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关系史_思考题

战后国际关系史_思考题
战后国际关系史_思考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战后世界最直接的影响是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成立的联合国是最有影响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美国在二战中崛起,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政治大国。英、法、意、德等西欧列强实力衰退,它们接受马歇尔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国内政局,同时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上受制于美国,纳入了美国冷战战略的轨道。日本在战后初期处于美国占领和半占领状态,并在美国主导下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苏联也在二战中崛起,战后初期成为世界军事和政治大国。战争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同苏联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战后时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有了飞速发展。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兴起,为发展民族经济而斗争。

战后,在美国扶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由于新的科技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某些调节措施,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获得相对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工人阶级仍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差距仍在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甚至局部战争的政策,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峙的局面。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当代国际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

三个分析层次:国际环境;国家行为动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领导人个人因素;

一、国际因素

战后初国际环境的特点:

1、从战争到和平,和平政治取代战时政治。二战的结束动摇了美苏同盟的政治基础。

2、国际力量对比的“两极化”。

一极是凭借强大军事经济实力成为战后世界霸主的美国,另一极是世界军事政治强国苏联。二战前美苏之间没有重大利害冲突,二战从根本上改变了美苏的关系。由于战争的进程,美苏两大力量在欧洲、中东和远东等地区形成对峙。这种力量对比两极化状况,为美苏之间的对抗创造了条件。

3、“权力真空”地带的出现

“权力真空”地带指曾处于法西斯铁蹄下的北欧、中东欧。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国家及原法

西斯国家的属地与委任统治地。广大“权力真空”地带为两大国的斗争提供了场所。

二、国家因素:

战后初,美苏各自信奉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它们的国家利益也是相悖的。

苏联的国家利益:

1、确保国家安全,尤其是西部和东部边境的安全。

2、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美国的国家利益:

1、填补真空,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凭借实力,主导战后世界政治经济舞台。

3、遏制苏联。

1946年伊朗危机

三、个人因素

综上所述,战后的国际环境为美苏对抗,由战时同盟走向冷战创造了条件。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相悖,使两国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两国领导人于对方的认识和处理外交的方式,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冷战的到来

三、朝鲜战争的经过及影响

朝鲜战争经过

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二战后期,美苏以北纬38度为分界线分区占领了朝鲜半岛。南北朝鲜走上了完全不同的政治道路。且都声称自己是合法政府,战争一触即发。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安理会在美国的操纵下组成“联合国军”攻打北朝鲜。战火迅速蔓延到中朝边境,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安全。中国政府在全面衡量国际形势形式的前提下,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卫国家的战略决策。但苏联对于中国出兵朝鲜的态度迥异,决定暂缓出兵。

中朝两国军队共同作战,很快扭转了战局。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役,最终将站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

杜鲁门政府被迫接受停战谈判,但在谈判过程中美国一直对中方施加军事压力。艾森豪威尔政府做出了停战的决定。1953年7月27日,朝中和联合国双方首席代表在板门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这是美国侵朝政策失败的标志。

影响:

朝鲜战争是冷战中东西方阵营的第一次热战,但美苏自始至终没有发生正面对抗。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使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安全得到全面巩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新中国是以推迟第一个五年计划和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为代价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美国对亚太战略实施调整,采取扶植日本,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组建亚太军事体系等手段,扩展美国在远东的势力,拼凑起对中国的包围圈。

三、简述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问题

由于克什米尔战略位置比较重要,印巴分治前一年,英国为了在印巴之间制造矛盾,将克什米尔土邦出售给信仰印度教的查谟大君。英国规定克什米尔可自由选择加入巴基斯坦或印度,或保持原来地位。1947年,穆斯林数万人部队进入克什米尔,宣布进行反对印度教王公的圣战。克什米尔土王逃往印度,以加入印度为条件换取支援军事支援。当月,印度出动军队进驻克什米尔后,印巴双方发生武装冲突,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联合国干预下,1949年初印巴在克什米尔划分了停火线。1954年,印度借口巴基斯坦参加美国在东南亚组建的军事联盟,改变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此后,克什米尔争端成为印巴两国关系紧张的主要问题。

四、简述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与第一次中东战争

巴问题由来:

一战期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委任统治期间采取扶犹排阿、分而治之的政策,使犹太人在巴实力不断壮大,阿犹之间冲突不断。

1939,英为争取阿拉伯世界对反法战争的支持,限制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者采取反英亲美打击阿拉伯人的政策。

二战后,美国扶持犹太复国主义。1945 英美联合调查组提出发放10万张犹太移民证和分省自治计划,阿犹不满。联合国表决通过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阿犹相互抵制。

第一次中东战争

背景:以色列建国,制订扩大领土、吸收移民的政策;阿拉伯国家抵制以色列国家的建立。

过程:1945 战争爆发

初期阿方处于有利态势

停火期间以获喘息之机和美国的大量军事援助

停火期后阿方处于劣势

1949 签订停战协议

结果:以色列占领巴领土80%

影响: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问题成为中东问题的核心。

五、肯尼迪和平战略与灵活反应战略

和平战略与灵活反应战略,是肯尼迪任期内的对外政策

灵活反应战略

多样化的发展军事力量,以便适应不同需要的目的。核力量方面,使用战术核武器打有限战争,使用战略核武器打核大战;常规力量方面,提出“两个半战争”

