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确认-工艺验证

工艺确认-工艺验证
工艺确认-工艺验证

1.工艺验证系列:第一节--工艺验证概述及传统工艺验证

1.1.工艺验证的定义

工艺验证应当证明一个生产工艺按照规定的工艺参数能够持续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

工艺验证可以有不同的验证方法,一般包括:传统工艺验证(前验证、同步验证)以及基于生命周期的工艺验证(工艺设计、工艺确认、持续工艺确认)。

工艺验证不应该是一次性的事情。鼓励药品生产企业采用新的工艺验证方法,即基于生命周期的方法,将工艺研发、商业生产工艺验证、常规商业化生产中持续工艺确认相结合,来确定工艺始终如一的处于受控状态。

1.2.工艺验证的一般原则

工艺验证的方法和方针应该有文件记录,例如,在验证总计划中规定。

采用新的生产处方或生产工艺进行的首次工艺验证应当涵盖该产品的所有规格。企业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用简略的方式进行后续的工艺验证,如选取有代表性的产品规格或包装规格、最差工艺条件进行验证,或适当减少验证批次。

工艺验证批的批量应当与预定的商业批的批量一致。

企业应当根据质量风险管理原则确定工艺验证批次数和取样计划,以获得充分的数据来评价工艺和产品质量。

企业通常应当至少进行连续三批成功的工艺验证。对产品生命周期中后续商业生产批次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持续的工艺确认。

企业应当有书面文件确定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关键工艺参数、常规生产和工艺控制中的关键工艺参数范围,并根据对产品和工艺知识的理解进行更新。

工艺验证一般在支持性系统和设备确认完成后才可以开始。在某些情况下,工艺验证可能与性能确认同步开展。

用于工艺验证的分析方法已经过验证。

用于工艺验证批次生产的关键物料应当由批准的供应商提供,否则需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

日常生产操作人员及工艺验证人员应当经过适当的培训。

工艺验证在执行前应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以确定存在的风险点。

如企业从生产经验和历史数据中已获得充分的产品和工艺知识并有深刻理解,工艺变更后或持续工艺确认等验证方式,经风险评估后可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于既有产品生产现场转移,生产工艺与控制必须符合上市授权,并符合当前对该产品类型的许可标准。如果需要的话,应提交上市授权变更。

对从一个场所转移到另外一个场所或者在相同场所的产品工艺验证,验证批的数目可以通过括号法减少。然而,现有的产品知识,包括以前的工艺验证内容,应该是合适的。如果合理,不同的规格、批量和包装量/容器类型的工艺验证的选择也可以使用括号法。

1.3.传统工艺验证

传统工艺验证的类型一般包括前瞻性验证、同步性验证。

前验证一般在药物研发和/或工艺研发结束后,在放大至生产规模后,成品上市前进行。前瞻性验证是正式商业化生产的质量活动,是在新产品、新处方、新工艺、新设备正式投入生产使用前,必须完成并达到设定要求的验证。

在对患者利益有很大的风险的例外情况,也可以在常规生产中进行工艺验证,即同步验证,例如,因药物短缺可能增加患者健康风险、因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极小而无法连续进行验证批次的生产。然而,实施同步验证的决定必须进行论证,在验证总计划中进行记录,并由授权人员批准。因同步验证批次产品的工艺和质量评价尚未全部完成产品即已上市,企业应当增加对验证批次产品的监控。

传统工艺验证方法,是在日常条件下生产若干批次的成品来确认其重现性。应编写书面的工艺验证方案,并按照工艺验证方案来证明工艺的重现性及符合性,一般情况下,在日常生产条件下至少连续生产3批形成一个验证程序是可以被接受的。也可通过考量是否使用了标准方法生产,及类似产品或工艺是否已经在现场使用过,来解释证明可选择其他的批次数。三个批次的初始验证实践可能需要后续批次中获得数据类来补充,这些后续批次将作为一个持续工艺确证活动的一部分。

1.3.1.工艺验证方案

工艺验证方案中至少要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要素:

目的及范围;

职责;

●参考文件及相关法规;

●产品和工艺描述(包括批量等)及相关的主批记录;

●关键质量属性的概述及其接受限度;

●关键工艺参数的概述及其范围;

●应当进行验证的其他质量属性和工艺参数的概述;

●建议的中间工艺控制参数范围与验收标准。

●成品放行的质量标准;

拟进行的额外试验,以及测试项目的可接受标准,和已验证的用于测试的分析方法;

验证前检查确认,包括:设备设施/公用系统验证及监控状态、分析方法验证状态、检测仪器验证状态、物料检查确认、人员培训、仪器仪表校准情况等;

取样方法、计划及评估标准;

工艺验证执行策略/方法;

待执行的附加测试,与接受标准。

结果记录与评估方法(包括偏差处理);

建议的时间进度表

1.3.

2.工艺验证实施

工艺验证实施必须有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并按照规定的验证时间计划进行。

工艺验证期间,车间人员的一切行为均应按照相关的管理、操作SOP进行。

操作人员按生产工艺规程规定进行操作,生产工艺规程要对所要求的工作进行充分描述。

在工艺验证过程中,将对所列出的关键工艺参数进行检查确认。

根据工艺过程及产品质量标准确定的取样计划,合理安排人员进行生产产品的取样并进行检测。

生产工艺结束后,应按文件规定对产品进行成品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成品质量标准,将统计结果记入测试数据表中。

根据验证检验结果,对工艺验证结果的各步骤进行分析、总结。

1.3.3.工艺验证报告

证明工艺验证方案提供的记录表中所有的测试项目都已完成并已附在总结报告上;证明所有变更和偏差已得到记录和批准并附在报告上,并提交批准。报告内容至少包括:

◆批记录及批检验数据,包括失败测试的数据。

◆对方案的结果进行记录以及评估,并形成分析报告。

◆对整个工艺验证进行总结评价,评价结果记录到验证报告中。

通过数据分析指出现有工艺规程或控制中需要适当修订和改变的地方,使工艺规程更加完善,工艺过程更加稳定。

如果所得结果显示已显著偏离预期,则需要立即通知药监当局。这种情况下,要拟定纠正措施,所有拟定的生产工艺变更均应通过变更途径经过适当的法规批准。

基于所获得的数据,应给出结论和建议,说明验证时的监控和中间控制是否都需要在日常生产中常规执行。

2.工艺验证系列:第二节--基于生命周期的工艺验证之工艺设计阶段2.1.基于生命周期的工艺验证

基于生命周期的工艺验证方法,将工艺研发/设计、商业生产工艺验证、常规商业化生产中控制状态的工艺维护相结合,来确定工艺始终如一的处于受控状态。

基于生命周期的工艺验证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艺设计:在开发和放大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基础上,对商品化制造工艺进行定义。

第二阶段--工艺确认:在此阶段,对工艺设计进行评估,以确认工艺是否具备可重现的商品化制造能力。

第三阶段--持续工艺确认:在日常生产中获得工艺处于受控状态的持续和不断发展的保证。

基于生命周期的工艺验证活动过程,如图:

