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论文: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

建筑空间论文: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
建筑空间论文: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

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很多的西方建筑空间设计理念逐渐成为了当前国际建筑行业中的主流元素,为我国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国传统建筑思想和文化在与西方建筑思想和文化的融合及冲突中渐渐地消退。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其所具有的空间设计理念充分地体现出很多道家学说和古典哲学等思想,并且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精髓内容。因此,应将传统建筑文化思想融入到现代化的建筑空间设计中,从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文化特点的建筑行业。

1传统建筑文化取向

1.1“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是非常崇高的理念。“天”实际上是指大自然,“人”实际上就是孕育天地的主体,因此最高的境界就是能与天融合。此观念能充分体现人们对空间的“无限”追求,也能充分体现出人们对自身在追求“绝对大”过程中的理念[1]。在传统的古代建筑中,总能看到人在感慨自己渺小后所包含的“无限”憧憬。这就是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人们将这种观念融入到实际的建筑中,体现出无限遐想和有限空间的有效融合。

1.2“有”与“无”的辩证理念

在我国传统的建筑空间中“有”与“无”的辩证理念是最有深意的观点。“有”实际上就是说建筑的实体,“无”实际上就是建筑的外部和内部的空间,建筑空间所具有的有用性应通过建筑实体充分体现出来[2]。实际上就是“无”通过“有”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建筑的空间是由实体进行有效围合的,能凸显其有限性,但在完全封闭的空间中就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开放的空间内才能充分体现其空间所具有的无限性。

2儒家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先秦的“百家之首”是儒家,以孔子为主要的代表人物。儒家认为,“要尊重天道自然,要尊敬先祖长辈,要尊敬帝王和师长”“上事奉天,下事奉地,尊重祖先而推崇君长。这是礼的三个根本”。儒家所提倡的礼治是一种封建的政治伦理理念,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及精神面貌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礼”表示人与神之间所产生的一种不平等的观念和思想。在古代人们认为,天是最崇高的,没有比天更高的事物,古代的人们对天所具有的神秘感产生一种敬畏感,从古代继承下来祭山川、祭土地、祭风雨、祭星辰、祭日、祭天等习俗[3]。此种情感都会体现在传统建筑文化中,古代比较常见的宗祠是宗庙建筑的一种。

3传统建筑文化与风水学

3.1体现对称美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1)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1) 摘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出现不和谐的发展,从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出现冲突的矛盾关系,因此,如何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当今所关注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个性化民族化 一、现代设计要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设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是现代设计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溶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如飞机、汽车的、电话等新发现的不断推陈出新,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直接促进了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产生。出现了许多如: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斯堪的维亚的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推波助澜,使现代设计运动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 在商业文化的驱使下,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无所不为,

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平面设计,小到香烟包装,大到航天器内舱,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都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雷蒙·罗维算是美国第一代著名设计师,自他们之后,商业文化便与现代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艺术与设计流派,无不打上商业文化的烙印。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事实上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国画中确实蕴涵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人生观、哲学观,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使得代代有英才,但这些作为艺术作品,好像有许多珍贵的文化思想只是深藏博物馆里一样,广大人民没有很好接触到这些艺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没有把国画艺术在商业方面很好的利用、这还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方面的结合问题,学国画就是画国画这种思维不能作为我们现代学艺术人的思想了,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到怎么使得他发扬光大。这些实际状况令我们担忧,因为国人在现代设计中有一部份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淡化了传统文化。 相反,日本人却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一休的故事漫车及动画片)将日本漫画在我国漫画发展萌芽时期的这个空隙发展起来了,而且迅速的占领了我国漫画市场,使

