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2011年7月4日,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政涛教授来威海做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的专题报告。下面就所听报告浅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聆听李教授的报告第一印象是他有独特新鲜的报告方式。那就是没有现成的演示文稿,而是一边讲授一边在在空白的文档上直接打出课题、关键词、核心问题等等。这种方式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他手脑并用,讲授从容,理论观点多由大量教育案例和教育故事支撑进行解析,这一切都显示了一个务实的有水平不空谈的专家的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善良的性情,温暖幽默的谈吐。让人由衷地对他产生一种敬重。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也能时时刻刻引领着学生走在语文的天地里,幸福地徜徉肆恣不愿走出来?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是否也能学生一种清新跃动灵性的灵魂感召,使他们学会感恩感动,学会体验感悟?从对李教授报告的印象里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一定要为学生而务实付出,工作中的措施方法一定得有一定的观点理念指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求实,做一个也能感染温暖学生、带动同化学生、启迪提升学生的老师。

二、李教授的报告中解读了让课堂生长的气息的方式,他从有效教学切入主题,指出了有效教学不要姿势注重技巧经验方法,而是要有对教学对有效教学的敏感,做到五个“实”,三大框架的有效益有效果有效率,还要有全效广效远效深效强效速效奇效,这一切都要围绕要教学生什么怎样教以及要教到的程度。尤其李教授从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说课等教学细节结合信手拈来的一些具体生动详实的课例来谈,深入浅出,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报告与我们的平日教学的联系。至今很多细节,似乎还在我海中回放,忍不住咀嚼回味着。

反思:在李教授的理性的分析,鲜明的观点,严谨的思路中我明白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说白了是要上成家常的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素养形成的发展课。李教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公开课虽最能锤人,但家常课最养人。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这些话很有道理。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特点决定我们每天都是要不重复地对待学生对待教学,所以在学生的成长同时我们也在成长,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所以今后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有效,我们评判的标准要变,就是也要关注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比较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是充满生长气息的。

其次,我们的教学一定要适合学生成长的内心需要,我们教师一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要知道学生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研究,做一个有思想有方法的善于反思的教师。因为方法思想对我们的教学十分重要。我们要在教学中让我们的方法活在思想的土壤中,让我们语文教师的灵魂和语文素养促进孩子的成长。

最后我想借用李教授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结束我暑期培训的体会。我坚信,未来的教学路上,有这样的思想引领,我会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对身为教师的自己这样栽培自己。

学习·反思·成长

华师大之行已落下帷幕。比起启程时的兴奋与期待,归途更多的是沉静与思考。十几天的学习感悟颇多,但是苦于文采不好,难以下笔,尤其是看着身边的优秀教师一个个出口成章,早已成文,很是痛

苦、纠结。“写,改变你的生命属性。”这是鞠玉萍教授在讲座中引用窦桂梅的一句话,今天我想用这句话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我想从“写”开始,改变自己,虽然写的不好,但对我来说这应该算是一种突破,这或许是我成长的开始。

半个月的华师之行,很苦很累,但很充实。我以朝圣的心态来到教育的最前沿华东师大,在心中除了激动之外,还充满了感激之情,感激领导给我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有机会聆听到各位顶尖级教授的讲座,现场学习顶尖级的教育智慧,也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差距,给日益倦怠的职业状态和日益枯竭的职业潜能重新注入了活力。现记录下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要更新思维框架,把握教育规律

吴亚萍教授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的得力弟子,吴教授致力于中小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有着丰富的一线指导的经验,她强调有效教学应该是有深度的教学,应该是基于学生需要的教学。吴教授还用全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就备课与教学设计的改革给出了全新的诠释,作了精彩的演讲,指明了今后的教学发展之路。

吴教授强调,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抛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活动;要善于搜集学生活动中放射出来的资源,用于推进课堂教学;要多关注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给学生“练”的机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切实的“做”的过程,形成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活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吴教授的讲座中“资源开发、重心下移、长程设计、教结构、用结构、三放三收、整体进入”等等这些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的词语频频出现,让我们对课堂教学变革的策略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教材知识的内容组织策略:长程两段的策略。关于“长程”一词,吴亚萍教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知识间内在联系的长程眼光”、“教学内容规划的长程设计”等,这种策略的教学结构,主要采用发现的

方式,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出发,充分的体验发现和建构,逐渐形成知识结构和学习的方法与步骤结构。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可以适度放慢。其运用结构:主要让学生运用这一结构,主动的学习和拓展与结构类似的相关知识。由于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和灵活运用结构进行主动学习,这一阶段的教学的时间适合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按照长程教学设计理念,要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才可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关于整体感悟的策略,她提出在教学中要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逻辑进行。对于融合渗透的策略,以融合渗透的意识“用”教材,就是为了融合条状与块状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有主有从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形成灵活判断与主动选择的意识与能力。这种融合已经摆脱了知识点的束缚,并且超越了知识结构教学的框架,在更大的一个知识整体的范围内,实现局部知识与整体的、内在的结构的沟通。

吴教授说一流的教师是教思维方法,如果教师的思维跟不上,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发生改变,如果教师个人内在的认识框架不打破,课堂教学的转型就难以进一步进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新每个个体的内在思维框架,彻底把握教育规律,追求育人的境界。

二、课堂要抓“实”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当初读这句话时,还甚不解其意,总觉得矫作些。但在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的讲座后,再回想起这句话,不禁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李政涛先生是叶澜教授的学生,他强调课堂教学要抓住一个关键字:“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

