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4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优秀4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我”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

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构想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大,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词句的理解、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

2、教师简介钱塘潮。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

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导入: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读准字音。

3、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2、学生自由读这段,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

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

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为什么能看到?(观察)

(4)这是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

(5)在潮来之时,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

(6)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隆隆声”时,

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篇二

教材分析

这篇了读课文真实地记录了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而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程,表明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段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做试验的原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学习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谈谈从的做法里,自己受到启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想法。)

2、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

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出的问题,把有关的阅读语句画出来。

2、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探究,了解试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从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位听,读时教师适机调拨,体会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试验结果的?指名朗读。对“本能”一词是怎么理解的,能举些例子说说吗?

四、归纳小结。

1、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谈谈你谈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

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试验来证实。验证过程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想象未来的日记。它为我们描绘未来的一天人们生活的情景,假想地球环境恶化的情况,表达了人类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想象日记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了解所想象的30年后地球环境污染的情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略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安排学生自学课文,了解课文为我们描述的未来一天的生活情形,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在学生对文中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个作学习和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状况,查找环境污染的资料。

教学时间

学生学习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

2、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什么?

二、读通课文。

1、指名读读“阅读提示”。

2、自由读课文,遇到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生交流,读懂课文。

1、这篇文章究竟告诉我们什么呢?

2、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在这一天的各个时间里,“我做了些什么事?”在书上画下来。

3、日记中讲到哪些环境恶化的情况?

四、阅读、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为什么小的生活方式与我们不同呢?

3、大家从这一自然段中感受到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4、继续学问,边读,边找,边画。

5、师生、生生合作交流探究。

(1)把找到的问题带到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并结合课前预习中找到的有关资料谈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2)小组讨论。

(3)交流,每个小组在介绍时,其他小组可提出疑问。

五、课文中哪个词语会说明这篇日记是想象的。写这篇日记,想告诉我们什么?

六、在文章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学生可畅所欲言,还可以联系自己身边与环保有关的内容来谈。)

七、总结延伸。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根据自己家附近的环境污染情况,说说你有什么打算。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小珊迪美好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练习表达。

教学构想

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再阅读课文,

弄懂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含义,最后通过老师富有激情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背景,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当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时,你能想起那些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吗?他们的遭遇是小小的孩

子难以忍受的,寒冷、饥饿、死亡威胁着他们。《小珊迪》就是发生

在以前英国爱丁堡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身上悲惨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给自然段标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

三、讲读第一段。

1、小声读,点拨: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

2、故事发生在一个天气很冷的日子里,向我走来的小男孩冷的

可怜,课文哪些描写让你读了难受?找出描写小男孩外貌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3、这么可怜的一个小男孩要我买他的火柴,找出小男孩说的话,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4、当我发现自己没零钱,说明天再买时,小男孩乞求了,不是一般的“请求”而是“乞求”。读时要加重语气,突出“现在就买,我饿极了”。再读读小男孩的话。

5、孩子换零钱了,可是过了很久也没有回来,“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6、课文上说的“那种人”是什么人?

7、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

2、晚上,来的小男孩是谁?他来干什么?珊迪为什么自己不来?

3、这个不幸的消息,该怎样读?读读弟弟对“我”说的。话后,想想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珊迪看见“我”就难过地说什么?从他的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的话。

6、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认为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

7、我答应照顾小利比时,珊迪怎样看着我?从“目不转睛”的目光告诉我们,小珊迪心理想什么?如果他能说话,他会说什么?

8、练习分角色朗读。

五、讲读第三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这4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就是我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11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4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优秀4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我”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 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构想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大,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词句的理解、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 2、教师简介钱塘潮。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 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导入: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读准字音。 3、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案完全版

1、卢沟桥的狮子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试着用“……有的……好象……”练习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结构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才能。 3、了解“七七事变”历史事件,认识卢沟桥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2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准备:(挂图、有关七·七事变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揭题导入 1、指名介绍卢沟桥及其故事、历史意义,读文,学习生字读音 2、导入新课 〈二〉、指导看图 1、看全景图: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2、看分图:第二图:这些狮子栩栩如生,个个雄壮威武,非常可爱。 第三图: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多得数不清。 3、说说看完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了解各段大意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新词,说说自然段段意 2、结合图画,自由读读课文,后同桌间说说卢沟桥的狮子是什么样的。〈四〉、学习新字词 1、读准字音。(铺、雕、歇、概、侵、抗) 2、记清字形。(歇、概、侵) 3、理解词义: (歇后语、联拱石桥、驻扎、望柱、偎依、大概、挑衅、甚至) 〈五〉、看图,后想图读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分段朗读课文。 〈二〉、读文分段 1、课文中哪几段具体介绍卢沟桥的狮子的,用双竖线在其头尾处标出 2、说明这种分段方法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用最快的速度记下第一段中卢沟桥的相关资料

