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教材精解

最新-高中历史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教材精解
最新-高中历史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教材精解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

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民问题始终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土地问题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为了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但是,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这两个概念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辞海》(1999年版)中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分别是:“土地革命: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革命。

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表述大同小异,从中看不出根本性的区别。

高中教材对这两个概念的表述可概括为: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土地改革运动,指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笔者认为,高中教材把这两个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来表述,符合实际情况,观点明确,便于学习和使用。确实,这两个政策都是解决广大农民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在斗争方式、方针政策、历史作用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那么,为什么应该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使用呢?因为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诸多区别:

第一,它们实行的阶段不同。土地革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进行。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了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始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践;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了根据地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31年春制定出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土地改革运动分为两个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于1946年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1947年9月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运动深入开展;建国初期,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第二,实施的范围和规模不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当时在各根据地中面积最大,但也只有21个县)、赣南闽西根据地等7个革命根据地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土地革命。但从全国来看,范围不大,规模较小。解放战争时期,据1949年6月统计,全国已在有1.45亿多农业人口的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建国后土改规模更大,到1952年底,新中国的土地改革除新疆、西藏和某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外已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4600多万公顷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这种广泛性和普遍性是土地革命所不具备的。

第三,方针政策不同,尤其是对富农的政策。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行过程中,以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为中心,从经济上、政治上,甚至从肉体上打倒地主阶级,改变土地所有制。对富农采取限制政策,没收其封建剥削性的土地。有些根据地还采取过“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过激政策,打击面过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以前土地政策的经验和失误,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实施过程中,没收地主土地和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但也给他们分配土地,给他们出路。建国初期,将过去土改中没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有富农经济

人教部编版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材料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4.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5.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后杨白劳

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课土地改革》,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原因: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地区:新解放区。 3.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4.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5.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6.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7.具体实施办法: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8.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9.意义: (1)政治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经济意义: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合作探究 互动探究一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全国土地改革前

最新-高中历史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教材精解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 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民问题始终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土地问题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为了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但是,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这两个概念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辞海》(1999年版)中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分别是:“土地革命: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革命。 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表述大同小异,从中看不出根本性的区别。 高中教材对这两个概念的表述可概括为: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土地改革运动,指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笔者认为,高中教材把这两个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来表述,符合实际情况,观点明确,便于学习和使用。确实,这两个政策都是解决广大农民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在斗争方式、方针政策、历史作用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那么,为什么应该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使用呢?因为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诸多区别: 第一,它们实行的阶段不同。土地革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进行。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了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始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践;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了根据地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31年春制定出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土地改革运动分为两个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于1946年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1947年9月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运动深入开展;建国初期,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第二,实施的范围和规模不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当时在各根据地中面积最大,但也只有21个县)、赣南闽西根据地等7个革命根据地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土地革命。但从全国来看,范围不大,规模较小。解放战争时期,据1949年6月统计,全国已在有1.45亿多农业人口的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建国后土改规模更大,到1952年底,新中国的土地改革除新疆、西藏和某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外已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4600多万公顷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这种广泛性和普遍性是土地革命所不具备的。 第三,方针政策不同,尤其是对富农的政策。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行过程中,以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为中心,从经济上、政治上,甚至从肉体上打倒地主阶级,改变土地所有制。对富农采取限制政策,没收其封建剥削性的土地。有些根据地还采取过“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过激政策,打击面过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以前土地政策的经验和失误,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实施过程中,没收地主土地和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但也给他们分配土地,给他们出路。建国初期,将过去土改中没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有富农经济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的土地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的土地问题 摘要: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中国共 产党领导了农民运动,也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所在,但是,对农 民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存在着表面化,有国民革命失败时才认识到农民问题的极 端重要性,并下决心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土地问题,从而展开了土地革命。 关键词:土地革命、土地问题 引言 一、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因和主张 二、土地革命的含义、背景、原因、区域、阶级路线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 四、土地革命的影响和作用 一、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因和主张 1、土地问题的来源: 像对中国农村的大多数问题一样,解决土地问题并非是共产党独有的主张。在中国历史中,自古代的“井田制”后,有若干朝代曾实行“均田”或类似的制度;其后也有多次农民暴动提出过土地的要求;仅近代以来,孙中山即明确提出“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为此毛泽东评论说∶“耕者有其田”,是一切革命民主派的主张,并不单为共产党人所有。所不同的,只有共产党人把这看得特别认真,不但口讲,而且实做。由此看来,这一主张也不是在本世纪才由外国传入,尽管当时中共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很大影响;归根结底,土地问题是中国自身存在的一大问题,既现实又古老,国际因素的介入给它平添了某些色调。 2、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在中国革命中有极端重要性 (1)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制度严重阻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成为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的一个严重障碍。因此,对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彻底的革命性的变革,推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将主要精力放在城市的工人运动的同时,党内已有一部分同志开始到农村去开展革命斗争,随着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兴起,党对农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在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华东解放区,凡是过去封建土地制度已经全部或大部分被废除、土改基础较好的地区,均实行抽补、调剂政策,以