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丰实”——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李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语言诙谐幽默富有激情,旁征博引,妙语联珠,四个半小时的讲座如和风阵阵,拂散陈腐乏味的迷雾团团,他用理性的分析方法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应该建立怎样的“有效教学观”?让我理解了什么是“实效”,明白了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让课堂有生长感等问题。李政涛教授提到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常照镜子勤反思

在历史上李世民堪称爱照镜子的一代明君,他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用三面镜子成就了他的一代明君,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期望成长的教师,更应拥有几面不可或缺的镜子。

一是照镜子找差距。这次学习有幸与济源的诸多优秀教师同行,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压力、是惭愧。在一行的队伍中,有我们的领导团队教研室的领导及成员,有身边的楷模宋森、王晓琳,有能说会写的李冬梅、杨征,有认真专研的李继红、李珍霞……可是我既不善表达更不善写作,虽有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但留下的仅仅是碎片式的记忆。与这样的团队同行,其压力不言而喻,再加上华师大众多专家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更让人佩服,听课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丁老师的责任,吴尊民教授的激情,周斌教授的风趣幽默,李正涛教授的坦率与真诚,吴亚萍对教学研究的执着与追求……面对这些,让我惭愧,又催我奋进。有压力就有动力,于是不自觉就有了追赶的意识,学习的动力。

二是照镜子明得失。王建军教授讲到教师的专业知识时,多次强调常照一照镜子,把自己的课录下来,反复看,研究着看,就一定会有所思,有所想,就会有所改进。王教授说:我们不缺标准,缺的是一面镜子,一面实践的镜子。录像课正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今后我一定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多的镜子,从镜子中品味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自己的经验,以获得自我反思与认可,让自己在反思中成长。

长者的叮咛,智者的点拨,学者的教诲,让我在这段学习、收获的日子里突然明白了许多,虽然培训暂告段落,但反思还在继续,学习没有停止。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他们的那种精神、那些理念和方法会时刻警示着我要多一份追求、多一点勤奋、多一些反思。在这期间,每一个讲座,都在我心中激起许多的火花,我不希望这些火

花湮灭在回来后繁琐的教学中,即使不可能把所有的理念、知识、方法都通通领会,但专家教授们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执着追求的不懈精神我都牢记在心!

最后,我想说,短暂的华师大培训虽然结束,但它已成为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阅历,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一笔财富,洗礼和升华着我的教学思想,指点和引导着我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之路漫漫长远,因为有这次学习的收获,我相信我和我的同事们一定会充满信心地上下求索!我更相信,这次培训一定能带领我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2011年7月4日,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政涛教授来威海做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的专题报告。下面就所听报告浅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聆听李教授的报告第一印象是他有独特新鲜的报告方式。那就是没有现成的演示文稿,而是一边讲授一边在在空白的文档上直接打出课题、关键词、核心问题等等。这种方式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他手脑并用,讲授从容,理论观点多由大量教育案例和教育故事支撑进行解析,这一切都显示了一个务实的有水平不空谈的专家的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善良的性情,温暖幽默的谈吐。让人由衷地对他产生一种敬重。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也能时时刻刻引领着学生走在语文的天地里,幸福地徜徉肆恣不愿走出来?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是否也能学生一种清新跃动灵性的灵魂感召,使他们学会感恩感动,学会体验感悟?从对李教授报告的印象里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一定要为学生而务实付出,工作中的措施方法一定得有一定的观点理念指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求实,做一个也能感染温暖学生、带动同化学生、启迪提升学生的老师。 二、李教授的报告中解读了让课堂生长的气息的方式,他从有效教学切入主题,指出了有效教学不要姿势注重技巧经验方法,而是要有对教学对有效教学的敏感,做到五个“实”,三大框架的有效益有效果有效率,还要有全效广效远效深效强效速效奇效,这一切都要围绕要教学生什么怎样教以及要教到的程度。尤其李教授从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说课等教学细节结合信手拈来的一些具体生动详实的课例来谈,深入浅出,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报告与我们的平日教学的联系。至今很多细节,似乎还在我海中回放,忍不住咀嚼回味着。 反思:在李教授的理性的分析,鲜明的观点,严谨的思路中我明白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说白了是要上成家常的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素养形成的发展课。李教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公开课虽最能锤人,但家常课最养人。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这些话很有道理。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特点决定我们每天都是要不重复地对待学生对待教学,所以在学生的成长同时我们也在成长,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所以今后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有效,我们评判的标准要变,就是也要关注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比较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是充满生长气息的。 其次,我们的教学一定要适合学生成长的内心需要,我们教师一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要知道学生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研究,做一个有思想有方法的善于反思的教师。因为方法思想对我们的教学十分重要。我们要在教学中让我们的方法活在思想的土壤中,让我们语文教师的灵魂和语文素养促进孩子的成长。 最后我想借用李教授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结束我暑期培训的体会。我坚信,未来的教学路上,有这样的思想引领,我会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对身为教师的自己这样栽培自己。 学习·反思·成长 华师大之行已落下帷幕。比起启程时的兴奋与期待,归途更多的是沉静与思考。十几天的学习感悟颇多,但是苦于文采不好,难以下笔,尤其是看着身边的优秀教师一个个出口成章,早已成文,很是痛

