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则运算的变化规则(和差积商变化规律)

小学数学四则运算的变化规则(和差积商变化规律)
小学数学四则运算的变化规则(和差积商变化规律)

四则运算的变化规则

一、加法的变化规则

(1)加法公式:

加数+ 加数= 和

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

(2)加法的变化规则有:

(一)如果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和也增加几。

例如:13+5=18

(13+2)+5=18+2

题型1

小丽在做一道加法题,一个加数十位上的4看作了7,个位上的5看作了2,算得的和是87。

正确的和是多少?

一个加数十位4——7,个位5——2 增加 72-45=27

另一个加数不变

正确的和增加27

即正确的和+27=87 => 正确的和=87-27=60

(二)如果一个加数减少几,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和也减少几。

例如:28+16=44

(28-12)+16=44-12

题型1

小强在计算加法时,把一个加数十位上的7错写成1,把个位上的8错写成0,所得的和是285。

正确的和是多少?

一个加数十位7——1,个位8——0 减少 78-10=68

另一个加数不变

正确的和减少68

即正确的和-68=285 => 正确的和=285+68=353

题型2

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减少29,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将有什么变化?

一个加数减少29

另一个加数不变

和减少29

题型3

两个数相加,和是100,一个加数减少48,另一个加数不变,现在和是多少?

一个加数减少48

另一个加数不变

和减少48

即现在的和=100-48=52

(三)如果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少同样的几,那么和不变。

例如:112+23=135

(112+3)+(23-3)=135

题型1:

两个加数的和是378,其中一个加数增加245,另一个加数减少245,现在这两个加数的和是(378 )。

题型2:

一个加数增加6,要使和保持不变,另一个加数应(减少6 )。

(四)如果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几,那么和增加了(几+另一个几)。

例如:35+48=83

(35+12)+(48+5)=83+(12+5)

题型1:

小明在计算加法时,把一个加数十位上的0错写成8,把另一个加数个位上的6错写成9,所得的和是532。正确的和是多少?

一个加数十位0——8 增加了80-0=80

另一个加数个位6——9 增加了9-6=3

正确的和增加了80+3=83

即正确的和+83=532 => 正确的和=532-83=439

题型2:

两个数相加,如果一个加数增加22,要使和增加34,另一个加数应有什么变化?

一个加数增加22

另一个加数增加几

和增加22+几

即 22+几=34 => 几=34-22=12

(五)如果一个加数减少几,另一个加数减少另一个几,那么和减少了(几+另一个几)。

例如:134+45=175

(134-23)+(45-12)=175-(23+12)

题型1:

两个加数相加,一个加数减少12,另一个加数减少54,和起什么变化?

一个加数减少12

另一个加数减少 54

和减少 12+54=66

题型2:

两个加数相加,如果一个加数减少42,要使和减少75,另一个加数应有什么变化?

一个加数减少42

另一个加数减少几

和减少 42+几

即 42+几=75 => 几=75-42=33

(六)如果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少另一个几,那么有:

?当增加的多时,和就增加了(几—另一个几)

例如:12+35=47

(12+5)+(35-2)=47+(5-2)

题型1:

小马虎做一道加法题时,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8看作2,另一个加数十位上的3看作5,这样计算的和为671,正确的和应为多少?

一个加数个位8——2 减少8-2=6

另一个加数十位3——5 增加了50-30=20

正确的和增加了20-6=14

即正确的和+14=671 => 正确的和 = 671-14 = 657

题型2:

两个数相加,如果一个加数增加66,要使和增加19,另一个加数应有什么变化?

一个加数增加66 >几

另一个加数减少几

和增加66-几

即 66-几=19 => 几=66-19=47

?当减少的多时,和就减少了(另一个几—几)

例如:58+65=123

(58+12)+(65-35)=123-(35-12)

题型1:

两个加数相加,一个加数增加18,另一个加数减少20,和起什么变化?

一个加数增加18

另一个加数减少 20 >18

和减少 20-18=2

题型2:

两个加数相加,一个加数减少44,另一个加数增加7,和起什么变化?

一个加数减少44 且44>7

另一个加数增加 7

和减少 44-7=37

题型3:

两个加数相加,如果一个加数减少68,要使和减少36,另一个加数应有什么变化?

