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眷恋着祖国》

《始终眷恋着祖国》
《始终眷恋着祖国》

《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导与练

“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是当年美国的海军次长对一位华人下的评语,他不是别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甚至生命的威胁都没能阻止钱学森回国的决心,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2.学习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3.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二、学习要点

【基础知识】

1.注意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庚(gēng)遨(áo)游眷(juàn)恋拘(jū)留触(chù)怒募(mù)捐┏ hè恐吓

吓┗ xià吓唬

2.把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文中是拜师求学的意思。营救:设法援救。营,谋求。

3.写作背景

课文节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和他获得的荣誉。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二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对祖国的巨大贡献。课文节选的就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

4.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9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学习研究期间,钱学森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四个月后,他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195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钱学森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课文理解】

1.分析本文的结构内容:课文共18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和他在美国期间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第6-18段),叙述钱学森为回到新中国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坚如磐石之志。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1层(第6—14段),写钱学森夫妇决定返回并报效祖国,为此遭到美国当局的种种迫害,但这更加坚定了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

第2层(第15—18段),写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信,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此事,促成钱学森一家胜利返回祖国。

2.理清思路、明确主题

本文是按照“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饱受折磨――胜利回来”

的思路组织课文的。

主题可概括为:这篇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3.文中是怎样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拜读于”名师、“获博士学位”等,都说明了钱学森求学期间学习成绩的优异。

4.在美国时,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作者写这些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钱学森的成就,文中既有正面叙述,也有侧面表现。正面说明有:“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员之一”、“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担任各种重要职务、“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与应用数学界的权威以及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侧面表现的有:美国空军的赞扬和专栏作家的评价,还有后来美国海军次长说的话。

这些都表明钱学森不仅是火箭技术的开创人,而且在更广泛的学术、科技研究领域所取得了辉煌成就,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攀登科学高峰方面的勤奋、刻苦和卓尔不群。

作者写这些内容正是为了和后面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5.文中第5自然段中的两个“不止一次”,在文中分别有何作用?

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他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念。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桑梓(注:故乡)的眷恋之情。

6.文中第7段美国海军次长的话和态度,表明了什么问题?

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7.为了回国,钱学森经历了来自美国的哪些阻力,他是怎样反映的?

一是美国移民局的阻挠:不准他离开美国,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搜查他的书籍和笔记本,污蔑他。二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15天的折磨,使他的体重下降了30磅”,可见受折磨之大。三是美国移民局非法限制钱学森的自由;每月报到一次,不准离开洛杉矾,监视,捣乱,检查他的信件和电话等等。

面对这一切,钱学森夫妇并没有改变回国的意志,作者选取了三件事:“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随时准备搭飞机回国,“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五年中搬了五次家,教育孩子心中装着祖国和亲人,以此表现了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定意志。

8.钱学森最终是怎样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这说明了什么?

钱学森在与世隔绝、饱受折磨而归国无期的情况下,想到了新生的祖国,于是,他写信给人大常委会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周恩来总理“立即指示”王炳南“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表现了周总理对这件事的高度重视,对钱学森的高度关爱。

6月写信,9月回国,表现了祖国母亲对著名科学家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量。

【深入探究】

简要分析本文的一些写作特点

1.线索清楚,脉络分明。

课文是按照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明线是时间顺序,作者从钱学森出生的1911年写起,着重记叙了从1935年留学美国到1955年回归祖国这20年间的经历: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饱受折磨,胜利归来。文章运用了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一类直接标明年、月、日,一类间接指明时间,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在这时”“那时”等。暗线是贯穿全文的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第5段中“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是全文的关键句,正因为这样。才造就了他事业、学术上的辉煌,

才萌发了他报效新生的祖国的强烈愿望,才最终战胜了美国当局强加给他的种种折磨。抓住这两根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

2.选材精当,有详有略。

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著的爱来为这一中心选材。组织材料又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如文章开头“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这一句看似简洁平常,实际上决非闲笔,它既和第5段的关键句“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照应,与“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照应,也同第14段中教育孩子的话语照应。课文用较多篇幅详述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这些叙述简明扼要,其中不乏精彩的镜头,使人物形象显得比较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三、当堂训练

一、字词文常积累

1.你掌握了吗——根据拼音写汉字。bài()读污miè()áo()游

2.你了解了吗——钱学森是我国著名,文中提及的“庚子赔款”指的是清政府在年签定的中的赔款。

二、主题文意梳理

1.你提炼了吗——通读全文,将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并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2.你发现了吗——李鹏同志曾称赞钱学森身上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具有的高贵品质”,从课文看,钱学森具有哪些高贵品质?