2.2.工艺设计(第一阶段)

工艺设计是界定商业化制造工艺的活动,目的是设计适合可以始终如一地生产出符

合其质量属性产品的日常商业化制造工艺。

在此阶段将建立和捕获工艺知识与理解,确立生产工艺并建立工艺控制策略。开发过程中可以集中使用风险评估与管理。

从产品研发活动中获得的工艺信息可在工艺设计阶段应用。商品化制造设备的设计功能和局限应在工艺设计中予以考虑,不同组成批、生产操作人员、环境条件、和测量系统等可能具有的对变异的预期作用也应予以考虑。

设计具备有效的工艺控制方法的高效工艺,有赖于获得的工艺知识和理解。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 DOE)研究,即通过揭示关系,包括多种变异输入的多远相互作用(如,组份个性或工艺参数)以及输出结果(如,中间产物、成品),有助于开发工艺知识。风险分析工具可用于甄选实验设计研究的潜在变异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展的试验总数,同时使获得的知识最大化。实验设计研究的结果能为组份质量、设备参数及中间产物质量属性的范围的建立提供理由和依据。

通常,早期工艺设计不需要在cGMP条件下进行,但是,早期的工艺设计实验应依照可靠的科学方法和原则进行,包括良好的文件管理规范。

2.2.1.第一阶段可交付的成果主要有:

2.2.1.1.质量目标产品档案(QTPP)

药品研发的目标是设计一个高质量产品,其生产工艺能始终如一的交付符合其预定性能的产品。第一阶段初始就应规定质量目标产品档案,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参考使用。质量目标产品档案收录药品相关的所有质量属性,定期更新,以整合在药品研发过程中可能生产的新数据,但不应偏离药品目标产品档案已确立的核心目标。质量目标产品档案总结了确保产品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质量属性。它提供了一个评估产品质量属性关键性的起始点

QTPP涉及的相关特征包括:

临床预定用途(如,剂型与剂量、给药途径、释放系统);

适合于即将开发的药品剂型的药用物质质量属性(如,物理、化学与生物属性);

适用于预期上市产品的药品质量属性(如,纯度/杂质、稳定性、无菌、物理和化学性质);

治疗部分的释放或转递,以及影响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属性(如,溶出度);

影响工艺能力、稳定性或药品生物效应的辅料与成分质量属性、药物-辅料相容性,以及药物-容器相容性

2.2.1.2.关键质量属性(CQA)

关键质量属性是一个物理、化学、生物学或微生物学性质或特性,应具备适当的限度、范围或分布,以确保目标产品质量。

在工艺开发的早期,可用的产品属性信息有限,因此,首套的关键质量属性可能来自早期开发和/或类似产品获取的先前知识而不是大量的产品特征。

质量属性的关键程度从所用的风险评估工具及属性对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潜在影响中得出,如下图

图2 产品属性关键性评估矩阵举例

注:严重性水平基于对患者的潜在影响,不确定性水平则基于用于确定属性潜在严重性水平的可获取信息量(产品知识及临床试验)的多少。

潜在关键质量属性的辨识将从产品开发早期持续进行。根据产品及其应用的一般知识和有效的临床与非临床数据,对部分评估结果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评估,以减少较高风险属性的不确定性的数量。在第二阶段活动开始之前应最终确定商业化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

2.2.1.

3.明确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旨在始终如一的提供满足其质量属性需求的产品。研发过程中,随着工艺的明确,工艺将被描述并作为一种工具来辅助风险评估的实施和控制策略的研发。

生产工艺可以用工艺描述、方块图、或工艺流程图对各操作单元进行描述,描述应包含如下信息:

◆工艺要求,包括原料、规模和操作顺序

◆设立工艺参数点与范围

◆物流(添加物、废物、产品流)的辨识与定量

◆检验、取样、过程中间控制

◆产品与其他添加溶液的保存时间与保存条件

◆估算步骤产量与时间

◆设备尺寸,含色谱柱与过滤单元

◆生产(如,过滤器)与产品组件(如,瓶、胶塞)的专门鉴别(制造商、部件

编号)

◆其他成功再现工艺所需的信息

工艺的各种描述应以报告的形式记录,并可作为产品的技术转移包的一部分。第一阶段中,物料需求的增加(如,工艺与分析的发展、临床需要)可引起工艺变更;对产品理解的提高可导致关键质量属性变更;对工艺理解的提高可引起操作单元增加、消除或调整。应记录这些变更及其支撑理由,并在知识管理体系中存档。

研发报告中的商业化生产工艺研发与文件应先于正式的工艺特征研究。在工艺特征中获得的知识可能引起工艺描述的增加变更。

所有的工艺变更都应经质量体现中的变更控制规程审批。

2.2.1.4.分析方法

原料、中间体、药用物质及药品的分析是控制策略与工艺特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所用的分析方法应适合其预定用途,科学、可靠且可再现。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应在第一阶段进行确认/验证,并为此阶段的生命周期评价测试提供检验方法。工艺特征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分析方法的信息应包含在工艺特征计划中,并在研究报告中记录。

2.2.1.5.风险评估与参数关键性确定

商业化控制策略研发中,理解工艺参数变化的影响性和适当控制的应用是基础要素。在工艺特征研究之前,基于先验知识和早期开发工作,初始评估并辨识出工艺过程中对产品质量或工艺性能产生最大影响的输入参数,为后续的工艺特征研究奠定基础。在后续的工艺特征研究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应基于关键性和风险分析确定关键工艺参数。

在第一阶段应以文件形式明确定义并清晰理解参数制定,且其定义在整个验证周期内应保持一致。参数可基于对产品质量和工艺性能的影响来评估定义。

基于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可将工艺参数评估为:

关键工艺参数:此工艺参数发生改变后可影响某项关键质量属性(ICH Q8)。关键工艺参数在一个较窄的可变范围内进行维护。

非关键工艺参数:工艺参数在较大范围内变动不影响产品质量。

基于对工艺性能的影响可将非关键工艺参数进一步评估为:

重要工艺参数:在规定的范围外运行,对工艺性能或一致性具有影响。

非重要工艺参数: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对工艺性能或一致性影响很小。

图3提供了参数评估的决策树:

图3 参数评估决策树

2.2.1.6.工艺特征

工艺特征是一系列的研究文件记录,在这些研究中将操作参数进行有目的地改变,以确定其对产品质量属性与工艺性能的影响。

此方法运用风险评估的知识与信息来确定一套工艺特征研究,以检验工艺参数的拟定范围及相互作用,其结果信息用于定义工艺性能确认的范围与可接受标准,以及设置最后的参数范围。

工艺特征通常要经过实验室小试模型、中试模型的研究。对于这些小规模的研究,应比较原料、成分属性、设备和工艺参数,并可表明商业化生产的工艺预期。当实际性能与预期性能存在差异时,应当适当修改实验室模型和模型预测。

