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全)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全)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全)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模拟题(A)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规范文化是人类的( C )

A、生存基础

B、自我完善方式

C、生存样式

D、生存条件

2、构成文化核心的是( D )

A、结构形态

B、文化模式

C、文化范畴

D、价值系统

3、《搜神记》的作者是( B )

A、刘义庆

B、干宝

C、郭宪

D、张华

4、明清时期小说作者的地域分布主要在( C )

A、陕西河南一带

B、河北山东一带

C、江浙一带

D、湖南广东一带

5、中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C )

A、《红楼梦》

B、《醒世姻缘传》

C、《金瓶梅》

D、《歧路灯》

二、名词解释题:

1、文化转型期:即以人本主义为基准的文化发生转变的重大时期,它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方式、观念和价值体系和文化核心的根本转变.如中国的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和以新文化运动开创的现代文化三大时期。

2、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你看待事物的方式、观点、参考结构和信念。人的思维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资源导向式,另外一种是目标导向式。

三、简答题:

1、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中国古代文化形式上主要以诗歌为主,从其中可以看出我们原始时代的祖先的可贵艺术创造力。

第二,中国古代文化不但形式淳朴、自然,内容也多是反映远古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与劳动生产有密切关系。

第三,尚善态度,崇尚自然的美好,含蓄隐秀。

第四,大多数作品充满了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2、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有何影响?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3、《儒林外史》是如何对文化进行反思与整合的?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1)《儒林外史》真正完成了古代小说从传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是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美学内涵的一大跃进;与此相适应,《儒林外史》已从故事型小说跨入到性格型小说,它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弱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2)《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已经突破类型化的模式,显示出充分的个性化。与前此的通俗说部相比,它在艺术形象的审美特点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人物形象从超常性变为平凡性;人物特征从单色素转为多色素;人物性格从稳定性走向流动性;肖像描写从脸谱化转向具象化。

3)《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品的叙事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四、论述题:

1、唐传奇与六朝志怪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传奇是唐代人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传奇。

六朝志怪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用文言写成,主要记述社会上名人的奇闻轶事或传说中的鬼怪神仙的一些作品。代表作: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

唐传奇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趋于成熟。和汉魏六朝小说相比,它内容上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

大量记载人间世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较广,生活气息较浓厚。艺术上,它篇幅加长,部分作品还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语言多为散体,多四字句,句法较整齐,沿袭了六朝志怪小说的传统。

六朝志怪并不完全是为宣扬神道而作,它也有娱乐的目的,但总体来说,受神道意识的影响毕竟很深,作为文学创作的意识反而不明确;其中(特别是后期)虽然也有一些情节较为曲折的作品,但基本上还是粗陈梗概而缺乏深入细致的描绘。

2、试析宋江悲剧性格的文化原因。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中,无时无到不在接受一定社会文化的教化和熏陶,因而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行为等,总是带着一定社会文化的模式特征。一般地说,人都要经过双重的社会教化,即初级教化和再社会教化。有时这两种社会教化不相一致甚至互相冲突,这就便经受教化者的思想、性格发生分裂。宋江正是两种社会文化教化相矛盾的悲剧角色。

首先,初级社会教化培养了宋江对自己身分地位的认同。宋江是郸城县的一名押司、且“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属于统治阶层的下级吏员。他自然应当维护官府的利益,维护当时的法律和社会秩序。他与封建社会中的一般读书人,在博取功名、跻身于统治者行列方面,有大体一致的理想愿望。其次,初级社会教化造就了宋江的人格,使宋江按照儒家伦理道德的准则处身行事。他是远近有名的孝子,对老父克尽孝道,言听计从,不敢有丝毫的违抗。同时他又讲求信义,喜欢结识江湖好汉,乐于扶困济贫,仗义疏财。孝义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伦理观念,属于“五伦”之中的两项。孝义之间并不总是那么和谐一致,当着二者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时,宋江的人格也就出现了分裂。而忠义之间的矛盾使宋江人格的分裂就更为严重,以至于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再次,初级社会教化还使宋江掌握了一定的文才武略。正是由于宋江所受这些初级社会教化的特殊性,使他走上梁山的过程比任何人都要艰难曲拆。“私放晁天王”是宋江走上梁山的第一步。被迫杀死阎婆惜是宋江走上梁山的第二步。“浔阳楼题诗”是宋江走上梁山的第三步。每一步中都充满着激烈的心理斗争,宋江上梁山完全出于无奈和被迫。

梁山泊义军是一支与封建统治势力相对抗的武装力量,有着与封建制度文化截然不同的规范和社会理想,即“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宋江既然加入了这一队伍,就要接受新的社会教化,也就是再社会教化。首先,坚决打击与梁山泊义军相对抗的地主武装,除暴安良,伸张正义。其次,主动迎击前来围剿梁山泊的官军,敢于同朝廷派来的兵马对阵,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再次,诚心对待梁山义军的每一位弟兄,解危救难,不辞艰辛,使义军队伍不断巩固壮大。复次,爱护百姓,敌我分明,使梁山义军成为仁义之师。

宋江所受的初级社会教化,与他加入义军后所受的再社会教化,性质截然相反。两种不同的社会教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使宋江的人格发生了严重分裂。他虽然被迫上了梁山,成了义军的领袖,但仍然希望成为一名忠臣孝子。起义造反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最终目的还是等待朝廷招安,博得个封妻荫子,光耀门楣。然而,现实并不像宋江所想的那样,一旦招安,便能博得个封妻荫子,加官晋爵。封建统治者对义军出身的梁山众英雄绝不会毫无顾忌地委以重任,让他们去保境安民。最终遭统治者的尽数剿除。

