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是哲学的根本

认识论是哲学的根本
认识论是哲学的根本

认识论是哲学的根本

哲学的主线,是哲人自己如何认识世界,及其教人如何认识世界。不论其认识源于客观,还是源于主观;不论其认识能否反映客观实际,也不论其认识能否指导客观实践;一切认识总是以具体的、特定的、历史的认识方法为核心。

认识论是哲学的基本内涵。不论何种哲学理论,包括唯物论、唯心论、宗教神学、本体论、存在论,也包括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等,都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不管是“观”,还是“论”,都是人的认识问题。人的认识,是不能与他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环境相脱离的,人的认识必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和自然环境相统一、和劳动过程相统一。哲学认识论的功能,不仅仅是笼统地告诉人们如何认知人和自然界、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关系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懂得如何科学地认识现实的人和自然界、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关系问题,进而使人们释疑解惑而走出认知的现实的困境。

当然,认识不等于认识论。但为什么说认识论是哲学的根本呢?

首先,人的意识思维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人的主观思维原于客观实际(实践)并反映(认识)客观实际;思想(认识)见于行动(实践);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再认识),指导实际工作或社会行动(再实践);形成知识或理论(深化认识),运用到改造自然和社会(强力实践),……。这个认识过程可以是一个阶段性的,也可以是多个阶段性的,或者是不可穷尽的认识不完全过程。这个认识过程,能概括出哲理论者,可谓之哲人;不能概括出哲理论者,可谓之学人。哲人,无论是唯物论者还是唯心论者,都是认识论者。所谓唯物论与唯心论,只是其哲理论的来源及其反映的不同就是了,核心都是一种哲理论的认识论问题而已。

第二、人的观点或行为一定是受人的认识所左右的。人对事物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观点和行为。同时,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具有反作用,实践行为不断修正人对事物的认识。人的行为改变着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变化又推进着人的认识的变化,两者是紧密地相互关联的。

第三,知识是行为的概括,行为是知识的反映。人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受客观事物影响的,受制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这种认知程度,来自个人对知识的累加。知识的累加,有个人直接的感受记忆与行为经验的总结;有个人间接的学习积累与信息领受。个人知识积累,包括学习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心得体会的深化,以及个人阅历和行为经验的反思总结的概括。一般地说,有某种知识的人,就有某种行为的理论与方法;或者,人有某一类行为,就说明其有某一类知识。

第四,人的认识总是不完全的,存在着缺陷的。关于这个观点,毛泽东和索罗斯各有自己的表述。毛泽东认为,我们的头脑、思想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是一个由不完全到更完全、不很明确到更明确、不很深入到更深入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时还要随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⑤(毛文-7-16)索罗斯认为,人类认知活动具有的本质的不完备性。人类的认识存在缺陷,对真实的看法有所扭曲。人们只能在一个不断批判的过程中接近真理,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判断都只是暂时有效的,并且都成证伪的对象。

认识的不完全性和缺陷性,是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思维常态。人的思维与事物之间必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无法完全融合的。我们看事物常常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和某个侧面,而不能看到事物的全体和实质。而且,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性和自觉或不自觉的排它性。人对某一事物认知的时候,会受到这种差异性或排它性的干扰而变得含糊。差异性,来自事物及其内部矛盾运动的不同属性,对事物及其内部矛盾运动的属性的不同认识是认识差异矛盾的主因。排它性,来自个人的认知偏见或知识的局限性,认知偏见是人的主观片面性的主要表现,知识的局限性造成了人的行为局限性,由于人各自看待事物的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社会实践以及在头脑中所贮存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不同,使人们看问题时各自得出了不相同的看法。现实中,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时,纯粹不带有个人的丝毫主观性意见的人,是没有的。由于事物及其内部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可变性,人的认识存在着缺陷性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为此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既知己,亦知彼,知多点,识多点,看透点,拿准点,尽其所能地使主观认识合乎客观实际,并能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然而人的认识,多数情况下是相信自己的直观直觉的,看到事物的侧面或认得事物的表象或遇到道听途说,就发表意见或采取行动,是人们常有的事。