三、精彩句段品析

1.你品味了吗——结合文意,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

....梦见上

....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

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②他(美国海军次长)曾经说:“我宁肯

..愿放他回中国。”

..枪毙他(钱学森),也不

2.你揣摩了吗——阅读“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凭什么说钱学森是火箭技术的开创人?文段中写了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和美国专栏作家评价钱学森的话,起什么作用?

②文中评价钱学森“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这三个评价的顺序能否随意调换?为什么?

③选段中哪句话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抓关键句)

④本文要写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在文章开头却用了整整四段文字列举钱学森在美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否离题?为什么?

四、读写能力拓展

1.你想象了吗——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钱学森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终于可以离美回国。在回国的轮船上,钱学森会想什么呢?请发挥想象,写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2.你积累了吗——邓小平要我们把钱学森等一批老科学家作为学习的榜样。在那一批老科学家中,除钱学森外,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李四光、钱三强、竺可桢等。课外搜集有关他们的感人事迹,在感受他们身上“中国知识分子具有的高贵品质”的同时,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库。

五、中考题型链接

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奚启新、苏扩善)今天下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刚结束,受中央委托,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总装备部政委李继耐,立即驱车来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寓所,将中央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送到钱学森手中。

朱光亚、曹刚川、李继耐向钱学森传达了江主席在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的精神和中央的表彰决定,讲述了大会的盛况,并向钱学森获得“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示热烈祝贺,对他在“两弹一星”事业中的卓越贡献,致以崇高敬意。

2、仔细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不少于两点)。

①居里夫人,当有人要以重金购买镭的专利时,她不仅断然拒绝,而且毫不保留地将镭的“秘密”公之于世。她不谋私利,甘愿为社会做贡献的高尚人格堪称楷模。

②布鲁诺为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他在火焰和浓烟的包围中,仍然坚信:“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他坚持真理,不畏邪恶,推进了人类文明和科

学的进程。

③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人重金留聘面前,毅然选择了归国之路。他名扬海外,身在他乡,但心里想念的是祖国人民,渴望的是祖国繁荣昌盛。他的赤子心、民族情永远感召着亿万中国人。

④科学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錤。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改名时,他说:“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为钱。”改名实为小事,但足以表明科学家那崇高的理想和人生目的。

《始终眷恋着祖国》课堂练习含答案

《始终眷恋着祖国》 班级学号姓名 一、字词文常积累 1.你掌握了吗——根据拼音写汉字。 bài()读污mia()áo()游 2.你了解了吗——钱学森是我国著名,文中提及的“庚子赔款”指的是清政府在年签定的中的赔款。 二、主题文意梳理 1.你提炼了吗——通读全文,将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并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2.你发现了吗——李鹏同志曾称赞钱学森身上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具有的高贵品质”,从课文看,钱学森具有哪些高贵品质? 三、精彩句段品析 1.你品味了吗——结合文意,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 ....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 诉父亲,他不止一次 ....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②他(美国海军次长)曾经说:“我宁肯 ..枪毙他(钱学森),也不 ..愿放他回中国。” 2.你揣摩了吗——阅读“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凭什么说钱学森是火箭技术的开创人?文段中写了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和美国专栏作家评价钱学森的话,起什么作用? ②文中评价钱学森“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这三个评价的顺序能否随意调换?为什么? ③选段中哪句话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抓关键句) ④本文要写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在文章开头却用了整整四段文字列举钱学森在美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否离题?为什么?

