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浅议人类意志自由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浅议人类意志自由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浅议人类意志自由

9.浅议人类意志自由

皇家科学院提出的问题是:人类意志的自由,能从自我意识得到证明吗?

这是一个重要、严肃而困难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它同中世纪和近代全部哲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有关系。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当然要作详细的探讨,对此问题中出现的那些主要概念,当然也要加以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会发现这一概念是一个消极的概念。通过这一概念,我们想到的只是一切障碍的消除;而在这一切障碍表现力量的时候,它们必然是积极的。自由的概念,相应于这一切障碍可能具有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完全不同的类型:自然的自由、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自然的自由。就是各种物质障碍的不存在。由此我们可说:自由的天空,自由的眺望,自由的空气,自由的田野,自由的场所,自由的热,自由的电,河流不再受水闸的阻挡而自由流动,等等。连自由的居所、自由的膳食、自由的印刷、不付邮资的信件,都表明令人讨厌的条件的不存在,这些条件作为享受的障碍物,总是和居所、膳食等东西相伴随。但在我们的思想中,自由的概念总是动物的宾词,其特征是,动物的运动是源于它们的意志,是随心所欲的,只有在没有物质障碍才能称之为自由。由于这种障碍可能差别甚大,而受阻碍的又总是意志,因此,为简便起见,人们总是从积极方面来理解自由的概念,并因而总是指那一切只是受其意志推动的或只是遵循其意志而行动的东西。从根本上来讲,不论概念发生什么变化,内容都没有变。

就自然意义上的概念而言,动物和人只有在既没有束缚又没有监狱、也不麻痹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没有自然的、物质的障碍妨碍它们的运动以及它们的运动是循着自己的意志的时候,才能说它们是自由的。

这种自然意义上的自由概念,特别是在作为动物的宾词时,是原始的、直接的,因而是最经常的。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自由概念是毋庸臵疑的,是无需讨论的,而其现实性也始终能从经验中得到证实。动物只是按照其意志在行动,在此意义上也就是自由的,无需考虑会有什么东西能影响它的意志本身。在这种原始、直接因而是普遍意义上的自由的概念只同阻碍它行动的自然障碍的消除有关。因此人们可以说:空气中的鸟是自由的,森林中的野兽是自由的,自然的人是自由的。只有自由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们说一个民族也是自由的,其含义是:这个民族是按照它自己制定的法律来治理的,只有这样,它才始终遵循自己的意志。由此,政治的自由也属于自然意义上的自由。

但只要我们离开了这种自然的自由,并考察另两种自由时,我们就和这一概念的普通意义无关,而同这其哲学意义发生关系了。这会带来许多困难,它分裂为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自由,即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智力的自由也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就思维而言是自愿的,还是不自愿的。我在这里提到这种自由,只是为了划分概念的完整性。在这之前,我将对它所使用的概念进行论述,最后只需对它简略论述一下就可以了。但在划分自由的三种类型时,由于它和自然的自由贴近,就必须把它放在自然的自由之后。

道德的自由实际上就是自由的意志决定皇家科学院的问题指的也是这一种自由。

这一概念在一方面要依附于自然的自由,这就说明它的形成为什么必然要比自然的自由晚得多。自然的自由只和物质的障碍有关,物质的障碍一旦不存在,它就马上出现了。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并没有受到物质的阻碍,而是由于单纯的动机,例如威胁、许诺、危险等而受阻碍,于是,人们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还是自由的?或者真有一个强烈的反动机就像某种自然的障碍一样,阻止了他按本人的意志行事,并使这种行动成为不可能?对于健全的理智来说,答案不难得到。没有一个动机能像自然障碍那样起作用。

因为,自然障碍总可以轻而易举地完全压倒人的体力。而动机从来也不能依靠自身成为不可克服的,从来也不会具有一种绝对的力量,而总可能被一个更强大的反动机所平衡。只要存在着这样一个反动机,被个人情况所规定的个人就有可能被这样一个反动机决定。正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甚至连所有最强大的动机,即维持生命可能会被别的动机平衡。例如,自杀和为了他人、为了主义、为了某种利益而牺牲自由的生命。做老虎凳上最厉害的痛苦也可以被纯粹的思想所克服,那就是想到不那么做生命就完结了。因此动机并不具有任何纯客观的或绝对的强制性,然而却可以具有一种主观的或相对的强制性,即对于参与的人具有一种主观的或相对的强制性,问题是:意志自身是自由的吗?自由的概念,迄今为止人们只把它和能够相联系起

来而加以考虑的自由的概念,在这里却和想要相联系起来,并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想要本身可能是自由的吗?如果有人问:意志自身是自由的吗?就有人可能会问:意志是否遵循自身?根据自由的经验的概念,这就叫做:“如果我能做我想要的,我就是自由的。”由于这个“我想要的”,自由就已经被决定了。由于我们问的是想要本身的自由,因此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你也能想要你所想要的!”这表明,似乎想要还依附着另一个藏在它身后的想要。现在假设这一问题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于是马上就会产生第二个问题:“你也能想要你想(要)想要的?”如此问下去以至无穷,只要我们始终想的是一个依附于前一个想要的或深藏着的想要的想要,我们企图沿着这条思路最终达到一个必须把它看作是决不依附于别的想要的想要的努力则是徒劳的。如果我们想要这样一个想要,我们既可以把第一个想要,也可以把后面随便哪一个拿来,但这样一来,就又回到了那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上去了,即“你能想要吗?”对这一问题的单纯的肯定答复,是否就决定了想要的自由了?这正是人们想要知道的,但却并没有得到解答。因此,原始的、经验的,从行动中得来的自由的概念就拒绝和意志的概念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为了能够把自由的概念应用于意志,人们必须将它改造一番,理解得抽象一些。只要人们把自由的概念想作是所有的必然性的不存在,就可以了。这时,自由的概念就保持了我在本文开头所说的那种消极的性质。因此,现在首先要讨论必然性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赋与那个消极的概念以意义的积极的概念。

