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

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
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

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2009-2020)

松阳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八月

《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

责任表

编制单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编制协作单位:松阳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负责人:王飞儿

参加人员:李文红杨晓春金婧靓

叶根基田平戴露莹

阙勇东边金云占夏欢

杨佳王利军

审核:赵云升王飞儿

审定:周才用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 规划修编背景 (1)

1.2 规划编制依据 (1)

1.3 规划指导思想 (2)

1.4 规划原则 (3)

1.5 规划范围与期限 (3)

第二章规划区域现状 (5)

2.1 自然环境概况 (5)

2.2 社会经济概况 (6)

2.3 生态资源概况 (8)

2.4环境质量 (10)

第三章生态县建设回顾 (12)

3.1 生态县建设工作及成效 (12)

3.2 生态县建设指标完成情况 (16)

3.3生态县建设主要困难及问题 (17)

第四章规划目标和建设指标体系 (20)

4.1 规划总体目标 (20)

4.2 规划阶段目标 (20)

4.3 规划指标体系 (21)

4.4 生态县建设可达性分析 (22)

第五章生态功能区划 (28)

5.1 生态功能区划 (28)

5.2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29)

5.3 生态建设区域导向及要求 (31)

第六章生态县建设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38)

6.1 构建高效低碳的生态产业 (38)

6.2 建设安全洁净的生态屏障 (50)

6.3 构筑和谐宜居的生态人居 (66)

6.4 培育文明进步的生态文化 (77)

第七章重点工程及效益分析 (83)

7.1 重点工程 (83)

7.2 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84)

第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89)

8.1 政策法规保障 (89)

8.2 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 (90)

8.3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92)

8.4 实施手段与技术保障 (93)

附表松阳县重点工程及责任分解表 (97)

第一章总论

1.1 规划修编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创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自2003年以来,浙江省提出了创建生态省,希望通过20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人口发展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并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作为浙江省的生态屏障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丽水市生态创建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近几年来在认真落实《浙江生态省建设纲要》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丽水生态市建设规划》,生态市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丽水市出台了《丽水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县市进一点加快生态创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在生态创建的热潮中,松阳县自2003年也开展了生态县建设,确立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的发展战略。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松阳县全社会生态意识明显增强,生态产业迅速发展,绿色经济蓬勃兴起,自然生态保护得到加强,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出现了一批“双赢”或“多赢”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一批精品亮点工程。为进一步巩固松阳生态县建设成效,提升松阳可持续发展能力,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松阳县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及时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并着手修编生态县建设规划,并将其作为下一阶段松阳生态县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1.2 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

7)《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年)

8)《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

9)《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年)

10)《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2008年)

11)《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3年)

12)《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2009年)

13)《丽水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年);

14)《丽水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工程的意见》丽委[2008]10号;

15)《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

16)《松阳县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思路》(2010年)

17)《松阳县2010-2020产业集聚平台(工业)建设规划方案》(2010年)

18)《松阳县城乡一体化规划》(2005)

19)松阳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其他相关资料

1.3 规划指导思想

立足松阳生态县建设成效,吸收国内成功经验,紧紧围绕“和谐”主题,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协调发展”的规划思想,构建松阳生态县建设的总体构架: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指引,勾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和人居体系;以人与社会和谐为宗旨,构建生态文明指引下的生产行为文明、生活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以人与人和谐为内涵,培育平和友善的意识心态文明。通过转变意识认识、革新执政理念、发展生态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活方式、优化人居环境,推动松阳生态县建设进程。

1.4 规划原则

1.4.1坚持和谐发展原则

松阳县社会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要着力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人口结构和区域分布要与资源状况、环境容量相互协调,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促进,在有限的地域空间内,生态功能健康有效地发挥作用,生态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1.4.2坚持整体协调原则

生态县建设是一项浩大、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时间上具有长期性,过程上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成果上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少数与多数利益;需要强化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1.4.3坚持科技创新原则

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发挥自身机制优势,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切实增强生态县建设的科教支撑能力和机制活力。

1.4.4坚持政府调控、公众参与原则

发挥政府在生态县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着重做好科学宏观调控,强化监管,加大公共领域、基础性和导向性的重点项目投资,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同时充分依靠全县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的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意识的提高,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各方面力量的有机结合。

1.4.5坚持规划与设计的可操作性原则

生态县建设规划修编需要有全新的理念,同时作为一个建设规划与设计又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而使规划落实到实际建设中。

1.5 规划范围与期限

1.5.1规划范围

松阳县所辖5镇15乡:西屏镇、古市镇、玉岩镇、大东坝镇、象溪镇、赤寿乡、新兴乡、望松乡、四都乡、谢村乡、樟溪乡、三都乡、新处乡、斋坛乡、板桥畲族

乡、叶村乡、竹源乡、枫坪乡、裕溪乡、安民乡。总面积为1406平方公里。

1.5.2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2008年;规划近期:2009~2015年,中远期:2016~2020年。

第二章规划区域现状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松阳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介于东经119°10′-119°42′,北纬28°14′-28°36′之间,东邻丽水市,南接云和县、龙泉市,西和西北接遂昌县,东北毗武义县。东西最宽处53.7公里,南北最长40.2公里,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

2.1.2地形地貌

松阳县地处浙南山地,全境以中、低山丘陵地带为主,四面环山,中部盆地以其开阔平坦称“松古平原”,又称“松古盆地”,为县内主要产粮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中,山地占76%,耕地占8%,水域及其他占16%,谓“八山一水一分田”。瓯江支流松阴溪从西北向东南,斜贯松古平原,境内流长66.5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30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92.6%。仙霞岭山脉逶迤松南、松北、松中和松西。主要山峰有箬寮岘、包山头、留明尖、高济尖分布在松南、松北、松中和松西。

2.1.3气候特点

松阳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其次为北风和西北风。热量丰富、降雨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山地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14.2~17.7°C,月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7月份,平均气温为28.1°C,极端最高气温41.8°C;最低出现在1月份,平均气温-6.3°C。气温随海拔每上升100m降低0.52°C。10°C以上年积温6024°C。年平均无霜期25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532mm,年蒸发量1294mm,年相对湿度79%左右。由于山地垂直落差和地貌切割悬殊,局部地区存在小气候,有利于多种植物生长发育。

