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空气教学设计、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认识空气》一课的第三个活动《空气占据空间》。

一、教材分析

《空气》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活动是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为学习《风》和《纸飞翼》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在前两个活动的学习之后,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并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科学知识目标:

能意识到空气像水一样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五、实验材料:

需要用到自制塑料杯、纸、注射器、漏斗、水槽、抹布、组合实验材料等实验材料。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具体环节如下:

七、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老师把一个纸团放在一个透明的塑料杯底部,把塑料杯快速倒扣在水槽中。请同学们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

对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做出不同的判断,有的学生说纸团会湿,有的说不会湿。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出示实验提示:(幻灯片)1、纸团要紧贴杯底。2、杯子竖直倒扣入水槽中,再竖直拿来出。3、用抹布把杯子内壁擦干。学生通过亲身的实验,观察到纸杯中没有进入水,纸团没有湿。这一实验现象激发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为什么纸团没有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他们理解到:纸团之所以没湿,是因为水没有进到杯中,水为什么进不到杯子的空间呢,可能是因为空气占据着塑料杯的空间,水进入不了杯子。

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思维的连续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当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为了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教师提出第二个探究问题:怎样让杯中的纸变湿?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纸变湿,水就得进入杯中,水要进入杯中,空气就的出来,那你有几种方法能让杯中的空气跑出来呢?此时学生的探

究兴趣很高。他们在小组中积极讨论、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法:有在杯底打眼的、有把杯子的底去掉的、有把杯口直接倾斜的、有用注射器抽出杯中空气的、还有的同学说不把杯子放到水槽底的。最后请一名代表把本组实验方案与全班同学交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其他成员的成果。

教学中我有目的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

在设计好实验方案后,学生动手实验。这时提出实验要求:(幻灯片)1、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2、可以选择多种方法和实验材料。3、填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结果:有气泡从水里跑出来,说明空气让出了杯子的空间,水进到杯子里去了,纸团湿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提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就一个简单实验得出结论,显然事实是不充分的,为此,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三个实验。(出示图片)实验一:把一个盛满水和一个空着的塑料杯,扣入水槽中,把空杯口在盛水的杯子下倾斜。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发现两个杯中的物质互换位置。说明:这是因为空气比水轻,空气跑出占据水的空间,而水占据了空气的空间。实验二: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塞子,往漏斗里倒水,发现水不能进到瓶子里。说明空气跑不出来,水流不进去;把塞子松一松,水流进瓶子里去了。说明空气跑了出来,让出了一部分空间,水流进去了。实验三、把一个气球放入瓶子里,气球嘴与瓶口密封,向气球吹气,气球吹不大;让学生想办法让瓶内气球吹起来。

学生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一个,两个或三个实验。有的学生有困难我就和他们一起完成。在上面四个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现象,归纳、概括出结论,使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

科学课教学强调动手,更强调动脑。没有动脑的活动,只是一种简单的操作,只有动脑的活动才是真正的科学活动。因此教学中我时刻牢记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比如采取问题引领、留下空白等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和兴奋之中。

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同学们你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吗?

教师出示酱油壶有口和嘴、太阳能有上和下两个水管、油桶有两个口、暖气阀放气后暖气就热的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让他们懂得“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便捷”。

最后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用一个杯子到教室外去装一杯外面的空气进来。一定要确保这个杯子里空间是被教室外的空气完全占据。此活动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八、教学设计意图:

从教材来看,《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通过一个水占据空间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测空气是否也占据空间,然后让学生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过程。这对于刚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来讲,不管是设计实验还是动手操作实验都很有难度,于是我对教材做了一些调整。让学生紧紧围绕怎样让杯中的纸团变湿这一主题操作,让学生明白空气占据空间,随后又为学生提供组合好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对不同物质的空间互换有初步的认识。本课从提出问题、大胆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到最后得了结论、知识拓展,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解决了学生设计实验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过程。

为了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和易操作性,从实验材料上,我也做出一点改动,把玻璃杯换成了用矿泉水瓶

的上三分之一处做的塑料杯。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更安全、更易操作。

九、课后反思:

