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三维地震勘探

第6章 三维地震勘探
第6章 三维地震勘探

第六章三维地震勘探

6.1 引言

在油气勘探中,重要的地下地质特征在性质上都是三维的。例如盐岩刺穿、逆掩和褶皱带、大的不整合、礁和三角洲砂体沉积等。二维地震剖面是三维地震响应的断面。尽管二维剖面包含来自所有方向,包括该剖面平面以外方向传来的信号,二维偏移一般还是假定所有信号均来自该剖面自身所在平面内。虽然有经验的地震解释人员往往可以识别出平面以外(侧面)的反射,这种信号往往还是会引起二维偏移剖面的不闭合。这些不闭合是由于使用二维而不是三维偏移导致了不适当的地下成像所引起的。另一方面,三维数据的三维偏移提供了适当的和详细的三维地下图像,使解释更为真实。

必须对三维测量设计和采集给予特别注意。典型的海上三维测量是用比较密集的平行线完成的。一种典型的陆上或浅水三维测量是由布设大量相互平行的接收测线,并在垂直方向上布设炮点(线束采集)完成的。

在海上三维测量中,放炮的方向(航迹)叫做纵测线方向;对于陆上三维测量,检波器的电缆是纵测线方向。三维测量中与纵测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叫做横测线方向。与二维测量测线间距可达1km不同,三维测量的测线间隔可以是50m甚至更密些。这种密度的覆盖要求精确地测出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

测量区域的大小是由地下目标层段的区域分布范围和该目标层段能充分成像所需的孔径大小所决定的、这种成像要求意味着三维测量的区域范围差不多总是大于目标的区域范围。三维测量过程中一般要采集几十万至几百万个地震道,因为三维测量成本高,大部分都用于已发现的油气田的细测。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仍适用于三维处理。二维地震数据处理中,把道抽成共中心点(CMP)道集。三维数据中按共面元抽道集。这些道集用于速度分析并产生共面元叠加。在线束采集中,共面元道集与CMP道集是一致的。一般陆上测量面元为25m×25m,海上测量为12.5m×37.5m。

常规的三维观测系统往往使共面元道集中数据叠加的方式变得很复杂。海上三维测量拖缆的羽状偏离可以导致共面元道集内的旅行时不再有简单的双曲时差。对于陆上三维测量,共面无道集内与方位有关的时差是一个问题。

叠加之后,对三维数据体往往(但并非总是)作两步偏移。第一步,沿纵测线方向做二维偏移;然后对数据分类,并沿横测线方向做第二步的二维偏移。在第二步偏移之前,有时需沿横测线方向做道内插,以防止出现空间假频。

然后,三维数据体可按纵横两个方向的垂直剖面和水平切片(时间切片)方式供解释员使用。时间切片可供解释员做标准层位的等值线图。人机联作环境为移偏后三维直方数据体的解释提供了快速而有效的方法。断层对比、层位追踪、层位拉平和某些成像处理方法可能适合于人机联作环境并有助于改善解释。

6.2 为什么要做三维?

我们讨论图6-1的地球模型,这个模型

由一个在均匀介质中的倾斜平界面组成。

考虑沿倾向方向的一条测线A。如果这项测

量由一组平行于倾向方向的测线组成,那

么地下二维的假设是正确的,不会记录到

侧面信号,这些沿倾向方向的测线的二维

偏移就是正确的,如图6-2a所示。二维偏

移后,地面点X下的点D向上倾方向偏移到

它的真地下位置D′。现在来讨论图6-1中沿走向方向的测线B(测线B与测线A在地面位置X相交)。图6-2a地下点D′的反射都是由测线A和测线B在它们的交叉点上记录下来的。在测线B上的这个同相轴是侧面反射,测线A上的这个同相轴则不是。然而走向测线上倾斜界面来的反射不表现出是倾斜的(图6-2b)。由于偏移不改动平同相轴的位置,走向测线偏移剖面与相应的未偏移的剖面是相同的。如果我们将走向测线B与倾向测线A连接,两条剖面偏移后就会出现闭合差,(然而,编移之前这两条剖面的连接是良好的)。

在勘探构造圈闭的区域,一般地下构造的倾向是多方位的,因而无法确定纵测线方向是在某倾向或是在走向方向上。这就是图6-1中测线C的情况。在这条测

线上所查觉出的视倾角小于倾向测线上查觉到的平界面的真倾角。在图6-3的平面图上,让我们检查一下三条线交点X下边点D偏移后的定位。沿倾向测线A,点D 移动到了真地下位位置D′。沿走向测线,同样一个点偏移后就没有移动。沿测线C这个点移动到了D″。可以设想沿与测线 C正交方向的第二步偏移将已经偏移

的能量从D″移

动到它真的地下

位置D′。

虽然在6.5

节讨论三维偏移

原理,我们还需

要对二维和三维

偏移解释上的差

别进行评估。图

6-4所示为陆上

三维测量以及它

们的二维、三维

偏移所得纵测线

(左边一列)和横

测线(右边一列)

的叠加剖面。注

意三维偏移较好

地确定了盐丘顶

面(T)以及盐丘

底部断裂的清晰

的轮廓。依据三

维成像与依据二

维成像解释有明

显的不同,这是

无可质疑的。

图6-5是三

维偏移剖面解释

得到明显改善的

又一个实例。注

意,三维偏移后,两个盐丘以及它们之间的向斜轮廓比较清楚,三维偏移往往得出与二维偏移剖面十分不同的剖面。图6-6的实例表明二维偏移剖面上没有反射的地段在三维偏移剖面上同一地段却有一系列连续的反射,这些反射很容易与该地段以外的反射对比。

如以前所提出的,在有倾斜同相轴的地方二维偏移可引起闭合差,二维偏移

不能使地下适当成像,而三维偏移通过完善成像过程消除了这些不闭合现象。这种效果在图6-7中得到了证实,在这幅图中,可以检查纵测线和横测线在他们交叉点上(图上的黑短线)的对比。二维剖面上(特别是1.3s至2s间)小的闭合差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而在三维偏移剖面上被消除了。

根据野外数据实例可以看出,三维偏移提供了完善的三维地下地质成像。反之,二维偏移可能会得出不适当的结果。二维地震和三维地震之不同在于完成偏移的方法。目标层段顶的密集的覆盖,例如纵横测线的道间距均为25m不一定能提供适当的地下成像,除非实施三维意义上的偏移。

图6-8给出对1964年至1970年间一个地区二维细测得出的地震数据所做的不断修正并改善解释。1964年进行的第一年普查勘探只做了几条测线,根据这次初步测量做出的时间构造草图,推断有一个西北向的构造圈闭。第二年的勘探(1965),在与前一次测量的同一方向又做了一些测线,该构造圈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证实。第三年测线沿北-东向布设,用以圈定该构造,这种测线方向上的变化使该区绘出几条断层成为可能。以后的几年(1967、1968和1970)沿东北、西北、

东南、西南各个方向做了更多测线。后来附加的这些测量可使地下的覆盖更密些,

并改善了解释的细部,我们以1970年的三幅图为例,这些图上包含了1964年至1970年之间该区所做的全部测线,我们一定会问,如果实施了三维测量并产生三维意义的地下成像效果如何?三维测量可以导致高度精确和可靠的解释。由于三维数据体在解释判断上提供了详细的约束,根据三维成果制定的钻探方案成功率高。

6.3 三维测量设计和采集

三维测量的最终目标是要获得三维偏移的波场。这种偏移的保真性取决于叠加质量和速度估算的精确性。然而,有两个因素控制着偏移的保真度,即偏移孔径和空间采样,它们还决定了野外测量的设计。

6.3.1 偏移孔径

图4-14a给出一个深度剖面,代表一个埋藏在均匀介质中的倾斜反射面段CD 的地下模型。用法向入射射线做零炮检距模拟,得出了图4-14b的时间剖面。尽管图上未能画出,时间剖面上还

应包括反射段的绕射边缘。

偏移把时间剖面上的同相

轴C′D′移动至它的真实地下

位置CD。为了对比起见,我们将

它透在时间剖面上。目的层段的

横向范围是QA。如果在记录期间

限定该测线长度为OA,那么时间

剖面上会是空白。另一方面,如

果限定在测线段AB上记录,那么

同相轴C′D′会从偏移剖面上

消失。虽然,目标限定在线段OA

上,但必须在一个比较长的区段

OB上记录时间剖面。该线的长度

还必须长到足以包括数据中可能存在的有意义的绕射部分。另外,记录时间必须长到足以包容绕射尾部和全部倾斜的同相轴。偏移引起的一个倾斜同相轴上的点在空间(横向上)和时间上(沿垂直方向)的位移,取决于介质速度、同相轴的深度和倾角[图4-15,方程(4.1)、(4.2)和(4.3)]。这样,地面上测线长度和位置必须按照可供目标层段适当成像的偏移孔径细心设计。

