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论文:自然光及建筑空间的关系研究

建筑空间论文:自然光及建筑空间的关系研究
建筑空间论文:自然光及建筑空间的关系研究

自然光及建筑空间的关系研究

我国地域宽广,很多地方的气候各不相同。自然光与建筑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如果没有处理好这种关系,就很容易使建筑的采光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普通的建筑采光设计把重点放在窗户的大小及位置的设置上。虽然把窗户洞口加大可以增强透光,使建筑空间的光线更好,然而却没有考虑自然光和建筑空间之间的艺术效果。不同时令里的光线会散发出不同的活力。但是,目前建筑设计师对自然光的敏感度还不够灵敏,以下通过研究自然光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引导建筑设计师正确利用自然光,加强自然光在建筑中的利用和艺术感染力。

一、自然光组合形式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自然光的组合形式包括线式、集中式、辐射式、组团式和网络式等。自然光的组合形式是自然光进入空间的基本条件之一,也能保证自然光在建筑设计应用上的效果。比如,根据建筑内部需要的采光要求来改变进入空间内部的光线深浅程度,以达到不同的线式组合。如果建筑条件允许,那么可以在建筑的单侧面或者是多侧面进行采光口的设计,有些建筑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在多方面进行采光口设计,那么可以选择在建筑顶部开采光口。采用集中式的采光可以突出建筑的层次感。而采用开采光井,中庭或是内院的办法可以有效地突出某一建筑中心的特殊艺术效果。由此可见,不同

的自然光组合形式与建筑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建筑设计采取自然光的基本条件。

二、采光口的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想要把采光口设计好,就必须计算好采光口的大小、位置以及采光口的材料。同时在设计采光口时还需要考虑遮阳设计。采光口的大小是根据建筑对采光量的要求和艺术氛围的需求来决定的。设计小洞口会带来内外空间分明的视觉效果,单独的大洞口则会给人阳光充足、欢快明丽的感觉,连续多个洞口的设计则会给人带来光影交错的艺术感受。采光口的位置设计要根据建筑内人们活动习惯的要求来设计,例如,客厅的采光口设计就需要根据人们的活动习惯来设计,侧面墙上较低的采光口可以直接将光线引到地板上,然后由上而下反射光线,营造出一种类似舞台地光的效果,满足人们对光的需求。

三、不同的自然光制造的空间效果

由于自然光的光线远近强弱分布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空间效果。无论是光线交错集中或者是发散都能带来不同的空间效果。同时采光口的位置朝向决定着自然光的方向,通过对光的方向性利用,可以丰富空间的视觉效果。比如,在建筑中增强空间景观的可见度,改变空间的明暗对比效果就能有效地增强空间景物的立体感,加强空间的视觉感受。设计时利用玻璃窗和玻璃墙能够很好地创造出自然光环境。玻璃的材质也直接影响空间效果,如茶色玻璃过滤后的

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

建筑设计原理之 《公共建筑空间对人的行为》 班级: 姓名: 学号:

公共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 内容摘要:通过学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利用掌握的知识,简单分析了公共建筑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舒适的空间环境中,人可以愉快地从事各种健康、有意义的活动;反之,人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人的心理及行为 现代社会追求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人们追求的是更新、更美、更细致的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的空间。人们希望在公共空间环境中感受到人性化的环境氛围,拥有心情舒畅的公共空间环境。因而,提升环境设计的质量,把握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对人给予充分的尊重尤为重要。 我们刚接触建筑的人,对建筑都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解,通过学习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多少对建筑空间与功能的的概念有了点认识,知道了建筑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建筑设计不仅仅有立面外观的表现,还要具有内部功能的实用性,它的功能布局很重要,这就决定建筑的使用性质。 何为建筑空间?现代公共空间一般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空间。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家”,那么,公共空间就是这个“家”的会客厅。对建筑空间的概念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那么人们在这个“会客厅”又会有怎样的行为,建筑公共空间对人的行为有何影响呢? 首先来分析一下现代公共空间环境中人的行为要求: 1.人有抄近路的习性。当知道目的地,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短的路程。譬如环境中的一片草坪,常被人穿越,造成了对景观环境的损坏。 2.人有识途性。当人不熟悉路径时,会边摸索边到达目的地,而返回时为了安全又寻找来时的路返回。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时,标识性建筑、标识牌、指示牌的位置应明显、醒目,准确到位。 3.人有聚集效应的习性。当空间的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会出现滞留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长,集聚人群会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应。聚集效应在各个空间均会发生。如小区、购物中心、十字路口等公共环境。可利用这种习性进行公益宣传,在环境周围设置大于或等于实物的造型,造成聚集的假象。 4.人有依靠性。人习惯有所凭靠,从一个小空间去观察更大的空间。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人在公共环境中会有这样一些心理及行为,对应的建筑空间对人也会产生一些影响: 1.产生积极的信息 如果公共空间环境提供给人的是所需要的环境空间,在空间体量、形状、颜色、材质视觉上感觉良好,能够有效地被人利用和欣赏,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行为心理品质。这将对人的行为心理产生积极的作用。 2.产生选择的信息 如果公共空间环境所提供与人的需求有差异且无法改变,人会自觉逐步调整行为心理,找到一个适应空间环境的平衡点达到契合。对人的行为心理产生选择信息的作用。 3.产生调整改造信息 如果公共空间环境所提供与人的需求不适应时,会对人的行为心理产生调整改造信息。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的