谈我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谈我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对于农业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造。第一次是1950年至1952年的“土地改革”。第二次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后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土地改革。三次改革的背景不同,目的、内容也不同。在此我想谈一下自己对第一次“土地改革”的一些看法。 1、土地改革的目的 1950年的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在三年内有计划、有秩序的完成对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之后的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刘少奇作《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系统的阐述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这次改革之所以进行,一方面是由于旧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少数的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而广大农民却备受压迫,迫切希望土地改革;另一方面,改造旧的旧的土地制度,能够加快农村生产力的解放,能够为工业提供所需的原材料,进而推动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化的实现。 2、土地改革的过程 土改进行前,首先进行了清匪反霸和减租减息运动。1949年至1950年又在华北和河南、陕西进行了试点工作。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作为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50年8月4日政务院通过《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1951年3月又下达了 补充规定。开展了对农民的阶级划分运动。 对于城市郊区、侨区、林区、渔区、盐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了有别于一般农村的特殊土地政策。 从1950年秋季开始,全国新解放区根据解放的先后和条件成熟的程度,大体上分为三批开展土地改革。这一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是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地组织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地区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到1957年除新疆、西藏外其他的牧区和渔区、林区也完成了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的意义和认识 关于这次的土地改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中列举了五条意义。一是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二是建立和巩固了农村基层人民政权;三是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四是改善了农民生活;五是推动了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作者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作者认为在土改中受益最大不是贫农而是中农。而且“土改对于农业生产的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对土改方式的转变有具体的描述。文中说在土改中不法地主隐瞒财产,贿赂干部和农民积极分子或以其他形式对土改工作进行破坏,导致通过和平的法令式的土地改革方案难以进行下去。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认为,新区的土地改革任然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因此各地组建土改队,各地人民法院对阻碍土改的地主恶霸进行审判打击。 我认为土地改革的前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总数变化并不是特别大,农村的土地量也没有改变,而且在1950年到1952年之间,农业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因此农业不会有重 大的发展,或者说粮食产量不会有重大突破。1951年的粮食产量比1950年增加了8.6%,1952年的粮食产量比1951年增加了14.1%,应该可以说明这一点。8.6%和14.1%的粮食增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应该是重要的因素。或者说这次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在于发展农业还是在于通过向农民分配土地来获取农民对中央政权的支持,对此我还不能给出答案。 其次我认为在土地改革中对农民划分成分,虽然其目的在于更好的进行土改,但是从日后的发展来看,这次划分成分对以后产生横不好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表现最为突出。从人人平等的角度看,划分成分之后,人人之间就会出现不同,例如地主就和贫农,

土地革命与三大战役

《土地革命与三大战役》导学单 【学习目标】 1、了解土地革命的内容与意义,区别解放区和国统区不同的社会面貌,了解其影响。 2、了解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的具体史实及其意义。 3、通过分析史实,认识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多种因素,知道决定战争胜利的是人心向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三大战役 2、学习难点:认识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多种因素 【教学过程】: 【梳理】 1、1946年6月, 2、1947年2月,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余人,在鲁西强渡黄河,,揭开了 。 3、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 内容 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时间 作战方针关门打狗, 各个击破 中间突破, 肢解敌人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战况 意义 【探索】 材料一: 【解放区】【国统区】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这个世界倒了颠,1946.6 1947.61948.91949.1

