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门比较研究1

第三部门比较研究1
第三部门比较研究1

第三部门比较研究:缘起、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梁满艳中国农村研究网更新时间: 2006年11月27日

20 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全球社团革命”试图在国家与市场、政治与经济之外寻求人类社会所面临问题的第三种解决方法 ,从而导致既非政府(第一部门)又非市场(第二部门)的第三部门快速发展。第三部门 ,也称为“非政府公共组织”“公民社会”“、志愿组织”、“免税部门”、“慈善组织”,在此采用“第三部门”这一概念。

一、东西方第三部门的缘起比较

1. 西方第三部门的缘起

西方第三部门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它的兴起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

第一 ,政治原因:第三部门代表利益群体的草根性作用体现为自下而上地抗衡政府权力 ,以权利来制约权力。按照西方社会契约理论 ,第三部门与政府一样 ,它们的权力都属于公共权力 ,而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公民自身私人权力的一种让渡。第三部门兴起的一个显著结果是政府职能的弱化。政府职能的弱化是政府权力的转移过程 ,政府将部分职能转移到第三部门。

第二 ,经济原因:第三部门通常被认为是对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一种反应。西方从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到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 ,人们发现政府也会失灵。政府的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降低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2)政府机构自我膨胀 ,造成了政府规模巨大 ,这给公共部门之间的协调带来了困难。(3)损害市场、浪费资源。(4)缺乏灵活性。第三部门正是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情况下 ,发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与政治作用 ,获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第三 ,社会原因:人们自组织与自愿结社的传统 ,社会的自治传统 ,人们保护自我权利的意识。第三部门的兴起基本上是人们的自觉行动 ,是以人们的自治精神为基础的。西方公民结社的传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西方文化更多讲究个性而非共性 ,强调多元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大一统的思想 ,这正是第三部门存在的一

个重要前提;另一方面 ,西方宗教信仰的长期熏陶 ,他们提倡慈善和捐赠 ,提倡志愿精神。

2. 我国第三部门的产生

第一 ,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发育完全 ,第三部门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与环境

尚不成熟。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直都是在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上进行的。直到今日 ,

我国市场经济地位还未在国际社会上得到普遍认同 ,因此 ,我国第三部门与西方社会

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

第二 ,我国公民缺乏结社传统和宗教信仰传统。在封建社会 ,虽然存在一些民间团体 ,参加民间团体并不是人民自己自觉 ,而是作为对抗统治阶级的工具。自建国以来 ,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但同时我们的思想意识出现了断层。我国单位制作为社会的细胞使得公民的同质性很高 ,缺乏西方社会公民的个性化。同时 ,单位作为一个小社会、小团体是由于工作原因 ,不是公民自觉、自发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单位制改革 ,虽然公民开始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思想发生变化 ,需求也渐多元化 ,但相比西方

第三部门 ,还是很弱的。

第三 ,我国第三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处于被动地位。由于上述原因 ,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具有自己的个性和差异性 ,即政社不分、行政化明显 ,草根性及合法性不足。我国社会团体由于受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官办体制仍是其主要形式 ,

它们无论是在观念、组织、职能上 ,还是活动方式、管理体制上 ,都严重依赖于政府 ,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社会团体大多属国家编制 ,享受国家财政拨款 ,并被纳入行政组织系统 ,具有行政性 ,将社团挂靠于某个主管部门 ,定行政级别 ,按行政级

别确定福利待遇和隶属关系。这使社会团体失去了民间性特征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

担 ,使第三部门“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

二、东西方第三部门发展状况上的差异

1. 西方第三部门发展状况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范围非常广 ,涉及社区服务、慈善、教育、健康、文化艺术、环保、科研、宗教、国际事务等领域。这样的发展是与志愿者队伍的扩大是分不开的。美国的第三部门组织分为公益性组织和互益性组织。公益性组织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服务宗旨的组织 ,典型的有以慈善、宗教、教育和公共安全等为目的的组织 ,而互益性组织则是以服务于其成员或会员的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如各种工会、农民协作会、商会协会等。美国对第三部门的管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管理 ,二是机构自我管理 ,三是行业管理。政府管理主要形式是税收控制和法律监督。机构自我管理是依法设立机构目标和机构管理标准。行业管理一般分为信息沟通和评估两项功能。

