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的调节

眼的调节
眼的调节

眼的调节

2011-09-09 15:32

调节功能的测试

正视眼是当调节静止时,从无限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形成焦点在视网膜上,因此看远清楚;而近处物体( A )所发出的光线为散开光线,如果人眼的屈光系统的屈光力不改变的话,势必结像于视网膜后( A ' ),即看近不清,但对于正视眼的人来说,看近清楚,也就是意味着我们视远和视近时的屈光力不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人眼在看近处物体时,屈光力增加,这种人眼自动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以达到明视的作用称为眼的调节(图 3-1.1 )

图 3-1.1 :眼的调节

调节远点:当人眼在调节静止时,所能看清的最远一点称为调节远点;

调节近点:当眼在动用最大的调节力时,所能看清楚的那一点称为调节近点;

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近点间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调节达到明视,这范围即称调节范围;

调节力: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屈光力,以屈光度( D )为单位来表示。

1

调节力=────────

调节距离( m )

调节广度: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称作调节广度(绝对调

节力,最大调节力)。每个人的调节广度并不相同,大体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可动用调节力逐渐下降,这意味着调节范围的减小、调节近点远移,因此使视近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阅读需求。所以调节功能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被检者的视觉质量,因此调节功能的测定是视功能检查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调节功能测试内容:

在双眼视检查中,调节功能测试应包括调节广度、调节滞后、调节灵敏度和正负相对调节的检查。

调节测试的内容

调节广度移近法

镜片法

调节灵敏度+/-2.00 的翻转拍

调节滞后MEM 检影

FCC 实验

正负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

正相对调节

1 、调节广度( 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 )的测试

调节广度:测试方法有移近法和镜片法,另外还可以按照年龄从 DONDER ' S 表查出和根据 HOSTETTER 公式计算求得:

1 )移近法 (Push up method)

移近法是通过物体的逐渐移近使光线的发散度增加来刺激调节产生。

步骤:

( 1 )、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 2 )、遮盖左眼,测右眼的调节广度

( 3 )、令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远视力)的上一行视标,缓慢向患者移近,直至视标持续模糊

( 4 )、记录距离

( 5 )、距离的倒数即为右眼的调节广度(例如,在眼前 10 厘米处开始模糊,调节广度为 0.1m 的倒数即 10D )

( 6 )遮盖右眼,检查左眼,重复( 3 )-( 5 )步,检查左眼的调节广度

( 7 )打开双眼,重复( 3 )-( 5 )步,检查双眼的调节广度

记录: OD :() OS :() OU :()

2 )、镜片法: (minus to blur and plus to blur)

镜片法是通过眼前增加正或负镜来放松或刺激调节,获得调节广度的具体值。

具体步骤:

( 1 )、完全矫正患者的屈光不正

( 2 )、将近用视力表固定于 40cm ,打开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

( 3 )、遮盖左眼,检查右眼

( 4 )、瞩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中最佳视力(远视力)的上一行视标,患者有两种情况,一为看清,另一种为看不清

( 5 )、如看清,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至少为 2.5D ,此时在患者眼前以- 0.25D 为一档缓慢增加负镜片(其间隔时间为 5 ″ ~10 ″以保证患者在每次增加镜片之后有充足的时间恢复视标的清晰)直到患者所看的视标变为持续模糊,记录最后清晰时增加的负镜度数。调节广度等于增加的负镜度数绝对值加上 2.5D ( 40cm 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例如:在患者眼前加 -2.50D 持续模糊,最后清晰的负镜度数为 -2.25D ,患者的调节广度为 2.25+2.5=4.75D 。

( 6 )、如果患者看不清 40cm 处的视标,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不足 2.5D ,此时在眼前增加正镜片,缓慢增加,直到刚刚能看清视标,记录所加正镜片的度数。调节广度等于 2.5D ( 40cm 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减去增加的正镜度数。

( 7 )、遮盖右眼,打开左眼,重复( 4 ) -(6) 步,测量左眼的调节广度。

( 8 )、打开双眼,重复( 4 ) - ( 6 )步,检查双眼的调节广度。

注意:由于采用移近法时,视标移近产生近感性调节和视标变大,因此结果较镜片法高大约 2D 。

3 ) .Donder's 表

年龄近点( CM )调节广度( D )

10 7 14

20 10 10

30 14 7

40 22 4.5

50 40 2.5

60 100 1

4 ) . 公式: Hofstetter 在 20 世纪 50 年代,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统计,提出年龄与调节幅度关系的经验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 =15-0.25 ×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 =18.5-0.30 ×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 =25-0.40 ×年龄

2、调节滞后的测定

1 ) .FCC 试验( Fused Cross Cylinder )交叉十字视标试验:

原理: FCC 试验是检查双眼注视状态下,观察近距离物体时患者的调节状态,调节超前亦或调节滞后,也经常应用在确定老视患者的试验性下加光。所谓调节滞后是指调节反应量小于调节刺激量,调节超前指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激量。例如观看 40cm 处物体,调节刺激量即为 1/0.4=2.5D ,而如果患者动用的调节力为 2.0D ,此即为调节滞后 0.50D ;若患者动用调节力为

3.0D ,则为调节超前 0.50D 。

测定步骤:

( 1 )、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 2 )、拉下近用视力表杆(此时瞳距自动调整为近用瞳距,如果综合验光仪的瞳距不能自动调整,则进行手动调节),固定近用视力表盘于 40cm ,旋转近用视力表盘,使十字条栅视标位于眼前(如图示),(旋暗照明,防止焦深的影响)

( 3 )、在两眼前放置力量为+ / - 0.50D 交叉圆柱镜,注意负柱轴位为 90 О,正轴在 180 О,十字条栅通过这样放置的交叉柱镜形成前后两条焦线,横线在前,竖线在后,如图 2 )。

