性、

蛇性的合体,不过有时人性占上风,有时兽性占上

风而已。另外,蛇神的神奇本领是超自然的,是不

受任何条件限制的,而蛇精超人的能力和幻化人

形必须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能得到,并非天赋,它们

的活动常常受到外界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某些

特定的情况下,它们还会暴露出蛇的本相。“蛇神

的被创造是不自觉的,反映的是原始人的神话观,

而蛇精的创造却是自觉的,反映的是进入文明社

会的人们的精魅观。”[7](P215)古代人民创造蛇精这

种形象,不仅利用了自古以来就和人类发生过密

切联系的蛇的形象,而且在蛇精幻化成人形这点

上也可以说是古代蛇图腾崇拜信仰中的化身信仰

发展而来的,并非凭空捏造。古代图腾观念中的

化身信仰认为:图腾即人,人即图腾,人和图腾可

以互相转化。可以说,变形是神话思维的一个普

遍特征。正如德国文化人类学大师恩斯特·卡西

尔所说:“他们的生命观是综合的,不是分析的。

……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之间绝没有特别的差异。

没有什么东西具有一种限定不变的静止形态;由

于一种突如其来的变形,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为

另一切事物。”[8](P104)具体来说,在原始人心目中,

人可以化为蛇,蛇也可以化为人。蛇精幻化人形

只不过是对此化身信仰发扬光大了吧,当然蛇精

传说除了与蛇神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外,还掺杂了

后世历史的、现实的、宗教的等各方面的因素。

十分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培育《白蛇

传》所必不可少的土壤。而一般的,形态比较粗糙

的蛇精传说则是《白蛇传》最终形成的广泛基础。

除了经常提到的《李黄》、《西湖三塔记》堪称白蛇

传故事雏形外,还有不少的蛇精传说在各个不同

的方面给《白蛇传》形成以影响。

81第1期袁益梅: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早在《搜神记》中就有蛇化人的传说故事。其

中《扬州二怪》记载道:

汉武帝时,张宽为扬州刺史。先是有二

老翁争山地,诣州讼疆界,连年不决。宽视

事,复来。宽窥二翁形状非人,令卒持杖戟将

入,问:“汝等何精?”翁走,宽呵格之,化为二

蛇。

这则故事描述蛇化二翁诉讼,诙谐幽默。在《搜神

后记》中还有《女嫁蛇》及《乌衣人》等蛇化人的故

事。此类故事则为蛇精化人的早期形态。别林斯

基说:“在文学的有机的历史发展中,一切都是互

相联结和联系的。”“在我们的文学中到处都是活

的历史连扣,新的东西都是从旧的东西中来的,后

来的可以用先前的来解释,没什么偶然性。”西王

母神话在蛇化美女方面可能给以重要的启示。西

王母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是“其状如人,豹尾

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显然

是一个半人半兽、远离人性的形象。后来,在《穆

天子传》中,西王母颇似一个雍容华贵的人王,到

《汉武内传》中就已成为“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

姿掩蔼,容颜绝艳”的丽人了。西王母由恐怖的半

人半兽形象转变为人间美艳的女性,这对开启后

代作家异类变美女这一想象思维,无疑具有极大

的作用。蛇精化为美女极有可能就是在西王母形

象演化的启发下而生成的。唐朝谷神子《博异志》

中的《李黄》述写一蛇化女子为“白衣之姝,绰约有

绝代之色”,可谓是后世美女蛇的滥觞。宋洪迈

《夷坚志》中有“其颜色绝艳,性好梅妆,不以寒暑, 著素衣衫,容仪意态,全如图画中人”的“孙知县妻”,还有“杨戬二怪”中的美女蛇“韶颜丽态,目所未睹,回眸微笑,举止自若”等等,这些美女蛇故事

与《白蛇传》内容有近似之处:蛇能够幻化成美女,

往往着白衣;在特定情况下,它们重又恢复蛇形;

它们能够知恩施报、遇恶复仇,这对《白蛇传》的形

成是大有影响的。

半人半兽的蛇神和能够幻化成美女的蛇精传

说是一脉相承的。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

自然规律的逐步掌握,人们早已不再相信蛇真的

能够变化为人,可是作为一种民间传说,它的艺术

想象却被保留了下来。白蛇传故事日益丰富和完

善,这一艺术构想带着“种族的记忆”,经过历史的

淘洗,已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存在于白蛇传故事

的深层之中。

二、蛇神婚·感生神话·人蛇恋

从作为异类与人结合这一点来考察,由古代

的蛇神、蛇精到《白蛇传》又是经历了一个长期演

变的过程。

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

生存最基本的两件大事,恩格斯谓之“两种生产”。

在原始人的神秘的互渗逻辑和巫术思维作用下,

这两种生产间结下了奇妙的关系。“原始人的自

然观同人的主体是融为一体的,在大自然和人类

社会之间有一个被称为‘互渗律’的逻辑……这个

公式可以解释为人的旺盛生命力普及扩张了自然

界,而大自然的繁育能力又反过来加强人的旺盛

的生命力,人类的性行为可以诱发大自然的春情,

大自然的春情又加强了人类的生命崇拜意

志。”[9](P103)“两种生产”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观念,在原始人的头脑中把无情草木、禽兽和有情人