城市、景观、建筑-现代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

城市、景观、建筑-现代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6-09-06T14:47:45.423Z 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9月下作者:胡宇 [导读] 某种程度上,城市设计就是宏观上的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也要利用城市设计的整体设计方法。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 摘要:以往认为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相关,其实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空间,包括相应的要素如风景或地形所形成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布局和设计。沙里宁认为:“城市设计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丹下健三也说过:“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时对人类新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因此,某种程度上,城市设计就是宏观上的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也要利用城市设计的整体设计方法。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共生;要素 前言 现代建筑设计有复杂化、大体量、高密度的特点。这些设计的体现,原始的单体建筑设计理念是无法满足要求的。这就需要建筑师在设计方法上能够融入更多的设计手段,多样化设计门类。 1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城市设计要素 建筑已经演变成建筑体、建筑群,甚至是微缩城市。人类心理认知、景观要素、道路要素、广场尺度等都已经成为建筑设计要素。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更广泛的知识。例如:日本东京都港区六本木项目,在繁华的东京都港口,设计了集办公、商业、居住、交通停车、广场公园等在内的复杂城市体系。在六本木建筑综合体中,体现了小城市的功能特点,工作地与居住地距离很近,缓解了交通压力。生活设施完备,商业发达,景观宜人。成功的用城市设计的手段诠释了这个建筑群体。 2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无论设计是要体现城市美学,还是要展示城市空间的景观组织,或是表现城市轴线艺术,都要运用其独特的设计构图理论,其中包括三大基础理论。 2.1图底理论 图底理论是研究作为建筑实体的“图”和作为开敞空的“底”的相互关系,关键在于实体与空间的控制与组成,以及相互的比例关系,图底理论可以化无为有,可以化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使开敞空间得到完形,并且通过渗透性界面化大空间为小空间。 2.2联系理论 联系理论致力于分析各元素的“线路”,强调空间的线性联系,用各种联系的基线把建筑与空间串接起来。卡伦在《城市的景观艺术》中根据联系理论提出了“视觉连续”的概念。通过“联系”可以将无序的因素组织在一起,形成可以引起人们某种情感的层次清晰的环境。联系线路可以形成表现城市特征的城市线性空间轴。用各种联系的基线把建筑与空间串接起来。 2.3场所理论 20世纪60年代场所理论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纯空间理论。场所是特定的人或事物占有特定的环境空间,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场所与人和事件相关联,空间的不确定性赋予场所不同的内涵。 综上,我认为图底理论就是城市设计的设计方法,联系理论则是对人类行为认识分析后得到的设计理论,而场所理论则是建筑设计所要达成的目的。 3城市设计的一般内容 城市是包括人工与自然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景观空间系统。城市建设是景观规划、建筑一体化得过程与结果。中外古代建筑,对规划、园景设计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往往统揽规划、建筑、景观、艺术等各个方面。从其成果表现来看,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艺术品,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3.1环境景观设计 环境设计是城市设计的核心,涉及到居住、商业、工业等的室内空间及公共空间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综合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各个因素。 3.2场地规划 包括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审美性以及生态敏感性的组织与整合。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等方法确定城市地域的布局与组织。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3.3生态规划与设计 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划不仅要做到以人为本,而且还要兼顾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及可持续发展。 3.4社会与行为学设计 景观建筑的社会与行为学方面集中于设计中的人性化。基于行为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研究领域包括简称环境的设计评估、环境认知以及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等范畴。 4建筑设计中的空间观念 空间概念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尼奇凯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到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

建筑空间论文: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

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很多的西方建筑空间设计理念逐渐成为了当前国际建筑行业中的主流元素,为我国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国传统建筑思想和文化在与西方建筑思想和文化的融合及冲突中渐渐地消退。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其所具有的空间设计理念充分地体现出很多道家学说和古典哲学等思想,并且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精髓内容。因此,应将传统建筑文化思想融入到现代化的建筑空间设计中,从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文化特点的建筑行业。 1传统建筑文化取向 1.1“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是非常崇高的理念。“天”实际上是指大自然,“人”实际上就是孕育天地的主体,因此最高的境界就是能与天融合。此观念能充分体现人们对空间的“无限”追求,也能充分体现出人们对自身在追求“绝对大”过程中的理念[1]。在传统的古代建筑中,总能看到人在感慨自己渺小后所包含的“无限”憧憬。这就是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人们将这种观念融入到实际的建筑中,体现出无限遐想和有限空间的有效融合。

1.2“有”与“无”的辩证理念 在我国传统的建筑空间中“有”与“无”的辩证理念是最有深意的观点。“有”实际上就是说建筑的实体,“无”实际上就是建筑的外部和内部的空间,建筑空间所具有的有用性应通过建筑实体充分体现出来[2]。实际上就是“无”通过“有”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建筑的空间是由实体进行有效围合的,能凸显其有限性,但在完全封闭的空间中就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开放的空间内才能充分体现其空间所具有的无限性。 2儒家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先秦的“百家之首”是儒家,以孔子为主要的代表人物。儒家认为,“要尊重天道自然,要尊敬先祖长辈,要尊敬帝王和师长”“上事奉天,下事奉地,尊重祖先而推崇君长。这是礼的三个根本”。儒家所提倡的礼治是一种封建的政治伦理理念,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及精神面貌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礼”表示人与神之间所产生的一种不平等的观念和思想。在古代人们认为,天是最崇高的,没有比天更高的事物,古代的人们对天所具有的神秘感产生一种敬畏感,从古代继承下来祭山川、祭土地、祭风雨、祭星辰、祭日、祭天等习俗[3]。此种情感都会体现在传统建筑文化中,古代比较常见的宗祠是宗庙建筑的一种。 3传统建筑文化与风水学 3.1体现对称美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 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它使我们认识到,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经 济社会需要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简约设计,同时注意弘扬“美善相乐”的造物文化,追 求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造物文化 从东西方的哲学思想看,西方注重理性,东 方偏重感悟。西方艺术形式的更新取自于它的理性批判精神以及思想的不断变革;东方 艺术形式却能保持相对稳定,正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西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 的理念;东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与自然的 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指明了人道来自于教化 而非天性。同样,设计中的人性也是源于教