2.2.1.7.产品特征检验计划

除了放行标准外,第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还应包括为了产品与工艺进行综合理解而对药用物质、药品,或关键中间体进行的其他测试。

2.2.1.8.工艺控制策略

建立有效并适当的工艺控制策略是第一阶段药品开发的重要成果之一。适当的控制策略以第一阶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其有效性将指示生产工艺仍然处于受控状态。有效控制策略的开发是一个重复过程,其始于开发早期,随着工艺与产品知识的增加而进化。

所有产品质量属性和工艺参数,无论其是否被归为关键,均归为全面工艺控制战略中,包括一下要素:

◆原料控制

◆放行标准

◆过程中间控制与限度

◆工艺参数设置点与范围

◆日常监测要求(包括过程中间控制的取样与检验)

◆中间体、工艺溶液的储存与实践限度,及工艺步骤

◆设计空间(如适用)

◆工艺过程分析技术(PAT)的应用与算法(如使用PAT)

2.2.1.9.临床生产经验-批记录与生产记录

第一阶段,用临床试验批来支持产品的审批。这些数据可与工艺特征数据一起,用于支持生产工艺参数和工艺控制策略的建立。数据还包括从开始到工艺性能确认后的工艺监控。早期批次数据不可能包含所有最终商业中执行的控制,但信息对评价工艺性能仍有价值。如果用于支持范围与限度,临床批次数据也应包含于最终的工艺设计报告中,用以调整工艺和控制策略。第一阶段结束时应生成最终批记录,并作为第二阶段的前奏。

工艺确认 工艺验证

1.工艺验证系列:第一节--工艺验证概述及传统工艺验证 1.1.工艺验证的定义 工艺验证应当证明一个生产工艺按照规定的工艺参数能够持续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 工艺验证可以有不同的验证方法,一般包括:传统工艺验证(前验证、同步验证)以及基于生命周期的工艺验证(工艺设计、工艺确认、持续工艺确认)。 工艺验证不应该是一次性的事情。鼓励药品生产企业采用新的工艺验证方法,即基于生命周期的方法,将工艺研发、商业生产工艺验证、常规商业化生产中持续工艺确认相结合,来确定工艺始终如一的处于受控状态。 1.2.工艺验证的一般原则 工艺验证的方法和方针应该有文件记录,例如,在验证总计划中规定。 采用新的生产处方或生产工艺进行的首次工艺验证应当涵盖该产品的所有规格。企业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用简略的方式进行后续的工艺验证,如选取有代表性的产品规格或包装规格、最差工艺条件进行验证,或适当减少验证批次。 工艺验证批的批量应当与预定的商业批的批量一致。 企业应当根据质量风险管理原则确定工艺验证批次数和取样计划,以获得充分的数据来评价工艺和产品质量。 企业通常应当至少进行连续三批成功的工艺验证。对产品生命周期中后续商业生产批次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持续的工艺确认。 企业应当有书面文件确定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关键工艺参数、常规生产和工艺控制中的关键工艺参数范围,并根据对产品和工艺知识的理解进行更新。 工艺验证一般在支持性系统和设备确认完成后才可以开始。在某些情况下,工艺验证可能与性能确认同步开展。

用于工艺验证的分析方法已经过验证。 用于工艺验证批次生产的关键物料应当由批准的供应商提供,否则需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 日常生产操作人员及工艺验证人员应当经过适当的培训。 工艺验证在执行前应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以确定存在的风险点。 如企业从生产经验和历史数据中已获得充分的产品和工艺知识并有深刻理解,工艺变更后或持续工艺确认等验证方式,经风险评估后可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于既有产品生产现场转移,生产工艺与控制必须符合上市授权,并符合当前对该产品类型的许可标准。如果需要的话,应提交上市授权变更。 对从一个场所转移到另外一个场所或者在相同场所的产品工艺验证,验证批的数目可以通过括号法减少。然而,现有的产品知识,包括以前的工艺验证内容,应该是合适的。如果合理,不同的规格、批量和包装量/容器类型的工艺验证的选择也可以使用括号法。 1.3.传统工艺验证 传统工艺验证的类型一般包括前瞻性验证、同步性验证。 前验证一般在药物研发和/或工艺研发结束后,在放大至生产规模后,成品上市前进行。前瞻性验证是正式商业化生产的质量活动,是在新产品、新处方、新工艺、新设备正式投入生产使用前,必须完成并达到设定要求的验证。 在对患者利益有很大的风险的例外情况,也可以在常规生产中进行工艺验证,即同步验证,例如,因药物短缺可能增加患者健康风险、因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极小而无法连续进行验证批次的生产。然而,实施同步验证的决定必须进行论证,在验证总计划中进行记录,并由授权人员批准。因同步验证批次产品的工艺和质量评价尚未全部完成产品即已上市,企业应当增加对验证批次产品的监控。

实验室检验方法的验证和确认

实验室检验方法的验证和确认 1、检验方法验证的基本内容 检验方法验证的基本内容包括方案的起草及审批,检测仪器的确认,适用性验证(包括准确度试验、精密度测定、线性范围试验、专属性试验等)和结果评价及批准四个方面。 2、检验方法验证的基本步骤 首先是制定验证方案,然后对大型精密仪器进行确认,最关键的一步是检验方法的适用性试验,最后是检验方法评价及批准。 1)验证方案的制定 检验方法的验证方案通常由质量验证小组提出。根据产品的工艺条件、原辅料化学结构、中间体、分解产物查阅有关资料,提出规格标准,确定检查项目,规定杂质限度,即为质量标准草案。根据质量标准草案确定检查和试验范围,对检验方法拟定具体操作步骤,最后经有关人员审批方可实施。 2)大型精密仪器的确认 分析测试中所用的检测仪器一般可分为三类 (1)普通仪器:崩解仪,折光仪、分析天平、酸度计、溶点测定仪、电导仪等: (2)较精密仪器:旋光仪、永停滴定仪、费休氏水分测定仪、自动滴定仪、药物溶出度仪、可见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等; (3)大型精密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薄层扫描仪等。 为了保证分析测试数据准确可靠,每台检测仪器在投入正式使用之前都应进行确认。检测仪器的确认是检验方法验证的基础,应在其它验证试验开始之前首先完成。检测

仪器确认工作内容应根据仪器类型。技术性能而定,通常包括:安装确认、校正、适用性预试验和再确认。 校正 校正是仪器确认及检验方法验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在验证试验以前进行校正。紫外分光光度计校正包括波长校正、吸收度测试、准确度测试、杂散光检查。 气相色谱仪与高效液相色谱仪均要求做系统适用性试验。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测定色谱柱的最小理论塔板数。分离度和拖尾因子,并规定变异系数应不大于2%。 对于化学检验中使用的计量仪器包括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分析天平亦均应校正。适用性预试验 仪器的安装确认完成以后,在其功能试验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应用标准品或对照品对其进行适用性检查,以确认仪器是否符合使用要求。例如对熔点测定仪的适用性预试验是采用已知溶点的甲硝唑做试验,测试结果与已知熔点比较。紫外分光光度计可用已知含量的某标准品试验,测得结果与已知数值对比,确定仪器是否符合使用要求。在完成上述各项试验工作的同时,应做好相应的文件记录等资料归档工作,每一台仪器均应有一套完整的档案资料。 再确认 为了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对于一台新购买的仪器在确认工作结束以后,应根据仪器的类别。确认的经验制定再确认的计划。再确认的时间间隔和内容要根据仪器类别和使用情况决定,一般是3个月、6个月或1年。仪器再确认的内容通常包括线路连接、附件备品消耗品检查、清洁工作、功能试验、工作日记等,其中重点是安装确认中的功能试验。 3、检验方法的适用性验证