第五,人不可能认识事物的全部,包括人自身。宇宙广褒无垠,自然界物象无穷,人类乃其中的一员,人的认识永无尽期,大如宇宙和自然界是如此,小如人自身亦是如此。以人

为例,人能思维,但思维(意识)不光是人所独有的,有些动物也有,因为一些动物也是可以有记忆意识的。然而人不仅有记忆意识,还有思想意识。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在于人脑运动能够生产思想意识,形成人独有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并由此来指导人的行为。人脑的思想意识阶段就是人的思维运动进入了认识阶段。这个认识阶段的功能,就是加工制造思想并产生自觉的主观能动性。

人具有自觉主观能动性,可以指导人的实践,进而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并能深化认识。但是,人能够认识人自身及其生命运动的全部吗?人的自身及其生命运动分为有形的身体性命与无形的精神意识两大部分。特别是对人脑细胞的思维运动能够知道多少?对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情志又能够认识多少?即使是有些领域被人认识到了,但人是不能通过思维去达到控制和指挥自身的人脑和体内的脏器及其细胞的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只能永无止境地求索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部,却不能尽如人意地知道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部。

第六,哲学就是认识论,是关于认识领域的学问。这是不逾的事实。关于唯物论和唯心论,只是不同的“认识本原”理论罢了。

只有认识论,才能把哲学与自然科学和其学科联系起来,才能使哲学走上科学的道路。为什么在自然科学和其他一些学科,如数学,基本上已很少发生争论的时候,唯独只有哲学,仍然不休止地在进行着争辩呢?基本原因是不能正面回答“哲学是认识论”的问题。对同一事物的见解,哲学也会因所谓唯物与唯心、物质与精神、人与神的争论,而不能够达成统一的认识。这在哲学家们之间是这样,在宗教信仰和迷信者之间亦是这样。可想而知,它给人类的认识领域所带来的是何等的混乱。人类思维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观念上,在哲学理论上所得到的认知和见解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各自都坚持了自己的认识论观念。

无论哲学家们怎么用自己的观念价值吵了几千年的架,也无论他们仅仅提供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释世界的概念论,这都不足于说明哲学不能像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学科那样有一个发展的认识积累过程。事实上,哲学和自然科学在认识方法论上是具有共性的,不能说自然科学揭示的具体事物的定律、定理等规定性理论是与哲学关于认识论的普遍性规律完全无关的,比如哲学的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在自然科学的科学研究中受到普遍应用的。哲学界有一派认为哲学是神学与科学之间的对话,那当然是一种无需反证、无需量化、无需累积的认识论了。

我们希望能坚持哲学的科学品格,但要确立它的科学品格,就需要对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作出科学的界定。然而哲人们各说各的,谁来界定?有人界定了,却是众哲不服。比如,“信仰”之类、“理念”之类的东西,属不属于哲学呢?有的认为,此类东西如果属于哲学,那么哲学就与科学不沾边了。迄至今日,世界对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形式与内容,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更无什么规定的东西。这完全是人类认识的主观性问题,实质上是认识论问题。认识论应该是哲学研究的根本。如果人类认识的主观性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哲学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对哲学自身的认识问题的。