班主任工作艺术培训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班主任工作艺术培训心得 篇一:班主任管理艺术培训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班主任管理艺术培训心得体会(共2篇)班主 任管理艺术培训心得体会9 月24日,我有幸在49中聆听了教育专家陈纪英老师的讲座。通过学习,我深切感受到教育 专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崇高的人格魅力。65岁的她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大量案例, 深入浅出的阐明了当好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以及学校心 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相应的 一些做法。陈纪英老师讲座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对学生的爱。她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就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心为本。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 其职责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怎样呵护学生,用爱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教育学生的心灵。除了充满对学生的爱,还应该有良好

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的心里健康直 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 境,反之,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反而导致学生害怕说谎、违抗等不良表现。十年树人,百 年树木一个合格的学生,仅以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作为衡量标准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教师应学会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为学生 创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学到了宝贵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方 法,还让我认真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我深知班主任要有一付健康人格的身;有一颗爱生如 子的心;有一双用发展的眼光善待学生的眼;有一个易于换位思考的脑,让自已的笑声与学 生的笑声和在一起;让自已的心与学生的心连在一起。我会将这次学到的经验、方法运用到 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去,扎实有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力争做一个有爱心、快乐、健康 的班主任。 [班主任管理艺术培训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班主任管理艺术》心得体会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黄亚利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 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着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四是扎实在于停顿。五是扎实在于持续。六是扎实在于运用。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八是扎实在于写练。 (3)、优美的生长。着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4)、温暖的生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最后李博导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转赠给大家:栽培自己,不一定要靠别人,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栽培。

北师大培训心得语文1

听陈纪英教授讲座有感 刘家堡一中王丽峰 陈纪英,北京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首席专家。就是这样一位名师、大家,她的讲座风格却是幽默、睿智,又不失温和的大气。年近70的芳华,却,依然精神抖擞、落落大方,以彬彬有礼的举止,渊博的知识挺立于讲台,耕耘于教育征途的前沿。陈纪英老师教数学出身,所以她的言谈话语间,无不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芒,加上她主要以青少年心理问题为研究方向,因此更加注重教师的思辨品质。陈老师提到,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不愿或懒于抽出一点时间去了解、分析自己的学生,在施教的过程中根本没有静心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从而无法走“近”学生,更不用说走“进”学生心灵了。其实对学生多一分了解,教育才会多一点实效。 最欣赏陈老师的几句话: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心为本”的教育。 学习教育理论,在工作中消化实践,生成自己的见解理念。 教无定法——适合的,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就是好的。 在教育管理中,走近学生,引导学生(近——进:寻找打开心扉的钥匙,有效施教)。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现在我们的孩子的大多是娇生惯养出来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且说一不二,自私自利,要强好胜等,另外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由此很多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而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帮在成长的希望。我觉的关注学生首先要认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成长变化。身心都在不断的变化,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都是有不同的反应的。所以心理的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教师,特别是班主仼有的时候可以说是应该不厌其烦地与学生交流。与学生相处应该做到:树共情心,做真诚人,带微笑脸,说赞美话,有宽容心。容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表白自己的机会,批评学生的行为,但不否

听心理讲座的心得体会

听心理讲座的心得体会 今天听了陈纪英老师关于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尽管身上觉得疲累,但心理却觉得如沐春风一般,在教学工作中所有过的困惑、郁闷都烟消云散,心里从内向外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清新、敞亮的气息。陈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语气解读了屡屡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为我们找到在根源所在。 陈老师在报告中说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走近学生,学生接受了你,你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走近”、“走进”,看似只有微小的差别,或许在平时我们还会混用,但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却有大大的不同。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哪能容我们直通通的走进他们的内心,所以我们只能先走近他们。怎样才能走近他们,是不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就能走近他们,其实不尽然。如果我们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想当然的认为学生需要而为之,往往会产生实得其反的效果。象陈老师说的一个小事例,在假期回来的第一节课先给学生3~5钟的时间处理一下自己的事情,无非是同学几天不见了,自己遇到的新鲜事想第一时间内跟同学分享,几分钟就搞定了,既满足了学生交流的欲望,又同时给学生提了个醒儿,假期结束了。这样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剩下的就是认真上课了。回想我们多数情况下所做的,往往是想当然的认为,学生的心跑野了,得在第一时间内把这缰绳勒紧了,而事实上

就不那么当然了。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方能找到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陈老师还讲到师生关系是教育的生命线。现在都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都高举平等的口号,又是否真正做到平等。陈老师在这也举了个小例子,也是几乎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学生没写作业,“为什么没写”,“我忘了”,“你都能记住什么”。这样的对话似乎在每一个老师身上都时有发生,接下来的谈话就陷入僵局,谈话这演变成了老师自己一个人的说教,学生要么低头不语,要么脖子一扭,脸一仰,不理你。这样沉默的反抗让老师觉得自己的师道尊严受到挑战,然后说教就变成了批评甚至讽刺挖苦,将学生推的又离我们远一些。回头看看这其中的对话过程,我们又何曾给了学生与我们平等对话的权利,学生说什么我们堵什么,学生说什么错什么,反正你没做作业就是错了,再狡辩更是错上加错。学生没有申诉的机会,我们也就无从了解学生没做作业的真实原因。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安全需要,让我们蹲下身子,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师生关系会在这样的基础上走向和谐。那么我们的教育也会成果累累,亲其师而信其教,亲其师而信其道嘛。 在陈老师的讲座中我还有很感触,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去领悟、去体验、去实践。

