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_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东亚_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东亚_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东亚模式与浙江现代化

[ 编者按] 近20 多年来, 现代化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焦点。在一个多极化发展的世界上, 各国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与方式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美国模式、北欧模式和东亚模式。东亚模式就是在东方儒家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经验和道路。它所包括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指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它们在文化传统上属于儒家文化圈,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学习并消化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体制和以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从而形成一个多元文化互动互补的社会。

浙江在历史上即与东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与文化联系。浙江的经济、人文环境与日本和四小龙也有某些近似之处。因此,东亚模式的许多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的。

下面四篇论文系本院“东亚模式与浙江现代化的比较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分别从经济策略、社会保障、教育规划和人文精神诸层面探讨了“东亚模式”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浙江现代化的启示。

东亚: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张仁寿

张仁寿,男,1956 年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杭州310025)

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其成功经验令世人瞩目。浙江不仅与东亚有着相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处于同一地缘带, 而且比之于东亚模式中日本及随其后的“四小龙”, 属于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后来者, 现在正处在经济起飞时期。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我们要重视研究借鉴东亚模式特别是“四小龙” 经济起飞的成功经验。本文着重考察分析东亚成功地实行政府干预和促进出口这样两个事关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 其中的成功经验, 对于加快浙江经济现代化有着非同寻常的借鉴意义。兴工业化国家增加了一倍多。“如果高速增长的分布是随机的, 那么, 如此集中的区域性高增长是极为罕见的, 大约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按亚洲开发银行统计, 过去20 多年东亚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8 % , 远远超过世界发展中国家的413 %和工业发达国家的3 %的增长水平。东亚在全世界的GD P 中所占比例从1960 年的4 %猛增到1990 年的25 % 。到2000 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 % 。与此同时,外贸规模也迅速扩大。1965 年,东亚地区的出口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10 % ,1993 年已占到2518 % 。据预测,到本世纪末, 东亚贸易增长幅度将占世界贸易增长幅度的的1/ 3 。

进入90 年代, 西方经济景气低迷, 回升乏力, 而东亚经济一枝独秀, 仍然生机勃勃。在1993 —1995 年间, 东亚连续三年GD P 增长率超过9 % , 而且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超过1986 - 1995 年期间的经济增长幅度。据世界银行1996 年发表的《全球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报告预测, 在1996 —2005 年10 年里, 东亚地区GD P 年均增幅仍将达到719 % , 人均GD P 有望保持过去10 年平均619 %的增长速度。

·65 ·

一、东亚奇迹

东亚的崛起, 已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最大奇迹。世界银行自1991 年下半年开始, 组织有关专家对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等8 个东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于1993 年出版了题为《东亚奇迹: 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的政策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 在1960 年到1985 年之间, 日本和“四小龙”的实际人均收入增加了4 倍多, 东南亚新

在东亚崛起之前 , 现代化只有欧美模式 , 现代化 被视为就是西方化 。西方学者曾强调 ,工业资本主义 的崛起和扩张源于新教伦理的价值取向 , 而东方国 家基于古老落后的文化 , 是无法为个人进取和制度 创新提供动力的 。这就是所谓“韦伯命题”的主要含 义 。然而 ,韦伯命题没有左右东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 的历史命运 。随着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崛起 ,它们 相继走上或实现了现代化 , 并别开生面地创造了一 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东亚模式”。

东亚的崛起 , 刷新了古老东方的落后面貌 , 前所 未有地提高了广大亚洲人民的生活水平 。更具深刻 和深远意义的是 , 它结束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由欧美 主宰世界经济的历史 , 终于形成当今世界欧 、美 、东 亚“三足鼎立”平分秋色的经济格局 ; 它破除了把现 代化模式等同于欧美模式 、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教 条 , 展示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多元化趋 向 。事实表明 “, 东亚模式”在推进经济现代化方面是 一种比较成功的模式 , 甚至可以说是战后发展中国 家与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成功典型 , 值得我们格外关

伍 。其职责是选择需要加以发展的产业 ;制订产业发 展的最佳方案 ; 在指定的战略部门监督企业间的竞 争 ,以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 。二是为公职人员队 伍提供有效办事的立法和司法等制度结构 。它既能 制约政府官员的越轨行为 , 又能抵制社会利益集团 的不正当活动 。三是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国家 干预方法 。在贯彻产业政策中 , 政府既要保护竞争 , 又要避免过度竞争 , 以确保不冲击经济发展的优先 目标 。四是要有一个象通产省那样的 “领航员”机 构 。它既不能管辖的部门太多 , 权力太大 , 又不能管 理的部门太少 ,无法行使有效职权 。这种观点充分肯 定了“发展导向型国家”中政府干预的作用 。

“亲市场论”( m a r k e t - f ri e n dl y vi e w ) 以世界 银行出版的《1991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观点为代 表 。该书系统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与有 效而有节制的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 , 认为政府的作 用应是保证有足够的资源投资于人民 , 为私营企业 提供适当的竞争环境 , 使经济对外开放 , 以及保持宏 观经济的稳定 。在深入总结分析东亚经验的基础上 , “亲市场论”提出了成功的政府干预应遵循的三条原 则 : 第一 , 应置于国际和国内竞争的制约之下 , 必须 是务实和灵活的 , 不应抵制市场竞争 。第二 , 应谨慎 从事 , 目的是确保干预不致造成相关价格的过度扭 曲 。第三 ,应比较温和 。其结论是 “: 干预只有在对市 场能产生‘友善’作用的情况下 ,才可能是有益的”。

“市场增进论”( m a r k e t - e n h a nci n g vi e w ) 认 为 , 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的职能在于促进或补 充民间部门的协调功能 , 而不是将政府和市场仅仅 视为相互排斥的替代物 。”“市场增进论所强调的是 这样一种机制 , 通过这种机制 , 政府政策的目标被定 位于改善民间部门解决协调问题及克服其他市场缺

陷的能力”(见青木昌彦等 :《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作

用的新诠释 : 市场增进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96 年第 5 、6 期) 。

对于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关键 时期的浙江来说 , 上述观点对于说明政府在经济发 展中的作用 , 对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都深 具启示意义 。但需要探讨的是 :上述观点到底是对立 的 , 抑或是互补的 ? 在青木昌彦等经济学家看来 , 无 论是亲市场论还是国家推动发展论都将政府和市场

注和重视 。

二 、政府干预

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干预的作用 , 或者说政府

与市场的相互关系问题 , 是认识和理解东亚崛起及 其市场经济运行的关键 。研究东亚模式的大量论著 , 围绕这一问题长期争论不休 , 并形成了“国家发展推 动论”“、亲市场论”和“市场增进论”等不同观点 。

