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代表作

许地山代表作
许地山代表作

许地山(1894 年 2 月 3 日-1941 年 8 月 4 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 生 (古时“华”同“花”, 所以也叫落花生) ,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五四”时期新文学 运 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 年考入燕京大学 文学院,1920 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 积极宣传革命。 “五· 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 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 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 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 蛛》、《危巢坠筒》等。
中文名 国 籍
许地山 中国 台湾台南 1941 年 8 月 4 日 燕京大学 《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 《道学史》《印度文学》《落花生》
别 民
名 族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汉 1894 年 2 月 3 日 作家、文学家、教授 基督教 徐闻县 作家、文学家、教授
出生地 逝世日期 毕业院校 代表作品
出生日期 职 信 故 职业 业 仰 居
故居
徐闻县
1 人物经历
许地山 (1893~1941 年) 名赞堃, 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 台湾台南。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 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 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 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 年 12 月,许 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 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 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 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 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

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 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1921 年 1 月, 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 12 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 《小说月报》 , 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 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 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 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爱情悲剧, 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他从此开始 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2 年 2 月 10 日, 许地山在 《小说月报》 上发表的短篇小说 《缀网劳蛛》 , 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 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 1922 年 8 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婉莹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院哲学系学习,1924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 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 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1 年到 1926 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时期。这期间,他的 12 篇短 篇小说结集为《缀网劳蛛》;44 篇散文小品,由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 书名出版。脍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做人要“像 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1927 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任教。与此同时,许地山还 写了不少宗教书。如《大藏经索引》、 《道教思想与道教》、 《中国道教史》 (上 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 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抗战期间, 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 奔走呼号, 声讨日寇罪行。 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 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
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教育和文 化活动。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 书编印委员会”、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 他积极提倡改良中小学 课程,建议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 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 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助流亡青年补 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 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 3300 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 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助寄存 1938 年 3 月,在汉口成立 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 45 人当选 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 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他写了长篇论文《国粹与国 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不 幸遭遇, 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坚强的民族自尊心, 受到文艺界的极大好 评,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天不假年,1941 年 8 月 4 日下午 2 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 49 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 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当天,香港所有的机构和学校下半旗,港九钟 楼鸣钟致哀! 9 月 21 日香港文化界 400 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 悼大会”。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 国者!!!
2 主要作品
作品介绍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 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 《落花生》;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 志士的家庭。1917 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 年毕业留校任教。。“五· 四” 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 梵文等。1935 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 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 等。现在徐闻县有他的故居。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 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

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 15 课,以教育孩 子。。祖籍广东揭阳。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 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 中学教员。1921 年 1 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 12 人,在北平发起 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 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 学等。1927 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 文学创作。1937 年"七· 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 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 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 展开 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 年 8 月 4 日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问题小说
许地山是上世纪 20 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 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 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名作解读
《命命鸟》写一对缅甸青年加陵和敏明的爱情故事。敏明与加陵相爱,但父 亲要敏明专心作戏子,不让上学,加陵进了仰光高等学校,他们的爱情遭到家人 反对。敏明在梦幻中见到极乐世界中美丽的命命鸟,为追求自由爱情,敏明和加 陵携手投水自尽,去做了极乐世界的命命鸟。小说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宣 扬人生是苦,涅槃最乐的宗教精神。 《缀网劳蛛》 主人公尚洁原是童养媳, 后与帮助她逃离婆家的长孙可望结婚, 但他们的婚姻没有爱情。尚洁恪守妇道,顺从命运,坦然的面对生活。一天,尚 洁救了一名窃贼,被可望误会以为他们间有暧昧关系,刺伤了尚洁。可望提出离 婚,教会也剥夺了尚洁赴圣宴的权利,尚洁没有辩解,仍以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 人生的信念,到一个岛上生活,养育子女。可望在牧师的教诲下觉悟到了自己的 过错,把尚洁接回家,尚洁回家后生活坦然,对谁也没有怪罪,相信人的命运如 蜘蛛补网一样, 不得不如此。 小说表现了宗教的慈爱、 博爱与道德、 人性的冲突, 表现了顺其自然, 与世无争的观点。 对人生和命运的隐喻: 人生如网, 任其而过, 与世无争,顺应天命。