图 2 : FCC 的视标及在人眼的成像

( 4 )、令患者报告是横线清楚还是竖线清楚。如横线清晰,继续第 5 步,如竖线清晰,继续第 6 步

① 横竖线的清晰度相同:调节刺激等于调节反应,最小弥散圆落于视网膜上,使横焦线位于网膜前,竖焦线位于网膜后,距离相同,患者感觉横线竖线一样清晰;② 竖线较横线清楚:最小弥散圆落于视网膜之前,竖线距离视网膜比横线距离视网膜近,调节反应大于调节刺激,调节超前;③横线较竖线清楚:最小弥散圆落于视网膜之后,竖线距离视网膜比横线距离视网膜远,调节反应小于调节刺激,调节滞后。

( 5 )、在双眼前以+ 0.25D 为一档逐渐增加正镜片,直至横竖线一样清晰。

例:增加+ 0.50D 的正镜片,横竖线一样清楚,说明患者调节力滞后 0.50D ,老视患者的试验性近附加 add = 0.50D

( 6 )、翻转交叉圆柱镜,如患者报告横线清晰,则结束,如仍报告竖线清晰,则患者对竖线优先选择,该实验对这类人群不适合。

2 )动态视网膜检影( MEM 实验)

目的:动态视网膜检影有助于估计调节反应。

步骤:

( 1 )、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 2 )、将合适的动态视网膜卡片固定于检影镜上

( 3 )、调整照度为患者习惯使用的亮度

( 4 )、沿水平方向进行视网膜检影

( 5 )、记录结果

注意:在被测眼前增加镜片时一定要快,因为长时间在眼前放置镜片会改变调节。

正常值: +0.25D-+0.50D

3 、调节灵敏度 (Accommodation facility)

目的:评估调节的灵敏度

测试步骤:

( 1 )、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 2 )、患者配戴偏振眼镜看 Bernel#9 Vectogram 视标(偏振视标),视标放置在 40 厘米处

( 3 )、确定双眼未被遮盖,令患者通过 + 2.00DS 的镜片,开始计时,一清楚时即翻转至— 2.00DS ,记录 60 秒内翻转的环数和有困难的镜片,一环包括 +2.00 和— 2.00 。

( 4 )、如果患者未达到标准值,则移走偏振镜和偏振视标,遮住患者的左眼,重复第三步,记录结果;然后遮盖右眼,重复第三步,记录

( 5 )、标准值(双眼): 6 岁: 3.0cpm

7 岁: 3.5cpm

8-12 岁: 5.0cpm

13-30 岁: 8.0cpm

30-40 岁: 9.0cpm

(单眼): 6 岁: 5.5cpm

7 岁 6.5cpm

8-12 岁 7.0cpm

13-30 岁 11.0cpm

( 6 )、结果分析:由于测试为双眼状态,因此调节和集合的异常都将对结果产生影响,临床上,如果双眼测试的结果正常,往往意味着在这两方面的功能都正常;如果患者不能通过双眼测试则应进行单眼测试,如也不通过,可以肯定有调节问题,如果通过了单眼测试,则往往说明患者是双眼视功能异常。

4 、正相对调节( PRA )及负相对调节( NRA )的测定:

定义:正负相对调节是指在双眼注视状态下,患者的集合保持不变时调节能增加或减小的能力。 NRA/PRA 的测定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分析,同时也是精确老视患者下加光的方法之一。

步骤:

( 1 )、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对老视患者附加试验性近用处方

( 2 )、拉下近用视力杆并固定近用视力表于 40cm ,打开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

( 3 )、调整为近用瞳距旋钮并确保双眼无遮盖

( 4 )嘱患者注意观看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确保视标清晰

( 5 )先测量 NRA ,于双眼前增加正镜片,每次增加+ 0.25D ,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因为负相对调节为放松实验而正相对调节为刺激实验)

( 6 )记录增加的正镜片总量,即为负相对调节( NRA )的量

( 7 )撤掉所加的正镜片,恢复到 NRA 检查前的双眼基础状态:

( 8 )再一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

( 9 )测量 PRA ,于双眼前增加负镜片,每次增加- 0.25D ,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

( 10 )记录增加的负镜片总量,即为患者的正相对调节( PRA )的量。

对于老视患者,如果 NRA 与 PRA 的绝对值相等,说明试验性下加光度数准确,如果不相等,则度数应该调整,方法为将正负相对调节相加除 2 ,加在试验性下加光上。例:患者试验性下加光为 +1.75D , NRA=+2.00D ,

PRA=-2.50D ,则患者最后处方为 +1.75+ ( -0.25 ) =+1.50D

( 1 )、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对老视患者附加试验性近用处方

( 2 )、拉下近用视力杆并固定近用视力表于 40cm ,打开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

( 3 )、调整为近用瞳距旋钮并确保双眼无遮盖

( 4 )嘱患者注意观看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确保视标清晰

( 5 )先测量 NRA ,于双眼前增加正镜片,每次增加+ 0.25D ,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因为负相对调节为放松实验而正相对调节为刺激实验)

( 6 )记录增加的正镜片总量,即为负相对调节( NRA )的量

( 7 )撤掉所加的正镜片,恢复到 NRA 检查前的双眼基础状态:

( 8 )再一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

( 9 )测量 PRA ,于双眼前增加负镜片,每次增加- 0.25D ,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

( 10 )记录增加的负镜片总量,即为患者的正相对调节( PRA )的量。

眼的调节

眼的调节 2011-09-09 15:32 调节功能的测试 正视眼是当调节静止时,从无限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形成焦点在视网膜上,因此看远清楚;而近处物体( A )所发出的光线为散开光线,如果人眼的屈光系统的屈光力不改变的话,势必结像于视网膜后( A ' ),即看近不清,但对于正视眼的人来说,看近清楚,也就是意味着我们视远和视近时的屈光力不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人眼在看近处物体时,屈光力增加,这种人眼自动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以达到明视的作用称为眼的调节(图 3-1.1 ) 图 3-1.1 :眼的调节 调节远点:当人眼在调节静止时,所能看清的最远一点称为调节远点; 调节近点:当眼在动用最大的调节力时,所能看清楚的那一点称为调节近点; 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近点间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调节达到明视,这范围即称调节范围; 调节力: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屈光力,以屈光度( D )为单位来表示。 1 调节力=──────── 调节距离( m ) 调节广度: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称作调节广度(绝对调