这些因素也完全适用于三维测量。图6-9是一个虚构的构造高的深度等值线图。矩形指明构造目标部分的地下范围。根据4.l节和上面所述的原理(图4-14),

确定目标区所需实际测量范围的大小由图上的大矩形区限定。

注意,测区并不一定在所有方向上做同样大小的扩展。构造北翼最陡,因而这个方向上所必需的扩展最大,其它方向上也做相应的扩展。扩展测量范围时的另一个因素是在已扩展的测量区域上完成满覆盖次数所需的附加剖面的长度。一个横向范围为3km×3km的典型地下异常,可能要求做9km×9km范围的三维测显。

6.3.2 空间采样

在1.6.1节我们详细讨论了空间假频问题,在4.3.5节又讨论了空间假频与偏移的关系。这类空间假额问题是由要作偏移的波场(即叠加剖面)空间采样粗略而引起的。最终叠加数据(未做道内标)的空间采样是由记录参数所决定的。因而野外所用的道距、横测线间隔和横测线方向必须要精心设计。

由图4-107中可以看出,叠加剖面上的道距、倾角和开始发生空间假频的频率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在两个检波点A和B记录了成像的法向入射射线。在常速情况下,地面和波前之间的角度,是这些射线所出射的反射界面的真倾角,其时间延迟和当于检波器A和B间的传播路径CB。如果这个时间延迟是到达该检波器的信号给定频率分量的周期的一半,那么该频率即为开始发生假频的门限。由图4-107所示的关系可以看出,没有假频的最大频率在倾角逐渐变陡、速度逐渐变低、道距逐渐变大时逐渐变小。根据这一关系,假定已知区域速度场和地下倾角,可以导出纵横两种测线方向的最佳道距。海上三维测量纵测线和横测线方向典型的道距分别是12.5—25m和37.5—75m。即便横测线的道距尽可能地小,从经济上考虑一般它也比纵测线方向的道距大些。鉴于这一点,在偏移处理之前可能要沿横测线方向做内插。陆上三维测量纵测线和横测线方向典型的道距分别为12.5-25m和25-50m。某些陆上三维测量可能不需要做道内插。

6.3.3 其它因素

几乎所有的二线采集的野外施工概念都适用于三维测量。例如导航和记录所用设备的选择取决于野外条件,也必须考虑作业的环境。在海洋环境中,水深、潮汐、洋流、海况,捕鱼作业和航海活动以及障碍物如钻井平台、失事船只的残骸、岩礁和鱼网都必须考虑。在陆上,环境的约束、通行条件、地形、耕作、人文限制都是可以影响测量设计和采集的因素、由于这些限制,往往需要精心设计并对标准观测系统进行某些调整,以使得到合理的覆盖次数和炮检距分布。双船作业可以达到更为均匀的覆盖次数并缩短野外作业时间。三线施工要求精确的测量作业,因为其数据采集的空间采样非常密,以致线与线间测量上的误差导致的静校正量可能严重地降低三维偏移质量。事实上有人声称,是定位上的误差而不是经济开支是海上三维测量测线间隔的限制因素。

6.3.4 海上采集观测系统

海上三维测量是作许多条平行而密集的二维测线,并以“线状采集”(在浅水环境中,常会用陆上采集所取的、“线束”采集方法)。此时检波器的电缆有一定程度的偏离理想拖缆线位置的飘移(拖缆羽状偏离)。拖缆的偏离是由横向海流所引起的,如图6-10 所示。图6-11给出海上三维测量拖缆的形状与炮点的位

置关系。实际电缆位置与炮线方向

(航迹)间的夹角叫做羽状角。由图

6-11的实际电缆形状可以看出,这

一羽状角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使

是一炮中的电缆。假设有图6-10

所示的简单电缆形状。尽管船沿测

线2放炮,却在与相邻的几条测线

有关的中心点记录数据。对于一个

典型的10°的羽状角和2400m长的

电缆来说,远端检波器的中心点偏

离炮点线达200m以上。这就是50m

间隔的四条测线的距离。

由于记录过程中电缆形状有明显的变化(图6-11),横测线方向中心点的分布并不像图6-10所示那样规则。我们必须精确地知道每个检波器在电缆上的位置以及炮点的位置。通过精确地测定炮点和检波点的坐标,我们可以确定中心点位置,并将其分配到面元中去(图6-10),供叠加和偏移。

测量船上采集的导航数据一般包括船的位置、震源位置和电缆罗盘读数。一条典型的海洋电缆上有8至12只数字罗盘。这些装置上的读数可以计算出电缆罗

盘的(x,y)坐标。然后按照排除了任何异常测量值的拟合曲线计算出电缆的形状。在处理过程中要分析导航数据;完成质量控制,导出最终的炮点-检波点位置。图6-12示出海上三维测量电缆形状和震源的位置的整体形态。注意,电缆的偏移特别发生于该测区的边缘。图6-13给出本图中与震源-检波点位置有关的中心点位置以及测量区中覆盖次数上的缺陷。在采集过程中,必须将这些低覆盖次数区填满。这就要在适当的位置做一些额外的测线。如果在处理时发现这些缺线,还要把船开回去补炮,这就提高了成本。因而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在船上完成以监测覆盖次数。

6.3.5 陆上采集观测系统

陆上三维采集一般用“束”状观测系统来完成,这种方法的接收电缆呈平行布设(沿纵测线方向),而炮点的布设沿与电缆正交的方向(横测线方向)。图6-14为6条接收电缆的束状采集,每条电缆有80道检波器组合,道距50m。检波器电缆的安放从上向下的间隔为100、200、100、200、100m的距离。放炮的方向垂直于

线束,从上端远处开始,移动进入线束然后向下移动出线束。这种线束放炮的方法得出的炮-检方位有一个很宽的范围,这可能是速度分析时关心的一件事(6.4.2节)。(震源-检波点方位角是某一参考线,例如检波点连线或倾向线与通过震源-检波器站的线的夹角)。束状采集的主要优势在于该方法经济。当一条炮线完成后,检波器电缆沿着束向右移动若干站(等于炮线的间隔),并重复放炮。图6-14中的观测系统提供了25×25m的共面元道集。一旦一束完成了,就记录平行于它的另一束。这种程序在整个测区内重复。尽管某些三维测量时并没有执行,但留下一些电缆在地面上,对保证几束之间静校正量的适度衔接是十分重要的。图6-15说明一个完整的测量设计,它包括12束检波点和炮点位置。由于作业条件的缘故,在整个测区达不到均匀的覆盖次数。图6-15测量中的平均覆盖次数为12次,朝着测区的右下边增加到24次。

陆上三维测量还有一些其它类型的观测系统,由于环境和地形的限制,并不

总是能采用线束系统。例如,在高地或湖泊条件下,可以用环绕该区放炮来完成覆盖,即用炮点检波点布设为一圈,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这种观测系统应尽可能避免,因为一般情况下它的成本高,往往共面元道集中的方位角和覆盖次数变化大)。

6.4 三维资料处理

三维资料处理几乎应用了二维地震资料处理的全部概念。不过在三维采集系统的质量控制、静校正、速度分析和偏移中,的确引起了不少额外复杂的问题。在预处理阶段,要做有高水平噪声道的编辑、几何扩散校正、反褶积和道均衡、野外静校正(陆上和浅水资料)。在常规二级处理中,把记录道汇集成CMP道集,而在三维处理中,道则抽成共面元道集。当测线为直线时,线束放炮的共面元道集则与CMP道集相重合。抽面元道集引出了一些特殊的问题。对于倾斜界面。大部分陆上资料和有明显电缆羽状偏离的海上资料,面元内存在着正常时差随方位角变化的问题。本章着重讨论海上和陆上三维处理的一些重要问题。6.5节专门

讨论三维偏移。

6.4.1 海上处理

预处理后,数据已被抽成共面

元道集。如图6-10所示,将一个网

格叠于测区上,这一网格由一些面

元组成,面元的大小沿测线方向是

道距的一半(等于二维方法的CMP

间距),而横测线方向等于名义上

的线间距。落入一个面元中的道构

成了共面元道集。因为电缆的羽状

偏离,面元中的所有道并不是同一

条炮线中来的。将数据分类到面元

中叫做面元划分。

图6-16表示与同一图中的野

外采集系统相关的单独一个面元、该面元沿纵测线(炮线)方向是12.5m,在横测线方向是50m。不同符号代表与不同炮线相关的中心点。这个面元包含来自6条不同炮线的中心点。在图6-16中,中心点的分布相当于整个探区羽状角是恒定不变的理想情况,并假设对该面元内中心点有贡献的所有炮线放炮方向都是相同的。