2.1.4水文状况

松阳县境内河流属瓯江水系,主要有松荫溪和小港溪,分别自西北、西南蜿蜒流向东南。松荫溪为瓯江上游大溪一级支流,发源于遂昌县安口乡,流经县境内60.5km,南北分割松古盆地。流域面积占全县面积92.55%。此外,有四都、三都、板桥3乡部分山间小溪流注入宣平港,大东坝镇和枫坪乡的部分山间小溪注入龙泉溪,其流域面积占7.45%。

全县水系以松阴溪、小港为主干,众多山坑小溪在崇山峻岭中弯曲迂回,大多源短流急,河道狭浅坡降较大,流量受降水控制明显,水位易涨易落,洪、枯变化悬殊,多为山溪性河流。

2.1.5土壤概况

全县土壤面积1371.22平方公里,土壤种类较多,可分5个土类、11个亚类、41个土属、72个土种,主要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等。红壤广泛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面积774.73平方公里,占56.5%;黄壤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山地,面积338.20平方公里,占24.66%;岩性土零星分布在松古盆地低丘小山上,面积14.38平方公里,占1%;水稻土分布在海拔100~800米的盆地、谷地、丘陵、低山,面积238.16平方公里,占17.14%。

2.1.6森林植被

松阳县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热带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植被资源丰富。初步调查,仅木本植物就有99科344属945种,其中乔木280多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有中华水韭、红豆杉、长叶榧、白豆杉、榧树、银杏、樟树、闽楠、浙江楠、凹叶厚朴、花榈木、长序榆、钟萼木、香果树、毛红椿、榉树等。

由于长期受人为活动影响,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原生植被绝大多数已经反复改造和利用,代之的是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行政区划

松阳现辖5个镇,15个乡,401个行政村,包括西屏镇、古市镇、玉岩镇、大东坝镇、象溪镇、赤寿乡、新兴乡、望松乡、四都乡、谢村乡、樟溪乡、三都乡、新处乡、斋坛乡、板桥畲族乡、叶村乡、竹源乡、枫坪乡、裕溪乡、安民乡。总人口23.57万人,非农业人口为2.92万人,人口密度(户籍)为168人/平方公里。各乡镇概况如下表2-1所示。

表2-1 2008年全县人口分布一览表

2.2.2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松阳县生产总值逐年增加,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6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3.39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14.20亿元,增长12.1%。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6:37.6:39.8。人均GDP为17711元(2550美元)。全县财政总收入3.3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0亿元。

2008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农业产值占69.8%,林业占11.3%,牧业占17.4%,渔业占1.4%,农林牧渔服务业占0.1%。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0856公顷,比上年增长5.0%;粮食产量6.72万吨,增长13.2%;肉类总产量1.23万吨,比去年下降3.6%;水产品产量1498吨,与上年持平。

松阳县属于工业欠发达地区,但近年来由于政府政策导向,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对GDP增长贡献率51.9%。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家,比上年末净增27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57亿元,比上年增长45.8%;产品销售率95.47%,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产品出口交货值4.68亿元,增长1.8倍。

2008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4.20亿元,占松阳县地区生产总值的39.8%。此外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及社会服务业也呈现较快的发展趋势。

2.2.3社会发展状况

城乡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松阳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058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80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1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9.94%。

文体教育事业继续发展,2008年末有文化站20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114千册,文博机构2个,馆藏文物1500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省级名录5项。全县行政村的有线电视联网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人数和入户率分别为2.30万户和28.3%,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81.0%和97.2%。

近几年松阳县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基础不断夯实。通过入城口改造全面推进。环城南路基本完成道路主体工程,长虹东路改造进入全线施工阶段,白露岭路拓宽改造工程征地拆迁已全部完成,现已全线动工。江滨一期工程道路完成路基填方和通信、供电管道安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深化。污水处理厂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顺利通过验收,污水管道铺设和改造延伸至城东、城南大部分区域。垃圾收集系统和环卫综合基地项目开始征地。新一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实施,40个整治村、12个污水治理提升村启动建设。2个省级绿化示范村创建工作基本完成。农民异地转移工作扎实推进,旧村改造工作迅速启动。

2.3 生态资源概况

2.3.1土地资源

松阳县土地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069平方公里,占76.0%,耕地面积83.4平方公里,占5.9%,溪流及其他面积253.6平方公里,占18.1%。人均

占有土地面积虽大,但耕地面积较少。以2008年末户籍总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0.035公顷,是浙江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37.5%,属于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的地区。

2.3.2水资源

松阳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3.845亿立方米,占丽水市(184.59亿立方米)的7.5%,人均水资源5983立方米,高于浙江省(2060立方米)人均水平,低于丽水市(8251立方米)的人均水平,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5.97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率43.1%。2008年总用水量7861万立方米,全县人均用水量为334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252立方米。

2.3.3森林资源

2009年全年造林面积1685.6公顷,林业用地面积770.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27.7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5.2%。林木绿化率达到76.2%。

根据森林植物群落类型的垂直分布,海拔800米以下为马尾松、樟楠、槠栲类林带;800~1200米为黄山松、甜槠、木荷类林带;1200~14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1400米以上山脊往往是山地灌丛草丛带,一些山脊两侧分布猴头杜鹃矮曲林等。

2.3.4生物资源

松阳县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山地面积大,地形复杂,在一些偏远山区,尚保存片断半原生林,植被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较丰富。据调查,有木本植物945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有东方水韭、银杏、南方铁杉、江南油杉、白豆杉、长叶榧、黄山木兰、凹叶厚朴、天竺桂、闽楠、浙江楠等22种。有野生动物40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猕猴、短尾猴、穿山甲、云豹、大灵猫、金钱豹、黑麂、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53种。属国家级保护的动植物大多分布在箬寮岘主峰及四周。

2.3.5矿产资源

截止2005年底,松阳县已发现的矿产有17种,其中查明资源贮量的有10种。金属矿产以钼为主,稀土、铜、铅锌、银矿次之。非金属矿产以高岭土、瓷土矿为主,萤石、叶蜡石、膨润土次之。大面积初露的火山岩和紫砂土(页岩)为建筑石料和砖瓦生产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