什么叫必然?“必然就是其反面是不可能的,或不能是别的东西

的东西。”这纯粹是字面上的解释,是对概念的改写,这样的改写不能增加我们的认识。我提出如下现实的解释:必然就是从既定的充足理由中产生,这样一个命题和一切正确的定义一样都可以反过来理解。根据这个充足理由,即所谓的原因是一个逻辑的理由,还是一个数学的理由,还是一个物理的理由。必然性也可以是一个逻辑的必然性,一个数学的必然性;或者一个物理的、现实的必然性。但是,如果存在着理由,必然性就总是以同样的严格性跟随着结果而来。只有我们把某物理解为一个既定原因的结果时,才把它看作是必然的。反之亦然,只有我们把某物认作是一充足理由的结果时,才能看到某物是必然的,因为所有的理由都是强制性的。这种现实的解释是十分贴切恰当的。因此由一个既定的充足理由产生的必然性和结果恰恰就成了一对可互换的概念,即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用一个来代替另一个。据此,必然性的不存在就如同一个决定性的、充足的理由的不存在。作为必然性的对立面,当然要想到偶然性。这是无可非议的。而每一个偶然性也只是相对的。因为在只能遇到偶然性的现实世界中,每一件事情都是就其原因而言才是必然的,而就其他一切而言,事情就是偶然的。由于自由的特点就是必然性的不存在,它必然就是不依附于任何原因的,我们把这定义为绝对的偶然性。这是一个极成问题的概念,它可能是想像出来的,但却以特殊的方式和自由的概念相吻合。自由就是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必然的,也就是不依附于任何理由的。当把这一概念套用到人的意志上去的时候,它就表明,一个单个人的意志,就其表现(即意志动作)而言,一般不是由原因或充足理由所决定的;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由于产生于既定理由的结果总是必然的,其动作就不是自由的,而是必然的。康德的解释就是以此为基础的,按照他的解释,自由是一种由自己开始一系列变化的能力。这个“由自己”就其真正的意义而言,就是“没有事先的原因”,这和“没有必然性”是一致的。因此,尽管康德的解释赋予了自由的概念以一种现象,似乎是一种积极的概念,但仔细一考察,它消极的本质又表现出来了。因此,一个自由的意志可能是这样一种意志,它不是由理由,不是由任何东西所决定的,它的单个的表现从一开始就完完全全产生它自己,而并不是由事先的条件造成的,因此也就不是由任何东西按照什么规则所能决定的。于是关于这一概念的明确想法也就产生了,就其含义而言,是我们全部认识能力的基本形式,但是在这里则应该放弃。对于这个概念,并不缺少一个专门的术语,那就是自由的、任何方面都不受影响的意志决定。此外,这一概念也是关于被称作意志自由的那个东西惟一清楚规定了的、牢靠而明确的概念;否则就会陷入摇摆不定、模糊不清的解释之中,而在这背后则是犹豫不决、一知半解,这种情况就和人们谈论不一定会引出结果的理由一样。由理由引出的每一个结果都是必然的,而每一个必然性都是理由的结果。从假定这样一个自由的,哪一个方面都不受影响的意志决定中,我们可以推出最直接的,说明这一概念本身的特点的结果来,并进而把它作为这一概念的特征,那就是:对于一个具有这种秉赋的人类个体来说,这个体处在既定的、完全个别的和各方面都受限制的外部环境中,是可能同时做出两种完全对立的行为来的。

什么叫自我意识?

答:自我意识即自己固有的意识。相反,就是他物的意识,就是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在他物还没有显现之前就已包括了这种显现的方式方法的确实形式,这些形式就是它们客观存在可能性的条件,即它们作为我们的客体而存在的可能性条件,就是人所共知的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尽管这些认识形式在我们内心之中,然而其目的在于,我们能把他物当作如此这般的物来感知,以及和它们发生密切的关系。虽然这些形式存在于我们内心之中,但我们并不能把它们看作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而是看作他物的意识,就是说是使客观的认识成为可能的形式。”

此外,我也不能让问题中使用的那个词的双重含义(良心或意识)把自己引入歧途,把在良心和实践理性的名义下,以康德主张的定言命令而著称的人的道德冲动引进到自我意识中去。这部分是由于人的这种冲动只是在经验的反思之后才出现的,即只是在他物的意识之后才出现的:另一部分是由于还不能明确地和无可非议地区分这些冲动中哪些是属于人的本性原始就有的或特有的,哪些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添加进去的。此外,通过把良心引入自我意识,而把问题臵于道德的基础之上,和重复康德的道德证明,或者说是基本要求,也确实不是皇家科学院的目的。康德是借助于“因为你应该做,所以你就能够做”这样一个推论来证明自由乃是先天知觉的道德律。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在我们的全部意识中,占绝大部分的不是自我意识,而是他物的意识,或者说是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竭尽

全力适应外界,是现实的外部世界的活动场所。

认识能力的态度首先是直观地想把握这外部世界,然后把用这种方法获得的东西马上消化加工成概念,在堆积如山的联合体中就产生了思维。从我们的全部意识中去除这占着绝大部分的他物意识后,剩下的就是自我意识。从这里,我们马上就看到了自我意识的财富不可能很大,因此,如果我们寻找的用以证明意志自由的事实确实应该存在于自我意识之中的话,我们也希望,我们不致看不到它们。有人也提出了内在感觉作为自我意识的工具,然而采用内在感觉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比喻,而不是真正的理解。因为自我意识是直接的。自我意识包括些什么?人是怎样直接感知他的固有的自我呢?回答是:完全是作为一个想要的人。每一个人在观察自己固有的自我意识时,马上就会明白:它的对象始终是那个固有的想要。但在这里,我们不能只把它理解为是决定了的、马上就要变为行动的意志动作和地地道道的决定,以及由它们引发的行为;而是谁要是能抓住一点点本质的东西,哪怕其程度和方式有着各种变形,他就不会反对,那一切渴望、努力、愿望、逃跑、害怕、愤怒、憎恨、悲哀和痛苦等,简言之,一切的情绪和热情,都应该算作是想要的表现;因为这些情绪和热情或多或少是受阻碍的或释放出来的、满足了的或没得到满足的、固有意志的或多或少软弱的或强大的、有时激烈如暴风雨般的、有时温和轻柔的运动而已。它们虽千变万化,但都可归为所想要的东西得到或没有得到,对可憎的东西的忍受或克服。它们都是忙于决断和活动的同一个意志的被决定了的情绪,连人们称为快感和不快感的东西甚至也

