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联读教学反思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联读教学反思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的表达,不仅要感受士子的责任担当,还要鉴赏思辨类文章的特色。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思路和方法上,存在可比较之处,故进行比较阅读。但基于学生学情及文言需要,必须要进行字词梳理。两篇文言计划课时5课时,3课时文言字词梳理,2课时内容疏通,但实际教学用了6个课时,字词梳理多用了1课时,文意的疏通2课时。

两篇课文的教学大致思路:在字词梳理的过程中,在PPT展示文言段落,先让学生翻译重点字词及语段,然后教师补充。在内容设计上,主要围绕三个问题:

1.试分析这两篇文章如何体现说理严谨的?请选择一篇为其绘制思维导图,试分析。

2.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理足气盛?试着读一读,并说一说为什么。

3.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比较这两篇文章的相异?

从课堂呈现结果,有几个问题:

1.字词梳理速度较慢。让学生翻译的时候,很多学生站起来思考许久,翻译得面目全非亦有。整个字词梳理效率较低。

2.思维导图绘制敷衍。

3.论证思路叙述较凌乱。只想“一言以蔽之”。

4.试分析哪些论证让你感觉“理足气盛”并说明理由。理由说服

不够有说服力。

5.比较异同,学生想不到语言特点和人物形象。而且思考的时候没有头绪。

针对上述状况,可以做如下改进:

1.字词梳理做一份学案。让学生先以作业的形式自行解决重要字词,然后再串讲。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避免字词串讲的时候一不小心摄入一些内容的讲解,与后面所讲内容重复。

2.在论证思路上,可在串讲字词之后,让他们先针对某一段先细致划分到句,进行分析。必要的情况下,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可能印象更加深刻。

3.在讨论的环节中,很多学生并非真讨论。为杜绝此种现象,让他们把讨论的点记在纸上。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联读教学反思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联读教学反思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的表达,不仅要感受士子的责任担当,还要鉴赏思辨类文章的特色。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思路和方法上,存在可比较之处,故进行比较阅读。但基于学生学情及文言需要,必须要进行字词梳理。两篇文言计划课时5课时,3课时文言字词梳理,2课时内容疏通,但实际教学用了6个课时,字词梳理多用了1课时,文意的疏通2课时。 两篇课文的教学大致思路:在字词梳理的过程中,在PPT展示文言段落,先让学生翻译重点字词及语段,然后教师补充。在内容设计上,主要围绕三个问题: 1.试分析这两篇文章如何体现说理严谨的?请选择一篇为其绘制思维导图,试分析。 2.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理足气盛?试着读一读,并说一说为什么。 3.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比较这两篇文章的相异? 从课堂呈现结果,有几个问题: 1.字词梳理速度较慢。让学生翻译的时候,很多学生站起来思考许久,翻译得面目全非亦有。整个字词梳理效率较低。 2.思维导图绘制敷衍。 3.论证思路叙述较凌乱。只想“一言以蔽之”。 4.试分析哪些论证让你感觉“理足气盛”并说明理由。理由说服

不够有说服力。 5.比较异同,学生想不到语言特点和人物形象。而且思考的时候没有头绪。 针对上述状况,可以做如下改进: 1.字词梳理做一份学案。让学生先以作业的形式自行解决重要字词,然后再串讲。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避免字词串讲的时候一不小心摄入一些内容的讲解,与后面所讲内容重复。 2.在论证思路上,可在串讲字词之后,让他们先针对某一段先细致划分到句,进行分析。必要的情况下,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可能印象更加深刻。 3.在讨论的环节中,很多学生并非真讨论。为杜绝此种现象,让他们把讨论的点记在纸上。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二、课程标准解读 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 必修课程学习要求: 1.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和网络,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4.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能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

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优质教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理解文句的意思。 2.理解本文作者的观点。 3.学习驳论的论证方法。 4.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 1.学习驳论的论证方法。 2.理解本文作者的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谁写的吗?对,是王安石写的。你还能不能说出些王安石的诗句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王安石的诗文造诣很高,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在宋神宗年间,他进行了有名的政治变法,但受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传统势力的阻挠。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批驳司马光的看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司马谏议书》就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 (设计意图:在导语中,让学生从文学、政治两个方面认识王安石,有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二、检查预习作业 1.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不能错读、误读,断句要准确。

