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资料—痞满

中医内科学资料—痞满
中医内科学资料—痞满

中医内科学——痞满

细目一:概述

一、痞满的概念及源流

1.痞满的概念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2.痞满的源流

痞满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和“否膈”等,对病因病机初步认识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张仲景提出病名概念,《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创诸泻心汤,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诸病源候论》:“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丹溪心法》将其与胀满作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明清时期,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分虚实论治。

二、痞满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胃痞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痞满的常见病因

内因:内伤饮食,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气郁滞;或忧思伤脾。外因:感受外邪,邪盛入里,或误下伤正。

二、痞满的病机及转化

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则如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有之。病理演变: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痞满的诊断要点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二、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结胸的鉴别

1.胃痞与胃痛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2.鼓胀与胃痞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3.胸痹是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内外疼痛之证,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偶兼脘腹不舒。胃痞则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之症,偶有胸膈不适,并无胸痛等表现。

4.结胸与胃痞病位皆在腹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胃痞则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痞满的辨证要点

应首辨虚实,外邪所犯、暴饮暴食,食滞内停,痰湿中生、湿热内蕴、情志失调等所成之痞为实;脾胃气虚,无力运化,或胃阴不足,失于濡养所致之痞属虚。

二、痞满的治疗原则

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三、饮食内停、痰饮内阻、湿热阻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1.饮食内停证

主症: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2.痰湿中阻证

主症: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

常用药:制半夏、苍术、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甘草。

3.湿热阻胃证

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常用药:大黄、黄连、黄芩、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4.肝胃不和证

主症: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长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常用药: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枳实、白术、荷叶。

5.脾胃虚弱证

主症: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

6.胃阴不足证

主症: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冰糖、香橼。

四、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饮食内停证,若食积较重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消食;脘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槟榔理气除满;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通腑消胀,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清利湿热;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健脾助运,化湿和中,或用枳实消痞丸消除痞满,健脾和胃。

痰湿中阻证,若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加枳实、紫苏梗、桔梗,或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理气之功;气逆不降,嗳气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枳实、沉香;痰湿郁久化热,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兼脾胃虚弱者,加用党参、白术、砂仁健脾和中。

湿热阻胃证,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生姜、旋覆花止呕;纳呆不食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开胃导滞;嘈杂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便溏者,去大黄,加扁豆、陈皮化湿和胃。

肝胃不和证,若气郁明显,胀满较甚者,酌加柴胡、郁金、厚朴,或用五磨饮子加减,理气导滞消胀;郁而化火,口苦而干者,可加黄连、黄芩泻火解郁;呕恶明显者,加制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嗳气甚者,加竹茹、沉香和胃降气。

脾胃虚弱证,若胀闷较重者,可加枳壳、木香、厚朴理气运脾;四肢不温,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干姜温胃助阳,或合理中丸温胃健脾;纳呆厌食者,加砂仁、神曲理气开胃;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加制半夏、茯苓,或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健脾祛湿,理气除胀。

胃阴不足证,若津伤较重者,加石斛、花粉生津;腹胀较著者,加枳壳、厚朴花理气消胀;食滞者加谷芽、麦芽消食导滞;便秘者,加火麻仁、玄参润肠通便。

细目五:预防

痞满的预防

患者应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同时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寒凉之品。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慎起居,适寒温,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 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四、喘证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银)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六、肺痨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中医内科学(淋证)模拟试卷4

中医内科学(淋证)模拟试卷4 (总分:7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0,分数:20.00) 1.淋证名称始见于 (分数:2.00) A.《诸病源候论》 B.《内经》√ C.《金匮要略》 D.《伤寒论》 E.《千金要方》 解析: 2.若肾虚下元不固,不能摄纳精微脂液,则为 (分数:2.00) A.热淋 B.血淋 C.石淋 D.膏淋√ E.劳淋 解析: 3.淋证发生的主要病机是 (分数:2.00) A.肝肾阴虚 B.气机不利 C.气滞血瘀 D.脾肾阳虚 E.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解析: 4.血淋与尿血的鉴别要点是 (分数:2.00) A.有无排尿困难 B.小便量多少 C.有无砂石 D.有无尿血 E.有无尿痛√ 解析: 5.淋证与癃闭的区别在于 (分数:2.00) A.排尿困难 B.血尿 C.砂石 D.小便量少于正常甚或无尿√ E.小便混浊 解析: 6.可以鉴别膏淋与尿浊的症状是 (分数:2.00) A.排尿时有无疼痛滞涩感√ B.小便混浊