化而非天性。考证汉语中的“人道”一词的语源,在先秦儒家经典《左传》中子产曾说:“天道远,人道迩。”(《昭公十八年》)就是说天道玄远,人道就在眼前。与此不同,西方人则认为天道更近于人道。所以,以东西方对自然之道的不同理解和分析为出发 点的文化理念左右着其各自的文化选择和 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传统认为:“文化”的“文”就是在某物上做记号,留痕迹;“化”则是生成、造化之意,指事物的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1]由此可见,文化实际上是深深植根于物的形成之中的。因而可以认为,文化是基于物的内涵之表现,其载体为历史长河中人类不朽的创造,这种创造不见得一定是宏伟的建筑或光辉 的历史遗迹,可能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景或者是不起眼的小器物,但只要我们去深刻地理解和分析,同样可以找到文化的味道和文化的感觉。

建筑体验之“空间情节”

建筑体验之“空间情节” 摘要:现如今人们一谈到艺术,总认为那是纯精神领域的,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对其敬而远之。这种想法是由于现在的一些艺术家力主为艺术而艺术,闭门造车,捍卫自己的思想领地,从而使艺术驶离群众的结果。其实艺术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人们希望艺术走进他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需要体验,建筑空间设计需要源自体验,享受“空间情节”,这种体验是生活的、艺术的。 关键词:艺术美;艺术体验;建筑;空间情节 蝴蝶虫要从茧中钻出来,不是因为身体变大了不得不如此,而是想换个环境,找一种新的体验。 那么人类呢?是什么吸引人类走出天堂来到人间?是什么魔力使人类从动物中分离出来,拥有自己的繁芜的城市?是花园中的鸟语花香还是殿堂中的灿烂生活?应该是一种体验!一种比动物更加高级的生活体验——只有我们能够得天独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世界发展中众多伟大成果生成的每一刻——一种连上帝也羡慕的体验! 一、无法替代的艺术空间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出访的窗户和落在街道上的树叶来体验场所的季节轮换;可以沿着公园小径漫步,在林间的光影中体验场所的花香鸟语,也可以循着小镇的旧巷漫步,在阑珊的街灯中找寻儿时的欢声笑语......无论是住所还是花园,无论是视觉、气体、声音、行为事件、沉思、还是情感反射,都是一种生活体验,一种场所体验。 作为我们每天生活的场所——城市、住所与花园——也是一样,体验空间中的生活比空间更重要。正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先生所述,“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空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要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在内与外、西方与东方、抽象与具象、单纯性与复杂性两性之间,渗入自己意志而升华......人体验生活感知传统的的要素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生活体验的缺乏造成了想象力的匮乏。图像的清晰度再高也不过是虚拟的体验。只有走到现场去,才有可能得到气味、记忆、温度、湿度、气流和手感等伴随五官感觉的体验。因此,当今培养设计师这种想象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去体验。人们将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各种休闲活动,以便从各种不同的的体验中再造自我。托夫勒直言,此时的艺术因自身的目的而产生体验,环境艺术家则变成了制造体验艺术的工程师。 我们的生活需要艺术体验,建筑空间设计需要源自体验,需要面向体验,这种体验是生活的、艺术的。是一种无法让人替代的、令人愉快的、充满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的空间体验。 二、空间体验及艺术 (一)体验的内涵: “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为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体验是一种瞬间的幻想:是对过去的回忆——对过去曾经实现的东西的追忆;也是对现在的感受——先前储存下来的意象显现;是对未来的期待——瞻望未来、创造美景,通过瞬间幻想来唤回过去的乐境,以便掩盖现实的焦虑。体验的原型是应该是源于感性的,属于族类共同体的并且富于复现功能的原始模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具体表达。体验原型往往拥有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复现的功能。 空间体验行为绝大多数既是主体内部心理活动的结果,也是外部空间环境刺激的反应,二者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环节或者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从空间意义的生成与审美价值取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一本书带给我的设计心得——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在我看来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自从大一经老师推荐阅读以来,至今虽不能说是精读过,但其大意也算理解一二了。它与《建筑语汇》成为我做设计之前比翻的两本书,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让我明确了设计的意义、方向和手法,从而让我们这样的低年级学生能较为快速的了解该怎样做好设计,我认为它是一本建筑系学生十分必要研读的经典之作。 彭一刚先生在第一版前言中说到的“回顾以往的教学,学生苦于得不到系统的建筑构图方面的只是,教师又很难再有限的课堂辅导中讲清这些道理,加之构图原理本身又多少有一点抽象,难以捉摸,于是学生难免会感到神秘莫测,而教师又苦于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可能由于缺少共同语言而有所隔阂”一现象我深有体会,这是一个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普遍的一个难题,当初彭一刚先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写出这本书的,纵观此书,其内容之详实涵盖面之广泛语言之通俗精炼不得不赞叹彭一刚先生对于建筑系教学的用心良苦。 本书共九章,有总讲有分讲,功能空间结构审美等分类看目录便一目了然,哪里遇上困惑就看哪里,每次翻阅总会有多少心得,它更多的不是一部讲大道理深奥义的书,而是讲各种情形的各种解决方案,市面上太多的建筑书籍难免或空泛或深奥使得我们难以从中学到东西,故此书对新生而言是十分难得且足够经典的。很多老师在课上疏漏的或没有细讲我们又很想了解的内容书中都有详细的解释。 比如关于审美这个方面。老师经常要求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要有