地下空间自然采光研究资料

地下停车空间自然采光研究 杨铁夫 摘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提出明确要求,而被动式自然采光是绿色建筑技术策略的首选。本研究采用软件模拟方法,选取常见的地下被动式采光方式:顶部采光和侧墙采光,通过关键要素的变化模拟,总结地下空间采光系数、采光面积和采光构筑物形状、位置、材质等的关联,总结规律,用于指导具体项目建筑设计。 关键词:采光系数采光井侧墙采光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也在持续的增长中,而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越多越多的人选择小汽车出行,停车日益成为严峻的问题。在建设项目规划建设中,越来越普遍的采用建筑附建地下室、半地下室或者独立地下室作为停车库使用。 利用地下空间解决停车问题,有效的解决了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空间拥挤和绿地缺乏等问题,但是地下车库或者半地下车库位于地面以下,存在着采光、通风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导致人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因此应尽可能的采用综合对策和措施改善地下空间的内部空间环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提到“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效果”,并且明确了评价量化指标,“地下空间采用有利于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措施。并且5%的地下一层空间采光系数达到0.5%以上。” 本文拟采用软件模拟的方法,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依据,分析被动式采光构筑物各要素对于住区地下空间自然采光的影响。 二、地下空间自然采光的必要性 在地下空间中,天然采光的设计对改善地下空间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不仅局限于满足照明和节能要求,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 1、照明和节能要求 19

采光是地下空间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缺少垂直方向的开口,并且在多层地下空间中通过顶部和侧向直接采光受到限制,人工采光被普遍认为是合理的解决方式,然而,将天然光引入地下空间,不仅可以提供满足功能要求的照度,在节约能源上面也有很大优势。 2、方位感 空间方位感是指人们通过对周围环境中相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判断而形成的对自身所处空间位置的知觉。人们通过这种自我定位过程,可以在个人外部世界概括的环境意向中产生全局的联系。空间的方位感和空间的封闭性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设计中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封闭部分,增加开敞部分,实现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融合与流通,使两者在空间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消除人们在地下环境中的隔绝感,从而增加对其所在位置的判断力。 3、心理要求 在地下空间中,自然光线能满足人们对阳光、阴晴变化、季节轮回、等自然信息感知的心理需求,由于在封闭的空间中,没有阳光和外部景观,人们难以利用自然光线的变化和环境变迁形成时间观念,容易使人产生幽闭、不安等负面情绪。 三、地下空间自然采光的方式 地下空间获得自然采光的有效措施包括被动式自然采光和主动式自然采光。 被动式自然采光,即不依赖设备,只通过建筑自身特性(如建筑形式、采光口布置、材料反射率等)将自然光引入室内。比如顶部天窗采光、庭院侧窗采光、地下中庭采光等。 主动式采光是利用光控、电控设备,通过孔道、导管、光纤等将自然光传递到地下空间,包括镜面反射采光、导光管采光和棱镜传光采光等。 被动式自然采光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通过精心设计,优化构造措施达到地下空间获得自然光线的目的。本文以被动式采光为主要研究内容。 四、研究目的、方法 1、目的:以绿色建筑评价条款为依据,分析顶部采光和侧向采光各要素变化对采光系数和采光面积的影响,总结规律,指导建设项目中地下室采光设计。 19

