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

教学目标

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韩愈曾经说过:“李杜在,火焰万丈长。”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杜甫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尊为“诗圣”,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兵车行》中,再亲身感受一下诗人那跳动的思想,那滚烫的情感吧!

二.常识简介

体裁简介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作者生平

⑴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⑵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

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⑶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⑷漂泊西南时期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

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创作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

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提问: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提问: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确:“点行频”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提问: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

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请概括各段的内容。

⑴送别场面⑵征夫控诉

四.研习文本

㈠再读诗歌,重点突破

片段一:送别场面

提问: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

明确:从视觉、听觉以及动作等方面,给读者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来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所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片段二:征人控诉

⑴“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⑵征人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所给征人带来的苦难?

戍边——无休止家园——尽荒芜

索租——何太急青海——群鬼哭

㈡三读诗歌,鉴赏名句

本诗中有许多含蓄蕴藉、具有朴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的诗句,你最喜欢其中哪些诗句,为什么?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样的不平常的心理变化实际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明确: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㈢四读诗歌,鉴赏技巧

生动的场景描写。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

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五.拓展延伸

关于杜甫的诗,历代都有名家评论,尤其对“诗史说”,几乎每一大家都要论及,你从这首诗的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这一特色?

【参考】杜甫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政治抱负是“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永无休止的东征西讨,扩大疆界,使得民不聊生,这与诗人的政治抱负背道而驰,他虽也算世宦之家,但困守长安的屈辱生活,使他饱尝生活的艰

辛,受尽了达官贵人权势者们的冷眼,因而开始不自觉地向人民靠拢。当他亲眼目睹征兵征夫那撕裂人心的场面时,不禁悲从中来。《兵车行》便油然而生。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个悲惨的镜头:

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

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虽然不能肯定地说《兵车行》就是再现了这一段史实,但可以想见唐明皇大肆开边,连年战争,这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的确是存在的。

接着作者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切入这个场:“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个过者就是作者自己,他既目睹,又耳闻:“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点行频”一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问题的实质,频繁的征役是造成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根源。战争给人们带来无边际的灾难,从时间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归来满头白发还要戍边。人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去了,这在杜甫后来写的“三吏”“三别”中更明显、更深刻地表现出来:新婚夫妇结婚头一天便被迫分离,白发老翁也难免被征,老翁不在老妻也得去顶替,更惨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去打仗,还有那些单身汉,无家可归,就是战死沙场,也无人挂念,无人吊念。从空间看,从“北防河”到“西营田”,要在广阔的边境上与吐蕃、南诏作战,而在中原内地“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荒草满地,人烟稀少,一片凋敝的景象。“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

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秦兵历来以勇于攻战著称,驱使他们上战场就如同趋赶鸡犬一样,家中壮劳力都被抓丁,那么,纵使有强健的妇女能把种子播下去,而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剥削,使人无力招架,田间无人管理,又怎能长出庄稼?

通过行者的一席话,由眼前推及全国,战争遥遥无期,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唐王朝扩边状况,也说明了如此战争,是唐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所无法支持的。这就是从军事、经济、政治角度上显示了大唐王朝将要灭亡的前兆。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这里又是一个细节描写。反语表示出征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到统治者对人民的精神压迫。然而压是压不住的,这不满、这怒火终究是要爆发的,役者忿忿地告诉长者: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自古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愤恨的语言,句句与前面相呼应。去年守边者未归,今年又来征兵,这与桥头的场面呼应;人走田荒,县官逼租,与上面“禾生陇亩无东西”相照顾;而相信生女比生男好,