美感,于是很多同学都问过老师“什么是美”,老师的回答常常太过 笼统,比如说“有规律的东西才有美感,比例和尺度要拿捏好”,可 是什么叫有规律、规律该如何运用、什么样的比例和尺度才会是美的这类问题总是由于时间等限制老师讲的总是不够多我们总是有很多 问题需要自己寻找答案。而此书的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所述的内容让我获益颇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美是从对立同一种得到的,物质世界有许多有机统一性值得我们借鉴,简单的几何体可以得到统一,主从分明、对称的均衡、不对称的均衡、对比与微差、韵律、比例、几何关系、相似形等都可以得到形式的统一从而得到一个美的物体。其中“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一节中讲到“利用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方法来调节门窗与墙面之间的比例关系”让我得到了许多启示,至少我知道以后可以运用这种方式使方案的开窗更美观,还有一些关于美的比例关系让我设计方案时有理可循,而不是盲目地反复思考“怎样产生美”这一问题。诚然美不会仅限于产生于这几种手法之中,还需要更多的直觉与灵感,但是作为建筑系新生的我们审美观这一方面有着普遍缺乏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不能在短时间内有大改善的情况下,若是不告诉我们一种类似于公式的可以套用的手法我们很难开始着手设计。它告诉了我们许多的公式让我们体会套用,这使我们设计方案的时候少走了许多弯路。虽然我们现在不免沦于生搬硬套,但是我们可以在一次次的运用和老师的指导中体会这些技巧的精髓,它同时亦告诉我们,做好建筑设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去积累去领悟,这本书给我们开了一扇便捷之门,而修行还