根据原地矿部规定的潜在价值计算方法,全县固体矿产资源理论潜在价值为27.27亿元,其中金属矿产4.65亿元,非金属矿产22.62亿元(未包括建筑石料及砂石资源);全县可利用固体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为6.08亿元,其中金属矿产1.13亿元,非金属矿产4.95亿元。

2.3.6旅游资源

松阳山川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松阳十景各具独特的自然风光。箬寮岘原始森林山险、岩怪、潭幽、树奇,其亮叶水青冈树和千亩猴头杜鹃林为华东所少见的自然景观;卯山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唐朝著名道教法师越国公叶法善修道之所。松阳地处国家生态示范区,境内群山连绵,盆地、丘陵、谷地等地貌多样,温暖湿润,冬暖春早,植被良好,是国内最适且种植茶叶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建设的万亩生态有机茶园,成为松阳旅游发展的独特风景。延庆寺塔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相传塔藏舍利,是江南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界首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留有大量明清时代砖雕题刻;西屏镇拥有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街;散落青山绿水的石仓古民居群,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其它尚有许多古代、近代的人文景观,以及畲族民族风情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2.4环境质量

2.4.1水环境质量

地表水水质:松荫溪属瓯江水系,是松阳县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也是纳污的唯一水体,全县共布设8个监测站点,分别为大石、松阳二中、石门桥下、白沙、港口桥上、靖居口、梧桐源、大东坝溪口。据《松阳县环境质量报告书(2009)》,除梧桐源监测断面水质不符合Ⅲ类水功能要求外,其余7个断面水质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符合Ⅲ类水功能区要求。

饮用水源水质:全县布设2个饮用水源监测点(东坞水库、竹溪源),2个饮用水源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水质:松阳在地质区域构造上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浙闽隆起区,西北向断裂构造为主。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侏罗系上统火山岩、白垩系下统管头组等,岩性以凝灰岩、流纹岩、细砂粉砂岩夹砂岩、砾岩夹砂岩、灰岩、页岩、砂粉岩等

为主。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红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等,一般水质良好,适合生活用水。

2.4.2大气环境质量

空气环境质量:全县空气质量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功能区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2008年度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为0.075mg/m3,二氧化硫日均值为0.021mg/m3,二氧化氮日均值为0.023mg/m3。

酸雨:酸雨是松阳县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及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加,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产生的废气及机动车尾气的不断增加,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直接排放,因此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导致了酸雨的形成;此外,松阳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松古盆地四周群山环抱,不利于大气的扩散,为酸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条件。2008年度全县共采集77个降雨,pH值介于4.30-6.11之间,其中酸雨为36个,酸雨出现频率为46.75%。

2.4.3声环境质量

松阳城区总体声环境质量状况较好,达到国家标准的控制要求。2008年度影响县城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噪声源是交通、生活噪声源。

交通噪声:松阳县2008年县城城区各类区的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噪声等效声级分别为59.4dB(A)、67.2dB(A)、68.9dB(A)、69.1dB(A),均符合国家控制标准(昼间≤70dB(A))。

生活噪声:松阳县2008年县城1类区、2类区生活噪声等效声级分别为54.4dB (A)、58.2dB(A),均符合国家控制标准(1类区昼间≤55dB(A)、2类区昼间≤60dB (A))。

第三章生态县建设回顾

3.1 生态县建设工作及成效

3.1.1增加投入,积极创建生态环境

自生态县建设启动以来,通过推进“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松古平原一体化建设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作,松阳全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1)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

2003年松阳县开始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先后建设了六都供水工程、小港片农民饮用水工程及樟溪、赤寿等农民饮用水工程。2008年共投入资金3900万元,完成95个行政村自来水新建和改造任务,新增农村安全饮用水人口4.22万人。此外开展全县区域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并建设分散式供水工程247个。

(2)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坚持以沿路、沿江、沿景村庄为重点,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狠抓农村改水、改路、改房、改厕和环境美化,按计划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截止到2008年底,全县已经开展的项目建设的整治村167个,12个污水处理提升村,其中在整治村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建设,新兴乡内孟村、横溪村、新处乡坳后村、古市镇筏铺村、赤寿乡界首村、西屏镇村、象溪镇一村、新兴乡大石村、大东坝六村9个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新农村示范村”;在市级示范村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提升,内孟村、界首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全县20个乡镇全部被命名为市级以上生态乡镇,其中,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全县累计有40个村被命名为市级以上生态村;命名53个村为县级生态村。

(3)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

2003至2007年全县完成清水河道建设26.6公里,综合治理松阴溪干流及加胡坑、毛溪坑、竹溪源、东坞源、梧桐源等小流域河道,全面实施松阴溪干流延庆景区段、古市镇段、造纸厂至塔山段、狮子口段、界首段、章家段防洪堤,修建防洪堤2.5公里,疏浚河道26.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同时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竹溪源、黄坑源等小流域治理,整治河道20公里、河沟15公里。

(4)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松阳县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涉及12个乡镇的34个村、2286户农户。2006年至今,全县新建沼气6741户,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村沼气专业合作社。另外,全县农民安装太阳能数量明显增长,全年共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000余平方米左右。推广太阳能11250平方米,年节约标煤1820吨,完成叶村乡寺岭下村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示范村项目建设。

此外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的还田率;推广农作物秸秆非农业利用方式,提高它的二次利用率。到2007年底,全县已有180户农民开始使用该技术,利用废菌棒、垃圾、果壳、杂草等废弃物,较好地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累计节约能源支出10万余元。

(5)松古平原一体化建设工程

按照县委八届八次全会作出的“两区两高三化”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松阳县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松古平原一体化建设纲要》精神,开展了松古平原一体化建设工程,包括松古平原集中供水一体化工程、污水集中处理一体化工程以及垃圾集中处理体化工程。“松古平原集中供水一体化工程”覆盖松古平原两镇五乡34个村,建成供水主干管16.5公里,配水管网54.6公里,加压泵站1座,四级取水口1座。“松古平原污水集中处理一体化工程”建设污水收集管道长9.5公里,3万吨/日提升泵站一座,很大程度解决松古平原的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既避免一些乡、村污水处理工程的重复投资,又能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松古平原垃圾集中处理一体化工程”已完成松古平原垃圾集中处理方案,同时启动了县城垃圾填埋场改造一期工程。