西方国家第三部门的发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第三部门发挥的社会

作用大 ,草根性较强 ,得到大多数公民的拥护和支持。同样 ,第三部门的志愿支持者

多 ,亲和力强 ,扎根并深入公民社会内部。由于第三部门的民主性、自治性等特点 ,民主已融入第三部门成员的日常生活中。正如一些学者所言 ,美国的民主得益于“新英格兰的乡镇精神”,这种精神体现的是一种自觉的自治原则。(2)第三部门普遍较为独立 ,法律地位明确 ,它们可以和政府、企业合作或游说 ,但它们不附属于政府或企业。(3)政府对其在法律和制度上的规范较为完善。(4)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

2. 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状况

依据刘国翰学者的归纳 ,我国第三部门主要有六类组织。一是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根据自愿组成 ,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 ,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

社会组织。它们由民政部门统一归口管理。二是民办非企业单位 ,它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

动的社会组织它们也由民政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民政部门向它们颁发非营利组织的法

人证明。三是事业单位 ,它是由国家举办的非营利组织 ,如国家举办的学校、医院、研究所、文化艺术团体、新闻机构等。这类组织的工作人员必须由国家编制部门核准。四是单位内部的社会团体。根据国务院 1998 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 ,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社会团体不需要登记。五是特殊社团法人。这类组织包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 ,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核定 ,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 ,国家根据特定目的或特定法

律设立的社会团体。它们在法律形态上另成一体 ,因为它们在业务上由党中央和国务院直接领导。六是以企业法人形式存在的非营利性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第三部门迅速得到发展。到 1999年 ,全国各种形式民间非企业单位总数可达到70多万个。我国第三部门的缘起不同于西方 ,它有如下几个特点:(1)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的结构秩序反映了政府和国家的权威力量与社会自治力量差别极大。社会力量与独立的社会意识较弱。从行政统治方法向政治统治方法的转型还没有真正起步。(2)我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 ,对第三部门的登记注册管理及日常管理实行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体制。这种双重管理原则和非竞争性原则是和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密不可分的。组织结构上的“双重管理体制”造就了一部分社团的“半官半民”性格以及由此而来的获取资源和领导人事安排上的“双重渠道”,使得我国的社会团体同时受到“行政机制”和“自治机制”的“双重支配”。“双重管理体制”使社团不具备完整意义上独立性或自治性。(3)建立第三部门的内在动机不纯正。转型时期的我国政府担当了第三部门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角色。这客观上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但主观上却是部门利益膨胀的结果。某些具体的行政部门将设立第三部门作为自身资源的扩充器 ,通过组建第三部门建立小金库 ,谋取部门利益。(4)第三部门发展不均衡。如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社团发展差异、城乡社团的发展差异等。

三、第三部门在中国:发展趋势

综上 ,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主要是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 ,特别是我国独

有的事业单位。第三部门在理论上的定位是属于社会的 ,由于我国现阶段还是政府主导性国家 ,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上都不可能让第三部门充分发挥作用。从上述比较差距

看 ,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需要一个不断加深认识、深化改革的过程。

1.草根性乃第三部门发展之本。第三部门来自于社会公民 ,第三部门是社会的需

要 ,是社会领域的反映 ,因此 ,它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公民。我国第三部门若要发展草根性 ,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一是第三部门自身的努力 ,首先是坚持民主作风、支持社会的多元格局 ,促进社会自我管理的改善 ,然后通过向社会公民提供满意的物品和服务 ,

获取公民的信任和支持 ,使自己真正的合法化 ,从而获得合法性来源。二是政府对于第三部门的放权 ,政府制定扶持非政府公共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 ,从过去的直接干预应发展到间接监督,让其有自己发展的空间 ,鼓励建立政府与第三部门间的合作关