传统文化与设计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01·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 在今天的世界上,象中华文化这样一脉相承的,也只有中华文化。所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只有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一脉相承,不曾中断。也正是因为积于这一点,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大体离不开易学文化,离不开儒、道、释文化,即儒学、道学和佛学。佛学之所以被称为“释”,是因为它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印度佛学,而是被汉化了的佛学,即经过中国千百年流传、演化,被中华文化重新诠释过的佛学。欧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宗教文化占支配地位的文化,所以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争端,又常常是战争的诱因。在东方,或者说主要是在中国,各种文化互相融通,数千年相安无事,这本身就说明中华文化的巨大兼容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兼容性,才使中华文化达到今天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易经和儒道释这个主干,是因为它们各自担负着自己的使命,相互交叉作用,共同维持着这个社会的平衡和稳定。台湾学者南怀谨对儒、道、释三家,有一种比喻,他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先生在这里没有谈到易经,如果把儒家比喻成粮食店;把佛家比喻成百货店;把道家比喻成中药店,那么,易经就是超级市场。它几乎成了中华文化的集散地,中华文化的任何一个支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根,并且可以藉此证明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我们姑且不论此种比喻是否恰如其分,至少说明易学文化与儒、道、释文化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中国这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繁荣、历史厚重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譬如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都是内用黄(帝)老(子),外施儒术的结果;用之于经济,可以富国强兵,譬如管仲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就是阴阳文化和道家哲学的实践结果;用之事,可以百战百胜,譬如中国的军事家,从孙子到诸葛亮,都是阴阳学家;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譬如老庄的“无为”哲学,贯穿于中华文化始终,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士大夫,或者知识分子中的大多数,实践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用之于社会,可以安居乐业,譬如儒家的天命论,一向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的无为观,一向被统治者视为至宝,就是因为它们一贯提倡知足常乐,使人人在社会上自安,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的安定;用之于科学,可以见微知著,譬如许多科学家的发现与发明,都曾经受到易经文化的影响,西方人莱布尼茨的二进位制的发明,美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等等,都有《易经》的影响;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譬如中国水墨山水绘画的写意和抒情,中国书法艺术的出神入化,都曾经和正在陶醉着无数的世界名人;用之于设计,可以精美绝伦,譬如中国古代的浑天仪、司南等等,都曾经使世界历史为之倾倒……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妙用,用它来解释宏观世界,可以知道,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用它来阐述微观世界,可以明白,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 中华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也同样是巨大的。我们先来看西方的哲学,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这位大哲学家在他的自传中就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辨证逻辑定律”,正是得自中国《易经》的启发。并且在《哲学史讲演录》上,赞叹《易经》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据说,这位西方哲学家后来曾经感叹地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列宁曾经指出:“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见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在这里不仅是对哲学家黑格尔的尊重,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 不仅仅是哲学,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中华文化也仍然具有无穷的魅力。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曾以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饮誉全球。他对中华文化不仅仅是情有独钟,而是如醉如痴,他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王国里,已经穿行了很久很久,其贪婪程度,不亚于一头饿极之牛猛然闯进麦苗青青的田园。李约瑟,这位英国剑桥大学岗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研究莱布尼兹的二进位制数学与中国《易经》的相互关系后,对《易经》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我们看到他(莱布尼兹)的关于代数语言或数学语言的概念也是受到中国的影响,正如同《易经》的排列系预示二进制一样。”同时,他对易经卦象用于练丹术极为倾心,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特辟十二消息卦与纳《周易参同契》、外丹说与丹术等章节进行论述。李约瑟博士以自己的实践,对中华文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一座富有的金矿。 也不独自然科学,在艺术与设计领域,我们仍然可以见到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我们在前面章节中已经提到过的,在西方艺术设计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包豪斯,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包豪斯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中国的老庄学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把老庄哲学,应用到教学和设计实践中去。有一个曾经在包豪斯的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就是瑞士画家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伊顿是包豪斯最重要的教师,他的主要成就是,设计并推出了包豪斯的初步课程。这个初步课程的首要目的在于,把每个学生内心沉睡着的创造潜能解放出来。约翰·伊顿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在其教育实践中,引进了老庄的哲学思想和道教的气功修炼。伊顿给学生讲中国的老庄哲学思想,经常引用《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大师谈建筑空间组合论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ya)的“灰空间”与“共生哲学”的理论 文献来源:《世界建筑》黑川纪章专刊6/1984 《世界建筑》日本灰调子文化1/1982 对于“灰空间”的定义,黑川纪章讲到:“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近代初期,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和茶屋的首次建造者千利休(1521——1591),用一种叫做“利休灰”的色彩来阐明他的茶道思想。“利休灰”是由红、黄、蓝、绿、白等诸色混合成的一种色彩,这些颜色是由各种基本颜色混合后产生的一种色谱范围极广的混合色,它可以是红灰、黄灰、绿灰等色。 如果把空间比作色彩,那末作为室内外结合区域的“缘侧”,就可以说是一种灰空间。黑川纪章在谈到缘侧空间时指出:“作为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插入空间,介乎于内与外的第三域,才是…缘侧?的主要作用。因有顶盖可以算是内部空间,但有开敞又是外部空间的一部分。因此,…缘侧?是典型的…灰空间?,其特点是即不割裂内外,有不独立于内外,而是内与外的一个媒介结合区域”。这个区域提供室内与室外的中途点。它是一个场所,结合了人们的一切愉悦活动,也是人们生活区域的延伸空间。而对于中庭形势他解释道:“灰空间,不能是一个四周完全封闭的中庭,它必须是开敞的,再次自然可被隐退,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在创作实践中,黑川纪章常常将自然转化为内部,而又将是内延伸于外部。这样一来内部与外部,自然与建筑相互捕捉、相互船头,维持了非常良好的平衡关系。 共性的哲学也就是主张对被现代建筑所抛弃的双重含义和多重含义的性质重新评价的哲学。为了实现这种思想,黑川纪章在实际中采用了一定的手法:1、对局部和整体都给与同等价值。2、把内部空间外部化和把外部空间内部化。这意味着排除内外之间、自然与建筑之间双重约束的领域,促进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渗透。3、在相互矛盾的成分中,插入第三空间即中介空间。4、设计出共生的要素,有意识的把异类物件混合在一起,使之产生多重性含义,以便选用传统或历史性构件,或者把传统和现代技术有意识的交织在一起。5、强调细部,即重视对材料的选择、注意能够表达人类感情和精神上的细部,适当考虑人类感情和精神上的细微接触。 [日] 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含续街道的美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日] 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 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含续街道的美学》与《外部空间设计》两部著作是关于外部空间理论分析的重要理论文献,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界的研究奠定了模式。他将建筑与城市空间分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两部分,并且分析了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内外空间的划分与衔接模式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对空间构成与结构的影响。 他将空间划分为积极空间(positive)和消极空间(negative),分别具有以下性质: P空间:积极性、求心性、阳性、凸性、实等。所谓空间的积极性,就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者说有计划性。 N空间:消极性、远心性、阴性、凹性、虚等。所谓空间的消极性,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性的。 P空间和N空间的划分实际上更多考虑的是在这两种空间中人类行为与心理的不同。这对人类行为与空间的结合方式是有很大启发的。 芦原义信详细分析了一系列空间特征,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关于空间比例的分析工作。在人类感知的统计基础之上,它用比例的方式描述空间围合与三维体量对人的意义,其中几何特征是主导性的,而不是符号或其他象征性元素。另外,作者以格式塔心理学和东西方空间结构

