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最新导学案[1]

《幽径悲剧》最新导学案[1]
《幽径悲剧》最新导学案[1]

《幽径悲剧》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阅读描写藤萝的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原因。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受藤萝的美和悲,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3、学会欣赏美,保护美。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三、初读感知课文:

(一)介绍作者:

1、说一说:你了解的季羡林:

2、读一读: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3、了解背景:

(二)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回顾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解题:什么是悲剧?请大家用一句话或一个故事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3、理一理:按照作者的思路,可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一)、

(二)、

(三)、

四、精读品析:

(一)、赏藤萝之美

1、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参考句式如:我觉得这是一株藤萝,从文中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

2、文章正面描写了藤萝之美,那么文章开头就写的是藤萝吗?那么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二)、观藤萝之惨

1、可以说这株古藤萝在燕园,它是唯一的最美,在“我”的心中,它是唯一的最爱,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如此美丽的古藤萝却被毁灭了,永远消失了,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2、朗读藤萝被毁的文字,让我们感受一下藤萝被毁灭后的悲惨情形。(读出痛心和同情。)(同桌互评)

(三)、感作者之悲

1、被毁灭的东西越美,其悲剧性就越强。

阅读文章12—14段,作者在此更是直接宣泄自己的悲愤、痛苦之情,划出这些语句,体会作者深切的悲痛之情。

2、作者的这种悲愤、痛苦之情在1

3、14段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同桌互读体会感情。

(四)、探悲剧之因

1、古藤萝被毁灭,这可以说是一起发人深省的冤案,找出制造这个冤案的凶手以及冤案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并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理解。

2、第12段中,作者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其他人对待小花小草以及这株藤萝的态度与作者有何不同呢?从文中找出语句。

(五)、抒心中之情

假如你就是这株被砍断的古藤萝,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五、巩固提高: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2、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3、课文中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

4、文章主要内容既是写古藤萝的悲剧,本文题目为什么不用“古藤悲剧”,而是用“幽径悲剧”?

六、拓展延伸:

1、抒写心声:作者要写的仅仅是一株藤萝的悲剧吗?让悲剧不再发生,让美永驻人间,靠你、靠我、靠大家,请拿起你手中的笔,用精炼的语言,发出你内心的呐喊,唤醒那些愚昧无知的人们吧!

2、请你小结:(提示:写作上,你有什么启发?思想上你有什么收益?)

小学语文第七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教学思路(纠错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3、感受鸟与树之间、人与自然彼此和谐相处的道理。 学习重点: 体会榕树的奇特与美丽,鸟的自由与快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链接: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亩左右的河面,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能够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 预习任务: 1、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认真预习的孩子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一说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 4、你能收集到关于鸟的天堂的图片或资料吗? 自主、合作、探究: 1、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生字词? 2、讨论交流: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什么时候去的?看到的景象一样吗? 3、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大榕树的句子。 闯关练习: 1、照样子积累词语 A、白茫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许很多多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C、商量商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2、我能把他们送回家。 展示裂缝颤动陆续留恋茂盛