和平战略

即试图通过经济援助、贸易和人员交流等手段,从思想意识形态入手来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

六、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调整

“三和路线”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是苏联新外交政策的核心。赫鲁晓夫分析了新的世界局势,认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使和平力量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质手段;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拥护和平的运动已成为防止战争的一个强有力因素。在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可以和平共处。关于和平竞赛,赫鲁晓夫指出“社会主义体系必将取得胜利”关于和平过渡,赫鲁晓夫认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使有些国家有可能“通过议会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

赫鲁晓夫摒弃了斯大林时代与西方国家针锋相对,强硬对抗的外交政策。他以缓和取代全面对抗,从而使苏联赢得了外交上的主动权和较大的活动空间。在一场声势浩大的和平攻势下,迫使西方承认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并扩大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但是,赫鲁晓夫把苏美之间的“和平共处”作为所有国家外交政策的总路线,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服从于苏联的国家利益,大国主义思想暴露无遗。

七、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的建立

1961年6月,苏美于维也纳举行了第二次苏美首脑会谈。期间,赫鲁晓夫在一次发出了关于柏林问题的最后通牒,要求在今年年底一定要同东德签订合约,解决柏林问题。7月8日,赫鲁晓夫宣布暂停执行裁军计划,并增加331亿卢布的军事预算。肯尼迪的态度随着赫鲁晓夫带有挑衅的言行而强硬起来。美国决心拒绝苏联联的要求并坚持自己在柏林问题上的三要素:“西柏林的自由和生存能力;西方在西柏林的权利;进入西柏林的交通不受干涉。”最后宣布追加32亿美元的军事预算,增加三军人员。

柏林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从东柏林逃亡西柏林的人数剧增。为了制止这种现象,8月12日至13日的夜间,东德在西柏林四周拉起的铁丝网。四天之后,混凝土修筑的柏林墙建立起来。

危机此时达到了高峰。苏美双方都发出大量言辞激烈的讲话,声明,照会等,表明自己坚定立场。随着美国的一支1500人的装甲部队穿过东德的岗哨,进入西柏林,没遇任何阻扰,苏军退到边境,美军也掉头离开柏林墙。苏美双方认识到谁也不润许,也不能改变现状。柏林墙的建造使大批东德人逃亡的压力暂缓,美国又表示愿意同苏联有所缓和。赫鲁晓夫在此情况下,主动平息了柏林危机。

八、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余波还在颤动,而随着古巴革命的不断深入,美古关系迅速紧张.

过程:美古断交,苏古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为了取得与美对抗的筹码,决定在古巴建立导弹系统.美国很快在U-2飞机拍摄的照片中确认了这一情报,随后迅速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商讨对策,并决定封锁古巴.美国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布置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海陆空三军进入了最高戒备状态.苏联的态度最初也很强硬,华约组织的成员国进入戒备状态,但随后苏联作了妥协.最后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撤走导弹,美国宣布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的结局得以平息.

影响:成为了国际力量分化的催化剂.中苏关系恶化,苏古关系也产生了矛盾.西方内部的矛盾也加深,法国更坚定地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坚持防务独立,西德也调整了东方政策.

九、第三世界崛起的原因与作用

原因:

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用:

第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战,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第二、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第四、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十、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

亚非会议的召开是战后国际形势和亚非地区形势变化,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的产物。亚非会议的召开也是亚非新兴国家与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亿万亚非人民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共同愿望。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认识到,为应对战后美苏之间日益加剧的冷战对峙局势,维护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

成果

历时7天的万隆会议,冲破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它集中体现在会议一致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上面。公报共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其他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7个方面。

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历史意义

1在国际关系史上,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列强参加的情况下讨论自身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成果显著

2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迅速发展,此后,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3亚非会议极大的增强了各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从而有力的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战后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十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1955年的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原则,通过了团结反帝的纲领,显示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巨大力量,给不结盟运动以思想启示和政治推动。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面临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强权政治仍然是国际关系的现实。第三世界的广大国家决心摆脱大国的控制,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应运而生。

十二、非洲独立运动的原因及发展阶段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二战中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民族自决原则深入人心

2.二战打击了英法等传统殖民国家的实力

3.二战中民族主义组织发展壮大,增强民族解放力量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50年代上半期,北非各国独立运动空前高涨(51年12月利比亚联合王国成立,56年苏丹独立,57年突尼斯,56年摩洛哥独立,54年阿尔及利亚反法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撒哈拉以南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这一时期气高涨)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独立运动从北向撒哈拉以南推进,从法属到英属、葡属扩展(60年“非洲独立年”撒哈拉以南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61到68年又有16个国家获得独立)

十三、苏伊士运河事件及其对中东地区战略格局的影响

(更多关于苏伊士运河事件的知识请参看第条)

十四、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及其影响

原因:

1 历史渊源。在斯大林当权时期,对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缺乏了解,曾经发出一些错误指示,给中国造成不少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与美国英国在雅尔塔达成了危害中国主权的秘密协定。

2 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苏共二十大开始,中共打破了以往重大问题上总是与苏保持“完全一致的局面”,在斯大林问题和和平过渡问题上中苏产生了分歧。以及后来中国对苏联的一些举措持批评态度。

3 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之间的矛盾。苏联在1958年后为谋求与美国合作主宰世界而加强了对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干预和控制,推行扩张战略,中国奉行平等互利原则不满于苏联的过多干涉。

4 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在国家利益的冲突面前两国互互不妥协,必然会导致两国关系的恶化。

影响:

1.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破裂为中美和解提供了机会。

2.美苏关系:中苏关系破裂促进了美苏关系的第二次和解。

3.苏西关系:苏联与西欧实现战略缓和。

4.苏东关系:苏联与东欧关系恶化。

十五、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及实施

形成背景

1.对美国漠视法国的做法耿耿于怀的戴高乐在隐居12年之后东山再起

2.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会为自身的利益背叛法国

3.60年代是法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稳定增长的经济为戴高乐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提供了物质基础。

主要内容及实施

1.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

2.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3.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积极推动中法建交;

4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

5.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

十六、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1967年7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及1952年成立的煤钢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共同体的决策机构是部长理事会,它负责协调成员国的一般经济政策,代表各国政府讨论并决定与共同体有关的所有问题,拥有共同体的绝大部分立法权。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宗旨是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各成员国经济政策逐步接近,来推动整个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协调进行,促进共同体不断地、平衡地和稳定地发展,提高其生活水平并在各成员国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联盟。1991 年 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 1993 年 11 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

十七、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其实施

这是有关尼克松总统制订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

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

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一文,表达这个主义的萌芽主张。1969年7月25日,他出访亚洲途经关岛,宣布对亚洲的新政策。

内容要点:

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格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这一亚洲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1970年他把这个主义归结为美国与其全球盟友之间的“伙伴关系”(包括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1971和1973年,尼克松又宣布,此主义代表美国对全世界的基本立场,是美国对待其全球主要盟国的方针的中心。狭义上,这个主义只限于美国调整其海外义务,以及与其盟友的关系;广义上,还包括对中苏政策的总方针,即“实力”加“谈判”。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就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并指出后两点是对共产党国家政策的两个方面。在以后一些政策声明里,他又把这一“新战略”与“尼克松主义”交替使用。而一些高级官员直接把上述“三大支柱”称为“尼克松主义”。这个主义是尼克松政府多极

均势外交的指南,

实施:

美军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了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从杜鲁门主义开始的冷战、遏制政策的结束,成为以后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十八、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

这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展开全面攻势时的全球扩张计划。以军事实力为依托,在冷战的正面战场欧洲搞缓和,在侧翼的亚非地区进行扩张,同时又加强对东欧的全面控制,采用迂回的手段谋求世界霸权。

对西欧采取缓和战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承认战后欧洲现实,保障欧洲集体安全;停止军备竞赛,撤销外国军事基地。以此改变东西方的紧张对峙局面,使苏联在政治上占主动地位。

加强对东欧的全面控制。提出所谓“勃列日涅夫主义”。即,有限主权论,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利益高于个别利益;国际专政论,要东欧各国不折不扣接受苏联指导;国际分公论各大国特殊责任论,宣扬苏联的世界大国地位。

十九、东西方缓和的背景、进程及影响

背景:

一方面美国陷入越南战争而在战略上日益被动,并面临一系列由此引发的国内问题,尼克松政府计划实行战略收缩,从越南脱身;另一方面,多元化国际力量兴起,正在改变着两级对抗的国际关系格局,对美苏两霸形成越来越有力的战略制约。

进程:

1.美苏对外战略进行调整。尼克松主义出台。提出世界有美国哦苏联欧共体日本及中国五大力量中心,建立伙伴关系。苏联,勃列日涅夫对西方发起了一场缓和的政治攻势。提出六点和平纲领。

2.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通过1972年莫斯科首脑会晤,进行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1973年勃列日涅夫访美,华盛顿会晤,1974年莫斯科会晤,进行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

3.欧洲局势缓和。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打破了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僵持关系。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召开,推动了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进东西方和国际局势的缓和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中欧裁军也有利的缓和了东西方关系。

影响:

美国借助于缓和得以在亚洲实现战略收缩,并与中国形成了一种战略合作关系;苏联则利用缓和之机进行大规模战略扩张,但也背上了沉重的战略包袱;东西欧国家借助缓和的大环境加强了彼此的联系。

二十、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及其运用

(更多关于卡特主义的知识请参看第条)

卡特政府在政治上关注人权问题与实现经济和安全目标之间进行平衡的“现实主义外交”的双重指导思想是:

1.树立美国理想主义的榜样,为运用美国力量和扩大美国影响打下最好的基础;

2.追求美国的人权目标,应服从国家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

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主要有4种做法:

