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渡荆门送别》原文,《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渡荆门送别》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渡荆门送别》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三、《渡荆门送别》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十五从军征》译文.doc

《十五从军征》译文 十五从军征 选自《汉乐府民歌》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十五从军征》2000/05/30 十五从军征 选自《汉乐府民歌》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十五从军

征》2000/05/30 十五从军征 选自《汉乐府民歌》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十五从军征》2000/05/30 十五从军征 选自《汉乐府民歌》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十五从军征》2000/05/30 十五从军征

渡荆门送别 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 【教学目标】 1.学习《渡荆门送别》。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播放音频,营造气氛。 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8.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探讨: (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象。“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象。“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送别”有几种理解? 课本提示中说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教参》中则提到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到底哪种理解更合适? 这首诗的确写的是送别,不过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诗人与朋友在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李白离舟上岸,在告别的时候说“可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因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为送客,江水滔滔,朋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野的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

古诗渡荆门送别翻译赏析

古诗渡荆门送别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前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注释】 1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频频。 9万里:喻行程之远。 【翻译】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赏析】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

《十五从军征》拼音版(含译文)

十五从军征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shí wǔ cóng jūn zhēng ,bā shí shǐ dé guī。 dào féng xiāng lǐ rén :jiā zhōng yǒu ē shuí? yáo kàn shì jūn jiā,sōng bǎi zhǒng léi léi 。 tù cóng gǒu dòu rù,zhì cóng liáng shàng fēi 。 zhōng tíng shēng lǚ gǔ,jǐng shàng shēng lǚ kuí。 chōng gǔ chí zuò fàn ,cǎi kuí chí zuò gēng 。 gēng fàn yī shí shú,bù zhī yíē shuí! chū mén dōng xiàng kàn ,lèi luò zhān wǒ yī。 十五从军征全文(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全文翻译(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十五从军征字词句解释(意思): 始:才;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i):松树、柏树。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zhǒng),坟墓、高坟。累累(léi léi),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òu),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如今浓浓的思乡之情。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

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二: 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

十五从军征译文赏析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菜。糊状的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浅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飰(饭),采葵持作羹。羹飰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诗的开头,统摄全篇、韵长旨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个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生气勃勃的少年,转瞬成了一个龙钟老态的皤然衰翁。那漫长的六十五年的岁月是在哪里,是怎样度过的呢?作者没有写,却以此把读者带进了深沉绵远的诗的意境,同主人公一起去体味接下去作品所描写的怆神寒骨,冰冷严酷的现实。一个“从军征”的“征”字,概括了主人公六十五年的戎马生涯;一个“始得归”的“始”字,准确、精到地传达了主人公六十五年昼思夜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年朽力衰方得回转家园的亦悲亦喜,说不清是悲是喜的复杂心情。作者没有絮絮描述这个老士兵六十五年南北征战、杀敌立功、九死一生的惊心动魄的往事。那些,对于年及八旬、日日沙场、夜夜枕戈、乡音久绝的主人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无甚新鲜了。或者说那些或足自慰或不堪回首的往事,与他此时此地急切渴望知晓家况的心情相比,实实微不足道、不劳挂齿了。平平常常的十个字,突出了主人公不平凡的特殊经历和当时心境心情,创造了足以笼罩全诗的氛围。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同没有详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一样,作品也省去了对他餐风宿露、匆匆赶路、与乡亲邂逅相遇的惊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

部编语文八上《12渡荆门送别》[胡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渡荆门送别授课教师:胡蓉一、内容分析:(一)内容的作用与地位:《渡荆门送别》是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文学习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学习这些文章,可以激发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过程与方法:1.朗读中,感知内容。2.学习合作中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3.快速背诵本诗全文。情感与态度: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重点:在朗读中解决生字词意,了解文章大意。难点: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二、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送别诗,写的是李白年少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表达了对故乡的留恋之情。学习本篇文章,既要解决古诗中字词语句的翻译问题,又要分析文章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所以设计说读品练背写五个环节。三、教学过程:(一)教学流程: 活动流程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新课引入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地进入课堂的学习。活动2:新课讲解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3:课堂小结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体味感情。活动4:课堂作业提高学生想象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导入话题:以“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来引入本堂课唐诗“送别”主题环节一说一说作者及本课古诗介绍 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2.创作情况3.写作背景板书题目检查预习: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作者及作品资料。教师总结介绍:(展示幻灯片p1-p4)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领学生自然地走进本节课堂的学习新课讲解环节二读一读课文,把握文意 1.词语积累(展示幻灯片p6)渡远、来从、楚国、尽、江、大荒、天镜、云生、海楼、仍、怜 2.整体感悟(展示幻灯片p7)小组合作:1.每组负责一句诗中字、词、句的翻译。2.每组推举代表复述本段内容。3.每组推举一个组员概括本段内容。环节三品一品语言教师示例:《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教师播放幻灯片(p5)学生大声自齐读课文,教师听读并对诗歌阅读的停顿与感情基调进行指导。学生以六人为一小组,边讨论边做笔记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品味语言1.检查自主预习的情况。2.培养学生体悟文章的能力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体会尾联中的妙处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环节四练一练 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渡远荆门外()A.通过B.载运过河C.渡口D.渡船(2)山随平野尽()A.全B.消失C.死D.用力完成(3)仍怜故乡水()A.怜悯B.怜惜C.怜爱D.怜恤 3.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D)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D、