第五单元第三个三连堂18 幽径悲剧导学案

八语上册第五单元第三个三连堂18<< 幽径悲剧>>教学导学案班级801 姓名何家树自学成绩备注 自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2、学习运用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体会本文优美、通俗而又典雅的语言特点。 人生目标1、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进而爱美护美,善待生命和一切美好的事物;2、拯救自然环境,实际是拯救人类自己,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素质 能力目标1、增强维护真、善、美的能力;2、提高审美以及善待生命和一切美好事物的能力。 网上查询问题设置1 什么是悲剧?查询结果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 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 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 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 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 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 目的。 2 什么是真、善、美?查询结果单纯不一定就是善良,表面的可恶代表不了内心 也如此 3 怎样维护真、善、美?查询结果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 愚氓灭美是什么意思?查询结果愚蠢的人毁灭掉没得事物 愚氓:愚民,愚昧之人。氓,民、百姓。 5 当今社会有哪些愚氓灭美的现 象? 查询结果时下风行的减肥热不就是么? 身体实在胖的也就不说了 有些本身瘦得象麻杆的也大叫着加入进来 多少减到住院的地步! 自然就是美早被扔一边去了 6 查出你所在城市存在哪些愚氓 灭美的现象? 查询结果 7 怎样在描写中结合抒情和议 论? 查询结果记叙文是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具体描写, 来反映客观事物和现实生活的文体,但为了更鲜 明地表现主题,增强感染力,在记叙中也结合一 些抒情和议论,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犹如“画龙”,抒情和议论则是“点睛”之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一课时) 赣榆县初级中学授课者:仲崇荣 教学背景: 这节课不同寻常——这是一节校际交流课:校领导指派我到班庄二中借班上课。我从思想上很重视这节课:备课上花了不少时间,进行了三轮备课,即备自己,备文本,备学生。其中的备学生,是指课前打电话向那边的任课老师了解学情。 教材分析: 《幽径悲剧》是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记叙了北大燕园内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作者将其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文章语言精练、通俗又雅致,严厉谴责了那些无情无义的灭美“愚氓”,感染力极强。编者将其安排在人与环境单元,旨在让学生体会文中对藤萝所流露的真情,对愚氓恶行的谴责,从而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 二.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含图片、文字、音乐。 课前准备: 教师进行三轮备课,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概括段意,赏析妙词佳句——在书上留下预习的痕迹。 教学过程: 说明:[ ]里的文字为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 一.开场: 绽放自信笑容,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巧用名人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但时间宝贵,只能简单的笑一笑、说一说。 ] 二.简洁导入,投影出示导语。 让我们走进美文《幽径悲剧》,这里有一条( )的幽径,有一棵( ) 的古藤,还有一个( ) 的悲剧! [小括号里的内容,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大多数应该能说出来。设计该导语的意图有3:1.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2.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3.尽量简洁,为后面的深入研读文本节省时间。 ] 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齐读目标。 1.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 2..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儒林外史导学案第一课时-.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儒林外史》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小组:姓名:等级: 【课标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 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 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 言。 【学习目标】 大体了解作者、作品。 【自读感知】 自读学案与名著,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基本内容。 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吴敬梓( 1701— 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 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 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 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 1676)进士,吴昺 是康熙三十年( 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 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二、结构 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 回。对于它的结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总体上看来,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 作意图;第 56 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1465— 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 1595)为止,一百年间几代士人风 格迥异的命运遭际。这一部分与其他长篇小说不同,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像串糖葫芦一

三年级《语文园地一》 导学案

《语文园地一》导学案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写作 编写人: 审核人: 温馨寄语:相信自己,展示自己,你就是最棒的。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向课余生活安排得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活,且认真执行计划。 2 、完成写作任务,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好写作的信心。 温馨提示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交流自己的课余生活,在说的基础上,完成写作。 知识链接 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 一、自主学习 想想自己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或者是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二、合作探究 1 、小组合作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2、全班交流。 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三、拓展延伸 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好多同学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在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四、课堂小结 大家都介绍了自己的课余生活,也听了小伙伴的课余生活,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呢?我们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现在就让我们,动手写一写我们的课余生活吧。 五、课后反思 我的困惑: 改进措施: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42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0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同学对语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低段的学习重点是识字写字,从课外书的阅读情况看,孩子们的识字量还不错,但需要继续加强写字习惯的培养,尤其是笔顺的正确把握,书写姿势的养成,及看完整的字、词、句再书写的习惯。班中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什么上课的意识,听课习惯比较欠缺,也不能自觉完成作业。这些孩子纪律涣散,往往比较自私、娇气,卫生、学习等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常规方面还要继续加强。另外,学生整体来说不够静心,这一点在做题时尤为突出,往往不看题目就动笔做题。这个坏习惯需要花时间好好改正。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分为八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专题内涵都比较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课文共34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八组之后有五篇选读课文。最后是两个生字表。 四、教学目标 (一)汉语拼音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能按顺序熟练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并初步掌握大写字母。 3.初步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二)识字与写字

《幽径悲剧》最新导学案[1]

《幽径悲剧》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阅读描写藤萝的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原因。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受藤萝的美和悲,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3、学会欣赏美,保护美。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三、初读感知课文: (一)介绍作者: 1、说一说:你了解的季羡林: 2、读一读: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3、了解背景: (二)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回顾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解题:什么是悲剧?请大家用一句话或一个故事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3、理一理:按照作者的思路,可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一)、 (二)、