解放区得人民好喜欢, 万元大钞不值钱, 民主政府爱人民呀, 呼吁和平要流血, 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 保障人权坐牢监。 呀呼嗨嗨, 一个呀嗨, 这个世界倒了颠, 呀呼嗨呼嗨, 呀呼嗨嗨嗨, “自由分子”抹下脸, 呀呼嗨嗨一个呀嗨. 言论自由封报馆, 民主宪法变戒严。 ——《解放区的天》——1946年《马凡陀山歌》地区 社会面貌解放区国统区政治上 经济上 结果 材料二: “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和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之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毛泽东 联系书本P107图文资料 总结:请你从以下方面归纳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因素。 政治: 经济: 军事: 社会: 【启示录】 从解放战争的结果,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初二历史土地改革练习题

第三课土地改革 【学习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达标练习】 一、轻松入门(必做题,每题10分): 1、下边两幅图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1950~1952年土地改革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西藏和平解放 D、大跃进运动 2、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第一个五年计划 3、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改善 农民生活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主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改革前我国农村均是维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次土改的指导文件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改的文件之一 D、这一时期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土改 二、快乐晋阶(必做题,每题10分): 1、如果要了解有关建国后土地改革的历史资料,可以查阅下列哪部作品() A《暴风骤雨》 B《狂人日记》 C《雷雨》 D《班主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B.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D.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3、判断对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 削制度,从此,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4、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展 开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

中国古代土地改革

1.中国最早的土地制度出现在西周,叫“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割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在西周时盛行,为周王所有,也叫“公田”,分配给领主,领主再强迫庶民去集体耕种,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要向周王交一定的贡赋。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 2.到了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秦国的商鞅推行“废井田、开阡陌”的法令。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项变革瓦解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国也因此奠定了强国的基础。 3.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确立后,出现了土地兼并,产生了封建地主阶层。地主将土地租给无地农民,秋后收取粮租。土地过分集中造成社会生产萎缩,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加重等问题。一些有远见的统治者出于统治需要,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如东汉末年的“屯田制”;隋、唐实行的“均田制”以及清初的“更名田制”等,都是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土地,同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巩固统治。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土地兼并,但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5.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大小农民起义连绵不断,绝大多数的起因都是由于土地分配不均造成的。 6到了近代,中国要推翻旧的封建制度,建设工业化的现代国家,首先要改变农村封建地主土地制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却没有触动农村封建的土地制度,地主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矛盾仍然存在,而且日益尖锐。 7.而中国共产党则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争得广大农民支持,就必须解决土地问题,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8.从1931年起,中共就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又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使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9.1947年,中共又在解放区搞土地改革,把被地主、富农圈占的大片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帮助人民群众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历史夙愿,应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最关键的一步,解决了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顺应了民心,最大限度地激发起解放区群众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0.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此后,在3.1亿人口的农村开展了土改运动。到1953年,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被消灭。 11.农民拥有了土地之后,有人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会重新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出现两极分化,产生新的地主富农阶层。所以,在土改运动的同时,我国又逐渐推行农村集体化,先从互助组开始,经过初级合作社,过渡到高级合作社。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12.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在集体的土地上劳动,用工分计算劳动量,到年底按每人所挣工分多少分配粮食。这种方式的弊端是,用固定标准计算工分,造成了平均主义,很难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中国粮食生产也因此长期徘徊不前。 13.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大潮席卷中国,农村也开始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首先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出现。这种方式是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集体将土地和生产资料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分给农户经营和使用,承包户向国家和集体交纳税费和公共提留后,剩余的可以归农民自己所有。 1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和解放了生产力。在它实行的20多年来,中国的农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近期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推进农

(完整word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试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选试题 1.辛亥革命从政治上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那么从经济上废除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是() A .土地改革 B .抗美援朝 C .三大改造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2.从标语中寻找历史发展的轨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贫雇中农团结紧,消灭地主阶级作主人”。上述口号出现的时期是() A .对外开放 B .土地改革 C .抗日战争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A .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包产到户”的实施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央政府于1950年6月颁布了() A .《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①使农民获得了解放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④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下列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B .实现了土地国有制度 C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 .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7.新中国实施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B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C .地主、富农剥削和压迫农民 D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我国广大农民获得的重要的权利是对土地有() A .使用权 B .管理权 C .经营权 D .所有权 9.某同学利用下面的两幅历史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内容应围绕()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 C .人民公社化 D .“大跃进”运动 10.从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中最有意义的是() A .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B .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C .消灭了地主阶级 D .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的战争。 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

土地革命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 改革掀起创新路 农业走向发展路 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 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师: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生: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五大历程