一反古代社会的传统观念,表现了一种变态心理,一则说明战争给人们心灵造成严重的创新,一则是对开边未已的反抗。不信吗?上面说道“边庭流血成海水”,这里展现出边塞阴冷、可怕的图景:“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好男儿白白地死在边塞,秋风长鸣,只有衰草与之作伴。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然而也正是“开边未已”“点行频”的结果。役者的控诉低沉悲愤,与前面喧嚣的哭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全篇来看,诗人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借送别的场面,激愤地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阐发了他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借诗歌批评时政,说出人民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话。所以,我们说《兵车行》不仅仅记述了当时征兵服役的一个告别场面,是史书记载的一个佐证,一种情绪,发出了那个时代人民反战的强音。

《兵车行》给杜诗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此,杜诗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历,也记下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诗人的前途命运与唐王朝兴衰的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杜甫较其它同时代的诗人更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中,又站在时代的最前面,因此,读杜诗总给人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六.作业布置

⑴背熟《兵车行》

⑵比较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

参考:⑴诗歌题材——杜甫的诗歌由于深受儒家忠义用世思想的影响,现实感很强。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天下苍生、社会国家。不论是“三吏”、“三别”,还是《丽人行》、《兵车行》;也不论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是《登岳阳楼》,杜甫所写的无不是那一个时代的民情世态,发的无不是深沉恳挚的家国之慨。所以,他被称为“诗史”是当之无愧的。李诗以浓郁的浪漫主义为基本特征,其题材是广阔的,多变的,甚至是离奇的。天上人间、陆上海底、神话历史、梦幻现实,莫非其笔触所及。

⑵抒情手法——作为“诗史”,杜诗的长于叙事描写是显而易见的。杜甫善于将深刻的历史事件、人生经历用遒健形象的笔墨描写记录下来,主体的情感就渗透在其叙事的字里行间,显得比较深沉含蓄。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成功地截取了茅飞、群童抱茅以及夜雨屋漏等几个耐人寻味的场景,进行细致艺术的刻画表现,最后才发出一声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事显情发,嘎然而止。《石壕吏》更是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娓娓道来。始终未发一句感叹,最后只写道:“天明语声绝,独与老翁别。”无限悲愤化为一个凄惨的离别情景,而其艺术感染力有增无减。诗人胸中那股抑郁不平之气,对统治集团内部黑暗的强烈不满,及对国家命运、苍生疾苦的满怀忧虑之情,在诗人笔下表现得异常深沉婉曲。忧愁郁结,却往往欲吐还咽,柔

肠百转,真正体现其“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李诗不同于杜甫的深婉含蓄,李白特别喜欢直抒胸臆。他的情感往往象火山爆发一样,直接从笔底倾泻出来。如《蜀道难》一开首就是一声惊叹:“噫嘘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犹如平地惊雷,令人顿时为之精神一振。他的《将进酒》《行路难》更是直抒胸臆的典范。

所以杜诗之精思独造,为李白所不及。尤其是在剖析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唐王朝的衰败原因上,杜诗更是精深独到。如其《丽人行》,揭示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堕落;而“三吏”、“三别”则揭露唐王朝的黑暗统治。杜诗对政局国势有着全景式的观照和把握,他总是力图探究揭露社会、国家兴坏成败的深层根源。而李白对于劳动人民的苦难,往往只是流于同情,很少探究其社会根源。

⑶艺术手法——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来看,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这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如他写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就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木暮成雪。”其感染力比经典的“逝者如斯夫”要强烈得多;他写山峰之高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他写雪花之大就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他写楼台之高就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似乎特别喜欢以巨额的数量词来作量的

夸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类句子在太白诗中真是俯拾皆是。同时,出身豪富,素喜挥霍的李白还特别喜欢物质珍奇的铺张夸耀。他一喝酒,就要“斗酒十千恣欢谑”,“烹羊宰牛且为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杜诗在思想上以精深取胜,而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技巧上则以功力见长。杜甫是很注重学力的,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他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上非常注重推敲锤炼。所以,杜诗中往往有许多警策之句,和出人意外的字语。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垂”、“涌”二字,笔力千钧,寓意无穷。

