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田雪原

自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引起理论界关注。具有较多共识的是:以人为本是总的思想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和当前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阶段,剩下来最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可持续发展侧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谐社会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公平问题,不仅是分配上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资源占有上的公平;制度是关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对资源占有和分配的公平制度;重点是向弱势群体倾钭,保证各阶层群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发展的条件;前提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保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和谐社会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不能巩固。因此,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坚持并切实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

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这五者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立足于环境,主张“生态核心论”者有之;强调人口因素的作用,主张“人口中心论”者有之;认为经济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的基础,主张“经济决定论”者有之,等等。我们以为,这五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可如下图1所示:

图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和关系

上图1中,实线“——”表示要素之间直接作用关系,虚线“……”表示要素之间间接作用关系。宏观上可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从资源角度审视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都可归结为资源的物质变换: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社会资源的物质变换,更多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物质变换。因而没有资源的物质变换便谈不上发展,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资源进行的物质变换,是自然进化;只有人类参与并且按照人的目的进行的物质变换,才称上我们所说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按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会员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代际关系上定义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多共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宗旨。发展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紧紧同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联系在一起。通过人口的生产活动和社

会活动,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改变着资源和环境,形成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类型。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随着人口的迅速膨胀和人们进行物质变换手段的增强,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突飞猛进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使人们不得不反省自己的传统发展方式:如此发展下去后果怎样,发展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于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率先在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上,提出和讨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最早由环境问题引起。环境是不同发展方式结果的警示器,可持续发展归根结蒂是为了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环境。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相协调,依靠什么途径协调呢?依靠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现有资源物质变换的能力和环境的状况,是以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环境总是同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调整和整合,改变资源变换的方式和环境的质量,使之向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二、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由上述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看出,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立场处理人类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在人类自身不断发展中,得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的良好状态。因此,人口在全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全方位的适度人口;从当今世界和中国人口实际出发,基本的要求是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质量,调整人口的结构,实行“控制”、“提高”、“调整”相结合的方略。

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世界人口变动的历史表明,二次世界大战后迎来的“婴儿高潮”,创下20世纪60年代人口年平均增长2.0%的记录;70年代略有下降,80年代和90年代继续有所下降。尽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增长的势能依然存在,依据联合国的中位预测,世界人口可由2000年中的60.71亿,增加到2025年的78.51亿,2050年的89.19

亿,2100年的94.59亿。五种预测的增长趋势,如下图1所示①: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切实加强计划生育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90年代中期总(和)生育率(TFR )下降到2.1更替水平以下,净再生产率(NRR )下降到1.0以下,步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不过超载的“人口列车”并未停止下来,按照我们的预测,总人口可由2000年的12.78亿,增加到2030年最高峰值时的14.65亿, 2050年回落到14.02亿,2100年回落到10.24亿。未来50年低、中、高3种预测,如下图3所示①:

比较上图2与图3可以看出:尽管中国人口增长趋势弱于世界,2030年人口总数达到接近15亿时即可实现零增长;但仍将比2000年增加近2亿,控制人口数量是需要长期坚持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 The 2002 Revision, New York, 2003。 ① 本预测参数由田雪原、王金营确定,上机由王金营完成。

图2 2000~2100年世界人口增长预测(百万)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16000

18000

20002010202020302040205020602070208020902100低位低中位中位中高位高位

的一项战略任务。达到人口零增长以后,届时再根据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状况,作出最终理想适度人口的抉择。

提高人口质量作为人口发展战略的组成部份,是理所当然的。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人口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中国的婴儿死亡率已下降到28‰,世界在56‰左右;男女合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中国在71岁,世界在67岁左右。人口文化教育素质经过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已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正是人口素质提高推动人力资本积聚的不断增强,才支持了经

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同时也要看到,无论身体

素质还是文化教育素质,同发达国家比较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是21世纪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

调整人口的结构主要是调整人口年龄、性别自然结构和城乡、地区分布等非自然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人口学依据总体人口的年龄结构状况,区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三种基本类型。目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步入老年型,这是实现人口零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在加速推进,防止过度老龄化是左右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法码,需要着力解决的支撑点;当前出生性别比升高,目前在120左右,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妨碍和谐社会的构建;调整人口城乡结构,推动人口城市化健康发展,在人口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2003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40.53%,落后于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结构,更落后于按产值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需要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人口地区分布结构的调整,需要做出具体分析。按人口密度划分,自西向东逐步加大,成“三大平台”分布:目前西南、西北10省、区、市人口密度

