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美小抄精编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美小抄精编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美小抄精编

201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重点)

绪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

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

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

④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

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

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

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

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处于核

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

第一章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

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p35

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

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

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

二性的 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

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

②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

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

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

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

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

唯物主义有何不同?p36

①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

个本原的哲学观点。--承认世

界统一

二元论:指认为世界有两个独

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的哲

学观点—否认世界统一

②在统一问题上,一元论有两

种: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

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统

一于精神 2)唯物主义一元论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

界统一于物质

5.唯物主义的局限性:①机械

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②

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

到历史去③形而上学性:不

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④

直观性:缺乏实践、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

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

及其理论意义 p40

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

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

学范畴)

意义:①它指出物质不依

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与唯心

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

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

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

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

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

限性

7.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A,物质离不开运动。B,运

动离不开物质。

8.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

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

存在方式

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世界上不存

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

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2)世界上也不

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

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

的都是物质的运动3)形而上学和唯

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

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

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

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动中有静。B,静中有动。

9.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

二者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

存在方式。相对静止:一、一

个事物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

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事

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

事物物质相对稳定。

②二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

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

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0.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

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存在方式。

12.时间是物质的持续性、顺

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

性和伸张性

13.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

可逆性)如:时光不可倒流。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

系:

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B,

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

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

意义?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

是在无限持续的时间、无限延

伸的空间中,按照固有的运动

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事物尽

管纷繁复杂,但都在物质的基

础上统一起来了。辩证唯物主

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

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第一、因为物质是本原,所以

必须从实际,而不能从主观愿

望出发;第二、因为物质是运

动的,所以必须从变化了的实

际出发,而不能固步自封,僵

化不变;第三、因为运动是有

规律的,所以必须注重规律认

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违

背规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才能把社会主

义建设搞好。在实际工作中的

一切主观主义都是错误的;教

条主义者只从书本出发,而不

从实际出发是错误的,应该加

以反对;经验主义者只从个人

狭隘的经验出发,而不从实际

的经验出发,也是错误的,都

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14.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

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5.实践的基本特点:①客观

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

16.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

实践③科学试验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

展的

18.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A,联系构成了发展(运动、变化)B,发展(运动、变化)体现了联系

19.唯物辩证法:事物有联系,有区别。形而上学:有区别无联系。相对主义:有联系无区别

20.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如: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

趋势

23.论述:唯物辩证法与的对立和分歧。说明坚持唯物发。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

重要意义

答:一、对立表现在: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联系。形而上学--孤立)②发展变化和静止不变的观

点(唯物--发展变化,形而上学--不变的观点)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

盾的对立。二: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4 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

展的动力和源泉。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

争性的关系:

A,二者相互区别:二者是每一个矛盾的两个相反的基本

属性。

B,二者相互联系: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纯粹的斗

争性。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

展的状态和形式。质转化为量:质变巩固、体现量变的成

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量转化为质:量变是质变

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

然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

的发展趋势和道路

3.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A,肯定之中包含着否定,一

定意义上的肯定就是否定。

B,否定之中包含着肯定,一

定意义上的否定就是肯定。

2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

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

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

变化的内政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

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

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③矛盾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

法。

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

以及是事物发的动力是唯物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

歧和斗争焦点

26.(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

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辨证关

答:矛盾对立和统一的两

重关系决定了矛盾的两种基

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

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

质,他包含两方面的的含义。

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2)矛盾

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包

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

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

质。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

的。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

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

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

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统一

性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

绝对的。 2)矛盾的同一性的

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3)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

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27.(04年论述)内因和外因

含义及其意义,说明一切从实

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1.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2.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

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A内因是

事物变化的条件和根据。B。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作用。C.外

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

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

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争

取外援结合起来的正确性。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

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

事物的外部矛盾;因和外因的

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变化

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

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

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

力更生为主,对外开放、争取

外援为辅结合起来的哲学原

理。因为内因是根据,所以必

须坚持独立自主为主;因为外

因是条件,所以,必须坚持对

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因为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

必须把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

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加

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内因和外因关系问题

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是错误的。

‘外因论’只讲外因。不讲内

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引进

的错误;只讲内因,不讲外因,

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排外的

错误,都是应该加以反对的。

28.:也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共性

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

性。2、共性统摄个性,共性

离不开个性。

2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的辨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

的精髓

30.简述度的含义及其

①度:指事物的质和量的统

一。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

数量限度。

②把握度的意义:1)在认识

上,只要把握了度,注意质的

数量限度,才能准认识事物的

质。2)在实践上:只有把握

了度,才能提出知道时间活动

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

防止“过”或“不及”。

3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对立

统一①对立(因就是因、果就

是果)②统一原因和结果A、

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转

化C、相互作用

32.(常考单选)一果多因:

多种原因影响下。造成一种结

果。

3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辨证统

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

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或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一切必

然,否定偶然。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一切纯

粹偶然,否定必然。

34.说明本质和现象辨证关系

原理,以及认识这原理对我们

认识事物的指导(考3次论述

2次简答重点题)

答:①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

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本质和

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

的。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

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

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

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

质和内在联系,藏于事物内

部,是不能感知的,只要通过

理性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

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

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

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是

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

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二、

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

互依存的。1)本质不能脱离

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

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

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

不存在的。2)现象不能脱离

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任何现

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质和现象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结底以来于本质的。

②掌握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的重要意义。1)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的本质 2)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35.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规律--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特点:A、客观性B、普遍性36.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03.05论述)

答: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本质:意思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作用: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必要的物质手段。37.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A,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B,认识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缺一不可

38试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03.06.0论述)

(07论述)试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

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

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世

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客观规

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发

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

观规律;认识客观规律、利用

客观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

观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

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统一

起来的哲学依据。一方面,讲

科学就是说在尊重客观规律,

讲革命热情就是说要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将二者结

合起来,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

设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将客

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割裂开

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只讲革命

热情,不讲尊重客观规律,是

实际工作中的左倾盲动主义、

坐等观望,都是必须加以反对

的。

40..物质和意识的关系:A,

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

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1论述:试用物质和意识辩证

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P84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

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实在;意识是指高度发达的物

质→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

主观印象。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

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

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

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

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

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

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正确

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

明的精神文明二者关系的哲

学依据。一方面,物质文明是

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

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

文明;一方面,精神文明是物

质文明的方向和保证,没有一

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成

果就会更丧失。总之,二者互

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只有正确处理好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才

能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反之,

社会主义就会走向斜路。

42.唯心主义:否认物质对意

识的决定作用。

4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

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章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

一个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2.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关系

1.实践:指人们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认识:指主体对客体的反

映。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A,实践决

定认识。B,认识对实践有能

动的反作用。

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④

正确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反之失败

3.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

用:①认识是实践的来源②实

践是认识的动力③实践是检

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主体:指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的人(认识主体的结构个

人,群体,人类整体)。认识主

体的属性包括自然性,社会历

史性,能动性.

5.客体:指进入主体认识范围

的客观规律 .认识客体的属

性有可观实在性,对象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

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6.主体和客体的关系:A,改

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最基本的

关系) 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

7. 感性认识:指认识的初级

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个性的

反映,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

种形式。

8.理性认识:指认识的高级阶

段,是主体对事物的共性的反

映,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

质.。

9. 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

的特点是:主观性。理性认

识包括:1、概念2、判断3、

推理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

关系:A,感性认识是理性的

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

识)。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

识的发展和升华(感性认识有

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

感性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

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

识中有感性认识的成分)。

1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

跃的条件:①必须有正确的思

维方法。②感性材料是丰富的

全面的、不是零散的

12.认识的两个飞跃:第一个: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第

二个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

(理论付诸实践)

13.认识的反复性原理。并用

这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认识

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04.06.07论述)

①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

原因决定的。一、从客体考察

1)事物是矛盾统一体。矛盾

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很多特

点和情况2)事物矛盾有展开

和发展的过程,事物本质不是

开始就暴露,要经历过程逐渐

暴露出来3)任何事物都是具

体的,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

中,使得人们的认识要受到社

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

限制。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

认识的反复性。二、从主体

考察:人的认识受主体的生理

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

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

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

定,必须经过实践到认识、再

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

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14.完整的认识过程:

实践--认识—实践

15.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答:客观性: 1)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以来于人类的客观内容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绝对性:1)真理是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真理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才存在是绝对的。相对性:1)广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扩展。2)深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的,一定层次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16.(03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加以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一、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③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义:①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②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的一面③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一切事物的规律,需要发展,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总之: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它又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8.(07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一致

性及坚持方法和意义。P128

答:①党的群众路线是:一

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

群众中去“就是认识到实践的

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中去“也就是实践—认识—实

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

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

际工作的运用

②人心决定一切,我们要永

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

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

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

然要坚持问人民谋利益这个

根本前提出发,相信群众,依

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

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

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实事求是

2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21.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22.真理的功能包括指导实践,

再认识,教育与激励

第三章

1.(考5次单)人类社会的基

本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之间的矛盾2、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07论)用地理环境和人口

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

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P132

答:①A、地理环境是人们的

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地理环

境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

直接、间接地制约发展。人们

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

然影响社会的发展。B、人口

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

要条件。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

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

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

展。

②环境与人口问题的我国

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十分严重

的问题。人口多,资源少在现

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

发展的战略。

③战略为:必须保护环境和

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合理开

发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使人与自然和谐,合理控制人

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05.06年简)简述人口因

素对社会的影响P133

答: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

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

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主要

影响有: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

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

有物质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存

在和发展。

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

会的发展。只有物质与生产相

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

促进社会的发展。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

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

生活过程,从社会主体的范围

来看氛围个体意识和群体意

识;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

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

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

部分社会科学,他们是上层建

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

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

级社会里巨头一定的阶级性.

