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病毒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与周期解研究报告

HIV病毒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与周期解研究报告
HIV病毒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与周期解研究报告

HIV 病毒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与周期解

研 究 报 告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传染病动力学就是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及环境变化等情况,建立能反映其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动力学性态的研究来显示疾病的发展过程,预测其流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分析疾病流行的原因和关键因素,寻求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最优策略,为人们防制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数量依据。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微观的角度对传染病的流行条件进行了研究,也就是从宏观关注传染病本身转变到聚焦于导致各种传染病的罪魁祸首——病毒。基于生物学相互作用基础上的数学模型,可以为宿主针对病原体的反应动力学提供非直觉的深入了解,对生物学实验研究能启发提出新的途径,对理解宿主体内病原复制的动力学和由此获得的药物治疗与免疫治疗最佳时间大有裨益。

近10年来,群体与进化生物学同微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己成为一种趋势,开辟了感染性疾病的群体生物学研究.这一崭新领域给相关学科提供了许多研究热点和生长点.宿主体内的群体动力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把病原体与宿主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视为一个整体,从多元的、综合的、定量的、动态的角度进行讨论,着重考虑决定病原体群体丰度、多样性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以及对免疫反应进行定量描述和数学分析,以揭示病原体感染的生态演化特征及机制,帮助认识感染与免疫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网络导致的复杂的、通常是非直觉的行为。实验技术和数学模型的结合开创了病毒群体动力学研究新路,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999年Alan. S Perelson 等人建立了病毒感染模型

???

????-=-=--+-=.,

,

max)/1(...

cV I N V I TV I TV T T aT dT s T δδββ① 他们分析了模型的性质,并用临床数据进行了模拟,证实了数学模型的方法对研究病毒感染的有效性,对研究病毒动力学提供了基础。

1、HIV病毒在人体内中扩散,被感染的个体在整个群体中所占的比率,称为被感染率,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被感染率是否会达到100%?我们知道在一些非洲国家,艾滋病的被感染率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而且还在缓慢增加,人们非常关心在一段时间后被感染率会否变成100%,即所有的人都被感染了。如果情况并没有这么悲观,那么最终的饱和被感染率会是多少?通过控制哪些因素可以有效地减少最终的被感染率?这确实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于是在Alan. S Perelson等人的模型基础上我们建立更为合理的数学模型——具有饱和感染率的病毒动力学模型:

我们研究了该模型的平衡点的存在性、系统的有界性;利用Routh-Hurwitz判据,我们研究了模型的边界平衡点及正平衡点的局部性;利用三维Poincare-Bendixson 性质证明了正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并利用三维竞争系统的周期解的存在性理论,得到了模型周期解的存在性。我们还考虑了药物治疗对病毒的影响。通过基本再生数的对比,分析了药物治疗的作用。利用MATLAB软件,我们模拟了得到的结果。我们的结果表明,饱和感染率对病毒的感染的影响意义重大。从而为治疗艾滋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2、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adult T cell leukemia,ATL)是一种与I型嗜人T细胞病毒(human T lymphotropic viruse type I,HTLV-1)相关的疾病,患者血清中可检查出HTLV-1抗体。ATL细胞形态非常特殊,细胞核扭曲、折叠呈花瓣状,细胞显示CD2、CD

3、CD

4、CD8等成熟T细胞标志和激活T细胞标志-CD25(IL-2

受体)。HTLV-1主要侵袭CD4细胞,病毒首先与CD4阳性细胞表面的CD4抗原结合,因此CD4是HTLV-1的受体。由于受损害的是CD4阳性细胞,患者的T辅助细胞功能受抑制,患者易患严重感染。我们研究了HTLV-1 感染和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ATL)的病毒动力学模型

我们研究了该模型的平衡点的存在性、系统的有界性;利用Routh-Hurwitz判据,我们研究了模型的边界平衡点及正平衡点的局部性;利用三维Poincare-Bendixson 性质证明了正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并利用三维竞争系统的周期解的存在性理论,得到了模型周期解的存在性。结论表明,我们的模型对预防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3、我们考虑一类具有非线性感染率的病毒动力学模型

由于不知道系统的Poincare-Bendixson 性质是否存在,我们使用自治收敛定理来证明该系统的正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

4、在病毒扩散的初始阶段,新增被感染率,即在单位时间里新增的被感染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采用药物治疗后,感染细胞如何转变为健康细胞?对这些规律的了解,有助于在病毒感染初期分析感染趋势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我们考虑了具有治愈率的病毒动力学模型

对于以上模型的研究,我们将主要采用Li 和Muldowncy 提出的几何方法得到了病毒感染平衡点全局稳定的充分条件。我们将利用得到的基本再生数的表达式,来探讨感染率(或治愈率)对病毒的影响。我们的结果与Alan. S Perelson 等人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如基本再生数的大小对正平衡点全局稳定性的影响等。通过与模型①的比较,可以可出我们的模型更合理。我们的结论表明药物治疗对预防艾滋病是有益处的。

5、在研究病毒动力学时,有两类时滞应该考虑。一是药物疗效起作用所需要的时间(从服用药物到起到药物能在细胞内清除病毒所需要的时间)。二是从健康T 细胞和病毒结合到释放出病毒之间的时滞。我们把第二种是滞引入到HIV 病毒感染动力学,建立了如下模型:

???

