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管理学科构建

城市公共管理学科构建
城市公共管理学科构建

城市公共管理学科构建

城市规划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构件,当这种关系投射到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时,城市规划教育自然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规划教育理应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中并占有相应的比重。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学科结构进行调整,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自此,很多高校开始试办公共管理专业,此前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景观建筑设计等专业的城市规划教育也逐

渐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范畴,城市规划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领域得到了不同程

度的体现。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市规划教育也得到了关注,但与我国城市化及公共管理现代化的水平相比,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教育还显得滞后和重视不够,这不仅不利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还将影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政府的公

共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城市规划教育与公共管理学科的改革发展,势在必行。

一、公共管理专业开展城市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融汇交流不足

公共管理专业试办前,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主要集中在工学和理学中的建筑工程、工程测绘、经济地理等专业。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138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本科城市规划专业,57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硕士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自1998年起,公共管理专业异军突起,城市规划逐渐步入社科领域,目前已经有成百所高校开设了公共管理专业,但公共管理在引入城市规划教育方面明显滞后,既没有重视城市规划在该领域的建设,也没有充分吸取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专业优势做出适宜自己的专业

布局。培育出来的公共管理人才缺乏必要的规划技术、规划理念和设计思维,缺乏城市意识,不能按其规律建设管理好城市,对于其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构成了短板。

专业建设重视不够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截止2009年,公共管理相关本科专业已经发展到包括公

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海关管理等17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成为高校最为普及的专业,各大院校成立专门的公共管理系及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育方兴未艾[1]。在研究生教育与高

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学术型与专业型相结合的形式,开设的研究方向也涉及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学科经过3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相对于城市规划教育而言,课程设置的涵盖面却不够广,开设的课程也主要局限在城市管理、土地管理等契合度较高的专业,而在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中非常匮乏,甚至不开,就连MPA的专业学位教学中城市规划内容也少之又少,即使开了也放入选修课中。

课程设置规划滞后

由于普遍对城市规划教育重视不够,公

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课程设置大都滞后,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局限性大,开设的课程涵盖面不够广,开的课主要是市政学、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等课程;课程设置往往视师资情况而定,有这方面的老师就开,没有就不开,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课程所占比例不当,城市规划的内容大多设为选修课,未列入核心课程。二是专业内容滞后于社会需要。很长一段时期,公共管理专业被看成培养公务员的基地,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课程安排上也是政治大于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新公共管理的要求缺乏敏感性,城市规划作为非“从政”专业,其课程就更难排上,有的学校甚至以为开设了市政学就能取代城市规划的相关

课程。与此同时,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非常迅速,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日益增强,这对于非“规划”专业的公共管理而言,更新更慢。三是学科基础不明确。公共管理专业对城市规划的教育是基于管理学科还是工学学科,是重技术还是重人文,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至今,还有

相对一部分人坚持城市规划是工学、理学领域的思维定势,不敢越雷池半步,也就不可能实现公共管理知识与城市规划知识的联动,构建出相应的结合模块,关于城市规划的课程特色更是模糊不清。四是师资力量短缺。城市规划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规划专业从本科到博士毕业,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3],因

此每年培养出的城市规划专业博士数量有限。这种稀缺性,对公共管理专业城市规划教师的引进造成了很大冲击,很多学校只能从相近的专业选人,造成教师来源背景杂乱。问题的另一个关键还在于,正统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的教师往往缺乏公共管理的知识,对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教育缺乏认知,侧重技术分析,不重视人文思考,代笔操刀的教师又缺乏足够的技术功底,教不明白,理论知识更是缺乏。

二、公共管理专业开展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措施

厘清思想误区

高校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教育,改变在

城市规划教育上的认识误区,剔除城市规划只是其他学科任务的偏见,形成公共管理专业重视城市规划教育的共识。公共管理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没有哪一门学科像公共管理学一样与

国家的进步和发展结合得如此紧密,没有哪一门学科像公共管理学一样获得了如此快

速的成长。……其每一步的前行都记录了这个国家进步的轨迹。”[4]时下,我们正处在城市化、现代化和社会化迅速转变的过程,需要公共管理解决的各种公共问题越来越多,公共管理的职能越来越广,作用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公共管理专业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将城市规划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直接与社会公共事务相关的学科更应重视城市规划的教育。2011年5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了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17个专业缩减为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海关管理、交通管理、海事管理8个专业,布局的针对性进一步增

强。值得注意的是,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专业继续保留更加凸显了城市规划教育的重要。