杜甫诗二首

杜甫诗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课时:二课时 《登高》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 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文本分析 让我们来分析分析这首诗歌吧! 3.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检测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专题检测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苏 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樯.(qiánɡ)萧.萧(xiāo)辚.辚(lín) B.省.识(xǐnɡ) 干.云霄(ɡān) 沙鸥.(ōu) C.青冢.(zǒnɡ) 盘飧.(sūn) 戍.守(shù) D.旧醅.(pēi) 万壑.(hè) 金樽.(zūn) 答案 C 解析“冢”应读zhǒnɡ。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兵车行.行:出发 B.武皇开边意未已.已:停止 C.独留青冢.向黄昏冢:坟墓 D.信.知生男恶信:确实 答案 A 解析“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后为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句 例句:武皇开边意未已.( ) A.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B.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C.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答案 D 解析都作“停止”讲。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耶娘妻子 ..走相送 B.行人 ..弓箭各在腰 C.君不闻,汉家山东 ..二百州

D.归来头白还戍边 .. 答案 D 解析A项为“妻子儿女”;B项为“士兵”;C项为“华山以东”。 5.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武皇开边意未已B.归来头白还戍边 C.古来白骨无人收D.禾生陇亩无东西 答案 D 解析“陇”通“垄”。 6.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B.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C.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D.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答案 B 解析B项为夸张,其余为顶真。 7.下面是关于杜甫的上联,请以李白为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 (下联)示例:①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才是谪仙本色 ②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谪仙风骨 8.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山河破碎,国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负成空……惟独不哭自己,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安危。杜甫是一个大英雄,巨笔写信史,铁肩担道义,壮哉杜诗! 9.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五言诗大全

五言诗大全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州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5、《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9、《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0、《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3、《送上人》 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14、《秋夜寄邱员外》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5、《新嫁娘》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16、《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7、《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8、《登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9、《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20、《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1、《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2、《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3、《送崔九》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24、《渡汉江》

杜甫的山水诗

试论杜甫的山水诗思想内容 杜甫是一个创作造诣极高的大文豪。他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现实主义题材的伟大诗篇。在群星闪耀的盛唐,“沉郁顿挫”的杜甫,在山水诗创作方面也闪闪发光,虽然成就不主在山水领域,然而他风格鲜明的山水之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独树一帜,在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杜甫的山水诗,集前代诗歌之大成,却又独树一帜。他善将各种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本文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点,将杜甫的山水诗分成三部分,即安史之乱前期“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的雄浑超越,安史之乱之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后期“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肠热”(《铁堂峡》)的感怀幽愤。以历史的视角,分析杜甫的山水诗思想内容和情感变化。 一、安史之乱前期,雄浑开阔的气概和闲适舒坦的情怀 青年杜甫,生长在经济文化极盛的盛唐。当时,国家繁荣,人民安定,政治开明,使得本就有着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杜甫,也怀揣登科入世的理想,渴望重用。那时的诗人们大都喜吟咏山水,希望透过山水景物寄托情怀。 杜甫于开元二十三年,漫游泰山时,留下了气势磅礴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联一问一答,通过“青未了”三个字,写出了泰山的青翠。诗人驻足泰山,尽收眼底的是一种延伸到天外的雄浑之色,以致笔触也变得浑厚惊人,诗人将自己内心那股激情昂扬的热情喷涌而出。颔联描写诗人远眺,阴阳也被挺拔起伏的山峦分割。层层迭起的浮云,使得诗人的胸怀也随之荡涤开来,生动传神的道出了杜甫内心的开阔。这些意境的描写同样是诗人内心世界趋于舒坦乐观的写照。颔颈二联,写“望之阔,望之远”,正是作者的雄心壮志,才有这样的恢弘境界。尾联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诗人身临其境时的有感而发,诗人知道跻身于泰山之巅,感受到这种宏大的境界,抒发了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壮志雄心。《望岳》激荡着诗人内心的豪迈气概,流露了安史之乱前,诗人游走在山河之际的那种海涵地负的雄浑气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次年,杜甫去兖州探望父亲,登城楼远眺,为抒发幽情,作《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诗人站在城楼的高处极目远眺,眼前是一片苍茫的景色,一望无垠的平野一直延伸到了青州和徐州。诗人的心境是随着景色而逐渐开阔的。向远处眺望,诗人仿佛还能看到秦碑,还有鲁灵光殿残存下来的废墟。历史遗迹不免引发诗人思古之情。但是,诗人不悲观,面对着眼前的开阔景色,诗人想到的是自己积极入世的理想都还没有去实践,需要满腔热情去追求,这种宏大的胸怀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山东省临朐实验中学张民强2013年8月23日10:16浏览:23评论:10鲜花:2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3作者信息 姓名张民强 所教学科语文所教学段高中 本课程的结业作业要求您选择一个您所教的,且包含有项目学习要素探究内容的单元,为这个单元设计评价计划。最终完成的作品要提交到平台上供学友们互评。 单元主题: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一、单元概述: 在下面空格处简要介绍这个单元,清晰简洁地介绍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主动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分析出诗歌主导风格的具体表现,可以探究出杜诗?沉郁顿挫?这一风格的形成原因。从而让人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站在盛唐诗歌颠峰之上的杜甫,并深刻体会到杜甫诗歌对后世诗歌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单元是高中二年级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的专题内容。其中的《兵车行》《客至》等作品,表现了杜甫不同的诗歌内容和人生经历,这些诗歌凝聚了杜甫鲜明的情感色彩。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5-8人组成一个小组,利用一周时间完成。 第一,开展头脑风暴,制定学习目标。用2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四首诗,查阅有关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活动涉及的问题指向核心主题——杜诗的沉郁顿挫。 第二,讨论会。举行?我看‘杜诗’?主题研讨会,通过观察、辩论、写随笔等,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个性的观点。 第三,综合展现学习成果。整合、建构、反思后,撰写一篇?杜甫的诗歌特点探