????-=---=--+-=.,

)()(,

max)/1(...

cV pI V I t V t T I TV T T aT dT s T δττββ② 我们利用Routh-Hurwitz 判据得到系统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利用Hopf 分支定理证明了分支周期解的存在性。

6、在②的研究之上,我们考虑了从健康T 细胞和病毒结合到释放出病毒之间的时滞,建立如下病毒动力学方程

我们研究了该模型的在0=m 时的动力学性质,利用Kuang Yang 等人的稳定性开关理论,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开关的存在性,进而有给出Hopf 分支周期解的存在条件,以及周期解分支的方向和周期解的稳定性。

7、在Alan S. Perelson 等人的启发下,我们将建立一类具有时滞和治愈率的病毒动力学模型

我们研究了该类时滞病毒动力学模型,给出其平衡点的存在性、稳定性、Hopf分支周期解的存在条件,以及周期解分支的方向和周期解的稳定性,从而从理论上证实免疫学家从试验和数值计算得到的病毒和T淋巴细胞存在低水平共存的现象,为理解模型所反映的免疫学的规律性提供理论依据。

三、总结

本项目是通过由建立不同的微分或时滞微分方程模型,来改进以往建立的模型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理解病毒动力系统对医学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我通过对系统解的持久性,稳定性,Hopf分支,周期解的存在性、唯一性,以及各种正不变集和吸引子的存在性等的研究,延伸了数学理论在生态系统尤其在病毒动力学方面研究的应用。但是我们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在建立模型方面,虽然我们改进以往模型中不合理的生物假设,但是由于我们缺乏临床医学资料,会使我们的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我们还可以建立一些人们目前尚未研究的数学模型等;在模型分析方面,我们可以将使用脉冲常微分方程理论,建立更为合理、客观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发展和完善、改进部分已有的结论。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

附件6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是获知受试物在毒性试验中不同剂量水平下的全身暴露程度和持续时间,预测受试物在人体暴露时的潜在风险(注释1)。毒代动力学是非临床毒性试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研究重点是解释毒性试验结果和预测人体安全性,而不是简单描述受试物的基本动力学参数特征。 毒代动力学研究在安全性评价中的主要价值体现在: (一)阐述毒性试验中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及其与毒性反应的剂量和时间关系;评价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在不同动物种属、性别、年龄、机体状态(如妊娠状态)的毒性反应;评价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合理性。 (二)提高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预测价值。依据暴露量来评价受试物蓄积引起的靶部位毒性(如肝脏或肾脏毒性),有助于为后续安全性评价提供量化的安全性信息。 (三)综合药效及其暴露量和毒性及其暴露信息来指导人体试验设计,如起始剂量、安全范围评价等,并根据暴露程度来指导临床安全监测。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生物制品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注释2)。

二、基本原则 毒代动力学研究需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注释3)。 毒代动力学试验通常伴随毒性试验进行,常被称为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开展研究时可在所有动物或有代表性的亚组或卫星组动物中进行,以获得相应的毒代动力学数据(注释4)。 三、基本内容 (一)暴露量评估 毒代动力学试验的基本目的是评估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量,常通过适当数量的动物和剂量组来开展研究。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所用动物数量应保证能获得足够的毒代动力学数据。由于毒性试验中通常采用两种性别动物,暴露测定也应包括两种性别的动物。选择单性别动物时应说明理由(注释5)。 暴露评估应考虑以下因素(注释6):血浆蛋白质结合、组织摄取、受体性质和代谢特征的种属差异、代谢物的药理活性、免疫原性和毒理学作用。在血浆药物浓度相对较低时,特殊的组织或器官也可能会有较高水平的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对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化合物,用游离(未结合)浓度来表示暴露更为合适。 暴露评估中需关注血浆或体液中代谢物浓度的情况有:1)受试物为“前体化合物”且其转化生成的代谢物为主要活性成分;2)受试物可被代谢为一种或多种具有药理或毒理活性代谢物,且代谢物可导致明显的组

艾滋病病毒疫苗研究历程

艾滋病病毒疫苗研究历程 2015212374 世祺 摘要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高、传播围广的传染性疾病。全世界许多国家对病毒疫苗的研制都很成功,但艾滋病疫苗研究却一直没有成功,这主要与HIV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目前没有针对HIV的特效治疗方法。曾经由大卫·巴尔迪摩领导研发的整合酶抑制剂的疫苗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研究,然而这项耗时经年、耗资过亿的实验最终仍然宣告了失败。整合酶抑制剂的疫苗实验失败了之后,艾滋病研究领域一时充满了悲观的声音,但更多的观点认为,目前艾滋病研究只是误入歧途。目前DNA疫苗成为了比较有希望的研究新方向,然而仍然有许多专家报以谨慎观望态度。随着对HIV的深入研究,HIV流行特点、流行株的克隆、测序和重配等基础工作的完成,以及HIV病毒本身生物学特性的阐明,我们依然有理由乐观的相信,人类将不断开发出新的更有效的疫苗,最终实现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感染。 一、为什么至今未能研制出HIV疫苗 全世界许多国家对病毒疫苗的研制都很成功,但艾滋病疫苗研究却一直没有成功,这主要与HIV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关。高度变异性是HIV及其他反转录病毒所具有的显著特征。HIV外壳蛋白的抗原性很低,而且存在不同型1。HIV可以分为主型M(main genotype)及A~I亚型,不同的亚型之间的差异可达30%以上,而且不同分化体之间还会产生重组体。HIV感染者虽然可以产生各种中和性抗体,但是这些抗体通常是病毒株特异的而不能交叉中和。艾滋病病毒的变异非常“聪明”。它们在复制的过程中错误率至少比人类高一千到一万倍。艾滋病病毒复制高错误率的代价就是一些变异后代的死亡,但是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就是药物对旧病毒有抑制作用的时候,它立刻就会有新的病毒出现,避开药物的侵害。 1BurtonDR,WilliamsenPA,PattenPW,el:a1.Antibodyandvirus:bindingandneutralization.Virology,2000,270:1