1.会谈

2.象征性行动

3.利用国际机构

4.经济制裁

应用:中美关系正常化,签订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促成埃及和以色列缔结和平条约

二十一、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20世纪50年代,在亚非万隆会议上,与会国提出了建立和平合作的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在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上,首先提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同年10月,第二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所有国家都有责任为迅速建立一种新的和公正的经济秩序贡献力量”。1973年第四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通过的《经济宣言》中,第一次提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概念。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在“七十七国集团”的推动下,通过了《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第29届联大会议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形成了发展中国家进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联合斗争的共同纲领,为改变现存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确定了原则和方向。

二十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恐怖主义的兴起与泛滥

20世纪60年代以后,恐怖主义活动日益频繁,在西欧、中东、拉丁美洲和南亚等地区蔓延。恐怖主义活动严重威胁着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秩序,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对策,先后颁布了反恐怖主义的法令,建立了反恐怖部队,并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1972年11月1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成立恐怖主义问题特设委员会,负责研究制裁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措施。1973年起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反恐怖主义的公约。还有一些区域性组织也制定了反恐怖条约。中国政府分别加入联合国和国际民航组织通过的反恐怖主义公约。中国政府一贯反对和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以恐怖主义手段进行政治斗争。

二十四、里根时期美国对外政策

里根与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进行一对一会谈,是第一位主张共产主义将会垮台的世界领导人。里根主张苏联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打算借由切断苏联与西方的科技交流来使这种危机加大。认为苏联最恶劣的是“与人类历史的潮流相背,抹灭其人民的自由和尊严。”

里根选择强硬地与苏联直接对抗,而不像前几位总统。在假设苏联已经没有能力投注比美国更多军事预算的情况下,展开了新一波的军备竞赛,他努力使冷战在经济上和表面上激烈化。

里根政府以“唯有实力才能获致和平”为名的政策进行大规模扩军,里根政府新设立的对苏政策以赢得冷战为最终目标,这个战略概述了里根计划在三个战在线对抗苏联:经济上—减少苏联获取高科技技术的机会并减少其资源,包括压低苏联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值;军事上—增加美国的军事支出以巩固美国在谈判上的立场并迫使苏联转移更多经济资源至军事用途上;处理,从阿富汗的反苏联游击队,到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这同时也被索罗斯和教廷所支持)。里根并提出了主动战略防御计划,称之为“星际大战”,以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导弹防御网。在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其余的苏联加盟国也在1991年陆续宣布独立,苏联于是正式瓦解。玛格利特·撒切尔对此描述道:“里根不开一枪便赢得了冷战。”

二十三、布什“超越遏制”战略

美国总统布什制定的新的对苏政策。1989年5月12日,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农业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提出其政府经过三个多月的回顾和审议所制定的新的对苏政策。布什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宣称它是“美国战后对苏政策的彻底改变”,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将进行哲学思想的变革”。

“超越遏制”的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超越遏制是鉴于国际格局发生新变化而作出的政策调整。布什上台伊始,即指定其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罗伯特·盖茨组织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专家成立专门小组,就美国对苏政策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估。布什正是根据该小组提交的《对苏政策审查的报告》而宣布“超越遏制”战略的。

这一战略强调,今后美国和北约组织对苏政策的主要重点将转向更多地同苏联的公开性和经济改革打交道。在对苏保持警惕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形势的缓和,发挥美国的相对优势,抓住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所提供的历史机会,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手段,特别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改变苏联制度的基础,使苏联同过去的政策彻底决裂。对苏联国内,促使其实现政治多元化和经济自由化;对外,要使苏联采取不干涉主义,重新回到世界秩序中来,成为国际体系中的正式成员。要使苏联的这种变化不受苏联某一个人的观点、权力和在位时间长短的影响,能长期巩固下来。

二十四、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产生的背景、实施及影响

背景:

1美国推出星球大战计划,一方面是要在军备竞赛中取得对苏联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使苏联没有精力搞经济建设,旨在在经济上拖垮苏联。

2 西欧方面。当时苏联驻扎重兵在欧洲使西欧国家感到了威胁,和西方关系恶化。而同时,西欧一些国家也布置了巡航导弹,严重威胁了苏东安全。

此外,由于苏联侵略阿富汗,西方国家和美国对苏联实施了战略禁运,使苏联无法得到西方的资金,技术,农产品等

3东欧方面。二战之后,东欧一直在苏联控制之下,当东欧各国经济开始下滑时,东欧开始出现对苏联的离心倾

4 珍宝岛事件之后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在1979年开始改善,使苏联在中苏美大三角中处于被动的境地。

5 日本和苏联由于北方四岛问题,一直是政冷经热,苏联侵略阿富汗后,日苏关系可以说是进入了冰冻期。而且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也引起苏联不安。

6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下降。苏联侵略阿富汗使它的外交处于十分孤立的境地。而且,苏联在越南,古巴,尼

加拉瓜等地的军事开支要占到苏联财政支出的30% 。可以说是苏联的一个大包袱。

国内环境:由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要求国内要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这使得苏联的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

实施:

首先,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的条件下“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他认为世界在向一个整体发展。如果发生核冲突中,既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但世界文明将不可避免地被摧毁。生命将从地球上消失。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的条件下,“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