可算在里面。这两者尽管程度和方式极为多样化,但都可以归结为渴望的情绪或厌恶的情绪,因此可以归为已觉得将被满足或不满足、受阻或释出的意志本身;这一意志一直扩展到肉体的舒服或痛苦,以及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无数种感觉;因为这一切情绪的本质在于它们是作为遵循意志或反对意志的东西直接进入自我意识的。连人的肉体,也被人直接感知为是意志向外作用的工具和对舒服或痛苦的感觉加以接受的场所,这些感觉本身,可以归结为意志的完全直接情绪,这些情绪或符合意志或不符合意志。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单纯的快感或不快感算在里面或不算在里面。我们将发现,意志所有的运动,和在外部世界感知和认识的东西处于直接的各方面都得承认的关系之中。这种变换着的想要或不想要,是不断地高涨和低落着的,它们构成了自我意识的惟一对象,可以说构成了内在感觉的惟一对象。相反在外部世界被感知和认识的东西,不再处于直接的自我意识范围内,因此,只要我们一接触外部世界,就到达了自我意识的边缘,即自我意识和他物意识的范围相接壤的地方。但在外部世界被感知的对象,却是意志所有运动和动作的材料与起因。我们不会把这解释为是得到了证明的理由,因为我们的想要总是要有一个外部的客体作为对象的,是要适应它们、围绕它们的,以及它们作为动因至少是诱发着想要的。不然的话,这个人所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完全被外部世界封锁、被关闭在自我意识黑暗内部的意志了。只有那必然性,即那些处于外部世界的事物必然要规定意志的动作,对我们来讲,还是有疑问的。

我们发现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地甚至完全在为意志忙碌着。现在,

我们正想追求的目标就是,在自我意识这一惟一的材料中能否找到上面已经明确规定了其意义的那个意志是自由的事实。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比较

比较尼采和叔本华思想的异同 叔本华和尼采都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二人的思想存在着共同点,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强调意志的重要性,把意志看做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用意志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否认了人类意志的客观物质根源和生理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以上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下面谈谈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不同之处。 叔本华认为的意志是生命意志,即求生的意志。尼采认为的意志是权力意志,即求发展、壮大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在宣传其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的同时,叔本华极力抨击乐观主义。同时宣传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天性,万物的本质。利己主义是必然的,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绝对的。但这种肯定又无异于痛苦,因此要解决痛苦,就要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他认为既可以通过艺术来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来达到永远的解脱。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就是走禁欲之路。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他确立了意志却又扼杀了意志,确立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又泯灭了人的一切,使他的哲学走向了反人生的悲观厌世之路,所以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了人生要求摆脱痛苦的愿望,而没有起到革命的作用,反而掩盖了痛苦的真正根源。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他的强力意志哲学一方面禀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尼采是从希腊文化的悲剧精神中找到这一哲学起点的。尼采极其赞赏希腊悲剧精神,他认为希腊悲剧精神有两个,一个是日神(阿波罗)精神,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真正的精神是酒神精神,真正的哲学的酒神哲学。尼采认为不仅人的生命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且一切自然过程和自然事物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在人类社会中强力意志主宰着一切。强力意志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由强力意志所派生和推动的世界的永远“流传”、“永久循环”的,是沿着螺旋形变化的。万物皆变,唯有意志永存不变。尼采从他的权力意志出发,引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超人哲学,超人哲学是疯狂主义的,人称狂人哲学。他认为超人就是指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人。超人创造着社会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姓名:陈岑 学号:201203140202 班级:2012级2班 摘要: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及很多人云亦云的人所认为的:“叔本华所持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最悲观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似乎注定被扣上悲观的帽子。但是,一般说来被扣上的帽子都不为人真正地认可和属实。他的人生观在悲观之处体现着通达,让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得一种恍然大悟。在孤独之处透着智慧的光芒。而他的哲学也似乎总处于一种尴尬的被边缘化的地位。但真如他本人怀着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自信一样,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并不体现在他的哲学地位上。那么到底什么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为什么他的哲学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我们又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叔本华所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态度。从这些方面的探索中,能否找到一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人生观?这还有待分析斟酌推敲。 关键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通达孤独被边缘化深刻思想

一、我所了解的叔本华 “我很庆幸我认识的第一位哲学家不是黑格尔之流,而是叔本华”,记不清这是出自谁人之口,但难免让我也不得不那样认为,虽然我对黑格尔了解甚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了解叔本华多少。对叔本华是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情感的共鸣。奇怪的是我并不像他那么有钱,也没有像他一样从小周游列国,从一开始接受的不是纯书本上的知识,更没有和母亲相处不愉快,也没有像他对女人一样深恶痛绝地对男人深恶痛绝,更没有像他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超群的智慧。但他跟我不一样的一点是于他十八岁时父亲自杀,于我20岁时父亲意外身亡。如此看来,他似乎比我更加不幸。但我实际上是比他不幸的。“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不幸哪能比较?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密切。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不同的观点,相似的人生经历中和不同已达到共鸣。我想能与叔本华有所共鸣,有所分歧的原因也在这里。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初见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就是生存欲望,为了生存不得不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产生欺诈残暴,产生一切痛苦。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没完没了,当一定的欲求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望又随之产生。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

叔本华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的差异

一位在西方哲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其形成可以说主要是受了东方的思想。这种说法好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确是 事实。随着东方哲学在西方传播的历史史料的不断挖掘,对叔本华本人思想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东学西渐的苗头在其后的一些哲学家那里表现的愈来愈充分,这使得人们有可能突破过去狭窄的视野和抛弃固执的学术偏见,承认这些东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事实及其价值。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柏拉图、康德和称作"远古印度智慧" 的印度宗教哲学。这三者虽然都是叔本华哲学的生长点,但他们在叔本华哲学形成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能够从根本上规定叔本华哲学特质,使其具有区别和超出前人并对后世具有开拓性、决定性影响的东西,不是西方哲学提供的,主要是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这里所说的"东方思想",不限于印度宗教,还包