病毒学的几个概念:PFUMOITCID50

*** *** 病毒学的几个概念:PFU MOI TCID50 PFU:plaque forming unit ,空斑形成单位。感染性滴度的单位一般表示为PFU/ml 。由于测定pfu 往往重复性较差,因此近些年许多研究又开始采用TCID50 方法来计算病毒的感染单位。因此建议也可使用TCID50 法。 MOI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感染复数。传统的MOI 概念起源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研究。 其含义是感染时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比值,也就是平均每个细菌感染噬菌体的数量。噬菌体的数量单位为pfu 。一般认为MOI 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其实其隐含的单位是pfu number/cell 。后来MOI 被普遍用于病毒感染细胞的研究中,含义是感染时病毒与细胞数量 的比值。 然而,由于病毒的数量单位有不同的表示方式,从而使MOI 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能产生细 胞裂解效应的病毒例如单纯疱疹病毒等习惯上仍用pfu 表示病毒数量,因此其MOI 的含义与传统的概念相同。 传统意义上的MOI 的测定,其原理是基于病毒感染细胞是一种随机事件,遵循Poisson 分布规律,可计算出感染一定比例的培养细胞所需的感染复数(MOI )。其公式为: P = 1- P(0) ,P(0) = e-m 或m = -InP (0)。 其中: P 为被感染细胞的百分率 P(0) 为未被感染细胞的百分率 m 为MOI 值 例如,如果要感染培养皿中99% 的培养细胞,则: P(0) = 1% = 0.01 m = -In(0.01)= 4.6 pfu/cell 。 TCID50 Protocol : 1:制备96 孔板单层细胞 2:将病毒做系列稀释,横向接种单层细胞板,每稀释度重复 3 孔 3:每日观察细胞病变,记录高于50 和低于50%病变孔的病毒稀释度, 4:计算比距,获得TCID50 计算比距: (高于50%的病变率-50%)/(高于50%病变率-小于50%病变率)=比距; 比距与接近50% 病变率的病毒的稀释度的指数相加,就获得了指数。 比如:比色计算或者显微镜观察病毒的TCID50 在10 的负7 和8 次方之间,那么,指数-8 与比距相加,获得的新的指数,就是TCID50 的指数,TCID50=10 的-7.几次方 TCID50 与PFU 换算: PFUs=0.7 ×TCID50 的滴度

(整理)传染病动力学.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 姓名:魏薇薇学号:2009210927 院系:数理与信息学院专业:系统理论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传染病动力学的相关概念,接下来介绍两个基本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最后建立一个传染病动力学的偏微分方程模型,并对模型做一些适当的分析. 关键词:传染病动力学;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数学模型 Model of Epidemic Dynamics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of epidemic dynamics, followed by two basic model of epidemic dynamics, finally it creates a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model of epidemic dynamic ,and do some proper analysis to the model. Keywords:Epidemic dynamics;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mathematical model 前言 传染病动力学是对传染病的流行规律进行理论性定量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根据种群生长的特性,疾病发生和在种群内传播的规律以及与之有关的社会等因素,建立能反映传染病动力学特性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动力学性态的定性、定量分析和数值模拟,来显示疾病的发展过程,揭示其流行规律,预测其变化发展趋势,分析疾病流行的原因和关键因素,寻求对其预防和控制的最优策略,为人们防治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数量依据.与传统的生物统计学方法相比,动力学方法能更好的从疾病的传播机理方面来反映流行规律,能使人们了解流行过程中的一些全局性态.传染病动力学与生物统计学以及计算机仿真的相互结合、相辅相成,能使人们对疾病流行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能使所建立的理论与防治策略更加可靠和符合实际. 1 两个基本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 在传染病动力学中,长期以来主要使用的数学模型是所谓的“仓室”模型,它的基本思想由Kermack与McKendrick创立于1927年,但一直到现在仍然被广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曹译文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成都,610225) 摘要通过对已有艾滋病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探究在艾滋病领域存在的相关心理学研究,以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支持两方面进行阐释,并从心理学与医学两个领域探讨艾滋病的防治现状。本文旨在了解当前社会艾滋病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艾滋病研究方向的新思考。 关键词艾滋病;社会态度;防治现状 1引言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有艾滋病病毒是(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力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疾病。[1] 1985年,我国发现了首例HIV感染者,此后AIDS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截至2011年10月,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万例。据中外机构联合组成的专家组权威评估指出,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ADIS, PLHIV)78 万。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存活34.6万,即目前约56%的感染者尚不知情。[2]艾滋病疫情估计和预测为准确掌握疫情、科学指导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在病例报告数与实际感染数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估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数成为了解人群实际感染情况的重要手段。艾滋病被普遍认为具有高度致死性,因此导致人们对它产生本能上的恐惧。 艾滋病以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两大特点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国均加大对艾滋病的相关研究的投入,从预防方法、健康教育等多方面预防艾滋病,也从有效疫苗、治疗方法等方面试图解决艾滋病这一难题。在艾滋病研究与防治这一方面,我国也从未停止努力的步伐。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关于我国艾滋病防治状况的论文新发表数量和累积数量越来越多。[3] 2艾滋病相关研究 在HIV感染者数量逐年增长的当今社会,因HIV的高致死率以及感染途径,使民众对艾滋病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惧与排斥。伴随着HIV感染者数量的提升,其心理健康情况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0年刘颖等人发表的《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与干预》中探讨了艾滋病污名形成的相关理论及社会影响因素,试图探究其污名形成的心理学原因。同时就污名对艾滋病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包括其个人的发展影响与对家庭的影响,最后提出其干预措施,建议增加非感染者与感染者的积极接触以便包容与理解,除此外也加大知识传播的力度给予公众对艾滋病广泛正确的认识。 耿柳娜等人采用实验法探讨正念在吸毒人群对艾滋病污名的干预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吸毒者存在内隐艾滋病污名;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相关不显著,而正念干预对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研究最终得出正念