非意识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

逻辑学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

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

在的发展而变化.社会意识受

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

响和制约.)社会意识反作用

于社会存在(必须通过人民群

众的实践活动)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

含义及其表现P136

答: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

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

存在、被社会存在是决定的同

时,还具有自身发能动性和独

特的发展规律,他的发展与社

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

一致和平衡。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

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2]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具有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

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4]社会

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5] 社会意识对社

会存在的反作用或能动性是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重

要表现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简)生产力的含义和生产关

系统的要素

答:①生产力,指人类征服

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②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1)独立的实体因素(劳动者,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运筹

性的综合因素(分工协作,经

济管理,预测决策)3)渗透性

因素(主指自然科学)4)准备

性因素 (主指教育)

7.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生产

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8.(单选)生产关系范畴:是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9.生产关系内容:1、生产资

料的所有形式2、人们在生产

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

品的分配方式

10.(多选)生产资料的所有

形式影响生产关系的表现:

A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是生

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B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

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C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

互关系

D 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

产品的分配方式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

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就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12.(06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03.论试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答:一、1、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大要素。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要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分配形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是自发过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就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造的哲学依据,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相适应的,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又存在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以改革。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认为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绝对适

应,从而否认改革的必要性是

错误的;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

系与生产力绝对不适应,从而

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也

是错误的。

1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产生、性质和变化。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反作用,当上层适应经济基础

的时候,就对经济基础起促进

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

基础的时候,就对经济基础的

发展起阻碍作用。

14.社会形态的划分(都是马克

思提出来的):1五种社会形态

的划分、2、三种社会形态的划

15.(考4次单选)五种社会

形态的划分:根据生产关系

的不同性质划分

16.(多)依次更替的五种社

会形态:a原始社会b奴隶社

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e共产主义社会

17.马克思根据社会主体的人

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分为

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

会、个人前面发展阶段

18.社会形态的序列:渔猎社

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19.(04论)为什么说社会形

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社会形态的发展也象自

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

辨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①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

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

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

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②人们可以按照自

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

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引起的

社会结果。是自己想不到的。

是不为人的意志转移的。③

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侧蚀力

决定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

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

历史发展中唯物主义因果决

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20、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

会的基本矛盾

答:①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

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

个社会的的始终

②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

其他各种社火矛盾,决定着整

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

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

定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

的演进

21.社会阶级的分化的根本的

原因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

现,剩余产品的私有制。

22.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

23.阶级首先是个经济范畴

24.阶级斗争是经济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25.革命的首要基本标志:国

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

到革命的进步解决手里,社

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

现,三种形式经济,政治,思想

斗争.

26.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

权问题

阶级就是在以生产资料私

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一起

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

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

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7.(06简)社会改革的含义

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①含义:是在一定社会

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

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

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

使该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

在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

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②作用:1)社会改革可以巩

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次序存在

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在

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

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

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3)在社

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

的过程中,必须伴随着人们思

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28.(04.06论)社会革命与社

会改革的区别。

答: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

发展的历史运动. 第一,社

会革命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

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社会

形态的根本性质变;社会改革

则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

体制做某种程度的调整,是同

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

中的部分质变。第二,社会

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

目的在于推翻反动统治阶级

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

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

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

的,目的在于维护、巩固统治

阶级的统治。第三,社会革命

往往采用武装斗争、暴力革命

等形式;社会改革一般地说不

需要采用这种形式。

29.论说明我国当前进行

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

我完善

答: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

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

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

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

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

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

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不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

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②我国改革之所以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

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

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

度的不断地得到解决,也就是

说改革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

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

是改变社会的根本性质,不是

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

和优越性。而是革除社会主义

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

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

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成分的

发挥出来。

30. 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这个问

题上存在着分歧

31.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

展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

物质精神的创造者③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33.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有3个特征: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文化的社会

功能包括信息功能,假话,培

育和塑造人的功能,有促进社会发发展的功能,具有认识功能.

34.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35.群众观点是物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人名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36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

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根

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方针,也肆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37.推进党的作分建设,核心

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

联系.

第四章

1.商品经济的出发点是商品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

发点是商品

2.商品是:1、用来交换劳动产品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

照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换,原因在于他们在生产中都耗费了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商品。

2.什么是商品经济,它存在和

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P182―――

答: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

品交换的总称

①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

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

式就是商品经济。

②商品经济存在和产生的

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

的产生和存在(一般条件和基

础)。2)是生产资料和劳动

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4.为什么说商品价值体现了

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关系

答①商品价值的概念:"凝

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

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②价值是商

品所特有的属性,在商品交换

中,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

值。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

品属不同的所有者,交换的双

方各有自己的物质利益,因此

在相互交换产品时,需要计算

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而且要

等价交换。

③3抽象劳动是

指撇开各种劳动具体形式的

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

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劳动的社

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

间的经济关系。

5.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是:具

体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

6.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创造新

的价值:抽象劳动:-(劳动

的社会属性)

7.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即活的抽象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

品价值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

取决于生产部门的平均劳动

生产率

8.(多选)商品的价值量是怎

样决定的:a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b与生产该产品的部门劳动率

成反比 c复杂劳动换算为简

单劳动的计量

9.(多选考3次)单位商品的

价值量:①与包含在商品中的

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②与生产该产品的劳动生产

率成反比③取决于部门平均

劳动生产率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

般的等价物的商品。

与商品的赊购赊销相联系的

货币职能是支付手段。

10.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答①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它

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

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五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

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②货币价值尺度职能:是指

货币用来衡量和计算一切商

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山炮货币流通手段职能:是指

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

11.金属货币在流通情况下,

通货膨胀不会发生

12.(03.论)以私有制为基础

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①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

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

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

矛盾的表现:1)如果商品生

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

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

劳动不被社会承认,私人劳动

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2)

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

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

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

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

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

社会劳动,其余部分则得不到

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

动。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

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

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

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

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

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

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

争中的地位,以及赢利或亏损

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

极分化的命运

1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

值规律

14.(05论)论述价值规律在

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答:①.价值规律本身的作

用。就是商品按照又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

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

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

发挥作用,商品经济顺利发展

②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

经济中,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

中的发展作用:1)调节资源

配置2)促进社会发展3)引

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

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16.货币和资本的关系:只有

增殖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

1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

值所决定

17.(04论)如何理解劳动力

商品价值决定及其包括的历

史和道德因素

答: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由: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价值所决定。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

须的生活资料,用以再生产他

的劳动力。2)是劳动者繁育

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

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

支出的费用,用以培养适合资

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

②包括的历史和道德因素:

雇佣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

的种类和数量,要受一定历

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和习

惯制约。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

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

和数量的增加,质量和结构发

生变化,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也会增加。

18.(06论)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他的本质是什么?