节力,最大调节力)。每个人的调节广度并不相同,大体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可动用调节力逐渐下降,这意味着调节范围的减小、调节近点远移,因此使视近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阅读需求。所以调节功能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被检者的视觉质量,因此调节功能的测定是视功能检查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调节功能测试内容: 在双眼视检查中,调节功能测试应包括调节广度、调节滞后、调节灵敏度和正负相对调节的检查。 调节测试的内容 调节广度移近法 镜片法 调节灵敏度+/-2.00 的翻转拍 调节滞后MEM 检影 FCC 实验 正负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 正相对调节 1 、调节广度( 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 )的测试 调节广度:测试方法有移近法和镜片法,另外还可以按照年龄从 DONDER ' S 表查出和根据 HOSTETTER 公式计算求得: 1 )移近法 (Push up method) 移近法是通过物体的逐渐移近使光线的发散度增加来刺激调节产生。 步骤: ( 1 )、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 2 )、遮盖左眼,测右眼的调节广度 ( 3 )、令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远视力)的上一行视标,缓慢向患者移近,直至视标持续模糊 ( 4 )、记录距离 ( 5 )、距离的倒数即为右眼的调节广度(例如,在眼前 10 厘米处开始模糊,调节广度为 0.1m 的倒数即 10D )

绿地对环境的作用

浅谈城市园林绿地对人居环境的作用 西安市园林技工学校李宗保 摘要:我国当前正处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之中,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破坏生态平衡的矛盾,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着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呢?笔者认为,解决这些矛盾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大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园林绿地在城市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中的作用。以此来改善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但此目标的实施,必须有政府行为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人居环境质量改善提升 十八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同时带来的城市问题也日益加剧。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也进入到了加速阶段,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到了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日趋严重。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污染和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的矛盾,要求我们这些园林人必须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加大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扩大和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面积和质量,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规模的

需求。要充分发挥园林绿地在城市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中的作用,努力改善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状况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地,又是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过渡层次。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大,环境问题也不突出,但是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进程,完全改变了这一状况,人居环境在不同层面上,发生着惊人的改变,它已严重危机着人类的生存空间。20世纪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危机,是人类沿着工业文明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危机是全球范围的。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生态失衡的挑战,尤其是在城市这个人类聚居之处,人居环境的质量令人堪忧。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发展进入到了快车道,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的数量将超过农村。那么多的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城市,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形成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污染和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的矛盾,将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故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亟待改善和提升。 二. 城市园林绿地对人居环境的作用 城市园林绿地,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它

木质材料对室内环境湿度的调节功能

木质材料对室内环境湿度的调节功能 吴亚明 (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化学系 210037)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影响木材调湿性能的几大因素,弄清木材对环境湿度的调节功能及其规律。为住宅,图书馆,医院,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室内装饰时,更有效合理、更科学地利用木质材料来调节环境湿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木质室内装饰材料环境湿度调湿性能 1.研究背景 人类以木材构筑住宅源远流长,然而随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居住质量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择室内装修材料,美化住宅室内空间,营造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室内装修材料朝着环保化方向发展,即要求装修材料无毒,不污染环境,有益人类健康.而木材是一种天然有机生物体,是典型的无污染、对人类无害的自然材料.具有良好的环境功能,而木材的调湿性能作为木材所具备的独特性能,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木材重要的环境功能之一,也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因子[1]。可见对木材调湿性能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2.木材调湿性概述 2.1木材调湿性的定义 木材对环境的调湿作用是靠木材自身的吸湿和解吸作用来直接缓和室内湿度变化完成的。当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时木材会发生解湿;而当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升高时木材会发生吸湿[1]。 2.2木材调湿性的重要意义 2.2.1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人体通过皮肤或呼吸器官每天蒸发的水分量约为700-900ml,以此来调节体温。而人体蒸发水分量与皮肤表面积和环境湿度有关,因此相对湿度对通过皮肤进行的新陈代谢活动影响很大。研究表明木造房屋室内的年平均湿度比混凝土造房屋低8%~10%,从而有利于体内的水分移动保持体温促进新陈代谢[2]。 2.2.2对居住环境的意义 研究表明菌类的生存、精神病、自杀、性犯罪等均和环境的温、湿度密切相关。木材的调湿性能可以缓和室内的湿度变化,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促进身心健康。 2.2.3绿色的环境价值 利用木材或木质材料来调节环境湿度不但不破坏环境,还具有节能的优点。 3.木质材料对室内湿的影响 木质材料具有良好的环境湿度调节性能,能够缓和室内环境湿度的急剧变化。(见下表[1])若室内木质材料较少时,则其调湿效果不会很好,所以室内适宜的木材拥有量是调湿性能评价的的重要指标。则元京等采用温湿度自动记录仪对大型木造房屋的室内外的温湿度进行测

双眼视功能检查的作用、内容及方法

调节反应,调节滞后和调节超前的测量方法,正常值为+0.25~+0.75D。 1. 综合验光仪内置入被检者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将FCC视标置于近视标杆40㎝处,将两眼辅助镜片的±0.50转至90o位置(其负散轴位于90o),不需要额外增加照明,让被检者双眼睁开,注视40㎝处的FCC视标。 2. 被检者报告水平线较清晰,说明被检者为调节滞后,在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至横竖线条同样清晰,所增加的正球镜即为其调节滞后量。 3. 被检者报告垂直线清晰,说明被检者为调节超前,在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至横竖线条同样清晰,所增加的负球镜即为其调节超前量。 4. 若被检者报告水平线和垂直线同样清晰,说明被检者的调节反应量为零。