实际上面元内的中心点分布不一定均匀一致,因为各炮点之间以及各测线之间电缆形状不一样。中心点可能集中于面元的一部分,即中心点的形心不一定在

该面元的中心。不同面元的中心点分布也可以不同。一些面元可能比其它面元包含的道多,而一

些面元的中心点

分布可能不如另

一些面元均匀。

图6-17示出

了叠置在中心点

上的面元中的覆

盖次数,图6-13

中绘出了这些中

心点的实际位

置。注意,在整

个探区覆盖次数

都不一致。这种

不一致会引起不

同分析位置之间

速度估计精度的

不一致,还会引

起叠加振幅的变

化。要取得精确

的速度估计并有效地压制多次波,采用长炮检距是必要的。

现在我们考虑把上述面元划分做一些调整,有时将测区内的网格做少许平移和旋转,会明显地减少面元划分中出现的问题。这类网格的优化可以使每个网格中心点的分布更加均匀,甚至使整个测区覆盖次数更趋于一致。

通常不限定用网格把面元划分成同样大小。如需要时,在横测线方向上扩展面元可以得出均匀的覆盖次数。该扩展的面元内包括了更多的相邻面元的中心点。虽然同一中心点可以用在一个以上的面元内,但对炮检距和重复性往往施加一些限制条件,以防止过度重复地使用每个中心点。

通过恢复覆盖次数的均匀性,并未完全解决共面元分类问题。如前面所提到的,中心点的形心不与面元的中心重合。如果形心明显地偏离中心,则必须考虑将叠加道置于形心而不是面元的中心。这样主要在横测线方向破坏了叠加道相等的间距。尽管如此,根据形心点上的叠加资料,利用道内插的方法可以产生等间距的道。通常,在任何情况下三线偏移都需要做道内插(6.5.4节)。

使用共面元分类还有另一个间题。一个面元内波至的旅行时可能并不遵循单独一条双曲时差曲线(Levin,1983,1984)。要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我们假设电缆形状是有恒定羽状角的直线,考虑图6-16中单个面元和野外观测系统。设一个有30°倾斜的单一同相轴的简单地层模型,还假定倾斜界面上方为恒速介质、在这一面元中示出的中心点分布与10°恒定羽状角相对应。

图6-18示出了该面元三个不同放炮方向的旅行时曲线:

a.走向线放炮:沿纵测线方向查觉不到倾角(横测线方向倾角最大)

b.炮线相对于倾向呈45°角

c.倾向线放炮;沿横测线方向无倾角

注意,不同炮线的数据贡献于旅行时曲线的不同部分。对于单个倾斜同相轴,二维观测系统一般产生双曲时差曲线。如果测线的方位逐渐接近于反射面的走向,横向倾角增大,旅行时偏离理想的双曲时差曲线。这种理想的双曲线相当于面元中心与面元中全部中心点重合的情况,即没有电缆的羽状偏离的情况。当沿走向方向放炮时,旅行时的偏离更为严重(图6-18a)。旅行时的偏差随羽状角、横向倾角及横测线方向面元线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低速和浅层条件下,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如果沿最佳拟合的双曲线路径(图6-18a)进行共面元叠加,则高频损

之中的。

中心

点沿横测线

方向的分散

引起的高截

频作用的程

度如何?测

量图6-18a

中理想双曲

线路径与实

际时差曲线

之间的时间

差,可以导

出图6-19中

的叠加因子图以及它的振幅谱。可以看出叠加因子的高截滤波作用:-6dB的振幅

水平约在70Hz处。中心点分散对具体数据集的影响是否明显取决于横向倾角值、

电缆羽状偏离及所需的叠加数据的带宽。记录条件和带宽的目标往往是要求横测

线方向上的混波作用不会成为问题。

概括地说,横向海流引起电缆羽状偏离,这就造成面元内的中心点沿横测线

方向分散。如果放炮方向使倾斜界面产生横向倾角分量,那么共面元道集中与该

界面相关的旅行时偏离一条简单的双曲时差曲线。这样就引起叠加过程中有振幅

混波,其作用有如高截滤波器。截止频率主要是横向倾角、反射时间和速度大小

的函数。

如果横测线方向混波明显,有许多方法使它变小。最简单而又最昂贵的避免

横测线方向混波的方法是使横测线方向面元的线度足够小,即采用密集的炮点线

放炮的方法。在处理中可以用较低成本(但也不一定)通过CMP位置校正的方法来

对付横测线方向的混波作用,这种校正包括将面元中全部中心点的旅行时映射到

一个指定的中心点位置上,这个位置一般为面元的中心。该程序要求局部倾角和

速度估计可以直接根据地震资料和预先确定的地质模型进行。一旦求出这些估计

值,则考虑一道所要求的中心点的距离,计算旅行时校正量就是轻而易举的了。

根据上述原则,用模型实例来说明这种校正方法的使用(图6-20)。

图6-20a示出了包含有同一方向5条不同震源线放炮的48个中心点的一个面

元。地层模型由模测线方向30°倾角和纵线方向45°倾角的单个倾斜反射面构成。注意,图6-20b中的共面元道集资料旅行时曲线不连续。这5条线分别形成时差曲线的不同部分即A、B、C、D和E。如果我们对这一道集与最佳双曲时差曲线拟合并做适当的时差校正,则得出的结果是6-20c的道集。其叠加会引起高频衰减,如图6-19所示。中心点位置的校正就是将图6-20b的旅行时映射到图6-20d的旅行时曲线。NMO校正后(图6-20e),预计得到没有横测线方向混波的质量比较好的叠加道。

横测线方向的混波可能是炮点和接收点的方位角范围大造成的,图6-2la就是这种情况。图上面元包含了来自5条测线的中心点,在一个方向上有两炮(道29~道48),在其相反方向上有三炮(道1—道28)。相反方向放炮使有效方位角范

围为电缆羽状角的两倍。虽然中心点的分散可以校正(如图 6-20),校正后的时差曲线(图6-21d)仍存在由炮检方位变化造成的不连续性。沿该时差曲线的A段和B段与两个相反的放炮方向有关。根据图3-17,NMO取决于倾角和由倾向线方向测出的炮检方位。因此对段A和B应使用不同的速度进行NMO较正。图6-21e示出了方位校正的结果。与方位有关的速度估计在6.4.2节中讨论。

一旦将数据分成共面元道集,就进行速度分析。在这方面,二维和三维资料处理并无差异。二维资料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包含许多相邻的CMP道集,以增强S/N比。同样在三维速度分析中也包含许多共面无道集。例如,该数可以是纵测线方向和横测线方向各为5个共面无道集,总数是25个。对于三维的例子,沿着选出的测线(测线间隔可以为0.5km),以一定的间隔(即0.5km)完成速度分析。用选定的控制点上的速度分析结果导出整个测区全部共面元道集的三维速度场。这

可以通过进行控制点间三维速度函数的内插来完成。

6.4.2 陆上资料处理

通常陆上三维勘探采用线束放炮的观测系统产生共面元道集,面元中全部中心点都与面元中心重合。然而该技术也可导致大的炮-检方位变化,而且可能因此导致接近或大于海上勘探因中心点分散引起的旅行时偏差。图6-22是炮-检方位角有一定范围的观测系统。倾斜界面的反射未沿简单的双曲时差曲线排列(图6-22b),而是有一些旅行时偏差。使用单一速度进行NMO校正(图6-22c)产生像电缆羽状偏离那样的有高频衰减的叠加道,叠加衰减随炮检方位角范围的增大而增大。如果这种衰减严重,则必须在叠前进行炮检方位角校正(图6-22d)。

Levin(1971)指出,某一反射面的时差速度是与倾角相关的,而且是炮检方位角的函数。图3-17是倾斜同相轴的三维观测系统,而方程式(3.9)与时差速度有关。方位以倾向线方向为准测定。图6-22b给出了校正炮检方位的方法。CMP道集中的道可组合成不同方位范围并可用不同速度对每个组合道做时差校正。

Levin的关系式(式(3.9))是极坐标系中的椭圆方程,射径为NMO速度,极角为方位角。速度椭圆的主轴方向是真倾向方向。根据在三个不同方向测得的时差速度可构成速度椭圆(图 6-23)。Lehman和Houba(1985)讨论了这种测量的几个实

际问题。通过将CMP道集中的道分成三个不同方位(a

1,a

2

,a

3

)的组,可沿这几个

方位估计叠加速度(V

S1、V

S2

、V

S3

)。当已知三个不同方向的叠加速度(图6-23a)后,

可确定速度椭圆的半长轴、半短轴(分别为a和b及取向(下倾方位角ε)。一旦构

成了倾斜反射面在CMP位置的速度椭圆,则可确定下列参数(图6-23b):