四、读写能力拓展 1.你想象了吗——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钱学森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终于可以离美回国。在回国的轮船上,钱学森会想什么呢?请发挥想象,写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2.你积累了吗——邓小平要我们把钱学森等一批老科学家作为学习的榜样。在那一批老科学家中,除钱学森外,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李四光、钱三强、竺可桢等。课外搜集有关他们的感人事迹,在感受他们身上“中国知识分子具有的高贵品质”的同时,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库。 五、中考题型链接 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奚启新、苏扩善)今天下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刚结束,受中央委托,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总装备部政委李继耐,立即驱车来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寓所,将中央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送到钱学森手中。 朱光亚、曹刚川、李继耐向钱学森传达了江主席在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的精神和中央的表彰决定,讲述了大会的盛况,并向钱学森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示热烈祝贺,对他在?两弹一星?事业中的卓越贡献,致以崇高敬意。 2、仔细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不少于两点)。 ①居里夫人,当有人要以重金购买镭的专利时,她不仅断然拒绝,而且毫不保留地将镭的?秘密?公之于世。她不谋私利,甘愿为社会做贡献的高尚人格堪称楷模。 ②布鲁诺为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他在火焰和浓烟的包围中,仍然坚信:?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他坚持真理,不畏邪恶,推进了人类文明和科学的进程。 ③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人重金留聘面前,毅然选择了归国之路。他名扬海外,身在他乡,但心里想念的是祖国人民,渴望的是祖国繁荣昌盛。他的赤子心、民族情永远感召着亿万中国人。 ④科学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錤。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改名时,他说:?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为钱。?改名实为小事,但足以表明科学家那崇高的理想和人生目的。

《始终眷恋着祖国》

《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导与练 “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是当年美国的海军次长对一位华人下的评语,他不是别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甚至生命的威胁都没能阻止钱学森回国的决心,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2.学习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3.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二、学习要点 【基础知识】 1.注意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庚(gēng)遨(áo)游眷(juàn)恋拘(jū)留触(chù)怒募(mù)捐┏ hè恐吓 吓┗ xià吓唬 2.把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文中是拜师求学的意思。营救:设法援救。营,谋求。 3.写作背景 课文节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和他获得的荣誉。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二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对祖国的巨大贡献。课文节选的就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 4.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9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学习研究期间,钱学森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四个月后,他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195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钱学森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课文理解】 1.分析本文的结构内容:课文共18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和他在美国期间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第6-18段),叙述钱学森为回到新中国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坚如磐石之志。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1层(第6—14段),写钱学森夫妇决定返回并报效祖国,为此遭到美国当局的种种迫害,但这更加坚定了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 第2层(第15—18段),写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信,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此事,促成钱学森一家胜利返回祖国。 2.理清思路、明确主题 本文是按照“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饱受折磨――胜利回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2 苏教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钱学森的人生历程。 2.学生学会自我感悟,能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在教学中说、读、悟结合。 3.在整个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良好的价值观的熏陶,让学生有深度地、创造性地理解文本。 教学过程: 一、从世界上的一些伟人进行生活化的导入 1.你认识图片上的这些人吗?请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安徒生(世界童话之父)、诺贝尔(世界炸药之父)、贝多芬(世界音乐之父)、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2.出示钱学森年轻时、年老时的图片,也请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幻灯显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火箭之王) 那钱学森到底为中国作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呢? 学生自学以下资料: 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3.资料上只是从1956年开始介绍的,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之前的学习工作是怎样的呢? 在美国的20年他是怎样度过的呢?请打开课本52页。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和概括1-4自然段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能利用以下一些词语,大致讲讲钱学森在美国的学习、工作经历。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语段阅读训练附答案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语段阅读训练 附答案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语段阅读训练附答案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语段训练 阅读《始终眷恋着祖国》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 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 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 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9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 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 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 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1950年8月,钱学森预购了机票,准备搭乘加拿大 太平洋公司的飞机离开美国。他辞去了美国洛杉矶加利

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这个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与此同时,他已将许多科学书籍和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 1.说说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1)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何时”的感叹。 2.若将祖国比作母亲,文中第二段中钱学森在中秋节萌发的感情,可用一句唐诗来形容。 3.文中钱学森夫妇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根据文章内容,请你以第一人称来揣摩他俩尚未说尽的话。 4.钱学森为回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请简要概括出来。 5.听说钱学森要回国,美国海军次长大为震惊,这

2019苏教版八上《7、始终眷恋着祖国》课文全文语文

苏教版八上《7、始终眷恋着祖国》课文全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刘敬智 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求学。1935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先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到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造,拜读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 ·卡门门下,三年后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这期间,他在冯·卡门的影响下,对火箭技术发生了兴趣,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的火箭研究小组。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个摇篮里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员之一。 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的得意门生。在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写出了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1943年,美国军方经过慎重的选择,委托钱学森同马林纳合作,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