(长度、建筑年代) 特点:狮子多得数不清。 2、学习第二段 (1)图文对照说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有何特点。 (2)说说这段话在介绍石狮子时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排比句式)1)读文,认识什么是排比(连续使用了3个以上的相同句式,集中表达一个意思)举文中例子说明。 2)读排比句,感受其句式起伏,领略其表达作用 3)多媒体出示荷花图,说说荷花的形态及自己的想象 4)练习用文中的“有的……好像”句式将同学们刚才的话连起来说说,其余同学作好记录。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学习第三段 (1)读课文,了解段意。 (2)了解“七·七事变”。 〈四〉、总结课文 1、说说喜欢卢沟桥的狮子的原因。 2、看图读课文。 〈五〉、尝试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三味书屋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学习运用“一面……一面……”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味书屋的有关知识。 2、学习并运用课文从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2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准备:(挂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三味书屋的图画,指名说说图画内容。 2、齐读课文第二段,比较同学们的发言,说说课文在叙述上的优点 3、明确学习目的,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小声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为我们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哪些内容。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及教学设计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第一篇课文。《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二、第一课时教案及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15篇 《观潮》教学设计1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 《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意图 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 [教学目标 ]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小学语文第07册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1、学生基本情况:____人,其中男生____人,女生____人,上学期及格____人,占____%。 2、教育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100%。 ?基本技能: ?单元检测____次。 ?作业批改:详批____次。 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重点: 难点: 4、教研教改自学活动及主要措施: ?教研课题: ?参加集体备课____次,相互听课____节,上研究课课题:________。 ?与________、________老师相互帮助。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①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 ②认真写好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 ③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5、教学进度和重大活动安排

卢沟桥的狮子 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 3.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和平的情感。 2.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是通过看图学文,理解卢沟桥是闻名世界的桥梁及其历史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悍然向中国军队挑衅,中国军队奋起反抗,抗日战争从此全面展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七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就是卢沟桥。卢沟桥的闻名,不仅仅是它与这一事件紧密相连,而是因为它是一座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卢沟桥的狮子(板书课题),来领略祖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看录像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图文结合,边读边看图。读全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在感兴趣的地方做个标记。 3.说一说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三、自学生字、新词 1.拼读生字表、新词。 2.利用工具书,查出不懂的字义、词义。 3.老师讲解重点字、词。 ①生字 “卢”卜部,当卜作为部首时变形为“ ”,如:卢、卡、贞、桌等。 “厘”部首是“厂”,长度计量单位。 “蹲”部首是“ ”,右部分共12画。 “偎”部首是“亻”,右下部分不要写成“”,意思是亲热地靠着。 “侵”部首是“亻”,左部分不要写成“”,意思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侵犯别国的领土、主权,掠夺并奴役别国的人民。侵略的主要形式是武装入侵,有时也采用政治干涉、经济和文化渗透等方式进行侵略。 ②词语 甚至:连词,提出突出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大概:大致,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 建筑:建筑物,房子、桥梁等。 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面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四、读熟课文,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划分段落。 ①回顾课题,说一说本文重点写的是什么? 本文重点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 ②速读课文回答:哪部分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具体写了什么? 课文第2、3自然段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写它们真有意思和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以及共有492只狮子。 小结: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想一想,这段内容的前、后,课文又介绍了什么?怎样分段? ③思考、讨论。 ④划分段落。 重点段(2、3自然段)之外,第1自然段写了卢沟桥建造的年代、构造、长度,并点出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这两部分都可独立成段,因此,本文段落可分为:第一段(1自然段):简介卢沟桥的形状,并指出是一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 第二段(2、3自然段即重点段):写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形态各异,大小不一。 第三段(4自然段):写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⑤提问,我们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 3.教师小结: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16-朱鹮飞回来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16*朱鹮飞回来了》 导读:教学内容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科学考察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保护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朱鹮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珍爱。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培养学生保护野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科考队员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培养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构想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朱鹮的资料。课上,县引导学额胜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再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朱鹮的资料,投影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请看一组数字:1=1;1=8760;1=? 1=1,表示每一小时就有一种生物灭绝。1=8760,告诉我们一年