(人/km 2)为53,中部9省、区人口密度为56,东部沿海12省、区、市人口密度为413,

东部为中部的2.7倍,为西部的7.9倍①。不过这种“三大平台”式分布,是地理、环境、自

然资源和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作用的结果,可持续发展并不要求平均分布。正在实施的西部开发战略,西部缺少的也不是人口的数量,而是人口的质量和人力资本的积聚。

江西省人口状况怎样?以几项最主要的人口数字比较,2003年出生率全国为12.41‰,江西为14.07‰,;自然增长率全国为6.01‰,江西为8.09‰,江西分别高出全国1.66和2.01个千分点。人口素质中,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2000年全国为71.40岁,江西为68.95岁,比全国低2.45岁;意义为平均所受教育年限的人口文化教育素质指数,2003年全国为

7.32,江西为7.68,比全国高0.36。年龄结构2003年全国0-14岁占20.34%,15-64岁占71.16%,65岁以上占8.51%,江西分别占23.23%、69.81%、6.96%,年龄结构相对要年轻一些,目前过渡到接近老年型,增长势能比全国要强一些;性别结构相差不大,2003年全国

①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图3 2000-2050年高、中、低三种方案人口预测

100000

110000

120000

130000

140000

150000

160000

170000

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万人)

总人口性别比为107.44,江西为108.74,略高1.30;城乡结构,2003年全国非农业人口比例全国为29.70%,江西为24.95%,低4.75个百分点。总起来看,江西人口大体上处于同全国相当水平,增长势能略强于全国,人口素质基本持平,人口结构稍落后于全国水平。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的人口发展战略,适用于江西,并且数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的任务还要重一些。

三、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关于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定义为: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笔者基本赞同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将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即为资源。它包括三层涵义:一是资源不仅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地、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主要是人力、科技、管理、信息等社会资源。二是资源的价值属性,任何资源均有其可开发、利用的价值。三是资源的物质属性,虽然科学院正在探索是否存在非物质和反物质,但是现存世界的统一性仍在于它的物质性;有的社会资源,象管理一类被称为“看不见的资源”,然而这种“看不见”或储存在人的大脑之中,或储存在大脑的物化形态计算机、书刊资料中,以看得见的物质载体存在为条件。据此可将资源分成两大类: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可分成再生性资源、非再生性资源和恒定性资源三种。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源基本是恒定性的,不过这种恒定性也是带有某种相对性质;土地、森林等再生性资源,可以重复使用,可以通过人工修整、营造使之复得和再生;而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一般用掉一点儿少一点儿,不能复得和再生,故称之为非再生资源。

无论哪种资源,总体上都是稀缺的,而且稀缺的程度同人口的数量变动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如上所述,世界人口在工业革命后神话般的增长起来,21世纪仍旧方兴未艾,从1650~2050年的400年间由5亿增加到近90亿,增长17倍,即使以简单的算术倍加,对资源消耗的增加也十分可观。而事实上远非如此,人口对资源消耗的增加不仅来自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而且来自每个人消耗量的增长,在人均资源减少过程中表现为很强的“加权效应”。在农业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生产扩张受到限制,消费资源的生产规模和结构受到限制。进入工业化社会冲破这许多限制,在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驱动下,消费资料尤其是多种耐用消费品的巨大增长和迅速更新换代,使人均消耗资源大增,人口作为分母对资源消耗表现出强有力的“加权效应。”联合国的一项统计表明,1960~198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8亿,增长60%;同期世界能源消耗增长130%,倍加于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原因,为人均能源消耗产生的“加权效应”所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欲望无限,21世纪人口作为分母对资源消耗产生的“加权效应”呈增强态势。尤其是人口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使这种“加权效应”不断升级,资源短缺加剧,许多已亮出“黄牌警告”。

