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2004年11月第6卷第11期中国工程科学Engineering Science

Nov.2004Vol 16No 111

专题报告

*

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度研究课题

[收稿日期] 2004-04-26

[作者简介] 卞有生(1937-),男,江苏镇江市人,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卞有生1,何 军2,张文国2

(11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7;2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 100035)

[摘要] 为指导和规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编制,研究制定了本导则。导则明确指出生态省、

生态市、生态县建设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和生态文化四个方面。导则在阐述建设规划的内涵、意义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划必须包括的内容以及规划编制的程序、方法、手段和审批程序。导则适用于全国各地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编制,同时供审查规划和检查、考核建设成效时使用。

[关键词] 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规划;导则[中图分类号]

X171;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42(2004)11-0001-07

1 导言

21世纪是人与自然开始走向协调与和谐的世纪,/环境与发展0已成为各国关注的时代主题。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科学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进步、发展的主导科学;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环境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这种在共同生存基础上构筑起来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是人类走向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奏。显然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的建设过程是逐步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是适应世界/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和谐0规律的最佳体现。

1994年,我国编制了5中国21世纪议程6,明确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整体战略。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正是实施这一战略的最佳载体。

编制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是搞好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1~3]。为了指导和规范生

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编制,制定本导则,供编制、审定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规划和检查、考核建设成效时使用。

本导则适用于全国各地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编制。

2 总则

211 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家环境、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2)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4)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环发[2003]91号);

212 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211 指导思想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是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各个领域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行政区域。对于县、市、省域经济、环境、社会实现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4]。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的核心是发展,

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把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取得经济发展优势,依靠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持。因此,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是:贯切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主线,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并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1212基本原则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区域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转变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方式,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突出特色、讲求实效,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2)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原则。把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绿色产业开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文明进步紧密结合,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

3)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针对全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协调好兴利与除弊之间的关系。

4)坚持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建设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和谐、居住条件舒适的生态型社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

5)坚持统筹规划、法制保障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协调动作。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科学规划,与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0计划及远景规划相衔接,优先抓好重点工程、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分期推进,保持连续,逐步提高。继续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立法工作,努力做好制度创新和法制保障。

6)坚持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共同参与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各级组织统一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调动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广泛争取国内外的支持与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面开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7)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8)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的原则。既要考虑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213规划时限

以规划的前一年为基准年,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考虑,原则上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规划时限相衔接。具体时限的确定及阶段的划分,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3关于规划目标的确定

规划目标的确定,是在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对规划区域内自然、生态、经济、社会诸因素的调查分析及各因子相互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系统内外各种资源供给的可能性与教育、科技、能源的支撑能力,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结合专家和群众的实践,合理确定建设目标。311总体目标

31111整体协调目标在谋求区域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把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与保护区域生态平衡、尽快发展经济与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作为同级目标,使广大群众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挖掘系统内部潜力,使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整体上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1112经济系统目标充分利用区域的资源优势和技术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技术改造,使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匹配,与技术结构相协调,尽快提高各优势产业产投比,增强整个经济系统的调节功能。其中包括:

1)经济决策系统本身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功能,这主要由健全方便的管理决策软件和综合全面的模型来保证,使之能随时根据技术进步,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等外部环境变化情况,提出产业结构、生产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改进方案。

2)经济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外部环境干扰的

2中国工程科学第6卷

能力。在总体上顺应社会需求与供给不断变化的要求,并不断在平衡中获得发展,逐渐使产业结构、生产结构由资源优势结构过渡到资源)技术优势组合结构,形成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内外经济联系协调发展的经济网络。

31113生态系统目标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优势和生态特点,规划建设一个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物质循环系统。提高系统内物质、能量循环再生利用的效能,尽可能降低有害物质的积累和资源过度利用导致的生态破坏,提高系统本身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和自净能力。不仅使系统真正达到高效、稳定、合理、而且环境优美、舒适。

31114社会系统目标城镇结构布局合理,生活环境干净舒适,人口发展速度和经济支持能力相适应,人口、劳力、年龄及职业结构合理;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城乡居民生态意识较强;行政管理部门机构精干,具有灵敏高效的信息反馈途径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

以上是建设规划的基本目标和要求,规划方案必须提出具体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同时给出实现的条件以及为此而必须采取的技术、行政措施,确保目标的实现。

312建设指标

31211生态县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指标,共36项[5]。其中经济发展指标中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进步类指标中的贫困人口比例等5项指标,按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提出不同要求。31212生态市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指标,共28项[5]。其中经济发展指标中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提出不同要求;环境保护类指标中的城市空气质量按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提出不同要求。