如何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

如何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 听《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师思维品质的提升》有感 孟利革日上午,扬州大学农学院礼堂里“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高级研讨会在精彩上演。参加的老师们当然包括我在内都在等在盼着王崧舟老师的观摩课,可主办方却在王崧舟老师的观摩课前安排了一场40分钟的李政涛的《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思维品质的提升》。有点不解,王崧舟老师是语文界的奇才,他的教学设计无可挑剔,是语文界的大师级别,无人能超越,在他前面出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转念一想主办方肯定别有用意吧。姑且往下听听。 主持人介绍李政涛为知名教育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为我们带来的是以《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思维品质的提升》为主题为的报告。 李政涛教授在报告伊始指出,李教授听了6000节语文课发现教师都会遇到自己的瓶颈期,瓶颈有:激情、积累、思维品质。在人工智能日益发达的今天,未来许多的工作,包括医生、教师等职业都有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但是在哲学这点上,人工智能永远都无法替代或超越人类,因为哲学的修炼能引领人类的价值观以及对思维的训练。我们未来的

教育改革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而教师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前提,没有好思维品质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好思维品质的学生。我一听就感觉器宇不凡,思想新潮,瞬间吸引了我的所有注意力。 李政涛教授认为教师思维品质的提升主要可从清晰度、提炼度、开阔度、精细度、合理度、生长度(反面就是自我固化、自我板结化、自我化石化)这6个维度展开。时间有限重点阐述了第一点清晰度。自我训练: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观课或听课、写课六大技能。李教授举了个例子如: 评课,什么才是评课高手呢首先必须是1.鉴赏家。2.批评家-知道问题和症结。3.建筑家-系统改进重建的具体建议和方案。这里忌讳抽象和套用。听到这里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感觉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哪如何成为评课高手呢李政涛教师仿佛知道台下老师所想,立刻给出了使用性的做法。成为优秀评课高手的做法:1.有一个模仿对象。李教师的模仿对象是他的博士导师叶澜教授。叶澜教授就具有强大的思维的的透析力、穿透力、融通力。有思想的方法与有方法的思想高度融通。没有思想,就没有魂;没有方法,就没有根。我们太容易就思想说思想,就方法谈方法。这样就是没有方法的思想和没有思想的方法。

班主任管理艺术培训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班主任管理艺术培训心得体会(共2篇) 班主任管理艺术培训心得体会 9月24日,我有幸在49中聆听了教育专家陈纪英老师的讲座。通过学习,我深切感受到教育专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崇高的人格魅力。65岁的她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大量案例,深入浅出的阐明了当好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相应的一些做法。陈纪英老师讲座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对学生的爱。她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就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心为本。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其职责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怎样呵护学生,用爱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教育学生的心灵。除了充满对学生的爱,还应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的心里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反之,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反而导致学生害怕说谎、违抗等不良表现。十年树人,百年树木一个合格的学生,仅以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作为衡量标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教师应学会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为学生创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学到了宝贵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方法,还让我认真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我深知班主任要有一付健康人格的身;有一颗爱生如子的心;有一双用发展的眼光善待学生的眼;有一个易于换位思考的脑,让自已的笑声与学生的笑声和在一起;让自已的心与学生的心连在一起。我会将这次学到的经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去,扎实有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力争做一个有爱心、快乐、健康的班主任。 [班主任管理艺术培训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班主任管理艺术》心得体会 《班主任艺术》心得体会 马兰明德小学------李平这学期,局教育科名师办为我们全县教师进行了三次培训活动--------《中国梦教师梦》、《板书设计》、《班主任管理艺术》。这三次培训活动我都争着参加了,每一次的培训学习我的收获都特别大,现在我就以《班主任管理艺术》为例谈一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善于总结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善于总结,总结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总结学生的每一次失败,总结学生成功的经验,总结学生失败的原因,总结捣蛋孩子的心理,总结捣蛋孩子变好的过程…...我觉得这是郑丹娜老师成功的原因。郑老师在十余年的时间里竟然用这么多的教学实例总结出这么多的班级管理经验和良好有效的方法,她这一做法值得我学习,也值的咱们全县的班主任和老师学习。 二、善于用心灵交换心灵 现在的孩子这么多,每个班少则四五十,多则八九十,再加上现在物质条件的提高,爷爷奶奶的溺爱,每一个在家都是“小皇帝”,来到学校也想随心所欲,有些孩子的做法确实让老师生气,老师还行用命令的方法去制止他们有时候会事的其反。郑老师的“用悄悄话走进学生的心灵”这一方法用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再好不过了,这是老师摸透学生你的心理,用语言去感化他,让他们通过读老师的心里话,学生自己感悟,这比老师使劲吵孩子一百次都灵验。所以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我也要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导学生。 三、善于换位思考 郑老师的微笑从教,不忘童年这一原则就体现出了这一点。他在管自己孩子的时候,就会换个角度去思考,我当学生的时候,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就不做那样的老师,我当学生时喜欢老师怎样对

