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⑵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

⑶古原:指乐游原。

⑷近:快要。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

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

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

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唐诗《登乐游原》原文及赏析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解】 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译文】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评析】

玉溪诗人(即李商隐),另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是:“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渊〕宿,不放斜阳更向东!”那也是登上古原,触景萦怀,抒写情志之作。看来,乐游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时来赏之地。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溪意绪不佳,难以排遣,他就又决意游观消散,命驾驱车,前往乐游原而去。 乐游原之名,我们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绝唱《忆秦娥》深深印在我们的“诗的摄相”宝库中,那就是:“……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玉溪恰恰也说是“乐游原上有西风”。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乐游原,创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称“乐游苑”才是,只因地势轩敞,人们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罗列,那真是如同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

李商隐《登乐游原》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登乐游原》全诗翻译赏析 登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向晚:傍晚。 古原:指乐游原,汉宣帝修建的游览地,在陕西长安城南。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意:感到 不适:不悦,不快。 近:快要 诗文解释: 翻译一: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翻译二: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化为第一人称 翻译三: 傍晚以至,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乘坐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西落的太阳,落日余晖洒向大地,无限美好,可惜已近黄昏,美好的太阳也就渐行渐远了。 句解: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傍晚时分,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诗人心绪不佳,于是驾着车登上乐游古原。乐游原曾为秦宜春苑,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

在此修乐游庙,又名乐游苑;到李商隐时,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故称“古原”。诗人一开始就道出心中的“不适”,作为这首诗的大背景。他的那种感觉似乎非常强烈,以致无法静中独处,无法独步徘徊,而要到一个更高更开阔的地方去排遣,似乎只有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他才能暂时抒解抑郁,释放自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高望远,壮伟的长安城阙和秀美的山川田野,都沐浴在夕阳的金色余辉之中。诗人精神为之一振,不禁由衷地发出感叹:这夕阳真是无限的美好啊!然而,正当陶醉之际,生性敏感的诗人又不禁悲叹起来:太阳就要落山了,这无限的美丽转瞬即逝,只可惜好景不长!诗人想要挽留它,却又无能为力,心中又添怅惘惋惜之情。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每当登高望远,常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感慨万千。陈子昂一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诗人的初衷只是想排遣心中的不快,但终不免生出新的感慨。这种感伤当然不仅针对夕阳,至于它意味着什么,就留给读者去品味了。 这一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好似漫不经心,寻常道来,细细体味却有着无穷之意。正是在这有意无意之间、不即不离之际,诗歌的内涵和意韵大大增加。 赏析一: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千百年来,此两种观念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抑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商隐《登乐游原》原文、译文及赏析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译文 傍晚时心情不快, 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 只不过已是黄昏。 注释 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⑵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 ⑶古原:指乐游原。 ⑷近:快要。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

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杜牧《登乐游原》全词翻译赏析

杜牧《登乐游原》全词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乐游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前言】 《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前两句点出登原游览的原因:由于黄昏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后两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照耀下,涂抹上一层金色的世界。后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其意蕴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注释】 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⑵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 ⑶古原:指乐游原。 ⑷近:快要。 【翻译】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

近黄昏。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

李商隐《登乐游原》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登乐游原》全诗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向晚:傍晚。 古原:指乐游原,汉宣帝修建的游览地,在陕西长安城南。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意:感到 不适:不悦,不快。 近:快要 诗文解释: 翻译一: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翻译二: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化为第一人称 翻译三: 傍晚以至,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乘坐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西落的太阳,落日余晖洒向大地,无限美好,可惜已近黄昏,美好的太阳也就渐行渐远了。 句解: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傍晚时分,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诗人心绪不佳,于是驾着车登上乐游古原。乐游原曾为秦宜春苑,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在此修乐游庙,又名乐游苑;到李商隐时,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故称“古原”。诗人一开始就道出心中的“不适”,作为这首诗的大背景。他的那种感觉似乎非常强烈,以致无法静中独处,无法独步徘徊,而要到一个更高更开阔的地方去排遣,似乎只有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他才能暂时抒解抑郁,释放自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高望远,壮伟的长安城阙和秀美的山川田野,都沐浴在夕阳的金色余辉之中。诗人精神为之一振,不禁由衷地发出感叹:这夕阳真是无限的美好啊!然而,正当陶醉之际,生性敏感的诗人又不禁悲叹

杜牧《登乐游原》全词翻译赏析

杜牧《登乐游原》全词翻译赏析 《登乐游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前言】 《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前两句点出登原游览的原因:由于黄昏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后两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照耀下,涂抹上一层金色的世界。后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其意蕴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注释】 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⑵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 ⑶古原:指乐游原。 ⑷近:快要。 【翻译】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登乐游原》译文及赏析

