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文史哲知识点

中传文史哲知识点

一、文史哲考什么?

文史哲考试是参加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专业校考初试。每一个报考中传的艺考生都需要参加。

考试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和哲学三大科目,一般我们称为“中传文史哲考试”。

二、文史哲题型分值解析

2022年文史哲的题型都是单选题,共65题。满分100分。文学50分、历史30分、哲学20分。

文学32道

历史20道

哲学13道

三、文史哲考试形式

2022报名时间21年11.30--12.13

2022考试时间21年12.30 18:30--20:40

基本上都是每年的12月底左右考试。2023年文史哲考试也是如此。预估2023年文史哲将会继续沿用线上的形式。

四、文史哲考察范围、重点

老师根据近两年的文史哲考题,给大家做了一个分析。大家可以结合老师的分析来备考。

1、文学:考试趋势、重点

透过近两年的真题来看,中国传媒大学文史哲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为主,同时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文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

作品细节考察:

在考查内容上,古代文学部分近两年来逐渐加大了对于作品细节的考查。例如,连续两年考到了《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细节。现当代文学在2021年才进入初试考查范围内,以知识点记忆掌握为主。

抽象知识点考察:

其次,考题也越来越多地以抽象知识点的形式出现,即不再过多地考查具体的某一位诗人或某一篇作品,而是注重综合性抽象知识点。

划重点:

(1)根据对往年古代文学真题的分析与总结,《诗经》《离骚》《古诗十九首》这三部作品仍是重点,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也仍然是需要多加关注的重点诗人。此外应关注还未出现在考题中的重要诗人,如曹操、韩愈、白居易、李清照、陆游等。

连续两年考查明清小说的细节,无疑释放了一种信号,因此要对四大名著加强学习,如《儒林外史》及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等也应多加了解。

(2)在2021及2022年的现当代文学真题中,连续两年出现的考点有鲁迅、莫言、影视文学、《边城》、《雷雨》、《平凡的世界》。不仅要了解鲁迅相关的基本知识,对于他的重点篇目也要有一定了解和阅读量。

此外,茅盾、巴金、曹禺、张爱玲需要掌握他们的主要风格和主要作品,熟悉主要人物及情节。

(3)当代文学中,汪曾祺、贾平凹是学习重点,可以多加关注。

2、历史:考试趋势、重点

历史所考查的内容仅次于文学。考查的内容与高中所学历史不同的地方在于,中传教材又额外加入了对外交流的部分。仅凭高中所学的历史不足以完全应对。

近几年,中传的历史考查变得更加细化、加深。不仅考查考系统运用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且也考查考生的试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近代史所占比重上升:

考查的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考点越来越细。2019年和2020年的真题主要集中在古代史部分,范围相对狭窄;而从2021年开始,近代史所占比重上升,会考一些比较细节地方。

重点重复出现:

不会回避热点,很多考点会重复出现。像宋代经济发展、明清君主集权强化等知识点是科目中的重点,这些考点会在真题中反复出现,反复考到。

题干出现长、难句:

题干不再是简单句子,题干变长、变多,并且出现图表、图文等,更注重考查考生对题干的阅读理解,以及与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3、哲学:考试趋势、重点

高中政治课本中涉及的哲学部分实际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中传的哲学科目则是由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和近代哲学两部分内容组成。

虽然在文史哲三科中,哲学的分值是占比最少的,但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内容不少考生在之前都没有接触,因此这部分想要得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考察不断细化:

2023年的真题大概率还会延续22、21年的模式,难度只会只升不降,并朝不断细化、拓展的方向发展。

结合不同学派综合考察:

而且在考查的范围上,也更加会分布合理,不在局限于某个时期或某个学派,可能会有更多哲学家思想出现,可能会结合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来进行综合考察。

五、文史哲备考建议

上文老师给出了详细的文史哲考察重点,但文史哲考察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数据统计:文史哲官方书目厚度达10厘米;每年初试通过率仅有50%;此刻距离考试仅剩3个半月时间……