“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 把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放出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远;可是等到粘着别的 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
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的破发。一旦破了,它还暂时安安然然 地藏起来;等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 …… 人和他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 只能听任自然罢了”。 ——许地山《缀网劳蛛》 后期小说现实主义倾向加重, 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成为许地山小说的基本背 景。如《在费总理的客厅》、《春桃》、《铁鱼的鳃》等。 《春桃》写春桃、向高、李茂之间的情感纠葛。春桃与李茂成亲那天,由于 乱兵的冲击,两人在逃跑中离散。后李茂参军,双腿伤残后流落街头成了乞丐。 春桃流浪到北平以捡破烂为生,与伙计日久生情。李茂巧遇春桃后,被春桃背回 去。后春桃成了李茂和向高的媳妇,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家庭。在小说中,春桃尤 若一个得道高僧,超越了凡世的清规戒律。春桃心中,已无男女,众生平等,丈 夫已非丈夫,媳妇已非媳妇,一切皆空。慈爱与宽容,超越世俗的观念,已经成 为了宗教的“空”的观念。
代表作选
落花生 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 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我们买种、翻地、播种、 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收获 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有很多,但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下,不像 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 慕之心。你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结 出果实,也必须要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著作书目
语体文法大纲 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换巢鸾凤》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华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 《落花生达衷集》编纂,1931,商务 [翻译书目]孟加拉民间故事印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 二十夜间英国贝恩编,1955,作家 大阳底下降英国贝恩编,1956,作家 《落花生》(被选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 15 课)
3 人物轶事
翻译轶事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 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小说月报》、《主人,把我的琵 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许地山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 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 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 年,出版了 专著《印度文学》,1934 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 《二十夜问》...... 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 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 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 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 据统计, 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 (自 1927 年起,至 1935 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 8 篇,学术论著 5 部。 其中 1930 年出版的 《印度文学》 , 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 这本著作与他深厚的文学、翻译功底是分不开的。 20 世纪 30 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 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 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许地山在他的《前 言》中写到的他演奏、研习、教授音乐和谱曲的事都鲜为人知。他在广州文庙当 佾生之前就开始研究音乐。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虽然他所从事的工作似乎 与音乐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乐和音乐教育,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

乐曲和西洋民歌,对英、德、法、俄罗斯、苏格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 国家的音乐倾注的热情尤其多,他译的这十曲名歌就是一个证明。这十曲名歌, 除《小船像摇篮般底摆》之外,都是情歌。有写热恋时真挚而灼热的情感:"炙 热的手互相执持。嘴唇颤动不息。微音优美直像歌乐,从我这里发出,世界一切 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吧!》);有写恋人别后的相思:" 野鸟在清唱,野花正在开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静如睡,虽然想见底欢乐可以消灭 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归"(《罗鲁孟》);有写生活中的恋旧情结:"你能 忘记旧时的朋友, 不放在心里么?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 和旧的时日么?旧的时 日,我爱,旧的时日,我们要为它喝一杯。"(《你能忘记旧时朋友么?》)。 从他译的这十曲歌词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挚爱和他那份特有的 人间情怀。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虔诚,没有丰富人生经历作基础,是很难想象他能 译出如此雅致多情的世界名歌。对许地山而言,翻译也就是艺术的创作。所以许 地山与他所敬佩的音乐家柯政和相会面后,谈起音乐教育,有着相同的见解,柯 政和约他翻译西洋乐曲,他便一口答应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的 《前言》中说:"民国十五年,我从欧洲回国,过摈榔屿,到华侨办底学校去找 几位旧同事, 我们已经别离十几年了。 可是那学校所授底唱歌不但与十几年前一 样,并且和我在小学时代所学底不差只字,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教新的,他们反都 问我那里来底新的。 这个越使我觉得非赶办音乐学校不可。 可是我底音乐兴趣虽 然有,我底音乐底知识却够不上提倡,这事非专门家去做不可。"这里,我们不 难体会到许地山对普及音乐教育的用心良苦, 我们看到许地山确实用他的笔为我 们翻译,介绍了好的西洋音乐作品。 谈及许地山的翻译风格,我想引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中的一段话 加以探讨:"这译本是依 1912 年麦美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 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 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内容明了就可以, 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 我译述这 22 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 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 多译些印度底故事。 对于研究中国 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 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 我自己许久没有 动笔了, 一时也写不了许多, 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 看, 更能使她满足。 "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 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 是驾轻就熟的, 《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这里另附一首许地 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 夜曲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 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 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 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 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 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 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落华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 文学界、 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 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 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
4 人物故居
当时丘逢甲齐名,清光绪五年(1879 年)中秀才,十一年(1885 年)中举 人,十六年(1890 年)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 许南英在台湾抗日失败后, 举家迁回大陆, 落籍福建龙溪, 于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委署家许敦谷先生也都在这里居住和上学。故居的两边为守备署,东边为三 元堂,遗址面临署前街。清末的三元堂已废,现移往宾朴路西侧,距考棚址约 200 米。 当时, 许地山父亲许南英把贵生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 并亲自掌教, 可见许地山也曾在贵生书院留下屐痕。 许地山在追忆父亲的《窥园先生诗传》中记: 徐闻在雷州半岛南端,民风淳朴。先生到任后,全县政事,只用一位刑名师 爷助理,其余会计钱粮诸事都是自已经理。每旬放告,轻的是偷鸡剪钮,重的也 不过是争田赖债。杀人越货,实在罕有所闻。“讼庭春草荫层层,官长真如退陀 僧”,实在是当时光景,贵生书院山长杨先生退任,先生改贵生书院为徐闻小学 堂,选县中生员入学。邑绅见先生热心办学,乃公聘先生为掌教,每旬三六九日 到堂讲经史二时。有清以来,县官兼书院掌教实在罕见。先生时常到小学堂,与 学生多有接触,因此对于县中人情风俗很能了解。先生每以“生于忧患,死于晏 安”警策学生。又说:“人当奋勉,寸晷不懈,如耽逸乐,则放邪侈,无所不为。 到时候,身心不但没用,并且遗害后世。”他又以为人生无论做大小事,当有此 建树,才对得起社会,“生无建树死嫌迟”也是他常说的底话。案头除案卷外,时 常放一册白纸本子, 如于书中见有可以警发深思德行底文句便抄录在上头, 名为 补过录,每年完二三百页。可惜三十年来浮家处处,此录失几尽,我身边只存一 册而已。县衙已破毁,前任县官假借考棚为公馆,先生又租东邻三官祠为儿辈书