究?主题文章,然后用博客或制作主题网站,展示学习成果。 在单元实施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已经了解的杜甫生平及其诗歌风格进行检查性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此阶段运用讨论会、检查表进行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讨论评价,检验学生对杜甫诗歌个点分析研讨的自助合作能力,运用量规进行评价。 在成果展示阶段,对学生博客展示的关于杜甫诗歌特点的研究论文进行终结性评价,运用量规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方式。 二、21世纪技能 这个单元将重点培养哪种或哪些21世纪技能:信息与素养、主动性和自主性、交流与合作。 三、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模块4第1节后完成) 请明确单元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来自于现行课标)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与课程标准相联系,并体现21世纪技能。 课程标准: 《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定的三个教学目标中,应该以目标三为重点。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杜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杜诗风格的指导训练。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方式,进而去体会杜甫作品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第一,开展头脑风暴,制定学习目标。用2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四首诗,查阅有关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活动涉及的问题指向核心主题——杜诗的沉郁顿挫。 第二,讨论会。举行?我看‘杜诗’?主题研讨会,通过观察、辩论、写随笔等,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个性的观点。 第三,综合展现学习成果。整合、建构、反思后,撰写一篇?杜甫的诗歌特点探究?主题文章,然后用博客或制作主题网站,展示学习成果。 四、评价时间线(模块4第2节后完成)

论杜甫山水诗中的沉郁顿挫

论杜甫山水诗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摘要:杜甫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沉郁顿挫是其诗歌创作的主体风格,这种风格在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本文即对其山水诗中所体现出的沉郁顿挫的风格进行论述。 关键词:杜甫;山水诗;沉郁顿挫 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因此他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主体风格。 “沉郁顿挫”一词,最早见于杜甫的《进雕赋表》,后世遂以之作为杜甫诗歌主要风格的界定。“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的因素。沉郁顿挫主要概括了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忧愤深广,在表达上波澜曲折的特点。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把写诗和忠君爱国排在第一位。同时,他既经历了唐朝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亲眼看到太平景象,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眼看到离乱景象。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的黑暗,人民因为战争饱受苦难,这些都使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无法实现,从而他由意气风发的理想主义慢慢转变为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一方面,杜甫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上就表现为“忠君忧国、伤时念乱”的压抑、对下层人民的深深同情的感伤和对黑暗腐朽的忧愤抨击。这种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顿挫的风格在杜甫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本文即从其山水诗中沉郁顿挫特色的表现手法和独到之处略加论述。 一、沉郁顿挫风格的表现手法