里有8760中物种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消灭。1=?你们知道一只熊猫的价格吗?猜猜?(学生自由发言)熊猫是无价的。在我国山西秦岭一带,有一种鸟,它的数量比熊猫还要少,它比熊猫还要珍贵,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课题) 二、读懂“阅读提示”,把握学习目标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要在一节课中读懂、学会,有什么好办法?(学生谈办法)我们可以根据阅读提示中的要求来进行阅读,也可以使用自己习惯的学习方法。 2引导朗读阅读提示 3提示告诉我们可以怎么读? (1)读读想想,课文是怎么一步一步叙述的。 (2)在课文中找一找小光和小伙伴们为了寻找、保护朱鹮都做了哪些事。 (3)想想他们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三、自读课文,弄清课文的记叙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不熟练、不通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认读生字。 2讨论: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提醒学生可以找有关时间的词语。)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1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

07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了解叙述的顺序》】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了解叙述的顺序》】人教版 小学语文第七册 [读写例话] 了解叙述的顺序 教材分析 这则例话,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说明课文是按一定的顺序叙述的。 教学目标 阅读短文,初步懂得把握课文叙述的方法,懂得为什么要了解叙述的顺序。在阅读实践中尝

试运用这一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初步懂得把握课文叙述的方法,在阅读实践中尝试运用这一方法。 教学构想 自学例话,全班分小组,结合本组学过的课文,讨论课文叙述的顺序。然后自主选择第七册《课外阅读》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阅读思考,再与同桌或小组同学讨论。 教学准备 复习本组课文,预习《课外阅读》。

教学时数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文章的叙述总有一定的顺序。有的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有的是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来写;有的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了解叙述的顺序,文章的内容就理解得更深刻了,同时对我们习作会有所启发。 二、自学例话,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轻声读例话,思考: (1)阅读文章,为什么要了解叙述的顺序?

(2)例话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说明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清楚的? 2 指名学生回答。 3 全班分小组,结合本组学过的课文,讨论课文叙述的顺序。 4 小组推荐同学在班上说说。 三、自主合作学习 1 自主选择第七册《课外阅读》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阅读思考,再与同桌或小组同学讨论。 2 组织汇报交流,同学互评,教师相机指导。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阅读《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读写例话] 了解叙述的顺序 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课后小记

感谢您的阅读!

《高大的皂荚树》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高大的皂荚树》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高大的皂荚树》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介绍了学校操场上的一棵高大的皂荚树,分两部分叙述的,第一部分讲皂荚树的样子。第二部分讲皂荚树给同学带来许多方便和欢乐。是按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叙述的。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2个生字;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皂荚树的特点,领悟作者的情感。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法。了解皂荚树的特点和一年四季为同学们提供的方便。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自学,读通课文,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构想 本课设想从预习入手,预习时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二是画出描写皂荚树高大、茂盛的句子;三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皂荚树的高大、茂盛的。学习课文时多读,让学生自己体悟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投影仪 学生学习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的《颐和园》是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高大的皂荚树》,一看题目就知道,它是写什么的.呢?是抓住皂荚树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二、指导自学。课文除了写皂荚树的高大,还写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 皂荚树的高大表现在哪里?课文哪几个段落描写了它的高大? 2 课文还写了什么?