一个加数减少68 且68>几

另一个加数增加几

和减少 68-几

即 68-几=36 => 几=68-36=32

题型4:

两个加数相加的和是120,一个加数减少12,另一个加数增加7,和是多少?

一个加数减少12 且12>7

另一个加数增加 7

和减少 12-7=5

即所得的和=120-5 => 所得的和=115

(3)

附加题(加减混合运算)

(1)在一个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中,一个加数增加60,另一个加数减少40,一个减数增加50,另一个减数增加10,结果会怎样变化?

(2)在A-B-C+D-(E+F)算式中,A和B各增加10,C和D各减少10,E和F各增加10,结果会怎样变化?

二、减法的变化规则

(1)减法的公式:

被减数—减数 = 差

被减数—差 = 减数

差 + 减数 = 被减数

知识点:如果减数和差相减为0,则被减数是减数的2倍

(2)减法的变化规则有:

(一)如果被减数增加几,减数不变,则它们的差也增加几。

例如: 45-23=22

(45+12)-23=22+12

题型1:

小军在做题时,把被减数个位上的3错写成8,把十位上的0错写成6,这样算得的差是198。

正确的差是多少?

被减数十位0——6,个位3——8 增加了68-3=65

减数不变

正确的差增加65

即正确的差+65=198 => 正确的差=198-65=133

题型2:

被减数、减数、差相加得482,减数比差多15。如果减数不变,被减数增加12,差变为多少?

被减数、减数、差相加得482 => 被减数=241

减数+差=241 减数比差多15 => 减数 =128 差=113

被减数增加12

减数不变

差增加12

即所得的差=113+12=125

(二)如果被减数减少几,减数不变,则它们的差也减少几。

例如: 9-5=4

(9-2)-5=4-2

题型1:

王霞在计算题时,由于粗心大意,把被减数个位上的3错写成5,把十位上的6错写成0,这样算得差是189。正确的差是多少?

被减数十位6——0,个位3——5 减少63-5=58

减数不变

正确的差减少58

即正确的差-58=189 => 正确的差=189+58=247

(三)如果减数增加几,被减数不变,则它们的差减少几。

例如: 56-23=33

56-(23+10)=33-10

题型1:

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25,则差(减少)25。

题型2:

小刚在做题时,把减数个位上的9错写成6,把十位上的3错写成8,这样算得的差是268。正确的差是多少?

被减数不变

减数个位9——6,十位3——8 增加了86-39=47

正确的差减少了47

即正确的差-47=268 => 正确的差=268+47=315

(四)如果减数减少几,被减数不变,则它们的差增加几。

例如: 12-4=8

12-(4-2)=8+2

题型1

两个数相减,被减数不变,减数减少120,差将有怎样的变化?

被减数不变

减数减少120

差增加120

(五)如果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同一个几,则它们的差不变。

例如: 98-45=53 98-45=53

(98+2)-(45+2)=53 (98-10)-(45-10)=53 题型1

两个数相减,如果减数增加72,要使差不变,那么被减数将怎么样变化?

被减数增加72

减数增加72

差不变

题型2

两个数相减,被减数增加38,减数增加38,差将有怎样的变化?

被减数增加38

减数增加38

差不变

题型3

爸爸今年42岁,岗锋今年14岁。再过10年爸爸与岗锋相差多少岁?

爸爸(被减数)增加10岁

岗锋(减数)增加10岁

差不变

(六)如果被减数增加几,减数减少另一个几,则它们的差增加(几+另一个几)。

例如: 18-8=10

(18+2)-(8-5)=10+(2+5)

题型1:

两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增加6,要使差增加15,减数应有什么变化?

被减数增加6

减数减少几

差增加15

即 6+几=15 => 几=15-6=9

题型2:

两数相减,减数减少9,要使差增加16,被减数应有什么变化?

被减数增加几

减数减少9

差增加16

即几+9=16 => 几=16-9=7

题型3:

小红在做题时,把被减数十位上的0错写成8,把减数个位上的8错写成3,这样算得的差是632。正确的差是多少?

被减数十位0——8 增加80-0=80

减数个位8——3 减少8-3=5

正确的差增加80+5=85

即正确的差+85=632 => 正确的差=632-85=547

(七)如果被减数减少几,减数增加另一个几,则它们的差减少(几+另一个几)。

例如: 46-24=22

(46-10)-(24+5)=22-(10+5)

题型1:

小华同学在做一道减法算式题时,粗心把被减数十位上的7看成2,减数个位上的3看成5,结果所得的差是301,正确的差应该是多少?