构建课程体系

高校要在城市规划课程体系上进行科

学建构,对哪些专业需要开设城市规划课程,哪些课程需要设置成主干课程,哪些需要设置成选修课程,有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计划。与工学、理学的城市规划课程设置相比,公共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要突出自己的特色。笔者认为,除了现有的市政学、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与控制、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现代城市规划等课程之外,公共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课程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模块设置:城市经济功能与城市规划。课程设计范围: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城市产业规划、城市中心区和城市商业中心规划等。行政管理与城市规划。课程设计范围:城市规划的行政行为、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城市规划实施和监督检查、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行政管理等。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课程设计范围: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

等。公共管理与城市规划。课程设计范围:公共管理与城市规划职能定位、公共管理手段与城市规划干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与管理等。具体设置什么样的模块,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运用什么样的教材,依据各自专业设置及办学特色而定。此外,要注意与既有城市规划学科的交融互补,在教材、教法上做好借鉴、引进工作。

拓展专业领域

从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来看,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采取多种方式、多层次培养城市规划人才,满足数量和质量要求,实现规划人才结构的多元化。笔者认为,对于公共管理专业而言,除了增加相应的课程之外,还可在公共管理一级科目下,试办“城市规划专业”二级学科,形成地理学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公共管理城市规划专业三位一体的培养格局,专门化培养城市规划人才。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城市规划人才可以直接充实到公共管理第一线,这会对提升我国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产生

很大的作用。事实证明,城市规划专业是一

门跨学科的专业,城市规划教育课程必须由多学科内容组成,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很多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规划有深远的影响,公共管理对城市问题更是有着直接的研究和体会,在公共管理领域开设城市规划专业,有利于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而对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也会有极大的

提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城市规划教育的成效如何首先取决于

是否有一支稳定、有水平、结构合理的教研队伍。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加大城市规划教师的引进力度,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对从城市规划专业引进博士的公共管理知识培训,注重学科的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领域内高水平的学术交

流和教学研讨活动,使他们适合并胜任公共管理领域的城市规划教育。针对公共管理专业城市规划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可以通过聘请一线专职人员或负责人做兼

职教师解决,也可根据需要选送部分教师到政府和实际规划部门挂职锻炼。在教学方式

上,应该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增大实验、实地教学的比重,尽可能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与理学、工学中的城市规划教育重技术相比,公共管理学科的城市规划教育应该侧重人

文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宏观规划视野、民主规划情怀和科学决策能力。

推进自身改革

城市规划教育在公共管理专业发展中

遇到的种种问题,除了认识和政策上的误区外,也与公共管理专业自身发展存在不足密切相关。公共管理学科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各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扩招明显,但是教师队伍建设状况却并不十分理想;专业课程设置混乱,有些课程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更新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实践工作的经验,所教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明显分离,案例教学中的情景分析难以体现真实性和详尽性[5-6]。这些问题

制约了城市规划教育在该领域的生存状态。因此,只有加大公共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自身

的改革力度,才能为城市规划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基于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当的社会实践和课堂讨论的方法,既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7]。