房。公余有暇,常到书房和好友徐展云先生谈话,有时也为儿辈讲国史。先生在 徐闻约一年半,全县绅民都很拥护和爱戴他。
这段是许地山留下的最精彩的原汁原味的记述。许地山在徐闻生活了一年 多,父亲许南英的公馆设在考棚。 许南英是位政简刑清, 廉明公正的地方官, 而且也是一位非常重视教育热心 办学的文化名人, 他改贵生书院为徐闻县小学堂, 并被聘为书院掌教。 他常用“生 于忧患,死于晏安”来警策学生和儿子许地山,无形中也弘扬了汤显祖的贵生思 想。许南英别徐后,曾遗有诗集《窥园留草》和词集《窥园词》。 其中有《徐闻杂咏》: 讼庭春草萌层层,官长真如退陀僧。 十吏三班都肃静,清时便是一条冰。 还作有《留别徐闻诸父老乡亲》诗四首: 代疱一例有瓜期,禄米经年愧滥靡。 地处炎荒客我绌,时逢旱虐累民饥。 敢云讼狱心如镜,谩听讴歌口是碑。 寄语四乡诸父志,能攻吾短是吾师。 水土谁云近瘴乡,微身幸到此康强。 不胜繁任还无过,稍赋闲居却未妨。 细雨忽添新柳色,好风仍煦旧甘棠。 吟诗且寄他时念,将贮城东古绵囊。 踏雪征鸿作势飞,诸君携手尚依依。 官如传舍随来去,人似从军听指挥。

别后还期书附鹤,尊前不觉泪沾衣。 南门塘水平如掌,挹取清光两袖归。 贵生讲座许登临,学准条条贵苦心。 广座衣冠参俗吏,政紘琴瑟发新声。 三月春风独惆怅,满城桃李未成荫。 其间文辞皆为清末徐闻社会的生动写照,并抒发了他眷恋徐闻的幽幽之情。 位于现徐闻县署前街的许地山故居建于清代, 为砖木结构住房, 门前有小院。 掩映在众多民居中的许地山故居虽然不是十分醒目, 而且带有庭院的清式古屋有 些破旧, 但还完整地保留着原有的风貌。 由于许地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这里必将成为文人墨客怀古之地。

许地山代表作

许地山(1894 年 2 月 3 日-1941 年 8 月 4 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 生 (古时“华”同“花”, 所以也叫落花生) ,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五四”时期新文学 运 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 年考入燕京大学 文学院,1920 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 积极宣传革命。 “五· 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 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 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 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 蛛》、《危巢坠筒》等。
中文名 国 籍
许地山 中国 台湾台南 1941 年 8 月 4 日 燕京大学 《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 《道学史》《印度文学》《落花生》
别 民
名 族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汉 1894 年 2 月 3 日 作家、文学家、教授 基督教 徐闻县 作家、文学家、教授
出生地 逝世日期 毕业院校 代表作品
出生日期 职 信 故 职业 业 仰 居
故居
徐闻县
1 人物经历
许地山 (1893~1941 年) 名赞堃, 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 台湾台南。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 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 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 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 年 12 月,许 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 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 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 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 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许地山作品宗教色彩的显与隐 摘要:宗教色彩是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独有的风格。独特的生活经历使许地山从小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给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其作品带有宗教色彩。在前期小说创作中,其宗教思想表现的非常明显,韵味深刻的语言,主人公恬淡的心境,让人有超脱的感觉。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对其影响颇深,其宗教色彩表现的相当隐秘。 关键词:许地山;宗教色彩;显;隐 Religious overtones of the works of Xu Dishan explicit and implicit Abstract :religious overtones is a unique style of novel writing in the Promised Land Hill. Unique life experience to the Promised Land Hill forged a bond from an early age and religion. To novel writ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 so that it works with religious themes. Early Literary Works,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religious thought is very obvious the profound charm of the language, the hero tranquil state of mind, people have a feeling of detachment.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novel creation, creative style of realism, the effect of deep, very secretive of their religious performance. Key words:Promised Land Mountain;religious;explicit-implicit