《登乐游原》译文及赏析 《登乐游原》译文及赏析 《登乐游原》译文及赏析1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译文: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赏析: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罗列,那真是如同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 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或者,东坡的“闲庭曲槛皆拘窘,

一看郊原浩荡春!”庶乎有神似之处吧? 可惜,玉溪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溪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细味“万树鸣蝉隔断虹”,既有断虹见于碧树鸣蝉之外,则当是雨霁新晴的景色。玉溪固曾有言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大约此二语乃玉溪一生心境之写照,故屡于登高怀远之际,情见乎词。那另一次在乐游原上感而赋诗,指羲和日御而表达了感逝波,惜景光,绿鬓不居,朱颜难再之情—这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若将这种情怀意绪,只简单地理解为是他一味嗟老伤穷、残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获玉溪之诗心句意乎。毫厘易失,而赏析难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愿共探讨,以期近是。 《登乐游原》译文及赏析2 《乐游原》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诗三百首登乐游原原文与解析

唐诗三百首登乐游原原文与解析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登乐游原》是其中一首,下面将为大家呈现《登乐游原》的原文以及相应的解析。 《登乐游原》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登乐游原》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 过描绘农村的美景和农民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宁静、简朴生活的向往。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首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以“莫笑农家腊酒浑”开篇,表达了诗人 对农家生活的赞赏。农家腊酒浑指的是农民自家酿造的浑酒,虽然不 如贵族宴席上的美酒,但有着浓郁的风味,代表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 真实。

第二句:“丰年留客足鸡豚”,描绘了农家丰收的景象和招待宾客的 盛情。丰年代表着大丰收,留客充分展示了农民的热情好客,而鸡豚 则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体现了宾主之间的团聚和共享欢乐。 第三句:“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描绘山势和水势的险峻,表达了 登山的困难。这句诗通过疑问句的形式,暗示了登山的艰辛和困苦。 山水复杂曲折,使人产生迷茫和困惑之感。 第四句:“柳暗花明又一村”,以“柳暗花明”描绘了自然的变幻。柳 暗花明是一种境界转变的描写,形容了春天柳树的萌发和花朵的盛开。而“又一村”则更进一步地表达了乡村的美丽和宜居。 第五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表达了喜庆的氛围。箫、鼓是古代民 间音乐的代表乐器,追随春社即指赶往春季祭祀活动之地。这里通过 音乐和节庆活动,强调了乡村社区的欢乐和团结。 第六句:“衣冠简朴古风存”,用“衣冠简朴”描绘了农村人的朴实生 活和淡泊名利的风范。古风指的是古代的风俗礼仪和传统美德。这句 诗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淳朴与贵族文人的奢华之间的反差,托物言志。 末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了诗人渴望过上 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愿望。拄杖是老人在乡村中漫步时所用的道具,夜 晚敲门则象征着夜可归宿。诗人以自己的生活态度调动读者的共鸣, 寄托了对宁静与安逸的向往。 通过解析《登乐游原》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刘禹锡所表达的 思想境界和对乡村生活的赞美。这首诗以清新朴实的语言和细腻入微

《登乐游原》全诗及赏析

《登乐游原》全诗及赏析 《登乐游原》全诗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山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全诗】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①乐游原:地名,在古长安南郊,因地势较高,在那里可以看到长安城全貌。 ②向晚:傍晚。 ③只是:只可惜。 【全诗赏析1】 [1]乐游原,在今西安市南,是唐代的游览胜地。汉宣帝时在此建有乐游庙,距李商隐时代已九百年,所以诗中称为古原。诗约作于会昌四年至五年。当时唐王朝国运衰微,作者个人也沉沦失意。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进士。少孤贫,受知于令狐楚,后来又成为王茂元的女婿,令狐与王分属于政治上对立的两党,他无端地被卷进两党斗争旋涡,一生困顿下僚,不受信用。他怀有济世的政治抱负,不得施展才干,四十五岁郁郁而终。他是晚唐杰出诗人,作品深沉含蓄,构思缜密,想象丰富,词藻华赡,善于用典,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七律的艺术成就最高,世称“七律圣手”,与杜牧并称“小李小杜”。他的一部分作品表现出朦胧美,其中也有流于晦涩难解。有《玉谿生诗集》、《樊南文集》及补编。