总之,城市规划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并加强公共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教育,对于加强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既懂城市规划又懂公共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公共管理学科构建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从舆论引导到城市公共管理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在城市公共管理中正在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公共关系运作核心之一,就在于如何借助媒体的传播力及活动的影响力进行积极有效的舆论引导,将民众的注意力、民众的情绪、民众的责任意识汇集到某一个点上,形成一种威力无穷的群体性力量,这种力量的介入将大大推动城市管理的进程—— 舆论引导如何有效介入城市管理 2006年8月22日凌晨,广州开展一场代号为“粤鹰2” 声势浩大治安严打战,其行动持续时间之长、投入参与警力之多、打击严厉之程度,都堪称广州城市治安整治历史之最。 在这场治安整治的狂风暴雨中,所取得成果不仅破了纪录、更是大大了振奋的人心。在困扰多年的广州治安之乱迷思中,这种大规模的政府严厉行动给日益黯淡的社会信心带来新的曙光,更给我等本地民众打上一支强心针。 长久以来,广州持续不断的城市治安问题以及媒体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不断蚕食着市民的安全感以及维持正义社会风气的信心——在对社会安全保障机制失去信任的前提下,人们多数情况下选择了自保——正因如此,许多关于英雄独斗歹徒无人施以援手,最后倒毙街头的报道也屡屡出现。我们与其批评人性的冷漠,不如说是政府在建立保障见义勇为的有效社会机制上、以及在倡导、激励市民树立社会正义风气、共同打击犯罪行为上的缺位。 如果我们将城市当成一个企业,社会的风气就如同于企业的文化,而政府的角色就是引导、构建、塑造企业文化的管理者。广州要建立一座长治久安的文明城市,不仅是要政府持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治安整治行动,通过公共关系手段激发民众的治安共防意识、改变社会风气的冷漠也是其中关键因素之一。 当我们环视世界上许多治安良好、犯罪率低下的大城市,其管理的手法都离不开虚实二招:一是通过政府的管理手段,持续有效对城市治安进行整治,尽力将犯罪行为扑灭在萌芽或初始阶段,绝不让其形成燎原之势;二是运用公关手段,不断激发民众共同努力、共护一方平安的责任感与公共意识,打响民众广泛参与的人民战争。 美国民权先驱马丁?路德曾经说过:“造成我们时代最大的罪恶的不只是少数人的残忍行为,更是因为大多数人的袖手旁观。”所以,当人性冷漠成为一种社会习惯,这种冷漠无疑就为犯罪分子的猖狂行为打上了强心针,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而政府再严厉的打击行动也难以实现对犯罪行为的完全根治——警来我退,警退我进,在与警方的长期对峙中,歹徒们已经学会了一定的生存智慧。 所以,只有强大的民众基础才是决定犯罪分子是仍能一息苟存还是被彻底根治的决定性力量

城市公共管理学科构建

城市公共管理学科构建 城市规划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构件,当这种关系投射到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时,城市规划教育自然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规划教育理应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中并占有相应的比重。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学科结构进行调整,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自此,很多高校开始试办公共管理专业,此前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景观建筑设计等专业的城市规划教育也逐 渐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范畴,城市规划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领域得到了不同程 度的体现。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市规划教育也得到了关注,但与我国城市化及公共管理现代化的水平相比,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教育还显得滞后和重视不够,这不仅不利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还将影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政府的公

共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城市规划教育与公共管理学科的改革发展,势在必行。 一、公共管理专业开展城市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融汇交流不足 公共管理专业试办前,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主要集中在工学和理学中的建筑工程、工程测绘、经济地理等专业。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138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本科城市规划专业,57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硕士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自1998年起,公共管理专业异军突起,城市规划逐渐步入社科领域,目前已经有成百所高校开设了公共管理专业,但公共管理在引入城市规划教育方面明显滞后,既没有重视城市规划在该领域的建设,也没有充分吸取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专业优势做出适宜自己的专业 布局。培育出来的公共管理人才缺乏必要的规划技术、规划理念和设计思维,缺乏城市意识,不能按其规律建设管理好城市,对于其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构成了短板。 专业建设重视不够

公共管理学科博士点

公共管理学科博士点 2013-04-20 05:53 星期六 1204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学科评估排名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 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大学 复旦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国家行政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兰州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含北京协和医学院)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天津大学 武汉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湘潭大学 浙江大学 郑州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山大学 120401 行政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 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 中山大学

博士/硕士点(一级学科覆盖) 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大学 复旦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国家行政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兰州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含北京协和医学院)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天津大学 武汉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湘潭大学 浙江大学 郑州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山大学 博士/硕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云南大学 120402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国家重点学科 复旦大学

博士/硕士点(一级学科覆盖) 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大学 复旦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国家行政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兰州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含北京协和医学院)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天津大学 武汉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湘潭大学 浙江大学 郑州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山大学 博士/硕士点 第三军医大学 中南大学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国家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

MPA公共管理基础真题及解析

年MPA公共管理基础真题及解析

————————————————————————————————作者:————————————————————————————————日期: 2

2007 年MPA 公共管理基础真题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 1 .西方行政学产生的标志是威尔逊发表的( ) A .《公共行政原理》 B .《政治与行政》 C .《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 D .《行政管理学之研究》 2 .把“经济人”假设引入政府行为理论的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是( ) A .布莱克维尔 B .科恩 C .布坎南 D .威廉姆逊 3 .提出使管理职细化并实行“职工长制”的管理学家是( ) A .韦伯 B .法约尔 C .泰罗 D .德鲁克 4 .阿吉里斯提出“不成熟―成熟理论”的著作是( ) A .《个性与组织》 B .《激励与个人》 C .《工作与人性》 D .《人类动机理论》 5 .现代管理学派中,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 .孔茨 B .西蒙 C .卢丹斯 D .明茨伯格 6 .不同时期政府设置的临时办公机构,如各种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属于( )。 A .直线结构 B .矩阵结构 C .直线一职结构 D .职能结构 7 .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里格斯区分的主要行政生态模型的是( ) A .农业社会型 B .过渡社会型 C .后工业社会型 D .工业社会型 8 .从行政体制类型划分来看,实行分离制的典型国家是( ) A .瑞士中国 B .俄罗斯 D .美国 9 .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决策可以分为( ) A .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