许地山的资料

许地山的资料 (一):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二):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持续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须影响,之后,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齐谈论时政,寻求真理,

许地山作品风格

题目:剖析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文学院 对外汉语6班 杨馨玉 20081150010029

剖析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 摘要:在现代作家中许地山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他以注重“人生问题”而走上文坛,由于他对宗教,印度哲学方面造诣很高并且身兼学者,作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笔端充满了宗教的智慧和哲学的趣味,这一点在后面其散文集《空山灵雨》分析中将更详细的介绍。他的早期创作虽离现实主义较远,但其小说取材独特,想像力奇特,情节曲折力气,感情真挚,充满浪漫气息及浓郁的南国风味异域情调,后期虽保持清新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具有写实倾向,如《危巢坠间》 关键词:宗教、哲学、浪漫主义、《空山灵雨》 前言:本篇论文主要从许地山对于宗教及哲学的感悟以及他的生平,从而分析他的作品艺术风格——浪漫色彩与写实骨骼的独到之处。 一、许地山的生平铸就其独特艺术魅力 初识许地山这位作家是大学文学课上王老师为我们介绍他的作品《空山灵雨》,初听这个四个字一种诗情画意朦胧美的感觉涌上心头,读过这部作品之后很欣赏他,查了一下他的资料才发现,这样一位意蕴深刻的作家果然很不简单。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台南的一个爱国家庭,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1917年考入燕山大学,1922年留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期间他便呀扭宗教与哲学,我认为正是由于他对宗教(佛教、基督)的内在感情的体验使他成为区别于其他乡土回忆者的浪漫主义传奇风格的小说家。 许地山对哲学和文字改革也有深入研究。许地山被喻为现代文坛上的“奇才”,他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成为“思想史、宗教史,文学史上不可复得的化石”,浪漫主义风度下写实,写实主义色彩下浪漫的风格一直贯穿着他写作的始终。 许地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作家,在新文学上具有一定好评,1921年1月他与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人在北平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创办了《小说月报》,从他20年代末以后写的小说,以《在费总理底客厅里》为标志,虽格调仍旧清新,但已转向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在众多新文学作家中,鲁迅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郁达夫的小说也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新文学中最独特的小说却是出自许地山之手。 秉承“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继承了俄国现实主义的深沉、冷峻风格,旗下作家创作出大量揭露社会,探讨人生的问题小说和写实小说。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员,许地山却是一枝独秀,在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命命鸟》后,一举轰动文坛。 我认为许地山小说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下以小说《命命鸟》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许地山小说的独特性体现在作品中的异域情调和宗教色彩。 从许地山的生活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地山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从小接受佛教的熏陶,曾经在佛教圣地仰光任教(这与小说《命命鸟》发生地在仰光不无关系),系统地研究道教,一度加入基督教成为一名基督徒。与宗教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为许地山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再加上小说总是发生在神秘传奇的异域,使看惯了描写黑暗的现实社会的读者不由自主地想探求小说中所讲的故事。 在《命命鸟》的开篇作者便写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氛围,“那所屋子是佛教青年会的法轮学校。……壁上挂的都是释迦应化的事迹,当中悬着一个卍字徽章和一个时计。一进门就知那是佛教的经堂。”①这样的独特的环境描写使人不得不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下去。 许地山的作品总是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不仅是为了在内容上显得独特,他“将宗教伦理化,以为人生多恶,借助宗教弃恶扬善。”②。利用宗教的教化意义平静心灵,造化社会。 第二,许地山小说所阐释的人生观与当时多数人格格不入。 虽说是独特性,这一点也是许地山作品备受争议的焦点。“五四”新文学强调“文学应反映社会的现象,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问题。”③。提倡以积极进步的态度进行文学创作。然而许地山的作品中直接成为了他抒发主观感情的渠道,他提出“智慧宝、人生宝、美丽宝”,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生观的。④ 很多学者认为许地山的人生观过于消极,与“五四”新文学的时代精神不符。 诚然,佛教“一切皆苦”的观点对许地山影响颇深,使他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但另一方面,许地山的作品中还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和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这种思想使他像其他作家一样关注现实,同情弱者,痛恨黑暗。很多人认为在《命命鸟》的结尾写到敏明和加陵投水殉情是消极厌世的表现,“那时月光更是明亮。树林里萤火无千无万地闪来闪去,好像那世界的人物来赴他们的喜筵一样。……他们走入水里,好像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般自在,毫无一点畏缩。在月光水影中,还听见加陵说:‘咱们是生命的旅客,现在要到那个新世界,是在叫我快乐得很。’”⑤从这段唯美动人的描写中,我不能感到一点消极的情绪,甚至感觉到的是一种寻求新生的喜悦之情。或许作者是用反语的方式表达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吧。后期许地山的创作确实更加正视现实,更加直接地进行批判。激进的爱国主义代替了平和的人道主义。这里不加赘述。 第三,许地山的作品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这是他的作品独特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一员,本着“为人生而艺术”。而他的作品总是被归入浪漫主义的抒情小说中。同是浪漫主义,许地山的浪漫与郁达夫的浪漫还有着很大差别。 不消说,许地山的作品中在异域情调中发生的蒙着宗教面纱的恋爱故事是浪漫的。同时,他在作品中阐释人生时的主观抒情更是浪漫主义的特征。如果借此就定论许地山的作品属于浪漫主义,这是片面的。许地山作品的字里行间还流露着现实主义的痕记,这表现在作者以温婉的笔调书写对封建礼教的严苛批判上。《命命鸟》中,敏明的父亲为了拆散女儿与加陵,甚至找到了蛊师,这也成为敏明精神异常,两人走向自杀的直接原因。⑥许地山这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同时还深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泰戈尔淡泊名利、主张大公、卑谦,同情下层的“平民主义”、

