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设计29、答司马谏议书

课题:29、答司马谏议书

1

2

3

4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全解 语文版

29.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以书信作答司马光,驳斥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指责,表示了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红字注音 聒(guō)恕(shù)壬(rén)恤(xù)胥(xū)晤(wù)庚(gēng) 2、形近字 ┏悔(huǐ)后悔┏婿(xù)女婿┏悟(wù)醒悟 ┗诲(huì)教诲┗胥(xū)胥吏┗晤(wù)会晤 3、多音字 ┏(xié)改邪归正┏(dù)硬度 邪┫度┫ ┗(yé)莫邪┗(duó)度德量力 4、词语解释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来往。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义而后动】度,考虑。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计划、主张。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区区】情意诚挚。 5、文学常识真空 (1)本文作者是 _______朝_______(人名),字_______,号________,封_________,是“________”之一;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的是_________。 (2)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主张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史称“ ________ ”。 (3)文章的四个部分:先是交代 _________,然后_________,分析_________,最后以_________结束。 【参考答案】 (1)北宋王安石介甫半山荆国公唐宋八大家司马光 (2)《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变法” (3)写信的缘由驳斥谬论原因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二、课文学习 1、作者简介 【明确】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

语文版九下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等备课资料6篇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1 作者: 加入日期:06-04-13 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王临川集》,作者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全文主要驳斥以司马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所以属驳论文。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 第三项主旨。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第四项层次段落。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即开头一句和第一自然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即第二个自然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即第三个自然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段即第四个自然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现在再就第二段驳斥的几个重点进行分析。 关于侵官,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王安石阐明制定和贯彻变法的规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有朝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有具体官吏执行,步步有据可查,不是侵官。 关于生事,新法实行,影响一些大地主和大官的利益,引起他们不满,司马光把这说成扰民生事,王安石阐明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可造福于人民大众,加强国家的统治,不是生事。 关于征利,司马光等保守派攻击王安石变法是与民征利,王安石驳斥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目的在于理通财政,有利整个国家,表现出政治家的宏伟的韬略。 关于拒谏,司马光等人认为王安石不理会保守派意见就是拒谏,王安石义正辞严,指出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学经典29.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语文)

教学目的: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2、学习教学设计>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教学步骤】 一、生字识记 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如:聒耳。 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2)姓。 恤(xù):<书> (1)顾虑,忧虑。如:不恤人言。 (2)怜悯。如:体恤。 (3)救济。如:抚恤。 胥(xū): (1)<书>胥吏(小官吏)。 (2)互相。 (3)〈书〉齐、皆。如:万事胥备。 度(duó):<书>难测;估计。如:揣度。另读(dù): (1)计量长短。如:度量衡。 (2)程度。如:极度。 (3)章程;行为准则。如:法度。 (4)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 (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gāo): (1)脂肪;油。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如:牙膏。 (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义。 晤(wù):见面。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9课 答司马谏议书 关于作者素材 语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9课答司马谏议书关 于作者素材语文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北宋熙宁二年开始进行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变法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少怀大志,博学多思,随父宦游各地,目睹了北宋“民劳财匮”的社会状况,在哲学、经济、教育、伦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荆公新学”,旗帜鲜明地标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一丝清新的空气,对后来中国学术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同时为王安石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王安石自22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几近三十年地方官生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局部地推行了改革弊政的革新措施。1059年写了著名的《上宗仁皇帝言事书》,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张,为后来的“熙宁新法”构思了一幅初步的蓝图。1069—1076年,王安石两度为相,在他的荆公新学思想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聋发聩的政治思想。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领导了一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史称“熙宁新法”。王安石因此被列宁称赞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博文强记,为文动笔如飞”,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他的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由于他持有“适用”的文学创作观念,他的诗文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的。在文学方面,王安石不仅在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别具一格。散文说理逻辑严密,行文峭拔凌厉。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论性的为多。这些作品针对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王安石的散文比较重视理论的说服力,较少注意酝酿气氛,描摹物象,从感情上来打动读者,因此他的散文一般立意超卓,重理致、求实用,感受独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概括力,语言简练朴素,这也是他文学主张的结果。他的诗词瘦硬雄直,和散文一样,具有充实的政治内容,倾向性十分明显,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郁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反抗,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不少咏物怀古的诗篇,也大都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给后人留下1540多首诗歌、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其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堪为千古绝唱。《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写景言志为诗词名篇。散文《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作为范文精选入中学课本。卓绝的文学造诣实为唐宋八大家之中坚,现存著作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宋说》等。

九年级语文:29.答司马谏议书·电子课文(附译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语文电子教材 / 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材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29.答司马谏议书·电子课文(附译文)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重,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29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全国一等奖)