首部《杜甫诗》英语全译本出版

首部《杜甫诗》英语全译本出版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历经八年埋头耕耘,终于出版了杜甫诗歌全集的英语全译本《杜甫诗》,这部有3000页,共六卷,重九磅的大部头是学界关于杜甫作品第一次完整的英文翻译。 杜甫作为一个高产的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作,现存达1400首。宇文所安原本预计花三年完成的翻译,因为教学、讲座任务缠身,花了八年时间。它占据了我的生活。我虽然有多个学期都不用教书,但我不停地工作、工作再工作,并没有偷懒。今年69岁的宇文所安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人在进行这项翻译工作,只是在作品完成后有一个研究生帮助他进行校对。杜甫的作品非常值得翻译,但是这占据了我生命中的八年时间。我终于完成了。他感叹道。 Like the Bard of Avon, Du Fu’s writing is layered and shows immense range. The elusive poet wrote in a wide variety of styles and registers. Inside the green-bound volumes are acclaimed verses such as Moonlit Night and View in Spring, but Owen argues that Du Fu is a lot more fun when you get out of the well-known ones. 像埃文河畔的诗人一样,杜甫的作品层次丰富,涉猎广泛。他的诗作风格和用词都很多变。这本绿皮包装的译作中有知名的诗作《月夜》和《春望》,不过,宇文所安教授却表示杜甫在这些广为人知的诗作之外更加有趣。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永丰二中松根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结构和外结构,涉及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情感涵的沉郁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安史之乱”爆发,给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为他的国家和人民痛心!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并沉重记录了这一社会灾难。 “三吏”,“三别”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乱真实情况的乐府诗。史载,乾元二年,唐军九节度使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由于肃宗对郭子仪统兵心怀疑虑,未设统一指挥,致使邺城之战以唐兵大败结束,“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圆,震等军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但真实情况不止与此。事实上。由于邺城兵败,唐军兵力锐减,必须迫速补充兵员,于是,肃宗朝便开始了毫无节制和章法地征兵。士卒和官吏到处抓丁提人,无论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处,便成征调对象,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扰民害民现象十分严重。此时的诗人,正由回华州住所,耳闻目睹了邺城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因而以高度地提炼和概括反映了残酷的现实。这组诗或写官吏喧呼点征中男(《新安吏》)、或写妇人深夜被抓(《石壕吏》)、或写新婚男子被抓(《新婚别》)、或写老者投林从军又无奈又激昂的情怀(《垂老别》)、或写二次被征入伍的士卒可别的悲凉身世(《无家别》),全方位地反映了战争的灾难,朴实而悲痛的语言中传达着那个时

五言绝句大全100首_诗词

五言绝句大全100首_诗词五言绝句大全100首 五言绝句大全(一):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0、《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1、《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3、《暮秋山行》 唐·岑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14、《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6、《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7、《前出塞》 唐·杜甫