系 ,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第三部门的发展。

2.政府对第三部门管理的规范性和制度化。政府若想第三部门发挥其应有作用 ,应当调整以下机制:一是完善内部自律机制 ,第三部门内部自律机制的形成首先有赖于第三部门以使命为先 ,组织的成立是基于成员共同的组织目标和理想信念 ,而不是为了

追求个人的名誉声望;其次有赖于组织建立一个完善的治理结构 ,通过健全理事会制度、完善民主机制、参与机制 ,从制度上确保组织的自律。二是通过完善外部的监督机制 ,打造第三部门的公信力。要恢复公众对第三部门的信心 ,仅仅依靠组织的自律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外部的他律。外部监督与评估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管死第三部门 ,而是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估帮助第三部门树立公信度对社团的管理 ,目前政府在登记环节控制很严 ,但机构一旦完成登记 ,政府对社团的管理就放松了 ,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我国第三部门起步晚 ,力量小 ,大多数第三部门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如社团官办色彩太重 ,对政府的依附性太强 ,社团经费短缺 ,社团不能集中、综合、表达、捍卫所代表的群体的利益 ,绝大多数社团的组织结构、管理监督机制和自律机制都不健全以及财务混乱等。

3. 第三部门需要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公民结社文化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有社会和公民阶段性的飞跃。同时 ,中国社会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基层政权选举为代表的政治民主化正在稳步推进 ,中国老百

姓自古就有一定的自组织和自愿结社的能力。我们要积极鼓励公民的社会参与热情 ,逐步发展和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有利于公民更加广泛和自由地参与的第三部门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重大的变革和转型 ,一个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多元化的现

代中国正在逐步形成 ,第三部门的健康发展将积极推动这一过程 ,并在这一过程中实

现自身的创新。在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积极推动下 ,中国必将成为一个建立在富强的经济基础上 ,能够包容各种社会力量、保障全体公民权益、实现公民参与和发挥公民自主性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

第三部门的概念

第九讲第三部门与基层自治 第一节第三部门的概念及分类 1.1第三部门的概念 第三部门,即独立于国家组织和市场组织之外,从事政府和私营企业“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的组织。在西方语境下,第三部门也称为“非政府组织”、“非市场组织”、“非营利组织”或“志愿组织”。第三部门的行为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征。 而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人民经常所说的“社会团体”,实际上就是从“第三部门”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国务院制定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下列团体不受其规范: (1)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 (2)由国务院机构编制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 (3)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活动的团体。 除去这三类社团,各类第三部门都受《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范。《条例》规定,任何社会团体的成立都必须经过业务主管部门的批准。因此,中国政治背景下的社会团体,属于第三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能包括所有的第三部门在内。 1.2第三部门的重要性 关于第三部门的必要性,理论界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由于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倾向于反映中位选民的偏好,所以一部分人对公共物品的特殊需要就无法满足,第三部门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它可以满足一些特殊需求者的偏好。第二种解释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由于人们的搭便车行为使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只能通过政府或第三部门途径提供公共物品。由于政府本身存在缺陷,一部分公共物品职能通过第三部门进行提供。总之,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第三部门社团是不可或缺的,在许多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 上述两个理论解释了第三部门存在的必要性,接下来的问题是:第三部门能否自动生成?奥斯特罗姆的自组织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奥斯特罗姆认为,对组织而言,如果它能解决以下三个问题,那么这个组织就能自动生成。第一个问题是制度供给问题,即由谁来设计组织的制度。重复博弈研究表明,在有限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中,群体中的个体会进行合作产生一定规模的自治组织。第二个问题是惩罚问题。如果组织成员违反规则,而且组织对它进行惩罚的策划你根本不太大,那么组织就能对其成员进行惩罚;如果组织对它进行惩罚的成本过大,组织对成员的惩罚就难以实施。这时就需要外部强制。第三个问题是相互监督问题。很多第三部门都能解决上面三个问题,因而它们能自动生成;少数第三部门不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这些组织需要政府的帮助,所以国内外都有对第三部门的强