其次,“新思维”纠正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传统的观念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本质上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一方的存在对另一方的安全和繁荣构成基本威胁。”而戈尔巴乔夫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资本主义并未像过去预料的那样走向死亡,因此,应该抛弃过去所宣讲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和矛盾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所以他主张把对话作为国际关系实践的基本手段。

第三,“新思维”对苏联传统的战争观进行了彻底的变革。

传统的观念认为军事力量的均衡是安全的必要条件。戈氏否定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苏联不需要部署大量武器和维持400万军队来保护自己。传统观念认为军事力量的目的是打败苏联的敌人。戈氏认为军队的目的不是发动战争而是防止冲突和战争。也就是说他把军事力量置于防御的基础

还有新思维非常重视对外关系与国内政策之间的联系,认为外交实践的目的是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

影响:

戈氏看到了世界一体化趋势,反对军备竞赛,维护世界和平以及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等,这些理论即时是在现在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战略理论上,改变防御性,强调防御性,而且苏联也确实是在裁减军备,得到了欧洲人的认可。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比里根更致力于和平。

而且新思维结束了冷战。为此戈尔巴乔夫荣获了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这是人类社会对 "新思维"所具有的世界意义的认可。

另外新思维结束了苏联自斯大林时期便开始的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进而干涉别国内政的强权时代。实现了自由选择及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首先在理论上看,新思维理论本身有一些事实而非的东西:确实存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这是地球本身的存亡问题,但是,抽象地将它凌驾于民族国家利益之上,进行实际操作,是不切实际的。新思维中一些观念只能说是一种善良的愿望,甚至是幻想,是一厢情愿。在这种新思维理论指导下的外交活动实践自然处于被动和一味退缩的局面。

而且新思维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西方国家对苏联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苏联社会内部存在的倾向于资本主义的社会集团和阶级联盟,民族问题等等。如果说这些因素使苏联演变具备了可能性,而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是使演变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关键。

二十五、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

1. 通过一系列有关公共采购和建筑市场的法规,加强了透明度和市场监督,开放了公共市场(尚不包括运输、能源与电讯);

2.协调了各成员国在直接税、增值税与消费税等方面的法规,减少了各成员国在税收上的差别;

3.使资本市场与金融服务自由化;

4.在标准化方面,一方面通过欧盟统一的技术法规,另一方面各成员国相互承认技术标准与认证,排除了技术标准方面的贸易障碍;

5、通过相互承认学历和技术证书,使自然人能够自由去其他成员国从业。在申根协定成员国之间通过取消边境检查,使人员可以自由流动;

6、通过协调成员国的公司法和有关知识产权(商标与专利)的立法,为企业创造了一个便利工业合作的良好基础;

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了,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

界图谋。

文化上: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安全上: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可能同时也可能增加了各国经济的风险。

二十六、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1983年的中曾根政府,就明确提出了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的主张,宣称“要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对世界做出贡献”。1987年度日本的《经济白皮书》宣布“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供应国”,日本要起到“19世纪的英国和战后美国所起的作用。”1993年4月,日本发表外交蓝皮书,提出“日本应在国际上发挥与国力相称的领导作用”。

实际措施:

1.日本加强日美同盟关系,以同美国的合作与协调为外交基轴

2.日本立足亚洲,在美、日、欧三角中谋求亚洲代言人的角色

3.随着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和日元不断升值,日本谋求建立“日元圈”,并与美元、欧元形成鼎立之势

4.日本加强防务力量,并向军事大国方向发展,出现为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铺路的倾向

5.日本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6.谋求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7.日本力图扩大日本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二十七、德国统一的背景、进程及影响

背景:

1 东德政局突变,柏林墙开放

2 两德群众渴望统一

3面对东德迅速变化的形式以及两德的坚决要求,掌握着德国统一钥匙的四大国开始调整各自政策,纷纷为两德统一开绿灯

4 “2+4”方案的达成表明四大国已默许由西德着手其统一计划

过程:

1.90年3月18日东德举行大选,西德支持的新政府胜出,新政府提出了基本体现意图的施政纲领,两德很快就统一的目标、方式和时间达成一致,至此,德国统一进入了实质性的具体落实阶段.

2.90年5月5日两德和四大国外长在波恩举行首次“2+4”会议,会上四大国进一步为德国统一开了绿灯3.5月15日,第一个“国家条约”的签订为完成两德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8月15日,两德签订了第二个国家条约《关于恢复国家统一的条约》,标志着内部统一问题已经解决.

5. 9月12日,两德和四大国外长在莫斯科正式签署《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

6. 10月1日,四大国又在纽约签署了一项终止战胜国对柏林和整个德国权利与责任的联合宣言,标志着两德统一外部问题已经解决.

7. 10月3日,东德正式并入西德,德国完成统一.

影响:

统一初期,东德落后的经济一定程度上拖累了西德,但从长远看,德国统一有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政治上,统一的德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在重大问题上有了足够的发言权.