被减数十位7——2 减少70-20=50

减数个位3——5 增加5-3=2

正确差减少50+2=52

即正确的差— 52 =301 => 正确的差 = 301+52=353

题型2:

哥哥和弟弟都有一些画片,哥哥送给弟弟4张后,哥哥还比弟弟多2张,原来哥哥比弟弟多几张画片?

哥哥(被减数)减少4张

弟弟(减数)增加4张+2张=6张(2张是多出来的)

哥哥-弟弟(差)减少4张+6张=10张

即哥哥 - 弟弟- 10 =0(最后的张数是一样的) => 哥哥 - 弟弟 =10(八)如果被减数增加几,减数增加另一个几,则有两种情况:

?当几> 另一个几时,它们差增加(几—另一个几)。

例如: 20-12=8

(20+5)-(12+3)=8+(5-3)

题型1:

两个数相减,被减数增加42,减数增加15,差将有怎样的变化?

被减数增加42 且42>15

减数增加15

差增加42-15=27

?当几< 另一个几时,它们差减少(另一个几—几)。

例如: 20-12=8

(20+5)-(12+6)=8-(6-5)

题型1:

两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增加20,要使差减少12,减数应有什么变化?

被减数增加20

减数增加几且几>20

差减少12

即几-20=12 => 几=12+20=32

题型2:

两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增加17,减数增加32,差将有怎么样变化?

被减数增加17

减数增加32 且32>17

差减少32-17=15

(九)如果被减数减少几,减数减少另一个几,则有两种情况:?当几> 另一个几时,它们差减少(几—另一个几)。

例如: 40-22=18

(40-3)-(22-2)=18-(3-2)

题型1

两个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减少10,减数也减少8,差将有什么变化?

被减数减少10 且10>8

减数减少8

差减少10-8=2

?当几< 另一个几时,它们差增加(另一个几—几)。

例如: 40-22=18

(40-5)-(22-7)=18+(7-5)

题型1:

两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减少11,要使差增加20,减数将怎么样变化?

被减数减少11

减数减少几且几>11

差增加几-11

即几-11=20 => 几=11+20=31

(3)

三、乘法的变化规则

(1)乘法的公式

因数 X 因数 = 积

积÷因数 = 另一个因数

知识点:扩大几倍也就是乘以几,或者乘以几也就是扩大几倍

(2)乘法的变化规则有:

(一)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则积也扩大几倍。

例如: 8x5=40 8x5=40

(8x3)x5=40x3 8x(5x4)=40x4

题型1:

两个加数都扩大了8倍,则和扩大( 8 )倍。

题型2:

两数相减,被减数、减数都扩大了8倍,则差扩大( 8 )倍。

题型3: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宽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36 )。

长(一个因数)扩大3倍

宽(另一个因数)不变

面积(积)扩大3倍

题型4:

一块面积是320平方米的长方形草地,宽8米,现在长不变,宽增加16米。扩大后草地面积比原来增加多少平方米?

宽8米,增加16米扩大(16+8)÷8=3倍

长(另一个因数)不变

面积(积)扩大3倍

即草地增加的面积=320x3-320=320x2=640平方米

(二)如果一个因数缩小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则积也缩小几倍。

例如: 25x4=100 25x4=100

(25÷5)x4=100 ÷5 25x(4÷2)=100÷2

题型1: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5,另一个因数不变,积(除以5 或缩小5倍)。

一个因数除以5 缩小5倍

另一个因数不变

积缩小5倍

(三)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几倍,则积不变。

例如: 45x10=450 45x10=450

(45x2)x(10÷2)=450 (45÷5)x(10x5)=100

题型1:

两个因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有什么变化?

一个因数缩小5倍

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

积不变

题型2: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4倍,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长(一个因数)缩小4倍

宽(另一个因数)扩大4倍

面积(积)不变

即所得的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则正方形边长=256÷4=64厘米(四)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几倍,则积扩大(几X另一个几)。

例如: 4x5=20

(4x3)x(5x2)=20x(3x2)

题型1:

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0 )。

一个因数扩大3倍

另一个因数扩大3倍

积扩大3x3=9倍

即所得的积=100x9=900

(五)如果一个因数缩小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另一个几倍,则积缩小(几X另一个几)。

例如: 20x8=160

(20÷5)x(8÷4)=160÷(5x4)

题型1:

在乘法算式36x6中,如果一个因数除以4,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有什么变化?