工艺验证方案

文件编号:******* 版本号:00 *****工艺再验证方案

*****有限公司

验证方案

目录 1.概述 (3) 1.1产品基本信息 (3) 1.2验证背景 (3) 1.3验证目的 (3) 1.4适用范围 (3) 2.职能部门及职责 (4) 3.风险评估 (4) 3.1目的 (4) 3.2范围 (4) 3.3评估方法 (4) 3.4评估标准 (5) 3.5风险评估结果及风险控制 (5) 4.验证项目、接受标准、实测结果及验证结论 (9) 4.1验证文件确认 (9) 4.2设备、设施及公用系统确认 (10) 4.3关键人员确认 (11) 4.4工艺参数控制确认 (12) 4.5成品质量确认 (14) 4.6稳定性考察试验 (15) 4.7偏差和变更控制 (15)

5.验证结果评定与结论 (15) 6.时间进度安排 (15) 7.附件 附件1:称量情况确认表 附件2:制粒生产过程记录表 附件3:压片生产过程记录表 附件4:包装质量检查记录表 其他附件:合格物料供应商名单、中间产品报告单、成品报告单、生产记录、培训记录、药品生产工艺验证合格证 1.概述 1.1产品基本信息 1.1.1产品名称:*** 1.1.2产品剂型:片剂 1.1.3产品规格:***

1.1.4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1.1.5制剂批量:*** 1.1.6内包装:**** 1.1.7产品有效期:*** 1.1.8制剂生产工艺流程图: 1.2验证背景 ****为我公司中药制剂品种,制剂生产工艺于***年进行了再验证,验证结果判定为合格。***年月因生产需要,*******。 1.3验证目的 按照GMP及“附录2 确认与验证”的要求,应对*****制剂生产工艺进行再验证,以证明*******按照现行批准的生产工艺仍能生产出符合GMP要求、质量标准及注册标准要

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其实不一样

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其实不一样!“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到现在还混淆不清?那简直弱爆了!本文小析姐教你几 招,告诉你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国内外方法验证和确认的参数有何不同,分 别有什么步骤?很多实验室认为方法确认或验证困难重重原因有?......方法验证和确认的定义 方法验证(Validation of method) USP:方法验证是一个通过实验室研究来证明程序的性能参数符合期望的分析应用要求的过程。 ICH: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显示分析方法适用于它所期望的应用目的。 FDA:方法验证是一个阐述分析方法适合于其使用目的的过程。 方法确认(Verification of method) USP<1225>:USP-NF所收载方法的使用者不需要验证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需要确认这些方法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适应性。 USP<1226>:确认包括所涉及方法的性能参数,如那些在<1225>中描述的,以建立恰当的、相应的数据,而不是重复验证的过程。 FDA:出现在USP中的方法被认为已验证,对于法定方法,厂家必须阐明该方法在实际使用情况下的状态。 总体来讲,方法验证是阐明方法适合于它使用目的的一个过程,方法确认是通过已验证的方法进行检测的条件确实适合于该已验证方法的过程。

方法验证的步骤 方法的确认的步骤 (1)详细说明有关要求(指的是我们得知道我们要满足的“特定要求”是什么,其中包括客户要求) (2)确定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的特性; (3)检查核实使用该方法能够满足有关要求; (4)声明有效性 如果我们对于所使用新的非标准方法进行了如上的确认,则在适用范围内就不需要对后期使用再进行确认了。(当然,如发现方法特性变差等可能方法不适用时,需要重新确认)。 标准方法也需做进一步的验证? ISO/IEC 17025 要求:“应优先使用以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这些标准方法被认为已经得到验证。 因此,许多技术人员错误地认为标准方法不需要在实验室中做任何进一步的验证、证实或试验即可投入使用。 ISO/IEC 17025 在5.4.2 中有类似的要求:“在引入检测或校准之前,实验室应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标准方法。如果标准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证实。”

工艺验证培训试题

工艺验证培训试题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工艺验证培训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对验证的定义:证明任何操作规程(或方法)、生产工艺或系统能够达到预期结果的一系列活动。 2、企业应当确定需要进行的确认或验证工作,以证明有关操作的关键要素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确认或验证的范围和程度应当经过风险评估来确定。 3、企业的厂房、设施、设备和检验仪器应当经过确认,应当采用经过验证的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检验方法进行生产、操作和检验,并保持持续的验证状态。 4、应当建立确认与验证的文件和记录,并能以文件和记录证明达到以下预定的目标:(一)设计确认应当证明厂房、设施、设备的设计符合预定用途和本规范要求;(二)安装确认应当证明厂房、设施、设备的建造和安装符合设计标准;(三)运行确认应当证明厂房、设施、设备的运行符合设计标准;(四)性能确认应当证明厂房、设施、设备在正常操作方法和工艺条件下能够持续符合标准;(五)工艺验证应当证明一个生产工艺按照规定的工艺参数能够持续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 5、采用新的生产处方或生产工艺前,应当验证其常规生产的适用性。生产工艺在使用规定的原辅料和设备条件下,应当能够始终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

6、确认和验证不是一次性的行为。首次确认或验证后,应当根据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情况进行再确认或再验证。关键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应当定期进行再验证,确保其能够达到预期结果。 7、企业应当制定验证总计划,以文件形式说明确认与验证工作的关键信息。 8、验证总计划或其他相关文件中应当作出规定,确保厂房、设施、设备、检验仪器、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检验方法等能够保持持续稳定。 9、应当根据确认或验证的对象制定确认或验证方案,并经审核、批准。确认或验证方案应当明确职责。 10、确认或验证应当按照预先确定和批准的方案实施,并有记录。确认或验证工作完成后,应当写出报告,并经审核、批准。确认或验证的结果和结论(包括评价和建议)应当有记录并存档。 11、应当根据验证的结果确认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 12、工艺验证的主计划是:定义工艺验证范围与基本原理及所实施的工艺验证研究内容的文件。 13、工艺验证报告记录了完整的工艺验证活动。包括所有的发现和结论特别是验证的状态的确定。 二、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工艺验证的目的:() A、提供文件化证据 B、保证工艺的可靠性 C、减少失败、提高效益 D、评价生产方法 E、降低成本

1热处理工艺过程确认[2015]