第三部门

一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现状: (一)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活动能力 由于我国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第三部门都是以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名义出现的。这些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基本属于准政府机构或政府控制下的事业单位和组织,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民间组织(第三部门),政府也没有相应的法律进行管理。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极其模糊,第三部门往往是政府行政权力的衍生物,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与自主活动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的第三部门由政府机构领导,其行为方式、工作作风都具有很强的行政性质,有的成员还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因此,中国的第三部门与政府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限制了第三部门的作用的发挥和变革的速度。 (二)缺乏资金、人才等组织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现今中国的第三部门组织中,无论是官办的、半官办的还是纯民间的绝大部分都反映经费不足。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头号因素。而人才不足,是因为中国尚缺乏专门的第三部门专业人才的培训机构,而且第三部门吸纳了大量政府淘汰的冗员和离退休人员,妨碍了优秀人才的进入。此外,第三部门自身的能力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三)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制建设滞后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三部门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加紧了第三部门方面的法制建设,一系列的社团法规相应地建立起来。例如,1988年颁布实施了《基金会管理办法》,1989年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为止我国立法部门仍未出台一部《结社法》。总之,由于第三部门管理的法制建设严重滞后,致使第三部门的管理陷入不同程度的混乱之中。(四)公众的认知缺陷 对于官办性质浓厚的第三部门组织,公众往往将其视为第二政府,而对于实力弱小的草根组织,公众又怀疑其能力,从而忽视其存在的价值。此外,在中国这个集权化明显的社会中,公众尚不能真正体会到第三部门的发展对他们的生活将会产生何种影响。因此,第三部门能否得到深层次认同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推进第三部门发展的对策 (一)重新定位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 中国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密切不是问题的根本,西方的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同样密切,问题的关键是中国的的第三部门容易受到政府的控制,丧失独立性,从而染上浓厚的官办色彩。如若这一前提不改变,第三部门将得不到实质意义的发展。因而一方面政府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第三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在充分发挥第三部门效能的同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中国政府必须对第三部门进行重新定位:第三部门不应该是接受机构精简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场所,而是承接政府部门社会职能的组织;第三部门不应该是政府职能 转变形式化的工具,而是公民社会最活跃的公共部门;第三部门的发展不是在向政府夺权,而是在帮助政府治理。 (二)培养公众的志愿精神和互助品质 第三部门的工作要得到公众的认可,除了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更好的服务外,最重要的是能够带动公民参与其中。志愿精神和互助品质是第三部门的精髓。公众从思想上认同了这些理念,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志愿性的活动中。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与参与实践相结合,在全社会提倡志愿精神和互助品质,才能解决我国第三部门所广泛存在的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的难题。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有效的激励措施。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严格依法管理 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第三部门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许多第三部门主动依附于政府机构的主要原因。而且,依法治国的方略对我国第三部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在充分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根据发展我国第三部门的需要,尽快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结社法》。此外,还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已颁布的有关第三部门管理的法规政策。同时,要把立法和普法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宣传《社会团体登记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从而使我国的第三部门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向前发展。