“ 国 家 发 展 推 动 论 ” ( de velo p m e n t al st a t e

vi e w ) 认为 ,日本和后来的“四小龙”政府把经济发展 作为首要目标 , 为了弥补发展时期大量存在的与协

调资源动员 、投资分配和促进技术追赶相关的市场 失灵缺陷 , 政府干预是必须的 , 有时可以有意扭曲价 格 。美国学者查默斯 ·约翰逊在 1982 年出版的《通 产省和日本奇迹》一书中 , 首先提出了“发展导向型 国家”和“调节型国家”这样两个概念 。认为前者旨在 加快经济发展 , 为此而利用市场 ; 后者着眼于调节市 场 ,以法规来维护市场秩序 。日本及“四小龙”是前者 的典型 ,而美国则是后者的代表 。作者以日本为研究 对象 , 从体制结构和机制中探讨了构成“发展导向型 国家”经济模式的四大要素 。一是精干的公职人员队

·

66 ·

看作是资源配置的相互替代的机制。亲市场论强调民间部门的制度作用, 国家推动发展论强调政府干预的作用。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市场缺陷的解决机制不同。而他们因“强调政府政策在促进民间部门协调能力中所发挥的作用”而提出的所谓市场增进论, 则被认为“是一种更有包容性的或是可以取而代之的综合方式”。我认为它们虽因考察同一现象的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 因而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与政策主张,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但它们与其说是对立的, 倒不如说是互补的。

在现代化发展中, 欧美是先行者, 东亚是后来者。为了应付西方挑战,东亚在战后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以发展为导向, 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尽管从总体上看,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对经济发展干预较多, 但是第一, 这种政府干预不是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 也没有不加节制地滥用行政手段去替代市场机制的功能; 政府干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发育的不足和市场机制的缺陷, 有重点地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这种政府干预主要不是命令式的, 而是诱导性的; 不是任意的, 而是务实的; 不是僵死的, 而是灵活的; 不是排斥私营企业等民间部门的作用, 而是促进和协调民间部门的经济活动来增进市场效率。在笔者看来,国家推动发展论和亲市场论并没有将政府与市场看作是资源配置的相互替代机制, 差别在于前者着重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作用, 后者则认为政府干预应严格限于弥补市场的不足,集中精力于市场力所不及的工作。而政府干预必然要对市场主体发生影响, 对私营企业等民间部门发挥协调功能,这便是市场增进论所强调的。

为什么东亚国家和地区采取远比西方发达国家为多的、有时是强有力的、在某些方面是有意扭曲价格的政府干预不仅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反而成为促进经济起飞和取得宏观经济稳定、有效配置资源和技术快速追赶的重要条件?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索。除了前面所说的政府干预的特点外,我认为,下面三点原因可能有助于回答这一问题。

首先, 现代化后起国家和地区面临着艰巨的“追赶任务”。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逐步实现追赶目标, 后起国家与地区政府不能不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 对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同时, 把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也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一般说来, 在经济发展目标因技术发展的不可知性而难以确定的时候, 经济自由化可以鼓励技术创新, 促进经济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目标十分明确的时候,一定程度上的经济统制可以众志成城, 通过集中力量来快速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胡春:《东亚经济腾飞的原因及启示》,经济日报,94 年11 月25 日) 。其次,后起国家和地区面对着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及增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市场经济是与竞争性和开放性内在联系在一起的。在东亚国家与地区摆脱殖民统治、致力于发展经济时, 它们的私人资本力量还十分弱小。而同期西方国家的垄断资本已十分强大,跨国公司实力雄厚。势单力薄的私人企业之舟即使能在国内市场相对风平浪静的湖面上平稳行驶, 但要抵挡国际市场的惊涛骇浪, 没有政府的保驾护航, 肯定无法前进, 甚至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最后, 后起国家和地区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 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发展初期,东亚各国或地区的市场还很不发育, 市场机制极不完善。因此, 政府对经济的较多干预, 甚至部分替代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 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且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协调私人企业, 还有利于促进市场发育。另一方面, 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在经历了30 年代的大危机和经济学中的“凯恩斯革命”后, 也使人们认识到, 市场是有缺陷的, 它有失灵之处, 必要的政府干预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

认识到后起国家和地区对经济发展实行较多的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并不意味着任何干预都能获得成功。干预都是有代价的。因此,同样重要的是,不仅要弄懂哪些干预有利于增长, 而且要搞清在什么样的体制和经济环境中,这些干预才能行之有效。借鉴东亚模式成功的经验, 从浙江的实际出发, 我省的政府干预应在以下一些领域积极发挥作用: 11 在市场失灵或市场机制作用不大的领域, 如环境污染问题, 积极进行干预; 对垄断性很强的领域也应积极参与。21 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并根据本省实际制订和实施一些地方性法规, 以维护竞争秩序, 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并监督企业的运作情况。31 对“公共产品”部门投资,发挥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交通、通讯、排污、供电、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科学技术研究、

·67 ·

基础教育、卫生防疫和环境保护等部门, 由于投资规模大, 回收期长, 而且其经济效益未必理想, 靠市场机制和民间资本不可能解决有效供给问题, 需要政府去投资建设和组织管理。41 通过制订地区性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政策, 运用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等来调节区域经济的运行, 促进结构优化, 保障经济稳定。51 维护社会公平,发挥政府干预对收入再分配功能。利用社会保障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缩小不同地区、行业、性别之间的收入差距, 并为老弱病残者和失业者提供生活救济, 力求维护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保持社会稳定。

经过18 年的改革开放, 浙江经济已有了很大发展。但目前要素市场仍很落后,市场机制和市场秩序还很不健全; 企业规模小, 技术水平低, 工业布局散, 基础设施差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借鉴东亚经验,为提高经济生活的组织化程度, 需要加强必要的政府干预, 并力求把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的重要保证。改变殖民地时期造成的畸型经济结构, 发展民族工业, 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有积极作用。但由于它以国内市场为基础, 使国民经济运行处于封闭状态, 排斥国际分工与竞争, 保护国内落后的生产技术, 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和后劲不足。50 年代末之后,亚洲“四小龙”等先后转向出口导向战略, 把经济活动的重心由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 有效利用了国外资本、原材料、技术、市场和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使制成品出口迅速扩大,成为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

实行开放型的出口导向战略之所以能够成功, 从理论上说, 在于它可以使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受当地资源条件与市场容量的约束;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后, 国际市场的竞争成为提高经济效率的强大动力和压力; 在参与国际分工中, 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而从开放型的合作中, 又可以获得巨大的外部利益。从实践上看,要保证出口导向战略获得成功, 则要求政府能合理采取鼓励和促进出口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还应使国内投资、引进外资和技术与出口部门的发展能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 以跟上世界市场的变化。