D.尿中带血 E.尿中有砂石 解析: 7.淋证的基本治则是 (分数:2.00) A.利水消肿 B.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C.活血化瘀 D.疏肝理气 E.行气止痛 解析: 8.淋证的病因包括 (分数:2.00) A.外感湿热 B.饮食不节 C.情志失调 D.劳伤久病 E.以上都是√ 解析: 9.血淋与尿血的主要鉴别在于 (分数:2.00) A.小便血色是鲜红还是紫暗 B.小便量的多少 C.小便有无混浊 D.小便是否通畅 E.小便时有无疼痛√ 解析: 10.无比山药丸可用于治疗下列何种病证 (分数:2.00) A.劳淋√ B.癃闭 C.血淋 D.气淋 E.尿浊 解析: 二、 A2型题(总题数:5,分数:10.00) 11.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濡数,宜选方 (分数:2.00) A.小蓟饮子 B.石韦散 C.程氏萆薢分清饮 D.八正散√ E.沉香散 解析: 12.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宜选方 (分数:2.00)

《中医内科学》答案

中医内科辅导资料参考答案 一 1 - 5 D D D B D 6 -10 C E B C E 11-15 B C D B C 16-20 D D E B E 21-25 A D D E C 26-30 C E C B E 31-35 A C D E E 36-40 C A E B D 41-45 B D B C C 46-50 B B E A E 51-55 A D C D E 56-60 B C E A E 61-65 D B D C C 66-70 D E C E D 71-75 D C D B E 76-80 C A E B E 81-85 D A B B E 86-90 A/EC B D D 91-95 B D D E E 96-100 B E B D C 101-105 B E E E B 106-110 B B B C C 111-115 C B C D C 116-120 A D E A A 120-125 A C E C D 126-130 B B D C C 131-135 B A D D C 136-140 D A E A E 141-145 D B A D E 146-150 D C A D C 151-155 D B C E A 156-160 D C B C E 161-165 A A E B D 166-170 B B E A A 171-175 B A E D E 176-180 D A E A C 181-185 A C A E D 186-190 B B E C C 191-195 B B C C C 196-200 A A E A E 201-205 D C A E A 206-210 D D C C D 211-215 E D B C A 216-220 E A D B C 221-225A E C B B 226-230 A C D E E 231-235 D C E B A 236-240 C A E B C 241-245 E A E B D 246-250 C A E E C 251-255 B C B D A 256-260 E E B E C 261-265 C D B B A 266-270 E C B E B 271-275 A C A E A 276-280 B E A C D 281-285 C B B A A 286-290 B E A D C 291-295 C A B D C 296-300 A C B A C 1 试述中风、痫病、厥证、痉病临床表现异同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笔记个人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内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明确指出病位属肺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丹溪心法,感冒之名始于仁斋直指方,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感冒不呈流行性;时行感冒症状呈流行性,全身症状重,起病急,易化热入里,变生他病,不常见痰热郁肺感冒若失治可转变-肺痈、肺胀 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证-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和鸡苏散)夏令感冒-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酸重,心烦口粘,苔黄腻,脉濡数 气虚感冒-参苏饮,患者久虚,面色晄白,汗出畏寒,动则益甚,平时易感冒,苔薄白,脉细弱-玉屏风散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咳嗽 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 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若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缚之火自内之则亦鸣-医学心悟 内伤咳嗽与-肺、肾、肝、脾有关 咳嗽的辨证要点-外感与内伤 久咳兼便溏用六君子汤-虚者补其母 咳嗽初起,用收涩药最易关门留寇 肺系病证同肝肺同治立论-泻白散合黛蛤散;五磨饮子;椒目瓜蒌汤;香附旋覆花汤 外感 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温燥咳嗽桑杏汤清宣凉润 凉燥咳嗽咳嗽少痰,口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杏苏散温润止咳外感咳嗽,用解表药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止嗽散 内伤 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久咳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质粘,引胸胁疼痛,口燥咽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内伤咳嗽久延可演变为-肺胀,喘证 三肺痿 首见于金匮要略 用清燥救肺汤作主方-肺痿 肺痿的病因-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治疗肺痿首先应辨别虚寒虚热;阴阳 治肺燥津伤肺痿-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虚热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虚寒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首载肺痈之名-金匮要略;创苇茎汤清热排脓-备急千金要方;认为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张氏医通;主张清热涤痰-杂病源流犀烛;以清肺热,救肺气-医门法津;提出初起在表宜散风清肺,己有里热宜降火抑阴,成脓宜平肺排脓,脓成