1.反射面真倾角φ=cos-1(b/a)

2.倾向方位角ε(图6-23b)

3.任意方位的叠加速

=V/(1-sin2φcos2θ)、

度V

S

式中V(反射面以上介质的

速度)=b,θ为据长轴a测量

出的炮检方位角。

以上方法称之为三参

数速度分析。CMP道集中的

每道都是用沿与该中心点

相关的炮检方位速度进行

时差校正的。

虽然在速度谱上可观

察到速度随方位的变化(图

6-24),但这些变化可能并

不影响叠加。在一个单独

CMP位置的三个速度函数间

的某些差异(图6-24),可能是由方位覆盖不均匀和炮检距的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理想的情况是在CMP位置用全部炮-检方位的所有炮检距精确地确定速度椭

圆。在这种理想条件下,从理论上说可以通过三参数方法确定任何炮检方位的时差速度、真倾角和反射面下倾的方位角。

关于三维速度估算,尚有一些其他实际问题。通常三维资料是低覆盖次数的,所以将数据分配到各方位角范围,使覆盖次数变低,可能不会产生好的速度估算值。陆上线束记录可以通过尽量减少炮点到检波点的垂直距离达到方位变化极小。往往方位变化最大的近炮检处总时差却很小,因而对叠加的影响比设想的要小。另一个问题是炮检距的分布。理想的情况是希望每个共面元道集都有宽范围的炮检距选择。否则时差校正中,小的误差可能引起叠加剖面上道间的抖动。

在这一节中我们讨论了估算方位相关时差速度的方法。在4.4.1节中,我们看到了倾角时差(DMO)处理用真倾角的余弦校正倾斜反射面的时差速度。我们由此得出结论,三维DMO应校正倾角和方位角(由倾向测线方向测出的)。二维DMO算子把共炮检距剖面上已经校正过的振幅映射到沿着时间推移逐渐变窄的截面的椭圆轨迹上。三维DMO算子将炮检方位平面上的振幅映射到整个椭圆面上。正如对三参数分析的情况一样,这种处理的保真度取决于炮-检方位的覆盖范围,尤其是确定椭面的好坏。

陆上三维处理最后一个课题是剩余静校正。地表一致的剩余静校正模型(3.3节)并不限制炮点和接收点一定在侧线上,它们可以任意设置。因此式(3.25)可用来模拟整个三维测区所有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时移。和二维情况一样,关键步骤是拾取(估算)共面元道集的旅行时偏差。对于三维地震资料,首先根据所选取的高S/N比测线的共面元道集建立初始基准道,其它共面元道集的基准道则根据局部输入道和相邻基准道计算。注意,陆上记录的几何排列在相邻线束间必须有适当的重叠,以便线束间静校正的联接。

6.5 三维偏移

为了理解三维偏移,我们研究一个埋在常速介质中的点散射体,其零炮检距二维时距曲线为双曲线,我们可以推测其三维响应为一个双曲面。二维偏移相当于沿这条绕射双曲线实现振幅求和,然后将求和结果放在双曲线的顶点上。这种概念也能推广到三维。三维偏移相当于沿着整个双曲面的表面实现振幅求和。在4.2.1节,我们知道,在求和[方程(4.6)]之前,根据标量波动方程的克希霍夫积分解做一些振幅和相位校正,能改善偏移的简单绕射求和技术。Schneider(1978)利用一些野外数据实例对三维克希霍夫偏移法做了详细的理论上的讨论。实质上,在三维偏移中由方程(4.5)给出的积分是对整个三维测区的曲面进行的,而不是沿一条二维地震测线做的。对于二维偏移,求和道可达300道之多,而在三维偏移中,这就意味着求和的道可能需要70000道之多。当需要

在计算机中处理如此庞大数量的地震道时就会产生一些问题。

6.5.1 两步与一步三维时间偏移的比较

现在我们讨论沿双曲面求和的一些实际可采用的方法。Ristow(1980)关于三维成像技术作了最完整的论述。与常速介质有严格关系的绕射双曲面在任何方位上的横截面都是双曲线。首先在各纵测线方向沿这种双曲线横截面进行振幅求和,并将求和得到的振幅值放在这些双曲线的顶点、经过这样处理后该双曲面就收敛为位于与第一次求和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一条双曲线。这条双曲线包含第一次求和后放在局部顶点处的振幅值,并且位于横测线方向的平面内。然后,再沿该双曲线能量求和,并放在它的顶点上。该顶点也就是原先那个双曲面的顶点,即图像应置于该处的顶点。Gerden等(1978)建议用这种两步法实现三维偏移,即包括在纵测线和横测线上依次作两次二维偏移。

两步法的数学基本概念是在纵测线和横测线方向上的外推算子是完全分离的(claerbout,1985)。三线偏移的另一种方法是基于称为分裂(splitting)法的数值方法(Claerbout,1985)。在这种方法中,在每次向下延拓步骤时对纵测线和横测线的数据分别使用单独的外推算子。相反。完全分离法要求在一个方向上(如纵测线方向)完全完成偏移后,才在另一方向上运算。分裂法和分离法的运算顺序示于表1。

如上所述,基于全分离的三维偏移称为两步法,而基于分裂的三维偏移可认为是一步法。两步法之所以效率高,是因为它在计算机中颇容易进行数据管理,因而输入/输出的作业量也较少。因为在陡倾角和横向速度变化地区地下岩层的三维偏移特别重要。所以用二维ω-x算法(见附录C.3)进行一步三维偏移,并用于图6-25、6-27的实例中。在附录C.8中对三维偏移提供了简明的理论叙述。

三维地震勘探.

摘要 本文是介绍在山西省屯留县郭庄煤矿进行三维地震勘探的工程设计。本次三维地震勘探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郭庄煤矿矿区的地质构造、煤层的赋存形态和断层、褶曲、陷落柱发育特征,查明工作区内3#煤层的底板起伏形态、采空区范围、无煤区和煤层冲刷变薄区。本次野外三维数据采集的基本观测系统为8线8炮制束状规则观测系统。通过三维地震勘探获得工区地表面以下的信息数字化成果,为矿区后继生产、优化矿井采掘设计方案、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详实的基础地质资料。 关键字:三维地震勘探; 工程设计; 断层; 褶曲; 陷落柱; 观测系统 Summary This Abstract introduces the engineering design that the three-dimensional earthquake explored will be carried on in the colliery of the Guo 's of Tunliu county of Shanxi. The three-dimensional purpose that earthquake explore to understand and know Guo village geological structure , to is it deposit shape , fault and pleat song , subside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st to compose coal seam , colliery of mining area, find out the undulating shape of baseplate of coal seam No. 3 in the workspace , quarry the empty district range , there are no coal district and coal seam to erode and turn into the thin district. Field this three-dimensional basic observation system that data gather concoct for 8 Line 8 bunches of form rule observe the system. Explore person who obtain work area surface following information digitized achievement 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earthquake, is it produce , optimize mine not to excavate design plan , raise for mining area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fer full and accurate foundation geological materials to carry on. Keyword: The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survey l; Engineering design ; Fault; Pleat song ; Subside the post; Observe the system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某矿南三采区进行探测,探测区内解释断层71条,其中可靠断层61条,较可靠断层10条,31个无煤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on the south third mining area of a certain coal mine. 71 faults were showed in this exploration area, in which there are 61 reliable faults, 10 relatively reliable faults and 31 areas without any coal. those inform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safty of the coal mine and saves the cost. [key words]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mining area 0.引言 随着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炭系统的应用与推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进行小构造勘探成为现实,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五大关键技术之一。[1]