城市、景观、建筑-现代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

城市、景观、建筑-现代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6-09-06T14:47:45.423Z 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9月下作者:胡宇 [导读] 某种程度上,城市设计就是宏观上的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也要利用城市设计的整体设计方法。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 摘要:以往认为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相关,其实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空间,包括相应的要素如风景或地形所形成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布局和设计。沙里宁认为:“城市设计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丹下健三也说过:“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时对人类新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因此,某种程度上,城市设计就是宏观上的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也要利用城市设计的整体设计方法。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共生;要素 前言 现代建筑设计有复杂化、大体量、高密度的特点。这些设计的体现,原始的单体建筑设计理念是无法满足要求的。这就需要建筑师在设计方法上能够融入更多的设计手段,多样化设计门类。 1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城市设计要素 建筑已经演变成建筑体、建筑群,甚至是微缩城市。人类心理认知、景观要素、道路要素、广场尺度等都已经成为建筑设计要素。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更广泛的知识。例如:日本东京都港区六本木项目,在繁华的东京都港口,设计了集办公、商业、居住、交通停车、广场公园等在内的复杂城市体系。在六本木建筑综合体中,体现了小城市的功能特点,工作地与居住地距离很近,缓解了交通压力。生活设施完备,商业发达,景观宜人。成功的用城市设计的手段诠释了这个建筑群体。 2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无论设计是要体现城市美学,还是要展示城市空间的景观组织,或是表现城市轴线艺术,都要运用其独特的设计构图理论,其中包括三大基础理论。 2.1图底理论 图底理论是研究作为建筑实体的“图”和作为开敞空的“底”的相互关系,关键在于实体与空间的控制与组成,以及相互的比例关系,图底理论可以化无为有,可以化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使开敞空间得到完形,并且通过渗透性界面化大空间为小空间。 2.2联系理论 联系理论致力于分析各元素的“线路”,强调空间的线性联系,用各种联系的基线把建筑与空间串接起来。卡伦在《城市的景观艺术》中根据联系理论提出了“视觉连续”的概念。通过“联系”可以将无序的因素组织在一起,形成可以引起人们某种情感的层次清晰的环境。联系线路可以形成表现城市特征的城市线性空间轴。用各种联系的基线把建筑与空间串接起来。 2.3场所理论 20世纪60年代场所理论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纯空间理论。场所是特定的人或事物占有特定的环境空间,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场所与人和事件相关联,空间的不确定性赋予场所不同的内涵。 综上,我认为图底理论就是城市设计的设计方法,联系理论则是对人类行为认识分析后得到的设计理论,而场所理论则是建筑设计所要达成的目的。 3城市设计的一般内容 城市是包括人工与自然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景观空间系统。城市建设是景观规划、建筑一体化得过程与结果。中外古代建筑,对规划、园景设计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往往统揽规划、建筑、景观、艺术等各个方面。从其成果表现来看,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艺术品,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3.1环境景观设计 环境设计是城市设计的核心,涉及到居住、商业、工业等的室内空间及公共空间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综合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各个因素。 3.2场地规划 包括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审美性以及生态敏感性的组织与整合。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等方法确定城市地域的布局与组织。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3.3生态规划与设计 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划不仅要做到以人为本,而且还要兼顾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及可持续发展。 3.4社会与行为学设计 景观建筑的社会与行为学方面集中于设计中的人性化。基于行为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研究领域包括简称环境的设计评估、环境认知以及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等范畴。 4建筑设计中的空间观念 空间概念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尼奇凯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到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

建筑空间论文: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

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很多的西方建筑空间设计理念逐渐成为了当前国际建筑行业中的主流元素,为我国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国传统建筑思想和文化在与西方建筑思想和文化的融合及冲突中渐渐地消退。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其所具有的空间设计理念充分地体现出很多道家学说和古典哲学等思想,并且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精髓内容。因此,应将传统建筑文化思想融入到现代化的建筑空间设计中,从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文化特点的建筑行业。 1传统建筑文化取向 1.1“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是非常崇高的理念。“天”实际上是指大自然,“人”实际上就是孕育天地的主体,因此最高的境界就是能与天融合。此观念能充分体现人们对空间的“无限”追求,也能充分体现出人们对自身在追求“绝对大”过程中的理念[1]。在传统的古代建筑中,总能看到人在感慨自己渺小后所包含的“无限”憧憬。这就是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人们将这种观念融入到实际的建筑中,体现出无限遐想和有限空间的有效融合。

1.2“有”与“无”的辩证理念 在我国传统的建筑空间中“有”与“无”的辩证理念是最有深意的观点。“有”实际上就是说建筑的实体,“无”实际上就是建筑的外部和内部的空间,建筑空间所具有的有用性应通过建筑实体充分体现出来[2]。实际上就是“无”通过“有”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建筑的空间是由实体进行有效围合的,能凸显其有限性,但在完全封闭的空间中就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开放的空间内才能充分体现其空间所具有的无限性。 2儒家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先秦的“百家之首”是儒家,以孔子为主要的代表人物。儒家认为,“要尊重天道自然,要尊敬先祖长辈,要尊敬帝王和师长”“上事奉天,下事奉地,尊重祖先而推崇君长。这是礼的三个根本”。儒家所提倡的礼治是一种封建的政治伦理理念,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及精神面貌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礼”表示人与神之间所产生的一种不平等的观念和思想。在古代人们认为,天是最崇高的,没有比天更高的事物,古代的人们对天所具有的神秘感产生一种敬畏感,从古代继承下来祭山川、祭土地、祭风雨、祭星辰、祭日、祭天等习俗[3]。此种情感都会体现在传统建筑文化中,古代比较常见的宗祠是宗庙建筑的一种。 3传统建筑文化与风水学 3.1体现对称美