东亚各国与地区因具体情况互异, 在实施促进出口战略时采用了不同的方式。香港和新加坡建立了自由贸易体制, 使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 促进出口是国内市场有限加上既为国内市场又为国际市场生产的中性刺激措施的结果。香港和新加坡都为出口企业提供贷款, 但并不为出口信贷提供补贴, 新加坡还致力于吸引外资投向出口企业。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 促进出口措施和保护国内市场措施并存, 目的是促进特定的出口工业能顺利发展。

韩国自1962 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 促进出口的结果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发展战略有三个特点: 第一, 它是增长导向型而不是公平导向型。第二,它一直是工业导向而不是资源或服务导向。第三,它一直是外向型而不是向内型或中性的。概而言之, 韩国的发展战略是外向型工业导向和增长主导的战略。在鼓励和促进出口方面,韩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仅是强有力的, 并且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 1) 建立有力的行政支持系统。从1962 年12 月开始, 韩国建立了总统每月召开一次的出口

三、促进出口

促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发展, 不仅是东亚国家与地区政府干预取得成功最好的证明, 而且是其整个经济发展战略最鲜明的特色。《东亚奇迹: 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研究报告指出: “促进出口战略———通过采用基本政策和干预手段鼓励出口高速增长———是H P A E s (实绩优良的亚洲经济实体) 使用最广泛, 也是最成功的干预手段。而且,在H P A E s 使用的许多干预手段中, 促进出口有关的手段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最具有效法的前景。”“迄今为止,出口推动战略一直是基本原则与干预政策最成功的结合使用方式, 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最重要的借鉴意义”。世界银行如此高度地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 是不多见的。

东亚国家和地区(除香港外) 都经历了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战略转变。二战后刚从殖民体系中解脱出来的东亚国家和地区, 首先选择的是进口替代战略。在该阶段, 政府采用提高关税、进口管制和多种汇率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排斥国外产品的进口,高度保护国内进口替代产业和国内市场。这对于

·68 ·

促进工作会议制度, 及时了解出口发展情况和出口企业的表现, 对各种各样的行政支持方案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此外,总统本人几乎每月都给出口成绩卓著的商人援勋嘉奖。这无疑是对出口给予行政支持的最突出例证。( 2) 采取鼓励出口的配套经济政策。包括对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 减免税收, 创建出口工业区, 控制工资上涨, 使本国货币贬值, 变多重汇率为单一汇率等等。( 3) 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60 年代重点发展纤维纺织、鞋、合成板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70 年代致力于培育石化、钢铁、造船等重化工业; 80 年代以来则将重点放在发展精密机械、汽车、电视、电脑等高附加值产业上。1960 年,韩国重化工业产值在全部制造业中的比重仅为2314 % , 1994 年则达到73. 1 % , 该年的工业制成品占出口额的95 %以上,其中电子、机电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达3218 % , 超过轻工产品27. 6 %的出口比重。值得说明的是,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与大量外资的注入和国外技术的引进、消化分不开的。( 4) 扶持大企业集团,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说中国台湾是小企业经济, 日本是众多小企业与大企业并存的经济, 那么, 韩国是典型的大企业经济。资料表明, 从60 年代初到80 年代初, 韩国扩大其工业生产能力是通过发展现有企业而不是通过建立新企业来实现的。1975 年,韩国仿照日本模式,引进综合商社体制。到1976 年韩国政府先后确定了13 家贸易总公司。其中10 家最大的贸易总公司在1983 年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高达5113 % 。1994 年, 光是三星贸易公司的出口额就达到118 亿美元, 几及浙江省出口额的2 倍。虽然韩国优先培育大企业发展也带来抑制竞争等弊端, 但在推动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

浙江能源、金属矿产短缺, 原材料匮乏, 土地资源不足, 但地理位置优越, 港口条件得天独厚, 劳动力心灵手巧且数量众多,市场信息也比较畅通。促进出口, 实行外向型战略是由浙江省基本省情所决定的,也是加快浙江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省应充分借鉴东亚国家和地区促进出口的成功经验, 特别是国土面积、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初始发展条件等方面都与浙江十分相似的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经验, 加强领导, 制订和采取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 选择好投资重点, 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以促进产业升级, 着力扶持发展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出口企业和大企业集团, 努力开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加快现代化进程。

(责任编辑任宜敏)

(上接第52 页)

首先, 完善收入分配的调节政策、调节制度和调节手段。其中以合理的调节政策为核心。

其次, 强化法律和道德对社会公平的控制功能。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加强社会公平的外在控制。同时, 在司法过程中要切实改变“权大于法”的现象, 保证法律的权威性。二要加强市场的“道德立法”,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平内在控制。

31 思想教育机制。思想教育机制的功效在于社会运用符合时代的公平理论去教育引导社会成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和心态失衡现象, 以增强其对改革过程中公平关系跃迁的心理承受力和认同感, 激发他们投身于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促进社会公平关系的跃迁。

( 1) 加强公平理论的研究, 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平观。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观的建构除受制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外, 还面对传统文化、西方近代科学理性、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二十世纪人类文化意识四重文化背景, 我们要在这种多维文化背景中寻找公平观重建的基本模式。

( 2) 注重提高社会成员对改革的认识能力和在利益关系上表现出的思想觉悟, 增强他们对改革及其新的公平关系的心理承受力。

( 3) 遵循社会成员在改革中的公平心理发展规律, 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当前, 我们应该对几年来各项改革措施给不同群体所带来的实际利益进行客观的、尽可能定量的分析, 分别对各群体进行得失总平衡的评价, 使各群体的得失具体化、明朗化, 得出公众心理承受能力的客观资料。与此同时, 要利用对话式、疏导式, 舆论宣传式等多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积极引导人们进行合理有序的社会对比, 这样才能控制相对剥夺感这种不良社会心态的继续发展, 把人们的思想、意志和行动统一到改革的方针政策上来,促进改革的顺利发展。

(责任编辑王金玲)

·69 ·

高中语文素材 百年跨越,筑梦不息.跨越—百年京张的历史跨越

百年跨越,筑梦不息 见证奇迹|百年京张的历史跨越 “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 110年前,由“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投入营运的铁路。 百余年后的今天,京张高铁正在加紧建设,将于今年底建成通车。京张高铁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化铁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百年沧桑,新旧两条京张铁路线,见证了新中国铁路波澜壮阔的历史跨越。 从北京城区出发一路向北, 穿过居庸关、八达岭的崇山峻岭,跨过燕赵大地的河流湖泊,到达河北张家口。这里,并行着两条铁路——有110年历史的京张铁路和将于今年底通车的京张高铁。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51年后,中国也有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京张铁路开工前,中国共有16条铁路,全部由外国人担任总工程师。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京张铁路。消息传出,全国轰动,大家说这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然而,外国人却认为,“能在南