第6章 三维地震勘探

第六章三维地震勘探 6.1 引言 在油气勘探中,重要的地下地质特征在性质上都是三维的。例如盐岩刺穿、逆掩和褶皱带、大的不整合、礁和三角洲砂体沉积等。二维地震剖面是三维地震响应的断面。尽管二维剖面包含来自所有方向,包括该剖面平面以外方向传来的信号,二维偏移一般还是假定所有信号均来自该剖面自身所在平面内。虽然有经验的地震解释人员往往可以识别出平面以外(侧面)的反射,这种信号往往还是会引起二维偏移剖面的不闭合。这些不闭合是由于使用二维而不是三维偏移导致了不适当的地下成像所引起的。另一方面,三维数据的三维偏移提供了适当的和详细的三维地下图像,使解释更为真实。 必须对三维测量设计和采集给予特别注意。典型的海上三维测量是用比较密集的平行线完成的。一种典型的陆上或浅水三维测量是由布设大量相互平行的接收测线,并在垂直方向上布设炮点(线束采集)完成的。 在海上三维测量中,放炮的方向(航迹)叫做纵测线方向;对于陆上三维测量,检波器的电缆是纵测线方向。三维测量中与纵测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叫做横测线方向。与二维测量测线间距可达1km不同,三维测量的测线间隔可以是50m甚至更密些。这种密度的覆盖要求精确地测出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 测量区域的大小是由地下目标层段的区域分布范围和该目标层段能充分成像所需的孔径大小所决定的、这种成像要求意味着三维测量的区域范围差不多总是大于目标的区域范围。三维测量过程中一般要采集几十万至几百万个地震道,因为三维测量成本高,大部分都用于已发现的油气田的细测。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仍适用于三维处理。二维地震数据处理中,把道抽成共中心点(CMP)道集。三维数据中按共面元抽道集。这些道集用于速度分析并产生共面元叠加。在线束采集中,共面元道集与CMP道集是一致的。一般陆上测量面元为25m×25m,海上测量为12.5m×37.5m。 常规的三维观测系统往往使共面元道集中数据叠加的方式变得很复杂。海上三维测量拖缆的羽状偏离可以导致共面元道集内的旅行时不再有简单的双曲时差。对于陆上三维测量,共面无道集内与方位有关的时差是一个问题。 叠加之后,对三维数据体往往(但并非总是)作两步偏移。第一步,沿纵测线方向做二维偏移;然后对数据分类,并沿横测线方向做第二步的二维偏移。在第二步偏移之前,有时需沿横测线方向做道内插,以防止出现空间假频。

三维地震数据体可视化方法及系统

硕士学位论文 三维地震数据体可视化方法及系统 3D SEISMIC DATASET VISUALIZATION METHODS AND SYSTEM 作者: 导师: 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Certificate of thesis authority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矿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本人所撰写的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按照学校的管理规定处理: 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学校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①学校档案馆和图书馆有权保留学位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可以使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②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档案馆和图书馆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档案馆、图书馆等场所或在校园网上供校内师生阅读、浏览。另外,根据有关法规,同意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研究生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摘要 三维可视化技术是用来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各种地质现象的一种先进手段,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及其它行业的各个方面,在国内外研究应用如火如荼。随着三维地震勘探的开展,迫切需要与之相应的三维可视化显示、解释方式,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结构的大规模数据,从中考察构造的连续性,辨认构造的形态,发现对地震勘探研究及生产实践有用的信息,并以此来指导钻探、矿井建设、采区布设等生产活动,可以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矿井生产工作安全进行。三维可视化技术既是一种成果表达手段,也是一种解释辅助工具。与传统的二维剖面解释方法不同,三维体可视化技术可以让解释人员用“走进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选定目标,同时还可以结合精细的钻井标定方法,帮助解释人员准确快速地描述各种复杂的地质现象。 本文使用目前世界上功能强大、构架优秀的可视化工具包VTK(Visualization Toolkit)来开发本设计中所用到的多条可视化管道线(Pipeline),实现了三维数据体的切片显示、提取等值面、三垂面显示等多种面绘制效果及光线投射法的体绘制效果,并利用了流行高效的跨平台图形界面开发工具包Qt来开发人机交互界面(GUI, Graphic User Interface),为开发跨平台桌面应用程序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有机地结合这两种技术使得本设计中开发的应用程序具有良好的平台无关性,可以快速地在多种常见平台(Windows、POSIX 兼容)间进行移植,最大化减少了移植所要做的工作,而且尽量保持了程序的运行效率。 本文首先阐述了三维可视化技术及其在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国内外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然后研究了三维可视化的方法和操作流程,在分析了VTK和Qt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基础之上,结合三维地震数据体可视化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应用要求,确定了用于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可视化技术及其实现方式,使用这些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三维地震勘探数据体的三维可视化应用,并把程序应用到某矿七采区勘探所得数据体上,最后分析应用所得到的结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文末尾总结全文,找出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根据作者目前的知识水平,提出了三维地震勘探可视化技术发展的方向。关键词:三维地震;三维可视化;跨平台;VTK;Linux;Qt - - I

如何降低三维地震勘探成本

如何降低三维地震勘探成本 时间:2010-11-23 14:32:07.0 作者:网络来源:网络转摘 一、物探工程造价与工程设计的关系 三维地震勘探工程费用由直接工程费、HSE费用、科技进步发展费、企业管理费、不可预见费、资料处理费、资料解释费、计划利润、税金等构成。 直接工程费包括动迁费、基本直接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 基本直接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专用工具摊销费、设备使用费。 其他直接费包括运输费、施工准备费、施工补偿费。 现场经费包括办公费、差旅交通费、住宿费、临时设施费。 以上费用都是由施工中所需人员、设备、材料、施工距离等决定,施工中所需人员、设备、材料的多少取决于施工参数,物探工程造价就是根据量价分离的原则,由施工中所需的人、材、料来确定,也就是由施工参数来决定。物探工程造价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日定额,日定额由测量、钻井、排列收放、激发、数据采集、表层调查、现场资料整理、现场与营地建设等8个方面组成。 三维工程设计主要就是参数论证,根据地质任务所要求的主要目的层深度、分辨率、反演后的分辨率,构造类型、油气分布关系、断层组合以及各反射层所要达到的主频等来确定面元、道距、炮检距、接收线距、炮线距、排列长度、观测系统类型等施工参数,也就是确定施工方法。 工程设计确定施工方法、施工参数,施工方法、施工参数决定工程造价,所以如何确定施工参数,不仅是工程设计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 这就要求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地质任务的完成,又要考虑成本的降低,在满足地质任务的情况下,尽量优化方案,反复套算,既要从技术角度,又要从经济角度优化设计、优选参数,将定额与施工参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源头控制住三维地震勘探成本,实现勘探资金、技术、勘探对象的合理优化配置。 随着物探技术的发展,对勘探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由原来找大构造、大断层逐渐变为找小幅度构造、小断层、岩性圈闭等,这就要求地震分辨率、信噪比越来越高,在野外施工上采用小面元、小道距、大排列、大炮检距、高覆盖次数。这无疑提高了人员、设备、材料的消耗,从满足地质任务角度来说,面元越小越好、道距越小越好、排列越大越好、炮检距越大越好、覆盖次数越高越好。然而,以上任何一个参数变化,都会对造价有很大影响,面元缩小一倍,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成本就会提高一倍。同样,排列和炮检距的增加、覆盖次数的提高都会增加成本。这就要求对施工参数的确定要恰到好处,既能完成地质任务,又能节约成本。

第九章 三维地震勘探要点

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要点 1、二维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 a、不能满足二维地震勘探的假设条件 b、t0时间不闭合 c、复杂地区成像不准确 d、不能满足地层岩性圈闭解释的需要 2.三维地震勘探:在平面上采集随时间变化的地震信息,并在(x,y,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与解释的一整套工作过程与相应的方法或者技术。 二维地震勘探的假设条件:a、地下的构造形态只在一个垂直于深度的方向上变化;b、震源就是线性的 3、三维地震勘探的原理 射线理论与波动理论 4、面积观测法的时距曲线、折曲测线观测系统时距曲线、共反射面元 共反射面元叠加:共反射面元道集内各反射信号的叠加。 5.三维地震勘探的优越性 (1)观测灵活,适用地形地物多变的复杂地区 (2)三维测网密集,采集地震信息丰富,可以有效压制噪音 (3)在侧面反射波比较发育的地区,有有效的消除侧面波引起的地质假象 (4)三维采集的数据按三维空间成像处理,可以真实的确定反射界面的空间位置,适应日趋复杂的油气勘探的需要

(5)灵活多变的显示方式 (6)拓宽了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 6、三维地震勘探对油气勘探开发的作用: (1)多数三维地震勘探用于老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阶段,可以加快油田勘探开发的步伐,提高钻井成功率,减少开发费用; (2)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用于滚动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能够准确、显著的增加石油与天然气的地质储量; (3)在油气目标区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越早,就可越早查清地下地质情况,也越有利于油藏描述与油藏模拟的开展,达到既快又经济的目的; (4)三维地震勘探特别适用于时间推移地震。 7、三维地震勘探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三维工区的确定 (2)根据地震地质条件与地质任务设计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3)合理选择三维地震观测的各种参数 (4)进行必要的试验、分析工作,考虑适量的正演模拟 (5)在三维采集的实施过程中严格质量控制 8.三维地震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1)面元道集内炮检距分布均匀 (2)共中心点或共反射点覆盖次数分布均匀 (3)静校正耦合较好 (4)复杂地表条件下,可根据踏勘情况,确定出既适合工区地表条件,