许地山作品

许地山作品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许地山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 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1]

最新-许地山的作品 精品

许地山的作品 篇一:许地山作品许地山作品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 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许地山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 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 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 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

许地山

默默无闻的真大家 ——许地山先生 “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 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小说 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 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 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 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 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甲午战 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 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 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 山还不满三岁。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 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一 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

第二师范做教员。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 作三年。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一九一七年赴北京 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 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一般 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他初入燕京大学时 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 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 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 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这样 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这副长相是曾经饱读诗 书的秀才吗?这身打扮像是出海住过外国的学子吗?正因为如此, 初进燕大时大家看不惯他,他也只好独来独往,落落寡合。同学们 赠给了他一个外号,叫他“许真人”。现象不可能长久掩盖本质, 学生们过的是集体生活,逐渐地同学们对他熟悉起来。和他接触后,才知道他会说厦门话、广州话、北京话,懂得英文、德文、梵文等 多种外国文字;待人和蔼,总是满面春风乐呵呵的;并且很有文才,

许地山先生有什么作品

许地山先生有什么作品;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相关著作;《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换巢鸾凤》;《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解放者》(短篇小说许地山先生有什么作品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O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著作书目 《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相关著作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换巢鸾凤》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花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落花生达衷集》编纂,1931,商务

许地山作品及人物简介

著作书目语体文法大纲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换巢鸾凤》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华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 《落花生达衷集》编纂,1931,商务 [翻译书目] 孟加拉民间故事印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 二十夜间英国贝恩编,1955,作家 大阳底下降英国贝恩编,1956,作家 《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 人物简介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同学。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再加上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简介 篇一:许地山 默默无闻的真大家 ——许地山先生 “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小说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 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甲午战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山还不满三岁。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一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

第二师范做教员。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作三年。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一九一七年赴北京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一般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他初入燕京大学时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这样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这副长相是曾经饱读诗书的秀才吗?这身打扮像是出海住过外国的学子吗?正因为如此,初进燕大时大家看不惯他,他也只好独来独往,落落寡合。同学们赠给了他一个外号,叫他“许真人”。现象不可能长久掩盖本质,学生们过的是集体生活,逐渐地同学们对他熟悉起来。和他接触后,才知道他会说厦门话、广州话、北京话,懂得英文、德文、梵文等多种外国文字;待人和蔼,总是满面春风乐呵呵的;并且很有文才, 时常替同学改对联,撰文稿。不久,他就和一些同学交上了知心朋友,人家也不觉得他的傻气和怪气了。一九二0年毕业于燕大,得

许地山先生作品

许地山(1893年2月出生于台湾,许地山1941年8月病逝),笔名落花生,中国现代作家。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1年,与矛盾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学。1927年,回到中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执教。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O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 许地山的作品把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相融合,使散文发展成一个和谐的境界。 ——沈从文