括中国哲学和西亚的伊斯兰文明,但以印度宗教为主。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中提到了"《易经》中的中国哲学" ,并且在《自然的意志》(1836)中,竟专辟一章讲"中国学",介绍了中国的道、孔、佛三教。他的文章还时常触及"波斯人"的文化。本文只探讨东方思想中对叔本华起着重要影响的印度宗教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叔本华是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融汇、打通东西文化的人物。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理应予以积极而适当的评价。当海德格尔在台湾学者箫师毅帮助下研译东方圣书――老子的《道德经》并向东方寻找智慧之路而引起世人关注的时候,叔本华这位现代人本主义的大宗师早已默默无闻地开始了援东入西的工作。所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里,叔本华同样是一位具有开拓影响的伟大人物。

西方现代主义哲学

论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先河,而其理论目标和中心环节是其悲观主义的伦理学,即关于生成意志痛苦的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相适应的功利主义价值观逐渐盛行起来,这种价值观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从自我出发,个人利益至上。叔本华敏锐地看到了功利主义伦理价值观盛行给社会带来的恶果,并由此表露出的危机心态与绝望的情绪。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拯救的是人生的痛苦境遇,关注痛苦人生,把人从上帝的手中拯救出来,其悲观理论走上了一条个人的世俗化的道路。并且,这种拯救是以主体达到自由的纯粹认识的状态才得以实现的。因而叔本华的悲剧拯救观体现了现代性的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把人从上帝世界中从了无生趣的理性世界中解救出来,不可否认叔本华在其中所起的转折性作用。关注人生,人们如何才能从痛苦境遇中得以解脱,是叔本华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甚至可以说就是叔本华哲学的最终目的。我们之所以这样重视叔本华生成意志痛苦的悲观主义,就在于当代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给我们社会带来负面的恶果。这种功利主义价值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世界各国相继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功利主义价值观逐渐得到了确立并盛行起来。观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人们为了追逐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相互间不断进行激烈的竞争。叔本华以其极其敏锐的感觉超前地领悟到了当代的社会一切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中心,追逐个人利益,导致激烈竞争的残酷、消极方面,从而深刻地挖掘出了人生的悲剧性的一面。这种消极、悲观的认识和感受同他从自我出发,从自我的意志出发相结合,就必然会得出人生悲观主义的结论。所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内容及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消解意义。首先从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生,内容包括产生的时代背景,即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接下来从他的个人性格及经历;然后阐述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思想来源(古典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叔本华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改造至少在三点上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即理念和现象的关系是原型和摹本的关系。叔本华对康德思想的继承与批判叔本华继承了康德从主体角度来探寻幸福的意义。叔本华对黑格尔的批判与吸收黑格尔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叔本华哲学的时代思想背景。叔本华批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反对黑格尔把痛苦归结为个体对“绝对精神”的偏离。其次,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内容,纵观叔本华整个悲观主义哲学体系,他以意志和表象的理论为哲学基础,并将其运用于人本身,从而得出人生本质是痛苦和无聊的结论,面对这一状况,叔本华剖析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可以把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称之为悲观主义哲学。因此,我们从他的本体论观点,悲观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叔本华主要是从现象和本质这个角度来看待的世界之为表象世界之为意志。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是对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的阐述,而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说明。即是说,作为主体人本身也是受意志控制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而人其实是必然的;意志的欲求是无止境的,永远无法满足,因而人生的本质只能是痛苦。叔本华否定了一切道德规范的作用,他看到了任何道德规范都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善。这样,我们就从他的形而上学很自然地得出了他的悲观主义哲学。最后,论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对现代生活的消解意义。在此我们必须看到理性哲学在现代生活中面临的困境:严重束缚了人的非理性的充分展开,使人丧失了本真的存在状态,这根本上违背了他们拯救人的初衷。悲观主义哲学作为现代生活的解毒剂,解毒剂本身也有毒。其作用表现在,从根本上来看,非理性本体,无论是意志,还是情感、生命之流等均没有跳出主观领域的圈子。此外,多数非理性主义者还强调了非理性主体的个体性,认为个人是独一无二的,个人的自由会因与外界接触而丧失,可见他们理解的个人是抽象的、与世隔绝的。悲观主义者否认了世界的客观实在,割裂了主体与他人和社会的必然联系。对人的本质和异化本质理解的抽象性,也使悲观主义没有能够拯救人类,悲观主义拯救人的方法也是抽象的,在客观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叔本华指出人生就是对生命的欲求,欲求得不到满足便是痛苦,得到满足又顿感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甘愿受苦和绝食而死等手段放弃对生命的欲求,所以改造现实的手段都注定是无效的。作为现代生活的解毒剂,有其消解意义,叔本华哲学是一种文化批判哲学,整合了20世纪西方文化思潮的基本走向,召唤了西方哲学的一次历史性的复归。叔本华悲观叔本华哲学使哲学由纯粹理性的思辨沉迷重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浅议人类意志自由

9.浅议人类意志自由 皇家科学院提出的问题是:人类意志的自由,能从自我意识得到证明吗? 这是一个重要、严肃而困难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它同中世纪和近代全部哲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有关系。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当然要作详细的探讨,对此问题中出现的那些主要概念,当然也要加以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会发现这一概念是一个消极的概念。通过这一概念,我们想到的只是一切障碍的消除;而在这一切障碍表现力量的时候,它们必然是积极的。自由的概念,相应于这一切障碍可能具有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完全不同的类型:自然的自由、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自然的自由。就是各种物质障碍的不存在。由此我们可说:自由的天空,自由的眺望,自由的空气,自由的田野,自由的场所,自由的热,自由的电,河流不再受水闸的阻挡而自由流动,等等。连自由的居所、自由的膳食、自由的印刷、不付邮资的信件,都表明令人讨厌的条件的不存在,这些条件作为享受的障碍物,总是和居所、膳食等东西相伴随。但在我们的思想中,自由的概念总是动物的宾词,其特征是,动物的运动是源于它们的意志,是随心所欲的,只有在没有物质障碍才能称之为自由。由于这种障碍可能差别甚大,而受阻碍的又总是意志,因此,为简便起见,人们总是从积极方面来理解自由的概念,并因而总是指那一切只是受其意志推动的或只是遵循其意志而行动的东西。从根本上来讲,不论概念发生什么变化,内容都没有变。