中医内科学资料—痞满

中医内科学——痞满 细目一:概述 一、痞满的概念及源流 1.痞满的概念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2.痞满的源流 痞满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和“否膈”等,对病因病机初步认识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张仲景提出病名概念,《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创诸泻心汤,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诸病源候论》:“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丹溪心法》将其与胀满作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明清时期,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分虚实论治。 二、痞满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胃痞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痞满的常见病因 内因:内伤饮食,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气郁滞;或忧思伤脾。外因:感受外邪,邪盛入里,或误下伤正。 二、痞满的病机及转化 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则如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有之。病理演变: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痞满的诊断要点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二、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结胸的鉴别 1.胃痞与胃痛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2.鼓胀与胃痞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医学类试卷]中医内科学(厥证)模拟试卷1.doc

[医学类试卷]中医内科学(厥证)模拟试卷1 1 《伤寒杂病论》关于“厥”的概念主指 (A)突然昏倒 (B)手足逆冷 (C)气机逆乱 (D)四肢抽搐 (E)血厥 2 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之厥的不同点的医著是 (A)《临证指南医案》 (B)《伤寒论》 (C)《卫生宝鉴》 (D)《医林改错》 (E)《内经》 3 《内经》之后记述厥证既有“手足厥冷”又有“昏不知人”两种情况的是(A)张仲景 (B)张子和

(C)张景岳 (D)朱丹溪 (E)王清任 4 提出“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的医著是(A)《景岳全书》 (B)《东垣十书》 (C)《金匮要略》 (D)《内经》 (E)《千金翼方》 5 下列哪项不是血厥实证的特点 (A)舌质暗红 (B)突然昏仆 (C)脉弦有力 (D)面赤唇紫 (E)头晕头痛 6 下列哪项是由生气等精神刺激引起的

(A)气厥虚证 (B)气厥实证 (C)血厥虚证 (D)血厥实证 (E)痫厥 7 中医认为昏迷受损脏器是(A)心脑 (B)心肾 (C)心肺 (D)心脾 (E)心肝 8 下列哪项不是昏迷的病因(A)热扰神明 (B)痰浊闭窍 (C)浊阴上犯 (D)瘀阻心窍

(E)肝阴不足 9 患者高热昏迷,烦躁谵语,面赤气粗,伴抽搐,小便短赤。舌红绛而干,苔黄而焦,脉细数。其证型是 (A)瘀热交阻证 (B)痰湿蒙蔽证 (C)热入心包证 (D)痰火上蒙证 (E)浊阴上逆证 10 厥证的主要治疗原则是 (A)豁痰开窍 (B)回阳救逆 (C)醒神回厥 (D)开窍辟秽 (E)益气回阳 11 七情中,以何情志致厥为多 (A)惊喜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docx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 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 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 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 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 疗效。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 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 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 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 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

眩倒是也,由此之,六淫外感,七情内,皆能致”,第一次提 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致眩,前人之未,但外感、寒、暑、湿致眩,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 主要候。元代朱丹溪倡痰火致眩学,《丹溪心法· 眩》:“ 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主,挟气及降火。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明代景岳在《内》“上虚眩”的理基上,下虚致眩作了尽述,他在《景岳全·眩》中:“ 眩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 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 四君子、??脾、中益气,??。阴中之阳虚者,宜其精,如?? 左、右、四物之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气血最,如大元煎、十全大阴 阳等,俱当酌宜用之。” 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点,与治眩,是能可,并眩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十中一二耳”。述了倦度、失宜、呕吐上、泄泻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被殴被辱气等皆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 欲、崩淋等皆阴中之阳而致眩。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中 阳气虚是本病病的主要病理。徐春 甫《古今医·眩宜三虚》:“肥人眩运,气虚有痰;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 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 三、哮病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四、喘证 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 五、肺痈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 六、肺痨 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淋证练习题

第二十七单元淋证 一、A1 1、血淋与尿血的主要鉴别在于 A、小便血色是鲜红还是紫暗 B、小便量的多少 C、小便有无混浊 D、小便是否通畅 E、小便时有无疼痛 2、淋证的病位是在 A、肾 B、膀胱 C、肾、膀胱 D、肾、三焦 E、脾、肾 3、气淋,其选方最宜用 A、二神散 B、沉香散 C、六磨汤 D、五磨饮子 E、柴胡疏肝散 4、膏淋者,其最佳选方是 A、八正散 B、知柏地黄丸 C、程氏萆薢分清饮 D、导赤散 E、苍术难名丹 5、小蓟饮子可用于治疗 A、气淋 B、血淋 C、劳淋 D、膏淋 E、以上都不是 6、无比山药丸可用治疗下列何种病证 A、气淋 B、癃闭 C、血淋 D、劳淋 E、尿浊