生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特而又自然、充满生机

的想象。在世界最古老的几大文明发祥地,都有

表现这一观念的生动神话,并且在各自神话体系

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就是形形色色的代表

生殖力和自然丰产的地母神与男性神之间的“神

婚”。具体到中国,也就是伏羲女娲这对对偶生殖

神的蛇神婚了。在考古学所提供的资料中,有些

学者认为,东汉武梁祠石刻像以及隋高昌故址阿

斯塔那墓室彩色绢画等不少石刻和画像上,两个

人首蛇身、蛇尾相交的形象,其实都是“伏羲女娲

交尾图”。闻一多先生论证,从交龙到腾蛇、再到

两头蛇,实为“兽的性的行为的一种歪曲记

录”[5](P22),进而认为“延维”或“委蛇”即是伏羲女

娲,“《山海经》等书里凡讲到左右有首,或前后有

首,或一身二首的生物时,实有雌雄交配状态之误

解或曲解。”[5](P15)可见,伏羲女娲为夫妇的故事

恐怕早在汉代就有了。然而此时的文献记载,他

们的关系或是兄妹(如《路史·后纪》注引《风俗

通》:“女娲,伏羲之妹”),或是君臣(如《淮南子·览

冥训》高诱注:女娲,阴帝,佐宓戏治者也),并未婚

配。只是到了唐代,伏羲女娲为夫妇才有了明确

的文献记载: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女娲本是伏羲

妇”,唐末有李冗《独异志》卷下留下了“昔宇宙初

开之时”,“天下未有人民”而女娲伏羲兄妹“议以

为夫妻”的完整神话。从那时至今,有关伏羲女娲

本是兄妹、后结为夫妇的传说故事在我国不少地

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仍在民间口头流传着。

蛇神之间互相结合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后来人

蛇恋故事的原型之一。

82殷都学刊2003年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存在着大量的蛇(龙)图

腾感生神话,这是人与蛇神之间并无直接性行为

却产生了性爱结果的故事,人与蛇之间的性关系

和生殖行为是这类感生神话的核心,这与前面探

讨的蛇神婚的核心是一致的,它也是后世人蛇恋

故事的原型之一。只是这类感生神话产生于更为

原始的时代,使属于它的蛇神谱要低级、模糊、复

杂得多。应该说,它是蛇神这个概念尚未完善、成

熟,尚未达到那些著名的蛇神之前,已经产生的人

与蛇神恋的一种。

中国的蛇感生神话颇为丰富,最为著名的是

伏羲的诞生。伏羲又作宓牺、庖栖、伏栖、伏戏、庖

羲、炮牺等,为三皇之一。关于伏羲的诞生,古籍

均云系其母感蛇而孕:皇甫谧《帝王世纪》:“太

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迹

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

首,有圣德。”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太帝

庖牺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

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伏羲图腾为蛇,则其母所感孕之地“雷泽”即为蛇

图腾圣地,华胥所履之迹“大人迹”或“大迹”,因为图腾民族忌直呼图腾名称,此实为“蛇迹”。《路史·后纪一》罗苹注引《宝椟记》云:“帝女游于华胥之洲,感蛇而孕,十三年生庖牺。”此明确说出伏羲是

感蛇而生的。其他神话中的始祖也有类似的传

说,如女登感龙首而生炎帝,附宝见大电(闪电即

龙或蛇)绕北斗而生黄帝,庆都接触赤龙而生尧等

等。后世的封建帝王利用此类蛇龙感生神话来神

话自己的出生,借以建立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

刘邦是其代表。《史记·高祖本纪》载:“父曰太公, 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尚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

有身,遂产高祖。”《集解》引文颖说:“高祖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由此可见,人蛇(龙)感生神话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蛇(龙)感生神话是原始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图

腾生育信仰即“魂魄受孕”与“图腾转生”观念的直接反映。“魂魄受孕”与“图腾转生”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概念,在上古人类都经历过的图腾制当

中,两者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图腾信仰的主要部

分。原始人并不明白妊娠是成熟男女性关系的结

果。在他们看来,婴儿是祖先灵魂迁移或图腾物

转生的结果。“魂魄受孕”不是本文所讨论的,本

文要探讨的主要是“图腾转生”。祖先在图腾时代

是与特定的图腾崇拜物联系在一起的。列维·布

留尔说:“那里是祖先们埋葬的地方,是那些能够

坐胎的婴儿出来的地方,最后,也是那些以其繁殖

保证着氏族生活的图腾动物的灵魂出来的地

方。”[6](P330)转生的婴儿与父母之间最根本的血缘纽带,是他们共同的祖先———图腾。

图腾部落奉特定的动物、植物或某种自然物

为祖先,以它为氏族组织的名号和区别婚姻的界

限(同一图腾部落内不得通婚),对它进行血缘崇

拜,图腾物与祖先,是二位一体的,它与部落人民

之间,是直接的转生关系,也就是说是由动物魂魄

进入凡人女体而形成的婴儿。在神圣动物和凡间

女人之间,又有了生殖行为、性关系,这就是极为

神圣的血缘纽带。一个婴儿的产生,不是妇人与

其夫性行为的结果,而是妇女与熊、龙、鸟……任

何一种图腾神物间性关系的结果。具体到蛇(龙)

图腾部落,其婴儿的出生是女人与蛇神之间性关

系的结果,由此产生了大量蛇(龙)感生神话。

蛇神婚以及感生神话的实质是原始先民认为

人与蛇之间可以发生性关系及生殖行为,这是原

始人认为人兽可以通婚观念的体现。人蛇神之间

的性关系,伴随着蛇(龙)图腾信仰,一代一代地重

复记忆进入了人类意识的底层,并在后世逐渐形

成了人蛇恋故事的母题。

在原始时期人兽通婚观念的潜意识影响下,

中国文学出现大批的人与异类婚配的故事,他们

五彩斑斓,炫丽多彩,构成文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

景。有龙女、田螺、金鱼、孔雀、狐狸等等故事,其

中最为有名又独具特色的就是人蛇恋故事。在历

代文人笔记所记载的蛇精传说里面,开始出现蛇

化女子与人结合的情节,但这种结合的结果,不是

蛇精为兽性所驱,加害于人,便是男子因人妖相交

而受到残害。《夷坚甲志》所记的一则故事,说一

巨蟒化为妇人与僧结合,不数日这个僧人就死去

了,这条巨蟒还前后使八人为之丧生。《李黄》及

《李》和《西湖三塔记》这三篇故事,同样反映出

这种人妖结合必使人丧生的观念。如《李》一文

叙述李与一美女稍有接触,“闻名香入鼻”,归家

后即“脑裂而卒”。《西湖三塔记》也说白蛇所化的

白衣妇缠住奚宣赞,再三想取食其心肝这样的故

事情节,既显示出古代人兽通婚观念的影响,又宣

扬了后来才有的人妖不能共处的思想意识。蛇精

幻化女子与人相恋最终置人于死地,可以看出这

83第1期袁益梅: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时的人们已将蛇精视为妖孽,人妖不能共处的观

念已有压倒古代人兽通婚观念的趋势。但是随着

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渐

认识到人兽通婚只不过是先民们的一种虚妄幼稚

的幻想罢了,然而,人们并不拒绝给这荒诞无稽的

故事模型里添加新的时代精神,借此表达他们新

的思想情趣。《白蛇传》传说就是这样一种传统的

民间传说故事的框架和要求婚姻恋爱自由的民主

精神的巧妙结合。[7](P285)《白蛇传》的核心结构是

蛇化女子与人间男子结合,这既与上古蛇神婚以

及蛇(龙)感生神话中所反映的原始的人蛇通婚观

念有渊源关系,同时又不断汲取营养,获得了新的

生命。白蛇传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一方面由

于大量富于人情味、现实性情节的加入,使它的内

容大大丰富鲜活起来,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前进,

受民主思想的冲刷,它的思想性、艺术性日益提

高。白娘子形象凝聚着历代人民的真挚情感,她

身上的“恶”性即妖气愈来愈淡,“善”和“美”的本

性愈来愈浓,终至成为一个十分理想完美的妇女

典型,被誉为东方的爱神,承载着人们对爱情自由

的理想,对诗意的追求。白、许爱情故事成为我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爱情故事。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古代神话

中的蛇神到后来的蛇精传说直至白蛇传故事,是

一脉相承的,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白蛇传

故事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形象都能从古老的神

话及传说中找到相似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之中,

就蕴含和反映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是我们民

族集体无意识的遗迹。作为“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的白蛇传故事,并非舶来品,而是在我国深厚的文

化传统中孕育而成的。

[参考文献]

[1]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A].茅盾说神话[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孙作云.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室壁画考释[J].文物,

1977,(6).

[4]钟敬文.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神话史意义[A].钟敬文民

间文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5]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6](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7]程蔷.试论白娘子形象反映的多种古代文化因素[A].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4)[C].北京:人民文学版社,1986.

[8](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5.

[9]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

版社,1990.

White Snake Story’s Cultural Origins

YUANYi-mei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News Broadcast,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d thatwhite snak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ancient snake fairies’myths and snake dev-

ils’tales in the respects of man-snake whole and man-snake love, and thought that white snake’s impovement

had deeply cultural origins.