一个因数除以4 缩小4倍

另一个因数除以2 缩小2倍

积缩小4x2=8倍

(六)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另一个几倍,则有两种:?当扩大的倍数大时,则积就扩大(几÷另一个几)。

例如: 8x6=48

(8x10)x(6÷2)=48x(10÷2)

题型1:

两个因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4倍,积有什么变化?

一个因数扩大12倍且12>4

另一个因数缩小4倍

积扩大12÷4=3倍

?当缩小的倍数大时,则积就缩小(另一个几÷几)。

例如: 8x6=48

(8x2)x(6÷6)=48÷(6÷2)

题型1:

两个因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扩大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2倍,积有什么变化?

一个因数扩大4倍

另一个因数缩小12倍且12>4

积缩小12÷4=3倍

(3)

附加题

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增加3,积就增加51;如果另一个因数减少6,积就减少150,那么两个因数分别是()()。

四、除法的变化规则

(1)无余数的除法公式:

被除数÷除数 = 商

被除数÷商 = 除数

商 X 除数 = 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公式:

被除数÷除数 = 商......余数

(被除数 - 余数)÷商 = 除数

商 x 除数 + 余数 = 被除数

知识点:

?缩小几倍也就是除以几,或者除以几也就是缩小几倍。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它们的商不变,但余数要同时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同时缩小到原来

的几倍。例如:120÷50=2……20,则(120x3)÷(50x3)=2……(20x3);(120

÷5)÷(50÷5)=2……(20÷5)。

(3)除法的变化规则

(一)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几倍,则商不变。

例如: 42÷6=7

(42x2)÷(6x2)=7

题型1:

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以10,要使商不变,除数应(乘以10 )。

被除数乘以10 =>扩大10倍

除数乘以10 =>扩大10倍

商不变

题型2:

两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4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8)余数是(400)。

被除数扩大10倍

除数扩大10倍

商不变

余数扩大10倍

(二)如果被除数和除数缩小相同的几倍,则商不变。

例如: 42÷6=7

(42÷3)÷(6÷3)=7

题型1:

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除以5,商(不变)。

被除数除以5 =>缩小5倍

除数除以5 =>缩小5倍

(三)如果被除数扩大几倍,除数不变,则商就扩大几倍。

例如: 16÷2=8

(16x3)÷2=8x3

题型1:

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不变,商(扩大3倍)。

题型2:

豪豪在计算除法时,把被除数的末尾多写了1个0,结果得到的商是130,正确的商是( 13 )。

被除数末尾多写1个0 扩大10倍

除数不变

正确的商扩大10倍

即正确的商 x 10 =130 => 正确的商=130÷10=13

(四)如果被除数缩小几倍,除数不变,则商就缩小几倍。

例如: 16÷2=8

(16÷2)÷2=8÷2

题型1:

被除数缩小3倍,除数不变,商(缩小3倍)。

(五)如果除数扩大几倍,被除数不变,则商就缩小几倍。

例如: 44÷11=4

44÷(11x2)=4÷2

题型1:

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以20,商(缩小20)。

(六)如果除数缩小几倍,被除数不变,则商就扩大几倍。

例如: 44÷11=4

44÷(11÷11)=4x11

题型1:

小明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500,正确的商是( 50 )。

被除数不变

除数末尾的0漏写缩小10倍

正确的商扩大10倍

即正确的商x10=500 => 正确的商=500÷10=50

(七)如果被除数扩大几倍,除数缩小另一个几倍,则商就扩大(几X另一个几)。

例如: 72÷9=8

(72x2)÷(9÷3)=8x(2x3)

题型1:

两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缩小6倍,商(扩大18倍)。

题型2:

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被除数扩大20倍,除数缩小4倍,商是(1520 )。

被除数扩大20倍

除数缩小4倍

商扩大20x4=80倍

即所得的商=19x80=1520

(八)如果被除数缩小几倍,除数扩大另一个几倍,则商就缩小(几X另一个几)。

例如: 72÷6=12

(72÷3)÷(6x2)=12÷(3x2)