课程名称: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掌握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评价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实践,分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考试的学科范围主要包括: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西方主要国际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主要模式,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对中国的启示,中国行政改革的历史过程、主要特征,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措施和经验。 二、考试的内容 1.基本概念:行政改革、机构改革、公共选择、新公共管理、治理、市场配置、非市场配置、新公共服务、官僚制、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市场化政府、解制政府、企业家式政府、重理政府、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弹性化政府、参与式政府、政府再造、服务型政府、内源式行政改革。 2.行政改革的基本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作用和缺欠,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后现代行政理论,公共行政的民主化,公共行政的民营化,公共服务的企业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公共服务的信息化,西方政府改革与政府创新,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模式,政府再造的主要内容,服务型政府的主要内容,当代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趋势,行政改革发生的国际原因和国内原因,行政改革的主要类型,能政府的主要特征和内在矛盾,

政改革的基本原则,行政改革的目标和方式,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职能配置的主要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公共服务及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和特征,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现实意义,发展中国家行政不善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内源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内源式的行政改革,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定位,现代公共行政价值观的载体,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与职能结构的调整,我国政府职能的重新设计,政府职能市场化与社会化的涵义,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和作用,中央与地方关系基本模式。 3.结合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的改革实践。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机制。联邦分权制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的共同特点,转型期我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处理转型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新公共服务对中国政府改革的启示,西方改革实践对我国公共服务生产模式再造的启示,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对我国公共服务的启示,我国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定位,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快政府职能转换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三、考试题型考试的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一: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5个主要的公共管理问题 1、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目前“以房养老”即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一养老模式的推行出现困局。如何健全养老 服务政策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难题。数据显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 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止到20XX年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 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我国面临的养老压力 空前沉重。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 此外,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成为养老服务业快 速发展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 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XX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 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

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 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有选择性的以房养老 交了养老保险金,为什么还要以房养老? 其他配套设施跟不上 (4)农村没有房子的如何应对 首先,“以房养老”尚需相关制度支撑。“以房养老”能够在欧美国家发展 起来,主要因为这些国家以完备的法律法规,规范“以房养老”交易行为,保障 金融机构与养老主体的合法利益,激发了市场的信心和活力。 而中国尚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因此这种市场交易还存在许多不 确定性。无论金融机构还是老人都不敢轻易参与进来。 其次,“以房养老”还需完善资源配置。“以房养老”的一个前提是,养老 主体将住房抵押给银行后,可以凭借交易资金享受到较好的养老服务。但是,目

1204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简介

1204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公共管理学 (英文)名称:Public Management 一、学科概况 公共管理是人类活动的社会性需求使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公共管理学从公共行政学演变而来,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时间。对于公共部门的专门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87年威尔逊(Woodrow Wilson)在《行政之研究》一文中,确定了公共行政的基本研究方向,以怀特(Leonard D. White)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威洛比(William F. Willoughby)的《公共行政原理》两本著作的出版为学科建立的主要标志。从建立到现在,公共管理学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20-60年代),公共行政学阶段。研究对象定位于行政组织,重点对行政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管理原则进行研究,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 第二个阶段(60-70年代),公共政策阶段。研究对象从行政组织扩大到公共政策。为了满足政策实践的需要,注重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重点对政策制定和政策设计进行研究。 第三个阶段(70年代之后),公共管理学阶段。从关注政策执行效果出发,注重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重点对公共政策和行为的绩效进行研究,超越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线,积极吸收私人部门的有效管理模式和办法,来改进公共管理的行为。 公共管理学产生于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逐渐地引入我国,对于我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引进西方学术成果的过程中,我国研究人员也根据中国