药理毒代动力学及其研究方法

全国药物安全性评价专题负责人第二期高级培训班
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药物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理学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
毒代动力学及 其研究方法
李川
(021-********;chli@https://www.360docs.net/doc/0316360963.html,)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药物代谢研究中心
2009年11月·成都
演讲内容
一 新药安评与体内药物暴露 二 影响体内药物暴露的因素 三 毒代动力学的概念 四 毒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与实施 五 小结
一 新药安评与体内药物暴露
过去20多年在新药研发领域发生的变化
45% 30%
ADME/PK
15%
0%
Financial
CaImndpirdoavteed
Formulation
Commercial Human AEs
ToAxnicimityal
EfCficliancicyal
Other
Br. J. Clin. Pharmacol. 25: 387 (1988)
Nature Rev./Drug discovery 3: 711 (2004)
化合物资源
新药上市前必须对其 安全性进行仔细评估
药物发现
1 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2 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
药药物物候候选选化化合合物物
非临床安评研究
由于开展临床试验的伦理限制,必须先在
新药开发
1 临床前研究 2 临床试验
动物上进行全面的新药安评,以揭示新药 对动物器官组织的毒副作用,研究其剂量
药药安


依赖性、体内暴露相关性和可恢复性等, 帮助确定临床试验的初始安全剂量和应观
效代评


察的潜在毒副作用。
临床试验中的新药安全性考察
新药安全有效评价体系
安全性始终是临床试验关注的重点,影响临床试
验的推进。先从低剂量、小范围人群开展临床试
验,在安全性得以保证后,再增加给药剂量、扩
大人群已验证药物的有效性。
为什么在药物安评中要考虑体内药物暴露?
(确定药物的两个要素:功能和物质)
剂量-暴露
体内药物暴露
(化学形式/浓度)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反映药物“物质” 的一种形式 相对准确
浓度-效应
给药剂量
反映药物“物质” 的一种形式
好用,但不准确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毒副作用
1

病毒传播SIS模型研究

问题重述 病毒传播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而一再的病毒流行使得这一领域长期以来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在对病毒传播过程的描述各种模型中,“易感-感染-易感”(SIS )模型是研究者经常的选择。关于SIS 模型,可以简单的描述为:一个易感的个体在和一个具有传染性的个体的接触中,在单位时间以一定的概率(β)被感染,同时,已感染的个体以概率(γ)被治愈又重新成为健康(易感)的个体。 实际中大量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图)进行描述,比如在传染病问题的描述中,个体(人、动物、计算机等)可以看作网络的节点,当个体之间有可以导致病毒传播的接触时在两个个体之间连边。比如,对于接触性传染病,个体存在两种状态,健康的(易感的)和已感染的;将这些个体作为网络的节点,由于两个个体之间的亲密接触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因此可在两者之间进行连边。一个个体所接触的其它个体数量称为该节点的度(边数)。所谓二部网络(图),是网络中的节点可分成两类(比如男性和女性,雄性和雌性等),边仅仅存在于两类节点之间。 在经典的传染病学模型中,总是假定病毒赖以传播的网络具有匀质性,即网络中节点有基本相同的度,但一些研究表明,这一假设远远背离实际情况。因此,发现实际网络的一些特性,并研究这样的网络上的病毒传播问题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题我们主要研究二部网络上的病毒传播问题,根据附件提供的一个二部网络(由10000个A 类节点和10000个B 类节点构成)的节点度的数据,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附件”提供的数据data.xls ,选择适当的坐标,作出节点连接度和其出现频率的图形,观察这种类型的连接度数据大致服从什么分布? 2.生成上述网络,可以采用如下的机制:先生成一个小型的二部图,随后在A 类中加入一个新节点并向B 类中的节点连边,该边指向B 类中i 号节点的概率正比于i 号节点当前的连接度,而后在B 类中产生新节点,以同样的方式向A 类连边,当这两个步骤进行足够多次之后即可得到满足数据文件特点的网络。根据这里所提供的生成机制,发现节点连接度分布的表达式。 3.在这类网络上考虑“易感-感染-易感”(SIS )模型,得到较平稳时期的得病数量以及A 类和B 类的得病比例。(参数γ=0.1, 考虑到两类个体的感染率可以不同,分析中假定A 类个体的感染率为B 个体感染率的2倍,即 A β=2 B β,并分别取B 类个体的感染率B β=0.01,0.02,0.03)。由于考虑P C 机 的计算速度,模拟时网络规模不要太大,可选择500+500的二部网络。 4.对我们的模型进行理论的分析,看看是否和我们的模拟结果一致。 问题分析 问题背景的分析: 随着卫生设施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文明的不断改善,诸如霍乱、天花等曾经肆虐全球的传染性疾病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一些新的、不断

病毒学试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 spike 2. DI(defective interfering) 3. Replication intermediate (RI) 4. Plague(噬斑) 5. PFU(噬斑形成单位)、CPE(细胞病变)、隐蔽期 6、信息体(informosome) 7、温度敏感性变异株连 8、抗原漂移与抗原转变 9 准种10、互补11、细胞原癌基因12、干扰素 13、Ribozyme 14、DNA疫苗15单克隆抗体 16法氏囊,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等(传染病英文翻译成中文) 二、简答题: 1、慢病毒感染的概念及原因(两个方面即病毒方面与机体方面) 2、病毒载体活疫苗的概念并举例说明病毒载体构建的技术路线 3、亚病毒的分类及其定义 4、病毒的特性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病毒学) 5、病毒的吸附和侵入过程(分两步)(病毒学) 6、请设计试验方案,如何证明某一种病毒的核酸具有感染性(病毒学) 7、简述病毒对细胞的损害作用方式(病毒学) 8、叙述新病毒出现的机制(病毒学) 9、叙述反转录病毒的复制步骤(病毒学) 10、有几个是写出病毒的英文名称让写出分别属哪科、哪属(不常见的几个) 11、如果一牛场发生布氏杆菌,请制定免疫计划(传染病)? 12、假如发生烈性传染病如何做?(传染病) 三、论述题