[2]向晚:傍晚。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诗人观赏乐游原的自然景色,表现了好景不常的感慨与惆怅。《诗境浅说续编》说:“诗言薄暮无聊,藉登眺以抒怀抱,烟树人家,在微明夕照中如天开图画;方吟赏不置,而无情暮景,已逐步逼人而来,一入黄昏,万象都灭,玉谿生若有深感者。”明何焯又说:“迟暮之感,沉沦之感,触绪纷来,悲凉无限。”(《唐宋诗举要》)宋杨万里说:“此诗忧唐祚将衰也。”(《唐诗品汇》引)“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寥寥十字所构成的意象,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表现的是时光消逝、美景无常、江河滚滚永不再来的没落感,所以纪昀曰:“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李义山诗集汇评》)总之,它表现的是一种时代的悲凉之音。 【鉴赏导示】 李商隐(812—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他因受当时牛李党争的影响,被卷入旋涡,政治上受到排挤,一生不得志。李商隐和杜牧齐名,是晚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为区别于李白,人称“小李”。他的诗,多抒写时代乱离的感慨,个人心情的郁闷,意境朦胧,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全诗鉴赏】 这是一首登高遣怀诗,是典型的晚唐之音。 诗人在傍晚时分,感到心情不舒畅,于是驱车来到乐游原上,登高望远以求一解心中的郁闷之情。 夕阳下的万物都披上了绚丽的金光,那特殊的色调让诗人感动。诗人看到这种景色,无限感慨:夕阳无限美好,但时光是留不住的,不一会儿这美景将会变成暮色。诗人从大自然兴衰交替的现象中,感悟到应珍惜光阴,热爱自然。同时又通过对特定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悲身世、叹国事、惋惜时光流逝的一种情绪。 这首诗虽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内涵极其丰富,尤其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是对晚唐社会的真实写照。 【鉴赏要点】 [1]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诗《乐游原登乐游原》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

唐诗《乐游原/登乐游原》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 《乐游原/ 登乐游原》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乐游原/ 登乐游原》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乐游原 / 登乐游原》 唐代: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 / 登乐游原》译文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乐游原 / 登乐游原》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近:快要。 《乐游原 / 登乐游原》赏析一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乐游原 / 登乐游原》赏析二 在此笔者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夕阳”一句,向来被认为是诗人对繁盛的唐帝国即将衰落之感叹。大唐王朝繁盛一时,可如今就如同这夕阳般西下,好景不长。故而这句诗长久以来是这样翻译的:“夕阳无限的美好啊!只不过已经快要落下了。”李商隐身处的晚唐,总有一种极致奢华过后的颓废感,故而此诗理解为李商隐对唐帝国的感叹。这种美好事物即将消逝沉落的失落感深深地烙在晚唐的每一个诗人身上,故而晚唐诗人的诗作比起盛唐总少了那种英姿勃发的自信感,大多消沉颓丧、含蓄委曲。如同本诗,在带入李商隐所处时代之后,本是平凡朴实的语言,却带着一种隐隐的失落感,毕竟那是中国甚至人类历史上最繁盛的一个帝国,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乐游原》原文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注释 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⑵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 ⑶古原:指乐游原。 ⑷近:快要。 《登乐游原》翻译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登乐游原》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猜你感兴趣:

《乐游原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

《乐游原 /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 析 《乐游原 /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1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唐代・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译文 天下太平之时,像我这般无大才的过得很有兴味,闲时喜欢如孤云般逍遥悠闲,静时就如老僧的静空恬淡。 我将手持符节,远去江海,临去之前,到乐游原上去西望那位文治武功煊赫一时的明君唐太宗的陵墓。 注释 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一麾(huī):旌旗。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赏析 此诗先说自己才华平庸,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己般清净,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意趣;然后写自己临上任前对长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达了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东情。全诗以登乐游原表兴,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东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时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表,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东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诗的表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东“味”。而以爱孤云东闲见自己东闲,爱和己东静见自己东静,这就把闲静东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东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东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了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干健9湃死肟�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了《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了《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东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东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表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东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表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乐游原 /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2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

登乐游原原文赏析及翻译

登乐游原原文赏析及翻译 登乐游原原文赏析及翻译 登乐游原原文赏析及翻译1 登乐游原 杜牧〔唐代〕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翻译: 译文: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请看那昔日的汉王朝何等壮阔的事业,如今的五陵原上树都没有了,只有秋风呼啸。 注释:乐游原:古地名,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大雁塔东北,是当时有名的游览胜地。澹澹:广阔无边的样子。没:消失。销沉:形迹消失、沉没。销:同“消”,消散,消失。此中:指乐游原四周。事业:功业。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分别为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约位于现在的西安市西北。无树:即没有树。 赏析 上联描写了乐游原的景色,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登临乐游原,只见孤鸟远飞;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惟有长空永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对执政者的劝勉忠告。诗人在此展示了永恒的宇宙对有限的人事的销蚀,深感人世盛衰、兴亡迭代、终在无限的宇宙中归于寂灭,可见诗人感慨之深。 下联萧瑟凄凉,衰败的景色使诗人对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发出由衷的感慨。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用典的修辞手法,凝练含蓄,反用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飞意”,言汉朝之英雄伟业皆已成历史陈迹,诗人内心对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驱除侵略者抱有崇高的爱国热情,感喟之情极深。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登乐游原原文赏析及翻译2 乐游原/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朝代:唐代 【作品原文】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品翻译】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作品注释】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古原:指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近:快要。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乐游原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