近代哲学认识论的转向

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 从西方哲学总体发展过程来看,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哲学。之后经历近代的理性主义、浪漫与古典之争,再之后进入现代的碎片化的哲学。其中从古罗马哲学到近代哲学经历了一个从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演变过程。 世界的本体是古代哲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哲学家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世界万物的统一于什么?多种多样、变化无常的现象中是否有根本性的不变的东西,有的话又是什么?这种哲学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研究这个世界万物从何而来,万物的本质是什么,万物由什么构成,是古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其中有水成说、火成说、土成说还有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当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并非我们现今物理学上的原子,但其思考对如今仍有重要意义。古希腊哲学又以苏格拉底为界分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和后苏格拉底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更加关注自然,后苏格拉底更加关注社会。从苏格拉底开始注重研究人类社会,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美,等与人类关系更密切的事物。但后苏格拉底哲学也研究了世 界的本质,如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 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每个人看到的只是洞穴中的雕像的影子。之后的中世纪,哲学科学陷入沉寂,但也在为之后的近代哲学做准备。中世纪的哲学和科学几乎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婢女。神与人、天国与世俗、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奥古斯丁等哲学家试图用理性去论证神的存在,这样理性的思考方式也得到发展。到文艺复兴时代诗人、画家、作家、哲学家的目光从上帝移向了人类,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中心,不再以神为中心,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近代哲学从古希腊的本体论(存在论)研究什么是真正的存在,转而变为近代的认识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古代哲学为了把握本体,在可见世界后设置了超验的本体世界,把世界分为可见可感觉的和可知不可体验的两个世界。古代哲学家断言的本体世界为何存在,这个世界的我们又可以通过何种方式到达或者认识那个本体世界这些未解 决的问题被近代哲学讨论。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哲学认识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课练习题(哲学认识论) 1. 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2008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表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2、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 4.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5.我国月球探测近期规划共分为“绕”、“落”和“回”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月球探测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科学实验,体现了实践是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C.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 6.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就是说 ①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只要敢于反对权威,就能树立创新意识 ③要敢于否定,树立革命的批判的精神④要不唯书、不唯上,抛弃旧有知识 A.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③ 7.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没有和谐文化,就难以建成和谐社会”。这一观点说明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D.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 8.华夏文明五千载,历经无数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更没有倒下,而是斗志弥坚,愈挫愈勇,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地从艰难困苦中挺了过来,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屈不挠地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再次验证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多难兴邦!这表明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真理是永恒不变的w.w.w.k.s.5.u.c.o.m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④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

哲学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测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 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塞翁失马④刻舟求剑 ⑤夜郎自大,目中无人⑥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A. ①②③⑥ B. ①②④⑥ C. ②③④⑥ D. ③④⑤⑥ 2. 当前,一些同学推崇“地球村”“世界公民”,以做“世界公民”为荣,看不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差别。待他们出国后,才切身感受到世界上没有世界公民。产生这种错误认识从辩证法上看是因为() A. 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 实践决定认识 C. 事物是发展的 D. 忽视了统一中的对立 3.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A.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 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 四季更替 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 牵一发而动全身 D.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长江起初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使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的东高西低的地势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注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注入太平洋了。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因而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了唐古拉山的山峰——各拉丹东雪峰。回答5—6题。 5. 长江流向漫长的变化过程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 A.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B. 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C. 客观物质世界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 D. 事物的发展变化千头万绪,毫无秩序可言 6. 长江流向由西向东的变化历经5000万年,这说明() A. 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的运动变化之中,根本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 B.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D. 要推动一切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与进步

论如何理解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

论如何理解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 从西方哲学总体的发展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古希腊罗马哲学中,这一阶段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接着第二阶段是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中世纪哲学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近代哲学,哲学的研究问题就是对前两个阶段的综合,即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具体地讲,在经院哲学后期,唯名论彻底颠覆了天主教神学的权威地位,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文学艺术风格的更新和宗教生活方式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教会的和神学观念的权威,大量作品怀疑权威呼唤关注人性此岸的幸福,主体性觉醒得到发展,后来的哲学和科学建树都是以他们所提供的这种新的人性模式和生活理想为前提的。17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一切权威——无论是古代的权威还是中世纪的权威——都充满了强烈的理性批判意识。17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怀疑精神和经验方法,普遍的怀疑精神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原则。 正式标志近代哲学的诞生亦即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型就是从那个时代的弗兰西斯·培根和笛卡尔那里开始的。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问题上。认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因此17—18世纪西欧哲学的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认识的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最终竟形成了经验论哲学和唯理论哲学的尖锐对立,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其初衷都是试图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尤其是试图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生活与哲学论文