答: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1)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2)是生产剩余价值即增殖过程,是劳动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②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③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

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

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格,超过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

就实现了,这就是价值增殖的秘密。

19.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国家制度-----分为国体和政体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

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

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根据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

主共和制2种形式。

君主立宪制分为议会制(英国)和二元君主制2种(约旦)。

民主共和制是由选举产生的政权机构和国家元首掌握

权利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

织形式。是比较完备,成熟,典型的资本主义政体形式。

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德国,意大利)共和和总统共和制(美国)。

法国半总统共和制,瑞典实行委员会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党,2党(美国),多党(法国,意大利)。

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度主要

职权是立法权,财政权,监督

权。

20.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

形态的核心

第五章

1.货币资本是:①以货币存在

的资本②产业资本循环的第

一种职能(购买阶段)

③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

资料为剩余价值作准备的资

本、

产业资本包括工业部门和

农业部门

2. 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

段。是货币资本形态转化为生

产资本形态

3. 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

段。是商品资本形态转化为货

币资本形态

4.简述: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

取的不同的职能形式所执行

的职能

答: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中

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

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分别

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①货币资本的职能:用来购买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

值的生产作准备②生产资本

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

料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

出包含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商

品③商品资本职能:通过商品

销售,使包含在商品价值与剩

余价值得到实现

5. 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第

一)阶段和销售(第三)阶段

是货币资本的流通过程

6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就是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

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总周转速度包括①、固定资

本的占比例②流动资本的占

比例③固定资本组成部分的

周转速度④流动资本的周转

速度。

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生产

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7.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

互交错的的各个单个资本的

总和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

看包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

8.考察社会资本核心问题是:

剩余价值的产生

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

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

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

间的矛盾

10生产成本: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

本的耗费①所费不可变资本的价

值②补偿可变资本价值

11.资本主义的在生产成本是

①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值

的最低界限②价值中的C+V部

分③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成

资本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

间,自然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

的时间。停工时间,非劳动时

1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①产品

的各个部分在物质上得到替

换②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得

到补偿

13.社会总产品的补偿①架子

补偿②物质补偿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经历

的阶段一般是危机,萧条,复

苏,高涨。危机阶段的特点:

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

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货币信

用制度被破坏,工人大批失

业。

14.资本周转的速度与时间

(成反比)次数(成正比)有

关系

15. (多选)

例如:劳动资料属于:1、

不变资本 2、固定资本 3、

生产资本 4.产业资本

16.生产资本按照价值周转方

式的不同,划分为①固定资本

②流动资本

17.一般情况下利润率—小于

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预付

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18.(03论)平均利润的形成

过程

答:①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

门之间竞争的结果。②各不同

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

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

润率。③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

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

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

的竞争。④通过资本转移使各

部门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

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的升

降,使部门利润率趋于平均,

形成平均利润。⑤平均利润是

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和社

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一定量

的预付资本按平均率获得的

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无论

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发生了

变化。

19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

时候: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

20.论述为什么说生产价值转

化为生产价格,它就是价值的

转化形式

答:①生产价格是在价格的

基础上形成的。②从全社会来

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

的总额是相等的,商品生产价

格的总额与价值总额也是相

等的。③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

结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

21.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资

本家可获得:平均利润和超额

利润

22.个别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

格就有了:超额利润

23. 超额利润它反映的是同

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

资本主义关系。

24.商业资本是:①处于流通

领域的资本②商品资本独立

化形式③采取G---W---G的运

动方式④为销售服务⑤参与

利润平均化的资本

商业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

销售,实现其中的价值和剩余

价值。

25.资本主义社会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

26.商业资本的作用

答:①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②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③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④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27.剩余价值的形式:①产品利润②商业利润③利息④银行利润⑤地租

28.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9.商业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30.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31.什么是利息,它的本质和来源

答:①利息就是只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借贷给资本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②本质:职能资本家通过使用借到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利息就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③其来源归根结底是生产部门是雇佣工人是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利息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32.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同一方向上发生变化。

33.银行资本利润率:①银行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率②通过竞争和资本资本在不同部门实现转移③相当于平均利润。

银行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34.银行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是:雇员在剩余时间内创造的

剩余价值。

35.银行利润?①平均利润②

贷款和利息的差额③剥削剩

余价值④剥削剩余时间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

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递的

快慢,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36.银行资本家向银行投资,

在于获得利润,相当与平均利

37.股票体现着股份资本的所

有权,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

资本化与股息成正比,与银行

存款利润率成反比。

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一

般包括权利机构,监督机构,

经营管理机构。股份公司是以

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

为前提的。

38.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的表

现形式:1、级差地租2、绝对地

租3、平均利润4、超额利润

39. 级差地租是农业工人所

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

一部分剩余价值

40.什么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

答①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

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

断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

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

的农业资本家都获得形成级

差地租的超额利润③土地的

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

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

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4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有:

①土地的肥沃程度②土地的

地理位置

42.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

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

劣等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的

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

租种劣等土地需要缴纳的地租是绝对

地租。农业资本家租种劣等土地不缴

纳极差地租,需缴绝对地租。

43.土地私有制的垄断是绝对

地租形成的原因。

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的是农业

资本家,农业雇用个人,大土

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关系。

44.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

租,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

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第六章

1.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分为:自

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

主义

2.垄断组织形式有:①卡特尔

②辛迪加③托拉斯④康采恩

3.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

公司的新形式是:混合联合公

司。

4.金融寡头在经济统治上是

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5.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

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

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

然而然走向垄断。

6.垄断竞争同自由竞争的不

同:①竞争的目的不同②手

段新的变化③竞争激烈程度

和后果不同④竞争的范围不

同、

7、(03.06.07简)垄断利润

的来源?它是如何实现的

答:①来源:1)来自对本

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

的剥削。2)垄断资本获得非

垄断企业的利润3)海外利润,

4)再分配收入等,垄断资本

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结底

来自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

创造的剩余价值。②垄断利润

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只等的

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

是垄断组织销售或购买商品

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

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

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分为: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8.垄断高价:指垄断资本在出

售自己产品时,规定超过商品

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9. 垄断低价:指垄断资本购

买生产资料时,规定低于其价

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10.垄断价格不会增加价值总

11.(04论)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产生的原因

答: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即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

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的原因,归根结底仍然是社会

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结果。1)

一般垄断的产生,促进了生产

社会化的发展,但未能从根本

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

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

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私人

资本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在

这样的条件下,必须由国家出

面,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

方面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社

会经济的运行,于是就出现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

的存在和发展。

12.(03论)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垄断资本主义大力发展的

原因

答:①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

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

所需要的巨额资金②在一些

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上,私人

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意

投资建设③一些大型、基础

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

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意涉

及的领域④日益严重的生产

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

难以解决⑤社会化生产的发

展要求国家出现进行某些宏

观经济调控⑥在经济利益关

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

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13(多选).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的基本形式:①国家直接掌

握的垄断资本,(国有经济,

国有企业)②国家和私人资

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③国家

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

14.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属

于: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

部的结合

15.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16.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①直接团结②控制③介入

17.资本主义国家对民间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

1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国家调节市场,时常引导企业‘

19(05.06.03论)试分析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手段

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主要运用所谓的三大手段来调节和控制货币量

①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从而减少或增加货币流通量②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法律规定的储备金制度,也就是商业银行要把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中央银行,以保证金融秩序的稳定。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会减少或增加流通量。③再贴现利率政策,商业银行可以把手中未到期有价证券拿到中央银行去再贴现,如果再贴现利率降低,商业银行就会拿出更多的有价证券去贴现,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增加,,反之则反20、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21.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①借贷资本输出②生产资本输出。

从主体来看:①私人资本输出②国家资本输出

2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和特征.:资本输出

23.(多)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a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获得大量海外高额利润和利息b 在控制输入过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各方面。c、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d、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统治e、缓

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矛盾的

手段

24.除了跨国公司以外。当代

垄断组织的另外一个主要形

式:国际垄断同盟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

出的新特点:发达国家相互间

投资大幅度增加

26.(论)试述近二十年来经

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的原

因,及在经济全球化中加强国

际经济调节的必要性

答:①1)20世纪80年代以

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是主

要原因是新科学技术。特别是

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

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

广泛运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

系。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

大大提高,各国都有发展国际

经济关系的迫切要求,因而加

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国

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发

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吸引外资

发展本过经济,发达国家的过

剩资本也需要一个出路,此

外,发达国家相互键的投资也

在增加

②国际经济调节的必要性:

1)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

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

间的经济联系日趋复杂,需要

协调和制约。2)没有有效的

协调和制约,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和大量垄断组织的竞争

会早成经济动荡和生产力的

破坏,甚至导致波及全球的危

机,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必然要求对国际经济进行调

27(论)为什么会出现全球化

的趋势,表现有那些?

答:①出现经济全球化的趋

势的原因:1)新科学技术的

广泛运用。2)国际贸易的自

由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

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②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资源配置的国际化,集体表

现:1)生产的全球化:产领

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加

强,并由按照部门实行专业化

分工发展到按工艺和生产阶

段实行专业化分工。2)贸易

全球化:际间的产业转移,现

代高效率大批量生产、对他国

产品需求的增加,新的更便

捷、更灵活的贸易方式以及国

际协调对贸易限制的减少。3)

资本的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

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

国际化开始出现,在新科技革

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

流动以从前所未有的速度增

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的趋势

第七章

1.最早的空想主义出现在:资

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

阶段

早期空想主义的代表作英

国莫尔的《乌托邦》意大利康

帕内拉的《太阳城》。.