Key words:man-snake whole; man-snake love; cultural origins

84殷都学刊2003年

白蛇传民间故事与端午节有关

白蛇传民间故事与端午节有关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的一部分。它与端午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说中,白蛇传的主要人物--白娘子,正是 端午节传统上要祭祀的一个神祇。这个故事不但富有情感,教育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白蛇传,是一个以爱情为主线的故事。传说相传,白娘子是一位白蛇精,因为对于人类的感情渴求,化身为人来到了人类的世界。在人间,她遇到了一个名叫许仙的青年人,两人历经险阻,终成眷属。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被人类世界所接受,最终白娘子因为被道士法力所制,被迫回到了白蛇山中。 白蛇传是以一个传奇人物为主线的传说。传说中,白娘子是一个传说中的仙女,她对于人类的感情渴求使之化身为人类样子。这使得她在人类世界,更加接近普通人的生活,更加容易被人类所接受。更重要的是,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妻贤夫祥”这个思想的内核。白娘子是一个异界仙女,却表现 出了中国传统女性特有的美德和忠诚,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白蛇传与端午节的关系非常密切。首先,白娘子是端午节中的一个重要的神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是纯净、神圣的象征。白娘子的形象自然而然被作为端午节中要祭祀的一个神祇来传承。其次,白蛇传中,法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

在传说中,法师通过自己的法力和珍贵的药材,攻击白娘子,最终将她制服。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类具有威胁的异族力量必须通过智慧和正义去对抗的体现。以法师和白娘子之间的斗争为代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正义和理智的力量。 最后,白蛇传中还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例如,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中是非常重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虽然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是他们最终还是在一起了。这体现了对于感情、婚姻的传统观念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心贵人命运的因素。 综上所述,白蛇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中注脚甚深,它呈现出的社会人情、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都非常重要、典型和典范。同时,它与端午节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时代价值。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白蛇传的内涵,坚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态度,从传说中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民间故事白蛇传

民间故事白蛇传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白蛇传传说 白蛇传传说 物生动丰满,其中的白娘子是中国艺术长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形象。传说所反映出的南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想、信仰与价值观及民族深层心理,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白蛇传中的民风民俗内容也极其丰富,对了解江南的风土人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对于这一传说主要的发生地杭州而言,白蛇传与断桥、雷峰塔及西湖等自然和文化景观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使杭州和西湖都具有了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故事最早发源地在镇江,初唐时镇江就有了金山寺和尚降伏白蛇的原始传说。《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已成为中国人民一句流行的口头俗语,并收录

进了《汉语大词典》。“金山寺”、“保和堂”、“白龙洞”、“法海洞”等镇江现有的景观,既是《白蛇传》故事的左证,又成为可以印证的“可信物”,是《白蛇传》口头遗产的重要依据。91岁高龄的著名民间文艺学家王骧先生认为:白蛇传的镇江源,“不仅确实存在,而且比杭州一源的产生时代更早一些,故事情节也更为具体。” 千百年来,镇江已形成了一个以《白蛇传传说》口头传承的文化空间,在民间不停地用各种形式重复展演着《白蛇传传说》文化遗存。每逢端午佳节,镇江有游览金山的习俗,参观白龙洞、法海洞,青年男女跪拜白娘娘,誓表永远恩爱。镇江各个剧场、书场(在农村搭台演出)都轮番演出有关《白蛇传》的戏曲、曲艺,民间戏曲《上金山》、清曲《水漫金山》等就是代表作;在老百姓家里,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喝“雄黄酒”,演述与《白蛇传传说》有关的故事等;每家中药店门口均发放中草药熬制的免费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 (实用版2篇) 目录(篇1) 1.白蛇故事的起源和发展 2.白蛇故事的民间传说版本 3.白蛇故事的文学作品改编 4.白蛇故事的影视作品改编及其影响 5.白蛇故事的现代意义 正文(篇1) 白蛇故事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其历史悠久,起源广泛。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民间传说、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等多个阶段,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白蛇故事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据传,白蛇故事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后来在汉代、唐代等历史时期的民间传说中都有记载。这个故事在不同的地区和历史时期都有所变化,但基本的情节和人物都没有太大的改变。 白蛇故事的民间传说版本是最早的版本,也是最为流传的版本。在这个版本中,白蛇和青蛇是两条蛇精,它们修炼千年后成精,并化身为人形。 白蛇名叫白素贞,她美丽善良,嫁给了许仙,并生下了一个儿子。但是,许仙却不知道白素贞的真实身份,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 随着文学的发展,白蛇故事也被改编成了许多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个 版本的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成为了白蛇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蛇故事的影视作品改编始于 20 世纪初,至今已经拍摄了多个版本。

其中,1992 年拍摄的《新白娘子传奇》是最为著名的版本,该剧由赵雅芝和叶童主演,成为了中国电视剧的经典之作。白蛇故事的影视作品改编不仅扩大了故事的影响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个故事。 白蛇故事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对爱情、人性和传统文化的反思上。白蛇故事中的爱情超越了物种和时空的限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故事中的人性和人物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总结起来,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变化的过程,它见证了中国民间传说和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目录(篇2) 1.白蛇故事的起源和发展 2.白蛇故事的文学作品 3.白蛇故事的戏剧表现 4.白蛇故事的电影和电视剧改编 5.白蛇故事的现代意义 正文(篇2) 白蛇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著名的传说故事,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白蛇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蛇故事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明代作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部小说详细地描绘了白蛇和许仙的爱情故事,以及白娘子为救夫婿而盗取仙草的壮丽举动。除此之外,清代的《聊斋志异》也对白蛇故事进行了进一步的演绎和发展。 除了文学作品外,白蛇故事也在戏剧领域有着广泛的表现。京剧、越剧、昆曲等都有以白蛇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其中以越剧《白蛇传》最为著

白蛇传传说简介

白蛇传传说简介 白蛇传简介 白蛇传是白蛇白娘子的故事,白蛇传又名白娘子传奇、雷峰塔传奇等,是中国古代四 大民间传说之一,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白素贞,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与药店伙计许仙宣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 2021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白蛇传口头文学”起源于镇江,并以镇江为中心逐步形成相关的“文化空间”。历 代有关白蛇传的传说或话本中一些地名如“针子桥”、“五条巷”、“金山寺”等都为镇 江所实有。“金山寺”、“白龙洞”、“法海洞”等早已成为镇江独有的与《白蛇传》相 关的风物遗存。 白蛇传传说肇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迟到元代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本。 明清以降至于现当代,民间的口头文学与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白蛇传最终成为故事、歌谣、宝卷、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以及电影、 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其影响不断扩大,最终流传全国,家喻户晓,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许多国家。 民间传说常常出现“多源”现象,白蛇传传说亦然。民间文学专家认为,镇江、杭州 是这一传说的重要流传地。白蛇传传说流传地区广泛,与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牛郎织 女传说并列为中华民族流传较广的四大传说。 传承意义 白蛇传传说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 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传统习俗,使白蛇传成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 遗产之一。 白蛇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间文艺的宝库。它故事奇崛,人物生动丰满,其中的白娘 子是中国艺术长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形象。 传说所反映出的南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想、信仰与价值观及民族深层心理, 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白蛇传中的民风民俗内容也极其丰富,对了解江南的风土人情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雷峰塔白蛇传的故事