文件编号:DCH-WI-7.1-2013典型产品1Cr18Ni9Ti和022Cr19Ni10钢管 热处理工艺确认方案 一.目的 验证热处理能力及过程的可靠性是否满足标准及客户要求。 二.依据 GJB509B:2008《热处理工艺质量控制》 DCH-ZD-2010《钢管热处理技术作业指导》 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14976《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H2510/H2519《不锈钢无缝钢管技术协议》 三.热处理再评价准则 1.热处理工艺再评定要求 1.1评定的提出 A.新材料投入生产时,由热处理责任工程师根据工艺路线提出评价方案; B.新工艺应用于生产时,由热处理责任工程师提出评定方案; C.以前未涉及材料首次生产时,由热处理责任工程师提出评定方案; D.产品质量理化性能出现较大波动时,由热处理工艺员提出评定方案; E.其它原因(如炉子大修后)认为应该进行热处理工艺评定时,由相关人员提出评定方案;F.客户对工艺要求进行确认或评审时,由生产部门提出要求,技术部组织进行工艺评审。 2、评定准备 A.在接到评定通知后,热处理责任工程师准备评定的具体实施,并提出具体方案交工艺负责人及技术副总会签。 B.评定方案由公司生产技术副总(总工)审批。评定的实施由热处理工序负责实施,相关单位配合。 C.在评定前,必须进行热处理过程确认,确保过程质量。 3、评定程序 A.评定应达到的要求 ⑴新材料应用,应达到相应材料标准检测项目的最低要求; ⑵新工艺应用,要达到相应工艺方案的最低要求; ⑶要达到图纸或技术规范提最低要求,产品质量出现较大波动,要达到质量稳定可靠; B.热处理工序按批准的工艺评定方案进行产品的热处理。

方法验证”及“方法确认”其实不一样

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其实不一样! “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到现在还混淆不清?那简直弱爆了!本文小析姐教你几招,告诉你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国内外方法验证和确认的参数有何不同,分别有什么步骤?很多实验室认为方法确认或验证困难重重原因有?......方法验证和确认的定义 方法验证(Validation of method) USP:方法验证是一个通过实验室研究来证明程序的性能参数符合期望的分析应用要求的过程。 ICH: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显示分析方法适用于它所期望的应用目的。 FDA:方法验证是一个阐述分析方法适合于其使用目的的过程。 方法确认(Verification of method) USP<1225>:USP-NF所收载方法的使用者不需要验证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需要确认这些方法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适应性。 USP<1226>:确认包括所涉及方法的性能参数,如那些在<1225>中描述的,以建立恰当的、相应的数据,而不是重复验证的过程。 FDA:出现在USP中的方法被认为已验证,对于法定方法,厂家必须阐明该方法在实际使用情况下的状态。 总体来讲,方法验证是阐明方法适合于它使用目的的一个过程,方法确认是通过已验证的方法进行检测的条件确实适合于该已验证方法的过程。

方法验证的步骤 方法的确认的步骤 (1)详细说明有关要求(指的是我们得知道我们要满足的“特定要求”是什么,其中包括客户要求) (2)确定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的特性; (3)检查核实使用该方法能够满足有关要求; (4)声明有效性 如果我们对于所使用新的非标准方法进行了如上的确认,则在适用范围内就不需要对后期使用再进行确认了。(当然,如发现方法特性变差等可能方法不适用时,需要重新确认)。 标准方法也需做进一步的验证? ISO/IEC 17025 要求:“应优先使用以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这些标准方法被认为已经得到验证。 因此,许多技术人员错误地认为标准方法不需要在实验室中做任何进一步的验证、证实或试验即可投入使用。 ISO/IEC 17025 在 5.4.2 中有类似的要求:“在引入检测或校准之前,实验室应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标准方法。如果标准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证实。”

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的区别与联系资料精修订

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的区别与联系资料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的区别与联系 任何分析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稳定、可靠和准确的数据,方法验证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方法验证的结果可以用于判断分析结果的质量、可靠性和一致性,这是所有质量管理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般在下列情况下,要求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确认(或称证实)或重新验证:1)首次用于常规检测前;2)转到另一个时;3)对于验证过的方法,其条件或方法参数发生变化时(例如,仪器性能参数发生改变或样品基质不同时),并且这种变化超出了方法的原适用范围。 对实验室有影响的法规和质量管理一般都要求进行方法验证。有的法规中直接使用“验证或确认”一词,并列出特定参数,也有的法规用这样的陈述暗示验证要求——“检测方法应适合于预期用途。” 1. 国内主要法规标准 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一般均非标准制修订机构,方法验证或确认的来源基本来自资质认定或实验室认可的要求,主要依据如下: 2.1 CNAS-CL01:2006 2.2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l 5.3.2 实验室应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实验室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l 5.3.5 实验室自行制订的非标方法,经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2.3 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2.4 CNAS-CL02:2013 2.5 CNAS-CL08:2013 2.6 其他 CNAS-CL10:2012《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5.4.2 方法的选择:b) 实验室应对首次采用的检测方法进行技术能力的验证,如检出限、回收率、正确度和精密度等。如果在验证过程中发现标准方法中未能详述但影响检测结果的环节,应将详细操作步骤编制成作业指导书,作为标准方法的补充。当检测标准发生变更涉及到检测方法原理、仪器设施、操作方法时,需要通过技术验证重新证明正确运用新标准的能力。 5.4.5 方法确认: a) 任何对标准方法的偏离,都必须进行实验室确认,即使所采用的替代技术可能具有更好的分析性能。 b) 实验室应通过试验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回收率、适用的浓度范围和样品基体等特性来对检测方法进行确认。 CNAS-CL09:2013要求:标准方法引入检测之前,实验室应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并未清晰说明如何证实,而对非标方法的确认提供的参考资料,比如SN/T 3266-2012《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确认技术规范》;CNAS-CL18:2013规定标准方法必要时才进行技术验证;CNAS-CL44:2013和CNAS-CL56:2014仅规定非标准方法(包括

特殊过程确认准则

文档特殊过程确认准则 编制: 审核: 会签 批准:

特殊过程确认准则 一、需确认过程的识别 过程的输出(产品)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使问题在产品使用后或服务交付后才显现时,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进行识别,并实施确认。 二、确认过程的准备 为了证实过程具备满足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在实施确认前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对设备和人员进行鉴定,包括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证明具备相应的技能;对设备的特性进行检查,如热处理炉的温度均匀性,电镀槽液的成分和含量,以及环境条件等。 三、确认的内容 确认是对过程的实现能力的证实和确认,在5M1E等因素相同或类似情况下,可以选择一个典型零部件对该过程进行确认。确认的内容一般包括:1)设备能力的认可 过程所使用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应具有满足工艺要求的能力,如温度、电流、电压等;在规定参数范围内的稳定性;测量设备的准确性;使用设备的配套完整性等。 2)人员资格的鉴定 操作人员的岗位资格鉴定:通过岗位培训、考核并持证上岗;工种级别符合工艺文件要求;技术能力鉴定:应熟悉工艺过程,清楚重要工艺的工艺参数,对过程能力实施有效的控制,以及实际经验的考核和鉴定。 3)特定方法和程序的使用