3.1.2突出重点,致力生态经济发展

生态经济的发展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县政府根据全县经济欠发达、总量小的实际,确定“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在生态经济发展项目库中精选了20个重点项目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示范精品工程,并建立县级领导联系制度,有效地推动了全县生态经济的发展。

(1)建基地、创品牌,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自生态县建设启动以来,松阳积极推进农业生态示范基地建设。松阳现有森林食品生产基地三万亩左右,花卉苗木生产基地500亩,森林生态休闲度假基地2个。

目前全县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4.5万亩,已建成香榧基地7243亩,高效油茶基地3054亩,高效笋竹林2.46万亩。2008年新增香榧基地243亩,油茶低改2540亩、高效油茶基地373亩,高效笋竹林4000亩,厚朴基地1116亩。并开展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名优经济林花卉示范项目(松阳县香榧丰产示范基地建设)、松阳县笋竹林示范工程建设等3个项目,进一步推进松阳生态农业建设。

同时松阳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截止到2008年底,松阳已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18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个。茶厂优化改造成效显著,新建、改建标准化茶厂26家,被评为省“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松阳银猴”茶获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十大名茶称号,“梦阳”牌脐橙获中国国际柑桔文化节金奖、省农博会金奖、中国特产之乡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称号,“翠沁”牌早熟梨获浙江十大名梨称号。基地化、品牌化有效带动了全县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2)抓技改、建园区,推进生态工业发展。

近年松阳县加大工业企业技改资金投入,有效推动了原有企业清洁生产的步伐,截止2008年,已有6家企业分别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同时松阳工业园区为载体,开展园区生态化建设。依靠循环经济的理念,通过严把入园关、实行废水集中处理、废物资源化利用、第三方治理运营等措施,巧妙破解环保难题,确保了全县不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松阳工业园区成为吸引外资的密集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示范区。松阳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项目被列入“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园区成为“浙江不锈钢管业基地”、浙江省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试点园区和浙江省创新型工业园区。

(3)重规划、增投入,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以《松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坚持“项目主导、规划先行”原则,加大对重点旅游区规划力度,已初步形成一套从全县性总规到区域性子规、从重点项目规划到一般项目规划,较具操作性、科学性的旅游规划体系。加大对景区绿化投入,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逐步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和功能布局。

(4)调结构、重封育,推进生态林业发展。

全县划定生态公益林区60.04万亩,其中国家级30.22万亩。同时开展“千里绿

化长廊”建设,狠抓高速公路、省道的绿色通道工程。采用补植大苗方式,对独山范围内的疏林地、无林地及马尾松林空隙地进行全面改造,改造面积189亩。近几年完成8个市级绿化示范村、60个县级示范村的创建,完成省级以上公益林建设面积为93.2047万亩,全县森林复盖率达到75.2%。

3.1.3强化执法,狠抓环境污染整治

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改善执法设备,组建执法队伍,执法能力和水平都得到较大的提高。较严格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和“三同时”制度,严把环境保护审查关,有效地控制了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非法排污事件能够及时查处。

重视农业污染防治。截止2008年,已经完成22家存栏200头规模化猪场污染治理,排泄物处理做到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养猪场排泄物(污水)通过沼气池发酵处理,所产生的沼气用于生活燃料,栏舍加温等,沼液、沼渣用于种植经济作物(果园、茶园、竹园等),粪便通过干粪堆积场发酵处理用于种植经济作物或出售,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92%。对以白羽快大型肉用鸡为主的禽类养殖,实行封闭式养殖,粪便及垫料,用作农作物有机肥,利用率达100%,鹊山鸡、绿壳蛋鸡进山养殖,在其周围开发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利用鸡粪作肥料,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加大工业污染防治。为引导不锈钢产业健康发展,采用中和絮凝+曝气氧化工艺建成日处理能力为1600吨的不锈钢废水集中处理中心和10公里长的废水收集管网,实现不锈钢酸洗废水的统一收集、统一处理、达标排放。在此基础上,与浙江中奇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对不锈钢酸洗废水、酸洗母液中的“混酸”、污泥等危险固废进行综合处理,实现了从危险固废到无害化和资源化的转变。对于废气的处理,松阳县开展不锈钢烟尘治理试点工程及酸雾挥发的关键技术,引用烟尘屋顶集气和脉冲袋式除尘系统。烟气捕集率提高到85%以上。此外通过结构减排,关停丽水乐太士化工有限公司、松阳县西屏白沙卫生纸厂和浙江雁泉啤酒有限公司等8家污染企业,削减化学需氧量242.45吨,二氧化硫183.95吨;通过工程减排,在松阳县象溪钼业有限公司新上废水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削减化学需氧量12.05吨。

3.1.4加大宣传,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基本形成适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已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管理机构,基本形成综合决策机制。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显著提高。各乡镇、部门的生态建设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已被社会

所理解和认同,为生态县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建绿色单位已取得较好建设成果,已开展了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企业等活动。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获得很好的效果。

3.2 生态县建设指标完成情况

针对前一阶段生态县建设状况及目标,具体见表3-1。由表可知,在过去的几年,松阳生态县建设成效显著,大部分指标达到预期目标,并且超额完成任务,但部分指标离目标还有一些距离,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建设(秸杆利用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等。这主要是与松阳原先环境建设底子较薄有关,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但仍与目标有一定的距离。森林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这两项指标虽然离目标还有一点距离,但是相对于生态县建设,这两项指标还是比较先进的,只要再加努力,就可以达到预计目标。

综上,松阳下一阶段生态县建设的重点仍在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农村环境建设,随着生态乡镇创建的进一步推进,关于农村环境的指标将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表3-1松阳生态县建设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