建筑空间论文:商业建筑空间模型的建构分析

商业建筑空间模型的建构分析 关于形式的命题是自20世纪初现代建筑运动产生以来最有争议的命题之一,其中路易斯?沙利文(LouisSullivan)的经典语录———“形式追随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除了对风格的倡导之外,更多的应该被解读为对于设计方法论的高度概括。而今,在讨论当代商业建筑的物理空间形态时,形式、功能、风格都不在是纠结的重点,而一切紧紧围绕的命题只有“商业价值”,博物经济学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我们仍然可以借用先贤的经典句式,概括我们的设计方法论———“形式追随价值”。同样,我们的空间模型的建构目标也十分明确:(1)打破空间上的商业价值衰减规律;(2)提供商业运营模式的多元化;(3)创造最极致的产品附加值! 1商业地产的产品空间组合所产生的价值提升 对于建筑师而言,商业地产的物业产品具有两大可用于设计操作的属性,即空间物理属性和价值属性。其中,物理空间属性用以适配不同的用地条件,而各类产品之间明确的价值排序又是其空间组合的基础。在武汉绿地香树花城社区商业中心项目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物理空间容量转化为溢价高易去化的商业街铺类产品。传统的商业模型中,一般将集中式主力业态的大体量空间设置于三四层或更高的地方,消化三层以上商业价值衰减较多的空间,并形成

竖向上的人流带动,有时为了配合主力业态的招商甚至需要将其安排在临街甚至是主要人流来向的街角。这样的商业模式很难在商铺价值和主力业态的招商优势之间取得平衡。实际上大体量商业空间的屋面是传统商业模式中往往忽略的商业价值点,于是我们在新的商业模型中将大体量主力业态空间直接放置于首层,仅在临近主要居住社区的界面设置街铺以塑造“次街氛围”,而将临近城市快速路一侧难于形成街铺氛围的沿街界面都释放给主力店,增强主力店的昭示性,给予招商充分的空间。通过对于地形的利用和主要人流来向上的竖向交通拉动,将大空间的屋面转化为“首层”,其上设置街区式商业,甚至是附加值更高的类商墅或者独栋式商墅产品。这种通过商业产品的空间置换,实现了覆盖率的极限利用,并将一栋高层塔楼的空间容量置换为了商业街铺(在实施方案中考虑到商业街区的品质,采取了折中的方式,保留了三栋塔楼的方案),拉高产品货值且易于去化,同时也形成了亲切的街区式商业,更合适大型居住社区商业中心的场所氛围。 2公共空间的形式变化所产生的模式优化 商业建筑中的公共空间可以被理解为剥离了各种商业业态之后的“剩余空间”,它联系着各种类型的物业产品,是建筑师可以进行设计操作的又一重要元素,如组织商业动线、塑造商业环境、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或城市开放空间。在西安首创北环中心项目中,我们通过公共空间的设计实现了在社区商业中心和奥特莱斯两种商业模式之间的切换,同时还兼顾了所有商铺易于去化的可能性。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备产品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作业 pc 学号:1500420115 姓名:吴霜传统文化对产品设计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产品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从建立到繁荣昌盛一步一步走来,不断沉积凝练形成的具有一个国家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体现。在当今社会,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立足,必须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于是传统文化在当今的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文明是非常强大和兴盛。中国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与尊重,也唤醒了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重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大势下,中国要完成从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创新,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工业产品设计中又是一个创新的渠道,使“中国创造”更具特色、更具民族性在观念、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借鉴和发展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传统,建立多元的文化格局,已成为各个领域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平面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也不例外,浏览和揣摩当代的平面设计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些优秀作品之所以成功,往往是与其恰到好处地运用传统图形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作品,既能体现出现代平面设计的观念与时尚,又能折射出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充分的继承与创新了传统图形,显示了传统图形与现代平面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传统图形主要是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流传甚广的图式,