31213生态省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指标,共22项[5]。其中经济发展指标中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按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提出不同要求。

313规划目标确定的要求和规划方案的优化31211要求在确定各项发展指标时,应紧密结合当地情况,并参照同级和上一级国民经济计划和规划目标,提出不同阶段的发展指标与中长期规划设想。指标既要先进,又要切实可行,定性定量相结合。对不同层次、不同规划阶段的指标,应提出几种发展方案供选择。

31212不同规划方案的分析评价与优化对已确定的多种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优化与选择,最后确定一种方案。分析评价与选择的依据是:对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充分;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与保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方案的效益状况;指标的先进性和技术的可行性;风险程度。

4编制规划的程序方法手段

411规划编制及审批程序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在报经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即可按下列程序开始编制建设规划。

41111确定任务由环境保护部门会同计划发展部门组成规划编制小组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规划编制。编制人员要明确编制规划的具体要求,包括规划范围、规划时限、规划重点等。41112调查、收集资料规划编制单位应收集编制规划所必需的资料,包括:规划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背景及现状资料,国内外、省内外、市县内外的环境与发展的形势和动态,规划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重要产业部门的发展规划等资料。同时应对生态敏感地区、地方特色地区、需要重点保护的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进行专门的调查和监测。

41113编制规划大纲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并做出预测和评价,为规划的编制、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按附录的有关要求,编制规划大纲。

41114规划大纲的论证规划大纲编制完成后,由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咨询会议征求意见。规划编制单位根据专家意见对规划大纲进行修改后作为规划编制的依据。

41115编制规划按照规划大纲及本导则的要求编制规划。

41116规划评审规划完成后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会议对规划进行论证,生态省建设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环保总局共同组织论

3

第11期卞有生等: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证。规划编制单位根据论证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报批稿。

41117规划的批准、实施规划报批稿送同级人大批准、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由县人大批准、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由市人大批准、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由省人大批准、实施。批准后的规划由政府组织实施,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

412编制规划的方法

规划编制的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两类。传统方法是指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来确定规划方案。最常用的方法有调查研究法、综合平衡法和投入产出法。现代方法通常指的是系统方法。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是一项系统的改造和重新设计的工作。因此规划的编制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现状诊断和功能分析,目的是寻找优势、潜力及存在问题,分析系统的区间差异性和内在的一致性,取得理性认识。为合理、准确地编制规划,确定系统功能目标和最佳方案提供可靠的基础。因此,通常规划的编制均采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即在定性分析、定量计算的基础上,采用系统方法确定规划方案。413编制规划的手段

规划在编制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手段如下:

1)深入调查研究,提交调查报告。

2)编制资源目录,绘制生态图。

3)土地利用与复合生态功能区划。

4)对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和预测。

5)对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和预测。

6)对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和预测。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总体目标,确定具体指标。

5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附图。

511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或规划纲要)要求内容详实、文字简练、层次清楚。基本内容包括以下10个部分。51111总论说明规划任务的由来,规划编制的依据,宏观背景与现实基础,生态县(市、省)建设的目的、意义、规划范围、规划时限等。

51112基本情况介绍规划区域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现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现状。51113现状分析与评价对规划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现状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实现规划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或障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通过以上分析评价,达到下述目的:

1)明确规划区域内各种资源的状况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明确影响规划区域经济、生态、社会持续发展和进步的有利因素、制约(及障碍)因素及相互关系,明确哪些是一般因素,哪些是关键因素。

3)明确规划区域内存在的主要生态经济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进行预测。

51114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是编制规划和实施建设的指针和灵魂,必须明确、准确。指导思想要讲清楚规划建设的理论依据、发展定位、主要战略措施和达到的最终目标。

基本原则要概述清楚规划编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出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是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思想。

51115规划目标规划目标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明确、具体,既具有现实性,又具前瞻性。

规划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建设指标。总体目标要给出总的发展目标和总要求;建设指标要根据国家环保总局5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6(环发[2003]91号)确定分阶段目标并分项列出具体要求和目标。

在确定各项指标时,紧密结合当地的情况,指标既要先进,又要切实可行,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指标,应提出几种方案供选择。

51116复合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是确定规划区域建设总体布局的依据。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结合土地利用与行政区划现状,考虑未来发展需要,将规划区分为若干个功能区。规划地域范围大的,如生态省、生态市,则应按二级结构分为若干个功能区和功能亚区。

除以行政区划分区外,大的如生态省,也可以按流域分区。

分区原则:生态完整性原则;非均衡发展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尽可能与行政区划一致的原则。