2.点名提问课文中有关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重要的实词、虚词的解释和关键句子的翻译。 (设计意图:设置课前预习作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1.点名分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含义。 2.学生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每段段意。 3.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归纳。 明确:第1段:点明写信的缘由。 第2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指责自己实施新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的弊端,逐一进行反驳。 第3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4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使全文结构严谨。 (二)合作学习,探究课文。 1.齐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探究: (1)在第2段中,作者是如何批驳司马光对他的指责的? (2)“侵官”是司马光指责王安石的第一个罪名,王安石是怎样批驳司马光的这一观点的? (3)作者在文中追述“盘庚之迁”有什么作用? (4)本文第3段中,作者揭露了什么现象? (5)第3段是如何分层论证的? (6)第3段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王安石在向司马光道歉认错吗? 3.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归纳。 明确:(1)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答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对比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对比阅读 《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是中国古代史书中两篇重要的谏言文献。两者都是忠臣对当权皇帝的忠告和劝谏,但在内容、语言和对待问题的方式上有所不同。 首先,《司马谏议书》是司马昭致太宗的一封奏章,主要谏言了太宗在政治、军事和国内外事务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这封奏章长达数万言,笔锋颇尖利,采用了大量的质问和批评的语言。司马昭从严格的角度对太宗的行为和政策进行了审视和评价,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比之下,《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对唐太宗在一段时期内施政方针的批评和反思,主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法律等问题。这篇疏文由十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是对太宗某个具体思想或政策的解析和评判。魏徵在文中借用历史上的典故和经典名言,通过理性的分析和辩论,向太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从语言角度来看,《司马谏议书》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和疑问的语气,表现出较强的批评意味。相比之下,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则更加温和和婉转,他在文中尊重太宗的权威和地位,用委婉的措辞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最后,两篇文献在对待问题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司马昭在《司马谏议书》中采用了直接而激烈的批评方式,他以责难和警示的态度向太宗提出批评。而魏徵则更倾向于通过合理的解析和论证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他采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以文明

的辩论方式向太宗推销自己的观点。 总的来说,《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都是重要的谏言文献,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向当权者提出批评和建议。司马昭的文章直接而激烈,魏徵的文章则更温和和理性。这两篇文献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后人孜孜不倦的研究对象。

答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对比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对比阅读 摘要: 一、引言 二、司马光《答司马谏议书》的主要内容 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 四、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 五、结论 正文: 一、引言 答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是中国古代的两篇名篇,分别出自北宋名臣司马光和唐代名臣魏征。这两篇文章都是劝谏君王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本文将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它们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二、司马光《答司马谏议书》的主要内容 《答司马谏议书》是司马光给他的同僚司马谏议的一封回信。在信中,司马光对司马谏议的批评表示了虚心接受,并表示将认真改正自己的错误。他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忧,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文章中,司马光强调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福祉的重要性,提出了“民为邦本”的观点。 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疏中,魏征对唐太宗的十项政治失误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十项失误包括:宽容敌人、对人民疾苦缺乏关注、喜好奢华、信任小人等。魏征在奏疏中强调了君主

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 四、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 答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虽然都是劝谏君王的,但它们的写作背景和具体内容却有所不同。答司马谏议书是司马光对自己的批评进行回应的文章,而谏太宗十思疏则是魏征对唐太宗的政治失误进行批评的文章。此外,答司马谏议书更强调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福祉,而谏太宗十思疏则更强调君主的修身和治国。 五、结论 答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文章,它们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和对君主政治的期望。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的感想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的感想在北宋嘉佑三年,一位改变北宋历史的人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所写的《万言书》带动了一场革新,他自己也因为朝中大臣的反对,再加母亲新世的噩耗,辞官了。他是北宋革新派代表人物一一王安石。王安石辞官后到熙宁元年才回来。那时宋神宗即位,这位神宗从小立志收复沦陷国土,使国家富强。他曾想让元老重臣们辅助。当时的那些大臣曾支持过范仲淹的“万历新政”,但年纪大了,地位高了,财产多了,一个个都死气沉沉,他转来想去,决定重用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便收效颇丰,但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御史中丞吕诲气冲冲地在皇上面料历数王安石的十大罪状。面对吕诲强辞,王安石并不在意。小人之见,何足挂齿。便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友人司马光的指责与反对,司马光在推行新法后接连写下三封,面对老朋友的指责,王安石写下了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时每不会,所*述多异故也。。。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司马光与王安石彻底决裂。后来变法失败,王安石去世了。而司马光成为宰相,新法被彻底废除了。 友人的不信任到最后的决裂,王安石与司马光昔日的友情早已不复存在。也因为这样,王安石开始反击了。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新法免受非议,写下了《答司马谏议书》。这篇文章笔锋指向了矛头,批判司马光与他所代表的大学士传统派。为了国家,为了新法继续施行,他断绝了近三十年的友情,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友情,王安石所做的一切让我感慨,他的不畏强势,不思情谊,让我惊叹。今日再