1947年,经冯·卡门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自1949年下半年开始,他肩负起 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领导研究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那时,年仅37岁的钱学森,已被 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以及流体力学研究 的开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 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 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 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

记叙文阅读(写人)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从广义上来讲:小说、散文、人物传记、寓言、童话、消息、通讯等,都属于记叙文。) 1. 记叙的要素和顺序 1)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2)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和插叙。 2. 记叙的人称和线索 3. 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 *1. 记叙的要素和顺序 1)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一面》《老山界》 2)记叙的顺序: 顺叙:《往事依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十三岁的际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倒叙:《枣核》(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孔乙己》(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作品主题) *2.记叙的人称和线索 1)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最后一课》、《孔乙己》 (真实亲切,也利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二人称:《我的老师》

(局部改用第二人称抒发情感,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第三人称:《始终眷恋着祖国》 (自由灵活) 2)记叙的线索: 以“人”或“人的某种情感为线索:《我们家的男子汉》 以“物”为线索:《柳叶儿》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社戏》 * 3. 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 1)记叙中的描写 记叙中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孔乙己》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散文中的景物描写: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小说的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烈日和暴雨下》 2)记叙中的议论 捕捉记叙文中议论式句段,便于直接理解所叙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题。《枣核》《故乡》 3)记叙中的抒情 抒情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抒发主观感受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实在是

始终眷恋着祖国课课练答案

初一语文课课练(30分钟) 课题: 始终眷恋着祖国命题: 班级: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áo 遨游juàn 眷恋mù募集诬蔑.mia英磅.bàng 恐吓.ha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8、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奚启新、苏扩善)今天下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刚结束,受中央委托,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总装备部政委李继耐,立即驱车来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寓所,将中央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送到钱学森手中。 朱光亚、曹刚川、李继耐向钱学森传达了江主席在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的精神和中央的表彰决定,讲述了大会的盛况,并向钱学森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示热烈祝贺,对他在“两弹一星”事业中的卓越贡献,致以崇高敬意。 朱光亚等受中央委托为钱学森送奖章 五、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钱学森是一位科研人员,并没有奔赴战场,也没有参与指挥任何一次战役,为什么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 _他是“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员之一”,他“写出了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并与马林纳合作“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这些赞扬和评价钱学森的话都是从侧面表现了钱学森在火箭技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为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大大提高了美国空军的战斗力。__ (2)第④段评价钱学森“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这三个评价的顺序能否随意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原文是按照钱学森在这两个科学领域的作用和地位由轻到重排列______________ (3)第①至第④段列举钱学森在美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什么作用? ___④不离题。写这些内容是用来衬托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之深切。 (4)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钱学森假如不回国会怎样。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下面各题。 高原,我的中国色 (1)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 (2)天可真低。他想,一抬手准能碰到老天爷的脑门儿。 (3)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一样的颜色。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 (4)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5)他不禁微微一笑。 (6)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落寞,莫名

8.始终眷恋着祖国 练习

始终眷恋着祖国·同步训练 语段研读 ①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求学。1935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先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到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造,拜读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门下,三年后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这期间,他在冯·卡门的影响下,对火箭技术发生了兴趣,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的火箭研究小组。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个摇篮里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员之一。 ②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的得意门生。在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写出了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1943年,美国军方经过慎重的选择,委托钱学森同马林纳合作,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来源:学科网]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④1947年,经冯·卡门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自1949年下半年开始,他肩负起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领导研究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那时,年仅37岁的钱学森,已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教学界的权威和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之人,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⑤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没有亲自参战当然得益于钱学森的理论成就。 按照逻辑顺序,贡献由重到轻排列。 大胆想象,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可。) 1.钱学森是一位科研人员,并没有奔赴战场,也没有参与指挥任何一次战役,为什么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评价钱学森“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这三个评价的顺序能否随意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钱学森“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相关的语句在第________段,与钱学森是“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相关的语句是在第________段。 4.用文中现成的语句概括第①到第⑤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①至第④段列举钱学森在美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什么作用?[来源:学§科§网Z §X§X§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钱学森假如不回国会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始终眷恋着祖国