中传文史哲知识点

中传文史哲知识点 一、文史哲考什么? 文史哲考试是参加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专业校考初试。每一个报考中传的艺考生都需要参加。 考试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和哲学三大科目,一般我们称为“中传文史哲考试”。 二、文史哲题型分值解析 2022年文史哲的题型都是单选题,共65题。满分100分。文学50分、历史30分、哲学20分。 文学32道 历史20道 哲学13道 三、文史哲考试形式 2022报名时间21年11.30--12.13 2022考试时间21年12.30 18:30--20:40

基本上都是每年的12月底左右考试。2023年文史哲考试也是如此。预估2023年文史哲将会继续沿用线上的形式。 四、文史哲考察范围、重点 老师根据近两年的文史哲考题,给大家做了一个分析。大家可以结合老师的分析来备考。 1、文学:考试趋势、重点 透过近两年的真题来看,中国传媒大学文史哲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为主,同时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文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 作品细节考察: 在考查内容上,古代文学部分近两年来逐渐加大了对于作品细节的考查。例如,连续两年考到了《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细节。现当代文学在2021年才进入初试考查范围内,以知识点记忆掌握为主。 抽象知识点考察: 其次,考题也越来越多地以抽象知识点的形式出现,即不再过多地考查具体的某一位诗人或某一篇作品,而是注重综合性抽象知识点。 划重点:

(1)根据对往年古代文学真题的分析与总结,《诗经》《离骚》《古诗十九首》这三部作品仍是重点,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也仍然是需要多加关注的重点诗人。此外应关注还未出现在考题中的重要诗人,如曹操、韩愈、白居易、李清照、陆游等。 连续两年考查明清小说的细节,无疑释放了一种信号,因此要对四大名著加强学习,如《儒林外史》及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等也应多加了解。 (2)在2021及2022年的现当代文学真题中,连续两年出现的考点有鲁迅、莫言、影视文学、《边城》、《雷雨》、《平凡的世界》。不仅要了解鲁迅相关的基本知识,对于他的重点篇目也要有一定了解和阅读量。 此外,茅盾、巴金、曹禺、张爱玲需要掌握他们的主要风格和主要作品,熟悉主要人物及情节。 (3)当代文学中,汪曾祺、贾平凹是学习重点,可以多加关注。 2、历史:考试趋势、重点 历史所考查的内容仅次于文学。考查的内容与高中所学历史不同的地方在于,中传教材又额外加入了对外交流的部分。仅凭高中所学的历史不足以完全应对。

中传文史哲参考书

中传文史哲参考书 在文史哲这个广阔的领域中,有许多经典的参考书籍可以供我们学习和研究。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中传文史哲参考书,并就每本书的价值和特点进行分析。 1.《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撰写的一部中国历史纪事编年体通史。它涵盖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并且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参考书之一。《资治通鉴》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它以客观、概括的方式叙述了各个朝代的政治事件和社会变迁,给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机会。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记录,记录了他们的思想和道德原则。这本书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并侧重于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准则。《论语》有助于培养个人品德和修养,并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以指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决策。

3.《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描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和生活之道。《道德经》讨论了天地、道德、政治和个人修养等领域的问题,主张尊重自然和谦逊为道德的基础。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且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和谐、平衡的生活方式。 4.《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写的一部社会科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文本之一。这本书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本质、发展和矛盾,揭示了剥削制度的存在和工人阶级的解放。《资本论》是对经济学、哲学、历史和政治学等多个领域的影响极大。它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经济体系的运行方式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5.《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胡适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对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胡适以独特的文风和思维方式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他指出了传统观念对社会和个

中传文史哲教学

中传文史哲教学 中传文史哲教学是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部的核心学科之一,涵盖了文学、历史和哲学三个学科领域。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传媒人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式。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介绍中传文史哲教学。 中传文史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通过文学、历史和哲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掌握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教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解读、历史事件的回顾与思考、哲学思想的探索与思辨。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学生可以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事件的影响;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传文史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等。通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引导和思维的培养,避免简单的知识灌输和死记硬背。 中传文史哲教学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传统

的考试评价方式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因此,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和论文评价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中传文史哲教学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媒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过中传文史哲教学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中传文史哲教学也是传媒大学人文学部的重要特色和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机会。 中传文史哲教学是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部的核心学科之一,通过文学、历史和哲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和论文评价等。中传文史哲教学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媒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过中传文史哲教学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中传文史哲真题答案解析