宋江的悲剧,是两种社会文化教化冲突所造成。《水浒传》如实地叙写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对宋江的教化过程及引起了他的人格分裂,特别突出了初级社会教化的深刻影响,从而成功地刻画了宋江这一典型形象,使来江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感人的悲剧角色之一。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模拟题(B)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目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物质文化是人类的( A )

A、生存基础

B、生存样式

C、自我完善方式

D、生存条件

2、战国时期被并称为“显学”的是( D )

A、法家与墨家

B、墨家与道家

C、道家与儒家

D、儒家与墨家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 B )

A、《论语》

B、《老子》

C、《庄子》

D、《周易》

4、《山海经》成书于( C )

A、春秋时期

B、商周时期

C、战国、秦之际

D、秦汉之际

5、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D )A、周敦颐B、程颢C、程颐D、朱熹

二、名词解释题:

1、规范文化:人类生存的样式,包括社会组织、制度、政治和法律形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范畴

2、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事物和现象在思想、感情、信念、观念上的取向准则

三、简答题:

1、简要说明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持质所构成的复合体。没有人类就不会有文化,而文化作为一种外在力量又支配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文化对人的精神活动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学创作活动是一种精神话动,而且是一种依赖于个人的极富个性的精神活动,它离不开思维、感觉等心理过程,作家在思维什么?为什么他要如此这般地进行思维?都是由文化所决定的。当然,作家井非总是以纯粹放动的方式受着文化的制约,他也反作用于文化。但是,作家的能动作用总要与文化发生种种关联。即使文学创作中的无意识情形也是对特定文化的反映。

2、《柳毅传》是如何体现士子阶层理想人格的?

《柳毅传》刻画了柳毅这位重义轻身、救人危难,其诺必信、其言必果的士子形象,他体现了中唐士子阶层的理想人格和价值观念。水神托人传书之事,六朝志怪中多见,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均不如《柳毅传》。柳毅虽是一个落第书生,但个性刚强豪爽,听到龙女的遭遇后他慷慨陈词,龙女救出后,钱塘君向柳毅议婚,并以威势相逼。柳毅为龙女送信毫无私心,完全出于道义。看到钱塘君如此粗暴无礼,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大义凛然地驳斥钱塘君,毫无畏惧之色。柳毅是一位正直勇敢的士子,决不能做“杀其婿而纳其妻”的勾当,也绝不做违背自己贞操志尚的事。龙女嫁给他后,生活美满幸福。他并不希图高官厚禄,为躲避唐玄宗的纠缠,与龙女“相与归洞庭。凡十余岁,莫知其迹。”

3、《聊斋志异》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幻化方式?

《聊斋》在表现社会、人生及自我时,最常采用的方式是幻化,换句话说,幻化是《聊斋》最突出、最典型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有两种途径:(一)非人(花妖狐魅,神仙灵祗等等)幻化为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鬼幻化为人,较典型者如《聂小俏》、《连琐》、《公孙九娘》、《林四娘》、《小谢》等。(2)狐幻化为人,如《娇娜》、《青凤》、《婴宁》、《狐梦》、《红玉》等。(3)花草幻化为人,如《黄英》、《葛巾》、《香玉》、《荷花三娘子》等。(4)神仙幻化为人,如《神女》、《雷曹》、《陆判》、《西湖主》等。(5)其他,如飞禽幻化为人的《阿英》、《织乌》,猛虎幻化为人的《二班》、《苗生》,蜜蜂幻化为人的《绿衣女》、《蓬花公主》等等。;(二)人幻化为非人(飞禽走兽、昆虫鬼魂等等)。与第一种途径相比,这种幻化的篇目明显要少得多。随着人与非人的幻化,人间、冥界、梦境、异域等环境也发生着跳跃转换,扑朔迷离,干奇百怪。然而,无论如何变化,无论何种环境,总是人世社会的投影,总体现着一种热爱人生、留恋人生、寄希望于人生的思想特征。通过这种方式肯定着人的价值,强调着“人为万物之灵”,从而呈现出人道主义的品格。

四、论述题:

1、试述《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人的认识与把握的基本特征。

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对人自身认识、发现和把握的深化过程。就中国小说史来看,对人的认识和把握,经历了一个由神到“人神”、由“英雄人”到“一般人”的漫长历程,对人自身日益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与小说自身的日臻成熟呈现为同步发展的态势。《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人的认识和把握,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从外部规定去认识人,触及到了人的个性特点和个性结构,强调了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参与意识和主动精神。但是,《演义》在对人的认识和把握上更偏重于伦常观念、人格观念方面的规定和制约,而对个体精神生活、情感生活则有所贬抑。这样一来.《演义》基本上仍处于“英雄人”的阶段,没有完成由“英雄人”到“一般人”的突破。

《三国演义》对人的认识和把握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演义》大胆地肯定了人所具有的无比强大的主体力量和价值,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人才的有无、多寡及是否善于使用人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如董卓、袁绍都因妒贤忌能,不能笼络人才,不会使用人才,而最终导致失败,而同样为作者所否定的曹操能够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手下聚集了足智多谋,武艺高强的大量人才,受到作者不由自主地钦佩。

B. 《三国演义》把握了个体才能的不同和价值的区别,强调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刘备这位仁厚长者,汉室的希望,在未遇诸葛亮之前,一败再败,狼狈不堪。他慨叹自己“时运不济,命途多舅”。司马徽则认为刘备是不得人才,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关、张、赵云之流,虽有万人之敌,而非权变之才;孙乾、糜丝、简雍之辈,乃白面书生,寻章摘句小儒,非经纶济世之士,岂成霸业之人也?”作品借司马徽之口辩明了人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不同能力,不同特长,并非只要有忠义之心和良好的愿望,便可以达到目的,取得胜利。