2. 19世纪初期的欧洲三大社

会主义者:①法国圣西门②

法国傅立叶③英国欧文

3..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的直接理论来源:三大空想主

义的思想

4.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①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②辩证唯物

主义③历史唯物主义④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暴力(主

要形式)和非暴力(和平)。

5. 无产阶级不同于以往一切

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原因

答:①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

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②无

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剥削和

阶级统治的革命③无产阶级

为绝大多数谋利益的运动④

无产阶级是不断前进的历史

进程

6.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

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三个阶

段:①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

权时期②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③新政策时期

7.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

会主义的探索:①生产资料所

有制的变革②计划经济的建

立和发展③政治思想文化等

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8.中国成功的革命道路:以农

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9.简答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

社会历史的的贡献

答:①社会主义作为现实存在

的社会制度在世界上,推动了

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

的演进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

在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在一

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

霸权主义在世界的扩张③社

会主义力量坚定的支持压迫

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

平与发的世界时代潮流④社

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

进方向

10.论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中,我们得到什么认识。

答:放弃了科学的社会主义

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

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

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

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

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11.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

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

民主

12.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无

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民

主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政

治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无产

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

政权,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

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

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

党。

13.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

础:工农联盟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

产阶级社会。

1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人

民当家作主

15.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特征:

①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

公有制②根据社会需要对社

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③

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

过一定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

实行按劳分配④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⑤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消亡

16.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①解放生产力,②发展生产力。③消灭剥削④消除两极分化⑤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7.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①这些国家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和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于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取得革命成功

18.(论)为什么说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①在这些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②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③在这些国家是建设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考验。

④在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19.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答:①各国在革命时,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不一样。决定了发展道路的特点不同。②各国的历史、文化、国情不一样。③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0.如何更好的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答:①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指导②探索要从本国国情

出发,把马克思原理同实践结

合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2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

原因

答:①社会主义作为崭新力

量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

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②作

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的

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

义的经济社会发展③世界

政治势形错综复杂的发展变

化,国际经济秩序和割据的变

化演进

22.马克思政党是科学社会主

义与工人运动的产物。政党的

政治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

产物

23.马克思政党产生的条件:

①是工人运动的发展②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传播

24. 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

思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

答: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

成立,马恩把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

第一国际的党组织。1869年成

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

早的在一个国家里建立的马

克思主义政党。1898年,列宁

把马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相

结合,建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尔什维克)。1921中国共

产党的建立,是骂了四主义理

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各的产物。

25.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由

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答:①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

的的产物,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

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

前途的阶级。②工人阶级是资本主

义中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他们

与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具有革命彻

底性,只有他们能肩负起推翻资产

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的

任务。③工人阶级会在斗争中不断

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

级。

2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

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

产主义

27. (宗旨)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

28.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

原则:民主集中制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

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

容。

29.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

领导体现在:①思想领导方面

②政治领导方面③组织领导

方面

3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

内容:坚持党的领导

31.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

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

改变任务和永恒话题。

第八章

1.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

终决定力量,是全部社会历史

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

2.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

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

高度发展

3.新的社会制度具有优越性

的集中表现:新社会比以往的

社会更高的社会生产率

4.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

立,个人消费品相应实行:按

需分配

5.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

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6.共产主义社会,人民的劳动

具有:直接的社会性

7.马克思著作中说的消灭阶

级是指:消灭剥削和被剥削阶

级的差别与对立

8.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

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

9.恩格斯说国家不是被“废

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10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精神

境界的极大提高,表现在:

①人们树立了高度自觉的

劳动态度,遵守社会纪律、团

结互助,诚实友爱。②人们摆

脱了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观念

的束缚。③不拿报酬地为公共

利益工作成为普遍现象

1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原则的

社会形式:以每个人的全面而

自由的发展

1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

件:①摆脱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和阶级压迫的束缚。②人们完

全摆脱了旧式分工③人们完

全摆脱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

动束缚。④人们完全摆脱了接

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13.共产主义社会,一切人自

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自由

发展

14.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①

社会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

②共产主义(第二阶段高级)

1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

同基本特征:

答:①实行公有制②生产

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③产品分配。按照有利于社会

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

原则进行。④消灭剥削制度,

建立和谐。⑤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意识的

核心。

16.为什么人类社会历史必然

发展到社会主义

答: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

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

结果。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

律,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在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

不断发展的。③社会主义制

度,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

阔道路

17.(论)从社会主义向共产

主义过渡的特点

答:①以往不同性质的社

会形态的过渡和更迭。不是通

过旧社会形态内部的自我完

善和发展,在原有的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逐步调整和成熟

中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

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

会的来年各个成熟程度不同

的阶段,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

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

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因

而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

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

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

主义社会,表现为同一社会内

部的过渡和变化。

20.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

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答:①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

理想与科学思想的统一②共

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

21.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

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答:①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实

践中长期探索②社会主义的

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

程需要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

③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

义需经更长的实践过程④共

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

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22.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

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是:社会

理想

23、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和归宿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4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2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内容

答①经济建设:就是社会主

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

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

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

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②政治建设:就是在共产党

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

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③文化建设:就是以马克思

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

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

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社会建设:就是要以解决

人民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

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小抄讲课教案

绪论 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二: 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四: 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五: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六: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七: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八: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九: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十: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十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山西“天下形势”: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是内迁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二: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不失大陆的整体性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练习在一起2.地理通道 三: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四: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司马迁天下划分四区1.山西2.山东3.龙门---碣石4. 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六: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七: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用1.不违天时的观念2.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八: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 九: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2.林木的滥砍滥伐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打制石器的使用 二新石器时代的特征1: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 三五帝:皇帝、颛顼、高辛、尧、舜 四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制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五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2.民力的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经济。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的出现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一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二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以下几点: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3.“荒政”思想4.人力胜天说 三我国民族商业有两个文化特点:1.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 2.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经济法概论学第一学期试题及答案(完整小抄,考试必备)

电大专科会计学第一学期《经济法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法律是( C ) A.民法 B.经济法 C.宪法 D.行政法规 2.经济法律关系的首要要素是( A )。 A.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B.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C.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D.经济法律关系的体系3.在债的法律关系中( A )。 A.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特定 B.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 C.权利主体不特定,义务主体特定 D.权利主体不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 4.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是( D )。 A.是公司的权力机构 B.是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机构 C.公司的内部监督机构 D.公司股东会的常设执行机构5.股份公司的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不得转让的时间为( A )。 A. 1年 B. 2年 C. 3年 D. 4年 6.我国专利法规定,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D )。 A.以外观设计专利本身为准 B.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 C.以图片和照片为准 D.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7.政府采购应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 )。 A.公开招标方式 B.邀请招标方式 C.竞争性谈判方式 D.询价方式 8.不是税率基本形式的是( C ).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C.浮动税率 D.定额税率9.国务院设立的主管全国审计工作的机构是( B ) A.审计协会 B.审计署 C.审计长 D.审计委员会 10.设立仲裁委员会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登记,负责登记的部门是( A) A.司法行政部门 B.检察院 C.当地政府 D.省法院 11.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是( A )。 A.做出之日 B.送达之日 C.批准之日 D.公开之日12.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主要形式是( A )。 A组织 B国家 C公民 D团体13.我国民法调整的对象是( C )。 A所有的财产关系B纵向的财产关系 C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D经济管理关系14.公司法的调整对象是( D)。A公司内部的组织管理关系和财产经营关系 B公司外部的财产经营关系和生产协作关系C公司内、外部的财产经营关系和生产协作关系D公司内、外部的组织管理关系和财产经营关系15.股份有限公私申请股票上市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即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 C )。 A5000万元 B4000万元 C3000万元 D2000万元16.发行公司债券必须报经国务院( B )。 A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B授权的部门审批 C财政部审批 D民政部审批17.知识产权是一种( B )。A有形财产权 B无形财产权 C物权 D债权18.消费者因经营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 C)要求赔偿。A广告经营者 B广告制作人 C经营者 D 发布广告的媒体19.我国目前的财政监督机关是( C )。 A立法机关 B政府财政机关 C审计机关D司法机关 20.仲裁庭不能形成统一意见时,做出裁决的依据是( B )。 A少数服从多数B首席仲裁员 C检察院 D法院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 C )。A.所有的财产关系B.纵向的财产关系 C.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D.经济管理关系