负相对调节,即在集合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双眼所能减少调节的能力,正常值为+2.25~+2.50D。 1. 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置于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良好照明。 2. 让被检者双眼同时注视40㎝近用视力表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 3. 在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开始变模糊,退回前一片。记录增加的正球镜度数,即为其负相对调节(NRA)。 4. 检测值正常说明无调节参与,测得的度数是真实度数; 检测值偏低说明有调节参与,即假性近视,需要散瞳处理; 检测值偏高说明负镜过矫或正镜欠矫。

正相对调节,即在集合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双眼所能增加调节的能力,正常值>-2.50D。 1. 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置于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良好照明。 2. 让被检者双眼同时注视40㎝近用视力表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 3. 在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记录增加的负球镜度数,即为其正相对调节(PRA)。 4. 检测值若低于验光测得近视增长的度数,被检者无法接受新眼镜,可通过调节训练; 5. PRA低加上外隐斜,看近必须要戴镜。

内环境调节)

内环境调节 1.(2013北京卷)3.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2.(2008山东理综3) 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冰盖之巅”。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3.(2007广东理基5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赖于正、负反馈调节。从总体来说,由正反馈调节完成的生理活动是A.温的维持 B.血糖浓度的稳定C.水盐平衡的调节 D.凝血过程 4.(2007海南生物9)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环境刺激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加 B.寒冷环境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机体散热减少 C.炎热环境刺激可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加,机体散热增加 D.极端炎热环境中,人体不能只靠神经和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 5.(2011福建卷)4.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6.(2009广东生物17)右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 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错误的叙述是 A.饮清水后约1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饮清水后0.5h,血液中的抗利尿素浓度降低 C.在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3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2009海南生物7) 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mL清水后,立即测量 尿流量。下列能正确表示从输尿管流出的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 线是 8(2009上海生命科学13)下列关于人体内血脂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液中甘油三酯可来自于小肠的乳糜微粒 B.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偏高会使高胆固醇血症 C.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与葡萄糖可以相互转化 D.脂高血糖素促进甘油三酯的分解

论运动对眼睛功能的调节作用

论运动对眼睛功能的调节作用 摘要: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又被称为“心灵的窗户”。大约有95%以上的信息来自视觉,由此可见,眼睛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然而,眼睛也是十分脆弱的,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它,善待它。除了可以用食物来调节眼睛的功能以外,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通过运动也可以很有效地调节眼睛的功能。本文正是从运动的角度,浅谈其对眼睛功能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运动;调节;眼睛;功能 眼睛的主要功能是看东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供人类眼睛看的东西越来越多,然而眼睛的功能似乎也在下降,越来越多的人患上近视、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很多人只知道食物对眼睛有好处。事实上,运动对眼睛的功能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一、眼睛的构成及功能 (一)眼睛的构成 眼睛主要是由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和折光系统构成。视网膜的周边分布着视杆细胞,它们对光的敏感性高,能在昏暗条件下感受光刺激而引起视觉,即具有晚光觉功能,分辨能力差,且无色觉,只能区别明暗。而视网膜的中央(特别是中央凹处)分布着视锥细胞,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在强光刺激下引起视觉,即具有昼光觉功能,分辨能力强,且能辨别颜色。 (二)眼睛的功能 眼睛看东西的功能,医学上称作视觉。“视觉与运动联系在一起”[1],它包括三方面:视力、色觉和立体觉,其中最主要的是视力,视力由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组成,周边视力又称视野,即看到的空间范围;中心视力即视锐敏度,通常称为视力,它又有远视力和近视力之分,远视力是指5米远距离的视力,近视力是放在眼前一尺处检查的视力。 眼睛看东西主要靠眼球,正常眼球是一个直径约24毫米的近似圆球体,它由眼球壁和包在眼球内的一些组织构成。简单地说,眼球就像照相机那样工作,(实际上照相机就是模仿眼睛设计出来的)。眼球壁有三层,外面一层厚厚白色的叫巩膜,俗称眼白,起保护眼内组织作用;外层的最前部有一个像圆窗户的透明膜叫角膜,相当于照相机的透明镜头,它让光线进入眼球内;中间一层棕黑色的叫葡萄膜或色素膜、血管膜,主要起遮光作用,就像照相机的暗盒,并起到供给营养作用。在它的最前部就是我们看到的黑眼珠,叫虹膜。黑眼珠的当中有一个小孔叫瞳孔,就像照相机的光圈,可随光线的强弱变大或缩小,控制光线进入眼球内,在虹膜的后面有一结构称睫状体,一般情况下看不见,它起调节焦点和生成房水的作用。最里层是接受光线的视网膜,类似照相机用的胶卷,眼球内的东西有三样:房水、晶体和玻璃体,房水是眼球内的营养液,晶体是一个扁圆形在凸透镜,类似于照相机的变焦镜头,它在睫状体的共同作用下,能调节眼眼清楚地看远、看近。像果冻一样的玻璃体,主要支撑眼球壁,保持眼球外形。 眼睛看东西时,光线从眼睛前面进入眼球,通过角膜、房水、瞳孔、晶体、玻璃体,到达视网膜,经过复杂的生物光化学反应,产生生物电流,由视神经(像电缆)传送到大脑,被感觉认识,这就形成了视觉。 二、运动对眼睛功能的调节作用 (一)球类运动的调节作用

【2017年整理】眼睛调节功能的测试

【2017年整理】眼睛调节功能的测试眼睛调节功能的测试 调节功能主要是维持患者视物的清晰,调节功能的下降,势必意味着调节范围的减小、调节近点远移,因此使视近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阅读需求。所以调节功能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被检者的视觉质量,因此调节功能的测定是视功能检查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双眼视检查中,调节功能测试应包括调节广度、调节滞后、调节灵敏度和正负相对调节的检查。 调节测试的内容 移近法 调节广度 镜片法 MEM检影 调节滞后 FCC实验 调节灵敏/-2.00的翻转拍 度 负相对调节正负相对 调节正相对调节 1、调节广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的 测试