生活与哲学论文增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趣味性《生活与哲学》现行教材所涉及的概念繁多、理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兴趣,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则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差。因此作为教师应增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以哲学故事增强授课内容的趣味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适当穿插哲学小故事并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既能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寓言小故事“蜗牛的婚礼”。有一对蜗牛在公路旁边的草丛里约会,公蜗牛问母蜗牛:“亲爱的,你什么时候嫁给我呢?”母蜗牛思考了半天,说:“听人说,爱情的滋味是浪漫,可我怎么没有品尝到呢?”公蜗牛听了这话,朝前方那条开阔的柏油路凝视了一会儿,然后信心十足地说:“亲爱的,如果你真的浪漫,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做环球旅行结婚吧!”于是,他俩爬上那条柏油路面,一起没白日没黑夜地爬呀爬呀,仍没爬出小镇的中心,两只蜗牛感到很失望,完全没有先前的浪漫念头。之后,他俩就在一棵青草底下举行了结婚仪式。这个故事体现的哲理是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两只蜗牛选择旅行结婚,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只能以失败而告终,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二、以流行歌曲增强教材的趣味性一般来说,学生对音乐比较喜欢,尤其是对流行音乐可谓是情有独钟。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播放流行音乐也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讲授“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时,可播放歌曲《雾里看花》,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进行归纳:事物的变化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把握哲理“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三、以笑话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笑话大都是违背常情令人发笑的生活故事,好的笑话就像一幅出色的漫画、一段风趣的相声,闪耀着机智,幽默的思想光芒,既使人轻松愉快,又给人有益的教训。在教学中,适当引进笑话故事,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学习“具体分析解决不同矛盾”时,可以穿插这样一则笑话故事。据说,平原地区有个医生,自称治驼背百发百中。驼背病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全都闻风而来。(教学论文)他并没有去了解每个人造成驼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而是让所有的驼背病人都面向地面趴下,然后他用脚往他们背上用劲踩。驼背们痛得哇哇大叫:“你这样不把我们弄死呀?”他回答说:“我管的是把你们的背弄直,没说管你们死不死啊。”学生听后哈哈大笑,通过这则笑话学生既掌握了哲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他们在轻松愉悦。四、以名言警句增强哲理说服的趣味性名言警句是劳动人民从生产实践中得来的,是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且通俗易懂,有着很强的哲理性。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补充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言警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如在讲述量变与质变关系时,穿插名言名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万丈高楼平地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自己能说出相关名言名句,而且还要启发学生去回答,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哲理。五、以漫画故事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漫画在哲学教材中出现的次数是非常多的,几乎每一个框题都有一幅漫画。漫画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寓哲理于漫画之中,可谓妙趣横生。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漫画故事,使学生在品味漫画故事的趣味中轻松地识记教材内容,把握哲学原理,增强学习的兴趣。如学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时,投影一组漫画名字叫“笑一点”。这幅漫画有三幅图构成,分别为“不笑”、“微笑”、“狂笑”,来体现“不美”、“美”、“很丑。”图中那位女士本来笑得很美,但由于笑过了头,物极必反,事物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从而让学生把握哲理“坚持适度原则”。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主观题总结

9、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10、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①该观点是错误。忽略了文化体制改革条件性和具体性。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体制改革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制,文化产业改革同时也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 ③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反对错误的理解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11、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但甬温线特大事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我们追求先进需要过程,把过程放缓更适合中国实际。 请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我国对高铁建设的认识过程。 (1)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由追求速度到安全,速度平衡反映了认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又说明认识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 (2)实践决定认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在研发运营的实践中提高对高铁的认识,这必然会推动我国高铁的发展。 12、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 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任答3点,每点4分,共12分) 13、材料: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是对过去的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国家开放大学哲学引论主观题三套