读王安石的这篇佳作,我也明白了他为新法能付出怎样的心血。之前,我读到许多王安石与苏东坡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抗争,也相互嘲讽的诗与故事,总认为王安石与那么多人对立完全不自量力,但今天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王安石的背后的心与他对新法,对理想的不限追求,他的精神让我敬佩。

谏太宗十思疏与答司马谏议书比较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与答司马谏议书比较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马谏议书是唐朝宰相魏征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两篇著名文献,两篇文献均以劝谏为主题,然而两篇文献在劝谏的内容、形式、口气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下面将对这两篇文献进行比较阅读,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评价。 一、内容对比 谏太宗十思疏主要针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事作风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包括其豁达开明、勤政爱民、精明强干、乐天知命等方面,同时也提出了对李世民的劝谏建议,如保持谦虚谨慎、重视道德修养、平衡攻守之间等。谏太宗十思疏语言流畅,立论严谨,既有权威的评价和把握,又有细腻的分析和体察,内容深度、广度均较为宏大。 答司马谏议书则是魏征在首相任内回复司马谏议的信函,主要是对司马的劝谏进行回应,内容则偏重于对政治制度方面的讨论,如国家的先天形态、官职爵制、官员晋升路径、儒家经典等。答司马谏议书注重理论上的探讨,结论清晰,格调庄重,重视礼仪规范。 二、形式对比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直接提笔奉上的文献,因此以疏文的形式呈现,秉承了唐代尊奉之旨,重礼尚文之风,具有明确的目标意义和定义性,简明扼要,内容繁多,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期待目标。谏太宗十思疏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位名臣,以露骨的直言,对君主进行强调批评,犹属罕见,十思疏不仅被誉为名篇,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珍贵的文献经典。 答司马谏议书则迎合了唐代官方礼节体系的规定,采用信札的形式,官方、规范,对思想、方法论的阐释则更为深刻、具体、具有条理性。答司马谏议书的形式,则体现了一种优秀的行政规范,也是当代行政规范体系制定的重要参考。 三、思想态度对比 谏太宗十思疏语言直率,既有自我反省,又有对时局的把握,坚持了贞洁、明断、清白的原则和态度。这种真诚和坦率,正是魏征敢于向皇帝揭示缺陷和疏忽的勇气的具体展现。 而答司马谏议书的整个文风则比较严肃庄重,更多的是面对已明确表态的政治对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抨击和反驳的手段。答司马谏议书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的信仰,着重于儒家制度、思想、信仰等。在答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二)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和写作背景,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及句式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论证思路,把握文本的论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本文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及驳论的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把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及句式特点。 2、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文本的中心论点。 3、学习本文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驳论的方法。 5、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时安排:四课时 第二部分自读研讨 教学要点:合作探究学习《答司马谏议书》;比较阅读落实群文学习任务。 一、导入新课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极力反对。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代表的司马光政见不同。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设计意图:由历史事件说起,简洁点明王安石与司马光在这个历史事件中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解王安石敢于变革的决心。)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认识的王安石、司马光。 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一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抗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现存著作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介绍写作背景 背景资料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求得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第二年,任翰林学上、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列举了新法的弊端,要他放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因神宗去世而告终。 3、教师补充有关司马光等资料。 司马光(1019一1086),字君实,号迁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比较《谏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马谏议书》在情理方面的异同。 2.理解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责任担当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从情理方面(语言的委婉性和骈散结合、议论的针对性以及逻辑性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在情理方面的异同。 教学难点: 理解士大夫的责任担当精神并且内化。 一、绘画作品导入。 唐阎立本的《步辇图》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贞观15年(公元641年)的春天,唐太宗在大唐皇宫内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显示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这幅画也从侧面也再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无独有偶,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给我们展现了北宋的繁荣市景生活,虽然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但仍旧让我们窥探到了宋神宗时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两个老者凝神庄重……魏徵理性地审视大唐盛世背后潜在的危机,写下了《谏太宗十思疏》,王安石为了北宋的繁荣,也写下了《答