雷峰塔白蛇传的故事 雷峰塔白蛇传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白蛇和许仙的浪漫爱情故事,以及他们与法海的斗争。故事中的雷峰塔是这些传奇事件的背景之一,成为了白蛇和许仙之间感情的见证。 据传,雷峰塔位于中国南方的苏州市,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塔。这座塔建于北宋时期,高约48米。塔身分为七层,外观宏伟壮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夜景而闻名。雷峰塔与白蛇和许仙的故事相结合,使得这座古老的塔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故事中的白蛇是一个化身为美丽女子的蛇妖。她乘坐一只蛇皮裹成的人样,化名白素贞。一次偶然的机会,白蛇在雷峰塔下救了许仙,并与他相识相恋。他们的爱情曲折而深厚,但由于白蛇的真实身份,她一直担心许仙会因此而受到伤害。 然而,他们的爱情面临着重重阻碍。法海,一位强大的佛教高僧,得知了白蛇的真实身份,并试图将其除掉以维护佛教神圣的形象。他用巧妙的计谋将白蛇封印在雷峰塔下的深潭中,许仙陷入了沉思和悲伤之中。 在白蛇被封印了很长时间后,她的好姐妹青蛇决定帮助她。她化身为

一个女道士,利用自己的法术和魔力解救了白蛇。白蛇终于重获自由,与许仙再次相聚。 然而,法海并没有放弃对白蛇的追杀。他又一次出现,并试图抓住白蛇。这一次,白蛇决定与法海决斗,以保护她与许仙的爱情。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白蛇最终战胜了法海,保护了她与许仙的爱情不受干扰。 雷峰塔成为了这个故事的见证者,承载了白蛇与许仙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和他们与法海的斗争。故事中的雷峰塔,以其优雅的身姿和历史悠久的背景,成为了一个浪漫的背景,象征着白蛇和许仙之间爱情的永恒。 雷峰塔白蛇传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广为流传,不仅是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也是关于爱情与正义的寓言。它向人们传递了爱情的力量和坚持自己信仰的重要性。这个故事一直以来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并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如戏曲、电影、电视剧等,不断传承和演绎。

白蛇传故事的真正起源与流传

白蛇传故事的真正起源与流传 展开全文 蛇年伊始,江苏卫视将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剧中主角请进演播室,随着“千年等一回”的旋律,赵雅芝(饰白素贞)、叶童(饰许仙)、陈美琪(饰小青)三人共同回忆了二十年前拍戏时的趣闻轶事,陈美琪哽咽着感谢观众仍时常念着她们。《新白娘子传奇》名列CCTV十大经典剧第一名,直到今天,白娘子仍然是现代观众心中女性贤良淑德美好品性的化身,连旅居德国的龚琳娜都放下“忐忑”,高歌一曲《法海你不懂爱》。 吃人心肝的蛇精美妇 在白蛇故事成形之前,白蛇大多是聊斋式的恐怖妖怪。蛇妖空有人形皮囊,却没有人类的善良爱人之心。 唐传奇《李黄》就有美女蛇妖以色相诱惑凡人交合的情节。写陇西官宦子弟李黄在长安东市被一白衣美女引诱,与她同居数日后回到家中身体化成一滩血水。李家人找到那白衣女子住处,发现只是一个空园子,除了听人说“往往有巨白蛇在树下,更无别物”。 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蛇妖害人故事,被认为是后世《白蛇传》的原型。白蛇已经幻化成女神般的美人,只不过这个白娘子没有爱,是个惑人吃人的妖怪。青蛇已经有了,不过不是小青,是老青。 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将地点换到了西湖,讲书生奚宣赞游玩,途中救回一迷路女孩儿卯奴。十余日后,有一婆婆来寻回卯奴,并请奚宣赞到家答谢。到了这家后,一白衣美妇当晚就强嫁于奚宣赞,之后还要吃他心肝下酒,幸亏卯奴念旧恩搭救。后道士奚真人作法,将婆婆、卯奴、白衣妇人捉获,三怪现形,分别是獭、乌鸡、白蛇,三怪遂被镇于西湖石塔内。宋元话本里的白蛇虽美丽但仍是吃人的妖怪,

只有乌鸡妖卯奴还算有情有义。 “情教”教主冯梦龙 真正使白蛇从淫荡吃人的妖怪变成受人同情的白娘子,要归功于明代的文学大家冯梦龙。出生于明万历年间的冯梦龙,一生留下了很多话本和传奇,最有名要数“三言”、“二拍”系列,他出生时,与大明王朝平行的西方世界正值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普遍反对神性,提倡人性,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大明王朝也与之遥相呼应,有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批文人冲破理教对人性的束缚,希望发乎天然的“情”能够超越理教、门第甚至人神的界限,就像《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一样。冯梦龙更有情教教主之称,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就是他笔下的人物,一向被人轻贱的妓女成了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勇敢女性。这个人物的魅力超群,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陆露天卡拉OK还有大婶们一边跳健身舞一边高唱“十娘我给你做面汤”,这大概是冯梦龙做梦都想不到的。 白蛇故事在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有了一个彻底的转变。白娘子不但貌美,心灵也美,也不害人性命,反而一往情深,赠银子、买新衣,经营小店过日子,想与许宣一起快乐地生活。对于和尚道士的干涉,白娘子也只是玩点小法术戏弄他们一番。 明代强调理教和妇德,到处都不缺“存天理灭人欲”的“法海式”道德警察,因此冯梦龙也不得不为故事安上一个主旋律尾巴,“我为情痴”的白娘子被法海收服,永镇雷峰塔。在冯梦龙的故事里,白蛇已经被收入法海钵内仍不愿在许宣面前显出蛇形,还要为无辜的小青求情,直到被迫现出原形,即将被带走,仍“兀自昂头看着许宣”。白娘子、小青(青鱼妖)、许宣、法海等主要人物一一登场,确立了后世白蛇故事的框架。 人间传唱的爱情女神

端午节白蛇传故事

端午节白蛇传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屈原而设立的。而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还有着许多的习俗和传统,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不过在南方还有一种更为特殊的传说,那就是关于白蛇传的故事。下面就来讲述一下端午节白蛇传故事。 故事起源于汉代,主要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与白蛇传有关的传说和习俗,尤其是在浙江杭州一带,是非常的流行。在这儿,白蛇传产生了更多的文化内涵,甚至是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虽然白蛇是一只神秘的动物,但却让人们在闪光的圣灵故事中敬畏其威名,以及缅怀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 在杭州,游客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白蛇传的文化表演,也可以聆听白蛇传的故事,更可以在白蛇活动队中亲身参与到这一节日的传统活动中去。白蛇传也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在当代,它也被更多人了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故事的主人公是白娘子和许静。白娘子原本是一只白蛇,在崇山峻岭之中,偶然遇上了一个年轻的学生许仙,从此他们俩相互陪伴,互相设法度过一个个快乐的时光。白娘子喜欢许仙,但她知道自己是一只蛇,无法成为一个人。于是她决定和一个干净的人肉钩して形,却意外招来了大荒神,被大荒神绑到梵天阁下。最终,在玄武湖中的施蛊之下,白娘子重新成为了一条蛇。