C. 《三国演义》还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战争的胜败归结于人的努力,而不是天和神的旨意。决定三分鼎足局势的赤壁之战,如果按历史的本来面貌,曹军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瘟疫的蔓延。然而,《三国演义》对这场瘟疫却只字未提,从卷之九《诸葛亮舌战群儒》到卷之十《关云长义释曹操》,整整十六节全部用来描写这场战役,目的就在于突出人的巨大威力。

D. 《三国演义》注重人的实践能力,认为只有那些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文臣武将,才最有成功的希望,而那些虽然熟读兵书却不知灵活运用的人只能遭到惨败。那位自诩“深通谋赂”“熟知兵法”的马禝,张口是“兵法曰”、闭口是“孙子云”,然而当魏军围困,切断水源时,便束手无策,乱了阵脚。

E. 《三国演义》不满足于将人的能力仅仅停留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水平上,而且还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去分析、把握人的内心活动。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简直就是一位绝好的心理学家,他洞悉东吴君臣上上下下每一个人的心理

世界,恰到好处地对症下药。他只要略加观察,便可以把握住每一个人的性情、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分别采取不同的心理战术。他“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说周瑜”、“计伏周瑜”,向东吴君臣展开了有条不紊的心理进攻,终于建成并迅速巩固了“吴蜀联合,共击曹操”

的局面,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儒林外史》是如何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

从政治型文化和道德型文化相统一的原则出发,认为八股取士制度割裂了二者的有机联系,因此向这一制度提出了严厉批评。小说首先指出这一制度造成了读书人的无知无识无用,其次又指出这一制度还造成了读书人的无行无耻。刻画了许多轻视功名富贵的高士,提出了“礼乐兵农”的政治主张,以此表达自己的理想。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模拟题(C)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目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精神文化是人类的( D )

A、生存基础

B、生存样式

C、生存条件

D、自我完善方式

2、玄学盛行于( C )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出自(A )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4、第一次将小说著录正史的是( B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

5、《世说新语》的作者是(B )

A、干宝

B、刘义庆

C、葛洪

D、郭宪

二、名词解释题: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对。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神话历史化:是指中国古人习惯于把上古神话传说当成真人真事来纪录。比如后羿,夸父……这些神话传说中的远古的神,在后来的记载中大都失去了神的色彩,更像真正存在过的人物。神话的历史化表明,中国古人对“神”的态度很早就不太认真、不太虔诚了。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文化发展中的认同和离异?

认同和离异是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两种作用。“认同”即与已有的主流文化相一致,井在一定范围内向纵深发展,对已成模式进一步开掘;同时还要对异己力量进行排斥和压抑,以使主流文化得以巩固和凝聚。“离异”即在一定时期内对主流文化采取否定和怀疑的态度,打乱既成规范和界限,使被排斥的异己力量得以兼容,把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而文化转型时期就是指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这时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与认同时期相比,离异时期或曰转型时期的文化对社会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影响更为巨大深刻。

2、儒家学说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

儒学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架构体系。“仁”是“礼”的中心,是“礼”赖以产生的价值目标,“礼”是“仁”的具体体现,是“仁”产生出来的各种条目。

3、造成宋江悲剧性格的文化原因是什么?

宋江的悲剧取决于他所受的社会教化。他所受的初级社会教化培养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造就了他的人格

所受的再社会教化使他能够坚决打击地主武装,与官军进行斗争、诚待弟兄、爱护百姓

所受的两种社会教化性质的不同,使其人格发生了严重分裂,造成悲剧。

四、论述题:

1、文化的分化与裂变如何使《金瓶梅》呈现出畸形状态?

16世纪的明代中叶是文化发生分化与裂变的时期,一方面由于旧有文化体系的强大,另一方面由于新文化因素只发生在个别的领域,因此,新旧文化力量的对比仍然是悬殊的。在旧有文化体系的挤压下,新的文化因素便呈现出了扭曲、变形的情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金瓶梅》从内容到表现手法都受到文化分化与裂变的深刻影响而表现出畸形状态:它所刻画的主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等是畸形的,它所描绘的社会环境是畸形的,它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同样也是畸形的。

A.主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等的畸形状态。西门庆的畸形特征表现在攫取财富的手段方式上,以及在婚姻和妇女问题上的畸形特征。(1)破落户地主出身的西门庆不是通过经营之道发家致富的,而是靠通过使用大量钱财贿赂官吏,

勾结官府迅速积聚财富的。这是由于明代经济领域中虽然出现了一些新的因因素,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商贾阶层井未在政治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未提出自己独立的政治要求。因此,16世纪的中国商贾阶层面对封建政治的强大势力,却只能委屈求全,甚至于像西门庆那样,与封建政治势力结为一体。中国商贾阶层的先天不足既与其成分的复杂有关,也与几千年“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有关。(2)尽管他也用一部分金钱作为扩大经营的资本,但是大量的金钱被他用于个人的享乐和官场上的贿赂。西门庆的这种消费观点表明,像西门庆这样的商贾从来就不相信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能够夺得本阶层的政治权利。西门庆可以富过王侯,但内心深处仍然以自己为商贾而感羞傀不安,表明了传统观念对他的深重影响。(3)西门庆纵淫无度。一妻五妾之外,还有仆妇宋惠莲等人,供他泄欲。然而,他与这么多的女人发生性关系,并不是出自爱情,或者说主要不是出自爱情,而是把对方当作泄欲的工具。由于明代中叶以王学左派为主的异端思潮有力地冲击了宋明理学,反对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成为强劲有力的时代思期。于此同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并没有消除殆尽。妇女地位由于经济、政治、法律等条件的限制,也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这一裂变造成了西门庆在婚姻和妇女问题上的畸形特征。