社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学科本土化的改造。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过去那种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有效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个富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能够满足多样和动态需求、高效、透明和问责的政府,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这对于公共管理学科今后的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二、学科内涵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是公共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组织结构、过程、功能,及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包括:公共组织行为、公共政策分析、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与第三部门管理、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司法行政、社会保障、教育行政、土地政策等。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理论,反映了人们对于公共管理规律不同侧面的认识,从提出的时间顺序,可以将这些理论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种是传统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理论、程序管理理论、科层管理理论等,代表人物有: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法约尔(Henri Fayol)、韦伯(Max Weber)等人。它从理性封闭系统视角看待组织,探讨实现效率目标的有效组织形式;第二种是人性理论,包括人际关系理论、激励动机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等,代表人物有: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麦格雷戈(Douglas M. McGregor)等人。它从自然系统视角看待组织,超越了“经济人”的看法,关注人的社会需求和社会特点,以及满足这种需求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形式;第三种是系统权变理论,包括系统理论、生态理论、权变理论等,代表人物有:卡斯特(Fremont E. Kast)、罗森茨韦克(James E. Rosenzwig)、高斯(John M. Gaus)、里格斯(Fred W. Riggs)等人。它从开放系统视角看待组织,探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城市社区公共管理困境与完善措施

城市社区公共管理困境与完善措施 城市社区公共管理的特点、问题及途径分析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不断加速,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改善, 城市社区公共管理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社区公共管理质量成为基层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而社区公共管理组织已成为其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角色。上世纪八十年代, 西方发达国家就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区公共管理体系, 而我国的城市社区公共管理依然处于发展阶段, 目前, 社区公共管理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境, 对此, 本文从城市社区公共管理中的特点及问题入手, 并给出相应的优化途径与建议, 以不断完善社区公共管理的建设, 改善社区公共管理环境, 促进社区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社区; 公共管理; 社区发展; 城市社区作为我国城市管理的基本组成单元, 公共管理与国家政治、经济水平有着一定的关联,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 我国越来越重视城市社区公共管理工作, 制定了较为明确的社会公共管理工作机制, 并集中精力解决城市社区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城市社区公共管理主要是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良好、便捷的服务, 保障社区的安定与稳定, 目前, 社会体制的不断开放, 给城市社区管理带来了不少机遇与挑战, 社区公共管理需要进一步多元化、制度化, 不断整合社区各类资源, 解决城市社区公共管理中的困境, 不断推进社区公共管理工作, 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需求, 保障我国社会的长治

久安, 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研究完善城市社区公共管理, 进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 因此, 做好城市社区公共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社区公共管理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结构不断变化, 从近来我国各城市社区公共管理的特点来看, 城市社区公共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社区已成为公共管理的主导机构, 并已实现从“单位”转向“社区”, 城市居民与单位的关系已经弱化, 对社区的需求内容越来越多;此外, 城市人口的流动不断加快,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 促进了全新城市社区的形成。城市社区所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 包含了城市基础建设、社区形象、社区居民管理等内容;随着社区公共管理的不断深入, 社区工作从满足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出发, 使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逐渐规范化, 社区服务范围得到广泛拓展, 社区公共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当前的城市社区公共管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社区组织体系及职责逐步完善。近年来, 我国不断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组织体系, 提升社区组织程度, 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公共管理相关制度, 通过设立城市居民委员会, 为社区居民办理公共服务, 调解各方关系纠纷, 维护社会治安, 同时, 将社区居民反馈的需求、意见及建议传达给地方政府;此外, 居民委员会的职权逐步强化, 能够对社区内的基础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有效管理, 能够执行相应的管理权利。二是加大了对居民的管理, 提升了居民的参与

公共管理的发展

公共管理的发展 篇一: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教训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 历程、成就与经验教训 王海燕 02- 0078- 03 一、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历程回顾 1980年一1988年,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公共竹理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体制发展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和重建。在实践方面,这一时期公共竹理的发展卞要表现为两次政府行政机构的精简和改革。1982年,中央行政体制改革开始启动,在这次行政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工作机构总数由原来的100个减少到61个,通过改革,人员编制缩减约25%,领导职数减少了67%,取消了领导十部终身制。第一次行政竹理体制改革的特点是精简机构和人员,推进十部的年轻化,但并没有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所以,国务院行政机构不久又膨胀起来。鉴于第一次行政体制改革的教JIB , 1988年的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日标是理顺关系、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并着乎建立公务员制度 (二)1989年一1992年,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过渡阶