题型1:

两数相除,商是80,如果被除数缩小20倍,除数扩大4倍,商是( 1 )。

被除数缩小20倍

除数扩大4倍

商缩小20x4=80倍

即所得的商=80÷80=1

(九)如果被除数扩大几倍,除数扩大另一个几倍,有两种情况:

?当几>另一个几时,则商就扩大(几÷另一个几)。

例如: 96÷24=4

(96x4)÷(24x2)=4x(4÷2)

题型1:

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被除数扩大20倍,除数扩大4倍,商是( 95 )。

被除数扩大20倍且20>4

除数扩大4倍

商扩大20÷4=5倍

即所得的商=19x5=95

?当几<另一个几时,则商就缩小(另一个几÷几)。

例如: 96÷24=4

(96x2)÷(24x4)=4÷(4÷2)

题型1:

两数相除,商是20,如果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扩大20倍,商是( 4)。

被除数扩大4倍

除数扩大20倍且20>4

商缩小20÷4=5倍

即所得的商=20÷5=4

(十)如果被除数缩小几倍,除数缩小另一个几倍,有两种情况:?当几>另一个几时,则商就缩小(几÷另一个几)。

例如: 64÷16=4

(64÷4)÷(16÷2)=4÷(4÷2)

题型1:

两数相除,商是80,如果被除数缩小20倍,除数缩小4倍,商是( 16 )。

被除数缩小20倍且 20>4

除数缩小4倍

商缩小20÷4=5倍

即所得的商=80÷5=16

?当几<另一个几时,则商就扩大(另一个几÷几)。

例如: 64÷16=4

(64÷2)÷(16÷4)=4x(4÷2)

题型1:

两数相除,商是80,如果被除数缩小4倍,除数缩小20倍,商是(400)。

被除数缩小4倍

除数缩小20倍且 20>4

商扩大20÷4=5倍

即所得的商=80x5=400

(4)

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目前我县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是好几年了,在"走进课堂月"活动和平时的下乡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课例:一位教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片段。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动画片: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草地,飞过花丛,又飞过一片树林,和树叶有一段对话,最后树叶对蝴蝶说:“其实呀,在图形的王国里,我们是一家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不出来为什么树叶和蝴蝶是一家,课堂一片寂静。明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呀!教师只好不停地引导:“你们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几经周折,终于引出了课题。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节观摩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课例:两个教师在执教《数据的整理与统计》这课时,在让学生统计一分钟内十字路口通过的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上,第一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后,马上根据自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需要,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来统计,整个教学过程很顺利。第二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让学生各自选择方法统计,由于时间短、车辆多、速度快,每个学生都无法统计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统计,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恍然大悟,自己进行分组和分工统计出准确的结果,合作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小朋友的脸上。 同样是统计一分钟内某十字路口通过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都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一个是“强迫”进行的,一个则是基于学生迫切需要而展开的。总之,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问题三: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 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

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18÷2)×(24×2)= (18×2)×(24÷2)= 105×45=(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 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9页4、5。

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由极限定义来求极限是不可取的,也是不行的,因此需寻求一些方法来求极限。 定理1:若B x g A x f ==)(lim ,)(lim ,则)]()(lim[x g x f ±存在,且 )(lim )(lim )]()(lim[x g x f B A x g x f ±=±=±。 证明: 只证B A x g x f +=+)]()(lim[,过程为0x x →,对0,01>?>?δε,当 100δ<-?δ,当2 00δ<-

(完整版)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

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一) 知识点拨 和、差的规律见下表(m≠0) 精讲精练 【例题1】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增加9,另一个加数减少9,和是否发生变化? 【思路】一个加数增加9,假如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就增加9;假如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减少9,和就减少9;和先增加9,接着又减少9,所以不发生变化。 【练习1】 1.两个数相加,一个数减8,另一个数加8,和是否变化? 2.两个数相加,一个数加 3.另一个数也加3.和起什么变化? 3.两个数相加,一个数减6,另一个数减2. 和起什么变化? 【例题2】两个数相加,如果一个加数增加10,要使和增加6,那么另一个加数应有什么变化? 【思路】一个加数增加10,假如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就增加10。现在要使和增加6,那么另一个加数应减少10-6=4。