B. 作为中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金瓶梅》的主要社会环境便是西门庆的家庭。这个家庭既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旧有的规范,然而新的家庭规范又没有健全,因此这是一个畸形的家庭。其畸形的原因乃在于财色之欲向孝涕信义的挑战,而等级尊卑观念依然顽强存在。几种力量相互作用,遂造成了一个畸形的家庭环境。传统的中国家庭非常重视血缘纽带关系,内有父母兄弟,外有远近亲戚,甚至于数世同堂,数支合居。然而西门庆父母早亡,且无兄弟,与他最相亲密的所谓十兄弟也都非同宗同族之人。因此对西门庆来说,就不存在什么孝悌问题。西门庆的正室之妻是吴月娘,但是西门庆真正宠爱的是金莲、李瓶儿、孟玉楼。因为在他看来,名分不过是虚名而已,财色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吴月娘虽为正室夫人,但她缺少应有的权威。只有西门庆一家之主的权威丝毫不动摇。他对仆人妻妾动辄以拳脚相加。在这个家中,以强凌弱,恃宠压人,成了普遍现象。

C. 《金瓶梅》毫不顾忌地、细致具体地将“性”公开裸露在了世人面前。在谈“性”色变的封建社会中,它之所以敢于作如此大胆的性描写,还是因为受到了新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这种新的文化因素表现在社会时尚和异端思潮方面。造成这种性描写畸形的原因还在于文化的裂变。社会时尚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伦理观念,尤其是节欲适度、纵欲恶报、万恶淫为首等观念很深蒂固地扎根干人们的头脑之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顾一切地去寻欢作乐,聚敛财富。但是,在内心深处又不愿承认这种追求的合理性。《金瓶梅》的作者把握住了人砍横流的时代特点,是其敏感之处;但是他又企图用传统的伦理观念批判否定这一时代特点,是其迂腐之处。正是这种两难的处境,使小说的性描写呈现出畸形的情况。

《金瓶梅》的创作实践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个道理:当文化发生分化与裂变的时期,往往会产生一些畸形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是畸形儿,却给文学领域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2、为什么说《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格受到了庄禅思想的影响?

在《红楼梦》众多的人物中,贾宝玉的人生观与封建正统观念格格不入。在作者心目中,宝玉是一个与现实社会、政治、道德背道而驰的人,他既不被社会所用,也无力挽救这家国颓败的命运;按照贾雨村的说法,他既非大仁者,又非大恶者,“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入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宝玉本人的言谈举止,他最不喜读书,称那些“读书上进的人”为“禄蠹”“国贼”。他最讨厌科举、仕途经济“这些道学话”,甚至当他喜爱的史湘云劝他要“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时,他毫不客气地下逐客令。

宝玉既然否定了读书为官这样一条被封建社会视为天经地义的道路,佛道文化、庄禅精神便自然而然成了其精神依托。第二十一回读《南华经》一节,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例证。宝玉最感兴趣的《外篇·胠箧》一则,作者不厌其烦地引录了下来,因为这段文字最明白不过地显示了宝玉所追求的人生理想。

宝玉以“保全真性”为人生理想并将其付诸现实生活之中。第十九回从袭人的眼中写出宝玉自幼“性格异常”,“放荡驰纵,任性恣情”。在姐抹丫鬟群里,“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他也不责备。因此,没人伯他,只管随便都过的去”。说明宝玉的“保全真性”就是要顺乎人的自然情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也希望别人不要干涉自己的行动自由。

从“保全守真”这一观点出发,他对禁锢人性、扼杀个性的封建专制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为了追求个性的自由,他冲破种种障碍,与戏子蒋玉茵交为挚友,为此被痛打也毫不反悔。

然而,宝玉对个性复归的渴求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总能如愿以偿,他不止一次地领悟到了人生的苦恼。为了摆脱种种困扰,他时时向佛道的虚静无为境界靠拢。第二十二回宝玉本来想调解林黛玉与史湘云之间的矛盾,不料两人将火都发泄到了他身上,他便联想到了《南华经》上“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含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及“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宝玉不止一次地说自己要出家当和尚,以至于黛玉开玩笑要记下他说这话的遭数。宝玉遁入空门,是希望借此消除一切欲念烦恼,所以他最终仍然回到了大荒山之中。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 班级:地理科学11—2班 姓名:杨胜菊 学号:2011022230 日期:2013/12/1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生活在云南大理巍山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景观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经济发展路线,这使得彝族生活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服饰建筑饮食农作物 一、大理巍山自然地理概况 大理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由于巍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生活在中部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

础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地理环境决定彝族人民对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选择 1、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 2、居住在高山区的彝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子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经济发展水平比半山地区都更为落后。 三、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经济的影响 由于巍山彝族地区地形大多呈高山峡谷,陡坡不平的缘故,耕地被山川河流分割为零星块状。农民为了缩短住宅与耕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省往来于二者之间的劳力,随耕地而搬迁,造成居住依耕地分散而分散。进一步加剧了闭塞,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导致商品经济观念缺乏。资源要素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加之巍山彝族地区的耕地大部分分布于30―70度陡坡上,属“望天地”,不存在灌溉条件。并因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其收成好坏全凭天意。除此而外,有些地区缺水、缺电、缺路,自然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巍山彝区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