第一套: 题目1【单选题】儒家哲学可以归结为以()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 A. 仁学 B. 法学 C. 无为 D. 神学 题目2【判断题】哲学的功能问题典型地体现了哲学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对 错 题目3【多选题】以下属于清代实学的代表人物有()。 A. 黄宗羲 B. 王夫之 C. 朱熹 D. 顾炎武 题目4【判断题】从历史看,哲学的产生是宗教和艺术直接作用的结果。 对 错 题目5【判断题】从整个认识范围来看,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 对 错

题目6【单选题】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是者”概念的哲学家是()。 A. 亚里士多德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巴门尼德 题目7【单选题】近代经验论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是( )。 A. 休谟 B. 斯宾诺莎 C. 培根 D. 笛卡儿 题目8【多选题】宋明理学的主要形态包括()。 A. 心学 B. 道学 C. 佛学 D. 气学 题目9【多选题】中国先秦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百家争鸣”。“百家”是言其多,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 A. 墨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儒家 题目10【单选题】本体论的原初形式是()。

A. 是论 B. 在论 C. 人论 D. 道论 题目11【单选题】在古希腊哲学中,伊奥尼亚学派的哲学家普遍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 “不变的多” B. “变化的多” C. “变化的一” D. “不变的一” 题目12【多选题】中国现代哲学包括()三大思潮。 A. 现代保守主义哲学 B.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C. 中国化的科学哲学 D. 现代激进主义哲学 题目13【单选题】中国哲学中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古代宇宙论是( )。 A. 缘起论 B. 五行说 C. 太极阴阳论 D. 气论 题目14【判断题】爱利亚学派的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巴门尼德的哲学思辨水平达到了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

哲学方面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0718068662.html, 哲学方面论文题目 一、最新哲学方面论文选题参考 1、思维反作用于存在应当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个方面 2、《生活与哲学》教材需完善的几个方面 3、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是哲学基本問題的第二个方面 4、“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义的原理吗?——评郭月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一文 5、世界本原问题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 6、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两个基本方面 7、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三方面 8、论傅山哲学思想在自然观方面的贡献 9、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10、再谈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答董新民同志 11、亦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个方面 12、由会计的概念想开去——关于会计哲学、美学方面的思考 13、论我国哲学研究的五个重要方面 14、延安新哲学会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情况及贡献 15、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问题的几个问题 16、学习哲学常识必须掌握的四个方面 17、人体健康问题的哲学——方法论方面 18、哲学的困惑源于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割裂 19、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与社会方面

https://www.360docs.net/doc/0718068662.html, 20、存在主义与解释学在人的基本哲学分析方面的片面性 二、哲学方面论文题目大全 1、哲学是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运动 2、改造世界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方面 3、为哲学基本问题第两方面鸣不平 4、齐文化在哲学思想方面的历史贡献 5、追求实践,追求行动,追求变革:哲学双刃作用的重要方面 6、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方面再探讨 7、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一点理解 8、后萨特时代的萨特肖像--从哲学、文学、政治方面解读知识分子萨特 9、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还有第三个方面 10、哲学与现实——基于教学方面的思考 11、术语学与科学理论——兼谈维也纳术语学派与维也纳哲学学派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关系 12、论哲学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13、西方和日本学者对新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影响的探讨评述——从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研究新技术革命的动态(二) 14、关于儿科学向儿童保健方面发展的哲学思考 15、浅谈哲学社会科学在维护高校稳定和谐方面的意义 16、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吗?——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一点思考 17、荣开明在哲学、理论和期刊编辑学方面的理论建树 18、论建设省、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几个方面