3 画出你读不懂得地方。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 三、检查八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做到正确、通顺。 2 通过刚才的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引导学生谈: 课文第二——四自然段从皂荚树树干粗、枝叶茂盛等方面写了皂荚树高大的特点。除了写皂荚树高大的特点之外,还写了皂荚树一年四季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学生提出不动的问题,其中,可当场解决的小问题,发动大家帮助解决;与后面的学习有关的,留待后面解决。 四、学习第一——四自然段 1 请大家默读第一——四自然段,想想,你从这四个段落中读懂了什么。 2 引导学生谈: (1)第一自然段写皂荚树的位置,同时也点出了它很高、很大的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皂荚树高大、茂盛的特点的? 3作者在描写皂荚树这两个特点的时候,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之处,你们发现了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自然段都以“好……的皂荚树啊”开头,先总的讲它的特点,再对这一特点做具体的描写。 教师小结:这种写法直接明了地点出了皂荚树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4 指导朗读第二——四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十自然段。 1 课文最后说“皂荚树啊,你给我们多少快乐,多少启迪”。皂荚树给了同学们哪些快乐?自由朗读第五——十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多读几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理解。 2 课文用了这么大的篇幅写皂荚树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和快乐,这与课题“高大的皂荚树”之间有什么联系?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24.-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24.*昨天,这儿是一座乡村? 课本阐发这篇阅读课文是一首诗歌,内容是歌颂深圳敏捷生长变革的缘故原由是由于实行革新开放的政策。讲授目的明白诗句意思,相识特区产生的巨大变革,领会革新开放政策的贤明精确。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讲授重点难点相识"昨天的乡村";和"本日的特区新城";各是什么样儿的。明白特区的生长缘故原由是实行革新开放的政策。歌颂革新开放政策给特区带来的繁荣兴盛。讲授构思先让门生把这首诗放声朗读几遍,在门生对诗句比力认识并且读的有点领会的时间再引导门生交换。讲授预备投影片门生学习历程一、预习课文,相识内容。这首诗是反响革新开放以来,我们故国所产生的排山倒海的变革。人们离别了昨天的贫苦落伍,歌颂本日的幸福生存,越发预测灿烂辉煌光耀的来日诰日。把这首诗读一读,想想革新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革。二、指名朗读课文,读课后思索题1.说说每末节的意思,哪几末节接洽精密2.引导门生分节朗读,在说出节意的底子大将课文分成三部门三、重点阐发讨论第一部门1.指名读,问:从这一部门中你知道了什么?2.昨天,泛指革新开放前。门生分小组睁开讨论:生存几多年来一个容貌说明什么?3.进一步明白,当代文明在这里无从谈起,是那样"迢遥、迷茫";睁开讨论。纵然起早摸黑地干活,照旧难以温饱,妇女依旧围着锅台转,人们吃的是溪里的水。这统统都说明:贫苦落伍困扰着人们。4.引导有情感地朗读这一部门。这一部门写的是昨天农村的贫苦落伍,并点出了人们不雅念的陈旧和守旧。读时语调要消沉,留意停顿的是非、语气的轻重。5.老师小结第一部门内容四、阐发诗歌第二部门1.本身默读,想:本日的特区新城又是什么样儿的?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的?门生本身动手划出来。高速公路厂房儿童乐土开卡车运送办厂学习娱乐这是从社会情况和人的变革两方面来讲的。2.构造门生讨论社会情况的变革。农村酿成了都会,高楼大厦林立,公路纵横交织,马路宽而美。文化娱乐方法,都会修建相配套。都会整齐美不雅,似花圃瑶池。3.讨论人的变革诗文是怎样表示的?告急高效的事情,康健充实的文化生存。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4.西席小结第二部门内容。五、阐发诗歌第三部门1.讨论:为什么会有如许的变革?革新开放插上翅膀开发优美的远景点出了变革的缘故原由,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4篇)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4篇) 教学目标 1、熟悉12个字,会写7个生字、词。 2、能娴熟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问的新授阶段 1、呈现新教学内容 (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 (2)教师叙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 (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

(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教师在旁订正错误;指出留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教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 学生先书空7个生字、词。请两位学生板书。教师订正错误之处。 供应记忆策略: 往:“住”字再加“丿” 常:底下是“巾”字 (4)运用生字、词 特别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非常、很、极) 用“特别”这个词造句。教师提示:教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快乐。 二、稳固与检测 依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掰”“抱”“扔”“摘”“扛”“捧”; 学生表演这六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准时订正) 学生做习题,校对。 三、作业 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其次课时 一、复习与这堂课有关的缘由学问

1、全体学生朗读字词。 2、请一位学生朗读整篇文章。 3、提问习题四。 二、开头新授课教学 (听了某同学的朗读之后,大家想知道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手回家去吗?今日我们就来答复这个问题。首先大家争论一下。) 1、提问:大家看了其次自然段之后,发觉小猴子摘了什么?(参考答案:玉米) 提问:那么第三自然段,它又摘了什么?(参考答案:桃子) 提问:它的玉米呢?(参考答案:扔了) 提问:第四自然段,小猴子又怎么做了?(参考答案:看到了西瓜,就摘了西瓜,扔了桃子) 提问:那么第五自然段呢?(参考答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了)问:结果呢?(参考答案:没追到,所以什么也没有了) 问:小猴子这样做好不好?(参:不好) 问:为什么?大家争论一下。请几位学生答复。 综合那么多的同学的意见,我们觉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不应当像小猴子一样。 2、呈现“小猴子下山”的挂图,请几位用学看着挂图讲一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堂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堂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堂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革命前辈在狱中联欢时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3、认识5个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理解狱中联欢的过程和革命前辈在敌人的魔掌里那样乐观的原因。 2、朗读训练。 课型:独立阅读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手段:用“小黑板”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预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二、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发阅读愿望,预习课文。 1、出示课题,读题释题。 从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狱中”是地点,“联欢”是内容。狱中能联欢吗?谁和谁联欢?为什么联欢? 2、读“提示”,解答以上问题。 简介背景:“狱中联欢”节选自《红岩》第16章。敁联欢指监狱里的革敁命前辈庆祝1949年的元旦。敋当时,国民党__兵败如山倒,不得不玩弄“停战”的把戏,想骗取喘息的机会,以便聚集力量,反扑过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渣滓洞的特务也在表面上对被囚禁的革命者做出一点放松的样子。我们的革命前辈就利用这个机会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年联欢会,庆祝全国范围内的革命胜利,对狱中的革命力量进行了一次检阅。 3、他们在敌人的魔掌里为什么那么欢乐? 因为党和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使他们无比激动,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信心,所以,他们即使在敌人的魔掌里也那么欢乐。 4、带着问题,预习课文。 预习要求: (1)快速阅读,能看出联欢的各个过程,在课文中划一划关键词。 (2)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它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作业第1题。 三按联欢的过程(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第一段:讲新年大联欢开始,难友们纵情高歌。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知识点整理 1、观潮《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文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2、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片情趣盎然的说明文,文章非常有条理、有层次地介绍了神奇而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在介绍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对比、列数字、举例等,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 3、鸟的天堂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4、火烧云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夕阳西下,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文中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略了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文章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启发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大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生字表 (一)1、罩屹鼎沸贯崩恢 2、穆玛涓滔脉卉罕 3、茫桨律榕隙耀暇抛 4、檀盈凶庙惚 5、腊浑豚 第二篇:人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文本细读参照 人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文本细读参照