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 从南口(今北京昌平区南口镇)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外国人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中国人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詹天佑感慨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 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举行通车典礼。从开工到通车,仅用了4年时间,比计划提早两年竣工,建造成本也比原来预算(729万两白银)节省了20多万两白银。这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第一条国有干线铁路,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今,京张铁路的“姊妹”——京张高铁正在加紧建设,将在今年底建成通车。京张高铁全程174公里,起点是位于西直门的北京北站,穿越市区后,经八达岭长城,抵达2022年冬奥之城张家口,用时不足1小时。 京张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中的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设施。 百年清华园站VS 清华园隧道 清华园车站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地区,建于1910年,站名为詹天佑亲笔题写,是京张铁路老车站中距离北京城最近的一个。 据载,1949年3月25日夜,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由西柏坡赴北平,从涿县乘坐铁路专列在清华园站下车。“毛泽东主席踏上新中国首都的第一步,就在清华园火车站。”这已成为周围百姓传说多年的佳话。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 郭金兴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比例,因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同的含义。

东亚_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东亚模式与浙江现代化 [ 编者按] 近20 多年来, 现代化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焦点。在一个多极化发展的世界上, 各国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与方式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美国模式、北欧模式和东亚模式。东亚模式就是在东方儒家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经验和道路。它所包括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指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它们在文化传统上属于儒家文化圈,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学习并消化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体制和以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从而形成一个多元文化互动互补的社会。 浙江在历史上即与东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与文化联系。浙江的经济、人文环境与日本和四小龙也有某些近似之处。因此,东亚模式的许多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的。 下面四篇论文系本院“东亚模式与浙江现代化的比较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分别从经济策略、社会保障、教育规划和人文精神诸层面探讨了“东亚模式”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浙江现代化的启示。 东亚: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张仁寿 张仁寿,男,1956 年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杭州310025) 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其成功经验令世人瞩目。浙江不仅与东亚有着相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处于同一地缘带, 而且比之于东亚模式中日本及随其后的“四小龙”, 属于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后来者, 现在正处在经济起飞时期。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我们要重视研究借鉴东亚模式特别是“四小龙” 经济起飞的成功经验。本文着重考察分析东亚成功地实行政府干预和促进出口这样两个事关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 其中的成功经验, 对于加快浙江经济现代化有着非同寻常的借鉴意义。兴工业化国家增加了一倍多。“如果高速增长的分布是随机的, 那么, 如此集中的区域性高增长是极为罕见的, 大约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按亚洲开发银行统计, 过去20 多年东亚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8 % , 远远超过世界发展中国家的413 %和工业发达国家的3 %的增长水平。东亚在全世界的GD P 中所占比例从1960 年的4 %猛增到1990 年的25 % 。到2000 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 % 。与此同时,外贸规模也迅速扩大。1965 年,东亚地区的出口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10 % ,1993 年已占到2518 % 。据预测,到本世纪末, 东亚贸易增长幅度将占世界贸易增长幅度的的1/ 3 。 进入90 年代, 西方经济景气低迷, 回升乏力, 而东亚经济一枝独秀, 仍然生机勃勃。在1993 —1995 年间, 东亚连续三年GD P 增长率超过9 % , 而且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超过1986 - 1995 年期间的经济增长幅度。据世界银行1996 年发表的《全球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报告预测, 在1996 —2005 年10 年里, 东亚地区GD P 年均增幅仍将达到719 % , 人均GD P 有望保持过去10 年平均619 %的增长速度。 ·65 · 一、东亚奇迹 东亚的崛起, 已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最大奇迹。世界银行自1991 年下半年开始, 组织有关专家对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等8 个东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于1993 年出版了题为《东亚奇迹: 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的政策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 在1960 年到1985 年之间, 日本和“四小龙”的实际人均收入增加了4 倍多, 东南亚新

世界八大奇迹

世界八大奇迹常识 1、罗马斗兽场 罗马斗兽场(Colosseum),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位于今天的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现仅存遗迹。斗兽场专为野蛮的奴隶主和流氓们看角斗而造。 从功能、规模、技术和艺术风格各方面来看,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罗马斗兽场由弗拉维安王朝的三个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维安竞技场。 罗马斗兽场能容纳的观众大约5万人。共有3层座位;下层,中层及上层,顶层还有一个只能站着的看台,这是给地位最低下的社会成员准备的:女人,奴隶和穷人。但即使在其他层,座位也是按照社会地位和职业状况安排的:皇室成员和守望圣火的贞女们拥有的、特殊的包厢。身着白色红边长袍的元老们坐在同一层的“唱诗席”中;然后依此是武士和平民。不同职业的人也有特殊的席位,例如士兵、作家、学者和教师,以及国外的高僧等。观众们从第一层的80个拱门入口处进入罗马斗兽场,另有160个出口遍布于每一层的各级座位,被称为吐口,观众可以通过它们涌进和涌出,混乱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够被快速的疏散(据说这里只需十分钟就可以被清空)。 建造背景 斗兽场由维斯西巴安(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是古罗马当时为取悦凯旋而归的将领士兵和赞美伟大的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在其儿子图密善在位期间建成,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 斗兽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牲畜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 罗马斗兽场就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 2、中国长城 长城的修筑长城的修筑可上溯到公元前七、八世纪。当时割据一方的诸侯国为为了防御邻国侵袭,在各自的领土上先后筑起了防卫城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为防御北方的匈奴贵族南扰,将原来北方三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廷至一万多里。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筑始于明代初年的1368年。明灭元后,为了防止蒙古人卷土重来,从建朝第一年起就开始大力修筑长城。明代修筑长城的技术大有提高,改进了以前多用土夯或石砌的建筑方式,主要用砖石砌筑、石灰砌缝。在特别险要的地方还筑了关城,修建双重或多重的城墙,以便层层设防。明朝修筑长城历时两百多年,修成后的明长城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口,全长六千多公里,北京北部的长城就是其中的一段。长城的修筑工程历时两千多年,它那强固的关隘、林立的敌台、危峭的城墙和传递军情的烽火台,使其作为最大的防御建筑工程,关系着各诸侯国和王朝的存亡。所以,有着两千多年修筑工程历史的长城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兴衰存亡的历史见证。中国古代人造而成的雄伟防御建筑工程长城,其修筑时间之久,工程量之巨,史所罕见。它以其实物存在向后人们展示了设计者的智慧才华和建造者的艰辛劳作。现存长城,是明朝修筑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修筑长城的军事意义: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二、长城对古代农业社会的影响: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利平的生产环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中国的发展是怎样创造奇迹的