1.本课结束后,我感觉教学过程很流畅,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很自然,学生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基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成功之处:从上课伊始到整堂课结束,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学习热情很高,思维也很活跃。如:在“让纸团变湿”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了多种方法,尤其是动手实验时,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勤于动脑、乐于动手,运用了多种方法让纸团变湿,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在提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环节中,让学生从三个实验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实验来操作,学生们很兴奋,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都急着去抢实验材料来做,以至课堂纪律有些不能控制,这也是我不太满意的地方。通过课下反思,并与同组教师进行研讨,我们认为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的要求强调的不是很明确,组织形式也有些欠妥,使得学生只顾急于匆匆参与实验,却忽视了实验的目的。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两个令我出乎意料的地方:一、在课堂引入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猜测纸团会不会湿,当时有些担心学生说不出杯中可能有空气占据空间。但学生们的回答却出乎我意料之外,大部分学生都能一下子就说出里面有空气。二、“交换杯中的空气” 作业刚一布置完,马上有学生跑过来告诉我:“可以先在杯中装入水或沙,再到教室外面倒掉就行了。”令我感到很意外,现在的三年级学生知识面比较宽,接受知识的渠道也很多。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信息时代,我深深地感受到想要教好科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自己身上的担子还很重,这使我有了更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最后,我想用法国诗人朗费罗的诗句作为我的结束语:我们命定的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是每个明天,比今天走得更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内容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小学版第4册第26课《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深入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认识计算机》是教材第4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系统组成,计算机主机,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等内容。通过学习,教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深入理解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电脑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孩子们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课学习孩子们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 但是由于以往我们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寻求让学生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多与同学间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目标: 本课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式学习。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3、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兴趣。 4、提高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互相合作意识品质。 三、教学环境:局域网环境 本课需要教师通过传奇或腾图软件进行演示操作,在进行评价时也需要展示学生作品,因此要求在局域网环境中进行教学。 四、教法阐述

初中化学说课稿《空气》

《空气》说课稿 九龙中学贾建忠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内容应以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全册带目录)

教学进度第一周第1课了解信息世界 第二周第2课计算机的作用 第三周第3课学会使用鼠标 第四周第4课认识Windows XP 第五周第5课认识Windows XP窗口 第六周第6课认识键盘 第七周第7课中文输入法 第八周第8课特殊的标点符号 第九周第9课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 第十周期中巩固 第十一周第10课初识“画图”软件 第十二周第11课美丽的家园 第十三周第12课我的亭桥 第十四周第13课我设计的机器人 第十五周第14课美化自己的画 第十六周第15课我的五环旗 第十七周第16课图像的变化 第十八周第17课给画配上文字 第十九周期末复习巩固 第二十周期末复习巩固

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了解信息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重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即有价值。信息具有价值) 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 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号灯……教室里的板书,挂图……图书馆里的书报……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 [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 二、新授 解释: “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 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 “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1.信息的获取” 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 电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诸如键盘、鼠标、语音识别等电脑输入设备,扫描仪、传感器等电子感测装置来获取。 “2.信息的传递”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 烽火狼烟、飞马传书、信鸽远飞——>报纸、电报、电话、广播——>微波、光缆、卫星、计算机网络 “3.信息的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将信息缩小、放大、分类、编辑、分析、计算,加工成某种要求的数据形式,如绘制图形、打印报表等。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认识空气》一课的第三个活动《空气占据空间》。 一、教材分析 《空气》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活动是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为学习《风》和《纸飞翼》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在前两个活动的学习之后,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并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科学知识目标: 能意识到空气像水一样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五、实验材料: 需要用到自制塑料杯、纸、注射器、漏斗、水槽、抹布、组合实验材料等实验材料。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具体环节如下: 七、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老师把一个纸团放在一个透明的塑料杯底部,把塑料杯快速倒扣在水槽中。请同学们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 对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做出不同的判断,有的学生说纸团会湿,有的说不会湿。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出示实验提示:(幻灯片)1、纸团要紧贴杯底。2、杯子竖直倒扣入水槽中,再竖直拿来出。3、用抹布把杯子内壁擦干。学生通过亲身的实验,观察到纸杯中没有进入水,纸团没有湿。这一实验现象激发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为什么纸团没有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他们理解到:纸团之所以没湿,是因为水没有进到杯中,水为什么进不到杯子的空间呢,可能是因为空气占据着塑料杯的空间,水进入不了杯子。 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思维的连续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当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为了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教师提出第二个探究问题:怎样让杯中的纸变湿?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纸变湿,水就得进入杯中,水要进入杯中,空气就的出来,那你有几种方法能让杯中的空气跑出来呢?此时学生的探