【练习2】 1.两个数相加,如果一个加数增加8,要使和增加15,另一个加数应有什么变化? 2.两个数相加,如果一个加数增加8,要使和减少15,另一个加数应有什么变化? 3.两个数相加,如果一个加数减少8,要使和减少8,另一个加数应有什么变化? 【例题3】两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增加8,减数也增加8,差是否起变化? 【思路】被减数增加8,假如减数不变,差就增加8;假如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8,差就减少8。两个数的差先增加8,接着又减少8,所以不起什么变化。 【练习3】 1.两数相减,被减数减少6,减数也减少6,差是否起变化? 2.两数相减,被减数增加12.减数减少12.差起什么变化? 3.两数相减,被减数减少10,减数增加10,差起什么变化? 【例题4】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将有什么变化? 【思路】如果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将扩大8倍;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将缩小2倍。积先扩大8倍又缩小2倍,因此,积扩大了8÷2=4倍。 【练习4】 1.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缩小4倍,另一个因数扩大4倍,和是否起变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完整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 略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如果不加以思索,进行深入的研究,“得过且过”就会出现如下制约教育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低效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提问现象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 上述问题,各位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更有甚者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些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人为的制造障碍,为此我们必须对有效提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种方法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的例4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 2、引导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三、学情与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节课学习的例4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

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例题的设计分三个层次: 1、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 3、学生再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学习掌握教材中出现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条规律,可以较快地进行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更好地理解因数未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算理,为以后学习小数乘法做必要的铺垫。 四、教学准备 例4情景图的课件(或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1、创设情景 师:(或屏幕显示):为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号召,我们班与希望小学

小学数学四则运算的变化规则(和差积商变化规律)

四则运算的变化规则 一、加法的变化规则 (1)加法公式: 加数+ 加数= 和 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 (2)加法的变化规则有: (一)如果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和也增加几。 例如:13+5=18 (13+2)+5=18+2 题型1 小丽在做一道加法题,一个加数十位上的4看作了7,个位上的5看作了2,算得的和是87。 正确的和是多少? 一个加数十位4——7,个位5——2 增加 72-45=27 另一个加数不变 正确的和增加27 即正确的和+27=87 => 正确的和=87-27=60 (二)如果一个加数减少几,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和也减少几。 例如:28+16=44 (28-12)+16=44-12 题型1 小强在计算加法时,把一个加数十位上的7错写成1,把个位上的8错写成0,所得的和是285。 正确的和是多少? 一个加数十位7——1,个位8——0 减少 78-10=68 另一个加数不变 正确的和减少68 即正确的和-68=285 => 正确的和=285+68=353 题型2 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减少29,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将有什么变化? 一个加数减少29 另一个加数不变 和减少29 题型3 两个数相加,和是100,一个加数减少48,另一个加数不变,现在和是多少? 一个加数减少48 另一个加数不变 和减少48 即现在的和=100-48=52 (三)如果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少同样的几,那么和不变。 例如:112+23=135 (112+3)+(23-3)=135 题型1: 两个加数的和是378,其中一个加数增加245,另一个加数减少245,现在这两个加数的和是(378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朱敏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