中国的发展是怎样创造奇迹的? 2016-06-03来源:光明网 作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鄢一龙 中国正在从世界性现代化的落伍者、后来者、追赶者,转变为创新者、引领者。我们所碰到的基本问题始终是:中国要不要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发展目标?实质上就是发展理念、发展观、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的问题。 我们置身于一个伟大的国家,也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奇迹背后的特殊经济社会背景和独创性的中国发展道路。这包括:它是怎样创造奇迹的?奇迹的根本动因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会不断地创造奇迹?如果能够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称得上了解了“中国特色”的“中国之路”。 中国之路的成功之道在于其把握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独特论。国家的发展道路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除把握普遍性外,特殊性对于一个国家的成功更为重要。还在于其在把握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和合论”。事物的发展既具有阴阳对立、相互冲突的一面,我们可以不断促进统一和结合,使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依存,强调矛盾双方的同一与融合。

和合思想始终从一个统一的整体出发,这一整体常常用“一”、“道”、“理”、“性”、“太极”、“太和”等概念来表征,和合哲学是以矛盾双方的融合解决矛盾的哲学,是“一生二”的整体性哲学。 “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我们把这一东方巨人的特点和内在机制简要的概括为:两个大脑(党中央国务院与科学界及智库)、两只手(政府与市场)、两条腿(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两个积极性(中央与地方)。 第一,这个巨人既有自己的“大脑”,又有“外脑”。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决策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重大决策不断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更及时纠正小的失误。无论是我国科学技术界,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界,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研究人才队伍和学科体系,还涌现了一大批智库,这样就形成了“东方巨人”的“两个大脑”。显然,一个拥有两个大脑的巨人比只拥有一个大脑的巨人就更加聪明、更加智慧。 第二,这个巨人既有“看不见之手”,又有“看得见之手”。坚持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两手都要抓”,两手并用形成合力,“两手都要硬”,硬而不僵,“两手都要活”,活而不乱,使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活力和创造力,保持着宏观经济基本稳定,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内外部

大历史中的中国经济奇迹

大历史中的中国经济奇迹 距今700多年前,蒙古大军在崖山海战中全歼宋朝的残余军队。宰相陆秀夫背负幼帝投海殉国,其余军民也纷纷自杀,海上浮尸十余万。被囚的宋大臣文天祥目睹战败,写下“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的沉痛诗句。 此前50年,军事天才成吉思汗自大漠崛起,打造出一只天下无敌的军事力量。半个世纪之内,蒙古铁骑横征欧亚大陆。蒙古人的盖世武功凸显出农业文明的军事劣势,被草原骑兵征服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比他们的对手更发达的文明,南宋是其中最突出者。“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临安王朝经过半个世纪顽强而屡遭挫败的抵抗之后,仍旧难逃崖山覆亡命运,这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在古代世界中领先地位的结束。 多年以后,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宋文明的辉煌,实际上,那是中国唯一一次如此接近现代政治经济原则,并将自己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力建在这样的原则之上。丧失了这次机会之后,随后的数百年我们只能目睹中国坠入越来越深的深渊,其死水微澜恰与欧洲的突飙猛进形成鲜明对照。

要到7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才重新找回一点点当年“天下之国”的感觉,这还必须感谢最近30年来中国经济毫无征兆的突然崛起。中国经济崛起速度之快,不仅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很大份额,而且已经激起人们关于何时中国可以代替美国、登顶全球的激烈讨论,而仅仅在40多年前,中国还遭遇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饥荒事件。历史如同电影快进镜头般穿进,面对倏然而至的中国奇迹,思想界艰难地寻找着迷失的坐标。什么力量造成了中国经济的奇迹?这一仍在行进的奇迹面临什么样的考验?……这些问题都是我在新书《巨债》中试图回答的问题。 能否理解中国经济奇迹不仅仅是一个智力挑战,而有可能决定着未来几十年,我们能否生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中。现在,中国已经走到十字路口,任何一种力量,甚至是在别的时候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力量,都有可能在命运的天平上增加一点点分量,却可能起到改变未来轨迹的作用。这其中包含着思想的力量。大多数情况下,思想的力量微不足道,尤其对短期局势几乎没有影响,但在历史的奇点时刻,思想,甚至是一些小人物的思想,也可能从此扭转历史的方向盘。现在,回头看中国经济奇迹,很多人视之为一种必然,似乎历史必然如此行进,却忽略了在此之前有多少次,中国都让大好机会从手边滑过。我们现在享受的经济腾飞包含着运气成分,

草莽传奇

草莽传奇 文:天上人间2013.07 一提起草莽,我眼前便出现了一片荒原,远离尘嚣,杂草丛生。这是秋季的情境,树叶凋敝,百草枯黄,随着飒飒西风,叶飞草翻,荒凉萧条。 于是我想起了那些人,那些我在松岗,横 于杂草的人。你可以尽情的想象他们或平庸得 丢进人群就找不到,或嶙峋奇异、冠袍落拓的 长相;你也可以尽情的想象他们躬耕荒野,远 避俗世,投身自然,苟安底层的生活。 草莽让我想起了一些地方,像市井陋巷, 流水人家,杏花村落,甚至水泊梁山。草莽又 让我想起了一些人物,像屠牛杀猪,鸡鸣狗盗, 走街串巷,甚至啸聚山林。草莽人物呆在草莽, 身无可贵,家无可系,安则可顺,危则可反, 是社会上最不安定的群体! 常人太规矩太传统太普通太胆小太没有色彩,所以常人往往终老一生没有故事或者是没有独具一格的故事,而草莽人物却往往做出惊天义举而被代代传诵。 2400多年以前,战国时代的韩都 阳翟。 一个光天化日,一个英俊魁梧的 青年,手执利刃,从专权者侠累的前 门径直杀入堂中,刺侠累于阶下,复 又格杀其卫士数十人,杀出重围逃至 大街,以刀划面,毁容而死。 这件事震动阳翟,大快人心。然

而刺客的尸体在大街上却无人能识,也无人认领——大家避之犹恐不及,还谈何认领呢! 可是几天后,尸体旁传来悲号 之声。待人们围观在侧,却发现一 女子淡妆素服,悲哭萎顿在刺客尸 体旁边。她说那是她弟弟,为避杀 人之祸流徙在齐国,屠宰为生,为 报严仲子知遇之恩,侍母天年后刺 杀侠累。“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 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呼天者三,自杀于其弟身旁。 这就是战国时著名刺客聂政和他的姐姐聂荌 的故事。是一则典型的草莽传奇。 聂政不过一藏身市井的屠夫,为报知己长途 奔袭,杀暴制暴;又生怕连累姐姐,毁容灭名, 周详备至;更难得的是姐姐为显弟名,千里认尸, 舍生全义。姐弟皆侠,白虹贯日,感人至深。 而一百多年后的一个秋天,易水旁边还似乎 徘徊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悲歌余韵,荆轲刺秦失败的消息就已传来。燕 国举国彷徨。而第二次刺杀又迅速的失败了,从 此,秦皇嬴政终身不再近诸侯之人,遂绝了刺秦的机会。 荆轲所以刺秦,是因为其剑术高绝,十步 必杀;可第二次刺秦的高渐离呢,虽是荆轲的 好友,却文弱单薄,而且被暴秦“矐其目”, 是个瞎子。他平日藏身市井,在酒家击筑当酒 保,就相当于我们今天酒吧里的坐台小姐!然 而在秦皇听他击筑时,他还是出手了。我估计他明知即使出手也必将无果,而且