(三)、 四、精读品析: (一)、赏藤萝之美 1、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参考句式如:我觉得这是一株藤萝,从文中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 2、文章正面描写了藤萝之美,那么文章开头就写的是藤萝吗?那么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二)、观藤萝之惨 1、可以说这株古藤萝在燕园,它是唯一的最美,在“我”的心中,它是唯一的最爱,都占据着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如此美丽的古藤萝却被毁灭了,永远消失了,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2、朗读藤萝被毁的文字,让我们感受一下藤萝被毁灭后的悲惨情形。(读出痛心和同情。)(同桌互评) (三)、感作者之悲 1、被毁灭的东西越美,其悲剧性就越强。 阅读文章12—14段,作者在此更是直接宣泄自己的悲愤、痛苦之情,划出这些语句,体会作者深切的悲痛之情。 2、作者的这种悲愤、痛苦之情在1 3、14段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同桌互读体会感情。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案 学习目标: 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学习重点: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领略古藤之美、古藤之悲 2、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作家季羡林。现年已94高龄却仍矢志不渝地维护着真、善、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羡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让我们一同去感知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整体感知 1、迅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阅读、概括 3、组织交流 三、研读课文 (一)引导学生学习写古藤之美的部分 1、“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幽径悲剧”实际上写的是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写“悲剧”首先要揭示悲剧主角古藤的美,作者是如何突出地写古藤萝之美呢? 2、古藤萝之美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幽径古藤萝形、色、味、声的语句,领略古藤萝的美丽,阅读、赏析、绘画、交流 3、幽径四季之美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全套精典汇编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全套精典汇编

目录 1 山中访友 (1) 2* 山雨 (5) 3* 草虫的村落 (8) 4* 索溪峪的“野” (11) 词语盘点 (14) 口语交际.习作一 (14) 回顾.拓展一 (17) 5 詹天佑 (18) 6 怀念母亲 (21) 7*彩色的翅膀 (24) 8* 中华少年 (27) 词语盘点 (29) 口语交际.习作二 (30) 回顾.拓展二 (33) 9 穷人 (35)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39) 11.唯一的听众 (41) 12*用心灵去倾听 (43) 词语盘点 (45) 口语交际.习作三 (45) 回顾.拓展三 (47) 13 只有一个地球 (48) 14* 鹿和狼的故事 (50)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52) 16* 青山不老 (54) 词语盘点 (56) 口语交际.习作四 (56) 回顾.拓展四 (59) 17 少年闰土 (60)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62) 19* 一面 (65) 20* 有的人 (67) 第五单元词语盘点 (69) 回顾.拓展五 (71) 口语交际.习作五 (72)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75) 【诗海拾贝活动一】搜集诗歌 (78)

与诗同行 (80) 21 老人与海鸥 (84) 22* 跑进家来的松鼠 (87) 23 最后一头战象 (89) 24* 金色的脚印 (92) 第七单元词语盘点 (94) 回顾.拓展七 (95) 口语交际.习作七 (96) 25 伯牙绝弦 (99) 26 月光曲 (101) 27* 蒙娜丽莎之约 (104) 28* 我的舞台 (106) 第八单元词语盘点 (108) 回顾.拓展八 (109) 口语交际.习作八 (112)

最新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一》导学案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掌握和运用两种识字方法,认识7个生字。 2.正确地读词语,感受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 3.会读会背26个大小写字母,并能正确排序。 4.会读会写不同韵母的生字,对不同结构的生字会分类。 5.收集描写春天的语句,感受春天的美景。 6.会读拼音儿歌,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正确认读9个词语。 2.熟练地背诵26个大小写字母,并会正确排序。 3.熟练朗读日积月累中的四字词语,及本单元拼音韵文。 4.学会讲故事时,态度落落大方,故事情节连贯。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有关春天的词语、古诗、歌曲等。(学生) 3.看有关老鼠和猫的动画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 一、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小组读,比赛读,把三组词读熟。 3.全班齐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巩固生字,并口头组词,选择词说句。 二、字词句运用 (一)读一读,记一记 1.多媒体课件出示26个大小写字母,师范读。

2.师教读。 3.各种形式读,直到背熟。 4.指名背诵26个大小写字母,并检查排序。 (二)读一读,写一写 1.师黑板出示生字“见”“万”等8个生字卡,指名读。 2.“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3.指名说说每个字韵母的不同。 4.接韵母分类,指名上台书写,其余学生完成书上田字格书写,全班交流评价。 (三)读一读(拼音韵文) 1.自由读读拼音韵文,圈出不会读的生字的读音。 2.学生小组内互读,互相正音,互评。 3.指名读,其他同学为其正音。 4.师多媒体出示难读生字,生词的读音,范读。 5.全班齐读,提醒学生不能唱读。 6.理解韵文大意;知道春天到了,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祖国南方、中部、北方等地在春天却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特点。(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们在课件展示中,了解韵文大意,了解祖国的大和广,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7.配乐齐读韵文,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再次涌起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去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口语交际) 一、日积月累 (一)歌唱春天 1.播放收集到的有关春天的歌曲。 2.唱一唱你会唱的春天的歌曲。(小组唱、齐唱、单独唱) 3.比赛背诵学过或课外自学的有关春天的诗文。 (二)我看到的春天 1.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春天,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词语。 2.指名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春天。