建筑空间组成分析

建筑空间组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有能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适应日益多样的社会生活,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和作用得以更为充分的体现和强调,由此,新建筑运动应运而生,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形式由功能而来”的观点。他给予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 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关于这一点人们对它的认识似乎越来越明确、越深刻。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建筑师都引用老子的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正表明: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从这一点出发,有的人更进一步把建筑比作容器—一种容纳人的容器。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那么,能不能说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建筑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来决定的呢?也不能。诚然,建筑的空间形式首选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入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因而,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但是有一点必须给予充分地肯定:即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这种关系实际上表现为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一种制约性,或者简单地讲:就是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建筑功能对于建筑空间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所谓空间的“量”是指空间的大小和容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空间大小的设计依据。根据功能需要,一个空间要满足基本的人体尺度和达到一种理想的舒适程度,其面积和空间容量应当有一个比较适当的上限和下限,在设计中一般不要超过这个限度。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一间普通的居室面积大约在15 ~20 平方米,起居室是家庭成员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活动内容也比较多,因此面积应最大,餐厅虽然人员相对集中,但由于只在进餐时使用,所以面积可以比起居室小,厨房通常只有少数人员同时使用,卫生间则更是如此,因而只要容纳必要的设备和少量活动空间即可满足需求。对于公共建筑,一间40-50 人的教室需要50 平方米左右,一个1000 座位的影剧院观众厅则需要750 平方米左右……由此可见,不同的使用功能直接决定了所在空间的大小及容量。 (二)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所谓空间的“形”是指空间的形状。除了空间的大小和容量,空间的形状也同样受功能的制约。虽然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某些空间可以被设计成多种形状,然而对于特定环境下的某种使用功能,总会有最为适宜的空间形状可供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优化组合的过程。 仍然以教室为例,如果确定面积为50 平方米左右,其平面尺寸可以为7x7 米,6x8 米,5x10 米,4x12 米……,如何进行选择呢?我们知道,教室首先应满足视听效果,长宽比过大会影响后排的使用,过宽会使前排两侧座位看黑板时出现反光现象,因此通过比较,6x8 米平面尺寸能较好地满足使用要求。同样是上述尺寸,如果换成幼儿园活动室,由于幼儿园活动的灵活多样,接近于方形的平面尺寸通常被较多地选用。反之如果是会议室,略为长方形的空间形状更有利于功能的使用。 功能的制约与建筑空间的灵活多样并不矛盾。空间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除矩形外,

自然采光类型概述

一、自然采光的重要性:太阳光的优点首先,作为自然光光源的太阳光,光量极其巨大,这是迄今为止任何光源根本没有的。第二作为自然光光源的太阳光,在以亿年计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不用花任何代价去“开采”。这是任何的靠电能、化学能、生物能为动力的人工光源所不能比拟的。第三,太阳光光谱中的短波光如紫外线,可以杀菌,还可以预防软骨病。第四,自然采光实施起来极其简便,不需要敷设线路、不需要设备,也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技术。可以这么说,见得到太阳的地方,就可以进行自然采光。第五,一般地,人们可以在获取自然光的同时,同时取得心旷神怡的“视景”。第六,太阳光中蕴涵有大量的热能,虽然现在我们人类转化、储存这些热能的技术还十分初级,但是可以预见,这种技术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太阳光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电灯照明可以满足人类的采光需要,但满足不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太阳光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太阳光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之中,并将变化的天空色彩、光层和气候传送到它所照亮的表面和形体上去。白天太阳光作为室内采光,通过墙面上的窗户进入房间,投落在房间的表面上,使色彩增辉、质感明朗。由太阳光而产生的光影图案变化使房间的空间活跃,清晰明朗地表达了室内的形体。光和影,对于家具装饰有润色作用,使室内充盈艺术韵味和生活情趣。日光照明的历史和建筑本身一样悠久,但随着方便高效的电灯的出现,日光逐渐为人们所忽视。直到最近,人们才重新审视自己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过度消耗地球自然资源的不理智行为。太阳光具有一些独特的物理性能太然光具有一些物理特性,如波动性,微粒性,发出光辉,光色自然,能够显示出质感,而且富于动态变化。基于这些特性,天然光有其他光源不可比拟的独特的表现力天然光通过窗玻璃入射在室内空间,由于光的质感和透明玻璃的质感相似,可赋予人们以天然光的纯净的感觉。 二、屋顶采光艺术设计 屋顶采光其优势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同高度、不同方位的太阳光,不仅光线柔和、均匀,能保证充分的室内采光,而且其效果强烈,艺术表现力强。正由于此,从古至今,不乏有建筑师以自己独到的创造力,在其建筑作品中表现出对屋顶天光多样化的设计灵感。从古罗马万神庙穹顶泻入的柔和的天光到现代高技派的采光大窗处理,建筑屋顶采光设计的形式和手段呈多样化的趋势。不同的手法,造成了不同的光影艺术空间。屋顶采光按采光口的位置分,主要有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 (1)集中式屋顶采光 集中式屋顶采光是指在屋顶位置处只设置一个采光口,太阳光通过这个采光口进入室内空间,达到采光要求及艺术体验。古罗马时代的万神庙在重建时采用了穹顶的形式,即是一种集中式的屋顶天窗。它是一个43.3米直径的半球,中央开洞,阳光从这个圆洞进入室内。有天宇象征意味的穹顶寓意着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的相互联系。太阳的直射光通过穹顶进入室内,形成柔和的漫射光,使内庭空间产生了宁静肃穆的宗教气氛。此后,建筑师们以自己非凡的创造力,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手段创造出丰富多样集中式屋顶采光形式,如半球型、拱型、锥型、单坡面、双坡面、圆形孑L洞、方形孑L洞等各种形式;透光材料主要有透光玻璃、半透光玻璃、彩色玻璃、蚀刻玻璃、加铅玻璃、阳光板以及各种膜结构材料等;采光口构造做法和细部设计方法多样,如有框玻璃构造、无框玻璃构造以及表现结构和装饰构件等各种方法。采光口形式、透光材料和构造做法的不同,使建筑光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气氛和艺术感染力。在现代建筑中,不乏使用集中式屋顶采光洞口的建筑实例。诺曼·福斯特设计建造的德国新国会在屋顶采用了一个半球型的玻璃罩,并在其下加了一个成倒立圆锥形的玻璃镜面,这样的穹顶结构,使建筑内部引入大量的光线;并且通过光的折射产生丰富、独特的影像效果。以意大利建筑师保罗·波多盖希在1964年设计的萨莱诺神圣宗族小礼拜堂为例。建筑是灰色的清水混凝土的体块,只是在其礼拜堂大厅屋顶中央有一个圆形天