新整理 [杜甫的诗全集]杜甫代表诗1篇开场 演讲 讲话 致辞 发言稿

[杜甫的诗全集]杜甫代表诗1篇 【et--代表发言】 杜甫代表诗篇一:我读唐诗宋词我读唐诗宋词 不知怎么了一向不喜欢文学的我,被同学们刮起的文学风感染了。从此,我逐渐的迷上了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有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它代表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唐诗宋词是中国“皇帝世袭制”“的光辉侧面体现,唐诗宋词是我们的骄傲,是中国文化的“特产”是世界历史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比起唐诗,我更喜欢的是宋词。宋代的诗词分为两派,一个是豪放派,一个是婉约派。豪放派的作品大多是气势豪放,雄伟壮观,意境雄浑,充满诗人的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婉约的词汇更是情感交替,词语清晰含蓄,让人眼帘湿润不可忘怀。婉转的情绪在词调中深深表达了当时时期的无力抗争的一种有力武器! 如范成大写的宋词《西江月》十月谁云春小 十月谁云春小,一年两见风娇。云英此夕度蓝桥,人意花枝都好。百媚朝天淡粉,六锐步月生销。人间双叶满庭皋,别有东风不老!多么美妙的词句,我好喜欢!我好爱读! 唐代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世称诗圣,世界文化诗人,杜甫生活在由胜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被誉为“史诗”在政治黑暗人们饱受疾苦的当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意精湛的杜甫在安史之乱

爆发潼关失守,独自去投靠肃宗中途被安史叛军俘获,他面对凌乱的长安面对国难当头的残酷事变不顾全家个人利益的得失,在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扔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家事国事事事忧心苦闷彷徨,在这种窖迫的形势下,奋笔疾书写下了:《蜀相》一首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 映街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落满襟! 此诗写下了杜甫当时的心情,写下了在长安所见到的荒凉悲景,悲愤爱国之情贯穿全诗。 向古代诗人学习!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做为一名中国的中学生应该有的就是爱国精神,国家兴衰匹夫有责! 我们要力争上游,为国家的强大贡献力量!学好科学,为国家!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江西永丰二中刘松根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情感内涵的沉郁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安史之乱”爆发,给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为他的国家和人民痛心!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并沉重记录了这一社会灾难。 “三吏”,“三别”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内乱真实情况的乐府诗。史载,乾元二年,唐军九节度使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由于肃宗对郭子仪统兵心怀疑虑,未设统一指挥,致使邺城之战以唐兵大败结束,“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军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但真实情况不止与此。事实上。由于邺城兵败,唐军兵力锐减,必须迫速补充兵员,于是,肃宗朝便开始了毫无节制和章法地征兵。士卒和官吏到处抓丁提人,无论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处,便成征调对象,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扰民害民现象十分严重。此时的诗人,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耳闻目睹了邺城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因而以高度地提炼和概括反映了残酷的现实。这组诗或写官吏喧呼点征中男(《新安吏》)、或写妇人深夜被抓(《石壕吏》)、或写新婚男子被抓(《新婚别》)、或写老者投林从军又无奈又激昂的情怀(《垂老别》)、或写二次被

杜甫的诗全集_杜甫简介_古诗大全

杜甫的诗全集_杜甫简介_古诗大全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朝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诗全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翻译】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我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女,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

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绝句》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 第一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翻译】 翠绿的柳树,在河边摇荡,引来了爱嬉闹的黄鹂。两只可爱的黄鹂鸟,不断的鸣唱,好像在赞颂柳树的美丽。抬头一看,许多只又白又可爱的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一齐向蔚蓝的天飞去,样子真是令人喜爱。从小小的窗户里望出去,西边的山岭依然被白雪所覆盖,那洁白的雪,好像是永远溶化不掉的样子,一直罩在山顶上。接着,我打开门,望着远远的湖泊,看着那正要远征的东吴战舰,一排排,一排排,真像是一条条水中的蛟龙啊。 《赠花卿》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翻译】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最新精选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练习题二

最新精选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练习题二 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树上落下的树枝) C、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极其遗憾)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悲凉的景物融合了诗人心头的悲凉。 B、诗中“萧萧下”绘落叶之声,“滚滚来”状江浪之势,正衬托诗人宽阔的胸怀。 C、诗中“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呼应,这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 既深且广。 D、本诗是一首七律,中间有两联对偶,韵律和谐;每句都是四个节拍,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股肱(gōng) 百福并臻(zhēn) 韶光(sháo) 不稂不莠(liáng)