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 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它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和中华武功,它最能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武侠小说以其通俗的语言,精彩的格斗场面,深刻的哲理性,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更主要的是,它与中国文化有着—脉相承的关系。能从各方面解读武侠小说,能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提起武侠小说,人们大多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些虚构的故事罢了,娱乐尚可,没有什么深层的意义。但人们也不会否认,一些经典之作不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与基本真实的历史大背景融合,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宣扬正义与光明。在让人读完之后,不禁畅想:历史中是否真的会有这类人呢?小说的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构建了一个看似极为真实的虚幻世界。通过对大量武侠著作的阅读,我想谈一下小说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人的思维方式。 说武侠,当然不能不说其中的武功。所有的武侠著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点:掌门人的功夫总高于手下所有徒弟,而且以被徒弟超越为耻。当然,这一点对小说主人公往往不成立。古代的老师总认为被学生超越是一种耻辱,在教授武功时,都下意识地留了一手。其实从武侠上看来,那些最神奇的武功的精髓往往并不是表面的一招一式,而是对武学的理解。师父在教徒弟武功时,往往有意识地保留了自己通过江湖经验得来的这些精髓,而只传授招式。这样就造成只有那些天

生的武学奇才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以常人的智力与悟性,这一生恐怕都难窥武学之奥妙。虽然大家都深知这一点,但从来没有人著书立说,讲出习武者应当具备的思维方式。这其实和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缺失是相同的。人们总是依靠非凡的天赋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而这武学上的进步速度,似乎就是人类最高智力进化的速度。几乎所有人都墨守成规,遵照师父的教导,苦练招式。人们的教育成了复制前人的行动。这样就导致人类对那些精髓的理解长时间地停留在一个层次。推到高处,这或许就是国人在科技或者思想方面进步缓慢的缘由。 读过武侠的人几乎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小说中很少有提及普通百姓。我们并不是在讨论小说用多大的篇幅来描述百姓,而是说在这些书中反映出的百姓的地位。封建社会是一个极不平等的社会,百姓几乎成了被鱼肉的对象。武侠之中,某些江湖豪客往往在酒家客栈里大打出手,使得房屋家具等被严重毁坏,但小说描述的重点总是集中于这大打出手的江湖客身上。我想,这一次争斗对店家人生的影响应该远远超过那江湖人士吧。但是小说不会理会这些,因为百姓只是道具,酒家客栈也只是提供一个打架的场所而已。记得读过蒲松龄写的《促织》,一家人只因向皇帝进贡了一直强壮的促织,便从此良田百亩,牛羊成群了。这其实同武侠一样,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极度不平等,人权的严重缺失。但是,更为惊人的是,几千年中,几乎没有人为此而奋起抗争。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中庸、遵古训真是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就难怪在中国封建制度能够维持两千多年了。 武侠著作里宣扬惩恶扬善、光明磊落和诚实守信。很多著作中的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A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规范文化是人类的( C ) A、生存基础 B、自我完善方式 C、生存样式 D、生存条件 2、构成文化核心的是( D ) A、结构形态 B、文化模式 C、文化范畴 D、价值系统 3、《搜神记》的作者是( B ) A、刘义庆 B、干宝 C、郭宪 D、张华 4、明清时期小说作者的地域分布主要在( C ) A、陕西河南一带 B、河北山东一带 C、江浙一带 D、湖南广东一带 5、中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C ) A、《红楼梦》 B、《醒世姻缘传》 C、《金瓶梅》 D、《歧路灯》 二、名词解释题: 1、文化转型期:指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这时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剧的重组与更新。 2、思维模式:指一定的社会人群在接收、反映、思考、加工外界信息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惯性定势。 三、简答题: 1、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一是儒学为主,佛道为辅的结构特征;二是重视现实人生和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念; 三是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思维模式。 2、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有何影响? 答:儒学肯定人生,重视人伦,推崇道德。受此影响,古代小说有着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重视人物道德性格的刻画,强调小说伦理教化的功能。 3、《儒林外史》是如何对文化进行反思与整合的? 答: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紧紧抓住政治型文化与道德型文化的本质特征,对传统文化体系进行重新整理组合,试图恢复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型文化与道德型文化,并使二者由分裂状态恢复到本来的统一状态。具体借人物王冕之口攻击八股取士制度,以“文行出处”与八股取士相对。将儒家倡导的名教与魏晋的超脱加以整理组合,塑造了几位“真儒”形象。既向往正统儒家的礼乐思想,又欣赏魏晋名士洒脱不拘的人格。 四、论述题: 1、唐传奇与六朝志怪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与六朝志怪相比,唐传奇在以下方面都发生了明显转变: A、借佛道中人表现人生现实,如《温京兆》, B、人与神怪交往,目的在于写人世,如《任氏传》, C、从不可理喻的神仙变为游侠,如《虬髯客传》, D、运用佛道观念写人生的感悟,如《枕中记》, E、将佛道观念化为艺术想象的手段,《离魂记》, F、直接叙写人世,较少佛道观念,如《李娃传》。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中国文化心理学