过程所使用特定工艺参数的规定:首先是参数设计,通过试验或计算得到最佳的工艺参数,其次是对原材料、加工程序、操作环境、工艺装备等要求进行确认;工艺方法的规定:对按照策划的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所加工样件的全部特性进行检验验证合格后,包括必要时进行的破坏性性能试验,形成最终的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检验试验所使用的文件应为经审批的有效文件。 4)过程实施的记录 记录是指过程能力确认的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确认准则、人员资格鉴定、样件加工和验证的原始记录等。 四、再确认 当质量要求、工艺方法、工艺参数、生产设备等情况发生变化时,或当过程停工时间较长恢复生产时,需要对过程继续满足要求的能力进行再确认,以确保过程能力持续满足要求。其中,对过程输入发生变化的确认,主要是对变化输入要素按原来的策划要求进行确认,并对加工样件进行检验试验,根据检验试验结果进行评价;定期再确认,主要是依据规定的再确认周期,按规定的周期和方法进行样件加工、检验试验和评价批准。 五、确认结果的判定 当产品的检验试验结果满足规定要求时,可以认定该过程具备了实现策划结果的能力。当初次确认时,将确认的结果纳入正式工艺文件,并按规定程序审批后,用于指导正式批量生产;当再确认时,将确认记录发放到生产单位,用于指导开工再生产。如产品的检验试验结果不能满足规定要求时,即应说明该过程不具备实现策划结果的能力,应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后,对该过程进行重新确认。

分析方法验证与确认管理规程

3 定义 3.1 检验方法验证:证明采用的方法适用于相应检测要求。 3.2 检验方法确认:证明使用法定方法在目前实验室条件下是否能获得可靠结果,是否适用于相应的检测工作。在本质上和验证一样,但不一定是验证项目的全部。 3.3 药典方法:经过国家药监部门批准的药典收载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3.4 法定方法:法定方法包括药典方法、国标方法等。 3.5 准确度:是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3.6 精密度:是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3.7 重复性: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3.8 中间精密度:在同一个试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中间精密度。 3.9 重现性: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重现性。 3.10 专属性:是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质的特性。 3.11 检测限:是指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检出的最低量。 3.12 定量限:是指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 3.13 线性:是指在设计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成正比关系的程度。 3.14 范围:是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浓度或量的区间。 3.15 耐用性:是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 4 职责 4.1 标准验证岗 4.1.1 提升现行质量标准工作时,对研究后确定的标准草案进行检验方法验证工作,以确保检验方法的适用性、科学性。 4.1.2 对技术部移交的新品质量标准草案进行确认,以确保检验方法适用性、科学性。 4.1.3 对技术部移交的新品应研究建立设备清洁验证残留物检验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

工艺验证报告

验证文件 XXXXXX有限公司 2013年XX月6.验证报告起草、审核与批准 6.1验证报告起草 6.2 再验证报告审核 6.3 再验证报告批准

目录 1. 验证概述 2. 验证目的 3. 验证范围 4. 再验证依据标准 5. 机构与职责 5.1 验证机构 5.2 验证职责 6. 验证方式 7. 验证准备 7.1 设备设施准备7.2 仪器试剂准备

7.3 原辅物料准备 7.4 文件与培训 8. 验证时间与计划 9. 验证实施 9.1 产品的工艺流程图9.2产品的工艺验证: 9.2.1称量备料 9.2.1.1目的 9.2.1.2文件 9.2.1.3检查项目及结果9.2.2 配制 9.2.2.1 目的

9.2.2.2 文件 9.2.2.3 评估项目 9.2.2.4 评估方法 9.2.2.5 取样方法 9.2.2.6配制试验数据 9.2.3 灌装封尾 9.2.3.1 目的 9.2.3.2文件 9.2.3.3评估项目 9.2.3.4评估方法 9.2.3.5灌装封尾检查数据9.2.4 成品抽样检验

9.2.4.1 目的 9.2.4.2 文件 9.2.4.3 评估项目 9.2.4.4 评估方法 9.2.4.5产品检验报告复印件 10. 偏差与处理. 11. 结果与分析 11.1 验证数据汇总 11.2 存在问题与措施 11.3 风险与预防 12. 验证结论 12.1 验证结论

12.2 验证评价与建议 13. 验证周期 14. 附件 15.参考或引用文件 1.概述: 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为我司生产多年的乳膏剂品种,自2009GMP再认证以来,乳膏剂生产线生产所用关键设备、生产工艺及工艺参数没有改变,为了验证在正常的生产条件和GMP文件管理体系下能生产出符合预定的规格及质量标准的产品,根据验证管理文件的要求,我们对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的生产工艺进行再验证。 2.目的: 在现行的GMP文件管理体系下,生产三批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进行工艺再验证: (1)确认关键工序质量监控点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2)确认该产品质量是否符合预定成品的标准。

工艺验证确认方案

工艺验证/确认方案工艺名称: 批准/日期: 审核/日期: 编制/日期:

目录 一、概述 二、目的范围 三、机构人员 四、职责分工 五、验证/确认准备 六、验证/确认内容 1.相关因素 2.因素水平 3.加工工艺 4.结果判定 七、偏差处理 八、变更控制 九、状态保持 十、附件

工艺验证/确认方案 一、概述 由于经特殊过程加工的过程产品,其质量无法在过程完成后进行检验,因此按质量体系要求,对特殊过程的生产工艺进行验证/确认。 二、目的范围 证明该工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加工结果符合质量要求。 三、机构人员 四、职责分工 组长:负责起草方案及报告; 负责方案培训; 负责督促验证小组成员按照方案执行并做好记录。 组员:生产部的组员负责具体操作; 质量部的组员负责相关检验。 五、验证准备 验证实施之前,以下条件必须满足: 1.确认所需的相关文件已获得批准,且为有效版本。 2.各相关人员均已经过相关培训且考核合格。 3.相关的设备、仪器状态正常,计量器具在计量有效期内。 4.相关的材料符合方案要求。

5.实施的环境符合要求。 六、验证/确认内容 1、相关因素 1.1工序赋予产品的质量特性 1.2影响质量特性形成的因素 2、因素水平 3、拟采用的工艺 应考虑各极限情况 3、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结果判定 七、偏差处理 方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差均应详细记录,并由验证/确认小组提出解决方案。 八、变更控制 方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关于本方案、人员、设备、材料、环境的变更,均应进行评估。方案发生变更时,应对方案进行修订并获得审批,方案修改后,应对修改前获取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九、状态保持 结合本次验证/确认的情况及结果,评估工艺再验证的条件及再验证的周期,确保工艺始终处于稳定的状态。 十、附件 1、人员资格确认记录 2、生产设备确认记录 3、相关材料确认记录 4、执行文件确认记录 5、工作环境确认记录