对建筑设计中运用自然采光方法研究

对建筑设计中运用自然采光方法研究 【内容摘要】在现代建筑设计领域,自然采光方法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运用,本文对当前建筑设计领域运用自然采光方法的发展趋势与特点资料进行搜集,对当前先进的自然采光措施开展分析研究,并对自然采光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对策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自然采光;生态节能;研究分析 环保绿色理念在当前的建筑设计理念中得到了广泛认同,能够满足居民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营造生态环保空间。有关资料显示,电器照明在建筑总能耗中占有接近40%的比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建筑照明能耗对于节能与环保具有重要意义。在诸多解决方案中,自然采光法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发挥自然采光法的充分、合理运用。国外在这一方面研究与发展较为先进,我国在这一领域相对滞后,本文对当前自然采光法方面的一些良好措施进行了梳理归纳与总结分析。 1 自然采光方法发展特点 1.1 采光方法多样化 一般人对自然采光的理解还是局限于窗户,现代自然采光法已经完全实现了窗户的突破,采光方法呈现出多样性,针对建筑的不同部位特点运用辅助自然采光系统来增加自然采光,提高室内照明效果,下面简要介绍部分辅助系统。 1.1.1异型百叶。异型百叶是相对于普通百叶而言的,显著的区别就是这种新型百叶的断面形状,可以依据室内采光以及遮阳的实际需要,制作成不规则断面。如当前较为流行的“Okasoiar”异型百叶系统,能够发挥定向反光作用,百叶截面呈现出三角形状态,冬季由于太阳角度小,运用角度调节能够将阳光向天花反射,增强室内光照强度。在夏天,由于太阳角度大,可以调节角度和采用不同表面,将光线反射出去,体现遮阳效果[1]。 1.1.2天顶全息导光玻璃系统。天顶全息导光玻璃系统主要原理就是运用夹在两块玻璃板之间聚合物薄膜发挥作用,通过全息衍射来开展辅助自然采光。运用天顶全息导光玻璃系统能够通过改变天顶和周边区域光线传播方向的方式,将其引入到室内,在使用上建议作为侧窗以及附加立面侧窗上部使用,与普通玻璃综合使用。设计安装在立面侧窗上部,要形成45度角。该系统主要运用天空扩散光,适用地区为多云与阴天为主的地区以及建筑密度高、周边遮挡多的建筑中,能够较好地解决建筑物背面采光不足问题。 1.2 采光技术综合化 在现代自然采光技术的运用中,已经突破了单纯的玻璃透光效应,多种新型

建筑体验之“空间情节”

建筑体验之“空间情节” 摘要:现如今人们一谈到艺术,总认为那是纯精神领域的,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对其敬而远之。这种想法是由于现在的一些艺术家力主为艺术而艺术,闭门造车,捍卫自己的思想领地,从而使艺术驶离群众的结果。其实艺术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人们希望艺术走进他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需要体验,建筑空间设计需要源自体验,享受“空间情节”,这种体验是生活的、艺术的。 关键词:艺术美;艺术体验;建筑;空间情节 蝴蝶虫要从茧中钻出来,不是因为身体变大了不得不如此,而是想换个环境,找一种新的体验。 那么人类呢?是什么吸引人类走出天堂来到人间?是什么魔力使人类从动物中分离出来,拥有自己的繁芜的城市?是花园中的鸟语花香还是殿堂中的灿烂生活?应该是一种体验!一种比动物更加高级的生活体验——只有我们能够得天独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世界发展中众多伟大成果生成的每一刻——一种连上帝也羡慕的体验! 一、无法替代的艺术空间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出访的窗户和落在街道上的树叶来体验场所的季节轮换;可以沿着公园小径漫步,在林间的光影中体验场所的花香鸟语,也可以循着小镇的旧巷漫步,在阑珊的街灯中找寻儿时的欢声笑语......无论是住所还是花园,无论是视觉、气体、声音、行为事件、沉思、还是情感反射,都是一种生活体验,一种场所体验。 作为我们每天生活的场所——城市、住所与花园——也是一样,体验空间中的生活比空间更重要。正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先生所述,“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空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要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在内与外、西方与东方、抽象与具象、单纯性与复杂性两性之间,渗入自己意志而升华......人体验生活感知传统的的要素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生活体验的缺乏造成了想象力的匮乏。图像的清晰度再高也不过是虚拟的体验。只有走到现场去,才有可能得到气味、记忆、温度、湿度、气流和手感等伴随五官感觉的体验。因此,当今培养设计师这种想象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去体验。人们将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各种休闲活动,以便从各种不同的的体验中再造自我。托夫勒直言,此时的艺术因自身的目的而产生体验,环境艺术家则变成了制造体验艺术的工程师。 我们的生活需要艺术体验,建筑空间设计需要源自体验,需要面向体验,这种体验是生活的、艺术的。是一种无法让人替代的、令人愉快的、充满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的空间体验。 二、空间体验及艺术 (一)体验的内涵: “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为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体验是一种瞬间的幻想:是对过去的回忆——对过去曾经实现的东西的追忆;也是对现在的感受——先前储存下来的意象显现;是对未来的期待——瞻望未来、创造美景,通过瞬间幻想来唤回过去的乐境,以便掩盖现实的焦虑。体验的原型是应该是源于感性的,属于族类共同体的并且富于复现功能的原始模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具体表达。体验原型往往拥有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复现的功能。 空间体验行为绝大多数既是主体内部心理活动的结果,也是外部空间环境刺激的反应,二者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环节或者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从空间意义的生成与审美价值取