调节广度即指注视远点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以屈光度表示,测试方法有移近法和镜片法,另外还可以按照年龄从DONDER’S表查出和根据HOSTETTER公式计算求得: 1) 2)、 4).公式:Hofstetter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统计,提出年龄与调节幅度关系的经验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 2、调节滞后的测 定 1)FCC试验(Fused Cross Cylinder)又称十字视标试验: 原理:FCC试验是检查双眼注视状态下,观察近距离物体时患者的调节状态,调节超前亦或调节滞后,也经常应用在确定老视患者的试验性下加光。所谓调节滞后是指调节反应量小于调节刺激量,调节超前指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激量。例如观看40cm处物体,调节刺激量即为1/0.4=2.5D,而如果患者动用的调节力为2.0D,此即为调节滞后0.50D;若患者动用调节力为3.0D,则为调节超前0.50D。测定方法: 1、双眼视窗内设置患者习惯的远用处方镜片或刚刚完全矫正后的远用视力镜片,并保证双眼视窗完全打开。 2、调整综合验光仪上的瞳距旋钮,使其符合患者的近用瞳距。 3、拉下近用视力表杆,固定近用视力表盘于40cm(相当于调节刺激为2.5D)。

人类环境的功能

对人类而言,环境功能是环境要素及由其构成的环境状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功能和作用,其功能非常广泛,大致包括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纳污功能。 1资源功能: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基本要素,人类,生物都是地球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生命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空气,水和食物是人体获得物质和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洁净的空气,洁净的水,无污染的土壤和食物是人类健康和世代繁衍的基本环境要素。环境为人类提供从事生产的资源基础。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耗竭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可耗竭资源是指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它的持续开采过程也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资源的蕴藏量为零时,就达到了耗竭状态。可再生资源是指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恢复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在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甚至不断增长。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导致可再生过程受阻,使蕴藏量不断减少,已致枯竭。 2生态功能: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环境不仅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资源,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需求。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是宝贵的财富,可成为旅游资源。优美舒适的环境可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愉悦,充满活力。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舒适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环境也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得以体现的必要条件。总而言之,环境是生态的前提。 3纳污功能:环境对废物具有消化和同化能力,即环境自净能力,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或消费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并排放到环境中,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生物降解等途径来消化,转化这些废物。只要这些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含量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不会受到损害,如果环境不具备这种自净能力,地球上的废物就会很快积累到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水平。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容量)与环境空间的大小,各环境要素的特性,污染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环境空间越大,环境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就越大,环境容量也就越大。对某种污染物而言,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不稳定,环境对它的自净能力也就越大。 人类环境组成复杂多变,其性质难以说清,但总的来说有三大功能是其共有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纳污功能,三大功能与其组成及特性息息相关,下面就分条解释。 首先是资源功能,环境的资源性特性就决定了它具有资源功能。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条件大都来自于环境,环境中含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矿石等各类资源,自然环境是孕育各种资源的场所。由于自然环境复杂多变且相对稳定,所以就为各种资源的产生提供了足够的外部条件,而且,环境的稳定性使得资源能够得到长时间的保存。并且,环境自身也是一种资源,旅游行业的发展正是把环境看做一种旅游资源,环境的差异与特征使得旅游行业不断的发展。但是有一定需要注意,其资源功能存在,但是并不是强大难以破坏的,因此我们需要小心适用,认真保护。 其次是生态功能。环境的构成要素中,有很多都是各种生物生存的必备条件,比如阳光、土壤、水源、大气等。并且,这些要素的变化都将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而环境构成要素中的植被等,自身就具有调节生态的功能。所谓生态功能,就是指调节生态结构,促进生态健康积极发展。环境中的许多要素都具有完善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使得环境自身就可以调节生态结构。虽然人类环境自身具有生态功能,可以调节我们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的积极健康发展,但是它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被我们破坏的部分超出了它所能调节修复的限度,那么生态环境被破坏也是必然的。 最后是纳污功能。环境作为一个空间概念,它的组成部分有许许多多。纳污功能是指它收纳污垢,接纳污染的能力。环境中的许多要素都具有这项功能,比如水、土壤、大气等,它们都具有纳污功能,但是由于

眼睛调节功能

眼睛调节功能的测试 1、调节:人眼自动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以达到明视的作用。 2、调节幅度:指注视远点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屈光度D表示 3、调节反应:指眼睛为了看清物体使用的实际的调节量 (1)调节滞后:指患者调节反应量小于调节刺激量 (2)调节超前:指患者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激量。 4、调节灵敏度:指调节刺激在不同水平变化时眼睛所做出的调节反应速度 5、负相对调节(NRA):测量的是人眼的调节放松的能力。 6、正相对调节(PRA):测量的是人眼的调节储备力。 调节功能主要是维持患者视物的清晰,调节功能的下降,势必意味着调节范围的减小、调节近点远移,因此使视近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阅读需求。所以调节功能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被检者的视觉质量,因此调节功能的测定是视功能检查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ON)的测试 调节幅度即指注视远点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以屈光度表示,测试方法有移近法和镜片法,另外还可以按照年龄从DONDER’S表查出和根据HOSTETTER公式计算求得:公式:Hofstetter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统计,提出年龄与调节幅度关系的经验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二、调节反应测定 1)FCC试验(Fused Cross Cylinder)又称十字视标试验: 原理:FCC试验是检查双眼注视状态下,观察近距离物体时 患者的调节状态,调节超前亦或调节滞后,也经常应用在确 定老视患者的试验性下加光。所谓调节滞后是指调节反应量 小于调节刺激量,调节超前指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 激量。例如观看40cm处物体,调节刺激量即为1/0.4=2.5D, 而如果患者动用的调节力为2.0D,此即为调节滞后0.50D;若患者动用调节力为3.0D,则为调节超前0.50D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一、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不确定性是当前组织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环境不确定性的很多维度(包括:动态性、复杂性、敌对性,包容性、稳定性和异质性等),都有可能对组织的结构、流程和管理决策造成影响。在公司创业导向研究领域,很多研究发现环境不确定性对创业导向的功效可以产生正向的调节效应。其中,Lumpkin和Dess[6]的研究表明,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创业导向与销售增长及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环境敌对性正向调节创业导向与销售增长及销售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在非营利组织情境下,Pearce等[12]的研究发现,环境的包容性对非营利组织创业导向的作用效果并不会产生调节效应。近年来,随着政府传统资助的减少以及非营利组织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利益相关群体和社会舆论等方面,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为探讨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提供了理想的分析情境。综上所述,提出研究假设:假设二:环境不确定性对非营利组织社会创业导向的作用效果有正向的调节效应。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 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取得实证分析所需要的数据资料,考虑到所选样本的代表性及问卷回收的可行性,选择医疗卫生、教育、社会服务3类非营利组织作为分析对象,取样集中在江西省内进行。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通过上门拜访、电子邮件发送和邮局寄送等多种途径