《教育常识》读后感

《教育常识》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开学初又观摩了李玉贵老师的课,结合《教育常识》中:教学常识:既是技术,也是艺术这一章节,获得巨大启发。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教学、自己的课堂。开始思考做到教与学不分割,要有怎样的认识?怎样使教学在互动中生成?怎样让教学充满生长的气息? 李政涛教授在《教与学不可分割》这一小节中指出看课的分析单位是“教与学的互动生成”。这种分析单位表明了三种对“教学”基本认识,我认为这也是怎样做到教与学不分割的关键。 首先,这种互动是双边的,这里的双边既指“教师”和“学生”,也包括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和“学生”的互动。这恰好和“学讲”中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观念不谋而合,教师回归引导者角色,学生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同时,这种互动的动态性应允许诸多课前教案无法预设的问题、答案和各种意外事件存在,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重视起来并给予适时和适当的总结,因此,教师的教育机智在此就举足轻重。第三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时侧重点应该放在: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和学如何互动生成。这三点不仅是我们要树立的认知,也给我们教学设计上指名了方向。 作为青年教师,我时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在课堂上有时个别学生提出的独特问题、答案,出于自己当下知识的不全面或者为了完成进度等原由,更别说是对学生问题的解答,有时候甚至可能连关注都没能及时给予。 新课程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认为,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与比较,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通过阅读《教与学不可分割》这一章节以及听了夏雪梅教授的讲座,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学生的互动以及个性化表达的重要性。 在一次讲解题目时,由于题目相对较基础,我先让孩子们小组讨论,然后把产生疑问、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讨论完之后让孩子们提出并全班进行讨论。在巡视时我发现关于“寒冷”的反义词这一题孩子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有的孩子写“温暖”、有的孩子写“炎热”。果然在质疑时,同学们就把这个问题抛出来。而此时,孩子们的关注度明显比老师单纯的讲解要高很多。并且,在讨论时,许多孩子给出了许多的见解,一个孩子说:寒冷有两个意思,一个指没有家庭的气息,对应的反义词是温暖,另一个意思是指天气,对应的是炎热。 还有一个孩子说:寒冷就是感觉不到热,慢慢的加热,有了热气,就温暖,热越多,就变成了寒冷。 还有的孩子说:我认为寒冷的反义词是炎热,因为寒冷就是很冷,炎热就是很热,,温暖是这中间的。 这其中虽然有的孩子表述逻辑不太清晰,但也不乏比较精彩的表达。但无论表达好坏,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彼此互动中生成的资源。是孩子们思考的果实。 在我们的教学中,允许互动的过程并给予关注固然重要,如何将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资源加以捕捉、利用、编制、再造并有效反馈给学生更是关键。这就是关于如何让互动生成发生的问题。就这一点,李政涛教授提出了五种形式的策略。 包括: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名为“织网”,即教师将课堂上呈点状分布的知识综合或整合;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称为“滚雪球”,即把个人生成的资源变成全体的资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成,这叫“刨坑”即教师要舍得花时

班主任工作技能讲座心得体会

班主任工作技能讲座心得体会 一 听了一堂关于师范生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讲座,感触很深,收获颇多。主讲人是来自成都一所实验中学的很优秀的班主任。他虽然很年轻,但在很多学校做过讲座,也获得过一些优秀职称,发表过许多论文与学术报告。也是这些成就,让我很是佩服,愿意仔细认真的去听这一堂讲座。 袁老师分别从班主任的育人理念、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相处、班主任的心灵本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在班主任的育人理念这方面,我学到的最多。他把每个学生比作成一朵花,而不同的花的花期不同,绽放的时间也不一样。作为老师或者家长,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学生,让他们能在该吸收养分的时候尽情吸收,该绽放的时候努力绽放。 首先,在对待学生这方面,要把握好分寸。如果太软弱,会让学生觉得你好欺负,觉得你没有能力去管他们,从而摆脱你的管束,像一颗野草一样疯狂无规律的生长。如果太强硬,则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处处与你对着干,破坏你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一个好的班主任,是严格中带有宽容的。其次,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把对学生的各方面教育进行了一个排位:心理生理排在第一,其次是品德,再次是学业。

我很认同这一观点,就如他举的马家爵的事件,一个人心理能变态到如此,对社会危害那么严重,就算曾经学业优秀又怎样呢。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班主任,最大的成就不是培育出了多少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引导了多少人三观正直、品德优良。最后,作为一个班主任,要懂得奉献与慈悲,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的职业,就应做到让领导宽心,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欢心。以前家长选择学校大多看到是这所学校的名声,硬件条件,师资力量,但现在很多家长看中的是教孩子的班主任如何。好的班主任不会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好的班主任能与家长有效沟通交流,好的班主任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尽心尽责是每个班主任必须做到的! 要想管理好学生,不仅要与学生家长沟通和交流,还应该与各科科任老师处理好关系。现在很多班主任因为没能和科任老师沟通好或者只注重自身教的科目,而导致学生严重偏科,在科任老师课上闹别扭的情况出现。科任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除了在课上就很少了,很多学生可能就会忽略到其它科的内容。班主任是和学生见面时间最多的老师,如果平时在关注自身教的学科的基础上,去帮助学生解决其它科的问题,就可能使学生发展更平衡。大多学校都在强调成绩的重要性,把每个班学生各科成绩进行排位从而体现这个老师教的好不好,这使许多老师只在乎自己所教科目。但我觉