室内设计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学校代码学号 20XXXXXXX 分类号密级 学年小论文 二级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名称艺术设计(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年级 20XX 学生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2014年7月20日

艺术与设计 ——室内设计与建筑、空间的关系摘要: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室内设计方兴未艾。展望未来,室内设计仍以不可阻挡的势头继续发展。本文主要旨在探讨室内设计与建筑、空间的不同点与内在联系的同时,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推动设计的深化发展。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空间 一、绪论 (一)建筑设计的含义 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狭义的来说是指“建筑学”范围内的工作。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劳动力、更少的投资、更少的时间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二)建筑空间的含义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城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 (三)室内设计的含义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与建筑设计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室内设计是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进行设计,以此塑造整体建筑空间环境,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以及居住质量的重要途径。室内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业主的经济能力以及环境特点,运用而各种技术以及造型手段,对环境的功能、技术等

论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在室内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20 年月日 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毕业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 本毕业论文属于 1、保密囗,在10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囗。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20 年月日 导师签名: 20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Ⅰ) 第1章前言 (7) 第2章光概述 (8) 2 .1 自然采光 (8) 2.2 人工照明 (9) 2.3 人工照明类型 (9) 2.3.1 整体照明 (10) 2.3.2 局部照明 (10) 2.3.3 装饰照明 (10) 第3章光作用 (11) 3.1 光对建筑中的造型作用 (11) 3.1.1 光在建筑中的渲染作用 (11) 3.1.2光在建筑中的装饰作用 (11) 3.1.3 光在建筑空间中的情感创造作用 (12) 3.2 人造光在建筑中的作用 (12) 3.3 自然光在建筑的作用 (12) 第4章采光与人工照明的比较与分析 (14) 第5章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合理运用 (16) 5.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16) 5.2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以达到节能的效果 (16) 5.3 要求使用节能灯具及镇流器 (17) 5.4合理的照明控制方式 (17) 5.5建筑的物理环境,降低建筑能耗 (17)

建筑设计中自然采光方法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建筑设计中自然采光方法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的到满足时,就会把大量精力转向生活质量上。绿色生态空间可以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以及得到广泛的认可。自然光绿色无害,已被作为节能环保的重要内容应用于建筑物设计以及构建中。本文将致力于分析建筑设计中自然采光方法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关键词:建筑设计;自然采光;发展趋势;特点 引言: 自然采光是建筑设计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品质,而且能够减少建筑物照明造成的能源损耗,节约资源,节约成本。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的节能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绿色空间有着旺盛的需求。自然光作为一种绿色无害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现代建筑物设计施工中,已经通过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等,将自然采光作为环保节能的重要内容应用于建筑物设计中。 正文: 一、建筑与自然光 自然光是建筑空间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品质,而且能够减少建筑物照明造成的能源损耗。因此,随着现代建筑行业中新型材料和结构的发展,自然光成为了现代建筑物空间中的重要构建基石之一。 1、自然光与能源 维基百科把“可见光”定义为人类眼睛能够看到的电磁波波长。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光包括全部的电磁波波谱。从物理上来说,光由叫做“光子”的基本微粒构成,既具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亦称“波粒二象性”。可见光的波长为380nm~770nm,仅占电磁光谱的很小一部分。此外,电磁波中的紫外和红外区也会对建筑物的性能产生影响。由于气候的分区差异,自然光热效应主要集中表现在冬季用其降低空调制暖造成的能源损耗的采暖地区和通过将光能转化为电能进而减少电能消耗的非取暖区两方面。在非取暖地段,过滤掉自然光中的红外线,以此减少其热效应,以及通过自然采光避免因白天开启照明设备而造成的能源损耗。 2、自然光与健康 自然光中的紫外线能够杀死空气中的细菌,从而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但是,紫外线也会对建筑物的物理性能和家具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一本书带给我的设计心得——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在我看来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自从大一经老师推荐阅读以来,至今虽不能说是精读过,但其大意也算理解一二了。它与《建筑语汇》成为我做设计之前比翻的两本书,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让我明确了设计的意义、方向和手法,从而让我们这样的低年级学生能较为快速的了解该怎样做好设计,我认为它是一本建筑系学生十分必要研读的经典之作。 彭一刚先生在第一版前言中说到的“回顾以往的教学,学生苦于得不到系统的建筑构图方面的只是,教师又很难再有限的课堂辅导中讲清这些道理,加之构图原理本身又多少有一点抽象,难以捉摸,于是学生难免会感到神秘莫测,而教师又苦于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可能由于缺少共同语言而有所隔阂”一现象我深有体会,这是一个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普遍的一个难题,当初彭一刚先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写出这本书的,纵观此书,其内容之详实涵盖面之广泛语言之通俗精炼不得不赞叹彭一刚先生对于建筑系教学的用心良苦。 本书共九章,有总讲有分讲,功能空间结构审美等分类看目录便一目了然,哪里遇上困惑就看哪里,每次翻阅总会有多少心得,它更多的不是一部讲大道理深奥义的书,而是讲各种情形的各种解决方案,市面上太多的建筑书籍难免或空泛或深奥使得我们难以从中学到东西,故此书对新生而言是十分难得且足够经典的。很多老师在课上疏漏的或没有细讲我们又很想了解的内容书中都有详细的解释。 比如关于审美这个方面。老师经常要求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要有