发放调查问卷,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107份来自上述3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 (二)变量测量 为确保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尽量采用国内外现有文献中已使用过的量表,并进一步通过对多家非营利组织的实地考察和预试,以评估问卷设计及测量题项在措辞和内容方面的适当性。根据访谈和预测试的结果,对调查问卷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所有量表的题项均采用李克特六点评分尺度,其中“1”表示“非常不符合”,“6”表示“非常符合”。借鉴Helm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将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创业导向分为创新性、行动领先和风险承担性三个维度进行测量[8],要求受访者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每个题项与组织客观情况的符合程度。综合Camarero、Garrido以及胡杨成等学者的研究,将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分解为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两个维度,要求受访者将组织过去两年来的表现与同行主要的非营利组织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选择适当的数字来表示其符合程度。参照Dess和Beard的研究,选择5个题项用于测度非营利组织所面临的不确定环境,要求受访者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每个题项与组织客观情况的符合程度。为了控制其他因素对社会创业导向和非营利组织绩效间的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选用组织年龄和组织规模(正式员工的数量)两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三、研究结果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对各变量测量工具的效度分析显示,在删除因子负荷系数小于

企业动态能力对战略导向选择的影响: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企业动态能力对战略导向选择的影响: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经营的大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在为企业带来了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未来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日益加剧要求企业通过选择能适应其变化的战略导向来指导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同时也要求企业内部通过使用能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和能力的有力支撑。那么,如何依据企业的动态能力和环境变化的程度来进行战略导向的选择,继而通过不断开发创新产品来适应并引导市场需求,从而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经营活动成败、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更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本研究引入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供给框架去探讨环境不确定影响动态能力和战略导向的关系的作用机制。 首先,从知识视角分析了动态能力影响战略导向的作用路径;其次,在探讨基于对信息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基础上,分析了环境不确定性对动态能力影响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作用机制;再次,通过构建二元回归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对数据进行验证;然后,针对实证检验结果,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讨论;最后,得出相应研究结论,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动态能力与战略导向选择的关系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具体如下:(1)由战略导向对识别能力偏回归系数(B=-2.895)为负的结果显示,识别能力越强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市场导向。识别能力对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进行快速感知,对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快速扫描,用较短的时间迅速为企业识别出能够使其在短期内取得创新绩效,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企业选择市场导向通过利用这些信息和资源在当前时刻快速占据市场份额。 (2)由战略导向对俘获能力和重组能力偏回归系数(B=1.819和B=1.101)为正的结果显示,俘获能力越强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技术导向,重组能力越强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技术导向。俘获能力将企业识别出的与企业既有的异质性知识捕捉进来,对其学习和吸收并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产生新资源;重组能力根据这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对其进行重新配置并更新组织惯例和结构。企业耗费一定的时间完成以上过程,选择技术导向通过较长一段时间对这些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处理,生产原创性高的创新产品使企业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并维持核心竞

双眼视功能检查的作用内容及其方法

双眼视功能检查的作用、内容及方法 一、BCC检查 调节反应,调节滞后和调节超前的测量方法,正常值为 +0.25~+0.75D。 1. 综合验光仪内置入被检者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将FCC视标置于近视标杆40㎝处,将两眼辅助镜片的±0.50转至90o位置(其负散轴位于90o),不需要额外增加照明,让被检者双眼睁开,注视40㎝处的FCC视标。 2. 被检者报告水平线较清晰,说明被检者为调节滞后,在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至横竖线条同样清晰,所增加的正球镜即为其调节滞后量。 3. 被检者报告垂直线清晰,说明被检者为调节超前,在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至横竖线条同样清晰,所增加的负球镜即为其调节超前量。 4. 若被检者报告水平线和垂直线同样清晰,说明被检者的调节反应量为零。 二、NRA检查 负相对调节,即在集合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双眼所能减少调节的能力,正常值为+2.25~+2.50D。 1. 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置于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良好照明。

2. 让被检者双眼同时注视40㎝近用视力表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 3. 在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开始变模糊,退回前一片。记录增加的正球镜度数,即为其负相对调节(NRA)。 4. 检测值正常说明无调节参与,测得的度数是真实度数;检测值偏低说明有调节参与,即假性近视,需要散瞳处理;检测值偏高说明负镜过矫或正镜欠矫。 三、PRA检查 正相对调节,即在集合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双眼所能增加调节的能力,正常值>-2.50D。 1. 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置于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良好照明。 2. 让被检者双眼同时注视40㎝近用视力表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 3. 在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记录增加的负球镜度数,即为其正相对调节(PRA)。 4. 检测值若低于验光测得近视增长的度数,被检者无法接受新眼镜,可通过调节训练; 5. PRA低加上外隐斜,看近必须要戴镜。 四、调节灵活度检查 调节灵活度是采用±2.00D翻转拍(Flipper拍)进行检查,

眼的调节与调节训练(上)