始终眷恋着祖国 主备人:濮忠华磨课:鲁万程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二、了解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二、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导入新课,走近钱学森。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四、研读赏析,体会情感。 五、三读课文,突破难点。 六、主题归纳,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出示课题) 陆游在很多年前就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和生死,同样,我们也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家,人跟国家之间的联系是命定的,没有人可以改变那种与生俱来的炎黄子孙的血种,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情感。 古语说“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走近一位被美国人称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中国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他历尽艰难,依然心向祖国,现在就

让我们去体味他那拳拳爱国之心吧! (设计意图:“课伊始,意亦明”的直接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 二、走近钱学森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1935年赴美留学,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10月,以钱学森为院长的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正式成立,此后,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突飞猛进,震惊了世界。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江泽民在授奖仪式上致辞,高度评价了钱学森对我国科技事业做出的贡献。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会具体了解有关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三、感知课文,梳理结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字词,通过字典等工具书自行解决。(多媒体演示) 1.正音。(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板书,正音之后齐读2遍。)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

第八课始终眷恋着祖国 【教学目标】 1.了解精心选材对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3.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1.“眷恋”一词是什么意思? 2.请给文题补一个主语:始终眷恋着祖国。 二、人物介绍 三、检查预习 1.注音 2.成语积累 得意门生:感到非常满意的学生。 据理力争:根据道理尽力争辩或争取。或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权益、观点等。 四、研读课文 (一)自主学习 自由朗读课文:1.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2.怎样理解文题中的“始终”一词?请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划出来,说明钱学森始终眷恋祖国的深情。 (二)精讲点拨 1.请用一句话概括地说出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钱学森是一位在学术上很有造诣、事业上非常成功的爱国科学家。 2.(1)课文哪些词句写出了钱学森始终眷恋祖国的深情? ①第5自然段:“不止一次地写信感叹“旅客生涯作到何时”,不止一次梦见上海和伴他 度过童年的房子” 提问:两个“不止一次”,在文中分别有何作用?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他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念。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②第13自然段: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飞机动身回国

③第14自然段:租房只签一年合同,五年中搬了五次家;教育孩子心中装着祖国和亲人 ④第15自然段:写信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⑤第18自然段: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才回国,“五年多”说明时间长,斗争之艰苦,表现钱学森冲破阻力回到祖国历程的艰辛,表现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2)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吗? 望穿秋水、归心似箭、望眼欲穿、魂牵梦绕 过渡:钱学森是那么的眷恋祖国,归心似箭,但是他的回国历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美国海军次长听到钱学森想要回国时的反应:(第7节)大为震惊 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指名朗读,重音、语气) ①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②文中第7段美国海军次长的话和态度,表明了什么问题?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3)为了回国,钱学森经历了来自美国的哪些阻力?一是美国移民局的阻挠:不准他离开美国,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搜查他的书籍和笔记本,污蔑他。二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15天的折磨,使他的体重下降了30磅”,可见受折磨之大。三是美国移民局非法限制钱学森的自由:每月报到一次,不准离开洛杉矾,监视,捣乱,检查他的信件和电话等等。面对这一切,钱学森夫妇没有改变回国的意志,在饱受折磨而归国无期的情况下,想到了新生的祖国,于是,他写信给人大常委会求救,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在祖国的帮助下,钱学森一家终于胜利返回祖国。 五、合作探究。 在美国时,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作者写这些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链接:关于钱学森的成就,文中既有正面叙述,也有侧面表现。原因:这些都表明钱学森不仅是火箭技术的开创人,而且在更广泛的学术、科技研究领域所取得了辉煌成就,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攀登科学高峰方面的勤奋、刻苦和卓尔不群。作者写这些内容正是为了和后面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八年级《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学会归纳体会钱学森对祖国始终眷恋的深情。 2.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并结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始终眷恋”来体会钱学森对祖国的深情,并理解分析主要词句。 教学难点: 了解选材对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的标题——始终眷恋着祖国。