就自然意义上的概念而言,动物和人只有在既没有束缚又没有监狱、也不麻痹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没有自然的、物质的障碍妨碍它们的运动以及它们的运动是循着自己的意志的时候,才能说它们是自由的。 这种自然意义上的自由概念,特别是在作为动物的宾词时,是原始的、直接的,因而是最经常的。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自由概念是毋庸臵疑的,是无需讨论的,而其现实性也始终能从经验中得到证实。动物只是按照其意志在行动,在此意义上也就是自由的,无需考虑会有什么东西能影响它的意志本身。在这种原始、直接因而是普遍意义上的自由的概念只同阻碍它行动的自然障碍的消除有关。因此人们可以说:空气中的鸟是自由的,森林中的野兽是自由的,自然的人是自由的。只有自由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们说一个民族也是自由的,其含义是:这个民族是按照它自己制定的法律来治理的,只有这样,它才始终遵循自己的意志。由此,政治的自由也属于自然意义上的自由。 但只要我们离开了这种自然的自由,并考察另两种自由时,我们就和这一概念的普通意义无关,而同这其哲学意义发生关系了。这会带来许多困难,它分裂为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自由,即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智力的自由也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就思维而言是自愿的,还是不自愿的。我在这里提到这种自由,只是为了划分概念的完整性。在这之前,我将对它所使用的概念进行论述,最后只需对它简略论述一下就可以了。但在划分自由的三种类型时,由于它和自然的自由贴近,就必须把它放在自然的自由之后。

叔本华100句名言 (2)

叔本华名言100句 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叔本华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 11. 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叔本华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 A certain amount of care or pain or trouble is necessary for every man at all times .A ship without a ballast is unstable and will not go straight. (Arthur Schopenhauer. Geman philosopher)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21. 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叔本华 * 同在一个舞台上,有的人是帝王,有的人是臣子,有的人是将军,士兵或仆人和其他等等,他们彼此的不同只不过是外在的不同而已,但各种角色内层核心的实在性确是相同的,大家都是可怜的演员,对自己的命运充满着渴望与焦虑。 * 人的最高,永恒和丰富的快乐实在是他的心灵。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要姓杜得多。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的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知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促成或代替的。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以前很少看哲学书,主要是那些哲学咱看不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贴近俺们的实际,前几个月看了他的几本书,有点感觉。这里简单记录一下读他的《人生的智慧》(韦启昌译)的一点感受: 1. 对待健康:叔本华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保持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人的健康远远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和地位所不能替代大”。 那么看看哲学家给出的健康方法:避免一切纵欲放荡行为、烦心和剧烈的情绪动荡、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勤洗冷水澡;节制饮食等。看来跟门口乘凉的大叔大妈给出的建议一样啊,果不然贴近咱老百姓。 大叔的生活确实极有规律:早上7点到8点起床,洗完冷水澡后喝上一杯咖啡。然后埋头写作一直到中午,这段时间禁止任何人打扰。之后吹笛半个小时娱乐,午饭后阅读到4点,然后不管天阴下雨,铁定出门快速散步,身后跟着他的卷毛狗“小叔本华”。晚上准时去图书馆,之后去剧院或音乐会。晚上9到10点回家,躺在床上看古印度的《吠陀》几页后睡觉。当然他活了72岁,也不算很长寿。 即使哲学家们不说,我们也知道健康的重要,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所以需要时时提醒注意健康,建议爱坛也开设“健康养生”栏目,督促大家保健。 2. 对待物质财富:物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外,对于我们真正的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它还会打扰我们悠闲自由的生活。 大叔说:“我们看到很多人像蚂蚁似的辛勤劳作,从早到晚盘算着如何增加他们的财富。一旦脱离了那狭窄的挣钱领域,他们就一无所知。他们的精神空白一片,对挣钱以外的一切事情毫无感知”。 3. 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要太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否则它会导致虚荣和奢侈。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和恐惧也与此相关。 “几乎所以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为什么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由于“人们头脑里面的见解和认识,绝大部分往往是黑白颠倒和虚假荒唐的,这些见解不值得我们重视”。只要抛弃对名誉的最求,我们的生活才会宁静,就像隐居的人一样,他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 4. 对待生活:大叔认为生活是痛苦的而非幸福的。“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他认为幸福是带有否定意义的、暂时的,而只有痛苦才是肯定的、永恒的。 “我们不要把目光盯着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而是尽可能地注意逃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宁静和可以让我们勉强活下来;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