美感,于是很多同学都问过老师“什么是美”,老师的回答常常太过 笼统,比如说“有规律的东西才有美感,比例和尺度要拿捏好”,可 是什么叫有规律、规律该如何运用、什么样的比例和尺度才会是美的这类问题总是由于时间等限制老师讲的总是不够多我们总是有很多 问题需要自己寻找答案。而此书的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所述的内容让我获益颇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美是从对立同一种得到的,物质世界有许多有机统一性值得我们借鉴,简单的几何体可以得到统一,主从分明、对称的均衡、不对称的均衡、对比与微差、韵律、比例、几何关系、相似形等都可以得到形式的统一从而得到一个美的物体。其中“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一节中讲到“利用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方法来调节门窗与墙面之间的比例关系”让我得到了许多启示,至少我知道以后可以运用这种方式使方案的开窗更美观,还有一些关于美的比例关系让我设计方案时有理可循,而不是盲目地反复思考“怎样产生美”这一问题。诚然美不会仅限于产生于这几种手法之中,还需要更多的直觉与灵感,但是作为建筑系新生的我们审美观这一方面有着普遍缺乏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不能在短时间内有大改善的情况下,若是不告诉我们一种类似于公式的可以套用的手法我们很难开始着手设计。它告诉了我们许多的公式让我们体会套用,这使我们设计方案的时候少走了许多弯路。虽然我们现在不免沦于生搬硬套,但是我们可以在一次次的运用和老师的指导中体会这些技巧的精髓,它同时亦告诉我们,做好建筑设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去积累去领悟,这本书给我们开了一扇便捷之门,而修行还

采光通风天窗_地下建筑自然采光通风设计初探word版

【摘要】地下建筑是建筑空间发展的新趋势,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其自然采光通风设计尤其重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地下建筑设计引入生态理念的意义,通过分析比较,对地下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下建筑;自然采光;通风;建筑设计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建筑用地日益紧张,已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眼光逐渐由地上转向地下,以寻求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问。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固化载体。不断升级的人类欲望与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直接对撞,使得地下建筑得以开发,同时,地下建筑也架构起人类地上地下新的立体生存空问。既节约了耕地,又能满足人类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且符合绿色低碳的理念。迄今为止,这还是一个尚未被充分认识与开发的广阔领域。地下建筑是指建造在岩层或土层中的建筑。它是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产物,起到缓解城市居所紧张的作用,地下建筑还为人类开拓出新的生活方式。在积极探讨人类面临或即将面临的困难时,更应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筑的本质进行严肃思考。从这一意义来讲,地下建筑设计理念的探讨是非常有价值、有必要的。 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的环境因素比较。任何建筑物体都置身于具体的自然环境之中,因地域不同、季节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环境特色。在一般情形下,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表1所示。

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的环境因素比较 环境因素 建筑类别地上建筑地下建筑 自然采光较好差 隔音差好 保温隔热受地域、季节影响大,温差大效果好 自然通风较好较差 给排水需配给排水设备需配给排水设备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地下建筑除采光、通风有些局限外,其他项目内容甚至优于地上建筑。所以,采光、通风设计的优劣,是评价一个地下建筑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筑的采光一般分为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两种。在地下建筑中,通常采用人