10年后中国这些变化将远超你的想象(深度好文)

10年后,中国这些变化将远超你的想象!(深度好文) 导读 本文作者从十个方面解析10年后我国的经济增长趋势和产业格局变化,深入剖析大众消费能力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后的生态系统情况,非常值得一读!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经济以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保持高速增长,从1978年到2013年,中国实现了年均9.8%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GDP实际增长17倍多。 发达国家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一个人终其一生实现的生活水平改善程度,英国只有56%,美国大约为1倍,日本也仅为10倍,而中国这一指标超过历史上任何国家。 人们曾经见证过东亚经济奇迹,而中国经济奇迹是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以这么快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地发展,这一事实举世公认。可以讲,再过十年,中国的变化将远超你的想象!1消费 十一国庆长假期间,平日精打细算的人们吹响了“买买买”的号角,朋友圈开始被旅行、血拼、聚会等各种照片不断刷

屏。这清晰刻画了中国消费的崛起。 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继续提升,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 来自投资人士和经济学家的预言正在被逐渐证实:中国消费大潮正在迅猛来袭。 “中国现在正处在从世界工厂往世界市场转化的过程中。”弘毅投资董事长赵令欢直言不讳,他列举了一组令人咋舌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仅在2014年中国各种消费占全球的比重是惊人的:智能手机全球34%的消费在中国,钻石首饰全球12%的消费在中国,在线游戏是18%,连巧克力也占全球消费的2%。 “经济低迷,我们担心消费下滑,但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旅游团都变成了全球采购团,大家还在呼唤更多卫生、安全、健康的食品,呼唤着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些旺盛的需求在今天还得不到满足。这就是投资的机遇。”赵令欢透露,最近三五年弘毅80%以上的投资在服务、消费领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的作用 摘要:国家与市场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和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对中国特殊国情与发展阶段来说,“发展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并不能准确界定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西方市场调节型市场经济模式也缺乏中国适用性。只有符合中国特殊国情与发展阶段的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才是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应有模式。 关键词:发展型政府;市场调节型;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6-0014-06 国家与市场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和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对如何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经济学家们众说纷纭,由此形成了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此消彼长的持久论争。尽管人们已认识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但政府干预总是与市场缺陷有关。如果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可以由市场很好地加以解决,政府干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讨论一般是从考察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开始的。

一 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失灵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垄断、外部性、公用品和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但这种分析是一种短期的分析、静态的分析、微观的分析、纯粹的经济分析和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分析。因此,并没有真正揭示市场机制的根本缺陷。实际上,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缺陷不在微观方面,而在宏观方面,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的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收入和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及经济发展的无组织性,这也是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出发点。很多学者注意到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并主张以“发展型政府”概念概括中国政府的职能模式。“发展型政府”概念源于查默斯?约翰逊的《通产省与日本经济奇迹》一书。在该书中,约翰逊认为,日本模式介于苏、美模式之间,政府对经济起主导作用,但并非全面掌控;政府将市场作为发展经济的工具,而不是信奉原教旨的自由市场主义。韦德和阿姆斯登将约翰逊的原创性思想扩展到对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性研究中,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家对东亚奇迹的解释。一些学者鉴于“发展型政府”源于东北亚地区,与中国在文化背景、发展经验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因而将中国政府的职能模式概括为“发展型政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研究生课程论文 (2014 - 2015 学年第1学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人文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第一,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第三,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第四,改革开放,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第五,中国人有这传统的勤劳优秀品质,也有封建社会的那种忍性,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的反抗和冒险精神。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政策;人文原因;能源消耗;教育 1 中国经济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10%。很多国内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吃惊。从1979 至2010 年[1],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人均GDP 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 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 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不但摆脱贫困,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在持续3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近百分之十的年均增长速率,这一巨大变化被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2014年[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热血三国科技详解

热血三国科技详解 升书院的技能研究时换成智谋高的将领做城守,点了研究以后就可以换下来了,但是不能用智谋将升级建筑物。 1.所有城池的科技是共享的。但是分城必须要有学院,并且学院等级要够:PS(解决无法共享科技的BUG):只有在学院升级的时候能共享相关的科技,所以如果你分城 升完学院后,主城又进行了研究,那么只有下次你升学院的时候共享了。比如出现 “砍伐技术6级/本城生效5级” 即是你在主城砍伐5级时升的学院,升完后,主城研究了6级砍伐,所以造成无法 共享。另外,也有可能是某城的研究完一项科技后,自动共享到其他城池的科技。还有,过一 段时间(可能是一天),科技会自动共享。 2.研究方向,除了一开始的研究以外,推荐如下 路线:攻6、防5、驾驭5、抛射5、攻8、防8、补给8. 升完上面的才考虑升生产:农8、铁8、木8 3.行军技巧增加步兵的速度,骑兵不算。(对出征好像无效。)比如弓的速度,是250,1级行军技巧是10%,则弓速为275. 所以大家在战报上常看到,“弓兵前进275” 速度决定了战场上,行动的优先级,决定出征的速度。比如骑兵的速度优于弓,则具体过程为骑兵先前进,并自动攻击在攻击范围内的目标敌人。然后弓兵移动并自动攻击在攻击范围内的目标敌人。 4.抛射科技抛 射科技不仅仅影响弓的射程,同时对战场距离也有影响:当你抛射科技为3级时,战场距离 为1580,6级时为1700左右。而弓的伤害和英雄无敌3类似,在攻击范围1/2以内为全伤害、大 于1/2为半伤害,范围外攻击不到无伤害。一但近身,伤害降低到1/10。所以弓不能让人近身, 一近身就是废物。也因此抛射科技增加战场距离非常关键。 5。驾驭技巧驾驭技巧与行军技巧 类似,这里就不多说了。不过一个是对骑兵一个是对步兵。 6。侦察技巧 3级别侦察野地的详细 兵力,7级侦察城池的详细兵力,10级侦察城池可知道玩家是否在线。 百度攻略& 提供,更多精彩攻略访问https://www.360docs.net/doc/0315323435.html, 1

中国经济奇迹的国外视点(92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中国有利于发展的条件不包括? A.高投资 B.廉价劳动 C.增长方式转变 D.出口的持续增长 2. “我很高兴看到一个繁荣的中国,看到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这句话是谁说的? A.马修·善

B.Gill C.赖斯 D.费尔德斯 3. 中国经济实质性飞跃的条件不包括? A.增长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B.和谐社会建设 C.体制改革深入 D.改善劳动环境 4. 我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是哪一年? A.2004年 B.2005年 C.2006年 D.2007年 5. 我国近20年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变革,不包括? A.不断私有化,鼓励私营经济 B.调整分配方式 C.不断市场化、民主化 D.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 我国占有的淡水占全球的比例为? A.0.07

B.0.08 C.0.09 D.0.1 7. 根据国际环境组织检测,在20个全球最污染的城市里面,属于中国的城市有? A.13个 B.15个 C.16个 D.14个 8. 拉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力量是? A.高储蓄 B.高投资 C.高消费 D.高产出 9. 经济的主要拉动力量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10.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增长速度是?