目录 1 总论 (1) 1.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1.1.1 指导思想 (1) 1.1.2 基本原则 (1) 1.2 规划编制的依据 (1) 1.3 规划范围 (2) 1.4 规划年限 (2) 2 现状分析与评价 (2) 2.1 基本情况 (2)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 2.1.2 经济发展现状 (2) 2.1.3 社会发展现状 (3) 2.2 资源与环境质量 (4) 2.2.1 资源利用情况与支撑能力分析 (4) 2.2.2 环境质量现状 (6) 2.3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7) 2.3.1 水土流失 (7) 2.3.2 自然灾害 (7) 2.3.3 水环境污染严重 (7) 2.3.4 固体废物污染 (8) 2.3.5 海洋生态系统衰退 (8) 2.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8) 2.4.1 有利条件 (8) 2.4.2 制约因素 (10) 3 生态县建设规划目标 (11) 3.1 总体目标 (11) 3.2 阶段目标 (11) 3.3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体系 (12) 3.4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可达性分析 (14) 4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 (15) 4.1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5) 4.2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方案 (16)

4.3 生态建设功能区分析 (16) 4.3.1 西北水源生态保护区 (16) 4.3.2 东北城镇生态协调区 (17) 4.3.3 西南矿山生态恢复区 (17) 4.3.4 东南农林生态发展区 (17) 4.3.5 东部海岸带与岛屿生态建设区 (18) 5 生态县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19) 5.1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19) 5.1.1 建设目标 (19) 5.1.2 培育苍南特色的生态产业带 (19) 5.1.3 生态工业建设 (21) 5.1.4 生态农业建设 (24) 5.1.5 生态型第三产业建设 (26) 5.2 城乡生态人居建设 (28) 5.2.1 建设目标 (28) 5.2.2 城镇人居环境建设 (29) 5.2.3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31) 5.2.4 城乡统筹发展 (32) 5.3 资源和环境保障体系建设 (34) 5.3.1 资源可持续利用 (34) 5.3.2 生物多样性保护 (39) 5.3.3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40) 5.3.4 生态环境修复 (40) 5.3.5 城乡生态安全 (41) 5.4 生态文化建设 (43) 5.4.1 建设目标 (43) 5.4.2 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 (43) 5.4.3 现代生态文化建设 (43) 6 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 (45) 6.1 苍南生态县建设近中期重点工程项目汇总表 (45) 6.2 重点工程经费概算 (48) 6.2.1 经费概算 (48) 6.2.2 经费来源 (48)

吴爱武在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吴爱武在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7月4日) 同志们: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署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各级各有关部门做好生态县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我县生态县建设步伐,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刚才,爱龙同志通报了我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县工作进展情况,王斌同志宣读了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一会儿,长安大学专家组还要对业务干部进行培训。下面,我讲三点意见,请同志们一并抓好落实。 一、充分认识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 生态县建设是洛南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倾力打造生态旅游基地的重大举措,也是我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县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十二五”时期,推进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实现“一市三基五业”宏伟目标,既要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发展路子,又要进一步凸显我县生态优势,提升对外形象,增强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县投资,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展生态县建设,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对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不断优化我县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推动突破发展。作为这项工程的蓝图和纲领,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镇、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协作,集思广益,精心编制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态县建设规划,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抢占先机、赢得机遇,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0.doc

浙江省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道路勘测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240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评价汽车动力性能好坏的指标有( ) A.汽车的最高速度和最小稳定速度 B.汽车的行驶状态和行驶速度 C.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和横向稳定性 D.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制动性能 2.在题图汽车一个排档的动力特性图中,下列哪个速度是汽车稳定运动的临界速度?( ) A.V1 B.V K C.V2 D.V max 3.下列哪个指标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 A.基本通行能力 B.可能通行能力 C.设计通行能力 D.服务交通量 4.某微丘区一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V=100km/h,μ=0.04,i=2%,则计算得到圆曲线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 ) A.3937m B.1312m C.2564m D.4529m 5.两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宜为大于或等于_______的计算行车速度值。( ) A.2倍 B.3倍 C.4倍 D.6倍 6.当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时,竖曲线最小长度为_______m。( )

A.40 B.50 C.60 D.70 7.在计算行车速度较大的高等级公路上,因车速较快,_______的行程已能满足行车操作需要及最小坡长的设置要求。( ) A.3s B.6s C.9s D.15s 8.为了行车的安全和舒适,一般应采用极限最小半径的_______倍数值作为条文中规定的一般最小半径值。( ) A.4~5 B.3~4 C.2~3 D.1.50~2.0 9.公路路基宽度一般为_______与_______之和。( ) A.行车宽度、路面宽度 B.行车宽度、中间带宽度 C.路面宽度、中间带宽度 D.行车宽度、路肩宽度 10.下列不属于纵断面设计的控制指标的是( ) A.最大最小纵坡 B.平均纵坡 C.最大最短坡长 D.坡度角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横向力系数μ值的选用需考虑到以下哪两个因素?( ) A.汽车的行驶速度 B.汽车的制动距离 C.汽车燃料与轮胎的消耗 D.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12.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容易出现的两种不稳定的危险是( ) A.向外滑移 B.向外倾覆 C.纵向倾覆 D.纵向倒溜 13.超高坡度的设置与什么因素有关?( ) A.计算行车速度和圆曲线半径 B.计算行车速度与竖曲线半径 C.路面最大横坡与圆曲线半径 D.路面类型与自然条件 E.公路等级与自然条件 14.对于线形组合形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 A.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也是直线,具有较好的视距条件,行车条件较好 B.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凹形竖曲线,可能会出现“暗凹”等不良视觉现象 C.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直线,设计时需要检查合成坡度是否超限 D.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凹形竖曲线,线形效果视平纵面线形几何要素设计而定 E.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凸形竖曲线,视觉舒顺、视线诱引良好 15.路线纵断面计算机辅助设计有以下哪两种方法?( ) A.传统方法 B.人工定坡法 C.交互式设计方法 D.数字模拟法

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

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2009-2020) 松阳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八月