4中国工程科学第6卷

划分方法:复合生态功能区划采用数学方法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生态景观背景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划分区域的总特征,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提出反映生态经济关系综合信息的某种共性和不同单元存在的差异,依据相同类型在空间上的连续分布,组成特征鲜明的生态功能区。

规划时要写清楚每个功能区的面积、人口、所辖行政区域,功能区的基本特征、发展方向,建设目标等。

51117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优化系统结构确保生态安全三个大的方面。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重点。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由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三部分组成:生态经济建设的重点体现为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产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包括资源保护、污染防治及生态恢复、保护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与发扬和生态文化建设两部分。

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利用的审计与调整,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建设,使生态系统原有的功能不断恢复和增强。

生态安全的重点在城市,建设的目的在于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和编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行动预案,确保生态环境安全。51118重点建设工程根据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步骤,确定若干项大型重点建设工程,详细介绍每项工程的意义、位置、建设内容、建设周期、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承担单位。在文字叙述后,汇总列表说明。51119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1)经费概算。按照国家关于工程、管理经费概算方法,编制按照规划要求,实现规划目标所有工程建设和管理项目的经费概算。编制规划时,经费概算包括部门建设经费和总体经费两部分,并列表说明。

经费来源渠道包括:上级政府财政拨款;专项建设经费,如水利、交通、能源、造林、绿化等各项经费;市场融资;外来投资;自筹;其他来源。

2)效益分析。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是一个开放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建设之目的不仅要使系统结构合理,而且要功能健全、稳定、高效,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效益同步提高。

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分析的主要内容有:系统结构、产业布局是否合理,物质、能量的利用水平及生产发展水平,系统价值产投比,总产值,总利润,各产业值百分比,人均产值,劳均产值,人均收入等。

生态效益。分析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光能利用率,能量利用率,能量产投比,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渠道是否畅通,循环利用效率的高低,人工辅助能产投比分析,系统绿色植被覆盖率及对环境污染降解的自净能力,防御自然灾害能力,环境优美舒适度等。

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的评价,主要看规划后的系统建设,是否有利于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和人员素质的提高,生态意识是否增强,是否有利于系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否具有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和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

511110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组织、政策、技术、资金筹措、管理等方面的措施。措施要明确、可操作性强。

512规划附图

51211生态环境现状图图中应反映出规划区地理位置、规划区范围、主要道路、主要水系、河流与湖泊、土地利用、绿化、水土流失情况等信息。

51212主要污染源分布与环境监测点(断面)位置图图中应标明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污染源的位置以及环境监测点、生态监测站等的分布。51213复合生态功能区划图图中应明确表示生态功能分区情况,包括需要重点保护的目标、环境敏感区(点)、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点绿化区(带)等。

51214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图图中应包括重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分布情况,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集中供热、有机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等方面的信息。

51215人居环境建设、景观建设方案图图中应包括人居环境建设、景观建设项目(包括重点旅游景点)分布等方面的信息。

51216建设成效图规划区域内重点景观及反映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成效的图片(照片)若干。

5

第11期卞有生等: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6编制规划应注意的事项

1)抓住关键问题,不要面面俱到。所谓关键问题,即围绕着发展经济,保证区域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达到规划要求目标这个核心,抓住那些能引起纵向和横向连锁反应的重点问题。

2)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总体规划、分行业部门规划都要求从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做好对历史、现状诊断,排出重点问题,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潜在优势。同时要对原有的长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阶段生产发展计划、上级部门有关规划或其他规划认真研究,紧密结合。

3)协调好部门规划与总体规划及各部门规划间的关系。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规划是一项内容新、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定性定向,又要定量定位;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系统全面地调查分析。要求在规划过程中紧密结合实际,既注意上下联系,又注意横向交叉。编制规划过程中,一定注意协调好各部门规划之间关系以及部门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卞有生.中国农业生态工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

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31~156

[2]卞有生,金冬霞,邵迎辉.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

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118~127

[3]卞有生,何富荣.大型农业生态工程)))胜利油田

生态农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85~143

[4]杨朝飞,卞有生,王家骥,等.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

规划编制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2000.41~63

[5]卞有生,何军.生态省、生态市及生态县标准研究

[J].中国工程科学,2003(11):18~24

附: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大纲

前言

第一章总论

一、生态县(市、省)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二、生态县(市、省)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三、生态县(市、省)的内涵

四、生态县(市、省)建设规划的编制

(一)规划编制的依据

(二)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三)规划编制程序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状况

二、社会经济状况

三、生态经济现状分析评价

第三章生态县(市、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整体协调目标

经济系统目标

环境系统目标

社会系统目标

(二)建设目标

按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5生态县(市、省)建设指标(试行)6(环发[2003]91号