二十八、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教训

原因:

从具体层面看,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一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孕育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二是直接的现实原因,即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背叛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路线,一步步把苏联引向深渊,并由他们亲手毁掉了苏共和苏联;三是外部原因,即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得手。

过程:

1991年8.19时间后,苏联急剧走向解体。到1991年12月16日,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外都先后

宣布独立。21日,俄罗斯等8国领导人在排除戈尔巴乔夫的情况下签署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1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解体。

教训:

1、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

2、维护国家统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3、遵循民族自身发展的规律,不能人为的否定民族矛盾和问题。

4、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制度,调动地方积极性。

5、区分民族矛盾与阶级斗争的界限,坚持用政治和法律解决民族矛盾。

6、淡化民族意识,树立公民权利高于民族权力的观念。

7、要进行经济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活水平。

8、正确处理中央与地发的经济关系,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经济关系(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区)

9、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不进行军备竞赛。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完整word版)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1]

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类形成的具体过程,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而前肢则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并采集植物,扑捉小动物,最后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上的一系列变化,而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日益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 2、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及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人们排斥了血缘群体内部的通婚,进行族外通婚形成了氏族。母系氏族的特征是,实行群婚,世系按母系计算,有管理机构。 3、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陶器的广泛使用和磨光石器的流行,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 4、综合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的原理。 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个体劳动和私有制,出现了贫富分化,有了战俘奴隶和债务奴隶,产生了贵族、平民和奴隶的阶级差别,产生了暴力机关。 5、阅读下列材料:“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四卷,第161页。 回答问题:(1)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主要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期?从氏族公社向阶级、国家的过渡。(2)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从国家产生的原因、过程、类型及国家的职能分析。 6、简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农业革命导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规模可与随人类形成而出现的人口爆炸相比。在旧石器时代,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不断改进工具,使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相应增加。约100万年以前,猿人的人口数还只有125000,可到了距今1000O年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的人口数已上升到532万,约增长42倍。现在,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因此,人口数的增长也比过去更迅速。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 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回答问题:结合该段文字分析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新石器时代初期人工裁培植物获得成功。这样,家畜饲养业和农业便发明出来。人类从此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从游荡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生活方式,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历史意义可与近代机器革命相提并论。因此这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被称作“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周启迪《世界上古史》,第18页回答问题:(1)新石器时代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段?约11000年前 (2)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有哪些方面? 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生产者: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3)生活资料方面:较多依靠、适应自然→利用、改造自然;4)在农业生产基础上,人们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等现象的观察,积累经验,产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新的高度;5)为以后一系列社会变革创造条件: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人口较大增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符松涛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 《世界古代史》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二版。此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分上、下两卷。此书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参考文献 (一)世界上古史 (1)辅助教材类 朱寰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建吉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隆波、罗静兰:《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丁建弘、孙仁宗:《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学术专著类 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 商务印书馆1977年[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 [苏]别尔什茨《原始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 马克思《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金观涛等《悲壮的衰落,古代埃及的衰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何芳川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埃及]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 埃及教育部文化局《埃及简史》,三联书店,1972年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一.原始社会 1.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被国际学术界肯定了的最早的人科成员。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是人类形成阶段的主要代表之一 2.能人(完全形成的人):学术界确定的最早的人属成员,也称“早期猿人”。能人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頬齿,特别是前臼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为窄,能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脑量扩大。下肢骨明显具直立行走的特征,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但还不很精确。“能人”化石所在的地层,年代约为距今180万年。 奥杜韦文化 3.直立人:承上启下,语言,火(天然火),旧石器时代早期 4.智人:脑量增大尤为明显,体质进化和文化发展,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中期 5.原始群:最初的人类社会群体,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其经历的时间大致是距今1400万年前到距今300万年间,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其代表群体。由于他们处于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为了生存,他们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体劳动和生活。这种组织形式尚不稳定,尚没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 6.血缘家族: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或族群按血缘群婚关系组成,族内同辈男女之间可以互为婚配。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所以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7.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氏族的管理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8.普那路亚婚: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一种婚姻形态,又叫做族外群婚。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即一群姊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男子和领一群怒自相互通婚,但禁止旁系的和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城“普那路亚”9.母系氏族公社:早期氏族的形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基本细胞。早期氏族中,由于婚姻是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是按照母系计算的。氏族基本成员是本族妇女。新石器时代是其繁荣时期 10.对偶婚:相比于族外群婚来说是一种发展,此时已经有一对比较确定的夫妻,但是他们的结合不牢固,极易解除。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望门居住”,二是“居妇家制”,对偶家庭还不构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11.部落:由几个有亲属关系的胞族组成,最高权力机构是部落议事会。 12.胞族:母系氏族人口增殖后分裂成许多小氏族,原来的氏族叫做胞族,即大氏族 13.新石器革命: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发明,使人类从采集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这一变革在史学上被称为“新石器革命”。 14.父系氏族公社:以男性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世系及财产为父子继承制 二.上古西亚(前5千纪-前4世纪): (一)两河流域南部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1.苏美尔城邦:上古西亚早王朝时期的城邦,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到约公元前2350年被阿卡德王国取代为止,主要分布于两河流域下游冲击平原。发展鼎盛期是早王朝三期。 2.阿卡德王国(前2296-前2112):萨尔贡领导的塞姆人集团在两河流域北部建立的国家,首都是阿卡德城。经过扩张,疆域达到空前辽阔。气候变化导致长期干旱,新兴的专制国家在统治理念和管理手段上存在缺陷,国家衰落,阿卡德王朝末年政局混乱 3.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南北地区,萨尔贡在位基本上确立了专制国家的雏形 4.乌尔第三王朝(前2112-前2004):乌鲁克城邦军官在乌尔建立的王朝。再次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因其是在乌尔建立的第三个王朝,称乌尔第三王朝。后期由于边境危机,内忧外患,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5.舒尔吉改革:广泛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三级管理机构、附属国制度、税收制度改革,