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缘起 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 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朱刚:336) 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 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林树明:7-8) 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在父系社会看似秩序严明的“合法性”社会运行机制中,女性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并通过对女性的贬抑(女人祸水说、淫乱败国说等)和规范(禁忌、礼仪乃至人身变形如束胸缠脚),从而彻底赢得这场“性别之战”(克里斯蒂娃)。女性作为人类对立的另一元,在物种上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然而在文化语境中却只能作为“先前文明的残片”,作为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历史败北者和现实异己者,被置入父权制社会的边缘地带。进而通过制定一整套礼法、伦理防范网络,让女性来成全男性壮伟强劲的虚荣,借此平息强大父权社会中男性普遍存在的阉割焦虑(弗洛伊德)。(王岳川:372-373) 3.十九世纪之前的女权主义 评论家在公元五世纪的雅典文学中发现有与男性社会相抗争的女主角。欧洲女权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纪之交,当时法国女诗人克里斯汀德比桑(Christine de Pisan)做长诗,批评男性没有按照宫廷礼仪和基督教精神来对待女性,并且分析了敌视女性(misogynist)传统中的种种谬见。十六世纪女权主义的代表要算著名的荷兰学者埃拉斯谟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王铁,孙潇 (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710054) 摘要: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包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包含有很多合理的因素,其对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键词:叔本华;哲学思想;人生观;宗教观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08)01-0007-02 作者简介:王铁(1983———),男,回族,河北涿州人,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收稿日期:2007—04—14 2008年第1期(总第101期) No.1,2008General.No.101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叔本华对整个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作为非学院派哲学家,引起了西方哲学的巨大变革;开拓了正统哲学以外的新的思想话语,是一个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于当时的西方哲学乃至现当代的西方哲学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 阿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是西方近代哲学史 上第一个以唯意志论著称的大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他 1788年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德国人家庭,后进入柏林大 学学习哲学,此后一生研究哲学,其在世时声名寥落,直到 1860年他在德国逝世时才迎来了哲学名誉的登峰造极。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同当时德国的社会环境所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在19世纪 40年代后开始深受欢迎。在此之前,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 命,崇尚理性和进步,当时流行的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包含辩证法的理性派哲学,而叔本华却敌视理性和进取,他的哲 学批判理性主义,宣扬悲观主义,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出版后甚至无人问津,他只好自我解嘲说自己的著作是为后人而写并相信它们很快会受欢迎。后来,德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急剧变化,叔本华所预言的时代来临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仅一年的时间便遭遇了失败,德国资产阶级灰心失望,工人运动高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使他们的革命软弱性进一步暴露,于是对理性的不信任,对现实的逃避成了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流行的思想风尚,他们抛弃了理性向上的黑格尔哲学,转向了与 其心境相适应的反理性的、悲观的叔本华哲学。 叔本华哲学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西方许多哲学史、科学史和艺术史的著作中,他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提到,他的思想经常被人们引用。代表着现代西方科学与文化思潮的一些大学者如尼采、克尔凯郭尔、柏格森、詹姆士、萨特、弗洛伊德以及爱因斯坦、托尔斯泰等人,都曾经把叔本华奉为自己的启蒙先师或思想同道;在中国文化界,王国维、鲁迅等许多学界巨擘,也曾经受到他的思想的启发或引导。叔本华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关注,就在于他是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批判者,也是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引导者。 二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宣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著称于世。 第一,相对主义。叔本华为现代西方哲学打通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颠覆了在传统哲学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绝对观念。他认为,世界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源,事物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真理,人也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性。一切都处在相对的关系之中,而这种相对的关系是无法用绝对来解释的。叔本华把世界的本源、人的本性归结为盲目的、任意的意志,其目的就是针对传统哲学的绝对观念而发的。 第二,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叔本华哲学的出发点,他不同以往哲学将主体与客体分离,而是把主客体联系起来的表象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故作为表象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一个半面是 7——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反传统主义者尼采,其学说的影响无论是在世界各国还是在中国都很强烈的。从近代起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形成了三次“尼采热”(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抗日战争时期,1985一1989年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尼采的思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尼采的思想深受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他先是追随叔本华,后是扬弃了叔本华,以自己的“强力意志说”来代替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活力和生命本能。他高呼“上帝死了”主张“用铁锤从事哲学”。他提出“打倒偶像”,反对以苏格拉底和基督教为代表的欧洲理性派哲学传统,及其孕育的“强力意志”相悖的“奴隶道德”(全增瑕主编《西方哲学史》第417页)。他大胆提倡“重估一切价值”,以使人的生命充盈的“主道德”代替以往的使人堕落、屠弱的“畜群道德”或“奴隶道德”,以现实世界的“超人”代替彼岸世界的“上帝”或“救世主”以及个性被泯灭的“末人”。 一、强力意志 尼采强力意志论一直可以追溯到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但是尼采扬弃了叔本华全面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强力意志实现的是对人性的肯定,对人生存价值的认可,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强力意志,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特性。生命意志的目标不是求生存,而是求强力具有强力意志的人是自由之人、智慧之人、自主之人。人在创造中成其为人,只有具有强力意志的主体才是自由的艺术创造的主体,才是生存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命是一种自我扩张、自我延伸、不断上升的过程,强力意志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意愿,一种自我超越的意愿,人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命运的主宰,就必须有强力意志。人出生就是走向死亡,这是人的宿命的悲剧,而通过艺术创造可以实现对这种宿命苦难的升华,可以避免这种痛苦,从而拯救人类悲剧性的命运,这是一种古希腊式的逃避痛苦、消极对待的方式,而尼采认为,强健的生命渴求痛苦,从生命本体的高度和不可知的悲剧命运力量的抗争,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人生充满了痛苦,最重要的是理解痛苦的意义,痛苦提升了生命的状态,显现了生命意志本身坚不可摧的力量以及生存的乐趣,在悲剧现象背后是生命永恒的欢乐,生命的最高状态是包括了痛苦在内的。尼采承认人生的悲剧性的同时,却勇敢直面生命的整体,连同它的苦难和悲剧,尼采对生命的肯定,即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存多么艰辛,人都应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生活的怀抱中,就像酒神一样迷醉似地执着于它,这无疑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关于“超人”的观点 关于“超人”的观点尼采以“权力意志”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超人”学说,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超人”是衡量一个民族优劣的价值尺度,也是人类的远大目标。他指出,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不能不首先评定其价值,凡是能统治、征服他人的,并使他们的邻人畏惧和嫉妒的,便被看作是高超的人,是“第一的、标准的,是一切事物之精义”。但是,有谁能成为统治者和征服者,即谁是“标准”和“精义”呢 尼采认为,只有“超人”。 第二,“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在尼采看来, 历史上一切存在物都创造了某种超越自身的东西人也是一种被超越的东西,所以他一再指出,目标不是