中传文史哲真题答案解析 的答案解析 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中传)的文史哲专业真题备受 考生关注。这些真题以其深度和广度,对考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全方 位的考察。本文将对的答案进行解析,并探讨其中的一些思考。 一、文题答案解析 文题在中传文史哲专业真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考察了考 生对于文献及文化的理解能力,也验证了学生扎实的历史和哲学知识。例如,一道文题题目如下:《齐梁群像》是中国古代杂剧的杰作,请 简要分析该剧的主要表现手法与思想内涵,并谈谈对中国古代杂剧的 认识。 对于这样的题目,考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分析《齐梁群像》的剧本结构、人物形象、表演手法等方面来进行回答。同时,还 需要对中国古代杂剧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考生可以从元 明时期的杂剧创作与演出形式入手,探讨其在社会变迁与文化交流中 发挥的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和形象阐述,考生可以展现出自己对于中 国古代杂剧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二、史题答案解析 史题是历史专业考生必须面对的考题之一。中的史题通常涵盖了 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对考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提出了考验。一 道典型的史题如下:简述中国唐朝的政治体制,并分析朝廷和地方政 府在唐朝政治中的相互关系。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对于唐朝的政治组织有所了解,并能够分析朝 廷和地方政府的相互作用。考生可以简要叙述唐朝的政治组织形式, 例如定省制、州县制、县官制等,同时结合唐朝历史时期的特点,分 析朝廷与地方政府在政治决策、官员选拔、税收管理等方面的关系。 通过详细论述,考生可以展示自己对于唐朝政治体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哲题答案解析 哲学题目在中往往是较为抽象且综合性较强的。它涉及到对于哲 学思想体系和方法论的理解与应用,对考生的哲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 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例如,一道经典的哲学题目如下:欧拉引言道:“哲学是一个研究人类幸福的学科”。请结合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哲学 思想,论述人类幸福的本质与实现途径。 对于这道题目,考生需要展示对于哲学思想史和现代哲学的广泛 了解,并结合具体的哲学理论来分析人类幸福的本质和实现途径。可 以从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寻找人类幸福的内在价 值观和哲学智慧,并结合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类权利、人文主义等概念,探讨现代社会对于人类幸福的追求和实现。通过综合使用不同的 哲学思想,考生可以展示出自己对于人类幸福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综上所述,中传文史哲专业真题的答案解析是一个对于知识面广 度和深度的检验。考生需要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全面的思考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对于真题中的考点进行针对性的准备。通过多种方 法的综合运用,如具体事例的引用、哲学思维的运用等,考生可以给 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答案。然而,真题解析只是开启自己学习与思考 的一扇门,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进步,成为真正的传媒人。

中传考研文史哲真题

中传考研文史哲真题 中传考研文史哲真题是考生备战考研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它不仅能够帮助考 生熟悉考试内容和形式,还能够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路。在备考过程中,合理利用中传考研文史哲真题对于提高备考效果和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 首先,中传考研文史哲真题能够帮助考生了解考试内容和形式。通过仔细研究 真题,考生可以了解到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例如,通过分析历年真题,考生可以了解到考试对于某些重要概念或者学术观点 的要求,从而在备考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此外,了解考试形 式也是备考的重要一环。通过研究真题,考生可以了解到考试的题型、分值分 布以及答题要求,从而在备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训练。 其次,中传考研文史哲真题能够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路。在备考过程中,考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点,还需要培养一种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真题,考生可以了解到考试对于问题的提出和解答的要求,从而培养自己的思考 能力。例如,一些真题可能会要求考生对于某个学术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这 就需要考生具备辨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分析真题,考生可以 了解到这种思考的方式和思路,从而在备考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最后,合理利用中传考研文史哲真题对于提高备考效果和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备考考研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考生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和训练。中传考研文 史哲真题可以作为备考的重要参考资料,帮助考生了解考试内容和形式,培养 思考能力,并且提供一种备考的思路和方式。通过合理利用真题,考生可以有 针对性地进行备考,提高备考效果,最终取得好成绩。 总之,中传考研文史哲真题在备考考研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考生应该合