1、详细叙述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并写出每段基因组所编码的蛋白及其每 种蛋白的功能(病毒学) 2、详细叙述SARS病毒与禽流感病毒在分子水平上的异同(传染病)。 2003年农科院考博题 动物病毒学 一、名词解释 1 DI 2 Antigentic drift 3 感染性cDNA 4 核酸疫苗 5 PFU 6 Ribozyme 7 LTR 8 温度敏感突变株 9 envelope 10 准种 二、简答题 1 类病毒与朊病毒的区别。 2 鉴定新城疫病毒毒力的依据。 3 病毒血凝、血凝抑制作用及血吸附机理。 4 写出下列各科病毒的一种病毒 Herpesviridae, Adenoviridae, Coronaviridae, Rhabdoviridae, Orthomyxoviridae 5 黄病毒科有几个属,各写出一个病毒。 6 OIE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的特征。 7 J亚群白血病病毒的致病特点。 三、问答题 1 动物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过程。 2 以某动物病毒为例,论述研究病毒的分子致病机理的技术路线。 传染病试题可能与中国农大相同 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考博试题 微生物试题 1 名词解释: prion 感染性核酸回复突变CTL MAC 合胞体溶原化重组抗体cytokine 2 简答: 缺损病毒微RNA病毒属共有几个科,各种的代表病毒 动脉炎病毒属蛋白特性内源性抗原 胞内菌相关的细胞内免疫抗体产生的动力学 3 论述 阻断ELISA的原理,技术路线,操作,判定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过程 2003传染病试题 1 进口动物时应如何做 2 鸡呼吸道疾病的区别 3 子猪肠道疾病的病变 4 非典型猪瘟的控制 5 猪伪狂犬病的种猪场净化 6 从传染病流行的三因素,论述防治措施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4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是获知受试物在毒性试验中不同剂量水平 下的全身暴露程度和持续时间,预测受试物在人体暴露时的潜在风险(注释1)。毒代动力学是非临床毒性试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研究重点是解释毒性试验结果和预测人体安全性,而不是简单描述受试物的基本动力学参数特征。 毒代动力学研究在安全性评价中的主要价值体现在: (一)阐述毒性试验中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及其与毒性反应的剂量和时间关系;评价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在不同动物种属、性别、年龄、机体状态(如妊娠状态)的毒性反应;评价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合理性。 (二)提高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预测价值。依据暴露量来评价受试物蓄积引起的靶部位毒性(如肝脏或肾脏毒性),有助于为后续安全性评价提供量化的安全性信息。 (三)综合药效及其暴露量和毒性及其暴露信息来指导人体试验设计,如起始剂量、安全范围评价等,并根据暴露程度来指导临床安全监测。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生物制品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注释2)。 二、基本原则

毒代动力学研究需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注释3)。 毒代动力学试验通常伴随毒性试验进行,常被称为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开展研究时可在所有动物或有代表性的亚组或卫星组动物中进行,以获得相应的毒代动力学数据(注释4)。 三、基本内容 (一)暴露量评估 毒代动力学试验的基本目的是评估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量,常通过适当数量的动物和剂量组来开展研究。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所用动物数量应保证能获得足够的毒代动力学数据。由于毒性试验中通常采用两种性别动物,暴露测定也应包括两种性别的动物。选择单性别动物时应说明理由(注释5)。 暴露评估应考虑以下因素(注释6):血浆蛋白质结合、组织摄取、受体性质和代谢特征的种属差异、代谢物的药理活性、免疫原性和毒理学作用。在血浆药物浓度相对较低时,特殊的组织或器官也可能会有较高水平的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对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化合物,用游离(未结合)浓度来表示暴露更为合适。 暴露评估中需关注血浆或体液中代谢物浓度的情况有:1)受试物为“前体化合物”且其转化生成的代谢物为主要活性成分;2)受试物可被代谢为一种或多种具有药理或毒理活性代谢物,且代谢物可导致明显的组织/器官反应;3)受试物在体内被广泛代谢,毒性试验仅可通过测定血浆或组织中的代谢物浓度来进行暴露评估。

HIV病毒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与周期解研究方案

HIV病毒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与周期解 研究方案 一、项目名称:HIV病毒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与周期解 二、任务来源:自选 三、课题研究方案 1、研究背景 HIV是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缩写,是一种能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使整个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最终人体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导致死亡。科学家把这种病毒叫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毒感染过程是:HIV病毒一进入人体就会向淋巴组织进发,寻找T细胞,T细胞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T 细胞感染HIV病毒后变为HIV-复制细胞,因而其数量会逐渐减少直到机体显示出艾滋病的征兆。HIV病毒在主体中生成可以携带病毒到新的细胞、内含病毒RNA分子和酶的新病毒体,并经捆绑、逆转录、集成、复制、翻译、组装、发育等步骤复制新的病毒体、感染免疫系统细胞。新复制的病毒体将感染其他的T 细胞,并导致人体的T细胞数缓慢持续减少。T细胞数的缺乏将危及人体免疫系统的安全。HIV感染的机理是医学界致力于解决的大问题。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CD4+ T细胞是免疫系统最丰富的白血细胞,是HIV感染的主要目标,这些细胞感染后结构受到破坏,降低了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因此,掌握病毒和CD4+ T 细胞变化规律是很重要的。数学模型已经被证明在研究HIV病毒动力学是有价值的,多数人是利用常(或偏)微分方程来描述各类病毒之间的关系。 2、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以微分方程稳定性及分支理论为基础,跟踪国内外生物数学尤其是病毒动力学的最新进展,以建立新的、合理的数学模型为核心,集数学模型建立、模型定性研究、数值模拟等为一体的方案。 3、课题研究内容 HIV病毒动力学是对HIV病毒感染进行理论性定量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ICH毒代动力学指导原则:毒性研究中全身暴露量的评价