西方哲学流派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流派虽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属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哲学思潮渊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强调归纳、实证、逻辑、实用,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期和二十世纪初的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主义的后裔,是现代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第二代;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有理论联系,而逻辑实证主义则是马赫主义的直接后裔,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度代替逻辑实证主义而兴起的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逐渐衰落,代之而兴的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则渊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强调演绎、普遍、绝对、直觉、关注人的存在意义。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 1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 产生时间:19世纪30~40年代 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 形成标志: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2 唯意志主义 把意志当作世界本原和发展动力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 产生时间:19世纪20年代,50年代后流传于法、英和北欧一些国家。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一点认识与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一点认识与评价 XXX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 摘要: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一切事物都经常维系着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他把意志看成是世界的本质,认为意志是自由的,是不可抑制永不满足的欲望的冲动,因其欲望无法完全满足,所以人生是痛苦和无聊的。当然,他对人的认识在某一程度上却有着现实且符合实际的一面,这对人看清自己、发展自己有着很强的指示作用,特别是对于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人来说,具有不可小觑的引导力。因此,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思想,我们应科学的从中吸取其精华部分,扬弃不合理成分,最终为我们人生的发展抛砖引玉,力求人生的最佳完美。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欲望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指出“人生是痛苦的,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是一种‘不能遏制的盲目冲动’,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欲望因其某些原因是不能完全满足的,所以一旦人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容易产生痛苦心理。追求欲望时,人生就

是一部惨剧,一个悲剧,人生就是痛苦的”。根据他的这些思想,我们不难看出,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着喜剧的影子。比如说,若按照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思想来看待当今高校的大学生,我们充满着太多的欲望,如好的工作、好的成绩、好的证书,包括好的恋爱等等,言之不尽,但在追求这些欲望的同时,总有人会成为牺牲品或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基于这种情况,在叔本华看来,高校的大学生的人生就是痛苦的,是充满着悲伤的人生旅程。快乐只是暂时的欲望的部分,一旦快乐之后,欲望随之放大,人生就充满了烦恼与不快,人生也就有了缺陷。快乐是要以牺牲痛苦为代价的,快乐之间意味着烦恼、痛苦随之而来,从而打破欲望的暂时的部分满足。 叔本华认为人们消除痛苦的最好的捷径是实行禁欲,对人们的欲望进行禁止,尤其是对个人的爱情、名利、权力、财富的欲望。这种思想如果消除了欲望又显得无聊,随之而来的便是无聊滋生出痛苦,因此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他竭力反对乐观主义,认为乐观主义是对人生不完美的解释。在此,那人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对于这个问题,叔本华揭示了人生存在的价值以及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现实原则。所以,这对于我们运用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去认识现实生活,使我们更能够客观的认识人生、享受人生、批判人生注入了新的元素。 另一方面,叔本华也认为,人生还是利己的。人类为了利益,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或幸福,凡是阻碍欲望满足的因素,人类就

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

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 1、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叔本华 2、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叔本华 3、某种程度的艰难和困扰,这对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这好像船要直行而必须有压舱物一样。——叔本华 4、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脱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我们面前——叔本华 5、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象一个想到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叔本华 6、好心善意,仁爱和慷慨等等替别人做的事永远只是减轻那些人的痛苦而已,从而可知能够推动这些好心善意去行善布施,永远只是对于别人的痛苦的认识。——叔本华 7、贪欲之产生,基于—个原则,就是认为一切快乐在效用上只是消极性,而包含一连串快乐的幸福则是幻想;相反的,痛苦却是积极性的,也是极端真实的。——叔本华 8、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叔本华

9、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无同在,最后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局,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叔本华 10、时间对善用者亲切。——叔本华 11、我们自己不先去思考某个对象就来阅读有关它的文字,会是危险的……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别人在替我们思考;我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心理历程。……因此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都在读书……他就会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叔本华 12、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叔本华 13、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叔本华 14、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叔本华 15、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叔本华 16、我们看到最大的痛苦,都是在本质上我们自己的命运也难免的复杂关系和我们自己也可能干出来的行为带来的,所以我们也无须为不公平而抱怨。——叔本华 17、如果有一巨大的不幸,平日我们只要一想到它就会战栗,现在果然真的发生了,我们这时的情绪,整个说起来,只要忍过了第一阵创痛,以后也就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了。——叔本华 18、一切欲求作为欲求说,都是从缺陷,也即是从痛苦中产生的。——叔本华

从唯意志主义看尼采

成绩从唯意志主义看尼采 课程名称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及影响研究授课教师滕立新 院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年级专业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刘前方 学号11119001 时间2012年7月