中国素以“地大物博”著称于世,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且品种比较齐全,是少数可以基本上依靠本国资源建立起比较完整国民经济体系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人口众多”且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加权效应”也相当明显。所以常常是某些重要资源绝对数量在世界名列前茅,而人均占有量却名落孙山。如具有潜在价值的矿产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3位,人均占有量却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草场、耕地、森林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1/3、1/6,由总量“资源大国”变成人均“资源小国”。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量的增大,总体资源稀缺性加剧,耕地、淡水等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中国说来,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是拯救资源短缺一件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举措,治本方略之一。只是不要忘记,这是减少资源短缺的外部效应,解决资源短缺还必须从资源的开发利用本身具有的内部效应去寻找。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讲过一句名言:“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要发展,就不能接受某些西方人士关于“低增长”、“零增长”的说教,要保持适度的高经济增长。那么面对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增长对环境压力增大客观形势,如何走出资源可持续发展路子?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不外乎三剂“药方”:一曰保护资源。即对现有的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加以保护,不得随意滥垦滥伐、胡挖乱采破坏资源。二曰提高再生能力。对再生资源加强维护、扩大再生规模和提高质量,尤其是耕地、林木、草场的再生。三曰提高资源利用率。包括节约资源,发展替代资源,减少单位产值的自然资源消耗。毫无疑问,三剂“药方”均不可缺少,但是笔者以为三者不是平列的,必须面对21世纪首先是21世纪初中国将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又是资源的物质变换实际,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走节约资源型发展道路。主要是:

节约和优化资源的产业结构,包括节约和优化使用水、土地、生物资源的农业产业结构,节约和综合利用水、能源、矿产资源等的工业结构,节约和优化经营使用再生和非再生资源的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外贸结构和社会结构,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江西是资源大省,自然资源中平原和水面占全省面积的22%,远远高于全国水平;目前已知的150多种矿产资源中,江西有140多种,铁、锰、钛、钒、铜、铝、锌、金、铌、锟等30多种居全国前5位,是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聚宝盆”;森林覆盖率达到51%,木材蓄积量达到2.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达到1400多亿立方米,动植物品种繁多,在全国均可名列前茅,为江西的“物质变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对此也要具体分析。辟如,耕地面积不少,但是土壤的肥力并不很高;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是不少或深层埋藏,或交叉混生,增加了开采和利用的成本;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是降水量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和季节分布不均衡,水旱灾害时有发生,给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带来不少困难。社会资源中,2003年全省人口4254万,占全国129227万的3.29%,居第13位,人力资本积聚量处于中等水平;科学技术、社会管理、市场化程度等,是否也处于同全国总体水平相当位置。从总体上观察,一方面江西的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也都有不足的方面,总体上是稀缺的。要从稀缺性上建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源头上保护好资源,在实践中节约资源,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四、环境——总体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地球15公里以下大气层和11公里厚度以内地壳,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存和活动的基本领域,也是我们讲环境的基本范畴,定义为生物圈。生物圈内绿色植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还原者的数量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生物链,维持着生态的平衡。人类诞生以前,生物圈保持着良好的循环;人类诞生直到农业社会,生态平衡也基本保持在良好状态。工业革命发生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手段的无比增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对生物圈内的生产、消费、分解还原实行全面干预的结果,从人类角度说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胜利,从自然界角度说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伤害,对人类干预的一种报复性破坏。谋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根除这种“战胜自然”的破坏,保持生物链不受损害,摆正人类和人类活动在自然界的位置,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值得称道的是,继控制人口增长列为基本国策后环境保护列为第二项基本国策,一面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一面增加投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中控制住环境污染恶化趋势,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以1999与2003年比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从823.2亿元增加到1627.7亿元,增长97.7%,使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在水环境方面,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由132亿吨增加到189亿吨,增长43.2%;达标率由66.7%上升到89.2%,升高22.5个百分点。在大气环境方面,烟尘排放量由1159万吨减少到1048万吨,减少9.6%;在固体废物处理方面,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45.6%提升到54.8%,升高9.2个百分点;在噪声治理方面,城市环境噪声达标面积由0.8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万平方公里,增长150%。但是从总体上观察,环境恶化的局面只能说得到遏制,还不能说根本好转。在水环境方面,同期废水排放总量由401亿吨增加到459亿吨,增长14.5%;大气环境方面,工业废气排放量由126807亿标立方米增加到198906亿标立方米,增长56.9%;在固体废物和噪声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同期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3880万吨减至1941万吨,减少50.0%;建成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数由1778个增加到3573个,增长101.0%。但是在总体上,无论水、大气质量还是固体废物、噪声的污染都是相当严重的,环境事故发生率有增无减,造成的损失巨大①。从发展趋势上看,近年来环境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一是工业污染有所减轻,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加重;二是污染由工业点源式,向着面源式扩展;三是随着环境破坏面的扩大,发展到危及生态平衡。主要是毁林开荒、变牧为农、围湖造田造成水土流失,水旱灾害严重,尤其是黄河、长江两大“母亲河”令人堪忧,使广大流域面积生态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从统计数据和我们亲身考察的体验上看,江西省的环境要比全国好得多,水、大气的①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质量较好,固体废物、噪声的污染不很严重;但是江西的环境也有其脆弱的一面,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农田水利建设、河流的整治等,要十分注意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站在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立场寻求环境保护,需要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人口与环境和谐发展结合起来,实行容“保护”、“改善”、“和谐”于一体,当前以保护环境为重点的方略。这几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的,而且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和发展不平衡,能够做到人口与环境和谐发展,即人口呈稳定态势,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如某些生态模范试验区所做的那样是少数;目前总体人口在增长,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谐”尚待时日。改善环境正在全国普遍展开,长江中上游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国家在政策上予以补贴;黄河小流域治理、城市污染治理等也以不同的规模展开,许多已取得明显成效,都需要继续坚持并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但是不要忘记,一是21世纪中国仍将继续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特别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注入资金、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本启动西部的自然资本,保护西部的环境是大开发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西部生态系统脆弱,西北干旱少雨,沙漠化严重;西南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必须严加保护。东部地区固然要加大治理和改善环境力度,但是首先还是保护现存环境不再遭到大的破坏,不让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造成新的环境问题。二是人口仍在继续增长,在人口压力不断增强条件下控制环境质量下降趋势,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面对这一现实,首先就是要使环境不再恶化,守住现有较低的环境质量水平线;其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提供的能力,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治理,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并逐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此,相应的决策选择一是要扩大宣传,加强全民的环境意识。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一种选择——保护环境。唤起近13亿民众关心环境、爱护环境、改善环境。二是要严格执法,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中国政府已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之一,当务之急就要依法行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目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执法不严比较普遍,要严格执法检查和查处力度。三是要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包括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都要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四是实施环保市场取向的改革。主要是两方面:其一,发展环境保护产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大都含有可利用物质,为相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应当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变废为宝。实践已经证明,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2003年全国“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到441亿元,江西超过10亿元。其二,推动环保市场取向的改革。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科斯(Coase)的理论,将社会效益转化成企业内部的效益,企业的存亡取决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纯的个别企业行为。如一个种植小麦的农场和一个饲养奶牛的牧场毗邻,如果因为奶牛常常去吃农场的小麦而关掉牧场,社会效益仅是农场一家,减少许多;相反,如果通过契约形式在农场与牧场之间建立一种于双方均有利的赔偿规定,农场主不再担心小麦被奶牛吃掉,双方照常经营,则社会效益是农场与牧场两家之和,达到最大化。目前中国处在加快发展又要大力整治环境“二律背反”境地,因而要实行兼顾原则。即在国家允许的排污限度内,通过污染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达成某种协议,实行补偿制,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现在的问题是,要么污染生产过于严重,下令停产整顿或干脆关掉;要么不闻不问,受污染者得不到补偿。简单的取缔和不予补偿均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也不符合社会效益最大化最高准则,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在允许排污限度内,污染生产者(排放者)与消费者(受害者)之间建立一定的补偿制度,符合市场经济通行原则的一种补偿制度,使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兼顾起来。

参考文献

1. 《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民日报》,2000.1

2.20.

2.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

3.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

4. 张维庆、孙文盛、解振华主编:《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干部读本》,浙江人民

出版社,2004.

5. 田雪原主编:《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6. 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编:《迈向2020年的中国》,中国计划出版社,199

7.

7. 《21世纪议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1992),国家环保局译,环境科学出版社.

8. 乔治娜·怀德(Georgina Wilde )、肯·戴维斯(Ken Davies)主编:《中国趋势报告》,新

华出版社,2000.