该指导原则为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的国际协调会议)三方(欧盟、日本和美国)协调的指导原则。根据ICH程序,该指导原则由ICH专家工作组(安全性)起草,并提交管理部门讨论协商。1994年10月27日,在ICH程序的第4阶段会议上,该指导原则被ICH筹备委员会推荐给欧盟、日本和美国的行政管理部门采纳。1995年3月,该指导原则发布在美国FDA的Federal Register上(60 FR 11264),适用于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1 前言本指导原则所涉及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毒代动力学)仅与拟开发作为人用的药品有关。毒代动力学是药代动力学在全身暴露评价中的延伸,为非临床毒性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为某一特殊设计的支持研究。研究结果可用于阐明毒理学发现及其与临床安全性的关系(文中其它术语的定义见注释1)。制定该指导原则是为了使人们理解毒代动力学的意义和应用,指导毒代动力学的试验设计。本指导原则强调毒性试验需与毒代动力学相结合,这将有助于解释毒理学发现和制定合理的试验设计。毒代动力学测定通常是结合于毒性研究中,故又被称为“伴随毒代动力学”。毒性试验的试验程序有助于获得受试动物多剂量的毒代动力学数据。如果在毒性试验中测定了合适的指标或参数,毒代动力学研究可避免重复的毒性试验。有时,模拟毒性试验的支持研究也可获得相应的毒代动力学数据。获取数据的优化设计可以减少试验动物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和代谢过程的研究,对解释毒理学的发现可能有价值,但毒代动力学数据侧重于新药毒性研究中的动力学。因此,毒代动力学是非临床试验设计的组成部分,在理解毒性试验结果和临床人体用药风险性、安全性时可提高毒理学资料的价值。毒代动力学已成为毒性试验的组成部分,成为非临床和临床试验间的桥梁,其研究重点是解释毒性试验结果,而不是为描述受试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特征。由于药品开发是在非临床和临床间反馈的动态过程,因此毒代动力学研究无严格的、详细的试验程序,也无必要在全部研究中获取毒代动力学数据,应该科学地判断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在考虑某个毒性试验是否需要获取毒代动力学数据和评估暴露量时,应灵活地、逐步地和逐例地作出判断,以获得足够资料来评价药物的危险性和安全性。 2 毒代动力学的目的和测定参数毒代动力学的主要目的是:●描述化合物在动物造成的全身暴露和其与毒性研究剂量和时间关系。次要目的是:●了解毒性研究中造成的暴露量与毒理学结果之间的关系,以评价这些结果与临床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支持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给药方案。●结合毒性研究结果,提供有助于后续非临床毒性研究的信息。要达到这些目的,可在某一项研究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时间点进行采样测定而获得一个或多个毒代动力学参数2。这些测定通常包括血浆(全血或血清)的原型化合物和/或代谢物的浓度,应根据情况选择。血浆(或全血或血清)AUC,Cmax和C(time)是毒代动力学研究中评价暴露最常用的参数。对于某些药物,以非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的药物浓度来评价暴露更为合适。毒代动力学数据可以从毒性研究的全部动物获得,也可从代表性的组或卫星组,或从单独设计的研究中获得。毒代动力学信息可来自单剂量、重复剂量、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试验研究,它有助于评价毒理学反应。对拟定改变临床给药途径的评价,毒代动力学信息也具有价值。 3 一般原则 3.1 引言下面段落中提出的一般原则在个体研究设计中应予考虑。必须注意,凡在GLP实验室进行的毒性研究,其伴随的毒代动力学也必须符合GLP的要求。在模拟毒性研究的条件下,回顾性地设计毒代动力学研究以获得系列特定数据用于安全性评价时,也应执行GLP。 3.2 暴露的定量全身暴露可用来评价动物对受试物的负荷量,并有助于解释动物种属间、剂量组间和性别间的毒性相似性和差异性。暴露程度可用原型化合物或其代谢物的血浆(血清或全血)浓度或AUC表示。某些情况下,可设计测定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在进行动物毒性研究时,为使动物毒性研究的不同剂量能达到相应的暴露,应考虑人体治疗剂量(预期的或已采用的)的整体暴露和剂量依赖性,考虑受试物的药效学(定性或定量的)可能存在的种属差异性。药效作用或毒性也可为暴露提供支持性证据,某些情况下,甚至可替代药代动力学参数。应确定达到何种暴露程度来进行毒代动力学监测或特征的研究,应警惕引起非线性且剂量相关的动力学改变。毒代动力学资料信息可用于种属间的毒性比较,这优于简单以剂量/体重(或体表面积)进行的比较。 3.3 采样时间点的确定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中,采集体液的时间点应尽量达到所需的频度,但不可过于频繁以至于干扰正常进行的研究并引起动物过度的生理应激反应。在每项研究中,时间点的数量应满足暴露评价的要求(见3.2)。时间点的确定应以早期毒性研究、预试验或剂量范围毒性研究以及在相同动物模型或可以合理外推的其它动物模型上获得的动力学数据为基础。 3.4 达到适当暴露的给药剂量设置毒性研究的剂