文)逐项研究确定建设目标。

第四章复合生态系统功能区划及功能分析

一、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二、生态功能区划及空间框架(结构分析)

(一)功能区的生态经济评价

(二)功能区的景观生态评价

(三)功能区的特点、发展方向与建设控制指标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

四、典型功能区介绍与评价

第五章生态县(市、省)建设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

一、生态经济建设

(一)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三)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建设

生态农业及绿色、有机食品生产

生态林业建设

生态工业、清洁生产与园区经济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现代服务业及生态旅游

其他产业

二、生态环境建设

(一)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三)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四)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五)景观环境建设(城镇景观建设与农村环境综合

整治)

6中国工程科学第6卷

(六)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三、生态社会建设

(一)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城市生态安全建设(四)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现代化(五)绿化、美化、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四、生态文化建设

(一)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培育地方特色生态文化

(四)强化体制文化建设,提高管理、决策水平(五)实施/科教兴国0战略,加速人力资本开发建

设,提高科技水平

(六)加强卫生保健,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控制人口

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七)强化法制、道德教育,提高精神文明水平(八)消费模式(提倡绿色消费)与物态文化建设第六章 重点建设工程

按领域、行业、产业分类,提出各重点建设工程,内容包括:

工程名称建设位置、期限建设内容负责单位分年度建设内容

效益分析投资概算

第七章 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一、投资经费概算

部门经费总体经费二、经费来源分析三、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二)环境效益(三)社会效益四、风险分析

第八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一、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二、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三、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四、人才与技术保障五、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第九章 生态县(市、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一、正确的技术政策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提高人口素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四、合理利用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五、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现代化

六、强化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创建最佳人居环境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Establishment Regulations of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Eco -county,Eco -city and Eco -province

Bian Yousheng 1,He Jun 2,Zhang Wenguo 2

(1.Beij ing Municipal Research Institute o f Envir onmental Protection,Beij ing 100037,China;

2.S tate Env ironmental Pr otection A dministr ation ,Beij ing 100035,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study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regulations is to instruct and standardiz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eco -county,eco -city and eco -province.The regulations definitely point

out that the essential of eco -county,eco -city and eco -province construction is the capacity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 he main content includes four aspects:eco -economy,eco -environment,eco -society and eco -culture.Based on expatiating the meaning,significance and requirement of construction planning,the regulations put forw ard the contents of planning and the procedure,m ethod,means and approval procedure of planning establishment.T he regulations can be applied to instruc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eco -county,eco -municipality and eco -province in China.Also the regulations can provide help for censoring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for exam ining and assessing construction efficiency.[Key words] eco -province;eco -city;eco -county;planning ;regulations

7第11期卞有生等: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关于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