9. United Nations: Long-range World Population Projections: Based on The 2002

Revision, New York, 2003.

10. Nafis Sadik: 6 Billon, A Time for Choices, UNFPA, 1999.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田雪原 自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引起理论界关注。具有较多共识的是:以人为本是总的思想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和当前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阶段,剩下来最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可持续发展侧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谐社会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公平问题,不仅是分配上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资源占有上的公平;制度是关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对资源占有和分配的公平制度;重点是向弱势群体倾钭,保证各阶层群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发展的条件;前提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保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和谐社会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不能巩固。因此,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坚持并切实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 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这五者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立足于环境,主张“生态核心论”者有之;强调人口因素的作用,主张“人口中心论”者有之;认为经济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的基础,主张“经济决定论”者有之,等等。我们以为,这五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可如下图1所示: 图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和关系 上图1中,实线“——”表示要素之间直接作用关系,虚线“……”表示要素之间间接作用关系。宏观上可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从资源角度审视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都可归结为资源的物质变换: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社会资源的物质变换,更多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物质变换。因而没有资源的物质变换便谈不上发展,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资源进行的物质变换,是自然进化;只有人类参与并且按照人的目的进行的物质变换,才称上我们所说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按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会员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代际关系上定义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多共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宗旨。发展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紧紧同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联系在一起。通过人口的生产活动和社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密切,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相互依存。在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人口对资源的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对食物、水、能源、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将增加。例如,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导致农业面积的扩大,这将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的压力。同时,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增加,这将对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资源的有限性也限制了人口增长的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如果资源的开发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将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退化。例如,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导致了水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问题,过度的土地开垦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人口的增长和发展。 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开发也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这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例如,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废气

和污水污染了大气和水体,城市的扩张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同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煤炭和石油的开采和燃烧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为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要加强人口管理,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通过合理的人口政策和措施来平衡人口的需求和资源的供给。其次,要加强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产生了压力,而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开发也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需要加强人口管理、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繁荣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1.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在经济大系统中,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资源不仅为人类生存所必需,而且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投入要素,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转化成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是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的供给. 经济的发展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影响。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减轻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使我们更加合理、更加充分的利用了各类自然资源。 2.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发展又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人口发展。同时,人口又处于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是经济发展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的能动要素。 一方面,人口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资源。人口资源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对经济发展也起到阻碍作用。 3.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关系 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又与环境、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使资源利用合理和环境优化;也可以阻碍经济发展,造成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恶化. 可见,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这就要求人口本身也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但又不能孤立地发展.这是因为,离开了资源、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离开了经济、社会,就不可能有人口发展。人类生存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不顾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人口增长是不能长久的. 上述诸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说明,只有各方面都能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别的方面创造条件,人类生存和发展才能步人良性循环轨道。因此,树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思政教案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思政教案第一部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概述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旨在研究人口、资源和环 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课程以思政教育为导向,通过深入探讨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 确的发展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第二部分: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人口对资源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 用和管理有限的资源。 一、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 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量人口需要食物、水、能源和土地等基本资源,对这些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建立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 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推 动绿色发展等。 第三部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人口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 一、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 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大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这些过程会产生大 量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环境 保护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善和保护环境,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这包括推广清洁能源、建立环境保护法律规范、加强环境监测等。 第四部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实践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将人口资源与环境 经济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一、案例研究:城市化与环境保护 通过研究全球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分析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探讨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二、实践活动:资源回收与再利用 组织学生参与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和创新思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第五部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思考

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与平衡

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与平衡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紧密相连的议题。随着全 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也在增加。本文 将探讨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并寻找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平 衡的途径。 一、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影响 人口的快速增加将给水资源、能源、耕地等自然资源带来巨大压力。首先,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许多地区已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危机,特 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其次,能源的需求也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以石 化能源为例,其开采和利用所产生的污染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再者,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也面临不断的减少,这对食品安全 和农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影响着环境的可持续性。首先,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扩 张和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大规模开发和建设对土地的破坏成为了常态。其次,人口的增长会导致工业和交通的增加,进而产生更多的废气、废水和垃圾排放,加剧了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此外,大规模开发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还会引起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和生态系 统的破坏,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三、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平衡