《十五从军征》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

《十五从军征》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 十五从军征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SHWCNGJNZHNG ,BSHSHDGU 。 DOFNGXINGLRN :JIZHNGYUSHU ?YOKNSHJNJI ,SNGBIZHNGLILI 。 TCNGGUDUR ,ZHCNGLINGSHNGFI 。ZHNGTNGSHNGLG , JNGSHNGSHNGLKU 。CHNGGCHZUFN ,CIKUCHZUGNG 。 GNGFNYSHSH ,BZHYSHU ! CHMNDNGXINGKN ,LILUZHNWY 。 十五从军征全文(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十五从军征全文翻译(译 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 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 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 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十五从军征字词句解释(意思):始:才;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阿():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I ):松树、柏树。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ZHNG ),坟墓、高坟。累累(LILI ),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U ),洞穴。 雉(ZH):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葵(KU ):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CH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GNG ):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一会儿就。

初中语文文言文《十五从军征》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

《十五从军征》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十五从军征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shíwǔcóng jūn zhēng ,bāshíshǐdéguī。 dào féng xiāng lǐrén :jiāzhōng yǒu ēshuí? yáo kàn shìjūn jiā,sōng bǎi zhǒng léi léi 。 tùcóng gǒu dòu rù,zhìcóng liáng shàng fēi 。 zhōng tíng shēng lǚgǔ,jǐng shàng shēng lǚkuí。 chōng gǔchízuòfàn ,cǎi kuíchízuògēng 。 gēng fàn yīshíshú,bùzhīyíēshuí! chūmén dōng xiàng kàn ,lèi luòzhān wǒyī。 十五从军征全文(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全文翻译(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十五从军征字词句解释(意思): 始:才;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i):松树、柏树。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zhǒng),坟墓、高坟。累累(léi léi),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òu),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一会儿就。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本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诗人简介及背景介绍 三、教学新课 1、听录音,明确节奏并正音,然后全班齐读。随之欣赏歌曲《渡荆门送别》。 2、字词释义(师解),然后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生答)。 (1)渡远:乘船远行;从:跟从,随从;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尽:消失;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天镜:比喻明月;云生:云彩兴起;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仍:依旧,照旧;怜:爱。 (2)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3、叙事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答: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4、描景

(1)a、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对偶;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颔联画面的壮美。)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用的很好,试分 析揣摩其艺术效果。 答: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用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2)颈联里展现了几幅图?分别是何时的图?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两幅图所展现的画面。 答:两幅图(水中映月圆、天边云霞图);晚上,白天; 5、抒情 (1)“故乡水”如何理解?(师解) 诗人从小开始,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都一向在蜀地生活,而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 (2)此时的“送”是友人送别我或者是我送别友人,还是江水送别我?请说出理由。(生答师总结) 答:从“渡”字打头看全篇主线——水; 随、尽、入、流——为写故乡水张目; 月下、云生——低头见天镜,抬头于水天相接处见海楼; 仍——前面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有关 所以,此时并非诗人送别友人或友人送别诗人,而是饱含深情的江水,不远万里的从故乡一直把我送到遥远的楚地来。 (3)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答) 答:拟人 (4)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答师总结) 答:表达依恋、思念之情。 四、总结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翻译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首府伏龙芝市北楚河南岸伊斯阔家附近,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五岁迁家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天宝元年(742)因玄宗妹玉真公主荐应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受玄宗恩遇,因得罪宠臣贵妃,被赐金遣返。安史乱中,入永王李璘幕。永王遇害,受牵连下狱,流夜郎(今贵州桐梓),途中遇赦。晚年漫游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宣城(今属安徽)一带,卒于当涂。有诗1035首。 [注释] 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远:远自。平野:大平原。大荒:无边的原野。江:长江。下:移下。海楼:海市蜃楼。光折射产生的虚幻景象。仍:频频。故乡水:指长江水。诗人早年住在长江上游四川。万里:喻行程之远。万里:喻行程之远。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着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优选稿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学设 计教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能力目标: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3.背景介绍: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原文翻译赏析(新)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原文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如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二: 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 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

古诗十五从军征翻译赏析

古诗十五从军征翻译赏析 《十五从军征》作者为战国时代诗人、文学家汉乐府。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前言】 《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这首乐府诗不仅抒发了这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翻译】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

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赏析】 制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作品开篇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从这句话中还可看出:本诗主人公的年龄是80岁。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orG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言下之

部编版九下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下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目录: 12.词四首 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期中课外古诗词诵读 五、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六、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七、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八、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23.诗词曲五首 九、十五从军征 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十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十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十三、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四、南安军/文天祥 十五、别云间/夏完淳 十六、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十七、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原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

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作者】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主题思想】 《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