关于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8-08-27T17:21:21.6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9期作者:陈善婷 [导读] 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涵很广,它与绿色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城市这些发展模式联系紧密。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伊宁 835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周围环境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对象。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同步进行。在环境保护理念日渐强烈的今天,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要求和发展方向。文章围绕关于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一、生态城市的特征 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涵很广,它与绿色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城市这些发展模式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一定区别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它具有以上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些特征,但是以上各种发展模式都不足以表现生态城市发展的全部特征。具体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生态城市应当使城市的发展与自然和谐 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使人和自然都能够和谐发展,使人的生活能够与自然联系更加紧密,城市的发展中应当有更多的自然因素,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系统中的转化二氧化碳功能、多种生物之间共生共赢、优化改善水资源环境功能、适度自动调节容量功能和生态风尚功能。在环境的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不影响经济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良性发展。使生态城市的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良好,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能使人文气息浓厚,使这两者之间互惠互利,充满活力地共同互相促进发展。 1.2生态城市的发展是可持续而又高效的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但是生态城市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城市的发展不能只注意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还应当在注意资源和能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注意更多的使用可再生资源,加强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能力,注意保护自然界中的自我循环系统和物种生态多样性,使人类活动科学合理的使用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能够使子孙后代也能够有一个满足其发展需求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环境,而不是只顾眼前的欲望需求而不顾后果的满足一时的繁荣而造成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损害的后果。 1.3生态城市系统应当达到整体协调 生态城市的发展并不能只追求环境或者是经济的单一保护或发展,应当是使经济、社会与环境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考量效益,在整体协调的视角下处理经济发展、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是一个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整体,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地域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支持,所以应当运用整体系统的生态理念来指导发展符合这个地区特点及本地人类特点的城市,从而使这个城市的发展能够与这里的人口、物质、资源和文化良好的联系起来,使城市能够真正的实现生态型发展。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 2.1自然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生态环境是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对自然生态基础进行充分利用,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现象。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要对其进行保护,避免对城市原有生态自然环境产生破坏,然后根据区域性特征,对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 同时,也要改善和管理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借助生态学原理和设计原理,合理改造原始生态环境,更好的将其应用到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并提升其生态价值,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以西北为例,牧草充足,可以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对其进行应用,既能够优化该地区生态环境,又能够对人们的居住环境进行充分绿化。 2.2人口容量规划设计 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大量资源和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建设规模逐渐增加,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城市用地、能源使用以及城市用水压力越来越大,对于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城市人口容量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借鉴国内外先验经验,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城市空间布局、交通体系以及基础设施等对产业以及人口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合理规划土地分配方式、交通发展模式以及城市布局,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2.3生态建筑规划设计 生态建筑注重自然能源的高效利用,生态建筑技术也追求高效、环保、无污染的能源利用技术,从而创造出舒适的、和谐的、与自然共存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不仅与环境相融合,而且主动的利用生态环境与气候效应带来的有利条件,充分使用自然环境及气候所适合的适宜技术改善生态建筑的舒适度及减少对于资源的浪费及提高对于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所以在生态建筑规划设计时,一方面为城市原有地区改造建设及城市向周边延伸建设。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发展利用生态建筑技术,将有效改善城市建设与土地资源紧张关系、城市水资源循环及城市建设及改造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在城市原有城区改造方面,根据建筑特点,探索和引进合理的绿色建筑改造技术加快现有城区建筑的节能改造,并且在城市建筑拆除过程中,推广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回收技术和设备。在新城区的建设中,以公共建筑及公益建筑为突破口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在新城市建筑中推广利用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并且在新城区建设中注意排水管道的设计建造,在城市建筑中加强节水及用水设施的普及,提高城市水资源流通及利用率。 2.4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积极推广使用清洁型的公共客车、出租汽车,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提高新能源公共汽车的数量及普及率和传统燃油公共汽车的替换速度。在良好的基础上发展智能交通,利用当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系统中人、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之间的有机联系,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真正意义上提高公交的吸引力,促进公交的发展,并且注重自行车及人行的设施、站点及道路规划设计。在新城区的建设中,加强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联系,引入TOD等绿色交通理念,合理配置土地及城市功能,以减少城市内部的长途交通,形成以交通节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特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与传统规划思维的不同点: (1)以人为本;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基础; (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有什么异同?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检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则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的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或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1 / 15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体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3)是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4)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报批?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 (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2)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3)项目区概况; (4)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 (5)技术支持; (6)项目实施; (7)项目组织管理;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 / 15

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

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2009-2020) 松阳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八月

《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 责任表 编制单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编制协作单位:松阳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负责人:王飞儿 参加人员:李文红杨晓春金婧靓 叶根基田平戴露莹 阙勇东边金云占夏欢 杨佳王利军 审核:赵云升王飞儿 审定:周才用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 规划修编背景 (1) 1.2 规划编制依据 (1) 1.3 规划指导思想 (2) 1.4 规划原则 (3) 1.5 规划范围与期限 (3) 第二章规划区域现状 (5) 2.1 自然环境概况 (5) 2.2 社会经济概况 (6) 2.3 生态资源概况 (8) 2.4环境质量 (10) 第三章生态县建设回顾 (12) 3.1 生态县建设工作及成效 (12) 3.2 生态县建设指标完成情况 (16) 3.3生态县建设主要困难及问题 (17) 第四章规划目标和建设指标体系 (20) 4.1 规划总体目标 (20) 4.2 规划阶段目标 (20) 4.3 规划指标体系 (21) 4.4 生态县建设可达性分析 (22) 第五章生态功能区划 (28) 5.1 生态功能区划 (28) 5.2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29) 5.3 生态建设区域导向及要求 (31) 第六章生态县建设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38) 6.1 构建高效低碳的生态产业 (38) 6.2 建设安全洁净的生态屏障 (50)

6.3 构筑和谐宜居的生态人居 (66) 6.4 培育文明进步的生态文化 (77) 第七章重点工程及效益分析 (83) 7.1 重点工程 (83) 7.2 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84) 第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89) 8.1 政策法规保障 (89) 8.2 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 (90) 8.3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92) 8.4 实施手段与技术保障 (93) 附表松阳县重点工程及责任分解表 (97)