为了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平衡,各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人口管理和控制是关键。通过合理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教育提升, 可以有效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其次,加强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也至关重要。通过推动能源的清洁转型、改善 农业生产方式、提倡循环经济等措施,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国际合作也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平衡的重要手段。各国应加 强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的人口与资源环境挑战。 综上所述,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并对资源和 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持续发展,各国应该通过加强人口 管理、推动可持续资源利用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努力实现人口与 资源环境的平衡,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口和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至 关重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挑战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们面临着许多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挑战。首先,人口的 增加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例如,人们需要更多的食物、水和能源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这导致了大量的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开采和能源消耗的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人口增长还会导致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化意味着大量的土地开发和建设,这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许多城市的建设需要填海造地、破坏森林和湿地,这不仅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和破坏。 此外,人口增长还会导致大量的废物产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废物的 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废物的处理和处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但许多地区的处理设施并不完善,导致废物的堆积和污染。 二、人口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人口控制是解决人口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关键。通过控制人口增长,我们可以减 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城市化的压力,并更好地管理废物。人口控制可以通过政策、教育和社会措施来实现。 政策上,各国可以制定人口控制政策,鼓励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增长。例如, 中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就是一种人口控制的措施。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福利和教育来鼓励人们控制生育。

教育上,人口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人口增长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控制人口来保护生态环境。人口教育可以通过学校课程、宣传和媒体来进行,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社会措施上,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可以组织各种活 动和项目,以提高人们对人口问题和生态环境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可以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支持,帮助人们控制生育和改善生活条件。 三、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仅仅是对抗关系,它们也可以实现协同发展。人口的 增长可以带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首先,人口的增长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市场的规模也会扩大,这将刺激经济的增长和创新。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其次,人口的增长可以带来社会进步。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人力资源和智 力资本,这将促进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 最后,人口的增长可以带来文化的繁荣。随着人口的增加,文化的多样性也会 增加,这将丰富社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文化的繁荣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和创意,推动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总结起来,人口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地球的可 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人口的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但人口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实现协同发展。只有通过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教育和加强社会措施,我们才能实现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未来。

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解析

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解析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持续高速增长,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负担变得越来越重。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资源的供需关系 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加,食物、水、土地以及能源等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人们需要更多的农田来种植粮食以满足食物需求,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来供给生活和农业用水,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建设住房和基础设施,需要更多的能源来满足工业和交通的需求。然而,资源的供应是有限的,过度的资源需求将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 二、环境的负担增加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担也越来越重。首先,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活动导致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破坏等环境问题。其次,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更多的垃圾和废物产生,难以有效处理和回收,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再次,人口增长会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失去平衡,如过度采伐森林、过度捕捞等,危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解决方案

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投入,鼓励人们使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限制环境污染的产生。 其次,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人们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并普及可持续发展思维和行为方式。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压力。各国之间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并共同承担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责任。 最后,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合理的人口政策。人口增长是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只有通过控制人口的增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压力。各国可以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促进教育普及以及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等途径来控制人口增长。 综上所述,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只有通过合理的政策措施和行动,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需要意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共同努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_概述及解释说明

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概述及解释说明 1. 引言 1.1 概述 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指人口的增长和发展对资源利用和环境状况产生的影响以及资源和环境对人口发展和生存条件的影响。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社会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并且由于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引发了许多与之相关联的挑战与问题。因此,深入探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并寻找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主题展开论述。首先概述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解释说明了这些关系背后存在的互动机制;然后通过分析一些因素及应对策略来探讨影响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因素;最后进行结论总结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1.3 目的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描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复杂而密切的关系,揭示其内在机制,并提出相应应对策略。通过明确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合理应对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问题所在,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希望通过