眼的调节与调节训练(上) 1、调节的溉念 我们在物理学上谈到屈光时一般是指一个透镜的焦点距离,也就是透镜的绝对屈光力。但在视光学临床上这种绝对屈光力却并不重要,对于眼睛和视觉而言,重要的是能否把外来的平行光在视网膜上形成理想的焦点,能否始终获得清晰的成像。所以,视光学所表示的屈光概念是眼睛后主焦点与视网膜两者位置的相互共系。如果后主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者称为正视眼,反之均称为非正式眼或屈光不正眼。正视眼指只依靠眼的静态屈光能力把远处物体的像聚焦在视网膜上,但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做精细工作和学习中,所要看的物体都在离眼很近的地方,这些近处物体所发的光都是散开的,如果眼睛不改变原有的屈光状态,物体的像就落在视网膜之后,在视网膜上形成不清楚的像。对于人类来说,为了把近距离物像从视网膜的后面合理的移动到视网膜上时,不像软体动物那样可以可以通过加长眼球的前后轴使视网膜后移,也不像某些鸟类那 样,用增加角膜弯曲度的办法使光的 聚集能山加大;更不像鱼类那样,通 过晶状体的向前移动使物像前移。人 眼是通过改变晶状休的形态、用增加 晶状体屈光力的办法来完成看清近 处物体的任务。这种在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屈光能力的改变现象,叫做眼的调节(见图1)。我们可以从表1中看到,调节式眼屈光系统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晶状体屈光度的改变。 表1眼调节时屈光系统的改变

2、调节机理的探讨 虽然关于调节的机理知己仍有相当大的争论,但现在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晶状体弯曲度的增加主要表现在前表面,静态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为10mm,当调节时便减为6mm。晶状体形态的改变,包括密度、折射率以及囊膜形态等的相应变化能够使眼睛聚集光线的能力增加,因而眼的后主焦点能按照需求予以改变。Helmholtz认为,晶状体是有弹性的,在正常状态下,晶状体被悬韧带的张力所牵拉使之变为扁平。在调解活动中,睫状肌的收缩减小了由睫状突所形成圆形的直径,因而使悬韧带放松,由于悬韧带放松,解除了对于晶状体的牵拉作用,于是晶状体成为球形。一般称Helmholtz的这种论点为弹性学说或松弛学说。而tscherning则认

眼的调节作用

眼的调节作用 眼能看清远物,又能明辨近处的目标,这种作用就称为眼的调节作用。调节作用主要是靠睫状肌的收缩和晶体固有的弹性。晶状体通过附着其赤道部囊膜上的睫状韧带与睫状体发生联系,在均匀一致的韧带牵引力影响下,晶体和弹性受到约束。保证其表面弯曲度保持不变,以适应其看清楚远处物体的需要。 当视线向眼前一定近距离目标注视时,也就是看近时,睫状肌开始收缩,睫状体和晶体赤道部之间的距离缩短,使睫状韧带松弛,它对晶体的牵引力减弱。此时晶体按其固有的本身的弹性,表面弯曲度增大,屈光力加大。结果使眼前来的分散光线入眼后,经屈折就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楚的图像。所以说,要充分发挥眼的调节作用,必须同时具有健全的睫状肌功能和晶体弹性。近视眼的医学代名词就是眼视觉能力调节障碍,也就是睫状肌由于长时间工作而疲劳引起功能性障碍。因此影响到了晶状体的自然功效的发挥。晶状体是人体的一个器官,长时间的处于一种状态,久而久之就会永远保持失去约束的状态,也就是晶体屈面弯曲度比原来大,这样就形成了近视。如果近视了不采取其他措施,只靠戴眼镜,睫状肌就会越来越得不到锻练,不能回到原来工作的位置,因此,要造成机能退化,而引起更严重的近视。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消除睫状肌的疲劳和痉挛,使其恢复原有的工作能力,来消除近视的状态。但是,近视了不戴眼镜,睫状肌会更加疲劳,更加得不到休息,更加没有充分恢复的时间了。这样问题就来了,不戴眼镜睫状肌工作强度更大,戴了眼镜睫状就没了锻炼的机会。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要想这个矛盾对立又统一,只有了解眼的屈光,眼的调节,眼的光学,眼的组织学,总之,你要了解眼的正常工作状态和不正常工作状态,才能做好近视的预防和治疗,才能很好的解决近视戴眼镜的矛盾。到那时你就知道该什么时候戴,该什么时候摘。总起来说你不能一天到晚戴眼镜。 一、眼看近看远时的状态 两眼平视,自然状态看前方时称为正视。正视眼看远的物体时,不用调节,物像正落于视网膜上,睫状肌处于休息状态。看近物体时若不予调节,则物像落于视网膜之后,所以眼的睫状肌收缩,晶体悬韧带变松,晶体前面由于自身弹性变凸,则其屈折力增加,使物像恰好落于视网膜上。在大脑中枢形成清晰图像。望远状态:正视眼望远时眼球处于休息状态,不需要调节。 看近状态:看近物体时眼球起调节作用,睫状肌收缩,晶体韧带放松,使晶体变凸。 二、眼的调节 当眼看近物时,眼的屈折力增加,则远物像不能落于视网膜上,而落于视网