(完整版)传染病动力学模型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 常微分方程 仓室建模法:1.将研究群体分类:感染者,健康者;潜伏者,感染者/免疫者,易感者2.将不同仓室用箭头加以连接(疾病传染规律)S->E->I->H;可再考虑出生、死亡、迁入建立转移图 疾病类型:得病后免疫力:终身免疫:单向,不循环/暂时免疫,可循环 由病原体类型划分:病毒/细菌(能否循环) 基本概念: 发生率:单位时间多少人被感染(双线性,标准型) 出生、死亡、额外(因病死亡率,输入,输出,隔离率,恢复率) 模型平衡点:无病平衡点DFE、地方病平衡点EE 经典SIR模型: 几个仓室几个变量,由转移图分别列常微分方程 基本再生数R0与阈值定理(现象): R0<1:存在无病平衡点且局部稳定/全局渐进稳定,疾病最终绝灭 R0>1:DEF不稳定,存在地方病平衡点,全局渐进稳定,疾病最终流行 R0=γβτ, R0的意义:在全部是易感者群体中引入一个感染者,最终感染人数 降维:变量可选各仓室人数与总的比例 讨论平衡点存在性:各导数为0(由实际意义所有解的分量非负),DEF,EE 平衡点稳定性 理论分析+数字模拟验证 模型应用: 估计基本再生数,预测流行趋势 评估控制策略 估计流行周期,预测爆发 1.估计基本再生数: 解析法 统计方法(简单直接) 下一代矩阵方法:1.将种群分类,广义感染者与广义易感者 2.改写广义感染者X的动力学方程: 3.计算无病平衡点DEF: R0=ρ(FV?1) 2.控制策略评估: 实施群体免疫:群体免疫覆盖率ρ>=1?1/R0,R0要小一点 3.(1)存在周期解(2)发生环绕地方病平衡点的阻尼振荡 SIR模型没有周期解,但EE可能是稳定焦点 课计算出EE的特征值,若根号里<0,则共轭复数根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艾滋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传染性疾病,随着HIV病毒的传播,感染人数逐渐增多。艾滋病已经成为最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流行性疾病之一。本文收集了近期以来的一些文献进行整理,对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抑制剂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981年在临床诊断中被发现,我国1985年出现首例报道[1],1983年证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其病原体,人体感染此病毒后,使患者以CD4+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机能缺陷[2],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诸多机会性感染。抵抗力降低加上机会性感染,成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4]。AIDS传播速度惊人,死亡率极高,传播速率稳定[5],然而迄今为止,艾滋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致命性传染性疾病。所以治愈艾滋病是世界医药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人类对病毒及其感染过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创新, 抗HIV的药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迄今为止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已发展到31个品种[6]。 本文通针对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作一综述。 1. HIV 及其感染机制及危害 HIV 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7],参与HIV进入CD4 T淋巴细胞的主要病毒表面蛋白gp120和gp41 ,使病毒与宿主细胞膜接近,导致病毒包膜与细胞膜最终融合,病毒RNA进入细胞。HI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形成的二倍体,两条链的5' 端借氢键形成二聚体,包含了编码多种病毒蛋白的开放读码框区。其中pol 区编码HIV-1 复制过程中所必需的三种酶:整合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分别在病毒整合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HIV RNA 转录成cDNA 和多聚蛋白的翻译后加工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目前药物主要作用靶点。HIV 又分为HIV-1 型和HIV-2 型。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艾滋病患者是被HIV-1 病毒所感染。[8,9] HIV感染后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和对各种病毒抗原产生相应抗体。最终致使CD4+T淋巴细胞减少,还可造成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组织的损伤。另外周淋巴组织(包括淋巴结和脾脏)是HIV不断复制的场所,所以淋巴组织受到不断破坏。HIV感染时,嗜神经性HIV毒株对大脑的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HIV感染人体后还会破坏胃肠道系统,吸收不良、营养不良和腹泻等结果[10]。

HIV病毒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与周期解研究报告

HIV 病毒动力学模型的稳定性与周期解 研 究 报 告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传染病动力学就是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及环境变化等情况,建立能反映其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动力学性态的研究来显示疾病的发展过程,预测其流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分析疾病流行的原因和关键因素,寻求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最优策略,为人们防制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数量依据。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微观的角度对传染病的流行条件进行了研究,也就是从宏观关注传染病本身转变到聚焦于导致各种传染病的罪魁祸首——病毒。基于生物学相互作用基础上的数学模型,可以为宿主针对病原体的反应动力学提供非直觉的深入了解,对生物学实验研究能启发提出新的途径,对理解宿主体内病原复制的动力学和由此获得的药物治疗与免疫治疗最佳时间大有裨益。 近10年来,群体与进化生物学同微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己成为一种趋势,开辟了感染性疾病的群体生物学研究.这一崭新领域给相关学科提供了许多研究热点和生长点.宿主体内的群体动力学以个体为主要对象,把病原体与宿主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视为一个整体,从多元的、综合的、定量的、动态的角度进行讨论,着重考虑决定病原体群体丰度、多样性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以及对免疫反应进行定量描述和数学分析,以揭示病原体感染的生态演化特征及机制,帮助认识感染与免疫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网络导致的复杂的、通常是非直觉的行为。实验技术和数学模型的结合开创了病毒群体动力学研究新路,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999年Alan. S Perelson 等人建立了病毒感染模型 ??? ????-=-=--+-=., , max)/1(... cV I N V I TV I TV T T aT dT s T δδββ① 他们分析了模型的性质,并用临床数据进行了模拟,证实了数学模型的方法对研究病毒感染的有效性,对研究病毒动力学提供了基础。