李政涛“什么是好课”培训心得

肥城市2018年中小学教师专题培训心得11月11日(星期天)上午,叶澜教授的弟子,着名的李政涛教授在肥城市第六高级中学报告厅的一场别具一格而又深入浅出的讲座。本次报告主题是“什么是好课”,李博士围绕着新“实”“长”“放”“细”4个核心关键字,娓娓道来。声音不高,但有足够的穿透力;没有课件,但一边说一边在WORD文档里打出关键字。这让我感受到李教授学术的自信,以及胸有成竹的淡定与从容。这也是我第一听报告听得如此痴迷与认真,第一次记录达到12页笔记。 一:实 李教授讲到1:扎实。要上有意义的课。什么是有意义的课除了获得新知以外,一堂课结束了学生有没有激发出兴趣。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学生不应该一样。2充实。一堂课的投入与产出,应体现在好生和后进生都有进步。3丰实。这个我最有感受。作为年轻教师,上课总是按照教案规划好的思路来讲。讲完,好像这节课的任务我就结束了。李教授点到,我们应该有预设之外的教案意识。每堂课都是鲜活的。4平实。常态课李教授俗称家常课和公开课。公开课炼人,家常课养人。如何把公开课中学到的东西和家常课完美的借鉴融合,这是值得思考的。5真实。有缺憾的课也是有发展空间的课。 二:长

1一堂课要有推进感、终深感要有生长的气息。李教授举到例子:一堂公开课的好,是学生本来就好,还是教出来的好本来就好,那是展示、再现。学生的生长在哪里2提供挑战、训练提升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抓住关键词,说出判断依据。 三、放 如何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如何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四、细 李教授讲到对细节有敏感、要揣摩、设计、实施、反思重建。针对小组合作,李教授讲到15个细节。听完之后不得不佩服李教授的细节,让我真真切切的理解到什么叫小组合作。让我感触较深的是细节10:板书。两态板书:静态和动态板书。静态是确定的板书,动态是不确定的板书。而动态的板书是捕捉、提炼、利用和生成资源、错误。细节12:巡视。在小组合作中,我们要观察学生怎么说话。切记唠叨、轻声细语、沉默不语。老师不能沉默,老师要对学生有介入力、引领力和指导力。 李教授其严谨的作风,饱满的学术热情,结合正反两方面例子的通俗讲述,这是让人佩服的学者。在日后的工作中,向学者看齐。

听后的感想_读后感

听后的感想 听后的感想 听了陈纪英教授为我们进行的心理学讲座真是受益匪浅,教授的话语时时在我耳旁回荡。 “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内容,我们提倡的是人的教育,是人的全面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有爱的意识,有强烈的心理教育意识,那么,我们会把事做的更好。我们的一次考试,一句话,一次选举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性格特征不仅会影响到他的职业水平,而且还决定他个人的长远发展和身心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是啊,人民教师是雕塑儿童心灵的工程师。一个民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生存,要有所作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善于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是园丁,我们就得肩负起这一责任,让学生茁壮成长。我们要 重视人的教育,能发现学生的情感变化,解决学生的情感变化,教会学生与人交往。 听了报告,我还牢牢记住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有知足长乐的思想。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生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要求,而应本着脚

踏实地的精神去尽力而为。其次,要能变换角度看问题。我们的情绪体验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经常取决于我们能看到什么,从而感受到什么。对于学生的顽皮、学习成绩差,我们要看到,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共性错误,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学习成绩不好是现阶段学生努力不够造成的。若经我们的正确启发和引导,是可以改变的。 教授还告戒我们:工作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热情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主动地与学生沟通和交往,了解并理解他们,以亲人加朋友式的方式对待他们。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全、人格有偏移,将给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我们任何个性上的缺陷将会无保留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对他们未来身心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时代的车轮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初的今天,教育者如何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理知识,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小学生在家中大都是宠爱有加的“小皇帝”,是“中心”是“希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学校又是紧张激烈的学习生活,他们心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多么渴望有人能给予更多的不是物质上的要求,而是心理上的关爱和疏导。时代的洪流不是把我们推到了这个位置吗?今天,我们已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是朋友。只要我们要做真诚人,带微笑脸,说赞美话,有宽容心,阳光和快乐就会在我们身边。

龚雄飞与“学本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龚雄飞与“学本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2016年12月12日在2016年12月10-11日,在县教育局的组织下,有幸听了李政涛教授和龚雄飞院长两位专家的“学本教学”专项报告会。短短两天的时间,作为一个初入步入课改的新人,我感觉自己在不断地成长,收获颇多。在全县课改全面铺开的形势下,有幸听到这两位专家的指导,我感到无比的高兴,很是受益匪浅。特别是有幸聆听了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龚雄飞院长关于卓越课堂的讲座,听完讲座后,心中十分激动,龚院长通过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教育教学与办学管理经验,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目前国内中小学校课堂教学问题与问题决绝的有效策略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卓越课堂中一个模式,即先学后导、互助展评;三大特征,即先学、互助、展评;三中心,即学生中心、学习中心和体验中心的核心观念。给我们思想带来巨大共鸣的同时,也为我们下一步开展有效教学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结合目前自己课堂教学实际,深入反思龚院长所提出的观点时发现,很多值得我课堂教学深入探索和实践体验,我就自己印象深刻的四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是关于学生先学的观点。龚院长在卓越课堂中提出了先学后导的模式。先学即学生自主学习,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自主学习把学生激活而不是教死,是为了避免思维方式的单一化、同质化、模式化。这也是为什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别所在,在传统教育中提倡“先教”,而现代教育中提倡“先学”。龚院长同时提出了在学生先