《哲学常识》教材认识论

【教学内容】 复习《哲学常识》教材认识论部分内容 【知识重点和难点】 (一)实践及其特征 1.实践的含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第一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地形成的。第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作为实践的对象,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东西。第三,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人是有思维有弹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第一,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不是在这一社会关系中进行,就是在那一社会关系中进行,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如此。可见,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第二,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地发展着。可见,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二)实践和认识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何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既承认实践决定认识,又承认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三)现象和本质 1.任何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2.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在: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一般的;现象是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 (2)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表现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表现在:①二者反映的内容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选择题训练

《认识论》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C )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已不再存在 C人的实践活动日益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D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2、“知识经济”将是21世纪的主导性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树立科技意识,因为( B ) (1)科学试验以精确认识自然界为直接目的(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科学技术的作用只有通过人才才能发挥出来 (5)实践主体是智力与脑力的统一 A(1)(2)(3)(4)B(2)(3)(4)(5)C(3)(4)(5)D(1)(3)(4) 3、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于是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但他一个人无力把它搬入大海。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 C ) A是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个人活动 B不是实践活动,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现 C是实践活动,也具有社会性,因为他制作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D不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自然 4、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寓公真蠢,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 ) 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D实践的主观性 5、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B ) (1)蜜蜂酿蜜(2)教师讲课(3)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4)鹦鹉学舌(5)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6)经济体制改革(7)修身养性 A(1)(2)(3)B(2)(5)(6)C(3)(4)(5)D(5)(6)(7) 6、马克思说:“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说明( B ) A思想观念不能说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7、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C ) A认识不断发展B认识的需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8、所谓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指( B ) A实践没有意识的参与B实践没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实践不具有客观物质性D实践没有意识的指导 9、下列关于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 )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和认识互为基础,互相依赖 10、“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C ) 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认识论是哲学的根本

认识论是哲学的根本 哲学的主线,是哲人自己如何认识世界,及其教人如何认识世界。不论其认识源于客观,还是源于主观;不论其认识能否反映客观实际,也不论其认识能否指导客观实践;一切认识总是以具体的、特定的、历史的认识方法为核心。 认识论是哲学的基本内涵。不论何种哲学理论,包括唯物论、唯心论、宗教神学、本体论、存在论,也包括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等,都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不管是“观”,还是“论”,都是人的认识问题。人的认识,是不能与他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环境相脱离的,人的认识必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和自然环境相统一、和劳动过程相统一。哲学认识论的功能,不仅仅是笼统地告诉人们如何认知人和自然界、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关系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懂得如何科学地认识现实的人和自然界、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关系问题,进而使人们释疑解惑而走出认知的现实的困境。 当然,认识不等于认识论。但为什么说认识论是哲学的根本呢? 首先,人的意识思维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人的主观思维原于客观实际(实践)并反映(认识)客观实际;思想(认识)见于行动(实践);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再认识),指导实际工作或社会行动(再实践);形成知识或理论(深化认识),运用到改造自然和社会(强力实践),……。这个认识过程可以是一个阶段性的,也可以是多个阶段性的,或者是不可穷尽的认识不完全过程。这个认识过程,能概括出哲理论者,可谓之哲人;不能概括出哲理论者,可谓之学人。哲人,无论是唯物论者还是唯心论者,都是认识论者。所谓唯物论与唯心论,只是其哲理论的来源及其反映的不同就是了,核心都是一种哲理论的认识论问题而已。 第二、人的观点或行为一定是受人的认识所左右的。人对事物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观点和行为。同时,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具有反作用,实践行为不断修正人对事物的认识。人的行为改变着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变化又推进着人的认识的变化,两者是紧密地相互关联的。 第三,知识是行为的概括,行为是知识的反映。人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受客观事物影响的,受制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这种认知程度,来自个人对知识的累加。知识的累加,有个人直接的感受记忆与行为经验的总结;有个人间接的学习积累与信息领受。个人知识积累,包括学习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心得体会的深化,以及个人阅历和行为经验的反思总结的概括。一般地说,有某种知识的人,就有某种行为的理论与方法;或者,人有某一类行为,就说明其有某一类知识。 第四,人的认识总是不完全的,存在着缺陷的。关于这个观点,毛泽东和索罗斯各有自己的表述。毛泽东认为,我们的头脑、思想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是一个由不完全到更完全、不很明确到更明确、不很深入到更深入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时还要随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⑤(毛文-7-16)索罗斯认为,人类认知活动具有的本质的不完备性。人类的认识存在缺陷,对真实的看法有所扭曲。人们只能在一个不断批判的过程中接近真理,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判断都只是暂时有效的,并且都成证伪的对象。 认识的不完全性和缺陷性,是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思维常态。人的思维与事物之间必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无法完全融合的。我们看事物常常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和某个侧面,而不能看到事物的全体和实质。而且,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性和自觉或不自觉的排它性。人对某一事物认知的时候,会受到这种差异性或排它性的干扰而变得含糊。差异性,来自事物及其内部矛盾运动的不同属性,对事物及其内部矛盾运动的属性的不同认识是认识差异矛盾的主因。排它性,来自个人的认知偏见或知识的局限性,认知偏见是人的主观片面性的主要表现,知识的局限性造成了人的行为局限性,由于人各自看待事物的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社会实践以及在头脑中所贮存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不同,使人们看问题时各自得出了不相同的看法。现实中,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时,纯粹不带有个人的丝毫主观性意见的人,是没有的。由于事物及其内部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可变性,人的认识存在着缺陷性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为此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既知己,亦知彼,知多点,识多点,看透点,拿准点,尽其所能地使主观认识合乎客观实际,并能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然而人的认识,多数情况下是相信自己的直观直觉的,看到事物的侧面或认得事物的表象或遇到道听途说,就发表意见或采取行动,是人们常有的事。 第五,人不可能认识事物的全部,包括人自身。宇宙广褒无垠,自然界物象无穷,人类乃其中的一员,人的认识永无尽期,大如宇宙和自然界是如此,小如人自身亦是如此。以人