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五大历程 2010年09月28日15:14城市化网【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9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正悄然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走出农村。于是,所有关注三农问题的人开始探寻:农村的出路在哪里?于是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农村的土地。业内人士预言,在农村上演的新一轮土地改革将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那么,农村土地改革带给农民的究竟是福祉还是祸患?什么样的改革方式将助力我国社会发展逐步向着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呢? 回顾: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历程 通过梳理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自新中国成立,农村的土地经历了个体农民私有向集体所有制转变,新一轮土地改革尝试赋予农民在土地上的更多权利。 历程1: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建国之初,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而且对拥有的土地“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历程2: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 1954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收回土地所有权。被誉为“三大改造”之一的农业改造,目的是要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农民个人直接所有的土地,也从土地无偿入股、统一经营,发展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历程3:集体所有→三级集体所有

1957年-1978年,“三级所有”的土地改革。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国内农业供给相对有限,所以又一次进行土地改革。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土地属于三级集体所有,即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农村生产小队三级所有。社员集体在公有土地上统一生产和劳动,社员没有任何私有土地,彻底消灭了私有制。这一阶段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彻底被收回的阶段。 历程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提出并主张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3年开始在全国广大农村全面推行。到1983年底,98%左右的农户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7%左右,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历程5:“新土改”允许土地流转 改革开发30年后,2008年10月1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到,“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盘点:各地探索土地流转 尽管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考察安徽小岗村定调新土改方向——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并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然而自从有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土地流转就在悄然进行。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正悄然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走出农村,有的农民就把土地或转让或转包或转租给别人。 有数据表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农地流转量仅占承包地总量的1-2%,90年代末达到4%左右,现在已经达5-6%。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省,则高达30%左右。

土地改革

第一次土地革命,1927年,规定要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对于小田主则减租。强调贫农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9月,中共中央提出:“对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须全部没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原则。 第二次土地革命 1931年春为了保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广大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证 第三次土地革命 1942年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第四次土地革命 1947年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第五次土地革命,1950年夏,中国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 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第六次土地改革,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承包使用合同,把承包户应向国家上交的定购粮和集体经济组织提留的粮款等义务同承包土地 的权利联系起来; 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民问题始终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土地问题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为了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但是,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这两个概念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辞海》(1999年版)中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分别是:“土地革命: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革命。 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表述大同小异,从中看不出根本性的区别。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教材对这两个概念的表述可概括为: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土地改革运动,指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笔者认为,高中教材把这两个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来表述,符合实际情况,观点明确,便于学习和使用。确实,这两个政策都是解决广大农民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在斗争方式、方针政策、历史作用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那么,为什么应该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使用呢?因为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诸多区别: 第一,它们实行的阶段不同。土地革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进行。1927 年“八七”会议提出了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始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践;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了根据地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31

毛概多选题

51.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标准答案:ABCD A. 依靠贫雇农 B. 团结中农 C. 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D. 发展农业生产 52.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 )()标准答案:ACD A. 体现时代性 B. 忠于实践性 C. 把握规律性 D. 富于创造性 53. 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的同时并举包括 ( )()标准答案:ABCD A.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 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阶级的改造同时并举 C.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D.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5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是()()标准答案:AB A. 它确认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 B.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 C. 我国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D. 我国社会主义处在过渡时期 55.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的两个联盟是()()标准答案:AB A. 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B. 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C. 工人阶级同亲英美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D. 农民阶级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5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是()()标准答案:ABCD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C. 防止左的和右的倾向的思想武器 D.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5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等几个时期()标准答案:ABCD A.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B.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58.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进行改造理论的内容包括( )()标准答案:ABCD A. 对所有制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同步的方针 B. 和平赎买的方式 C. 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 D. 由低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主义为过渡形式 59. 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答案:ABCD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土地改革知识梳理及典型例题

第3课土地改革 知识梳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2、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重点难点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夺取政权需要农民的支持,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更需要农民的支持。而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2、土地改革运动的性质: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是在新解放区进行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继续,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属于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典型例题 例:建国初期进行的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基本肃清了国内反革命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说的知识发生在建国初期,当时人民政府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了上述三大运动,C项准确地反映了这一主题,A、B、D、项则不是三大运动的共同作用。 答案:C 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A、1950年——《中国土地法》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我对探索种新中国的三种方案的看法和认识(优选.)