《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 责任表 编制单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编制协作单位:松阳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负责人:王飞儿 参加人员:李文红杨晓春金婧靓 叶根基田平戴露莹 阙勇东边金云占夏欢 杨佳王利军 审核:赵云升王飞儿 审定:周才用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 规划修编背景 (1) 1.2 规划编制依据 (1) 1.3 规划指导思想 (2) 1.4 规划原则 (3) 1.5 规划范围与期限 (3) 第二章规划区域现状 (5) 2.1 自然环境概况 (5) 2.2 社会经济概况 (6) 2.3 生态资源概况 (8) 2.4环境质量 (10) 第三章生态县建设回顾 (12) 3.1 生态县建设工作及成效 (12) 3.2 生态县建设指标完成情况 (16) 3.3生态县建设主要困难及问题 (17) 第四章规划目标和建设指标体系 (20) 4.1 规划总体目标 (20) 4.2 规划阶段目标 (20) 4.3 规划指标体系 (21) 4.4 生态县建设可达性分析 (22) 第五章生态功能区划 (28) 5.1 生态功能区划 (28) 5.2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29) 5.3 生态建设区域导向及要求 (31) 第六章生态县建设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38) 6.1 构建高效低碳的生态产业 (38) 6.2 建设安全洁净的生态屏障 (50)

6.3 构筑和谐宜居的生态人居 (66) 6.4 培育文明进步的生态文化 (77) 第七章重点工程及效益分析 (83) 7.1 重点工程 (83) 7.2 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84) 第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89) 8.1 政策法规保障 (89) 8.2 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 (90) 8.3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92) 8.4 实施手段与技术保障 (93) 附表松阳县重点工程及责任分解表 (97)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上海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范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上海崇明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1. 总则 1.1 任务的由来 1.2 规划编制的范围(行政辖区) 1.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4 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家和地方环境、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 (2)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3)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 (5)相关生态省建设规划 2. 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 2.1 自然地理状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生态环境现状 2.4 主要资源状况 2.5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 2.6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对比《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以人为本,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

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2)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3)量力而行的原则。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通过规划编制,选择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4)便于操作的原则。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规划目标与措施应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 3.2规划时限 以规划的前一年为基准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应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或中长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 3.3规划目标 3.3.1 总体目标 对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预期目标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描述,以充分展示规划远景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可按规划的不同时限确定总体目标。 各地根据实际,生态县创建一般以5-10年为期,生态市创建一般以5-15年为期。 已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地区,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目标、任务,要与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相衔接。 3.3.2具体建设指标 具体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参见《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对指标进行补充。指标的确定应与不同规划期的目标相一致,并便于阶段工作考核。 3.3.3规划指标体系 列表表述生态县、生态市规划建设时段和指标值。 3.3.4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4. 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省域生态功能区划制订) 4.1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4.1.1 生态功能区的基本概况 4.1.2 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服务重要性评价,以及主导功能定位 4.1.3 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 4.2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 重点说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阐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明确禁止、限制和鼓励、倡导发展的产业方向及建议。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七月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胡锦涛

前言 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循环经济和生态服务为标志,集竞生、共生、再生、自生机制于一体的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城市是以更新人的观念、调节人际关系、诱导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为抓手,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带动城市品质的升华和文化的彰显,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经济的高效运行、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与自然的持续共生的可持续城市。 十七大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2009年环境保护部将杭州市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动员大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好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推动杭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建设“富足、秀美、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

优美的生态环境一向都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近年来,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中华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桂冠,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产业发展与环境容量不协调、环境状况与群众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较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是杭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应有之义,是提升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杭州城市新跨越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杭州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有效指导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杭州市人民政府组织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杭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究和编制了《杭州市

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打印版)

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修订稿) 摘自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7〕195 号)《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的通知》 一、生态县(含县级市)建设指标 1、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县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 2、建设指标 序 号 名称单位指标说明经 济发展1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人 约束性 指标经济发达地区 县级市(区)≥8000 县≥6000 经济欠发达地区 县级市(区)≥6000 县≥4500 2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 元 ≤0.9 约束性 指标3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m3/万元 ≤20 约束性 指标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 4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 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 ≥60 参考性 指标 生态环境保护5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指标山区≥75 丘陵区≥45 平原地区≥18 高寒区或草原区林草覆盖率≥90 6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约束性 指标山区及丘陵区≥20 平原地区≥15 7 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约束性 指标

8 水环境质量 —— 达到功能区标 准,且省控以上 断面过境河流水 质不降低 约束性 指标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 9 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约束性指标 10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GDP) 约束性 指标化学需氧量(COD)<3.5 二氧化硫(SO2) <4.5 且不超过国家总 量控制指标 11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80 约束性工业用水重复率≥80 指标 12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0 约束性 指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90 且无危险废物排 放 13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12 约束性指标 14 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 比例 % ≥50 参考性 指标 15 秸秆综合利用率% ≥95 参考性指标 16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 用率 % ≥95 约束性 指标 17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 千克/公顷<250 参考性指标 18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约束性 指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19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95 参考性指标 20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 ≥3.5 约束性指标 社会进步 21 人口自然增长率‰ 符合国家或当地 政策 约束性 指标 22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95 参考性 指标二、指标解释 第一部分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

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11—2015年) 前言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这既是对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反思,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春节亲临福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布之际实地指导;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到福建,对海西建设细致关心与具体指导;多个中央部委、中央企业协力支持海西战略实施推进,为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海西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福建省迈入了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国务院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政策。闽北作为福建生态资源大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设生态市,自觉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事关大局、事关未来,意义重大。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进一步要求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2年3月,福建省第九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同年8月,福建省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四个生态省建设试点。2004年11月,省委、省政府正式颁布《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闽委发[2004]15号),明确提出建设福建生态省的目标,并提出各市、县(区)政府要按照《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加快组织编制市、县(区)生态建设规划,并经同级人大批准颁布实施。 南平市生态优势明显,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00年11月,南平市政府向省环保局报送了《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请示》,并报请国家环保总局批准。2001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88号文批准南平市为全国第六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2008年12月,南平市顺利通过了环保部授权福建省环保局组织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初审验收,并报环保部审核命名。 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建瓯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战略部署,提出既要主动融入海西发展大局,力争在海西绿色腹地建设中求先行、当前锋、作贡献,着力打造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又要把建设生态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规划,与南平建设海西绿色腹地相结合,与本地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建瓯的创建特色和模式,使建瓯的生态市建设走在南平市、福建省前列。创建生态市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事关全市乃至南平市跃升发展的战略任务,将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本规划时段为2011~2015年,规划到2014年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到2015年初步建成绿色突显、工贸发达、生态休闲、文明和谐的闽北绿色生态经济强市,率先在南平、全省中建设成生态市。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举全市之力投入并参与生态市建设,按照国家生态市考核标准、福建生态省建设和南平生态市建设要求,从全市实际出发,编制了《建瓯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生态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思路,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工作措施。本规划纲要是建瓯市建设生态市的指导性文件,是各乡镇和各部门编制相关规划以及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市情概况 1.地理环境