2021年中传文史哲复测的试卷

2021年中传文史哲复测的试卷 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3.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 4.“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但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软?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5.《海国图志》中说:“古之圣人刻舟刻楫,以济不通,弦弧刻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未厖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厖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魏源此言意在强调() 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 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 c.坚船利炮是西方之长技 d.学习西方是为了战胜西方

今晚直播 | 中传三试各科目详解!【内含22年文史哲复测真题】

今晚直播|中传三试各科目详解!【内含22年文史哲复 测真题】 中传文史哲复测 考试真题 古代文学部分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宋代〕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 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 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 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 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 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第一题:作者赞誉李公择哪些优点?

校考真题 |中国传媒大学2023年艺术类本科招生初始(文化素养基础测试真题及答案)③

校考真题|中国传媒大学2023年艺术类本科招生初始(文化素养基础测试真题及答案)③ 44、上海原为江苏省下属的一个县,其政治、经济方面的地位都远远不苏州、杭州和南京。1846年,上海的出口贸易额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1/7,而到1851年,这一比例迅速增加到1/3,到50年代中期,上海的出口贸易额就占到全国出口的一半,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反映了 A、对外贸易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B、开埠通商带动新型城市的崛起 C、上海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破坏 D、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45、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通势示意图,其中B、C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 A、清政府放定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民国政府提倡、奖励发展实业 C、“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6、1931年11月至1934年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3次民主选举。老红军山林攀阶回忆当时的选举情形:“要从10个候选人中选出5个代表。临投票时,让这10个人站成一排,背着手面向墙壁,每个人后面各摆一个碗。每个选民分5颗黄豆,同意选谁当乡苏代表,就往谁的碗里放”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民主选举的意义在于 ①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②赢得底层民众的支持

③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④为后来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7、“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总结中国近百年革命的历史经验,阐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提出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 A、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B、为解放军战略反攻指明方向 C、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D、提出了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48、“在陕甘宁边区,关于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主要采取了这样一些办法。凡地主土地在苏维埃时代(泛指国共对峙时期)未被没收的,不再没收,土地所有权仍属地主。已被没收土地房屋的地主,回到边区,由政府分给与农民相同的一份土地房屋,并享有公民权。土地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B、国国民党政府放弃了反共主张 C、中取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数调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49、据记载,当时京师闲散衙门被裁撤者不下十余处,由此导致因连带关系失职、失业者达万人之多,“朝野震撼,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光绪帝下诏 A、开办新式报馆 B、截汰各地冗官 C、废止八股考试 D、发展农工商业

传媒艺考资讯 | 中传文史哲提前估分!100%真题+答案!!

传媒艺考资讯|中传文史哲提前估分!100%真题+答 案!! 中国传媒大学中传2022初试文史哲真题含答案 1.《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下列诗句,表达思念故乡之情的是()答案:B A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D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2.《离骚》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现实离乱的忧愁和追求真理的决心。下列诗句不属于《离骚》的是()答案D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C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D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3.《涉江采美蓉》是产生于汉代的文人五言诗。下列对诗句相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答案:B A沙江呆美蓉,兰泽多芳草。芙蓉:荷花的别名。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遗:遗留的黄思。

C还原望旧乡,长路漫浩洁。还顾:回顾,回头看 D同心而离居优伤以终老。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4.古人常以通达的态度面对短暂的生命。下列诗句表现了这一态度的是()答案:c ①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②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优年冬短者夜长,,何不秉烛游 ③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乒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④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远离世俗是陶渊明诗歌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下列诗句表达不屈于世俗决心的是()答案:B A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B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原。 C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D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6.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提到"翡翠兰苕”鲸鱼碧海”两种诗歌风格。下面属于“鲸鱼碧海”的是()答案:B A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中传文史哲复测答案