段。由于受国内治理整顿的影响,这一时期,无论是公共竹理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发展,都处于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公共竹理的发展是在建设社会卞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进行的,并再次提出了以政企分开为核心内容的政府职能转变任务。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经济体制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因此,无法为政企分开和职能转变提供充分的动力,所以,这一阶段公共竹理体制的改革也很不彻底,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后,国务院组成机构由原来的42个减为41个,人员编制减少了20%。这一阶段公共竹理的发展带有一定的过渡性质 1993年一20XX年,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快速推进阶段。1993年一20XX年,是我国公共竹理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无论是公共竹理的理论研究还是公共竹理体制的改革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公共竹理的理论研究来看,这一时期公共竹理的研究刊物迅速增多,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研究内容日益广泛,研究方法不断改进。公共竹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推动着实践的发展和进步,这次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政府职能得到进一步转变,为推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许多障碍。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第一章 1.何谓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质? 答: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 2.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答: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七个要点:①即时的专业管理。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③强调产出控制。④转向部门分权。⑤转向竞争机制。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公共管理的特征:①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②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③改变组织结构。④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⑤改变现行的政策。⑥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⑦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以及学习的公共组织。⑧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3.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技能? 答: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化技能。④诊断技能。⑤沟通技能。 4.有效公共管理者应具有哪些基本的特质? 答:①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②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③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④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⑤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

的工作经验。⑥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⑦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擅长于分析与思考。 第二章 1.什么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具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所谓公共组织,从广义上而言,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都可以成为公共组织。从狭义上来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①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③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④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⑤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⑥公共组织的政治因素的考虑。⑦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⑧公共组织的独占性。⑨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 2.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层级化的优点是什么? 答: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即纵向结构。它是指公共组织内部,按上下层级关系有序构成形式。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点: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层级化是公共管理效率化的有力保证。 第三章 1.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战略公理的基本特征:①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②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③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几点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几点启 示》 公共选择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理论,它强调用经济的手法来分析政治问题,对公共领域的各种复杂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部分内容试图借助于这一分析工具对当今中国的公共经济、公共政治以及公共文化三大领域作一次系统的分析,以期能为中国未来的走向提供一点参考。 一般认为,私人领域是通过市场交易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则是通过政府规制才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原则上要求通过一体化命令来组织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人员都向一个执行长官负责。私人领域的协调通过市场体制实现,该体制通过竞争性购买和销售来治理经济关系。就中国的现状而言,由于长期以来事实上一直存在着"公家的"与"自己的"这种划分,并且"公家"一般总是排在"自己"之前,"公家人"本位主义由此形成并一直存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我国公共领域中的选择性问题就尤为突出和明显。 一、对我国公共经济领域的启示 公共经济不一定是一个排他性政府垄断经济。它也可以是-个混合经济,在其中私人也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但这一点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表现出来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后果就是公共服务、公共工程等公共经济项目由政府独自包揽,由此形成的公共经济领域的主体单元化格局暴露出了其生命力不强的弊病,这种弊病直到今天依然时不时发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认识到,公共经济市场化

之路是我们所面临的选择。依据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经济理论的观点,市场具有重要的自我规范、自我治理的功能。斯密认为:在国家内,各个人为改善自身境遇自然而然地、不断地所作的努力,就是一种保卫力量,能在许多方面预防并纠正在-定程度上是不公平和压抑的政治经济的不良后果。这种政治经济,虽无疑会多少阻碍一国趋于富裕繁荣的发展,但不能使其完全停止,更不能使一国后退。如果一国没有享受完全自由及完全正义,即无繁荣的可能,那世界上就没有一国能够繁荣了。幸运的是,在国家内,自然的智慧,对于人类的愚蠢及不公正的许多恶影响,有了充分的准备,来做纠正,正如在人体内,自然的智慧,有充分的准备,来纠正人类的懒惰及无节制的不良后果一样。 公共经济由于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在考虑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还要考虑大量的诸如社会公平之类的非经济因素,其非市场决策的一面同私人经济相比更为突出,因而不可能将它与私人经济完全等同对待。在公共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有代表“公家人”利益的政府公务人员的参与,而不可能完全或过多地交给私人或依托于市场。在我国,"公仆"原则将我国的政府公务人员看作是无私和超世俗的,他们始终代表公共利益,努力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在理想的"公仆"原则规治之下,公共经济领域之中是不可能出现违背公众利益的寻租现象的。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公共工程招标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寻租现象便是佐证。 二、对我国公共政治领域的启示

试述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启示(1)