许地山是一位将苦难意识发挥到极致的作家。他用短暂而又闪耀着光芒的一生,将精神的追求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成为中国主观型小说的一枝奇葩。[3] ——陈鹤、丁颖 《落花生》平易、浅显、简洁,全文不过500多字,一望而知其寓意,但它并不浅薄。它那平易的话语,讲的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毫无故弄玄虚,自作高深莫测之态。有的只是谆谆的教诲,切实的希望。然而就是这平易浅显的常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悟出它的真谛,并付诸自己行动。[5] ——王天海 许地山的创作并不是以激烈的揭露批判社会问题为特色,也不从政治和社会角度来“为人生”,他的“为人生”使命的完成,是以其特有的情怀,从人生的真谛、生活意义的角度来思考人生的存在问题,寻求生存对自我的意义,并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与独立的精神个性。[6] ——沈庆力

许地山介绍及相关作品集

许地山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台湾台南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学者、基督徒。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落华生),以字行。许地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在大学开梵文课的华人第一人和当代华人研究印度学的先行者,先前只有陈寅恪的梵文老师,西方汉学家钢和泰教授在北大教过梵文,学生有罗世方等人,编有北京商务印书馆版《梵语课本》和《梵语诗文图解》等书籍。 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 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 许地山的好友老舍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渡而病逝。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着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0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许地山是老舍先生“最好的朋友”。他们早在到英国之前,就有密切的关系。当时许地山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和青年教员,老舍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他们在一个教会里帮忙做“社会服务”义工而结识,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这主要的原因就是:许地山有学问而没有架子,“他爱说笑话,俗的雅的都有”。这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后回忆的印象。 1924年许地山和老舍都到了英国。许地山到牛津大学神学系学比较宗教学,此外还研究人类学、民俗学、文学、考古学,学过梵文和巴利文。他们在英国的留学生活是清贫的。

许地山先生

许地山和他的作品 花生是生长在泥土里的,并不好看。剥了壳子吃起来,相香,好吃,可以做成多种食品,还可以制油。一九二一年和一大二二年许地山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发表时他以落华生作为笔名。《小说月报》十三卷四月号起陆续刊载的他的《空山灵雨》,其中有一篇散文,题名《落花生》,它说,花生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作者如此赞美落花生,对落花生这种质朴的爱好以及评语,恰如是他对自己一生治学处世的基本态度的自我鉴定。 一少年——“许真人”——教授一八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许地山出生于台湾,是许家的第四个儿子,名赞堃,字地山。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一年。甲午战败后,清廷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爆发了民族革命,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进士出身),担任筹防局统领据守台南;台南陷落后,遂携带全家渡海迁移福建龙溪(即漳州)。这一年是一八九五年,许地山还不满三岁。后来他的父亲在广东阳江等地做县知事,许地山即随父亲在广东读书,先是攻读于私塾,十八岁毕业于随宦中学。一九一二年十九岁上因家境衰落,不得不自立谋生,进入福建省漳州第二师范做教员。一九一三年出国去缅甸仰光中学任教,在那里工作三年。一九一六年回国任漳州华英学校教员。一九一七年赴北京至燕京大学学习。 许地山幼年生长于一个台湾爱国者的家庭,读经史,习孔孟,受的是诗书传家的封建教育。少年时期又适逢辛亥革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他既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世家子弟,也不是具有一般维新思想企图任重致远的青年,他有他的性格。他初入燕京大学时被同学们视为怪人,看做傻子。有人说许地山是怪人,其怪有三:天天练习写钟鼎文(其实是写梵文),此其一怪;每日总是穿着下缘毛边的灰布大褂,不理发,头发留得很长,二怪也;三怪是吃窝头(那时华北闹旱灾,学生每周吃三次窝头)不吃菜而蘸糖。这样的一位怪模怪样的学生,又长着一副紫膛面孔,嘴巴老像是开口笑着,岂不怪吗?如若不怪,那就是傻子了。这副长相是曾经饱读诗书的秀才吗?这身打扮像是出海住过外国的学子吗?正因为如此,初进燕大时大家看不惯他,他也只好独来独往,落落寡合。同学们赠给了他一个外号,叫他“许真人”。现象不可能长久掩盖本质,学生们过的是集体生活,逐渐地同学们对他熟悉起来。和他接触后,才知道他会说厦门话、广州话、北京话,懂得英文、德文、梵文等多种外国文字;待人和蔼,总是满面春风乐呵呵的;并且很有文才,时常替同学改对联,撰文稿。不久,他就和一些同学交上了知心朋友,人家也不觉得他的傻气和怪气了。一九二0 年毕业于燕大,得文学士学位,接着又入燕大宗教学院学习。 他在校刻苦学习,勤奋读书,可是他不选国文课,他说“我瞧不起这里的国文”,话虽说得近乎狂妄,实际上当时教国文的几位老夫子确实十分陈腐迂阔,说不上真才实学。除文学院和宗教学院的课程外,他还挤时间学习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和研读历史考据等资料。他也并非绝对埋首于故纸堆中不问国是,一九一九年为了反对曹汝霖、章宗祥等的卖国行为,他曾参加五四运动游行示威的先锋行列,他和广大青年一起猛烈地向传统的旧礼教开火,他向往的是一个实行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一九二O年,他和郑振锋、瞿秋白、瞿世英、耿济之等合编了一种刊物《新社会旬刊》,这是一种谈青年修养、介绍科学知识,和讨论社会革命宣传反帝反封建的刊物。许地山当时为刊物写过一些文章。有人(案是白序之,在一九四一年二十八期《燕京新闻·副叶》上作《悲哀的回忆》一文所述)记得他发表过一篇文章,是讲丘八为什么强奸的问题,全文似乎满篇痛骂丘八,可是他还从生理、心理上来分析问题,许地山决非原恕这种暴行,此文之例不过说明他有独特的见解,认为很多社会现象和残忍行为必须追根溯源,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许地山作品《春桃》