吴爱武在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吴爱武在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7月4日) 同志们: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署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各级各有关部门做好生态县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我县生态县建设步伐,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刚才,爱龙同志通报了我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县工作进展情况,王斌同志宣读了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一会儿,长安大学专家组还要对业务干部进行培训。下面,我讲三点意见,请同志们一并抓好落实。 一、充分认识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 生态县建设是洛南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倾力打造生态旅游基地的重大举措,也是我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县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十二五”时期,推进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实现“一市三基五业”宏伟目标,既要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发展路子,又要进一步凸显我县生态优势,提升对外形象,增强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县投资,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展生态县建设,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对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不断优化我县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推动突破发展。作为这项工程的蓝图和纲领,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镇、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协作,集思广益,精心编制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态县建设规划,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抢占先机、赢得机遇,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本科专业 本科班级 姓名 评分 指导老师(签名) 20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

1)所选课题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生态产业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 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 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 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 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但总的来说,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 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 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总的来说, 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 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 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不论规划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 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即干预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下, 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 的人类活动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着人类活动 的生态极限, 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某些行为, 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更是严格,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地、主抓手。这是因为:从国内城市化进程看,未来社会必将发展为城市社会,而生态城市可以比农村更好地结合自然、社会与文化要素形成一种更容易传承和发展的文明形式。从国际趋势看,联合国发表的一系列环境报告更加明确地关注城市、生态与人类福祉间的相互关联,造成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成为问题解决重点,生态城市将是世界潮流所趋。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关键技术; 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的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本文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入手展开论述,结合国外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生态城市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获得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1. 总则 1.1 任务的由来 1.2 规划编制的范围(行政辖区) 1.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4 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家和地方环境、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 (2)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3)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 (5)相关生态省建设规划 2. 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 2.1 自然地理状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生态环境现状 2.4 主要资源状况 2.5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 2.6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对比《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3.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以人为本,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

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2)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3)量力而行的原则。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通过规划编制,选择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4)便于操作的原则。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规划目标与措施应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 3.2规划时限 以规划的前一年为基准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应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或中长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 3.3规划目标 3.3.1 总体目标 对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预期目标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描述,以充分展示规划远景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可按规划的不同时限确定总体目标。 各地根据实际,生态县创建一般以5-10年为期,生态市创建一般以5-15年为期。 已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地区,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目标、任务,要与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相衔接。 3.3.2具体建设指标 具体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参见《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对指标进行补充。指标的确定应与不同规划期的目标相一致,并便于阶段工作考核。 3.3.3规划指标体系 列表表述生态县、生态市规划建设时段和指标值。 3.3.4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4. 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省域生态功能区划制订) 4.1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4.1.1 生态功能区的基本概况 4.1.2 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服务重要性评价,以及主导功能定位 4.1.3 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 4.2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 重点说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阐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明确禁止、限制和鼓励、倡导发展的产业方向及建议。

六安市十三五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六安市“十三五”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六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 年 3 月


第一节 规划依据 按照市委、 市政府提出的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 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 国家、省、市关于“十三五”规划的相关精神,结合我市工业 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主要依据如下:b5E2RGbCAP 1.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 2.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3. 国 家 《 高 端 装 备 制 造 业 “ 十 二 五 ” 发 展 规 划 (2011-2015)》 4. 国 家 《 “ 十 二 五 ”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规 划 (2011-2015)》 5.《中国制造 2025》 6.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
1 / 33

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 指导意见 9.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 意见 10.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5-2020) 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2011 1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 见 13. 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 意见 14.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1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 16.《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2020)》 17.安徽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 18.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19.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转型升 级的实施意见 2015 21.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 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 22.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2 / 33

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0.doc

浙江省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道路勘测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240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评价汽车动力性能好坏的指标有( ) A.汽车的最高速度和最小稳定速度 B.汽车的行驶状态和行驶速度 C.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和横向稳定性 D.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制动性能 2.在题图汽车一个排档的动力特性图中,下列哪个速度是汽车稳定运动的临界速度?( ) A.V1 B.V K C.V2 D.V max 3.下列哪个指标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 A.基本通行能力 B.可能通行能力 C.设计通行能力 D.服务交通量 4.某微丘区一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V=100km/h,μ=0.04,i=2%,则计算得到圆曲线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 ) A.3937m B.1312m C.2564m D.4529m 5.两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宜为大于或等于_______的计算行车速度值。( ) A.2倍 B.3倍 C.4倍 D.6倍 6.当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时,竖曲线最小长度为_______m。( )