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区别和联系

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的区别与联系任何分析检测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稳定、可靠和准确的数据,方法验证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方法验证的结果可以用于判断分析结果的质量、可靠性和一致性,这是所有质量管理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般在下列情况下,要求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确认(或称证实)或重新验证:1)首次用于常规检测前;2)转到另一个实验室时;3)对于验证过的方法,其条件或方法参数发生变化时(例如,仪器性能参数发生改变或样品基质不同时),并且这种变化超出了方法的原适用范围。 对实验室有影响的法规和质量管理标准一般都要求进行方法验证。有的法规中直接使用“验证或确认”一词,并列出特定参数,也有的法规用这样的陈述暗示验证要求——“检测方法应适合于预期用途。” 1. 国内主要法规标准 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一般均非标准制修订机构,方法验证或确认的来源基本来自资质认定或实验室认可的要求,主要依据如下: 2.1 CNAS-CL01:2006 l 5.4.2方法选择:实验室制定的或采用的方法如能满足预期用途并经过确认,也可使用。所选用的方法应通知客户。在引入检测或校准之前,实验室应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标准方法。如果标准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证实。 l 5.4.5.2 实验室应对非标准方法、实验室设计(制定)的方法、超出其预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扩充和修改过的标准方法进行确认,以证实该方法适用于预期的用途。确认应尽可能全面,以满足预定用途或应用领域的需要。实验室应记录所获得的结果、使用的确认程序以及该方法是否适合预期用途的声明。 l 5.4.5.3 按预期用途进行评价所确认的方法得到的值的范围和准确度,应与客户的需求紧密相关。这些值诸如:结果的不确定度、检出限、方法的选择性、线性、重复性限和/或复现性限、抵御外来影响的稳健度和/或抵御来自样品(或测试物)基体干扰的交互灵敏度。 2.2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l 5.3.2 实验室应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实验室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l 5.3.5 实验室自行制订的非标方法,经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2.3 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l 5.3.2司法鉴定机构应当证实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标准方法。标准方法发生变化应当重新进行证实。 l 5.3.3司法鉴定机构自行制订的非标准方法,经省级以上司法行政机关指定的组织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 2.4 CNAS-CL02:2013

口罩生产工艺验证方案.docx

生产工艺验证方案 验证名称验证方案编号医用外科口罩生产工艺验证方案DZ-GYYZ-002 药业有限公司

目录 1验证方案的起草与审批 验证方案的起草 验证方案的审核批准 2概述 3验证计划时间表 4人员与职责 5验证前的检查 6验证依据、取样方法及检验依据 验证依据 取样及检验依据 7验证内容 8偏差及变更处理 9验证总结

1验证方案的起草与审批验证方案的起草 验证方案名称医用外科口罩生产工艺验证方案验证方案编号DZ-GYYZ-002验证方案的审核批准 起草人起草日期 审核部门审核人审核日期 生产部 质量部 设备部 验证小组 批准部门批准人批准日期质量负责人 / 管代 2概述 医用外科口罩是我公司主要产品之一,其制作方法为:内外层面料采用丙纶纺粘无纺布材料,中间过滤层用BFE99(聚丙烯)熔喷无纺布材料,鼻夹采用镀锌铁丝、外皮为环保聚乙烯包胶材料,耳带采用涤纶低弹丝和氨纶材料,聚丙烯膜塑料袋等上述材料均应符合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并严格按照材料限定的使用范围使用。该产品具有过滤颗粒物和细菌等特性,主要适用于临床各类人员在非有创操作过程中佩带,覆盖住使用者的口、鼻及下颌,为防止病原体微生物、颗粒物等的直接透过提供一定的物理屏障。 3、该产品工艺过程确定关键工序的情况: a.对成品的质量、性能、功能、寿命、可靠性及成本等有直接影响的工序; b.产品重要质量特性形成的工序; c.工艺复杂,质量容易波动,对工人技艺要求高或总是发生问题较多的工序。 根据以上定义公司目前生产的医用外科口罩产品生产过程的关键工序是开机调试、压合成型、耳带焊接和内包封口。 4、该产品工艺过程生产工艺流程图:

工艺流程图现场验证记录

工艺流程图现场验证记录 验证目的:现场验证工艺流程图,检查流程流向是否正确、过程描述是否详尽,无遗漏,并完善工艺流程图。 验证人员:食品安全小组成员(***、***、***、***、***) 验证地点:仓库、备料间、生产车间 验证流程: 1、图面分析验证: 食品安全小组成员通过观察流程图;分析目前各品种产品的生产具体情况下,如水盖、单片盖、双片盖等产品在具体生产时生产加工流程图进行逐一的难,确认在工艺流程图中所有作业步骤均被详细地描述,且可适当地了解关于产品安全作业的控制。 食品安全小组成员确认以下所有过程的细节均被适当描述: 1) 重要的缓冲、暂时储存及检验过程; 2) 重要的运输管线、配送阀等; 3) 重要的返工及回收的线路; 4) 重要的器械、设备及工具的清洁与消毒(包括加工的清洁)准备; 5)重要的开工/停工/紧急停产等准备; 6)产品如需要在客户处验收,应注明重要的验收细节。 改进建议: 1)工艺名称的描述不规范,如有的为“检验?”、有的为“产品检验”建议统一使用“检验?”来描述检验流程 2)“内印”描述不严密,因实际生产时内印有油墨内印和激光内印,建议将油墨内印描述为“油墨内印”、激光内印描述为“打码”,因该过程未用油墨,而是一个激光显影的过程。

2、现场实地验证 食品安全小组成员进入生产车间,按照流程图走向逐步验证每一个流程,从原材料领用开始,跟踪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对过程输入(包括原料、加工中、包装材料、人员、容器等)可能交叉污染的地点以用过程输出如废弃物(包装材料、原料、在制品、返工及拒收产品)可能交叉污染的地点等也进行了验证。 改进建议: 1)“料温、流量”更确要的说是在螺杆挤出过程,而非压盖过程,建议标在螺杆挤出过程 2)“油墨内印”和“打码”流程遗漏了“中间包装”这一过程,建议添加进去。 3)“油墨外印”遗漏了油墨的领用过程,建议添加进去。 验证结论: 小组成员一致认为:按以上建议改进后的工艺流程图真实恰当地反映了我司产品生产的整体流程并满足程序要求。该工艺流程图是适当的、详尽的。 验证人员签字: 二零一九年七月二十五日

特殊过程确认准则

特殊过程确认准则 编制: 审核: 会签 批准:

特殊过程确认准则 一、需确认过程的识别 过程的输出(产品)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使问题在产品使用后或服务交付后才显现时,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进行识别,并实施确认。 二、确认过程的准备 为了证实过程具备满足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在实施确认前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对设备和人员进行鉴定,包括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证明具备相应的技能;对设备的特性进行检查,如热处理炉的温度均匀性,电镀槽液的成分和含量,以及环境条件等。 三、确认的内容 确认是对过程的实现能力的证实和确认,在5M1E等因素相同或类似情况下,可以选择一个典型零部件对该过程进行确认。确认的内容一般包括:1)设备能力的认可 过程所使用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应具有满足工艺要求的能力,如温度、电流、电压等;在规定参数范围内的稳定性;测量设备的准确性;使用设备的配套完整性等。 2)人员资格的鉴定 操作人员的岗位资格鉴定:通过岗位培训、考核并持证上岗;工种级别符合工艺文件要求;技术能力鉴定:应熟悉工艺过程,清楚重要工艺的工艺参数,对过程能力实施有效的控制,以及实际经验的考核和鉴定。 3)特定方法和程序的使用