明确:在这一环节,学生读标题时,肯定读法不一,强调的词语应该也有所不同,提炼关键词“眷恋”、“始终”,并且带领学生解析词语的含义。 始终:自始至终,一直。 眷恋:对某人或某物深切地依恋、留恋、怀念。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标题的形式,从标题入手,直接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讲授新课做铺垫。) 二、走近钱学森 问:课文标题是《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谁一直以来都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钱学森。 明确: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了解有关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三、读中悟情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通过钱学森的哪些事情写出了他对祖国的“始终眷恋”?(多媒体展示)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案(无 答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展示 1、通过查字典,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并给加点字注音。 遨.游()募.集()诬蔑.()卓.越() 萌.发()逮.捕()慎.重()眷.恋() 2、预习课文,找出此文的明线和暗线。 3、熟读课文,了解钱学森回国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后怎样回国的。 4、查资料,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三、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师:下面自学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字词或语句,通过 字典等工具书自行解决。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画出能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 3、用自己的话简介钱学森的主要经历。 4、钱学森归国的路是坎坷的,他遇到了哪些险阻? 5、他最后是怎样回到祖国的?这件事与中心有关吗?谈一下自己 的看法。 6、课文详写的是哪件事?谈一下作者在选材上的特点。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中存在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 1、以小组(同位或四人一组)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四)研读赏析第五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下列题目: (1)这个自然段在全文的结构是什么? (2)“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

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这句话表现了钱 学森对祖国什么样的感情? (3)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 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出的这种感情吗?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四、课堂整理:学生谈本堂课的收获。 五、拓展训练。 20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 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今天又有许多海外学子纷 纷归来报效祖国。查阅这方面的材料,将感受最深的做成卡片,介 绍给同学。 例如李四光、李忠尧、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 六、当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遨游(áo)眷恋(juàn)萌发(méng)诬蔑(miè) B.动摇(yáo)闭幕(mù)泥浆(jiāng)募集(mò) C.度过(dù)逮捕(dǎi)呆滞(dāi)强国(qiáng) 2、对下面句子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A.表明其牵挂年老的双亲,想回国。 B.作为海外游子迫切想回来,投身于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教学反思智慧和力量。 C.虽然在美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那里毕竟不是自己的故土, 且有种族歧视之感。 D.上海给钱学森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他急切想回去看看。 3、文章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有哪几方面的作用? 4、第①至第④段列举钱学森在美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什么 作用? 七、布置作业: 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 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 童年时代的房子。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 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2、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 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 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

初中语文八年级 始终眷恋着祖国(二)

《始终眷恋着祖国》同课异构设计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钱学森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学会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2、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3、了解作者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苏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始终眷恋着祖国》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我民的骄傲》,课文节选的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爱国热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难点是学习作者选材组材精当、细节提炼精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2、了解作者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始终眷恋”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和学生认为应重点记忆的词语;教师指出教材以时间作为明线组织材料,让学生找出表明时间的词语,这类容易完成的题目,旨在创造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2、从对“眷恋”一词的理解入手,让学生明白文章的暗线。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运用换位思考,补出文章没有明写出来的钱学森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注;进而通过钱学森的成就向学生提示:爱国不是一种空洞的情感,还需要真实的本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谁在飞机的螺旋桨向喷气式过渡,并最终遨游太空的航天器过渡中成了关键人物?对,中国科学家,钱学森。 那我们今天就来具体了解一下有关钱学森的一些内容。板书课题:始终眷念着自己的祖国。 二、初步阅读教材,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线索。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注意对用得好的词语要重点记忆。 2、读完了,想一想——组织材料的顺序有三:时间、空间、逻辑。你能说出本文的顺序吗?请一边浏览,一边标记本文的顺序的词语。 回答:时间顺序。边读边标记,体会作者组织材料的时间脉络。 3、指出:文中有一个段落没有沿时间的线索一路写下去,而是作了一个小小的变通,这是哪一段?谁能说出这个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 点拨:结构上的承上启下,内容上的点明主题。 第5段。讨论该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回答:第一句承上启下;“然而”一句点题。 三、深入阅读教材,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案Word版