司马谏议书》。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两篇千古名篇,情动而辞发,披文以析理,感受文字中蕴含的力量。 二、我们已经通过预习梳理了这两课的重点文言字词,了解了文章大意。下面我们进行预习检查。 字音: 求木之长()者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辟()邪说 难()壬()人 至于怨诽()之多 胥()怨者民也 字词: 必固其根本:(使……牢固;指树木根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 虽董之以严刑(督责) 怨不在大,可谓惟人(应为“民”,避李世民的讳。) 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政治主张) 虽欲强聒(强作解说,多说) 度义而后动(考虑) 然后我们来重点关注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谏太宗十思疏》从流水、树木这些普遍事例入手,继而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也就是“是什么”),接着从历史现象、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说明了“积德义”的原因(“为什么”),顺理成章提出“十思”,并以生花妙笔描绘了美好蓝图(“怎么做”)。《答司马谏议书》则指出对方加给自己的罪名,并逐一进行反驳(先破后立)。两篇文章都可谓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们来看下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思维导图。

答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对比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对比阅读 【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 二、两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三、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比较 1.观点的针对性 2.语言的委婉性和骈散结合 3.议论的逻辑性 四、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责任担当精神 五、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在历史长河中,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其中不少文章因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而流传千古。本文将对比阅读两篇古代名篇——《答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深入挖掘这两篇文章的异同点,以理解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责任担当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二、两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1.《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在北宋时期针对司马光对他的新法提出的批评而写的一篇回信。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政治主张强调改革,希望通过变法来振兴国家。 2.《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唐朝时期给唐太宗写的一篇谏疏。魏征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强调居安思危,注重防范国家危机。

三、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比较 1.观点的针对性 两篇文章都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写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答司马谏 议书》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对新法的批评进行回应,强调新法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针对唐朝时期的国家政治现状,提醒唐 太宗注意防范危机,居安思危。 2.语言的委婉性和骈散结合 在语言方面,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古代文人的优雅和含蓄。不过,《答 司马谏议书》更加注重骈文的运用,句式工整,语言委婉;《谏太宗十思疏》则骈散结合,既保持了韵律的美感,又在议论中说理透彻。 3.议论的逻辑性 两篇文章在议论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逻辑性。《答司马谏议书》通过 摆事实、讲道理,对司马光的批评进行反驳;《谏太宗十思疏》则运用历 史教训和国家兴衰的规律,对唐太宗进行谏诤。 四、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责任担当精神 两篇文章的作者——王安石和魏征,都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杰出代表,他们具有很强的责任担当精神。在国家面临困境时,他们敢于站出来,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献言献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五、结论 通过对比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我们不仅领略 了这两篇名篇的艺术魅力,还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责任担当精神。

答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对比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对比阅读 文章标题:答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对比阅读 在我国历史上,司马谏和谏太宗的谏议书和十思疏都是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献,它们不仅对当时的政治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本文将就这两份文献进行对比阅读,并对其深度和广度进行全面评估。 一、司马谏议书 1. 司马谏的身份与时代背景 司马谏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他的谏言直指当时朝廷的弊端,力图改革。他的言论虽然理直气壮,但最终导致了他的离职和流放。这份谏议书的深度在于,他对当时的政治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 内容概述 在司马谏的谏议书中,他针对当时朝廷的弊端和不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他认为朝廷应该推行新政,改变当时的统治方式,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3. 个人观点 司马谏的谏言虽然受到了朝廷的排斥,但却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之情。他敢于直言,敢于指出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谏太宗十思疏 1. 太宗的治国思想 作为一位卓越的皇帝,唐太宗以其睿智的治国思想闻名于世。谏太宗十思疏是太宗在位时期,对当时政局和官员的建言之作,内容十分丰富。他在这份疏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国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思考和观点。 2. 内容概述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太宗详细阐述了对当时国家政治的认识和看法,提出了许多有关国家治理的问题和改革的建议。其中包括对官员选拔任用、国家财政管理、外交战略等方面的观点。 3. 个人观点 谏太宗十思疏体现了太宗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和丰富经验的总结。他在这份疏中所提出的政治观点,不仅具有时代性,更有着深远的历史价值,对我们深刻理解当时社会政治结构和太宗的治国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比较阅读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胸怀家国天下,勇担责任道义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文本,联系背景,把握两篇文章的观点,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2.通过比较阅读,倾听理性的声音,学习两篇文章的说理艺术。 3.理解作者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学习古代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及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浏览课文,根据表格回顾课文相关知识 课文文体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疏”属于古 代奏议类文 体,专指臣下 向国君陈述 意见的奏疏。 魏征,字玄成,唐 朝著名的史学家、 政治家、文学家。 隋末参加李密义 军,不得重用。太 宗时任谏议大夫、 检校上书左丞,因 敢于犯颜直谏,被 称为“诤臣”,所 言多被太宗采纳。 唐贞观年间,人民生活逐新富 裕,边防日益巩固,唐太宗渐渐 骄奢起来,大修庙宇宫殿,还四 处巡游,百姓疲于服役,魏征就 此四上奏疏,《谏太宗十思疏》 是其中一篇。 《答司马谏议书》答:答复,回 信;司马:复 姓,本文指司 马光;谏议: 官职名称,全 称为谏议大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 山,临川(今江西抚州 市临川区)人,北宋著 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文学家、改革家。熙宁 二年(1069年),任参 知政事,次年拜相,主 持变法。元祐元年(1086 年),保守派得势,新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 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 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 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