初步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初步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乐东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很荣幸与大家共同交流使用新教材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今天我汇报的内容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中学版第1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深入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认识计算机》是教材第1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系统组成,计算机主机,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等内容。通过学习,教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深入理解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电脑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孩子们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课学习孩子们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 但是由于以往我们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寻求让学生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多与同学间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目标: 本课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找空气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找空气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说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说活动重点: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关键,它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做为重点,精心的呵护和培植。 说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我班幼儿年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说教具和学具: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卡纸 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将运用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等,使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2、学法:幼儿在与老师互动中通过猜谜,实验操作、观察获得认知能力的。 说活动过程: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皮球为什么会鼓起来?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寻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2、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三)实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 请幼儿伸出一只手,嘴对着手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粉笔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粉笔头放入盛水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四)做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五)倒不出来的水。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纸。给玻璃杯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来吗?成功的和失败的一名代表来演示。通过对比,幼儿知道只有使杯内无气泡(杯内无空气),才能将杯子倒过来。幼儿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获得成功。2.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认识计算机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计算机一一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首先说一下教材分析及处理: 《认识计算机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是河北大学版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针对小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介绍计算机的本质,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并对学习后续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在这里,我只选择了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个部件的功能。这部分知识理论性很强,我在讲授这节课时打算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另外要结合计算机硬件的实物,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电脑特别感兴趣。通过本节课学习孩子们将掌握一些电脑的常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了解常见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合 作学习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外观上看出计算机各组成部分,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 并能说出相应的名称。 难点:了解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和存储器。 教具: 多媒体网络教室、自制课件、中央处理器(CPU)。 教法: 结合教师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学生的好奇、活跃的心理特征。我准备运用以下 教法: 1.谜语导入。

空气在哪里 说课稿

说《空气在哪里》一课的教学 临海市哲商小学程誉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空气在哪里》是认识、了解空气的一个起始课,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种东西,但并没有一种生动具体的实感。因而,课文从三个部分来认识空气。(1)杯子里有什么?主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杯子里并不真是空的,而存在着空气,即:a、借助水的帮助,通过空气在水中形成的气泡间接看到空气;b、以空气占着空间水进不去来说明空气存在。(2)怎样证明空气在我们周围,在学生懂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空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别的实验去发现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3)空气在日常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这课的知识,不仅使不家务事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认识到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而且还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有关空气的知识,如人的生活与劳动,离不开空气等。同时,学习了这部分的知识,为往后认识空气的其他一些性质,用途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在知识上,首先在注意传授知识的科学性,从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出发,动手做实验,以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即本课的认识目标为知道在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2)形成技能是常识课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主要以自身的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因此,本课的技能目标为初步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事物的能力。 (3)在思想情感上,让学生在参与认知过程中认识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学习新知的欲望,具体落实到本节课,则是激发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

趣。 3.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虽然学生知道空气这种物体,但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而,本课的重点应是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其关键是指导学生实验,仔细观察实验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从而间接地获取知识。本节课的难点则是关于空气占据空间这部分知识。 二、说教法学法 实施“主体性”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目前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因而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获取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懂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空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别的实验去发现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运用所学本领的积极性,而教师尽量少提问题,少占用课堂时间,关键用于引导和点拨。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也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先演示实验到自主实验,最后到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亲眼看到、耳听到、手感觉到空气,最后通过讨论得出空气在我们周围这一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实物摄影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教给学生的知识,最终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教师就出示青蛙玩具,问里边有什么。再让学生把憋了气的娃娃玩具吹鼓起来,最后联系实际说说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

计算机说课稿

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七课《计算机硬件系统》说课稿 体音美计算机组:陈莹莹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大赛,借此机会与老师们共同交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计算机硬件系统》。下面我就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及对象分析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本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概况、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以前的上机操作中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了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行硬件设备,还学习了Windows XP操作系统。但是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硬件认识还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硬件知识,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与存储设备及输入、输出设备。 初中生对电脑的好奇心很强,并且对电脑这门课有很大的兴趣。但由于以往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多发现问题,多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设置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与学生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2)、通过观看光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教案第二单元_初步认识计算机

第二单元初步认识计算机 第3课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能够认识计算机的一些硬件设备的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计算机设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过程与方法:采用实物展示,学生思考,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分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媒介:计算机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计算机的功能确实非常强大,你一定很想知道计算机是由什么组成的,又是靠什么来进行工作的吧?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计算机的组成。 二、新授 1、认识计算机 从外表上看,一台比较完整的计算机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及音箱、打印机组成。 一般的计算机有了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就可以进行工作了。