A.40 B.50 C.60 D.70 7.在计算行车速度较大的高等级公路上,因车速较快,_______的行程已能满足行车操作需要及最小坡长的设置要求。( ) A.3s B.6s C.9s D.15s 8.为了行车的安全和舒适,一般应采用极限最小半径的_______倍数值作为条文中规定的一般最小半径值。( ) A.4~5 B.3~4 C.2~3 D.1.50~2.0 9.公路路基宽度一般为_______与_______之和。( ) A.行车宽度、路面宽度 B.行车宽度、中间带宽度 C.路面宽度、中间带宽度 D.行车宽度、路肩宽度 10.下列不属于纵断面设计的控制指标的是( ) A.最大最小纵坡 B.平均纵坡 C.最大最短坡长 D.坡度角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横向力系数μ值的选用需考虑到以下哪两个因素?( ) A.汽车的行驶速度 B.汽车的制动距离 C.汽车燃料与轮胎的消耗 D.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12.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容易出现的两种不稳定的危险是( ) A.向外滑移 B.向外倾覆 C.纵向倾覆 D.纵向倒溜 13.超高坡度的设置与什么因素有关?( ) A.计算行车速度和圆曲线半径 B.计算行车速度与竖曲线半径 C.路面最大横坡与圆曲线半径 D.路面类型与自然条件 E.公路等级与自然条件 14.对于线形组合形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 A.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也是直线,具有较好的视距条件,行车条件较好 B.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凹形竖曲线,可能会出现“暗凹”等不良视觉现象 C.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直线,设计时需要检查合成坡度是否超限 D.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凹形竖曲线,线形效果视平纵面线形几何要素设计而定 E.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凸形竖曲线,视觉舒顺、视线诱引良好 15.路线纵断面计算机辅助设计有以下哪两种方法?( ) A.传统方法 B.人工定坡法 C.交互式设计方法 D.数字模拟法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

目录 1 总论 (1) 1.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1.1.1 指导思想 (1) 1.1.2 基本原则 (1) 1.2 规划编制的依据 (1) 1.3 规划范围 (2) 1.4 规划年限 (2) 2 现状分析与评价 (2) 2.1 基本情况 (2)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 2.1.2 经济发展现状 (2) 2.1.3 社会发展现状 (3) 2.2 资源与环境质量 (4) 2.2.1 资源利用情况与支撑能力分析 (4) 2.2.2 环境质量现状 (6) 2.3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7) 2.3.1 水土流失 (7) 2.3.2 自然灾害 (7) 2.3.3 水环境污染严重 (7) 2.3.4 固体废物污染 (8) 2.3.5 海洋生态系统衰退 (8) 2.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8) 2.4.1 有利条件 (8) 2.4.2 制约因素 (10) 3 生态县建设规划目标 (11) 3.1 总体目标 (11) 3.2 阶段目标 (11) 3.3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体系 (12) 3.4 生态县建设的指标可达性分析 (14) 4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 (15) 4.1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5) 4.2 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分方案 (16)

4.3 生态建设功能区分析 (16) 4.3.1 西北水源生态保护区 (16) 4.3.2 东北城镇生态协调区 (17) 4.3.3 西南矿山生态恢复区 (17) 4.3.4 东南农林生态发展区 (17) 4.3.5 东部海岸带与岛屿生态建设区 (18) 5 生态县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19) 5.1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19) 5.1.1 建设目标 (19) 5.1.2 培育苍南特色的生态产业带 (19) 5.1.3 生态工业建设 (21) 5.1.4 生态农业建设 (24) 5.1.5 生态型第三产业建设 (26) 5.2 城乡生态人居建设 (28) 5.2.1 建设目标 (28) 5.2.2 城镇人居环境建设 (29) 5.2.3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31) 5.2.4 城乡统筹发展 (32) 5.3 资源和环境保障体系建设 (34) 5.3.1 资源可持续利用 (34) 5.3.2 生物多样性保护 (39) 5.3.3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40) 5.3.4 生态环境修复 (40) 5.3.5 城乡生态安全 (41) 5.4 生态文化建设 (43) 5.4.1 建设目标 (43) 5.4.2 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 (43) 5.4.3 现代生态文化建设 (43) 6 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 (45) 6.1 苍南生态县建设近中期重点工程项目汇总表 (45) 6.2 重点工程经费概算 (48) 6.2.1 经费概算 (48) 6.2.2 经费来源 (48)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初稿二-征求意见稿)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初稿)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生态文明是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生态强省作为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池州发展的重大决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 第一节优势条件 多年来,我县一直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先后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安徽省科学发展县”、“全国绿化先进县”等称号,为加快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4.6:45.2:30.2。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工业强县步伐加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7 亿元。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972元和6947元。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城乡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事业、残疾人事业、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3.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安庆长江大桥、铜九铁路、沿江高速、济广高速建成通车,望东大桥开工建设,铁路、公路、水运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东至已成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的节点区域,具有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 4.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东至是首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试点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8.7%。境内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风景胜地历山、森林公园天台山、文化古镇东流镇、皖南山区最大的东坞山瀑布群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5.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建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4个,建成国家绿色食品(稻谷)标准化原料基地、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县、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3个农产品获“三品”认证。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香隅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场投入使用。农村建成“三池一改”沼气池 1.45万口,沼气服务网点115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实施节能降耗工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最新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2008-01-15 如有疑问请访问: https://www.360docs.net/doc/db9141340.html,/natu/stxhq/ghyzb/200801/t20080115_116249.htm 一、生态县(含县级市)建设指标 1、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县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 2、建设指标