蓬莱市生态建设规划简介

1.总论 1.1 规划范围 蓬莱市行政区所辖的全部陆域和近岸海域,包括七个镇,五个街道办事处,即北沟镇、大辛店镇、刘家沟镇、潮水镇、大柳行镇、村里集镇、小门家镇、登州街道办事处、新港街道办事处、紫荆山街道办事处、蓬莱阁街道办事处、南王街道办事处。规划陆域面积1128.60平方公里。 1.2 规划时限 规划基准年:2002年 规划时段:近期为2003年—2007年 中期为2008年—2010年 远期为2010年—2015年 1.3 规划依据 国家相关法律、规划与打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爱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治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爱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爱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全国生态环境爱护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个五年打算纲要》、《国家环境爱护“十五”打算和2010年进展规划纲要》、《生态市、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 地点相关规划与打算:《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山东省碧海行动打算》、《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爱护规划纲要》、《蓬莱市都市总体规划》、《蓬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个五年打算纲要》、《山东省蓬莱市旅游进展总体规划》、《蓬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蓬莱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蓬莱市水利资源进展与爱护规划》、《蓬莱市海洋资源利用与爱护规划》、《蓬莱市国土资源规划》、《蓬莱市创建“国家环境爱护榜样都市”规划》、《蓬莱市环境爱护“十五”打算和2010年目标纲要》、《蓬莱市土地资源爱护与利用“十五”打算及2015年远景目标》、《蓬莱市生

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1.总论 1.1规划提出背景 “十二五”期间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五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大,环境压力也不断增加。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环境质量也将不断提高。 而“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生态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关键时期,该期间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并实施,是确保县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的重要保障。 “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 第一,生态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资源包括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十三五”期间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总量控制。现在国家在强调能源总量控制,特别是煤炭总量控制、耕地总量控制(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制度)、水资源消费总量控制等。二是结构优化。从能源结构优化来看,主要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等,同时尽可能降低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还有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结构优化。三是效率提高。不仅是能源利用效率要提高,而且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效率也要提高。 第二,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涉及两方面:一是环境污染治理,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此外,还要注重

一些新污染的治理,比如说光污染、声音污染、电子垃圾污染等的治理。二是生态建设。主要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保护、荒漠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第三,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包括四个基本内容。一是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三高”产业。二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兴绿色低碳产业,将生态建设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一。三是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四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四,生态空间。生态空间需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主体功能区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二是国土整治,包括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问题。三是推进新型绿色城镇化,包括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等。 第五,生态社会。生态社会建设重点也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态文化建设,即要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问题。二是进行生态行动,让机关、企业、居民各个方面都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三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 1.2目的和意义 本规划以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按该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弄清辖区内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提出“十三五”期间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以及实现目标的对策及措施,切实处理好“十三五”期间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为建立

长丰生态县建设规划

长丰生态县建设规划 (2004——2020年) 前言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长丰县作为省会合肥市辖县、皖中的重要城郊县之一,坚持用近二十年时间建成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县,既是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省重大战略决策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县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建设生态县的目的,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以及循环经济理念、系统工程方法,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环境质量改善为前提,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保证生态县建设的有序开展,根据《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和《合肥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编制了《长丰生态县建设规划(200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以国家和省市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针对我县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点提出了生态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建设重点、保障措施和近期准备实施的项目计划。今后,随着生态县建设的不断推进,将对本《规划》内容进行适时调整、补充和完善。 第一章生态县建设背景、基础条件及发展环境 一、生态县建设的背景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污染和恶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把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为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省委、省政府立足于省情,及时作出建设生态安徽的重大战略决策,编制了《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合肥市编制了《合肥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近十年来,各级政府对生态建设高度重视,并当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重要举措,在不同领域积极实施并取得巨大成效。建设生态长丰既是我县积极融入世界新的发展潮流,走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之路的需要,也是我县顺应改革开放,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更是我县挖掘和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实现优农富民目标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科学制定规划,加快生态县建设进度,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为后代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二、生态县建设的基础条件

某生态县建设规划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 苍南县人民政府 二OO五年六月

苍南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余梅生 常务副组长:章方璋 副组长:王宗泽 成员:黄锦耀(县委办)李道骥(县府办) 陈绍军(县委办)李美君(县委农办) 林维清(县府办)温兴华(县委组织部) 李晖华(县委宣传部)杨绍霖(县发展计划局) 黄美雪(县环保局)丁振俊(县经贸局) 高友平(县财政局)潘贤同(县科技局) 黄孝维(县国土资源局)冯存鎏(县规划建设局) 林周良(县水利局)苏静平(县农业局) 林志平(县林业局)尤祖铭(县交通局) 金朝鸣(县文化局)梁峰(县教育局) 白直营(县广电局)张端助(县旅游局) 林志恺(县海洋与渔业局)王清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林祥明(团县委)于春华(县妇联) 陈学龙(县发展计划局)张秀明(县环保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黄美雪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陈学龙、张秀明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规划委托单位:苍南县人民政府 规划编制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规划编制协作单位:苍南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组主要成员 规划编制负责人:刘瑜(工程师) 主要参加人员:柯紫霞(高级工程师) 徐鹏炜(高级工程师) 张雍(助理工程师) 陈学龙(县发展计划局) 张秀明(县环保局) 方俊(县发展计划局) 项茹芸(县环保局) 汤秀秀(县环保局) 欧阳望(县环保局) 审核:谭湘萍黄美雪

前言 跨入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也将作为今后各级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省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是立足省情,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温州市委、市政府也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战略部署,把建设生态市作为温州“一港三城”战略顺利推进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载体,规划到2015年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规范,2020年建成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温州。 苍南生态县建设是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省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落实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温州生态市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实现全县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战略举措。创建生态县是苍南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事关全县跨越式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保证生态县建设的顺利推进,苍南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温州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按照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组织编制了《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要求,从苍南县的实际出发进行编制,并和正在实施或即将颁布的《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和苍南县各领域的发展规划相衔接。《规划》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提出切合苍南实际的生态建设具体措施,力求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生态县建设的顺利开展。 《规划》由苍南县人民政府委托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编制,由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协调,其间得到了全县各政府部门和有关乡镇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在此,对所有指导和帮助本规划编制的领导、专家和有关人员表示感谢。