药物动力学模型 数学建模

药物动力学模型 一般说来,一种药物要发挥其治疗疾病得作用,必须进入血液,随着血流到达作用部位。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得过程称为药物得吸收,而借助于血液循环往体内各脏器组织转运得过程称为药物得分布。 药物进入体内以后,有得以厡型发挥作用,并以厡型经肾脏排出体外;有得则发生化学结构得改变--称为药物得代谢。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药理活性,可能没有药理活性。不论就是厡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最终都就是经过一定得途径(如肾脏、胆道、呼吸器官、唾液腺、汗腺等)离开机体,这一过程称为药物得排泄。有时,把代谢与排泄统称为消除。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就就是研究药物、毒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得吸收、分布、代谢及排除过程得定量规律得科学。它就是介于数学与药理学之间得一门新兴得边缘学科。自从20世纪30年代Teorell为药物动力学奠定基础以来,由于药物分析技术得进步与电子计算机得使用,药物动力学在理论与应用两方面都获得迅速得发展。至今,药物动力学仍在不断地向深度与广度发展。药物动力学得研究方法一般有房室分析;矩分析;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药物药效学模型。下面我们仅就房室分析作一简单介绍。 为了揭示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得定量规律,通常从给药后得一系列时间(t) 采取血样,测定血(常为血浆,有时为血清或全血)中得药物浓度( C );然后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数据(C ——t数据)进行分析。

一一室模型 最简单得房室模型就是一室模型。采用一室模型,意味着可以近似地把机体瞧成一个动力学单元,它适用于给药后,药物瞬间分布到血液、其它体液及各器官、组织中,并达成动态平衡得情况。下面得图(一)表示几种常见得给药途径下得一室模型,其中C代表在给药后时间t 得血药浓度,V代表房室得容积,常称为药物得表观分布容积,K代表药物得一级消除速率常数,故消除速率与体内药量成正比,D代表所给刘剂量。 图(a)表示快速静脉注射一个剂量D,由于就是快速,且药物直接从静脉输入,故吸收过程可略而不计;图(b)表示以恒定得速率K,静脉滴注一个剂量D;若滴注所需时间为丅,则K=D/丅。图(c)表示口服或肌肉注射一个剂量D,由于存在吸收过程,故图中分别用F与 K代表吸收分 数与一级吸收速率常数。 1、快速静脉注射 在图(a)中所示一室模型得情况下,设在时间t,体内药物量为x,则按一级消除得假设,体内药量减少速率与当时得药量成正比,故有下列方程: dx Kt dt(5、1) 快速静脉注射恒速静脉滴注口服或肌肉注射 K F 0K

病毒传播SIS模型研究报告

摘要

问题重述 病毒传播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而一再的病毒流行使得这一领域长期以来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在对病毒传播过程的描述各种模型中,“易感-感染-易感”。由于考虑PC 机的计算速度,模拟时网络规模不要太大,可选择500+500的二部网络。4.对我们的模型进行理论的分析,看看是否和我们的模拟结果一致。 问题分析 问题背景的分析: 随着卫生设施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文明的不断改善,诸如霍乱、天花等曾经肆虐全球的传染性疾病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一些新

我国艾滋病数据及基本情况

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2009年艾滋病相关死亡2.6万人。 近年来,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广东等地区的疫情比较严重,这6个省区报告的感染者约占全国总报告例数的80%。 根据中国卫生部、UNAIDS(联合国艾滋规划规署)和WHO(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做出的估计,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约74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2009年艾滋病相关死亡2.6万人,74%由性传播引起。 到2010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超过37万,其中艾滋病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严重,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和广东6省区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数占全国77.1%。 全国艾滋病专报系统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至2010年全国艾滋病患者因各种原因死亡的病例总数分别为1809例、5544例、9748例、12287例和18987例。2010年死亡病例数是2006年的10倍多。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天发表的《全国抗病毒治疗病人特征及其变化》报告透露的信息。中国内地自2003年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至今已累计治疗病人10万例,艾滋病人的平均死亡率(指治疗与没有治疗病人合计)已从治疗前2003年的28.9 /100人年,下降到2009年6月的13.5/100人年,其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病死率稳定在4—5/100人年。 现在,主要的传播模式已经发生这种变化。在目前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中,性传播占到近六成且逐年上升趋势。发展到这个阶段,说明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我们的艾滋病防控工作面临更严重的挑战。因为相对于其他传播途径,性行为的干预最为困难。 特别强调一下男男性传播,它的上升速度尤其明显,其新发感染在所有新发感染中的构成比例从2007年的12.2%猛增至32.5%,成为2010年新发感染的重要途径。去年我们在61个城市对5.7万多男同人群做了一个调查,平均的感染率是5%,西南几个城市竟然达到15%。 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疫情严重;拿74万除以13亿人口,我国的流行感染率在0.057%,这在国际上是低流行国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的感染率达到1%,那就叫做广泛流行国家。如果超过3%,那就是严重流行国家。而我国离这个数字还相距很远,但是如果看几个局部地区情况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云南、四川、广西、新疆这些地区,特别是这些地区的个别地市县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严重流行地区的标准,有的地方达到7%。去年在某省某县搞了一次调查,我们查了四万人15岁—49岁,结果查出三千多个感染者,感染率高的可怕,将近7%。四川的凉山、广西柳州市、贺州市,这些地方都是疫情严重的地区,新疆的伊犁、乌鲁木齐也是高流行地区,云南的德宏、红河。 以前积累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相当一部分感染者因担心招致社会歧视,一直不敢检测而处于隐蔽状态。由于病情发现过迟,确诊时已到晚期,患者已来不及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近5年报告的艾滋病死亡病例中,高达80%的人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死亡病例的分布与疫情严重程度基本相一致。他透露,一项对中国数万名艾滋病病人进行的为期5年临床研究发现,治疗过晚是患者最大的死亡风险因素。他强调,2003年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前,中国内地艾滋病病人病死率为30/100人年至40/100人年,而目前总病死率已经降至18/100人年。其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的病死率已降至5/100人年,为发展中国家病死率最低水平。 中国内地自2003年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至今已累计治疗病人10万例,艾滋病人的平均死亡率(指治疗与没有治疗病人合计)已从治疗前2003年的28.9 /100人年,下降到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