请学生分别认识以上设备,并能记住它们的名字。然后教师提问,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检查。 2、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1)理解什么是硬件系统 计算机由很多部件组成,每个部件完成不同的工作。各个部件协同工作,相互配合,计算机才能完成各种工作,显示出强大的功能。这些组成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我们就称为“硬件”。 (2)部分计算机硬件及功能列举 主机:主机是计算机的“司令部”,人的各种指令输放计算机后,主机负责整理、分析、处理,然后输出。 拆开主机箱,让学生认识 对硬盘、光盘、优盘、软盘进行比较讲解。 三、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的几大部件主要分为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音箱、等。主机内部的部件主要让学生介绍主板、内存条、网卡、电源、CPU、数据线、电源线、光盘驱动盘、硬盘、软盘驱动器、优盘接口。本节课的扩充内容是对硬盘、光盘、优盘、软盘的认识,这个知识点主要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存储设备。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实物展示,学生切身观察了计算机设备,特别

《认识计算机》教案说课稿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第1课时) Xx中心小学李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2001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计算机》,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本课是人教2001课标版小学信息技术课本三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等,本课是信息技术教材中计算机知识的基础部分,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也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2.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的一般硬件组成,记住并能说出各组成部件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来理解新知识,并尝试用类比的方法来思考、解决问题。(2)尝试让学生学会“总结”。(3)通过教师的讲授、互动的游戏、激烈的比赛反复强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了解了计算机的强大功能都是人研究和开发出来的。以及中国在计算机发展中取得的耀眼成果。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外观上看出计算机各组成部分,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并能说出相应的名称。 难点:了解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和主机的作用。 二、说教法 我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自身情况,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我的教学。

1.创设情境:在课堂上通过有目的地引入生动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 体验,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 2.讲解演示法:根据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特点,我会边出示PPT边给学 生们讲解,使学生不断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组成。 3.游戏教学法:我会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参与,这样不仅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有效让学生及时巩固当场学的知识。 三、说学法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上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小游戏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没有脑袋会思考;缤纷世界全知晓;万事一点便明了;少 了电源就睡觉。这样学生们马上有兴趣,他们会积极参与到猜谜语的游戏中去。点出谜题(计算机或者电脑),引出课题《认识计算机》。(课件出示埃尼阿克图片,“知道这是什么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包括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设计意图:谜语是大家司空见惯的,通过谜语导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共同讨论,讲授新知 1.外形各异的计算机 课件:出示三类计算机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常见的计算机,外形上有哪些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分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和掌上计算机。

小学计算机说课稿

小学计算机说课稿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三年级上册《认识计算机》说客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第一章《认识计算机》,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教学策略,教学环节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课本三年级上册第 1课的内容。这是小学生接触计算机的第一节课,这堂课我不会说太多理论知识,而是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发学生兴趣,从而让他们喜欢上计算机这门课。 二、说学生 我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处于小学中级阶段。不论是他们学习能力还是动手能力都处于需要不断引导的阶段。这是他们第一节计算机课,但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电脑,所以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会很多。但对于系统学习,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根据小学计算机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我把本章课程的学习目标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让他们知道电脑对于我们生活的无比重要性;第二让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第三让大家了解计算机组成部分的功能。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第二让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第三让大家了解计算机组成部分的功能。 三、教学策略 我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自身情况,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我的教学。 1、创设情境:在课堂上通过有目的地引入生动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便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 2、讲解演示法:根据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特点,我会边出示PPT边给学生们讲解, 使学生不断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组成。 3、游戏教学法:我会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小游戏游戏让学生参与,这样不仅能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有效让学生及时巩固当场学的知识。 四、教学环节 1,谜语揭题,激发兴趣:出示谜语:方方正正两个盒,小老鼠在旁边卧;每天摸摸又点点,比尔盖茨乐呵呵。这样学生们马上有兴趣,他们会积极参与到猜谜语的游戏中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空气

空气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认识计算机》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认识计算机》 二期课改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一、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初中数学说课稿:《相似三角形》。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评分2(2 4 6 8 10 12 14)本参数依据新西兰国家教育推广局最新发布数据(学习规模、教学水平、科研成果等)而设定,将同类课程进行数字化横向比对,分值越低,学术地

位越高。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引领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充分发展空间。 二、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会用电脑干什么?同学们会这么多呀!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看,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