我对探索种新中国的三种方案的看法和认识学号:姓名: 首先,我应该明确探索新中国的三种方案是:一由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的、主张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的方案。二由一些中间阶层为代表的、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社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案。三由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方案。经过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结果是第三种方案最终赢得了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内的拥护。因此,中国走人民共和国的道路,是他们作出的历史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是中国历史前进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作为后人应该理性的面对历史,从中吸收历史经验和教训,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历史。 接下来,我将一一陈述我对这三种探索新中国的三条道路的看法,我会尽量的写得详细和清晰。第一种方案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的,主张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使中国继续走半封建办殖民道路,企图把中国人民永远束缚在封建社会的爪牙之下,受尽外国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剥削,为的只是他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违背了历史的发展规律,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志的中国人民必然会奋起反抗,这条道路是必然走不通的。他们政治航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实行保甲制度,经济上进行残酷的剥削,遏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造成民不聊生,经济萧条,物价暴涨,交通堵塞,对

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导致社会濒临于崩溃的边缘。文化上也是进行文化专制,缺少民主和科学,封建思想依旧很浓厚,严重影响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国民党政府是建立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之下的。蒋介石集团上台以后,即宣言“里要联合各国共同对付第三国际”,公开站到了国际帝国主义阵线一边,虽然,他们在口头上仍标榜反对帝国主义。根本上说,国民党的统治,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是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此外,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违背了中国人民想要和平建国的愿望,所以这条道路是根本走不通的。也正因为如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成为中国心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种方案是由一些中间阶层为代表的、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社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案。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占主体地位,它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首先,是外国资本的排挤;其次,是官僚资本的排挤;再次,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最后,是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民族资本主义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民主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期间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另一方面又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带领中国走上资本

土地革命时期

10. 课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又称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名称是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中国共产党统治的地区为农村革命根据地; 一、南昌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意义: 小注:1.下列节日对应的事件分别是: 青年节__________;建军节___________ 建党节________________ ; 2.下列词语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开天辟地(或焕然一新)________; 釜底抽薪_______ 声东击西______ 生死攸关_______ 二、秋收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意义:从进攻城市转向______,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_______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井冈山道路)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启示: 三、井冈山会师 时间: 人物: 会师部队: 建军:两军会师后,改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军长,_______任党代表,__________任政治部主任。 四、第一个红色政权 建立时间是_______ 首都是______,_______ 任主席,________任红军总司令。 四、长征 原因: 时间: 出发地点: 结束标志: 红军三大主力: 长征路线: 意义: 长征精神: 用一句古诗概括长征:

小注:1.在长征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__________; 2.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___________。 六、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小注: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 1.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第一个红色政权: 3.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 4.红军第一次战略大转移: 5.总结大革命失败经验教训的会议是: 6.党旗升起的地方是: 军旗升起的地方是: 7.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军队: 8.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统治地区: 9.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的军队: 10..第一个红色首都是: 11.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1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新”的含义是: 13..黄埔军校培养新一代军人的“新”的含义是: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 山东宁津第一中学谢文庆 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民问题始终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土地问题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为了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但是,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这两个概念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辞海》(1999年版)中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分别是:“土地革命: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革命。 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表述大同小异,从中看不出根本性的区别。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教材对这两个概念的表述可概括为: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土地改革运动,指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笔者认为,高中教材把这两个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来表述,符合实际情况,观点明确,便于学习和使用。确实,这两个政策都是解决广大农民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在斗争方式、方针政策、历史作用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那么,为什么应该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使用呢?因为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诸多区别: 第一,它们实行的阶段不同。土地革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进行。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了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始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践;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了根据地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31年春制定出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土地改革运动分为两个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于1946年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1947年9月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运动深入开展;建国初期,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第二,实施的范围和规模不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当时在各根据地中面积最大,但也只有21个县)、赣南闽西根据地等7个革命根据地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土地革命。但从全国来看,范围不大,规模较小。解放战争时期,据1949年6月统计,全国已在有1.45亿多农业人口的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建国后土改规模更大,到1952年底,新中国的土地改革除新疆、西藏和某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外已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4600多万公顷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这种广泛性和普遍性是土地革命所不具备的。 第三,方针政策不同,尤其是对富农的政策。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行过程中,以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为中心,从经济上、政治上,甚至从肉体上打倒地主阶级,改变土地所有制。对富农采取限制政策,没收其封建剥削性的土地。有些根据地还采取过“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过激政策,打击面过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以前土地政策的经验和失误,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