29 答司马谏议书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汉字注音。 (1)虽欲强聒.() (2)难壬.人() (3)怨诽.之多() (4)不恤.国事() (5)盘庚.之迁() (6)无由会晤.()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 名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先王之政 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膏泽 ..斯民 膏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4.翻译下列句子。 (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2)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5.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__(人名),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是“____________”之一;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的是________。 (2)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的主张是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史称“____________”。 6.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 7.试想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会怎样?发挥你的想象用文字描绘当时的情景。

广东省河源市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9课《答司马谏议书》讲学稿(无答案)新人教版

广东省河源市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9课《答司马谏议书》讲 学稿新人教版 模块一:自主学习(独立进行) (预时10分钟) 学习目标与要求:熟读课文,初步 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学习内容 看:讲学稿的知识链接以及每个环节的学习目标。 知识链接: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 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 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 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 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 (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 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 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 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 )给王安石写 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 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 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 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读:小组长带领成员自由读课文,可齐读,可分组读。 对:小组长检查完成情况并负责核对答案 模块二: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展示、精讲) (预时40分钟) 学习目标与要求: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寓言所阐明的 道理。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知其如此也。 随堂笔记 1、小组内自由朗读课文。 。完成下边的题。 记:通过做题,识记生字词的字音 2、给加点字注音。 胥( ) 谤( ( )庚( ) 3 •解释下列加点宇. 所擦之术 車邃 故略上报 游处 >■ Bi K 胥怨 非特 聒( )壬( )恤 天下之理得矣 举先王之政 || 曰怦 ■ ■ 辟邪说 不恤国事 ■ 向往之至 ■I -■ 4 «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29《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语文版

答司马谏议书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了解作者及“书”的文体特点。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王安石: 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被封为荆国公。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文中对司马光加给他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2、司马光: 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曾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3、背景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4、题解: “答”即“答复、回复”的意思,“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谏议”是指“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标题应理解为“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 1、把握字的读音 怨谤.(bàng)难壬.人(rén)胥.怨(xū)盘庚.(gēng)会晤.(wù) 2、积累文言词汇 (1)通假字 辨:现在写作“辩”,辩解。 卤:现在写作“鲁”,草率。 (2)一词多义 故:故今具道所以连词,因此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名词,原因,缘故 举:举先王之政动词,推行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推举 道:故今具道所以动词,说明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名词,道理,方法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9课答司马谏议书精品学案含答案