《始终眷恋着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走近钱学森。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1935年赴美留学,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10月,以钱学森为院长的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正式成立,此后,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突飞猛进,震惊了世界。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他直接领导和参与了我国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江泽民在授奖仪式上致辞,高度评价了钱学森对我国科技事业做出的贡献。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办法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 (多媒体演示) 二、感知课文梳理结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字词,通过字典等工具书自行解决。 (多媒体演示) 1.正音。(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板书,正音之后齐读2遍。) áo( ) 游mù( )集juàn ( )恋méng()发诬miè() 2.读完了,想一想——组织材料的顺序有三:时间、空间、事情的经过。你能说出本文的顺序吗?请一边浏览,一边标记本文顺序的词语。 明确: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一类是直接标明年、月、日。如:“ 1911年”、“ 1935年”等;一类是间接知名时间。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在那时”等。 3.在美国学习生活了20年,钱学森夫妇决定回国并报效祖国,但回国之路对他们来说却难而又难,他们到底遭受到哪些阻挠和迫害?请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说一说。 明确:(1)美移民局的无理阻挠;(2)美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3)美移民局非法限制。 (多媒体演示) 4.这些种种非人道的迫害,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的返回祖国的意志!他们为回国做了哪些准备?(用原文回答。) 明确:(1)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2)租房只签一年的合同。(3)五年中搬了五次家。(4)还教育孩子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他们。 (多媒体演示)

始终眷恋着祖国

2008-03-19 16:23 第八课始终眷恋着祖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钱学森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学会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预习课文,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和学生认为应重点记忆的词语;教师指出教材以时间作为明线组织材料,让学生找出表明时间的词语,这类容易完成的题目,旨在创造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2、从对“眷恋”一词的理解入手,让学生明白文章的暗线。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运用换位思考,补出文章没有明写出来的钱学森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注;进而通过钱学森的成就向学生提示:爱国不是一种空洞的情感,还需要真实的本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积极进去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1、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2、了解作者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始终眷恋”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谁在飞机的螺旋桨向喷气式过渡,并最终遨游 太空的航天器过渡中成了关键人物? 那我们今天就来具体了解一下有关钱学森的 一些内容。板书课题:始终眷念着自己的祖国。 回答:中国科学家,钱学森。 二、初步阅读教材,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线索。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注意对用得好的词语要重点记忆。 2、读完了,想一想——组织材料的顺序有三:时间、空间、逻辑。你能说出本文的顺序吗?请一边浏览,一边标记本文的顺序的词语。1、默读全文。注意不理解的及自认为用得好的字。 2、回答:时间顺序。边读边标记,体会作者组织材料的时间脉络。 3、第5段。讨论该段在文中

语文课堂导课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导课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 大庆市肇源县第四中学王凤 从教二十五年深知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得精心筹划,其中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是重中之重。如果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一个好的开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师生能满怀激情的互动。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同事的授课所得,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如下: 一、设置悬念式 导入时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如《济南的冬天》,就先让同学们用一两个词概括家乡冬天天气特点,学生马上就活跃起来,接着便提出一问题,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呢?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如在教学《枣核》课文时,可说:“主人生活优裕,为什么让朋友千里迢迢带一颗枣核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主动看课文并展开讨论,从而达到对本文积极而深入地学习。 二、以旧带新式 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式。比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就可结合已学过的《孤雁》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杜甫的《孤雁》,这首诗描写了悲伤而执著的孤雁,漂泊中失群的痛苦,那么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他的诗《春望》。大家可思考两首诗在写作背景、主旨、作者的情感异同点。简单的几句话提示了学生对新课的注意,引起学生对以前学过诗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三、由面到点过渡式 学生学习知识是由点到面的积累,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我们在导入课文时则可由一般情况落实到特殊的一篇课文上来,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涌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见四面竹树环合的小石潭,同样情难自已,书一篇《小石潭记》,让后人传唱。” 四、故事导入式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记承天寺夜游》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乌台诗案,大家知道吗?同学都说不知道,接着我就给学生们讲‘乌台诗案’这个故事,同学们兴趣大作,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五、创设情境式 情境导入是通过音乐、图画、动画、录像或者满怀激情的语言等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式。 如在学习《阿里山》时,就先给同学们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并同时播放阿里山的美景,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动听的歌曲、美丽的阿里山深深吸引,学生学习的热情马上高涨起来,课堂效果非常好。 又如在学习写景散文《蓝蓝的威尼斯》时可以先播放美丽的画面,来创设情境。《始终眷恋着祖国》可以播放《我的中国心》来创设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