30年代的北方农村,年轻姑娘春桃与李茂结为夫妻,但在新婚之夜被土匪冲散。李茂下落不明,春桃只好独自一人逃难到北平。途中与难民刘向高相识,二人同室栖身,相依为命,以捡破烂为生。三年后的一天,春桃在街上偶遇沿街乞讨的李茂,始知当年他被抓去当壮丁,后在军阀混战中失去双腿。春桃不忍看他流落街头,便把他领回家。然而,半间破屋,一铺土炕,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又怎么生活呢?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更使人难以忍受。为此,李茂曾与向高私下商定,将春桃“卖”给向高为妻,遭春桃训斥。向高不忍心让春桃过这种尴尬的日子,离家出走。深爱着向高的春桃四处寻找未果,返家后发现李茂上吊自缢,遂将他救下。不久,四处流浪·的向高在爱情的驱使下,又回到春桃身边。 在今天看来,这真是个离奇的人间故事。 故事的前半部分,在许地山写作的那个年代,说不准这是稀松平常的事。战乱纷争,有多少家庭离散。到处拉丁,有多少男人扛上枪杆。被迫离巢的男人展转各异县,孤独留守的女人亦在战火中被迫流走他乡。男人无音信,女人失依靠。在为生活的奔波中,女人与同是沦落人的男子结识。为了过活,也为了同苦的情谊,女人与这另一男人同了伙。可这故事开头处奇在,春桃和李茂只做了一夜夫妻。只因他们婚礼的第二天,李茂就被抓了丁。更奇处还在这故事后半部分,春桃和刘向高合了伙四五年,沦为乞丐并在战火中折了腿的李茂竟与春桃不期而遇。他乡遇故人,此处却充满尴尬。向高说,我走,让你们团圆。李茂说,我走,让你们好好过日子。春桃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我怎能把失去双腿无法过活的你抛弃。此时的春桃,靠沿途嚷“烂字纸换取灯儿”过日子。向高识字,是她的得力助手,能从烂字纸堆里淘出王爷的龙凤帖和印着端明殿御宝的纸来。他们刚好缺一个帮手,帮着他们给烂字纸堆分类,挑出值钱的,捆好不值钱的。可是,二男一女一屋,能成吗。向高和李茂别扭。可春桃认准了要这样。在她眼里,生存最重要,讲情义最重要。于是结局就是这样。向高和李茂向美丽而倔强的春桃屈服了。他们打好商量,在城里,向高是户主,李茂是同居,回乡下,李茂是户主,向高是同居。 一妻二夫,真是不可思议的结局。 生存的理由战胜了一夫一妻制的一般伦理。 有评论认为,“小说歌颂了劳动妇女的高尚品质与奋斗精神,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蓬勃朝气与旺盛生命力”。的确,春桃的身上体现了劳动妇女的强悍不屈与独立精神。但更引人注目和耐人寻味的是,春桃性格中的这种独立品质恰恰是在她对婚姻家庭问题的处理上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正是她在婚恋方面种种卓尔不群的举动,丰富了她独立人格的精神内涵,从而亦使她迥异于其他文学女性而独具风采 有人说《春桃》中的两个男人是悲哀的,一个是和自己没有婚姻关系的同居人,一个是和自己有名分的丈夫。两个男人都爱着春桃,都离不开春桃,但春桃对刘向高的爱情和对李茂的道义都无法割舍,于是打算合开个“三人公司”。但在那时,甚至到现在,在传统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下,谁能轻易地接受这样一女两男的组合,谁能对二男一女同睡一铺炕上不予置评。直到现在一般人还不能摆脱原始的夫权和父权思想。所以闲言碎语是难免的,李茂怕被别人说自己是“王八”,刘向高直被同行的人笑话,即使他们俩能和睦相处也抵不过外界种种的流言。对于那些评价,男人是无法不介意的,他们有他们所看重的尊严。到后来导致刘向高出走,李茂上吊,两个男人心中万分的无奈与矛盾达到了顶峰。但是两个男人最后还是无法离开,刘向高说:“我不能离开你,我的事情都是你成全的。我知道你要我帮忙。我不能无情无义。”李茂断了两条腿生活无法自理。离开了这个女人,他们都很难活下去。在许地山的笔下,女性意识的提高,而男性则变成需要依附于女性的可怜虫。他们的悲哀体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到最后他们俩依然不能释怀,还是无奈地定下了一个各自觉得能说服自己的协议。他们是无奈的,也是悲哀的。 许地山关注女性的同时,也赋予了男性的悲哀。在他的笔下,在女性意识逐增强,形象