它包括了石器、彩陶、青铜器、漆器、雕刻或具有传统意味的其它物体等等。 在传统文化中在现代产品中比 较常见的就是青花瓷 青花瓷介绍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 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 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 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

设计与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立足于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图形意念、形式节律、色彩风格等几个方面中发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当代包装设计相结合,寻求中国包装设计的发展之路。 包装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一种形式,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传统、道德、法律和艺术的综合体,是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任何民族的设计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在中国当代包装设计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对我国包装设计的冲击下,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其优秀而丰富的精神内涵,把握和坚持包装设计的文化性,将传统的文化理念与现代的设计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寻求中国包装设计的风格与特征,明确其发展方向。 1、中、西方文化的比较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先人留下了博大的文化遗产,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与西方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共同组成了人类文明的两大主干体系。 西方受古希腊原子论的影响,擅长理性的分析演绎、排列组合,讲究个体性,间断性,所以他们的绘画运用几何学的焦点透视,追求真实的再现。研究色彩也是先分解,分析其光谱、波长、振幅等,然后进行理性的搭配组合,创立色立体,将配色系统化、数理化。 而中国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擅长感性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归纳、综合和感性的直觉与顿悟,讲究有机的辩证统一,讲究整体性、连续性、统一性。中国人表现山川园林,运用的是散点透视,追求对自然的感悟与表现。对色彩的研究注重人文因素,根据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把赤、黄、青、白、黑定为五方正色,与方位、季节、神灵、情欲、味觉、音域等联系起来。 中国的自然哲学强调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注重感受自然,适应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西方文明强调的是改造自然,人是自然的主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片面的追求物质利益导致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紧张,使人们认识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的哲学观、人文思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 2、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包装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艺术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追求的是意境,强调的是神似,追求抽象的形式美,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以“神”达“意”,讲究“离形取意,得意而忘形”。中国京剧中没有复杂的舞台布置,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可以表现厅堂、书房、金殿,也可以做床、做山,桌椅具体指什么,要看演员的表演,用简捷,概括的形式来表现象征事物。再如中国画中,寥寥几笔,便可将事物表现的淋漓尽致,齐白石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所主张的“不似正是为了似”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神似”而进行的概括与取舍。中国画中讲求“借物抒情”,画梅、兰、竹、菊,不是单单为了表现自然景物,而是来借喻君子的气节,以具体的形象表现虚无的感受,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更高境界。在包装设计的器形设计中,怎样摆脱自然形象的束缚以概括简练的造型来表现形式之美。如香水瓶优美的曲线,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女性的柔美,体现浪漫与温馨。光滑而挺拔的饮料瓶设计,给人以运动与速度的联想,这都与传统艺术中的舍“形”而取“神”有着相通之处。 中国的传统图形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由于在传统造型的背后所呈现的美好喻意,形式上受儒、道思想的影响,追求“丰富,完满之美”“空灵脱俗之美”“天人合一”的境界,并讲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象汉代的瓦当,所体现的灵动,飞腾,旋舞之美,盛唐的花鸟纹饰所呈现的华贵、丰腴、充实之美,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蓬勃的朝气,是社会自信、开放、繁荣的体现。传统图形把自然景物人格化,理想化,运用诗意的联想,用想象来弥补现实的不足,“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来比喻美好姻缘,幸福和睦。“祥云”“如意”象征平安的竹子、

建筑空间论文: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设计艺术的伦理学目标是使人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宜人,生活行为更加健康、文明。清雅恬淡的江南人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在选址、用材、建筑组织与布局、色彩与空间美学上,都满足了设计伦理思想诉求。江南传统民居在地域上是指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传统民居。这些地区多山多水,多河湖多河道,地势平缓。江南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江南传统民居在结构上是砖瓦结构和砖木结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太阳辐射强,砖木结构的建筑比较符合环境需要;同时,这个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形成密集的河网河道,房屋沿着河道呈带状,以水为轴线展开,独有如“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风韵;此外,这个地域的文化底蕴丰厚,文人雅士讲究造园,园林艺术独树一帜。总之,从江南传统民居建筑以及内外空间环境的构建,反映了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和人居环境的生态观念。 一、建筑选址——“风水说”为依据的建筑生态环境观 中国的风水学的内涵是探究建筑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目标是寻一处生态、水土和气候都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地方。“背山面水”是最简单直接的风水理论之一。古代的风水学说包括“形势”和“方位”两种。丁芮朴在《风水祛惑》中说:“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