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一、施工情况 按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 897-2000的有关技术规定和要求,山西山地物探技术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18日至9月23日历时5天,在该区开展了野外试验工作。9月26日开始转入生产工作。于2010年10月16日完成了野外采集,历时29天,共完成地震测线4条,测线长度7.82km。完成试验点1个,试验物理点14个,微测井1个;设计生产物理点238个,完成生产物理点229个;共计完成物理点233个。其中:甲级记录125张,占54.6%,乙级记录100张,占43.7%,物理合格率98.3%。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满足《规范》和《合同》要求。为后续处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0年10月8日~10月18日在涿州恒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完成了资料处理,共获得地震时间剖面5条,处理剖面长度7.32km,满24次覆盖剖面长度3.7km。依据《规范》要求,对满覆盖时间剖面进行了评价,其中Ⅰ类剖面2.93km,占79.2%;Ⅱ类剖面0.44km,占11.9%。Ⅰ+Ⅱ类剖面168.51km,占91.1%,资料处理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2010年10月20日完成了全部构造解释、图件编绘和报告编制工作。 二、地质任务 根据《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及勘探地质目的要求,本次二维地震勘探的地质任务为: 1、了解测线控制范围的构造形态,查明F 2、F3断层的落差、性质及其平面展布情况,平面误差不大于50 m。对地震测线上新发现的20m以上断点做出解释。 2、控制测线范围内2号、9号煤层底板的赋存形态,解释误差不大于5%。 三、测线布置 地震主测线布设北西-南东向,与构造主方向和地层走向近垂直,布设测线5条,详见图1。

三维地震的精细构造解释方法及应用

2010年第5期 0引言 当前常用的地震解释(包括交互工作站解释)实质上是三维资料的二维平面解释,从三维数据体中沿主测线inline和联络线crossline抽取若干个剖面进行解释。这样不仅使大量的地震资料未能有效利用,而且成果精度较低,难以发现小的构造和地层特征,造成小断层和小构造的漏失,大大降低了对地下地质体的认识精度,同时也降低了三维地震的应用效果。利用常规的地震解释技术,将不能很好的进行小断层的解释,甚至会出现假断层的现象[1]。 随着三维勘探技术的迅速发展,三维地震勘探的资料解释方法和技术也向着更真实、更准确、更清晰地反映地下地层各种地质信息的方向突飞猛进。目前,在三维地震勘探中发展最快的是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该技术不仅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准确性而且能够提供较准确的钻探井位,利用先进的解释软件打破常规的三维资料二维解释,充分利用三维数据信息,获得更精细的构造形态。因此,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受到高度重视。 1三维地震勘探的精细解释技术 1.1小断层的正演模拟 对地质模型进行波场正演计算可以模拟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明确地质体地震记录的特征,同时也能提供地下地质体地震波岩石物理响应特性,为正确研究地下地质环境提供地震波波场证据,以便对解释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设计一个三层介质的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实验,图1(a)是小断层的地质模型。模型参数:煤的断距为5m,煤层厚度为8m,煤层速度为2000m/s,围岩地层速度自上而下分别为1800m/s、3200m/s、3200m/s;图1(b)为小断层正演模拟的地震响应。根据正演模拟后的地震响应分析,断距为5m的小断层,地震剖面有一定的变化,为后期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提供了依据。 (a)地质模型 (b)地震响应 图1正演模拟 doi:10.3969/j.issn.1672-9943.2010.05.005 能源技术与管理 三维地震的精细构造解释方法及应用 秦晶晶1,李德春1,程慧慧1,王空前2 (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江苏徐州221008;2.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摘要]论述了几种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小断层的应用方法,为了确保解释的精度,利用数值模拟进行正演模拟试验,为做好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提供了物质基础。 并结合一个具体实例,从多方位观测、方差切片、相干切片及地震属性提取等方面 对小断层做了精细构造解释,结果表明:以上几种解释技术有机结合,能够提高三 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精度和准确性,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更可靠更丰富的 勘探成果。 [关键词]精细解释;多方位;方差切片;相干切片;地震属性 [中图分类号]P63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943(2010)05-0012-03 12

浅谈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411995293.html, 浅谈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作者:刘鹏飞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2期 摘要: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方法。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基础是二维地震勘探技术,比二维地震勘探得到的数据更精准,更具有空间立体性,但是对于勘探环境也有更高的要求。本文简要论述了三维勘探技术的采集流程,采集环境要求和数据分析方法,并根据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优点提出三维勘探技术的应用前景,在应用于油田煤矿的基础上延伸应用到学术性的地震勘探领域,为三维勘探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分析依据。 关键词:三维技术,地震勘探,地震技术 前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不是指预测地震的发生的技术,而是利用地震波的波长和波形特点对于地下地质和岩层的情况进行数字化分析。目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矿油田的开采地点确定和开采环境分析。本研究根据三维地震勘测技术应用的基本要素提出三维地震勘测技术的其他应用,为三维地震勘测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要素 1.1勘测地点的地势环境要求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于勘测地形有着严格的要求,才能得到更精准的数据,野外地势环境对于勘测过程和勘测结果的影响非常大。勘测地点要远离附近有其他磁场或者地震波的区域,保证实验收集的数据没有其他误差的干扰。三维地震勘测的原理就是利用爆破后产生的声波信息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如果周围还有其他声波的影响,将会严重影响到数据的准确。在其他误差排除之后还要保证地质条件符合要求,施工地点通常地形环境复杂,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但一般分为岩石区和黄土区。三维地震勘测需要在勘测区域钻孔,方便埋线和声波收集设备,对于不同的地形要进行不同的处理方法。岩石区采用风钻将岩石震碎,坚硬的岩石层变成粉末之后就可以继续打孔进行填埋工作。黄土区地表松软不需要处理岩石直接打钻即可进行填埋工作。除了钻孔工具还可以人工钻孔,利用钢柱对地表进行钻孔处理。三维地震勘测对于地势环境要求严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每次都遇到完全符合要求的地形,因此要利用一定的工具和处理方法改善不同的环境。 1.2实施三维勘探技术的流程 对环境处理保证在野外环境符合要求之后,就可以进行三维地震勘测了。三维地震勘测技术的的实施流程包括确定勘测地点,选择合适的勘测仪器和数据收集方法,建立地震勘探面的特点网格,根据不同地表层确定炮检距。勘测地点钻孔处理中后先埋检测仪器在埋电源线,然后再合适的距离以外钻浅井埋炸药作为声源,利用声波收集仪器采集数据并记录。选择地震面

第九章 三维地震勘探要点

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要点 1.二维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 a.不能满足二维地震勘探的假设条件 b.t0时间不闭合 c.复杂地区成像不准确 d.不能满足地层岩性圈闭解释的需要 2.三维地震勘探:在平面上采集随时间变化的地震信息,并在(x,y,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和解释的一整套工作过程和相应的方法或者技术。二维地震勘探的假设条件:a、地下的构造形态只在一个垂直于深度的方向上变化;b、震源是线性的 3.三维地震勘探的原理 射线理论与波动理论 4.面积观测法的时距曲线、折曲测线观测系统时距曲线、共反射面元共反射面元叠加:共反射面元道集内各反射信号的叠加。 5.三维地震勘探的优越性 (1)观测灵活,适用地形地物多变的复杂地区 (2)三维测网密集,采集地震信息丰富,可以有效压制噪音 (3)在侧面反射波比较发育的地区,有有效的消除侧面波引起的地质假象 (4)三维采集的数据按三维空间成像处理,可以真实的确定反射界面的空间位置,适应日趋复杂的油气勘探的需要

(5)灵活多变的显示方式 (6)拓宽了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 6.三维地震勘探对油气勘探开发的作用: (1)多数三维地震勘探用于老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阶段,可以加快油田勘探开发的步伐,提高钻井成功率,减少开发费用; (2)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用于滚动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能够准确、显著的增加石油和天然气的地质储量; (3)在油气目标区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越早,就可越早查清地下地质情况,也越有利于油藏描述和油藏模拟的开展,达到既快又经济的目的; (4)三维地震勘探特别适用于时间推移地震。 7. 三维地震勘探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三维工区的确定 (2)根据地震地质条件和地质任务设计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3)合理选择三维地震观测的各种参数 (4)进行必要的试验、分析工作,考虑适量的正演模拟 (5)在三维采集的实施过程中严格质量控制 8.三维地震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1)面元道集内炮检距分布均匀 (2)共中心点或共反射点覆盖次数分布均匀 (3)静校正耦合较好 (4)复杂地表条件下,可根据踏勘情况,确定出既适合工区地表条