接渡前屋小学:陈华勇 第一部分:课程发展目标 本册教材,共分8个单元,8个主题,32篇课文,8个语文园地,8篇选读课文。依据《语文教学用书》及课程标准,本册的学习目标可以定位为以下9点: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逐步学会默读。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领悟和学习作者表达方法。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出发,以阅读教学为例,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能读懂课文,有所感悟;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有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学设计—篇一: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学设计1ﻭ 【学情分析】 《颐和园》是第七册第五组教材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揣摩作者的叙述顺序,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秀丽。结合单元训练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训练点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的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ﻭ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ﻭ 1、指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ﻭ 【教学过程】ﻭ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吗?你都去过哪呢? 2、学生自由分说。 3、当提到时,师适时引入对颐和园的介绍。ﻭ 那可是个美丽的地方。它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皇家园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有关颐和园的文章。(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写法,齐读课题。ﻭ 4、师:老师找了一段有关颐和园的风光片,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颐和园的风光片)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了解作者游览顺序。ﻭ 1、生欣赏完颐和园的风光片,谈谈感受。ﻭ 2、师:写颐和园的文章更美呢!我们赶紧打开课本第18课读一读吧!注意,在读之前,老师先提两点要求:(1)、要读准字音.(2)、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ﻭ 3、生自由读课文。 4、分段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语文 -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_九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 -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_九年级语文教案 1、卢沟桥的狮子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的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和这座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建筑的原因;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具: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它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中外驰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叫“卢沟桥”。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这篇看图学文着重写卢沟桥的狮子的看图学文。 板书课题:1卢沟桥的狮子 二、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的挂图或投影,引导学生观察,使他们感受到卢沟桥十分壮美,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座桥的。听录音朗读。

四、学习生字,书写生字词 生字:歇雕厘甚至蹲概异侵衅驻具 “甚”、“至”是翘舌音;“雕”是三拼音,读时不要丢掉介音“i”。书写时“厘”上不要加点;“蹲”的右半部不要少横;“概”是木字旁,中间最后一笔是点;“异”上半部是巳”。“侵”、“衅”是前鼻音,“驻”是翘舌音,“具”的ü上省略两点。书写时,“侵”注意右半部的写法,“衅”左半部最后一笔是提,“具”的里边是三横。 生词:歇后语雕着厘米甚至大概形态各异淘气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大多在民间流传。 甚至:在课文中有进一层的意思,说小狮子小到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了。 形态各异: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侵华挑衅驻守具有建筑 五、初步理解课文。 1、齐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写了卢沟桥的什么?着重写了桥上的狮子的什么特点。 六、作业 读课文,其中第二自然段要多读几遍。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一)听写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 二、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全册说课教案 基因详解 1、《观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

字描写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形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鄣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七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七篇)《观潮》是文质兼优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这个钱塘江大潮雄奇壮美,气势特殊,景观的描画,抒发了对酷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思想感情。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的内容,欢迎浏览,内容仅供参考!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进程,描画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复原安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壮。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的反应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由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迹。”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浏览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谊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另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风景,这就要请教师创设好情形,设计好句子知道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壮。 【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