势、方位两家。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这里的“峦体”的“体”,简单的理解,即是山,“理气”的“气”,即是水。古代风水师的工作,是通过观察自然环境状况,分析自然环境构成的要素,如山脉、河流、树木、风向、气流和星象等,推断出适合人居住的村落或房屋的位置与朝向。依据风水学说,在村庄、房屋的选址上,山和水是关键要素。有山必有木,无木之山或者木不够茂盛的山都是不太适合人居住的。木材是造房屋必须的材料,木材也是生火煮食物的来源;山还是最好的屏障,不仅遮挡风沙,还能够抵御外敌。水,有水就有气,水不仅为农耕生活提供灌溉和饮用,还可以调节气候环境。因此,“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以山为依靠,面前视野开阔,这样的“背山面水”,按照现代的心理学解释,是最具有安定安宁特征的。江南地域的生态环境,符合风水说对于选址的要求,更满足了中国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中国人对山水的偏爱是极致的,“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的物我交融之感,恰恰是江南民居的特色之一。《葬经》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江南地域特点就是水系多,河流河道与湖泊隽永缠绵,水是流动的,变化的,有水,代表生气旺盛。江南很多古镇,例如,浙江的乌镇、南浔、江苏的苏州、周庄、同里等,都是高墙窄巷、小桥流水的规划格局。民居建筑与河道、街道结合,形成“街道—民居—河道”“民居—河道—民居”“河道—街道—民居”,和“民居—街道—民居”等多种布局形式,通过

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告创意

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告创意 年级:大三专业:广告学(专升本) 学号:5122612015021 姓名:汪洋 摘要:现如今国内越来越受到西方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渲染,形成了一些新的文化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以其应有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国人。如何在当代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出有富有新意的广告创意?在世界日益多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带有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广告该怎样通过何种方式开创新道路?本文通过对中国广告创意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广告创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广告创意,中国,传统文化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商家的竞争越来越突显,而广告是在商业营销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好的广告创意,会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感。因而,广告的创意就应该展现出必要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罗列万千,但在当今,怎样运用传统文化设计出经典的广告,是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饮食文化,中国也不意外,使得培养出如今的“世界尝尝中国的味道,思念水饺”还有湾仔码头,三元食品,等等很多的食品制造产商。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了这一习俗的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目前,全世界各大城市基本都有了不同规模,不同风味的中餐馆,主意也都分外红火。“吃在中国”已成为天下人的共识,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黄焖鸡米饭本来是源自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的汉族传统名吃,却广受欢迎,2010年以来,在饮食行业,众多的黄焖鸡米饭店铺的加盟,并且汇集了一大堆的食客流连忘返,真让人惊叹不已。 明朝时期,八大菜系逐渐形成。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渐趋形成[1],对今天饮食文化的影响是颇为巨大的,饮食还从侧面反应了当时的经

浅谈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认识

浅谈你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认识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传统文化,作为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我们如何使他们能够很好的被继承、被利用。这些传统文化,是在中华千百年的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可以找到很多利用他的位置,传统文化艺术可以衍变成为新的设计元素,为我们现代设计服务。 设计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大,对于新的设计元素,我们要很好的把握。而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被很好的应用,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既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设计灵感,甚至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更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好的传承,也使得设计者的设计思维更加活跃。这些来自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应用及影响,及对人们设计思维的影响,作为现代的设计者,如何的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如何应用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这些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的设计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事例,他们把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应用的很好。这些事例需要我们设计者去用心思考,理解其中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关联,从而建立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观点,积累自己的经验。 代设计是很庞大的,主要想从这几个设计事例来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和如何理解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主要是培养我们一种对待现代设计的思维方式,这些设计方面的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价值,以设计者再认识传统文化为目的,但不是全部,我们不仅要利用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而且要给传统文化找到一个很好的出路,来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也要使我们的设计人员在个体差异下有各自不同的思想行为,使设计者之间的思维偏差和倾向所导致的不同的思维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传统文化的利用在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上至关重要。对事物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要逐步找到事物的规律并对事物的认识逐渐深化。成熟的设计师是有着在普遍中寻找个体特性的能力,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具有从表体看到事物的基本形式的能力,这个过程需要的就是经验的积累,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善于体会事物的细节,周而复始,我们会形成一套看待客观事物的思维模式,并用这种模式化去看待未知的新事物,从而找到新事物与央像经验中事物的同点和差异,这个思维的过程就是思维扩散的过程,我们来思考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内涵和我们所关注的设计元素,还有哲学思想,这些文化都是相通的,而连接这些文化、艺术的最终介质,就是人们的思维,培养设计者的思维方式才是现代设计的重点。设计本身就带有很浓厚的创造色彩,传统文化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我们民族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积累。传统文化可以培养设计师的在各自的思维模式下相关连的创造能力,传统文化在提高设计者的智慧、修养、学识、创造能力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主要从周围相关设计的各个方面来举例,来思考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在联系,生活中有很多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设计文化、传统文化,中间的关联,我提到的这几个方面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