学案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谤.(bànɡ)聒.(ɡuō) 壬.(rén)恤.(xù) 胥.(xū)庚.(ɡēnɡ) 度.(duó)膏.(ɡāo) 晤.(wù) 2.找出通假字 故今具道因此具通俱意思:全,都,详尽。 二、重要词语 1.重点词明白得 (1)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2)窃:谦词,私下,代“我”。 (3)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4)强聒:强作讲解。聒,喧扰,喧闹,那个地址指多话。 (5)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6)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7)举:推行。 (8)辟:排除,驳斥。 (9)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10)习于苟且:适应于苟且偷生。 (11)汹汹:波涛声。那个地址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12)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相互。 2.一词多义辨析 3.词类活用说明 (1)以膏泽斯民活用词语:膏泽说明:油脂和雨露,那个地址作动词用,给以益处,施恩惠。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活用词语:第一个“事”说明:名词作动词,做事。 4.古今异义区分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古义:私下,私意,“我”的谦词。今义:偷窃。 (2)于反复 ..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来回。今义:重复。 (3)虽.欲强聒 古义:即便。今义:尽管。 (4)不复.一一自辨 古义:再。今义:重复。 (5)故今具道因此 .. 古义:……的缘故。今义:因果连词。(6)度义.而后动古义:适当,适当。今义:意义。 (7)不任区区 ..向往之至 古义:诚恳。今义:数量少,不重要。 (8)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古义:政治主张。今义:方式。 三、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避免大规模的农人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托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受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的诗文很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表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理想。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伙儿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出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假设干条。 1.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王安石是如何回答的? 点拨:信中要紧针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这五事一一给予驳斥,进而为自己辩明。在驳斥前先提及一个两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再摆出司马光在长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五大短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即所要驳的谬论。然后一一分析所谓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为己辩明,进而针锋相对而又入情入理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结论同中有变,对前四点的驳斥,均是以“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四个无可置疑的判定句作结。对“致怨”的驳斥,那么采纳嗤之以鼻的态度,此处无声胜有声。 2.一句“至于怨诽之多,那么固前知其如此也”,展现了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胆略,说说课文中还有哪些地址展现了王安石政治家的胆略。 点拨:对“致怨”的驳斥,先采纳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早料如此,不值一提,更无需驳了。接着以犀利的文笔插入一句对士医生现状的介绍,再转一笔强调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形,而我不顾世人反对、不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益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汹汹然”。以反问收结,增强确信语气,增加了结论的不可质疑性。如此举重假设轻对待“汹汹然”的“怨谤”,尽现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3.核心图解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答司马谏议书》 (二)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简况及“书”的文体特点; 2.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其思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二、背景与题解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三、整体感悟 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个自然段,分为4部分: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整体安排: 《答司马谏议书》为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本文通过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教授这一课,我安排用一个课时: 教学步骤: ①文言知识梳理、解读题目 ②掌握文中作者是如何驳论的 ③总结学习方法 ④布置作业 学生分析: 学习该文的学生为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如:少量文言字词的积累,文体知识的了解(《论语》的语录体,《游褒禅山记》游记等)。但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任报有一种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心态。文言文的难度位居首位,主要原因在于,文言教学枯燥,大量字词理解,段落背诵,学生不能从中有所收获,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更应该活跃文言教学课堂,运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学能领会到文言中所体现的道理,并融汇于自己的生活中,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所完善。 《答司马谏议书》的教学,在巩固之前的教学基础同时,要积累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逐步培养自主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主旨的能力,使学生在训练思维能力的同时积累一定文学常识。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2.学生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层次清晰的文章结构。 2.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教学媒体: 1.使用多媒体。在适当教学点出示教学重点,扑捉学生视觉,刺激学生思考,使学生更明晰教学内容。 2.设计黑板板书。可及时为学生整理思路,穿针引线。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号,谥号。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了解文体知识——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3.相关背景 写作本文时王安石34岁,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他的文章中也有所呈现。如《游褒禅山记》就叙述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4.解题 ①“答”, ②“司马”, ③“谏议”, ④“书”, ⑤“答司马谏议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强聒.()卤莽 ..()见恕.() 拒谏.()怨谤.()不恤.() 盘庚.()胥.怨()会晤.()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某.( )启.( ):昨日蒙教,窃.( )以为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 ( )不合,所操.( )之术.(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 ),终必不蒙见察 ..[ ],故略.( )上报 .. ( ),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 ..( )蒙君实视遇 ..( )厚,于反覆 ..( )不宜卤莽 ..( ),故 今具道 ..( )所以 ..( ),冀.( )君实或见恕也。 活动二:探究文本 1.第一段有何作用? 【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盖儒者 ..( )所争,尤.( )在于名.( )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 )得.( ) 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 )也。某则以谓 ..( )受命于人. 主.( ),议法度 ..( )而修.( )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 ),不为 ..( )侵官;举.( )先王之 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 ),难.( )壬人 ..(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知其如此也。 活动二:探究文本 1.概括本段内容 【思考3】研读第三、四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 ..( )自媚.( )于众为善,上.( )乃. ( )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盘庚 之迁,胥怨 ..( )者民也,非特 ..(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 ..( )而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语文版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目的 “书”的文体特点; 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其思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某某(今属某某)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X,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某某某某),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X“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X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某某集》、《某某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二、背景与题解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

《答司马谏议书》挖空练习-导学案(附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并默写。 2、理解、落实关键字句,积累文化常识。 一、重点实词释义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二、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所操之()多异故也。 翻译: 2.名实已(),而天下之理得矣。 翻译: 3.至于怨()之多,则()前知其如此也。 翻译: 4. 故今具道所以,()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 5. 重念蒙君实()()厚,于反()不宜()(),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 6. ()邪说,难()人,不为拒谏。 翻译: 7. 盘庚之迁,()怨者民也。 翻译: 8.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翻译:

九年级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案(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语文:《答司马谏议书》 教案(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九年级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案(参考 文本) 本文选自《王临川集》,作者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全文主要驳斥以司马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所以属驳论文。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

第三项主旨。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第四项层次段落。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即开头一句和第一自然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即第二个自然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即第三个自然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段即第四个自然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班级:组别:姓名: 一、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体常识;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不断提高说理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者循循善诱的高超的说理艺术,培养学生说话要委婉有礼、谦恭敬人的态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体悟中国文人的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做事坚持原则的品质,提高人文素养。 二、重点难点 1.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2.通过品读语言,以及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有理有据、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体悟中国文人的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学生做事坚持原则,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自主学习 1.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宋抚州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2. 背景简介 这篇文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字君实)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新旧两派之间的这场政治斗争,在当时朝廷上下本就非常引人注目,司马光与王安石的这类信件,更带有半公开的性质,双方在论战辩难时都是全力以赴的。因此,这封回信虽然简短,却是精心结撰之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