苦练三思让生活与哲学课堂活起来

苦练“三思〃让《生活与哲学》课堂活起来 论文导读: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有生活味和押学味。思气苦练"三思〃让《生活与哲学》课堂活起来。关键词:〃三思J《生活与哲学》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有生活味和哲学味。 然而,要让课堂洋溢着生活味相对容易些,而充满着碎学味却并非易事。因此,很有必要对《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充满哲学味进行探索。 一、让课堂充满理性思辨的魅力普通人对哲学家所大惑不解的那些问题往往终生不疑,其至从来就没有思考过它们,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哲学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 实际上碎学的问题就深深地蕴涵在R常生活中,并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使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性思维罢了。 碎学的土壤,尤其是"辩证法r孕育的是人的思维方法,敢于否定自己的、客观的、不拘泥于任何束缚的思维方法。研究押学的人受过这种逻辑思维的训练之后,长于推理及判断,不容易自相矛盾。哲学家大都具有整体而根本的立场,在提出观点时,也明口自己的预设及限制,总是温和而有商榷的余地。我们常不可避免地要从哲学意义上对〃人〃进行思辨。尽管有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说法在先,但是“如果失去联想,人类将会怎样"? 有个故事,说是一个瞎子在森林里迷了路,摸来摸去却怎么也找不着方向。后来,他一不小心被什么东西绊了一跤。这时他听到地上有人 骂到:“谁踢我了?"原来绊着他的是一个腐子。两个人于是坐到地上聊了起来,瞎子说自己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方向,两人彼此诉了很长时间的苦。后来瞎子灵光一闪说."我把你背在背上,你为我指明方向,我来行走,不就能走出去了吗?〃两人一拍即合。故事中说的瞎子即指理性,而 癘子即直觉。同样,R常工作中,它们缺一不可,我们只有合理地使用二者才能取得成功。毕业论文,"三思化这种理性的思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舒展着师生的心灵。 二、重视碎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哲学是一门特具思辨性的学科。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立场观点的教育外,还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