为了表达对这一故事的敬意,在杭州的南山风景区里,就建有了一个白蛇传文化景区。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许多白蛇传的雕塑、壁画、设施等。景区其中一座建筑有着一个神秘的传说: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往方塔里献供祭祀,而在此期间,方塔上会涂上一层浊黑的油,而每一层油的数量都是可以根据年份的阴阳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在景区内,一条道路的颜色与其他道路不一样,人们称之为“白娘子道”,或者称之为“白蛇路”,因为在这里就是许仙和白娘子故事中的情侣桥,故事中,白娘子在此地获得了再次变成人类的割烹。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白蛇传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经典之作,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变迁,却始终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底。人们从中知道了爱情的可贵、诚信的重要,也更加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相信研究白蛇传的人越来越多,也相信它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漫谈《白蛇传》雏形创作与演变过程赵子文文章

漫谈《白蛇传》雏形创作与演变过程赵子文文章 摘要: 1.《白蛇传》的起源与雏形 2.白蛇形象的演变 3.白蛇故事的传播与影响 4.结论:白蛇传的演变过程及其文化意义 正文: 一、《白蛇传》的起源与雏形 《白蛇传》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最初的白蛇故事并没有白素贞这个名字,而是以白蛇的形象为主。故事的内容大致描述了白蛇在青城山下修炼千年,后来下山寻找前世的恩人许仙,以身相许报恩的爱情故事。这个阶段的白蛇传故事,白蛇形象还没有完全菩萨心肠,而是有着一定的蛇性。 二、白蛇形象的演变 随着故事的传播,白蛇的形象开始发生演变。在宋代的《白蛇传》中,白蛇已经成为了一名美丽的仙子,名叫白素贞。她下凡寻找许仙,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帮助他度过了许多困难。在这个阶段,白蛇的形象已经逐渐变得善良、温柔,具有了菩萨心肠。 在明代,《白蛇传》的故事进一步发展,白素贞的形象更加丰满。她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表,更有着坚定的爱情和善良的内心。在与许仙的爱情故事中,白素贞表现出了为爱付出一切的勇气和决心。同时,故事中还增加了白蛇与青蛇的对比,青蛇作为白蛇的妹妹,性格与白蛇截然不同,她狡猾、善变,为故事

增色不少。 三、白蛇故事的传播与影响 《白蛇传》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不仅在文学、戏曲中有所表现,还在电影、电视连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得到呈现。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白蛇的形象又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她都是一位美丽、善良、为爱付出的女性形象。 白蛇传的故事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国外。例如,在日本,有改编自《白蛇传》的动漫作品《白蛇传》,在美国,也有改编自《白蛇传》的电影《青蛇白蛇传说之白蛇传》。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白蛇传的故事,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中国文化。 四、结论:白蛇传的演变过程及其文化意义 从雏形到成型,《白蛇传》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白蛇的形象逐渐变得丰满、善良,成为了一位具有菩萨心肠的仙子。白蛇传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一段为爱付出的感人爱情,还传递了善良、正义等价值观念。

白蛇传端午节故事

白蛇传端午节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这些都是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而在这个节日里,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那就是《白蛇传》。这个故事已经传承了很久,而它也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象征。 《白蛇传》的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传说中,有一只白蛇精妖,它变成了一个女子名叫白素贞。白素贞非常美丽,而且她还具有一些神奇的能力。在南京城里,她与一个青年相遇了,青年的名字叫许仙。两人相爱了,但因为白素贞其实是一只妖精,所以他们之间的感情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白素贞妖精的身份被揭穿后,她逃到了雷峰塔下。她一直在那里默默地守护着许仙。可是,她的姐姐青蛇妖却因为她的行为而对她很不满。于是,青蛇妖就决定出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她变成了一个道士,迷惑许仙,试图拆散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 青蛇妖的阴谋最终还是得到了实现。许仙被青蛇妖迷住了眼睛,随后他就被建立的司天监抓走。为了救回爱人,白素贞偷来了是天界仙草,并将许仙救下来。那时候,许仙才知道白素贞的真实身份。可是,他还是选择一直陪在她身边,不离不弃。

最终,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变成了一个传说。人们在端午节的时候依然会讲述这个故事,这也成为了节日的一个传统。同时,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希望通过讲述这个故事,传承那种不离不弃的爱情观念和人与妖精的爱情友谊。 《白蛇传》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还蕴含着很多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比如说,这个故事中的青蛇妖和白蛇妖分别代表着阴和阳,也反映了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中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同时,故事中的爱情观念也很积极向上,人们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去珍惜身边的人。 除此之外,端午节本身就有着很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古代,人们会在端午节用挂艾叶、吃粽子和赛龙舟等方式来祈求健康和平安。这些习俗在今天的端午节依然被保留着,人们会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 总之,《白蛇传》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故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端午节被传诵和唱红了许多年,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们应该珍惜这种文化遗产,通过它来了解和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

民间文学《白蛇传》故事流变及其文学价值

民间文学《白蛇传》故事流变及其文学价值 摘要:《白蛇传》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流传久远、人们口耳相传的一部经典传说,不仅具备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故事中人物形象的转变与润色,更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时代的发展特色。 关键词:女性形象;男女平等;封建思想 《白蛇传》的版本不同,故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系统的探究《白蛇传》的流变,本文根据《魏都赋》、《李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等文学作品中白娘子形象及故事情节的演变,对《白蛇传》的时代特点及文学价值作出探究. 一、《白蛇传》故事的历史流传及其演变 《白蛇传》最初起源于民间传说,表现为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由于缺少文字记载,没有具体的出处,但大家普遍认为《白蛇传》的历史渊源为《魏都赋》记载的“连眉女”,《魏都赋》记载:“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民间根据“连眉女”的故事雏形进行改编,以人与白蛇之间的情感为主线,添加情节,使传说中的角色日益丰满,从而形成了流传甚广的民间文学经典《白蛇传》。 (一)民间文学中最早與白蛇有关的故事 由于最初《白蛇传》只是一个民间口耳相传的传说,没有实际的文字记载,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为评说、地方戏等形式,因此普遍认为《太平广记》的《李黄》中所描述的白蛇是文字记录中白蛇的早期形象。然而,《李黄》篇中勾勒的白蛇是以害人不浅的妖孽形象出现的,不仅毫无人性,而且带着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残暴,与白素贞的温柔善良、端庄大方的形象截然不同。前后两种白蛇形象较为密切的联系点只在于都是由蛇变化成为人的白衣女子这一点上。 (二)两宋时期《白蛇传》传说的进一步发展 在两宋时期,《白蛇传》已经逐步有口头文学转变为文字记载的话本形式,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话本集是明代编著的《清平山堂话本》中描写白蛇传说的《西湖三塔记》。《西湖三塔记》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世流传的白蛇传故事提供了基础的蓝本,不仅明确了《白蛇