世界上古史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氏族军事民主制金字塔罗塞塔石碑卡叠什战役图特摩斯三世《汉穆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巴比伦之囚”《贝希斯敦铭文》尼布甲尼撒二世居鲁士二世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吠陀”种姓制度婆罗门教阿育王顺世论腓尼基字母克里特文明《荷马史诗》早期僭主政治伯罗奔尼撒同盟伯里克利伯罗奔尼撒战争希罗多德亚历山大王政时代塞尔维乌斯改革十二铜表法布匿战争“前三头政治”隶农制《米兰敕令》 二、简单题 1、简述按照恩格斯的划分方法人类起源与进化经历的主要阶段,并列举各阶段发现的主要人类化石。 2、简述人类婚姻家庭形态的演变。 3、简述埃及斯帕特的形成和埃及的统一。 4、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5、简评乌鲁卡基那改革。 6、略述汉谟拉比的主要政绩。 7、简述古代印度文明的历史更迭。 8、简述荷马时代希腊经济和社会状况。 9、简述克里斯提尼斯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0、简述希波战争的过程、结果和意义。 11、简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过程、结果以及雅典失败的原因。

12、简述塞尔维乌斯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历史意义。 13、简述罗马共和国初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及结果。 14、简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5、简述罗马公元3世纪危机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古埃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及其强化。 2、《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3、评大流士一世改革。 4、试论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 5、试论印度的种姓制度。 6、试析早期佛教产生的历史条件、教义及阶级实质和社会意义。 7、试述雅典民主进程。 8、试论述古希腊文明在史学和哲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9、试论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 10、试论述戴克里先统治时期的政策措施及历史地位。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中南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一到八章)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2)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2)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 2、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3)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3)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3) 1、《一》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3)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3) 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3)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 1、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认识有哪些? (3)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4) 3、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4)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4)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4)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5)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 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5)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5)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5) 2、为什么说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6)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6)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6)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6) 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6)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6)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6)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6)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7)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7)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7)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7)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7)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7)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7)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8)

世界古代史 习题及参考答案 精品

《世界古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世界上古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 一.填空题 1.1871年,达尔文在其一书中,指出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2.恩格斯提出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中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即、 和完全形成的人。 3.目前,多数人类学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三大人种,即、和尼格罗人种。 4.班辈婚或辈行婚是一种。 5.人类第一个可以证实的社会组织是,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繁荣于新石器时代。 6.母系氏族公社发生在考古学年代的晚期。 7.普那路亚婚是一种。 8.是人类婚姻状态从群婚向个体婚的过渡形式。 9.个体劳动能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是产生的前提和条件。 二.选择题 1.“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早期代表是 A腊玛古猿 B南方古猿 C森林古猿 D埃及古猿

2.人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产生最初的语言 C能制造工具 D意识和抽象能力的发生 3.现代人种开始形成于 A早期猿人阶段 B晚期猿人阶段 C早期智人阶段 D晚期智人阶段 4.母系氏族公社发生在 A旧石器时代中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 D金属器时代 5.原始人实行族外群婚是在 A血缘家族时期 B母系氏族早期 C母系氏族繁荣时期 D父系氏族时期 6.母系氏族繁荣时期人类的婚姻形态是 A班辈婚 B族外群婚 C对偶婚 D一夫一妻制 7.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是发生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铜石并用时代 D铁器时代 三.名词解释 1、血缘家族 2、对偶婚 3、农村公社 4、图腾崇拜 四.简答题 1.从猿到人的转变经过了那些主要阶段?简析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简述原始社会人类婚姻形态的转变。 3.简析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第二章古代埃及