西方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对我国发展第三部门的启示

2002年10月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October.2002第8卷第5期Journal of Chengdu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 ol.8.N o.5 西方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对我国发展第三部门的启示 李勇军 路金亮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 250012) [收稿日期]2002-08-08 摘要:面临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困境,第三部门应运而生。第三部门具有强大社会功能,对中国具有 借鉴功能。在中国要嵌入第三部门,政府应给予其合法性和行动空间,推动国家、个人和社会志愿组织共同负担机制的建立,加快政治社会化过程,注重智识群体在推动第三部门的专业性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第三部门;社会功能;智识群体;启示 中图分类号:D03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47(2002)05—0023—02 一 所谓第三部门是指非公非私的、既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国家私营企业的第三类组织。这类组织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后,以迅猛的速度朝前发展。据1985年的统计资料,从事这类组织的雇佣人员已超过美国就业人员的25%,拥有国民私人财富的15%。20世纪90年代更是一场创建各种非营利的、非政府组织的运动,民众创建各种团体、基金会和类似组织,它们以开展人道服务、促进基层社会发展和保障公民权利、追求关系人类福祉等这些似乎为政府所忽视的目标为己任。 第三部门兴起的社会背景是这一时期“政府失灵”现象的产生。20世纪初叶,公共事务剧增,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人们开始尝试着政府干预,逐步强化了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力图通过扩大国家职能的方法逐步扭转经济和社会危机,提高行政效率,增进公共利益。这种对国家管理的强化符合行政过渡时期公共事务增多对国家职能扩张的需要,具有时代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国家行政思想日益显出了其与时代的格格不入的一面,渐渐陷入“政府失灵”的困境。“人们开始反思负担过重和过分官僚化的政府是否有能力负担指派给它的繁重的工作任 务。”[11](P7-8) 第三部门应运而生。 西方学者开始对第三部门中公民的民主参与实践进行实证研究理论上的阐释。他们将这些公民在社区日常生活中的自发参与社团的实践视为一种创造信任和形成社会资本的基础。一些学者还指出,在以追逐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自由竞争经济之外,为保障被社会排斥的公民能获得必要的谋生条件,还应存在某种以互惠、责任或义务为基础的道德经济,这种以互助行动为特征的志愿主义和强调实务的专业主义理念正是第三部门赖以存在的一个基础。美国也有学者认为,第三部门首要的原因是社会需要的一部分商品和营业营利性企业不能或不愿提供;其次是非营利性企业可以从社 会得到营利性企业不能得到的好处(税收上的优惠)。 第三部门的活动既非基于一种强制性的规范,也非以交换服务或商品来获得利润,其显著特征是非营利性、志愿性和专业主义。正是这些显著特征决定了它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显示了其强大的社会功能。首先,第三部门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的二元结构,使社会朝着“国家———市场———志愿组织”的三元结构发展。由于第三部门具有比政府公共部门更灵活、更好的创新机制和更为广泛的参与基础,所以它能够使公民的参与需要得到满足,缓解社会突出问题的压力,并起着制度创新的作用,解决了一些政府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避免“政府失灵”现象的产生。同时,由于第三部门具有非营利性、社会志愿的特点,所以它能通过社会福利服务这种利他行动来促进社会性伦理的完善,增进社会的信任基础,解决了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避免“市场失灵”现象的产生。第三部门正逐渐成为社会格局三极中的一极,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 其次,第三部门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整合。它的社会整合功能主要体现于它对组织机构和个人之间的整合及对社会公民之间的整合。这种整合功能实质上也源于在社会公私领域中的独特地位。第三部门的兴起,在社会大型机构(政府)与公民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它传导政府政策,另一方面又反映民众的诉求。由于在很多时候政府成为第三部门的主要财政支持来源,所以有时它也成为政府进行社会整合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在对公民之间的整合上,由于第三部门的组织成员自发组成,成员主要由共同目标和价值理念汇集在一起,成员间形成互动关系,原有的经济收入、政治地位、文化程度等结构差异因素在某些时候可能退居次要地位,因而第三部门倡导的沟通、协商、理解的 方式也维护了社会成员间的整合。 [2]P67第三,第三部门的社会服务功能。第三部门主要为社会 3 2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第三部门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以及第三部门自身的“志愿失灵”赋予了第三部门存在的合法性。但是我国第三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经济社会与西方的差异性出现了独立性不足、经费不足、公众对其信任的不足以及在监管上的不足的问题。因此政府和第三部门双方需要在转变政府管理体制、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公众公共参与和第三部门的公信力上作出努力。 关键词:第三部门;政府失灵;问题;对策基于第三部门自身的复杂性和相关研究视角的不同,在对第三部门概念的界定上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对第三部门界定较为严密的和权威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 研究中心推荐的,即要认定第三部门,必须具备以下五个特征: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这种界定视角是基于组织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包容性最强,且简单明了,易于操作”[1]。另外,与第三部门概念相近的还有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志愿者组织等等。第三部门作为弥补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所带来的恶果的重要 社会自组织,在减轻政府负担、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和