00541语言学概论 简答题分析题 笔记小抄

30.以下面几个组合为例,说明消除歧义的常用方法。 烤红薯我想起来了鸡不吃了 33.利用以下材料分析什么是变音类型中的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 33.考察下列词语的读音,根据语流音变的类型将其分别填入A.B.C.D四项中: ①分[f?n]+配[p‘ei]→分配[f?m p‘ei] ②喇[lA]+叭[pA]→喇叭[1A b?] ③豆[t?u]+腐[fu]→豆腐[t?uf] ④慢[man]+慢儿[mar]→慢慢儿[mai mar] ⑤look[luk](看)+ed[d](动词过去时)→looked[lukt] ⑥in[in](在……上)+bed[bed](床)→in bed[im bed] A.同化:①⑤⑥ B.异化:④ C.弱化:② D.脱落:③ 30.请先将下表绘制在答题卡上,用汉语拼音为汉字注音并分析其音节结构(填表) 31.按照传统“六书”理论,分析下面汉字的结构: 33.比较和归纳下列汉语普通话音节和英语音节在音节类型上的异同。

34.请分别指出下列两个语言片断各有哪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并说明这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在语音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A.想起来了 B.北京人多 33.根据语素间的组合关系,将下列复合词分别填入A、B、C、D四项中: 34.用义素分析法的矩阵图分析和描写“叔叔、舅舅、姑姑、婶婶”这组亲属词语的语义差别。在答题纸上列表作答。 30.找出下面各项中的成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走了员工好吗胖乎乎朋友 答:成词语素:走了好吗胖 不定位语素:走员工好胖朋友 32.分析下面组合中变元的语义角色 答:吃食堂喝开水写文章飘雪花涂蜡笔读课文 (住所)(受事)(结果)(随事)(工具)(受事)