(完整版)医院眼科双眼视功能检查

双眼视功能检查 一、BCC检查 调节反应,调节滞后和调节超前的测量方法,正常值为+0.25~+0.75D。 1.综合验光仪内置入被检者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将FCC视标置于近视标杆40㎝处,将两眼辅助镜片的±0.50转至90o位置(其负散轴位于90o),不需要额外增加照明,让被检者双眼睁开,注视40㎝处的FCC视标。 2.被检者报告水平线较清晰,说明被检者为调节滞后,在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至横竖线条同样清晰,所增加的正球镜即为其调节滞后量。 3.被检者报告垂直线清晰,说明被检者为调节超前,在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至横竖线条同样清晰,所增加的负球镜即为其调节超前量。 4.若被检者报告水平线和垂直线同样清晰,说明被检者的调节反应量为零。 二、NRA检查: 负相对调节,即在集合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双眼所能减少调节的能力,正常值为+2.25~+2.50D。 1.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置于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良好照明。 2.让被检者双眼同时注视40㎝近用视力表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 3.在双眼前同时增加正球镜,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开始变模糊,退回前一片。记录增加的正球镜度数,即为其负相对调节(NRA)。 4.检测值正常说明无调节参与,测得的度数是真实度数; 检测值偏低说明有调节参与,即假性近视,需要散瞳处理; 检测值偏高说明负镜过矫或正镜欠矫。 三、PRA检查 正相对调节,即在集合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双眼所能增加调节的能力,正常值>-2.50D。 1.被检者舒适地坐在综合验光仪后,置于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近用瞳距,良好照明。 2.让被检者双眼同时注视40㎝近用视力表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 3.在双眼前同时增加负球镜,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记录增加的负球镜度数,即为其正相对调节(PRA)。 4.检测值若低于验光测得近视增长的度数,被检者无法接受新眼镜,可通过调节训练; 5.PRA低加上外隐斜,看近必须要戴镜。 四、调节灵活度检查 调节灵活度是采用±2.00D翻转拍(Flipper拍)进行检查,测量每一分钟的循环次数,其单位为cpm。调节灵活度代表了调节能力、速度、持久力,在无法进行NRA、PRA检查或者低龄儿童不合作的情况下可快速估测调节是否正常、调节和放松哪部分出现问题。正常值为单眼12cpm,双眼8~10cpm。 1.被检者戴屈光不正全矫眼镜,右眼处于打开状态,左眼关闭。注视40cm 处的0.6近视标检查卡。 2.检查者将±2.00D翻转拍镜片的正镜片置于被检者右眼前,嘱被检者注

眼的调节与调节训练(下)

眼的调节与调节训练(下) 8、调节训练的应用 8.1远视眼 远视眼就是眼球屈光力小于眼球轴长需求的一种屈光不正。相对而言,远视眼本来的调节能力已经比正视眼、近视眼要强。但是对远视度数较大的眼球而言,由于眼轴长度的补偿需求,眼睛的自然调节能力还明显不够。中度以上远视眼的这种调节能力不够,我们一般需要使用凸透镜来补偿调节:戴远视眼镜。现在,随着视功能训练理论的提出和临床实验的开展,我们已经能够通过视功能训练来充分地挖掘和不断拓展远视眼的极限调节,使晶状体凸起的能力——调节力显著增强,从而替代凸透镜片的补偿功能。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我们可以使大多数远视眼获得正常的远视力和近视力,而且根本不再需要使用远视眼镜。当然在训练过程中我除了要着眼对调节力的拓展训练,还需要妥善地平衡调节与集合的关系,使得被训练者的AC/A值变得更小,这一点对于眼位异常的患者尤为重要。 这里尤其应该指出,对于眼球还处于生长发育期间的儿童远视眼,视功能训练比戴远视眼镜更有利于眼球的正视化进程。通过对眼球屈光力的调整和优化,远视眼的眼轴长短就显得不重要了,因为完成训练和眼球屈光参数或屈光能力的调整,我们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眼球屈光力与眼轴的长度相匹配的关系,能使远视患者轻松地看近和看远,消除视疲劳以及有效解决远、近视力低常的问题。 8.2近视眼 目前,对近视眼的成因、形成过程和矫治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或理论。最新的研究认为,除了那些病理性近视和近视的遗传因素影响外,单纯性近视眼形成的重要原因是眼睛看近太多同时又存在看近困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近视眼是眼睛看近时的调节能力不够所导致。众所周知,物距与像距成反比,而眼睛的像距需要相对恒定,因为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人的眼轴长度都是相对恒定的。对于眼球尚处于生长发育过程的阶段中,但如果看近时的调节不足以轻松改变像距来符合眼轴的需求,调节能力不能稳定持续满足大量看近的需求,或者调节的反应太慢、调节状态紊乱,眼轴就会在视觉中枢的干预下异常增长,从而形成目前一种最普遍的屈光不正现象:近视眼。 在眼球的发育过程中,随着眼轴的正常延长,角膜(3岁前)和眼内的晶状体(静态)的屈

什么是屈光度调节功能

什么是屈光度调节功能?应用方法是什么 相机之家日期: 2009-10-16 类型: 原创作者: 同行者 眼睛折射光线的作用叫屈光,用光焦度来表示屈光的能力,叫做屈光度。眼睛不使用调节时的屈光状态,称为静态屈光,标准眼静态屈光的光焦度-58.64D。人眼在使用调节时的屈光状态,称为动态屈光,其光焦度强于静态屈光的光焦度。由于眼睛屈光度不正确,造成不能准确在视网膜成像,就是视力缺陷,一般情况需要佩带眼睛,通过镜片补充和矫正眼睛本身的屈光度,达到视网膜正确成像的目的! 相机屈光度调节钮 在一些光学仪器上比如相机、望远镜、显微镜等器材上,都考虑到了使用者在不方便佩带眼睛观看时各人眼睛的视力差异,所以都具有屈光度调节装置。因此,“屈光度”这个概念是眼镜的,如200度的近视镜屈光度为-200,150度的老花镜的屈光度为+150。 相机的屈光度调节装置指在相机取景目镜处加一组镜片,通过旋钮等调整镜片位置关系,使其达到一定范围内的连续屈光度转换。范围一般在-300到+200之间,目的是方便一些轻微近视或老花的人群不戴眼镜可以直接观看取景器内的效果,而这个对象人群在摄影者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是一个很实用的“人性化”设计。

索尼目镜调节镜 由于屈光度调节范围是有限的,超过这个范围的中度近视等用户可以另外选购专用的目镜调节镜。专为近视用户开发的目镜调节镜,屈光度分别为-1、-2、-3、-4等;专为远视用户开发的目镜调节镜,屈光度分别为+0.5、+1、+1.5、+2、+3等。用户可根据自己的视力情况,选择合适的目镜校正镜加装在目镜内,可以裸视进行拍摄。 屈光度调节功能不仅在单反相机,现在比较大型、功能较全的中小型非单反相机很多都具备。但因为结构相对复杂、占用一定的空间,并增加部分成本等原因,对于最重视小巧便携的卡片式数码相机一般都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