水平以及满足多元化的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基于我国特殊的历史环境、政治制度以及经济与社会的不同发展程度,我国第三部门相对于西方较为成熟的第三部门表现出一定的本土化差异。这些差异对于我国第三部门在承接政府公共职能转移时是否会存在某些问题?如果存在,那么,如何加以解决?在处于社会转型中的我国,对这些疑问的解答应当对促进我国第三部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现实意义。 一、第三部门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府普遍出现了机构臃肿、财政赤字、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期蔓延于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也表明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如何弥补市场调节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缺陷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随后,一场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名的政府改革浪潮席卷全球,这场运动的核心内涵在于重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过去由政府单独提供的公共物品转移到第三部门身上。 第三部门的兴起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现实基础的。政府在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和缺陷,即政府失灵现象的出现为第三部门的兴起提供了这种现实必要性。政府失灵具体的表现主要体现为:首先,由于公民的个体差异和政府的职能边界,使得政府很

第三部门与政府关系研究综述

一、引言 1、背景 第三部门的崛起是我国转型期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的生长点,第三部门与政府成为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两大重要主体。鉴于此,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第三部门和政府的关系研究,且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较为深入的探讨。 在我国,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极易成为大众传媒和网络新闻炒作的焦点。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对政府公权力的质疑成为常态,政府公信力不断受到挑战。无独有偶,由于网络的普及与大众传媒的报道,各类非政府组织也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开始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监督。就比如说中国红十字会,天价午餐费事件使其成为众矢之的,之后的郭美美事件又再次将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第三部门的公信力受到了广泛的质疑。由于我国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特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讲,对第三部门的质疑实际上也意味着对政府公信力质疑的一个延伸,我国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2、相关概念 什么是“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莱维特(levitt)使用的,他将从事政府和私营部门“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的一类组织统称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ion)。 在我国,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或又称为志愿部门(Voluntary sector),是一社会学与经济学名词,意指在第一部门(Public sector,或称为公部门)与第二部门(Private Sector,或称为私部门)之外,既非政府单位、又非一般民营企业的事业单位之总称。虽然各国对于第三部门的定义各自不同,但一般来说第三部门就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

论第三部门在中国的发展及未来

论第三部门在中国的发展及未来 https://www.360docs.net/doc/0619070713.html,/Newsinfo.asp?NewsID=218563 作者:王绍光,康晓光 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来源日期:2011-11-23 本站发布时间:2011-11-23 23:07:22 阅读量:369次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抽屉 Twitter Facebook 第三部门与其它两个部门(政府和市场)是互补关系,而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它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是万能的。只有当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有机结合起来,三者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界定第三部门的概念 康:如何界定第三部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有人说用剩余法定义第三部门(除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以外的一切社会组织的总和)等于什么也没说,但我还是认为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实际上,社会学和政治学都没有能力为三部门划分提供精致的理论基础,只有经济学有这个能力。它借助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概念为各个部门划定了疆界。 王: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国外,以前人们往往把社会组织一分为二,即"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和其它公营机构) 和"非公部门"。 按照这种划分,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同属非公部门。但是人们注意到,就行为模式和社会功能而言,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非常不同。如果把它们统称为非公部门,则两者的差别就被掩盖了。实际上,民间非营利组织们所从事的往往是政府和私营企业“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由此有必要将它们与前两者分开。于是