学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自主学习的时间、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自主学习的工具。尤其要注重解决好自主学习的工具问题,现行中小学校注重导学案或者导学单,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工具。 二是关于导学案的观点。在谈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龚院长针对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导学案或导学单开展自主教学进行了剖析,并指出导学案的开发原则是功能导学化,即要做到导学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品质化。在导学案的运用过程中,要警惕导学案内容以“做题”为重要载体和主要形式,把导学案变成练习册自学引导的复制品,或者变成学生练习单。要将习题化导学案改为问题化导学案,将学案的后侧性检验改为前瞻性引导。 三是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观点。龚院长在讲座中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即学生互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矫正传统个体化学习所带来的固步自封与心灵幽暗,倡导竞争中的协作,改变畸形的竞争文化;有利于弥补教师群体化教学所带来的辅导不足与指导不力,确立学生是最大教育资源的新理念,形成“点对点”的帮扶机制与管理格局;有利于改变传统讲授型课堂的教师主讲、学生接收、生生独立的局面。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防止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这点我非常赞同,不克服这个问题是很难真正高效的。 四是关于先练后讲的观点。传统课堂通常采取的是教师先讲,学生后练,即老师讲授方法和示范例题在先,学生在老师讲完之后,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练习。这样导致学生的学习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方法,难以有自己深入体会和创新方法。先练后讲,打破了传

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心得

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心得 XX年8月26日,我们在艺术中心听取了陈纪英老师关于“心理健康”的精彩讲座,全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陈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陈教授对“教师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专题讲座。主要讲述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实施的做法、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的关系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她指出:“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心为本”,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心为本”的教育,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感受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而且在于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若一位教师从早到晚都忙于教学工作,乃至于抽不出一点时间,或舍不得抽出一点时间来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那么,“以人为本”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班主任、教师专业化成长历程是:累并快乐着;教师班主任的工作是科学,又是艺术。 班级是一个小团体,班主任是核心、领导者,做班主任工作要用心、动情。班级气氛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影响每一个人,班级气氛会塑造人格;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心态;每个教师都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人人要争做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信任、同事佩服、自我欣赏的人。在教育过程中,人的生存、成长、发展最重要;德育与心育的关系是:德育解决“方向、灵魂”问题,心理解决“成长、需要”问题。教育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成长客观规律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学校全面快速发展的需要和保障。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听李政涛课堂教学的变革之道讲座有感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听李政涛《课堂教学的变革之道》讲座有感 4月22日下午,在江苏大学会议中心,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教授为我们做《课堂教学变革之道》讲座。李政涛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是叶澜老师的高足,他所作的讲座是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为例的。 李教授一开始出示了5个关键字:真、实、深、化、长。 一、课堂教学改革要“真”。参与者要有一颗真心,抓真问题,说真话,做真研究,真做研究,实现真实的生命成长,要有对实践的尊重和敬畏,温情和敬意,在实践中实现创意。 二、课堂教学改革要“实”。首先实在日常,实现教学改革的日常化,不是来个人听课就改革,没有人提倡就常态,课改要提升日常课堂教学研究的质量,要让底色有所变化,底色不变等于没改。其次是过程要“实”。不能站在外面看教育,要站在里面做教育,不做“坐而言”的现实批评者,要做“起而行之”的改革实践者。其三是实在细节。课改的细节,要展现理论的价值。

三、课堂教学改革要“深”。一是价值取向要深。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学是一段师生在攀岩中共同经历的探险和冒险的旅程,它必须实现学生生命的拔节,不能让学生只在原地打转转,而是要让学生有生成,有推进,有提升。二是深在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不是思维的深度、广度、高度,而是清晰度、提炼度、准确度、创新度,在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都要学会关联思维、整体融通思维和综合渗透思维。三是深在行为习惯、技能和基本功。课改要有新理念、新习惯、新技能和新基本功。表现在要研究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利用及再造的基本功。 四、课堂教学改革要“化”。即转化,将教学改革的理念,找到路径或载体,化到教学设计中去。对于教学设计,李教授提出“三度解读法”。一度解读,研究学生已经有了什么,还缺什么,需要补什么,困难障碍是什么,基于学生的难点障碍进行备课上课。二度解读。指的是对学生生成资源的敏感、把握、捕捉、提炼、再造与利用。三度解读,即教学反思。反思哪些是意料之中,哪些是意料之外的。 五、课堂教学改革要“长”。即追求生命的真实成长。表现在一是理论学习。二是现场学习力。主

听虞永平教授讲座有感——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

听虞永平教授讲座有感——让孩子拥有幸 福童年 下文是关于听虞永平教授讲座有感——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篇:《听陈纪英教授讲座有感》 听陈纪英教授讲座有感 2015年12月19日,伴随着冬日里的阳光,我与同伴们来到了本溪市第一中学的五楼会议厅,聆听了北京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首席专家陈纪英教授的讲座《重视心理,提升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年

近70的芳华,却依然精神抖擞、落落大方,站在台上坎坎而谈,她的投入,她的激情,她与大家的交流,她的敬业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所有老师。虽然自己年轻她二十多,但依然自叹不如。她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向我们诉说着对教育的热爱。一个个鲜活的个案,一章章引人深思的提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记忆犹新的有以下几方面: 1、“不用回答我,回答你自己”。 “不用回答我,回答你自己”这句话在陈老师的讲座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我很喜欢这句话。我还喜欢一句格言:只要你付出最大的努力了,就是对得起自己了。那么我就把这两句揉合起来:“你努力了吗?回答你自己,你对得起自己吗?”,这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只有反思才能让我们的知识得到系统的综合,才能在成长中做到“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扬长延短。” 2、“我说清楚了吗?”。陈老师这句课堂用语