自然辨证法课后重点

自然辨证法的性质、学科地位。 课程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地位:他在哲学认识的层面上,处于马哲和科学技术(具体学科)的中间环节。爱因斯坦:它是“全部科学之母”。 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和范围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辩证法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问题。 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水;阿那克西米尼—气;赫拉克利特—火;恩培多柯勒“四元素说,火土气”;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原子论的基本思想:原子是最小不可分、运动不停息的物质微粒;原子在性质上相同,在大小和形状上是多种多样的;原子在无限虚空中彼此吸引和排斥、分离和结合,构成了自然界的多种对象和万物的运动。 近代:道尔顿化学原子论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恩培多克勒《论自然》,写宇宙 (3)“自然”的含义 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的生长发育的有机体。 关于生命起源的一些猜测:生命起源于泥潭;人是鱼变的;心脏是人体中心;脑室思想和感觉的器官。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特点: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自然界的一起东西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对自然界作直观的考察。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性。 贡献: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具有较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在对自然界细节的认识上高于古代,是巨大的进步。 局限性: (1)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看待自然界和人。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把一切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力。恩格斯批判:“滥用力的概念。” (2)形而上学性:与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密切相关。 (3)不彻底性: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陷入神学目的论。 林耐:动植物物种和人是上帝创造的;牛顿:上帝是“第一推动力。”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以蒸汽机为标志的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理论科学地主要成就:牛顿,机械自然观;康德 ①天体演化的“星云说”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了太阳起源的星云假说。1796年,法国的

世界上古史参考文献11

参考文献 一、参考书目 (一)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9。 2、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 3、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商务 1983。 4、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 5、卢哲夫译《世界原始社会史》上海艺文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6、张荣译《新石器时代世界最早的农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7、[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 8、《世界原始社会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9、[美]房龙、周炎《人类的故事》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10、雷升《上一次文明》(上、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11、姚乐野等译《史前世界》成都地图出版社,2001年 12、周启迪《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3、米辰峰《世界古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4、李植枬《宏观世界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5、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6、崔连仲《世界史》(古代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 19、朱庭光《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重庆出版社,1986。 (二)第二章最初的文明(上) 1、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 2、侯书森《古老的密码》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 3、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4、王海利《法老墓迷雾三千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5、东之龙、胡秉华《穿越时空隧道—世界考古探秘》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 6、[法]巴斯卡勒·沃讷思《法老时代的埃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7、夏仁海等译《尼罗河两岸——古埃及》山东书画出版社,2001。 8、孙锦泉主编《追踪古埃及的文明——夕阳下的金字塔》重庆出版社,2001年 9、刘晓晖译《通往永恒的路——埃及神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10、陈小红和毛锐《失落的文明——巴比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11、沐涛和季惠群《失落的文明——犹太王国》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12、华严明《“文明的故事”》系列丛书,海南出版社,2001年。 13、[美]戴尔·布朗《苏美尔——伊甸园的城市》华夏出版社,2002年 14、郑殿华等著《走进巴比伦文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 (三)第三章最初的文明(下) 1、[印度]萨拉夫《印度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 2、[印度]R.C.马宗达等《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 3、培伦《印度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4、陈恒《失落的文明——古希腊》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5、[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 6、郝际陶著《古代希腊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l994年 7、古朗士著《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8、杨共乐等著《璀璨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9、顾銮斋《如歌岁月—古希腊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庄馨云著《神秘希腊雅典·爱琴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 11、基托《希腊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章利国《希腊罗马美术史话》,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13、G·埃利奥特·史密斯《人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4、张广智主编:《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15、叶孟理:《欧洲文化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化》,华夏出版社2000年。 16、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8、吕新雨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中国近代史试题以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正确答案代码填在括号内) 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C ) A、魏源 B、龚自珍 C、林则徐 D、李鸿章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 A )。 A.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B.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落后 C.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3、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 C ) A、义和团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起义 D、反教会斗争 4、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C )。 A.维护封建经济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5、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C ) A、辛亥革命中 B、新文化运动中 C、五四运动中 D、国民革命运动中 6、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 A )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7、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事件是( C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B ) A.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B.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D.速战速决,武力征服 9、“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 D ) 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10、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 )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以上正确答案,多 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 ABCDE )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 基本参考书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1. 刘家和主编:《世界上古史》(修订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2.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3. 崔连仲主编:《世界史·古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4. 朱龙华着:《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 周启迪着:《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6. 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7.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8. 顾銮斋、夏继果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9. 晏绍祥:《世界古代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 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1年。 12、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上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 13、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重庆出版社,1982年。 14、北师大历史系世古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编》,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 世界中古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1.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 黄洋、赵力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5.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两卷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1)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 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 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1.2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1)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1.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 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②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③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因此,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④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3.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Age)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这个时代大约从1.4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约4000年左右。(课本上是公元前8000年到前3000年) 楔形文字(Cuneiform)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塔庙建筑(Ziggurats )Temples were originally built on platforms. During the third millennium B.C., these were made higher and bigger. Eventually it was decided to build even higher temples on platforms which were stepped. 金字形神塔的建造者包括苏美尔人、巴比伦人、埃兰人、阿卡德人和亚述人。每一个金字形神塔都是一个神庙建筑群的一部分。金字形神塔是由公元前第四千年的高台演化而来的。最早的神塔出现在苏美尔早王朝时期末期。最近的美索不达米亚神塔是公元前六世纪建造的。 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是指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的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这些人称为巴比伦之囚。 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公元前1379年—公元前1362年在位)。全名尼费尔萨普鲁拉·阿蒙霍泰普(阿蒙若非斯)。阿蒙霍特普三世之子,最初三年是与父亲共治。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在位时进行宗教改革,立阿顿(或译阿吞)为新主神。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也译作罗塞达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 吠陀(Vedas)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