许地山先生一生写了多少文学作品

许地山先生一生写了多少文学作品 概述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 许地山书法梵文作品 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现在徐闻县有他的故居。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祖籍广东竭阳。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问题小说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 名作解读 《命命鸟》写一对缅甸青年加陵和敏明的爱情故事。敏明与加陵相爱,但父亲要敏明专心作戏子,不让上学,加陵进了仰光高等学校,他们的爱情遭到家人反对。敏明在梦幻中见到极乐世界中美丽的命命鸟,为追求自由爱情,敏明和加陵携手投水自尽,去做了极乐世界的命命鸟。小说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最乐的宗教精神。 相关著作 《缀网劳蛛》主人公尚洁原是童养媳,后与帮助她逃离婆家的长孙可望结婚,但他们的婚姻没有爱情。尚洁恪守妇道,顺从命运,坦然的面对生活。一天,尚洁救了一名窃贼,被可望误会以为他们间有暧昧关系,刺伤了尚洁。可望提出离婚,教会也剥夺了尚洁赴圣宴的权利,尚洁没有辩解,仍以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人生的信念,到一个岛上生活,养育子女。可望在牧师的教诲下觉悟到了自己的过错,把尚洁接回家,尚洁回家后生活坦然,对谁也没有怪罪,相信人的命运如蜘蛛补网一样,不得不如此。小说表现了宗教的慈爱、博爱与道德、人性的冲突,表现了顺其自然,与世无争的观点。对人生和命运的隐喻:人生如网,任其而过,与世无争,顺应天命。 "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放出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远;可是等到粘着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的破发。一旦破了,它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

许地山作品的道家文化意蕴

许地山作品的道家文化意蕴——以《暗途》为例 黄林非 许地山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多种宗教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中留下了较为清晰的 佛、道、耶、乃至伊斯兰教文化的印痕。而在这众多的宗教文化之中,道家文 化对许地山的影响可谓沦肌浃髓,已不止于表面意义上的语汇或意象的借用。 在《道教史》一书中,许地山对道家思想十分推崇。他指出,"道家思想可以 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在中国,"道家思想是国民思想底中心,大有'仁者 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①作为一个深受中 国古老传统浸染且对道家有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的作家,许地山的创作与老庄 学说有斩不断的内在关联。《暗途》这篇作品,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证。 《暗途》篇幅不长,全文共六百余字。作品写的是吾威要在夜间走山路回家, 他的朋友考虑到路途崎岖,"难保没有危险",便执意要他带上一盏灯。吾威却 坚辞不受,他说:"满山都没有光,若是我提着灯走,也不过是照得三两步远; 且要累得满山底昆虫都不安。""这一点的光可以把那照不着的地方越显得危险, 越能使我害怕。"因此,"不如我空着手走"。吾威于是在密林的暗夜里前行,不 仅没有一点恐慌,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蔓草中飞出来点点萤火,那是他 的朋友不能为他点的小小灯笼。那天晚上,他既没有跌到,也没有遇到毒虫野 兽。吾威安然地回到了家里。 要把握这篇作品的思想意蕴,不妨从分析作品中的"灯"这一意象入手。有些论 者仅凭作品中出现了"灯"这一意象,即推知作者受佛教思想影响很深,其实不 然。佛家对于师徒之间传授衣钵,确实有所谓的"传灯"之说。佛家智慧的"灯" 可以让人从"无明"中解脱,从而自拔于烦恼与昏朦之境。而在《暗途》中,均 哥执意要替吾威点上一盏灯,吾威却以灯为累赘,他宁肯在暗途中无所羁绊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