B、崔嵬(wéi) 运筹帷幄(wù) 秉承(bǐng) 草木菁菁(jīng) C、巢穴(xué) 独当一面(dāng) 诤友(zhèng) 流水浅浅(jiān) D、起讫(qì) 嗟来之食(jiē) 镌刻(juàn) 泥古不化(nì)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草木凋落衰败。艰难苦恨繁霜鬓繁:增多。 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块陆地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 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各加横线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横线词相同的一项( ) 例句:引石泉兮阴松柏 A、猨啾啾兮狖夜鸣 B、左骖殪兮右刃伤 C、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

杜甫诗“诗史”的性质及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诗“诗史”的性质及其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于国家、时代和人民的深情,对于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深厚的忧患意识,感染了一代代读书人,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其诗歌的突出特点就是“诗史”性质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诗全面深入地反映了那个动荡战乱的时代。所谓“诗史”不是仅仅用诗歌的形式记录历史事件,而是展现一幅比史书更为详悉生动的社会画卷。杜甫以鲜活生动的叙事和描写,以栩栩如生的各色形象,让我们以感性的、直接的方式感受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其叙事的第一特点是善于捕捉细节,通过一个个细节,把读者引入逼真的氛围和意境。叙事的第二个特点是融合着鲜明强烈的感情,在叙事中表达强烈的感情。 杜甫存诗近一千五百首,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其主导风格则为“沉郁顿挫”,首先就表现在深沉悲壮的感情基调上。杜甫反映时事的诗篇,如《兵车行》,“三吏”,“三别”,透过客观写实的笔锋,字里行间灌注着深沉的忧思,形成了一种悲壮的氛围。 其次,杜甫善于运用“百年”,“万里”,“天地”,“乾坤”等大字面概言时事,抒发百感交集的忧思。“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种大字面,是杜甫心忧天下的胸怀的真实表现。 第三,就抒情方式看,杜甫诗最大的特点是回转起伏。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中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理性精神,加强了诗歌感情的厚度,也抑制了个体不平的喷发。回转起伏的另一表现是反复抒写,尽情表达深沉的感情。 最后,沉郁顿挫的风格还表现在下字炼句的精警深刻和格律章法的曲折劲健上。杜甫锤炼字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强化了语言的表意效果。善于运用倒装句,脉络层次随感情的回转起伏形成错综跌宕的波澜,秩序井然而又变化莫测。

杜甫的诗全集小学

杜甫的诗全集小学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1、《送灵州李判官》 犬戎腥四海,回首一茫茫。 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将军专策略,幕府盛材良。 近贺中兴主,神兵动朔方。 2、《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7、《武侯庙》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8、《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9、《规雁》 东来千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10、《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4、《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5、《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五言绝句大全

秋浦歌 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 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玉阶怨 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劳劳亭 唐李白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前出塞 唐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绝句 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山中 唐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鸟鸣涧 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栾家濑 唐王维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洛中访袁拾遗 唐孟浩然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相脱赠, 平生一片心。

夜雨 唐白居易早蛩啼复歇, 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 芭蕉先有声。 嘲桃 唐李商隐无赖夭桃面, 平明露井东。 春风为开了, 却似笑春风。 咏风 唐虞世南逐舞飘轻袖, 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 吹花送远香。 蝉 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田上 唐崔道融雨足高田白, 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 东方殊未明。 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霞 唐王周拂拂生残晖, 层层如裂绯。 天风剪成片, 疑作仙人衣。 田家 唐聂夷中父耕原上田, 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 听筝 唐李端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郞顾, 时时误拂弦。 剑客 唐贾岛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教学目标 .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律诗歌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并对“沉郁顿挫”的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建议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教师在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这一专题教学目标。所谓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正如陈廷焯所言:“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它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