儒家文化与亚洲四小龙经济

儒家文化与亚洲四小龙经济 https://www.360docs.net/doc/0315323435.html, 2006年08月18日 16:04 中外企业文化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国际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经过文化性格的重塑后,韩国形成以准军事管理为特征的企业文化;新加坡形成以奋力拼搏求生存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融合中西方文化精华,港台形成以竞争务实求发展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亚洲四小龙地域面积不大、人口稠密、经济底子较薄,自然资源也并不丰富,那么他们是靠什么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促使他们经济增长的共同因素是什么?而在这诸多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国际学术界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作了大量研究。大致可分为三大派别:第一派认为是东亚独特的文化模式造就了其经济奇迹;第二派认为是东亚抓住并利用好国际机遇,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第三派是制度学派,以宏观调控功能来解释东亚的经济起飞。目前虽然学术界对促进“亚洲四小龙”腾飞的原因仍未完全达成共识,但有一个观点却是基本一致的,即儒家文化是“亚洲四小龙”乃至整个东亚经济崛起的精神支柱。 日本现代企业管理的开山祖之一涩泽荣一曾说过:“要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这形象地表明了儒家文化对东亚企业管理的指导作用。与日本相似,“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除了引进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之外,无不伴随着儒家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荣照认为,“亚洲四小龙”的起飞在动力上是西方的,在精神上却是儒家的。韩国釜山大学教授金日坤指出:“儒家文化的最大特征是依赖家族集体主义的社会秩序。”他们认为儒家的一些传统伦理价值观念,如和谐、忠诚、重视教育、勤劳节俭、鼓励储蓄等,是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儒家学说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源流无疑是自孔子开始。孔子继承殷国奴隶制时期的天命观和祖先崇拜,对源于巫术神化的“周礼”作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完善,剔除原始宗教的虚幻色彩,更多地保留了其中符合血缘、祖先崇拜的礼仪形式和内在含义,并将其广泛推及到日常伦理生活中,使之内在的宗教意识进一步生活化、日常伦理化,从而创立了儒家文化。 西方学者多对儒家文化持赞美欣赏态度,他们以西方文化为立足点,高度肯定儒家文化中包含着可弥补西方文化不足的诸多因素。一些学者甚至曾乐观而自信预测:21世纪将是儒家文化圈的世纪。亚洲学者有别于西方学者偏于赞赏高度评价的态度,他们更清醒理智地评价儒家文化,他们把亚洲经济的崛起与儒家文化的影响联系起

美国东亚研究专业介绍(世毕盟留学)

美国东亚研究专业介绍(世毕盟留学) 东亚问题是伴随着东亚奇迹和东亚现代化的发展的脚步走上世界舞台的。东亚问题引起学术界关注从时间上来说应该是70年代,对此台湾学者萧新煌指出,从70年代以来,东亚的发展经历越来越成为社会科学界所注意的一个焦点,尤其是那些对发展研究感兴趣的团体。由此引发了研究东亚的热潮,因为他们急于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某种方式传输到发展中世界的其他地方。研究者们把东亚的成功经验及一些发展特点概括为东亚发展模式。 一、东亚文化概念 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东亚文化是东亚地区人们相似心理和相似思想的表现。一方面,它包含着东亚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族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有着相似的愿望、要求、态度、认识和行动,这构成东亚文化的主流;另一方面,自东西方接触以来,西方文化逐渐浸染东亚地区,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给东亚以极深的影响。因此,东亚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体。 二、国外东亚学的研究重镇当属美国 据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东亚太平洋地区研究中心主任于子桥教授统计,到1970年代初,美国能够颁授东亚语言和研究专业学位的大学106所,可以授予亚洲研究的学士学位机构(含加拿大)有147个,硕士以上学位40个,其24个可授予东亚研究的博士学位,但只有以下8所大学可以授予东亚语言(汉语、日语)和东亚研究的博士学位并且有超过20个全日制研究生: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

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华盛顿大学。 更主要的是,在这些学校及其它学校,有相当大的难以计算的一部分学位是以东亚为研究对象,但却被授予了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及其它学科的学位。 美国设有东亚研究中心的大学有哈佛大学(1955年创立)、密歇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堪萨斯大学、南加州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耶鲁大学、匹兹堡大学、伊利诺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威斯廉大学等。 其中美国东亚学研究的最大重镇可能要算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它创立于1955年,原为东亚问题研究中心,1961年改名东亚研究中心,1997年再易名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这与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的杰出贡献是分不开的。今又与日本研究中心、朝鲜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整合为东方研究中心。 美国东亚研究还有一个重镇是著名日本问题专家埃德温?赖肖尔创立的埃德温?赖肖尔东亚研究中心。 留学美国,东亚研究系在美国存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最早称为汉学系。其中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学系是在美国出现的最早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学术部门,创建者是一位来自19世纪末中国广东的苦力劳工。他用毕生的积蓄和心血在这所闻名于世界的名校里开办了肩负弘扬和交流中国历史文化的汉学系,并且启动了中国学研究基金。20世纪初,很多欧洲的汉学家以及中国本土的大学者相继留居美国进行汉学研究,例如德国的福尔克、中国的赵元任等。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国学名家冯友兰、胡适、徐志摩等也都曾经在哥大、哈佛等著名学府的汉学系求学或者任教过。从此东亚研究系在美国各个大学传播开来,到了20世纪末,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有一百多所大学颁发东亚语言和文学的专业学位。 三、美国东亚研究专业前景 东亚研究毕业生的工作机会非常广阔,能够胜任很多不同类型的工作,例如大学教授,学术研究工作,行政助理,咨询顾问,语言教师,记者等等。由于顺利修完东亚研究的课程要求很强的写作和分析能力,所以实际上东亚研究对英文论文的写作能力要求特别高。这个专业对“多文化意识”(Multicultural Awareness), “辩证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以及“分析性思维”(Analytical Thinking)的训练也是极为透彻而高效的。因此学生在学习完东亚研究的课程后基本上都具备很完善的多元文化的素质以及超群的写作和分析能力。 四、美国东亚研究专业费用 东亚研究专业一年的学费大多在两万多美元,少数学校高些,比如众所周知学费很贵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一年学费三万多。如果经济能力有限,也可以选择学费