1、“中国文化心理学”不是指中国的文化心理学,而是指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广义的中国文化指中国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评判方法:专家评判法、特色比较法、历史考察法 3、证明中国文化里有心理学: (1)内容相似论证法(简便易行) 弱点:它只能从中国文化里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而不能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不同的、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因内容相似论证从方法论上属于一种求同研究。所谓求同研究,指在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时,以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为参照,找出中国文化里与外国的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 求同研究的优点是较易做,并且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求同研究易让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找到“对话”的语境或桥梁,从而使得不同研究者在研究同一主题时,尽管研究的角度可以不同,但可以彼此相互”对话“,而不是各自”独白“,这既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心理学研究者彼此认识到各自研究的独特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文化心理学的健康成长。 (2)基本问题论证法(最佳) 这就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蕴藏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留下了生存空间,也使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贯彻求异研究原则称为可能。 4、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称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5、“做人”,实指一个生物性个体(自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6、社会化中中国文化有三种观点:一是习性论;二是慎染说;三是童心失说(1)习性论突出了个体心理社会化的“结果”,即“性与习成” (2)“染不可不慎”:慎染说,指谨慎对待环境的教化对个体品行的影响的一种观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然童心胡然而邃失也”: 童心失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童 心,才能做一个真人;反之,一 个人一旦失去童心,就变成假 人,说假话,做假事。 7、中国人的社会化理论 (1)它所持的是多因素论。(遗 传、环境、教育和主体性) (2)重视环境在个体社会化中 所起的巨大作用。 (3)推崇“少成若天性,习惯 成自然”的道理。 (4)突出了双主体的作用。(充 分认识到不同环境对人的人格 影响不一样) 8、自我,又叫自我意识,指个 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 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 向。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 它指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 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它指 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 验。自我意向,它指伴随自我认 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 倾向和行为倾向。 9、“我”的称谓: (1)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君 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显 示出中国文化强调做人要有“共 生”取向) (2)重素质尤其是品质:寡人、 不才 (3)推崇自谦乃至自贬:小可、 奴才、老朽、在下 中国文化为了彰显社会我的的 地位与价值,不惜忽略乃至压抑 个体我的地位与价值;西方文化 则相反,为了凸显个体我的地位 与价值,很少花力气去讲社会我 的地位与价值。 10、中国人自我表现的特点 (1)重礼节,“油多不坏菜,礼 多人不怪”;重视长幼尊卑之序, 提倡在适当的“场合”做适当的 “行为”——“场依存性” (2)怕“出格”指一个人在自 我表现时,惧怕与多数人不一样 的心态。“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 鸟” (3)好兜圈子: ~1习惯用带有模糊或弹性空间的词语来 与人交流。“一语双关”、“锣鼓听音,听 话听声”、“这是我同学” ~2喜用间接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虽 然,但是” ~3习惯用复数代词来称自己与他人。不 用“我、你、他”,多用“我们、你们” (4)喜含蓄 ~1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与人交往里。 ~2表达心情如喜悦之情的方式中。“笑 不露齿”、“会心一笑” ~3体现在审美观念和所创造的艺术品 里。中国建筑一般都用照墙、照壁或者 假山之类的装饰物,室内有屏风。 (5)表里不一。“不坐、不坐” (6)内外有别。“圈子心理”指一个人 在与他人交往时,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 划圈子的心理习惯。 11、“真和”指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人际 关系。一是交往双方都从心底彼此尊重 并接受对方合情合理的个性特征,并相 互鼓励对方发展自己的健全人格;二是 做到“心和”,即交往双方都要从心底彼 此友爱,从心底彼此理解对方合乎道义 和法律的所作所为,在此基础上再通过 民主协商对话、互融互让或适度竞争等 方式来寻求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管仲 和鲍叔” 12、“伪和”指虚假的和谐人际关系。 (1)“面和心不和”:交往双方表面关 系和谐,但心中彼此怨恨对方,或一方 对另一方心存不满甚至怨恨。 (2)以“同”代“和”:以自我为中心, 抹杀其他人的个性,从而谋求一种无差 别的一致性人际关系。 产生原因:一、交往双方或一方没有真 正理解“和”与“同”的本质差异,误 将“同”视作“和”;二、在特定场合或 特定群体内部(军队),有时“同人心” 往往能产生巨大力量,“二人同心其利 断金”;三、管理者出于方便管理的需要, 往往喜欢以“同”代“和”;四、受中国 传统“群体优先”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当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一些 人自愿或被迫放弃自己的个性。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民俗事象地理环境 The Infuence Of Chinese Folk Custom From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bastract: Chinese folk customs, which come from people’s summation of procuc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 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custom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ncerne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stom while the spread and diffusion of folk custom’s are restricted by the grographical envireonment. 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demonstra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olk customs, folk customs reflect how people are adapted to the local geographic envireonment and how beings harmorize themselves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 folk custom geographical enviroment 1 引言 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当前在世界旅游热潮中,民俗旅游的前景广阔,我国的民俗旅游更是大有可为。