白蛇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意蕴

白蛇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意蕴 云南民族大学韩雅伦 “白蛇传”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土壤中,有着漫 长的形成、嬗变过程。在白蛇故事漫长悠久的嬗变过程中,蛇的形象由最初上古先民所顶礼 膜拜的蛇神,一步步向人间靠拢,与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发生种种联系,且形象不断得到升华,逐渐由给人类带来侵扰灾祸的美女蛇妖形象,演变为敢爱敢恨、贤良淑德的女性形象,这其 中包含了丰富而复杂的民俗、文化、社会思潮等方面的信息。本文就“白蛇”形象的嬗变过程 进行论述,并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蕴。 一、雏形阶段:妖魔形象 关于蛇的传说,在中国由来已久。据现有记载,灵蛇形象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 中人首蛇身的蛇神,如伏羲氏、女娲等。袁珂先生在《中国古代神话》说到:“汉代的石刻画像与墙画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羲氏和女娲的画像。这些画像里的伏羲氏和女娲,腰身以上 通作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则是蛇躯(偶有作龙躯的),两条尾巴紧紧地亲密地 缠绕着。”[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这反映了原始先 民对“蛇”的生殖崇拜,对蛇的敬畏。历代文人便把人们对蛇的这种既崇敬又畏惧的复杂感情 表现于文学作品中,且在古人眼中,男子属阳,女子属阴,蛇之阴属性为其文学形象向女性 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的思维联系,因此文学作品中的蛇形象往往被赋予更多女人的特点,在文 化意义上,蛇常作为性的象征而出现。《诗经类考》中有说到:“淫莫如蛇”。《潜确类书》 中也说:“蚺蛇性淫”。[ (清)张英、王士祯等,《御定渊鉴类函卷四百三十九》。] 蛇的淫 性其实是人们在生殖崇拜基础上的进一步联想:由原始的繁衍后代的愿望渐渐演变成自身性 体验的觉醒,那么对于性爱的渴望与禁忌也随之产生。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后世文学作品中 出现的蛇妖化成的美女,总会与人类男子发生性爱关系。 有关“白蛇”的记载,《山海经》中就已出现,如《山海经·北次三经》中说:“神囷之山,其 下有白蛇。”[ 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书局,2016年版。]同书《中次十二经》称:“柴 桑之山,……多白蛇。”等等。而白蛇化美女的故事类型,最早能追溯到唐代谷神子的文言小 说《博异志》中的《李黄》[ (唐)谷神子,《博异志》,载《太平广记》卷四五八。],讲 陇西人李黄游玩时遇一孀居之白衣美女,为其所惑,跟随至白衣女的寓所,极尽欢爱,并与 之同居三日。第四日李黄归家,仆人闻其身上有蛇腥气味,李黄也即感头疼,不久病沉,身 子逐渐消逝殆尽,下半身化为浓水,最后只剩下一颗头。家人寻至白衣女住处,才发现其实 是常有巨型白蛇出没的荒原。此外,作者还在《李黄》后附了另一则故事《李琯》,讲的是 纨绔子弟李琯,偶遇两个乘白马的美女,受惑随二女同行,一路上不断闻到一种异香。至女家,发现女主人是位十六、七岁的极美的少女,李琯遂与其同居一宿,第二天回家即脑裂而死。家人去访,只见枯槐中有大蛇蟠曲的迹象,砍倒大树,大蛇已遁,仅剩小白蛇数条,遂 杀之。这两个故事大约是白蛇变人的最初传说,都是白蛇化作美女身,引诱男子以满足一己 私欲并施害于他,行径阴毒残忍。明代洪梗编《清平山堂话本》中收录的宋人话本《西湖三 塔记》也表达了相似的主题,它是白蛇故事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文本,与后来的“白蛇传”故事密切相关。该故事虽较粗糙原始,但已把杭州西湖的地理环境作为叙事背景;男主人公名叫奚宣赞,与后来的许宣读音相近;由白蛇幻化而成的“白衣娘子”最后被道人镇压在石 塔下,与后来的白素贞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也一脉相承。《西湖三塔记》讲述白蛇化为妇 人食人心肝的故事:主人公奚宣赞清明游西湖,在断桥遇到迷路女白卯奴,将她带回家。卯 奴的婆婆寻来,带走卯奴,奚宣赞后以卯奴救命恩人的身份来到白家,结识卯奴之母白衣娘子。白衣娘子强留奚宣赞在家中做夫妻,同宿半月后竟要杀奚取其心肝下酒,另换新欢,但 因卯奴念旧恩放其归家。次年清明,奚又被掳至其宅,妇人再起杀心,卯奴又再相救。奚宣 赞的叔叔奚真人得知后,便施法唤来神将捉妖,原来白衣娘子是白蛇妖,卯奴是乌鸡精,婆 婆是獭妖。遂将三妖镇于西湖三个石塔之下,奚宣赞则随叔叔奚真人出家修行。当然,《西 湖三塔记》也仍只是一个雏形,它没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曲折感人的故事架构。 宋代道法盛行,结尾也是宣扬真人战胜白蛇,用石塔将其压于西湖,说教意味太重。

《白蛇传》故事流变及文学价值

《白蛇传》故事流变及文学价值 《白蛇传》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它讲述了白蛇幻化的美丽女子白素贞和许仙相识相恋的故事。但要找到统一的《白蛇传》去阅读又不简单,因为《白蛇传》的版本很多,如唐传奇《李黄》、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等,在不同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到《白蛇传》的故事流变,在变中我们又能领悟其文学价值。“《白蛇传》的流传,并不只依靠文字,更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传唱成评话、说书、弹词,演变成戏剧表演。中国古代能阅读的人太少,文字的影响只集中在非常精英的上层,广大的民间听书、看戏剧,有另外一套文化传播的渠道。” 一、《白蛇传》传说的历史与演变 《白蛇传》的故事最初是在民间流传的传说,是人们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并没有文字记载,但究其出处,大家普遍认为是由《魏都赋》中“连眉女”故事演化而来,《魏都赋》记载:“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人根据这个故事雏形,以白蛇和人类的爱情为主线,再加入情节,让故事中的角色逐渐完善,形成了有独特吸引力的《白蛇传》。 (一)最早与白蛇有关的作品 最初的《白蛇传》是口头相传的民间传说,并没有书籍记载,只是出现在评说、戏曲、地方戏中,直到宋朝的《太平广记》所载的唐传奇小说《李黄》的出现,这是目前普遍认为较正式的文本记载,但是在李等人编著的《太平广记——李黄》篇中,白蛇的形象与现在《白蛇传》中温柔大方、美丽善良的白素贞大相径庭,她被描写成害人不浅的恐怖妖孽,毫无人性令人毛骨悚然,可以说与现在的故事并无太多的联系,只是由蛇幻化成人形的白衣女子这一基础形象。