《乐游原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 《乐游原 /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 《乐游原 /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1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唐代·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译文 天下太平之时,像我这般无大才的过得很有兴味,闲时喜欢如孤云般逍遥悠闲,静时就如老僧的静空恬淡。 我将手持符节,远去江海,临去之前,到乐游原上去西望那位文治武功煊赫一时的明君唐太宗的陵墓。 注释 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一麾(huī):旌旗。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赏析 此诗先说自己才华平庸,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己般清净,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意趣;然后写自己临上任前对长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达了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东情。全诗以登乐游原表兴,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东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

此请时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表,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东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诗的表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东“味”。而以爱孤云东闲见自己东闲,爱和己东静见自己东静,这就把闲静东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东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东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了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了《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了《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东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东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表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东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表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乐游原 /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2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六篇)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六篇)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1 登乐游原 杜牧〔唐代〕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翻译: 译文: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请看那昔日的汉王朝何等壮阔的事业,如今的五陵原上树都没有了,只有秋风呼啸。 注释:乐游原:古地名,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大雁塔东北,是当时有名的游览胜地。澹澹:广阔无边的样子。没:消失。销沉:形迹消失、沉没。销:同“消”,消散,消失。此中:指乐游原四周。事业:功业。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分别为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约位于现在的西安市西北。无树:即没有树。 赏析 上联描写了乐游原的景色,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登临乐游原,只看见孤鸟远飞;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惟有长空永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对执政者的劝勉忠告。诗人在此展示了永恒的宇宙对有限的人事的销蚀,深感人世盛衰、兴亡迭代、终在无限的宇宙中归于寂灭,可见诗人感慨之深。 下联萧瑟凄凉,衰败的景色使诗人对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发出由衷的感慨。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用典的修辞手法,凝练含蓄,反用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飞意”,言汉朝之英雄伟业皆已成历史陈迹,诗人内心对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驱除侵略者抱有崇高的爱国热情,感喟之情极深。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登乐游原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乐游原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①乐游原:建于汉宣帝时的一处庙苑,即乐游苑,因地势高敞,又称乐游原。在陕西 长安南八里,其地居当时长安京城最高处,登临可览全城,为汉唐时一旅游胜地。 ②意不适:心情不舒畅。古诗百科 ③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我在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 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赏析一】 这首诗大概写于晚年,字句通俗易懂:天光向晚,心里有些不舒服,驱车登上古老的 乐游原。夕阳无限美好,只是已临近黄昏。但浅白的语句,却能诱发人们丰富的想象:站 在高高的乐游原上,极目远眺,夕阳西下,晚霞似锦,绚丽的霞光静静地染红了天空大地,万物笼罩于淡淡的蔷薇色中,云蒸霞蔚。这一刻如此辉煌、如此壮丽、如此灿烂,也如此 短暂,黄昏已悄悄临近,一切光彩将要归于黯淡。 也许诗人仅仅是如实地写出眼前之景,但后人却众说纷纭:有说表现诗人热爱阳光、 向往光明;有说象征唐王朝行将衰亡,表现对唐王朝腐朽没落的悲愤;有说“只是”没有 转折意味,这首诗是赞美临近黄昏的夕阳最美丽…… “向往光明”、“预言一个朝代的 没落”是现代人的观念,强加给古人是牵强附会; “只是”有没有转折意味有什么关系呢,毕竟美好的夕阳临近黄昏会很快消失是客观的自然规律。 诗人以平白浅近的语言,能唤起读者的诸多想象,本身就是诗作的魅力。不管诗人是 有心还是无心,我们读此诗时确实能感受到好景不长久的遗憾。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自然的寻常之景,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那一瞬间的感受,并巧妙地表现出来,文字那么浅显,况味又那么悠长,有对自然的热爱,有对生命的无限 依恋,有人生暮年,对岁月流逝的无可奈何……短短的诗句,浓缩了沉甸甸的人生沧桑, 闪耀着丰厚的生命内蕴与语言张力。此诗语言平易,让人领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 【赏析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