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每一个地域、民族都有自己禀异的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这对追求文化差异的外地人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吸引力;而且中国的儒释道并举的传统文化在东南亚也影响深远,这对追求文化认同及寻求文化归属感的儒家文化圈内旅游者及海外华人都有较强的吸引力,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民俗旅游基础的民俗文化,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政治、社会、经济、宗教等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发现地理环境,特别是地理环境的区域地理分异,对于民俗事象的区域特征、地域分异等方面更产生重要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都对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不同区域内主导因素和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因而本文着眼于地理环境,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过程的影响。 2 民俗的含义 2.1民俗的概念 民俗是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那部分文化,也是最生动活泼的那部分文化。正如《中国民俗文化大观》的序言《浩瀚的大海—史之诗篇》中说:“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是伴随着人类历史而产生、传播的,它是千百年来人们相沿成习,精神趋同的文化意识综合表现。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民俗表现在人类行为与信仰上,蕴含着人类世代的生活经验,闪耀着各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美好愿望”。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全)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模拟题(A)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规范文化是人类的( C ) A、生存基础 B、自我完善方式 C、生存样式 D、生存条件 2、构成文化核心的是( D ) A、结构形态 B、文化模式 C、文化范畴 D、价值系统 3、《搜神记》的作者是( B ) A、刘义庆 B、干宝 C、郭宪 D、张华 4、明清时期小说作者的地域分布主要在( C ) A、陕西河南一带 B、河北山东一带 C、江浙一带 D、湖南广东一带 5、中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C ) A、《红楼梦》 B、《醒世姻缘传》 C、《金瓶梅》 D、《歧路灯》 二、名词解释题: 1、文化转型期:即以人本主义为基准的文化发生转变的重大时期,它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方式、观念和价值体系和文化核心的根本转变.如中国的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和以新文化运动开创的现代文化三大时期。 2、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你看待事物的方式、观点、参考结构和信念。人的思维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资源导向式,另外一种是目标导向式。 三、简答题: 1、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中国古代文化形式上主要以诗歌为主,从其中可以看出我们原始时代的祖先的可贵艺术创造力。 第二,中国古代文化不但形式淳朴、自然,内容也多是反映远古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与劳动生产有密切关系。 第三,尚善态度,崇尚自然的美好,含蓄隐秀。 第四,大多数作品充满了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2、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有何影响?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3、《儒林外史》是如何对文化进行反思与整合的?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1)《儒林外史》真正完成了古代小说从传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是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美学内涵的一大跃进;与此相适应,《儒林外史》已从故事型小说跨入到性格型小说,它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弱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2)《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已经突破类型化的模式,显示出充分的个性化。与前此的通俗说部相比,它在艺术形象的审美特点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人物形象从超常性变为平凡性;人物特征从单色素转为多色素;人物性格从稳定性走向流动性;肖像描写从脸谱化转向具象化。 3)《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品的叙事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四、论述题: 1、唐传奇与六朝志怪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传奇是唐代人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传奇。 六朝志怪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用文言写成,主要记述社会上名人的奇闻轶事或传说中的鬼怪神仙的一些作品。代表作: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 唐传奇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趋于成熟。和汉魏六朝小说相比,它内容上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模拟题及答案参考(二)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模拟题及答案参考(二) 四、简答题: 1、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一、儒学为主、佛道为辅的结构特征。儒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有着其自身发生,发展、变化、盛衰的过程。儒家学派为孔子所创立。道家、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是儒学文化的重要补充,不可能取代儒学文化的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儒学文化也只有儒学文化才能适应中国自汉至清封建社会的客观需要;二、重视现实人生和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事物和现象在思想、感情、信念、观念上的取向准则,是儒学最具稳定性的本质属性之一;三、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思维模式。天的意志与人的愿望没有冲突与矛盾,人按照天的旨意出身行事就可成为“德配天地”的君子。 2、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有何影响? 答:儒学自汉至清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价值观基本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儒学所重视的伦理教化和个人道德修养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古代小说的创作,受到这一价值观的影响,中国古代小说体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重视人物形象伦理道德性格的刻画,强调小说伦理教化的功能。以至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依照儒家的价值观而区分为忠效与奸佞、君子与小人、贞节与淫荡、信义与狡诈。儒家的价值观始终是古代小说中人物良莠的重要评判标准。 3、《儒林外史》是如何对文化进行反思与整合的? 答:《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清醒文化意识的古代小说。作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对绵延几千年的文化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根据自身的感受和时代思潮的要求,对这一文化体系又给予了重新整理组合。这种反思与整合紧紧抓住了政治型文化与道德型文化的本质特征,但是并不想从根本上否定这一特征,而是试图恢复真正意义是的政治型文化与道德型文化;并且使二者能够由分裂状态恢复到本来的统一状态。