(二)两宋时期的《白蛇传》传说 两宋时期的《白蛇传》,已经开始借助话本的形式开始流传开来,此段时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明代洪编印的小说家话本集——《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 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世成型的《白蛇传》传说定准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即南宋的清明时间,确定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即江苏的镇江和杭州的西湖,故事情节较《李黄》来说丰富了很多。 《西湖三塔记》这个版本可以说是《白蛇传》正式的故事雏形,也是后人改编《白蛇传》的主要依据,女主角的形象也基本定型在与人类结合的美女蛇妖,但没有脱离狠毒残暴的本性,挖人心肝毫不心慈手软,距离美丽善良的白素贞形象还有一大段的距离。 (三)明清时期的《白蛇传》传说 明朝时期,白蛇的传统形象终于有了质的变化,《白蛇传》的故事情节也更加曲折离奇,故事中的经典段落,游湖借伞、勇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相会等出现在故事中,可以说在这个时期,白蛇传的故事结构基本定型。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冯梦龙编著的《警世通言》里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它对于《白蛇传》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点。 故事讲述的是南宋临安城内一个药铺主管许仙,他在清明之时和白娘子、青青同船过湖相识。白娘子向许仙借伞和银两。翌日许仙去取伞,白娘子向他请求婚配,并赠送所盗的官银,因官银,许仙被发配到苏州。白娘子追至苏州,解释事情始末,许仙知晓原委后和其完婚。后因被盗扇子事件,两人开始镇江生活,许仙后得知白娘子是蛇妖。为救许仙,法海把金钵赠给他,他用金钵收服白娘子和青青,将两妖一并镇压在雷峰塔。后许仙出家,斩断尘缘。

白蛇传故事简介

白蛇传故事简介 白蛇传,又名《新白娘子传奇》,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感人至深,被传颂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事的背景是在宋朝,白娘子是一位白衣仙女,她和她的妹妹青蛇在西湖修炼成仙。一天,白娘子化身为一个美丽的女子,来到杭州城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她在雷峰塔下遇到了许仙,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他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幸福生活却被一场阴谋打破了。 白娘子的妹妹青蛇因为嫉妒白娘子得到了人间真情,于是化身为一个人类,企图破坏白娘子和许仙的幸福生活。她利用自己的法术,迷惑了许仙,使他误以为白娘子是妖怪,最终导致了白娘子被困在雷峰塔下。 在雷峰塔里,白娘子受尽了折磨,但她从未放弃过对许仙的爱。最终,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功摆脱了困境,和许仙团聚。然而,青蛇并没有放弃对他们的追杀,她再次施法,使许仙生病濒临死亡。 白娘子为了救治许仙,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取得灵药。在灵药的过程中,她遭到了青蛇的阻挠,但最终还是成功取得了灵药。她化身为一位医生,为许仙治病。在生死一线之间,白娘子终于化解了青蛇的阴谋,救治了许仙,最终他们又度过了一次生死考验。 白蛇传故事简介,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传达了对爱情、亲情、友情的真挚追求。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了爱情的伟大和坚贞,也让人们对善恶、真情和美好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白蛇传故事简介,不仅仅是一则古老的传说,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文化的光芒,感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可以

中国的民间故事白蛇传

中国的民间故事白蛇传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传承了中华民族的 智慧和文化。其中,白蛇传是一则备受喜爱的故事,它讲述了白蛇化 身为人类的形象,与人类青年许仙相爱并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与冒险。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白蛇传这一中国民间故事,并讨论其在中国文 化中的重要地位。 白蛇传是一则流传在中国的古老民间传说故事,它最早的版本可以 追溯到唐代。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白蛇和许仙展开,讲述了白蛇为 了与许仙相爱,经历了波折与困难,最终克服了一切障碍,实现了永 恒的爱情。故事的主题主要涵盖了人性、爱情、命运等深刻课题,给 人们以思考和启示。 白蛇传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充满了传奇和浪漫的元素。在故事中,白蛇乃是妖精的化身,她抛开了本来的妖怪身份,化作了一个美丽的 女子,从而与许仙相遇并爱上他。然而,人与妖之间的爱情受到了周 围人的反对和阻挠。白蛇和许仙为了维护这份真挚的感情,不断面对 各种考验和困难。最终,白蛇终于选择牺牲自己的寿命,将许仙救活,体现了她对许仙的爱和牺牲奉献的精神。这悲壮的故事情节深深地触 动了人们的情感,传达出爱情的强大力量和坚定信念。 白蛇传作为一个民间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白蛇传以其独特的情节和精美的 叙述方式,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源泉。许多文人都以白蛇传 为题材进行创作,使得这个故事逐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次,白蛇传也在中国传统戏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唐代起, 白蛇传就被改编成戏剧形式,并且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版本的戏剧作品。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著名的京剧《白蛇传》。这部京剧在表演艺术和 音乐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境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此外,白蛇传还在中国的艺术、电影、动画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绘画中,白蛇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展 现了对白蛇传故事的理解和表达。白蛇传也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动画片,在影视作品中呈现出了新的艺术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 个经典的故事。 综上所述,白蛇传作为中国的民间故事,不仅具有独特的情节和浪 漫的元素,也承载着深刻的情感与反思。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传统戏剧、艺术、 电影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白蛇传通过展现爱情的力量和牺牲奉献 的精神,向人们传达着人性的美好和宽容。 这个故事的传承与流行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已经逐渐走向了国 际舞台。在全球化的今天,白蛇传也开始引起外国人的兴趣和喜爱。 更多的人通过这个故事了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 理解和友谊。 综上所述,白蛇传是一则令人陶醉的中国民间故事,以其动人的情 节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世代相传。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戏剧、艺术、电影等领

白蛇传的故事 (2)

白蛇传的故事 概述 《白蛇传》是中国文化中著名的传说故事之一。这个故事 讲述了一段关于白蛇化身为人类与人类相爱并经历各种困难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深受中国民间传说的影响,也成为文学和戏剧作品的重要题材。在下面的文档中,我们将逐步描述这个故事的情节和主要角色。 主要情节 第一幕:相遇 这个故事的开端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年轻的白娘子化身 为人类形态,来到了杭州的西湖边。她遇到了一个善良的年轻学生许仙。两人迅速相互吸引,并且很快坠入了爱河。 第二幕:相爱 许仙和白娘子顺利地结了婚,开始了幸福的生活。然而, 在许仙不知情的情况下,白娘子实际上是一条化身为人的白蛇。尽管如此,他们的爱情依然如火如荼地燃烧着。

第三幕:困境 白蛇的真实身份被一个名叫法海的和尚揭示出来。法海发 誓要驱除白蛇,并将许仙从她身边夺走。白蛇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不得不展开激烈的斗争。 第四幕:蛇妖战法海 白蛇最终决定利用她的神力与法海进行决战。她变成了一 条巨大的蛇,与法海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尽管白蛇展示了强大的力量,但法海终究技高一筹。 第五幕:拯救与救赎 正当法海以为自己已经获胜时,一位名叫普贤菩萨的菩萨 出现了。普贤菩萨指出法海所犯的错误,并赐予白蛇一个机会来救赎自己。白蛇用自己的神力救活了许仙,并决定返回蛇君庙,接受惩罚。 第六幕:永远的爱 许仙对白蛇的英勇表现感到震惊和感激。他始终坚信白蛇 的爱是真实的,不受外界形态的影响。许仙为了与白蛇在一起,选择留在蛇君庙,成为了一位道士。