三年级《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第2课认识计算机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林其梅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计算机知识的基础部分,是有关计算机硬件部分的教学,应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计算机各基本组成部件并大致了解其功能。 ■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都已接触过计算机,但对其组成部件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图片结合实物的形式,使学生对其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计算机的一般硬件组成,记住并能说出他们的名称;学会区分输入、输出设备,并能列举实物;大致了解计算机科技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接触与及距离观察,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与计算机的密切关系,发掘对计算机科技的好奇心。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机的一般硬件组成及个部分名称;认识并能区分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 2、教学难点 认识并能区分主机内的重要部件(CPU、内存条和硬盘)。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采用教师讲授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个

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课件、各项计算机组成部件。 ■教学过程 流程师生活动效果分析导入师:我们知道计算机是重要的信息处理工具, 它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那么你们知道这样高 性能的机器它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我相信通过 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计算机的类型 师:你们见过哪些类型的计算机? 生:笔记本、台式计算机、掌上电脑 学生说的时候教师配以合适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加深印象。 计算机的组成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面前的电脑,当然你也可以用手去摸一下,看一看它由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名称你能说出来吗? 生:研究正在使用的计算机几大组成部分。师:外形像电视的叫显示器,他可以将电脑里面的图片、文字、视频显示出来…… 师:你还知道哪些部件? 生:鼠标、键盘 师:那么放在桌面下面这个长方体,我们应该叫它什么呢? 生:回答 师:这个是台式计算机的主机,计算机核心零件都在主机里面。想看看主机里面都有哪些零件吗?老师这里有一台打开机箱盖的电脑,让我们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 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形成的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2、认识空气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和相同。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第一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空间”。对第二个板块我也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在原有的实验器材(橡皮泥、吸管和矿泉水瓶)的基础上增加了瓶盖和小棒。我曾经让学生试做过这个实验,当学生按照科学书上所显示的把两根吸管透过橡皮泥放入瓶中后,怎么往瓶中吹气,水还是没有被挤出来,原来是吸管被橡皮泥堵住了。增加瓶盖可以防止橡皮泥脱落,增加小棒可以防止吸管堵塞。这样的改进,可以增加实验成功的几率,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事实。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这一板块中,删节掉了绘制图样说明空气为什么能被压缩,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根据现象绘制想象中的微观世界难度太大,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在经过详细提示后虽然能绘制成图,但是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是否真的思维发展;学生绘成图后,无法对图进行评价,而导致该部分的教学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从而造成目的性不强。 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比水轻,易流动等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与水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但是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被压缩还需要更多的直观的实验来加以证明。 说目标: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评委老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会用电脑干什么?同学们会这么多呀!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看,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

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已的能力找到**吗? 任务一:电脑发展史 如: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时期组成器件时间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年~1955年)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5年~1965年)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年~1980年)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80年~至今) 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4人1小组,分工协作1位组长,2位搜索资料(不仅仅只有网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负责汇报。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看教材、或上网找资料自己完成任务。孩子们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

空气在哪里说课稿

说《空气在哪里》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空气在哪里》就是认识、了解空气的一个起始课,空气就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种东西,但并没有一种生动具体的实感。因而,课文从三个部分来认识空气。(1)杯子里有什么?主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杯子里并不真就是空的,而存在着空气,即:a、借助水的帮助,通过空气在水中形成的气泡间接瞧到空气;b、以空气占着空间水进不去来说明空气存在。(2)怎样证明空气在我们周围,在学生懂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空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别的实验去发现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3)空气在日常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这课的知识,不仅使不家务事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认识到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而且还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有关空气的知识,如人的生活与劳动,离不开空气等。同时,学习了这部分的知识,为往后认识空气的其她一些性质,用途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在知识上,首先在注意传授知识的科学性,从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出发,动手做实验,以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即本课的认识目标为知道在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2)形成技能就是常识课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主要以自身的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因此,本课的技能目标为初步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事物的能力。 (3)在思想情感上,让学生在参与认知过程中认识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学习新知的欲望,具体落实到本节课,则就是激发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3.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认识计算机 说课稿

《认识计算机——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计算机——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首先说一下教材分析及处理: 《认识计算机——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是河北大学版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针对小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介绍计算机的本质,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并对学习后续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在这里,我只选择了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个部件的功能。这部分知识理论性很强,我在讲授这节课时打算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另外要结合计算机硬件的实物,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电脑特别感兴趣。通过本节课学习孩子们将掌握一些电脑的常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了解常见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外观上看出计算机各组成部分,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并能说出相应的名称。 难点:了解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和存储器。 教具: 多媒体网络教室、自制课件、中央处理器(CPU)。 教法: 结合教师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学生的好奇、活跃的心理特征。我准备运用以下教法: 1.谜语导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