中国八大古都简介

中国八大古都简介 “八大古都”是指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国内史学家承认的古代都城。 中国八大古都按定都时间先后,: 洛阳(从夏朝始)、郑州、安阳、西安、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 由于中原地区不仅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而且长期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今河南。这些古都,在建筑、风景及文化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华文明的代表和结晶,那么这些名胜古迹你都去过哪些呢? 中国八大古都 一.中国八大古都按目前国际影响力排名: 1.北京; 2.西安; 3.杭州; 4.南京; 5.洛阳; 6.郑州; 7.开封; 8.安阳。 二.中国八大古都按历史建都政权数量排: 1.洛阳,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帝喾、夏(早期、末期)、商(初期)、西周(成王五年后)、东周、战国韩(早期)、秦末河南王、西汉(高祖初)、更始、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93年后)、隋(炀帝后)、李魏、王郑、唐、武周、大燕、后梁、后唐、后晋(高祖初)、中华民国(32年)。二十三个政权。 陪都政权:新莽、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八个政权。 合计:三十一个政权。 2.西安,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西周(初年、末年)、秦、西汉、新莽、更始、赤眉、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燕(一个月)、东魏、北周、隋(文帝)、唐、武周(2年)、黄齐、大顺(一个月)。十九个政权。 陪都政权:曹魏、后赵、五胡夏、后唐、中华民国。 合计:二十四个政权。 3.北京,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诸侯蓟、诸侯燕、秦末燕王、前燕、安史燕、刘燕、辽(1125年)、金(中期海陵王后)、元、明(成祖后)、大顺、清、中华民国(早期)、洪宪、中华人民共和国。 合计:十五个政权。 4.南京,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东吴、东晋、桓楚、侯汉、宋、齐、梁、陈、南唐、南宋(初期)、明、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十四个政权。 陪都政权:杨吴。一个政权。 合计:十五个政权。 5.开封,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夏(帝杼后)、诸侯杞、战国魏(前364年后)、后梁、后晋、辽(辽太宗三个月)、后汉、后周、北宋、张楚(一个月)、刘齐、金(海陵王及宣宗南迁后)、韩宋。十三政权。 陪都政权:明。一个政权。

东亚奇迹的教训与反思

东亚奇迹的教训与反思 莫倩云1 摘要:东亚8个经济体只用了三十年就完成了工业化,这期间他们经济的高速增长,让世界感到大惑不解,被称为东亚奇迹。这个奇迹依托的是亚洲人高储蓄和努力工作的价值观,及良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对基础教育的高投入、出口导向战略、低通货膨胀率、合理的政府干预等。东亚奇迹的本质则是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投入。如果不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这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给人民提供自由的空间,有助于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东亚奇迹亚洲价值观要素增长模型 一、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 欧洲国家用了近百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拉丁美洲也历经了二战前后90多年缓慢的工业化。当东亚国家只用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短短三十年时间就完成了社会的工业化和人的工业化。 这三十年间,香港、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台湾及泰国这8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5.5%,比东亚其他国家快2倍,比拉丁美洲快3倍。2这些东亚经济体的迅猛增长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东亚奇迹。 他们的起点曾经很低。1960年,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人均GDP 水平分别为7093美元、1110美元、2203美元、3022美元和1012美元,分别相当于当时美国人均GDP水平的50.2%、7.9%、15.6%、21.4%和7.2%。 三十年后,大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踏入了中等发达经济体的行列。到2004年,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人均GDP水平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分别达到39195美元、12743美元、23636美元、27597美元和13609美元,分别相当于美国人均GDP水平的106.5%、34.6%、64.2%、75.0%和37.0%3。他们占世界出口的份额由1965年的9%增加到了1990年的21%。 这一奇迹引发西方发达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派学者围绕亚洲社会和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架构对经济的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二、亚洲价值观和宏观经济环境 早期的探索者倾向于把东亚的经济飞速增长归因于东西方社会的差异,包括文化方面和宏观经济、政府干预方面,试图找到东亚经济统一的模式,但除了东亚都属于儒家文化圈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之外,政府干预的程度和方式各有千秋,从总体上看,不存在所谓“东亚模式”,但仔细考察,同属儒家文化圈下的东亚各明星确实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

中国经济奇迹的三大矛盾共6页

中国经济奇迹的三大矛盾 中国无疑是个经济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每10年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就翻一番,而美国即使在经济增速最快时期,要取得这样的成绩也要花上30年左右。不过,中国的经济基础开始出现裂缝。 把这些裂缝称作三大矛盾吧。 周二在中国北京,一名中国妇女在为庆祝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唱歌时挥舞国旗。 矛盾一:中国领导人一方面决定放缓经济增长步伐,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继续给工人加工资,给民众提供各类商品。同时实现这些目标对任何政府来说都是个挑战,对于害怕失去控制权、不愿让市场力量主导国民经济的中国政府来说尤其困难。 在仍供奉着马克思(Marx)和恩格斯(Engels)雕像的中国,工资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持续缩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很难成为推动更多消费支出的秘诀。中国有众多零售商店,但很多都像是博物馆。人们前来“观摩”,却并不买东西。 由于劳动力需求强劲,中国工人的工资增加较快,这是维持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的社会稳定的关键,也是推动消费支出、让中国摆脱出口依赖的关键。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但不断上涨的工资似乎正在稀释中国工厂的竞争力。一个不言而喻的迹象是,美国服装品牌Gap在中国商店里出售的T恤衫上标着“马来西亚制造”的字样,最便宜的牙刷也为越南制造。要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应实现转型,成为更先进的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而这就需要中国有更大、更好、更自由的教育制度。一位官员说,中国现行教育制度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苏联管理模式的影响,中国精英人士都把子女送到国外读书。 矛盾二:中国政坛最近的潮流话题是“人民币国际化”,而实际上,人民币目前基本上完全是一种国内货币。之所以要人民币国际化,其中既有民族自豪的原因,也有贸易大国买卖本国货币的渴望,还有就是,如果再爆发金融危机,中国人决心要像美国一样能获得自由、低息的外国贷款。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但人民币不可能一夜之间实现国际化,除非中国取消低利率管制,现在中国存款利率甚至都赶不上CPI涨幅。参与全球货币游戏意味着国民经济要受到全球市场的影响。 有些官员看到了利率过低的危险。中国建设银行行长郭树清在接受采访时说,你需要在失控之前针对实际利率为负值做点什么;很多人觉得把钱存起来没多大好处,因此纷纷购买黄金和白银等东西;很多人买房不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住处,而是为了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