试述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该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公共服务的供应模式和供应主体。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城市管理同样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决定必须引入多元化主体共治,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发挥不同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城市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人” 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城市政府更应将其职能集中在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上,而把非纯公共物品生产的具体职能让渡给企业和半行政性的机构。如政府可以通过与私人企业签订生产合同、授予经营权、BOT、TOT 等多种形式,与私人企业建立伙伴关系,采用市场机制,将部分业务让渡出去,而政府则集中主要力量做好总体的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工作。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新公共管理主张从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利用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对城市管理来说,在城市政府内部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将刺激政府提供更有效率的管理 一、多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从()区别于农村地区。 A. 人口数量和密度 B. 人口构成 C. 产业构成 D. 行政管辖 满分:2 分 2. 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为主。 A. 军事功能 B. 社会功能 C. 政治功能 D. 文化功能 满分:2 分 3. 现代企业成长理论认为,成长经济理论主要包括(),认为企业必须对能够扩展生产领 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不断积累才能得以成长。 A. 企业资源基础论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

第二章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背景 2.1 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发展的动因。掌握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原因。理解公共选择理论的出发点。了解政府失效的表现和原因。掌握寻租的概念和关于寻租活动后果的分析。掌握创租和抽租的涵义。 2.2 内容简述 20世纪70年代之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呼唤着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同时,在理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为公共管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2.1 当代公共管理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发达国家先后进行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这一改革的根本动因来自于两个方面。 1、西方国家陷入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西方国家从发展的高峰一下跌入危机的深渊,表现出一系列深刻的矛盾。其一,经济滞涨。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通货膨胀不断提高,政府宏观调控难以奏效。其二,严重的福利病。战后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不仅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害,而且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使政府力不从心。其三,政府失灵。面对长期的不景气,以及政府调控政策上两难选择的现状。 2、科层制陷入严重困境。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所引起的变化,给传统的科层制迎头一击,使它的先天性不足和时代发展的不适应性日渐暴露出来。首先,科层制对法律制度的过度推崇已难以应付政治、经济、社会个性化的发展要求。其次,强烈的专业技术崇拜和固定的专业化分工使政府功能日益衰退。再次,责任保障机制日渐丧失。 3、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20世纪80年代,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信息技术呈加速度发展的趋势,新技术和新发明层出不穷,同时,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对政府的运作和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政府必须更加灵活、更加高效;政府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力和创造力;政府必须积极响应公众的意愿,使公众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开始了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和公共管理发展的进程。虽然,其中也有西方国家变革相似的一些原因,但是,从深层因素来看,根本的动因来自于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经济在许多方面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和变化。 第一,利益结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整体性利益结构开始崩解,首先,利益源泉多元化,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呆滞局面,社会利益源泉迅速涌现,一些利益意识觉醒较早的人们毅然决然地告别大锅饭铁饭碗,到充满机遇和风险的广阔天地谋求发展。其次,利益单元个体化。改革开放使社会的利益单元迅速从集体性的组织缩小到能切实感受利益得失的家庭和个人,尤其是个人利益主体地位的确认,使社会利益单元因获得个人逐利本性支持而充满活力.这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最强大最根本的内源动力。再次.逐利行为公开化。伴随着利益意识的觉醒,人们的逐利行为日趋公开化,人们开始勇敢地、正当地追求利益,即使最正统的人,也开始承认君子爱财,只不过要取之有道。最后,利益关系

公共管理学知识重点整理

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 (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着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 (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1.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 公共事务 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3. 领域特点: (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公共管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B途径)。 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 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 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师法企业,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是: 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第二,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 第三,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形成一种学术思潮。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是这一理论的代

公共管理题目汇总

公共管理题目汇总 1、公共关系管理对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 2、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 3、分析如何把公共卫生管理运用在卫生监督工作中 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6、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服务社会化浅析 7、构建农村公共设施基层管理模式的思路 8、公共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的改进 9、突发公共事件病区批量患者搬迁的流程管理与评价 10、城镇化背景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浅析以陕西省为例 11、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 12、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 13、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14、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15、新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的利与弊 16、浅谈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17、关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 18、新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19、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 20、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21、城市公共危机网格化应急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

径研究 22、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科学管理及服务优化 23、浅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4、公共治理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探析 2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 26、公共部门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 27、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机构借助网络数字技术对非遗的保护机制研究 28、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29、论自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30、探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制 31、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架构 32、关于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分析 3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34、浅谈基于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分析决策系统 35、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36、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企业专利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37、网络舆情参与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影响 38、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三维空间 39、我国公共组织管理中人员激励问题的思考 40、浅谈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社区警务