7、下列各项,除哪项外均为各种淋证的共同表现 A、小便频急 B、腰部酸痛 C、淋沥涩痛 D、尿血而痛 E、小腹拘急 二、A2 1、患者男性,40岁,急性发病,发病半日,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腰部绞痛,大便秘结,曾发作二次排尿突然中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紧数。应选用的主方为 A、石韦散 B、八正散 C、沉香散 D、四妙丸 E、大柴胡汤 2、患者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夹有血块,心烦,舌苔黄,脉滑数。其治法是 A、清热泻火,利湿通淋 B、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C、化瘀通淋,凉血止血 D、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E、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3、患者小便热涩疼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应首先考虑的是 A、热淋 B、石淋 C、气淋 D、血淋 E、劳淋 三、B 1、A.石韦散 B.八正散 C.二神散 D.沉香散 E.代抵当汤 <1> 、热淋的主方是 A B C D E <2> 、石淋的主方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资料 肺系疾病 一、感冒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舌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舌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5、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三)暑湿伤表证 1、症状: 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本方功能清暑化湿解表。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5、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四)气虚感冒 1、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 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5、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五)阴虚感冒 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3、治法:滋阴解表 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5、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1.气鼓: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鼓”。 2.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 疾患,统称为血证。 3.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4.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同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5.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6.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7.肾着:既是寒湿腰痛,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 8.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白,脉络显露为特征。 9.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11.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 12.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 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13.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4.急黄: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猝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 出血等危重证,称为急黄。 15.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16.喘证: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17.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18.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 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19.中风: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20.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21.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 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2.肺痈: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 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23.痞满:是指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4.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25.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病证。 26.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鼓胀: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汗症: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极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痉证:是指经脉失养或热盛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急黄:湿热挟毒,热毒炽盛,迫使胆汁外溢而迅速发黄如金,壮热烦渴,神昏烦躁,设置红绛

中医内科学资料—积聚

中医内科学——积聚 细目一:概述 一、积聚的概念及源流 1.积聚的概念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 2.积聚的源流 《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对其形成和治疗原则进行了探讨。《难经·五十五难》明确了积与聚在病理及临床表现上的区别,指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金匮要略》进一步说明:“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所制鳖甲煎丸、大黄虫丸至今仍为治疗积聚的临床常用方剂。《医宗必读》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此外,《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学入门》等医籍,在治疗上不但采用内服药物,而且还注意运用膏药外贴、药物外熨、针灸等综合疗法,使积聚的辨证施治内容益加丰富。 二、积与聚的主症特点和病机的异同点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三、积聚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积聚的常见病因 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病后所致(黄疸、久疟、感染虫毒、久泻、久痢)。外因:感受寒邪。 二、积聚的病机要点及转化 积聚的病位主要在于肝脾。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病理性质:初起多实,后期转以正虚为主。病理演变:初起,气滞血瘀,邪气壅实,正气未虚,多属实;日久正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羸弱,则以正虚为主。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成积证。 细目三:辨证论治 一、积聚的诊断要点 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二、积聚的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学(淋证)-试卷1

中医内科学(淋证)-试卷1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9,分数:18.00) 1.以下除哪项外,皆应分虚实进行辨证治疗 (分数:2.00) A.石淋 B.血淋 C.气淋 D.膏淋 E.劳淋√ 解析:解析:石淋、血淋、气淋和膏淋都有虚实两端,劳淋为虚证。 2.热淋伴见寒热,口苦呕恶者,宜下列何方合用 (分数:2.00) A.香苏散 B.藿香正气散 C.八正散 D.小柴胡汤√ E.正气天香散 解析: 3.下列除哪项外,均可由脾肾两虚,气虚不固所致 (分数:2.00) A.血淋 B.热淋√ C.劳淋 D.气淋 E.膏淋 解析: 4.治疗膏淋虚证和劳淋皆宜的方剂是 (分数:2.00) A.无比山药丸 B.左归丸 C.补中益气汤√ D.肾气丸 E.右归饮 解析: 5.气淋实证,其选方最宜用 (分数:2.00) A.二神散 B.沉香散√ C.六磨汤 D.五磨饮子 E.柴胡疏肝散 解析: 6.“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出自哪本古籍 (分数:2.00) A.《内经》 B.《诸病源候论》√