0541语言学概论小抄

语言学概论 课程代码:00541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1.1 什么是语言 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可是,什么是“语言”呢?首先,“语言”不是一种物质实体,因为“语言”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我们没法说:拿个“语言”出来给大家看看!“语言”只是一种社会现象。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因为“语言”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也只有人类社会才有“语言”,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其次,“语言”还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以尽管我们人人都在使用“语言”,还天天在使用“语言”,可是很少有人说得清楚什么是“语言”。不过,有一点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语言”是客观存在的,至于什么是“语言”,各人就有各人不同的理解了。因此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什么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始终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人类为了繁衍生息,为了共同进行劳动生产,为了保护个人和整个群体,就要互相合作,互相协调,这就需要互相传递信息,互相交流思想感情。人和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互相交流思想感情,最主要的方式是进行口头交际,也就是“说话”。“说话”是通过发出一连串一定的声音和一定的意义相结合的信号,向对方或在场的别的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狼来了”是传递某种信息,“狼没有什么可怕的”是表达某种思想观点,“狼太可怕了!”是表达某种感情,“你跟我一块去打狼!”是发出命令。“说话”的内容也就是说出来的“话”,当然不限于这么几种类型,这里只是就最主要的几种类型举例加以说明而已。另外,每个人“说话”的声音和口气不一样,说出来的“话”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说话的声音和口气也不一样,说出来的具体的“话”更不会一样。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发展,“说话”的内容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说话”或者说人和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从表面上来看,只是两个人或几个人互相交替着“说”和“听”的过程,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说话的人要有想说什么的愿望和想说什么的内容,而这就是跟每一个人的全部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当前需要处理的问题分不开的,这就要涉及大量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和逻辑问题。其次,大脑要有怎么组织“说话”和怎么分析理解对方说的“话”的机制和能力,这就要涉及很复杂的心理和生理问题。最后,还要有一整套发音、听音的器官和神经网络,以及通过神经网络控制相应的器官协同发音、听音的机制和能力,这就要涉及也是很复杂的生理和物理问题。现在有人从通讯理论的角度把这样一个过程称为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从说话人的一方来说是一个编码过程,从听话人的一方来说是一个解码过程。这样一个双向交际过程牵涉到一列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不过这些活动是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到目前为止,还很难用仪器来观察和记录,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活动过程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可以研究的。 有不少人,特别是上过学,还学过一点外语的人,往往认为语言非常具体,语言根本说不上有什么客观存在形式和主观认识问题,语言就是语汇和语法,语汇可以到词典里去查,语法在语法书里写得清清楚楚,哪有这么复杂!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就拿最简单的语汇来看,“说话”这个词应该说很简单,但是实际上这一个词的客观存在形式并不简单,具体的发音可以说人人不同,而且也不一定非连在一起说不行,可以拆开了说,中间插入“了、着、过、起来”等等助词,还可以插入“呃、嗯、啊”等等叹词和语气词,插入“个、那个”那样的量词和数量词,口吃的人还可以说成“说说说说……话”。把这个词记录为“说话”已经是一种主观的概括。英语的“走”是go,这似乎也是简单不过的事,在词典里一查就知道,其实不简单。客观上根本不存在一个统一的go,而只存在go,goes,going,went,gone,在不少小孩子嘴里还有goed,而且不说每个人具体发音问题。把这些客观存在的形式概括为一个go就是一种主观认识,而客观存在形式和主观认识并不完全等同。语法书里面讲句子,讲句子结构,都是很规整的,而口头语言中客观存在的句子大都是不那么规整的,有时候简直可以说是乱七八糟的。如果我们把平时说的话用录音机录下来,再如实整理成文字,自己看了也准会不相信这是自己说的话。这些都证明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跟语言学家研究的语言不完全是一模一样的。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记住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言学家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不完全相同,结论也不完全一致。如果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跟我们的主观认识完全一致,把我们的主观认识跟客观存在等同起来,那么这一切都无法理解了,并且很容易认识跟自己的意见不一致的观点都是极端荒谬的了。学问无止境,语言学研究也无止境,这个过程就是一步步地使我们的主观认识更接近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的客观真相的过程。 1.2 语和书面语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也就是口语。但是有了文字以后,语言就有了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那就是书面语。不过,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尽管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但是,也必须指出: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没有记录这些成分,而只记录了谬误,也就是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部分,同时,书面语写作有比较充实的时间来推敲,可以写得比口语更精练、更精确,这样看来,书面语就比口语少了一些内容。另一方面,书面语也还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语由于有语境和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的帮助,可以省略某些语言成分而不至于影响理解和交际,书面语却由于没有记录这些因素而别人很可能难以理解,因此书面语就不得不补上某些省略以后影响理解的成分。这样看来,书面语就又比口语多了一些成分。所以,简单地说书面语是口语的书面记录是不确切的。确切地说,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所谓基本一致,指的是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是基本一致的。如果书面语跟口语严重脱节,那么或迟或早最终还是要适应口语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当然,在个别情况下,当口语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书面语长期保持古代语言的面貌不变的现象是存在的,中国的文言文和西方的拉丁文就是“言文脱节”的典型的例子。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在社会发展滞后,教育很不普及,交通和通讯极不发达,而且只有极少数人掌握书面语的社会里才可以勉强维持,到了现代社会就无法再维持下去了,所以五四运动以后,在现代汉语基础上产生的白话文终于替代了跟口语严重脱节的文言文。 尽管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跟口语相对而言是第二性,但是应该看到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决不是偶然的。口语一说出来这种声音就永远消失了,并且除了当时在场的人以外,别人都听不见。在一个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的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的交际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并且只能口耳相授,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都受到严格限制,因此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都是极其缓慢的。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人和人之间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现代生物考古学表明,人类的出现已经有好几百万年,可是在漫长的的旧石器时代和几万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而在人类创制了文字用来记录语言出现了书面语,克服了口头语言的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以后的几千年文明史时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大大地加快了。 因为口语是第一的,书面语相对而言是第二性,所以研究语言首先应该研究口语,并且当口语和书面语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的时候一般应该以口语为准。世界上很多语言至今只有口语,没有书面语,那就当然只能研究口语。但是,由于书面语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面广,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语,又是官方文书和宗教、学术经典的载体,而且需要下工夫学习才能掌握,从古至今在社会上一直比口语具有更高的权威性,所以长期以来语言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书面语方面就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在今天,由于录音录像设备还不够完善和普及,异域语言和异地方言的口语形式也很难直接接触,口语的细节和语境资料就更难搜集,因此语言学研究还是以书面语为主。但是,决不能由于重视书面语的研究而忽视口语的研究,更不能认识书面语是语言研究的唯主要对象。 1.3 语言和民族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例如汉族使用汉语,蒙古族使用蒙古语,日本人使用日语,俄罗斯人使用俄语等等,因此语言就成了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怎样来定义“语言”和“民族”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如果单纯在语言学的范围内来讨论这个问题,“语言”和“民族”这两个术语说可能形成无法解决的循环论证:同一个“民族”使用的口头交际工具是“语言”;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但是,如果跳出单纯的语言学技术性的圈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多数人会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的社会群体”,有的“民族”使用一种语言,有的“民族”使用几种“语言”。不过这样的定义要区分不同的时代,远古时代民族的概念和古代、近代、现代的民族的概念不完全相同。现代西欧国家通告的关于“民族”的概念是从这些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历史特点来定义的。在罗马帝国解体以后,从8世纪到16世纪,先后建立了现代西欧各个主要的民族国家。所谓“新兴”国家是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家相对而言的,所谓“民族国家”是指这些新兴国家大多数基本上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一个国家”的现象,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大多是以单一民族、单一语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英格兰、爱尔兰、德国等等。但是有的处在几个大国之间的小国也并不是单一民族、单一语言的国家,而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如瑞士就有说德语的日耳曼人,说法语的法兰西人,说意大利语的意大利人,说一种罗曼语的罗马人后裔等等。不过对这些国家来说,至少“一个民族,一种语言”这样的定义还是适用的。至于其他地区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家就无法适用“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一个国家”这样的定义,连“一个民族,一种语言”这样的定义也难以适用。但是,由于现代西欧的这些国家都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军事、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处在领先地位,因此,他们对“语言”和“民族”的关系以及“民族”和“国家”的关系的片面观点的影响就十分深远,并且由于强行推广这种观点而引发的民族矛盾和国际矛盾也有越演越烈的势头。语言学家应该了解罗马帝国解体以后西欧各个新兴民族国家举这段历史,更应该了解全世界从古到今的“语言”和“民族”之间、“民族”和“国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这样才有可能对“语言”和“民族”以及“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作出更符合客观事实的科学结论。 有些历史学家企图用“部落”、“部族”这样一些没有明确定义的术语和概念来替代远古、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民族”的概念,可是事实证明很不成功,所以我们宁肯多用几个字来区分不同时代的“民族”的概念。另外,“民族”和“语言”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绝对化。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同一个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是到处客观存在的。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多使用所在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民族身份并没有因此发生变化,他们还是犹太人,国外的有些华人已经不会汉语,使用的是所在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民族身份仍然是华人。另一种情况如我国境内不少少数民族在和汉族长期友好相处的过程中逐步改用了汉语。最典型的例子是满族。满族在17世纪中叶入主中原,在清代二百多年间,满族一直是中国的统治民族,但是他们逐步改用了汉语;到了乾隆朝,多数满人已经不会说满语了,所以皇帝不得不下令满族子弟必须学习满语、满文;到清代末年,满人几乎全都改用了汉语。今天满人说的是汉语,但是他们还是满人,民族身份不变。我国境内多数回话的情况跟满族相似。这种现象是有关民族形成以后某个历史时期的特殊条件造成的。在这些民族形成的最初阶段,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定义大概还是适用的。这样看来,尽管“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但事实上还不是最可行的标志,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许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因素,因而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大概因为“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而“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相对而言比较抽象,也不容易直接观察,所以不少人,特别是西方的语言学家,往往货币于把“语言”作为识别“民族”的主要标准,而且又把“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他们的这种观点和主张显然是由于这些新兴的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在这些国家里,“语言”、“民族”、“国家”几乎是同义词,不同地区的“话”各有特色,特别是“口音”不同,但是互相理解是不成问题的,因为这些国家本来是在罗马帝国根据语言和历史的差异而设立的各个不同省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他们区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就是所谓“相互理解程度”:相互能理解的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互相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同时也就主张:互相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一个民族;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的民族。但是西方国家这种说识别“语言”和“方言”,从而识别“民族”的惯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单纯依据“相互理解程度”,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差异的程度,来确定几种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几个不同的“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而且很可能会在政治上引起严重后果。不过坚持这种主张的语言学家一旦发现自己的“理论”和客观现实发生严重矛盾的时候,就往往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采取实用语义的双生标准:对弱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强调“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不惜害死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各个相互通话有困难的群体,拒绝承认这些不同群体使用的口头交际工具是同一语言的“方言”,而坚持认为是独立的不同的“语言”,从而认定这些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例如,长期以来不少西方语言学家,以及当代西方当代出版的某些著作就是只承认中国有“官话”、“粤语”、“吴语”、“湘语”、“闽语”、“客家话”等等“语言”,而不承认有一个汉民族的民族语言“汉语”。但是他们在处理自己的国家和强国的民族问题的时候,态度就完全变了,就完全不提“相互理解程度”这样的原则,而充分尊重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尊重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感情了。例如,如果严格按“相互理解速度”来区分民族和语言,那么英格兰夫、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加拿大人等等,说话相互才能理解,因此他们是一个“民族”,使用的都应该是“英语”,而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等等应该只是英语的“方言”。可是这么处理,这些语言学家自己在感情上不能接受,所以就“创造”了英语的“美国变体”,“澳大利亚变体”等等比较平等的“术语”,而且也没有忘记把英国英语改称为英语的“不列颠变体”,尽管英国语言学家从来不会把英语称为“英语的不列颠变体”。再如北欧瑞典、挪威、丹麦三个主权国家的语言差别很小,互相都能听懂。如果按“相互理解程度”理论来处理,这三个国家使用的是一种语言,或者可以称为“北欧语”或“斯堪的纳维亚语”,而下面分为“瑞典方言”、“挪威方言”、“丹麦方言”三个方言区。但是没有哪个坚决主张“相互理解程度”理论的语言学家“敢”这么说,他们还得承认这是三种不同的“语言”,因而瑞典、挪威、丹麦是三个不同的“民族”。很多西欧国家的语言同出一源,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当地居民使用的语言特点是渐变的,在边境地区,边境两边分属两个国家和民族的居民实际上说的是一模一样的“话”,德国和荷兰交界地带就是这种情况,按“相互理解程度”的理论该怎么办呢?实际上只能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再参考社会政治因素来处理。在德国这一边说的话是德语,居民属于德意志民族,在荷兰那一边说的话是荷兰语,居民属于荷兰民族。类似这种情况到处可见,而类似的处理方式也许正是唯一正确而可行的处理方式。 1.4 语言和种族 绝大多数人早已认识到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全世界从生理学的角度能确定的种族为数不多,如蒙古人种、欧罗马人种、闪米特一哈米特人种、尼格罗人种等有限的几种,但是就语言而言即使只算“语系”而不算下属的具体“语言”至少也有一二十个语系,要就语言来说,那就至少有几百种。因此,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能把语言和种族等同起来。当今世界上主张语言和种族有天然的联系,或者把语言和种族等同起来的学者为数极少。不过也应该看到,语言和种族还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的。特别是就“语系”而言,两者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明显的,而如果对语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推向人类语言诞生的初级阶段,现有的各种不同的语系越来越归并为更大更古老的原始语系,恐怕这种联系就会更加明显。这是因为即使主张人类起源多元论的学者也不认为人类的发源地是很多的。因此,现在的众多语言只是少数原始语言长期扩散和演变的结果。但是,从语言学理论上来讲,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生理现象,是后天获得的,不是先天遗传的,语言和种族的确没有必然的联系。孩子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里生活,长大就说什么样的话。有一个实例很说明问题。20世纪50年代北京外语学院有一位南美西班牙外籍都是,她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外语学院的幼儿园里,三四岁的时候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他妈妈怕他将来不会说西班牙话,所以小孩子一回家,就跟他说西班牙话,可是这个西班牙的小孩听不懂,还用北京话说:“妈妈,你说什么呀,你说的话像猫叫!”60年代他们回国了,估计现在这孩子的北京话也就忘光了。如果说语言和种族有必然联系,什么种族的人生下来就一定说什么话,那是既没有实例,也是无法想象的。 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根本原因是: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还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还是先天遗传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1.5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语言研究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一跟人和人类社会的口头交际活动分不开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即口语,而当出现了文字以后,又表现为有形的书面语言即书面语。口语和书面语才有两个方面:两方面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或图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声音或图形表示的意义,那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说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感情的流露。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跟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语言是无所不在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名词解释 简答小抄

房地产开发与房地产经营的关系 简述实现节约型房地产开发的途径 简述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环境分析方法中的SWOT分析法的分析思路 土地使用权行政划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简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作用 房地产经营的基本环节指的是什么?每个环节包括经营内容有哪些? 简述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现状