平昌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说明

《平昌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情况说明 平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夕谦 (2009年10月12日) 一、规划编制背景及过程 原国家环保总局从1995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2004年四川沱江特大污染事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作出“建生态四川,还三江清水”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正式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和生态县建设;巴中市委市政府从2005年开始提出建设全国生态市,我县在2004年被列入第九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于2006年底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随后,县委县政府按省市要求全面启动了生态县建设。2008年4月,省环保局将平昌县列为全省38个生态县建设重点县。 为保证生态县建设的顺利进行、科学实施,2006年县人民政府委托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编制《平昌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派出专家组深入我县实地调查,广泛收集资料,征求意见,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完善,2007年底完成初稿,2008年通过省市专家组评审。评审组认为该《规划》突出了实用性、前瞻性、战略性和科学性。 二、生态县的内涵 1、内涵。生态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县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 1 -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生态县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2、目标 ①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②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③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 ④着力解决“发展不足”的贫困问题与“发展不当”的粗放式、掠夺式的开发方式问题。 3、意义 ①生态县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形式,是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 ②生态县建设是落实环保基本国策的重要保证,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③生态县建设是环境保护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最佳切入点。 4、措施 ①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 ②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 ③统筹规划——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规划经省环保局组织论证,报当地政府审定、人大审议后发布实施。 ④分步实施——实施重点项目和工程。 - 2 -

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

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规划背景 (1) 1.2规划目的 (2) 1.3规划理念 (2) 1.4规划依据 (3) 1.5规划范围 (4) 1.6规划期限 (4) 1.7规划定位 (5) 第二章生态市建设的现实基础 (6) 2.1基本概况 (6) 2.1.1自然环境概况 (6) 2.1.2自然资源概况 (7) 2.1.2.1水资源 (7) 2.1.2.2土地资源 (7) 2.1.2.3森林资源 (7) 2.1.2.4港口资源 (8) 2.1.2.5海洋资源 (8) 2.1.2.6生物资源 (8) 2.1.2.7旅游资源 (9)

2.1.3社会经济概况 (9) 2.1.3.1经济发展现状 (9) 2.1.3.2科教文化 (10) 2.1.3.3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 (11) 2.1.4生态环境状况 (11) 2.1.4.1环境质量现状 (11) 2.1.4.2外部区域污染影响 (12) 2.2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12) 2.2.1经济发展基础良好 (13) 2.2.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3) 2.2.3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 (14) 2.2.4自然区位条件优越 (14) 2.2.5工作基础较为扎实 (15) 2.3生态市建设的制约因素 (15) 2.3.1经济增长以量的扩张为主,循环经济体系尚未根本建立 (15) 2.3.2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16) 2.3.3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 (16) 2.3.4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治理能力相对薄弱 (16) 2.3.5科技教育基础薄弱,高素质人才仍然紧缺 (17) 2.3.6生态意识比较淡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17) 第三章生态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18) 3.1指导思想 (18) 3.2基本原则 (18) 3.2.1注重协调,持续发展原则 (18) 3.2.2科技支撑,体制创新原则 (18) 3.2.3统筹规划,法制保障原则 (19)

生态城市-从概念到规划管理实施

15【摘要】“生态城市”规划近年来被城市规划决策 者关注,无论是发展商或是地方政府,都对此概 念及如何去编制和实施产生兴趣。然而,要规划 和实施生态城市,无论在理念、手段、方法和决 策过程等方面都与当前国内的城市规划管理方法 不完全相同。本文以两个案例去讨论从生态城市 规划概念实施到城乡规划管理制度面对的机遇和 挑战。 【关键词】生态城;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管理ECO CITY: FROM CONCEPT TO IMPLEMEN- TATION WITH SHANGHAI DONGTAN AND BEIJING CHANGXINGDIAN AS CASES Stanley C.T. YIP ABSTRACT: Eco city planning has attracted the at- tention of city decision makers recently in China. However, the planning of eco cities would need a new mindset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 which are differ- 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planning practi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m planning to implementation the eco city faced with through two case studies. KEYWORDS: eco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rural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源自可持续发 展理念,以及把城市生态学原理落实到城市规 划、设计及管理(吴金星,2003)。有关可持续发 展理念已有大量研究及实施分析,本文不再复 述。总体而言,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是要通过不 同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衡,及保障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使未来的城市居民有所选择。可持续城市发展着重强调协调城市的规模、人口、经济生产、空间、社会结构、平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发展元素。从城市发展内涵而言,这一系列的元素和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笔者觉得应用在城市规划方面主要包括以下3个重点:(1)城市本身——即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有资源投入产出的过程,亦有生成代谢的循环;(2) 城市本身同时也是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可以是相辅相成,也可能会产生不可回转的负面效应;(3)由于城市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有关应用在生态学的概念如承载力、生态价值、多样性、生态链、资源使用及供应、生态足迹等都可应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景星蓉,等,2004)。黄光宇提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和其“住所”的关系,目的是保护和合理使用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重用和再生,以达到城市自我调节。他称生态城市为“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黄光宇,2002,张坤民等,2003)。近年国内也开始研究国外生态城市的建设实例,并分析和讨论如何借鉴。黄肇义(2002)介绍了4个各有特色的国外生态城市案例,包括巴西库里蒂巴、丹麦哥本哈根、新西兰威德加理和澳大利亚怀阿拉。他总结的有关国外生态城市特点如下:(1)有明确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2)强调生产资源利用、生活消费和垃圾处理的减少、再利用和循环;(3)促进社区参与。生态城市:从概念到规划管理实施 ——上海崇明岛东滩和北京丰台长辛店 叶祖达 【作者简介】叶祖达,男,ARUP奥雅纳咨询服务公司规划/发展总监,香港规划师学会原会长,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 008-06-29【文章编号】1002-1329(2008)08-0015-06【中图分类号】TU984;X3201【文献标识码】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