三维地震勘探设计样本

山西三元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地震勘探设计 二0一0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勘探区概况 (1) 第一节勘探区范围及交通 (1) 第二节地质任务 (1) 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2) 第一节地质概况 (2) 第二节地震地质条件 (2) 第三章野外工作方法 (3) 第一节低速带调查 (3) 第二节试验工作 (3) 第三节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 (4) 第四节设计工作量 (7) 第五节施工技术措施 (8) 第四章资料处理 (10) 第五章资料解释 (12) 第六章质量目标及质量保证措施 (13) 第七章三维地震勘探效果预测及成果 (16)

第一章勘探区概况第一节勘探区范围及交通第二节地质任务

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第一节地质概况 一、地层 二、煤层 三、构造 第二节地震地质条件 一、地表条件 二、浅层条件 三、深层条件

第三章野外工作方法 第一节低速带调查 通过收集测区水井、机井水位等资料初步估算测区潜水位情况,并辅以小折射法或微测井进行低降速带调查,为资料处理提供依据。本区设计低速带调查物理点8个,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工作量。 第二节试验工作 为了保证地震勘探原始资料的质量,必须进行系统详细的试验工作。 一、试验点选取 3个试验点,全区均匀布设,主要试验激发、接收效果。 二、激发因素试验 主要试验不同激发井深、激发药量、不同组合个数激发效果。 三、接收因素试验 采用主频为60Hz检波器接收,为了压制高频干扰,采用2串2并检波器串组合,组合形式:小基距面积组合,组内距0.5米 影响检波器埋置的为第四系松散耕植土,加上风吹会引起检波器产生高频谐震,所以埋置检波器时必须挖坑并清除浮土,坑的深度取决于当地的耕作深度,并通过试验确定,坑深:30cm。 四、仪器参数 仪器使用法国sercel公司新型多道遥测数字地震仪。根据所勘探的目的层深度和精度要求,所选用仪器参数如下: 采样间隔:1ms 记录长度:1s,因煤层埋深位于300~400m之间,双程反射时间200~

三维地震勘探

三维地震勘探,石油探测仪器新发展 摘要:近年来,探测技术的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为石油探测量作业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本文根据石油物探测常用仪器的发展趋势,阐述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石油探测发展技术 的图像更加清晰、位置预测更加可靠。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从二维地震勘探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当前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地下天然矿产的主要勘探技术。 原来的人工测量方法,即二维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勘探施工,采集地下地层反射回地面的地震波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像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同时几十条相交的二维测线共同使用,即可编制出地下某地质时期沉积前地表的起伏情况。如果发现哪些地方可能储有油气,则可确定其为油气钻探井位。 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三维地震勘探不仅能获得一张张地震剖面图,还能获得一个三维空间上的数据体。三维

数据体的信息点的密度可达12.5米×12.5米(即在12.5米×12.5米的面积内便采集一个数据),而二维测线信息点的密度一般最高为1千米×1千米。由于三维地震勘探获得信息量丰富,地震剖面分辨率高,地下的古河流、古湖泊、古高山、古喀斯特地貌、断层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地质勘探人员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找油找气,中国近期发现的渤海湾南堡大油田、四川普光大气田、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大气田等,全要归功于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现在的三维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地震波在地下 岩层中的传播路线和时间、探测地下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进而寻找油气藏的技术,与医院使用的B超、彩超和CT技术类似。地质学家通过三维勘探剖面寻找地下油气藏,和医生通过CT寻找病人身体内部的病变不同之处在于:人体结构是基本相同的,而地表的条件和地下的地质结构却千变万化,油气的运动方向与赋存部位也无规律可循;应该说,地质学家面临的挑战比医生大得多。 也正因为如此,为了寻找更多的石油与天然气,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近几年发展很快,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每秒几千亿次计算速度的高性能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合同

合同登记编号: ┌─┬─┬─┬─┬─┬─┬─┬─┬─┬─┬─┬─┬─┬─┐ │││││││││││││││ └─┴─┴─┴─┴─┴─┴─┴─┴─┴─┴─┴─┴─┴─┘ 技术服务合同书 项目名称:内蒙古庆华集团阿拉善百灵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180万吨/年矿井三维地震勘探工程委托方(甲方):内蒙古庆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服务方(乙方):____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内蒙古庆华集团庆华会所 签订日期:年月日 有效期限:2010年11月日至2011年5月31日 内蒙古庆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监制

技术服务合同书 委托方(甲方):内蒙古庆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服务方(乙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有关规定,经甲乙双方平等协商,甲方将内蒙古庆华集团阿拉善百灵煤炭有限责任公司180万吨/年矿井三维地震勘探工程项目委托给乙方,为了明确双方的责任,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特签订本合同书。 一、项目名称:内蒙古庆华集团阿拉善百灵煤炭有限责任公司180万吨/年矿井三维地震勘探工程 二、履行地点:内蒙古庆华集团阿拉善百灵煤炭有限责任公司180万吨/年矿井 勘探区范围:上部边界为+1350m标高(+1350m以上为采空区);下部边界至+900m标高;北界从第14勘探线向北约280m处;南界至第21线勘探线(见井田范围示意图)。井田南北长3.755km,东西宽1.75km,面积约6.11km2。 三、项目内容及技术要求 1、查明、控制勘探区内落差大于5m的断层,解释出落差大于3m 的断点,查明断层在主要煤层中性质、落差、延展方向和范围。要求断层平面摆动误差不大于15m。 2、查明、控制勘探区内主要煤层的底板起伏变化,绘制出基本等高距为5m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标高相对误差不大于1.5%。 3、圈定勘探区内的地质异常区,并对异常区域做出定性解释。如陷落柱、煤层冲刷变薄、缺失、火成岩侵入等。要求平面误差不大于15m。

三维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前言 济宁二号煤矿1989 年动工建设, 1997 年投产,井田面积87. 1 k㎡, 煤 炭储量731Mt , 设计生产能力4 Mt/a, 目前开采深度超过600 m, 是兖矿集 团所属的大型矿井之一, 地质单元上位于济宁煤田北部, 是全隐蔽型煤田。1997 - 2003 年间, 济宁二号煤矿的主要采区布置在井田东部的5 个采区, 主要工作面都处在3 煤层合并区, 煤层厚度较大, 原煤产量持续稳产高产, 2003 年达到600 多万吨。 济宁二号煤矿二采区中部地质构造复杂,煤层厚度变化大,为保证矿井生产正常接续,经兖矿集团批准,二号煤矿决定在二采区中部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工作。在认真已知的地质资料基础上,遵循质量第一,技术经济合理的原则,编制出设计报告。 第1章勘探区概况 1.1位置、范围及交通 图1 交通位置图 济宁二号煤矿位于济宁市东南,地理位置为东经116°34'~116°41',北纬35°19'~35°25',见图1。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区位于二采区中部,其范围:东起北翼运输回风大巷,西至八里铺断层,南起23下04面轨道顺槽(原回风上山),北至前十里营村南侧,东西长1974.30m,南北宽719.68m,面积约1.42km2。 区内交通方便,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都很发达。 1.2 地质任务 矿方确定的三维地震勘探任务如下: 1、查明区内落差大于5m的断层,落差3~5m的断点给予解释; 2、查明幅度大于5m的褶曲; 3、落差大于5m的断层平面位置摆动不大于15m; 4、控制煤层底板深度误差小于1%; 5、查明3上、3下煤层赋存状况,煤厚误差小于0.5m; 6、查明八里铺断层的结构、产状、位置; 7、查明3煤层宏观结构及3上、3下煤层分叉、合并范围; 8、解释16上煤层的构造及煤层底板变化情况; 9、控制第四系底界,深度误差小于1%,尽量解释侏罗系底界。 1.1以往的地质工作 济宁二号煤矿自1998年以来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14个区域开展了三维地震勘探工作,总面积超过50 k㎡。采用了多种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用多种手段处理资料,消除了地面建筑物多,浅层及深层地质条件复杂等影响,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50年代末和60年代末区内曾进行过二维地震勘探,区内有钻孔11个。 以下为该煤矿以往三维地震勘探的具体事例: 二采区中部三维地震勘探 2000年3月,江苏省煤田地质控制测量队对二采区中部进行了三维

三维地震勘探

三维地震勘探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摘要 本文是介绍在山西省屯留县郭庄煤矿进行三维地震勘探的工程设计。本次三维地震勘探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郭庄煤矿矿区的地质构造、煤层的赋存形态和断层、褶曲、陷落柱发育特征,查明工作区内3#煤层的底板起伏形态、采空区范围、无煤区和煤层冲刷变薄区。本次野外三维数据采集的基本观测系统为8线8炮制束状规则观测系统。通过三维地震勘探获得工区地表面以下的信息数字化成果,为矿区后继生产、优化矿井采掘设计方案、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详实的基础地质资料。 关键字:三维地震勘探;工程设计;断层;褶曲;陷落柱;观测系统 Summary ThisAbstractintroducestheengineeringdesignthatthethree-dimensionalearthquakeexploredwillbecarriedoninthecollieryoftheGuo',toisitdepositshape ,faultandpleatsong,subsidethe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oftheposttocomposecoalseam,col lieryofminingarea,,quarrytheemptydistrictrange,:Thethree-dimensionalseismicsurveyl;Engineeringdesign;Fault;Pleatsong;Subsidethep ost;Observethesystem