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因此我们建议: .《兵车行》是杜甫诗歌沉郁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井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在理清诗人的情感历程后,再从本诗句法和用韵的角度分析该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2.对《旅夜书怀》一诗,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弄清楚本诗情景相生的基础之上重点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对《咏怀古迹五首》这首诗歌,师生可以通过分析王昭君这一悲剧形象来体会作者沉而不浮、郁而不薄、欲露不露的深厚浓郁的悲情。 4.就《客至》一诗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体会本诗的起承转合来感悟诗人真率质朴的感情。 学习指导 【“品读与探讨”指导】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一个“走”字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色彩。被突然抓来的兵士,又急促地被押送出征,“耶娘妻子”奔走呼号,哭声震天,作最后的生离死别,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连写四个动作,把被迫出征者和送行的眷属的那种眷恋、悲愤、哀苦绝望的情感,表现得非常细腻凄婉。诗人笔下的这次出征,灰尘漫天,车马人群慌乱无比;哀号

杜甫诗二首

课时作业(五) 温馨提示 对应课时作业36页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萧.森(xiāo)石砧.(zhēn) 边塞.(sài) 秋兴.八首(xìnɡ) B.妃.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ɡ) 群山万壑.(hè) C.单.于(chán) 环珮.(pèi) 王嫱.(qiánɡ) 载.歌载舞(zǎi) D.霜鬓.(bìn) 潦.倒(liáo) 江渚.(zhǔ) 不省.人事(xǐnɡ) 解析:A项“兴”应读xīnɡ,B项“朔”应读shuò,C项“载”应读zài。 答案:D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 ..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 D.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解析:省:曾经。 答案:C 3.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划分节奏时不能把意义单位分开。 答案:B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相如虽驽,独. 畏廉将军哉 B.????? 独留青冢向.黄昏秋天漠漠向. 昏黑 C.????? 生长明妃尚.有村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D.?????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解析:D 项均为介词,表比较,“比”。A 项副词,单独/副词,难道;B 项介词,对着/副词,将近;C 项副词,还/连词,尚且。 答案:D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万里..悲秋常作客 B .百年.. 多病独登台 C .艰难..苦恨繁霜鬓 D .潦倒.. 新停浊酒杯 解析:古今都为“衰颓,失意”。其余均为古今异义:A.古义指“远离故乡”,今义为“一万里的距离”;B.古义为“晚年”,今义为“很多年,终身或一辈子”;C.古义为“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 一、 导语: 有这么一个人,天涯流,到处飘泊。有这么一个人,穷困潦倒,贫病交迫。这个人,把诗当作一生事业;这个人,把一生遭遇都写成诗;而他那波折多难的一生,正是历史沉郁悲痛的一页。他的诗,是时代的实录,历史的见证。我们因此称他的诗作诗史,也尊他为诗圣。他就是——杜甫。 二、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他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杜甫早慧,七岁便开始学诗,他自己回忆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读书破万卷、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十五岁出游翰墨场时,他的诗文已经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 二十岁后,杜甫的生活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南北壮游: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开元十九年开始,为了解社会,结识名流,杜甫几次漫游,历时十余年。第一次漫游是在江南吴越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结果落榜。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在这两次漫游里,他看到了秀丽雄伟的山川,感受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与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已是声名远扬的李白相遇,李白的风采和出众才华,深深吸引了杜甫。二人共游梁宋、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此后,他曾先后写了十一首诗思念或酬赠李白。次年(745)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再没有会面。 (二)困居长安:天宝五载(746)至十四载(755)。杜甫到长安,目的是谋求官职,有所作为。天宝六载,玄宗诏征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应试,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要证明野无遗贤,所有的应试者无一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辞气壮伟的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但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推荐,也都毫无结果。十载长安的困守,杜甫未能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难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天宝十四载,杜甫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下层生活,看到了人民的痛苦,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杰作。十年困守,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三)为官流亡: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禄山起兵后,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鄜州羌村,只身北上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押到长安。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一首》),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