有人提出了"第三部门"这个概念。"第三部门"者,统而言之,便是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但是不是剩余法给出的定义就如你所说是"最简单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呢?那倒未必。如家庭,宗族,黑帮团伙也是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但似乎没入将它们包括在第三部门之内。由此,还是有必要对第三部门给出更精确的定义。实际上,第三部门这个提法并不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提法。它在美国用得最多,但也只限于圈内的专家。当我告诉我在耶鲁的同事我这在研究"第三部门"时,几乎每个人对问我,什么是"第三部门"。要知道,耶鲁大学设有世界最早的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如果这里的学者都不知道"第三部门"是何方神圣,这个提法在美国的接受程度可想而知。美国有人嫌"第三部门"太含混,情愿用"免税部门","独立部门"或"非营利部门"等提法。出了美国,"第三部门"更是鲜为人知。在英国和它的前殖民地国家(如印度),"自愿部门"比较通行;在欧洲国家,人们更喜欢用" 慈善部门"。法国总是与众不同,"社会经济"是那儿的提法。到了第三世界国家和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更熟悉的概念是诸如"公民社会"或"非政府组织"之类。 这些概念涵盖的都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那块制度空间,但是它们各自强调不同的侧面。例如:"免税部门"强调国家的税法给予这些组织免税待遇.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的同类组织都可以享受免税待遇。例如,在中国和很多其它国家,非盈利组织并不能享受免税待遇。这样一来,在这些国家用"免税组织"就显得荒唐了。 "独立部门"强调这些组织相对于政府和私人企业的独立性。但事实上,在世界多数国家里,这些组织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独立。至少就其资金来源而言,它们对政府和私人企业的依赖性就很大. 称它们为"独立部门"实在名不副实。 "非营利部门"强调这些组织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但它们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并不等于说它们不可能盈利。事实上,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往往大于支出,换句话说,它们是盈利的。尤其在中文里,"非盈利"与"非营利"谐音,很容易引起混淆。 "慈善部门"强调这些组织的资金来源于私人慈善性捐款。但是私人慈善性捐款并不是这些组织的唯一资金来源,甚至不是它们资金的主要来源.又是一个名实不符的词。 "志愿部门"是英国的用法,它强调这些组织的运作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靠志愿者在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投入但是,在很多国家,这类组织的活动主要不是靠志愿者进行的,而是由拿薪水的雇员完成的。 从字面上讲,"非政府组织"这个提法很容易产生误解,因为所有私营机构,包括活跃在市场经济里的千千万万个私营企业也是非政府组织。但是,用这个词的人并无意将其内涵伸展得那么宽。"非政府组织"现多用于有关第三世界国家的文献,但其含义已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最开始它专指受国联 (eague of Nations) 或联合国承认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后来,发达国家里以促进第三世界发展为目的的组织也被包括进来。现在它主要用来描述发展中国家里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组织。不管怎幺说,"非政组织"是比"第三部门"窄得多的概念。前者只是后者的一小部分。

第三部门作业与特点

作业一:第三部门的特点和作用 答: 一、关于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 第三部门或又称为志愿部门是一社会学与经济学名词,意指在第一部门或公部门,与第二部门或私部门之外,既非政府单位、又非一般民营企业的事业单位之总称。 第三部门,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如俱乐部、慈善组织、科研机构、工会等。这是相对于公共部门(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而提出的概念。 虽然各国对于第三部门的定义各自不同,但一般来说第三部门单位大都是由政府编列预算或私人企业出资,交由非政府单位维持经营的事业体。一般常见的社团法人、基金会或非政府组织(NGO)通常都属于第三部门的范畴,虽然每个第三部门单位成立的背景与营运方式都有不同,但普遍来说第三部门单位通常具有像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与不用缴税等特质。那些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的机构,都可划入第三部门。 二、第三部门的特点 第三部门按照上述分类,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第一类,公益性企业,指的是由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实行企业化管理,产品为大部分私人或一半私人一半公共; 第二类,公共事业,主要由政府投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产品,其服务或产品大部分是公共的; 第三类,非政府公共机构(NGO),指的是经费一般由政府或财政提供,职能是承担公共事务管理或公共服务工作,其服务基本上是“纯粹”公共的,至少也是大部分公共的 综上,第三部门具有如下特点: 1、第三部门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2、第三部门组织独立于政府组织; 3、第三部门组织不以盈利为组织目标; 4、第三部门是自主管理的自治组织; 5、第三部门组织依靠组织成员的志愿参与; 三、第三部门的作用: 根据第三部门的特点,第三部门具有以下作用: 1、第三部门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 2、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3、可以像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 4、第三部门常常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 5、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 6、是倡导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实践领域。