目录

1.前言 目的与任务 项目来源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项目的甲方是山西省屯留县郭庄煤矿,该煤矿是屯留县县办国营煤矿,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郭庄煤矿煤层的赋存形态和断层、陷落柱发育特征,郭庄煤矿委托山西省第六地质工程勘察院(乙方)进行三维地震勘探,为优化矿井采掘设计方案,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详实的基础地质资料。 任务 (1)查明勘探区内落差≥5m断层的性质、产状及延伸长度,其平面摆动误差应控制在≤30m,对落差≥3m的断点及勘探中遇到的疑点,不确定点尽可能予以解释。 (2)查明勘探区内直径≥25m的陷落柱,尽可能查明直径20m左右的陷落柱。 (3)查明勘探区内3#煤层的底板起伏形态,深度误差≤%。 (4)查明勘探区内波幅≥10m的褶曲。 (5)查明古窑、小窑采空区范围、无煤区和煤层冲刷变薄区。 工作时间 本次郭庄煤矿三维地震勘探的工作时间如下: (1)勘探区测量工作应在二零零五年三月三十日前完成。 (2)成孔工作从二零零五年四月二日开始。 (3)数据采集工作于二零零五年四月三日开始,至二零零五年四月十四日结束,计划工作量每天在120炮左右。 (4)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从二零零五年四月十六日开始,并在二零零五年五月十日完成。 (5)预计提交成果的时间在二零零五年五月十五日左右。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合成记录完成之后,有了准确的标志层,就可以根据需求对地层作标定,进行三维资料的解释工作。 在OpenWorks->Applications->SeisWorks-3D模块中进行地震资料解释。 SeisWorks地震解释模块是LandMark软件中主要的模块,解释功能强、精度高、比较灵活。它可以与LandMark的其他地球物理、地质和测井模块直接通讯,可以实现地球物理、地质和测井的综合解释。 SeisWorks解释模块的功能: 1、三维地震剖面的显示 2、工区底图的显示 3、层位、断层的常规解释 4、层位、断层的自动追踪 5、断层多边形的产生 6、等值线的生成 (一)启动SeisWorks模块 1、OpenWorks->Applications-> SeisWorks ->3D 2、选择地震工区:SeisWorks ->Defaults->Seismic Project Selection 3、设置新的时间剖面:SeisWorks ->Session->New Time 4、颜色显示选择:Color Bars/Single-平面图与剖面图用一套颜色显示 5、选择解释员、井列表等 进入SeisWorks模块,进行解释等工作。 (二)三维地震工区中常见的文件类型 *.3dv-垂直地震数据文件,*01.3dv为控制文件,02-16.3dv存放实际数据。 *.3dh-时间切片文件,01.3dh为控制文件,02-16.3dh存放实际数据。 *.bri、*.hts、*.cmp-地震数据文件的压缩形式。 工区名.hrz-层位头文件,是层位的索引文件,包含层位属性,随层位的增加和删除而改变。zz0001.hzd-层位数据文件,包含拾取层位的位置,在这里仅可见层位序号。如zz0020.hzd 为第20个层位,看不到层位名,可以运行HrzUtil来列出层位名和序号。 工区名.fls-断层段文件,包含断层拾取的位置和属性(颜色、正断层等),在解释中会改变,如拾取新的断层段,编辑已有的段。 工区名.flp-断面文件,包括断面的位置和属性,在解释中随新建断层、分配断层等改变。工区名.fhv-断层的水平断距文件。 工区名.flx-断层段索引文件。 *.dts-计算等值线文件。*.mcf-手工等值线文件。 工区名.pds-工区定义文件,包含主网格的详细说明和坐标位置的设置,在建工区时产生。一定要放在系统盘下,即dir.dat文件中指定的sys盘。 工区名.pdf—工区定义文件。 *.ptf—点文件。*.w3s—session 文件。 *.fmt—格式文件,控制输入输出的格式,一定要加fmt后缀,并应放在系统盘下。 (三)显示工区底图 1、SeisWorks -> Interpret->Map View—显示底图、产生断层多边形、生成等值线 2、设置显示内容:Map View-> View->Contents或快捷图标 (1)底图参数Basemap Parameters

三维地震勘探施工设计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三维地震勘探区位置及范围 一、井田位置 ***井田位于******东约10km,行政区划属******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07′45″~**°12′30″,北纬**°47′30″~**°51′30″。 ***井田范围:***市国土资源局2006年5月6日文《*********煤探矿权挂牌出让范围》确定。全区走向长8km, 倾向宽3.8km,面积25.24km2。 二、三维地震勘探区范围 先期开采地段、下步接替地段和主要井巷工程附近采用三维地震、瞬变电磁勘探,目的是了解先期开采地段、接替采区及井筒与井底车场的构造情况、含水层富水区分布情况。 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区范围在20线与25线之间,勘探范围以下4个拐点圈成的近似矩形,其北西方向长约为2.55 Km,北东西方向宽长约为1.99 Km,面积为5.00Km2,勘探范围坐标见下表。 三维地震勘探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表1-1 第二节三维地震勘探地质任务 按招标文件要求,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地质任务如下: 1、查明勘查区内主采煤层二2煤层、三煤、四煤的构造形态,控制底板标高,深度误差≤1.5%;查明上述煤层的露头位置,平面误差小于30m。特别是四煤层的分布范

围。 2、查明区内二1、二2煤、三煤、四煤层中落差5m以上断层,其平面误差小于30m,并对落差小于5m断层进行解释; 3、查明区内新生界地层的厚度及底部起伏形态。 4、控制区内直径大于30m的陷落柱,并解释其它地质异常现象。 5、了解煤层中火成岩侵入情况。 第三节位置与交通 ***井田位于******东约10km,西北距***市约25km,东北距汝南县约25km。 区内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有到***的简易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国道在本区以西约5km、12km由南向北通过,交通甚为方便(见交通位置图)。 图1-1 交通位置图 第四节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958~1960年,原***煤田地质局物探队和***队对***煤田(包括***矿区和***矿区)进行了大量的普查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电法勘探物理点623个,地震测线107.2km,物理点758个,施工钻孔42个,总进尺18369.65m。于1960年提交《******煤田普查地质报告》。 2

三维地震报告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工区概况 (2) 第一节地质任务 (2) 第二节勘探区范围 (3) 第三节行政区划、交通及自然地理 (4) 第四节以往勘探工作 (5) 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7) 第一节地质概况 (7) 第二节地球物理特征 (13) 第三章试验工作及施工方法 (15) 第一节试验工作 (15) 第二节施工方法和采集参数 (18) 第三节技术难点及针对性措施 (20) 第四节测量工作 (22) 第五节施工中的技术措施 (24) 第六节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价 (25) 第四章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 (29) 第一节地震资料的处理 (29) 第二节地震资料的解释 (36) 第五章地质成果 (52) 第一节目的层的赋存深度及起伏形态 (53) 第二节断层 (58)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63) 结束语 (64) 附图目录 (66) 附表 (73)

序言 为了查明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内的精细构造和主要目的煤层的发育情况,依据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与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签订的合同要求,我队于二ΟΟ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开始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工程的野外采集工作,于二ΟΟ五年一月四日按设计和合同要求完成了全部的野外采集工作。整个项目野外采集历时四十九天,克服了天气寒冷、成孔困难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整个项目的野外采集工作。在野外采集施工过程中,按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和甲方合同要求,严格施工,确保精度,取得了良好的第一手资料。整个测区共完成生产物理点3969个,其中甲级物理点2757个,甲级品率69.46%;乙级物理点1212个,乙级品率30.54%;空炮26个,空炮率0.65%。高质量的野外采集工作,为本项目地质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ΟΟ五年一月中旬开始该项目的资料处理和解释工作,到二ΟΟ五年七月初完成了全部的资料处理和解释工作。在资料处理过程中严格按照三高(即高分辨率、高保真度、高信噪比)的处理原则,实现目标处理,得到了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地质构造特征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对所得地震间剖面按规程要求的40m×80m网格进行了评级,参与评级的剖面总长305.310km,其中Ⅰ类剖面长221.975km,占剖面总长的72.71%;Ⅱ类剖面长48.705km,占剖面总长的15.95%;Ⅲ类剖面长34.630km,占剖面总长的11.34%;Ⅰ+Ⅱ类剖面之和占剖面总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