大师谈建筑空间组合论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ya)的“灰空间”与“共生哲学”的理论 文献来源:《世界建筑》黑川纪章专刊6/1984 《世界建筑》日本灰调子文化1/1982 对于“灰空间”的定义,黑川纪章讲到:“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近代初期,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和茶屋的首次建造者千利休(1521——1591),用一种叫做“利休灰”的色彩来阐明他的茶道思想。“利休灰”是由红、黄、蓝、绿、白等诸色混合成的一种色彩,这些颜色是由各种基本颜色混合后产生的一种色谱范围极广的混合色,它可以是红灰、黄灰、绿灰等色。 如果把空间比作色彩,那末作为室内外结合区域的“缘侧”,就可以说是一种灰空间。黑川纪章在谈到缘侧空间时指出:“作为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插入空间,介乎于内与外的第三域,才是…缘侧?的主要作用。因有顶盖可以算是内部空间,但有开敞又是外部空间的一部分。因此,…缘侧?是典型的…灰空间?,其特点是即不割裂内外,有不独立于内外,而是内与外的一个媒介结合区域”。这个区域提供室内与室外的中途点。它是一个场所,结合了人们的一切愉悦活动,也是人们生活区域的延伸空间。而对于中庭形势他解释道:“灰空间,不能是一个四周完全封闭的中庭,它必须是开敞的,再次自然可被隐退,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在创作实践中,黑川纪章常常将自然转化为内部,而又将是内延伸于外部。这样一来内部与外部,自然与建筑相互捕捉、相互船头,维持了非常良好的平衡关系。 共性的哲学也就是主张对被现代建筑所抛弃的双重含义和多重含义的性质重新评价的哲学。为了实现这种思想,黑川纪章在实际中采用了一定的手法:1、对局部和整体都给与同等价值。2、把内部空间外部化和把外部空间内部化。这意味着排除内外之间、自然与建筑之间双重约束的领域,促进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渗透。3、在相互矛盾的成分中,插入第三空间即中介空间。4、设计出共生的要素,有意识的把异类物件混合在一起,使之产生多重性含义,以便选用传统或历史性构件,或者把传统和现代技术有意识的交织在一起。5、强调细部,即重视对材料的选择、注意能够表达人类感情和精神上的细部,适当考虑人类感情和精神上的细微接触。 [日] 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含续街道的美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日] 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 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含续街道的美学》与《外部空间设计》两部著作是关于外部空间理论分析的重要理论文献,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界的研究奠定了模式。他将建筑与城市空间分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两部分,并且分析了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内外空间的划分与衔接模式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对空间构成与结构的影响。 他将空间划分为积极空间(positive)和消极空间(negative),分别具有以下性质: P空间:积极性、求心性、阳性、凸性、实等。所谓空间的积极性,就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者说有计划性。 N空间:消极性、远心性、阴性、凹性、虚等。所谓空间的消极性,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性的。 P空间和N空间的划分实际上更多考虑的是在这两种空间中人类行为与心理的不同。这对人类行为与空间的结合方式是有很大启发的。 芦原义信详细分析了一系列空间特征,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关于空间比例的分析工作。在人类感知的统计基础之上,它用比例的方式描述空间围合与三维体量对人的意义,其中几何特征是主导性的,而不是符号或其他象征性元素。另外,作者以格式塔心理学和东西方空间结构

建筑空间论文:商业建筑空间模型的建构分析

商业建筑空间模型的建构分析 关于形式的命题是自20世纪初现代建筑运动产生以来最有争议的命题之一,其中路易斯?沙利文(LouisSullivan)的经典语录———“形式追随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除了对风格的倡导之外,更多的应该被解读为对于设计方法论的高度概括。而今,在讨论当代商业建筑的物理空间形态时,形式、功能、风格都不在是纠结的重点,而一切紧紧围绕的命题只有“商业价值”,博物经济学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我们仍然可以借用先贤的经典句式,概括我们的设计方法论———“形式追随价值”。同样,我们的空间模型的建构目标也十分明确:(1)打破空间上的商业价值衰减规律;(2)提供商业运营模式的多元化;(3)创造最极致的产品附加值! 1商业地产的产品空间组合所产生的价值提升 对于建筑师而言,商业地产的物业产品具有两大可用于设计操作的属性,即空间物理属性和价值属性。其中,物理空间属性用以适配不同的用地条件,而各类产品之间明确的价值排序又是其空间组合的基础。在武汉绿地香树花城社区商业中心项目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物理空间容量转化为溢价高易去化的商业街铺类产品。传统的商业模型中,一般将集中式主力业态的大体量空间设置于三四层或更高的地方,消化三层以上商业价值衰减较多的空间,并形成

竖向上的人流带动,有时为了配合主力业态的招商甚至需要将其安排在临街甚至是主要人流来向的街角。这样的商业模式很难在商铺价值和主力业态的招商优势之间取得平衡。实际上大体量商业空间的屋面是传统商业模式中往往忽略的商业价值点,于是我们在新的商业模型中将大体量主力业态空间直接放置于首层,仅在临近主要居住社区的界面设置街铺以塑造“次街氛围”,而将临近城市快速路一侧难于形成街铺氛围的沿街界面都释放给主力店,增强主力店的昭示性,给予招商充分的空间。通过对于地形的利用和主要人流来向上的竖向交通拉动,将大空间的屋面转化为“首层”,其上设置街区式商业,甚至是附加值更高的类商墅或者独栋式商墅产品。这种通过商业产品的空间置换,实现了覆盖率的极限利用,并将一栋高层塔楼的空间容量置换为了商业街铺(在实施方案中考虑到商业街区的品质,采取了折中的方式,保留了三栋塔楼的方案),拉高产品货值且易于去化,同时也形成了亲切的街区式商业,更合适大型居住社区商业中心的场所氛围。 2公共空间的形式变化所产生的模式优化 商业建筑中的公共空间可以被理解为剥离了各种商业业态之后的“剩余空间”,它联系着各种类型的物业产品,是建筑师可以进行设计操作的又一重要元素,如组织商业动线、塑造商业环境、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或城市开放空间。在西安首创北环中心项目中,我们通过公共空间的设计实现了在社区商业中心和奥特莱斯两种商业模式之间的切换,同时还兼顾了所有商铺易于去化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