从唯意志主义看尼采 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潮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它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就是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说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说。在叔本华看来,世界可分为现象与自在之物。“世界是我的表象”,现象是表象的世界,而自在之物作为意志的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这种意志就是生存意志。从实质上讲,这种生存意志就是一种欲望,而欲望永远无法满足,“每个人在他本身中潜藏着一种分裂的矛盾,实现了一个欲望便又会产生出一个新的欲望。”[1]所以人生是痛苦的。要摆脱这种痛苦,就要否定痛苦的根源即意志与欲望。因此,他提出了三种方式:a、禁欲;b、甘愿受苦;c、以死来灭绝意志。从整体上来看,叔本华主张的是一种人生虚无、人生寂灭的悲观主义。而尼采却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为“权力意志”,一种释放与扩张的欲望,进行创造的欲望。由此,他将自己的哲学发展成为一种“超人”哲学。生命在于强力,即充满创造性、扩张性的生命力,属于少数的支配者,超人就是权力意志充沛的个人,基督教义压制生命和自我,所以道德和信仰危机之后人当建立自己的价值,以权力意志为尺度。所以,尼采主张对一切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宣称“上帝死了”,理性具有“原罪”,并且认为人生具有悲剧美。总而言之,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潮强调人的意志,主张以个人为本位,是一种反理性的人本主义思潮。尼采是唯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强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其理论本身在人性、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上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流派的集大成者。作为唯意志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尼采继承和发展了叔本华的哲学,并以其独特的思想给西方哲学带来了一场震荡,成为了一位具有开创意义的人生哲学家。 尼采的人的发展观以“强力意志”为出发点,取代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重新界定了人和世界的本质。尼采指出人类行为活动、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因就是“强力意志”,也可称为权力意志,它也同时是世界的本质。在尼采看来,世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权力意志的创造和表现,人生就是对权力的追求,生命就在于对权力意志的追求,在于自我权力意志的强化和扩张。 在人性、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问题上,尼采疾呼:“上帝死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上帝死了”这一命题的直接含义是:“曾经长久地统治和支配人类思想行为的传统基督教信仰及其压抑生命的本能、抹杀个性、扼杀创造精神的道德价值体系已经破灭。”尼采认为,上帝之死对于人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上帝之死一方面造成了全面的价值危机和信仰危机,传统的善恶法则无效了,人世陷入一片混乱;另一方面又使“人类中的创造者得以复活。”人类由此摆脱屈从于被创造物的境地,开始创造自己的价值,探索自己的生活意义。而这又必须通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过程来实现。人是价值的赋予者,因此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价值关系而不是认识关系。传统的价值体系是立足于上帝观念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是人根据他们对人的信仰所具有的意义而建立起来的。现在,这套价值体系随着上帝之死而对人的信仰变得毫无意义的了。尼采认为,重估一切价值的最高尺度、最高标准就是“强力意志”。 在人生意义的问题上,尼采批判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基督教的虚假乐观主义、科学的浅薄乐观主义,并且对印度的出世、罗马的玩世与古希腊的艺术化人生三种人生态度进行了比较,最后认定艺术是人生苦难的救星,提出酒神精神与诗化人生,并提出“永恒轮回”思想。 在人生目的实现动力的问题上,尼采认为一切由非理性的强力意志主宰,强力意志是“生命的核心”,要塑造出健康、坚强的人性,就必须打破传统道德的束缚,充分发挥人的意志的自由创造性。人的意志能锻造世界,意志实现的过程也是获得自由的过程。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2011年6月刊 改革与开放 浅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邱君国(中共苍南县委党校浙江省温州市325800) 摘要:叔本华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他的人生哲学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的,并提出了两种解救人类痛苦的途径。在大多数问题上的看法尽管让人难以接受,但却是深刻而尖锐的,因此值得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和反思。 Abstract:Schopenhauer Arther is in the modern West philosophy history only the panthelism founder,is also the modern West humanism thought founder.His philosophy of life has the strong pessimism and the nihilism color,thought that the life the essence is the pain and bored,and proposed two kinds rescue the human pain the way.Let the human in the majority question's views accept with difficulty freely,but is actually profound and incisive,therefore is worth to its thought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and the resonsideration. 关键词:叔本华意志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Keyword:Schopenhauer Arther will Pessimism philosophy of life 作者简介:邱君国(1975.10-)男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政治学、党建 【中图分类号】B14【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6-0196-02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奠基人,开辟了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河。由于当时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占据哲学界的主导地位,使他很不得志。代表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在沉默了二十几年之后才开始被人注意,继而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赞誉,遗憾的是这种时光对他来说已经不多。1860年他彻底地离开了他认定只能是永远痛苦的人世。他的人生哲学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时至今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还可以听到其人生哲学回声。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根基 1、叔本华用主体取代“自在之物”。 康德的“自在之物”指本身是不依赖于我于我们,不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1]这样“自在之物”的非对象性使我们既不能对其有所断言,也不能对其有所怀疑,这就使“自在之物”本身对于我们成为一种多余之物。叔本华看到了“自在之物”的这种缺陷,对其进行了继承和改造。“那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因此,主体就是这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前提的条件,原来凡是存在着,就是对主体的存在。”[2]28这样叔本华用主体取代“自在之物”,为意志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2、叔本华的意志是在借助于柏拉图的“理念”的基础上确立。 叔本华要确立他的真理—— —意志,不得不借助予柏拉图的理念。“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塑造个别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都是‘分有’理念而成的”; “客观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1]。从中可以看出,理念既非理性的产物,也非常感觉的产物,而是我们从特殊事物中看出的普遍性。叔本华正是借助于理念在抛除“自在之物”的同时,继承了“自在之物”,建立起他自己的意志真理观。因为意志的确立,也不是靠理性和感觉,而是靠直观。在叔本华看来“真理是自身确立”。理念这种“自身确立的真理”使叔本华的意志得以确立。 3、叔本华的意志从佛教思想中吸收了“欲望”概念。 叔本华认为认识的主体和欲求的主体是合一的。他用主体的欲求代替主体的认识,用欲求的主体代替了认识的主体。这样康德 那不能为我们所认识的“自在之物”在被叔本华归结为主体后,又被归结为欲求的主体,进一步确定其意志真理观。 叔本华正式在吸收和改造了康德哲学、柏拉图哲学和印度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意志哲学。康德的“自在之物”使意志成为可能,理念使意志得以确立,欲望则构成了意志的核心。这样叔本华经过精心勾勒的作为世界的本质的意志就展现于我们的眼前:它是一种无时间性、无空间性、无固而成的活动,是一种“不能遏制的盲目的冲动”,是一种无目的,无止境的永不满足的欲求。基本特点是求生存,求生命。 二、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 1、人是痛苦的人。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人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和欲求,它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的“生存意志”;二是繁殖后代的“生殖意志”。生殖意志是把生存意志保存的生命在时间上加以延续,两者都为了求得生命的存在。 人是意志发展的最高产物,是意志客体化最高等级,到了这个阶段,意志作为非理性的东西就会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理智。由于理智的产生,人认识到作为表象的人是注定要死亡的。人为了使自己活得好,生存得舒适,分化出并紧紧依靠理智,而人的本质就是生命意志,本身具有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性和欲求,就不可避免地使意志和理智处于一种矛盾之中。 人的意志是求生存,而作为表象的人最终结局却是死亡。尽管人们的每一次的呼吸,每一分钟的努力都是为生存而斗争,但是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一死。叔本华认为,人生真正的痛苦在于认识到这一点。“生物愈高等,意志现象愈完全,智力愈发达,烦恼痛苦也就愈显著”。[3]99这样也就不难印证叔本华认为的知识越多的人越痛苦,天才是人世上最痛苦的人,而痛苦正是天才灵感的源泉。 2、人生是痛苦、无聊的人生。 在叔本华看来,人的活动本身以意志的欲求为根本的动力,欲求总是产生于不足与匮乏,具有非满足性的特点,因而欲求的本质就是痛苦,给人生道路笼罩上了阴影。由于人具有欲海难填的本性,欲求是针对于自己的缺陷和对自己的状况不满而产生的。欲求追逐着满足,而其满足就质量而说都具有相对性,绝对的特征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