《散步》导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二十二散步 莫怀戚 ( 主备人:张伏宝嵇小舟执教:张伏宝 2010年5月27日 )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B:过程与方法 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领会主旨。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散文,提高审美情趣。 C: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深沉的亲情美,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 教学难点: 领会表现至善至美的亲情美的主题以及语言文字之美、情感意境之美的欣赏与感悟。 导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说感受)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温馨的爱,像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莫怀戚的《散步》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习质疑 1、回顾学过的《错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装满美好情愫的季羡林先生因为燕园中的古藤萝被毁,写下了对灵魂颟顸之人强烈不满的《幽径悲剧》。 宗璞先生没有因为紫藤萝花架的一时被毁而心中惆怅,反而在紫藤萝花瀑前憬悟到生命的永恒。诵读、咀嚼这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

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存活的斑斓多味?如果想要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和驾驭生活,不贻误生活赐给我们的每一次良机。 2、收集有关作者资料,简介作者。 点拨: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曾任教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3、将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与同学讨论。 4、课前热身: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lín) 分歧.( qí ) 酷.冬(kù)亲戚.(qī)波光粼粼 .. ( 霎.时(shà)熬.过(áo)桑.树(sāng)嫩.芽(nan)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A、散步的人有:母亲、我、妻子、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E、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亲情;叙事线索是散步。 四、细读品味,合作探究(再读课文) 1、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平凡的家庭显得那样和美? 教师点拨:写的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 B: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的特点) 教师点拨:母亲——慈爱;“我”——孝顺;妻子——贤惠; 儿子——天真可爱。 2、细读品味,感受亲情之美。 A: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a:学法指导:从“强壮”、“高大”分析及表达的感情方面进行品味。 b: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C:教师点拨:“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我正值中年;“高大”是从儿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人教版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导学案

《语文园地一》导学案 一、新课导入 1.问题引领:第一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在本单元安排的三篇课文中,谁愿意把自己体会深刻的句子与同学分享? 2.学法指导:谈分享时要注意说清楚,哪篇课文的语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体会最深刻? 3.梳理小结:在阅读时,我们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要懂得积累、运用。 4.板书课题。 二、目标引领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2.积累带身体部位的四字词语,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朗读句子,表达句子意思。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积累古诗。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2.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不会的问题,学会积累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理解古诗大意,体会牧童的天真活泼的形象。 三、学习指导 (一)交流平台 1.问题引领 我们在读书时,常常读到一些很有新鲜感的词句,看到这样的词句,你会怎样做呢? 2.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读交流平台的句子,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 3.梳理小结 这部分内容是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第一句选自《大青树下的小学》,

衬托了同学们读书声音的好听。第二句选自泰戈尔的《新月集》,表达了对“更夫”这一职业的向往。这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都运用了某些写作手法,读书时,我们要多读、多背这样的词句,理解意思,还可以尝试仿写。 4.欣赏佳句,读一读。 ①秋天,山谷里到处是黄黄的颜色,黄的谷子,黄的树叶。天高高的,远远的,云淡淡的,轻轻的,田野里弥漫着熟了的谷粒的甜味。 ②清晨,小溪多美啊,溪水映着灿烂的朝霞像浮动的彩色缎带。我喜欢在溪边读书,清新湿润的空气滋润着我的喉咙,淙淙流水伴随着我的琅琅读书声。 ③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离开。 (二)语句段运用 1.问题引领 (PPT出示书中成语)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怎样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 在班里有哪些兴趣小组?你能给兴趣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吗? 2.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想一想,练一练,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或想法。 3.梳理小结 (1)这些成语都含有人体器官,而且每个成语中都含有一组近义词。我还能说出类似的成语:手舞足蹈、耳濡目染、指手画脚…… (2)读第一段话时,重读“真的”,强调要表达“我”的看法,重读“地下”,突出花朵上学的地点;读第二段话时,重读“一点儿”,读出很着急的语气;读第三段话时,要重读“不懂就要问”“挨打也值得”,用自信的语气,突出非常愿意、认可的态度。 (3)我为兴趣小组取的名字要能体现出小组活动的特点,让人一看就能记住。这样才能吸引有相同爱好的同学一起开展活动。如:天籁之音(歌唱兴趣小组);一鸣惊人(播音主持兴趣小组);妙笔生花(书法小组);网球俱乐部(网球兴趣小组)等。 4.拓展训练 (1)按要求写词语。