本文的撰写与讨论,能够引起广大读者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重视,并积极思考与探索未来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 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1 人口对资源的影响 人口对资源有较大的影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也会提高。首先是能源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消耗量也呈现上升趋势。其次是水资源,在许多地区,人口增长导致了对淡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此外,复杂社会系统中还包括土壤、森林和农田等自然资源,这些都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压力和剥夺。 2.2 资源对人口的影响 资源对人口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充足的资源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然而,若资源匮乏或利用不当,则可能导致贫困、饥饿和失业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与健康发展。 2.3 环境对人口和资源的影响 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人口和资源。恶劣环境条件可能导致健康问题、生活品质下降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土地退化、空气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也会直接威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影响人类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步,全球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日益 严重的威胁。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因此需要综合考虑生 态系统与人口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人口与生态环 境互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冲突等方 面分析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人口与生态环境的互动 人口和生态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人类从生态环境中获 取资源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也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 了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福祉。因此,在探 讨人口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1.1 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人 类需要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来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导致了土 地开采、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人类活动也会导 致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导致大气环境和水资源的恶化。这对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和繁荣起到了极大的阻碍。 1.2 生态环境对人口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福利。例如,在自然灾害、气候变化或环境污染等事件中,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此外,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冲突。这会影响 到各个领域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社会福利。 二、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是由人类城市化的程度引起的现象。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 影响已经成为了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重要的问题。城市化的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土地、水和能源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2.1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城市化加速了城市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土地开发活动,如建筑、

人口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前言: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挑战。传统工业是一柄双刃剑,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生态遭破坏、人口急剧膨胀和环境不断加剧的境地。文章将研究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主题: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环境资源经济 正文 1、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1生态环境的含义及现状 地球15公里以下大气层和11公里厚度以内地壳,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存和活动的基本领域,也是我们讲环境的基本范畴,定义为生物圈。生物圈内绿色植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还原者的数量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生物链,维持着生态的平衡。人类诞生以前,生物圈保持着良好的循环;人类诞生直到农业社会,生态平衡也基本保持在良好状态。工业革命发生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手段的无比增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对生物圈内的生产、消费、分解还原实行全面干预的结果,从人类角度说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胜利,从自然界角度说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伤害,对人类干预的一种报复性破坏。谋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根除这种“战胜自然”的破坏,保持生物链不受损害,摆正人类和人类活动在自然界的位置,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2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对环境承载力造成压力。 人口的增加,导致对粮食的需求量的增加。为提高粮食产量。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随着人口素质提高,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大量环境问题。一方面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环境容量日益加重的氮、磷污染加剧了水环境恶化。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加剧了水体污染。另一方面来说,酸雨蔓延、温室气体变浓和全球变暖。臭氧层消耗加剧和紫外线辐射变强,土地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锐减,空气质量变差,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除了工业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外,人类大量捕杀动物,导致大量动物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

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人口 数量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影响,而资源和环境的变化 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因此,人口问题与资 源环境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处理。 首先,人口数量的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水源、能源等基本生存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人口众 多的地区往往要面对农田减少、水资源匮乏、能源供给不足等问题。 人口增长带来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也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甚 至生态系统的破坏。比如,过度的森林砍伐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土 壤流失和水源枯竭;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污染 问题的加剧。 其次,资源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人口发展产生影响。资源的稀缺和环 境的恶化会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影响到人口数量和质量。例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会造成健康问题,降低人口健 康水平;食物和水源的不足会导致人口营养不良和疾病的传播。此外,资源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人口迁徙。面对缺乏资源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人们往往会选择迁徙到资源较为丰富和环境较好的地区,这会导致人 口过度集中或人口稀疏现象,进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需要寻求一种平衡点。一方面,要 通过合理的人口政策来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政府可以通过推行计划 生育政策来控制人口增长,这可以避免人口过度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

的压力。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高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来提 高人口质量,进而减少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另一方面,要通过可持续 发展的理念来保护资源和环境。国家和社会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此外, 还应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打击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 总之,在当今世界发展的背景下,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是亟待 解决的重大挑战。人口的快速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而资源环境的变化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口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只有找到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好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人口与资源、环境