32 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诞生于20世纪初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公共管理仍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公共事务越来越多,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发达。但就对公共管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公共管理未来发展模式的认识而言,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上都存有很多争论。作为我国首届MPA学员,笔者在系统接受MPA教育和对公共管理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就上述问题提出个人理解,供商榷指正。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 自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出现以来,在学术界关于公共管理的界定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综合各种学术观点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在对公共管理的认识上至少已经形成3个方面的共识:第一,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活动。这些事务和管理活动直接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会把更多的社会和公共管理职能交给各种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第三,在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管理只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基于以上共识,笔者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者为有效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根据法律的规定,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形式,对涉及公众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管理活动和过程。 这个定义的一个关键点是公共管理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可以认为,公共利益是基于社会成员个人利益产生,并从多种多样的具体的个人利益中抽象出来,具有普遍性、共享性和社会性的利益。由于个人利益是现实的,所以公共利益并不是虚无的。同时,个人利益又必然是具有差异性的,公共利益难以体现这种具体的差异性,甚至有时会因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而造成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和抵触,所以,公共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几点启示

【摘要】公共选择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理论,它强调用经济的手法来分析政治问题,对公共领域的各种复杂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部分内容试图借助于这一分析工具对当今中国的公共经济、公共政治以及公共文化三大领域作一次系统的分析,以期能为中国未来的走向提供一点参考。 一般认为,私人领域是通过市场交易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则是通过政府规制才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原则上要求通过一体化命令来组织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人员都向一个执行长官负责。私人领域的协调通过市场体制实现,该体制通过竞争性购买和销售来治理经济关系。就中国的现状而言,由于长期以来事实上一直存在着"公家的"与"自己的"这种划分,并且"公家"一般总是排在"自己"之前,"公家人"本位主义由此形成并一直存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我国公共领域中的选择性问题就尤为突出和明显。 一、对我国公共经济领域的启示 公共经济不一定是一个排他性政府垄断经济。它也可以是-个混合经济,在其中私人也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但这一点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表现出来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后果就是公共服务、公共工程等公共经济项目由政府独自包揽,由此形成的公共经济领域的主体单元化格局暴露出了其生命力不强的弊病,这种弊病直到今天依然时不时发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认识到,公共经济市场化之路是我们所面临的选择。依据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经济理论的观点,市场具有重要的自我规范、自我治理的功能。斯密认为:在国家内,各个人为改善自身境遇自然而然地、不断地所作的努力,就是一种保卫力量,能在许多方面预防并纠正在-定程度上是不公平和压抑的政治经济的不良后果。这种政治经济,虽无疑会多少阻碍一国趋于富裕繁荣的发展,但不能使其完全停止,更不能使一国后退。如果一国没有享受完全自由及完全正义,即无繁荣的可能,那世界上就没有一国能够繁荣了。幸运的是,在国家内,自然的智慧,对于人类的愚蠢及不公正的许多恶影响,有了充分的准备,来做纠正,正如在人体内,自然的智慧,有充分的准备,来纠正人类的懒惰及无节制的不良后果一样。 公共经济由于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在考虑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还要考虑大量的诸如社会公平之类的非经济因素,其非市场决策的一面同私人经济相比更为突出,因而不可能将它与私人经济完全等同对待。在公共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有代表“公家人”利益的政府公务人员的参与,而不可能完全或过多地交给私人或依托于市场。在我国,"公仆"原则将我国的政府公务人员看作是无私和超世俗的,他们始终代表公共利益,努力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在理想的"公仆"原则规治之下,公共经济领域之中是不可能出现违背公众利益的寻租现象的。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公共工程招标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寻租现象便是佐证。 二、对我国公共政治领域的启示 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中,由于政治领域中的约束规则本身不够健全以及"公仆"的"好人"定位,所以相应的情形是政治领域中的决策者约束机制不够明确,这事实上造成了一种人为的分化或者说一种人为的不平等一处于强势的政治家与处于弱势的民众。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的政治机制本身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政治机器的核心负责国家意志的决定和表达;人民政协为国家意志的合理表达提供参考意见和咨询;人民政府负责实施与执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负责秩序的维护与补救;人民军队负责维护国家安全。而由一方面作为中国民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者,另一方面其本身又是产生于民众之中并和民众血脉相连的中国共产党负责统筹全盘,这为政治机器提供了最好的指挥和协调,可以最大化地将社会偏好转化为国家意志。可以这样说,就政治权力的配置与分工制衡而言,在战略设计上,我们是无可挑剔的,我们的问题是,就各个具体细节上的约束规则而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须解决。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逐步完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设法提高我国国家公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