4《幽径悲剧》学案

《幽径悲剧》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理解文章思路。 2、学习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4、能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能理解善待环境就是 善待自己的道理,增强维护真、善、美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1、能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理解文章思路。 2、学习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会探求悲剧的涵义,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维护真、善、美。 【学法指导】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藤萝的美。 2、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法理解作者对被砍前的藤萝和对被砍之后的藤萝的不同情感,通过这种情感的剧烈反差,能体会到真、善、美的重要性,从而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3、学习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的写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1992年的春天,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静上的一株古藤萝下段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随风摇曳。这一棵藤萝毁于写作时的“今年春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此文。 2、走进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字西逋,又字齐奘,当代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教授,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佛学家、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2009年7月 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著有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季羡林论人生》、《病榻杂记》等。3、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二、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懦.者 ( )潋滟 ..( )浩劫.( )诛伐 ..( )荆棘 ..( ) 凌.空( )虬.干( )摇曳.( )悚.然()愚氓 ..( ) 猬.集()万斛.()遒劲.( )干劲.( )惆怅 ..(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凄清: ⑵萧索: ⑶愚氓: ⑷足征: ⑸潋滟: ⑹诛伐: ⑺疾趋: ⑻焉知: ⑼奈何: ⑽闲情逸致: ⑾司空见惯: ⑿等闲视之: ⒀相映成趣: ⒁盘曲而上: ⒂鲁殿灵光: ⒃毛骨悚然: ⒄月白风清: ⒅林林总总: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范文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范文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整理的幽径悲剧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4、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三课时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字词,做到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查找有关季羡林的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 一、导入 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二、介绍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生介绍之后老师补充。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入学之后,学业出色,成为当时清华佼佼者,为清华“四剑客”之一。 季老学识渊博,学富五年,精通六七种语言,致力于研究“东方学”,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学识了得,是当代中国的一

(完整word)语文高效课堂: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理解赵盾、晋灵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法设计】 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 【本章节概览】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文字层面质疑检查 (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胹_____________蹯_____________畚_____________ 饮____________ 嗾_____________ 獒_____________ 遗_____________箪_____________ 橐_____________ (二)、指出下列活用现象并解释 1.晋灵公不君 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3.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4.食之,舍其半 5.提弥明死之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含义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3.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4.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5.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7.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8.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寸否。 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10.斗且出。 1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12.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四)、解释下列相同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并指出词性1.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君知所过矣,将改之 2.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3.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4.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5.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五)、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②三进及溜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④反不讨贼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教育资料】写作《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学习专用

写作《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学案(苏教版八 年级上册) 课题:课型:新课主备人: 学习目标: 1、了解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方式、要求和作用。 2、研讨方法,赏析范文;写作指导 3、记叙中饱含浓浓的深情 学习重点: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方式、要求和作用。学习难点:写作。 教学方法:读、议、展、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都市精灵》、《幽径悲剧》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及作用,谈记叙文中总少不了抒情、议论的成分,它们丰富了文章的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今天就学习在记叙中作必要的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二、自主学习 1 、记叙文中的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的事物、人物带有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之一。 (1)记叙文中的几种主要抒情方式:

A 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直接用文字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如《最后一课》中我说的一句话。“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即是直接抒情。再如《黄河颂》中“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直接抒情。 B 间接抒情,即作者在叙述描写中抒情。 a 寄情于景;《济南的冬天》《春》 b 寄情于事;《幽径悲剧》 c寄情于物;《都市精灵》 C 在议论中抒情。 (2)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A 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 B 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几点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品的思路,增强文章意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春》的结尾部分: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 2、记叙文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1)议论用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导读: 《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课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定为1、通过朗读,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2、通过品析,学习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文本分析,理解藤萝不幸遭遇的根源。一堂课结束,发现原定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的环节设置和处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一、课时定位 《幽径悲剧》一课,篇幅不短,内容不少,主题不浅,这样的课文不该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周,45分钟的时间内我就像是一个疲于奔命的农夫,不停地鞭策着我的学生,赶着完成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于是先前设计的那些教学环节,统统变成了华而不实的空架子,只是像样地摆一下,完全失掉了它之前的功效。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切实的途径,学生自然跟不上我预想的进度,所以在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里,我的确是在自言自语。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评判该是学生是否有所得,仅从这点判断的话,我觉得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所以备课之前备学生是多么重要的环节,可是我却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兀自思索着教学目标,设计着教学环节,等到上课,才发现一切的设计都是徒然,不过就是一座装修