1.《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下列诗句,表达思念故乡之情的是(答案:B) A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D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2.《离骚》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现实离乱的忧愁和追求真理的决心。下列诗句不属于《离骚》的是(答案:D) A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C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D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3.《涉江采美蓉》是产生于汉代的文人五言诗。下列对诗句相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答案:B) A 沙江呆美蓉,兰泽多芳草。芙蓉:荷花的别名。 B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遗:遗留的黄思。 C 还原望旧乡,长路漫浩洁。还顾:回顾,回头看 D 同心而离居,优伤以终老。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4.古人常以通达的态度面对短暂的生命。下列诗句表现了这一态度的是(答案:C) ①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②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优。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③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④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远离世俗是陶渊明诗歌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下列诗句表达不屈于世俗决心的是(答案:B) A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B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C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D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6.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提到"翡翠兰苕”鲸鱼碧海”两种诗歌风格。下面属于“鲸鱼碧海”的是(答案:B) A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B 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 C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D旁舍连高竹,蔬篱带晚花。 7.古人常用“月亮”意象表达孤独、思念、永恒、美丽等。下列诗句中的月亮含有“永恒”之意的是(答案:D) ①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④今人不见古人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李商隐的诗歌往往构思新颖,提长措写各种场景。下列诗句中描写团圆场景的是(答案:C) A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B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艺考备考| 2020年中传文史哲模拟真题(一)

艺考备考|2020年中传文史哲模拟真题(一) [单选题] 01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02 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分大家私,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导致主人公如此感慨的是: A.宗法门第观念 B.仅男子可参与科举 C.近代新式教育推广 D.秦代强制分户的立法 03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 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04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05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06 下列各项关于医学家张仲景成就的述评中,正 确的是: A.提出中医的传统诊断法 B.总结了中医药物学的理论 C.其著作是后世中医经典 D其著作是中国最早的医书 07 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是因为它: ①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②使不高的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 ③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2020年中传文史哲模拟真题(一)

艺考备考|2020年中传文史哲模拟真题(一)[单选题] 01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02 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分大家私,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导致主人公如此感慨的是: A.宗法门第观念

B.仅男子可参与科举 C.近代新式教育推广 D.秦代强制分户的立法 03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 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04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05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06

下列各项关于医学家张仲景成就的述评中,正 确的是: A.提出中医的传统诊断法 B.总结了中医药物学的理论 C.其著作是后世中医经典 D其著作是中国最早的医书 07 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是因为它: ①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②使不高的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 ③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④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中传文史哲2023初试真题及答案

中传文史哲2023初试真题及答案 1、《三国演义》赤壁大战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为大战做好了铺垫,其中主人公来自曹营的是() A苦肉计 B草船借箭 C连环计 D蒋干盗书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著名的“公天下”的政治思想,下列说法最不符合其意思的是() A在人才培养上,应加强科举制度,对人才采取“严取宽用”的政策。 B国家和君主的产生出于人自私自利的本性,只有那些能够兴天下之公利,除天下之公害的人,才能成为君主。 C君臣只是职分之别,而非主仆之分,二者应该相互配合,共同为百姓服务。 D所谓三代以上的圣王之治,并不是真是的政治实践,而是“理想的政治应该是什么样的”的叙述讨论。

3、古代描写儿童时,多注意动作细节的刻画.下列细节描写中,以动作取代声音的是() A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B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C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D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关于魏晋玄学的中国哲学史地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其基本特征是“合儒道为一”由此开创了中国哲学史儒道互补的新格局。 B突破了汉代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和“谶(chen)纬神学的束缚,大大提升了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水平。 C道家以哲学为核心,建构出相应完成的宇宙本体论思想。

D提出了一系列哲学范畴如“有无”“体用”“性情”等,和哲学命题如“以无为本”“言不尽意”“心外无法”等。 5、“天”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哲学史。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既有“至上神”的初义,也有物质性自然之天的涵义。 B自然万物运行、变化过程中所体现的规律,就是“天道”。 C在周代,“天命”是统治者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依据,但是统治者必须具有德点 才能获得和维持天命。 D“天”是万的的来源,也是万物的主宰,这一思想贯穿着中国哲学史的全部。 6、下列说法最不符合老子“无为”思想的是() A当万物不受外在的“道”的干涉时,就能够自我发展和完善,并且达到彼此之间的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