二、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建设指标

1、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市80%的县(含县级市)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并获命名。 2、建设指标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上海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范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上海崇明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文如下: 生态环境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基本条件,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得基础。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得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得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就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实施这项跨世纪得宏伟工程,既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得伟大壮举,也就是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得实际行动与对世界文明作出得重要贡献。为此,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得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得实际出发,本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得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 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得经验。特别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与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得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得发展阶段。40多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万平方公里,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067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425万公顷,飞播造林2533万公顷,封山育林34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三点九二(按郁闭度大于0、3计算,如按国际通行得郁闭度大于0、2计算,相当于百分之十五点二五)。建成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与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人工种草与改良草地保留面积1482万公顷。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得各种努力正在并将继续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得影响。但就是,应当清醒地瞧到,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得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得百分之三十八。近年来,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呈加剧得趋势,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得速度扩展。 ——大面积得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得损失。 ——草地退化、沙化与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得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得速度增加。一些地区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开垦草原,加剧土地得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得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得平均水平。 日益恶化得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与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一就是加剧贫困程度。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得地区。恶劣得生态环境就是当地群众贫困得主要根源。二就是加剧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压力。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将严重影响我国得可持续发展。三就是加剧自然灾害得发生。由于降雨量减少与水土流失等原因,黄河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加之超量用水,断流时间越来越长,长此下去,黄河有可能成为间歇性河流;

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

生态市建设指标(新) 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指标体系 一、定义 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生态市是地市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 生态市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二、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市80%的县(含县级市)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并获命名。 三、建设指标

四、指标解释 第一部分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指标解释: 按照《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环办〔2004〕109号),组织编制或修订完成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有关专家论证后,由当地政府提请同级人大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 规划文本和批准实施的文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规划应实施2年以上。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制订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政策措施;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主要工业污染源达标率100%,小造纸、小化工、小制革、小印染、小酿造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全部关停。 数据来源:当地政府或各有关部门的文件、实施计划。 2、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指标解释: 设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将环境保护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成立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评优创先活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数据来源:当地政府或各有关部门的文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指标解释: 按照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各乡镇各部门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六安总规产业布局

第一条经济发展战略 坚持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强化合肥经济圈副中心经济职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工业园区建设,充分考虑工业园区用地预留配置;依托六安优势资源,加大对农业产品深加工,新型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的培育和扶持,着力打造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乃至长三角经济区的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供应基地,能源输出基地,人力资源输出基地,原生态休闲度假及红色旅游等六大基地。第二条重点城镇发展指引 (1)六安中心城区 发展定位:六安城区是南京-武汉两大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安徽省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产业链承接基地,具有滨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城镇规模:城镇人口规模为2015年68万人,2020年80万人,2030年1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15年68平方公里,2020年80平方公里,2030年120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中心城区第二产业重点发展综合加工业,成为安徽省重要的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之一;第三产业重点壮大商贸流通业,强化科技教育、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和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 (2)霍邱城关镇: 发展定位:霍邱城关镇是霍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铁矿经济区的服务中心,市域六大城镇集聚区中霍邱城关镇—霍邱钢城集聚区的核心之一。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35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5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霍邱城关镇应强化其在市域西北部的核心功能,依托铁矿经济区,大力发展对铁矿经济区的服务功能和商贸流通功能。 (3)寿春镇: 发展定位:寿春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域六大城镇集聚区中寿春-正阳关集聚区的核心。 城镇规模: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35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5平方公里。 发展指引:寿春镇应强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在第二产业方面,寿春镇应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积极发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建材、新能源利用、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在第三产业方面,寿春镇应依托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新型服务业,以打造旅游休闲基地为目标,走资源整合、发挥优势的旅游发展道路。 (4)叶集镇: 发展定位:叶集镇是叶集改革试验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徽省西部门户,以市场为先导的312国道与宁西铁路线上重要工贸城镇,是市域六大城镇集聚区中金寨-叶集-姚李集聚区的核心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