华丽的空中楼阁。 二、文本定位 《幽径悲剧》是一篇具有强烈悲剧效果的散文,作者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无论是浓墨重彩的描绘还是酣畅淋漓的抒发,都是文章的悲剧性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悲痛欲绝?如何让学生体悟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最好的法宝就是读。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是这堂课中的读书声太少了。在赏藤萝美的时候可以读,在藤萝被毁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悲伤无语的时候可以读,在作者愤慨表态的时候还是可以读,甚至可以专门设计一节课,就是读《幽径悲剧》,教师在做一些朗读的指导,在品析的基础上诵读,那么学生就能更轻易的走进季老的心扉,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这幕悲剧的直面者,不再觉得季老是无病呻吟,而是真的痛季老所痛,急季老所急。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在于,语文课首先该是一堂课,一堂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的课。教师之前所有的预设都应该基于学生能接受的基础之上,其次在考虑形式是否新颖。所谓创新,不是指形式的创新,而是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力的是否能有所创新,在备课环节中,千万不可本末倒置。其次,语文课就该是一门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课,基于不同的文体特点要配合不同的训练重点,或读、或辩、或写、或品,千万不能千篇一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学案一:季氏将伐颛臾 【课标要求】 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重视诵读在培养语感、增进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理解“过”“是”“相”“疾”“为”“于”“何”等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把握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3.理解本文善用譬喻、层层批驳、逻辑严密的艺术手法,并能运用层层批驳的结构方式进行片段习作。 【课前预习】 二、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1.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末期()国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主张仁义、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被尊称为“圣人”。晚年整理“六经”()()()()()()。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哲理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宋代朱熹把()()()()合称为“四书”。 3.夫子:当时对大夫、老师和()的称呼。 4.自称其名在古代是()的一种表达方式。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称呼别人的名字一般是长辈对晚辈,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5.诸侯的封地叫(),卿大夫的封地叫()。 三、背景介绍 春秋时期,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把持鲁国朝政多年,鲁国王室日益衰微。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势力强大了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

五年级语文园地一导学案

《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导学设计 课题口语交际课型课时主备刘晓梅审核授课班级学生 学习目标1.通过同学之间的口语交际,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2.通过活动的策划、组织,训练学生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准备 几本书;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便于交流。 导入新课(导) 教师介绍一些遥远地方小学的情况及他们对朋友的渴望,激发学生参加“手拉手”活动的热情。(结对子) 自主合作(学)1、提出讨论要求,小组讨论后进行策划。 2、小组成员作好明确分工。 讲述: 记录: 3、制作一份小组讨论记录表。 (全组成员) 交流展示(展)一、全班集中分享各自的读书故事,再引导学生交流别人的读书经历。 二、小组选派一人上台展示(全班参与评议): 巩固提升(练)一、小组练习:(交流与讨论,发现口语交际的不足之处并认真改正自己的表达。)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 2、认真倾听,积极参与发言。(教师巡视检查、督促,对发言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 3、推荐代表上台发言。 二、学生分正反两方面展开辩论:说说“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的问题,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学习评价(评)1.预习认真了吗? 2、小组内大胆交流了吗? 3、参与全班展示了吗? 4、认真倾听了吗?()

《语文园地一》第二、三课时导学设计课题习作课型课时主备刘晓梅审核授课班级学生 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的策划、组织,训练学生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学习 准备 作文本、练习本(记录的口语交际的内容) 导入新课(导)1、孩子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甲流读书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下面我们就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故事写下来吧。 2、复习书信的格式。 【格式:1.称呼,顶格写 2.问好,空两格 3.正文,按平时写作文的格式写 4.祝颂语,顶格写 5.署名 6.日期】 3、明确学习要求:读书故事、采访体会、记一次辩论活动 自主合作(学)一、延续口语交际的内容,把交流的结果及真实想法写下来。 二、完成初稿,自己仔细修改。 三、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四、按照小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交流展示(展) 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欣赏。 巩固提升(练)1、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2、整理习作和收集到的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我和读书的故事”为主题的手抄报。 学习评价(评)1.预习认真了吗? 2、小组内大胆交流了吗? 3、参与全班展示了吗? 4、认真倾听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