论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影响

论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社会取向。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中国人的早期社会化多经历依赖、求同、自抑等方面的训练和塑造。具体说,依赖训练是出现于中国人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在家庭中子代对亲代的依附。而且代际间在人格和自我上缺乏显著界限,父母往往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不希望代际间出现断裂,这造成了独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低。神经症中的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的形成都与此有关。 中国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对冲动的控制和对成就的追求,自我控制情绪与对挫折的适应是传统文化中要求的东西。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是孩子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之源。家庭取向、孝、长者为尊是中国学生不得不做出适合家长需要的努力。且中国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及其重要性也使不少人对此充满恐惧。中国人所患的社交恐怖症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传统文化中关系取向对个体的社交能力的过高要求。 传统文化下形成的认知因素控制点对心理疾病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以情景为中心的,其中个体的行为取决于情境中的人际关系。有研究表明,中国人大多是外控倾向,这是造成心理挫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外控,我们总是以他人的标准和看法生活。大众舆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控制点理论也与归因理论有关。有人指出,中国人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人际间活动人物间的关系和体现在传统的缘的观点。缘的概念起源于佛教,它被用来对人际关系的结果加以解释,它暗示着命运、先决条件和外在的控制。研究者发现人们用此概念来当作一种决定人际关系状况的力量,同时它又是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本身的一种描述。缘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外在因素,它可以使人们将人际关系中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外界的控制,而这样一种归因又可以使人们对已有的结果不负责任,于是缘的概念就有着一种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它通过使人们不丢脸面而保护个体,同时也不使别人丢失身份,并通过减少个体的自责和他人的责难而有助于个体理智地面对失败。研究者认为缘的概念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有助于精神健康的,但过度依赖它就会阻止个体主动的应付行为。在现代,缘的概念已成为一种不稳定的因素,会因个体和社会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逐渐学会内在的控制。 但是缘仍是我们对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解释,尤其是异性的关系。缘一个给人诸多浪漫想法的字,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是人们为相识、相交、分离找到了一个无论何时什么情况下都合理的开脱理由。一切都是命运仍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话语。也许这种现象较之以前已有了改变,但人类的进化是缓慢的,至少在现在它仍是人们生活中防御的底线。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心理疾病的表现 (1)躯体化 躯体化指一个人的某种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患者本身并不知道有此机制,坚持认为自己身体不适,且否认自己有任何的心理或情绪症状。也就是中国人倾向于以躯体不适的方式去申述自己的情绪问题。 (2)神经衰弱 美国精神病学会1980年已取消了神经衰弱这一称谓,认为其属于抑郁症。但中国医学界仍保留使用是因为中国人更敏感于躯体症状而不是心理症状,并作为脑力劳动过度的代名词。高中生有很多人自视为神经衰弱,且都认为是用脑过度的原因。如果中国实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标准,相信不会再有如此多的中国人自视为神经衰弱。也许是这个原因,中国门诊多为神经衰弱,而抑郁症、强迫症较少。 (3)对多动症的难以忍受 中国文化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特别强调适度和克制性,反映在儿童身上,就是成人对儿童的好动与不安的难以接受。现代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与孩子一起玩耍,因此孩子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Abstract China's vast territory, different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people formed different way of life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 this also will cause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district difference in our country. The so-called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one party person”, the culture of any region is a product of the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s deep social root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Food in a certa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production determines the people's diet,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 diet culture produc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has obvious and direct dependencies, diet culture with people to adapt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make a deep imprint of effor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diet culture, the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的作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的作文 3 篇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作文 ,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作文篇一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其中,武术是我 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而中国武术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 核心,几千年来代代相传,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 我从小就开始练武术,虽然学武术很苦很累,但我一直在坚持,并且乐在其 中。寒冷的冬天也要早早起来,我却在练功房里练得满头大汗,夏天就更不用说 了。但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养成了勇于拼搏、不怕吃苦 的武德精神。 记得有一次,我食物过敏扁桃体肿大,还发了烧,妈妈在头天晚上问我,第 二天去不去练武术,我毫不犹豫地说要去。那天在课上我仍然练得很认真,喊得 很起劲,徐老师说我很棒,我真高兴! 还有一次,我早上起来,看到外面雨下得很大,风也很大,我怕路上时间长 迟到了,着急地叫妈妈快走快走。我们一到外面风夹着雨扑面而来,我两只手紧 紧地握着伞, 可还是被吹得东倒西歪, 等我到教室时全身又冷又湿, 都打哆嗦了。 可我换好练功服后, 很快就练得满头大汗, 一点也不觉得冷了, 你说神奇不神奇? 不过, 练武术可不是用来打架的哦!你看!这个“武”字就是结合了“止”与 “戈”的会意字,它的意思是以止戈为目的,才是真正的武。 以后,我不光要自己好好练武术,强身健体,还要将中国的武术发扬光大, 让它走向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国很强大! 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作文篇二 中华武术是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可以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培养品 德,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 最先接触武术是在 20XX 年漯河电视台会展中心举办春节联欢会上,一群少 林寺的僧人表演的节目。只见他们有的前空翻,有的后空翻,有的舞枪,有的耍 剑……最引人注目的是四个僧手持长矛, 把一个高僧挑起来, 然后高僧腾空而起, 用脚一踢,把四根长矛踢成八段,真是武艺超群! 从此我就喜欢上了武术,暑假里,我报了一个武术班,教练教我们练武术,
1/6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观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观后感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汪凤炎教授和郑红教授的著作《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其中《中国人的心理测量观》这一章节对我的启示很大,传统文化教育观后感。 我国古代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心理测量,却有着丰富的心理测量思想,这可以追溯到公 元前2200年,那时用此种方法来选拔优秀人才以充当“公务员”。西方学者从中国此种思想中吸取精华并为其所用。中国反而忘掉了自己的根本,盲目到国外“寻宝”。本章的心理测量包括品德考评和能力鉴定,介绍了具体的测量方法及其这种测量思想对当代心理测量的启示。 关于品德考评方法本章介绍了他评法和自评法两大考评方法。他评法主要介绍了四种,自评法介绍了两种。 察言观行法由孔子提出的方法,主要指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来对此人进行考评。在对人进行综合评价时,不仅被评价者说什么,还要看其行为表现,否则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正如孔子所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吕氏春秋.论人》中的八观法,即八种察言观行法对孔子的看法有所发展。其中主张根据被试的身份和所处情境不同决定相应的考核内容。此后此种方法继续发展。比如《大载礼记.文王官人》提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不同社会角色的人进行不同的考核内容,执行不同的标准。《史记.魏世

家》中记载了“五视”法,与上文八观法有相通之处。此后刘提出“八观”,不过与上文提及的有所不同,同时他提出应在一个人稳定的状态下进行才性鉴定。同时他强调评定者本人的德行,这样才能防止考评时“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偏差。总之,这种察言观行法一种经验型考评方法,是在先哲与弟子日常生活学习情境下进行的,评价较客观,但是他们缺少对弟子的长期观察。 问答鉴别法通过主考官提问被试作答的方式考评品行。这种方法也始于孔子,并被历代学者继承。例如王安石、王守仁、诸葛亮等人均提倡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也具有客观性,是在较自然情境下进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具有偶然性特征。只有教师真正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学生才可能如实回答,这同样是一种经验型考评。 准情境测量法通过有目的设定某中特殊情境,观察被试在其中的反应,从而对其才性作出鉴定。例如庄子提供用“九征”法来鉴定人的品行。他认为人心虽然难测,但只要方法适当只要设定合适的情境仍是可以测量的。《吕氏春秋》中的“六验”、《文王官人》之中的“六征”都类似今天的情境测验法。《大戴礼记》主张用多种方法,包括察言观行法、问答鉴别法等,从而对人进行综合考评。诸葛亮的“七观法”较全面,既可以测定一个人的才能,也能鉴定他的品性。他的方法其实与前面提到的“六验”、“九征”的方法是一脉相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三)、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其“天人合一” 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 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 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

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的佛家的达观、超然。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种豆南山。有“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陋室铭》。即使是“盗,亦有道。”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并能自觉肩负起社会的历史的责任与使命,而不废世。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