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 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 本方法和经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解决实际问题导入 光明小学想要新购一批教材,每本8元钱,买20本要多少钱?40本呢?60本呢?师:谁会列式? 8x20=160(本) 8x40=320(本) 8x60=480(本) 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有一个因数都是8 预设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来越大,积也越来越大 师:哦,你是从上往下看的,那还能怎么看呢? 预设3:还可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来越小,积也越来越小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求积的变化规律 (一)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会怎么变化”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积的变化情况 师: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现在我请同学来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1:这三题都有一个相同的因素,是8 预设2:20到40扩大了2倍,160到320也扩大了2倍;20到60扩大了3倍,160到1200也扩大了10倍 预设3:2到200扩大100倍,12到1200也扩大100倍 这些都是你们的发现,你们的眼睛可真会观察。那有哪位同学能将前面这些同学说的发现,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两数相乘,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素扩大几倍,积也跟着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积的变化情况 师: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具体应该怎么比呢?思考好的可以小声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师:有哪个同学想要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发现的? 预设1:以(3)式为标准,拿(2)式和(1)分别与(3)式比,看因数和积怎样变的? 预设2:(2)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 预设3:(1)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3,积也除以3。 预设4:老师,我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刚刚同学们又说了这么多的发现,有谁能够像刚刚我们总结的那条规律一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跟着缩小相同的倍数。(板书) 3、整体概括规律 师:抬头看黑板,一起将我们发现的这两条规律也读一遍。有哪位聪明的同学能将这两条规律并成一条规律呢?谁来试一下 两数相乘,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素扩大(缩小)几倍,积也跟着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你的概括能力真强。) 4、练习 师:通过你们的观察、发现和概括,我们知道了有这样的变化,那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规律。 (1)书本58页的做一做(先用我们刚刚总结的规律进行计算,然后在用笔算进行验证) (2)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数学教学中,评改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这样的 作业,比如:“一棵大树高16厘米”、“一个鸡蛋重30 千克”、“每分钟走10米”、“爸爸的年龄比爷爷大多 少岁?”等错误的现象出现,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想有很多老师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作为一名老师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认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一点数感都没有。”那么我们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呢?下面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 一、在学生生活情境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发展学生数感离不 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他们用数学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在教学“1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 来感受用“1”来表示事物:1个人、1本书、1杯水、1 棵树、1片森林、1个地球……然后引导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一个个体,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和很大的物体。让学生感悟到“1”是这些事物的抽象实质。再如:在学习

“千米的认识”后,量出1000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去 走一走、跑一跑,感受1000米的距离;在学过面积单位后,让学生到操场上量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站在里面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如果给你一根1米长的直尺,你能画的面积最大有多少等等。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表象,有了面积的大小“感觉”, 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再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商店或菜市去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一些物品和蔬菜的重量,感受1千克、100克、10克、1克等的实际重量。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行为, 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二、在数的运算中发展数感 学生在运算中,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 计及对算法合理的解释,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在数的运算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口算训练。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口算反映学生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的一种理解层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发展学生更高的数学思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的练习题 知识点: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几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就缩小几倍。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a倍,一个因数扩大b倍,积就扩大a×b倍。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a, 另一个因数除以b,积就除以(a×b)倍。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a倍,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1/a,积不变。 4、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a倍,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1/b,积就×a÷b;例如:两数相乘 积是10,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1/2,积就变成10×3÷2=15 一、填空题 1、两个因数分别是14和9,积是(),如果把9乘以4,积是()。 2、两个因数分别是18和4,积是(),如果把18除以2,积是()。 3、两个因数分别是15和6,积是(),如果把15除以3,6乘以2,积是()。 4、两个数相乘,积是35,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3倍,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5、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就();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9,积就();一个因数除以4,另一个因数乘以8,积就()。 6、在乘法算式12×40,如果一个因数乘以4,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就是()。 7、两个数相乘,积是36,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1/3,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8、两个数相乘,积是75,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1/5,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9、两个数相乘,积是81,如果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1/9,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1/3,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10、由8×20=160可得16×20=(),32×20=(),32×40=(), 4×20=(),16×10=()。 11、一个长方形面积是12平方米,把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宽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 12、一个长方形面积是12平方米,把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扩大后的面积是()。 13、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米,把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扩大后的面积是()。 14、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 15、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缩小到原来的3倍,积是()。 16、一个因数不变,把其中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7、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8、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19、明明在做一道整数乘法算式题时,把其中一个因数末尾的“0”漏写了,得到的结果是240,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20、芳芳在做一道整数乘法算式题时,在一个因数末尾多写了一个“0”,得到的结果是240,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21、两个数相乘,积是66,如果一个因数乘以8,要使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有什么变化? 二、选择题