二、情感和说理艺术 1.请根据写作背景概括两篇文章的写作意图。 2.魏征和王安石在怎样的压力下写下了这两篇文章 ? 3.他们面对压力仍然迎难而上、挺身而出,这又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4.赏析《谏太宗十思疏》中针对人君的说理艺术和《答司马谏议书》 中针对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驳斥艺术。 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当今社会 或者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胸怀家国、勇担道义的人,你是否观察 夫;书:古代的一种文体, 就是书信的意思。 法皆废。 弱的局面。但因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不 同 比 较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文 体 写作对象 语言特点 论证手法 论证思路 相 同 面对问题的态度 立足点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和写作背景,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及句式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论证思路,把握文本的论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本文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及驳论的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把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及句式特点。 2、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文本的中心论点。 3、学习本文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驳论的方法。 5、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精读示范《谏太宗十思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臣子陪伴在帝王身边,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所以,许多大臣在劝谏帝王时,设喻引证,往往委婉含蓄,唯恐批龙鳞,逆圣听,招来杀身之祸。但是在唐代,有这样一位大臣,他的直言进谏不但没有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他是谁呢?他就是唐朝有名的“铮臣”魏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看看他是如何向君王进谏的。 二、检查预习,了解文学常识 1、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作家作品 魏征(580一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曾参加隋未农民起义。

唐太宗即位后,他多次向太宗陈谏,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理论,主张“薄赋敛”“轻租税”“宽仁治天下”,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有极有益的影响。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魏征曾主持过《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绪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2、点名复述魏征写这篇奏疏的原因。 背景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骁勇善战,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但到了贞观中期,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 3、教师补充相关的文学常识一“奏疏”。 文学常识 1.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始创于汉代,后世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晁错的《论贵粟疏》。 2.讽、谏、谤、讥、说。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文德后贺太宗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乐于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甲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虽臣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乙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 ..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苏洵《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驳论方式,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3.感受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君子之交,感悟宋代文人“心怀天下”“和而不同”的君子风范。 导入古代优秀的士人,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在其位,则积极建言献策,变法改革,以期有补于世用。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代谏臣魏征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谏太宗十思疏》,今天我们来学习改革名臣王安石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答司马谏议书》(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王安石介甫无他,但执拗耳。赠恤之典宜厚。——司马光论来介甫初间极好,他本是正人,见天下之弊如此,锐意欲更新之……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熹 王安石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人格的人物。——胡适 2.背景: 北宋神宗时期,由于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严重,国库空虚,再者,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以文官担任武将职位,为避免地方割据,守内虚外,兵无常将,军队战斗力低下,国家积贫积弱。宋神宗即位,锐意改革,希冀扫除贫弱,为富国强兵,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王安石变法。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一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谏太宗十思疏》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掌握魏征的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说话技艺;学习《答司马谏议书》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两篇文章的说理艺术;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点诵读、领悟、背诵全文;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教学时数 4课时。 第一部分示范精读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探究学习《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知人识体 1.导入新课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2.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3.文体知识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奏疏、章表:古代官吏书写给君主的文书,皇帝用朱砂红笔亲手批谕后发还原奏人。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章表分用以谢恩为“章”,用以陈述事实为“表”。奏疏的

高中语文第8单元责任与担当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教案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单元两课四篇课文对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历史的回声”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我们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单元目标] 素养目标对应内容学法指导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 言知识,理解并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1.诵读法。本单元的文章在语 言上或行文简洁,或铺陈渲染, 但都气势恢宏,具有震撼人心 的感染力。要熟读成诵,以加 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 2.重积累。借助课下注释和工 具书识记、积累重要的文言实 词、虚词及其他文言知识点。 同时,能够结合语境准确地翻 译课文,进而理清文章层次, 把握文章内容。 3.深探究。要大胆提出问题,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 思考和议论表达的能力。思考 问题时要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 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 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断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学习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疏、书、赋、论等古代文体的特点及相关 知识;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 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魏征和王安石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一位以善谏敢谏著称,一位以变法图强知名。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大勇。多少忠臣义士,尽忠直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但是,魏征进的谏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