C.《中藏经》 D.《金匮要略》 E.《备急千金要方》 解析: 7.首先记载水肿必须忌盐的古籍是 (分数:2.00) A.《济生方》 B.《金匮要略》 C.《中藏经》 D.《医学入门》 E.《备急千金要方》√ 解析: 8.首先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的古籍是 (分数:2.00) A.《济生方》 B.《医学入门》 C.《医宗金鉴》 D.《仁斋直指方》√ E.《丹溪心法》 解析: 9.无比山药丸可用于治疗下列何种病证 (分数:2.00) A.气淋 B.癃闭 C.血淋 D.劳淋√ E.尿浊 解析: 二、 A2型题(总题数:4,分数:8.00) 10.患者,女,45岁。因淋雨后突发小便频急短数,刺痛灼热,尿色黄赤,口苦,舌苔黄腻,脉濡数。治疗应首选 (分数:2.00) A.八正散√ B.小蓟饮子 C.导赤散 D.石韦散 E.茜根散 解析: 11.患者小便频急短涩,滴涩灼痛,尿少色黄赤,腰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宜选何方治疗 (分数:2.00) A.石韦散 B.小蓟饮子 C.八正散√ D.导赤散 E.知柏地黄汤 解析: 12.患者,女,34岁。尿频,尿急,尿时灼痛已3天,偶有恶寒发热,口干喜饮,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濡数。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白细胞满布视野,红细胞0~5个/HP,尿沉渣涂片未找到细菌。其治

中医内科-副高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资料 (中医内科学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1、熟练掌握中医内科各专科疾病的理论知识,内容包括疾病的沿革、病因病机、类证鉴别、辨证论治、代表方药及相关文献的经典论述。 2、掌握现代医学内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并重点掌握各专科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临床生化、临床免疫、临床诊断及治疗学等理论知识。 3、掌握各专科诊疗技术的原理与临床意义等理论知识。 (二)相关专业知识 1、熟练掌握与本专科密切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神农本草经》、《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学》、《腧穴学》等。了解历代医家对本专科疾病的系统论述。 2、熟练掌握中医内伤病症的脏腑、气血津液和经络病变理论以及中医外感病症的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病变理论。 3、掌握本专业系统疾病及相关疾病的外科治疗的临床相关知识。 4、熟悉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理论,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遗传工程学等。 二、专业实践能力

1、熟练掌握各专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思路和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少见病和涉及其他学科的疾病,并能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鉴别及治疗。 2、掌握本专业危重病人的救治,如心内科必须掌握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包填塞、心原性休克、急性冠脉功能不全综合征、阿斯综合征、各种类型的严重心律失常、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疾病的诊疗抢救技术。 3、正确处理本专业的复杂疑难问题,如消化科必须掌握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腹泻、黄疸、急腹症、腹水、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熟练掌握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等四诊技术,各专科必须掌握本专业的诊疗技术,并熟悉所在专业新的诊疗技术。如心内科必须熟练掌握心血管系统的常规诊治技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电复律术、心包穿刺术、中心静脉置管术、心脏血流动力学测定;熟悉和了解心脏电生理检查与治疗技术、心血管系统的超声检查技术、心血管影像检查技术、射频消融、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诊治专业技术。 5、重点掌握各专科的特色治疗方法,熟悉专科常用药物的药理学、药代学、作用机制、副作用、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常见药物配伍运用时的相互影响。 6、了解本专业的常见的实验室技术,如消化科的Hp检测、胃肠动力测定、消化道激素测定及实验病理、细胞学技术。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笔记

中医内科学证治表格整理 一、感冒-解表达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宣肺散邪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1.发作期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缓解期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 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1.实喘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证型治法代表方药 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复习资料必备

【中医内科病症50】 肺系病症 一、感冒 ⑴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⑵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⑶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虚体感冒: ①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②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⑴外感咳嗽 ①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②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③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⑵内伤咳嗽 ①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②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③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⑴发作期 ①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②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③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④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⑤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⑵缓解期: ①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②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⑴实喘 ①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②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③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④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⑤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⑵虚喘 ①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②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③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清热养阴,益气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 ⑴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⑵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⑶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⑷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丸合 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3)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4)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八、肺痿 (1)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2)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3)上热下寒证:寒热平调,清温并用——麻黄升麻汤 (4)肾虚血瘀证:纳气定喘,活血化瘀——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 心系病症 九、心悸 ⑴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⑶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合参附汤 ⑷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⑸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⑹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