让我们体会到的是教师对听课者的尊重,强化的是授课教师自身的态度和责任,而不是听课人的态度。平时课堂上我们总是喜欢说“你听明白了吗?你听清楚了吗?”,两个字的转换赢得的将是更多的尊重和关注。 印象最深的还有陈老师讲的一个关于如何尊重学生、注意和学生的交流的方式和方法的案例:一个小男孩忘了写作业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并让现场老师配合情景再现。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我们在教育学生是应给予的尊重。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应该学会倾听,学会为学生创设改正不足和错误的机会,把改正错误看作是学习成长的机会。 3、思考、思辨、质疑【听虞永平教授讲座有感——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黄亚利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着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四是扎实在于停顿。五是扎实在于持续。六是扎实在于运用。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八是扎实在于写练。(3)、优美的生长。着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精选】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合集七篇 三天的培训让我收获很多,见到了“老朋友”陈纪英老师,听到了张厅长的报告,听到了王市长讲话,听到了李校长课改思路和方法。现在就体会最深和与日常工作最直接的方面做一下小结: 一、明确了学校发展规划 泽州一中课改分三步走: 探索阶段(20××年——20××年)实施“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教学模式 规范阶段(20××年——20××年)学道编制制度、深度学簇化、课堂教学晋级制度、成为山西省课改名校等 创新阶段(20××年——20××年)绿色教育、“簇簇通”环境“双平台”教学、大单元教学、新型走班制教学模式、建立具有校 本特色的新课程体。 二、了解了绿色教育的含义 20××年3月30日,我校成为中国绿色共同体9所发起人之一。 绿色教育就是教育回归本真,崇尚自然,遵循规律,尊重生命,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 绿色高中,不是标新,而是回归。绿色,意味着生态、低碳、环保、生命,让教育真正回归本质,尊重常识,促进“新学校、新教师”的成长,用“新课堂”为“新学校”注入新希望,从而催生 “新学生”的发展。 三、组组通与双平台是我校优势和前进方向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包括乐学园的运用、博客圈的运用、龙源电子期刊的运用、播客苑的运用、文档库的运用、电子白板的运用、学科软件的运用等。 教师的备课与上课要实现新的大跨越。 四、大单元教学的魅力 引爆学习力=右脑开发+思维导图+思维风暴+快速阅读+快速记忆 自主学习课(任务型、独学): 1、在A4纸上用彩笔将单元主要内容画出单元思维导图。 2、背诵关键字、词、数据、概念、句子、符号、公式等。 3、理科要熟练演练例题,会做书上的习题。 展示课一(过关型,对学、簇学,不走班): 对学,即一对一,交流思维导图,检测背诵内容,检测书写内容要到白板上进行。 簇学,即两人对两人,即记忆内容,书写内容在白板上进行。 展示课二(问题型,群学,走班): 抽查(最后簇)过关情况,过关情况将代表这个班的过关情况。 走班学簇展示交流解决问题成果 留班学簇对质疑展示学簇 展示课三(提升型,群学,走班): 走班学簇展示实战演练内容 留班学簇对质疑展示学簇 演练反思课(反思型,不走班) 流程:点评导图、整理学道、交流学道、演练检测、展示导图、学道导学。

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2篇

篇一: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 暑假里,义乌初中英语工作室的尹老师发给我们李政涛的所着的《教育常识》,说实话,起初第一眼瞟到书名的感觉是有点不屑,心想又是一本灌输理论的空洞之作。但当我翻来目录,读了序言,却有种让人很想读下去的欲望。因为“序言”中告诉我: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例如,不少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教导学生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但自己却不爱读书,不会学习,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欲望和能力。反思自己,不正是“不少老师”中的一个吗?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紧迫感,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作者说的:“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我抱着这样的态度,尽情地品味作者的智慧。下面对本书的感悟,略谈一二:1、本书的编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2、在“教育过程常识”这一章节中,作者认为是教育即转化,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这一观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这与简单、浮光掠影式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备课备什么?作为一个有着十几二十几年教龄的中年教师而言,课程基本结构和课型把握一般不会有问题,而是我们是否在课堂上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了呢?是否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嫁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十分明确的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并且激发其探究的热情?且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3、在“教育内容常识”这一章节中,作者认为解读教材需要三种眼光:成人眼光,教师眼光,学生眼光。反思自己今后的教学,要多运用“学生的眼光”来解读教材。正如书中所说的:这是站在学生角度,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的思考---,为此,教师需要设想:如果“我”是学生,初次遇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我”是否有兴趣?“我”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给“我”几个理由。“我”理解这些知识的鱼塘困难和障碍在哪里?“我”该如何学习,把这些书本中的知识、老师教的知识转化为“我”的知识?联系初中的英语教学:不妨做好以下四点:首先用学生的视角捕捉语言;其次用学生的感受体验情感;再次用学生的眼光链接生活;最后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总之,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篇二: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而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使我想到这样一个故事:当有人问罗丹是怎样从粗陋的岩石中雕刻出的世界上着名的雕塑“巴尔扎克”时,罗丹说,他一直在岩石中,我不是从岩石中雕刻而是把他从岩石中唤醒了。教育的本质如此,管理的本质亦如此。管理有的时候需要规范,有的时候需要雕刻,但管理是发挥人的潜质的事业,人的潜质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被唤醒将是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