人口与资源、环境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因为计划生育少生了3亿多人。可想而知,如果再加上这么多人口,我们的生存环境会多么恶劣,可持续发展会更加的遥遥无期。但我想指出一点,人口数量增长的压力虽然是基础性的,但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有很多人口密度远远要高于贫困地区的城市其生态的压力却要轻得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人口对于生态的压力。 人口问题并不仅仅是数量多少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从力量形态说,任何一个人口都是消费力(或者称消耗力)、养育力和活动力的结合。其中活动力可以有多种理解,譬如旅游这种地理活动对资源环境就有很大影响,人口的迁徙意味着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重组。我们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消费自然的产品,从空气、水、食物到通过自然资源加工和转化的一切社会产品无不如是。 目前的研究结论: 1.人口、资源、环境之间问题的源头在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自然的演变史、文明的进化史就是人类不断地攫取资源、破坏环境的历史,也是不断地再造资源、重建环境的历史。在浩瀚的自然面前,人类就像一柄双刃剑,发挥着历史的作用。 2.从系统的观点说,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三个方面互相结合:首先,任何一个人类的人口系统都是一个消耗的系统,由此带出人口的消费力和资源的养育力的关系问题。人类是现今地球上食物链中最重要的一个生物环节,最重要的消耗系统。没有对资源的消耗,人口系统是不可能存在下去的,但这种消耗是有边界的。其次,任何一个人类的人口系统都是一个排泄的系统,由此带出人口的污染力与环境的自净力的关系问题。投入-产出的过程依然可以从人口系统中得到反映。人口系统时时刻刻都在产生垃圾,成为最大的环境污染源,但无论是我们的生活还是生产所产生的垃圾都存在着一个极限: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类使废物回收的程度。再次,任何一个人类的人口系统都是一个活动的系统,由此带出人口的活动力和自然的支持力的关系问题。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但人类的活动时刻可能给环境带来压力。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源、衣食之母、道德之父。没有自然的存在、自然的恩泽和自然的完美,人类的一切都无从谈起。自然是人类最大的财富,也是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在很多地方,“发展”已经成为奢侈的字眼。所以,我宁愿退一步说,我们需要的是新的生存哲学。这样的哲学不仅仅是人类要在自己的欲求和自然的资源和环境之间建立起建设性的伙伴关系;而且在于要富有远见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社会与社会的关系。我们需要环境文明,需要环境道德和环境伦理,需要伙伴关系,需要友爱和责任。 既然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我们就应该去保护它、去回馈它、去帮助它。这是环境伦理最基本的内涵了。遗憾的是,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崛起、欲求的增加使得我们越来越离开了文明的本质。人类大大小小的苦恼都来自文明的异化,我们所看到的文明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是将自然的演变命运排斥在外的文明,时代在呼唤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有识之士所鼓吹的“环境文明”。这种文明观,在我看来,就是将人类的命运和自然的命运紧紧相连的发展观,就是将人类如何对待自然、自然就如何回应人类的理念作为对一切问题考虑出发点的发展观,就是重新调整和建设人类与自然关系使之达到“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境界的发展观。 “环境文明”是以“亲生态人口”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文明社会。我们要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环境后果,并将一切不平衡的心理所可能产生的恶果消灭在萌芽状态。人类有文化的自觉---这就是理性的力量,就是真、善、美的力量。所以它可以成为建设性的力量。

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的关系及其应对

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的关系及其应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提高,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21年6月,在地球上居住着超过78亿人口,而在 1800年代末,全球人口仅为10亿人,可见过去200年间全球 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之快。然而,人口增长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并在一些地区开始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将分别探讨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的关系,以及应对人口增长对环境带来的挑战的方法。 一、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人口增长是环境问题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它会对空气、水和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产生影响,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还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以下是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1.自然资源的压力 随着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快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了破坏,用于人类居住的土地越来越少,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引发严重的饥荒。另外,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如需消耗大量的水和能源,导致水和能源不足,环境污染加剧,等等。 2.气候变化 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燃烧化石燃料的需求增加,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全球变暖和气候灾难。过度的人

口增长还会加剧全球气候问题,导致天气变化,水位上升和气温升高。这样的情况不仅影响到环境,还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3.环境污染 现代工业和交通对环境的污染加剧,随着人口的增长,污染加剧了。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由于缺乏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在工业、交通、医疗等方面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许多环保问题,因此治理环境污染迫在眉睫。 二、应对人口增长对环境带来的挑战的方法 人口不断增长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下是应对人口增长对环境带来挑战的方法: 1.降低生育率 降低生育率是应对人口增长的关键。当生育率降低到一个稳定的水平,人口增长就能够得到控制。这需要提升女性的地位,提供充足的性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并提高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和教育水平,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提升女性的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能力,从而降低生育率。 2.推行节能减排 推行节能减排措施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政府有责任制订和执行节能减排措施,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制造更加节能和环保的产品,鼓励使用公共交通,限制柴油车等高污染车辆的使用,降低工业污染和废水排放等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