过程所使用特定工艺参数的规定:首先是参数设计,通过试验或计算得到最佳的工艺参数,其次是对原材料、加工程序、操作环境、工艺装备等要求进行确认;工艺方法的规定:对按照策划的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所加工样件的全部特性进行检验验证合格后,包括必要时进行的破坏性性能试验,形成最终的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检验试验所使用的文件应为经审批的有效文件。 4)过程实施的记录 记录是指过程能力确认的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确认准则、人员资格鉴定、样件加工和验证的原始记录等。 四、再确认 当质量要求、工艺方法、工艺参数、生产设备等情况发生变化时,或当过程停工时间较长恢复生产时,需要对过程继续满足要求的能力进行再确认,以确保过程能力持续满足要求。其中,对过程输入发生变化的确认,主要是对变化输入要素按原来的策划要求进行确认,并对加工样件进行检验试验,根据检验试验结果进行评价;定期再确认,主要是依据规定的再确认周期,按规定的周期和方法进行样件加工、检验试验和评价批准。 五、确认结果的判定 当产品的检验试验结果满足规定要求时,可以认定该过程具备了实现策划结果的能力。当初次确认时,将确认的结果纳入正式工艺文件,并按规定程序审批后,用于指导正式批量生产;当再确认时,将确认记录发放到生产单位,用于指导开工再生产。如产品的检验试验结果不能满足规定要求时,即应说明该过程不具备实现策划结果的能力,应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后,对该过程进行重新确认。

口罩工艺验证方案(lt)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非灭菌)工艺验证方案 xxxxxxxxxx有限公司

目录 1 验证方案的起草与审批 验证方案的起草 验证方案的审核批准 2 概述 3 验证计划时间表 4 人员与职责 5 验证前的检查 6 验证依据、取样方法及检验依据验证依据 取样及检验依据 7 验证内容 8 偏差及变更处理 9 验证总结 10.验证合格标准 11.结果与评价 12.再验证周期 13.验证报告 14.验证审查与批准 1 验证方案的起草与审批 1. 1 验证方案的起草

验证方案的审核批准 2. 概述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非灭菌)是我公司口罩生产车间产品之一,其制作方法为:内外层面料采用丙纶纺粘无纺布材料,中间过滤层用 BFE99(聚丙烯)熔喷无纺布材料,鼻夹采用镀锌铁丝、外皮为环保聚乙烯包胶材料,耳带采用涤纶低弹丝和氨纶材料,聚丙烯膜塑料袋等上述材料均应符合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并严格按照材料限定的使用范围使用。该产品具有过滤颗粒物和细菌等特性,覆盖住使用者的口、鼻及下颌,为防止病原体微生物、颗粒物等的直接透过提供一定的物理屏障。 该产品工艺过程确定关键验证工序的情况: a.对成品的质量、性能、功能、寿命、可靠性及成本等有直接影响的工序; b.产品重要质量特性形成的工序; c.工艺复杂,质量容易波动,对工人技艺要求高或总是发生问题较多的工序。 根据以上定义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产品生产过程的关键验证工序是开机调试、打板成型、耳带焊接和内包封口。 该产品工艺过程生产工艺流程图:

备注: 10 万级洁净区要求温度 18℃~26℃,湿度 45%~65%. 3 验证计划时间表 4 人员与职责 验证小组职责:负责承担具体验证项目的实施工作,包括验证申请、验证方案的起草、验证的实施、验证报告编写等工作。

(整理)分析方法验证及确认管理规程.

!@#!#制药有限责任公司GMP文件 1 目的 明确分析方法的验证和确认的管理制度,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化验室对化学药品的无聊,中间产品,中间过程控制和产品的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和确认;清洁验证方法的验证。 3 责任者 质量管理部检验人员、QA人员、化验中心主任、质量管理部负责人。 4 内容 4.1 分析方法验证及确认工作职责分工 化验中心负责验证或确认方案的起草、验证或确认工作具体实施以及报告的填写。化验中心主任或其指定人员负责验证或确认方案、报告的审核,组织验证或确认工作的实施,对验证或确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QA负责验证或确认方案、报告的审核,监督确认工作实施,对确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落实。确保分析方法验证或确认程序达到符合性要求,程序被遵照执行,并且方法的预定用途被有效的且以文件记录的数据所支持。 质量管理部负责人负责验证或确认方案及报告的审核批准。 4.2分析方法验证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采用新的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需变更的; ●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其他法定标准未收载的检验方法; ●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验证的检验方法。 需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杂质定量检查或限度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的测定,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査中的溶出量、含量均匀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物理项目的检测如粒径分布、旋光度、熔点和硬度,其要求与其它检验项目有所不同,通常进行分析方法验证应有不同要求。 外观、崩解时限、密度、重量、pH值、硫酸盐、灰分、装量不需要进行方法验证。 不同的检验项目需要的验证不同,见下表:

需确认工艺过程控制程序(含表格)

需确认工艺过程控制程序 (YY/T0287-2017 idt ISO13485-2016) 1.目的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公司生产过程中需确认过程,确保工艺过程控制有效。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生产过程中的焊接、电镀、喷塑等工艺过程。 3.职责 生产部负责公司需确认工艺过程控制工作。 质检部负责对过程的质量检验工作。 采购部负责对外发单位的资质审查和能力、技术等评审。 4.参考资料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文件控制程序 采购控制程序 供应商控制程序 GB/T19001-2016 idt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YY/T0287-2017 idt ISO13485-2016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YY/T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总局公告2014年第64号)(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无菌医疗器械(2015年第101号)(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现场检查指导原则(食药监械监〔2015〕218号附件2)(2015年9月25日发布实施) 5.作业程序 5.1定义产品质量不能通过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的工序;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过程。 5.1.1生产部确定工艺过程所需的机器设备,设备的操作规程,工艺作业指导书等,确保设备安装到位、并正确运行,及设备的维修保养等。 5.1.2质检部确定工艺过程的检验规程及检验方式,确认过程中实施过程所需的任何特殊控制和条件需要监视的过程参数等。 5.1.3人事部对人员操作资格和操作水平进行确定。 5.1.4确认的内容应包括或涉及以下内容: A、产品的详细说明; B、工艺的技术参数; C、试运行数据; D、性能鉴定的全部记录; E、进行性能鉴定时所有仪表、记录仪表等经过校准的证明; F、复审和重新确认的规定; G、确认方案; H、所用程序的文件资料; I、所用人员的培训手册与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