小学数学运算法则

知识点一:四则运算的概念和运算顺序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大、中、小括号的计算顺序为小→中→大。括号里面的计算顺序遵循以上1、2、3条的计算顺序。 知识点二: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无,a÷0是错误的表达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 a 4、一个数减去它本身,差是0;字母表示:a-a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 =0(a≠0) 知识点三: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在两个数的加法运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字母表示: 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另一个加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另一个加数,和不变。字母表示: (a+b)+c=a+(b+c) 3、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的乘法运算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字母表示: 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字母表示: (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两个加数(减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相减),得数不变。字母表示: ①(a+b)×c=a×c+b×c;a×c+b×c=(a+b)×c; ②a×(b—c)=a×b—a×c;a×b—a×c=a×(b—c) 6、连减定律: ①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 等于这个数减后两个数的和,得数不变;字母表示:a—b—c=a—(b+c);a—(b+c)=a—b—c; ②在三个数的加减法运算中,交换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字母表示:a—b—c=a—c—b;a—b+c=a+c—b 7、连除定律: ①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 等于这个数除以后两个数的积,得数不变。字母表示:a÷b÷c=a÷(b×c);a÷(b×c)=a÷b÷c; ②在三个数的乘除法运算中,交换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字母表示: a÷b÷c=a÷c÷b;a÷b×c=a×c÷b 知识点四:简便计算例题 一、常见乘法计算: 1、整数:25×4=100 125×8=1000 2、小数:0.25×4=1 0.125×8=1 二、加法交换律简算例题: 50+98+50 =50+50+98 =100+98 =198

(完整版)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4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限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公式;熟练运用公式求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的导数,能运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过曲线上一点的切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定义法求函数f (x )=x+x 2 的导数,观察结果,发掘两个函数的和、差求导方法,给结合定义给出证明;由定义法求f(x)=x 2 g(x)的导数,发现函数乘积的导数,归纳出两个函数积、商的求导发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由特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去探索结论,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归纳——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函数和、差、积、商导数公式的发掘与应用 教学难点:导数四则运算法则的证明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函数的概念和导数公式表。 1.导数的定义:设函数)(x f y =在0x x =处附近有定义,如果0→?x 时,y ?与x ?的比 x y ??(也叫函数的平均变化率)有极限即x y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我们把这个极限值叫做函数)(x f y =在0x x →处的导数,记作0 / x x y =,即x x f x x f x f x ?-?+=→?) ()(lim )(000 0/ 2. 导数的几何意义:是曲线)(x f y =上点()(,00x f x )(x f y =在点0x 可导,则曲线)(x f y =在点()(,00x f x )处的切线方程为)(()(00/0x x x f x f y -=- 3. 导函数(导数):如果函数)(x f y =在开区间),(b a 内的每点处都有导数,此时对于每一个 ),(b a x ∈,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导数)(/x f ,从而构成了一个新的函数)(/x f , 称这个函 数)(/ x f 为函数)(x f y =在开区间内的导函数,简称导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建湖县森达实验学校韩朝平余荣军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和谐的生态课堂。 二、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只有通过深入课堂进行调查,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能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依据,指明方向。 2、有效性数学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所以我们将通过对教师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提问艺术。 4、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课件出示:献爱心图片】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学校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同学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地震灾区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水彩笔6元,买2盒花多少钱?20盒呢?200盒呢? 1、学生思考后口答列出算式【出示课件】 6 × 2 = 12(元) 6 × 20 = 120(元) 6 × 200 = 1200(元) 2、师提出问题:你能说说在这道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是什么?乘号后面的是什么?等号后面的是什么?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呢?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课件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1、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课件出示】 (1)6╳2= 12(元) (2)6╳20=120(元) (3)6╳200=1200(元)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汇报。 4、如果其中一个因数乘5呢?乘20呢? 5、用一句话怎么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二)探索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这几个算式,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还是乘几吗?积和因数是怎么变化的?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则运算法则

一、整数四则运算法则。 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1)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 2)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 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1)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减; 2)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一作十。 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1)从右起,依次用第二个因数每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乘到哪一位,得数的末尾就和第二个因数的哪一位对个因数的哪一位对齐; 2)然后把几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整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各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整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起,先看除数有几位,再用除数试除被除数 的前几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多一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上商;(如果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哪一位上商“0”。) 3)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小数四则运算法则 (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二)小数乘法法则: 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小数的除法运算法则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的除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 ①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 ②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③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 ①先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使它变成整数; ②看除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把被除数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几位(位数不够时补0占位);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万培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研室) 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单纯的认知互动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定准师生互动的“起点” l.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教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三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因为“猜一猜”这样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这一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可以说,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有效的。 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也往往能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把此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是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关系。如“9加几的加法” 的教学,作为计算结果的得出,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9加几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下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列出算式:9+5。教师问: “那么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是14。教师继续追问:“那么9+5为什么等于147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小棒操作。小棒操作的过程正是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 作为一节数学课,数学思维的体现始终是核心。然而,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客观存在着差异或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xx小学 xxx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