《非营利组织管理》第03章在线测试

A Larry E.) B eisbrod C(Henry B. Hansm ann D Salamon A、第三部门之短正是政府之所长,即政府有强制性 税收。 B C D 、第三方管理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A( Salamon)B sbrod) C D E.,1972) A B C D 、根据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 B C D

C、僵化期(Stagnation phase or renewal phase) D、更新期(Renewal Phase) 2、2、当消费者不满意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时,他可以选择几种替代形式() A、移民 B、组成较低层次的政府: C、求助于私人市场 D、求助于非营利组织 3、3、韦斯布罗德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理论解释了哪三种机制存在的必要性,并指出它们之间是互补关系。() A、企业(市场)、 B、政府 C、非营利组织 D、部门 4、4、契约失灵是靠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的,其原因是() A、因为现实市场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 B、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非对称也是客观存在的。 C、信息的滞后性 D、市场不是万能的 5、5、私人捐款不足只是志愿失灵的一个方面。Salamon认为,除此之外,志愿失灵还表现在其他三个方面() A、慈善活动的狭隘性(Philanthropic particularism) B、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Philanthropic paternalism C、慈善组织的业余性(Philanthropic amateurism D、其他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1、一般来讲,有排他性的物品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可以通过收费来解决,不付费就不能消费。

论我国政府与第三部门和谐关系构建路径

论我国政府与第三部门和谐关系构建路径 阐述了政府与第三部门和谐关系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指出了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试图为我国政府于第三部门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一个可行的路径。 标签:第三部门;政社关系;和谐互动 “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成为时下公共管理话语体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它的出现打破了“国家—社会”的二元结构,形成了新的“政府—经济—社会”三元结构,已日渐成为建立公民秩序和维护社会公正的一种重要力量。 1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互动的理论基础 (1)“合约失灵”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翰斯曼提出的。他认为在有些领域,由于消费者缺乏足够的信息,或者由于一些服务购买者不是最终的消费者,因此对提供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难以做出精确的评估。消费者为了找到一种可以降低监督成本的制度安排,就希望将这类服务委托给第三部门来承担。 (2)“多元主义”的理论。多元主义所强调的竞争是建立在强化公民社会,防范国家权力扩张和无节制运用国家权力基础上的。多元主义的竞争是相对垄断而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作为唯一的治理主体显然难以担当这个重任,政府应该从那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领域退出。只有通过政府与第三部门的竞争与合作,才能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给社会和公众。当然,随着权力的转移,在政府权威和社会治理主体之间也应该设置法定的界限,以合理运用政府权力并改善政府的治理。 (3)“合作主义”理论。如果说多元主义强调分化与竞争的话,那么合作主义特别重视在利益分化和权力多元化基础上的有机整合、相对均衡、有序和协调一致。特别是合作主义强调制度性整合,主张政府权威和非政府组织进行制度性合作,达到双方受益:一方面,社会中分散的利益按照功能分化的原则组织起来,有序地参与到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去;另一方面,从这种制度化参与机制中,国家(政府)权力获得了稳定的支持来源即政治合法性和控制权。 (4)善治理论。善治是“政府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所以,政府的治理需要以志愿性为特征之一的第三部门的参与,而第三部门在参与治理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指引。 (5)“制约政府权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政府本身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力度是有限的,需要政府以外的力量。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而制约权力以民权制约公权才是根本,但分散的公民没有足够的能力制约政府,只有组织起来的公民才有力量。而公民社会中的第三部门在这方面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需要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