主要角色 •白娘子:化身为人类的白蛇,爱上了许仙,为保护 许仙与法海展开了激烈战斗。 •许仙:善良的学生,与白娘子相爱并承受着各种考 验。 •法海:和尚,揭示了白蛇的真实身份,并试图将许 仙夺走。 •普贤菩萨:菩萨,给予白蛇救赎的机会。 结论 《白蛇传》是一部流传千年的传奇故事,它不仅展示了爱 情的力量,也揭示了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这个故事的主要角色通过各种考验和困境,最终展现出他们真实的情感和道德纲常。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戏剧和电影中,《白蛇传》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故事题材。它的影响力贯穿了中国文化,也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了美妙的艺术享受。 以上就是对《白蛇传》故事的概述。这个神奇的故事在中 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向人们传递了许多深刻的道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 【最新版2篇】 目录(篇1) 1.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概述 2.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历程 3.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的影响 正文(篇1) 1.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概述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初是以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形式出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蛇故事逐渐发展成为文学、电影、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并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历程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在早期阶段,白蛇故事以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形式出现,如《白蛇传》中的白蛇、青蛇、许仙等角色。后来,白蛇故事逐渐发展成为文学形式,如《白蛇传》等文学作品的出现,使白蛇故事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蛇故事也逐渐发展成为电影、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电影《青蛇》展现了白蛇青蛇等角色的个性和特点,而音乐剧《白蛇传》则以精致的表演和华丽的服装让观众体验到白蛇故事的魅力。 3.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的影响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对文化、艺术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首先,白蛇故事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如文学、电影、音乐等,传播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其次,白蛇故事中蕴含的自由、爱情、勇气等主题,对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篇2)

1.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 2.故事概况 3.故事发展历程 4.现代故事的新形式 5.结论 正文(篇2) 故事概况 白蛇故事源于中国民间传说,通常以白蛇为女妖,以爱情或冒险为主题,叙述白蛇与人类男子之间的爱恨纠葛。故事中的白蛇通常拥有神奇的力量,如变形、隐身、操纵水火等,而人类男子则多为平凡人,面临与女妖的斗争。 故事发展历程 白蛇故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最早出现的版本中,白蛇是作为道德教化的象征,提醒人们要坚守道德底线。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蛇故事逐渐演变为爱情故事,白蛇与人类男子的爱情成为故事的核心。在明清时期,白蛇故事开始出现于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如《白蛇传》等。 现代故事的新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白蛇故事开始在网络上流传,出现了新的形式,如短视频、网络剧等。这些新形式的故事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强调娱乐性和视觉效果,但仍然保留了传统白蛇故事的元素。 结论 白蛇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尽管故事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但白蛇的神奇力量和人类男子之间的爱情始终是故事的核心。

从文学角度看《白蛇传》

从文学角度看《白蛇传》 《白蛇传》是中国文学经典之一,也是一部被广泛传播和研究的文 学作品。从文学角度来看,《白蛇传》展示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 的艺术表达,以及对人性、爱情、命运等主题的深入探讨。本文将从 多个角度对《白蛇传》进行文学分析。 一、文学背景与创作背景 《白蛇传》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创作的。当时,中国文学正处于 其鼎盛时期,文人们纷纷以文字为刀笔,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白 蛇传》则是其中的一部,它以妖魔鬼怪与人类之间的斗争为主线,以 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鼎盛明 代文学的特点。 二、文学题材与主题 《白蛇传》以神话传说为素材,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既渲染了浓郁的神话色彩,又冲浪了江湖侠义精神。作品中 人性的善恶、爱情的力量以及命运的扭曲都是这部小说探讨的核心主题。 三、文学文体与叙事技巧 《白蛇传》采用了章回体的结构,通过一章又一章的叙事,将故事 展开并逐渐推进。小说在描绘人物形象上,注重描写人物的细节特征 和心理活动,塑造了许仙忠厚善良、白蛇英勇善良的形象,以及法海

阴险狡诈的形象。同时,冯梦龙在描写场景时极具艺术感,采用了生 动形象的描写手法,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表达。 四、文学价值与影响 《白蛇传》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影响了后来文人学者。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人性感受,对人与妖之间的纠葛进行了思考 和辨析。同时,白蛇为了真爱付出的努力也令人动容,探讨了爱情的 力量和人性的复杂性。《白蛇传》不断地被改编成戏曲、电影、电视 剧等形式进行演绎,广泛传播至今。 五、个人阅读体验与感悟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白蛇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 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布局都具有吸引力,令我沉浸其中。我从中感 受到了爱情的纯粹和伟大,也思考了人性的善恶、命运的神秘。阅读《白蛇传》让我得到了一种审美的愉悦,同时也对中国文学的魅力有 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综上所述,《白蛇传》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从文学角度来看 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它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描绘 场景,探讨了人与妖之间的纠葛、爱情的力量以及人性的复杂性等主题。这部小说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被广泛阅读 和研究,给人们带来了审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白蛇传民间故事

白蛇传民间故事 简介 《白蛇传》是我国民间故事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也被誉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故事以白娘子为主线,讲述了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并探索了人与妖之间的纠葛与争斗。这个故事不仅在民间流传甚广,也被改编成了多种艺术形式,如戏曲、电视剧、电影等。 故事梗概 第一回:白娘子的出世 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杭州城里,一个名叫白娘子的白蛇化身成人形,寻找机 会成仙。在下山过程中,白娘子救了一个名叫许仙的年轻人,并为他准备了香囊以示报答。 第二回:白娘子与许仙的相遇 白娘子在杭州打算投胎成人,而许仙恰好成为了她的目标。白娘子拜托青蛇杨 世彪帮助她,在许仙身边做保姆,并帮她和许仙牵线搭桥。 第三回: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 白娘子在许仙身边的保姆身份下,开始和许仙有了更多的接触。两人慢慢产生 了深厚的感情,并且决定成婚。然而,青蛇杨世彪并不满足于白娘子的幸福,他找来了法海来抓走白娘子。 第四回:许仙与法海的战斗 许仙得知白娘子被困在雷峰塔下,决定一决高下。他游说雷峰塔守卫李靖和儿 子巡抚大人将白娘子释放。最终,许仙成功解救了白娘子,并与她重逢。 第五回:白娘子化乌龙,最终圆满 白娘子因为被法力反噬而变成乌龙,危及性命。许仙找到了雷峰塔中的胆石, 用它制成丹药给白娘子吃,终于救回了白娘子。最后,白娘子和许仙终于圆满结合,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民间故事的影响 《白蛇传》作为一部民间故事,不仅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也在国际传媒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个故事以其动人的爱情故事、浓厚的民间色彩和丰富的神鬼元素而闻名。 在文化上,《白蛇传》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妖魔鬼怪的形象和信仰。它向我们揭示了妖魔是可以有善良的一面,也帮助人们反思了人与妖之间的关系。 在艺术上,《白蛇传》不仅被改编成了中国戏曲剧目,如京剧和黄梅戏,也通过电视剧、电影等形式呈现给观众。其中最著名的改编作品之一就是1993年的电影《白蛇传说》。 此外,《白蛇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许多作家和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了《白蛇传》的元素,使得这个故事走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总结 《白蛇传》作为一部经典的民间故事,通过它动人的爱情故事、浓郁的民间色彩和丰富的神鬼元素,吸引了众多读者和观众。同时,它还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妖魔鬼怪的形象和信仰。这个故事的影响力无疑是深远而广泛的,在中国文化和艺术领域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个千百年来流传的经典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