简述土地征用的基本程序 简述《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关于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形式的规定 简述房地产开发的基本程序 简述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简述与房地产开发经营外部环境相关的风险 简述土地使用权划拨的审批权限规定 简述工程施工招标应具备的条件 组织竟标团队的工作主要内容 认真研究公告信息和相关文件,讨论本开发企业是否符合相关条件以及是否有开发能力;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地块具体位置,地块开发程度,地块周边情况,地块片区市场情况等内容;研究地块拟开发物业形态,政策和工程技术的可行性,预测楼盘的销售或经营情况,以对地块价格进行准确测算;测算地块价格,便于编制标书或参加拍卖叫价;预测竟标风险,主要包括保证金风险,攀比风险,寻租损失风险等,并且提出可行措施方案.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环境的特点有哪些 关联性,可变性,相对性,层次性 通货膨胀对房地产业及市场产生的双面影响 一方面,通货膨胀会造成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减少,因为通货膨胀会严重影响开发成本,增大投资风险;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会使市场需求扩大;因为具有保值效益的房地产产品,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会刺激以保值为目的的投资的增加,从而会增加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供求关系调整的缓慢性: 从供应角度看,房地产经营供应弹性小;地产市场由政府垄断,市场规律对供求关系的影响大大降低;土地的获得和招投标手续繁杂,牵涉部门多,房地产经营者短时间内很难增大市场供应量;无论市场上对某种房地产商品需求量有多大,价格有多高,房地产商都很难在较短时间或特定空间范围内大量生产! 从需求角度看,房地产经营弹性小,尽管房地产商品的需求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但其需求弹性较小,房地产作为基本物质条件,使用期限超过任何耐用消费品,房地产需求增长十分缓慢,只有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房地产需求量才会增加 临时建筑,违章建筑的拆迁补偿规定 临时建筑必须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拆除,因此,拆除已经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给予补偿.对于尚没有超过批准使用年限的临时建筑,可考虑临时建筑在使用期限内的残值和剩余合法使用期限的长短,给予适当补偿.违章建筑是不合法的,拆除违章建筑坚决不给予补偿. 房地产价格制定的程序 确定定价目标2)测算开发经营成本3)估测目标市场需求4)分析竞争对手5)选择定价方法并进行测算6)确定销售价格 房地产开发商的安全任务 向承包商提供安全生产作业环境和安全施工措施的所需费用,及时将安全施工措施和拆除工程的有关资料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不得任意压缩施工工期,明示或者暗示承包人采用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规范标准 风险性决策的基本思路 根据已知条件下直接有的或计算出来的状态收益值或损失值及概率,计算出状态期望值,然后累计状态期望值得到方案期望值,即可能出现的所有自然状态出现的方案的期望值.最后根据方案期望值的大小来决定取舍.风险型决策判断的准则采用期望法,净现值期望法和最大可能法.

语言学概论00541史上最全(吐血整理) 汇总 简单题+名词解释 小抄笔记

27.书面语: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的语言形式,它是文字产生或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26.口语:就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头存在形式。它是书面产生的基础。 28.语言相关论:语言相关论是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观点,主张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29.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是指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以及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26.语言符号的所指 :语言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形式所指的意义内容。 29.机器翻译: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一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26.语音: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27.词: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8.语用:语用指语言运用,即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29.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7.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构词语素构成的词。 29.屈折:屈折是通过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换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28.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27.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它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29.主谓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是主谓词组。 27.复辅音:一个音节内处于同一个肌肉紧张的渐强阶段或渐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 27.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是社团内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 28.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 26.调位:利用音节内的音高差别来起辩义作用的语音单位叫做调位,调位是一种非音质音位,依附在音位的组合序列上。 29.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28.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28.词尾:附着在词干后的,能改变词的语法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 29.语素:音义结合的最小语言单位。 26.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7.词法:(1)词法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词形变化规则。例如,俄语的名词在形式上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有阳性、阴性、中性等性的区别,有主格、宾格、属格等格的区别,这些都是典型的词法现象。(2)由于印欧语言中构词单位、构词方式和词类都与词的形态变化相关,因此构词和词类问题也成为词法的一部分。27.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是语言中通过一类形式或功能所获得的意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如“动词+名词”有动宾关系的意义,汉语所有的同类组合都是如此,这种意义就是一种语法意义。 27.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不是个别的语音形式和词语形式,但能产生某一类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语音表现形式或者词形变化形式也是语法形式。 27.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所归并的语法形式的基本类别叫做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可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词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句法手段;例如英语名词后加s表示复数,英语动词后面加ed表示过去时,就是词法手段中的词形变化。 28.自源文字:自源文字指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如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这些文字的形体、体系都是由最早使用该文字的人们独创的。 29.语音合成(1)语音合成是语音信息处理研究中的主要工作。 (2)语音合成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生类似的声音。如汉语的语音合成目前已初步实现自动生成声韵调结合的音节。 26.句子:句子是词或词组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27.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动画概论知识点梳理

一、动画的定义:按时间的顺序播放有规律的不同画面所产生的视觉 假象。 二、动画的特点:①是一门绘画艺术②是一门电脑技术③随意性和灵 活性④夸张(包括动作、语言、表情、场景、角色夸张和多重夸张)⑤动画风格的多样性⑥娱乐性⑦商业性。 三、动画的应用范围: 游戏、广告(包括网络广告在内)、影视(电影,电视)、房地产、医学研究(动态捕捉)。 四、美国人爱德华〃穆布里奇在动作方面最有成就,其作品是《运动 中的动物》,《运动中的人体》。 五、法国电影史将1877年8月30日定为动画的生日,那是法国光学 家兼画家艾米尔〃雷诺发明“光学实用镜”的日子。雷诺可以说是动画的鼻祖。 六,负面拍摄动画的技法上,法国的艾米尔〃柯尔《幻影集》(采用定格技术拍摄),美国布莱克顿《滑稽脸的幽默像》皆被称为是第一部手绘动画柯尔也是第一个利用“遮罩摄影”结合动画和真人动作的先驱,因而被奉为“当代动画片之父”。 七,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公开放映的电影《火车进站》是第一部影。 1914年温瑟〃麦凯的《恐龙葛蒂》结合了真人表演与动画角色。 是第一部注重动作的“拟真”与“夸张”的动画片,可是说自此开创了美式动画的时代。 1929年,迪士尼第一部有声动画片《蒸汽船威利号》;1937年迪

士尼推出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使美国动画步入商业动画的道路。迪士尼被称为“商业动画之父”。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是迪士尼的繁盛时期。二战后创造了世界动画风潮的包括前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和东欧的木偶动画。东欧的木偶动画以捷克为代表,捷克木偶动画的代表人物是杰利〃川卡。 八、1958年东映推出《白蛇传》这是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日 本的动画与漫画的发展密不可分。其中影响做大的是手冢治虫。 其作品包括《铁臂阿童木》(这是他的第一部电视动画片)《森林大帝》《怪医黑杰克》等。20世纪80年代是宫崎骏,高火田勋(吉卜力工作室)的时代。宫崎骏的作品《风之谷》《天空之城》《千与千寻》(2001柏林影展金熊奖)等。大友克洋的作品《阿基拉》《老人Z》《回忆》《蒸汽男孩》;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 九、万氏三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20世纪60年代的《大 闹天空》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开创了中国动画的新局面。1999年的《宝莲灯》是中国动画走向商业运作的第一步。2005年北影推出《小兵张嘎》这是一部极富民族特色和情感的影院动画片,并获中国电影最高奖项“华表奖”,看成是动画中的“红色经典”。

2018年4月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答案及解析(部分)

2018年4月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答案 及解析(部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2018年4月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答案及解析(部分)》供您查阅。 【题干】人的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现在一般认为大约是( )。 【选项】 A.5-6岁 B.7-8岁 C.9-10岁 D.12-13岁 【答案】D 【解析】人的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现在一般认为最迟大约是12-13岁。 【考点】语言与科学技术——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大脑的语言功能受临界期限制 【题干】下列关于“威尔尼克失语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A.发音仍然比较准确 B.构成不完整的句子 C.仍然能听懂别人的话 D.词语之间没有联系 【答案】C 【解析】威尔尼克取受损的患者能够说出一些词语,发音也很准确,但是词语之间在意义上没有联系,构成不了完整的句子,而且患者也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考点】语言与科学技术——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人脑语言能力的研究成果 21.【题干】下面各项中属于词的有( )。 【选项】 A.吃败仗 B.转基因 C.幼儿园 D.小女儿 E.玩游戏 【答案】BCD 【解析】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A属于“语”,长度相当于语法上的词组或句子,但意义和用法相对凝固的语言片段。E属于“短语”。

【考点】语汇——语汇概说——什么是语汇 22.【题干】下面各对词语中,能表现在同一语法位置上的有( )。 【选项】 A.小孩-苹果 B.大-小 C.红-红色 D.写-在 E.好-衣服 【答案】ABD 【解析】能表现在同一个语法位置上词,他们是属于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得到的是词类。A是名词,B是形容词,D是动词。 【考点】语法——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词的聚合:词类 23.【题干】“老刘有三个孩子”的蕴含义可能有( )。 【选项】 A.老刘没有孩子 B.老刘只有三个孩子 C.老刘有不止三个孩子 D.老刘有孩子 E.老刘没有三个孩子 【答案】BCD 【解析】蕴含义指说出的话中包含着其中某个词语的上位义或整体义,分为两种“衍推义”和“隐含义”。D为衍推义,BC为隐含

自学考试04503动画概论

自考04503动画概论3 第一章动画概论(15) 1、什么是动画? 动画Animation来源于拉丁文字源Anima,意为灵魂,,而animate是赋予生命,因此,animation用来表示“使.....活动”的意思。 广义而言,把一些原先不活动的东西,经过影片的制作与放映,成为会活动的影像,即为动画。 2、视觉暂留原理 人的视觉系统对形象有短暂的记忆能力,在 同一形象不同动作连续出现的时候,只要形 象的动作有足够的速度,观者在看下一张 画面时,会重叠之前一张的印象,因此 产生形 象在运动的幻觉。利用视觉原理,在一幅 画面还没有消失之前,播放下一画面, 就会造成一种流畅的视觉变化幻觉。3、世界第一部动画片 法国的艾米尔·柯尔的《幻影集》与美国的 布莱克顿的《滑稽脸的幽默相》皆被宣称是 第一部手绘动画。 4、中国动画发展概况 中国最早研究动画的艺术家是万氏三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 万氏兄弟于1922年制作的动画广告《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便是中国美术片的雏形。 1926年受迪士尼动画《墨水瓶人》的启发,成功制作出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 1935年,万氏兄弟在明星影片公司摄制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 1941年,万氏兄弟完成了80分钟的动画片《铁扇公主》,首次在黑白胶片 中将火焰染成红色,此东南亚第一部 动画长片。 1947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中国第 一部木偶片《皇帝梦》。隔年又摄制一 部动画片《瓮中捉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动画家们 更加积极的探寻富有中国传统美术风 格的动画片,其中以1957年成立的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最为成功。 1956年,特伟导演的《骄傲的将军》, 角色设计向传统京剧借鉴,背景则是 国画中的工笔画风格。 1958年,王树忱导演的《过猴山》则取 材传统年画的故事和形象。 20世纪6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是 辉煌时期。动画长片《大闹天宫》、第 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取材 于齐白石写意花鸟)、第二部水墨动画 《牧笛》(取材于李可染牧牛图)等片, 开创了中国动画的新局面。 20世纪60年代初期,钱运达导演的《草原 英雄小姐妹》张松林导演的《没头脑和不高 兴》,王树忱导演的《黄金梦》等动画片, 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随着 文革的开始,动画遭遇前所未有的危 机,中国动画在此时期一度的停滞不 前。1966到1972年中断了拍摄,此 后的动画片也因为意识形态而被禁止。 此时美国与日本动画却渐具产业规模, 因此当80年代中国重新开放时,已经 挡不住外来动画片的冲击。 1977年到1983年间,上海电影厂创作 了《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动画 长片和《九色鹿》、《雪孩子》、《三 个和尚》等短片。其他还有《鹿铃》、 《鹬蚌相争》、《山水情》等短片。 在文革结束后,中国动画面临美国和日本 电视动画的冲击,另外,由于中国劳动 力廉价,美国与日本的动画转而在中国 加工,分散了中国动画创作队伍的实 力。 到了20世纪90年代,1999念得《宝莲 灯》融合了主流叙事手法,造型设计和 流行音乐等因素,是中国动画走向商业 动画运作的第一步。 目前,中国动画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动画 教育蓬勃发展,更多的专业人才不断涌 现,动画产量也明显的增加。中国的动 画创作者一边在加强自己的新技术、新 设备的力量,开创新思维,一边在努力 实践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创作之 路。2005年推出的《小兵张嘎》堪称 动画中的“红色经典”。 5、当代世界发展概况 美国:1915年,厄尔·赫德发明了在赛璐珞 片上分层绘制图案的方法。 早期代表温瑟*麦凯《恐龙葛蒂》1914 年;其后创作了史上第一部有动画制作的 纪录片《路斯坦尼雅号之沉没》。 迪士尼:1937年迪士尼推出了第一部彩色 动画长片《白雪公主》。 1982年,迪士尼推 出《电子世界争霸 战》这是第一部在多 个场景中使用了电 脑三维技术的真人 电影,在电影技术发 展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1991年,迪士尼推出《美女 与野兽》。 这期间,迪士尼继 续推出许多成功的 作品,包括《小美 人鱼》、《狮子王》、 《风中奇缘》等。 1995年推出的《玩具总动员》是 第一部全电脑三维技术制作的动画影院长片。 2005年推出的《四眼天鸡》就是 结合电脑技术与传统动作表演风格的影片。 梦工厂:2001年推出的电脑三维动 画片《怪物史莱克》打破了 迪士尼独占一方的美梦,并 获的了同年的奥斯卡最佳动 画片奖。 梦工厂当日其它动画片,包括 写实风格的《埃及王子》、《小 马王》和粘土动画片《小鸡快 跑》也受到了很好的欢迎。 美国电视动画的发展,继续延续美式卡 通风格:线条简单、色彩鲜明、节奏明 快、剧情紧凑、善恶对立、夸张搞笑。 日本:日本动画发展的特点:商业化的运作 模式、电视动画片与影院动画片的 差异、与漫画密不可分的关联产业、 游戏产业的发达带动技术的发展。 日本动画产业建立了一套固定 的运作模式,经由“播出”“相 关产品”“出口”三个环节来 获得利润。但由于过度强调商 业价值,以批量生产的速度推 陈出新,造成许多日本电视动 画片题材雷同、动作僵硬、缺 少细节的刻画、以音效取代动 作等弊病,丧失了动画应有的 动作表现和“有限动画”原本 的精神。许多电视动画片在严 格的成本控制下,反而以简单 的造型设计、平时有趣的剧 情,在众多作品中崭露头角, 如《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 在影院动画方面采用电影的 叙事手法。 在影院动画片方面,日本近年来 有不俗的表现。如押井守的 《攻壳机动队1》、《攻壳机 动队2》大友克洋的《蒸汽男 孩》今敏的《千年女优》、《东 京教父》,宫崎骏的<千与千 寻》、《霍尔的移动城堡》。 极度商业化的电视动画片与 艺术家个人风格强烈的影院 动画片同时立足于日本动画 界,这展现了日本动画多元化 的动画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手冢治虫开创 漫画之路到80年代,生产了 很多漫画动画片,如《灌篮高 手》、《名侦探柯南》。 韩国:韩国是20世纪90年代新崛起的文化 势力,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韩国将文化 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支柱 产业。从2000年流氓兔席卷了全世界 之后,一连串成功的动画形象与网络在 线游戏,使得韩国的动画产业成了名副 其实的“知识经济”。 在影院动画方面,韩国创出了一种有 别于日本的抒情、唯美风格, 如《美丽密语》、《五岁庵》。 欧洲:欧洲动画的发展方向偏重于艺术 动画片和实验动画片。随着政制 的改变与经济的发展,欧洲的艺 术动画片有越来越走向个人化 的趋势。近年来,欧洲影院动画 片数量明显增加,以低成本、具 有民族特色的故事,打破了美国 与日本动画片独占市场的局势。 例如《美丽城三重奏》、《大雨 一直下》,或者三维动画片《盖 娜》、《玩具总动员》。 世界动画的发展趋势: 1、动画传播媒体的多 样化。如电视、电 影、网络、手机、 PDA等 2、动画制作流程的无 纸化。电脑代替人 工,起到了环保作 用。 第二章动画的分类(10) 1、以技术形式分类 1.平面动画:手绘动画、胶片直绘、挖剪动 画、沙与玻璃动画。 2.立体动画:偶动画、实物动画、真人动画。 3.电脑动画:电脑二维与三维动画、合成与 特效。 4.其他形式:复合材料、逐格描绘、针幕动 画。 2、以传播途径分类 1.影院动画片 2.电视动画片 3.其他 传播媒体 3、以性质分类 商业动画片、艺术动画片 第三章动画的风格与流派(15) 1、中国动画 (一)中国学派发展历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中国动画的发 展轨迹中动画家们特别重视对民族文化 的探索与借鉴。 中国的动画片从传统绘画、壁画、年画、 雕刻、民间工艺和地方戏曲等各个艺术 领域汲取丰富的养料,逐渐形成了一种 艺术风格,被称为动画中的“中国学派”。 《骄傲的将军》、《神笔》是中国学派 的开山之作。汲取了中国传统绘画和戏 曲的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法。 1958年《猪八戒吃西瓜》是中国第一部 “剪纸动画”,采用了传统技艺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